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版中国史(长期连载)

②秦国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秦国因为底子薄,基础差,补课花的时间长,所以,从秦建国到秦武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在位)时期,秦国多数时间都在奋发图强中。
秦武公去世,儿子秦德公(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在位)继位。尽管秦德公在位仅仅一年时间,却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
一是将国都迁至雍城(陕西省凤翔县),自此后数百年秦国稳定都以此地为都。二是秦国用牛羊猪各三百头祭祀天帝。
这两个事件看起来不值得大书特书,但却是秦国发展方向变化的一个信号:西部开发的任务完成得差不多,秦国终于转身东顾,试图挤进中原主流国际社会。
首先,迁都的指向很明确:建立东向发展的根据地。秦德公迁都之前曾命人占卜迁都雍城是否吉利,卜辞说:后代子孙可以以此地为依托向东发展(事实也是如此)。
其次,搞个祭祀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是很铺张浪费的。但要提醒大家地是:秦国在搬家到“老少边穷”后,日日与戎狄为伍,搞得自己一身又酸又穷的土包子气息,备受中原文明人士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有资格隆重祭祀天帝是文明的标杆,是抬高自己地位的事情。想要跻身主流国际社会,花点钱包装自己是很有必要的。只是秦国,包装得太过分了些。土包子一直以为,一掷千金才是上流社会的生活,所以,拿人民的血汗撑门脸的事情,从古自今都不少!
秦德公在位一年,办了两件大事就死了。他有三个儿子,相继继承了秦国国君的位置。
先是长子秦宣公继位(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64年在位)。秦宣公在位期间,只有两件事情记载在史籍上。
一是周王室发生王子颓篡位的事情后,秦国大臣劝宣公以勤王的名义出兵,但宣公认为:周惠王自己行为不端抢臣子的土地,不值得帮助。何况这是周王室家事,外人不宜插手。当然最关键的是秦国实力不济,中原狼一群,虎一邦,哪轮得到狐狸出来说话?与其自取其辱不如坐观时事。这个事情,看起来是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从秦宣公和大臣的对话来看,秦国已经开始高度关注中原政局的动向,很有插一杠子的意思。而且,秦宣公对中原政局看得透透的,智商和晋献公算是有得一拼。
也许因为智商接近,所以,晋献公和秦宣公相互之间想比个高下。公元前672年,秦宣公在河阳与晋国开战。史书并没有记载这次战争的过程,仅仅说秦国取得了胜利。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以前秦国基本都是和西戎打仗的,这次战争,意味着秦国不再甘于仅仅占领荒凉的西戎蛮族的土地了,摩拳擦掌要向中原文明国度进军了。当然,其实那时候在中原文明人士的眼里也晋国是土包子,只是相对秦国来说,晋国土得不够掉渣而已。
河阳之战以后,秦晋打架打上了瘾。打架的导火线花样百出,其实,战争的导火线直白点说就是借口。秦晋掐架的真正原因只有一个:从地理位置来看,秦国东进不可能绕过晋国,秦国东顾的决策,势必与崛起中的晋国发生摩擦。
秦宣公死后,弟弟秦成公继位(公元前663年― 公元前660年在位)。秦成公应该属于比较保守的国君,东顾观望而不冒进,这一阶段,秦国显得很消停,当然,晋国这时候发展的势头正是生猛期,秦国想要有更多作为也确实太难。秦成公时代唯一被记载的大事是梁国国君、芮国国君前来朝贡。按说像这样的小国朝见,仍不是大事,但梁国、芮国是周王室分封的伯爵国,爵位和秦国是一样的。这两个国家朝贡秦国,其实是明确表态奉秦国为老大。中原文明国家的臣服,即使是两个小国,对于秦国来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有了文明人士的甘做跟班,秦国终于可以向世界证明,自己已经洗尽一身牛羊的腥膻味,准备进军国际大舞台。
秦成公在位四年就死了,秦成公的弟弟嬴任好继位,就是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秦国迎来了雄心勃勃,霸气十足的君主。但下一幕戏,才轮到他登台做主角。
总的说来,秦国这一幕大戏中表现是不错的,虽然没办成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执政思路清晰,决策正确,为秦国走上强国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秦国的登台表演也算是成功的。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6-21 19:08:41 +0800 CST  
(7)周惠王的告别演出
自齐桓公重返国际舞台以后,周惠王很有点认命的意思。没有做大腕的实力,就好好过自己的小日子吧。但周惠王的小日子也过得不太舒心,为啥呢?原因还是老婆多儿子多,所以继承人问题太麻烦!
周惠王在娶陈国的惠后前,已经有正宫王后(身份不够明确,有人说是姜氏)生了嫡长子名郑,姬郑按规矩被立为太子。姬郑的母亲早死,周惠王就娶了惠后生小儿子姬带,周惠王极其宠爱姬带。眼看很快被又一个废长立幼的宫廷闹剧即将发生,姬郑积极展开自救,想办法联系上了齐桓公,希望得到齐国的支持。
齐盟主和管夫子都是精于打算的人,一看太子郑想要依靠齐国,知道这是一笔非常合算的政治买卖,就爽快答应了。但这毕竟是王室内部的事情,齐国被尊王的口号上了紧箍咒,不便于直接干预,怎么办呢?办法总比问题多!
公元前655年,齐盟主向周王室声称又要在首止召开国际会议,各国诸侯诚邀太子亲临大会指导工作。周惠王已经认识到,齐盟主的面子是必须给的,所以,及时派太子前往参会。
此次会议,齐国召集了宋、鲁、郑、卫、许、陈、曹七国国君,会议的主题是拥戴太子姬郑顺利接班。通过北抗戎狄,南拒楚国,齐盟主已经基本做到一统江湖,会议议题很快在盟会上通过,然后各位诸侯在首止轮流设宴招待太子,太子在首止一住就是三个月。齐桓公的意思,就是要告诉周惠王,齐国以及齐国手下的众兄弟都支持姬郑继承王位。
周惠王也不很白痴,姬郑半天不回来,他就发现事情坏了,这齐小白是在向我示威啊!明知道我不待见太子,号召诸侯与太子长期相会,明摆着要管我的家务事啊!周惠王怒了!没想到,他这一怒,又引出江湖许多爱恨纠葛的故事。
虽然周惠王很生气,但王室现在几斤几两,周惠王还是清楚的。硬碰不行,那就用计吧!什么计呢?周惠王开始充分利用残缺的智商进行分析:第一,郑国自从庄公去世以后沦为二流国家,只要政治上给点好处是可以利用的。第二,楚国自从昭陵之盟以后,显得非常乖巧可爱,不仅仅准时送来了包茅,来送礼的人还言辞谦卑。结论,可以利用郑国,拉拢楚国,用楚国来对付齐国。也许到时候还能联合晋国,想当年,我和晋献公一起喝酒……想到这个绝世妙计之后,周惠王按耐不住性子,急急派周公宰孔召见郑文公,宰孔认真忽悠郑文公:首先许以郑文公王室卿士的位置,然后吹嘘王室会安排晋国辅助郑国,只要重新站队跟随楚国,一起尊奉周王室,那前途是一片光明。
郑国自从郑文公继位以后,一直安安心心给齐国跑龙套,在楚国三次攻打郑国的时候,郑国也挺住了没有背叛齐老大。但这一次诱惑太大了:如果能重新做王室卿士,郑国的国际地位将得到提高,如果能联合楚国干掉齐国……那就赚大发了!
能被蝇头小利诱惑的人,肯定是蠢人!但郑文公也蠢得太有想象力了。先不说楚国干掉齐国后,郑国能不能捞到好处,只说晋国那样的虎狼之国凭啥会辅佐郑国呢?所以,郑国的聪明人孔叔一再劝住郑文公,这样的蠢事做不得。当然,能被劝阻做蠢事的人,就不是蠢人了。
郑文公终于没有参加大会的盟誓就开溜了,回国以后就派大夫申侯暗通楚国。
郑文公居然敢逃会,齐盟主鬼火直冒,毫不犹豫地挥起拳头想要狠揍郑国。
公元前654年,齐盟主率领诸侯以郑国修建新密城的时候是农忙的季节为借口,挥师讨伐郑国。
齐老大耍狠,郑国着急了,慌忙向新拜的楚老大求救,楚老大也还仗义,虽然不愿意和齐国正面交锋,却出兵包围许国。目的很明确:许国是齐老大的小兄弟,齐老大不救说不过去,齐盟主率兵救许,郑国就解围了。战争形势的发展,果然跟楚国的设计一模一样,郑国解围后,楚国为不和齐国正面交锋,赶紧撤军到武城(今河南南阳北)驻扎,观察动静。但据《左传》记载,楚国撤兵后,许国在蔡穆侯的穿针引线下投降楚国。
这许国也是有趣,楚国都走了还追着跑去投降?
事实上,许国君主的考虑是有道理的。楚国一撤兵,许僖公可能就开始琢磨,许国离楚国那么近,楚蛮子灭自己,就是分分钟的事。齐老大虽然义薄云天,但远水不能常救近火,还是投靠楚老大更安全。
但蔡穆侯为啥要跳出来牵这个线呢?大家还记得那位把齐桓公的夫人蔡姬改嫁,遭到齐桓公痛击的家伙吧?这家伙就是蔡穆侯。他被灭国后,长期遭到齐盟主囚禁,后来在诸侯的请求下才得以回国。蔡穆侯带着对齐盟主的十二万分不满意,随时准备着给齐国找点恶心。了解到许僖公最新思想动态后,他立即鼓动许国投降楚国。
公元前654年冬天,蔡穆侯带领许僖公到武城去见楚成王。许僖公两手反绑,嘴里衔着璧玉,大夫穿着孝服,士抬着棺材,来见楚成王。楚成王显然没好好学中原历史,不懂许僖公为何这般阵势出场,旁边博学的逢伯赶紧解释:这是要杀要剐随你便的意思,当年武王打胜商,微子启就是这样做的。武王不仅宽恕了微子,还让微子延续了商朝的祭祀。楚蛮子在楚文王时期,已经努力向中原文明看齐,为了显示楚君和周王一样有博大的心胸,楚成王依葫芦画瓢,释放了许僖公,准许其继续回去做国君。此后,楚国回家歇息。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6-23 19:10:35 +0800 CST  
楚国走后,中原盟军打郑国的计划暂时搁置。郑文公长长松了一口气。但真只松了一口气,这气就又紧了起来,因为第二年,齐国又杀过来了。
公元前653年,齐国又伐郑。这一次郑文公感觉到事态严重了:齐国要是率领盟军来,还有可能是虚张声势吓唬吓唬人——八国乱哄哄的联军聚在一起,震慑力远远大过战斗力。但齐国气势汹汹只身前来,看来是玩真的了。从上一次向楚老大求援的情况来看,楚国显然不愿意和齐国对拍,许国又已经投降楚国,“围许救郑”的策略暂时无法实施。楚老大能不能及时来救还真是问题。
这时候,郑国的大夫孔叔对郑文公说:郑国没能力硬碰,又不愿意服软的话,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你还是老老实实投降认错保住国家才是正道。
郑文公说:我知道怎么做可以平息齐老大的怒气,然后,郑文公把出使楚国的大夫申侯杀死了。
唉,春秋的故事就是这样曲折离奇错综复杂。郑国想和齐国讲和,为何要杀了申侯讨好齐国呢?直接原因是申侯出使楚国,撺掇着郑国背叛齐国,深层次的原因又得从昭陵之盟去挖根根。
话说召陵之盟中原各国和楚国签订盟约之后,盟军浩浩荡荡准备回家。眼看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的几万大军要从陈国经过,陈国的大夫辕涛涂发愁了:齐盟主率领的大军所到之处,盟国有义务供给军需,陈国是小国家,可经不起这么多人白吃白喝折腾几天。于是就跟朋友郑国的申侯吐槽心事:盟军从陈国和郑国走,我们就亏大了,如果能劝齐老大往东走绕一圈就好了,不仅可以向东夷炫耀武力,我们也没有负担了。申侯一听,连连点赞。辕涛涂看朋友都认可自己的说法,就二不溜丢地向齐盟主建议绕道走东边。
结果申侯这家伙不地道,跑到齐盟主处黑了辕涛涂一把,他挠着齐盟主的痒痒肉说:绕道往东走,花的时间太长,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危险啊,还是从陈国和郑国取道更好,由两国供给军队的粮食、军鞋完全没问题。齐老大一高兴,把虎牢赏给申侯,回头一想,辕涛涂这小子太坏了,想把我置于危险之地,就把辕涛涂抓了起来。
后来盟军揍陈国,陈国求和,辕涛涂就被放回去。辕涛涂不是蠢人,只是缺点心眼。被申侯恶整以后,这家伙痛定思痛,狠狠为自己的心捅了几个眼,然后跑去找申侯聊天。时值申侯正在修建自己的封邑,辕涛涂在一阵马屁溜溜后,一本正经地向申侯表态,愿意帮助申侯拉赞助把封邑修得美观大方。这一次,利益堵住了申侯的心眼,没有了心眼,申侯果然把封邑修得威武漂亮!
辕涛涂乐了,赶紧去向郑文公打小报告说,申侯筑造如此高大美观的城墙,是为造反奠定基础。郑文公从此开始怀疑申侯。后来申侯在代表郑国出使楚国的事情上,表现过于积极,加上申侯原本做过楚文王的近臣,郑文公心里更加怀疑申侯的忠诚。
对于郑文公来说,杀了申侯,可以向齐桓公解释是申侯从中作梗,算是对盟主有个交代,顺道消除自己的疑虑,所以,申侯必须死。
但对于齐桓公来说,申侯死不死跟他是否原谅郑国并没多大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许僖公的投降为楚国进攻中原地区撕开了新的缺口。如果郑国被逼急了也投诚楚国,中原文明帮的麻烦就大了。当然,申侯的死也不是完全没意义,他确实让齐盟主下台阶走得风姿卓越一些。
齐桓公是政治老手,即使杀了申侯,也不可能马上松口答应郑国请和,于是交代让郑文公听候组织处理。郑文公也明白,组织就是齐老大,齐老大就是组织,老大松口了,事情就成功一大半,于是,赶紧派太子前往宁母参加齐盟主召集的会盟,听候齐盟主发落。
会议主题是讨论是否重新接纳郑国重新投入组织怀抱。大会由管夫子主持,主持人先为大会定调:齐国要用礼和德来安抚诸侯。如果按照这个调调开会,郑国的问题,就是个帮助教育的问题。所以,会议一开始其乐融融,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让大家感觉到紧密团结在齐盟主周围的温暖,大会还为与会人员准备了纪念品。
会议原本会很顺利结束,结果,郑国太子华在与会期间悄悄拜见齐桓公。太子华向齐桓公告密说:郑国之所以背叛您,完全是泄氏、孔氏、子人氏这三大家族控制政局的结果。如果您铲除他们,我保证郑国以后像您的家臣一样听从召唤。这个承诺有点诱惑力,齐桓公想要答应。但管夫子马上阻止了。
太子华作为太子,为何想凭借大国的力量来铲除自己的臣子,削弱自己的国家呢?原因仍是那个老掉渣的原因:郑文公老婆多儿子多,据《史记》记载,郑文公有五得宠的儿子。也就是说,太子华有四个对手。很明显泄氏、孔氏、子人氏三个人都不是太子的支持者。太子华想以投靠齐国为本钱,借齐国之力铲除对手。说到底,太子华为获得君主位置想出卖国家主权!
