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摩说史-魏晋南北朝史

有人吗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3-23 20:39:04 +0800 CST  
明天继续更新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3-25 21:19:44 +0800 CST  
@adequate2014 2018-03-27 22:37:46
不负责任。居然不更新
-----------------------------
不好意思,我以为没人看呢,马上更新,立即整改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3-28 14:52:21 +0800 CST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三章:衣冠南渡

第三节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王敦之乱



古话说“花无千日好”,西晋君臣和谐的局面没过多长时间就出现了裂痕,其实原因很简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任何皇帝都不会允许自己的臣子特别能干,一旦臣子太有本事,皇帝就会担心他造反,没办法,权力的吸引力太大了。古今中外都是这样,今天在生活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两个人为争一个处长、局长的位置,打的头破血流,互相泼脏水,使劲浑身解数黑对方。就像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里写的那样,被各种肤色的孩子上来抱着大腿叫爸爸。一个州长都这么大吸引力,何况皇帝呢!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富有天下 ,全天下的美女都是你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所以司马睿就非常担心王导会造反,而且王导不仅仅自己有本事,而且他背后的王氏家族势力太大了。王导的亲兄弟、堂兄弟、族兄弟好几百人,人才辈出,当官的特别多。王导自己官居司空、侍中、录尚书、领中书监、假节。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兼中央办公厅主任兼建设部长,可以先斩后奏,算是文官的最高领导了。王导的堂哥王敦,官拜侍中、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广六州军事、荆州刺史,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兼湖北、湖南、江苏、广东、安徽六省军区司令兼湖北省委书记。当时东晋只有占有南方的半壁江山,一共就十几个州,王敦就掌握了其中六个州军队。大部分的东晋军队都在王敦手里,是当时最大的军头,可以说是武将里的第一人了。



堂弟是文官之首,坐镇首都,掌握政府。堂哥是武将之首,掌握六州,手握兵权。东晋的天下几乎都在王家手里了,也难怪司马睿坐卧不安,提心吊胆。再加上司马睿身边有人不断的挑拨,煽风点火。司马睿有两个心腹一个叫刁协一个叫刘槐,这两个人经常在司马睿跟前说王家的坏话,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这两个人原来是司马睿琅琊王府的旧人,从小就跟着司马睿,可以说是从龙最早。司马睿还是个吃瓜群众的时候,刁、王二人就在他身边,是嫡系中的嫡系。他们俩人本来以为,等司马睿当了皇帝,丞相、大将军这些重要的职务肯定得是他们俩的。没想到让王导、王敦给抢走了,他们不服气。王导、王敦比他们投靠司马睿时间晚多了,凭什么让他们爬到头上,后来者居上啊!于是这两个人就经常在司马睿身边煽风点火。时间一长司马睿终于忍不住了,开始夺王氏兄弟的权,先是明升暗降,封了王导一个没权力的虚职,让自己的亲舅舅掌握禁军。而且提拔了出身寒门的陶侃为军队的将领,陶侃就是陶渊明的爷爷。然后又让刁、刘两个亲信和自己的亲叔叔司马丞,率领军队驻扎在王敦的周围,监视王敦,同时司马睿还从北方流民里挑选青壮年,组建了一支军队,直属于皇帝,用于抗衡王氏兄弟。

司马睿行动之后,王导没什么反应,每天该吃吃,给喝喝,该上朝上朝。对司马睿还是毕恭毕敬,让外人一看,感觉他并没有任何不满,心里没有任何波动只想吃黄焖鸡米饭。王导这个人还是很有城府的,圆滑世故,很会韬光养晦。他很清楚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个道理。也知道什么叫盛极而衰、乐极生悲。王家官做的这么大,这么有权势,肯定很有很多人恨他们,嫉妒他们,给他们使绊子,所以王导平时非常谨慎小心。

但是他哥王敦就不一样了,王敦是个典型的贵族富二代,骄傲、张狂,极度自信,少年得志。小时候就是个神童,挑帘儿红,从小就擅长清谈,清谈就是当时贵族流行的一种活动,就类似于今天辩论会,《奇葩说》那种。两个人就一个问题辩论,一般主题都比较玄,形而上的。王敦口才好,小时候和别人辩论从来都没输过。经常把对方说的哑口无言,很有名气,深得他大哥、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的喜爱,从小就顺风顺水,长大成人之后,又娶了晋武帝的女儿成了驸马,一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可吃不了亏,受不了委屈。

王敦

王敦一听说司马睿开始对付他们王家,夺他弟弟王导的权,马上就急了。他写了一封奏折给司马睿,质问皇帝,凭什么这么对他弟弟王导。他们王家对国家忠心耿耿,劳苦功高,这么做不公平。结果王导听说了,怕他哥惹事,赶快买通太监把这封奏折给藏起来,不让司马睿看见。没想到,王敦还挺执着,看自己的奏折皇帝没有回复,又接着写了第二封奏折,继续批评皇帝,结果这回司马睿终于看见了,非常生气。一个臣子这么教训皇帝,也是醉了。司马睿就把他的亲信们叫来,把王敦的信拿出来给大家看,司马睿说:“我对王敦不薄啊,封了他这么大的官儿,他一点也不知道感恩,反而如此狂妄,写信来教训我,现在我应该怎么办?”皇叔司马丞说,“王敦这么狂,陛下趁早把他杀了,要不然将来他一定会造反。”

司马睿听了他叔叔的话,觉得有道理,马上调动军队,分兵三路,组成了一个钳形攻势,围住了王敦的部队。但是只是围住了,围而不打,因为司马睿还没有想好,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开战。王敦这边一听说司马睿把自己包围了,当时就怒了,马上撕破脸,以清君侧的名义宣布起兵,向东晋的政府军发动进攻。清君侧是中国古代造反者一个惯用的幌子,造反的人不好意思公开说,我造反是为了篡位当皇帝。一般都找个借口,说皇帝身边出现了奸臣,受蒙蔽了,我起兵是为了诛杀皇帝身边的奸臣,不是要杀皇帝。这么说既有正义性,赢得民心,也好给自己留个退路。汉朝七国之乱,吴王刘濞造反的时候打的旗号就是清君侧,他要杀掉皇帝身边的奸臣晁错,明朝靖难之役,朱棣打的旗号也是清君侧,他杀皇帝身边的奸臣齐泰,黄子澄。而王敦的清君侧,指的是要杀在司马睿身边说他们王家坏话的,刁、刘二人。
(未完待续)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3-28 14:58:52 +0800 CST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三章:衣冠南渡
第四节 失败的皇帝—司马睿之死




