[原创]百年回看袁世凯(陆续更新)



不过袁世凯既然主意已定,自然动作神速,很快,一封弹劾李鸿章的奏章出炉了。当然,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只是把当初袁世凯跟李鸿章已公开的矛盾变成出版物,主要说的是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初期贻误战机。
袁世凯纳下投名状后,翁同龢终于同意袁世凯的任命了。袁世凯第三次上门后,翁同龢亲自送袁世凯出门,并在日记中写道:“此人不滑,可任也。”袁世凯终于闯过了最后一关,艰难的拿到了小站练兵的指挥权。
为了这份任命状,袁世凯付出的艰辛真是让人难以想象,这也验证了:在中国做点事就这么难。每个光辉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
袁世凯在上任之前,还是去贤良寺看望了一下李鸿章。此时的李鸿章已经到了职业生涯的最低点,要强了一辈子却沦落到了这一步,李鸿章的心情也是有史以来最糟的一次。几年前就问朝廷要财政拨款,结果朝廷还“不给”;甲午战争前说此战必输不能打,结果大家还“不理”;打仗时都是自己的淮军死,结果众人还“不管”(梁启超评:以一人敌一国);在日本遇刺后力争赔款打折应该有功,结果把血衣拿给慈禧看,慈禧还“不看”;自己明明一肚子委屈结果大家还“不听”;无奈之下躲进贤良寺里结果众人揪着自己还“不放”。再气李鸿章,李鸿章就要变成气球了。
下面这件事还是由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记载,这个故事比较有名,我就简单的介绍下。此时袁世凯已被授予直隶按察使,所以他与直隶的官员及候补官员一同进见。李鸿章到后,袁世凯便上前汇报练兵之事已准备完毕,正在汇报细节问题,还没等袁世凯说完,李鸿章便勃然变色,一边生气的用手杖敲着地,一边厉声说:“小孩子懂得什么练兵!”紧接着劈头盖脸的把袁世凯当众训斥一顿。
这是当众的,紧接着还有私下的。袁世凯为李鸿章鸣不平,并向李鸿章推荐自己的看家本领:装病。不过遭到了李鸿章更加猛烈的回击:“停,停!慰亭,你这是给翁同龢当说客来了吗?”接下来又是一顿臭骂,意思是袁世凯受翁同龢的指示,让自己让出一个大学士的位置。说啥都被骂,袁世凯只得向李鸿章“俯首谢过”并“诺诺而退”。
袁世凯走后,李鸿章直接问吴永:“刚才那个人,你认识吗?”吴永说:“知道,但并不熟悉。”李鸿章恨恨地说:“袁世凯你怎么会不知道?这个人真是个小人!他为了巴结翁同龢而来这里做说客......”后面又唠唠叨叨了半天,再次表示要坚持曾国藩老师的“挺经”,就是不让这个大学士的位置。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9-20 09:10:45 +0800 CST  
@缘起缘灭皆是缘 2016-05-30 12:35:01
关于吴大澂这个人多说一句,他的称号是官员,学者,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1886年他曾与沙俄谈判重新勘定边界,要回了部分领土。要知道想在谈判桌上从俄国人嘴里抢食是件很难的事情,并且当时政府漠视,前任使坏,无人帮忙,在海参崴谈判谈到最艰难的时候,夜里俄国人把海军港里军舰上的大灯一起打开,炫耀武力,警告中国见好就收。但吴大澂毫不示弱,早有准备安排,及时叫来整支北洋......
-----------------------------
@阿迪2000 2016-09-20 18:35:33
中国在这里没有出海权吧,朝鲜和俄国斯是壤的,中国的边境离海过还有二十公里。
-----------------------------


从网上还找了张照片。朝鲜跟俄国的桥应该一样高吧。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9-20 19:01:59 +0800 CST  


看完故事,再写一下观后感。
第一点,袁世凯的弹劾对李鸿章影响大吗?肯定不大。袁世凯要把李鸿章的隐私都曝出来的话,那他还敢堂而皇之的登门吗。别人不说,袁世凯要死手的话,他的盟兄盛宣怀,他的密友周馥等人都饶不了他,袁世凯出身于淮军世家,他跟李鸿章关系是扯不断、理还乱的,他不可能把事情做绝。对于李鸿章来说,他此时已经是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多一份不疼不痒的弹劾对他也没什么影响。
第二点,那李鸿章到底生的是什么气?这点李鸿章已经说过了,就是因为袁世凯不是自己的人,而是翁同龢的人了。对于习惯性“任用私人”的李鸿章来说,这就是对自己的背叛。
第三点,在这个故事里,袁世凯做错事了吗?李鸿章第一条骂袁世凯不会练兵,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袁世凯的确很会练兵。李鸿章第二条骂袁世凯为翁同龢做说客,劝自己告病,让一个大学士的位置出来。这的确很让人怀疑袁世凯的动机,不过这话要出自另一个人之口的话你就不会怀疑了,这个人就是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李瀚章也写信劝李鸿章告病。并且还不用人劝,李鸿章自己就用过,与日本谈判的前前后后,李鸿章多次表示重病在身,让翁同龢去跟日本人谈,着实也把翁同龢恶心了一把。由此可见,告病这件事没错,就是说这话的人错了。我们通常说:“对事不对人”,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对人不对事”。举个例子,比如这句话:“你这个坏蛋”,从你的上司或下属、朋友或敌人、爱人或情人等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就是不一样的效果。
第四点,李鸿章为什么要骂袁世凯?想骂就骂,这不需要太多理由。要骂得不过瘾需要动手吗?这个有失风范,并且也不一定打得过。年轻时的李鸿章就没打过小个子彭玉麟,再加上袁世凯当年也练过,李鸿章就算再年轻30岁都不一定打得过袁世凯。现在李鸿章年纪大了,火气也小了,臭骂袁世凯一顿算了,告诉你:“别看你小子自立门户了,老夫照样镇得住你。”
最后一点,袁世凯是否知道此行要被骂的狗血淋头吗?袁世凯跟李鸿章打了那么多年的交道,也那么默契,肯定知道李鸿章的脾气,那为什么还要来当众挨骂?袁世凯此行不是为了来气李鸿章,要气早就气过了,而此行是来给李鸿章出气的。
袁世凯无奈的离开了贤良寺,临行时向贤良寺回望了最后一眼:“今天老头子骂了个痛快,把这段时间的怨气都发泄出来了,估计晚上能多吃两碗饭了。今日一别,日后不知还有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世凯一定不负所望,不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绝不回来见中堂大人。”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9-21 09:16:24 +0800 CST  


