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这种仗是怎么打出来的?
如果只是军事上的原因(仅仅是政府军作战不力),这个想一想,并不是多危险,因为即使到了此时,整体的优势还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而且从沙盘的推演上,政府军也可以很快剿灭叛军的。
事实上,封常清、高仙芝敢这样玩,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一折腾自己安全了,关键是,帝国政府依然可以平定叛乱。

问题是,如果这种大败仗,是因为政治原因造成的,那可危险了。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西部军区的军方大佬,在关键时候不想给大唐帝国当炮灰,就敢肆无忌惮的破坏大唐中央政府的战略部署。本身就意味着,大唐皇帝不但丧失了指挥关东军队的能力,而且对西北几大军区的指挥权也有些失灵了。
这样发展下去,在关键时候,西北军会做出什么事来,实在让人不敢多想。所以,必须得加强西北军的控制。
于是皇帝想了想,终于动了杀机。在这种背景下,封常清、高仙芝都被杀了。
杀掉这两个人后,皇帝就让哥舒翰坐镇潼关。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7 09:57:17 +0800 CST  
总的来说,帝国的军队还没有真正军阀化开始,因为行政、经济系统,还是独立于军事系统之外的。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支军队在和皇帝分庭抗礼时,都得顾忌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旦脱离大唐中央政府,军队的后勤靠什么保证呢?

当然了,仅仅这个原因,还不足以让唐玄宗有信心,凭一纸诏令杀掉封常清、高仙芝。因为军方大佬的忠诚,永远不要做太高的估计。尤其是当你要威胁人家的生死存亡时。

唐玄宗敢在这种关键时候,靠一纸诏令,就要杀掉封常清、高仙芝,显然是手上有更大的筹码。那就是帝国最精锐、最庞大的职业军事集团,依然驻扎在西北地区待命。
帝国最精锐、最庞大的职业军事集团,之所以一直驻扎在西北没有大举东调,那是因为这枝部队大举东调,土蕃、回纥就有可能跟着趁火打劫的。但是这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在必要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大举东调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封常清、高仙芝面对皇帝赐死自己的诏令,除了哭天抢地的说自己冤枉之外,无法做出任何反抗。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7 09:57:47 +0800 CST  
从某种意义上,唐玄宗看到封常清、高仙芝败逃回来时,内心也是非常矛盾的。
一切是显然的,在这种时候不论怎么处理封常清、高仙芝,也是弊端重重的。

当时唐玄的上中下三策,大约是这样排列的。

上策就是杀掉他们。
因为他们犯有如此严重的失职罪行,关键是,还有意无意漠视唐玄宗的命令。如果不杀他们,以后西北军的将领,更会无法无天的。杀了他们,可以让后来的将领知道,不要看大唐帝国现在危机重重,但是谁敢不听皇帝号令,皇帝依然可以轻而易举杀了他。
而这种选择的弊端,就是封常清、高仙芝的这种行为,能得到普遍将士的认可。至少跟他退回潼关的将士,都是如此的。因为这等于高仙芝、封常清冒着皇帝震怒的风险,把他们从死地带了回来。
尤其是在舆论普遍认为唐玄宗老年痴呆的背景下,唐玄宗敢杀他们,只会让人们更认为唐玄宗老年痴呆了;至少大家会通过漂白封常清、高仙芝的方式,证明唐玄宗老年痴呆越来越严重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7 09:58:34 +0800 CST  
中策,就是让他们戴罪立功。
开始,唐玄宗大约就是计划这样做的。总而言之,对高仙芝、封常清表现的异常震怒,但是并未露出杀机。总而言之,你们接下来好好给我表现,如果不好好表现,二罪归一。
这种选择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容易激发封常清、高仙芝的积极性。
而它的弊端就是,有可能会让西北军更无法无天。因为这似乎证明,他们怎么折腾,皇帝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

下策呢?就是公开追认封常清、高仙芝行为的合法性。总而言之,你们做的对。并且寻找机会发布罪己诏,然后选择退位。
这种选择的好处,就是帝国最高层的暗战,可能会因此消失于无形了。但是它的弊端就是,唐玄宗就会出局了,而唐玄宗的亲信都会受到清洗,因为从前的历史错误,总得有人背锅吧!