就这样,东晋的第一次内战爆发了,一方是皇帝司马睿,一方是王敦。结果一交手,司马睿一方是兵败如山倒。原因其实很简单,司马睿的军队是刚刚组建的,作战经验不足,而且领兵的刁、刘二人,是秘书出身,都是文人,没什么带兵的经验。不像王敦,领兵多年,有比较丰富的作战经验。于是政府军兵败如山倒,王敦率领军队顺长江而下,水路并进,兵临健康城下。王敦造反了,但是他堂弟王导还在健康城里,听说大哥造反了,王导表现的很出人意料,他没有同时起兵,和王敦里应外合,而是率领王氏一家满门男女老少几十人,跪在皇宫门口,向司马睿请罪。

司马睿本来很生气,他身边的人也都撺掇他杀了王导和王氏家族满门,但是司马睿一看到王导带着一家老小跪在皇宫门前,司马睿就下不去手了。抬手不打笑脸人,王导自己送上门来了,皇帝反而不忍心了,司马睿还不是一个昏庸、残暴的人,他冷静下来一想,王导一直以来表现都非常恭顺、谦虚,从来没有表现出过任何对他的不尊重,即使在他夺了王导的权之后,王导也一如往常,平静的像一泓湖水,不曾泛起一丝涟漪。最为重要的是,王导是他司马睿当上皇帝的第一功臣,帮助他出谋划策、安抚人心,震慑土著,任劳任怨,没有王导,就没有他司马睿的今天,想到这些,司马睿就不生气了,还有些感动。

王导跪在司马睿面前,一边磕头请罪,对司马睿说,想不到乱臣贼子出在我们王家!司马睿走到王导身边,亲手把王导搀扶起来,拉着王导的手,亲热的叫着王导的名字:茂弘,你别这么说,我正要让你挑更重的担子呢!结果,王导不但没有被他弟弟造反连累,被治罪,还更被重用了。司马睿下了一道旨意,表扬了王导大义灭亲、深明大义,在关键时刻能与王敦划清界限,授予王导象征着军权的兵符,任命王导为前敌总指挥,让他指挥东晋的政府军队,剿灭王敦的叛军。这可是天大的信任啊!全天下的人谁不知道王导、王敦是哥俩,是一家人。大哥造反,但是司马睿还是放心的把军队交给弟弟,让弟弟去剿灭哥哥,这可真叫用人不疑了,看来司马睿对王导的为人是非常放心。
就这样,王导指挥政府军队和他堂哥王敦交战,但是王导也打败了,政府军一溃千里。

王敦的军队攻下首都健康,王敦以胜利者的姿态趾高气扬的进入了东晋王朝的都城。王敦进了城,和他堂弟王导见了面,哥俩一见面,王敦就埋怨王导:“老二啊,就是你,不听我,差点咱们一家人就都完了”,在王敦看来,他这个弟弟,太老实,太谨慎,别人都欺负到家门口了,还忍气吞声,要不是自己起兵造反,王家就完了,都得让司马睿给收拾了。数落了完了王导,王敦就要报仇雪恨了,他要找司马睿算账,王敦这种人,官二代,从来就是他欺负人,很少有别人欺负他,所以他一定要报复司马睿,出出这口恶气。王敦刚一进城,就把当初在司马睿面前说他们王家坏话的刁协、戴渊及尚书左仆射都杀了,然后还准备把司马睿的皇帝给废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他堂弟王导强烈反对废掉司马睿。按道理说,司马睿把王导、王敦的权力给夺了,王导应该恨司马睿,但是王导这时候却站出来保护司马睿。我觉得,王导保护司马睿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感情因素,也有利益考量,首先说感情因素,王导是一个政治家,大官,政治家肯定是比普通人要理性,比普通人要心硬、冷血一些的。如果太感情用事,干不成大事,但是同时政治家也是人,也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即使是特别理性的政治家,也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辈子也肯定有感情用事的时候。有一时冲动的时候,这是保不齐的,一个人一辈子时时刻刻都保持高度的理性,是很难的。无论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有感性的一面,只是程度不同罢了。王导也是如此,他也是有感情的,司马睿虽然夺了他的权,把他明升暗降,换了个虚职,还派军队去监督他堂哥。但是在王敦造反之后,司马睿并没杀王导,司马睿不是没有机会杀,司马睿身边的人 一而再,再而三的建议司马睿把王导和王家满门给杀了,而且也不是没有借口杀,王敦造反,这在古代是株连九族的大罪,作为王导的堂弟,是肯定跑不了的。所以如果司马睿要是真心想杀王导,王导早就没命了,但是司马睿最终还是没有杀,不但没杀,还把兵权交给了王导。人心都是肉长的,所以王导反对王敦废掉司马睿,我觉得不排除有个人感情因素在内。



另外,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王导反对王敦废掉司马睿也肯定有他的利益考量。废掉司马睿,确实解气,为他们王氏兄弟出了气了,但是从长远看,并没有什么好处。第一,废掉了皇帝,会失去人心和正义性,在中国古代,做臣子的擅自废立皇帝,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是篡位的前兆,历史上曹操、董卓都废立过天子,留下了奸臣的恶名。所以一旦废了司马睿,王氏兄弟就成了众矢之的,全国舆论都会反对他们的,会失去人心。第二,废掉了司马睿,谁来坐呢?王氏兄弟自己当皇帝,肯定不行,这是公开篡位,天下人就会反对。再扶植一个其他的司马家的皇子吗,但是这个皇子会听话吗,司马睿是王导一手扶持起来的,几十年的交情了,但是就是这样最后还是反目了,再扶植一个其他人,如果还不如司马睿怎么办?所以王导坚决反对王敦废黜司马睿,王敦没办法,只能作罢。

虽然没能废黜司马睿,但是王敦进入健康之后,朝中的大权都由王敦掌握,司马睿虽然是皇帝,但是就是个摆设,是个傀儡,王敦根本不上朝。也不见司马睿,什么事情也不和司马睿汇报,一切官员的任命、财政支出、军队的调动全是王敦一个人说了算史书上形容王敦“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意思就是全国各地上缴的钱都归了王敦,官员的任命也都是王敦说了算,王敦成了实际上的皇帝。而司马睿一个堂堂的晋朝皇帝却被架空了,什么权力也没有,司马睿连憋气带窝火,又气又恨,一气之下,一病不起,没过多长时间就死了。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4-02 17:16:22 +0800 CST  
第三节 王导辅政

