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再更新一节。


第二章 鱼阳鼙鼓动起来

第一节 近于完美的开局 然而于事无补

安禄山起兵后,开局非常顺利,因为几天时间就席卷整个河北。面对此情此景,唐玄宗都有点不敢相信了,因为这样广阔的一片地方,怎么有可能在二十多天时间里,就会全挂上叛军旗帜呢?要知道,那个年代没有汽车、火车,更没有电报、电话,这速度也未免太快了吧。


当然了,更意外的事还在后面。安禄山起兵23天后,很快率军越过黄河,又用了12天时间,就攻克了东京洛阳;随后又用了三四天时间,一路追着政府军,就杀到潼关脚下。
到目前为止,帝国中央政府开始进入一级警戒状态。因为潼关一旦失守,长安的门户就大开了。

这样算来,也就是30多天时间,整个关东地区就完全变色了,而且叛军还杀到了长安城附近。就是有火车、汽车、电报、电话的时代,战争开始后,能以这种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也绝对称得上闪电战了。[注1]

从这层意义上,在安禄山的精心准备、运作下,加上可遇不可求的幸运,这个局开的接近于完美了。因为我们实在无法想象,处于安禄山的位置上,还有谁能比他干得更好。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6 09:41:12 +0800 CST  
但是不管开局有多完美,安禄山的战争潜力,到此时已被挖掘殆尽了。
玩游戏时,我们占领了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就是我们的了。但是在现实的博弈中,显然是不确定的。
你占领了一个地区,从理论上,这里的军队、这里的老百姓就是你的了。问题是,如果这里遍地都是骑墙观望、随时准备背叛你的人,你说这个地区、这些军队、这些老百姓算你的吗?

如果你控制的地区、军队、老百姓普遍处于这种状态下,你控制他们的成本有多高?你得留守多少军队?你自己可以想象。
在这种背景下,你继续向前推进时,能用于前线的军队、物资到底有多少。你想一想,恐怕也会感觉绝望的。

从理论上,安禄山在开局后,只用了三四十天时间,就占据了现在的河北、河南、山西三省。
但是这三个省,到底有多少人愿意真正站在安禄山身后呢?安禄山自己也没有信心。所以这种地方得到时很快,失去的可能更快。因为有个风吹草动,有可能就会遍地都再度挂起大唐的旗帜。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6 09:41:47 +0800 CST  
抛开思想道德、忠君爱国等因素,单纯就利害关系分析,我们也会发现,沦陷区的军民绝不会真正站在安禄山一边的。
因为安禄山现在闹得挺欢,明天会不会被政治军剿灭呢?

你现在站在安禄山一边,也许可以避开安禄山的威胁,甚至还能吃点香的、喝点辣点,但是明天政府会不会和你拉清单呢?
事实上,政府军收复长安、洛阳后,各种清理汉奸的工作,马上就开始大张旗鼓的展开了。
总而言之,曾与安禄山合作的人,都必须主动站出来认罪,等待政府的宽大处理。再总而言之,如果认罪态度好,而且真有不得已的苦衷,政府也会宽大处理的;但是你认罪态度不好,或是真曾死心塌地与叛军合作过,那就对不起了,政府对你们会严惩不贷的![注2]

而这些曾与安禄山合作过的人,都开始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
因为按许多代表正义的呼声,就应该把他们全部杀掉、甚至是虐杀掉。因为,这就是乱臣贼子的好下场。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6 09:42:53 +0800 CST  
更主要的是,那些曾坚定站在大唐皇帝身后的人,都希望皇帝把这些乱臣贼子全部清理掉。因为只有如此,这些乱臣贼子曾经拥有的权力、地位、房产、地产、金银财宝、老婆女儿,才可以供他们去瓜分。
如果平定叛乱后,这些乱臣贼子依然是马照跑、舞照跳。政府想给广大忠义之士高官厚禄、金钱美女,也会力不从心的。因为这些东西,都被众多乱臣贼子占据着。

面对这种事实,谁也会得,真是天理何在啊?
那些乱臣贼子在安禄山时代,都是高官厚禄、金钱美女;现在平叛胜利了,他们依然是高官厚禄、金钱美女,而广大的忠义之士呢?安禄山时代,他们只能得到皇帝给画的大饼;平定叛乱之后,他们还是只能得到皇帝给他们画的大饼。

