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寒写史—以警方破案的视角寻找历史真相-西汉史

沙丘之谋之所以称为沙丘之谋,是因为很多人都认为他存在并是个阴谋,故此称为沙丘之谋。沙丘之谋是秦朝末年第一大疑案。说他是疑案是因为毫无任何直接并可靠的证据证明他的存在,但虽无直接证据很多事情却又指向了这个阴谋的存在。在史记之中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明确写了沙丘之谋的存在,但我认为其记录毫无任何可靠性而言。至于为什么楼主接下来一一道来。
在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秦始皇给扶苏下了一道诏书,内容为“与丧会咸阳而葬”。接下来又记载了赵高等人扣下了这道诏书又矫诏赐扶苏死。李斯列传里面的记载和此呼应,基本内容是一样的。很多读历史的人以秦始皇的这道诏书为依据来推测当时的历史真相。楼主认为这么研究沙丘之谋的真相是南辕北辙。我们不能以一个靠不住的依据去得出一个靠得住的结论,楼主认为这道“与丧会咸阳而葬”的诏书毫无任何可靠性而言。据此得出的结论也是无本之木。我们假设这道诏书存在,那么这道诏书可以明确说明几个问题:第一赐扶苏死的诏书是矫诏;第二秦始皇本让扶苏主丧,那么谁后来到咸阳主丧谁就是抗旨并矫诏。这两个矫诏的罪名一个抗旨的罪名谁都担待不起,不论胡亥李斯还是赵高。假如这道诏书存在,那么如果内容已经外传任何人都不敢矫诏赐扶苏死,任何人都不敢在咸阳主丧。所以即使这道诏书真的存在,赵高等人势必要掩盖这道诏书的存在,但凡知道这道诏书的人必被灭口。所以说以这道诏书为依据推测沙丘之谋是不可靠的。即使真的有这道诏书世人也不可能知道,更不会被史家记入史书。史记上关于沙丘之谋的过程描写更是不靠谱,因为史记居然记载了赵高李斯胡亥等人间的对话。即使有沙丘之谋其过程也是绝密的,不可能为外人所知。赵高胡亥二人自始至终不可能泄露任何关于沙丘之谋的秘密,而李斯也未必会泄露,因为这不仅是大罪还会给他留下骂名,况且他要泄露也是他人生最后阶段被赵高迫害的时候泄露,这个时候赵高会给他机会么?史记里面记载的诏书内容和沙丘之谋的过程完全不可靠,我认为司马迁只不过是将社会中关于沙丘之谋的传言收入史书,我们绝不可依据这点来研究沙丘之谋。
我认为当时世人对胡亥登基有疑问,于是各种真相帝出来推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也便是流言,有些流言传播了五个人,有些五百个人,有些五万个人。传播广的流言也便世人皆知,于是被收入史记。但真相是不可能外传的,即使流言与真相恰好巧合,也只能说:真相帝,你中奖了,你真棒。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2 23:56:04 +0800 CST  
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既然长生不老也便会一直当皇帝,既然一直当皇帝也便不需要立太子,所以一直到秦始皇晚年他都没有立太子。在秦始皇的人生最后关头,他对身后事的安排无非四种可能:第一,秦始皇都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要死了便死了,比如一睡不起。第二,秦始皇意识上知道自己要死了,但他口不能言身不能动,他无力对后事进行安排。第三,秦始皇安排了后事,皇位继承人就是后来登基的胡亥。第四,秦始皇安排的继承人不是胡亥,但他的安排被阴谋家推翻了。
胡亥登基这个事情有证据支持,那就是秦始皇遗诏命胡亥继承皇位,但这个说法不为天下人认同,天下人认为胡亥登基是阴谋家运作的结果,并非秦始皇本意。
楼主认为沙丘之谋存在的可能性更高,因为有几个蹊跷的事情让人无法解释。第一:秦始皇派扶苏监军这是对扶苏的信任,为何要赐死?第二:秦始皇赐死扶苏的理由不够充分,如果这个理由可以赐扶苏死他早就赐死扶苏了。第三:胡亥后来因为怕秦诸公子不服而捕杀诸公子,如果胡亥适合当皇帝诸公子会不服么?既然胡亥对自己都没有任何信心秦始皇会觉得他适合继承皇位么?第四:扶苏接到赐死诏书就自杀了,这点说明他对父皇唯命是从不敢违抗,既然如此为何要赐死他呢?难道他有什么威胁么?我觉得第一和第二两个问题可以证明秦始皇没有赐死扶苏的动机。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共同指向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真相是秦始皇命扶苏继位,所以扶苏不死威胁就太大了,于是赵高等人急于置扶苏于死地。因为他们对扶苏太了解了知道他不会违抗秦始皇的命令所以直接矫诏将他赐死军中。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00:25:00 +0800 CST  