司马睿临死之前,留下遗言,让王导辅佐他的儿子明帝继承皇帝位,看来司马睿对王导确实是信任,有感情,临死了把儿子托付给王导。明帝继位之后,王敦看明帝年纪小,好摆弄,就准备发动军事政变,废掉明帝自己当皇帝。正准备动手,王敦自己也病了,没办法他就派他大哥王含带领军队包围皇宫,发动政变。结果没想到,这回又是他们老王家自己人,他堂弟王导,跳出来反对。王导写信给王敦和王含,严厉的批评他们造反的行为,劝他们不要造反,王导在信中写到“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兄一旦为逆节之臣,负先人平素之志,既没之日,何颜见诸父于黄泉,谒先帝于地下邪?”。意思就是:“宁愿作为一个忠臣去死,也不愿意作为一个叛逆之人活着,你们一旦要搞政变 ,可就辜负了咱们家祖先做忠臣的志向,将来死了,到了那边,有什么脸见咱们老王家的列祖列宗啊!”但是王含不听,没有回信,王导没办法,只能把了王敦要政变的消息,连夜通知了明帝,让明帝集合军队,做好准备,为明帝赢得了时间。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4-08 16:34:43 +0800 CST  
由于王导及时的传递情报,明帝做了充分的准备,召集了忠于皇帝的军队击败了王含的叛军,没过多久,王敦也连病带气,死了。王敦一死,叛军就作鸟兽散了,晋朝的大权又回到了皇帝手里。胜利之后,晋明帝论功行赏,功劳最大的就属王导了,晋明帝封王导始兴郡公,食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进位太保。又加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这几乎已经是作为一个臣子的最高荣誉了,“剑履上殿”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国唐朝之前是席地而坐,席地而睡的,不坐椅子的,椅子和床都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所以最早的床叫“胡床”。唐朝之前的中国就像今天日本,屋里铺的都是榻榻米那样的,所以进屋子是要脱鞋的。文武官员进宫见皇帝,也是要脱鞋进入宫殿的,而且不能带兵器。剑履上殿,就是给你一种特权,可以穿着鞋、带着宝剑上金殿见皇帝。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说的是上金殿可以慢慢走,不用小跑儿着了,见皇帝也可以不用自我介绍自己是谁谁谁了。这对于一个大臣来说,已经是最高荣誉了,曹操、董卓、霍光都获得过这个荣誉,再往下就该皇帝把皇位让给你坐了。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4-08 16:35:07 +0800 CST  


王导还是头脑比较冷静的,他上表婉拒了这个荣誉,他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功劳越大、贡献越大、职位越高,皇帝对你就越不放心。曹操、董卓、霍光这几个人后来都落得骂名千古,遗臭万年。明帝平定了王敦之乱之后没几年,也病倒了。明帝在弥留之际,把王导、庾亮、卞壶等几个大臣都交到床前,宣布把皇位传给5岁的长子司马衍,任命自己的小舅子庾亮,为中书令,相当于国务院总理,然后就撒手而去了。由此看来,明帝到头来还是不信任王导,虽然王导在关键时刻通风报信,大义灭亲,和自己的堂哥王敦划清界限,几乎靠一己之力保住了明帝的皇位。但是明帝还是怕王导造反,临死之前,把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小舅子,估计明帝觉得自己的儿子才5岁,什么也不懂,怕有人欺负他。谁也靠不住,只有小舅子庾亮才靠得住,因为太子是他的亲外甥,皇后是他的亲妹妹,血浓于水,他肯定会真心的辅佐司马衍,保护他外甥不被朝中的其他大臣欺负。




明帝死了之后,年仅5岁的司马衍继位,成为东晋的第三位皇帝晋成帝,成帝年龄太小,还是个宝宝,没办法管理国家,就由他母亲庾太后和舅舅庾亮掌握大权,王导就靠边站了,虽然名义上还是国家领导人,但是基本上就是个政治花瓶,没有实权了。王导也很知趣,他知道如果这时候再出来指手画脚,就该招人烦了,弄不好自己会被干掉,所以王导干脆请长假,在家休息,基本不上朝了,朝中大事就都由国舅庾亮一个人说了算,东晋进入了外戚专权的时代。王导时代彻底结束,王导这个人,如果按照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基本可以说是完美,对皇帝忠心耿耿,为东晋的建立下大功,但是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在王敦之乱,这一关键时刻,在亲人和皇帝面前,大义灭亲,毅然的站在了皇帝一边,称得上是忠臣,但是道德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同样一个人,在你眼里是个好人,但是在我眼里可能就是个人渣,比如在古代中国未婚先孕可能是道德污点,但是在今天的中国,这没什么,奉子成婚的多了,算不得瑕疵,比如在中国儿女要是不赡养老人,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在美国可能就不会。同样,如果站在东晋老百姓的眼里看王导的话,恐怕这个人不怎么样,王导主持晋朝全面工作以来,奉行的是一种维持现状的政策,原地踏步,反对任何改革,觉得现在就挺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要折腾,不要改变,对于门阀士族的特权和阶级固化,一万年不变,管理比较宽松,按王导的话说“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当然这个宽松指的是对门阀贵族而不是老百姓,对于贵族横行霸道,违法乱纪,欺压老百姓,宽容,睁一只闭一只眼,只要不造反,天下不乱,就不计较,在王导眼里,欺压老百姓,强占土地,抗税不交,以权谋私,这些都是小事,都是小察,不就死几个老百姓吗。只要门阀士族治国特权不变,只要“王与马,共天下”这个皇帝和门阀士族共同统治国家的这个基本格局不变,王家谢家这些豪门还能作为食物链的顶端享受特权,就行了。