齐桓公很明显想钻郑国的空子,顺道灭了郑国,管夫子也很明显看不上太子华的行为,同时清楚掂量了齐国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吞并郑国。于是,管夫子苦口婆心,用德行、刑罚、礼仪、道义等大帽子,打消了齐桓公乘火打劫的想法。
最后,齐桓公不仅拒绝了太子华的请求,还故意泄露太子华的阴谋,太子华在郑国的地位岌岌可危。
公元前652年,郑国和齐国订立盟约,重回齐盟主领导之下。
周惠王一拍脑门想出来的馊主意,牵出许多恩怨情仇,是非口角!丰富了他这一场告别演出的内容。但剧情地发展却令惠王无比感伤:齐盟主仍然是中原最闪亮的政治明星,他自己也依然没有胆量更换太子。在这一场自己策划的告别演出中,周惠王以无比灰暗的形象闪了两个镜头,就匆匆告别了历史大舞台。
公元前652年,周惠王去世,儿子郑继承王位,就是周襄王。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6-23 19:11:35 +0800 CST  
4、周襄王破罐子破摔
自从周惠王猴急狗跳想要废长立幼以来,太子姬郑就胆战心惊的过日子,眼看老爹终于挂了,这家伙既来不及掉眼泪(也有可能不悲伤),也顾不上跟老爹开追悼会。赶紧给齐盟主发去密函,请求齐盟主想法震住盯着王位蠢蠢欲动的王子带。于是,齐盟主召集诸侯在洮地召开重申拥戴姬郑为周天子的联合国大会,史称“洮地之盟”。齐盟主号令一下,王子带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有望“位”兴叹。
姬郑顺利继位,就是周襄王(公元前651年―公元前619年在位)。
目睹了老爹抢镜的惨状,经历齐盟主力挺自己继位的事实,周襄王越来越清醒,周王室过气了!在这样形势的江湖,做不做老大已经不是周王室需要面对的问题,周王室真正的问题是如何活下去。从此,周襄王制定了自己的执政路线:破罐子破摔,紧密追随带头大哥的脚步,活一天算一天。
(1)紧跟齐老大
①齐盟主事业的巅峰与转折
北抗戎狄,南拒楚国,中定王室,齐盟主对于自己一路走上事业的巅峰,相当志得意满。如何彰显一下自己的成功呢?再开个会吧!公元前651年,齐桓公组织诸侯在葵丘召开大会,史称“葵丘之盟”。
会议的主持人:不明确。
参会的主要领导:齐桓公,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投降楚国后,又重投齐老大门下)、曹共公。
会议的特邀嘉宾:周王室的特派员宰孔。
会议的主要任务:重申齐盟主的老大地位,诸侯各国之间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会议的内容:通过了“葵丘会盟章程”: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会议的高潮:周襄王让宰孔给齐桓公送了胙肉(莫要小看周天子赏赐的这点东东。胙肉是祭祀过周文王、武王的祭肉:按照周朝礼节,胙是天子祭祀社稷宗庙的祭肉,原来只能赐予王室宗亲或夏商二王的后代)。尔后,宰孔又代天子口谕:齐桓公年迈功高,不必下拜接受胙肉。齐老大的表现相当不错,不仅显露出受宠若惊、诚惶诚恐的情态,且坚决不接受天子这样的越礼的赏赐,坚持“下拜”受“胙”。(一说是管仲示意齐桓公不接受免拜待遇。)
会议的影响:一是齐盟主通过葵丘会盟章程,重建了国际秩序,中原各国进入短暂的和平发展时期。二是周襄王通过赐“胙”和免“拜”两个接近巴结讨好的举措,彻底把周王室的安危寄托给齐老大,周王室完成了依靠诸侯到依附诸侯的重大转型。三是齐盟主受“胙”,变相提高的政治待遇,提高了国际声望。四是齐盟主拒绝了免“拜”的礼遇,为诸侯遵守秩序树立了应有的榜样,博取了国际社会的广大认同。
总结:葵丘会盟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它的召开再一次确立了齐盟主的核心领导地位,进一步明确了中原盟国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鼓舞了中原各国把“尊王攘夷”伟大政治秀继续推向新的高潮。
葵丘会盟是齐桓公事业的巅峰。
人走到巅峰而不高调,那需要极其深厚的内功修养!
很可惜,齐老大内功修为不到家,才一顺着杆杆爬到顶端,就急不可耐地想要向大家秀一秀自己发红的臀部。
齐盟主对身边的人说啊:你们看,我南征召陵,北伐山戎、离枝、孤竹国;西征大夏,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于一统,和开国的天子没啥不同嘛,我想要封禅。
齐老大说这话是啥意思呢?封禅是古代帝王为了彰显功绩或见到祥瑞祭祀天地的大典。这说明齐老大这时候有点飘飘然:一是想显摆显摆自己的成功,二是想把自己等同于天子甚至取代天子。
头脑清醒的人仍然是管夫子:封禅不仅会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影响齐国经济发展,更致命的是,封禅将把齐国高举的道德外衣——“尊王”撕得粉碎,齐国在没有实力吞并其他诸侯的情况下,做此招摇的举动,必将导致诸侯离心,成为众矢之的。齐国的盟主地位将岌岌可危。
但今天的齐盟主已经今非昔比,在滔滔不绝的灌水声中,齐盟主已经满脑子进水,死活听不进管仲的劝告。不过管夫子道行高深,既然齐桓公听不懂道理,就只有跟他讲“玄龙门阵”。管夫子一本正经地介绍:封禅的礼仪要等远方各种奇珍异物具备才能举行,然后一股脑儿列举了天上没的,地上飞的,各种怪异的东东。这次齐桓公着了道,终于放弃了封禅的远大理想。
低调是最昂贵的奢侈品,没有真金打造的自制力是绝没有能力长期消费的。
自制力坍塌粉碎,齐桓公沉浸于无比的骄傲中。更要命的是,齐老大钻石级的盟友管仲生命走到了尽头,管仲一死,齐国的命运堪忧!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6-24 19:47:31 +0800 CST  
②没有导演,齐盟主终于演砸了最后一幕戏
在齐国争霸这一场精彩的大戏里,齐桓公是领衔主演,管仲是导演。管夫子默默地在后台掌握着剧情发展的方向,所以,即使后期领衔主演表现有点失色,却并不影响整幕大戏的表演效果。遗憾的是,管导演要对大家说再见了。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眼看管导演支持不了几天了,齐桓公赶紧去问管夫子有没有事情交代自己。《吕氏春秋》记载,管仲遗言请齐桓公远离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四个人。
易牙何许人呢?大厨!据说一次桓公开玩笑说:啥肉都吃过了,就是没吃过人肉!这家伙就把自己一岁多的儿子给宰了,炖成肉汤给齐桓公吃。齐盟主的心理应该还没完全从动物进化到人类,居然对误食同类的事情没有表示恶心,反倒对煮儿子的行为大加赞赏。
竖刁何许人呢?宦官!先秦时期的宦官,不见得全部都做过阉割手术。一些没做阉割手术的男孩子,也可以在宫廷做服务工作,只是长到一定年纪就得离开宫廷,竖刁原本没有被阉割。结果,这家伙长大后,为了不被遣出宫居然下狠手“挥刀自宫”。像这种一心扑在为工作上,舍小我成大我的人才,受到了齐盟主的格外重用。
开方何许人呢?东漂!还记得齐桓公打着周惠王的旗号伐卫吧,卫懿公的庶长子开方弃暗投明追随齐桓公左右,从此开方视齐桓公为衣食父母,连爹妈死了也不肯回去奔丧。对于这种有奶便是娘的特殊型人才,齐盟主表示欣赏。
常之巫何许人呢?神人!据说能预断生死,驱鬼除病。对于这种跳大神的人才,齐桓公觉得应该信任。
所以,齐桓公表示不理解管夫子临终的要求:这四个人,各有特长又对我忠心耿耿,有杀儿子给我吃的,有自残伺候我的,有背弃父母跟随我的,有为我驱鬼除灾的。为啥不能重用呢?
管夫子最后一次用卓越的眼光对人性做出了深刻的分析:人的本性都是爱儿子的,能下狠心煮儿子的人,对什么会有爱心呢?人的本性都是爱惜自己身体的,能对自己下狠手,对君主会怎样呢?人性都是爱父母的,父母死了都不奔丧,对君主会忠心?认为鬼降灾的人,得的都是心病。君主如果依靠常之巫治理国家,这家伙获得了权力,将会为所欲为。
齐盟主是有悟性的,管夫子说的话句句戳中要害,他能理解其中的要义。但是,齐桓公现在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却因为做这件事要付出汗水,舍弃舒适,就望而却步了。齐桓公尝试过遣走这四个人。但很快就被自己薄弱的意志打倒了,没有易牙做的美食,没有竖刁的伺候……生活实在太无趣了。
四个人被遣走不久就被招回来了,这时候齐桓公已经来日不多。眼看垂垂老矣的齐盟主就要GAME OVER,几个家伙都开始着急了:齐盟主一死,舍弃儿子,父母,身体,装神弄鬼的投资都会随着齐老大的去世而消失啊!怎么办?重新投资吧!
投资的对象,当然是齐桓公的儿子们。齐桓公的三位夫人没生儿子,但六位如夫人(享受夫人待遇的宠姬)生了一堆小子。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雍。投资的项目,拥立其中一个成为国君。
齐桓公没有嫡子,按照齐桓公和管仲商定的意思,公子昭这孩子不错,被立为太子。为了预防其他小子有夺位之心,齐桓公还把公子昭嘱托给宋襄公。按理说,公子昭已经有世子的身份,这几个家伙把资本砸到公子昭身上,是最安全的。但是,公子昭是齐盟主和管夫子定的接班人,份大底气足,想要在这种人身上投资成本太高。既然,公子昭这只股票已经被大庄家把价格拉到高位,几个小庄家就准备另选低价股,自行炒作。
于是,易牙、竖刁、常之巫把宝押在公子无亏身上。公子开方把宝押在公子潘身上。各自选定自己的潜力股之后,几个人开始卖力投资,到齐盟主处大肆忽悠,想要得到大庄家的支持。其余三个公子,眼看无亏和潘的党羽蠢蠢欲动争夺世子之位,也大受鼓舞:嗣君之位原来可以抢嘛!于是大家都开始要求政治进步,幻想被立为嗣君。齐桓公年纪太大,经不住几拨人马轮番轰炸,干脆含含糊糊个个都答应,但又不明确表态,齐国政坛乌云密布,风雨欲来。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易牙、竖刁假借齐桓公命令:因病不想见任何人。再把宫墙垒高,留一个狗洞大小的出口,每天放小太监进去打探生死。齐桓公又病又没人照顾,没几天都挂了。然后,竖刁、易牙出其不意发兵进攻世子昭,世子昭仓皇逃到宋国请求宋襄公的支持。群臣得知世子被赶跑,赶到宫中与无亏一党对质,遭到血腥屠杀。
众公子得知无亏一党赶跑了世子,屠杀大臣,霸占宫廷强行谋立,也赶紧采取行动。开方支持公子潘,率家丁攻打公子无亏,其他几个兄弟以公子商人为首,直指公子无亏无权即位,发兵群攻。只有公子雍没啥势力,眼看打得一团乱,出奔秦国。
仗一打起来,几个儿子都完全忘记老爹死了还没下葬,几股力量对峙了足足两个月,齐国公族国高两家的掌门人,高虎和国懿仲终于忍不住出来劝架表态:只要公子无亏及时安葬齐桓公,群臣就拥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前面已经提过,国高两家在齐国地位很高,势力也很大,连管夫子上台也要极力拉拢,这两家的掌门人出来发话,其他公子觉得无力再争长短,于是暂时妥协同意公子无亏为君。这时候,齐桓公的尸体已经长满蛆虫爬出门外,大家捏着鼻子忍住恶心才把齐桓公下葬。
为了深刻说明齐桓公称霸这一幕戏中管导演的重要性,表达对齐大腕晚节不保的批判。《东周列国志》为这幕戏增加了一段插曲,说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宫女晏娥翻墙进去看望齐桓公,正巧老齐又渴又饿,但还没死。晏娥详细向齐桓公描述了易牙等人的丑恶行径,于是齐桓公追悔没有听管仲的话,觉得到地下无颜见管仲。我猜《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冯梦龙,应该和我一样也是管粉,所以觉得不加这段话不过瘾。我也觉得,管夫子生得伟大死的光荣,应该多表彰几句,而齐大腕辉煌一生落得如此下场,也应该给他个机会发表几句忏悔的离别感言。只是没必要太惋惜齐桓公惨淡的结局,明君晚节不保是正常现象,晚年英明的君主才是异类。
公元前642年春,世子昭借助宋国的力量杀回齐国,宋、曹、卫、邾四国联军屯兵齐境,齐国人原本对无亏和竖刁不满,现在还引来联军进攻,国氏、高氏两家就干脆带领群臣诱杀竖貂、无亏,迎立世子昭。世子昭位置屁股还没坐稳定,其他公子又联合起来进攻世子昭,世子昭又逃回宋国。五月,宋襄公再度发兵,击败齐于甗(今山东济南附近),世子昭正式即位, 就是齐孝公。
一场动乱,齐国从霸主舞台上退下来,逐渐沦为春秋大舞台的二流角色。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6-26 17:42:47 +0800 CST  
(2)齐盟主的接班人
齐盟主生得辉煌,死得难看,不仅把烂摊子留给了齐国,还把难题留给了周襄王。
可怜的周襄王,原本已经下决心,踏踏实实跟着齐老大混日子。结果齐盟主兴也勃,亡也匆,也没培养个好的接班人就挂了。搞得周襄王很迷茫:谁会是下一任老大呢?早点拜码头,早点过安稳日子啊。
我们还是把大国诸侯的情况,略做一个介绍,看看周襄王该拜那个码头比较合适吧。
①宋国
宋国自宋桓公北杏之盟早退被齐桓公恐吓以后,一直都是齐国忠实的小伙伴,齐盟主的红旗指向哪里,宋桓公就打到哪里,绝不跟老大拉稀摆带。公元前651年,宋桓公死了,儿子兹甫继位,就是宋襄公(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
宋襄公上台以后,坚持贯彻老爹的外交政策,对齐老大的号令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落实完成。葵丘会盟的那年,宋桓公死了,宋襄公连老爹还没来得及下葬,就赶去参加齐国主持的大会。齐老大对宋襄公的印象不是一般的好。
