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许多历史的真相,常会因为一些超级英雄的存在,而有意无意的被扭取。
因为历史上一旦有超级英雄存在,舞台上的聚光灯就都会打在他们的身上,所有的配角,都会为烘托他而存在。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常常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这个超级英雄的何去从,可以完全改写历史。其它人呢,都是打酱油的,甚至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

在近现代史上,有一个影响历史的国际组织建立了。很多人都说,这个国际组织是他建立的。
对此,有一个大哥级的人物就说了,基于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谁也知道,这样大的国际组织建立,是因为众多客观原因凑齐了,还有无数人共同努力才建立的。说某个人建立了这个国际组织,那不是扯淡吗?
如果这个大哥级的人物,发表的观点到此为此,还是充满了学者的范儿。问题是,这个大哥级人物随后又说,只有无知浅薄的人,才喜欢四处装X。真正有影响力的人,谁会没事就装X呢?比如,我大哥才是这个国际组织的灵魂人物,但是我们从来也不多说!

因为我上面说的那个大哥级人物,也算封神成圣了;至于他的大哥,更是标准的封神成圣了。所以说到那个国际组织的建立,自然是他们联手合作的产物。
问题是在当时,这种说法,显然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因为在当时,那个国际组织的大哥级人物,真是一抓一大把。关键是,我前面说的那两个大哥级人物,还被经常被他们贬了又贬、踩了又踩。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30 09:51:46 +0800 CST  
是不是还说得有点远。我们再拉回来。
从某种意义上,一份大家看着舒服的战功报告,通常都应该这样写。总而言之,在上级领导的XXXX;在同事的XXX;在第一线同志的XXX;我们取得相关成绩。总而言之,我只是其中的一员,而且主要功劳,还不是我!

河北24个郡,有17郡纷纷挂起了大唐的 旗帜。写在历史书上,人们说这是颜氏兄弟如何如之何,所以才有了这种结果,通常不会引来太多的异议;因为颜氏兄弟就是忠义的化身。
问题是在当时,如果有人这样说,肯定会引来太多的异议。因为,按这种说法,岂不是说,当时相关地区的市师级大佬、省军级大佬都是吃白饭的,只有颜氏兄弟是干人事的!
尤其是这种报告由颜氏兄弟自己写出来,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

因为类似的原因,当颜杲卿的儿子,把李钦凑人头、高邈、何千年押解到太原时,太原最高军政长官王承业,看到颜杲卿写给皇帝的奏章,那是非常生气。
因为在太原最高军政长官王承业看来,这种惊天动地的成绩,就是在他积极组织推动下实现了。现在颜杲卿想把功劳全部据为己有,这还有天理没有了?

要知道,站在王承业的角度,当时的颜杲卿等人,都是伪政府官员(不管他们是基于什么原因);而王承业却是前方战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事实上,叛乱开始后,王承业才临危受命坐镇太原的。[注1]
更主要的是,不论谁写相关战报,也得承认,在此之前,太原最高军政长官王承业,就与颜杲卿等人,进行过各种沟通。[注2]
如果说在此过程中,前方战区最高指挥官是个打酱油的,伪政府的高级官员是主角,这叫什么事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30 09:52:16 +0800 CST  
于是,王承业就把颜杲卿的儿子打发回去,自己另派人押解高邈、何千年、李钦凑(人头)进京,并且重新写了一封奏章。
在这封奏章中,相关功劳,自然主要是王承业的。总而言之,在他的各种政治攻势下,伪政府官员颜杲卿等人都决定反正了,于是河北目前形势一片大好。[注3]
因为类似的原因,最初唐玄宗听到河北形势一片大好时,就对王承业大赞特赞;总而言之,我没有看错你,你临危受命,工作干得卓有成效,希望你继续努力。[注4]
而颜杲卿的堂弟(颜真卿)的功劳,后来也被一个叫贺兰进明的人,通过类似的方式夺走了。
本来呢,河北义军众望所归的的盟主是颜真卿。但是,这个叫贺兰进明的人,却通过各种小花招,让大唐中央政府认为,相关成绩就是他干出来的。而颜真卿为了大局,也从来不跟他相争。[注5]