王导执政时期,很多北方来的门阀士族都不交税,或是少缴税,那个时候是按照人口和田地数量上税,人口越多,土地越多,上的税就越多,所以很多贵族就虚报人数和土地数来逃税,比如我们家100亩地,我就报1亩,或者干脆我就不交,你能把我怎么样,政府也不敢管。但是政府需要钱怎么办,就捡软柿子捏,不敢收贵族的税,就加倍去收老百姓的税,堤内损失堤外补,结果老百姓的负担就很重,而且很多贵族不但不交税,还钻政策的空子,士族们对老百姓说,你看你自己种地国家收你税,负担太重了,这样吧,你把你的土地过户给我,算在我的名下,我是贵族,政府就不敢找你收税了,国家收你100块钱的税,你给我80块,算保护费,怎么样老百姓没办法,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就纷纷把自己的土地转让给贵族,每年给贵族交纳保护费,这样大量的私有土地就被贵族兼并,大量的农民由自耕农变成了佃户。自耕农就是土地是自己的,土地上收获多少粮食,都归我自己,佃农不一样,佃农没有自己的土地,土地是地主的,佃农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土地上收获的粮食,要拿出一部分,给地主,叫做“交租子”。大家都知道的电影《白毛女》里面,杨白劳就是佃农,黄世仁就是地主。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4-10 21:15:41 +0800 CST  
就这样,地主豪强的土地越来越多,自耕农越来越少,国家收的税也就越来越少,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可是身为总理的王导并不出面制止,因为当时东晋的地主基本都是门阀士族,比如王、谢、桓这些,这些门阀士族相互通婚,亲戚套亲戚,打断骨头连着筋。比如王家就和谢家是儿女亲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就娶了谢安的侄女谢道韫,王导作为王家的一员,他自然也属于门阀士族这个利益集团成员,地主们都是他家亲戚。王导和门阀地主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他自然不能出面反对。另外作为东晋政权的领导人,门阀士族是政府的基本盘,当时的东晋能够建立,靠的也是这些北方来的豪门士族的支持,司马家和王导还有靠这些北方来的门阀士族去对付南方土著的地头蛇呢,一旦把这些门阀都给得罪了,就没人支持了,政权就要垮了。所以于公于私,王导都不会去阻止门阀士族兼并土地,至于老百姓受苦,他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对于王导这样的门阀士族高富帅来说根本不算事。

王导不但对门阀士族兼并土地,偷税抗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还不让别人管,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当时东晋有个官员叫山遐,是余姚县令,相当于县委书记,为人比较耿直,一上任就秉公执法,抓了很多兼并土地拒不缴税的士族豪强,这些士族都是“上面有人”,都能通天,就给王导写信告状,说山遐滥用职权,栽赃陷害,王导接了信之后,就把山遐给撤了。没想到这位山知县真是条汉子,铁骨铮铮,接到免职任命之后,写信给他的顶头上司,会稽内史何充(相当于绍兴市委书记),山遐在信里说:“撤我的职可以,但是能不能给我100天的时间,100天之后再办理离职手续,我先把这些欺压老百姓的豪门给依法处理了,我再离职。等处理了这些人之后,朝廷怎么处理我都行,要杀要剐随便,就是把我杀了,我也死而无憾!”真是个为民请命,不畏强暴的好官,结果他的上司何充看了信之后,也感动了,就山遐帮向王导求情。结果没想到王导一点没感动,反而怒了,不但驳回了何充宽限100天的请求,而且把何充也撤职了。


还有一回,健康城里的豪强偷窃了国家储备粮仓的100万斛的粮食,主管部门不敢惹豪强士族,就把看守粮库的管理员当做替罪羊,栽赃粮库的库管监守自盗,把可怜的管理员活活打死。有人告到朝廷,王导派出调查组下去调查,调查结束之后,王导听取大家的汇报,调查组的成员大多数都如实的把调查出来的士族偷盗国家财产和官府包庇士族,栽赃无辜库管的事情一五一十的都告诉乐了王导。王导听了一言不发,阴沉着脸,很不满意,整个调查组当中只有一个叫顾和的人说:“什么事都没有,都是些谣言,王大人您这么忙,不必为这些小事操心,都是一些传言,没影的事,您不必放在心上”,王导听了非常高兴,表扬顾和“识大体、顾大局,懂事儿,讲政治”,还跟其他人说:“你们多学学人家顾和”。调查组的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我,一时无语。通过这两件事,我们足以看出王导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老百姓面前猛如虎,在门阀士族面前温顺的像一只宠物狗, 在王导眼里,老百姓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不就老百姓没有立锥之地吗,不就是土地被占了吗,占就占吧,不就是无辜的管库的被活活打死了吗,没事,打死就打死了,豪门爸爸们高兴就行,士族豪门爸爸们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不就是死人吗,老百姓家破人亡都不要紧,只要门阀士族豪门爸爸们能开心,美滋滋就行,王导领导的东晋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就是豪门爸爸们的利益,一切围绕着服务豪门爸爸这个大局,一切都以豪门爸爸们的利益为重,什么法律、正义、道德,都不重要。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4-19 14:58:15 +0800 CST  
@adequate2014 2018-04-19 21:33:31
你多久更新一次
-----------------------------
不固定,最少每周一次哈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4-19 23:53:09 +0800 CST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三章:衣冠南渡
第六节 背叛自己出身的人—国舅庾亮

晋成帝继位,王导靠边站,娘家人当政,皇帝的亲舅舅庾亮大权独揽,又开始了外戚专权。庾亮虽然是外戚,但也是门阀士族出身,这也不难理解,鱼找鱼,虾找虾,绿叶专配大红花。皇帝肯定也优先和豪门联姻,强强联合。所以庾亮上台,王导下野,从根本上只是东晋门阀士族内部的一次重新洗牌,统治阶层和国家的性质并没有改变,还是门阀士族专权。



庾亮

庾亮出身于于著名的鄢陵庾氏,在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四朝,都出过大官儿。这个家族从东汉时期开始发达,庾亮的老祖庾乘原来就是一个看门的仆人,是个屌丝。因为长得眉清目秀,为人也聪明伶俐,被挑选到太学当清洁工。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培养出来的人可以当官,类似于今天中央党校。庾乘在太学干活的时候,经常旁听老师们讲课,庾乘天资聪明,又好学,后来竟然比太学生的学问还好。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提了一个问题,学生们答不出来,但是在旁边扫地的庾乘竟然脱口而出正确答案。老师很惊讶,又出了几道题考庾乘,结果庾乘都一一对答如流,从此就庾乘火了,出名了,成了全国的模范人物了。出身贫贱,但是自强不息,发奋读书,简直都可以“感动汉朝”了。朝廷几次下诏书请庾乘出来做官,庾家的命运也就从此发生了改变。