当然,光是跑腿跟班勤快,挣不到太高的印象分,宋襄公还有一个先进事迹,更让身为老大的齐桓公刮目相看。
据记载,宋襄公是嫡长子,但还有一个庶长子的哥哥叫目夷(据说是墨子的祖先),宋襄公向父亲请求: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请立目夷为嗣君吧。结果,目夷觉悟也非常高,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逃到了卫国,宋襄公就无可奈何地做了宋国国君,然后宋襄公又把哥哥请回宋国担任左师(相当于丞相)。这个消息传播到诸侯各国,宋襄公声名鹊起,不仅获得了齐桓公的赞赏,连管夫子也竖起大拇指:这小子仁义啊!于是齐桓公和管夫子商量,把齐国太子昭托付给宋襄公。一个不贪恋权位,不追求利益的人,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值得齐盟主托付后事。
一开始,宋襄公也算不负齐桓公所托,在齐国闹得一团糟的时候挺身而出,帮助公子昭(齐孝公)把君位抢了回来。齐国算是获得暂时的安宁。安定了齐国以后,宋襄公开始有想法了:完成了齐盟主的重托,我该是齐盟主的接班人啊!从此宋国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具体说来,干了三件大事。
Ⅰ威服诸侯
第一,逮捕了滕宣公,向诸侯示威;(逮捕的具体原因不确定,大约是滕宣公表示不服气宋襄公作为盟主)
第二,召集曹、邾、鄫等小国在曹都会盟。大约是因为会议的主题不明确,宋襄公的地位也不明确,小国诸侯们也就没把这个小会议放心上,于是鄫君迟到了,曹君后勤保障工作也没做到家,宋襄公怒了:当年齐盟主遇到屁大点事情就要召集诸侯开个会,哪个诸侯敢拉稀摆带了?领导开会追求的就是存在感和认同感。迟到的迟到,怠工的怠工,领导的颜面何在?必须杀鸡吓猴!搞两个反面典型整顿一下开会纪律。
鄫君迟到,宋襄公的处罚方式是杀死鄫君来祭祀土地神。对于这个丧心病狂的决定,宋襄公的大哥目夷(目夷字子鱼,因担任司马,所以也叫司马子鱼)表示反对:小的祭祀都不杀大牲口,你用活人祭祀?祭祀是为了人。杀人祭祀,有什么神来享用?当然,《左传》点评,宋襄公这一做法,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意思是想要笼络威服东夷人:周朝建立初期,商纣王的儿子武庚曾联合东夷人搞过叛乱,作为殷商后裔的宋国人与东夷算是有些渊源,宋襄公杀鄫子祭祀东夷人的社坛,是想和东夷人套套交情,让其继续与殷商旧族的宋国联合。《左传》没有提及宋襄公笼络东夷人的结果如何,想来是不会好,东夷人虽然文化低点,可不是傻瓜,也分得清好赖香臭。
曹君后勤保障没跟上,宋襄公的处罚方式是攻打曹国。结果曹国虽小,却力挺着不肯投降。目夷又出来劝:人家曹国不就是开会的时候忘记给你送羊肉么?值当为了只羊腿灭了曹国?当年周文王打崇国,打了三十天,崇国不投降。周文王就退兵回国,修明教化,后来文王只扎个营吓吓崇国,崇国就投降了。我们许久打不下曹国,还是先回去检查下自己是不是缺德再说吧。宋襄公固执得像头牛。
宋襄公还没坐上盟主宝座,就跟个螃蟹似得到处横行霸道,惹恼了中原大大小小的诸侯们。公元前641年冬,在陈穆公的倡议下,鲁、陈、蔡、郑、齐在齐国开会,会议的主题表面是怀念齐桓公,实际是想建立与宋国抗衡的国际组织。
看来当老大也不容易啊,宋襄公开始重新掂量国际形势:中原诸侯为啥都愿意团结在齐盟主的旗帜下呢?齐国不就是打败或威慑两个强敌,一个戎狄,一个楚国吗?看来宋国不能专门拿小国开涮,还得跟大国交手,才能让一群小喽啰真正服气。
这次宋国把目光投向了齐国和楚国。齐国明显好说话,毕竟齐孝公刚欠了宋襄公一个大人情,而且齐国君位初定,内政不稳,也需要宋国的帮助,绑架齐国比较容易。楚国好像也很好说话,昭陵之盟和齐桓公交手以后,中原大国给楚国留下了极其威武的印象,所以,当宋襄公提出,请齐国、楚国和宋国合盟开个大会商讨国际事务的时候,齐国不好意思拒绝,楚国也被忽悠了。
公元前639 年,宋、齐、楚三大国举行“鹿上(今安徽太和,当时属宋国)之盟”,会议开得很成功,虽然齐孝公心里不爽,但表面上仍答应了尊宋襄公为盟主。楚成王被忽悠了感觉很恼火,但强龙不压地头蛇,也只好也勉强答应了宋襄公的要求。宋襄公进一步向楚成王提出,已经归附楚国的中原小国也要接受宋国的领导,楚成王心里爆着粗口又答应了。这时候,目夷判断:完了,宋国实力不济却想做盟主,早晚会死得难看啊。
宋襄公也有自己的理解:第一,和平时期的会盟,应该按爵位来排位次,我们是公爵,齐国是侯爵,楚国是子爵,我不当盟主谁当?第二,楚国一直插手中原事务,现在我们给他这个机会挤进中原文明帮,他不应该感谢我吗?
于是,宋襄公积极准备下一次盟会!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6-29 19:10:12 +0800 CST  
Ⅱ孟地之会
作为齐桓公的追随者,宋襄公其实是学了点东西的,当年齐桓公东一大棒,西一棍子的秀完肌肉后,就开始给诸侯喂糖果——秀仁义。宋襄公准备如法炮制,召开一次团结的大会,仁义的大会。
公元前639年下半年,宋襄公广发英雄帖,召集诸侯们在孟地会盟,以正式确立自己盟主地位。
如何体现这一次会议的崇高主题呢?宋襄公认为,齐桓公的“衣裳之会”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衣裳之会我们已经讲过:大家简装参会,不带兵车甲士以彰显和平主题。宋襄公的大哥目夷又觉得不妥:宋弱楚强,宋国玩啥仁义啊,万一楚成王使诈,那不是自寻死路?但宋襄公高唱着“让世界充满爱”,就带着“布衣队伍”开会去了。
宋襄公率先赶到了孟地,筑好盟坛等待诸侯。可恼的是,齐孝公不知感恩居然不来参会,卫国、鲁国和齐国关系亲密也没有来赴会。可喜的是楚国居然如约而来,还带来了一群小弟:陈、蔡、许、郑、曹等国都陆续来到孟地。而且,楚成王真的非常听话没有带部队前来。宋襄公感慨,楚蛮子真是忠厚啊!
感受到危险信号的人又是目夷:齐国没来,明显是对宋国的吆五喝六不满,楚国来了,带来了大群仆从,看样子不怀好意。目夷会没开完就开溜了。
一开始会议进行得很顺利,眼看就要进行到歃血为盟这个环节,楚国突然发难要争做盟主。宋襄公下不来台了,急赤白赖地和楚成王争辩,结果蔡、陈、郑等一帮中原国家,全都表示支持楚蛮子做盟主。可恨的楚蛮子已经占了上风还耍诈,突然脱了衣服露出兵甲活捉了宋襄公。最糟糕的是,楚军大部队从三十里外杀过来,拿下孟地后就直杀宋国国都。
好在目夷此时已经回国组织抵抗。
楚国无法攻下宋都扬言杀了宋襄公,关键时刻,目夷采取了正确的外交斡旋,口称宋国已经立自己为新君。楚国达不到要挟的目的,也不想因杀了宋襄公而结怨中原诸侯,加上鲁国前来求情,楚国便做了个顺水人情,放了宋襄公。
接下来,宋襄公又是和哥哥目夷一番谦让,最终坐回了宋国君主的位置。
按理说,走夜路撞过鬼的人都会怕黑。但宋襄公偏偏喜欢一路走到黑。消停了没几天,这家伙又有了新的想法。
Ⅲ泓水之战
宋襄公几经周折回国以后,心里堵的那口气,真是不打一处来。楚蛮子不讲信用就算了,中原诸侯居然也都在危难当头见风使舵,摆了宋国一道。
左思右想,郑国这些年又拜了楚老大,干脆先收拾收拾郑国。结果,楚老大为了给郑兄弟解围,直扑宋国。
这时候大司马固劝阻说:天命已经不在殷商后裔这里了,您想复兴它,会出问题的。宋襄公不听,于是率兵在泓水(涡河的支流)以北迎击楚兵,史称泓水之战。
公元前638年,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此时,宋军已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
宋弱楚强,但宋国并不是没有获胜的机会。
第一个时机:宋军已经排成队列,但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司马固建议半渡而击。宋襄公说:不行,这不道义。
第二个时机:楚军渡过河以后还没有排开阵势,司马固建议发起突击。宋襄公说:不行,这不仁义!
错失两次战机,宋国被楚国打得落花流水。可笑的是,宋襄公的大腿上中了一箭,仍不忘喋喋不休的讲大道理。他说:君子不两次伤害敌人,不擒捉头发花白的敌人。古代的作战,不靠关塞险阻取胜。我是君子,所以不玩偷袭。这时候他大哥目夷咬牙切齿地说:仁义就别打仗,挑起战争又说要爱惜伤员、老人,你这不是拿自己取乐吗。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因箭伤发作,与世长辞,他的儿子王臣即位,就是宋成公(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0年在位)。
泓水之战后,楚国看出中原各国一盘散沙,于是再次把扩张的目光投向中原,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
Ⅳ关于宋襄公的评价
宋襄公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人物。尤其是在他是不是成功称霸的问题上:有史学家认为,宋襄公在鹿地会盟之时,基本达成了宋国主盟的目的,可以算是春秋的一霸。也有史学家认为:宋襄公被楚国活捉,泓水之战还导致楚国势力深入中原腹地,宋襄公算不得一霸。对于宋襄公是否真仁义的问题也争论得很凶:有人认为宋襄公是真仁义,只是遇到楚国太坏,有人以为宋襄公是假仁义,一切都是为了利益。对此,我仍是老说法,认同哪种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观点是经过你内心分析后认同的。
末了,仍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个人觉得,人性是相当复杂的。单一的用真假善恶来判定一个人,实在太草率。
很多历史信号表明,宋襄公是一个有能力的国君。比如:宋国在他的治理下,经济实力大有提升;以管仲对于人性的透彻解析,他也肯定宋襄公;以目夷的智慧,甘愿辅佐宋襄公。但为什么一个有能力的领导人,频频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呢?个人以为,宋襄公的个性里有一致命的弱点:盲目追星!有的人高大上的镜头见太多了,总会以为自己一旦上台就会成为大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宋襄公的称霸的三部曲和齐桓公称霸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对于能灭的小国,毫不客气的吞并,对不干不掉的大国,恩威并施迫使其屈服,甚至不和楚国直接对碰,以打郑国来威慑楚国也和齐桓公如出一辙。衣裳之会,仁义之举……我们都能看到齐桓公的影子。我觉得,宋襄公在国际舞台的表演,就是一心以齐盟主为偶像,致力于做一场齐桓公模仿秀!他演得很用心,却忘记了:模仿秀的精彩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何况,尽管模仿是成名的捷径,但哪个演员能因为全面模仿成为一流大腕呢?
宋襄公演砸了,演砸的代价是付出生命。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6-29 19:13:54 +0800 CST  
②楚国
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耀武扬威,一副我要认第二谁敢认第一的扮相。蔡、陈、郑一批中原国家,争先恐后转投楚大哥门下。楚成王威风八面,但却还是与称霸擦肩而过了。为啥呢?因为这小子缺德!
缺德的具体表现:
第一,恃强凌弱。召陵之盟,楚成王见中原诸侯人多势众,不敢硬碰就签订城下之盟,表示服从齐盟主“尊王”的号令,乖乖给周惠王进攻包茅。结果,诸侯们一撤军,这家伙就开始找软柿子捏。公元前 649年,楚成王以黄国不给自己进贡,灭了黄国。第二年,灭了江国。公元前645年,楚成王以徐国亲近中原诸国为由,讨伐徐国。这时候,齐桓公率中原诸侯救援,结果八国联军出马也没抗住楚国的攻势。没两年,齐桓公和管仲去世,楚成王就更像个痞子一样,肆无忌惮地欺负中原的弱小国家。
第二,不讲信义。楚蛮子本来给中原文明人士的印象就是没文化不讲理,结果楚成王在孟地之盟耍诈抓了宋襄公,又率兵攻打宋国,这没信用的标签就牢牢地贴楚成王脸上了。虽然许多诸侯畏惧楚成王的拳头,胆颤心惊地跟着楚老大讨生活,但心里对楚蛮子的鄙夷是一点没有减少。
第三,好色淫乱。公元前638年,楚国为解郑国之围和宋国在泓水大战后,郑国赶紧拖家带口前去慰劳楚成王。为什么是拖家带口呢?因为郑文公曾经娶了楚国的芈氏(据说楚成王的亲妹妹)为夫人,还生了两个女儿伯芈,叔芈。把老婆孩子带过去,一家子亲戚好说话嘛。《左传》借君子的口吻评价此事说:女人行送迎之礼不出房门,和兄弟相见不出门槛,郑文公的做法不符合礼啊!虽然不合规矩,但此时也没发生啥事。慰问完毕郑文公又盛邀楚成王到郑国遛个弯休息一下。楚成王答应了。
楚成王来郑国做客,郑文公赶紧安排在太庙设盛宴款待,宴会的菜品和礼节都比照接待天子的标准,楚成王酒一喝高了,就把郑文公两个女儿拉回军营中纳为妾室。此时的楚成王最少也有四十岁,郑文公的女儿伯芈,叔芈也就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而且,这两小姑娘还可能是楚成王的外甥女。楚成王这种无耻地做法,引起了文明人的愤慨,郑国的大夫叔詹就骂道:楚成王恬不知耻,肯定不得好死。看他这泼皮样子还想成就霸业?洗洗睡吧!
