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版中国史(长期连载)

⑤赵国
上一节我们讲到,三晋集团土崩瓦解之后,赵国就连续面临齐、魏、秦的长期进攻。赵国承受需要承受强大的外部压力。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之下,赵国接受苏秦的建议,领头建立了轰轰烈烈的合纵队。但是,赵国显然还没有做领头羊的能力,合纵队刚一建立起来,秦国就胁迫齐国、魏国共同出兵打赵国。赵国逼得只有引决黄河水淹灌齐国、魏国军队,才解了赵国之围。此后,苏秦离开赵国去燕国,赵肃侯联合小国争霸江湖的小小梦想破灭了。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死了,儿子赵武灵王继位(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在位)。赵武灵王思维敏锐,独具慧眼,在他的带领下,赵国终于摸索到一条赵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第一,北向拓展。
赵国位居中原的北端,又是实力二流的国家,按照合纵连横中常规的生存法则,赵武灵王有以下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加入秦国的连横,暂时保全自己。二是继承赵肃侯的事业,组织合纵队伍崭露头角。这两条路,哪一条路对赵国更有利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魏国的结局看出,无论连横还是合纵,自己身板不够壮,都是死路一条!赵武灵王正是明白了这一点,他为赵国开辟了另一条道路:转移战场。既然中原战场高手如云,赵国在这一轮竞争中胜算太小,赵国也可以不在中原玩嘛!干脆掉转枪口对准北方,找几个落后的小国练练手,一来锻炼一下赵国的军事能力,二来兼并点小鱼小虾也可以补一补身板。
据《史记》记载,赵武灵王继位的时候年纪较小,还不能处理政务,国家大事多由先王留下的顾命大臣肥义决断。赵武灵王全面接管赵国政权,大约在公元前310年左右。这家伙掌权之后就放慢了进军中原的节奏,掉头巡察中山国和西北方胡人地势,收服了林胡王,招募胡地士兵,准备全力向北部扩张。
公元前304年,赵武灵王亲自统帅三军进攻中山国,中山国献出四城求和,赵武灵王应允,收兵停战。
公元前300年,又进攻中山国,夺取的土地北至燕、代一带,西至云中、九原。
赵武灵王一路向北左勾拳,又直腿,把赵国锻炼得壮壮的。
第二,拒绝称王。
战国中期,称王已经在诸侯国中变得普遍起来,不仅齐国,魏国这种率先发家致富的国家已经称王,后起之秀秦国也称王,韩国、燕国、中山国都自称为王。然后各国觉得自娱自乐没意思,又搞一些外交活动,相互承认王位的合法性,这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可是,公元前322年,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的时候,赵武灵王发表了自己对称王工作的独特见解:斗争需要的是实力,不是头衔。他命令国人继续称呼他为君。我想赵武灵王的意思是尽量玩低调,转移齐、秦的斗争视线,为赵国赢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赵武灵王死后被追认为王。)
第三,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直白点说就是让汉民族的士大夫穿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技术。
学习骑射技术好理解,赵国地盘往北拓展,必然要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当时的中原国家多用车兵,讲究两军对圆,摆开阵势之后再打架。而北方游牧民族因为善于骑射,组建的是骑兵部队,其进攻速度快,机动作战能力,逃跑的速度也快,让中原国家很是头疼。所以,赵武灵王想,既然车兵不好对付骑兵,那我们也建立骑兵部队嘛!
可为什么要改穿游牧民族的服装呢? 其实胡服是骑射的配套改革。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士大夫最流行的服装叫做深衣。这种款式的制作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女性穿的大摆连衣裙,裁缝先分别把上身穿的衣服和下身穿的裳(类似于裙子)裁剪好,然后缝合在一起,再用不同色彩的布料镶边,脚上配穿底子较软的履。据说这种衣服宽袍大袖,如果穿了去参加PARTY,可以尽显士大夫雍容典雅的风范,可穿上打仗就有些不方便了。那之前中原各国为啥没人进行服装改革呢?估计当年中原各国交战多用车兵,一群人穿着裙子在站在车上用长兵器对砍对戳,虽然也有些不方便,但矛盾还不够突出。而现在赵武灵王建立骑兵,你要穿个裙子,扯着大袖子去骑马射箭就扯了。不方便就得照着方便的款式改,当时最方便的款式肯定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衣服了。这种衣服,上身衣长齐膝,下身穿的紧身裤,腰上扎紧腰带,用带钩扣好,脚上穿靴子,骑马翻上翻下也不容易打滑。
胡服骑射的改革,表面上只是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措施,但实际上,随着这一场服装款式革命的推进,赵国的政治、文化、军事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一是完成了中央集权。我们前面讲过,自赵毋恤重塑周礼失败之后,赵国一直没有完成中央集权,且围绕着争夺君权多次发生内乱。现在,赵武灵王有心利用胡服骑射的改革,完成这一任务。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大部分车兵和步兵裁撤,改建为骑兵。在分解重组的过程中,旧贵族手中掌控的军队被赵武灵王裁撤了,新建立起的军队推行军功授爵。换句话说就是旧贵族除了暂时保留爵位,军权和世袭权都被暗中剥夺。当然,贵族们也不傻,一听说赵武灵王这样搞,都炸开了锅表示反对。闹得最厉害的是宗室贵族:就这样想削我们的权,没那么容易!第一个跳出来叫板的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老家伙心里不爽,说自己病了,不肯上班。赵武灵王亲自前往探病,叔侄二人展开了大辩论。有意思的是,公子成绝口不提自己对利益被剥夺的不满,只说:我们是中原文明国家,是四方少数民族争相效仿的对象,现在我们倒过来去学习少数民族,这可是背弃了老祖宗的礼仪啊!既然叔叔抛出来的问题高大上,赵武灵王也不能点破叔父内心真正的痛点,只能就着叔父的思路辩论:礼仪是怎么来的?不就是根据行事的便利制定的么?乡情不同,风俗习惯都有变化;事情不同,礼法自然也要改变。老祖宗制定的礼仪重要?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基业重要?想当年老祖宗简主和襄主(赵简子和赵襄子)的遗愿不就是开疆拓土吗?现在胡服骑射能够壮大我国军队,为赵国开疆拓土,为什么您要反对呢?公子成本想用祖宗来压赵武灵王,没想到赵武灵王轻松把球踢了回来,关键是赵武灵王把改革上升到继承老祖宗遗愿的高度,现在谁反对改革,谁就是真正的对不起祖宗。一旦读懂了赵武灵王抛出的政治信号,明白其决心,公子成知道,自己罢工已经不能扭转局面,只好服气地表示改穿胡服。之后,还有其他贵族不甘心,赵武灵王要么软硬兼施地说服,要么杀鸡儆猴威服,赵国的中央集权终于完成了。