面对此情此景,人们难免会问皇帝,您就这样做事,以后帝国有了危机,您指望人们不当乱臣贼子,是不是太难了?您希望人们都当忠义之士,是不是也太难了!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得用事实告诉那些乱臣贼子,当乱臣贼子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对待乱臣贼子,不只是让他们本人受到惩罚,对他们的子孙后代也绝不能宽恕。
再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得用事实告诉广大忠义之士,心怀忠心,政府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这种人,本人就应该获得高官厚禄、金钱美女,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应该享受各种特权。
只有如此,人们才会知道,什么叫荣,什么叫耻!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6 09:43:51 +0800 CST  
其实呢,皇权的神圣性,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种强化中营造出来的。
事实上,十恶不赦的大罪中,排在第一条的,永远都是造反作乱!这种罪通常不是一颗人头能赎罪的,因为它常常是要灭满门、诛全族的。
当然了,愿意用生命捍卫皇权的人,皇帝通常不会忘记他们的。总而言之,你死了,你的老婆孩子也会享受你们的红利;总而言之,皇帝绝不会让你们又流血又流泪的。
虽然因为各种原因,皇帝也不敢坚定的贯彻这种原则,但是只要有可能,皇帝总会坚定不移的贯彻这种原则。因为只有如此,才会让乱臣贼子感到恐惧,才会让忠义之士有盼头。

当然了,一些喜欢扯淡的人,看到我上面的说法,难免会觉得,上述说法,就是在侮辱广大的忠义之士;因为按上述说法,好像广大的忠义之士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子孙后代都享福才去当忠义之士的。这不是传说中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
面对他们这种说词,我相信曾在危难之际,紧跟在皇帝身后的人,都会气得直想唾他们一脸。因为老子把头撇在裤腰带上,就是为了混一张大奖状啊?你们就用这种东西糊弄我们卖命,你们当我是傻子?

当然了,那些真正弘扬主旋律的卫道之士,显然会支持我的说法。因为在他们看来,后来乱臣贼子成群结队,就是因为皇帝常常让忠义之士又流血又流泪,让那些乱臣贼子永远舞照跳马照跑。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得对乱臣贼子报以最严厉的打击;对那些真正的忠义之士,报以最高规格的厚赏。

更主要的是,皇帝内心深处也认为,忠义之士不能升官发财、子孙享福,谁争着当忠义之士呢?乱臣贼子一直能舞照跳马照跑,谁会拒绝当乱臣贼子呢?
总而言之,只要有机会,皇帝就会想办法让忠义之士获得最多的实惠;再总而言之,你们的血不会白流,我们会让你,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都拥有众多的特权。
当然了,只要有机会,皇帝就会用人类能想到的残酷方法打击乱臣贼子。事实上,十恶不赦大罪中,排在头一条的,永远是造反作乱;而最残酷最血腥的刑罚,永远也是给造反作乱者准备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6 09:45:23 +0800 CST  
因为类似的原因,安禄山虽然占领了广阔的地区,但是敢坚定站在安禄山一边的人,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因为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明天和你拉清单。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现在有一枝几千人构成的叛军,打着各种高大上的旗号占据你所在的城市,并且迫使大家跟着他们一块推翻政府,从眼前的力量对比,大家自然不敢拒绝他们的号令,甚至还会跟着他们一块喊反动口号。但是从内心深处,有多少会真心跟着他们混呢?
因为就他们这种力量,等政府派军围剿时,恐怕分分钟钟都会被铲除的,到时谁死心塌地的跟他们混过,估计不死也得脱成层皮。

在沦陷区的军民心中,安禄山何尝不是这种大一号的叛匪。
安禄山虽然取得开局的先手,但是从当时的形势去看,说安禄山肯定会胜利,也实在想得有点太乐观了。因为无论从军事资源,还是政治、经济资源,政府军依然拥有压性的优势。

因为类似的原因,安禄山虽然迅速的占领了广阔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军民,都是迫于眼前的压力,暂时站在安禄山一边,只要有机会,肯定还会想着站回大唐中央政府一边。
这个,与所谓的忠心不忠心无关,而是由现实的利害关系决定着。

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不论安禄山用暴力也好,用怀柔也好,都无法让广阔的占领区,迅速纳入自己的统治系统内。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6 09:46:25 +0800 CST  
是河北、中原的官员,突然听到安禄山大军杀过来的消息,并且接到安禄山使者的劝降,你会怎么选择?

上策,自然是誓死效忠大唐皇帝。
中策,就是骑墙观望,哪头风大朝哪头倒。
下策,就是跟着安禄山混。
你应该选择哪一策呢?

因为历史通常是站在胜利者的角度去写,所以类似的选择,通常总会被写成正义邪恶之争。总而言之,选择誓死效忠大唐皇帝的,就是为了追求正义公理;而选择站在安禄山一边的,就是为了自己现实的利益。
其实呢,完全基于利益的考量,人们也会迷茫的,因为上中下三策,其实都是各有利弊的。

你站在叛军一边,难免会被正义之士拉出来杀掉的;就算现在没事,等政府军平定叛乱后,你也会被拉清单的。
你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难免会被叛军拉出来杀掉的。