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很难说。我们看到的历史书,之所以会这样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颜氏兄弟后来成了忠义的化身;否则,相关历史肯定是另一种记述。
最简单而言,如果颜氏兄弟在最后时刻,选择两腿一软向叛军低头,这段历史,肯定就是另一种景像了。至少史书绝不会把河北形势大好的功绩,都归于他们头上了。
反过来说,如果王承业、贺兰进明后来功德圆满了,史书在写到这段历史时,难道还能说他们当年的重要功绩,就是无耻的抢占颜氏兄弟而来吗?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所谓的利益最大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人知道。
但是现在有一个人生选择。
在关键时候,你选择慷慨而死,你的亲人就享受因此而来的巨大红利;你此前的人生,也会用最美的形式展示出来。
如果你选择两腿一软,在屈辱、卑贱的状态中多活一两个月,你的亲人会因你而蒙羞,人生充满阴影,你此有前的人生,就会以最不堪的形式展示出来。
单纯的基于利益衡量,你认为哪一种更好呢?
如果有人说,我选择后者!我只能说,这就好像,桌上放着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还有一块肉骨头。有人非要选择后者一样。
如果有人说,贪图利益的人都会选择那根肉骨头;只有喜欢高雅艺术的人,才会选择那件完美的艺术品。因为肉骨头能吃,完美的艺术品能干什么呢?对此我只能说,大哥你不是传说中的旺财吧!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30 09:52:44 +0800 CST  
当年河北反抗安禄山的形势一片大好,到底是如何出现的?
不同的人控制了话语权,就会写出不同的历史。
就如说起抗日战争如何胜利时?在我朝绝对控制话语权的时候,自然与老蒋无关。因为在当年的历史书中,老蒋不但一直在峨嵋山吃桃子,更一直破坏抗战。
但是在老蒋控制话语权的地方,自然与我朝无关,因为在他们写的历史书中,我朝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到底谁是谁非呢?多年以后,进入网络时代,人们自然会知道,上述的说法,其实都是政治宣传,绝非真实的历史。

当年河北反抗安禄山的形势一片大好,到底是如何出现的?
颜杲卿一系说,主要就是他们的功劳,王承业等人就是打酱油的;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还是标准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王承业说,一切都是他们的功劳,颜杲卿等人就是一个打酱油的。
到底谁是谁非,这个实在难说的很。至少,如果我们真认为相关历史,就是好人、坏人相争的故事,肯定难以看到历史的真相。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30 09:53:01 +0800 CST  
关于王承业历史资料,翻遍史书好像就有两条。
一条记录,就是王承业侵吞颜杲卿的功劳;并且随后为了杀人灭口,所以拒不救援常山郡,于是导致常山郡再度沦陷,并让颜杲卿一家惨死。[注6]
单看这条记录,王承业死一百回,也不冤枉他。

问题是,另一条记录却是,皇帝后来派一个文职官员接管王承业的军权。于是这个文职官员就不断侮辱王承业。这样看,这条内容与第一条内容是衔接的,而且没有毛病。问题是,后来的内容就有毛病了。
那个文职官员不断侮辱王承业,有一个人非常生气。这个人的名字叫李光弼!
李光弼生气到了什么程度?李光弼坐镇太原时,因为与这个高级文职官员不合,所以特意强调他经经常侮辱王承业,并擅自击杀了那个高级文职官员![注7]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因为在王承业与颜杲卿的相关记录中,王承业就是把坏人两个字刻在脑门上的坏人。有人不断侮辱他,应该是大快人心的事啊!
既然如此,李光弼杀这个高级文职官员时,扯出他曾侮辱王承业又所谓何事呢?从这层意义上,我们不能说第一条记录完全胡扯,但是它肯定兑了太多的水。因为相关内容显然证明,人们普遍认为王承业是好人,否则,有人侮辱他,何以惹得李光弼公开为他鸣不平呢?
从这层意义上,王承业与颜杲卿之争,实在称不上正义、邪恶之争。仅仅是颜氏兄弟后来的历史地位太高,所以相关历史就成了正义邪恶之争。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30 09:53:33 +0800 CST  
所以,抹开超级英雄对历史记述的影响。
河北出现如此重大的胜利,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
第一、从整体力量上看,优势明显在大唐政府一边。所以河北的军政长官,大都不敢死心塌地的站在安禄山一边。在这种背景下,只要条件允许,他们都会找机会站回大唐帝国一边。
第二、叛军需要不断扩大战果,所以河北普遍地区留守的军队非常少,在这种背景下,只要人们感觉条件允许,就可以轻易灭掉自己境内叛军,并且把大唐旗帜挂起来。
第三、叛乱开始后,唐玄宗第一时间派两个高级将领(羽林大将军王承业、金吾将领程千里)坐镇山西;并且扬言要调集西北军主力,大举反杀河北。在这种背景下,河北普遍地区的军政长官,自然得思考何去何从。