二是文化融入征服胡人。在赵武灵王改革之前,赵国已经控制了很多北方游牧民族的土地。但是,由于中原文化和游牧民族文化多有冲撞,很多武力征服的地盘,反复地闹独立。比如中山国,虽然镶嵌在赵国内部,但赵国若干年也没有真正拿下中山。但自从赵武灵王改革之后,一方面楼烦等胡人被允许加入赵国的骑兵队伍,而骑兵采取军功授爵,如果你混得好,很可能进入国家管理阶层,成为新兴贵族。有了升官进阶发财之路,胡人搞独立的心思也逐渐淡了。一方面赵武灵王下令全国胡服骑射,等于国家对胡文化的正式肯定,胡人和赵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得一致,也就不存在谁鄙视谁,谁排斥谁,赵人和胡人的区别一抹掉。胡人对于赵国人的对抗心理逐渐消亡。赵国通过文化征服,真正掌控了北部边陲。
三是建立了第一支骑兵队伍。赵武灵王解散了部分车兵和步兵, 将其按照骑兵的作战方式重新编组训练,又收编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的精壮男子,共同组建了骑兵部队,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大规模的骑兵队伍。随着这只队伍的成熟壮大,赵国剪灭中山国,向北推进开疆千里,同时抑制了齐国、魏国北上的势力,并为后来抗击秦国,奠定了军事基础。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7-31 15:20:29 +0800 CST  
⑥韩国
上一节我们讲到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搞得有声有色,一定程度推动了韩国的发展。可韩昭侯死后,接班人就有点玩不转权术了。
公元前332年,韩昭侯死了,儿子韩康继位,就是韩宣惠王(公元前332年—公元前312年在位,约公元前322年正式称王)。据《战国策》记载,韩宣惠王上台后不久,对一个叫摎留的人说:我准备同时用公仲和公叔执政,可以吗?摎留借古鉴今地回答:你看看当年的晋国,六卿执政导致国家分裂。齐简公让田成和监止一起掌权,简公就被杀了。魏国曾同时任用犀首,张仪为相,丧失了西河以外的土地。你用两个人同时执政,势力大的就会在朝廷树立同党,势力小的就会借助外国的势力来保全自己。这种傻事可千万不能干。
韩宣惠王为何会有并用两个执政的想法呢?个人觉得跟申不害在韩国推崇权术有关。因为利用大臣之间的矛盾,维系君主权威是权术最重要的一招。可摎留的分析非常有道理,韩宣惠王想任用两人同时执政,却畏手畏脚要找人咨询可不可以,已经足以证明这家伙就不是搞权术的料。再说了,韩国的地理位置居中原之正中,是齐、秦、楚三个大块头争夺的对象,如果韩国内政势力分为不同派别,大国势力必定争相渗透,只会天下大乱。
果然,没多久,问题就来了。公叔和公仲围绕着韩国的内政外交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
第一轮斗争:公叔胜,韩国挨了一顿痛揍。
据《战国策》记载,楚国为了控制韩国,将楚国大夫昭献派到韩国做相国。这时候正好碰上秦国准备进攻韩国,昭献就派间谍对韩国的相国公叔说:韩国应该重用昭献,巩固楚、韩邦交,这样,秦国就一定会认为楚、韩联合,而不敢进攻韩国了。《战国策》没有明确交代公叔是否采纳楚国间谍的意见,但不久后韩国参加五国伐秦运动,合纵队的队长就是楚国,可见韩国应该在公叔的主导下,投靠了楚国。公元前318年,五国伐秦运动失败,秦国迅猛反攻,将五国联军击溃,且乘势进攻韩国。
第二轮斗争:公仲胜,韩国又挨了一顿痛揍。
公元前317年,秦国在脩鱼打败韩国,在浊泽俘虏韩国将领和申差等人。韩宣惠王急得像热锅的蚂蚁团团转,支持连横的公仲立即建议:你看吧,我说合纵不可靠!现在秦国一心想打楚国,不如我们通过张仪向秦国割地求和,一起进攻楚国。在秦国失掉的,咱在楚国捞回来!韩宣惠王一听,这主意好,于是派公仲前往秦国议和。
按说,韩王和韩相商量交好秦国,这是国家最高机密,但这事分分钟就传到了楚王耳朵里。我们不知道是谁走漏的消息,但这人肯定是公仲的政敌。这边楚怀王得到消息,赶紧召集大臣想办法,结果陈轸建议楚怀王:韩国投靠秦国,是因为扛不住秦国的拳头。我们一方面在全国加强警戒,预防秦韩入侵。一方面让战车布满道路,发兵声言援救韩国,再派出使臣,带上厚礼,让韩王觉得楚国真心救援韩国。这样的话,韩国就会停止向秦国求和。韩国出尔反尔,秦国就会发火,秦国的矛头指向韩国,楚国的危机就解除了。楚怀王觉得陈轸的主意好,立即照办。果然,韩王一感觉腰杆硬了,就不再听公仲的劝说,执意和秦国断交。秦王火冒三丈,派兵大败韩军于岸门,楚国的援军没有来,韩国只好派太子仓去秦国作人质来求和。
第三轮斗争,公叔又胜,韩国一蹶不振。
韩国投靠秦国之后,公仲在韩国政治舞台的出境频率绝对高过公叔,表明亲秦势力占了上风。但是,公元前312年,韩宣惠王去世,儿子韩仓继位,就是韩襄王(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96年在位),矛盾很快又来了。
公元前308年,秦国进攻韩国宜阳。
公元前307年,秦攻下宜阳,斩杀韩军六万。
公元前303年,秦国夺取了韩国武遂。
公元前302年,韩国太子婴前往秦国朝见秦王。
公元前301年,秦国夺取了韩国穰邑。
在秦国猛烈的攻势之下,亲秦势力代表人物公仲有点灰头土脸,公叔的势力看准机会抬头。什么机会呢?太子死了。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00年,太子婴挂掉了,韩襄王剩下的公子咎和公子虮虱争夺储君位置,公仲和公叔的斗争又找到了发力点。在这个时间点,秦国和楚国已经化干戈为玉帛。变成齐国拉拢魏国,建立了抗秦联盟。所以,斗争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
根据《战国策》记载,两个阵营的实力分派如下:
公子虮虱阵营(《战国策》写的是几瑟),支持者公仲、张翠。国外支持势力秦国和楚国。
公子咎阵营,支持者公叔、苏代。国外支持势力齐国和魏国。
很明显,秦、楚、齐、魏干涉韩国内政都是为了控制住中原核心地带的韩国。于是,四个国家各显神通支持韩国的两个公子穷里开撕。
首先发招的是楚国。楚国郑申出使韩国的时候,对虮虱许诺,楚王已经答应把新城、阳人两地送你给做根据地,你放开手去争太子位。郑申回到楚国,楚王对着他大发雷霆:你怎么随便把楚国的土地送出去了?郑申解释说:虮虱以为可以得到新城、阳人两地,才有胆气和公子咎争夺太子。齐国和魏国知道虮虱要争太子,肯定要武力干涉。如果虮虱争位失败流落楚国,哪里有胆子找楚国要新城、阳人两地。如果虮虱依靠楚国争位成功,不仅不会要楚国的土地,还会乖乖听楚国的话。果然,齐国听说虮虱得到了楚国的土地要强争太子位,立即发兵攻打韩国。虮虱被迫流亡到了楚国,企图依仗楚国的力量反攻倒算。
接下来公子咎阵营的苏代发招。他对韩咎说:楚国很希望虮虱能够回到韩国做国君。你假意勾结楚国在韩楚边界的雍氏城旁建立军事基地,韩王肯定会派你作为统帅抵抗楚国,你趁机掌握军队拥戴虮虱,以后虮虱就是你手里的扯线木偶,乖乖听你的话了。斗争进行到这一步,韩国的内斗就要演变成拥兵造反了。但楚军刚包围雍氏,公仲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情了,赶紧向秦国求救。据《战国策》记载,秦国一开始慢腾腾不肯发兵救援,企图勒索韩国,结果公仲派使臣张翠到秦国说:韩国如果被逼急了,就会倒向楚国,如果楚国和韩国联合,这对秦国是不利的,秦国才发兵救援韩国。
公仲的危机暂时解除了,但只有虮虱迅速回到韩国争位,公仲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公仲全力运营企图迎回虮虱,公叔阵营眼看形势会发生变化,再出损招。据《史记》记载,苏代对宣太后的弟弟芈戎说:我建议您帮助韩国公子咎争夺太子,这对您和对秦国都有大大的好处。对您来说,您支持了公子咎做国君,公叔一定会感恩戴德带着整个韩国的资源来孝敬您。对秦国来说,公叔因为害怕秦国和楚国联合控制虮虱送回韩国争位,所以才要依靠齐魏。如果秦国到楚国要求放虮虱回韩国,表明秦国没有支持虮虱夺位的想法,那公叔就会投靠秦国。韩国一倒向秦国,魏国就会受到胁迫,齐国就被孤立了。如果秦国去楚国要求放走虮虱,楚国不答应,那楚国就会和韩国结怨,韩国就会联合齐、魏进攻楚国,楚国害怕三国联合进攻也会依靠秦国。这都是对秦国有利的事情。于是,在秦国的帮助下,公子咎夺取了太子位。