根据以上疑点楼主认为沙丘之谋很可能存在,但不论如何也只能是我们的推测,我们不可能找到任何可靠证据直接证明这个阴谋的存在。不过不论沙丘之谋是否存在秦始皇都驾崩了。此时秦王朝京城咸阳最高权力空置,丞相李斯等人害怕秦始皇驾崩的消息传出给天下人可乘之机,于是他们秘不发丧急匆匆直奔咸阳,之后胡亥登基。胡亥登基后秦王朝内部陷入一片混乱,请看——赵高乱国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00:35:14 +0800 CST  
秦王朝的灭亡赵高有较大责任,但最大的责任人肯定不是他。天下蜂起反秦是由秦王朝的基本国策决定的,赵高只是加快了秦王朝灭亡的速度。我们假如扶苏能够登基,但他如果想更改秦王朝的诸多政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尤其更改基本的国策。单从某个领域来讲,从改革方案的酝酿到讨论,再到修改再讨论,反复拉锯最后定案,然后颁行天下,之后就是各级官僚的暗中抵制和上层的反弹,之后再对反对者进行惩处。甚至于即使扶苏想改革他的改革也会胎死腹中。单方面的改革尚且旷日持久更何况全方位的改革。秦始皇死后不到一年天下即蜂起反抗,此时任何改革政策都不可能让起义者放下刀剑重做顺民。所以说扶苏的死只是避免了他成为亡国皇帝的个人悲剧命运,对他而言未尝不是好事,当然历史无法假设。
胡亥登基后赵高施展了他乱国的本事,在秦王朝内部掀起了滔天巨浪。总结起来赵高做了以下事情:第一忽悠胡亥延续秦始皇的巡行并进一步大兴土木。第二忽悠胡亥远离始皇朝大臣亲近新培养起来的人,用他的话说:使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在这个过程中他夹带私货培养自己的势力。第三和胡亥一道捕杀诸公子和公主等皇室成员。第四对天下纷纷起义的情报隐匿不报。第五忽悠胡亥远离大臣们,由自己独揽朝政。第六杀掉政治对手李斯等人。第七杀掉大臣蒙恬等人。第八对不顺从自己的人大加杀戮。第九整治各级官吏杀害前线将领。第十弑君。
李斯在杀了秦二世后立子婴为王,很快他被子婴所杀,再不久秦王朝灭亡。赵高在秦王朝内部的恶行,尤其杀蒙恬及其他将领使得秦王朝更早地遭遇了军事上的失败,接下来请看--帝国失柱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01:31:07 +0800 CST  
在巨鹿之战中不论战局还是章邯的动向都颇为诡异,楼主认为从章邯由主角转为配角的那一刻他忠于秦王朝的决心就动摇了。于是他为了保存自身实力不与巨鹿城外诸侯军交战,之后在战局关键时刻他悄悄溜了,由此导致王离军全军覆没。
巨鹿之战结束后,章邯军队驻扎于棘原,项羽率领诸侯军队驻扎于漳水南。在两军还未交战的时候章邯又数次退兵避免与项羽的交锋。在这个时候章邯受到了秦中央政府对他的责备,于是章邯派司马欣前往咸阳。史记记载“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我觉得这时候章邯已经决定投降了,只是作为一代名将投降终究不是上策,所以在投降之前他给了秦中央政府最后一个机会。名义上司马欣是去咸阳办公事,实际上司马欣是作为章邯的情报员前往刺探情报。中央政府一旦有任何令章邯不安的举动章邯立马会投降。
果然,司马欣到了咸阳连续三天没有被掌权的赵高接见,赵高既然表了态(极不友好)司马欣的任务也便完成了。于是司马欣离开咸阳向章邯复命。为避免被半路追捕司马欣走了另一条路返回,赵高果然派了兵沿原路追捕司马欣。
司马欣到了军中马上鼓动章邯好好做做打算,当然潜台词自然是抛弃秦王朝向起义军投降。在这个时候陈馀也写了劝降信给章邯,于是章邯派出使者向项羽表态意欲投降。