但是不管怎么说,颜氏兄弟在此过程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且表现出了极高的人格魅力。
关键是,他们后来的都是忠义的化身,所以历史书在说到这段历史时,自然会把相关荣誉,最大限度的留给他们兄弟,而人们也不会有太多异议。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30 09:54:13 +0800 CST  
当然了,相关胜利,很快就遭到了安禄山的反攻倒算。
安禄山能实现这种反攻倒算,是因为他在中原战场上,进行的异常顺利。所以有充足的精力、兵力回师镇压河北地区的叛乱。
更主要的是,整个河北地区的正规军,都是安禄山一伙控制着;颜杲卿领导的义军,都是临时征募出来的预备役军人;关键是,他们没有职业的军人为各层骨干,所以战斗力本身就有限;最要命的还在于,他们绝大多数人,选择站在大唐政府一边的动机,其实就是类似墙头草的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听到前线的安史叛军,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而且又看到安史叛军主力杀回来,他们自然又会重新思考前途命运了。于是不久前声势浩大的义军,突然变得不堪一击了。

总的来说,乱世之中,大家都难免会象墙头上的草,哪头风大朝哪头倒的。
开始,安禄山那边的风大,所以河北24郡,那是望风而降,集体倒向了安禄山一边。
后来,大唐帝国那边风大了,叛军控制薄弱的17个郡,又纷纷挂起了大唐的旗帜。
再后来,安禄山那边的风大了,众多挂起大唐旗帜的各个郡,又纷纷扔掉了大唐旗帜。
再后来呢?李光弼、郭子仪率军从山西杀回河北,关键是还一再大败河北叛军,所以河北普遍地区,又再次纷纷挂起了大唐的旗帜。
再后来呢?叛军突然攻克长安,李光弼、郭子仪率军退出河北,河北普遍地区自然又开始挂起了安禄山的旗帜。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30 09:54:48 +0800 CST  
总的来说,在那种乱世,人们就如同站在了股市之中。
大家都认为哪支股票会涨,哪支股票通常都会迅速涨起来;大家都认为哪支票票会跌,哪支股票通常就会迅速下跌。

在叛乱开始的阶段,如果皇帝能用事实证明,优势无可争议的就在大唐政府一边。那通过一系列虚张声势的运作,就可以把叛乱平定了。
一切是显然的,只要大家都认为安禄山毫无胜算,那站在安禄山身后的人,自然都会找机会跳离安禄山的贼船,如果出现这种局面,那安禄山就成了孤家寡人。

但是很不幸,大唐帝国开局就失利了。
于是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叛军就席卷了整个河北、河南,并且一鼓作气杀到了潼关脚下。面对这种局势,所有的人难免都会报以一种观望的态度,因为面对此情此景,谁敢说安禄山一定会失败呢?
看着此时的大唐帝国、大唐皇帝,人们难免会让人想起一件事,那就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人们一旦都持这种态度,平叛工作相对就复杂了。因为现在单纯的政治攻势,已不会起多大作用了。

三节前,我就说要写唐玄宗的应对。但是为了让大家对相关背景,有更多的了解,所以又杂杂拉拉的写了三节。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唐玄宗的应对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30 09:55:07 +0800 CST  
[注1]:以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以卫尉卿张介然为陈留太守、河南节度采访使,以金吾将军程千里为潞州长史,并令讨贼。
[注2]:杲卿称疾不视事,使子泉明往返计议,阴结太原尹王承业为应,使平卢节度副使贾循取幽州。
[注3]:至太原,通幽欲自托于王承业,乃教之留泉明等,更其表。多自为功,毁短杲卿,别遣使献之
[注4]:承业自上表献之,以为己功。玄宗不之知,擢拜承业大将军,牙官获赏者百数。
[注5]:进明屯平原城南,休养士马,真卿每事咨之,由是军权稍移于进明矣,真卿不以为嫌。真卿以堂邑之功让进明......。
[注6]:兵少,未及为守计,求救于河东,承业前已攘杀贼功,兵不出。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尽,六日而陷,与履谦同执。
[注7]: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30 09:55:27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大有行、枫叶之国ing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八节 唐玄宗的应对