后来,庾乘的儿子,庾家的第二代庾嶷在曹魏时,当了太仆,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长,正部级的高官。第三代中的庾峻、庾纯,出任过西晋王朝的尚书、侍中、中书令,相当于今天总理、人大委员长,是正国级的大官了,官是越做越大。到了第四代,做官的人就更多了,庾家成了名满天下的高门大族。庾亮是这个家族的第五代,是个官五代。庾亮出身好,长得也帅,遗传了他们家祖上良好的基因,容貌俊美,而且从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庾亮饱读诗书,最喜欢读《老子》、《庄子》,擅长清谈,口才特别好。在当时的贵族沙龙里是个核心人物,风度翩翩,仪表堂堂,是个典型的高富帅,男神,霸道总裁。

成年之后,庾亮当了镇东将军司马睿的西曹掾,相当于秘书,司马睿非常喜欢庾亮,就主动提出和庾亮结亲,司马睿的儿子司马绍就娶了庾亮的亲妹妹庾文君。后来司马睿当上皇帝了,就立庾文君的儿子为太子,庾亮作为太子的小舅子也抖起来了,被封为中书郎、领著作郎。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秘书,工作就是陪太子在宫里读书,天天能出入皇宫。司马绍后来当了皇帝,就是晋明帝。

王敦造反的时候,庾亮作为皇帝的小舅子,坚决支持晋明帝,担任大将军,掌握兵权,为平定王敦叛乱立下了大功。因此深得司马绍的信任,所以司马绍临死之前,把年仅十岁儿子托付给庾亮。

庾亮和王导出身一样,都是豪门,官N代,但是执政风格和追求完全不一样。王导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任何的决策都是为了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自己家族 -门阀士族集团的利益。而庾亮则正相反,庾亮属于那种少数能跳出自己的阶级局限,站在国家和老百姓的立场角度看问题的人,是个理想主义者。庾亮一上任就拿门阀士族开刀。严厉禁止门阀士族兼并土地,偷税漏税,打击腐败,推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上的恶霸土皇帝。虽然他自己也是门阀士族的一员,但是他不管,照打不误,算是背叛了自己的出身,拿自己人开刀。他觉得如果再放任门阀士族欺压老百姓、侵占国家的财产,早晚有一天,老百姓忍无可忍了,揭竿而起了,东晋的江山就完了。

当然庾亮这么做,也很可能并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不是推翻贵族门阀统治,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新世界。他可能也只是想让东晋坐稳江山,让门阀士族的统治能长久一些,他知道如果把老百姓压迫的太厉害,很可能老百姓就会铤而走险造反。所以他就想限制门阀士族,这种限制只是不让他们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让门阀士族适当的减轻一些对老百姓的压榨和剥削而已,想通过吐出一些本该属于老百姓而被门阀侵占的利益,缓和社会矛盾,平息一下老百姓的怨气,换取更长久更稳固的统治。说白了就是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大棒加胡萝卜,适当的给老百姓一点甜头,让老百姓别造反。因为一旦老百姓没法活了,没有退路了,爆发出来的力量是很可怕的,这种力量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吞没整个世界,门阀士族也好过不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庾亮是真正一心为民的,他已经超越自己的出身和阶级的局限了,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拥有特里尔城两岸一拉溜儿工厂的大资本家恩格斯和出身犹太法律学家世家的马克思,他们本来都是旧秩序的既得利益者。本可以通过自己的家庭背景和个人能力在旧秩序内混的如驴得水,脑满肠肥。但是他们选择了站在道义和良知一边而不是自身利益一边,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出身,跳出了自己的社会阶层局限,去反思旧秩序的不公平与非正义,去思考如何埋葬资本主义,去研究如何使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实现解放。

不过据我估计,庾亮是第一种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人很难超越他所处的时代,不能苛求2000年前的人,有像马克思一样解放全人类的崇高追求。不管庾亮是为了什么吧,总之他一上台就打击门阀士族,惩治贪污腐败,减轻对老百姓的负担,这下庾亮可捅了马蜂窝了,全国的门阀士族都恨上庾亮了。



马克思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4-25 23:24:22 +0800 CST  
@高依弟 2018-04-25 23:33:30
支持一下
——《刀神传说》
-----------------------------
谢谢您的支持!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4-25 23:39:32 +0800 CST  
@adequate2014 2018-04-26 12:02:53
更新太慢
-----------------------------
好的,根据您的意见,由一周一更,增加为一周2更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4-26 16:05:11 +0800 CST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三章:衣冠南渡
第七节 既得利益者的反扑 —苏峻之乱

庾亮上台出台了一系列打击门阀士族的政策,对老百姓有利,按说庾亮这个人还是不错。但是庾亮性格中有一些致命的弱点。任性、骄傲、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觉得地球离了自己就不转了,或者转的慢了。这也是很多贵族子弟的通病,刘琨也是这样,有理想,有抱负,但是缺少实践经验,执行力不行。而且不懂得团结大多数,孤立少数,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分不清轻重缓急,太激进,全面出击,四处树敌,先是觉得司马宗手里的权力太大威胁到他自己,就杀掉了宗室南顿王司马宗,得罪了皇族司马家。然后又把王导排挤出权力中心,得罪了士族豪门中的大鳄—琅琊王家。同时还猜忌平民出身的大将军陶渊明的爷爷陶侃,派温峤率领军队去监视陶侃。就这样,庾亮几乎把皇室、士族、武将所有的势力都得罪光了,今天杀这个,明天杀那个。他亲外甥晋明帝是个小孩,童言无忌,上朝的时候,发现白头发老爷爷司马宗不见了,就问他舅舅:“平时每天都上朝的的那个老白毛儿去哪了?(常日白头公何在?)庾亮说,这个老家伙造反,让我给杀了,小皇帝听了吓得哭了,童言无忌,问庾亮:“舅舅您整天说这个要造反,那个要造反,动不动就杀人,那有一天要是您要造反,那怎么办啊?”,(帝泣谓亮曰:“舅言人作贼便杀之,人言舅作贼复若何?”《晋书•成帝纪》)庾亮被问得哑口无言,回答不上来。