章邯是击杀项梁的秦军统帅,虽然各为其主项羽对他也必然心存怨恨。章邯首次约降被项羽坚决拒绝,根据他的约降项羽察觉到了章邯正处于窘境之中,于是项羽军队发起三次对章邯的攻击。
作为秦军将领和项羽的仇人,章邯最大的资本就是手中的军队。章邯此时毫无击败项羽军的欲望,他只想保存实力。在三次攻击后项羽终于发觉彻底消灭章邯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楚怀王那个“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他必须与时间赛跑,于是在章邯再次请求约降的时候项羽答应了。就这样秦国在丧失长城军团后又丧失了章邯的骊山军团,秦国已经不再有军事上的支柱可以支撑自己了,秦王朝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09:02:32 +0800 CST  
章邯投降后项羽封章邯为王,号雍王。名号已显的章邯被项羽安排留在楚军中,章邯原来的兵马由司马欣率领。司马欣是项家的恩人,曾经私放了犯了罪的项梁,项羽对自己家的恩人还是信任的。章邯与部下的联系就这样被切断,他此时不仅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也难以掌握部下的命运,他只有听天由命。
诸侯军士卒很多人以前都受到过秦国士卒的不公对待,此时他们将怨气发泄在了秦军降卒身上。于是秦军士卒中间有了流言有了骚动,很快秦军的骚动被上报给了项羽。因秦军人数巨大为避免日后有变项羽决定将这些降卒悉数坑杀,他决定只留下三个降将与诸侯军继续进军。历史上大规模杀降再次发生。
有人对项羽杀降的真实性以及杀降的人数表示怀疑,我觉得项羽杀降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至于依据我留在项羽分封诸侯王之后再说,那一段故事楼主将其取名为——裁军之谜。
项羽为先入咸阳而与章邯约降,但他最后依然落在了别人的后边,跑在前面的就是请命灭秦的刘邦。楼主接下来讲述刘邦入咸阳的过程。请看——路线之谜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09:20:41 +0800 CST  
@云林飞雪 2015-03-23 09:18:32
@叶弄秋寒 9楼 2015-03-19 22:32
顶!弄清刘邦了!
-----------------------------
谢谢朋友这么支持!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09:49:05 +0800 CST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11:08:30 +0800 CST  
以上的这幅图是楚怀王熊心分兵两路之后刘邦项羽的进军路线,路线明确直接了当的是项羽军队,而那个往返曲折的是刘邦的进军路线,两支军队都是在秦二世二年后九月出发。根据秦楚之际月表,秦二世三年十月刘邦进军到成武,十二月刘邦进军到粟,这个月项羽率军攻击章邯,章邯领兵撤退,巨鹿城外留下了王离军等待诸侯绞杀。成武是在刘邦出发点的北面,刘邦最远跑到成阳,而成阳在成武的北面,而粟又在成武的南面,刘邦进行了第一个折返。二月份刘邦进军到昌邑,并袭击陈留。而这次刘邦进军路线的最北面是白马,从白马刘邦军又一路南下进行了第二个折返。而在一个月以前项羽已经将王离消灭。三月刘邦攻开封,四月份刘邦攻颍阳,略韩地,北绝河津。六月攻南阳守齮,破之阳城郭东,这一次进军路线又是一个折返。刘邦七月攻下南阳。而在七月份的时候章邯已经率军投降项羽。在之后刘邦沿南路一路西进叩开武关攻入咸阳。
刘邦的进军路线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刘邦的任务是灭秦,他不停地南北之间折返是为什么?难道他的任务不是西进么?这里面就留下了一个疑问,到底楚怀王熊心有没有派刘邦西进?如果派他西进了他为什么不停南北折返?

看两支军队进军路线图的前半部分能给人一种感觉:刘邦军队是在配合项羽的救赵军队,这种感觉靠谱么?答案是既不靠谱又靠谱。说靠谱因为刘邦的进军路线确实是在项羽军队的后方,按这个路线说他确实有配合北上军队的嫌疑。说不靠谱是因为刘邦的目的并不是配合北上军队。那么刘邦为什么选择这种路线呢?难道楚怀王熊心没有派他西进灭秦么?