在古代的战争中,因为交通、媒介的制约,所以各种军事上的应对,常常是非常
滞后的。
比如,11月9日,安禄山的老巢范阳已折腾的惊天动地,但是两千多里外的长安城,却显然对此一无所知。
直到六天后,也就是11月15日,长安城才证实了相关消息。

但是此时此刻的唐玄宗,肯定是一方面感到吃惊,另一方面也会笑安禄山的自不量力。
这就好像看到自己精心驯养的狗,突然对自己呲牙,并且狠狠咬了自己一口,哪个主人也会是这种心情。总而言之,你真是好日子过多了!我现在就让你知道,你这样做的代价是什么。

简单的看,狗比主人有很多优势,尤其是那种大型的、充满攻击性、野性的大型犬。问题是,现在一赔一百的赌,有几个人会认为最后的胜利者会是狗呢?因为狗永远也只是狗。

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派羽林大将军王承业坐镇太原,金吾大将军程千里坐镇潞州;他们的战略目标很简单,那就是让安禄山无法席卷山西。[注1]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又派卫尉张介然坐镇陈留,派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坐镇洛阳,让高仙芝坐镇陕郡。他们的战略目标很简单,那就是让安禄山无法席卷中原。[注2]
当然了,郭子仪也开始出任朔方节度使,并且蓄势待发了。[注3]
更主要的是,西北各大军区都开始严阵以待,并且随时准备大举东进了。[注4]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2 09:57:30 +0800 CST  
唐玄宗此时的战略目标很简单。
那就是以少数精锐的西北军、中央禁军为骨士,组织大量的预备役部队;先简单修建几道防火墙。换而言之,让安禄山坐困在河北一隅之地,无法东进长驱山西、南下长驱中原。
在此基础上,以帝国雄厚的实力为后盾,以强大的西北军为威胁,展开各种政治攻势。处于唐玄宗的角度,乐观的估计,如果没有意外,这几板斧砍下后,就可以把安禄山打得灰飞烟灭了。

一切是显然的,只要叛军钝兵于山西、河南战场上,叛军的士气就会受挫。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派遣大量的政工人员,四处游说河北叛军将领、沦陷区军政长官;这些人自然会纷纷选择站在大唐政府一边的。

毕竟单从实力上看,大唐帝国占据的优势,实在太大了。
广阔的大后方,如同用之不竭的大血库,随时可以让政府军满血出战。
强大的西北军蓄势待发,一副随时就要大举出动的样子。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叛军钝兵于山西、河南战场,无法取得世人瞩目的战果,跟随安禄山的人,尤其是中下层的人,马上就会对叛乱的前途丧失信心。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2 10:09:02 +0800 CST  
如果安禄山钝兵于河南、山西两线。
四处游说叛军、沦陷区官员的人,就可以非常有底气的告诉大家,就凭安禄山现在这副德性,他的失败就是眨眼之间的事。你们现在站回大唐政府一边,以前的错误,就算你们被奸人所欺骗,就算你们受坏人所胁迫;甚至而言之,你们率先归队,还算有功无罪。但是,现在你们依然执迷不悟,那可对不起了,因为你们这就是一心与政府为敌,一心与人民为敌啊!到时,政府跟你们拉清单的时候,你们可千万不要哭爹喊娘。
事实上,这是河北17郡又很快挂起大唐旗帜的主要原因。[注5]

史书在写相关历史时,总会有意无意的夸大安禄山的实力;总而言之安禄山的实力大到天上了,但是人们依然坚定的站在大唐政府一边。再总而言之,什么叫人心所向,这就叫人心所向!