在此此刻,无论选择站在哪一边,也如同翻牌赌生死。总而言之,你翻的点大,你就杀人;你翻的点小,你就被人杀掉。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6 09:47:36 +0800 CST  
说得具体点。在一个具体的城池中。
安禄山杀过来时,在主战主降的博弈中,主战派占据了上风,站在最前排的主降派,会是什么下场?通常都会被杀掉;甚至是全家都会被杀掉的!
这就好像,鬼子来了,你公开煽动大家应该投降鬼子,而这里主战派占了上风。你觉得能没事吗?因为这种狗汉奸,也可以活下来,那就叫没有天理了!
要知道,这可不是孙权与曹操之争,因为孙权与曹操之争,除非上纲上线,通常很难扯到正义、邪恶上面。在这种背景下,只要孙权没有确定主战路线,你煽动大家投降曹操,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大唐皇帝与安禄山之争,不用上纲上线,通常它就是正义邪恶之争,至少端在桌面上,一个人敢公然煽动大家投降安禄山,它肯定是死罪!而且在许多时候,它就是满门抄斩的大罪。

当然了,如果主降派占据了上风。
主战派会是什么下场?估计不用主降派动手,也会死于非命的。因为安禄山的大军杀过来,肯定会再问他们一遍,总而言之,你们现在想通没有?如果没有想通,那就到地下好好学习去吧!
甚至而言,安禄山为了让大家认清形势,会对坚定的主战派进行公开虐杀,总而言之,这就是不识天命的好下场!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6 09:48:40 +0800 CST  
你处于这种城池中,你会轻易表态吗?估计是不会的。因为哪种表态,也是非常危险的。
除非你能确定自己的选择,赢面非常大。我是说,你确定这里主降派拥有绝对优势,你高呼主降,应该是没事的。但是,你必须得记住,这只是暂时没事。因为以后会有人和你拉清单的。
当然了,你确定这里的主战派拥有绝对的优势,你高呼主战,应该也是没事的。但是,你必须得记住,这只是暂时没事,因为叛军会不会集中兵力重点进攻这里?谁也没有谱的。换而言之,如果叛军为了严厉打击抵抗者,选择重点进攻这里,你敢高呼主战,有可能会被虐杀掉的。

总的来说,此时此刻抛开思想道德,完全基于利害的考虑。你应该站在大唐一边,还是应该站在安禄山一边,也是一个大问题。
要知道,这可不是进股市,股票选错了,能是多大的事?玩到极点,一个人爬到天台向下一跳,估计也人死账消了。但是,在大唐政府、安禄山之间选择,你选择错了,你想舍得一身剐,就想把账全消了,那也想得太美了,因为你的老婆孩子,也可能跟你沾光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6 10:09:30 +0800 CST  
所以绝大多数人选择的通常都是骑墙观望,哪头风大朝哪头倒。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安禄山用了30多天时间,就席卷了整个河北、中原地区。要知道,那时可没有飞机、火车、汽车,也没有电报、电话,这种效率之高,那绝对是惊人的。
面对这种惊人的事实,以至于唐玄宗都说,河北二十四郡难道一个忠臣也没有?[注3]

当然了,因为大家普遍都是选择墙头草,哪头风大朝哪头倒。所以安禄山虽然很快控制了广阔的河北、中原地区,但是安禄山随后的危机也在这里。
因为大家迅速站在安禄山一边,只是随风倒的结果,所以一旦有风吹草动,大家难免又会突然站回大唐政府一边的。所以,随后颜氏兄弟振臂一呼,于是河北24个郡,就有17个郡改旗易帜,再度挂起了大唐朝旗帜。[注4]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6 10:09:46 +0800 CST  
我这样一说,似乎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骑墙观望,是一种最符合利益的选择?其实呢,这种选择是庸人的选择。基于利益关系,有点魄力的人,都也不屑于这种选择的。因为富贵险中求,面对这种改天换日、风云际会的时代,你就做出这种选择,想一想也会让人笑死的。
至少,在一部穿越小说中,主人公进入这种时代,就是喜欢这种选择,人们肯定会觉得,这就是传说中的死狗扶不上墙啊!

更主要的是,这种选择真的符合利益吗?实在未必!
因为在这种乱哄哄的时代,这种墙头草,就是标准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因为他站在安禄山一边,安禄山会驱赶着他当炮灰;他倒向大唐政府一边,大唐政府也会驱赶着他当炮灰。总而言之,那一地的炮灰,大多数都是这种乱世中的顺民。

比如,在睢阳城内。最先死的人,都是什么人?是一心抗战到底、名垂青史的张巡、南霁云、雷万春吗?显然不是的。因为睢阳城内,无数炮灰级的顺民,早被他们当成两脚羊吃掉了。如果这些两脚羊当时有点大无畏精神,估计也会获得吃人权利,而不是坐等着被人吃掉!

