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朝圣 ——为征服、支援或光复耶路撒冷而发动的历次十字军东征

嗯,更哪。。。时代背景稍稍快进,然则这个帖子咋老刷不出~俺都不知道发出来了没。。。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4 21:32:18 +0800 CST  
今晚还更新吗?
===
更的,然则发帖不顺的样子,不晓得我网络问题还天涯服务器抽风~~~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4 21:34:49 +0800 CST  
骑士道


之前也提过,骑士的起源与尊贵无缘。现代欧洲语言中的“骑士”一词,如法语chevalier、德语ritter、荷兰语ridder和意大利/西班牙语caballero都可直译为骑马的人。英语里的knight更掉价,和德语“仆从”knecht同源。原来加洛林王朝于9世纪瓦解后,欧洲礼崩乐坏战乱不休,诸侯手底缺人,征兵概不考虑社会地位:纵然生为贫农,只要能上马抡刀,照样能当上领主亲兵。这个丘八阶层在中世纪统一用拉丁文miles(复数milites,士兵)来指代,身份起初不比寻常农民高多少。但随着时代进步,milites的专业性不断提高,终于作为军事精英享受到了脱离群众的优渥待遇。
成功领主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张,到了他无暇包办领地事务的程度,就把可靠的milites提拔为官吏,分担一下责任。这些被委以重任的士兵抓牢权柄后,就开始将头衔和职权传给后代。到了10世纪末11世纪初,当年的暴发户已完成对社会资源的家族性垄断:军人的身份、贵族的地位和财产(比如那昂贵的骑兵装备)都须世袭,从而成就了现代人印象里高高在上的特权阶级——骑士。
贵族地位呼唤英雄伦理,强奸、抢劫、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豪快岁月对骑士来说已一去不返——通过糅合日耳曼的传统荣誉观和天主教的先锋神学milita christi(“基督的战争”),骑士道诞生了。根据这套伦理,好骑士须忠贞不渝、英勇无畏;须锄强扶弱、尊老爱幼;他的良知必高于主命,信仰必高于功名:其首要职责是守护教会;其次才是效忠主君。武装侍从如今要晋为骑士,不再像往常那样单靠血与火的洗礼,更须在宗教仪式中接受净化、衷心忏悔、敬领圣餐,提升灵魂的高度。为了把血淋淋的凶器点化成替天行道的圣器,他们甚至开始在剑柄里镶嵌圣徒的遗物,从而开辟了一整个制假售假的市场。
总而言之,到了11世纪,骑士道的核心价值观业已鲜明,成了世人衡量骑士优劣的权威标尺:

一、英勇——要能打仗。
二、名誉——要誓死捍卫名声。
三、忠诚——要服从首长的意志,保护首长的面子。
四、谦恭——要守礼节。碰上女士要尤其文雅尤其殷勤。
五、慷慨——要热忱待客,舍得花钱。

与骑士道齐头并进的,是所谓的典雅爱情。根据这一脱胎于阿基坦吟游文学的浪漫理想,骑士一旦邂逅真爱(通常是某位阶级高于自己的人妻),就会对她表现出死心塌地的崇拜和爱恋,鞍前马后、两肋插刀,既像花痴,又像忠仆。骑士的爱情被看作仅次于宗教的精神支柱,因而广受歌颂和赞许。无论是凯旋还是惨败,鏖战还是濒死,骑士总是呼唤着心上人的名字面对一切,无怪时人会说amor vincit omnia——爱情征服一切。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4 21:38:05 +0800 CST  

11世纪的诺曼主教给骑士洗脑图
套锁子甲稻草黄头发的是骑士,骑士右边提弩的是骑士跟班。
当然,亮点还是最左边洋和尚的表情……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4 21:43:41 +0800 CST  
成为骑士