楚成王确实很无耻,但个人以为,这个事件的发生,郑文公也脱不了干系。郑文公反复违背礼制把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放到楚成王身边,要说他是因为单纯,完全不知道这样做会发生什么事情,那就真的是太傻太天真了。当然,男人为了保住屁股下面那把椅子,把老婆女儿姐妹拿去交易,中国历史上,郑文公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作为国君,郑弱楚强,郑文公有无奈,作为父亲,拿女儿换江山,郑文公是无赖。
不过,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江湖,君主们可能大多理解同情郑文公,而楚成王缺德的名声终于远播中原!
但是,缺德就不能做霸主吗?答:没有不缺德的霸主。但霸主缺德是个技术活,必须缺德得有水平啊,比如齐盟主,虽然也是到处搞棍棒霸权,但别人道义上包装得高大上:尊王攘夷。而且,人家有一说一,说揍人就揍人,说给糖就给糖,从不朝令夕改。连好色也好色得规矩,不搞违背礼法的乱伦事件。而楚成王缺德的水平实在太低级。首先,揍人的借口很低级:不给楚国进贡,揍你!亲近齐国,揍你!……一句话,想揍你就揍你!揍人不说,还出尔反尔,使诈耍奸,又恃强娶了外甥女。总之,楚蛮子的做法,简直为中原文明人士所不齿!
总结:由于缺德的修炼级别太低,楚成王折腾了半天,虽然一时威武非凡,但只混了个超级大流氓的称号就下台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7-01 18:04:35 +0800 CST  
@扁舟湖上行 2015-07-03 16:49:43

最近被志愿搞得死去活来哈哈。
-----------------------------
一样啊,没填的时候纠结怎么填,填完了纠结有没有填高了,或者填亏了,全家讨论的主题全是这个,每个讨论必把我揪住,因为志愿是我帮孩子选的。呜呜呜……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7-03 16:55:54 +0800 CST  
③齐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搞内斗,活生生从老大位置上摔了下来,但齐国从领土面积,军事和经济实力来看,依然是响当当的大国。因为本钱还在,齐国就更不甘心跑龙套,所以,齐孝公(公元前642年——公元前633年在位)继位以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想要重树国际威望。
其实,齐孝公的想法也没错,像齐国这样的大船,不是一般风浪可以掀翻的,只要实力在,咸鱼翻身也不是不可能。
但齐国此时面临问题多多:人才凋零——隰朋、鲍叔牙都在管仲死后不久就都告别人生舞台了,内部不团结——几个公子拥兵自重,虎视眈眈地盯着齐孝公屁股下的椅子。国际环境相对恶化:宋襄公百般牵掣,楚成王牛皮哄哄,还有秦晋两国也蠢蠢欲动。最关键的问题是齐孝公确实也不是称霸那块料,在没有先解决齐国内政的问题,整合齐国实力的情况下,就想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在国际事务中搅浑水,直把个齐国“高大全”的形象活活折腾成了“高大矬”。
齐孝公做了啥事情呢?
一是在陈穆公的建议下,齐国组织了纪念齐桓公,抗议宋襄公的会盟,在齐盟主的余威之下,多数中原国家参加会盟。
二是插手卫国与邢国、狄人发生的纠纷,齐孝公在邢国与狄人会盟,商量对付卫国。
三是参加宋襄公的鹿上之盟,迫于宋国压力承诺尊宋襄公为盟主,然后又反悔鹿上之盟的约定,拒绝参加孟地之盟。
四是在宋襄公泓水之战后,借口宋襄公几年前没参加齐国组织的会盟而攻打宋国,对于这一次战争,《左传》对战争的过程和结果都没具体表述,但可以看出来,齐孝公这时候打宋国,很有些乘人之危的意思。
五是攻打鲁国。揍鲁国的理由是:鲁国背着齐国在洮地、向地和莒、卫等国结盟。
公元前634年,乘着鲁国发生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率兵攻打鲁国。只是这一仗打得相当有趣,鲁国一方面火速请卫国救援,一方面派个人去犒劳齐国军队。派出去的人名字叫展喜,他喜气洋洋地去见齐孝公。齐孝公嘚瑟地问:鲁国人害怕吗!展喜不卑不亢地回答:小人怕,君子不怕。齐孝公说:鲁国人现在家徒四壁,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你们凭啥不怕?展喜的话又一次鉴证了学好历史的重要性,他引经据典地说:第一,我们的祖先有盟约。从前周公、太公共同辅助周王朝,成王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犯。这东西还由太史保管着呢。第二,齐桓公九合诸侯,解危救难才称霸于诸侯。你即位才九年,就打自己的盟友?做这种事情对得住先君吗?所以我们鲁国的君子认为,你肯定不会真打鲁国。齐孝公无语,率师回国。
通过这五个事情,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齐桓公和管子共同商定的继承人,齐孝公的政治表现确实让人有些失望,且不说他对内不能稳定政局,单论他在国际上挥舞的几板斧,档次也是相当低。
首先,从齐孝公第一次在齐国召集悼念齐桓公的盟会来看,有许多中原国家如郑国、蔡、陈等都参加了会盟,可见,齐盟主余威犹存,是齐国良好的政治资源。但是,中原诸侯是被齐桓公“尊王攘夷”的道义旗帜所绑架的。齐孝公上台没几天就联合狄人攻打中原国家,等于齐国自己把政治道义的旗帜给毁了。
其次,在春秋时期大国之间实力相差不够大,谁也不能吞并了谁,根据这样的国际形势,齐盟主制定了“安四邻”,“择其淫乱者而先攻之”的战略布局。所以,齐桓公在威服邻居们之后,就坚持扶植宋国,安定鲁国,保护卫国,其目的是为齐国建立卫星国,让齐国既能吸收邻国的资源,又能把邻国作为战争的缓冲地带。可齐孝公上台后不仅没有采用适当的外交手腕稳住宋、鲁、卫,还专和邻居们掐架,打乱了齐桓公时代的战略格局,逼得鲁、宋、卫在后来纷纷背齐寻找新的依靠,齐国在国际社会失去了重要的外交支援。
还有一个次要的原因是,齐孝公完全没有霸主的气质,揍邻居还尽玩乘人之危的把戏。齐孝公这一倒腾,齐国的信义值也跌到低谷。
齐孝公不是做盟主的料,为何齐桓公和管子会共同商定齐孝公为继承人呢?答:因为“虎父”尽生些“犬子”,而且一个比一个更“犬”,老爹一死就昏抢位置不说,齐孝公去世后,孝公的弟弟潘又指使开方杀死孝公的儿子而自立,这就是昭公(公元前632年——公元前613年在位)。齐昭公死后,齐昭公的弟弟商人又杀昭公的儿子舍自立为君,就是齐懿公。
兄弟之间持之以恒地玩“狗咬狗”,齐国政局一副“剪不断,理还乱”的格局,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④鲁国
前面我们讲到,鲁国在齐国的帮助下平定庆父之乱后,新任君主鲁僖公(公元前659-公元前627年在位)就一直认真追随齐盟主。
齐盟主死后,齐国乱了,宋国水平低,中原没了能上得了台面的带头大哥,一向中规中矩鲁国开始有想法了。
鲁僖公有想法也不是毫无依据的:首先,鲁僖公执政以后,很快地平衡了国内的政治力量,一方面打出感情牌,提拔三恒家族的成员,凝聚了公族的力量。一方面重用臧文仲等大臣牵制三恒的力量。鲁国在鲁僖公的带领下,再次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诗经》里的《鲁颂》,有大部分诗篇赞颂鲁僖公中兴鲁国。
其次,齐盟主没了以后,国际秩序乱套了,不仅大国之间有纷争,连米粒大小的国家也掐起架来。比如,有一个叫须句的小小国,被小国邾国给灭了。须句国的君主,眼见没有齐盟主做主了,就直奔鲁国要求鲁僖公做主。鲁国一个叫成风的大夫和须句国君是姻亲,就极力从周礼的道义上,鲁国肩负的重任上,详细论证了救援须句的必要性,于是鲁国打败邾国,恢复了须句国。
再次,宋襄公被楚成王抓住以后,鲁僖公出面和楚成王协商,并纠集诸侯在薄地召开盟会释放了宋襄公。
事实证明,鲁国现在腿壮胳膊粗,所以,鲁僖公认为,鲁国是时候在国际上露露脸了。于是,鲁国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投身于国际纷争中。
第一步,摆脱齐国控制。
避开齐国,在洮地、向地和莒、卫等国结盟,成立新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第二步,与齐国展开争夺地区霸权的斗争。
齐盟主死后的政治格局,真是一团浆糊。就东部来说,原本邢国和卫国都是受狄人所迫,在齐国的帮助下重新建国。这时候不知道怎么回事,邢国竟然和狄人结成联盟对付卫国。齐国态度鲜明支持邢国和狄人,鲁国就强力支持卫国。后来卫国灭了邢国,鲁、卫一方看起来形式大好。
但关键时刻,老天爷不给鲁国面子了,一场大灾荒,鲁国人民要靠借贷过日子,齐国乘机进攻鲁国。虽然仗没打起来,展喜同志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忽悠齐国退兵了,但鲁国感到齐国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鲁国筹划了地区争霸的第三步。
第三步,依楚制齐。
既然和齐国的军事斗争中,鲁国仍然矮一截,鲁国想到了依楚制齐的方针。
公元前634年冬天,臧文仲与东门襄仲“如楚乞师”,鲁国人的口才真是没得说,两个人跟楚国的令尹子玉(子文的弟弟)一忽悠,楚国果然派兵与鲁国合攻齐国,战争由鲁僖公直接指挥,结果,楚鲁联军占领了齐国的“毂”地,并把齐桓公的儿子公子雍安排在那里,随时窥伺君位。尽管在这一个环节的齐鲁斗争中,鲁国终于略占上风,但问题是,狐假虎威的狐狸虽然有些智商,但没有尖牙利爪,也不可能做得了百兽之王。
综上所述,鲁僖公在春秋时期也算个人物,在他的统治之下,鲁国涌现了不少优秀人才:比如臧文仲、展喜、展禽(展喜的哥哥,因食邑在柳下,谥号“惠”,故称柳下惠)等。而且,鲁僖公也非常善于听取大臣的正确意见,据说在灾荒之年,鲁僖公突发奇想:觉得是几个仰面朝天的残疾人导致了旱灾,于是想烧死“怪人”。结果臧文仲劝说:如果上天想杀这些怪人,就不会让他们出生,如果他们能造成旱灾,烧死他们只会更厉害。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节用饮食、节省开支、致力农事。僖公立即听从了意见。在一帮人杰的帮助下,鲁国国内政治秩序稳定,经济水平提高,连大灾荒年,鲁国也没饿死人。
但是,鲁国的军事实力明显不足,不仅是齐国军队来了,完全没有能力独自迎战。甚至在打败邾国以后,小小的邾国都敢带兵前来报仇。最可笑的是,鲁僖公轻敌,不作准备便去抵御。结果,在升陉作战的时候,鲁军大败。鲁僖公在逃跑的过程中,把头盔都遗落给了邾国,邾人将头盔挂在鱼门上。鲁国被小小邾国打得如此狼狈,军事能力可见一斑。
由于军事实力不足,在这一轮国际关系的运作中,鲁国始终想借力打力。比如联合卫国对抗齐国,或依靠楚国抵御齐国,虽然这些招式一度获得小小成功,但是,武林争霸不同于舞林争霸,舞林争霸的大腕请来了可以在场外做嘉宾,武林争霸的大腕来了就一定要求做竞技场上的选手,谁会让你依靠呢?
总结:尽管这一时期鲁国实力增强,但称霸的要件明显不足,甚至连东方的地区霸权也难以真正把控。可喜的是,鲁僖公是个明白人,发现鲁国争霸无望,就及时调整外交政策,追奉新的盟主,但那是后话。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7-05 18:45:04 +0800 CST  
⑤卫国
前面说到,卫国被狄人灭国后,齐桓公帮助其在楚丘筑新城,此后卫文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35年在位)全面学习齐国的富强之道:教导农耕,支持商业,鼓励手工业,重用人才,卫国终于起死回生并呈现出勃勃生机。据记载,卫文公初年,卫国的兵车只有三十乘,到了卫文公晚年的时候发展到三百乘。但卫国仍不可置疑的从一流大国沦落为二流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完全充当齐桓公跟屁虫的角色。
齐桓公死后,卫文公眼看着齐、宋、鲁、楚“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自知实力不足,较少干预国际事务,偶尔友情客串加入某某联军,也很少发挥实际作用(比如,宋国召集卫、曹、邾扶植齐孝公,卫国基本就是踏踏实实做了一回看客)。卫文公的定位很清晰,卫国能踏踏实实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好。实际上这个定位也很正确,中原没有了强悍的带头大哥,狄人又想多了:是时候杀进中原捞点外快了,这时候,卫国要守住一亩三分地还真不容易。
更可恨的是,邢国人和狄人连成一气了。公元前643年,邢人、狄人进攻卫国,包围了菟圃。狄人的彪悍,卫国人民早就领教过了,一听说狄人进犯,卫国上下心里都在打鼓,这仗能打赢么?