哪种选择好呢?这个很难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唐玄宗选择了上策。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封常清之死(下)
[注1]:癸巳,禄山陷荥阳....禄山声势益张,屯武牢以拒贼;贼以铁骑蹂之。官军大败。常清收余众,战于葵园,又败;战上东门内,又败。丁酉,禄山陷东京,贼鼓噪自四门入,纵兵杀掠。
[注2]:仙芝领大军初至陕、方欲进师,会常清军败至,欲广其贼势以雪己罪,劝仙芝班师。 仙芝素信常清言,即日夜走保潼关;朝野大骇。
[注3]:遂移牒留守韦陟使帅东京官属西入关,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帅吏民出城避贼,空其城。......庚寅,思明入洛阳,城空,无所得,畏光弼掎其后,不敢入宫,退屯白马寺南,筑月城于河阳南以拒光弼。
[注4]:贼移书平原,令太守颜真卿以兵七千防河。真卿驰使司兵参军事李平入奏。常清取平表发视,即倚帐作书遗真卿,劝坚守,且传购禄山檄数十函与之,真卿得,以分晓诸郡。
[注5]:初,常清既败,三遣使奉表陈贼形势。上皆不之见。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7 09:59:32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大有行、经略辽东 、彼是方生之说也、枫叶之国ing 、男人不能穷1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十一节 封常清之死(下)

当我说,高仙芝、封常清死的并不冤枉时,肯定有许多人会说。既然他们死的不冤枉,他们手下的将士,为什么都替他们哭天抢地的喊冤呢?[注1]
这个太简单了,因为高仙芝、封常清之所以犯下死罪,就是因为他们让自己的军队远离了当炮灰的命运。
换而言之,高仙芝、封常清的选择,基于皇帝的角度,也许是失职、甚至是犯罪。但是基于他们军队的角度,显然是另一回事。

皇帝把一支军队置于了必死的位置后,前敌统帅擅自作主,让这支军队远离了必死的位置。这支军队的将士,会怎么看自己的统帅?会认为他该死吗?肯定不会,相反还会认为他就是大英雄。总而言之,为了全军将士的利益,他不惜违抗昏君的命令,更不惜牺牲自己。
问题是,基于皇帝的角度,肯定会认为他该死。因为下面的将领都这样玩,皇帝还玩个屁啊?
战争开始后,注定会有不计其数的人,是要当炮灰的。如果让谁当炮灰,谁也会找理由拒绝,而且还能成功拒绝,那坐在总指挥部的人再会打仗,肯定也会叫苦不迭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9 20:19:19 +0800 CST  
后来老蒋坐在总指挥部大骂娘希皮,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基于老蒋的角度,只要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谁当炮灰不是个当炮灰。
问题是,处于下面统帅的角度,谁当炮灰,也不能让他当炮灰啊!所以,大家一听老蒋想让自己当炮灰,当时就能找出一百个理由去拒绝,而且理由都高大上到了极点。
总而言之,老蒋,你军人的不是,战术的不懂,你就坐在那瞎指挥吧。
再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这样玩、我们应该那样玩。说来说去,其实都是想让自己远离当炮灰的位置。
问题是,你不当炮灰,我不当炮灰,他也不想当炮灰,看来大家是想打一场零伤亡的战争啊!
从理论上,兵家最高境界就是追求零伤亡的战争。问题是,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双方的军事实力,没有天差地别的距离,想追求这种目标的军队,通常都会死的很难看!因为这种军队,肯定枪声一响,就会想着如何逃命,等待他们的,通常就是大屠杀一样的结局。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9 20:19:47 +0800 CST  
皇帝杀封常清、高仙芝时,他们手下的将士,都为他们喊冤,这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
许多年以后,张学良一枪不放的退出东北,依然还是东北军爱戴的张少帅。东北军为什么在此时此刻,依然让张学良坐在东北军头把交椅上呢?
简单的看,这是因为东北军吃了张家的三尸神丹,或是都脑袋让驴踢了。所以才会在九一八事变后,依然把一个狗屁不是纨绔子弟当大哥看。
问题是,东北军都知道,张学良不抵抗,并不是简单的为了自己的利益。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张学良一心驱赶东北军当炮灰,而且东北军真愿意听他这种命令,死上十万东北军将士,甚至死上二十万东北军将士,能轮得着张学良死吗?肯定是不能的!