11世纪末的年轻贵族要当上骑士的确要颇费一番周折。
那时,通常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骑士老爸的头衔。弟弟们可能会当一辈子扈从,直到打下自己的江山;要么就走弃戎拾笔,谋个体面的圣职,向大主教、大修道院院长之类的目标挺进。
符合条件的幸运儿从7、8岁开始就得作为伺童候在领主身旁听其差遣,送信、照管衣物、倒洗澡水,干些诸如此类的杂活,顺便学会骑马、格斗、鹰猎、下棋和歌舞。
14岁,伺童晋为扈从,生活轴心变为习武。他将学会舞着利剑砍斫要害,挥动战斧劈残盾牌,戳出长枪挑翻骑手,抡起铁锤砸碎脑壳。上了战场,他要给领主牵马;领主步战时,他要守住马匹。
他在城堡内外还有其他职守,比如保管所有门钥匙,或在领主远游时随侍左右,携带钱袋等贵重物品。
17岁,扈从迎来了人生的里程碑——骑士晋封仪式,大家鼓掌。
晋封仪式的第一环节是象征性地洗个澡,以示灵魂得到净化。如果是中世纪晚期,他还得斋戒一天。然后准骑士在教堂通宵祈祷,天亮后跟神父互动,忏悔罪恶啦,出席弥撒啦,接受圣餐啦,学习骑士美德啦,庄严宣誓自己将坚守正道啦……等到统统搞定,他就能穿职业装了。
当时业界风行的是一种用铁环编成的长衫,工艺类似于国内的锁子甲,穿戴的时候先脑袋后手臂,上自脖颈、肩膀下至膝盖、小腿都能罩个严实。别看它剪裁得很贴肉,其实堆在身上沉得要命——据说某些壮士一套铁布衫足有40来斤重,足以把外行压得胸闷气短。中世纪有首佚名诗作曾把骑士比作“铁茧里的恐怖虫”,不可谓不生动。这种护甲对抗剑锋很有一套,但碰上劲弩、长槊就不那么有效了。甲上的铁环一旦被打断、变形,锋利的尖端就会扎进皮肉,使创伤雪上加霜;因此骑士不得不在锁甲下衬一件刻意加厚的短上衣来增加缓冲。同志们可以想象十字军在中近东烈日下裹着小棉袄、锁子甲,头戴保温盔,身背风筝盾奋力搏杀的悲壮场景——那个热啊,啧啧,不知不觉人就熟了……
言归正传。话说身披重甲的青年扈从此时已来到主君跟前,恭敬地跪倒,垂下头。后者举起剑,拍拍他的肩膀,事儿就成了。
菜鸟骑士最后领到一柄长枪,一个头盔和一把剑,上马,骑行,出了教堂(不错,忠勇的马儿当然要跟它的骑士一起参加弥撒)。为体现自己的慷慨,小伙子这天分发给随从的礼物相当丰厚,为贵族朋友们举办的宴席也丰盛异常。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4 21:47:10 +0800 CST  
作为骑士