为了鼓舞士气,卫文公上演了一场极其精彩的“禅让秀”,他慷慨激昂地说:谁能抵挡住狄人进攻,好好治理卫国,我自愿跟随他做臣子。这一招很漂亮:君主不贪权位,不怕死,勇敢地冲锋在爱国的第一阵线,历来都是治疗国民懦弱的良药,哪怕只是认真地秀一秀,也会让广大懦民血脉喷张,豪情万丈。
于是,卫国军民在訾娄摆开阵势。狄邢联军一见卫国人脸红脖子粗,一副玩命的架势,静悄悄地就撤了。狼遇到羊群会很凶悍,一旦发现目标是象群,也会老实得跟羊一样。
卫国拿狄人没法,但从此和邢国结仇,为了对付邢国,卫国和鲁国结成联盟。邢国为了寻找安全感,赶紧和狄人一起与齐国建立联盟。
邢、卫两国都找帮手,双方显得势均力敌,为了取得必胜把握,卫国人开始跟邢国人玩“无间道”,卫国大夫礼至兄弟前去邢国做了官。公元前641年,卫军进攻邢国,礼氏两兄弟跟随邢国的国子(官名)在城上巡察,两人把抓住国子扔到城外摔死了,然后邢国城门大开,卫文公灭了邢国。
在卫文公的带领下,卫国内政稳定,外御仇敌,终于又在春秋的江湖扎稳了根。但卫国的良好表现也仅限于此了:这也容易理解,优等生变差生容易,差生再想进入中等生行列也是很难的,卫文公已经算尽力了。
⑥郑国
郑国国君郑文公(公元前672年-前628年在位),早在我们讲齐桓公、楚成王的时候,已经友情客串出场过好多次了。
这家伙背信弃义,经常玩朝齐幕楚的把戏,十足像反派人物。但公道点说,郑文公接手的郑国本来就是个烂摊子:郑国自郑庄公死后,兄弟之间一直杀过来打过去,内政乱七八糟。因为处在四战之地,又经常要被齐楚等大国欺负,郑文公支撑郑国也很不容易。
早年的郑文公也曾是个热血青年,大胆任用弟弟叔詹为正卿,执掌国政,又提拔能人堵叔、师叔为大夫。这三个人,号称郑国的“三良”:经常在郑文公犯二的时候提出正确意见,郑文公虽然时听时不听的,但总的说来,在几个人的帮助之下,郑国内政基本趋于稳定。因为国内安稳,郑文公曾经在周惠王的忽悠下,有过复兴郑国的梦想,但被齐桓公一通连哄带吓后,这家伙很快就认识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此狂种墙头草,用来观察国际风云变化,就是靠着这种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能力,郑国勉强立足于江湖。
郑文公虽然靠着小聪明,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患,却无法靠着小聪明解决要命的继承人问题。先是首止之盟后,郑世子华想要卖国求荣,郑文公诱杀世子华;再是子华的同母弟子臧和郑文公发生矛盾逃亡到宋国,子臧在宋国不仅不夹起尾巴做人,还高调收集鹬毛帽子来戴。郑文公一听大为恼火,找杀手假扮盗贼杀了子臧。
《左传》上说,子臧衣帽不合适招致杀身之祸。个人觉得,春秋重视礼仪,不得体的穿着会招致人的反感是可能的。但用这个借口杀儿子还是太过了。郑文公多疑善变,在杀申侯的事件中,我们已经有所领教。对于,可能谋夺自己位置的人,管他是大臣还是儿子,还是杀了更放心。郑文公的庶子们读懂了老爹的心思,于是赶紧开溜,其中公子兰逃到晋国,公子瑕流亡到了楚国。
郑文公诛杀驱逐群公子事件,引起了郑国的政治地震,但此时的郑国,已经只是春秋江湖的一朵小浪花,不管怎么内部翻腾,对江湖格局已经不产生大的影响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7-10 18:46:32 +0800 CST  
⑦秦国
前面讲到,秦国小霸西戎后有暇东顾,不仅威服了梁国、芮国两中原小国前来朝贡,还在河阳之战打败了晋国,秦国东进的势头很猛。只可惜,当时晋国的国君晋献公也是个牛人,他率军灭掉虞、虢两国后,控制了关中通向中原的咽喉要道崤函地区,秦国东进的道路就被卡住了。
晋献公执政后期,秦国迎来了有为君主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眼看“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秦穆公先认识到了和晋国常年对峙只会消耗秦国的实力,于是,秦穆公主动修好晋国,向晋国求婚,晋献公将大女儿穆姬(与太子申生同母)嫁给秦穆公为夫人。
这一次联姻,秦国又赚大发了。
Ⅰ第一桶金:人才
秦国生活遥远的边疆,获得了向西拓张的机遇。但是,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秦国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面临着两个大问题。
第一,没文化。秦国草创之初,主要和西戎打交道,玩的是刀光剑影,中原文明那套暂时派不上用场,文化派不上用场就懒怠学文化,于是,秦国文盲了。随着秦国的沦落,中原文明圈毫不客气地把秦国拉黑。等到秦国发现“没有文化真可怕”的时候,中原各国已经没有人愿意带秦国玩。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国际会议都不通知秦国!
第二,没人才。秦同学发现文化成绩落后太多,急于找补习老师。突然发现,工资再高也没人干。为啥呢?秦国的人才都乡土气息太浓,干不了传播“洋”文化的活,想要引进人才吧,大都市的人又不愿意扎根到老少边穷的秦国。
穆姬的到来,为秦国收罗人才找到了突破口。
如果大家记性不错,应该还记得晋献公假道灭虢事件中被晋献公俘虏的虞国大夫百里奚。这家伙属于时运相当背的人,早年因家境贫困,就买了家里的老母鸡,凑了几个钱外出打工,结果辗转经过宋国、齐国都没找到一份像样的活,百里奚落魄到依附朋友混饭吃。因为穷疯了,百里奚不顾好友蹇叔的劝阻,在脑残的虞国君主手下做大夫。虞国被晋献公灭了后,百里奚沦为晋国的奴隶,恰巧穆姬出嫁需要陪嫁一批奴隶,百里奚就被派随穆姬前往秦国。此时的百里奚,依然不甘命运捉弄,半路逃跑,一口气跑到了楚国。结果,楚国人以为来了奸细,又把他抓住了想要杀掉,百里奚百般解释自己是虞国大夫,最后老命得以保存,却被送去放牛养马。不知道年纪半百的百里奚同志,有没有大喊过狗血剧里的经典台词:天意弄人啊!
这边穆姬如期来到秦国完婚。细心地秦穆公发现陪嫁的清单上有百里奚的名字,却找不到这个人就追问这个人的情况。秦国大夫公孙枝比较了解中原的信息,于是,向秦穆公介绍:这是虞国大夫,杰出的人才!一听是人才,秦穆公眼睛都绿了:为啥秦国这么没运气呢,好不容易引进个人才,还半路开溜了。秦穆公立即展开代号为“寻找百里奚”的行动。经多方打探,百里奚在楚国牧马,秦穆公大喜,准备用重金购买百里奚回来,这时候公孙枝说话了:秦国花重金买百里奚,就是向楚国说明百里奚是个人才,那楚国肯定要留为己用。不如找个人花五张羊皮的价格去买,楚国肯定放人。百里奚果然如公孙枝所说顺利来到秦国。
百里奚一来,又举荐了蹇叔和宫之奇。中原人才加盟秦国,秦国综合国力倍增。更可喜的是,秦穆公和文明人混多了,也越混越有文明范儿。据说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秦穆公的坐骑弄丢了,秦穆公一路寻找,发现有一群野人正在田野露天烧烤,烧烤的主料就是秦穆公的马。秦穆公见状,不仅不生气,还赠送野人几壶酒,说:马肉是凉性食品,喝点酒以免寒气伤身。秦穆公高风亮节的行为,不仅让野人们感动得眼泪哗哗的,连中原文明人士也开始对秦国刮目相看:秦国人原来也懂仁义啊!
更有意思的是,秦国在这次征集使用中原人才的过程中,深刻领会到了客卿制度(异国人才做卿相)的好处:异国人才在秦国没有根基,必须依附于君主才有生存空间,客卿制度轻松解决了公族把持权力对国君的威胁,于是,客卿制度作为一种政治传统保持了下来。此后,由于秦国对异国人才的格外礼遇,怀才不遇的中原人大量流入秦国寻找机遇(比如后来的商鞅、李斯等),为秦国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文化和智力基础。
Ⅱ第二桶金:人气
自升格为诸侯以来,秦国一直很孤独:这情形有点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农村人觉得他们算城里人,城里人觉得他们是农村人。所以,秦国似乎一直就没建立过像样的外交关系。偶尔与周王室或中原大国发生联系,发表个申明或者通个婚,从中也很难看出谁和秦国正式结盟建交。
幸喜在吃不饱饭的时候,孤独感是很奢侈的东西,所以早期的秦国,沉浸于啃大饼的满足感中。等到肚子撑得溜圆,秦国终于想起来,得到江湖认可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所以,秦穆公做出了伟大决策:以秦晋国联姻作为秦国挤进中原文明圈的突破口。
事实证明,秦穆公很有魄力,尽管后来晋国政局动荡,为他完成目标设定了重重障碍,他依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据记载,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后,指定的继承人奚齐被杀,候补继承人卓子也被杀,晋国只好等着海外游子夷吾和重耳回来执政。夷吾因归国争位心切,以割让黄河以西之地为条件请求秦国发兵帮助其回国争位,秦穆公答应了也确实照做了,公子夷吾摇身一变成为晋惠公(公元前651年-公元前637年)。按照晋惠公的强盗逻辑,公子夷吾是公子,晋惠公是国君,这原不能算同一个人的承诺。所以,夷吾答应过的事情,晋惠公可以不认账,于是晋国宣布:地不给了。秦穆公大为恼火,但秦穆公现在是文明人,为块地和小舅子撕破脸,那也太不文明了,于是,秦穆公强忍住了火。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求助于秦国。秦国不念旧恶,借给晋国大批粮食。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求粮,却遭晋国拒绝。
中原文明国家如此不厚道,秦穆公怒了,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公元前645年春天,秦国刚一度过灾荒,秦穆公就任命邳豹为将,亲自率兵大举进攻晋国,东渡黄河一直打到韩原(山西河津东)。秦军一路得利,所以,秦穆公没留意就落入晋军包围圈,晋军正想要俘虏秦穆公时,曾经偷吃秦穆公马的三百野人赶来迎战晋军,秦穆公不但脱险,反而俘虏了晋惠公。
老公抓了自己的兄弟,穆姬着急了,为了保护弟弟,她恐吓秦穆公要带着孩子玩自焚,秦穆公吓得赶紧释放了晋惠公。其实,秦穆公也没真想杀了晋惠公,杀了晋惠公一文不值,但送晋惠公返回晋国后,晋惠公逼于无奈献出晋国黄河以西的土地。
公元前643年夏季,为了表达与秦“交好”的诚意,晋惠公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作人质,秦穆公把宗室女怀赢嫁给太子圉,又把河东土地归还给晋国。结果太子圉也是白眼狼,公元前637年,晋惠公死了,太子圉急于回去夺位,抛弃怀赢溜回了晋国。
这一折腾,秦穆公肠子都悔青了。安定晋国以后,晋国承诺的土地得到又还回去了,灾荒年借出去的粮食没收回来,俘虏了晋惠公放回去了,质押太子圉又给溜了。等于秦国在晋国的投资,都打水漂了。但得失这东西,真的很难说。秦国失去了丰厚的物质利益,却赢得了更有珍贵东西:秦国自安定晋君以后,频频以明德仁义的文明形象在中原露脸,直接结果是人气指数爆棚,获得了中原各国的点赞。
简单点说就是:秦国赢得了重回中原文化圈的入场券。有了入场券,秦国跃跃欲试想要争霸,只可惜,晋怀公以后,晋国另一位风云人物崛起,抢了秦穆公的风头,秦穆公暂时需要中场休息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7-10 18:47:25 +0800 CST  
⑧晋国
很明显,晋国将是下一个阶段最耀眼的新星,但在成为新星之前,晋国又是一团乱麻。为了讲清楚晋国发家致富的历程,我们还是得回头从晋献公之死说起。
Ⅰ理一理晋国的乱麻
话说,晋献公临死之前,对爱子和晋国的命运都很担忧。自己强行择立奚齐,虽然没人敢反对,但也没几个人支持者,更要命的是奚齐的支持者水平太次,骊姬、优施都拿不上台面说,而朝堂上的“铁杆奚齐派”:梁五和东关五,这两人号称“二五”,其实就跟二百五差不多,除了溜须拍马,实在没啥政治建树。于是,晋献公招来荀息,饱含深情地把奚齐托付给荀息。为什么是荀息?因为荀息没有加入过太子党——政治上可靠,而且此人足智多谋——能力上有保障。荀息也确实感念主公临终托孤,表示誓死保住奚齐,晋献公就放心地去了。
接下来,荀息按照献公的遗命,奉奚齐为晋君,自己做相国,主持朝政。但太子申生的旧党羽里克等人恼恨骊姬害死太子,于是突袭杀掉了年幼的奚齐,荀息只好奉卓子为君,可里克一党又在朝堂上杀掉卓子,荀息深感对不起晋献公的嘱托,自刎而亡。骊姬也被里克杀掉。
晋国的这一段历史,因为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而受到很多历史爱好者的青睐。所以,演绎或点评这一段历史的文章都特别多。在层出不穷地解读中,荀息普遍得到大家的同情,认为荀息太忠诚正直而被里克暗算。对于里克,意见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里克是犯上作乱,一派认为里克是惩奸罚恶。但两派都认为里克是申生的铁杆粉丝,为了给申生报仇,才连弑二君和荀息。至于骊姬,那当然是绝对的大反派,对于这个女人的死,大家拍手称快。
如果读历史的目的,只为获取情感需要,这样善恶分明的解读方式再合适不过。但如果读历史是为了让我们多角度的理解事情,我们就需要刨根问底地再多问几个为什么?
第一,荀息能给晋献公贡献“假道灭虢”的金点子,为什么面对里克的发难如此迟钝?
第二,里克在晋献公表示不待见申生的时候,立马表示中立,他对申生到底有多少感情?
第三,骊姬作为一个母亲,想要给自己孩子谋求最大利益,是不是绝对的反派?