1895年12月8日,光绪下旨,袁世凯正式入主小站。环顾袁世凯的推荐人,有恭亲王,庆亲王;北洋大臣王文韶,李鸿章,南洋大臣刘坤一;还有清流党人李鸿藻,翁同龢,张之洞,满人大臣荣禄等。并且这些人之间也是矛盾重重。恭亲王和庆亲王是死对头,李鸿章和翁同龢是死对头,荣禄虽然刚进中央不久,但有慈禧做靠山,也不是好惹的,在前段时间汉纳根练兵问题上跟翁同龢更是吵得“难以收场”,在给好友鹿传霖的信中,荣禄更是给了翁同龢一个评价:“伪君子”,并把翁同龢的误国程度排在甲午主和的军机大臣孙毓汶之上,跟“甘做小人”的李鸿章并列第一。
而这帮子关到一起都能打起来的人却一致推荐袁世凯,并且这些人基本上囊括了当时所有的帝国精英,也是当时所有的风云人物。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1895年12月16日,袁世凯抵达小站,正式接手新军,并把新军更名为:“新建陆军”。俗话说:“欲治兵者,必先选将”。那让我们先看下袁世凯的驭将之道。袁世凯手下有3员最有名的大将,分别是“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和“北洋之狗”冯国璋。相信很多人最感兴趣的就是为什么是这3种动物。我试着来解释一下。
第一个问题,这3个外号是谁给起的。首先,这外号不是这3个平级的人之间互相叫着玩的,他们也没这么无聊。其次,这外号也不是下级士兵起的,谁要敢这么调侃领导就是找刺激。再者,这外号也不是上级领导袁世凯起的,袁世凯是想练兵,但不是想开动物园。最后结论,不是上级,不是平级,也不是下级,那只能是外人。结合后期还有“西山十戾”的传说,估计这都是同一拨热爱动物的人起的。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起这3个外号。那就得看着3个人给外人是什么样的印象。
第一个龙,龙有两大特点,一是地位高。王士珍正是如此,王士珍参与到了新建陆军的决策层,比后面那两位的地位都要高。二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我们自称龙的传人,但没人见过真的龙长啥样。王士珍也是这样,相比后面那两位,王士珍露脸少,更低调,名气也小得多。
第二个虎,虎就一个特点,虎虎生威。对外人来说,最有原则,最难说话,让人最怵得慌的就是这个段祺瑞。
第三个狗,这个说法最多。现在一说狗都是骂人的话,于是有说是北洋之犬,也有说是北洋之豹,反正说的都是比狗更高大上的动物。所以冯国璋的性格也最为复杂,这个我下面再详细介绍。
先介绍王士珍。王士珍1861年8月19日生,河北正定人。小时候父亲早丧,所以家庭条件并不好,由嗣母刘氏和丁氏供养其读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士珍从小就知道母亲的不易,由于军队工资高,王士珍17岁时就参军了。
此时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王士珍就显示出了他“玄”的第一点,前面提过袁世凯刚参军时拉了几十个人,但都被遣散了,因为军队是有编制,吃皇粮的。军队不是你想进,想进就能进,但王士珍顺利入伍,并很快就得到了当时正定镇总兵叶志超的信任,成为了叶志超的勤务兵。有说他走了叶志超手下文书王辰的门路,也有说不是的,反正就是有点“玄”。1885 年,李鸿章创建天津武备学堂,叶志超推荐王士珍入校学习。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9-22 09:15:56 +0800 CST  


这又是王士珍“玄”的第二点。据专家考证,王士珍当年是冒名进的天津武备学堂。当时叶志超部下有一个叫王士珍的福建籍军官被选入册,临近入学堂时,真王士珍不辞而别,于是就让河北籍的王士珍顶替了福建籍的王士珍进入天津武备学堂。听起来有点玄,这还能有重名的?不过这还是最靠谱的说法,还有个更玄的说法是真的王士珍晚年失业,以烧火做饭为生。
在天津武备学堂的上学期间,由于有作勤务兵的经验,王士珍擅长对付大领导,所以最得校长(督办)荫昌的喜爱。毕业后,王士珍重新归队,后随叶志超征战朝鲜,参加了平壤之战。当王士珍得知左宝贵牺牲的消息时,王士珍的激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他亲手操炮,轰击日军。但在战斗中,王士珍左手无名指被炸掉,额头左上部被弹片击伤,留下一寸多长的伤口。当日军四面围过来时,众人挟持王士珍突围杀出。在黑灯瞎火的突围的过程中,大家都迷路了,王士珍则掏出随身携带的地图,把大家引向正路。当大家跑到半路都饿了的时候,在一民房的乱柴下发现两口大缸,里面装着衣服和麦粉,王士珍只准官兵以麦粉充饥,不准拿衣服。临行前,王士珍将五两银子放在缸中,依旧封好,才命众人上路。
从上面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
第一,左宝贵的死激发了王士珍的斗志,那一刻他不计生死,“亲手操炮”,后面又打红眼了,连撤退都是被他人“挟持”,所以说当时的王士珍是个热血青年。
第二,大家都在逃命的时候,一般人都是要带钱,王士珍居然没忘记随身携带地图,说明他最爱好,最专业,最擅长的就是当工程兵。
第三,逃命路上吃了别人的麦粉,王士珍还不忘留钱,说明他是一个有原则,有操守的人。
平壤之战后,王士珍的老领导叶志超也被处分了,王士珍则被编到聂士成的队伍里。袁世凯小站练兵时,请荫昌推荐人才,荫昌就推荐了他最得意的学生王士珍。这里有个细节,王士珍是拿着荫昌的推荐信来的小站,而其他两人都是袁世凯主动要的。
王士珍刚到小站时,正值他的嗣母病故,所以他的精神状态不好(孝子),再加上他其貌不扬(打仗时落了道疤),身体羸弱(少个手指,五级残废),要说起身体素质来,连袁世凯招兵的体检标准都没达到。要不是王士珍拿着荫昌的推荐信,袁世凯都想让他走人了。并且王士珍是萌昌推荐过来的,袁世凯也不了解,只以为是个关系户,所以就没有委派王士珍重任。正因为王士珍不是袁世凯主动要的,所以刚到小站时,北洋三杰中就王士珍最不被重视。
但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后面的几次军事会议中,王士珍讲的面面俱到,极有规划,这也让袁世凯对他刮目相看。根据他的工程学特长,袁世凯升任他为工程营管带,兼德文学堂监督。由于王士珍做事细密、周到,而且不张扬,故深得袁世凯的信任。后面又渐渐进入管理层,论地位,要比段祺瑞和冯国璋高半头。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9-23 08:53:19 +0800 CST  