这些骑士就是未来的十字军悍将。他们年轻气盛、鲁莽灭裂、自命不凡,而且强壮得匪夷所思。他们有本事扛着重达20公斤的盔、甲舞刀弄剑,陷阵攻城。他们的招牌武器马槊以白蜡树、白杨或雪松的坚韧木材制造,长可达4米,直径5到7公分,本身质量就大,实战时还能获得部分人、马动量,持槊人若非体格健壮、技巧娴熟,反而会遭冲力戕害。他们钟爱的双刃剑重量在1到2公斤之间,长度约80厘米,能突刺,更善砍杀,操在行家手里,能豁开头盔、劈碎脑壳、一路切到肩膀,管你练什么外功都跟甘蔗似的料理了。古坟里还掘出过由肩膀直砍到大腿、一剑卸掉手臂和瞄准膝盖连断两腿的极端案例——刀剑尚且如此,斧钺就更不用谈了。
11世纪的诺曼人大大改进了欧洲的骑兵战术。马鞍前后两端如今耸得很高,能给骑士的腹、背提供有力支持;马镫又垂得低,因此几乎能伸直腿站在蹬上,稳稳地端起长而重的丈八槊洞穿厚盾重甲,而不用担心给反作用力抛下马背。槊尖铁制,紧挨着横杠或三角旗,免得命中后入肉太深难以拔出。但如果马槊仍过于深入,或折断,或刺空,让对手逼近,骑士就取出悬在鞍座上的剑、斧(斧背铸有刺牙用来破甲)或锤(有棱,棱缘锋利)左右开弓、居高临下地发动攻势。对于这样一个军事单位,贫甲的战马可能是唯一的弱点。所以到了12世纪,马铠开始在西欧复兴,马用战袍也流行开来——这些装备当然多少也会妨碍奔马奋蹄。战马若是跌了跟头,骑士很可能因为甲胄、兵器、盾牌和马刺的拖累无法及时站起来应战,以致被俘被杀。但若没能在那一刻结果骑士,就仍会面对一个披坚执锐的可怕对手——叫是叫“骑士”,却也不只是在马背上威风而已。
他们大多是不谙兵法的文盲,勇有余而谋不足,打起仗来听从本能,论阵型也无非三大主流:
楔形,拉丁文资料里常作cuneus或acies,头一排三五人,第二排七人,第三排九人,以此类推。优点是后头的同志能扩大先锋打开的缺口,缺点是没法让大家都出够风头。
线形,法语en haye,所有人排成横队同时冲锋,效果虽好,但纪律涣散、临时拼凑的骑士部队恐怕很少能达到如此默契。
集团冲锋en fourragère,因能使匹夫之勇得到最自然的流露而成为骑士的首选。大家忘掉阵型,争先恐后地杀向敌阵,指望一鼓作气碾倒对手(所幸常常得逞),或者炮弹一样砸进侧翼,红着眼睛信手砍杀,确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一窝蛮蜂。
他们当然不认得火药,尽管中国军队此时已经用上了蒺藜火球、毒药烟球、铁嘴火鹞、火药鞭箭、霹雳炮弹之类的新概念兵器。他们也没见识过长弓,直到这玩意儿在14世纪登场后凭着空前的射程和穿甲力大败法兰西罐装骑士。他们甚至不咋用十字弓。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即将落幕时,这种兵器才开始在欧洲普及开来。好吧,弓箭还是有的,不过只有农奴才用。一个依赖远程道具阴损骑士的卑鄙弓箭手,根据12世纪的歌谣,乃是“不敢接近敌手的胆小鬼”。如果是步战,枪矛等长兵器也容易被看成懦夫逃避近战的武器,因为根据骑士精神,理想的战斗应该是捉对厮杀,贴身肉搏。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4 21:55:49 +0800 CST  



11世纪诺曼、法兰克和布列塔尼骑士的主流配置



马具革新



列队,挟槊,预备冲锋



准骑士接受册封前夜祈祷达旦,John Pettie,1884



《林堡逆旅》,苏黎世马内塞古抄本插图,公元1320年作品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4 22:02:38 +0800 CST  
结语


就这样,一个变革之风劲吹的世纪创造了自己的宠儿——骑士。在他们身上,我们既能看到旧时代的根性,也能发现新时代的烙印。城市文明的远景、上帝的和平与休战、僧多粥少的尴尬就业形势,共同构成了骑士精神的温床。不错,这群人尊重noblesse oblige的法则,承认地位越高责任越重。他们舍得花时间从事公益:保卫教会、服务妇女、关照弱者、讨伐罪恶。但他们也是惹麻烦的专家,因为骄傲,仅仅被人斜睨就会怒不可遏;因为嗜血,永远在期待战争、挑起战争、激化战争。不错,骑士能歌善舞,笃守礼教;但他们也会用脏兮兮的指头撕食夹生肉,会忘情酗酒直到夜深,会把粘了污血和脑浆的战利品献给上帝以示感激,或从手下败将的脸上割下耳朵鼻子送给敌酋作为侮辱。这群人注定在不远的将来让穆斯林大开眼界——既以勇气和率直赢得钦佩,也以残忍和野蛮令其发指。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4 22:09:10 +0800 CST  
作者:zheng616 回复日期:2010-09-14 13:04:38

没钱也做城堡。。说起饭都吃不起,有点搞笑。。


===

造城堡的老爷当然能吃饱,但休想吃好就是。。。
另外,当时粮价很不稳定,加上天灾人祸兵荒马乱的,有钱也可能买不到口粮,但东征的爆发将彻底颠覆这个悲惨的局面,详情下章再说。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4 23:28:38 +0800 CST  
作者:公纲 回复日期:2010-09-14 23:59:22