事实上,当时就有人劝张学良。
你牺牲上三五万东北军,挽救一下自己的名誉吧!
张学良说了,你是不是以为这是下棋呀?牺牲三五万追随我的好兄弟,就为了让大家高看我一眼,这种事,我张某人可真做不出来。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事实,大约可以知道,为什么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在全国人民心中臭得如同大粪,而东北军依然愿意让他坐在东北军的头把交椅上。

更主要的是,张学良真下令这样玩的时候,东北军会怎么看他呢?从大道理上讲,东北军自然会更加爱戴张学良,而实际上呢,这个难说的很!
因为身为东北军老大,为了自己面子,就不惜牺牲大批无辜兄弟,你是什么东西啊?只要东北军这样想,张学良当时就狗屁都不是了。在那个年代,不要说少帅了,就是大帅突然失去手下小弟的支持,当时也会翻船的。对此,只要看袁大头在众叛亲离中死去;冯老大让小弟弄得连北也找不到,蒋中正接连下野,就可以知道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9 20:20:28 +0800 CST  
同样的事,处于不同的角度看,得出的结论常常是惊人的不同。
如果完全基于军人集团的视角去看,后来的藩镇割据,也是很合理的。

最简单而言,太监到军区惹得天怒人怨时,有人振臂一呼,把这个太监灭掉;基于三军将士的角度,这种行为有毛病吗?肯定没毛病。
再简单而言,文职官员到军区惹得天怒人怨,有人振臂一呼,就把这个文职官员干掉;并希望皇帝任命他们喜欢的将领主管军区;基于三军将士的角度,这种行为有毛病吗?肯定没有毛病。
类似的事件发生后,中央政府肯定是异常震惊。问题是,下面的军人通常总是一片欢呼;不是这个军区的将士会为此欢呼,其它军区的将士,也会情不自禁想为此欢呼。
问题是,军区演变到了这种无法无无天的境界,那就是标准的军阀化了。

事实上,藩镇之乱后来无法平息,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简单的看,藩镇割据是一撮坏人弄出来的,其实呢,扯虎皮拉大旗的说,它是代表了三军将士的根本利益。

因为处于军人集团的角度,他们折腾来折腾去,无非就是不希望皇帝、太监、文职官员处处制约、欺负军人集团啊!
所以,一心追求这种目标的军区,并不只限于河朔等少数地区;事实上,所有的军区都想实现这个目标。仅仅是因为各种原因,大部分军区敢追求这种目标,都会受到中央政府无情的打击。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9 20:21:00 +0800 CST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历史进入唐玄宗时代,在上层建筑上,开始出现个明显的巨变。

在此前,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角,通常都是诸王、外戚、豪门;而从现在开始,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开始都是军人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巨变?前面对此已有过分析,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这里,我们只要知道,安禄山敢造反;封常清、高仙芝敢擅自转进;哥舒翰敢用武力兼并中央政府直属的军队;它绝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它是军人势力崛起的必然结果。