再介绍段祺瑞,在这3个人中段祺瑞的名气最大,个性最鲜明,为人也最正派,民国时因为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而被称为“六不总理”,晚号“正道老人”。让我们先看一下段祺瑞坚毅的性格是怎么养成的。
段祺瑞生于1865 年 3 月 6 日,安徽合肥人,祖上本来是以租地耕种为生。在段祺瑞4岁的时候,乡里有刘丹、刘枢两个土豪,“乘洪杨之乱,为暴乡里”,段祺瑞的祖父段佩“仗义诛之”,后来段佩加入刘铭传的淮军。但段佩一走,段家就遭到了刘家的报复,于是段家一度迁往寿州炎刘庙避祸。从小家里就斗成这样,学龄前儿童段祺瑞肯定也没少打架。
等到段祺瑞八岁的时候,段佩已官至刘铭传“铭军”的三营统领,于是段祺瑞被接到祖父所属军营驻地江苏宿迁,并在附近的私塾读书,一直生活到 15 岁。
幼儿园时接触打架,9年义务教育时又接触军事,这让段祺瑞从小就“喜施拳弄棒,学习武技”。据记载,其“性殊强韧,同学或狎之,每持以镇静,若示以不屑与伍者。读书亦不甚措意,视老师宿儒,蔑如也。”王士珍的童年算是穷,那段祺瑞的童年就算是乱了,所以这俩人性格也不同,王士珍低调,段祺瑞坚毅。段祺瑞一生刚正的性格也就在此时养成了。
段祺瑞15岁时祖父段佩去世,段祺瑞回乡办丧事。办完丧事后,已经见过世面的段祺瑞不愿再在村里待着了,于是回到宿迁。凭着祖父的关系,做了名军中杂役,也就是勤务兵。
1882年农历8月20日,段棋瑞的父亲段从文在家乡被害。估计是正直的段祺瑞在军中混得不好,段棋瑞向军中请假奔丧,却不被允准。无奈之下,段祺瑞只能写信请求缉捕凶手。好在不久之后,凶手就被正法了。然而,段棋瑞的母亲却设能承受住中年丧夫的打击.于第二年病逝了。此时,段祺瑞的妹妹才12岁.两个弟弟分别是10岁和9岁。这一段经历,让本来就刚直的段祺瑞多了份坚毅和冷峻。
同样是勤务兵,叶志超就算是冒名也要让王士珍去天津武备学堂进修,而段祺瑞居然连丧假都不给批,混的那叫一个惨啊。同年,在宿迁混的很失败的段祺瑞决定投奔在威海驻军中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坚强的意志加空空的口袋,段祺瑞只好步行投军(俺是坐11路公交车来的)。与经历比较“玄”的王士珍相比,段祺瑞的简历就非常清晰,先靠着祖父的关系,后靠着叔父的关系。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9-26 09:05:28 +0800 CST  


图片是管退炮

有族叔罩着,段祺瑞的日子总算好过了。1885 年,由族叔段从德推荐,21 岁的段祺瑞进入天津武备学堂学习。
总的来讲,段祺瑞的学生生涯还是很成功的。
首先,在校生段祺瑞在入校第二年就结婚了,娶的是江苏宿迁举人吴懋伟之女(看来段祺瑞在宿迁还是有朋友的),还多了个小舅子吴光新(民国皖系军阀将领),第三年长子段宏业出生。上着学就把人生大事都解决了,这效率很高。
其次,段祺瑞学习很认真,跟德国教官瑞乃尔的关系很好。瑞乃尔的教官工作是兼职,他的主业是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在华的销售经理。跟教官走得近,所以段祺瑞的专业水平最高。据说学堂有一门从德国买来的“管退炮”的瞄准器坏了,无人会修,段祺瑞反复琢磨,竟然绘出修理草图,修好了瞄准器,因此也受到了校方的重视。
等等,什么叫“因此也受到了校方的重视”,难道以前就不重视吗?真的不重视,品学兼优,刚正不阿的段祺瑞在学校里就是不招人待见。
新故事来了,天津武备学堂开业后,后台老板李鸿章抽空也来视察了一次教学成果。李老板比较实在,不看笔试,也不看面试,就看武试:海面上停着几艘靶船,命令学员开炮打靶。这一天老天也不给校领导面子,乌云密布,风高浪急,靶船忽高忽低。校领导有点紧张,难度太大,打不中领导发火怎么办?校领导小心翼翼的请李鸿章注意身体,换个风和日丽的天再看打靶,李鸿章脸色一沉:“就今天了。”校领导乖乖的安排继续比赛。
几炮过后,靶船安然无恙,李鸿章果然火了:“朝廷把大把的银子给你们练兵,你们就练成这个样子!?”校领导一看,赶紧的,换那个技术好又不招人待见的段祺瑞上。实力加运气,命运女神也向段祺瑞招手了,本土瞄准镜维修专家段祺瑞一炮命中靶船,完成了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炮。段祺瑞因此也受到了李鸿章的接见。当得知段祺瑞居然是自己的小老乡后,李鸿章大喜,命手下记下了这个人。
1888年,到了毕业的时候,由于水平高,并跟教官兼考官的瑞乃尔的关系好,段祺瑞“考选第一名”。小时候读书还“不甚措意”的段祺瑞上技校学技工马上就成尖子生了,段祺瑞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要兴趣不在学习上也没关系,孩子兴趣要在技术上,上技校做一名出色的技工也是一条不错的路。
李鸿章对天津武备学堂的第一批毕业生很重视,特批从第一批毕业生中选5名尖子生再去德国深造。名单报上来后,5个人中只有2个安徽人,李老板脸色又一沉:“我出的钱怎么选的还不是我的人呢?”于是李鸿章划掉一名山东人,换上小老乡段祺瑞。这回问题又来了,考第一名的段祺瑞怎么还不在原名单上呢?看来段祺瑞就是不讨人喜欢,考得再好别人也不想用他。估计在全部校领导中,也就是德国教官喜欢他(外国人没那么多讲究)。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9-27 09:01:29 +0800 CST  
更正一下前面写张钫的情节。当时写的时候一时没找到现在这份材料。

民国时期,张钫少年得志,27岁当了陕南镇守使(相当于省军分区司令),作为陕西辛亥革命的领袖之一,进京办事,受到了袁世凯的接见。
袁世凯问:“你和张都督(陕西都督张凤翔),谁是铁门人?”
张钫答:“我是铁门人,张都督的老家是怀庆。”
袁世凯说:“我20岁时来往陕西,经过铁门,住过两宿,还记得店在路南,街东有河,两山对峙,风景很好。”

张钫暗暗吃惊:“这老家伙的记忆力真不错,说的全对。”却不知道更吃惊的事情还在后面。袁世凯将陕西的文化名胜娓娓道来,按张钫的话说就是:“甚至比我知道的都详细”。袁世凯又问张钫:“令尊可是跟张五先生,王肖庭先生同年?”张钫回答是的,袁再问:“你是保定几期?与世琦(袁的族弟)殿宇(袁的族侄)同期吗?” 张钫回答是的,暗想:“他日理万机,怎么对我的事情这么清楚?”后面袁世凯又聊了一些生活杂事。正事说完,袁世凯又问张钫多大了,张钫回答27岁,袁世凯哈哈大笑:“去年才26岁,竟能统率大军,独立一方,总算不容易。”

突然间,袁世凯沉吟了一下,一改温和的语气,正色问张钫道:“我有一良言忠告,不知你可愿听?”此时袁世凯身后的江朝宗赶紧给张钫使眼色,张钫表示虚心接受,袁世凯就开始以一个长者的身份谆谆教导:“一不要急着做官;二不要贪钱;三要多读书。”后面就是解释:“二十几岁就做到这样高的军职,对一个青年来说,不算好事,因为学问阅历都不够,容易出乱子。钱多不但害身,而且堕志。多读书可已增学问,是事业根本......”(跟慈禧冰火两重天的那招有点像吧)见毕,步兵统领江朝宗对张钫说:“老弟还是太老实了, 你如果说30岁,总统一定升你的官。”第一,袁世凯没有升张钫的官;第二,张钫后来反袁。就算如此,张钫也不得不承认袁世凯的个人魅力出众。(结合孙中山的那句看:魔力惑人的命世英雄)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9-27 21:57:29 +0800 CST  