公元前296年,韩襄王去世,太子咎即位,就是韩釐王。公仲和公叔大pk。韩国本来就虚弱的身体更加羸弱不堪。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8-13 19:53:40 +0800 CST  
非常抱歉,这么久才更新。事情太多了,简直招架不住!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8-13 19:55:27 +0800 CST  
⑦燕国
上一节讲到燕国在燕文公执政期间,获得了并列中原七雄的资格。但接下来的两任燕国领导人,差点就把燕国给葬送了。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33年,燕文公死了,儿子燕易王继位(公元前333年-公元前321年)。史书对燕易王的描述并不多,在他在位期间燕国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被齐国海扁。齐国东临大海无法拓展,南峙大块头的楚国,不便扩张。西面魏国、韩国是中原的敏感地带,秦国、楚国都虎视眈眈的盯着。齐国只能把扩张的目标锁定为北面的燕国。所以,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战国前期燕国都在和齐国对掐,且这种对掐状态会长期保持。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33年,燕易王上任屁股都没坐稳,就遭到齐国的进攻,而且一下丢失了十座城池。燕易王把苏秦找过来训斥:“想当年你来到燕国,游说燕国加入合纵队,先王毫不吝啬给予你经济资助。但你看看你建立的合纵队?先是齐国攻打赵国,又是攻打燕国,这不是个大笑话吗?”苏秦因为齐国打赵国,才流落到燕国。现在燕国也被打了,再跑其他国家去,也很难有立足之地,于是请缨前往齐国游说齐王归还燕国土地。苏秦忽悠齐王说:“燕国虽然弱小,却是强秦的女婿之邦,齐国夺取燕国十座城池,等于和强秦结仇。如果秦燕联合,燕国打前锋,秦国做后盾,齐国能应付么?我觉得啊,齐国的行为就像饿极了的人吃毒药附子,暂时解除了饥饿却死得更快。” 齐王听了苏秦的分析,果然退还了燕国的城池。尽管这一次靠忽悠收服了土地,但和之前数次顶住了齐国的进攻相比,燕国这次的表现太怂了。
第二,被赵国海扁。赵国因常年需要和秦国、魏国斗争,多数时候顾不上和燕国对撕。但是,赵国打不过秦国,灭不了魏国,偶尔也会找实力相对弱的燕国练手。
据《战国策》记载,燕国在齐国还回十座城池后不久又加入了合纵队。为了瓦解合纵工作,张仪到燕国游说燕易王:“燕国最近和赵国关系不错,但赵国可不是什么好鸟。你想想看,当年赵襄子把姐姐嫁给代国假装亲善友好,却趁着请代王喝酒,杀害代王吞了代国。现在的赵武灵王更是心狠手辣,前不久赵国发兵进攻燕国,两次围困燕都,逼得燕国割十座城池赔罪才肯撤兵。跟这样的国家建立友谊小船,燕国能得便宜?何况赵国现在被秦国打怕了,唯秦国马首是瞻。秦王让他打燕国,他就一定会出兵,秦王不许他轻举妄动,赵国就不敢动。燕国为啥不和秦国建立合作关系呢?有了秦国的援助,齐国和赵国都不敢欺负燕国。”燕易王听了,果然把常山之东的五城献给秦国,以求建立合作联盟关系。从张仪和燕王的谈话我们可以看出,赵国也把燕国揍了个四季花开,燕国只好割地求助秦国给予安全保障。
第三,派苏秦到齐国做卧底。据《史记》记载,燕文公死后,文公夫人和苏秦关系暧昧,被燕易王撞破。但燕易王好像没事人一样,继续重用苏秦,搞得苏秦诚惶诚恐跑去齐国做间谍去了。
干不过齐国,也打不过赵国,一味企图用外交手段谋求安全保障,燕国的虚弱可见一斑。在燕易王执政这十年里,到底什么原因导致燕国国力严重退步呢?可供研究的资料很少,但我想根据《战国策》故事做一个大胆的揣测:一部分墨家学子想在燕国推行改革,遭到重创,燕国的政治演变为政治斗争,拖垮了燕国。
据记载,苏秦去齐国忽悠齐王归还土地之后,志得意满的回到燕国。但燕易王爱答不理的,既不安排招待给苏秦所住,也不搞欢迎仪式。苏秦就知道有人在他背后放冷箭。于是苏秦对燕易王说:“我替燕国收回十座城池,国君却不再信任我,肯定是有人说我这个人不讲信义。我想了一下,以后我要按照尾生、伯夷、曾参几个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侍奉君王,好不好呢?”燕易王说:“那当然好!”苏秦继续说:“不过,如果我有这三位贤人的美德,估计也就不能来侍奉君王了。曾参孝顺父母,一天都不肯离开家,会帮君王出使齐国吗?伯夷认为周武王不义,就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也不肯接受分封,他会来帮助危亡在即的燕国忽悠齐国吗?尾生和女人约了在桥下约会,女人没来而洪水来了,他竟抱着桥柱不走被淹死。这样的人能去齐国游说齐王退还土地?我忽悠齐国是为了替燕国谋利,大王却靠用忠信来进行绩效打分,天下的人才以后怎敢为燕国做事呢?” 燕易王认可了苏秦的解释,继续重用苏秦。
不知道有没有细心的读者发现,这个故事表面上只是燕易王对苏秦的不信任引发的,背后却掩藏着两种思潮的较量:墨家和纵横家。需要说明的是,讲究忠信仁义不仅仅是儒家的治国理念,墨家也有这种主张。讲究投机取巧,实用进取是纵横家的执政思路。一开始,燕易王一方面希望臣子谨守的忠信,一方面希望燕国不择手段的谋发展。所以,墨家和纵横家各有生存空间。但是从苏秦与文公夫人发生暧昧事件开始,燕易王感觉到纵横家苏秦实在不靠谱。战国时候的先君夫人有点绯闻不稀奇,但是先君夫人和权臣发生绯闻一直是现任国君最忌讳的事情。尽管燕易王表现得不动声色,政坛老油子苏秦还是被吓得主动申请去齐国做了间谍。此后,燕国墨家的政治势力应该是占了上风。有斗争就会有内耗,有内耗就容易疲弱,所以,尽管燕易王时期,并没有出现恶性政治事件,但燕国的整体实力遭到削弱。
我如此这般分析,一定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没关系,我想继续用燕国后续的发展证明自己的观点。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21年,燕易王死了,儿子哙继位,史称燕王哙(公元前321年-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离奇的禅让事件。
话说,燕王哙即位以后,任用子之为国相,子之在燕国位尊权重,决策国家大事。但子之这小子不满意目前的位置,想争取做燕国一把手。就收买了当年苏秦的弟弟苏代去“点化”燕王:齐王因为不够信任大臣,所以无法称霸(意思是燕国想要称霸,燕王必须信任子之)。导致燕王哙傻颠颠的把国家政权全权委托子之处理。然后,又派了一个叫鹿王寿的隐士,用尧舜禹的禅让故事来打动燕王:你要是把政权禅让给子之,将会名垂千古。此后,燕王哙退居二线,子之实现了南面称君。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中期,好像有些离奇。但如果我们知道墨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尚贤,就会理解这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墨家认为国君的位置应该是能者居之。这种思想也许在在宗法制根深蒂固,君权比较集中的中原核心地带会遭到封杀,但在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君权相对松散的地方,一大批思想家着力传播渲染,慢慢成为一种主流思潮也是可能的。需要说明的是,有学者考证,禅让的故事也可能最早出现于墨家经典。