带着问题,我想重新扒一扒故事的细节。
话说,奚齐年幼,国家大事完全委托给荀息处理。
荀息作为晋献公的重要谋臣,绝对是个一等一的精明人物。他一上任就想到:申生、夷吾、重耳三公子虽然一死两逃,但三公子在晋国仍有深厚的根基,想要拥立奚齐,光靠忠心不行,还得把军权抓在手里。
目前军权在谁手里呢?理论上说,晋国的军权在国君手里,比如当初晋献公就亲自执掌上军,让太子申生执掌下军。但这只是理论上,君主强势的时候,武将听命于君主,那军权就可以算在君主手里,要是君主弱势,比如年幼的奚齐,他没办法控制住武将,军权就会落到武将手里。(东周时期,文臣武将的界线不分明,但工作也有侧重。)晋献公时期,武将的头号人物是里克,这人在强势的晋献公面前是“乖宝宝”,但等到奚齐继位的时候,曾经和太子申生一个战壕的里克是不是继续扮“乖宝宝”就很难说了。荀息无法安心,于是,在奚齐继位以后,就任命“奚齐党”的梁五、东关五为左右司马,率领晋兵,不动声色地夺了里克的军权。
里克郁闷了,当初晋献公选择储君,自己为了规避风险而放弃了站队。现在才明白,投资事业风险越大回报才越大。当年,自己拿着高额的筹码,半天不肯下注,现在赌局结束,不仅没有利益可分,原本手里的筹码也过期了。这家伙整理思路发现:只要赌局不结束,自己就有翻本的机会。
如何让赌局继续呢?里克认为只要换君主就等于宣布上次赌博的结果不算数,重新开了一局。里克显然是实干型人才,想到了就赶紧实施。于是,他找荀息商量:主公去世了,两位长公子外边,秦国和晋国都支持长公子为国君,你却扶立了个小屁孩继位,不怕犯众怒么?里克为何要如此唐突地找荀息商量呢?因为在里克眼里,荀息并不是骊姬党,在谋立奚齐的事情上,荀息并没有上串下跳。何况荀息是文人,里克的话句句充满威胁的意味,荀息应该懂得知难而退。
可是,荀息大义凛然地拒绝了。此时,里克恍然大悟:荀息没选择站队某位储君,却坚定地跟随晋献公,其实态度已经很鲜明!现在格局已定,想要让荀息吐出胜利果实已经不可能。何况,荀息满脸“士为知己者死”的表情,看来不完全是做戏。谈判的路被堵死了,必须另谋出路。于是,遭到荀息拒绝的里克串联了三公子的余党,如邳郑父等,收买了个大力士换上宫廷卫队的服装,趁给献公开追悼会的时候,把奚齐刺死在灵堂上。
奚齐死了,荀息很悲痛,自己受晋献公临终所托,扶立奚齐,奚齐在,自己的政治资本就在,奚齐亡,自己的政治资本也烟消云散了。荀息想到了自杀。有人赶紧劝:奚齐倒下了,还有卓子啊。于是,荀息化悲痛为力量,一心一意辅佐卓子。
事后,左司马梁五对荀息说:刺杀奚齐的肯定是里克和邳郑父,我们派兵捉拿吧。二百五都能看出来的事情,荀息能不看出来?但荀息说:里克、邳郑父是先君的老臣,不会做这种事情的。
所谓善谋者未必善断,善断者未必善谋,荀息显然仅仅是一个谋士,当初就已经知道里克对新格局不满,但他却左思右想迟迟没有采取行动,导致里克抢占先机。奚齐死后,荀息又自以为应该不动声色地暂时稳住了里克,只要里克没有戒备,就可以想一个完全之策对付里克。
但里克不是个按规矩出牌的人,没等荀息的完全之策计划好,就在朝堂之上又杀了卓子。卓子死了,荀息的政治资本彻底完蛋,荀息在绝望中自杀!我一直很好奇,假如荀息不自杀,里克会不会放过荀息?总之,骊姬被杀了。
下面我自己回答一下我抛出的三个问题吧。
第一,荀息不是迟钝,是无力回天。奚齐最强有力的支持者是晋献公,晋献公一死,奚齐一派基本就靠荀息单打独斗,没有足够的实力抗衡三公子的旧党羽。加上多喝几瓶墨水的人往往瞻前顾后的没决断,荀息注定要输这一局,可怕的是,政治场上的赌注,往往都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第二,里克不忠心。为申生报仇只是借口,即使没有申生的去世,荀息敢动他的奶酪,这家伙一样要造反。后面还有故事证明他这一性格特征。
第三,骊姬不是大反派。从整个事情看来,骊姬根本不能左右政局,一切事情仿佛因她而起,可实际上,这个可怜的母亲也只是政治派系斗争的一粒棋子。拼命为孩子搏前途的初衷,往往会亮瞎了母亲的眼睛,使正常的女人做很多不可理喻的事情。如果我们静心反思,也许会发现,每一个妈妈都是不同程度版本的骊姬,只是我们比骊姬幸运,不用以生命和作恶为代价,为孩子搏所谓的前途。我们只是拼命奔波,择校,报补习……迎合社会各类游戏规则,只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每次读历史读到这一段,我就嘲笑自己盲目得有些可悲?但一关掉书本,我又被周围你追我赶的氛围恐吓了。其实,骊姬也只是一个盲目的母亲,她并没有搞清楚儿子是否需要或能胜任自己安排的光明前途之前,就在宫廷斗争传闻的恐吓下,把儿子送进了你死我活的争夺赛。最后的结果,很令人感叹,也令人同情。
历史太玄妙,同样的对白,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人却能读出不一样的故事,甚至,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后,也能读出不一样的故事。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7-14 17:04:34 +0800 CST  
Ⅱ晋惠公也是人才
终于要重新洗牌了,里克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扶立了君主,自己能就和荀息一样,成为晋国的风云人物。但扶立谁跟更好呢?目前有两个人选,一是夷吾,一是重耳。里克先选择了重耳,为何先选重耳呢?尽管《国语》为里克准备了一大段义利分析的台词,我仍认为里克选重耳的原因是重耳外表看起来比夷吾那家伙憨厚好控制。于是在与朝中权贵们一议论,决定拥立重耳。里克乐颠颠地派人去翟国,去请公子重耳回来做国君。重耳与狐偃、赵衰一合计:现在根本不清楚国内的具体情况,万一回去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呢?于是,重耳回复说:我违命出逃,父亲死了也没有尽孝,那还有脸回去当国君呢?
重耳不回来,夷吾成为了最佳人选。里克派人去梁国招夷吾,夷吾也是聪明人,里克大权在握,能杀了弟弟就能杀了自己,于是和亲信郤芮商量:用100万亩土地贿赂里克,70万亩土地贿赂邳郑父获得两个权臣的认可,用河西五城贿赂秦国,获得强大的外力支援再回国。
公元前651年,夷吾继位,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一继位,里克就发现,自己想重新建立利益格局的梦想落空了。晋惠公在外流浪许多年,早就培植了大批亲信,一上来就把大饼抢得差不多了,自己还是要靠边站。甚至,晋惠公在回国之前答应封给的汾阳一带的百万亩田地也泡汤了。但在强势的晋惠公面前,里克再一次示弱了,除了牢骚满腹,并没有做出过分的举动。
在真老虎面前,里克变成了纸老虎,晋惠公残忍地笑了,一山不容二虎,即使是纸老虎我也得打倒。晋惠公杀里克的借口很有水平:为奚齐和卓子以及荀息报仇。里克愤怒地说:我不杀旧君,新君哪里得立?然后,里克自杀。看样子,这家伙到死也没搞清楚自己和荀息的差别在哪里。
猴子一被杀,小鸡吓蒙了!里克的铁杆兄弟邳郑父急得上串下跳开展自救工作。于是,这家伙趁着被派去秦国的谈判割地事项的机会,对秦穆公说:为啥晋国要和秦国耍赖皮,不肯割地给秦国呢?就是吕甥、郤称、冀芮这几个人搞鬼,怂恿晋惠公不割地给秦国。如果用重礼对他们巴结,然后请他们来秦国单程旅游,我趁机赶走晋惠公另立君主,秦国就能得到土地了。
这邳郑父也太笨了,秦穆公不了解晋国情况尚可理解,他邳郑父是亲自目睹了里克和郤芮过招的嘛,明知道郤芮不是善茬的,还出给秦穆公进献这么个烂点子,只能说明他活得不耐烦了。果然,秦穆公派遣泠至到晋国忽悠吕甥、郤称、冀芮三人。郤芮笑了:秦国无端端给晋国的三大夫送礼,还邀请过去公费旅游?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啊!郤芮也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干净利落地杀了邳郑父及其党羽祁举和“七舆大夫”:左行共华、右行贾华、叔坚、骓歂、纍虎、特宫、山祁。里克一党彻底被晋惠公清理了。
邳郑父的儿子邳豹逃亡到秦国,对秦穆公说:晋惠公太坏,百姓不拥护他。如果进攻晋国,百姓一定赶走他。秦穆公这次脑袋清醒了,说:如果夷吾失去群众基础,他哪里还有能力杀掉大臣?秦穆公没有听信邳豹的话,但仍留下邳豹为秦国所用。
读到这里,大家有没有觉得奇怪,晋惠公背信弃义,昏庸无能是一大反派形象,秦穆公为何会认为他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呢?答:背信不一定弃义,背信弃义也不一定昏庸无能,实际上,晋惠公对于晋国的发展颇有贡献的。为了说清楚我这一论点,我又不得不把晋惠公的故事再捋一捋。
第一,“以贿得国”也算韬略
听到贿赂这个词,我们可能已经从心里为夷吾回国打上贬义的烙印。但是,当时晋国国政被里克和邳郑父两个混人把持,如果没有果敢强权的君主回国执政。其后果就会是两个:一是里克和邳郑父扶植傀儡,操纵晋国,然后人心不服继续动乱。二是各诸侯国趁晋国持续内乱,掌控晋国。夷吾选择回国,追求个人利益占大部分因素,但就其效果来说,夷吾回国制止了晋国的内乱。虽然相比重耳大义凛然地放弃了这次回国继位的机会,夷吾略欠深谋远虑。但晋惠公以贿赂里克和邳郑父的方式示弱,麻痹国内对手,又贿赂秦国的方式为饵争取国际援助,回国后能迅速控制局面,从能力上说,也是一等一的。
第二,背信和弃义区别对待
我们常把背信弃义作为一个整体意思来看,觉得背信就一定弃义。实际上,单方面撕毁协定就是背信,虽然不守信用肯定不应该,但背信却不一定必须和弃义绑在一起。个人觉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去理解整个事情。
首先,晋惠公回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了铲除了里克的一党,大家觉得夷吾有些忘恩负义。但是,里克作乱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自己获得更大利益。如果晋惠公满足了里克的要求会怎么样呢?100万亩土地壮大了里克,削弱的就是晋惠公自己。晋惠公没有信守承诺是真的,但很难说是忘恩负义,因为里克和晋惠公双方只是做了场生意,里克是奸商,晋惠公更奸商,大奸商斗拜了小奸商,如此而已。政治斗争你死我活,该低头时就低头,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向都是江湖的游戏规则,追究谁更无耻、谁更更无耻没有意义。
其次,秦穆公支持晋惠公回国为君也是垂涎晋国河西的土地。秦穆公上当,固然可以指责晋惠公赖皮,但从另一方面说,秦穆公对“河西五城”有兴趣,可不仅因为增加了秦国的国土面积, 这五城实际是晋献公费尽心计灭掉虢、虞两国后建立的挡住秦国西进的战略要地。秦穆公自以为扶立夷吾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打通东进的要道,控制晋国——想用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不被骗才怪?而晋惠公以河西五城为饵,骗秦穆公卖力当了一回保镖,其实是对当时的战略态势的清醒认识。实际上,如果晋惠公回国以后真的把这块地割出去了,他很难不背上卖国贼的骂名。
当然,晋惠公在灾荒年借了秦国粮食,却不肯借粮食给受灾的秦国,这事干得太没品了。但韩原之战晋惠公被俘以后,晋国人的反应是“ 众皆哭” 。且晋惠公在秦国“疗养”期间, 晋国秩序井然, 也没有另立新君, 甚至大家团结一致积极营救晋惠公。由此可以看出,晋惠公继位后是建立了最广大的群众基础的。
第三,晋惠公的改革
据《左传》记载,在韩原之战以后,晋惠公不得已割出了“河西五城”给秦国,还把太子圉送去秦国做了人质。战略要地尽失,连继承人也被秦国掌控。晋国面临的国际形势都相当严峻。这个时候,晋惠公没有蛮打莽撞,而是非常冷静地在晋国开展了一场经济和军事的改革。不得不说,晋惠公是有才智有胆识的。
这一场改革叫“作爰田、作州兵”。“作爰田,作州兵”的解释有很多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将大量的公田赏赐给私人,再打破国野界限, 让野人获得纳赋当兵资格。这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作爰田是把晋国公室的土地赏给有军功的人,同时承认人民耕种和开垦的私田为合法。这项措施,实际上废除了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刺激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晋国的经济水平迅速提高。
第二,周朝灭商以后,周族的农民与贵族分别驻守在城和邑,被征服的其他族(如商族人)则居住在乡下野鄙之中,所以,“国人”和“野人”的社会地位并不一样。按照周王朝的制度,只有国人才能服兵役、野人不服兵役,军事物力也主要由国人承担(当然,权力和义务是对等的)。晋国“作州兵”的政策,就是在允许大家拥有私田以后,不仅要求国人服兵役,而且要求住在“州”里的野人也要服兵役,同时还要负担车马兵甲的军事费用。晋国迅速扩充了军事力量。
晋惠公改革两年以后,秦穆公不仅归还了河西五城的土地,还把怀赢嫁给晋太子圉。秦穆公的行为,很多人理解为厚道,其实,在国际斗争中,厚道只是个传说。秦穆公要真厚道就不会盘算晋国的土地。晋国改革以后,经济迅速发展,甲兵武士遍野,秦国知道晋献公为晋国打的底子厚,晋惠公再一剂补药下去,晋国立马恢复了彪悍的体魄。秦国想要控制晋国是不可能了,干脆把地还回去,又把宗室女嫁过去,重新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否则,要真打起来,谁胜谁负还真难预料。
总结:晋惠公肯定不是好人,但对君主的评价,若单以道德为评判标准,那就真没法评价了。像《左传》、《国语》之类的儒家经典,专注于宣传仁、义、礼、信,自然得找几个“伟光正”的典型鼓舞大家,也得找几个“渺暗矬”的反面典型教育一下大家。晋惠公做了背信的事情,不入儒家法眼,两个儒家的作者添油加醋再摸一把黑上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个人认为,晋惠公是晋国称霸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7-15 19:05:33 +0800 CST  
