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注1]:三年七月,重俊恚忿,遂率李多祚洎左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矫发左羽林及千骑兵杀三思、崇训并其党十余人,.....后挟帝升玄武门,.....帝据槛语千骑曰:"尔乃我爪牙,何忽为乱?能斩贼者有赏。"于是士倒戈斩多祚,余党溃。重俊亡入终南山,欲奔突厥,楚客遣果毅赵思慎追之,重俊憩于野,为左右所杀。《新唐书.三宗诸子》
[注2]:惠妃使人诡召太子、二王,曰:“宫中有贼,请介以入。”太子从之。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谋反,甲而来。”帝使中人视之,如言.....”瑛、瑶、琚寻遇害,天下冤之,号“三庶人”。
[注3]:禄山阳为愚不敏盖其奸,承间奏曰:“臣生蕃戎,宠荣过甚,无异材可用,愿以身为陛下死。”天子以为诚,怜之。令见皇太子,不拜。左右擿语之,禄山曰:“臣不识朝廷仪,皇太子何官也?”帝曰:“吾百岁后付以位。”谢曰:“臣愚,知陛下不知太子,罪万死。”乃再拜。
[注4]:子岫为将作监,见权势熏灼,惕然惧,常从游后园,见辇重者,跪涕曰:“大人居位久,枳棘满前,一旦祸至,欲比若人可得乎?”林甫不乐曰:“势已然,可奈何?”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0 10:38:37 +0800 CST  
复21tc_bianzhou:

人们在评论府兵与募兵的好坏的时候,就和人们在评论其他很多历史事件时一样,很容易眼界变窄,就盯着某几个局部和某几个大人物,从而产生很多错觉。楼主通过简单的拉长时间线来纵向比较,就很大的拓宽了人们的思路,让我们能更多的全面的看待问题的方方面面。事实上,一个军事体制的建立,必然是受制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它必然是在某一个基础上的反复博弈与变化最终稳固下来的,在制度的演变中,即便是上级有无数的指令,无数的红头文件,最终也必然是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各方利益诉求和力量对比的部分被固定下来,不符合客观规律,强行人为规定的部分在各种或激烈、或潜规则的博弈之中,被自然而然的淘汰。
普遍人,尤其是历史爱好者在看待唐帝国前期府兵制和后期募兵制的重大转折,往往会依靠印象和感官,极大的模糊制度与实际的匹配,从而得出一些简单的错觉。人们在赞赏府兵制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府兵制本身是在贵族政治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反复发展和平衡,是在某一特殊节点上的最成熟和最巅峰的兵制,这样的制度必然是短暂的,随着庄园经济和贵族政治的解体,它必然是无法稳定的,只能向与之对应的新的募兵制度变化,而贵族经济刚走向解体的过程中,募兵制度的很多细节和规程,力量的平衡,制度的稳固等等都在草创期,自然会显得有很多的不稳定和混乱。可是官僚政治(此时还是前身军阀政治)再不稳定,再粗糙,那也是迈向官僚政治了,此时皇权和帝国上层建筑的稳定,也绝非贵族政治可以比的。楼主从漫谈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开始,就一直在反复的和我们解读这方面的知识,只有有了这个根本的理解,才可以准确全面的看待府兵募兵的不同,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府兵制作为贵族政治的余晖,不可复制,最终必然会被募兵制所取代。
府兵制从西魏时期开始,在西魏和北周主要作为军事豪族私兵的制度确认,楼主已经详细为大家所展示,当然,到了隋唐以后,随着府兵“兵民合籍”,与西魏北周时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和前面25楼、161楼所介绍过唐初的经济基础是息息相关的。隋唐时期贵族政治逐渐走向下坡,中央控制的资源在迅速扩张,但同时,社会经济运行仍然是实物地租与实物交换为主,商品经济还处在缓慢恢复之中。唐初的府兵制度设计,离不开这样的经济背景,同时,也是由于经济基础的剧烈变化,导致了府兵制最终无以为继,被迫崩溃。细节的变化,我们随着楼主之后的隋唐大作,再做细述,晚唐就不多发挥了。
府兵制本质上是征兵制的一种,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时代,兵役往往作为力役地租的一部分,属于普遍民众的常规负担。在国家面积很小,规模也较小的时候,比如西周王朝时期,征兵制相对公平,也能最大程度的利用农民的劳动效率。但是随着中央帝国的面积的加大,甚至成为面积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大一统帝国,那么征兵制下,距离遥远的不同地方,兵役负担的差距,兵员素质的差距就会急剧扩大,同时,辽阔的边疆和巨大的战事规模,行军距离,都会导致军队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军事行动的时间浪费也越来越严重。在军民不分的大背景下,军事行动和民事劳作的时间冲突也就非常的突出,尤其是庄园经济发展起来后,这往往会导致大量预备兵源投身庄园主,从而使国家的士兵资源转化为地方豪强的私有财产。因此,几百年来,各中央政权都绞尽脑汁的改善征兵制度,最大可能的实现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央政府的稳定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平衡,府兵制度到了唐代的突破,实际上是几百年来对征兵制改善的集大成。
相对原始的兵役征兵制度,府兵制度主要带来了三个最主要的优化,首先是专业化,其次是居重驭轻,或者叫内重外轻,然后是职责分离,这几个优化都极大的增加了中央对全国的军队的控制能力。
首先就是专业化,一方面,府兵是兵农合一,但这里的兵农合一的目的,只是为了节省成本,尤其是商品经济不发达时代,中央帝国的养兵成本高企,浪费严重。豪门贵族政治时代,经济的显著特征就是庄园式经济,土地流动性低,对于政府来说,最不要钱的成本就是土地,府兵的兵农合一,通过授予农民土地,和赋税减免的方式,解决军队系统的主要人员开销,甚至还解决了基本装备的开销,这中间减少了很多的转移支付中间环节。府兵在中央上的成熟,就可以将府兵的范围缩小到国家特定范围的特定人群,这些人虽然仍然要自己劳作,属于兼职部队,但是所有财产都通过军事行动来获取和扩张,就保证了专业性。而且府兵的家庭的选取,首先取力,其次取地,最后多子,保证的都是有产,家庭富裕(至少中产阶级),子孙众多的家族,世代为兵,从而保障了整体的专业性。
由于府兵是特定地区的范围的专业队伍,他们平时轮番宿卫京师和边防重镇,战时轮番出征,其余时间则居住在地方的折冲府机构务农。唐帝国一共有大约600多个的折冲府,目前可考的一共有627个,其中陕西(关内)有289个,山西(河东)有166个,甘肃东南(陇右)有33个,这三个省都属于首都附近,帝国腹地,这里控制的府兵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三,其中光是首都的折冲府就有131个,占全国的20%。唐帝国当然还有很多的军队,比如州郡兵,边疆都督府的边军,附属游牧民族部落的番兵,还有相当于地方团练的团结兵和临时征募的募兵,但是无论在装备,地位还是担负的任务和奖励上,府兵都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和精锐,可以说唐帝国的整个军事体系和军事力量都是围绕府兵搭建的。而府兵中的绝大部分又都集结于首都附近,轮番集中在首都,从而利于唐帝国中央掌握最精锐的军队,形成典型的内重外轻的局面。
再来看最重要的职责分离,府兵无论是宿卫京师和边疆,还是远征敌国,都是临时性的,周期性的行动,府兵的大部分时光,都居住在地方,并且由地方非常成熟的折冲府机构管理。他们的后勤和奖励,主要来自于政府授予的土地和相关赋税的减免,这样,这支军队的后勤和财政,就牢牢由政府掌控,任何军头无力染指。同时,由于府兵平时务农,所以府兵的训练,组织和管理就主要由地方负责,府兵的征集和组织,由国家相关部门负责,这些工作,军头根本无法染指。只有在战争的时候,军队的军事组织和战斗指挥权,才会交到军头手中,可是由于府兵不是常备军,他们无论是宿卫,征发,都是轮番的,临时的,所以就不可能和军队的将领建立起了不得的私人感情和人身依附。实际上,这就是典型的将军队的经济、训练、组织、装备与指挥的权利,各个分割开来,从而保证军队的独立性和国家化。所以,我们在感叹后世宋之后军队的权利被逐层分割,无力割据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赵二先生一个奇思妙想就可以实现的事情,实际上是从很早就开始,在唐代就已经有成熟的方式方法了。