其实,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会更容易明白,为什么在那种年代,人们更容易有大无畏精神。
因为在那种年代,不论你怎么选择,也会面对流血牺牲;你用大无畏的精神面对未来,未必就会早死;你用处处退缩、回避的态度面对未来,未必就会活得更久。许多时候,你越怕死,死的越是你。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6 10:10:40 +0800 CST  
在写历史时,大唐政府自然会极力夸大叛军的优势。总而言之,叛军从力量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人们依然坚定的站在皇帝一边,这就是传说中的人心所向。

但是在当时,帝国政府肯定会反复强调叛军的各种劣势。总而言之,叛军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整体优势还在大唐方面,希望大家千万不要被眼前的形势所迷惑,于是就作出错误的选择。总而言之,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明天和你拉清单!

而且大唐政府在说安禄山的各种劣势时,显然也不是虚张声势。因为但凡有点政治、军事头脑的人都会知道,现在的安禄山依然是以一隅之地与天下对抗,等大唐政府反过来手来,安禄山会是什么结局,谁也不要做乐观的估计。

关键是,历史也用事实证明,安禄山并不是一座值得依靠的大山,而是一座随时可能融化的大冰块。

所以,安禄山叛乱开始后,仅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迅速席卷了广阔的地区。
但是随后的发展呢?却是让安禄山除了绝望,就是绝望。因为好像真是什么希望也看不到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6 10:11:03 +0800 CST  
安禄山攻克洛阳后,计划亲自率军攻打潼关,却突然听到整个河北地区,有17个郡都改旗易帜换成了大唐的旗帜[注5];当时就不敢离开了洛阳,于是只能派部将率军攻打潼关。[注6]

更可怕的还在于,留守范阳老巢的最高军政长官贾循,也开始蠢蠢欲动,试图让叛军的老巢范阳也改旗易帜。于是,安禄山就派史思明回去坐镇范阳。[注7]

而且在此前后脚,郭子仪、李光弼也率西北军杀入关东;并且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注8]

于是叛乱开始三五个月后,安禄山就感到绝望了。[注9]

但是,因为皇帝需要防范的人,并不是只有安禄山一个人,所以在安禄山绝望之际,突然传来绝对利好的消息,那就是叛军大败潼关守军,大唐皇帝仓惶逃离了长安城。

但是,这种绝对利好的消息,依然无法挽救安禄山的败局。
因为实力相差太远,抓一次大奖,并不足以挽救安禄山失败的命运。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忠诚还是背叛 十字路口的选择

[注1]:十一月,甲子(初九),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时海内久 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擒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资治通鉴》
十二月,丁亥(初二日),安禄山渡过黄河进入河南,接连下灵昌、陈留、荥阳等城。....癸卯(十八日),玄宗听信监军边令诚的谗言,....下令杀了封常清、高仙芝。引自徐松嵬《唐肃宗》通鉴唐书中的相关内容,如果引现相关时间线,篇幅太多,所以引用现代历史学者的作品。
[注2]:上入居大明宫。御史中丞崔器令百官受贼官爵者皆脱巾徒跣立于含元殿前,搏膺顿首请罪,环之以兵,使百官临视之。...广平王之入东京也,百官受安禄山父子官者陈希烈等三百余人,皆素服悲泣请罪。以上旨释之,寻勒赴西京。己巳,崔器令诣朝堂请罪,如西京百官之仪,然后收系大理、京兆狱。其府县所由、祗承人等受贼驱使追捕者,皆收系之。
[注3]:禄山反,河朔尽陷....。玄宗始闻乱,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
[注4]:是时,从父兄杲卿为常山太守,斩贼将李钦凑等,清土门。十七郡同日自归,推真卿为盟主,兵二十万,绝燕、赵。
[注5]:是时,从父兄杲卿为常山太守,斩贼将李钦凑等,清土门。十七郡同日自归,推真卿为盟主,兵二十万,绝燕、赵。诏即拜户部侍郎,佐李光弼讨贼。
[注6]:初,禄山欲自将攻潼关,至新安,闻河北有变而还。
[注7]:初,禄山以贾循为范阳留后,谋归顺,为副留守向润客所杀,以思明代之。
[注8]:是时,禄山虽据河洛,其兵锋东止于梁、宋,南不过许、邓。李光弼、郭子仪统河朔劲卒,连收恒、定,若崤、函固守,兵不妄动,则顺逆之势,不讨自弊。
[注9]: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尚﹑庄惧,数日不敢见。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6 10:12:05 +0800 CST  
复21tc_bianzhou:

令人热血沸腾的安史之乱开始了,安史之乱,前后起起伏伏将近8年,留下来数不尽的精彩战斗,但是由于前后转折甚多,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对于很多初级历史爱好者来说,往往看的一头雾水,无力理解和欣赏双方战略战术和战斗的热闹精彩之处。
安史之乱的战斗之所以让人觉得乱蓬蓬的,容易混乱,既由于双方前后都有多次内讧,阶段划分复杂,也缘于战场的复杂多变。我们看历史书,看历史小说,都会有一个不自觉的倾向,就是习惯于聚焦到当前的这一个点或者几个点,一段关系一多,一乱,脑子就会觉得不够用。所以人们在看到政治斗争的时候,总喜欢把目光聚集到几个大人物身上,不自觉的用英雄史观来分析理解历史事件,因此,一牵涉到战斗的时候,自然也会不自觉的把所有的目光和精力都聚焦到了前敌的主战场,一旦出现多个主战场,多个前后时间交叉重叠的战役,再穿插前后影响各不相同的战斗,就会完全混淆,无法分清各个战斗之间的意义。
我们去欣赏战争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受《三国演义》一类的小说里的虚假战争的影响,有英雄史观的倾向,总喜欢认为某几个大人物的某几个决定性的计策,在某一个几平方公里的小范围里的战斗,就决定了中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几千万人的命运。实际上正如楼主反复指出过的,官渡之战不是在官渡这个小地方的战斗,而是绵延千余里的战线的全方位的战斗,赤壁之战也绝不是赤壁这个现在都没搞清楚到底在哪的一个小地方的一次战斗,而是连绵纵深数百里的广阔战线战场上的一系列战斗的组合。
安史之乱这方面的特点更加明显,对于大部分只喜欢把目光对准前敌主战场的朋友来说,确实很不舒服,因为一会在洛阳潼关两军决战,一会是颜真卿颜杲卿在河北,在山东,一会是张巡在河南南边,一会是郭子仪李光弼又跑河北去了,而且各路战场在时间空间上和前敌主战场多有重叠混淆之处,这种缺少一根主线的战争,对于很多爱好者来说实在是噩梦。
因此,要想更好的欣赏安史之乱的精彩战斗,就必须对两个关键点有足够的了解,一旦理解了这两个关键点,就很容易捋清安史之乱的脉络,从而可以轻易的理解和欣赏其战斗的精彩。
第一个关键点叫做山西!
理解安史之乱,一定要理解山西也就是唐代的河东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形势,山西左边是黄河,右边是太行山,两者像两个平行线一样,把山西给分割出来,而黄河沿吕梁山南下到了中条山又往东边一拐,完美的和另一条平行线太行山连了起来,因此山西就是一个很标准的壶形的地势,北边是开口,其他地方都被完美的包了起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其中南边正对着河南,东边正对着河北。山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居高临下。山西处在中国三层阶梯的第二阶梯,南边和东边正对的河南河北都是第三阶梯,因此有着居高临下的显著优势。对于南边,山西在山上,进攻河南是下山,河南想要进山西就要爬中条山、析城山,对于河北,山西进攻同样是下山,而河北想要进入山西就必须要爬太行山。
从太行山一直到中条山,恰好把山西东边南边给包了起来,这几条山脉异常险峻,几乎隔绝了山西和河南、河北,。由于河流的穿切,形成了一些交通孔道,最重要的即历史上所称的太行八陉。太行八陉分别是:第一轵关陉(在今济源县西北)、第二太行陉(即天井关)、第三白陉(在今辉县西北)、第四滏陉(在今河北武安县东南)、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在今河北蔚县南)、第七蒲阴陉(即紫荆关,在河北易县西北)、第八军都陉(即居庸关在今北京昌平西北)。太行八陉为山西与河北、河南之间往来的重要通道。山西的西部则有管涔山、吕梁山等层峦叠嶂,西南方有黄河渡口蒲津,是山西与关中之间往来必经之路。
山西的山河形势使得山西形成了一种极为有利的内线作战的地位。形势有利,可以三面出击,不利则可凭险而守。
而安史之乱这种由河北割据,往长安方向西上,进攻一个全国性的大一统政权,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可以说是类似于孤例,所以其可以欣赏的地方就会特别多,留下了很多其他时期无法复制的精彩战略战斗,而要欣赏安史之乱,就一定要有这个概念,那就是除了前敌主战场,还有一个山西主战场!两个战场都是主战场,一定要同时的联动起来去欣赏,才能感受到其精彩纷呈之处。
结合安史之乱,我们了解山西主要要了解这三个重镇,第一是大同,第二是太原,第三是上党(潞州或者现在的长治)。
大同在山西的最北边,就是著名的幽云十六州里的云州,大同对着的是河北,有两个著名的路径不可不知,第一个是桑干河,第二个是飞狐口,沿桑干河东下,一出来就到了大名鼎鼎的居庸关,直面幽州北边的昌平,飞狐口出来后到来源,既可以北线出紫荆关到距离范阳只有30多公里的易县,也可以南边出倒马关进入河北腹地保定。