我们假设刘邦的任务就是配合项羽的军队,那么很明显刘邦肯定要归项羽指挥,以项羽的脾气手下的小弟为了关中王突然抛弃自己一路进关他肯定不能接受,他必杀刘邦。所以刘邦的任务肯定不是配合项羽军,他的任务肯定是灭秦。那么刘邦的进军路线为什么南北折返呢?答案只有一个:军事需要,也就是说刘邦没有实力灭秦,所以在关东南北折返,一边打仗一边发展自己的实力。那他为什么要接下灭秦的任务呢?答案就是政治需要。
秦朝末年天下风起云涌地反秦,按理说一支军队只要不失败那么他的队伍规模会很快壮大,但刘邦从砀出发灭秦的时候队伍少得可怜,以至于进军路上夺了别人几千兵马都要写入高祖本纪,因为这几千兵马对刘邦的队伍来讲数字很大很重要。那么刘邦从秦二世元年九月就在丰沛起兵,十三个月后为什么队伍还那么小呢?答案只能是一个,被项梁吃掉了。
在雍齿背叛后刘邦屡次攻击丰县攻击不下来,最后他不得不向项梁借兵,并由此归附了项梁,于是刘邦就被项梁剥夺了发展自身势力的机会。所以虽然不停打仗不停招兵刘邦的队伍依然少得可怜。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刘邦特别痛恨雍齿与丰县子弟的背叛。雍齿的背叛使得刘邦一下子丧失了发展自己的机会。
作为老谋深算的刘邦自己被项梁剥夺了发展的机会他会愿意么?肯定不会。所以在楚怀王选择西进攻秦将领的时候他挑起了这副本没有能力挑起的担子,这是刘邦的政治需要。他挑起了担子后就获得了独立发展自己的机会。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刘邦没有一开始就直奔武关攻击关中了,因为他没有这个实力。刘邦灭秦最开始是在楚国与巨鹿秦军的中间地带行军,这个地方有仗可以打而秦军实力又不是很强大,所以这一带是最好的地方。等到刘邦向北到成阳的时候他又向南,因为再向北离项羽军队太近,他害怕被项羽强行吃掉。刘邦的意图有人知道么?肯定有的,想必他这种靠着西进灭秦的幌子找机会发展自己的意图逃不过范增的眼睛。所以范增对刘邦异常警觉,因为这个人太危险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范增非要杀掉同为起义军并立下大功的刘邦。
我们有了以上的猜测,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刘邦不停南北进军了,也可以解释范增为什么杀掉作为项梁部将的刘邦了。讲清楚这些事情开始讲刘邦灭秦路上发生的事情。请看——初步壮大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11:17:52 +0800 CST  
秦二世二年后九月刘邦的队伍踏上了灭秦的道路,不,准确来说是发展自身实力的道路。在出发前想必刘邦会与自己的一帮丰沛兄弟们开一个关于未来斗争道路如何走的会议,他们的决定就是先向北打,和宋义的大部队保持相似的方向,这样一来他们这股极其弱小的军事力量也就避免了和秦军主力遭遇的可能。向北进兵到成阳他们又返回往南,往南之后再往西,在路上刘邦遇到彭越与彭越一起攻击昌邑,但这次攻击昌邑以失败告终刘邦不得不退兵。回到粟这个地方的时候刘邦遇到了一个带着几千人马的起义军将领。史记记载这个人是刚武侯,原话记载是“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馀人,并之。”司马迁如此记载说明这个刚武侯应该是刘邦阵营中的人,否则司马迁会标注刚武侯属于哪个阵营的,当然侯爵肯定是这个人后来受封,当时应该就是带着几千人队伍的一个将领。以刘邦这个反秦已经十三个月的人来说四千人应该不算什么,但是高祖本纪就此特意记上一笔就说明这四千人对于当时的刘邦来讲是个很重要的数字。刘邦并了同为起义军的刚武侯的队伍,他想与人火并么?当然没有,非但没有火并不仅刘邦吃了别人的队伍还收下了那个将领,那个刚武侯之后死心塌地跟随刘邦打天下。至于刚武侯到底是谁,有很多人认为是刚侯陈武,楼主赞同这个说法。并军这件事可以看出刘邦的手腕非常高明,明明是抢了别人的东西还让别人心甘情愿,这种劫匪可谓史上最最牛逼的劫匪之一。
