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和牛肉孰是金贵?(原创)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阅读我在台湾版不断更新盖楼的新原创:上古华夏与邻族及天下的流变(上下篇)http://bbs.tianya.cn/post-333-1325208-1.shtml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6 16:57:01 +0800 CST  
夏天风明明: 黑名单 举报 2018-05-26 16:41:24 评论
美瞳摘了!这也快50了,做些和年龄相称的表情吧

------------------

寒武页岩: 黑名单 举报 2018-05-26 16:55:54 评论
评论 夏天风明明:天生丽质自然美,没有戴美瞳,这里史海版的男士们都从另外一张更清晰更近距离的素颜照片知道楼主是有高山塔吉克血缘的汉族,天生那样的眼睛!


寒武页岩:2018-05-26 17:07:31 评论
评论 夏天风明明:面部肌肉需要经常锻炼才不会因为衰老和地心引力导致肌肉弱化,五官挪位。奥黛丽赫本晚年虽然皱纹满面,但因为是经常出演喜剧与话剧的演员,表情肌锻炼机会比一般人丰富,所以五官没有挪位脱形,样子就是比同龄人生动又活力的美。楼主还不到40,如何就不准做开怀大笑和鬼脸表情呢?



寒武页岩:2018-05-26 17:09:33 评论
还是因为您自己心理僵化,或者您美容针啊刀啊动多了,导致表情肌僵硬,无法做出楼主这样生动的表情呢?!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的牙列不齐不好看,无法大笑,生活里说话都是闭口音居多,怕人家看见你的牙齿。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6 17:14:47 +0800 CST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6 17:17:14 +0800 CST  
@四处瞎逛逛

四处瞎逛逛: 黑名单 举报 2018-05-26 11:53:22 评论
评论 寒武页岩:我不认为古代的粮食供应能比得过现代,哪怕是生活凄惨的七十年代。要知道现代农业的育种,也是古代不具备的.....猪能吃树根,人能吃么?

--------------------
农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鼎盛期经济繁荣的基础。

杜甫在《忆昔》诗里说到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 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那么唐玄宗时代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多 少呢?根据现代学者胡戟先生的测算,大约是700斤。这个数字多不 多?我再举一个数字来比较:一千多年以后,也就是直到1982年,我 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才重新达到700斤。今天,即使经过了改革开放40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只有800斤。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宗国的观点如下:

据统计,开元天宝年间全国的耕地达六亿六千万亩,人均超过九亩,为当今中国人均耕地的八倍。唐朝前期,粟、麦为全国的主要粮食,自唐朝中期开始,南方水稻种植向北方扩展。唐玄宗下令在今河南地区大开水田,大面积种植水稻。

天宝十三载(754年),政府控制的户口更增加到九百一十八万户。事实上,据中晚唐著名学者杜佑估计,当时的实际人户当有一千三四百万户。如果以每户五六口推算,则全国人口当在七千万上下,而长安的人口就在百万以上。当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是什么情况呢?东法兰克王国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之间的人口二三百万。直到16世纪,地中海地区人口才五六千万,北非人口则是三百万。当时全世界总人口两亿左右,仅唐朝就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盛唐时代,全国每年粮食产量可达六亿石,约相当于今天的二百五十亿公斤,平均每人占有粮食约三百五十公斤。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盛唐的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都达到了一个良好的比例,这是盛唐得天独厚之处。鉴于唐代亩产争议较少,这里取吴慧的说法,认为唐代人均原粮占有量达到1256市斤。

关于宋代的人均粮食计算,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估计:宋代1159市斤。但吴慧的数据采纳了金代的数据跟南宋进行加权平均,而忽视了金人入侵中原造成的破坏。因此,对吴慧的数据进行适当的修改是有必要的。郑正,王兴平利用《宋史卷173•食货上》重新计算了宋代人均粮食耕种面积,并将宋代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修正为661.5kg,折合1333市斤。这里采用这个数字。