正是由于府兵的将不专兵,兵不专将的局面,保证了唐帝国头100多年的稳固和强盛,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自东汉的居重驭轻架构崩溃以后,四百年来,地方豪强与中央分庭抗礼,屡屡威胁中央的局面,不再出现了。四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以为控制了首都,就控制了帝国,最后他们都无可奈何的发现,这样的清秋大梦是何等的可笑,往往控制首都的大佬,都由于很快成为众矢之的,从而一败涂地,失去生命与家族。可是,到了唐帝国初期这一百多年,因为唐帝国初期的居重驭轻和对军队的分割都成熟了,地方已经失去了和中央强大军队分庭抗礼的能力,所以帝国大佬只要控制了首都,他显然就控制了整个帝国。
但是,府兵制度再成熟,他也是兼职的士兵,他也毕竟只是豪门贵族和庄园制经济下对中央最成熟,最有利的军事组织模式,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他的维持就会越来越困难。府兵首先就要遭遇的是经济上的代价,士兵的奖恤所需要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满足要求,庞大的官僚机构也会越来越侵吞府兵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而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会让府兵相对于普遍民众,在生活上的优势越来越小,甚至反而沦入社会底层,这部分的细节,我们讲随着楼主之后的隋唐大历史,进一步去理解。
另一方面,就是实际的需求的矛盾,府兵再专业,再精锐,也只是兼职军人,而对于帝国来说,兼职军人再强大,也无法解决全部的军事需要,帝国必须要有职业军人,常备军队,通过278楼,我们就可以很明晰的看到这一点。


其实即便是唐帝国初期,中央宿卫军队也不可能只有兼职的轮番宿卫的府兵,同样需要常备的近卫部队。唐帝国的宿卫部队主要组成部分有两种,一种是十六卫和东宫十率府,又叫做南衙十六卫。这里南衙十六卫中有十二卫,东宫十率中有六率是完全由府兵组成的,轮番宿卫的兼职部队。但是帝国还有一支在首都同样举足轻重的力量——禁军,又称北衙禁军,从高祖时的元从禁军开始,到太宗时期整理成左右屯营,到之后更名为左右yu林军,这支精锐部队一脉相承,担任这皇宫宿卫的主力常备军。后来还逐渐发展了左右龙武军(前身是左右飞骑),左右神武军以及大名鼎鼎的左右神策军。