看了那张图,勃艮第公爵领地,阿基坦公爵领地和图卢兹伯爵领地比较遵守上帝的和平运动,是不是因为当地已经完成了大政权的整合,而北方由于遍地领主才不那么听话
===
残念,刚到家,me今天几乎把脑用残了。
言归正传哦。。。
南边“上帝和平”比较热烈,其实是因为“宗主和平”非常萧条,
地方豪族基本都不理睬公爵们的维和行动,迫使拥有大地主教会现身说法,保护自身权益。
北方么,其实治安反而好,比如说卡佩王朝针对巴黎附近土匪男爵开展的严打行动,又比如韦芒杜瓦和布卢瓦的领内一元化工作,都比南方搞得有成效。
当然,组织性最强的还属诺曼底。所以地盘不大,但极具爆发力,而且英豪辈出哪~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5 22:32:10 +0800 CST  
第三章 从曼齐克特战役到克莱蒙誓师:十字军的诞生



拜占庭皇帝亲征塞尔柱突厥,因政敌捣鬼兵败被俘。
东方帝国因此门户大开,一度风雨飘摇。
穆斯林威胁论甚嚣尘上,西欧诸侯不免自危。
罗马教皇当机立断,发动东征,
号召联军援助教友,征服圣地。
——在克莱蒙,他的声音一呼百应。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5 22:33:16 +0800 CST  
***************
下坡路上的拜占庭


自诩罗马的拜占庭帝国也曾辉煌过。
数百年来,他为基督教世界把守着东方门户,以黑海口的都城为要塞抵御亚洲帝国对欧洲的屡次侵略。极盛时期,他的版图西起伊比利亚,东及叙利亚,南抵北非,北达阿尔卑斯山脉。
但大帝会驾崩,名将会陨落,宵小会窃位,国运会衰落,由希腊人继承古罗马霸权的理想历经几个世纪的反复,已渐行渐远,一去不回。
如今,帝国的宿敌——波斯人、汪达尔人、阿拉伯人、保加尔人——已相继凋零;他自身也年老力衰,为内忧外患所困扰。但他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仍然年轻美丽、繁荣富庶、光彩夺目……
——这就惹来了新的觊觎者:突厥。


图解:
公元6世纪的象牙雕,生动描摹了东罗马皇帝君临天下不可一世的姿态
---
浮雕正中是皇帝,疑似查士丁尼;皇帝头顶有基督祝福,右手边有将军敬献胜利女神像,脚底下还有外国蛮夷屈膝上贡,正是当初帝国如日中天时希腊人天朝上国心态的真实写照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5 22:38:42 +0800 CST  
【塞尔柱突厥异军突起】


话说当年有个叫乌古斯的突厥部落,6世纪前以乌护之名居于天山东部,后来一路西迁,于10世纪时被首领塞尔柱领进中东,信了伊斯兰教。突厥人在当地如鱼得水,大肆扩张,根据英国史学家吉本的点评,“其势头有如海潮江浪,淹没了河中、花剌子模、呼罗珊和整个东伊朗”。
突厥人是全民皆兵的游牧民族。相传他们训练战马时从不让马跪下;箭法神准,撤退时如进攻一样凶狠地射出利箭;机动灵活,随时整装待发;善于翻山越岭、长途奔袭;热衷厮杀,酷爱抢劫,幻想把天下变成牧场,把诸侯变成猎物。
1055年,塞尔柱的孙子托格里尔进入巴格达,强迫哈里发授予他代表世俗权威的苏丹称号,开创了盛极一时的大塞尔柱帝国。
“由于征服阿塞拜疆,托格里尔遂接近罗马边境,这个牧羊人竟敢遣使去要求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向他称臣纳贡。(《罗马帝国衰亡史》)”
1071年8月,在小亚细亚的曼齐克特附近,托格里尔的接班人阿尔普·阿尔斯兰利用拜占庭远征军鸣金收兵那一瞬的疏失将之击溃,生擒皇帝罗曼诺斯·狄奥吉尼斯,帝国的腹心之地小亚细亚从此陷入“海潮江浪”般的突厥移民之手。