庾亮上台之后的一系列组合拳,得罪了很多人,庾亮想让既得利益者-门阀士族,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那他们能不玩命儿吗?古往今来,历次改革,只要触碰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没有不人头落地、血流成河的。既得利益者们绝不会乖乖的把自己的蛋糕让出来的,绝对会拼死反抗的。既得利益者里当出头鸟的是一个叫苏峻的人,苏峻是历阳内史,晋朝的内史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苏峻这个人非常霸道,在当地就是一个土霸王、土皇帝。他花重金雇了很多亡命徒做自己的私人保镖,包括被朝廷通缉的杀人犯什么的,还购买武器,私自建立了一支属于他个人的军队。有了自己的军队,苏峻底气就足了,公然对抗朝廷,不听朝廷的命令,稍有不如意,就对中央政府破口大骂。在历阳,苏峻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俨然成了独立王国,有点改革开放之初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原党支部书记禹作敏的意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坚定拥护者,庾亮早就看苏峻不顺眼了,一直想把他干掉,但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来司马宗招募军队,准备发动政变,被庾亮发现,先下手为强,把司马宗给杀了。但是司马宗的一个叫卞阐的手下漏网了,跑出了首都健康,去投奔了苏峻。庾亮知道了之后,就命令苏峻把人交出来,被苏峻断然拒绝。庾亮这下怒了,再也忍不了了,决定趁此机会夺了苏峻手里的权。



庾亮下命令调动职务,把苏峻调回首都健康,由历阳内史改任大司农加散骑常侍。大司农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长,按理说是升官了,从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变成中央部委的部长了,正局变正部,升了两级。但是实际上权力变小了,市委书记虽然只是一个局级干部,但是地方上的一把手,人财物,党政军一把抓,在市里说一不二。但是农业部长就不一样了,虽然是部级干部,听着级别很高,但是在首都,在中央,部长也只是一个中层,上面还有很多领导,国务委员、副总理、总理、国家 ,都比部长大。而且市委书记是块块儿上的干部,是管全面的,什么都能管。农业部长是一个条条儿上的干部,职能部门,只能管农业一个领域。所以苏峻由内史改任大司农,是明升暗降,夺他的权。庾亮下定决心要调苏峻会首都,但是朝中的两位大臣卞壸和王导都不同意,卞壶说:“苏峻的地盘历阳距离首都建康太近了,不足一天的路程就能到,苏峻手下又有军队,一旦把他逼急了,他如果起兵造反,那建康就十分危险,这件事应该慎重。”王导也不同意,他说:“苏峻这个人,是个逮着蛤蟆能挤出脑白金来、拿电钻掏耳朵的主儿,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心黑手狠,最好还是别把他逼急了,不如放他一马。”但是庾亮根本听不进去。



接到庾亮调苏峻去首都的命令,苏峻当时就翻脸了,断然拒绝。水贼过河别使狗刨,像苏峻这样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狐狸,他当然知道调他去首都是什么意思。离开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手里没有了军队,他就什么也不是,官再大也没用。就成了人家案板上的肉,想什么时候收拾就什么时候收拾了。就这样,庾亮调苏峻来健康,苏峻拒绝调动,在自己的地盘上赖着不走。

双方撕破脸了,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就打吧。苏峻指挥自己的私人军队,又联合了另外一个著名的贵族子弟祖约一起进攻首都健康。提起祖约的家族,是赫赫有名,祖约的祖父、父亲,他的两个哥哥都是当大官的,他的一位亲哥哥就是著名的爱国将领祖逖,就是闻鸡起舞的那位。但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祖约可比他哥哥差远了。能力不行不说,还非常贪财,而且心胸狭窄。晋明帝去世之前,指定庾亮、王导、温峤4个人做顾命大臣,祖约一听就怒了,他觉得自己本事大了去了,又是名门之后,比庾亮强多了,顾命大臣名单了竟然没有自己,太没面子。后来祖约带兵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打仗,由于能力太差,屡战屡败。有一次打了败仗,朝廷没有及时派兵来救援他,祖约非常生气,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没地位,忿忿不平。庾亮上台执政之后,他也不服气。正好这个时候苏峻造反了,想拉着祖约一起干,祖约一看机会来了,两个人一拍即合。就这样,一个是既得利益者,一个是现行体制下的失意者,一起造反了。历史上大部分造反的人,基本都是在当时的体制下的失意者,反正现在混到不好,不如造反,拼了,赌一把。

苏峻和祖约结盟之后,兵合一处,浩浩荡荡的杀往首都健康。朝中的大臣都劝庾亮赶快调各地的兵马来保卫首都,庾亮不听,说没关系,苏峻和祖约就是虚张声势,他们不敢真的进攻健康。江州刺史温峤和三吴地区的将领听说苏峻叛军进攻健康,就主动请求率领江州军队增援建康。但是自信爆棚的庾亮觉得根本用不着,就写信给他们,说你们不要乱动,你就在原地待着,你的任务是盯着陶侃,苏峻祖约不算什么,没有胆量进攻健康。后来,王导又提出要在长江边布置防线的建议,也被庾亮否定了,庾亮认为没必要。健康城非常坚固,固若金汤,苏峻即使过了长江,也没关系,根本打不下健康城,不比多此一举,庾亮真是谜一般的自信啊。

但是事态的发展大大出乎庾亮的预料,苏峻、祖约的联军,并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动真格的。公元328年一月,苏峻、祖约的联军二万多人从横江渡口抢渡长江,向健康扑来。庾亮这时候才下达命令,向苏峻宣战,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调动军队组织抵抗。宣战之后,庾亮继续打肿脸充胖子,假充能耐梗,再次拒绝了徐州刺史郗鉴要求带兵救援的请求。庾亮自任总指挥,封自己为假节、都督征讨诸军事,相当于晋朝武装力量总司令。派他的亲弟弟庾翼防守石头城,让皇室亲王司马流驻守慈湖。但是庾亮用的这两个人,都不行,庾亮太不会用人了。他弟弟庾翼才刚刚22岁,非常年轻,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大二的学生,就让他指挥军队,那肯定不行,从来没当过领导,没有经验,不会带兵。而司马流王爷,平时养尊处优惯了,也是个贪生怕死之辈,还没见到苏峻的军队的人影,就临阵脱逃,跑了。就这样,晋朝军队全线崩溃,苏峻大军一路势如破打到了首都健康的城下。