但是正如278楼里所简单分析的,在唐帝国的经济环境下,他可以对兼职的府兵从各种制度上进行分割,却缺少对于职业军队、常备军队的分割办法。北衙禁军始终由大将军和将军掌控,这支部队的人事组织,平时的训练生活,团队管理,到军队的调遣和战时状态的指挥,这些权利都是高度集中的。这样高度集中的军队日常活动,就必然导致士兵和将领之间建立起私人联系甚至是附属关系,从而不断向私兵化演变。
所以我们看到,唐帝国前期的所有中央政权的不稳定,背后都有禁军的身影。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一举夺得皇权,靠的什么?左右屯营,也就是左右羽林军的前身,张柬之发动政变, 逼武则天晚节不保,靠的什么?左右羽林军,玄宗皇帝杀掉太平公主,逼老爸提前退休,靠的什么?还是左右羽林军!
左右羽林军,左右万骑(后来的左右龙威军)等等这些禁军,人员挑选非常严格,基本都是由功勋豪族之后组成,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左右羽林军这支唐初赫赫威名,多次决定皇权归属的军队,其实就代表着帝国豪族之间的“用脚投票”!而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正因为强大的南衙府兵的存在,让左右羽林军的威胁大大降低。只有那些本身就是皇族中首屈一指的强势亲王,或者完全代表李唐皇族利益的集体行动,才有可能得到羽林军的支持,才有可能挑战皇权。所以我们看到唐帝国初期中央的各种动乱,往往背后和皇室尤其是强势亲王有密切关系。同时,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正由于强大的宿卫京师的府兵的存在,也让首都皇族之间这种左手换到右手的皇权更迭可以很轻易的完成, 因为不是绝对强势,获得了帝国普遍顶级大佬支持的皇族,不是一直在帝国首都发展的强势人物,无法获得禁军的支持。而一旦离开的禁军的亲王或者强势大佬,手里就会失去军队,也没有地盘,就会很快失去与中央抗衡的本钱,因为全国几十万府兵都是牢牢掌控在国家手里,首都更是有超过十万的国家化的府兵受宰相集团所节制,此时的宰相集团远远无法与后世高度官僚化的官僚集团相比,可也毕竟是文职官僚,那些能够获得豪门贵族和常备禁军的普遍拥护的拥兵大佬,往往无法获得官僚系统的拥护,这也就时为什么唐帝国初期的动荡总是左手换右手,拥兵大佬无力威胁和挑战皇权。
到了玄宗朝,府兵彻底崩溃了,南衙十六卫对中央禁军的制衡一下子就失去了,中央帝国赖以维持稳定的平衡就失去了。宰相集团也失去了对南衙府兵的节制权,这一最大的武器。在这层背景下,玄宗皇帝对于宰相尤其是首相的各种权利那是一再扩张,目的就是希冀保持平衡,可是没有了军队这个最大的武器,宰相其他权利再强,在当时的背景下,又如何抗衡禁军呢?尤其是玄宗自己就是靠禁军起家,让老爸退休的。他如何面对皇子们对禁军的控制呢?于是,玄宗皇帝就越来越削弱禁军的权利,他不仅把自己居住和办公的地点,迁到大明宫,降低禁军的作用,把太子赶出东宫,把王子们封禁在十王府,更是一再的坐视中央禁军的不断缩减、腐化。不断把原来由豪门功勋后代和府兵之精选者组成的禁军,越来越充填各种从京城色役(可以理解为国有企业吃大锅饭的人)里招募的市井之徒,坐视禁军越来越演变为仪仗队。
结合278楼的介绍,就可以看到边军在急剧庞大,中央禁军在急剧衰弱,唐帝国就迅速变成了外重内轻,玄宗皇帝由此开始了刀尖上跳舞的平衡游戏。然而,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安史之乱宣告了,玄宗皇帝这种轻视禁军,把中央直属部队整成了毫无战斗能力的仪仗队的玩法,是行不通的。唐帝国也第一次面临拥兵大佬的直接威胁。随后,神策军组建了,帝国重新拥有了一支强大的禁军。然而,此时形式变了,再也没有当年由宰相集体节制,职责权利被分割得细腻异常的府兵了,帝国回不去了。怎么办?
失去了南衙府兵的牵制,如果帝国仍然将禁军交给亲王,交给大将军们去节制,那么唐帝国只怕就会迅速在不断的内讧,皇族和大佬间无休止的大战中,走向衰微乃至灭亡了。所以唐帝国的皇帝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仍然组建强大的中央禁军,但是禁军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太监!太监刑余之人,没有后代,自然不会有当乱臣贼子当皇帝的欲望。应该说,太监完全节制军队,肯定比皇族诸王或者各方大佬节制军队,来的要稍微稳定那么一点,可是这不过也就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而已,因为失去了制衡的军队,总会失控的,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史上太监最扬眉吐气的时代!因为肃宗以后,直到黄巢乱起之前,所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宪宗皇帝不是宦官立的!不过这位唯一的例外唐宪宗,无始但有终,他是被宦官杀的!
整个晚唐,皇帝被宦官杀,被宦官压制,甚至被宦官整成傀儡,不可谓不憋屈,晚唐帝国的皇帝之所以不沦为彻底的傀儡,之所以还能勉强当个有实权的皇帝,不过是因为外面还有大批如狼似虎的藩镇,宦官再牛逼,掌握的军队和如狼似虎的藩镇比起来,就没啥优势可言了,一旦藩镇和朝臣结合,一个个哭着喊着要为了皇帝,清除你们这群死太监,中央禁军也会不够看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唐帝国最终把军队交给宦官还是明智的,因为一般人很容易以为控制了首都,就控制了全国,就忍不住当乱臣贼子,因为这样的诱惑太难以阻挡了,但是宦官没有当皇帝的意义,所以相对就能稍微理智点,抵挡这样的诱惑,宦官无法依赖血缘关系组建自己的小团体,所以集体决策也能相对冷静的阻止某个野心家带领大家作死的行为。可是,帝国沦为宦官与藩镇轮番撒野的场所,对于皇帝来说,显然也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正如楼主所说,我们只要回去和前几百年一对比,自然会觉得唐帝国的军队设计无论如何,已经要比前几百年要强很多了,唐帝国的皇帝好歹比几百年前的皇帝好那么一点了。可是,我们如果往后几百年一看,人们尤其是很多爱看英雄传奇的历史爱好者,自然就会忍不住觉得,唐帝国的皇帝怎么就那么笨呢,怎么就不能出来一个赵二那么聪明的人,把禁军的权利也分割好不就拉倒了吗?
可是,赵二再聪明,他的神乎其神的“将不专兵,兵不知将“,也是建立在府兵制早就实现了的架构基础上的。赵二能够实现这样的神奇,那是建立在宋帝国的经济基础上的,唐帝国的经济背景里,他能够做到兼职军人的府兵的权利分割,却怎么也做不到职业军人的权利分割,这是问题的根本。
我们去看待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历史上的任何制度,往往都是数百年上千年间,无数人用脑袋博弈出来的格局,任何制度的革新或者进步,后面都有着极其深厚的经济和社会的背景。
府兵此时已经被逐渐的国家化,比如说,南衙十六卫的军事调遣,就是受宰相的政事堂会议节制。可见府兵不仅仅军队的经济、训练、组织、装备与指挥的权利被彻底分散,他的决策权还要被宰相们分走。