问题是,在当时,派向各地政工人员,肯定都是不厌其详的告诉大家。就凭安禄山那点实力,也敢造大唐帝国的反,那就是蚂蚱斗公鸡;有人希望跟着安禄山混前程,那可真找对地方了。
总而言之,希望你们认清形势,千万不要被少数坏人蛊惑、利用;到时稀里糊涂的全家人都因此掉了脑袋,好可实在太不值得了。
再总而言之,跟随安禄山造反的人,只是一小撮人罢了。广大的将士、官员,都是心向大唐政府的。如果你不及时归队,等政府大反攻时,你迫于形势再站回来,虽然政府会宽大处理,但是你想一点事也没有,估计就太难了。
再总而言之,我们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如果你还一心站在安禄山身后,那只能证明一句话了,那就是好良言难劝该死鬼!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2 10:09:30 +0800 CST  
这就好像,一支新股上市了。
最开始,绝大多数的人,并不看好这支新股。所以手里握这支股票的人,都是想着如何找机会脱手。一旦被强制认购这支股票,都好像遭遇了抢劫一样。
问题是,开盘之后的若干天,这支新股却是天天大涨,后来几天,更是天天都涨停;面对此情此景,手里握着这支股票的人,还会一门心思的想脱手吗?当人们被强制认购相这支股票时,还会极力逃避吗?

在这种背景下,大唐帝国想平定安禄山的叛乱,难度相对就大了。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大唐帝国不硬桥硬马的痛击一番叛军,估计是无法让大家认清形势的。

但是从正常情形看,大唐帝国想硬桥硬马的痛击叛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难度。
叛军虽然打到了潼关脚下,但是叛军向西进攻的势头,其实已被遏制住了;因为20万政府军驻扎在潼关,依靠潼关天险与叛军打阵地战,叛军想突破潼关,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事。
叛军虽然攻克了洛阳,却无法有效控制河南全境,更无法大举扩张。标志性的事件,是张巡在雍丘、许远在睢阳、来瑱在颖川、李祇在东平、鲁炅在南阳一线牢牢扼住叛军前进的道路。[注6]
在这种背景下,郭子仪、李光弼率领的西北军,也开始大举行动了。
先是郭子仪在山西战场上一再大败叛军[注7];接下来李光弼、郭子仪先后率军进入河北,一再大败叛军。[注8]
于是叛乱开始三五个月,安禄山从洛阳放眼四处一看,好像遍地都是挂着大唐旗帜的地区;叛军占据的地区,就好像汪洋之中的几个小孤岛一样,随时都可能被海水所吞没。[注9]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2 10:10:31 +0800 CST  
哥舒翰率领20万大军坐镇潼关,一直不主动进攻叛军,这个可以理解为军事需要。问题是,潼关守军竟然蠢蠢欲动的想用武力清理宰相杨国忠,这个问题就有点大了!因为这样发展下去,潼关守军突然给唐玄宗玩个兵谏什么的,实在没有什么奇怪的。
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当时就有些进退失据了。
因为到了此时此刻,唐玄宗眼中最危险的敌人,已不是安禄山了。从当时的情形去看,如果没有意外,政府军围剿安禄山的行动,马上就要收网了。
问题是,如果在关键时候,哥舒翰率领的潼关守军突然打出清君侧(收拾奸臣杨国忠)的旗号,和唐玄宗玩兵谏,唐玄宗当时就有翻船的可能性。

因为相关的历史,主要是站在唐肃宗的角度所写,所以潼关守军这种蠢蠢欲动的造反行为,总被写得轻描淡写极了。
问题是,处于唐玄宗的角度,现在的哥舒翰随便朝前迈一步,就和安禄山没有差别了。
如果真有什么差别,无非是安禄山的叛军想推翻大唐帝国;而潼关守军会利用清君侧的机会废立皇帝。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2 10:13:08 +0800 CST  
面对此情此景,唐玄宗一定在反复问自己,应该怎么办?!

上策,自然就是后来的选择,那就是狂赌一把,与其坐等潼关守军和自己玩兵谏,还不如驱赶他们与叛军开战。而且从理论上,这种玩法也未必多危险,因为20万政府军,面对几万叛军,输得再惨也有个样啊!

下策,自然是引咎辞职,让太子提前上位。这种选择,从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际上是无法操作的。因为唐玄宗身边的人,肯定都会纷纷劝阻唐玄宗。如果唐玄宗引咎辞职了,唐玄宗身边的人,有几个能平稳着陆呢?