学界对于明代的粮食生产的讨论,张显清作过一个相当细致的总结:“余也非提出,北方折合今制,每市亩平均产麦,两宋为0.694市石,明清为1.302市石;南方每市亩平均产稻米,两宋为1.387市石,明清为2.604市石。吴慧提出,北宋全国南北平均每市亩产原粮325.8市斤,明代中后期全国南北平均每市亩产原粮346市斤。唐启宇提出,明代较宋代亩产提高50%。曹贯一提出,明后期,折今制,常年稻谷亩产488市斤,旱地麦粟亩产157.3市斤;宋代,折今制,稻谷亩产286市斤,麦粟亩产100市斤。明较宋,稻谷亩产提高70%,麦粟提高57%。姜守鹏提出,宋代亩产量约为165斤,明代为245斤,增长48.5%。李伯重提出,明末江南水稻亩产量约为1.7石(米),南宋江南平均亩产量应仅为1石左右(米)。郭松义提出,明后期全国南北水旱粮食平均亩产256市斤,每个粮农平均生产粮食6510市斤。他还对每个农业劳动力所产粮食扣除各种开销后所能供养的人数及生活水平作出推算:明后期,平均每个粮农劳动力可养活8.3口人;清乾隆中期,可养活8.9口人;清乾隆末,6口;清末,4.6口。明后期,平均每个粮农人口除自身粮食消耗外,可向社会提供粮食458市斤,清乾隆中期,提供441市斤;清嘉庆中期,121市斤,清末,50市斤。以上数据虽然很难说是精确的,且众说不一,但从这些概数中仍可看到明代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即粮食总产、单产,明后期较明前期提高,明代较其前代提高;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养活人口数量、向社会提供粮食数量方面,除乾隆中期外,总体上明代高于清代。”。


按照这个总结,这里取郭松义的数字,认为明代人均粮食占有量为1741市斤。


现代中国人均粮食据有量800斤左右,民国600斤以下,晚清861斤,乾嘉时期1021斤,康乾盛世时期1705斤,明朝万历时期1741斤,宋代1300斤,汉代1000斤,盛唐1000斤。如果扣除本身消费,每个粮农年均可向社会提供粮食数分别为:明朝万历时期458斤,康乾盛世时441斤,乾嘉时期为121斤,晚清仅仅为50斤。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6 19:10:33 +0800 CST  
夏天风明明: 黑名单 举报 2018-05-26 19:33:45 评论
自恋到一个境界了。不过还行,有个男人受你糊弄


夏天风明明: 2018-05-26 19:32:36 评论
小学生都说胡编乱造


寒武页岩:
2018-05-26 19:39:06 评论
评论 夏天风明明:阿姨,东北的吧?知道瑞典梗妇女在天涯名声不好吗-嘴太碎,裤带太松,在国外卖淫给黑白种族的太多,太给咱崛起的中国丢脸,所以麻烦您不要用您那旮旯的女人心计来度量楼主,好好看帖子,别想着歪楼。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6 19:39:46 +0800 CST  
梁简文帝萧纲《咏内人昼眠》:

北窗聊就枕,南簷日未斜。……。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簟纹生玉腕,香汗浸红纱。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6 20:25:49 +0800 CST  
《礼记·王制》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在《楚辞》的“大招”和“招魂”篇里分别呈现了两桌异常丰盛的菜单,都是白喜事临门时候用的,有:八宝饭、煨牛腱子肉、吴越羹汤、清炖甲鱼、炮羔羊、醋烹鹅、烤鸡、羊汤、炸麻花、烧鹌鹑、炖狗肉。在菜单的排名中牛肉是排在第一位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汉律规定“不得屠杀少齿”,汉律对杀牛的惩罚十分严厉,犯禁者诛,要给牛偿命。

到了唐宋时期,牛更是不管是否老弱病残,都在禁杀之列,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可以剥皮售卖或者自己吃用。

在唐代著名的进士及第后烧尾宴之上,菜谱是这样的:通花软牛肠(羊油烹制),光明虾炙(活虾烤制),白龙曜(用反复捶打的里脊肉制成),羊皮花丝(炒羊肉丝,切一尺长),雪婴儿(豆苗贴田鸡),仙人脔(奶汁炖鸡),小天酥(鹿鸡同炒),箸头春(烤鹌鹑)过门香(各种肉相配炸熟)等。牛羊鸡鹌鹑甚至还有青蛙,就是缺少猪肉。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6 22:58:38 +0800 CST  
@四处瞎逛逛