============================

比我分析的更全面、更深入。
我只是从一个点强行介入,难免有偏颇的地方,你则是以传统的唯物史观为基础,硬桥硬马的深入。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0 10:41:47 +0800 CST  
复我喜欢胡扯:

我的意思是,一个对权力没有什么欲望的太子,在下面的小弟怂恿下,可能不得不勇于争取权力。但是一个对权力没有什么欲望的皇帝,哪个小弟也不能阻止他主动提出退休吧。为什么没有愿意主动退休的皇帝呢,都七老八十的人了,为什么还要死死的抓住权力不放呢??

==============================

一个能爬到政治顶峰的人,哪个不是意志强大、绝不轻易认输的人?
古龙作品中有一句话。“如果他是一个如上此轻易妥协认输的人,他就不是现在的大鹏王,而只是一个月末有几两银子挥霍的镖局的趟子手”。(大意如此,原话我没有找)

那些历史上的大人物,哪个不是通过无数艰险、用无数血与汗、泪与痛爬上去的?你让这些人轻易认输,怎么可能呢?
武皇帝七十多岁了,面对强大的敌人,依然豪言要重上井冈山。总而言之,一息尚存,就绝不轻言失败。再总而言之,试看人生豪迈,大不了一切重头再来。普通人就是正值青年、壮年,又有几个有这种雄心壮志。

人的权力欲望,肯定有强弱之分。但是,一个权力欲望弱的人,是没有机会成为唐玄宗之类的人。因为在通往皇权的道路上,他闯过了多少坎、通过了多少血与火的考验?
如果他的权力欲望弱,他就不会与他哥哥相争;如果他的权力欲望弱,他就不会与他伯父相争,也不会与他姑姑争,也不会与他父亲争。
换而言之,权力欲望弱的人肯定存在,而且很多、很多。但是这些人在第一轮海选中就掉队,根本不会通过一轮接一轮的选拔、更不可能进入决赛。
进入那个舞台上的人,如果真的权力欲望弱,就算起点非常高,也注定只是一个平庸的人。
因为那种一招不慎,就是人头落地的舞台,甚至是全家惨死的舞台;如果你的权力欲望弱,对手大喊一声,也能把你吓死了。这就好像,现在几个人拿着枪对射,谁活下来,谁就得到一切。敢玩这种游戏的人,没有一个安善良民。安善良民面对此情此景,估计都是曹爽的想法,总而言之,我想回去当富家翁。

更主要的是,政治人物的何去何从,并不是个人的选择。你可以选择退缩,但是跟在你身后的人呢?
如果你身后的力量强大,你想退,也是无法退出的。最简单而言,世民与建成相争之际,世民就算想退,世民的小弟能让他退吗?

这个是最主要的,政治舞台的上斗争残酷之极,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他们的相争的,从来不是个人的利益。因为他们的成功失败,永远关系着无数人的切身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即使他在不经意中有妥协的意思,也会有无数人在背后鼓励他、甚至是强迫他起来战斗。
在这种背景下,即使他在不经意中有妇人之仁的意思,也有无数人在背后劝说他,切不可以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也会有无数人在背后劝说他,无毒不丈夫,一将功成万骨枯。

小弟不能阻止他退缩,那是因为他背后的力量弱小。如果他背后的力量强大,他就是死,也得向前走,而绝没有机会后退去死。
因为你代表的,不是你个人的利益。你一旦退缩,无数人会跟着你倒霉。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0 16:03:40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再更新一节。


第十节 安禄山勇赴鸿门宴

唐玄宗与安禄的微妙关系,唐玄宗非常清楚,安禄山也非常清楚。所以不论人们怎么说安禄山,唐玄宗也非常相信安禄山。

在唐玄宗看来,安禄山既然进入这种死局之中,他可能解套的机会,通常只有我们前面说的两个机会。
第一、皇帝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谁敢说皇帝肯定会死在太子前面呢?所以,安禄山没事祈祷皇帝长命百岁吧。
第二、虽然你把太子得罪死了,但是等太子上位后,以你的实力,太子也未必敢清洗你。到时只要你再及时站队过去,也有机会平稳着陆的。

有没有第三种机会呢?也许有,那就是借助已拥有的力量造反。但是,基于唐玄宗的角度看,这种选择是十死无生的,以安禄山的智慧,应该不会这样玩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在人们说安禄山反迹越来越明显时,唐玄宗就下旨召安禄山入京。
面对皇帝这种玩法,有人就说安禄山肯定会以各种理由拒绝进京的,但是安禄山竟然进京了。[注1]
面对安禄山这种选择,所有劝皇帝应该压制打击安禄山的人,都一时无话可说了。

面对安禄山的这种表现,唐玄宗非常满意;因为这似乎证明,他们之间的默契,是局外人难以理解的。
更主要的是,这也让唐玄宗对安禄山的政治智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总而言之,政治智商这种东西,真是不能强求的;因为处于安禄山此时的处境,碰个政治智商较低的人,估计不会来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1 09:39:37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再更新一节。


第十节 安禄山勇赴鸿门宴

唐玄宗与安禄的微妙关系,唐玄宗非常清楚,安禄山也非常清楚。所以不论人们怎么说安禄山,唐玄宗也非常相信安禄山。

在唐玄宗看来,安禄山既然进入这种死局之中,他可能解套的机会,通常只有我们前面说的两个机会。
第一、皇帝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谁敢说皇帝肯定会死在太子前面呢?所以,安禄山没事祈祷皇帝长命百岁吧。
第二、虽然你把太子得罪死了,但是等太子上位后,以你的实力,太子也未必敢清洗你。到时只要你再及时站队过去,也有机会平稳着陆的。