#39的塞尔柱骑手形象来自一件波斯瓷器;#40复原像系阿塞拜疆考古成果



塞尔柱突厥的扩张



塞尔柱精英:1、鼓手,以鼓声传达军令;2、突厥系酋长,穿着只掩护前胸的轻便皮夹;3、来自伊朗的古拉姆重骑兵,武装到牙齿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5 22:46:20 +0800 CST  
【亚历克赛·科穆宁: 挽狂澜于既倒】


曼奇克特惨败后拜占庭一蹶不振。罗曼诺斯虽被放回,转眼就被政敌害死。接班的两代皇帝不是醉心诗书就是老迈无力,面对边境危机端的是束手无策。于是那一头突厥人纷纷犯境,这一边小亚细亚叛军蜂起;眼看君士坦丁堡就要易主了,出了员猛将,叫做亚历克赛·科穆宁。
亚历克赛出身小亚细亚将门,14岁时就向皇帝请缨,不到三十已久历征战;期间在缉拿叛将等任务中表现出过人智略,很快被朝廷倚为社稷之臣。
1081年,南意大利的诺曼人倾巢出动,远征希腊。亚历克赛受命御敌,集结了军队正欲启程,有旧皇族上门秘议废立之事,正中其下怀。于是直接引兵上洛,贿赂守军,赚开城门,驰入宫禁,废黜了老皇帝。4月4日,亚历克赛·科穆宁被加冕为帝,开创了延续一个多世纪的科穆宁王朝,史称亚历克赛一世。

亚历克赛一世的个人履历相当于拜占庭帝国的救亡史。从1081到1085,他与诺曼侵略军整整纠缠了5年。5年间的纷纭世事,若是检索关键词“十字军”,至少能弹出两条结果:
其一,通过这场战争,亚历克赛挣到了博厄蒙德这个对手。博厄蒙德是诺曼首领圭斯卡德的长子,当时让拜占庭吃了不少苦头;后来参加十字军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始终是皇帝的心头大患。
其二,由于这场战争,皇帝对西欧骑士产生了更强烈的占有欲。都拉基乌姆城下之战,诺曼骑士排山倒海的冲锋竟一举击溃稳操胜券的拜占庭军队,亚历克赛本人也几乎被俘。这就坚定了他向拉丁领主借兵的念头——而恰恰是其借兵之举引爆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亚历克赛好容易买通威尼斯共和国和德王海因里希四世,打退了张牙舞爪的诺曼人,东边突厥之患又起:
有个叫恰卡的突厥人,年轻时做过东罗马的俘虏,深受先帝宠爱,甚至被其召入宫廷,封为贵族。先帝老儿被亚历克赛踢下台后,恰卡断然回小亚细亚兴兵讨逆,欺负帝国主力忙于西线战事一连拿下半岛西部的几个重镇大港,以口岸城市士麦那为据点做起了土皇帝;又经营海军争夺爱琴海列岛,切断君士坦丁堡的供给,勾结色雷斯平原和小亚细亚半岛的突厥人合围拜占庭,随时准备向帝都发动总攻。此时此刻,君士坦丁堡的形势堪与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灭亡东罗马前夕的全面封锁相比,整个京畿一度陷入四面楚歌的绝望境地。

我们有理由相信,亚历克赛面对如此压力,可能向西方来的朋友诉过苦。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自己的话经过夸大和讹传,会导致一封号称是“亚历克赛致佛兰德的罗贝尔”的离奇书信问世并流传开来。
——根据这封信,皇帝已经濒临崩溃,正声嘶力竭地用君士坦丁堡的财富引诱西方人来拯救摇摇欲坠的帝国。
但真相是,亚历克赛一世先靠外交手腕分裂了北方的突厥部落并各个击破,后离间恰卡和他的女婿乞立赤·阿尔斯兰,借女婿之手刺杀了岳父(这乞立赤是个角色,我们后文还会提到他和十字军的激烈互动)。恰卡死于1094年,当时帝国已无危亡之虞。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5 23:07:50 +0800 CST  
亚历克赛·科穆宁,12世纪拜占庭复兴大业的奠基者