唐玄宗时代,只是军人势力真正崛起的开始。
所以不只是唐玄宗低估了这种力量;后来的大唐皇帝都也低估了这种力量。
唐肃宗试图让宫廷力量控制将帅,结果将领一齐在前线拉稀,当时就让史思明抓住了大奖。于是眼看就要结束的安史之乱,一时变得遥遥无期了。
唐代宗试图控制军人,军人在关键时候一齐掉链子,唐代宗只能从长安跑路了。幸好郭子仪在当时没有掉链子,如果郭子仪在当时也掉了链子,唐代宗恐怕就提前退休了。
唐德宗试图控制军人,军人在关键时候突然在长安城作乱,唐德宗也只能从长安跑路了,关键是,如果不是他命大,当时交了粮本都是有可能的。
唐宪宗为了控制军人集团,一时变本加利的倒得逆施,最后在饮鸩止渴中交了粮本。是的,不加节制的扩大宦官集团,就是有可能控制军人集团,问题是,宦官集团太过强了,皇帝通常也会身不由己的!
唐宪宗之后,大唐皇帝终于发现,处心积虑的压制军人集团,不过是扳倒葫芦起了瓢。就如在唐玄宗时代之前,普遍皇帝会发现,重用诸王、外戚虽然弊端重重,但是拒绝重用亲王、外戚弊端更多一样。于是,他们只能无奈接受这种可悲的事实。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9 20:22:35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总的来说,军人集团力量崛起了,皇帝杀掉高仙芝、封常清后,并不意味着他对潼关守军控制力加强了。
相反在这件事之后,经过各种舆论上的运作,这渐渐成为唐玄宗老年痴呆的另一个证据。而且更会推动了军队追求独立性。

因为唐玄宗在杀封常清、高仙芝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起了推动作用。他就是大太监边令诚。
封常清、高仙芝擅自弃守陕郡,皇帝肯定要调查一下具体情况。而皇帝从监军边令诚那里得到的信息,就是封常清、高仙芝不愿意尽忠职守,而且其间有贪污腐败行为,所以导致帝国丧失500里的战线。
于是,皇帝就派边令诚把封常清、高仙芝杀了。[注2]

这样一来,你说唐玄宗杀封常清、高仙芝算什么性质的事?
封常清、高仙芝这种资深的西军统帅级人物,手握重兵,却毫无反抗的被唐玄宗杀了。这似乎可以证明,他们两个人都是忠于大唐帝国的,否则,他们怎么会乖乖接受死亡的命运呢?
唐玄宗听信太监的谗言,就把两个资深的、忠于大唐的统帅级人物杀了,这叫什么事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9 20:25:08 +0800 CST  
其实呢,类似的舆论,都是只说对封常清、高仙芝有利的内容。
封常清、高仙芝乖乖接受死亡。原因非常简单,这就好像进了股市,你可以选择割肉逃走,也可以选择继续追加。
是的,封常清、高仙芝面对皇帝赐死时,可以做最后的挣扎。但是挣扎的结果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乐观的估计,这样做有可能当时把皇帝折腾的翻船了,这样一来,他们有可能逃离死亡了;就算不能逃离死亡,临死前也可以把皇帝拉下水。但是?会不会让自己损失的更惨重呢?谁也不知道。
现在,他们交出自己的脑袋就可以了,如果和皇帝对赌下去,估计交出全家人的脑袋都不够数了,因为到时肯定满地滚的都是人头。
皇帝在杀某个人时,动则赐他一死,这可不是皇帝和他玩幽默,实际上,这就是莫大的恩惠,因为你不服,就继续和皇帝玩,看看皇帝还能有什么更可怕的手段对付你。是的、千古艰难唯一死,但是许多事,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在这种背景下,就算你敢和皇帝玩命,你手下的小弟,会陪你玩吗?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9 20:25:24 +0800 CST  
至于说听信太监谗言如何如之何,如果这种理由真的完全占理、可信。后来的藩镇割据,都可以称得上理直气壮了。
事实上,晚唐时代的藩镇在割据时,都会提到这个理由,那就是皇帝信任、重用邪恶的太监;他们害怕皇帝听信太监的谗言,才不得已玩独立的。
面对邪恶的太监迫害,恐怕也就是郭子仪那种意志坚定的人,才会死也要忠于皇帝;就是李光弼面对邪恶太监的迫害,也忍不住要和皇帝分庭抗礼。
但是太监具体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显然没有这样简单。