图中右二是德国留学时的段祺瑞

下面是德国留学时间,由于换了新环境,德国人也不看重人际关系,段祺瑞终于受到德国校领导的重视了。在此期间,段祺瑞的学习成绩、语言、大炮现场操练、测距、填弹、发射技术、火炮维修理论、现场管理运用都优于其他留学生(注意,这个其他包含日本留学生)。弗里茨•克虏伯也将段祺瑞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留学结束后,优秀学员中的优秀学员,尖子生中的尖子生段祺瑞奉命留在克虏伯兵工厂继续深造,终于接触到了火炮的核心技术。段祺瑞学习弹壳加工、炮管膛削、铣磨来福线、灌注优质钢技术;从事检验钢材牵力、挤力实验;了解各类火炮的型制构造、使用和保养。段祺瑞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为此,段祺瑞的个人资料、照片也上了克虏伯家族名录。
结合前面提到的甲午海战中,中日双方不堪入目的射术,你就会明白,在当时,段祺瑞是何等重要的炮术人才,那帮子日本留学生的专业水平跟段祺瑞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但段祺瑞注定就要处处被人穿小鞋。在德国期间,段祺瑞因为脑袋后面有条辫子被嘲笑,于是想剪掉。此时荫昌校长作为留学生代表团团长也一同来到了德国,段祺瑞向荫昌说出自己的想法,荫昌的表现很有意思,让段祺瑞向朝廷请示。结果段祺瑞这个二愣子居然当真了,立即向军机处发了封电报,请求剪掉辫子,结果可想而知,段祺瑞被痛斥一顿。
这事有两种可能,一是段祺瑞向荫昌说出想法,荫昌表示不同意,段祺瑞表示不服,所以荫昌没办法,只能让段祺瑞向朝廷请示。那就说明萌昌向段祺瑞讲道理,但段祺瑞听不进去。这是个原则问题,那在荫昌的心目中,段祺瑞就是个不可理喻的人。二是段祺瑞向荫昌说出想法,萌昌没表态(孺子不可教也),直接挖了个坑让段祺瑞跳(向朝廷请示)。结果段祺瑞就真的掉坑里去了。不管是哪种可能,荫昌见死不救还把段祺瑞往坑里推,你说荫昌跟段祺瑞的关系可能好的了?
虽然段祺瑞的人际关系处的很差,但依然受到高级领导的重视,李鸿章也先后两次写信给段祺瑞.勉励其“精学苦造”。
荣誉满满的段祺瑞回国后,因其是李鸿章都重视的人才,人事部门也非常重视,给他安排了一个肥差:去天津军械局当了名委员。前面说过,天津军械局擅长克扣物资,因此也非常的有钱,但这跟段祺瑞清廉的作风是格格不入,有段委员在,大家的日子过得很憋屈。所以一年试用期满后,段祺瑞再次被挤兑走,这次真的是从哪来回哪去,段祺瑞被打回原部队,回到威海卫某随营武备学堂任教习,无兵权财权,连发言的机会都很少。这一教便教了5年。甲午战争中,段祺瑞在威海还组织过学生抵抗日军。
由此可见,想做一个正直的人有多难,段祺瑞先有祖父的庇护,再有族叔的庇护,后面又有李鸿章的庇护,结果还是从一名优秀的海归人才混成了一名乡村教师。
此时段祺瑞人生中最大的转机来了,袁世凯创建“新建陆军”,需要招揽人才,袁世凯跟李鸿章那么熟,自然也久闻段祺瑞的大名,因此向段祺瑞抛出了橄榄枝。此时已是乡村教师的段祺瑞抓住时机,果断投军。在北洋三杰中,段祺瑞是第一个到小站的,要说是荫昌向袁世凯推荐段祺瑞的话,我看也不见得,毕竟荫昌在德国时就阴过段祺瑞一手。
那段祺瑞到的有多早呢?当袁世凯还在四处招兵的时候,就已经“先饬调”段祺瑞和他一同留学德国的同学商德全为招兵工作的主考官了。正式进入小站工作后,袁世凯看中了他的炮术特长,任命其为新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统带,旋兼行营武备学堂炮队兵官学堂监督、代理总教习。段祺瑞这回是真的翻身了。
对于段祺瑞来说,没有袁世凯,就没有他后半生的辉煌,正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9-28 08:58:19 +0800 CST  


最后介绍冯国璋。冯国璋生于1859年1月7日,河北省河间县人。冯国璋的祖父冯丕振是个家有300亩土地的大地主(袁世凯的老婆于氏家只有200亩),到他父亲冯春棠时家道中落。日子过得好好的谁去打仗卖命啊,虽然冯国璋是富家子弟,但他跟王士珍一样,打小过得就是穷日子。
冯国璋的父亲冯春棠因科举不中,后来导致精神失常,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冯国璋比王士珍和段祺瑞更重视读书。冯国璋7岁去本村的私塾读书,成绩优异。经验值满了升级后,冯国璋12岁时去外地的毛公书院读书,成绩优异。经验值又满了升级后,冯国璋22岁时去直隶最高学府——保定莲池书院读书。不仅如此,冯国璋还文理兼修,精通算术,如果说段祺瑞是“读书亦不甚措意,视老师宿儒,蔑如也”的学渣的话,那冯国璋就是正牌的学霸了。
2年后,24岁的冯国璋辍学了。冯国璋上学时靠的是族叔冯甘棠的资助,但这笔钱也有数,总有用完的时候,于是冯国璋又开始了勤工俭学,帮助书院管理住宿、图书、膳食等一些杂事,但是撑了2年还是撑不下去了。
直隶最高学府莲池书院的老师都是名士,还有中过进士,做过按察使的退休老干部,学制跟着科举走,3年一期。有这么梦寐以求的学习环境,冯国璋肯定想学完3年,只可惜兜里没钱。冯国璋已经学了2年,还差一年,没钱的话可以再问族叔要,但冯国璋没有开口,而是默默的选择了退学。所以说当时的冯国璋虽然很穷,但却很要强。
冯国璋兄弟四人,冯国璋排老四。大哥冯佩璋,常年经营戏班,奔波外乡,挣钱给3个弟弟读书,家里也实在供不起这个20多岁,还没有考取功名的大小伙子。25岁时,冯国璋经在淮军中当文书的族叔介绍,投到大沽口淮军直字营。
这里有一个细节,冯国璋临走时“未告别父母妻子”。为什么没告别?家里不让呗。再穷再苦你也得读书考功名,你爹就认这个死理,家里也就这个要求。但冯国璋不愿意再在家里读书了,自己都25了,大哥还在外面苦苦挣钱支撑着这个家,我怎么能忍心让家里人这么操劳呢,读书的机会还是留给二哥三哥吧。所以冯国璋不告而别,去找了一份高工资的工作。没有坚持走科举的道路,后面功成名就的冯国璋也经常感慨:“常愧不如诸兄,无以承老父欢。”
冯学霸来到了军营里,并不是准备扛枪打仗的,因为他读书多,算术好,所以从事文书工作。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冯国璋跟段祺瑞有着鲜明的对比:段祺瑞个性强,原则性强,处处不招人喜欢,冯国璋则个性随和,乐于助人,处处招人喜欢。估计这也跟两人的成长经历也有关,段祺瑞8岁就进军营了,因为他祖父是军营的高层管理人员,后面换队伍也是因为他的叔父也是军营的高层管理人员,所以段祺瑞横一些。冯国璋25岁才进的军营,因为他的叔父是军营的文书,属于军营的打杂人员,所以冯国璋没有任何锋芒。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9-29 09:07:31 +0800 CST  