苏峻军队眼看就要打到建康了,都火烧眉毛了,庾亮还自以为是,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庾亮手下的谋士出主意说:“进入建康城又两条路,一条大路,走石头城,一条是小路,走小丹杨南路,石头城大路比较好走,距离近,但是有庾翼率领重兵把守,而南丹小路道路比较难走,得绕远,但是防守比较空虚。苏峻一定会选择避开石头城,走南丹小路,迂回进攻健康,所以咱们应该派军队提前埋伏在南丹小路上。”没想到又被庾亮拒绝了,他认为苏峻不会舍近求远,走小路,结果没想到苏峻果然走了南丹小路,从背后迂回进入健康,结果打了庾亮一个措手不及,健康城被攻破。大臣卞壸为在保卫皇宫的战斗中战死,而总指挥庾亮,却在健康刚刚破城的时候,就扔下他的亲妹妹太后,和亲外甥皇帝,自己先跑了。苏峻的联军随即立刻攻陷了健康,庾亮的妹妹庾太后在乱军之中,自杀身亡。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4-26 22:39:20 +0800 CST  
第七节 乱世英雄起四方—平民将军陶侃

庾亮坐船一路狂奔,一口气跑到了到了江西浔阳,这回庾亮彻底怂了,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蔫头耷拉脑了,再也傲娇不起来了。没办法了,只能厚着脸皮去求助,他先找到了之前想主动援助他但是被他拒绝的温峤,想让温峤出兵去对付苏峻,但是温峤觉得自己不是苏峻的对手,就建议庾亮去找陶侃。陶侃就是陶渊明的爷爷,他不是贵族出身,是平民出身,是从小兵一点点熬到将军的,是靠自己的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可是庾亮和陶侃不对付,有矛盾,庾亮看不上陶侃,他认为自己的士族出身,不信任出身寒门的陶侃,天天像防贼似的防着他。可是风水轮流转,这回轮到庾亮来求陶侃了。庾亮虽然心里一百二十个不愿意,但是没办法,人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带着厚礼主动找到陶侃,一见面,扑通就给陶侃跪下了。陶侃一看,心里这个美,这个得意,解气,心想牛哄哄的庾亮你也有今天,低下头看了看庾亮,笑着说:“哟!这不是庾亮庾大人吗,怎么拜倒在我的脚下了,当初你不是还要修城墙对付我吗,怎么。你也有求我的时候?”庾亮脑门子上冷汗直流。一个劲说好话,承认错误,苦苦哀求陶侃,磕头如捣蒜,威风也没了。陶侃这人还算比较厚道,看看庾亮确实也是够难受的了,态度也比较诚恳,气也出了,就亲手把庾亮搀起来,然后让人摆下酒宴,两个人在酒席上,把酒言欢,言归于好。庾亮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把象征兵权的兵符交给陶侃,请陶侃做盟主。



陶侃

于是陶侃发兵4万和庾亮、温峤一起组成联军,从江西向健康出发,进攻苏峻。个人感觉,陶侃选择原谅庾亮,和他联手一起打苏峻,一个是因为陶侃这个人比较厚道,另外也有利益的考虑,庾亮虽然为人不怎么样,很狂傲、自以为是,但是苏峻更不是什么好人,苏峻这个人心黑手狠,杀人不眨眼,那真是窝头掉地上再踩两脚—也不是什么好饼。更为重要的是,庾亮是皇帝的亲舅舅,是先帝指定的顾命大臣,有合法性,是正统,代表着东晋的合法的中央政府,和庾亮联合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有正义性,名正言顺,出师有名,老百姓也会支持。而苏峻是地方官员,抗拒中央命令,起兵造反,是叛逆,不得人心。

庾亮有了陶侃这个实力派军头的支持,又有道义上的优势,很快就把苏峻打败了,公元329年,陶侃庾亮的联军彻底平定的苏峻之乱,小皇帝晋成帝终于又何他舅舅庾亮见面了。小皇帝在群臣的簇拥下,驾临联军的战船,庾亮一看到外甥,跪倒在地,放声大哭。都胜利了,他为什么哭呢,我估计是悔恨和自责吧。看到自己的外甥,想起了自己的亲妹妹,在战争中自杀身亡,留下尚未成年的年仅8岁的外甥,成了没娘的孩子。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的刚愎自用,他的一意孤行,他的谜一般的自信,逼反了苏峻,引发了内乱,还在关键时刻丢下了妹妹和外甥这一对孤儿寡母,自己逃命去了了。如果他当初但凡能够听进去别人意见,都不至于变成今天这个局面,他的妹妹也不会死。庾亮向小皇帝再三请求辞去所有职务,回到家乡去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从此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的度过自己的余生。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这是庾亮发自内心的想法,不是作秀,结合庾亮的一贯表现,他虽然狂傲、清高、办事情不接地气,但是并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庾亮一手造成了亲妹妹自杀,外甥成为没娘的孩子,他心理肯定是非常痛苦的,没有心情当官了。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5-01 19:17:41 +0800 CST  
第七节 乱世英雄起四方—平民将军陶侃

庾亮坐船一路狂奔,一口气跑到了到了江西浔阳,这回庾亮彻底怂了,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蔫头耷拉脑了,再也傲娇不起来了。没办法了,只能厚着脸皮去求助,他先找到了之前想主动援助他但是被他拒绝的温峤,想让温峤出兵去对付苏峻,但是温峤觉得自己不是苏峻的对手,就建议庾亮去找陶侃。陶侃就是陶渊明的爷爷,他不是贵族出身,是平民出身,是从小兵一点点熬到将军的,是靠自己的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可是庾亮和陶侃不对付,有矛盾,庾亮看不上陶侃,他认为自己的士族出身,不信任出身寒门的陶侃,天天像防贼似的防着他。可是风水轮流转,这回轮到庾亮来求陶侃了。庾亮虽然心里一百二十个不愿意,但是没办法,人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带着厚礼主动找到陶侃,一见面,扑通就给陶侃跪下了。陶侃一看,心里这个美,这个得意,解气,心想牛哄哄的庾亮你也有今天,低下头看了看庾亮,笑着说:“哟!这不是庾亮庾大人吗,怎么拜倒在我的脚下了,当初你不是还要修城墙对付我吗,怎么。你也有求我的时候?”庾亮脑门子上冷汗直流。一个劲说好话,承认错误,苦苦哀求陶侃,磕头如捣蒜,威风也没了。陶侃这人还算比较厚道,看看庾亮确实也是够难受的了,态度也比较诚恳,气也出了,就亲手把庾亮搀起来,然后让人摆下酒宴,两个人在酒席上,把酒言欢,言归于好。庾亮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把象征兵权的兵符交给陶侃,请陶侃做盟主。