有没有第三种机会呢?也许有,那就是借助已拥有的力量造反。但是,基于唐玄宗的角度看,这种选择是十死无生的,以安禄山的智慧,应该不会这样玩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在人们说安禄山反迹越来越明显时,唐玄宗就下旨召安禄山入京。
面对皇帝这种玩法,有人就说安禄山肯定会以各种理由拒绝进京的,但是安禄山竟然进京了。[注1]
面对安禄山这种选择,所有劝皇帝应该压制打击安禄山的人,都一时无话可说了。

面对安禄山的这种表现,唐玄宗非常满意;因为这似乎证明,他们之间的默契,是局外人难以理解的。
更主要的是,这也让唐玄宗对安禄山的政治智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总而言之,政治智商这种东西,真是不能强求的;因为处于安禄山此时的处境,碰个政治智商较低的人,估计不会来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1 09:39:48 +0800 CST  
若干年后,皇帝身边的奸臣,都说郭子仪肯定会造反的,但是郭子仪一听皇帝征调,都是二话不说就进京。[注2]
而且表面看来,皇帝想怎么摆布郭子仪,就可以怎么摆布郭子仪。
总而言之,皇帝如果感觉郭子仪手握兵权太危险,郭子仪就任由皇帝解除兵权[注3];皇帝如果感觉郭子仪手中的军事资源太大,郭子仪就任由皇帝分割兵权[注4];如果皇帝感觉郭子仪总在兵区有可能失控,郭子仪就常年生活在京城里。[注5]
郭子仪就象一条凶猛无比的巨犬,谁也觉得他太危险了。但是他在皇帝面前永远是一只乖巧的宠物狗。
当然了,皇帝并不会因此对他掉以轻心,所以经常用坚固的铁笼关着它,并用沉重铁链拴着它;甚至随时都做好灭掉它的准备。当然了,皇帝会把世人所羡慕的一切都送给它。

处于郭子仪的位置上,人们会怎么做呢?
自由、自由、自由、我要自由!
因为皇帝固然把世人羡慕的一切,都送给了他。但是,郭子仪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永远在皇帝天威难测的阴影下生活。

郭子仪从来没有试图改变这种人生;至少从来没有表露出来这种意图。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郭子仪才成为人臣不可以超越的典范之一。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1 09:40:41 +0800 CST  
虽然当时的唐玄宗,并不知道后来的郭子仪,但是在唐玄宗看来,安禄山肯定也会选择后来郭子仪的人生。
皇帝把你驯养成了一只,关键时候可以摧毁一切超级战犬。你必须得用各种事实,时刻证明你的驯服忠诚;否则皇帝一时抑制不住心中的恐惧,灭掉你,也没有什么稀奇的。
所以,你的实力越强大,你越得对皇帝表现出驯服;当皇帝因为恐惧想给你加条铁链子、或是加个铁笼子时,你更得学会习惯这种生活。甚至当皇帝为了让你更加驯服,所以没事饿你几天、甚至鞭打你时,你也得学会习惯。
因为谁养了一只,随时可能摧毁一切的超级战犬,也会想尽各种办法调教它的。

唐玄宗对安禄山大约也是如此的。
事实上,唐玄宗对安禄山的调教大约只是刚刚开始。

而这种调教本身,其实也为安禄山日后解套留下空间。
因为太子可以清晰的看到安禄山的本质,对安禄山的恐惧就不会是无边无沿的。
在这种背景下,当安禄山愿意站在太子一边时,太子也会接受他的。因为说来说去,安禄山就是皇帝家的一条狗罢了,不论他看起来有多大的战斗力,他也只是一条狗罢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1 09:52:18 +0800 CST  
更主要的是,太子想清洗这种战犬的危险性实在太高,所以只要这只战犬愿意认他当新主人,太子实在没有理由一心灭之而后快的。
而且新权力者在接收这种战犬时,有一种现成的理由。总而言之,你既然能死心塌地的忠于老主人,肯定也能忠于我的。

事实上,在皇帝与太子暗战时,常常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有人死心塌地的忠于皇帝,一点也不买太子的账;有的人则背着老皇帝,偷偷跟太子眉来眼去。你说,太子当皇帝后,会重用谁?
这个实在是个未知数。

有一个大哥在皇帝与太子暗战时,一直有意无意的跟太子眉来眼去。太子当皇帝后,直接就让他到一边凉快去的。总而言之,你跟我爹混的时候,就总背着我爹玩小动作,你跟我混的时候,肯定也会跟我天天玩这种小动作。
有一个大哥在皇帝与太子暗战的时候,一点也不买太子的账。太子当皇帝后,直接就重用他。总而言之,你跟我爹混的时候,就忠于职守,我这种未来的皇帝,想让你循点私都不能。希望你以后继续保持这种精神。

这就是现实的博弈。
一切充满了未知数。只要你玩的好,只要你命好,正反怎么玩,好像都可以平稳着陆;玩不好,命不好,怎么玩,好像也是朝着死亡在前进。

现在的问题是,安禄山会不会安于永远当这种狗。因为狗永远也是狗,他永远在主人的喜怒哀乐中生活,主人的一念之差,有可能就会决定他的一切。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1 09:53:12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
唐玄宗认为自己与安禄山是非常默契的。所以在人们都说安禄山肯定不会进京时,唐玄宗就让安禄山进京,而安禄山也马上就进京了。

如果用鸿门宴的思维分析这段历史,我们似可以说,如果当时唐玄宗有一点点政治头脑,当时击杀安禄山杀了,整个中国历史也会改写了。因为这样一来,就没有安史之乱了,也没有后来的藩镇之乱了。