1885年天津武备学堂招生,盛军统领刘祺认为冯国璋不仅知书达礼,而且为人勤恳,有心帮冯国璋一把,虽然军校招生原则上是招军人,但有个备注是:“文员愿习武者亦一并录取”。凭借着这个备注和领导的帮忙,冯国璋顺利转正成军人编制。
进入天津武备学堂学习后,冯国璋混得风生水起。论人际关系,与校长荫昌的关系不错,跟德国教官的关系不错,跟同学的关系也不错。手头渐渐宽裕的冯国璋也始终放不开家里对他学业上的期望,1888年还中途休学,回乡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中了秀才后接着回来上学。这事要搁段祺瑞身上,估计人家早就把他的学籍给开了。
论成绩,冯国璋入学前就粗通文史,入校后他更是彰显学霸本色,刻苦学习天文、舆地、格致、测绘和西方的军事学理论,不仅是必修课,冯学霸还选修行军、布阵、攻守和设营垒炮台等科目,反正只要是能学的,冯国璋都学。后来冯国璋修完武备学堂步兵必修选修的全部课程,并在1892年的毕业考试中考列头等第一名。
毕业后,全学堂上下,不管是管理层还是学员,不管是中方教员还是外籍教员,都认为冯国璋塌实干练,口才出众,于是冯学霸顺利升级为冯教授,留校任教,主授步兵科课程。在教学岗位上,冯教授的表现也不错,不少涉及陆军的规范和条例,凡要求学员做到的, 要强的冯教授必先自己做到,所以学生对他都很钦佩。
1893年,34岁的冯教授决定理论联系实际,换一项更好的工作:去聂士成军中做幕僚。很快,冯国璋又跟聂士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1893年10月至1894年5月,冯国璋又干了大半年的测绘工作,做了一份东北和朝鲜的地图,名为《东游纪程》。在此书中,冯国璋不仅记载了每日行程,沿途见闻及有关当地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物产贸易,还更加详细的记录了兵要地理、地形地貌、驻军防守、驿站道路等边疆地区情况。
测绘工作是个什么样的工作?在当年,测绘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工作环境也非常差,经常走上几天连个人都看不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交通基本靠走,娱乐基本靠手。
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中国测绘业发展的非常缓慢,到抗日战争的时候,中国人自己绘制地图的精度还没有日本人绘制中国地图精度的8成高。大多数精明的中国人都想着升官,不会踏踏实实的绘制地图,而冯国璋就是那个少数,能够踏踏实实工作的人。
踏实的冯国璋为人也很精明,这一份耗费他大半年心血的《东游纪程》,他把上级领导聂士成列为第一作者兼通信作者,自己只司职编辑。
会做事也会做人,难怪聂士成也非常喜欢冯国璋。在甲午战争中,平壤之战后聂士成军撤退,冯国璋一度与部队失散,后凭借一匹马与亲兵强渡过江,终于找到了部队。可见文人出身的冯国璋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此后冯国璋参加了连山关和分水岭战役, 身先士卒,也得到了主将和士兵好评。除此以外,冯国璋也出色的完成了聂军的后勤工作,此时的冯国璋应该跟整个东北的总后勤部长袁世凯打过交道,但不是很熟。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9-30 08:44:39 +0800 CST  


甲午战争后,因聂士成部在摩天岭之战中立功,冯国璋也被授予五品顶戴。聂士成任命冯国璋为本军军械局督办。精明的冯国璋有没有趁机发财不知道,但冯国璋一直是后勤部门的先进工作者。
1895年8月(阴历)经聂士成推荐,冯国璋成为清政府驻日公使裕庚的军事随员,随裕庚东渡日本。这一次,冯国璋再次发挥人际关系的特长,拉关系拉到了日本,与日本军界将校如福岛安正、青木宣纯(这货日后还有戏份)等人交上了朋友。
冯国璋的特点是即拉关系也干活,在日本的这一年时间里,冯国璋非常的忙,主要就在忙一件事:抄,没日没夜的抄了几大本军事著作。从抄书这件事上可以看出:
第一,冯国璋很敬业。冯国璋前面能兢兢业业搞上大半年的野外测绘,现在又能静下心来抄了一年课本,冯国璋要改行搞科研的话也是一把好手。
第二,冯国璋也很有心计。这些军事著作干嘛要抄啊,打包带走不更省事吗?很显然,这些军事著作不是正规渠道买来的,带不走的,只能抄了。看来冯国璋的这些关系还真没白拉。
回国后,冯国璋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从日本带回来的几大本笔记变成几大本书。光抄就抄了一年,现在是整理和写自己的心得,这工作又花了冯国璋一年的时间。成书后,冯国璋再次把自己的著作交给聂士成,但这一次,聂士成没有像上次见到地图时那么兴奋,因为这本书他用不着。
不过聂士成还是把这本《新建陆军操典》推荐给了袁世凯,结果收到了奇效,袁世凯对此书:“以为大鸿宝也”,赞其“军界之学子无逾公者”,“喜其伉爽”,并三番四次的写信向聂士成要人。既然袁世凯如此抬爱冯国璋,聂士成也觉得自己的庙小,于是忍痛割爱,将冯国璋调往小站。
看完冯国璋的简历,再结合冯国璋曾孙冯巩的名言:“在相声界我影视演得最好;演员界我导演导得最棒;导演界我编剧编得最巧;编剧界我相声说得最逗。这年头就得玩个综合实力!”最后给冯国璋前半生的经历做个总结:“在军界里我书出的最多,在出版界里我测绘水平最棒,在测绘界里我文化水平最高,在文化界里我军事能力最强,什么年头都得玩个综合实力!”
根据1907年2月(光绪二十四年), 当时正署理正黄旗蒙古副都统的冯国璋向清廷递交的个人履历,冯国璋于1898年抵达小站,就职于会办督操营务处,任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不久后又升为督操营务处总办,主要负责步兵工作。冯国璋是北洋三杰中到小站最晚的,这也是人之常情,之前混的最差的段祺瑞到的最早,混的最好的冯国璋到的最晚。
在北洋三杰中,论起搞关系的能力来,冯国璋排第一,无论跟哪个领导,哪个同事,甚至跟德国教官,日本军人都能搞得好关系。王士珍排第二,王士珍的关系网不大,但总能跟高级领导搞好关系。在这方面,王士珍以后还有更出色的表现。处处受人排挤的段祺瑞排倒数第一,不只是北洋三杰,估计整个新建陆军里都没几个混的有段祺瑞这么退步的。
从后面也能看得出来,段祺瑞做人很实在,做事很灵活。冯国璋做事很实在,做人很灵活,让我们拭目以待他们后面的表现。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01 08:49:08 +0800 CST  