我觉得,如果子之没有失败,也许他会成为墨家变法的改革家被人记住。只可惜,这家伙没有充分认识当时的形势。如果燕国国君实行禅让,齐国受到传染该怎么办?所以,周边大国必然干涉燕国的禅让之举。而且,燕王哙固然被名垂千古的思想风潮感染了,但燕王哙的继承者会不会认可这一决定呢?因为对形势的预判不足,子之执政三年没能控制住局面。公元前314年,燕王哙的太子平纠集军队密谋造反,齐国坚定支持燕太子平的武装行动,子之最终失败。奇怪的是,两派政治势力在展开流血斗争的时候,太子平本来和将军市被串联一起进攻子之,不知道为何,中途市被和百姓却反过来攻打太子平,燕国数月刀光剑影流血不止,死了数万人。最后,齐国乘乱灭了燕国。
假设子之只是《史记》、《战国策》中所说投机取巧的奸邪之徒,我猜,燕太子平的造反工作不至于搞得如此艰难。因为子之有较大的支持群体,所以,斗争才会如此惨烈。子之失败了,墨家思想又一直不受中原国君的待见,所以,在正史记载中,子之改革演变成了篡党夺权的阴谋。可惜,战国留下的资料太少了,否则,研究子之是不是墨家学者一定会是个热门话题。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8-21 20:18:20 +0800 CST  
@johnnyhatesjazz, @敬谢不敏2 ,@万亭4321 以及最近前来支持的新老朋友们。因为码字时间太长,脖子和腰疼反复发作,我只能尽量缩短看电脑的时间,所以基本不怎么逛天涯,有时候没看到大家的回复请谅解哈!
非常感谢大家前来关注,我会一直写下去的。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8-26 16:55:07 +0800 CST  
建议大家不必争论谁谁谁有没有学识了,有没有资格写历史了。完全没有意义。我做这件事情与学识没有太大的联系,我不是历史专业的,做这件事是因为兴趣,有没有才,不是做这件事情的重点好不好?关键是,我想到了我就坚持努力去做,不管多困难我也绝不放弃。就这一点,我一直自己为自己点赞。
读完二十四史是非常庞大的工程。二十四史共3000多卷,4000万字,且全是文言文。如果真的要求全部看完,没有二十年是无法完成的。我读二十四史,基本是跳起看,主要看纪传部分故事性强的,一边看一边在网找些课程来学习。所以,我从不隐讳滴说,我的历史知识离著书立说的水平相去甚远。我之所以胆敢做这么一件大事,主要是抛砖引玉,觉得孩子们应该较早接受历史教育,而家长应该做表率!
请停止争吵,喜欢此贴的朋友请留下来为我鼓鼓劲。不喜欢此贴的朋友请移尊步,天涯好贴甚多,不要让此贴浪费您宝贵的时间。
感谢朋友们陪我一路走来,为了更多时间写贴和休养身体,我来天涯的时间少了!真心抱歉!再次感谢大家!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8-28 10:22:09 +0800 CST  
(三)合纵连横第二轮pk,齐国趴下了(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84年)
合纵连横第一轮的淘汰赛已经落下帷幕,但各位选手都来不及喘气,就匆忙进入第二轮争夺武林盟主的竞赛了。虽然都是大家熟悉的老选手,但我还是端正态度为他们报个幕,温习整理一下他们的参赛情况。
秦国:经过第一轮大PK,秦国终于完成突破了崤函关口的任务,清理了东进的障碍,同时吞并了巴蜀,狠宰了楚国,一跃成为江湖的冒尖户,很有希望争夺武林盟主。
齐国:虽然在第一轮PK中,齐国内部存在一定问题,参赛成绩不尽人意,但齐国历来家底厚,基础好,稍微努把力仍有希望争夺武林盟主。
赵国:在第一轮PK中,几经挫折促使了赵国认识到江湖形势太凶险,必须练足十层功力才能有立足之地。所以,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了狠修内家功夫的改革。等到第二轮江湖争霸赛的时候,赵国已经有相当功力,可以在武林争霸赛中露两手了。
燕国:燕国刚刚加入武林争霸赛,一切尚在摸索试探中。合纵连横第一轮斗争期间,燕国国内出现了墨家学子推行改革的事情,这一次改革失败,对燕国的打击相当沉重。齐国差点把燕国整个生吞了,后来燕太子发愤图强,燕国在这一轮PK末期狠狠地露了露脸。
楚国:在上一轮PK中,楚国被秦国揍了个三级残废,此生想重新站起来的机会已经没有了。
魏国和韩国:在上一轮PK中,秦国完全突破崤函关口,魏国和韩国的土地完全曝露于强秦的铁蹄之下。但这两个国家居天下之正中,是各大门派争夺的核心地带。所以这两个国家的外交态度依然对江湖局势有很大影响。
通过介绍参赛选手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过第一轮PK,还有实力争夺武林盟主的国家主要有三个:秦国、齐国、赵国。这一轮的游戏规则和上一轮一样,几个有实力争夺盟主的大国,尽可能的拉拢收服些小弟,干掉竞争对手。第二轮争夺赛一开始,赵国的实力相对较弱,所以斗争的主力是秦国和齐国。
1.齐韩魏赵宋五国联合伐秦
合纵连横第一轮PK快结束的时候,韩魏是秦国的小弟,齐国也与秦国化干戈为玉帛,一起把矛头指向楚国,这一阶段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让齐韩魏赵宋几国想要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呢?答:秦国太嘚瑟了!一嘚瑟,秦国争夺盟主的步伐就更激进了。
第一,连续宰割韩魏。其实,魏国和韩国在秦国雨点般的拳头下,早已经唯唯诺诺,但秦国不满足这样的成绩,仍然派兵进攻韩魏。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03年,秦国攻取魏国蒲阪、晋阳、封陵;又夺了韩国武遂。公元前302年,秦国夺取韩国穰城。魏国和韩国投靠秦国,也就是想混碗安稳饭吃,结果秦老大一再挥刀在韩魏身上割肉,这两个国家遭不住了,自然又想另谋出路。
第二,挖齐赵的墙角。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00年,秦国樗里疾去世,赵国人楼缓到秦国做了丞相。公元前299年,秦王又邀请孟尝君到秦国,取代楼缓任丞相。有关这两件人才引进事项,有人看作秦国暂时交好赵国和齐国的表现?但我却认为,这是在挖齐国和赵国的墙角。首先,楼缓是赵国重臣,掌握了赵国不少政治军事机密,这家伙前往秦国打工之后,将赵国的弱点曝露与秦国,秦国得了不少便宜。其次是孟尝君。孟尝君和齐闵王关系紧张已经是江湖公开的秘密,秦国把孟尝君弄去做丞相,有没有动小心思大家自行揣度。不过,孟尝君到了秦国之后,有人对秦王说:“孟尝君是齐国王室宗亲,即使在秦国任职,心也会向着齐国,秦国讨不到便宜。”于是,秦王重新任命楼缓为丞相,囚禁孟尝君,想杀掉他。好在孟尝君身边聚集了一批奇人异士,帮助孟尝君逃离了秦国。顺便说一下,孟尝君逃离秦国的过程中诞生了一个成语叫鸡鸣狗盗。据说孟尝君被关押之后,派人去求秦王的宠姬为自己说情,结果宠姬想要孟尝君的白狐皮袍,可这件皮袍已经送给秦王了,孟尝君手下一个飞毛贼潜入秦宫偷出皮袍献给宠姬,孟尝君才被释放。可秦王刚刚释放孟尝君就后悔了,急忙派人追杀。孟尝君逃到边关,眼看秦王派的人要到了,可边关要等鸡叫时分才放行,孟尝君手下又一个善于学鸡叫的人学了几声鸡叫,引得四野的鸡都提前打鸣。孟尝君才得以脱身。
秦国争夺盟主的步伐太激进了,齐、韩、魏、赵都警惕起来想要对付秦国。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秦国囚禁致死,这引起了江湖的巨大骚动。楚老大曾经是江湖叱咤风云的盟主,如今却被秦国欺负成这样,齐、韩、魏、赵连脚指甲盖上的细胞也紧张起来了。很快几个国家达成共识:只有干掉秦国,大家才有安全感。有意思的是,在江湖沉寂多年的宋国,大约实力有所恢复,也积极加入齐国率领的合纵队。不管怎么说,齐、韩、魏、赵、宋五国总算走到了一起,共同出兵攻打秦国。这一次进攻非常顺利,一直打到函谷关内的盐氏。秦国同意归还韩国武遂和魏国封陵,五国才撤兵。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这一次五国伐秦事件,《史记》记载的只有三国,齐国与韩国、魏国参与伐秦。我选用了《资治通鉴》的说法,个人觉得《资治通鉴》的记载更符合历史发展逻辑。因为赵国国相楼缓到秦国担任国相,秦赵产生摩擦是必然的。