之后刘邦向西进军与魏国的两个将领再攻昌邑又没有攻下来,这次刘邦没有选择退兵而是绕过昌邑往西进军。想必两次攻打昌邑打不下已经挫伤了士气再向东退兵不太好。
在接下来的进军中刘邦收获了两个重要的人才,他们就是郦食其和郦商,郦食其是刘邦手下第一说客,而郦商是刘邦手下重要将领,郦商后来封侯,在史书之中郦商与猛将樊哙,腾公夏侯婴,骑兵军团将领灌婴在同一个列传之中。并且郦商还带了几千手下投到刘邦帐下。
史书记载刘邦经常羞辱儒生,作为读书人的郦食其为何投靠刘邦呢?根据郦食其对别人讲他投奔刘邦的理由是:“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也就是说刘邦的军队不骚扰百姓,军纪比较好。

有了重要智囊人才加盟后刘邦立马获得了回报,郦食其劝说刘邦攻击陈留,由此刘邦取得了秦国在陈留存储的大批粮食。
接下来刘邦军队攻打开封,但很不幸刘邦又没有攻下,可见此时刘邦的军力还很弱小,虽然刚武侯与郦商带给他的军队就有近一万。
接下来刘邦的进军路线史书记载出现了偏差,留侯世家的记载是刘邦略韩地,后与张良一道往南然后击破杨熊军,而高祖本纪记载是先击破杨熊军后略韩地。这两种说法应该留侯世家的记载可靠,理由就是高祖本纪语焉不详,并且整体上说史书中列传与世家的可靠性高于本纪。总之在获得了郦食其和郦商两个重要人才之后,刘邦又遇到了老朋友张良。准确讲是刘邦带兵去找到老朋友张良,并帮助张良搞定了韩地的十多座城池,帮张良安定了韩国。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邦为了吸引人才加盟是非常下血本的。对人才的重视是极高的。
刘邦进军路上收获的人才比较多,发生的事情也比较多,因楼主手头史料有限所以从简。从刘邦出发到郦商兄弟与张良加盟应该是刘邦军力发展的阶段,尤其刘邦收获了三个重要的人才,对于他接下来的道路颇有助益。
张良再次跟从刘邦的时候天下的形势已经有些明朗了,当时项羽率领诸侯军队频频向章邯发动攻击,天下人已经可以看到灭秦的曙光了。到此时刘邦的军力已经比刚刚出发时壮大了很多,他的主要目标已经从发展为主转向了灭秦为主。接下来请看——绕道武关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11:29:06 +0800 CST  
自己顶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11:47:03 +0800 CST  
灭秦的曙光不仅刘邦看到别人也看到了,为了争夺关中王这个位置赵国将领司马卬率兵西进,他想渡过黄河由函谷关攻入关中。如果被司马卬首先攻入关中那么刘邦又白忙了一场,他挑起灭秦的担子就是为了发展自己最终争取最大的利益。司马卬的行为已经威胁到了刘邦的利益,于是刘邦率军北上攻平阴并决了河津渡口,这一下司马卬的军队想渡过黄河入关就变得难上加难。之后刘邦率军南下,他现在的主要目标已经改变了,他不仅要发展自己的力量还要加快脚步尽早攻入关中。刘邦决河津渡口也说明天下的形势起了变化,起义军之前协同作战共灭秦朝的格局快改变了,这也标志着不同势力之间的相互争斗将要开始了。

司马卬意图渡过黄河攻击关中的举动就像鞭子一样抽打在刘邦的心中,他有了强烈的紧迫感。决了河津渡口率军南下之后刘邦在洛阳东面与秦军打了一仗,很不幸这一仗他输掉了,虽然输得并不惨。退到阳城之后他很快收拾军中马骑与南阳郡郡守齮打了一仗,这一仗刘邦获胜并略南阳郡。南阳郡郡守齮退保宛城。刘邦攻击宛城没有攻下后他放弃了宛城率兵西进。此时刘邦心里只有两个字:向西。刘邦虽然击败了一次南阳郡守齮,但南阳郡的秦兵实力尚存,刘邦继续西进就是孤军深入,极易遭到秦军的前后夹攻而遭致灭顶之灾。张良及时劝说刘邦于是刘邦连夜带兵回师再次包围宛城。
宛城城内郡守齮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天下起兵反秦后他整日担惊受怕,这次刘邦率兵离开使他松了一口气,谁知第二天早晨宛城又被层层围困,内心陷入绝望的郡守齮准备自杀以摆脱这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显然郡守齮已经乱了阵脚,他不仅仅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敌人没有任何的了解,这时候他的门客陈恢及时劝阻了他:你以后再死也不迟。