亚历克赛时代的拜占庭步兵:居左轻步兵,装备弓箭、标枪或投石索;居中重步兵,希腊名skutatoi,词根即古典拉丁文scutum,“盾牌”,负责固守战线;居右瓦兰吉禁军,侧重攻击;右下角的长刀是瓦兰吉特色装备:反曲刀///以北欧人为兵源的瓦兰吉禁军善用维京斧、希腊刀这样的霸道兵器,作为佣兵深受皇室倚重。



拜占庭骑兵的轻量化趋势:居中,10世纪铁骑(kataphraktoi);居右,11世纪铁骑;居左,11-12世纪旗手///为什么10世纪时雄霸天下的超重甲骑兵Klibanophoros到了11世纪就绝种了呢?很简单——因为诺曼人率先发展出了夹着长枪发动全速集团冲锋的战术,而在高伤害输出的诺曼快马面前,慢吞吞的传统铁皮单位活脱脱一个大靶子;所以拜占庭的重骑兵在11-12世纪有一个持续减负的过程:先把速度提上去,再靠速度产生冲量,靠冲量驱动马槊,靠长槊扎穿厚甲。ps:从10世纪开始拜占庭重骑兵就不会同时装备弓和矛了。正常情况下,骑射单位的装甲总是比扎枪部队稀薄一个档次。而且到了科穆宁时代,装甲骑射手的岗位大多已经外包给了素质更强的异族人。



外籍兵团:左,塞尔柱突厥;中、右,侵入意大利的诺曼骑士///随着军区制的瓦解,帝国越来越依赖雇佣军。吃香的无非是屡屡挫败皇军的那两族人:突厥和诺曼。亚历克赛上台之初中央只剩下500正规军,光靠本地人是撑不起局面的,于是专门编了一支 拉丁人(诺曼为主)组成的latinikon军团,一支突厥人组成的tourkopouloi军团,还有一支由北方突厥系游牧民(如佩切涅格人)组成的skythikon军团——总之都是以前的宿敌啦。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5 23:14:48 +0800 CST  
图解:
1087年佩切涅格族寇边,亚历克赛北伐失败反遭包围,被迫赔款乞和,本图画的便是瓦兰吉军团遭受重挫的惨景;91年再战,皇帝大胜,只一天便把南下的佩切涅格部落屠杀殆尽,妇孺亦不免死。是岁,君城内人人传唱:“西徐亚人(指佩切涅格族)为这一天/再不得见/五月春光。”
---

前排左,瓦兰吉统帅Archon Nambites;前排右,手持丹麦兵器的瓦兰吉铁匠;后排左,逃亡的东罗马铁骑;后排右,勾肩搭背的瓦兰吉伤兵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5 23:16:11 +0800 CST  
【误会!误会!】


现在,亚历克赛策划起了反击战。
根据他多年抵抗诺曼侵略的经验,若能征募几千拉丁骑士作杀手锏,胜算会大大提高。而鉴于教皇在西方拥有无与伦比的威望和左右舆论的能力,事情拜托他肯定是错不了的。

当时距离1054年的基督教会正式分裂成罗马公教和希腊正教已有近半个世纪,而早在那之前,君士坦丁堡牧首已和罗马教皇为两大原则性分歧势不两立了许久:
东方人并不把罗马教皇看成最高祭司。这个罗马大主教虽说是众主教中的第一位,却不应比其他主教拥有更多权威。
东方教会坚称“圣灵自父而发”,反对西方教会所谓的“圣灵自父子而发”——一字之差,两大教会仪式、圣徒、神学便有了天壤之别。
但是在70年代拜占庭危急之时,东皇帝曾向西教皇求助,提出事成之后合并东西教会作为报答;虽然合作不了了之,却仍为东西方外交解了冻,让教皇看到了统一基督教会的希望。
1095年,亚历克赛也派人去请教皇他老人家介绍点敬业的小伙子到东帝国来助阵,或至少帮君士坦丁堡打个广告发个传单什么的。
但教皇似乎认为,东方帝国已经危在旦夕,几千骑士显然杯水车薪。
他的依据便是前文提到的那封“亚历克赛致佛兰德的罗贝尔”的伪书:
“朕今作此书诚告诸君,希腊信徒之圣洁帝国目下屡遭突厥寇害,国势日蹙。此辈寡廉鲜耻,鸡奸成癖,我朝男子,不问年龄阶级,尽有蒙难之虞。……呜呼!而今甚或鼓吹,有尊如主教者,业已屈从矣。……凶徒于君士坦丁堡外既无寸土可取,则扬言犯此都城,指日拔之,为今之计,但上帝佑护、拉丁教友应援而已。”
——这种事不容你坐视不管。而且帮人就要帮到底,不是吗?他乌尔班决不会让皇帝陛下失望的,嘿嘿嘿嘿。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5 23:21:07 +0800 CST  
【克莱蒙的惊雷】