Ⅲ晋文公的开场秀
公元前637年,晋惠公病死,他太子圉从秦国逃跑晋都绛即位,就是晋怀公(公元前636年在位)。
晋怀公即位,因为害怕叔叔重耳回来和自己抢位置,于是下令凡是跟随重耳出逃的人,都要由家属写信招回来。狐突不肯召儿子狐毛和狐偃回国,怀公杀了狐突。晋怀公一上台就干掉了自己的曾外公,正好为重耳回国争位贴上了正义的标签。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兵的护送下,渡过黄河,包围了令狐,进入桑泉,占取了臼衰。到达庐柳的时候,眼看晋军抵抗不住秦军进攻,秦国派人前往晋军开展游说活动,两天后,重耳派狐偃为代表和秦国、晋国的大夫在郇地结盟,盟会的内容《左传》和《国语》都没提及,但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此次盟会应该是秦晋达成协议,拥立重耳赶走晋怀公。重耳终于回到阔别十九年的晋国,入国都绛即位,这就是晋文公(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在位)。
晋文公终于闪亮登场了,为了让这位大腕的形象更丰满,我必须回放插播一段《重耳流浪记》。先说明一下,关于重耳流浪的路线,一直争议颇大,我觉得这种争议没意思,所以,直接选用《左传》的说法。
话说当年(公元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的陷害逃到蒲城,结果晋献公派大内高手勃鞮追杀重耳,重耳爬墙逃去了翟国,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其实在翟国的生活比较幸福:首先,一帮晋国的文臣武将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等死命追随,重耳的生活的并不孤单。其次,翟君对重耳很器重,翟国攻打廧咎如,俘虏了一对姐妹花叔隗、季隗,翟君把季隗嫁给了重耳,生了伯儵、叔刘,把叔隗嫁给了赵衰,生了赵盾。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里克作乱后,派人迎接重耳回国即位,但由于重耳没控制政局的绝对把握,他拒绝这一次巨大地诱惑。关于重耳的这个决定,有人问,重耳轻易扔掉了嘴边的馅饼,万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那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实,重耳所谓的拒绝,不过是观望国内情况、试探众大夫的态度。只是,事态的发展有点超出了重耳及其谋臣的预期。
《国语》对这件事情,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大致情节是,里克去请重耳,重耳拒绝了。而吕甥和郤称就联络夷吾,献计夷吾贿赂秦国以获得支持。然后吕甥说服众大夫,请秦君为这一次立君主来做裁判,结果,夷吾因为贿赂秦穆公而回国。
故事的线索虽然简单,但我们分析故事的细节,就更会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首先,里克去请重耳不成后,吕甥和郤称立即联络夷吾并密谋。这说明里克率领三公子党干掉奚齐和卓子被杀以后,三公子党内部发生了分裂。除了申生的旧部因为申生已死没法再拥立申生以外,重耳和夷吾的旧部都想拥立自己的旧主。而里克因为旧主已死,重耳又憨厚可控,选择了加入重耳阵线。里克实力最强,他获得了优先发言的权力,他让屠岸夷去狄国请重耳,结果,重耳说:如果是民众认为有利,邻国愿意拥立,大夫们都服从,我才敢回去。这话啥意思呢?重耳并不是拒绝回国,他只是不想回去就被人操控,直白点说叫:我的地盘我做主,如果不能做主就不回去。重耳用此话试探里克的态度,里克显然对重耳的回复不满意:我不就是为了掌权才造反的?所以,里克在立重耳问题上动摇了,他没有再次肯请重耳归国。
重耳谨慎观望的态度,刺激了里克的对手们,于是吕甥和郤称派蒲城午去梁国对夷吾建议说:贿赂秦国,求他们帮助你回国继位,我们做内应。夷吾和郤芮一商量,立即答应了建议。然后,吕甥出面跟大夫们商量:如果我们直接从国外迎公子回来做国君,万一大家意见不一致,国家又会动乱,但立君主的事情拖得太久肯定会遭诸侯算计。不如我们请求秦国做裁判,帮我们选一选在外的两个公子哪一个好,秦君是两个公子的姐夫,最有资格公正表态吧?此时,里克已经和邳郑父一起收了夷吾的空头支票,默默变成了夷吾党。里克一沉默,其他重耳党并不知道事情另有黑幕,确实也不希望晋国再出乱子,就都把希望寄托在秦穆公公正的裁判上面了。
秦穆公一听要为晋国立君主做裁判,激动得像打了鸡血。立即派出以公子絷为代表的考察团。先考察的人是重耳,重耳知道考察团来了,赶紧和狐偃商讨如何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狐偃为重耳定制的答卷是谦虚谨慎,不卑不亢,尽显人君风范,重耳完成得很漂亮。
公子絷离开狄国,又去到梁国考察夷吾。夷吾的答卷很简单:奉上黄河以西的五座城邑给秦君,黄金八百两、白玉六双报答公子絷。
公子絷回到秦国,向秦穆公递交了两个公子的答卷,当然,他肯定没说自己也捞了一笔好处。
秦穆公作为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听就知道重耳更适合做君主:第一,在利益争夺关键时刻,重耳沉得住气。第二,重耳不卑不亢,维护了晋国大国的尊严。所以,秦穆公觉得重耳这小伙子能堪大任。
公子絷受了夷吾重礼,不好不替夷吾说话。但秦穆公的判断明显正确,他只好另寻突破口说服秦穆公。公子絷说:如果我们辅立晋君是为了成全晋国,那么立一个仁德的公子未尝不可。但您如果辅立晋君是为了在天下成就秦国的威名,就不如立一个差劲的以扰乱晋国,并且可以驾驭它。
秦穆公吹黑哨了,重耳很郁闷:真是太傻太天真啊,白白错失良机。但此时已经没办法了,夷吾回国后三下五除二就清扫了里克一党,安安稳稳地坐在了晋君的位置上。我认为:重耳拒绝回国,完全是个误会,尽管《国语》没有提及重耳是否后悔,但从后面重耳的动作来看,他是从这一次事件中汲取了经验教训的。后世儒家学者因为重耳后来成就霸业,就不断渲染重耳让位的德行和智慧,却让重耳的一些行为变得莫名其妙,无法用常情解释。
这一次,重耳不仅失去了重要的机会,更要命的是,晋惠公是一个称职的君主,回去后把晋国上下玩得铁板一块,重耳连反攻倒算的机会都没有,只好继续在翟国打猎。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7-19 18:42:12 +0800 CST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前644年,机会又来了,晋惠公韩原之战失败被俘了。史料上虽然没有重耳“造反活动”的记载,只说了晋惠公一回国,立即又派勃鞮追杀重耳,重耳再次被逼出奔。晋惠公继位6年一直没对兄弟下手,现在才追杀重耳,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晋惠公多疑昏庸容不下兄弟,很有可能是重耳耐不住寂寞开始动作了。
重耳遭到追杀,不得不仓皇逃离居住了十二年的翟国。流浪的时间约六年。经历了7个国家: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有意思的是,重耳一行凡经过大国,都得到盛情接待,中小国家都不爱搭理重耳。很多人认为,热情接待重耳的君主是因为识英雄,重英雄且眼光的长远,而拒绝接待重耳的国君,是因为没有识人之明,眼光短浅。这种评价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大国接待重耳,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大国不畏惧晋国责备,第二是大国一向喜欢支持别国反对派势力以便从中获利。中小国家不肯接待重耳,一方面是得罪不起晋国,一方面也懒怠用大量的财力物力去供养一群闲人。虽然,春秋流行政治避难,一般的政治犯逃亡他国都会受到收容,但重耳显然不是谋求政治避难,而是一路串联寻求外力帮助杀回晋国,没有实力的国家,可不想掺和这事。
重耳的第一站是卫国,卫文公拒绝接待重耳。卫国是大国,但那时卫文公以前的事情了。现在的卫国是从丐帮规模一点点发展起来的,虽然可以算个中等规模的国家,但卫文公因深感创业之艰辛,尽量不搅和国际事务,生怕卫国多年积攒的几分家底,被自己闹腾光了。其实我挺支持卫文公,自己人民都没照顾好,闹腾着插手别国事务是很二的。而且,就当时的情况看,重耳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可能性并不高。
卫国拒绝公费接待,把重耳一行人给愁坏了,因为躲避追杀,大家都走得急,一应生活物资盘缠全没带,经过五鹿时,重耳饿得受不了,亲自向当地的农夫要饭,农夫很实在,送一块泥巴给重耳,想吃粮食就自己种吧。重耳光火,想要揍这有眼不识泰山的家伙,还是狐偃头脑清醒:一群有头有脸的人物,跟个乡下人打架,赢了没名气,输了要笑死人。但重耳在气头上,这话还不能直说,于是,狐偃忽悠重耳:这是上天把土地赐给你嘛,吉兆啊!重耳不仅叩着头接受,还把泥土装上车子。
一路忍饥挨饿,重耳终于到达流亡第二站齐国,这时候齐盟主还没死,对于重耳流亡来到齐国,齐盟主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晋国自齐盟主称霸以来,一直没有归附齐盟主门下(晋献公曾经有意愿加入中原组织,亲自参加葵丘会盟,但中途折返回去就死了),现在重耳投奔,齐盟主觉得脸上很有光。但这个时期,齐桓公已经离死不远,没有精力再插手他国事务了。齐盟主把宗室女齐姜嫁给重耳,又给配房配车,但绝口不提率兵支持重耳回国的事情。
尽管回国的事情没着落,但重耳却很高兴来到了齐国。不仅又娶了一个漂亮老婆,繁华无限的大都市临淄也让重耳十分迷恋,重耳打算呆在齐国不走了。这可急坏了跟随重耳流亡的一帮人,千辛万苦跟随重耳流浪十几年,不就为能风光回国分蛋糕吗?呆在齐国算怎么回事呢?于是,狐偃等人在桑树下商量如何“绑架”重耳离开,却被齐姜的侍女听见了,侍女是个没城府的小姑娘,听到那么机密的事情,赶紧去跟主人齐姜汇报,齐姜怕侍女泄密就杀了侍女,再和狐偃合谋灌醉重耳,强行把重耳带离齐国。对于齐姜的行为,经常看儒学砖家津津乐道赞美齐姜,我实在想吐槽两句,为了丈夫的前途滥杀无辜,齐姜确实是个有政治头脑的狠角色。但对用无辜生命去垫脚自己或家人事业的人,我们不吐口水就算了,还要大肆赞美就太扯淡了。
重耳终于离开齐国,来到第三站——曹国,曹国也是个小国,按说不会接待重耳,但曹共公是个恶俗的家伙,听说重耳的肋骨排列很密,有点像并成一整块,就想看稀奇。于是,曹共公假装热情接待,趁重耳洗澡在外偷看。这玩笑开大了,重耳愤怒离场。好在曹国有一个大夫叫僖负羁,这家伙的老婆有点眼光,他对老公说:重耳的随从都是人才,万一回到晋国做国君,肯定要来找曹国算账,我们应该赶紧笼络重耳,于是僖负羁就向重耳送吃送喝送钱。
重耳到达的第四站是宋国,宋襄公热情接待。但除了热情接待,宋国也帮不了重耳什么了。因为泓水一战宋国惨败,宋襄公虽然捡回半条命,但仍在疗伤。
重耳失望地离开宋国来到第五站——郑国,郑文公自从齐楚相争,就一直夹两老大中间吃受气饭,好不容易齐桓公死了,现在只用拜楚老大,郑国吃亏的次数多了,肯定不想节外生枝。尽管有叔詹劝郑文公,郑文公仍不接待重耳。
重耳只好奔赴第六站——楚国。楚成王以接待国君的礼仪款待重耳。楚蛮子现在也是半个文化人了,重耳只是个公子,楚国用国君的礼仪接待,不是闹不清楚中原礼仪,而是楚成王表示支持重耳回国了。虽然,史书没有说重耳如何忽悠楚成王,但在宴会上,楚国追着问重耳,如果你能够回国,如何报答我呢?这句话说明楚成王和重耳已经就“重耳归国事宜”进行过会谈了。重耳历经艰难撑到现在,做人圆滑了许多,对于楚成王的问题,重耳先打太极:楚国那么有钱,还稀罕我晋国的东西?但楚成王固执地问:不可能我白帮忙吧。重耳略略思考后说:如果能够回到晋国,一旦晋、楚两国军事演习,那我就退后九十里。如果您还不依不饶,那我们就只有较量一下了。大家都觉得,重耳的表态很英雄气,但我觉得,重耳的话有超强的艺术性,在我们看来是英雄气,但也许在楚成王看来,这就是重耳在暗示,只要楚国不相逼,就不与楚国争霸。
楚成王在政治上也是一只修炼千年的狐狸,一方面重耳给出了报答的筹码,另一方面,重耳是英雄,夷吾有实力,两强相拼,晋国有好戏看了。只是楚成王没料到,夷吾很快死掉,重耳的对手变成了政治菜鸟晋怀公,楚国没看到晋国动乱,却扶植了新一代的中原霸主。
楚成王派兵护送重耳前往秦国。秦国是最后一站,也是最关键一站。
有时候,运气这东西真的很难琢磨,重耳来秦国前,晋惠公居然切合时机地死了。晋怀公这只政治菜鸟,居然逃婚把秦国得罪了。秦国把怀赢嫁给晋怀公,原本是看晋国迅速壮大,想用婚姻来修好晋国。晋怀公这一逃跑,秦穆公心里没底了:这家伙逃跑,明显没把秦国当亲戚,甚至不满意秦国的质押,这家伙若是带着对秦国的仇恨回去执政晋国,对秦国可是极大的威胁啊。
重耳一来秦国,秦穆公松了一口气:扶植重耳不仅可以解除晋国对秦的威胁,也许还可以掌控晋国。秦穆公把怀嬴在内的5个女子送给重耳,表示愿意支持重耳回国。重耳娶了侄媳妇与秦国联姻,谋求回国的事情提上议事日程,但秦穆公可不想为重耳白白打工。
没过几天,秦穆公宴请重耳。
宴会进行了好几天,具体讨论的事项已经不见记载,史书只把结束部分大家唱的几首歌给记下来了。大约是秦穆公唱《采菽》,赵衰让重耳唱《黍苗》,秦穆公长《鸠飞》,重耳唱《沔水》,最后,秦穆公唱《六月》结束了这一次宴请活动。不知道有没有喜欢读《诗经》的孩子,能自己看懂这一段的意思?不管有没有人能看懂,我还是翻译一下。
首先,秦穆公唱《采菽》,这首诗歌描绘的是春秋时代诸侯朝见天子时的情景,中心思想是诸侯和天子之间是相互依存在关系,诸侯为天子定国安邦,天子给诸侯以丰厚的奖赏。秦穆公唱这首歌,自喻天子,暗含重耳得承认自己霸主地位的意思。重耳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开始明白当年夷吾的选择,于是,重耳下堂拜谢,秦穆公也下堂辞谢。赵衰适时地帮重耳补充说:国君用天子接待诸侯的待遇来接待重耳,是激烈我们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嘛,我们怎敢不积极进取?