2. 齐秦言和,江湖形势大逆转
齐、韩、魏、赵、宋五国伐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就在这时候,赵国出事了,齐国和魏国闹掰了。江湖形势又发生了戏剧般的逆转。
(1)赵国出了什么事
公元前295年,赵国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在儿子们争夺王位的斗争中被活活饿死,赵国政局出现剧烈动荡。同年,秦国免除赵武灵王所信任的楼缓的相位,改用魏冉为相。赵国自己内部政权没理顺,秦国又对赵国传递了妥协的外交信号,秦赵之间的对立局势迅速得到缓和。数年之内秦赵没有发生战争。
(2)齐国和魏国为啥闹掰了
说起齐国和魏国闹矛盾的原因,估计还要从孟尝君说起。话说孟尝君从秦国返回齐国,准备风风光光继续担任齐相。但是,此时齐闵王已经任用了一个叫周最的人做齐相,孟尝君此间有没有担任齐国其他职务尚不明确,但孟尝君连齐国二把手都不满足,估计齐闵王不管如何将其安置,都会引起孟尝君的不满。齐国君臣的关系更加微妙了。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94年,齐闵王不知为何被一个叫田甲的贵族劫持,孟尝君觉得齐闵王会怀疑到自己头上,于是逃到了魏国。有意思的是,魏国任命了孟尝君为魏相。魏国保护且重用孟尝君,这一来,齐国和魏国的友谊小船瞬间翻了。齐闵王迅速采取措施,派齐臣祝弗去游说秦国大将吕礼:如果你促成秦齐亲善友好,齐王承诺任命你为齐相。这样你可以带领齐国尊奉秦国,继续得到秦王的青睐,有了两个大国共同的重用,你的地位将崇高而稳固哦!不久,吕礼前往齐国任职。秦齐友谊的小船扬帆起航。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8-28 16:51:40 +0800 CST  
(3)江湖形势大逆转
同赵国和齐国暂时息兵止戈,秦国又要对韩魏各个击破了。
公元前294年,秦国在解击败魏国军队。
公元前293年,受到威胁的韩魏联合进攻秦国。秦国将军白起统帅秦军发起反攻,在伊阙大败韩、魏联军,杀死二十四万人,夺取五座城池。同年,秦王写信要挟要率军讨伐楚国。楚王吓得送了个女儿去秦国联姻。
公元前291年,秦国占领韩国宛城。
公元前290年,魏国把河东地方圆四百里、韩国把武遂地方圆二百里献给秦国。
公元前289年,秦国进攻魏国,夺取大小城镇六十一座。
在五国伐秦后短短六年时间,秦国逆转了江湖形势,不过,秦国离取得决定性胜利还很遥远,江湖永远是风云变化的。
3.秦、齐、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眼看魏国和韩国都要被秦国生吞活剥了,秦国的激进,再一次扭转了江湖局面。
公元前288年,秦王自称西帝,派使者建议齐王自立为东帝,然后东西两帝携手共进瓜分赵国(“帝”在古史传说中是德行比“王”高一级的称号)。齐闵王谨慎地找来苏代征求意见:“秦王建议我称帝好不好呢?”苏代建议:“我们观望,如果秦王称帝大家不反对,齐国就称帝,如果天下诸侯都反对秦国称帝,那齐国就不称帝,同时收买人心一起反对秦国。”当然,秦国也不傻,眼看齐国那边答应称帝后,过两天就取消了,秦国迅速取消了帝号。
称帝的事情流产了,秦国争夺盟主的心更加急切了。
公元前288年,秦国打赵国占领杜阳。
公元前287年,秦国攻打赵国,夺取新垣、曲阳。
公元前286年,秦国派司马错攻击魏国河内,魏国献出安邑求和,秦国将城内人民驱赶回魏国。同年,秦国又在夏山打败韩国。
眼看秦国一路东进,齐国不甘落后了。正好齐国的邻居宋国出了点问题,齐国乘势灭了宋国。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286年,在战国中期就快绝迹于江湖的宋国,有了点起死回生的迹象。只可惜,自然界一个小小的意外,将宋国的起死回生打成了回光返照。什么意外呢?宋国的一只小麻雀孵出来一只鹞鹰。这在当时是件稀奇事。所以,现任的宋国掌门人宋康王让太史占卜:你看看这是什么情况啊?太史卜了一卦,说:“太吉利了,这预示着宋国要称霸了。”我也不知道宋康王的脑子到底是什么材质的,居然相信了太史的话,不仅派兵灭了滕国,还派兵征伐齐国,楚国、魏国。这下齐国激动了,宋国这小子要找死,咱就让他痛快去死。齐国率兵进攻宋国,三下五除二就把宋国给吞了。
秦国掠夺韩赵魏,齐国兼并了宋国。如果任由东西两大大的势力发展,韩赵魏就要歇菜了。魏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投入了赵国的怀抱。
据《战国策》记载,公元前286年左右,魏国把葛孽、阴成两地献给赵惠文王作为“养邑”;又把河阳、姑密两地献给了奉阳君(赵相),作为奉阳君儿子的封地。交好赵国,以图联手对抗秦齐的进攻。本来赵国在争夺武林盟主的榜单中排名第三。应该不是秦国或齐国的对手,但现在有了魏国的倾情加盟,赵国的底气也足了。战国的江湖,出现了秦、齐、赵三国鼎立局面。
4. 五国伐齐
秦、齐、赵三国鼎立了,按照常规套路,三个国家应该长时期上演掐群架的大戏。不过,这鼎立只维持了不到一年时间,江湖局势又发生新变化了。
话说齐国兼并宋国之后,觉得自己已经离盟主的桂冠只有一步之遥,也加紧了争夺盟主宝座的步伐。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285年,齐国接连进攻楚国,韩国、赵国、魏国,并且威逼周天子,大有取而代之的迹象。
有意思的是,齐国在夺盟路上一路凯歌,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秦国还没发话,燕国跳出来了:想当年齐国趁着燕国混乱,灭了燕国,我们要报仇。于是燕昭王找来大将乐毅商量进攻齐国事宜。乐毅出主意说:“齐国地广人多,经济发达,燕国想独自和齐国PK存在困难,不如我们趁齐国已经犯众怒,串联赵楚魏等国家一起海扁秦国。” 燕昭王依计联络赵楚魏,赵国又去游说了秦国。结果,楚国没有参加伐齐行动,韩国进来凑了个热闹。燕国、秦国、赵国、魏国、韩国五国兵锋一致对准了齐国。
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进攻齐,在济水大破齐军,歼灭其主力。乐毅一路追击齐国残余部队,乘机攻破了齐国首都临淄。此后五年,乐毅留在齐国五年攻下城池70多座,齐国只剩下墨和陪都莒两块地盘,政权摇摇欲坠。
齐国一蹶不振,整个江湖还能与秦国过上两招的只剩赵国。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8-28 16:52:03 +0800 CST  
@月满西楼23ABC 2016-09-01 07:37:59
t神的分析总体很有深度,佩服之至。但不可将所有高尚之行为都总结为阴谋和心计。。。。。周公本身或许并不纯洁,内心亦曾有小想法,但能顾全大局,为江山社稷而呕心沥血,不再计较个人荣辱,那就已升华为一个高尚的人。。。。高尚的人之所以高尚,并非他天生就完美,而是为了全局肯委曲自身
-----------------------------
我不是过于理性,只是想告诉大家,历史有很多读法,有很多观点哈!对于周公的质疑,历代都有,我就是想把各种观点都摆出来,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历史不能逃避主观,没有唯一的答案,我们必须经过思考去分析理解历史。仅此而已。我并不觉得用主流的三观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一定三观正。我dang正统教育出来的ganbu,三观不正的也不在少数。
非常感谢您的建议!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9-01 09:43:22 +0800 CST  
@tqzrd 2015-01-23 13:04:19