地处法兰西腹地的克莱蒙是座建在火山脚下的城镇,阴暗、丑陋,远远看去像一林子死树日久天长化成了石头。
城外则是一派美如织锦的暮秋风光。清冽的晨风正吹开晓雾,让林立的帐篷沐浴在金色霞光之中。人们相继跨出营地,熙熙攘攘地拥向克莱蒙冰冷的石墙。他们中有高等教士、修道院长、宰制一方的权贵,也有一文不名的骑士、佣兵、村镇恶霸和剪径杀人的土匪。三教九流的角色大都怀着朝圣的心情,连日来快马加鞭、跋山涉水,必要时甚至取道兵燹之地、寇踞之所,从王国各省进入奥弗涅,云集克莱蒙,并最终在其城门口聚首,到头来只为聆听一人的教诲。
1095年11月27日,克莱蒙宗教大会的最后一天,教皇决定走出会场,直接向大众布道。
(以下资料主要来自修道士罗贝尔和沙特尔的菲尔谢的记载)

乌尔班二世是个长髯浓髭的健壮光头,虽然已经60高寿(根据中世纪标准已半截入土),手执牧杖俯视人群的身姿依旧刚健挺拔,正如使徒一样自信,王公一样骄傲——听哪,他开口了,没有叽里呱啦的拉丁文,只有亲切的家乡话:法语!
“啊,法兰克族,上帝钟爱的选民!从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传出了骇人的故事,频频为我辈所闻,提到一个来自波斯国的可憎种族,一个彻底背弃天听的种族,已入侵了基督徒的领土,剑斩、劫掠、火焚,致其人口锐减。”
听上去很严重。话说这虽然不是野蛮人头一次出击,但这次他们斗胆侵犯的乃是圣城耶路撒冷,大家的精神家园。试想全世界只有一座迪斯尼乐园,然后突然给恐怖分子炸了,你看你家孩子会作何反应。
“他们摧毁圣坛,”教皇接着道,“但那之前会先用其污秽将之亵渎。“
什么意思?难道弄脏了祭坛上的圣徒遗物?或者就着它们举行异教仪式?抑或明知一张圣桌见证了红酒化血的奇迹,还在上头放肆排泄?我日,这些异教徒……
教皇沉痛的表情暗示他要讲的比你们的猜想更糟:
“他们割去基督徒的包皮,再将割包皮所流的血洒向圣坛和圣水钵。”
——台下的男男女女无疑都给恶心到了,却又不由自主地加倍专心起来:
“要是他们想折磨哪个基督徒,致其惨死,他们便在他脐上打孔,扯出肠子,缠在桩上,然后鞭策受害者绕桩而行,直到其脏腑委地,颓然倒毙。”
在场的骑士大多有砍手砍脚割耳割鼻的手艺。然则,把人内脏当猪下水来玩?教皇大人,您确定这是近闻而不是古罗马政府迫害早期基督徒的手段?无论如何,演讲的效果是达到了;面对这种奇闻,任谁都得皱眉头。
“其他的,或者给绑在杆子上箭射矢穿,或者被迫伸长脖子,给对方用重剑一击斩首。”
笔者不得不指出以上描述也不能反映真实的圣城风貌——可是,大家就爱听这个。
“而我又该如何讲述那些对妇女令人发指的强暴?——与其谈论,不如缄默。”
这些听众,往日看到领主蹂躏农家女可以熟视无睹,如今只是想到撒拉逊人用割了包皮的那活儿欺负素昧平生的东方女教友,就立刻义愤填膺起来。
“而向邪恶复仇并光复那方领土的任务,若不由你们承担,又当指靠何人?难道上帝不曾赐予你们无匹的武功、神勇和令一切顽敌俯首的膂力?且让你们祖先的功绩鼓舞你们——想想查理曼的光荣,列王的显赫。就让陷于不洁之手的救主的圣墓,和其他被玷污的圣地,将你们唤起,使你们奋发吧!”
骑士们立刻奋发了,一个个高擎宝剑,仰指苍天,急不可耐地要消灭掉地面上猖狂着的每一个异教徒。
教皇把十字架高举过头,示意众人肃静。待台下恢复安定,乌尔班道:
“别让任何产业羁绊你,也别为家族琐事徒然焦虑。因为你们居住的这方土地四面环海,几乎养不活耕作它的人,所以你们才相互谋杀、吞噬,挑起战争,教诸多同辈陨于阋墙。”
众人正在反思,教皇语调一转,由疾呼变作了劝导:
“就让仇恨远去,让纷争到此为止。踏上通往圣墓的大道吧,从那凶暴的种族手里夺回领土,并把它纳为己有。”
听,多妙。教皇正试图为没有出路的封建纠纷画上句号。他相当于在说,法兰克人哟,你们难道不是一家人吗?何不一致对外,侵略异国呢?这几乎能看作民族主义的萌芽了。好些骑士为此激情澎湃,泪流满面。
但恩典并不到此为止——教皇还为参与者准备了万无一失的人身保险:
“但凡死于此行,无论在陆上还是海中,抑或与异教徒战斗的沙场上,其罪即刻得赦免。[…]让那些曾惯于和教友私战的现在动身去征讨异教徒并打赢这场早该开打的战争。让那些曾久做强盗的现在成为骑士。让那些曾与兄弟、亲人相争的现在与野蛮人斗争。让那些曾为蝇头小利充当佣兵的赢得永久的报偿。让那些身体和灵魂都已疲惫不堪的为那双重的荣耀效劳。看哪!在这边的悲哀、穷苦,在那边,则是富足。在这边的尽是主的敌人,在那边,则是他的朋友。让那些要成行的莫拖延行程,但出租地产集齐旅费;一旦冬去春来,就让他们在上帝的指引下出发!“
人群突然被一声呐喊点燃了:“Deus lo volt!神的旨意!“
接下去演绎的当真是万众一心,一呼百应。但听现场上千条汉子把口号喊得响遏行云:神的旨意!神的旨意!最后连众教士和教皇本人也加入了合唱。几分钟后,教皇再次举起十字架——喧嚣因此平息,大众也归于沉默。
“不错。分毫不错。这确是神的旨意。”圣父又开口了,“你们今天见证了救世主的话再次应验——他曾承诺,信徒若以他的名义集结,他必降临其间。如今正是他,借尔等之口发言指津。因此就让这话成为你们阵前的虎吼;让他们向天下宣告,神与他的圣军同在。“
教皇再次向沸反盈天的人海挥动十字架,而领主和骑士则竞相朝高天举起了效忠之剑。听众几乎失控了。教皇退回御座时,台下的呼声已震耳欲聋。
此时,神奇的事体发生了:
上千骑士发誓说他们看到云层蓦然分开,而圣城的景象惊现天穹。
耶路撒冷,我们来了!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5 23:39:46 +0800 CST  
乌尔班二世,矗立于今克莱蒙胜利广场(Place de la Victoire),1898年落成



美国某教堂的着色玻璃,描绘克莱蒙会议情景,属比较晚近的作品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5 23:49:15 +0800 CST  
作者:alexanderler 回复日期:2010-09-15 23:47:15

下文在哪?

===

要等旧帖刷出来(两三分钟后?)才敢发新帖,所以,呃,那个,比较慢………………
楼主 八重云  发布于 2010-09-15 23:54:48 +0800 CST  

楼主:八重云

字数:581495

发表时间:2010-09-14 06: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6:36:14 +0800 CST

评论数:685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