在宋朝,猪肉仍然不是士大夫阶层的主要肉食,或者说猪肉仍然是低档的肉食。南宋高宗在清河郡王张浚府上吃了一顿,菜谱中天南海北,地上跑的,空中飞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唯独没有猪肉,而在随从高宗出行的禁卫食谱中却有猪肉三千斤,可见当时猪肉的主要消费群体档次实在不高,所以苏东坡说:“(猪肉)富家不肯吃,贫家不解煮。”

但在普通老百姓那里,猪肉就是主食了,《东京梦华录》称,每天有上万头猪被贩子们从四乡收购送入东京,无数的猪肉摊贩,无数的“郑屠户”宰杀这些猪,给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送去肉食。

汉人的地盘以羊肉为贵,但到了北方辽金朝却正好相反,猪肉成了高大上。宋朝的使节出使辽金,北人用最好的猪肉款待使者,猪肉在辽金,是“非大宴不设”,为何猪肉在同一时代南北国家中有着如此悬殊的待遇?究其原因无非就是“物以稀为贵”,辽金猪少,以猪肉为贵;大宋羊少,自以羊肉为美,于是在互市的时候双方就互通有无,辽金出口肥羊,换取宋朝的猪,双方都挺高兴。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6 22:59:36 +0800 CST  
《明宫史》记载,在皇家过年的食谱中就有烧猪肉、猪灌肠、猪臂肉、猪肉包子等,说明此时猪肉已经能够登上大雅之堂。

但在民间,猪肉的盛行程度仍然不如牛羊肉,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显示,万历五年牛肉1斤0.013两纹银,猪肉0.018两纹银;万历二十年猪肉涨到0.02两,牛肉和羊肉1斤都只需要0.015两,也说明在这个时候,牛羊肉仍然是比猪肉更普及的肉食。

到了清朝,猪肉终于实现逆转,成为了汉族的主要肉食,在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中,已经将猪单独列为《特牲单》叙述:“猪用最多,可称‘广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豚馈食之礼。”在他的介绍中,与猪肉相关的有43道菜,其中有红煨肉三法、白煨肉、油灼肉等。

而牛羊肉则归为《杂牲单》中,“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时有之之物,然制法不可不知,作《杂牲单》。”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6 23:00:32 +0800 CST  
以上三楼摘自于世界历史网。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6 23:01:45 +0800 CST  
“瑞典梗系”各种老妖精马甲们,楼主正告你们:

第一,老妖精们,咱可没有分裂国土,咱巴不得山海关外的贱民汉奸滚出中国去,别占据我们大好河山!在欧洲就属你们的女人卖淫给黑人白人阿三最多,公开拉客,把国家的脸都丢尽了,朝鲜有了核武器,也是东北汉奸(包括一个一脸淫贱相的所谓美女汉奸马丽娟,此女就是老妖精马甲们最推崇的有气质富婆相)多年走私的结果!

第二,我们是闻名天下,骁勇善战的湘军跟塔族女子的后代,跟山海关外群体那些通古斯基因没有一毛钱关系。山海关外是东北佬汉奸张学良丢掉的,最后是我们湖湘子弟兵为主的四野解放的!还有新疆,从左宗棠到王震,湘军威震天山!自古以来能征善战的男子的后裔都象楼主这样漂亮,因为美人自古配英雄!

第三,全天涯全中国网友都在地域黑“瑞典梗”呢,如果这就是你眼中的档次和RP不好的群体,我很高兴能位列其中。送你一句话,人民最知道人民,何况你们山海关外的本来就是RP大有问题的群体--“投资不过山海关”是中央与民间的共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6 23:32:25 +0800 CST  
镇楼,阳光吻上我春风得意的脸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7 00:21:32 +0800 CST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新原创:从六朝开始的千年艳歌行(有点色的原创,盖楼)http://bbs.tianya.cn/post-333-1326502-1.shtml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70714-1.shtml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7 00:41:28 +0800 CST  
汉代到两宋间歇性严寒或者酷热气候对于历代王朝政局的影响集萃