第二节 人从哪里来?

人从哪里来?教科书严肃地告诉我们:人是从猿进化而来。少年时代的我曾自豪地宣称“我的祖先是猴子”,那时,教科书对我来说是绝对真理,认同教科书的金科玉律代表我掌握了真理。但我现在真心领会到孔子夫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尤其是教科书),也真心希望有一本教材能告诉孩子:你们的探索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教材教给你们的,仅仅是一个时代主流的观点,而不是结论。比如进化论,它本身是一......

-----------------------------
@鲜虞郭峰 2016-09-07 00:04:49

又是神话。既然尚未弄明白就实话告诉孩子实话,不要误人子弟吗?不信教材还编什么教材?
-----------------------------
关于神话是否可以作为历史的开篇来讲,前面已经有很多朋友找我论证。发了太多言,不想再重复!在此只想说:我觉得学习知识的的目的,是为了放下知识,意识到宇宙的浩瀚,与个体认知的渺小。当我们认识到个人认知的局限之时,也许会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真理的对立面仍然是真理!相信进化论是否必须灭了神创论?文化范畴的东西,到底有没有高低对错之分,这都是我想交给孩子和家长探讨的问题!
谢谢你的发言!太忙,不敢常逛天涯,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朋友有质疑我没有回复。在此算是统一回复!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9-07 10:10:15 +0800 CST  
@tqzrd 2015-01-23 13:04:19

第二节 人从哪里来?

人从哪里来?教科书严肃地告诉我们:人是从猿进化而来。少年时代的我曾自豪地宣称“我的祖先是猴子”,那时,教科书对我来说是绝对真理,认同教科书的金科玉律代表我掌握了真理。但我现在真心领会到孔子夫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尤其是教科书),也真心希望有一本教材能告诉孩子:你们的探索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教材教给你们的,仅仅是一个时代主流的观点,而不是结论。比如进化论,它本身是一......

-----------------------------

@鲜虞郭峰 2016-09-07 00:04

又是神话。既然尚未弄明白就实话告诉孩子实话,不要误人子弟吗?不信教材还编什么教材?

-----------------------------
@监利国王 2016-09-07 09:48:50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追求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写在教科书上的东西随着时间不断更新是正常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进化论的观点有很多疑点,质疑就没有停过。层主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
关于神话是否可以作为历史的开篇来讲,前面已经有很多朋友找我论证。发了太多言,不想再重复!在此只想说:我觉得学习知识的的目的,是为了放下知识,意识到宇宙的浩瀚,与个体认知的渺小。当我们认识到个人认知的局限之时,也许会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真理的对立面仍然是真理!相信进化论是否必须灭了神创论?文化范畴的东西,到底有没有高低对错之分,这都是我想交给孩子和家长探讨的问题!
谢谢你的发言!太忙,不敢常逛天涯,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朋友有质疑我没有回复。在此算是统一回复!

谢谢国王!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9-07 10:11:39 +0800 CST  
5.合纵连横第二轮pk中的诸侯国
(1)秦国
上一节我们讲到,秦国在宣太后的带领下,争夺盟主的事业顺风顺水,这一节,我们要继续表彰宣太后。在合纵连横PK的第二阶段,秦昭襄王早已成年了,老太太仍鞠躬尽瘁地把持朝政。但此时秦国女主当政加外戚专权,不仅丝毫没有动摇秦国的根基,反而促进了一统江湖的事业蒸蒸日上。所以,我们必须继续佩服宣太后的政治运气和魄力。
第一,运气=过硬的娘家班底。
我们之前说过,女主专政要么依靠娘家外戚,要么倚仗近身内宠。依靠这两类人群的主要原因是感情上信得过。但依靠着两类人群的主要弊端是,在狭窄的人选中,很难产生治国之才。可是,宣太后运气非常好,她有一个优秀的娘家班底。虽然这个班底就两个主要人物,但已经足以hold住大秦。
第一个主要人物是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据《史记》记载,魏冉在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时期已经手握重权。秦武王死后,正是魏冉力排众议拥立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即位后,秦国内政动荡,魏冉又协助宣太后平定了秦公子的“叛乱”。此后,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尽管史书没有大书特书魏冉的工作业绩,但从下面两个史实可以看出,宣太后有这样一个弟弟真是太幸运了。一是举荐白起。公元前293年,魏冉向秦王推荐白起为将军攻打韩国和魏国,大获全胜,光伊阙之战就斩敌二十四万人。虽然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屠夫不感冒,但也必须承认,白起对秦国后来一统江湖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魏冉独具慧眼发现人才,并及时举荐出来,也是功不可没。二是攻占河内。公元前288年,魏冉亲自率军进攻魏国。魏国被迫献出河东方圆四百里的土地。其后,秦国攻占魏国的河内地区,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余座。虽然此时魏国已经是没牙的老虎,但魏冉不费吹灰之力在东进战线获得新的突破,对秦国来说也是意义非凡。
第二个主要人物是宣太后的弟弟芈戎。芈戎虽然不像魏冉一样功勋卓越,但这家伙也算是人才。一是优秀的外交才能。据《战国策》记载,公元前299年左右,齐国联合韩、魏两国之兵,进攻楚国的东地。楚国打算献出东地求和,秦国就是派芈戎前往忽悠楚王,秦国马上就要援助楚国了,不要投降齐国。芈戎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公元前298年左右,韩国出现公子咎和公子虮虱争夺王位的斗争,芈戎在考察韩国内政之后,力主秦国出面支持公子咎夺位,生生从齐国怀里夺得了韩国。二是优秀的军事才能。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99年,芈戎攻打楚国,迅速攻战了新市。
第二,魄力=过硬的驭人之术。在上一节,我们通过宣太后挑起大臣对付大臣,对王室核心人物樗里子极尽尊崇,又有力打压,已经可以看得出这个女人的驭人能力。这一节,我们还需要再补充一些实例,为宣太后加分。
第一个案例是有关魏冉。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95年,魏冉担任秦国丞相。公元前292年,托病免职。公元前291年,魏冉再度担任秦国丞相,公元前288年又被免职。公元前287年,魏冉第三次出任丞相,公元前283年又被免职。这能说明什么呢?说明宣太后对于功勋卓著,才华横溢的弟弟,能做到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虽然从大环境看,此时秦国的君主专制日益加强,为宣太后发挥这一能力提供了土壤,但有好土壤,种子不好也难有好收成。
第二个案例是有关义渠君。热播剧《芈月传》已经非常感性化的描述了宣太后和义渠君的爱恨纠葛。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电视剧更加残酷。据《史记》记载,义渠国在公元前327年就表示归附秦国,首领由义渠王改称义渠君。可是,表面上臣服的义渠,却没少给秦国使绊子。它就像秦国屁股上的褥疮,虽然不致命,却时刻影响秦国在东进路上的战斗力。于是,秦国发动多次拔除褥疮的战争,但游牧民族对付中原国家的策略一向是敌进我闪,敌退我扰,要想彻底剿灭非常艰难。直到宣太后执政,这女人意识到褥疮不能强行挖出,只能不急不躁的拔除病根。此后,秦国一改对义渠的高压态度,改用怀柔政策。并特别关照义渠君办理了“游转非”手续,来到咸阳大都市生活。有趣的是,后来义渠君与宣太后郎情妾意诞育了两个儿子,秦国的褥疮之患立即得到有效控制。可三十多年后,为了彻底拔除秦国的褥疮,宣太后诱杀了义渠君,剪灭了义渠国。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宣太后的政治素养极高,在她的把控之下,秦国中央集权政令统一的格局继续有效,全国上下排除万难全力东进的战略思路没有动摇,外部隐患得到及时清除。所以,秦国在合纵连横第二阶段的PK中再次拿到骄人的成绩单。
公元前294年,秦国向寿进攻韩国,攻占了武始。
公元前293年,白起在伊阙攻击韩国和魏国,杀了二十四万人,俘虏了公孙喜,攻克五座城。
公元前292年,白起攻打魏国,攻占了垣城。进攻楚国,攻占了宛城。
公元前291年,秦国司马错攻占了魏国轵城和邓城。
公元前290年,秦国获得了韩国的宜阳。
公元前288年,秦国打赵国占领杜阳。
公元前287年,秦国攻打赵国,夺取新垣、曲阳。
公元前286年,司马错进攻魏国河内。魏国献出了安邑。
公元前284年,秦国与韩国、赵国、魏国及燕国一起进攻齐国,在济水西岸打败齐军。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09-25 21:42:54 +0800 CST  
有谁知道怎么联系起点中文网的后台客服?起点网上有一个叫静待太阳升起的作者,部分抄袭我的作品!我想提起申诉!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10-14 15:17:14 +0800 CST  
@tqzrd 2016-10-14 15:17:14
有谁知道怎么联系起点中文网的后台客服?起点网上有一个叫静待太阳升起的作者,部分抄袭我的作品!我想提起申诉!