图片是《铁齿铜牙纪晓岚1》里的苏卿怜,原型是吴卿怜,和珅侍妾,和珅死后她也自尽了


但小站练兵作为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石,不能光靠“北洋三杰”这三个人,红花还须绿叶扶,小站练兵的队伍就是一个非常科学的队伍。据统计,小站的练兵的中层干部约60人,那我们仔细分析下袁世凯是怎么搭建小站班底的。袁世凯在小站的中层干部主要分三类人:
第一类,从朝鲜就带过来的铁杆亲信。有6人,占全部中层干部总数的10%,别看这些人少,他们的凝聚力最强,是袁世凯刚进小站时最坚实的依靠,他们能帮助袁世凯维护威信和稳定军心。
做官就要有人捧、有人怕,很多空降来的一把手,就处理不好新单位的事情,为什么?刚到新单位,没有铁杆的亲信,说话没有人捧场,做事没有人怕你,下面的人合起伙来蒙你,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前面说的内务府就是最好的例子,空降来的一把手皇帝,在内务府没有铁杆的亲信,就管理不好内务府。那内务府有没有扭亏为盈的时候?有,乾隆的时候就有,因为和他一条心的亲信和珅就总管内务府。
这6分别是:刘永庆,他是袁世凯的同乡和少年同学,从1885年就开始追随袁世凯了。
吴长纯,他是吴长庆的本族,武举人,早在1884年甲申政变中,他就跟着袁世凯一起冲锋陷阵了。1893年,朝鲜东学党起义还处在萌芽阶段的时候,袁世凯就请求李鸿章派吴长纯带兵平叛了。
赵国贤,他是袁世凯的老乡,1881年加入吴长庆的队伍,当年袁世凯带了几十个人投军,有一个没被遣散走的就是他。袁世凯在朝鲜有什么要事和家事,都是他去送信。袁世凯在朝鲜坚持到最后一刻,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身边还有个誓死跟随着他的人,那就是赵国贤。
吴凤岭,他从1882年就开始追随袁世凯,曾任袁世凯的亲兵哨长。并且他跟徐邦杰,田文烈一样,不仅从朝鲜就开始追随袁世凯,并且也是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高学历人才。
袁世凯用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用私人”。在这点上他也超越了“只用私人”的李鸿章。上面这6个人不仅跟袁世凯的关系很好,并且也不乏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如果袁世凯跟李鸿章一样用人的话,北洋三杰恐怕就很难有出头之日了。
这第一类亲信不能没有,没有的话袁世凯在小站就不能做到令行禁止;但也不能太多,大家私底下都那么熟,太多的话就会影响训练效果。就算是这几个仅有的亲信,袁世凯也不会拉他亲戚过来的,在小站的所有将官中你也找不到一个袁世凯的本家亲戚。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08 09:04:54 +0800 CST  


随便找了张立正稍息的图


第二类,淮军余部,有7人,占中层干部总数的11.6%。这些人有的比袁世凯年纪都大,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名气,能镇得住场面。
就像现在拍个电影,想卖座的话你就得请几个明星大腕。没有明星的号召力,光想靠着小成本赢取大票房,也不是说不可能,你看一年能有几个不请明星大腕就能成功的。
下面就介绍几位明星将领:
老戏骨姜桂题。他比袁世凯大16岁,即跟过僧格林沁,又跟过左宗棠,他干过广东琼州镇总兵,也干过云南临元镇总兵。甲午战争中,他率领新招募的桂字三营驻军旅顺,结果兵败,在全国轰轰烈烈的讨伐淮军浪潮中被免职(在徐邦道手下参加过土城子之战)。
1895年,当袁世凯四处招兵买马时,姜桂题就主动来投。以前主动来的都是像段祺瑞这样的乡村教师,结果现在的来的居然是个总兵,你说袁世凯可开心。以后招兵的时候都可以说:“你看看,我们新建陆军连姜总兵都招到了,你也赶紧报名吧。”
中生代影帝张勋。他比袁世凯大5岁,在甲午战争前他的职位是“以参将尽先补用,并加副将衔”,甲午战争中他参与鸭绿江防线,驻守丹东,结果兵败也被免职,1895年张勋也投奔到了袁世凯的麾下。
新生代影帝江朝宗,他比袁世凯小2岁,跟刘铭传保卫过台湾,“屡立战功”,甲午战争中跟袁世凯一起在东北干过后勤。
淮军系列的这几个人知名度高,也提升了新建陆军的名气,缺点就是有时候会耍点大牌,有“戏霸”的潜质。比如说老戏骨姜桂题,他当年就在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手下干过,又跟袁世凯的继父袁保庆比较熟,私下里他管袁世凯叫“老四”,袁世凯也称呼其为:“老叔”,唯一一个敢当着袁世凯的面,拿起痰盂来小便的也就他了。(我不是一个随便的人,但我随便起来就不是人)
第三类,专业人才。这些人主要来自于天津武备学堂,占中层干部总数的71%,这些人业务水平高,是袁世凯新式练兵的主力,“北洋三杰”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还有曹锟,李纯等人,太多了,就不一一介绍了。
还有个说法,说新建陆军是:“淮军余孽”。怎么评价这个说法呢?要说淮军将领多吧,但也就一成的将领是原来淮军的。如果非要说天津武备学堂是李鸿章办的,从这里毕业的都是淮军系统的,那我也无话可说了,那就算是“淮军余孽”吧。
“北洋三杰”就是想从这第三类中脱颖而出也不容易。上面说过,在这第三类当中,有3人是袁世凯当年从朝鲜一路带过来的。除此以外,还有王英楷。
王英楷在前面提过,当袁世凯心灰意冷想改行做买卖的时候,王英楷把全部本钱拿来资助袁世凯来跑关系。不仅有这层关系,王英楷还是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学历也很高(贡生),甲午战争中立过功,并且还积极向上,要求进步。“北洋三杰”想超过他得有多难。
不过由于死的较早,王英楷自身的名气并不大。王英楷的小舅子名气比他大,叫孙传芳。王英楷还有一个小发明的名气更大,就是他客串了一次翻译的工作,把德语的口令翻译成“立正”,“稍息”,只要上过体育课,经过军训的同学肯定都被这两句话整过。
与上面这些人对比,“北洋三杰”唯一的优点就是专业成绩好。其实袁世凯也可以跟李鸿章一样任用私人(会说合肥话就把洋刀挎),那样的话军队也更忠于自己,但袁世凯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奴才。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的大范围起用,北洋三杰的崛起,可以说是袁世凯“不用私人”最好的例子。对此段祺瑞也深有体会,段祺瑞后来的有一次表白,他动情的说:“二十年前,大总统在小站练兵时,祺瑞以武备学生充下级武秩,与大总统素无关系,乃承采及虚声,立委为炮队统带,升任统制;及大总统东山再起, 祺瑞复见任湖广总督、陆军总长等职。以大总统知祺瑞之深,信棋瑞之坚,遇棋瑞之厚,殆无可加。是以感恩知己,分虽部下,情逾骨肉。”
“是以感恩知己,分虽部下,情逾骨肉”这句话不仅是段祺瑞,也是北洋众人的心声。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09 08:38:31 +0800 CST  