太监势力介入军事系统,在唐玄宗上位时就开始了。从某种意义上,这是皇帝控制军队的一种重要方法。[注3]
安史之乱开始后,太监势力更是遍布军事系统。最经典的就是,鱼朝恩那种节制郭子仪、李光弼等众多大帅的太监也开始出现了。[注4]
更有甚者,一个军区有没有太监势力,常常成为一个军区是不是忠于皇帝的重要标志。
一切是显然的,河朔三镇那种地区,通常不会有太监立足之地;就算皇帝勉强派一些太监进入河朔三镇,太监在这种地方,肯定也不敢挺直腰板说话,因为在这种不服王化的军区,太监敢呦五喝六,肯定就是想死了。
而那些皇帝号令可以强有力贯彻的军区,通常都会有太监势力进入。从某种意义上,太监就是皇权在军队内的政治代表。

皇帝这种玩法,是不是正确?
这个很难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后来军方大佬在谋求割据时,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说皇帝总信任太监的谗言,肆意猜忌、迫害军方大佬。
李光弼后来拒绝中央政府调动时,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他害怕皇帝听信奸臣谗言杀害他。换而言之,不是我不想听皇帝的命令,实在我害怕被你杀了。[注5]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9 20:27:07 +0800 CST  
是不是又说得有点远了。我们继续书归正传。
高仙芝、封常清也许该死。但是表现在外,高仙芝、封常清在临死前,也是一心忠于皇帝的。因为模糊了皇帝对他们的制约力量看,他们如果不忠于皇帝,当时可以造反啊;还可以率众倒向安禄山一边啊;但是他们却乖乖的让皇帝杀了。
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外,他们是皇帝听信太监谗言被杀死的。
类似的内容,经过一系列舆论变形,显然会成为唐玄宗老年痴呆的证据。

类似的舆论变形大约是这样的。

第一、皇帝本来是派封常清、高仙芝当炮灰的。换而言之,他们作为抵抗叛军的两大梯队,他们的任务就是延缓叛军进攻态势,逐次消耗叛军的有生力量。至于这两支军队的命运,并不在皇帝的考虑范围内。换而言之,在实现相关战略目标后,这两支军队还能存在,那最好不过了;就算这两支军队变成了一地炮灰,皇帝也不会觉得多难过。
但是,后来的舆论流传,就成了皇帝老年痴呆,所以让高仙芝、封常清率领一群乌合之众去反攻安禄山;还不允许高仙芝封常清率众转进。

第二、皇帝杀封常清、高仙芝,主要是因为他们擅自率军转进、导致帝国在整体战略上陷入被动。但是后来的舆论流传,就成了唐玄宗老年痴呆听信太监谗言,在关键时候斩杀了两个忠于职守的高级将领。

第三、唐玄宗本来一直是乾纲独断的。但是在后来的舆论流传中,却显然成了他被杨氏兄妹控制了。总而言之,现在大唐皇帝已成了老年痴呆,在政治上完全不能自理了,关键是还任由奸臣杨国忠胡折腾。

这一系列舆论的不断流传,你说广大的爱国将领,一心要用武力改组中央政府,甚至让唐玄宗赶紧提前退休,还算错误吗?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9 20:27:51 +0800 CST  
在这种背景下,让唐玄宗感觉最害怕的事,已不是安禄山的叛乱了,而是潼关守军的政治可靠性。

我们知道,长期的军事行动进行时,本身就会加强军方的权力和地位。
因为类似的原因,哥舒翰坐镇潼关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枝军队驻扎在潼关,主要心思竟然不是想着如何打仗,而是想着如何清君侧!