-----------------------------
第一张拼图中,上面一半是我的作品,下面一半是静待太阳升起的作品。
比如我写的是:这是一个漂亮的试探,看到商汤眼中闪烁的光芒,伊尹知道自己找对了盟友。于是,他继续说:一代人君,应该审时度势,趁机而为。要成为天子,不能单纯依靠武力和强势手段,而是要敬业修德,施行仁政,才能赢得天下人士的拥护。
静待太阳升起写的是:这是一个看似鲁莽的试探,但当伊尹看到商汤眼中闪烁的光芒,便知道自己已接近了成功。于是,他继续说:“一代人君,应该审时度势,趁机而为。要成为天子,不能单纯依靠武力和强势手段,而是要敬业修德,施行仁政,才能赢得天下人士的拥护。”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10-14 15:29:50 +0800 CST  
@zhangyixing2016 2016-12-29 10:10:11
仰慕楼主的历史知识,阅读后看通了很多历史。我孩子也上高中了,请把您帮助孩子考试的历史资料发我一份,多谢多谢。[email protected]
-----------------------------
已发送,请查收!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6-12-29 15:33:10 +0800 CST  
(2)齐国
上一节我们已经分析过齐国潜在的危机,可以说,正是潜在危机的暴发,导致了齐国在合纵连横第二阶段PK中的惨败。
第一、繁荣背后的民生凋敝
我们曾经讲过,战国前期,齐国物质文化高度繁荣,同时负荷严重:一方面稷下学宫的人才为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一方面大量的庸才在稷下学宫制度下鱼目混珠变成寄生虫。如果齐国只有一个稷下学宫,也许国家负荷还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关键是,在稷下学宫的影响之下,齐国的门客制度在大肆盛行了起来。
什么是门客制度呢?就是一些贵族为了在激烈的君臣内斗、大臣内讧中取胜,在家里养一些可以随时提供智力、勇力支持的“闲人”。这些人可能是没落贵族,也可能是普通平民。在大贵族的庇佑下,他们可以逃避生产劳动和徭役。门客制度诞生于春秋,但春秋贵族养门客的规模相对较小。到了战国时代,大规模豢养门客风气发展到顶峰。而开此风气的正是齐国孟尝君。
据《史记》记载,孟尝君一家养了门客三千多人!盛况大有超越稷下学宫之势。但在孟尝君招揽的门客团队里,不局限于笼络学术专才,只要愿意为孟尝君效力,偷东西的,学鸡叫的,都能在孟尝君处混口饭吃。虽然这些人在孟尝君危难的时候,确实能帮上些忙。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农耕时代,大量的人不事生产,肯定会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有人会问,不是说齐国很富有吗?区区三千人就养不起了?也许三千人的确不算大数字,但如果我们看了以下这个故事,也许就会明白三千门客意味着多少张嘴在吃闲饭。据《史记》里记载一个叫冯欢的门客,直白地向孟尝君讨要待遇,他吃饭要有鱼肉,出门要有车,还要能有富余的钱养活他的家人。也就是说,养一个门客背后,可能还要养活门客的保姆,司机,父母、老婆、孩子、兄弟。 所以,拥有万户封地的孟尝君也觉得供养三千门客非常吃力。
养不了怎么办呢?不能解散团队吧?孟尝君想到的办法是放高利贷。关于孟尝君放高利贷的事情,《史记》里面讲一个故事:话说某一个灾荒年,庄家没有收成,孟尝君在薛邑放的高利贷都收不到利息。他就派了一个叫冯欢的门客前去讨债。结果冯欢到了薛邑之后,先收了点利息却用来大摆筵席,再把所有欠债的人都召集起来吃饭喝酒,并一一核对借据,发现一些人还有能力还债,就重新约定期限要求分期付款,有的人确实是穷得还不起债了,冯欢就当场烧掉借据,然后替孟尝君收买人心说:“孟尝君借钱给大家,是为了帮助没钱的人恢复生产,要求还债是用钱来供养宾客,你看看,你们的主子多仁义善良,日后不要背弃他!”据说,在座的人都感动得痛哭流涕,孟尝君听说后却气得火冒三丈,向冯欢讨说法。冯欢解释:“对于穷到骨子里的人,你不管怎么催债也没用,逼急了只会逃亡赖账。而你只落得个不爱惜百姓的名声。何苦呢?不如烧掉借据做个顺水人情,弘扬你的好名声!为自己积累点人气!”孟尝君一听,拍着手连声道谢。
我们细寻蛛丝马迹可以看出:在曾经富饶的薛地,很多人穷困潦倒向贵族借债度日,又可能因为还不起高利贷要逃亡他乡。尽管上面的故事,我们看到了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孟尝君收高利贷肯定不只一次,而冯欢只出现了一次。
最最关键的是,因为孟尝君一味招揽负气仗义的人为自己效力,使得世界范围的犯罪分子都移居薛地,据司马迁统计有六万多家。这些人在齐国为非作歹,搞得齐国治安混乱,在这种环境下,不仅穷人没法活了,富人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我认为,齐国不仅被庞大的寄生虫队伍拖垮了经济,国家秩序、社会治安也面临着巨大考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直线下降。
第二、齐国的外交军事路线有失误。
纵观合纵连横时期齐国的军事外交政策,齐国基本是采取远攻近交的军事路线,这种路线有没有优点呢?有!结交了相邻的魏国、韩国,这两个国家可以作为自己和秦国、楚国的缓冲地带,挡住秦楚的进攻。但缺点是,齐国当带头大哥,出钱出力跟楚国、秦国干了半天仗,却无法获得实际利益。比如,齐国搞合纵攻入秦的函谷关,拿下了秦国不少土地,但这些土地之前是盟友魏国和韩国的,不还给盟友说不过去,另外隔着两个国家占领的飞地,也实在不好打理。而这些土地并入韩魏之后,韩魏根本没有实力守住,很快又被秦国夺了回来。所以,齐国声势浩大的战争,不仅没有养壮身板,国力反而在连年的战争中消耗很多。
管夫子当年说过:能让人民得到安乐,人民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能让人民富贵,人民就可以为我承受贫贱;能使人民得到安定,人民就可以为我承受危难;能使人民得到生育繁殖,人民就可以为我承受灭绝后代的牺牲。齐国现在能给予人民的除了贫困就是混乱和战争,人民怎么愿意保卫国家呢?