中策,就是按既定战略进行。反正在西线、南线,叛军已寸步难前了;河北战场上,郭子仪、李光弼节节胜利,随时可以攻克叛军老剿范阳了。在这种背景下,大败安禄山是指日可待了;潼关守军会不会突然玩兵谏,也是可以赌一下的,因为万一他们不敢、不会玩兵谏呢?

最后唐玄宗选择了上策。结果潼关守军直接败出了国际水平,于是20万政府军,瞬间就让几万叛军打得灰飞烟灭了。面对此情此景,唐玄宗当时就傻眼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2 10:14:13 +0800 CST  
在这种背景下,继续坚守长安城的结果是什么?
从理论上,叛军肯定是无法攻克长安城;而且大唐帝国依然可以打败叛军。对此,我随后会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多说了。
问题是,我还是前面的话,大唐皇帝的对手,并不是只有安禄山。现在坚守长安城,虽然还是可以打败叛军的,但是清理大奸臣杨国忠的呼声,隐隐约约一直回荡在上空,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依然还得做一个艰难的选择,那就是应该坚守长安城吗?

其实,坚守长安城最大的危机,并不是长安城有可能被叛军攻克。而是唐玄宗随时会被西北军用兵谏的方式逼退位的。
在整个平叛过程中,唐玄宗一再昏招不断,主要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这个阴影。

因为类似的原因,唐玄宗经过简单的权衡利弊,终于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选择,那就是直接放弃了长安城,开始向四川转进了。
唐玄宗的这种选择,更让人只能想起一件事,那就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因为最初,唐玄宗一味信任安禄山,弄得渔阳颦鼓动地来;后来自毁长城杀了西北军著名统帅高仙芝、封常清;后来不听众劝逼哥舒出战,弄得潼关失守;现在连叛军的面都没有见,就不声不响的弃守了长安城......。这真是昏招一个接一个啊;如果他没有老年痴呆,怎么会玩的这样失败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2 10:14:46 +0800 CST  
我在评论历史时,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拒绝以脑残弱智的理由,解释历史当事人的行为。
还真不是吹,我初中时学现代史,就总感觉许多内容用情理都无法解释,而且本能的感觉它完全不可信。并且后来做了大量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
后来呢,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可以看到的资料越来越多。我终于发现,我以前的猜想大多是正确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我学习历史时,渐渐有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那就是任何历史内容,只要历史当事人一个比一个脑残弱智,我就认为,相关内容肯定隐藏许多重要的细节。因为那些能在青史中留名的人,哪个能是脑残弱智呢?
他们也许会失败,也许会犯错,但是如果说他们一再犯脑残弱智的错误,也未免把他们说得太不堪了。

这就好像,一个九段棋手,在落关键一子时,可以想到的各种变化,对于不入流的棋手而言,恐怕就是一个海量的信息。最后他的选择,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是这种错误,永远也与幼稚脑残无关。
更主要的是,在那种一脚天堂、一脚地狱的选择之中,谁敢轻易落子呢?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皇帝为什么会派封常清到洛阳