清君侧,安禄山就是喊着这种口号造反的。总而言之,杨国忠祸国殃民,所以安禄山要代表皇帝清理杨国忠。
现在潼关守军,也开始喊着同样的口号,并且开始蠢蠢欲动的要付之行动,这想一想,也会让唐玄宗有一种说不出的害怕。

因为相关历史,是站在唐肃宗的视角所写,所以人们难免会觉得,潼关守军的这种要求是完全正当的。因为老年痴呆的皇帝,被杨国忠这种奸臣欺蒙、控制,广大爱国将领希望用武力清君侧,有什么不对?
问题是,站在唐玄宗角度,这就是潼关守军要造反的节奏啊!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唐玄宗与杨国忠的真实关系

[注1]:时士卒在前,皆大呼称枉,其声振地,遂斩之。
[注]:初,令诚数私于仙芝,仙芝不应,因言其逗挠状以激帝,且云:“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朘盗禀赐。”帝大怒,使令诚即军中斩之。
[注3]:玄宗尊重宫闱,中官稍称旨,即授三品将军,门施棨戟,故杨思勖、黎敬仁、林招隐、尹凤祥等,贵宠与力士等。杨则持节讨伐,黎、林则奉使宣传,尹则主书院。其余孙六、韩庄、杨八、牛仙童、刘奉廷、王承恩、张道斌、李大宜、朱光辉、郭全、边令诚等,殿头供奉、监军、入蕃、教坊、功德主当,皆为委任之务。监军则权过节度,出使则列郡辟易。
[注4]:上以子仪、光弼皆无勋,难相统属,故不置元帅,但以宦臣开府仪同三司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观军容之名自此开始。
[注5]:相州、北邙之败,朝恩羞其策缪,故深忌光弼切骨,而程元振尤疾之。二人用事,日谋有以中伤者。及来瑱为元振谗死,光弼愈恐。吐蕃寇京师,代宗诏入援,光弼畏祸,迁延不敢行。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09 20:28:27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怪盗基德OJ 、大有行、冰霜恶灵、赖不叽叽、枫叶之国ing、彼是方生之说也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十二节 唐玄宗与杨国忠的真实关系

传统历史,通常总认为唐玄宗受惑于杨贵妃,所以一门心思信任杨国忠。
这种解释,其实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因为围绕皇权的博弈中,单纯美色的影响力力,那是非常有限的。

而且现在普遍历史学者都认为,杨贵妃的权力欲并不大,因为没有资料表明杨贵妃喜欢参与军国大事。
事实上,杨贵妃和武后、韦后那种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杨氏姐妹最大的罪过,大约就是她们奢侈享受,绝不是她们喜欢参政、干政。
当然了,表现在外武后、韦后权力欲强盛;杨贵妃没有权力欲;并不是因为她们人格差异巨大;而是因为唐玄宗时代,就没有给杨贵妃留下施展权力的机会。

唐玄宗从始到终都拒绝女人干政。所以唐玄宗高高在上的四五十年时间中,他从来没有让任何一个女人真正介入军国大事。在这种问题上,唐玄宗始终是保持着最基本的底线。
所以唐玄宗喜欢的女人,最大的罪过通常就是生活奢侈,如果再加一条罪过,就是让“君王从此不早朝”。但她绝不是武后(唐高宗)、韦后(唐中宗)、张皇后(唐肃宗)那种权倾朝野,一言一行可以决定军国大事强势女人。

而且杨贵妃在唐玄宗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只要看看唐玄宗后来如何对待杨贵妃,就可以了。需要杨贵妃死的时候,唐玄宗只是经过简单的思考,就下令处死了杨贵妃。
说一千道一万,美人与江山,哪个更重要?正常人都能分得清楚。没有了江山,自己的一切一切都会消失,美人也会成为别人的战利品。

从这层意义上,杨国忠与杨贵妃的关系,最多只是一个敲门砖罢了;换而言之,如果杨国忠没有杨贵妃这层关系,他爬不到那个位置上;如果仅靠这层关系,也实在不足以让他爬到那个位置上。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12 10:07:16 +0800 CST  
杨国忠可以爬到那个位置上,主要是因为他有第一流鹰犬的能力,他能最大限度的贯彻主子的意图,还不怕背负滔天的骂名恶名。