太原在大同南边,是现在的山西省会,也有着山西最大的一块小盆地,是山西天然的经济中心和后勤物资聚集地。太原的具体地形不必多做介绍,我们只要知道这里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地方,叫做井陉!托韩信的福,爱历史的没有人不知道井陉关,而这个井陉正是由太原出发向东通往河北常山(石家庄)的关键孔道,也堪称所有太行八径中最重要的道路!
接下来是太原南边的上党(潞州),上党我们要知道几个地方,第一个是浊漳河和清漳河,他们合流成漳河后,东下就到了今天的临漳县,这个县在古代有个名字大家一定忘不了,叫做邺城!从上党出邺城的通道一般走滏陉即滏口;第二个是天井关或者羊肠坂道(出天井关就进羊肠坂道),极度险峻,一出来就到了河南腹地的焦作。再有一个就是炽关,这里往南一出来到哪呢?孟津!孟津是啥地方?简单来说,黄河在河南这段,最好的渡河的地方就俩,一个叫做延津(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一个叫做孟津,更重要的是,孟津难对着洛阳,从这里南渡黄河,就不用再打什么虎牢关了,直接就可以一马平川进洛阳。
对山西主战场有了了解,就可以理解安史之乱的战场态势。由于安史之乱是罕见的河北割据,西攻大一统的长安,因此作为中国唯一正对着当时最发达的华北大平原的独立区域,山西主战场的掌控,就成为决定性的战斗。有了前面的基础,我们就知道,叛军辛辛苦苦打到洛阳,可是从山西一出来就到孟津,和潼关守军都形成掎角之势,你如果往潼关方向进攻,需要逆河上几百里,敌人就可以从北边南下攻击你的后背。
如果只是洛阳方向两面受敌还好,更怕的是敌人可以从滏口出来袭击你的重镇邺城,你在洛阳的主力部队或者南下的主力部队想要回援,我就从天井出来切断你们的联系,逼迫你的主力集结在危险的平原地带。
那么当你的主力部队集结在邺城一带,想要威胁潞州,解除自己前敌主力的侧翼的时候,我就可以祭出最狠的一招——东出井陉,彻底截断你们和首都(北京南边的涿州,可以简单理解为北京)的联系,此时你为了保证后勤物资能够运到邺城的主战场,你的首都的部队就必须南下到拒马河一线,消灭我东出井陉的部队,可是一旦你在拒马河一线和我形成相持,我就可以立即从大同东出,如果走飞狐口出河北,就可以出现在你的背后两面夹击,与你决战。如果觉得即便两面夹击决战也没把握,我还可以沿桑干河东出居庸关,到昌平南下瞬间就端你的老巢!
正是由于山西主战场的极特殊的地位和巨大优势,所以安史叛军就时刻处于巨大威胁之下,很容易被打断补给,从而无法集中兵力向一个方向进攻,因此安史之乱的战斗,山西方向始终是关键手和主战场。
第二个关键点叫做漕运,为什么漕运重要呢,因为唐朝后期开始,首都的粮食都已经不足,更遑论大批军队的粮食物资供应。唐玄宗时期,首都每年的粮食缺口在200万石,需要通过大运河沿这黄河转运,随着玄宗时期的技术进步,漕运的技术难题已经解决,每年已经可以转输足够的物资到首都。但是安史叛军一旦南下到了河南和洛阳,自然就切断了大运河-黄河的漕运路线,同时安禄山部队主要占领的河北河内地区,是唐帝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意味着这里的税收收入将受到毁灭性打击。但是大运河-黄河只是为了更方便的转运,不代表就只有这一条路线,同时唐帝国也不再只有华北平原一个经济重心,江淮和江南已经成为足以和华北平原匹敌的第二个经济重心。因此上还有一条逆长江而到武汉,再逆汉江北上进武关的江汉生命线,也可以把粮食物资运送到关中。这条路线虽然效率很低,消耗巨大,但是在战时管控和调配下,临时勉强支撑几年没有问题。
前面说了,安史一旦控制不了山西,自己的后方被人天天打,怎么办?我既然无力保障我的后勤,那自然就是想尽办法也打掉你的后勤,咱们看谁先撑不住!
因此,在切断了运河漕运之后,切断长江-汉水漕运就成了双方的另一个焦点,从而开辟新的南线战场。切断长江--汉水漕运,主要是三种思路。第一种是从叶县--方城,进南阳--襄阳直接断汉水,这条路线距离最近,实现战略目标最容易,因此是重中之重;第二种思路从许昌往信阳一线南下过桐柏山威胁武汉,这条路线距离远,最关键是要攻打险峻桐柏山的雄关,因此基本没有被叛军使用;最后一条是直接入淮破坏你的源头的经济,分别有从商丘往寿春——合肥一线沿进入江淮,和从山东平原一带渡过黄河南下走徐州、盱眙进入江淮地区两条路线,也是双方争夺的重点。因此,双方围绕着这条漕运路线,在南部战场又展开了激烈的斗智斗勇。
理解了这两个关键点,我们就可以跟上楼主的节奏,尽情的徜徉在安史之乱精彩绝伦的战斗里。安史之乱看似乱纷纷,但是梳理好后一共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安禄山长驱直入,攻克两京;第二阶段是肃宗灵武整兵,收复两京;第三阶段是邺之战;第四阶段是史思明复克洛阳;第五阶段是唐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勉强平定。每个阶段其实都在相隔千里的广阔战场同时进行着众多精彩纷呈的战役与战斗。
以上每一个大阶段,又分为很多的小阶段,比如楼主即将讲到的安史之乱第一阶段之安禄山攻克二京,又分为三个小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洛阳之战,第二阶段潼关相持和第三阶段灵宝之战。让我们一起欣赏。