将领选的差不多之后,袁世凯就开始正式组建新军。袁世凯接手胡燏棻训练的新军时,有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4750人,有名的将领就一个曹锟。
袁世凯到小站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体检和政审。考察的标准是:“年限二十岁至二十五岁;力限平托一百斤以外;身限官裁尺四尺八寸以上(1米6);步限每小时行二十里以外;取具邻右保结,报名家口地址;曾吸食洋烟者不收;素不安分,犯有事案者不收;五官不全,手足软弱,体质多病及有目疾者不收。”按这么严格的标准,袁世凯自己都不行(身高不够),不过这是招兵的,军官可以例外。
其实不只是新建陆军的招兵标准定的这么高,从曾国藩到李鸿章,从袁世凯到张之洞,所有的招兵标准都差不多。基本都是这两点:根正苗红和身体强壮。谁不想招到老实肯干的兵啊,标准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就是执行标准的人。
据当年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万国公报》(美国人办的,不是康有为办的那个)记载,体检考官是段祺瑞和商德全。我们也知道段祺瑞的性格:刚正不阿,估计袁世凯正是看中了段祺瑞的这个性格,才让段祺瑞做的考官。有一丝不苟的段老虎做考官,你想给他塞红包、套近乎是不可能的,段祺瑞严格执行标准,协助袁世凯淘汰了一大批老弱病残的士兵,并额外从直、苏、皖、鲁、豫等省招收符合条件的士兵。通过淘汰和扩招,新建陆军又额外招收了2000多名士兵。有踏实肯干的人帮助,袁世凯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新建陆军的组建工作。
新军组建完后,袁世凯就按照德国标准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建工作。由于当时德国陆军被认为是世界陆军的最高水平,所以基本上,就是能学什么就学什么。
第一点,按照德国军制,袁世凯创立了步、马、炮、工、轴重等诸兵种的合成军制,这是中国的兵制第一次和西方各国的兵制接轨。
我们知道,打仗的规矩是先开炮,再机动部队(马兵、坦克一类的)冲锋,最后是大部队(步兵)上。在此之前,淮军也有炮兵,但仅是单独的炮队,不是诸兵种联合作战的合成军制。例如前面提的北洋水师,军舰、鱼雷艇、水雷都是单独的兵种,互不隶属,没有一个固定的统帅,自然很难做到协同作战。
据《明史》记载,明朝开国将领沐英就用过“三段击”的战术,但在甲午战争中,淮军采用的还是原始的“一窝蜂”的战术。据袁世凯描述,日军的队形分四排,第一排放完枪后就退到第三排后整队,位置由第二排接替,如此循环,火力不断,后排也有防包抄和侧翼的职责。除此以外,在队伍后十数里的地方驻兵设防,遏制退兵,这样前线败退了也不至于溃散。
淮军就很有意思了,虽然平时练过类似的阵势,但那都是闹着玩的,真正上阵的时候,淮军依然按照打土匪的方法,选一批奋勇当先的士兵(当年叶志超“叶大呆子”的外号应该就这么来的),骑马直奔向前,后队怕伤自己人又不敢开枪,冲锋的数十人又是一顿乱打,队伍后面也不驻兵设防,前线一退全军溃散。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10 08:36:27 +0800 CST  


第二点,采用现代军队的编制。把军队的编制改为军、镇(师)、协(旅)、标(团)、队(营、连)、棚(排、班)。以前一营为500人,现在扩为1000人。
编制增加也不仅是士兵人数的扩招,而是整个军制的扩建。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共练成战斗部队7400人,非战斗兵员3852人,全军共11252人。这些非战斗人员主要分布在教习处(后改洋务局)、粮饷局、军械局、转运局、军医局、侦探局等军部直属机关,具体负责训练、运输、军械、轴重、军法、医疗、电讯联系、军乐等方面的工作。
以炮兵营为例,炮兵营共有军官46名,士兵966名,炮60门。其中统带(一把手)1名,文案2名,委员2名,医生3名,护勇16名(执行军法等任务的),号兵16名,长夫60名。就算是下面的一个营,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新式军队构建好后,就要用西法操练,用西式装备,用西式军装,用西式军衔,除此以外,德国有军乐队,这个我们也能有;德国流行留威廉须,这个可以有,大家统一改胡形;德国人有全民募兵制.......这个真没有。
好吧,不能全盘西化,也得有中国特色。全民募兵制没有,我们就提高招兵标准,多招有文化的兵进队伍。德国一个营的人数有1200多人,我们钱少,整个1000人就行了。德国军事人才多,士兵文化水平高,我们军事人才少,全国大部分人都还是文盲,所以还得再加个随军的军事学堂。总之,现代陆军的一切军制,你都可以从小站练兵中找到原型,不过你要非说空军、导弹部队找不到原型的话我就无话可说了。
除了德式标准外,我们看下特色。随营武备学堂是袁世凯建军的一大特色,他设立学堂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千军易集,一将难求。本军添设学堂,专为造就将才起见。”1896年5月13日首届随营武备学堂开班,招收学生234人,其中习德文者50人,习炮兵者80人,习步兵者80人,学制2年,毕业者成为预备军官,遇缺即补。袁世凯后来规定,凡军官必须由武备学堂毕业生中充任,鼓励基层士兵学习,也为基层士兵开了一条晋升之路。
除了陆军军制外,小站练兵还有几项开创近代先河的,比如军乐队。我们现在接触到音乐绝大部分都属于西洋音乐,把西洋音乐引进中国的不是袁世凯,但把西洋音乐发扬光大的却是袁世凯。
在袁世凯之前,中国的第一个西洋管弦乐队由海关总税务司司长、英国人赫德组建。赫德在中国干了54年,光一把手司长都干了45年,由于他爱好音乐,所以他用业务时间组建了乐队。与袁世凯同期,张之洞在湖北训练“自强军”也有军乐队,不过赫德和张之洞的乐队只有十来个人,而袁世凯军乐队的编制有162人。不仅是人多,袁世凯军乐队的工资是每月12元,赫德乐队的工资是每月6-8元,这么一来,原赫德乐队的成员又纷纷跳槽换新老板了。
不仅是提升自己乐队的水平,袁世凯还给西洋音乐找了一个最牛掰的宣传大使:慈禧太后。想当年京剧为什么能从几十种地方戏曲中脱颖而出,那还是因为有“骨灰级”戏迷慈禧的支持。1903年,慈禧视察奉天(今辽宁沈阳),路经天津时,袁世凯带军乐队接驾,演奏了一曲《马赛曲》,慈禧心情大好,一番赏赐后,慈禧直接把穆志清为首的乐队一起带走了(视察完后还回来了)。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11 09:13:41 +0800 CST  