第三、齐闵王与孟尝君之间的斗争升级。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99年,齐闵王受不了孟尝君相权膨胀,下决心罢免孟尝君。结果,孟尝君的首席门客冯欢为孟尝君出谋划策。他先去忽悠秦王说:“目前齐秦两个大国并立,总有一天要一决雌雄。只有削弱齐国,秦国才能得天下。现在齐王干了一件很傻缺的事,把齐国最重要的人才孟尝君给罢免了,如果秦国派人招揽孟尝君,那就赚大发了,因为孟尝君心怀对齐王的怨恨投奔秦国,就等于把秦国的政治军事机密都带到了秦国,秦国怎么能不强大呢?”冯欢一席话说到了秦王的心坎上,秦王乐颠颠地派人准备了礼物去请孟尝君。冯欢却快马加鞭地回到齐国面见齐闵王说:“我听说秦王准备了厚礼,要迎接孟尝君到秦国担任宰相。你想想秦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那是因为得到孟尝君,就能得到天下啊。大王一定要在秦国使者到达以前阻止秦国的阴谋!如果你向孟尝君道歉,恢复孟尝君的官位并增加他的封地,我相信孟尝君一定会高兴留在齐国的。”齐闵王被忽悠之后,恢复了孟尝君的官位和封地,秦国使者听说这个消息后返回了秦国。
但是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299年,秦王用泾阳君为人质,交换孟尝君到秦国任宰相。这个说法明显和我们刚才讲的《史记》里的故事矛盾了,到底哪个说法对呢?我仔细推敲了一下发现,如果两个故事发生在一前一后,逻辑上就是通的。很有可能是秦王派使者邀请孟尝君失败后,想到了用泾阳君交换孟尝君的办法。而孟尝君通过冯欢留在齐国后,与齐闵王的关系仍然紧张,于是,孟尝君这一次下决心去秦国大展拳脚。不过再后来,秦昭襄王说话不算数,不仅没有让孟尝君担任秦相,还谋划杀害孟尝君,搞得孟尝君要依靠鸡鸣狗盗之徒才离开了秦国。
孟尝君灰溜溜地从秦国回到齐国,我觉得齐闵王心内应该是纠结的:虽然孟尝君留在秦国,出卖齐国国家政治军事机密是大患。但这家伙得罪了秦国偷偷溜回来一样很麻烦,可齐闵王要干掉孟尝君显然也不容易。于是,这样尴尬的君臣关系一直维持到公元前294年,这一年,齐国发生了田甲劫王事件,事后,齐闵王认定是孟尝君黑自己。孟尝君只好逃亡到魏国,做了魏相,并企图联合诸侯对付齐国。
眼看齐国的君臣矛盾就要升级为国际纠纷了,齐闵王又一次作出了退让。据《史记》记载,孟尝君跑路之后,齐国宫殿门口一壮汉自杀,一边抹脖子还一边高喊:“孟尝君是清白的!”
齐闵王不糊涂,一眼看明白了这是孟尝君给自己的下马威。
首先,有人公然在宫殿门口拔剑自刎,以生命担保孟尝君的清白。虽然那时候没有报纸,没有网络,没有微信朋友圈,但这样劲爆的政治新闻,至少会在齐国贵族圈子里炸开锅。也就是说,孟尝君抢占了政治舆论的先机。
其次,有人公然在宫殿门口拔剑自刎,传递给齐闵王的至少有两个信号:一是跟随孟尝君的人都是亡命之徒,可以提着脑袋跟孟尝君干。二是宫殿门口的安保措施太low了,有人可以在宫殿门口自杀,就可能在宫殿门口杀人。
看清楚了自己面临的政治环境,齐闵王蔫了:算了吧,还是召回孟尝君更安全。于是齐闵王装模作样调查核实一番,为孟尝君平反。孟尝君回到了齐国,低调表示不再过问政治,要回薛地养老。看似君臣之间的矛盾就要和解了,实际上,平静背后往往酝酿着更大的风雨。
我们之前讲过薛地的情况,世界范围的违法犯罪之徒都被孟尝君招揽于此供养着,孟尝君要求回到薛地,到底是养老还是蓄谋造反?还真难说。总之,孟尝君回到薛地,就像一根刺扎在齐闵王脆弱的心灵。
公元前286年,齐闵王打败了宋国,自此自信心爆棚。对外接连进攻楚国,韩国、赵国、魏国,对内就准备拿孟尝君开涮了。但孟尝君又跑掉了,且仍然是跑到了魏国做了魏相。此后,孟尝君的致力于联合诸侯打败齐国。公元前284年的五国伐齐,孟尝君就是积极分子之一。而后,眼看齐国七十余城相继为燕国所攻占,孟尝君虽觉得自己怂恿诸侯灭了自己的母国有些不妥,但他仍不肯帮助齐国,仅仅是宣布中立,不再进攻齐国。
在五国的联合夹击之下,问题重重的齐国歇菜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7-01-11 13:19:01 +0800 CST  
@萌芽Ec 2017-03-07 09:30:44
楼主发份吧[email protected]
-----------------------------
已发,请查收!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7-03-07 12:24:47 +0800 CST  
@linweiweigs 2017-03-26 08:25:34
已经弃楼了么?
-----------------------------
没有弃楼,第一册在出版,很多事情,忙完回头过来更新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7-03-26 12:51:55 +0800 CST  
@刘桂圆888 2017-03-29 00:44:10
我也是一位历史爱好者,最喜欢看春秋战国和东汉末年三国这两个时代,还有毛泽东打天下这段历史……楼主你好厉害,从小都喜欢历史吗?你是教历史课的吗?
-----------------------------
二十岁才开始喜欢历史,差不多有二十年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7-03-29 08:51:53 +0800 CST  
又一个抄袭的,全文抄袭,一字没改,落孔子国学馆的名字。还开了公众号登这个文章。我看了都无语了!截图粘贴放这里,免得以后说不清楚!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7-05-30 19:22:23 +0800 CST  

楼主:tqzrd

字数:702656

发表时间:2015-01-23 21: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7 14:58:07 +0800 CST

评论数:245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