西汉的气候是寒冷的,寒冷的气候给当时的农耕和放牧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依赖于水草的北方游牧民族。北方游牧民族遇到长期气候寒冷的情况,他们水草不济,不得不选择南下,侵扰汉代边疆。所以,西汉一朝,北方的边患是很严重的。

东汉时的气候却不一样。因为《后汉书·五行志》所记“恒寒”事例仅有三则且相对集中于东汉后期,这也说明,东汉一朝,气候总的说来是较为温暖的,也很明显,东汉温暖的气候,让北方少数民族能够在草原上生存,不至于反复南下。

但是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 一188 年)时的公元171 年、173 年、179 年、182年、185 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

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

建安年间,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东汉末年大瘟疫死人二千万:一代枭雄曹操在路过洛阳空城时,不禁伤感地提笔写下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早在东汉之前,历代王朝都曾有瘟疫发生。由于中国是一个季风国家,地处太平洋和欧亚大陆交接处,冬夏气温冷暖不均,气候变化很大,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也很容易引发疾病灾害。根据几千年来古人留下的文献记载,许多种类的瘟疫,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红热、霍乱、斑疹伤寒、伤寒、肺病、麻疯、疟疾、吸血虫病等都曾袭击这块大陆。

自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20世纪,中国较大规模的瘟疫竟达七百多次。历史发展到汉代,由于长期的战乱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终于导致疫病的大规模流行。即使在西汉王朝的“文景之治”时期,也出现了 “民大役死,棺贵”的悲惨景象。到公元1—3世纪的东汉王朝时期,由于瘟疫更是来势凶猛。尤其是在东汉末期,在王朝的统治中心——中原地区,一种可怕的疫病以空前的速度席卷每一个角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植《说疫气》)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7 01:32:08 +0800 CST  
即使那些一向养尊处的上层人士也难逃厄运。在这方面,著名的“建安七子”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谓“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当曹丕还未称帝时,与“ 建安七子”中的好几位诗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不幸的是,在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地区的大瘟疫中,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竟有四人染病而死,他们是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眼看着好友一个个死去,曹丕后来沉痛地回忆道:“昔年疾疫,亲故多摧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谓百年已分,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


此外,当时许多著名的上层人士,如著名的“竹林七贤”、王弼、何晏等人,基本上都是英年早逝。

历史学家裴松之就曾说,这场瘟疫“自中原酷乱,至于建安,数十年间生民殆尽。比至小康,皆百死之余耳”。而据《晋书》的记载,甚至在咸宁元年(公元275年)十二月,都还时有发生,“是月大疫,洛阳死者大半”。

实际上,在东汉王朝灭亡以后,到三国和晋朝,瘟疫又持续了很长时间。根据古代较为权威的官方记载,瘟疫爆发前的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时,全国人口为5650万,而在经历了大规模的瘟疫,仅仅八十年后的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时,全国人口仅存1600余万,竟然锐减达四分之三。而在瘟疫最剧烈的中原地区,到三国末年,其人口仅及汉代的十分之一。

曹操的《蒿里行》: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7 01:35:51 +0800 CST  
竺可桢先生认为,公元7世纪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其主要是通过对梅树、柑桔物候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对比,从物候学角度得出结论,后又用一万年挪威雪线、格陵兰冰块反映的气候特点作了应证。从此以后,虽有人对此作过一些修正,但几乎所有的历史地理专著和教材都沿用竺老之说,将唐代定为温暖期。

不过,有学者否定了唐代温暖说。满志敏便是一个代表,他首先在1990年出版的《历史地理》第8辑上撰《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一文,对唐温暖期提出异议,提出唐代中期以后转冷新说,接着在施雅凤等主编的《中国气候与海平面》、邹逸麟主编的《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等书及《关于唐代气候冷暖问题的讨论》一文中进一步加以说明,主要理由是长安梅树、橘树、驯象带有人工保护措施而不能作为气候温暖的指示,并对农作物生长期作了重新解释。同时列举了许多唐代寒冷的证据。