=========================

一直试图用西北、河北、中原三大战场介绍安史之乱,总感觉表达不清楚。看到你的回复,才忽然发现,把山西并入河北战场介绍,本身就有低估山西战场的意味,所以怎么写,也感觉混沌不清。
理清这个问题,相关内容再往下写时,就感觉轻松了许多。
感谢你的回复。

叛军想寻找突破三个大节点。
第一个节点,就是顺南线插入江南,这样一来,帝国稳定巩固的大后方就消失了;退而求其次,截断南北联系的运输线,帝国庞大的造血机器虽然存在,却无法有效给前线供血了。
但是,叛军终于无法有效实现这个战略目标。
第二个节点,那就是夺取太原、潞州,让帝国政府无法拥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一再从西部威胁河北、河南。
但是,叛军终于无法实现这个战略目标。
第三个节点,就是以长安为中心,把帝国政府西北力量打破。但是,叛军更无力实现这一点,相反只能任由帝国从西北展开大反攻。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6 10:47:02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再更新一节。


第二节 忠诚还是背叛 十字路口的选择

因为话语权控制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所以我们总认为,凡贪图利益的人,都会站在叛军一边;凡是坚持理想道德的人,都会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
其实呢,完全基于利益的考虑,人们也很难判断应该站在哪一边。

最经典的就是,安禄山的叛军杀过来了。张巡和令狐潮都站在十字路口上,令狐潮认为应该站在安禄山一边,张巡认为应该站在中央政府一边。

结果呢,令狐潮很快被张巡杀了全家![注1]
最后呢,史书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令狐潮的下场,但是遗臭万年是肯定的,而且肯定也比张巡不会多活几个天。
张巡死前十多天,政府军已收得长安。
张巡死后九天,政府军收复洛阳。
令狐潮随后就没有记录了,按情理上应该是死了。

而张巡呢?最后被政府追认为烈士,记了特等功,关键是,他的子孙因此得到各种封赏、享受着各种待遇。[注2]

如果张巡与令狐潮在地下相见,单就利益的考量,他们谁会羡慕谁呢?如果我们机会选择当张巡,也有机会选择当令狐潮,单就利益的考量,我们愿意当张巡呢?还是愿意当令狐潮呢?
这种选择,应该太简单了。这就好像,桌上摆着一根肉骨头,还有一万美金,除了传说中的旺财,谁会挑那根肉骨头呢?
也许有人会说,贪图利益的人,肯定会选择那根肉骨头,因为肉骨头能吃,美金能吃吗?所以只有超然于利益之上的人才会选择美金。对于这种观点,我只能说,高!实在是高!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7 09:43:03 +0800 CST  
再经典一些的例子。
叛军进入中原,张通晤拿着安禄山的委任状到睢阳当太守,但是很快被贾贲率人火并了。[注3]
段子羽代表安禄山到河北各地巡抚,结果很快被颜真卿抓住杀了。[注4]
刘道玄拿着安禄山的委任状到景城当太守,结果很快也被人火并了。[注5]
再经典一点的例子,严庄跟着安禄山造反,所以他的全家很快就被政府全杀掉了。[注6]

如果安禄山胜利了,这些人自然是为了反抗大唐暴政,无视个人安危,甚至无视全家人生死的义士。
总而言之,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伟大的思想支撑,怎么会不顾自己死活,不顾全家人死活呢?他们这种崇高的、伟大的思想,是开口利益、闭口利益的人,永远无法想象的。
再总而言之,如果他们眼中只有利益,怎么可能会这样做呢?世上还有什么利益,比自己的生死、全家人的生死更重要呢?

问题是,安禄山失败了,这些人自然只能以乱臣贼子的身份在史书定格。
而他们这样不顾自己生死、不顾全家人生死的选择,自然是极度唯利试图的选择。总而言之,为了利益,连自己生命,连全家人生命都不顾了,这得唯利试图到什么境界啊!再总而言之,一个人但凡有点理智、有点良知,也不可能为了追求利益,就这样疯狂啊!