拜谢完毕后,赵衰让重耳唱《黍苗》这。重耳唱完,赵衰代为阐述重耳的心意:重耳像黍苗渴望秦君的甘露之惠。重耳如果成为晋国百姓的君主,一定是唯秦国马首是瞻。秦君如果能放心大胆地任用重耳,四方的诸侯将都会归附秦国。
对于重耳的回复,秦穆公显然很满意,接着唱一首《鸠飞》,先秦诗歌里,已经找不到《鸠飞》这首歌词,但从上下文意思推断,秦穆公应该在勉励重耳。
接下来,重耳唱《沔水》。《沔水》说的是国家在动乱,政事日非,引起作者对国家的担扰。重耳这时候唱这首歌,重在表达自己对回晋国前途不明的忧虑。
然后,秦穆公唱《六月》,《六月》唱的是周宣王北伐玁狁的事情,这场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秦穆公算是用这首歌总结:团结就是力量,胜利就在前方。
东周的文化就是这样有趣,一场即将爆发的大战,就在宴会的歌唱声中敲定了。
重耳终于要回国了。有人说,苦难是财富,这句话确实有一定道理。从重耳和秦楚的谈判中,我们可以看出,历经艰辛的重耳政治上日趋成熟:既然大国不可能白为自己打工,那就表示屈服吧?但同样是屈服,重耳却比夷吾棋高一着:夷吾的贿赂叫空头支票,一旦支票不兑现,打架的几率是百分之百;而重耳的贿赂叫一切尽在不言中,受贿者可以无限解读,重耳却永远掌握解释权,视情况解释自己的承诺。
镜头终于又转回重耳依靠秦军的力量杀回晋国,新上任的晋怀公,还没来得及稳定人心,就被赶下台杀掉了。在干掉竞争对手的事情上,重耳也比哥哥夷吾干得干净利落。
公元前636年,重耳回国即位,就是晋文公。晋文公一即位,周襄王放心了:费力巴拉转了一圈,终于又找到可以依靠的大树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7-19 18:43:00 +0800 CST  


再上一张地图,大家结合着看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7-20 15:23:56 +0800 CST  
三、秦晋争霸
晋文公的出场,可以算是春秋历史第二阶段结束,也可以看做春秋历史第三阶段的开始。第三阶段故事的焦点在秦晋争霸。不过,我们的故事线索仍要先回到周王室。
1.周襄王的时代还在继续
周襄王时代跨越春秋历史的二、三阶段,所以,周襄王未完的故事我们还得耐着性子讲下去。
(1)周襄王做了“垫脚石”
齐盟主死后,国际社会虽然很闹腾,但周襄王除了观望等待新霸主的出现,也干不了什么大事。干不了大事,周襄王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什么小事呢?做和事佬!
事实证明,和事佬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如果分量不够,还是别去丢人。
话说郑国在被齐楚两大国欺负后,偶尔也找个临近的小国练手,找回点自尊。公元前639年,郑国借口小弟滑国背叛自己跟卫国关系暧昧,所以进攻滑国。郑国虽然打不赢齐楚,但对付滑国这种小弹丸还是绰绰有余的。搞笑的是,滑国全盘学习郑国的墙头草精神:郑国大军一到,滑国马上俯首臣称,郑国一撤兵,滑国又赶紧去巴结卫国。郑国恼了,滑国风吹两边倒,也太不厚道了!于是再次大举进攻滑国。
别看滑国豆丁那么大,人家也是老牌诸侯国,当年西周康王把周公的第八个儿子被分封在滑,就是滑国的第一代国君。既然郑国和滑国都是周王室的同姓封国,周襄王觉得自己有责任劝劝架,就派伯服、游孙伯去请求郑国不要打滑国。两个天子的使臣来到郑国,还没来得及劝,就被郑文公一顿质问:周襄王为何要偏袒卫国和滑国 ?说完就不由分说把伯服和游孙伯给抓起来了。
周襄王怒了,佛也有火啊!我身为天子,也就劝个架,郑国至于这么欺负人么?郑国不就仗着自己现在傍了个楚蛮子嘛?这年头,谁还不会找帮手?但这帮手还真不好找,中原各大诸侯,要么国内一团浆糊,要么畏惧楚国,谁能帮周襄王撑腰啊。周襄王掰着指头数了一圈,突然想到了找翟国。翟国也是蛮子国,你给得起价钱就敢跟你干,管他谁是谁的靠山。于是,周襄王派大夫颓叔、桃子二人去忽悠翟国,也不知道他们许诺给翟国啥好处。反正翟君领骑兵千人,以打猎为名,突然入侵郑国境内,攻破了栎城。
周襄王乐了,看样子,还是没文化的人更可爱啊,给块糖就能跟我卖命。周襄王立即决定娶个翟国女子做夫人,利用翟国势力重整旗鼓,好好经营周王室。
周襄王想得很好,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永远都存在。翟国的女子叔隗(和前面赵衰的老婆同名)嫁过来以后,做了周襄王的王后。但这王后没经过礼仪教化,所以主张自由恋爱,嫁过来后,不仅不好好服侍老公周襄王,却和甘昭公打得火热。
甘昭公是谁呢?就是当年和周襄王争位置的王子带。因为封地在甘,所以也称甘昭公。据记载,甘昭公不甘命运的捉弄,在公元前648年,伙同戎人想要推翻周襄王,结果,被周襄王狠揍了一顿,仓皇跑去齐国。按说齐盟主正在搞“尊王攘夷”的活动,王室出现谋逆事件,应该把甘昭公交给周襄王处理才是,但齐桓公保护了甘昭公,保护了自己的绝对裁判权,也留了一个牵制周襄王的棋子在手里。
甘昭公在齐国住了十年,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将甘昭公召回周,召回的原因不明,我觉得,亲情偶然在政治斗争中占了上风也是可能的,也不排除周襄王觉得齐桓公死后,把弟弟放在乱糟糟的齐国更威胁自己的安全。
把甘昭公弄回国后,周襄王肠子都悔青了。这家伙归国后,不仅不感谢领导感谢组织,还和嫂嫂暧昧起来,周襄王一怒把叔隗被打入冷宫,甘昭公自知坏事了,赶紧逃往翟国。不知甘昭公又怎样忽悠翟国,公元前636年,翟君又掉转头率兵攻打周襄王,周襄王这次打不过,逃往郑国避难,传榜各诸侯起兵勤王。
这时候,郑国在天时地利上都最适合率兵勤王,但郑文公拒绝了:周襄王刚仗着翟国撑腰揍了郑国,现在自己被翟国追得惶惶如丧家之犬,我看笑话还来不及,凭啥要帮忙。叔詹劝郑文公说:起兵纳周王,树起尊王大旗,郑国便可以冠冕诸侯,征服列国,称雄中原。郑文公死活不干,不过也不奇怪,要是能有这政治远见,也不是郑文公了。
郑文公不肯勤王,有人却从此事看到了机遇,谁呢?狐偃!这时候,晋文公已经坐上了晋君的宝座,所以,狐偃劝晋文公:赶紧护送周襄王回国?如果您不送,秦国就会送。秦国去送,我们就会失去奉周天子令诸侯的机会,无法再谋求诸侯盟主的地位。继承晋文侯的业绩,建立晋武公的功德,在此一举。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兵活捉甘昭公,帮助周襄王回到了洛阳王城。周襄王为酬谢晋军功劳,说要赏晋文公一块地。实际上,周王室本来就只剩巴掌大的一块地,还要割一块赏赐诸侯,真的等于砸锅卖铁了。不过,作为天子,诸侯有功是要赏的,这是规矩,也是天子的脸面。周襄王也只好豁出去了。
周襄王说要赏地,晋文公很谦虚地拒绝了,周襄王还没来得及高兴,晋文公接着提要求:请允许我死后用天子的礼仪来安葬吧。这回周襄王傻眼了:礼仪和身份是对等的啊,晋文公要是能用天子礼仪下葬,就等于获得了天子的身份,此事万万不行。土地可以丢,身份脸面不能丢!周襄王回答说:如果叔父想改朝换代建立新制度,那就把我流放去边疆吧,只要是我做天子,叔父仍然是诸侯,我就不能改变先世的体制,如果我擅自改变规矩,以后如何制定政令呢?要不然,您老人家有土地自行隧葬,我哪管得了呢?周襄王这话说的,有些无奈加悲壮了。
晋文公也感觉不能继续相逼,就很勉强地接受了阳樊(今河南济源东)、温邑(今河南温县西南)、原邑(今河南济源西北)、攒茅(今河南修武西北)的土地就回国了,晋国的疆土一下向东拓展到太行山以南。
很明显,晋文公的“尊王”比齐桓公的“尊王”还扯淡,齐桓公就算要点待遇,也没过分到要求和天子比肩。晋文公刚上台就狮子大开口,尽管没有要到最高政治待遇,也捞了个盆满钵满地回去。不过,晋文公接收了土地就宰了甘昭公,这点倒是比齐桓公爽快。
周襄王盼星星盼月亮想找棵大树来依靠,却要么引来群狼,要么引来恶虎。唉,这年头要是自己不强壮,靠谁都危险啊!但明白这个道理已经晚了,周王室在一次又一次的折腾中,成功地变成了弹丸小国。当然,也别小看这颗弹丸的力量,正是有这颗弹丸垫脚,才成全了“高大全”的晋霸主。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7-21 17:31:34 +0800 CST  
今天开此楼就刚好半年了,我统计了一下,目前刚写了二十万字。不算快,但我还算努力!留给印鼓励下自己。
感谢各位朋友陪我一路走来!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7-23 06:32:20 +0800 CST  
(2)晋霸主的事业
晋文公勤王救驾,不仅让晋文公在中原诸侯中声威大振,还为晋国进入中原建立了战略据点(晋国从周王室获得阳樊、温、原、茅四邑)。这一事件的成功处理,可以看做是晋文公整理好了国内事务,把目光转向国际斗争的标志。为了故事的完整性,我要再次采用倒叙手法,讲一讲晋文公如何整理国内事务。
1)稳定压倒一切
话说,晋文公在秦军的护送下回晋国,秦军长驱直入,晋国一味后退几天就被迫谈判,细心的孩子一定会质问我,不是说晋惠公改革晋国兵制,晋国军力大增吗?为何晋国这么不经打?答:这就像我们看球赛,两个实力相当的球队过招,其中一队莫名其妙落荒而逃,百分之九十九是踢假球了。晋国球队的队长是晋怀公,但小毛头队长一上任就对退役老队员狐突痛下杀手,企图通过拳头震慑群臣,新队长和队员们的关系日渐紧张。而晋文公在多年流浪以后,逐渐领悟夷吾当年靠贿赂回国的大智慧——做君主,能靠大脑解决的问题,就不该搞内耗玩残自己,于是,他也学习夷吾,大玩利益诱惑收买内应。小毛头一味辣手树立权威,老狐狸温情脉脉收买拉拢,我们用脚指头也能想出晋国队员(包括吕、郤)会如何选择。
《左传》没有提及晋文公和吕甥、郤芮等人如何搭上线,有可能是秦军进入晋国国境前,也可能是进入边界后。可以肯定的是:吕甥、郤芮作为晋国的实力派,如果没有他两参与踢假球,只有其他晋国大夫想作弊,秦国队不可能顺利到几天就拿下晋国。
有趣的是,晋文公回国后历史重演了。《国语》记载,吕甥、郤芮害怕受到文公的迫害,后悔当初接纳文公,因此打算在找个好日子焚烧宫殿,乘文公出来救火,干掉晋文公。结果,大内高手勃鞮知道了这一阴谋。勃鞮这家伙曾两次奉命追杀晋文公,眼看晋文公回来了可能秋后算账,听到这消息,他激动地欢呼:将功赎罪的机会来了!于是,赶紧跑去检举。晋文公果然还记着追杀的事情,拒绝接见勃鞮。勃鞮让仆从转告说:我当年只是服从君主的命令而已,有什么错呢?管仲当年还射过齐桓公呢!您老要是记仇,想要离开的人可就不是我一个了。晋文公脑子好使,赶紧接见勃鞮,勃鞮把吕甥、郤芮的计划和盘托出。晋文公回国椅子都没坐热呢,现在就跟吕、郤两家干起来,鹿死谁手还真难说。没把握的仗不能打,晋文公就秘密跑到王城会见了秦穆公,恳请秦穆公帮忙铲除吕、郤。秦穆公晋文公身上已经下了重注,绝不能输掉这一把,于是两人如此这般订下计策。不久,文公的宫殿起火,吕甥、郤芮两人在嚷乱的救火队伍中没看到晋文公,就沿着黄河追。他们却没想到,秦穆公正张开大网等着,两家伙一到就被宰了。
历史教训反复上演,但仍不足以警醒后人啊!
吕甥、郤芮曾经献计晋惠公,用空头支票来忽悠里克,而这两个玩诡计的高手,竟然又和里克犯下同样的错误,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一群功臣早把晋文公身边围了个密不透风,吕甥、郤芮想单凭踢假球就捞到最大好处,那真是太傻太天真。何况,头脑稍微清醒的君主,就不会喜欢背叛者,你能为我背叛旧主子,什么时候出卖我很难说啊?史书说晋文公一回来,吕甥、郤芮就感到了威胁,证明这两人还没傻到底,和晋文公接触没几天,就知道重耳公子可不是传说中的老实人,加上身边一帮干将如狼似虎,两难兄难弟预感到里克的结局即将发生在自己身上。两人率先发难,却因泄密而失败。
事后,秦穆公送给晋文公三千卫士,保卫晋文公的宫殿。从这情形看起来,虽然晋文公用最快的速度解决了吕、郤两股政治势力,但后遗症很大:吕、郤两家曾经在晋国得势,附庸其生存的家族和个人都不少,一看两家被灭。大家咋呼起来了:晋文公是要把我们一锅端么?人心惶惶,隐藏了无限危机。
实际上,晋文公绝没有一锅端的意思。晋文公在外十九年,国内的支持者已经越来越少,若想单靠从亡人员的支持就稳稳地扎根晋国,根本不可能。何况,尽管秦穆公给了晋文公三千卫士,但这只够一时自保,若想凭借区区三千军队玩转晋国就太幼稚了。晋文公是真心想与卿大夫们和解,但这事不能放在台面上说:大家放心,我只杀吕、郤两人,和其他人无关。国君说这种话,难保不被看做是隐形的威胁。
晋文公的运气相当好,每一个问题的关口,总有人合时机地站出来解决难题。这一次出来解决问题的人叫头须,他曾经是晋文公的账房先生加财产保管员。晋文公流亡的时候,这家伙保管钱财却没追上流亡的队伍(一说捐款逃跑),搞得晋文公一行忍饥挨饿狼狈不堪。等到晋文公回来,头须请求进见,晋文公拒绝了,头须对传话的仆人说:身为国君而和小人物记仇,害怕的人就多了。仆人把这些话告诉晋文公,晋文公立即接见。
晋文公亲切接见头须的消息一传出,卿大夫们松了一口气:原来国君不记仇哦!大家还是各就各位好好干吧,造反始终是个高风险的活,能不拼命就保住好日子,何苦玩命!晋国迅速安定下来。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7-26 17:32:50 +0800 CST  

楼主:tqzrd

字数:702656

发表时间:2015-01-23 21: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7 14:58:07 +0800 CST

评论数:245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