老太太喜欢西洋音乐,袁世凯也记住了。在1903年10月的马戏游园会中,袁世凯拉上赫德,两支乐队一同担任司仪,当时有50余人共同演奏西洋管乐器,一起为慈禧助兴,同时也向民众打响了西洋音乐的名号。被巴黎观众誉为东方的“蝴蝶舞后”的裕容龄回国后,向慈禧表演西洋舞,也是把袁世凯的军乐队请过来演奏。就连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文中也写道:“自从袁世凯的军乐队进宫演奏之后,我就觉得中国的丝竹弦不堪入耳!”
上行下效是我国的一贯传统,有了慈禧这位“至尊推手”,也赢得了王公贵族的喜爱,西洋音乐在中国迅速普及开来。军乐队也成为了袁世凯的一张名片,每逢重大场合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同时袁世凯的军乐队也是客人身份的象征,只有贵客才能用得上。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从日本回国,袁世凯就派军乐队迎接。
当然,袁世凯创办军乐队并不是只为了陶冶情操,军乐队162人的编制,只有20多人是负责乐队工作的,他更重要的目的是“洋号传操”。这些乐兵(号兵)在日常士兵操练中担任通信勤务和传达号令的任务,通过号声下达像起床、熄灯、集合等指令。例如在电视上经常见到的一冲锋就要吹冲锋号,就是从这时候兴起来的。
除了“洋号传操”外,袁世凯还发扬光大了军歌。北洋军歌不仅推动了近代音乐发展,还开创了近代政治课的先河。例如最有名的《劝兵歌》:
为子当尽孝,为臣当尽忠。(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朝廷出利借国债,不惜重饷来养兵。(甲午后全国都在借)
一兵吃穿百十两,六品官俸一般同。(六品岁俸60两,服饰,14两,办公费35两)
如再不为国出力,天地鬼神必不容。(头顶三尺有神明,这真算不得封建迷信)
自古将相多行伍,休把当兵自看轻。(前途不比科举差)
一要用心学操练,学了本事好立功;
军装是尔护身物,时常擦洗要干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要打仗真奋勇,命该不死自然生;
如果退缩干军令,一刀两断落劣名。(军令如山)
三要好心待百姓,粮饷全靠他们耕;
只要兵民成一家,百姓相助功自成。(温总理语录:“人民养着你们,你们看着办。”)
四莫奸淫人妇女,哪个不是父母生?
尔家也有妻与女,受人羞辱怎能行?(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五莫见财生歹念,强盗终久有报应;
纵得多少金银宝,拿住杀了一场空。(自我约束)
六要敬重朝廷官,越份违令罪不轻;
要紧不要说谎话,老实做事必然成。 (老实做人)
七戒赌博吃大烟,官长查出当重刑;
安分守己把钱剩,养活家口多光荣。 (踏实做事)
你若常记此等语,必然就把头目升;
如果全然不经意,轻打重杀不容情。(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
抛去政治上的成见,我认为写的很好,就算放在当代,也很符合社会主旋律,很符合主流价值观,也很符合袁世凯一贯的说话作风。唱军歌,喊口号,随营武备学堂,这是袁世凯上政治课的三大法宝,一直影响到现在。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12 09:12:20 +0800 CST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13 12:47:45 +0800 CST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4OTkwMjM2.html
1分45秒处有台北
原楼好像被删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13 12:50:14 +0800 CST  


图为小站练兵时的宿舍


音乐是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国界、不分信仰的,所以我也多说了两句。回归正题,小站除了有西洋音乐还得有西洋教官,这也是袁世凯超越胡燏棻的第二点:擅长跟外国人打交道。袁世凯在朝鲜干了十年外交,基本上全是跟外国人打交道,经验非常丰富。袁世凯很专业的跟外国教官签订合同,合同中规定:“应听本督办节制,所有本督办定立条规均需遵办。(教官)如有违犯礼法,不遵约束,由本督办即行辞去。”通过合同,袁世凯确保这些外国教官只能教授操法,传授军事技术,不仅没有带兵的权利,而且想开除就开除。
按照这个模式,袁世凯在小站时期共聘用了13名外国教官,多数为德国人。并且袁世凯还请到了一个比汉纳根军阶还高的巴森斯,最终仅授予他“参赞营务兼教练事宜”一职。
袁世凯将领选完了,军队组建完了,下面再看袁世凯的驭兵之道。总则还是那条“恩威并施”。
先说“威”的方面。袁世凯制定了一整套军规军纪,如《简明军律二十条》、《操场暂行规则》、《行军暂行章程》、《禁殴章程》、《查拿逃兵法》等,简而言之,很严格。有法可依不难,难的是违法必究。在这点上,当年在朝鲜时还仅是基层管理人员的袁世凯就已经能摆平各方面的关系,严格执法,不论违纪的人是谁的亲信,也不论违纪的人有多少,都能把他们治得服服帖帖的。现在袁世凯是小站的一把手,严格治军更加不是问题了。
袁世凯的军纪到底有多严格呢?在小站没有不被军纪处罚过的人。立正时有人窃窃私语,罚;操练时不认真,罚;野战演习效果不好,罚。不管段祺瑞还是冯国璋,不管是你能想到的人还是想不到的人,都挨过军纪处罚,就连袁世凯自己,都自罚过自己薪水的十分之一,交执法营务处,作为建立昭忠祠的基金以儆全军。这种处罚还是轻的,《简明军律二十条》中还规定了18种罪当斩,刀子就摆在面前,不怕你记不住军纪。
再说“恩的方面”,在这点上袁世凯也借用在朝鲜的方法。有伤病的袁世凯每日例行探望一次,阵亡的袁世凯亲自视殓祭奠,并且厚恤其家人。现在哥们有钱了,医疗条件也日新月异,仅炮兵营的正医生月薪40两银子,副医生月薪20两银子。而在清朝太医院的院长每月才3两银子,普通的御医官居七品,每月2两银子,有这么高的工资,还怕医疗条件提不上去吗。
不仅是医疗条件好,袁世凯也时时处处都以身作则,训练时:“每日与士卒共奔走,事无巨细,无不亲躬。”一次在大雨中训练,手下给袁世凯打伞,袁世凯直接推掉,痛斥手下:“大家都能淋雨,为什么我就不能淋雨!?”再华丽的口号都赶不上以身作则,一时间全军感动涕零。
发饷银时,袁世凯亲自监督,一个一个的点名,确保把饷银发到每个士兵的手里。一次,发现饷银有假,用铁币镀银冒充银圆,士兵大哗,袁世凯即令执法处斩杀了粮饷局的几个军官。在平时生活中,袁世凯也能跟士兵打成一片:“全军的各级军官和幕僚,甚至棚头弁[biàn]目,他都能认出他们的面目,呼出他们的姓名,大致了解他们的性格脾气和长处短处。”在历史上,拿破仑也能叫得出全军士兵的名字来,一万人的名字都能记得住吗?看起来不太可能,这种事,一是靠天赋,二是靠用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时人也称赞他:“袁氏之练军也,能与士卒共甘苦,故士乐为用,而武卫右军遂为诸军之冠。”
除此以外,袁世凯也非常重视维护普通士兵的权益。在《禁殴章程》中,袁世凯就禁止上级军官对普通士兵的打骂,洋教官伯罗恩打了号兵一个耳光(外国人也有素质差的),当天就被扣罚了工资的二十分之一。不仅是打骂,一次一名哨长让士兵为其携带物品,被判:“沾染旧式军营习气”,被责二百军棍,降职为棚兵头目。从此之后再也没人敢欺负普通士兵了。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14 09:07:37 +0800 CST  

楼主:缘起缘灭皆是缘

字数:195200

发表时间:2016-05-10 16: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8 09:21:08 +0800 CST

评论数:15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