不管怎么说,那些追随安禄山造反,在开局时就牺牲了自己生命,或是全家人生命的人,单纯基于利益的考量,他们会后悔从前的选择吗?
如果我们有机会选择,处于他们的位置上,单纯的基于利益的考量,我们愿意做出他们的选择吗?估计是不会的。
这就好像,股市中有一支股票,开盘好像可以不断涨停,于是有人买了,而且还是不计代价的满仓买了,结果他输的倾家荡产,最后领着全家站在了天台了。如果时光可以重回,他还会选择买那支股吗?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7 09:44:00 +0800 CST  
卢杞是大奸臣,他能得到皇帝的信任重用,自然是因为他有着第一流的鹰犬能力,更重用的原因,也是因为他是烈士遗孤。
想当年叛军席卷河北时,卢杞的父亲是第一批积极站在大唐政府一边的人,也是第一批牺牲的高级官员。

洛阳沦陷后,有三个高级官员拒绝与安禄山合作;卢杞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卢杞的父亲死后,一直痛斥安禄山;面对死亡,他放声大笑,总而言之,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注7]
这三个高级官员死后,安禄山派段子羽把他们的人头传首河北各地。总而言之,这就是不与安禄山合作的下场。
结果呢,段子羽带着这三个烈士的人头到达平原郡时,就被颜真卿砍了脑袋。[注8]总而言之,好好的人你不当,非要给安禄山当狗。你千万不要以为给安禄山当狗很风光,老子现在就砍了你的头。
段子羽在死前,会想到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时光可以重回,单纯了的基于利益考量,估计他也会选择向颜真卿学习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7 09:45:29 +0800 CST  
总的来说,卢杞后来可以权倾朝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烈士的全代。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他爹当年接受了安禄山的伪职,哪怕只是首鼠两端的敷衍,卢杞恐怕也没有机会爬到那样高的位置;至于他爹敢死心塌地的跟着安禄山混,卢杞不要说后来混得身居高位了,就是能以小公务员的身份吃皇粮,卢杞也得发自心底的高呼皇恩浩荡。

当然了,如果卢杞的老爸真曾站在安禄山一边,最后影响了卢杞人生的命运,卢杞想到他老爸时,难免也会想,这个老家伙,怎么非要多活那一两年呢?让你死,怎么这么难啊!
我这样说,难免有人会用大道理压我。总而言之,让你这种人一说,父子情谊怎么这么淡漠啊?
问题是,一个人的老爸当了狗汉奸,还跟着鬼子助纣为虐,最后被政府正法了,他却一直深深怀念他老爸,并且认为他老爸不该死。这种三观,恐怕比我上面的三观,更歪的不可思议了吧!
总而言之,相对于国家民族大义,你爹怎么了?你爹当汉奸,当汉奸就有理了?就你种思维,一看就不愧为汉奸的儿子。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7 09:46:19 +0800 CST  
说起相关的内容,我看到程千里的结局时,最感觉欲说还休了。
在安史之乱开始后,程千里就在山西战场上,一再大败叛军;但是在政府军大举反攻叛军前夕,程千里率军出战,被叛军俘虏了。
被俘后,程千里投降了。一个月后,政府军大举反攻叛军;叛军在大举撤退时,就把程千里被杀了。

程千里兵败被俘,仅仅多活了一个月,而且还是以阶下囚的身份。
但是多活这一个月的代价,就是后来大唐帝国在表彰烈士时,从来都不会提到他;当然了,他的家属,也绝不会享受到烈士的待遇。[注9]

如果程千里地下有知,会怎么想呢?
如果上天给程千里一个机会重新选择,我想程千里肯定也会向卢杞的父亲学 而言之,面对死亡,他们给大义凛然的叛军们上大课;再总而言之,面对死亡,他们将放声大笑,因为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再总而言之,叛军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你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啊!
如果程千里也这样死了,他的一生让谁看到,也会感觉完美了。

问题是,程千里在关键时候掉了链子,所以就以阶下囚的身份多活了一个月,一世的英名、子孙的红利,就此全部消失了。
这一个月的生命,也未免太昂贵了。为了培养出各种大义凛然的忠臣,皇帝必须得让人知道,单纯的基于利益考量,谁在关键时候掉链子,代价也是昂贵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7 09:47:01 +0800 CST  
这就好像,一个人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熬过了八年抗战、又经历了解放战争,但是在49年时,突然因为各种原因投降了老蒋,关键是一两个月后,还让老蒋杀了。
这种人生,单纯的基于利益考量,相信谁也会认为太失败了。因为他一世的英明、子孙的红利,恐怕都会被一风吹得差不多了。
如果他当时选择慷慨激昂的赴死,一生的令名留住了,子孙后来想起他时,也会有一种说不出的骄傲自豪,并且永远把他记在心中、挂在嘴边,因为他们现在幸福生活的来源,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此而来的。
但是他多活了一两个月,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

程千里与卢杞的父亲在地下相逢,单从利益上考量,谁会羡慕谁呢?
如果处于当时的背景下,单纯的基于利益考虑;我们会选择作卢杞的父亲呢?还是选择作程千里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7 09:47:31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310376

发表时间:2018-06-01 18:51: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04 05:14:18 +0800 CST

评论数:89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