王铮等又提出唐代气候属于混沌(Choas)状态,气候不稳定。

从公元6世纪中叶到公元8世纪初,即隋朝(581~618)到盛唐时期(618~755),是中国历史时代气候变化的第四温暖期。


这一时期气候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代明显转暖,极端天气现象减少,气候相对湿润,水热组合条件好转,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有利的气候条件,唐朝前期经济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粮食屡获丰收,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天盛世”等繁荣景象。此外,这一时期气候转暖有利于农耕民族(汉族)发展,不利于游牧民族(北方蒙古高原突厥、回纥、铁勒、契丹等游牧民族)发展,导致农耕区与畜牧区分界线北移,唐朝对北方游牧民族取得战略优势,屡战屡胜,疆域迅速扩张,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大帝国。

从公元8世纪中叶到公元10世纪中叶,即中晚唐时期(755~907)五代十国时期(894~979),是中国历史时代第四寒冷期。这一时期气候明显转冷,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气候干燥,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

气候变化导致了三大后果:一是这一时期北方农业生产衰退,自然灾害的频发加剧了社会动荡,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战乱频发、国家分裂,北方遭受惨重破坏,人口锐减,唐朝中央政府在“安史之乱”(755~763)后逐渐失去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控制,逐渐走向衰落、灭亡;二是北方气候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大量人口因此被迫南迁到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的江南、巴蜀、京湖(今湖南、湖北)和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和海南岛),一方面导致北方经济衰退,另一方面促进南方开发,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使南方经济在唐后期超过了北方;三是气候寒冷干燥有利于游牧民族不利于农耕民族,使吐蕃、回鹘、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迅速发展,汉族(主要是唐政权)在同他们的斗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导致唐朝疆域急剧萎缩并最终走向灭亡。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7 01:40:40 +0800 CST  
小冰河期始于13世纪,在17世纪达到巅峰,并最终在大约200年前减缓了活动趋势。 这段历史时期正是中国的南宋中后期到清初时期。即宋、元、明、清四个朝代。

14世纪到处发生灾害这个事实,在各个蒙古汗国内外,从欧亚大陆一端的冰岛和英国,到另一端的日本,各国都苦于瘟疫、饥荒、农业减产、人口下降以及社会动乱,几乎没有一个社会能免遭其中的某些灾害。中国则无一幸免。在14世纪中,至少有36个冬天异常严寒,比有记载的任何一个世纪都多。

在黄河流域地区,水灾与旱灾在14世纪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发生得都要频繁。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7 01:43:13 +0800 CST  
一万年以前,气温有一段骤然升高的时期,而且保持了相当平稳的状态长达八千多年。

这样的气候给予了人类发展良好的条件。但是到了明朝中叶,即1500年后,气温骤然下降,整个降温过程十分明显,而且气温最低的阶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

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是最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7位,是相当寒冷的,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


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

极度寒冷的时期骤然加剧,粮食产量骤然下降,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这样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崇祯一朝才达到灾变的高峰。

明朝灭亡以后,气温于1650年后开始快速回升,这才有了满清所谓“康乾盛世”,其实不过是气温回暖后灾情减弱罢了,和明朝正常时期比还差很远。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7 01:47:40 +0800 CST  
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六章,299页,北宋时1头牛才值1贯,316页说一头猪要值1贯200文,而一头羊才值500文。

明朝物价:
大米 白银1两=2石 即377.6斤。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 白银1钱六分=8斤 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 白银1钱二分=8斤 合人民币9.5元/斤
牛肉五斤 白银七分五厘 合人民币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 价白银1钱 合人民币13.2元/斤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7 02:15:00 +0800 CST  
知乎上有个文章写的好,中国古代把家猪选育成了脂用型,从牧猪到圈养利用猪的排泄物肥田,这个过程魏晋开始,农家为了积肥必养猪。简单来说富人吃东西还有装B的意思在里面,而猪肉因为简单易得产量大,逼格不够高而已。
楼主 寒武页岩  发布于 2018-05-27 02:25:41 +0800 CST  

楼主:寒武页岩

字数:81638

发表时间:2018-05-24 01:03: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10 05:33:40 +0800 CST

评论数:63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