在许多时候,皇帝宁愿人们说他老年痴呆了,所以一直受奸臣操控;也不愿意承认是自己在幕后操控奸臣干脏活。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敢说,皇帝其实心里跟明镜一样,与其说是奸臣摆布皇帝,还不如说是奸臣一直受皇帝操控,这个人肯定是不想混了。
因为说皇帝老年痴呆,那只是正常的生理变化。你说皇帝装傻充楞,坐在幕后操纵奸臣玩阴谋,你这不是纯粹在诽谤皇帝吗?
只要帝国没有灭亡,史官在写史书时,肯定不敢这样胡说八道,因为谁都知道,当时帝国犯的一系列错误,都是先帝受奸臣蒙蔽的结果,你非要说这是先帝操控奸臣胡折腾的结果,你这样败坏先帝的圣名,你家人知道吗?到时,估计交出你一颗人头,都无法了账的。

这样折腾的久了,后世有人评论历史时,敢说那个皇帝当时没有老年痴呆,肯定会让有识之士喷臭了。因为史料呢?
所有的史书,都众口一词的说皇帝老年痴呆了,受到奸臣蒙蔽,才让帝国乱成一锅粥。你非要要说皇帝玩弄权术,才让帝国乱成了一锅粥,你这不是发明历史,又是干什么?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12 10:08:03 +0800 CST  
唐玄宗时代,皇权还算高度集中,所以唐玄宗装傻充楞的,装做一副任由奸臣摆布的样子,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因为根本就没有人敢拿这种问题将皇帝的军。

这就好像许多年以后,一个著名的老皇帝宠信奸臣,把天下折腾乌烟瘴气。
但是滔滔天下,谁敢说这几个奸臣祸国殃民呢?谁敢因此说老皇帝老糊涂了呢?也许有过,但是他们都很快让奸臣整死或整臭了。
所以,写在历史书上,这几个奸臣都是臭名昭著的。但是在当时,人们说起这几个奸臣时,都是一脸的崇敬。总而言之,没有他们协助老皇帝,帝国就不会这样繁荣富强!
要知道,绝不是一些阿谀之徒,才会向这些奸臣发这种谄媚之词。事实上,为人景仰的大忠臣,在说起这几个大奸臣时,也都是这种语调!因为他们不这样说,就会分分钟被清理出局的。

玄宗皇帝能控制局势的时候,也是如此的。
别看许多年后,人们可以肆无忌惮的非议李林甫、杨国忠,但是在这二位奸臣高高在上的时候,肯定没有人敢非议。因为当时响彻天空的声音,肯定也是没有他们协助玄宗皇帝,大唐盛世也不会达到这种高度!
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自然可以很容易遥控奸臣行事。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12 10:09:01 +0800 CST  
但是安禄山一怒,这种大好形势当时就消失了。
因为安禄山代表天下人说了,杨国忠是个大奸臣!玄宗皇帝老糊涂了!玄宗皇帝完全被杨国忠控制了!
面对这种石破惊天的呼喊,玄宗皇帝当时就傻眼了。