问题是,如果现在唐玄宗真敢这样做,后果是什么呢?
无非是让关东军区造反时,拥有更多的胜算,因为这样一折腾,关东军区在作乱时,理由更充足了。
总而言之,安老大忠心可表天下,但是依然被奸臣所害;不是我们想造反,实在是皇帝老年痴呆,已被奸臣所控制,我们不率军清君侧,大唐帝国就完了。

这样一来,史书在写这件事时,没准又会说了,唐玄宗真是老年痴呆了,因为安禄山那样忠心耿耿,唐玄宗竟然一直猜忌他、甚至还要杀害他,于是关东三大军区失控。如果不杀安禄山,哪有后来的事呢?
唐玄宗怎么也不想一想?如果安禄山有心造反,坐拥关东三大军区,怎么可能在一片猜忌声中,还要到长安城送死呢?这样的忠臣,除了后世的精忠岳武穆,还有谁呢?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拿什么王莽谦恭未篡时说事。我相信,肯定会被人们喷得满脸都是口水,因为一个人忠心到了安禄山那种境界,你还说他处心积虑的想造反,在你们这种小人眼中,还有道德高尚的人吗?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1 09:54:46 +0800 CST  
也许有人会说,不杀安禄山,可以给他一个尊荣的闲职软禁起来啊。
这个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建议。问题是,这样对待安禄山,等关东三大军区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时,皇帝应该如何做呢?自然得派安禄山领衔去安抚、平定。
就如后来,皇帝通常只是给郭子仪一个尊荣的闲职;问题是,一旦相关军区出现不稳定的情况,皇帝通常总得让郭子仪领衔去安抚、平定。

因为某个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叛乱,放着郭子仪那种地位尊荣的、深得将士之心的、而且忠心可表天地的统帅级人物,你不让他领衔安抚、平定,还让谁领衔呢?

安禄山如果一直乖乖接受皇帝的命令,皇帝一有命令,马上就乖乖接受命令。
在这种背景下,只要皇帝不杀安禄山,肯定就得给安禄山一个尊荣的头衔啊。如果安禄山以这种身份存在,等相关军区出现不稳定因素时,皇帝肯定得让安禄山领衔去安抚。
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会怎么做?恐怕也在他一念之间。

许多年后,郭子仪处于这种地位时,一直受到外界各种诱惑。
总而言之,以你郭老大的江湖地位,随便晃晃肩膀,就可以让皇帝永远看你的脸色过日子;再总而言之,以你郭老大的江湖地位,随便伸伸手,就可以爬上皇位。现在大家都发自肺腑的拥戴你,就看你的态度了!
如果郭子仪没有过人的智慧、勇气,面对这种诱惑,恐怕早就忘乎所以了。事实上,许多年以后,人们谈论这段历史时,难免也会认为,如果郭子仪愿意造反,篡夺皇权比人盘子里夹菜也容易。问题是,真的去造反时,会这样简单吗?

郭子仪处于那种位置上,禁受住了这种考验,安禄山处于那种位置上,能禁受起这种考验吗?实在难说的很。
事实上,安禄山都没有走到那一步,就在大家的怂恿下,开始造皇帝的反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1 09:55:56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不管怎么说,就在大家都认为安禄山不敢进京的时候,安禄山依然勇敢的来到长安城。[注1]
如果安禄山建立的大燕帝国可以一统天下。说起当年这段往事时,谁敢说,它不比鸿门宴的故事更紧张、更刺激?

因为安禄山一进长安城,轻则被授予一个尊荣的闲职软禁起来,重则当时就有可能被灭掉。但是安禄山进入了长安城,依然有惊无险的回来了。
虽然当时长安城内,众多人都劝唐玄宗绝不可以让安禄山放虎归山,但是安禄山终于有惊无险的回来了。
如果安禄山成佛成祖了,看着安禄山进入长安城,肯定会有某位高人说了,我看安禄山头上有五彩祥云,这是帝王之气;所以为了大唐江山,必须早日除掉他。当然了,看着安禄山离开长安城,完了、完了,夺大唐天下者,必是禄山也好。玄宗皇帝好生糊涂了,这样的良机放在眼前,竟然白白错过。
《史记》证明王者不死时,就是这样说的。[注6]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1 09:58:23 +0800 CST  
更主要的是,鸿门宴只有短短一顿饭时间,而且宴会还未真正结束,刘邦就逃回了自己的地盘。
安禄山这次到长安城,却足足有两个月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安禄山内心恐怕是充了恐惧;唐玄宗内心也是充满了犹豫。
因为安禄山能不能活着回到自己的驻地,这实在是个未知数。一切就在唐玄宗的一念之差了。
如果安禄山成佛成祖了,肯定会编一些王者不死的故事。
总而言之,安禄山逃回老巢后,难免会说,我这次来长安,有两个失误。第一个失误是我不该到长安城;第二个失误是皇帝老儿不该放我回范阳。但是,此次入朝更坚定了我举义兵的决心。
《五代史》为证明王者不死,就是这样说的。[注7]

当然了,为了突出皇帝的昏庸、安禄山造反有理。史书还可以这样写。
总而言之,唐玄宗本来想扣留安禄山的、也想杀安禄山的。但是安禄山手下亲信给他献了一计,总而言之,你给皇帝送个大红 帝见钱眼开,肯定会放你回去的。于是安禄山给唐玄宗发了一个大红包,唐玄宗就放安禄山回去了。
安禄山逃回老巢后就说,早知道皇帝这样低能,我再多掏几个红包,把他西北的军权也骗过来,夺天下岂非更易如反掌了!
《唐书》为了证明王者不死,就是这样说的。[注8]

因为安禄山后来失败了。
所以说到安禄山这种弥天大勇深赴险地的行为,自然没有什么传奇色彩了,因为千言万语就一句话,唐玄宗老年痴呆了,安禄山太狡猾了。[注9]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1 09:58:40 +0800 CST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唐玄宗为什么会让安禄山回到了驻地呢?
用传统史书的观点去看,自然是唐玄宗老年痴呆了。就如传统史书在解释项羽不杀刘邦时,总是说,项羽那种杀人如麻、杀人不眨眼的恶人,竟然犯了妇人之仁的错误。

其实呢,许多人嘲笑项羽妇人之仁时,多少有点无知无畏。
说项羽杀人不眨眼,那绝不叫夸张;事实上,项羽如果都称不上杀人不眨眼,人类历史上就没有人敢当这个词了!
项羽如果都会因为妇人之仁失败,那老天爷也太不厚道了。这就好像,一个人做了一辈子坏事,那是荣华富贵尽享;突然心发善念干了一件好事,竟然让雷劈了,你说这叫啥事呢?