[注1]:右羽林军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右金吾大将军程千里为上党郡长史,以讨安禄山
[注2]: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采访使。壬申,伊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以讨安禄山。丁丑,荣王琬为东讨元帅,高仙芝副之。
[注3]:九原郡太守郭子仪为朔方军节度副大使。
[注4]:壬辰,上下制欲亲征,其朔方、河西、陇右兵留守城堡之外,皆赴行营,令节度使自将之期二十日毕集。[注5]:命崔安石等徇诸郡云:“大军已下井陉,朝夕当至,先平河北诣郡。先下者赏,后至者诛!”于是河北诸郡响应,凡十七郡皆归朝廷, 兵合二十余万。
[注6]:丙午,以瑱为颍川太守。贼屡攻之,瑱前后破贼甚众,加本郡防御使,人谓之“来嚼铁”。翰伏地对曰:「臣肉眼不识圣人。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李祗在东平,鲁炅在南阳,陛下留臣,使以尺书招之,不日皆下矣。」
[注7]:山大同军使高秀岩寇振武军,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击败之,子仪乘胜拔静边军。大同兵马使薛忠义寇静边军,子仪使左兵马使李光弼、右兵马使高浚、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右武锋使浑释之等逆击,大破之,坑其骑七千。进围云中,使别将公孙琼岩将二千骑击马邑,拔之,开东陉关。
[注8]:光弼遣使告急于郭子仪,子仪引兵自井陉出,夏,四月,壬辰,至常山,与光弼合,蕃、汉步骑共十馀万。甲午,子仪、光弼与史思明等战于九门城南,思明大败。
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
[注9]: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注10]:郭子仪﹑李光弼亦上言:「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潼关大军,唯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
[注11]: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尚﹑庄惧,数日不敢见。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2 10:15:15 +0800 CST  
@重云苍澜 2018-07-02 11:06:33
楼主的一些观点和传统看法不太一样,比如西北军有兵谏的可能,太子趁此机会强行上位的可能,这些说法的史料依据是什么?
-----------------------------
西北军兵谏,已经马上图穷匕现了。用武力劫持杨国忠的计划都制订出来了;甚至用武力接管中央政府防范他们军队的事,都干了出来。再等下去是什么,还用多说吗?作为军人,敢公然非议宰相,敢试图强迫皇帝换宰相,已经与叛军就隔着一毫米的距离了。
这种事,用大道理说,没有毛病。就如用大道理说,皇帝干得不好,就应该换皇帝,它也没有毛病。但是基于皇权的角度,这百分之百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而军人强迫皇帝换宰相开始后,皇帝的合法性在什么地方呢?这样一清算开始,支持太子上位,已算是忠于皇权了。因为不忠于皇权的玩法,直接就是把皇帝当傀儡玩,建立军管的政府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2 11:48:27 +0800 CST  
帝国发生了空前规模的叛乱,整个关东地区随时就会变色。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显而易见的荒谬决策,怎么会被帝国采纳的呢?因为这种重大的决策,肯定是帝国第一流的团队,坐在那里反复商讨制订出来的。
第一、安禄山的军队有多少,有多强大,这个不是什么秘密。
第二、封常清率的军队,有多少,是什么素质,同样是一眼就可以看清楚的。
既然双方无论从数量、质量上,真的相差那样悬殊,还用真刀实枪打一仗,并让对方打得鼻青脸肿,大家才知道,后者肯定不是前者的对手?
事实上,面对双方军队的数量、质量,只要是个正常人,肯定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封常清率那样的那样大举反击安禄山,那就是去送死去了!

所以更符合情理历史真相,应该是这样的。
安禄山叛乱开始后,大唐中央政府需要时间准备,所以就让封常清先率军入关东,进行一定的阻击。
封常清所率的六万大军,从情理上,最少也得有几千精锐的职业军人。这种配置反攻叛军,自然是异想天开的。但是用于防守洛阳城,显然不算太离谱。
至少,如果唐玄宗交给封常清的军事任务是坚守洛阳城一个月,谁也不会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以洛阳城的城防、人力、物力资源,以几千精锐的职业军人为骨干,封常清率六万大军坚守它一个月时间,并非多么不可思议的事。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4 19:59:58 +0800 CST  
事实上,在派封常清率军进入关东前后,唐玄宗同时派出好几路人马。[注2]
而交给他们的作战任务,其实都是迟滞阻击叛军;绝不指望他们能大败叛军。因为指望这种临时拼凑出来的军队大举反击叛军,就不是正常人敢想象的事。

制订军事计划时,统帅需要做出的最基本判断,就是战、守、撤。说得具体点,以我们现在的形势,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不能守则撤。敌强我弱,玩命进攻,那就是找死;敌强我弱,该跑就跑没有什么丢人的。
以封常清所率的军队,相信谁也会知道,绝不可以主动进攻叛军的;因为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它与叛军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所以,封常清率军进入洛阳的作战任务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阻击叛军,给帝国整体战略争取更多的时间。

从这层意义上,唐玄宗让封常清率领六万乌合之众,出关中反击叛军。也就是后来的政治宣传;而且夹杂着封常清为自己辩护的内容。
而类似的内容,无非是证明唐玄宗老年痴呆了,所以脑残一般的信任杨国忠、安禄山,造成可怕的后果;叛乱发生后,先是盲目瞎指挥,随后又冤杀资深将领高仙芝、封常清;这种皇帝早就该下台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4 20:00:20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310376

发表时间:2018-06-01 18:51: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04 05:14:18 +0800 CST

评论数:89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