陶侃

于是陶侃发兵4万和庾亮、温峤一起组成联军,从江西向健康出发,进攻苏峻。个人感觉,陶侃选择原谅庾亮,和他联手一起打苏峻,一个是因为陶侃这个人比较厚道,另外也有利益的考虑,庾亮虽然为人不怎么样,很狂傲、自以为是,但是苏峻更不是什么好人,苏峻这个人心黑手狠,杀人不眨眼,那真是窝头掉地上再踩两脚—也不是什么好饼。更为重要的是,庾亮是皇帝的亲舅舅,是先帝指定的顾命大臣,有合法性,是正统,代表着东晋的合法的中央政府,和庾亮联合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有正义性,名正言顺,出师有名,老百姓也会支持。而苏峻是地方官员,抗拒中央命令,起兵造反,是叛逆,不得人心。

庾亮有了陶侃这个实力派军头的支持,又有道义上的优势,很快就把苏峻打败了,公元329年,陶侃庾亮的联军彻底平定的苏峻之乱,小皇帝晋成帝终于又何他舅舅庾亮见面了。小皇帝在群臣的簇拥下,驾临联军的战船,庾亮一看到外甥,跪倒在地,放声大哭。都胜利了,他为什么哭呢,我估计是悔恨和自责吧。看到自己的外甥,想起了自己的亲妹妹,在战争中自杀身亡,留下尚未成年的年仅8岁的外甥,成了没娘的孩子。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的刚愎自用,他的一意孤行,他的谜一般的自信,逼反了苏峻,引发了内乱,还在关键时刻丢下了妹妹和外甥这一对孤儿寡母,自己逃命去了了。如果他当初但凡能够听进去别人意见,都不至于变成今天这个局面,他的妹妹也不会死。庾亮向小皇帝再三请求辞去所有职务,回到家乡去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从此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的度过自己的余生。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这是庾亮发自内心的想法,不是作秀,结合庾亮的一贯表现,他虽然狂傲、清高、办事情不接地气,但是并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庾亮一手造成了亲妹妹自杀,外甥成为没娘的孩子,他心理肯定是非常痛苦的,没有心情当官了。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5-01 19:17:52 +0800 CST  
加入“言值公益读书会”微信群,可以收听由我原创并演播的评书版《魏晋南北朝历史》《楼船世家一少年-英雄郑成功》《爱琴海风起青萍-古希腊文明》,加作者徐惟隆微信,即可入群,微信:13683620929。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5-01 19:21:10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5-01 19:25:22
支持一下
-----------------------------
非常感谢您!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5-01 21:51:38 +0800 CST  
@徐惟隆 2018-03-05 17:28:17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二章 五胡之乱
第九节 工作和爱好一定要分开
刘聪因为打了败仗,进攻长安失利,心情不好,杀了晋怀帝,那么那位要问了,刘聪为什么打了败仗呢?因为当时刘聪遇上一位本套书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刘琨,刘琨是西晋的一个官二代,出身豪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和刘备是亲戚。他爷爷是散骑常侍,正三品官,父亲是光禄大夫,正二品官、秩比二千石,老妈是皇后贾南风......
-----------------------------
@阿武是特郎 2018-05-02 02:30:18
刘琨就是桓温引以为偶像的那个人
-----------------------------
是的,他们的出身比较相似,都是贵族出身,少年成名,挑帘红,胎里红。一个手刃仇人,快意恩仇,一个闻鸡起舞,投笔从戎。都是偶像派,桓温比刘琨野心更大,刘琨比桓温更文人气,更理想主义者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5-02 14:06:51 +0800 CST  
第七节

不过小皇帝并没有责怪庾亮,他说“这次大乱是国家的一场灾难,不是舅舅的责任”再三挽留,但是庾亮是个要脸的人,挺刚烈,坚决辞职,觉得自己没有脸再在朝廷上待下去了。庾亮还给小皇帝写了一封非常恳切的信,把自己骂的一钱不值。庾亮在信里说:“祖约和苏峻造反都怪我,是因为我招惹了他们,责任都在我,就是把我杀了,挫骨扬灰,满门抄斩,诛灭九族也都不解恨,一点也不冤枉,我辜负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我的罪太大了。天地都不能容我,地都不愿意载我,陛下您宽宏大量,没杀我,有关部门也没有处理我。古往今来,没有比我更不忠不孝的了,我没能自杀谢罪,在人世间苟且偷生,像我这样,活着和是死了有什么区别,我还怎么能腆着大脸,怎么有脸在朝廷里当官呢!”(祖约、苏峻不堪其愤,纵肆凶逆,事由臣发。臣之招也,臣之罪也。…臣灰身灭族,不足以塞四海之责。臣负国家,其罪莫大,实天所不覆,地所不载。陛下矜而不诛,有司纵而不戮。自古及今,岂有不忠不孝如臣之甚!不能伏剑北阙,偷存视息,虽生之日,亦犹死之年,朝廷复何理齿臣于人次,臣亦何颜自次于人理!《晋书》)

不过可能是因为毕竟是一家人,血浓于水,娘亲舅大,小皇帝父母都死了,最亲的人就是舅舅庾亮了,庾亮如果要是走了,自己就是彻底的孤家寡人了。所以晋成帝再一次驳回了庾亮的辞职请求,死活不批。庾亮这回真急了,一看外甥不批,干脆我自己走吧。就不辞而别,悄悄的溜出了健康城,准备回老家。结果走到半路上,被小皇帝派人半路把船给截住了。最后庾亮没办法,只能妥协了,退一步请求离开首都,外放做地方官,到外地去换换环境,立功赎罪。小皇帝一看这能这样了,就同意了,任命庾亮为都督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诸军事、平西将军,假节、豫州刺史、领宣城内史,镇芜湖。这就相当于对庾亮进行了处分,行政降级处理,由原来的总理兼国防部长,降为省委书记兼军区第一政委,正国级变成副国级了。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8-05-02 14:09:31 +0800 CST  

楼主:徐惟隆

字数:233481

发表时间:2017-01-22 17: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6 23:09:38 +0800 CST

评论数:27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