说唐玄宗老年痴呆的人,多少也有点无知无畏。
这就好像有人认为武皇帝晚年老年痴呆,被几个小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一样。说武皇帝英明神武、算无遗策,也许有点夸张,但是说武皇帝会被几个小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也未免把武皇帝说得太不堪了。

唐玄宗的政治智慧,在马嵬兵变后,依然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简单而言,当他听到太子擅自北上后,虽然有所震惊,但是依然马上追认太子相关行为的合法性。当然了,太子在灵武擅自称帝后,他虽然有所震惊,但是依然马上追认太子相关行为的合法性。

这种政治智慧,那可不是一般的政治智慧。
因为在绝顶争锋之际,选择退一步,常常比选择进一步更难。
如果唐玄宗没有高超的政治智慧,难免会与太子的矛盾公开化的,而他与太子的矛盾一旦公开化,安禄山就等于再度抓住一个大奖。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1 09:59:17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继续说唐玄宗为什么会放安禄山回去?

唐玄宗当时如果杀了安禄山,会什么是结局呢?
我估计唐玄宗很快就会提前退休的。
如果唐玄宗真敢杀安禄山,史思明之类的人,一致要求唐玄宗给个说法,唐玄宗能给他们个什么说法呢?
因为从表面的内容去看,安禄山之忠,真是可表天地啊。奸臣一再怂恿昏君杀安禄山,这已是路人皆知的秘密了。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手握重兵,依然毫不犹豫的应召进京;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后世的精忠岳武穆,也无非就这样吧!

关键是,在这种背景下,史思明之类的人,齐声高呼唐玄宗杀杨国忠以谢天下;而西北军的将领,也跟着高呼类似的口号,唐玄宗怎么办呢?
更主要的还在于,杀了杨国忠之后,大家再要求唐玄宗再杀杨贵妃,唐玄宗又该怎么办?
这样一折腾,大家希望唐玄宗提前退休,唐玄宗又能怎么办呢?
这样一折腾,无非是马嵬兵变换一种形势提前上演罢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1 09:59:58 +0800 CST  
关键是,这样一折腾,军人势力就会因此得到控制吗?估计是不能的。因为安禄山死了,还有史思明等人啊!
而且安禄山用自己的生命,给史思明等人换了一个这样可遇不可求的造反理由,史思明等人,怎么会轻易放弃呢?
如果唐玄宗杀了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打着皇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要皇帝清君侧的旗号造反。无论当世人也好、后世的读成者也好,都会觉得史思明等人不算无理取闹。
而安禄山作为一个军方大佬,对皇帝表现出如此驯服的样子,都难逃一死。其它各大军区的大佬,也难免会感觉兔死狐悲的。这样一折腾,没了安禄山,相关叛乱也不会变小的。

出现这种变故,后来的发展,也许会有所不同,但是整体格局,估计还是大同小异吧。

这样一折腾,无非是唐玄宗、安禄山提前出局罢了。于整个历史的发展,好像没有多了不起的变化。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1 10:00:30 +0800 CST  
天下是一个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一个几千万人口的集合;是几十万军队、甚至上百万军队的集合;而且由众多百炼成精的省军级大佬、市师级大佬构成的统治阶层。
皇帝高高在上,想把它牢牢抓在手中,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常常认为皇帝脑残弱智,无非是因为我们认为,天下只有皇帝一个人长着脑袋,而其它人,包括那些一言一行足以左右时局的大哥级人物,也都没头脑袋的;他们都只能逆来顺受的任由皇帝摆布。实际上,哪个人也都是有自己想法的人。

大家忠于皇帝,仅仅是皇帝按牌理出牌,而且没有发生意外。否则,谁会把皇帝当回事呢?
对此,只要看看我前面罗列的,唐玄宗之前的皇帝处境有多惨,就可以知道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1 10:00:54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

安禄山在回去驻地的时候,与唐玄宗再次做出非常默契的表演。
按理说,安禄山此时已处于非常嫌疑的位置上,而且本人还在唐玄宗的五指山里,他应该想办法避免嫌疑的。但是安禄山并没有想办法避嫌,相反安禄山还是继续向唐玄宗要更大的权力。[注10]
更神奇的事还在于,唐玄宗竟然答应了安禄山的请求。
面对这种事实,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因为唐玄宗真的老年痴呆了?
谁也认为安禄山的权力,大的随时可能失控了;唐玄宗竟然还要给安禄山更多的权力,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此时的唐玄宗,大约只是希望用事实证明,他与安禄山的默契,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而安禄山呢?显然是以进为退的告诉唐玄宗,我心中除了想着忠于您,不会有别的想法。我也知道,在此时此刻,如果只为自己考虑,我就应该想着如何避嫌疑,但是为了您,我不会避这种嫌疑的。
换而言之,您现在已被各种奸臣包围了,只有我才是真正忠于您的人。不是我舍不得自废武功,我自废了武功,反而会远离猜疑之地,但是您可就危险了。