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的上中下三策,大约是这样的。

上策自然是把安禄山砍了。总而言之,让你胡说八道!
事实上,以前唐玄宗可以轻轻松松扮演老年痴呆,就是因为谁敢这样胡说八道,当时就会死得很难看。问题是,安禄山身后的力量太强大,所以唐玄宗一时还真砍不了安禄山。
如果仅此,并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在于,认同安禄山这种呼声的人实在太多了。
安禄山敢造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这种正义的呼声,肯定会引起天下人响应。只要天下人都跟着他的节奏,高呼着类似的口号,大唐皇帝当时就注定要翻船了。
事实上,在造反开始后,安禄山一再能抓住大奖,就是因为他的预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关东军区的主要负责人,领着小弟一块喊这种大逆不道的口号;西北军区的主要负责人,也领着小弟一块喊这种大逆不道的口号,你让大唐皇帝还怎么玩呢?
其实呢,如果只是安禄山造反,唐玄宗真是有一千种方法摆平他。问题是,其它军区主要负责人,也跟着一块瞎掺和,这事就比较复杂。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12 10:09:40 +0800 CST  
许多年后,有一个著名的老皇帝宠幸奸臣,把天下折腾的乌烟瘴气;天下人也是敢怒不敢言。
这个著名的老皇帝,为了维持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就培养了一个安禄山式的军界大哥。这个安禄山式的军界大哥,权力也是越来越大,最后老皇帝感觉这样发展下去很危险,于是就流露出清洗这个军界大哥的意图。
在这种背景下,这个军界大哥也如安禄山一样,代表天下说出一句石破惊天的大话。总而言之,皇帝老糊涂了,他被奸臣控制了!再任由他这样胡折腾下去,天下就完了。

但是很不幸,这个军界大哥造反之后,仅仅一个回合,就让老皇帝杀得屁都不是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显然是因为老皇帝表面一副老年痴呆的样子,却拥有着绝顶的政治、军事智慧。所以看到这个军界大哥流露出造反的意图,马上甩出三板斧,斧斧都是大巧若拙的套路。于是这个军界大哥,虽然手下猛将如云,也是一个回合就被斩于马下。
更主要的原因,显然是因为这个军界大哥说老皇帝老年痴呆被奸臣控制时,其它军区的大帅都高呼老皇帝英明神武乾纲独断,老皇帝自然有机会从容布局。
如果,当时的各大军区负责人也都高呼着要清君侧,老皇帝纵然神功盖世,恐怕也会如唐玄宗一样捉襟见肘,因为老皇帝可以高高在上,玩的就是借力打力,现在各大军区都高呼要清君侧,他还借什么力,打什么力呢?

许多年前,还有一位军界大哥,也要挑战老皇帝的权力。他喊的口号,也是皇帝老糊涂了。但是很不幸,没有人响应这个军界大哥的口号。相反,人们都说这个军界大哥想抢班夺权。于是,他分分钟钟就被清理出局了。
对于皇帝而言,最害怕的事,就是军界大哥们你在东边唱,他在西边和。如果只是某个军界大哥胡说八道,任他地位再高,皇帝也能分分钟灭灭了他。因为总的来说,帝国的权力格局就是由皇帝布置的,皇帝在布置时,就会留下众多的后门机关。问题是,如果军界大哥们按着同样的节奏,喊着同样的口号,皇帝就啥招也没有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12 10:15:56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在当时背景下,唐玄宗的中策,自然就是继续装做老年痴呆。
总而言之,虽然人们都说杨国忠是个大奸臣;虽然人们都说大唐帝国现在这样危机伺服,就是杨国忠折腾出来的。但是唐玄宗依然还是无怨无悔的信任杨国忠、重用杨国忠。
这种玩法的弊端在于,人们跟着安禄山的节奏喊反动口号时,气势会越来越强大。总而言之,皇帝老糊涂了,一门心思信任奸臣杨国忠,我们应该冲进长安城,砍了杨国忠的狗头!

唐玄宗当时就是选择了中策,所以安禄山造反后,唐玄宗那是越玩越被动。
因为安禄山高呼冲进长安城,砍了杨国忠;西北军也跟着这种节奏喊了起来。关键是,无论是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读史者,也都认为大家应该冲进长安城,砍了杨国忠!
最后的结果呢?就是杨国忠终于被愤怒的军人砍了头!
再接下来呢?大家又逼唐玄宗把杨贵妃姐妹杀了。
再接下来呢?唐玄宗想往南走,人们开始纷纷往北走。
再接下来呢?唐玄宗就成了太上皇。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12 10:16:38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310376

发表时间:2018-06-01 18:51: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04 05:14:18 +0800 CST

评论数:89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