当然了,唐玄宗与安禄山的默契,并不会永远这样保持。因为这样保持下去,就没有历史上的安史之乱了。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唐玄宗与禄山的默契消失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1 10:01:31 +0800 CST  
[注1]:国忠又云“召必不至”,洎召之而至。十三载正月,谒于华清宫,因涕泣言:“臣蕃人,不识字,陛下擢臣不次,被杨国忠欲得杀臣。”玄宗益亲厚之,遂以为左仆射,
[注2]: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
[注3]:鱼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谮之,故帝召子仪还,更以赵王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副之,代子仪领朔方兵。子仪虽失军,无少望,乃心朝廷。......代宗立,程元振自谓于帝有功,忌宿将难制,离构百计。因罢子仪副元帅,加实户七百,为肃宗山陵使。
[注4]:郭子仪....权任既重,功名复大,性宽大,政令颇不肃,代宗欲分其权而难之.....子弟、诸婿迁官者十余人,所领副元帅诸使悉罢之;以其裨将河东、朔方都虞候李怀光为河中尹、·宁·庆·晋·绛·慈·隰节度使,以朔方留后兼灵州长史常谦光为灵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定远·天德·盐·夏·丰等军州节度使,振武军使浑为单于大都护、东·中二受降城、振武·镇北·绥·银·麟·胜等军州节度使,分领其任。
[注5]:时程元振用事,忌子仪功高任重,数谮之于上。子仪不自安,表请解副元帅、节度使。上慰抚之,子仪遂留京师。
[注6]: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注7]:季兴行至襄州,心动,夜斩关而出。已去,而诏书夜至。季兴归而谓梁震曰:“不听子言,几不免。”因曰:“吾行有二失;来朝一失,放还一失。且主上百战以取河南,对功臣夸手抄《春秋》;又曰:‘我于手指上得天下。’其自矜伐如此。而荒于游畋,政事多废,吾可无虑矣。”
[注8]帝在炀帝时,多畜善马,后见曰:“上性乐此,盍以献?徒留之速罪,无益也。”不听,顷里坐谴。帝后见隋政乱,多妄诛殛,乃为自安计,数奏鹰犬异驹,炀帝果喜,擢位将军。因泣谓诸子曰:“早用而母言,得此久矣!”
[注9]:禄山已得布思众,则兵雄天下,愈偃肆。皇太子及宰相屡言禄山反,帝不信。是时国忠疑隙已深,建言追还朝,以验厥状。禄山揣得其谋,乃驰入谒,帝意遂安,凡国忠所陈,无入者。
[注10]:己丑,安禄山奏:“臣所部将士讨奚、契丹、九姓、同罗等,勋效甚多。乞不拘常格,超资加赏,仍好写告身付毋授之。”于是除将军者五百余人,中郎将者二千余人。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1 10:01:47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再更新一节。

第十一节 皇帝与安禄山的默契突然消失

安禄山回到驻地后,唐玄宗还想和安禄山继续默契的表演一番。但是很不幸,他们的默契突然消失了。

接下来的事,如果双方配合默契,大约应该是这样发展的。那就是唐玄宗默许杨国忠打击安禄山,安禄山对此表示诚惶诚恐;并且主动要求避开嫌疑之地,而唐玄宗呢,再过来安抚他一番,然后适当削减他一些兵权,并用巨大的物质报酬给他作为补偿。

总的来说,一个耳光、一块糖的调教安禄山;一方面让安禄山感觉皇帝的天威难测,另方面又让安禄山感觉皇帝一直把他当最亲近的小弟看。

事实上,后来的郭子仪,与大唐皇帝的关系,就是这样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郭子仪拥有的物质享受,绝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奸臣、权臣。
郭子仪年薪二十四万缗,而这并不包括各种奖金,所以郭子仪家里的良田、名园、房产实在多的数也不数不过来,珍宝堆积的如同山一样[注1]
郭子仪家里的仆人就有三千多人。郭府就在京城的黄金地段坐落,房屋广阔的一眼都望不到尽头。仆人们出来进去的,彼此有时都不知道对方在府里什么地方居住。因为府里的人实在太多,府也实在太大了。[注2]
郭子仪孙子多的,郭子仪自己都不能认全。[注3]
郭子会见宾客时,从来都是姬妾环绕。而这些姬妾也都是肆无忌惮的样子。[注4]
郭子仪家的奴仆,也都骄横无比,见到高级军政长官进入郭府,也从来缺乏应有的尊敬。[注5]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2 09:40:44 +0800 CST  
从这层意义上,安禄山再次进京的话,权力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削夺;甚至也可能可被留在京城。但是他的江湖地位、物资生活却有可能更上一层楼。
如果安禄山以这种身份留在京师,史思明之类的人敢轻举妄动,皇帝让禁军系的力量协助(监督)安禄山,应该是很容易平定的。

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自然没人敢怀疑,安禄山绝对是唐玄宗驯养的一只超级战犬。因为安禄山虽然强大、凶恶无比,但是却让唐玄宗驯服的如同小花猫一样。
在这种背景下,谁敢试图挑战唐玄宗的权力,先想一想怎么对付安禄山吧。如果感觉无法摆平安禄山,就千万别妄想挑战唐玄宗的权力,因为这种后果,你承受不起。
问题是,他们之间的配合,这次一点也不默契。

所以安禄山面对来自杨国忠的打击,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诚惶诚恐,相反腰杆了越来越硬。
总而言之,杨国忠你个王八旦,你敢这样处心积虑的害我,我绝不会向你低头的。再总而言之,惹毛了我,我直接就率军灭了你这个祸国殃民的大奸臣。

安禄山这种表现,显然会让唐玄宗有一种说不出的害怕。因为这多少意味着安禄山的情绪有些失控了。虽然安禄山在表达不满时,只是把矛头指出了杨国忠,但是谁也知道,指向杨国忠的时候,距唐玄宗最多也就一毫米的距离。

这就好像,主人豢养着一头凶恶的战犬,不论它看起来多听话,但是真的情绪失控时,主人也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害怕。
因为它的战斗力实在太强大了,万一失控,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尤其是它没有被铁链子拴着的时候,更没有被关进铁笼子里的时候。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12 09:41:35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310376

发表时间:2018-06-01 18:51: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04 05:14:18 +0800 CST

评论数:89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