陈恢为了保郡守与宛城百姓出城与刘邦谈判,他的谈判策略虽然被前人无数次使用依然非常有效,那就是:诱之以利,胁之以害。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14:44:49 +0800 CST  
陈恢与刘邦的交谈从不利与有利两个方面来讲。不利的事情有几点:第一昨日刘邦攻城一天没有攻下晚上就撤退了,所以士卒死伤必多;第二宛城是大城,周围的小城池比较多轻易不能攻下;第三继续攻城恐怕要错过怀王之约;第四弃宛城而西进则险阻在前追兵在后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讲了四个对刘邦不利的问题后陈恢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解决方案:约降!约降的好处也有几点:第一可以马上拿下宛城;第二可以获得兵员补充;第三可以给西进路上的秦军守城将领树立榜样以减少阻力。于是刘邦按照陈恢的建议封赏了宛城内的郡守为殷侯,陈恢也被封为千户,西进的路就此变得畅通。
在拿下宛城后很多小城望风而降,接下来刘邦军队降西陵,攻胡阳,再降析、郦。至此通往武关的道路彻底打通,武关外围的秦军或者投降或者被消灭。在攻打武关前刘邦派郦食其弟弟郦商率偏师攻取汉中,此时刘邦已经开始了争夺地盘的布局。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14:50:39 +0800 CST  
我认为刘邦的进军如果从目的上来讲应该分为两部分。与张良汇合前第一目的是发展实力,灭秦只不过是远景目标。遇到张良后灭秦已经提上了刘邦的议事日程,至于发展实力也是为灭秦服务。
刘邦之前进军路线极其曲折,在帮助张良搞定韩地后函谷关就在刘邦的西方。一路西进是刘邦灭秦最短的距离,那个时候为阻挡司马卬渡河刘邦决了黄河渡口。之后刘邦攻击洛阳失败,然后就是一路南下沿南路往西攻击武关。刘邦在洛阳为何直接南下走武关道是论者经常讨论的事情。
要了解刘邦舍近求远的原因需要从几方面考虑。第一从秦军的兵力布置上考虑,第二从刘邦的军力上考虑,第三从巨鹿秦军的影响来考虑,第四从项羽与诸侯军对刘邦的影响来考虑。
函谷关是秦国攻击除楚国外的山东五国时的东出门户,那里是山东五国与秦国联系的咽喉。武关是秦国攻击楚国的南出门户。很明显在战国时期秦国在函谷关方面要陈重兵,虽然武关依然重要但重要性绝不能与函谷关相比。在灭掉六国之后秦国的地方兵力配置一定也是函谷关方面更强。这一点仅从秦国在函谷关外的敖仓建粮食储备基地就可以看出。储存了很多粮食一定是要在附近陈重兵。并且函谷关以东大城很多,所以军力一定是函谷关方面秦军远强于武关方面的秦军。
第二点刘邦的自身力量极其弱小,从刘邦在攻击武关之时想以两万军队强攻武关这就可以看出。
第三秦军主力在巨鹿一带,如果刘邦走北路即使他可以突破重重阻力攻到函谷关下秦军主力也可以回师驰援,如果走南路秦军主力则鞭长莫及。
第四如果走北路,项羽一旦解决了章邯那么一定在后面苦苦追赶,刘邦势必成为项羽的开路先锋。项羽以精锐骑兵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追赶苦苦前行的刘邦势必可以追上。
综合以上几点刘邦如果想走近路从函谷关入关,那么他首先要解决函谷关东面几个大城里面驻扎的秦军尤其是洛阳的秦军。如果刘邦不解决掉函谷关外面的秦军那么前有险关后有堵截刘邦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尤其函谷关外上百里地方没有补给物资之地,刘邦的一点人马到函谷关下解决不了粮食问题。退一步讲就算老天相助刘邦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刘邦是否能叩开函谷关?河北主战场势力会否同意?如果章邯不灭他会坐视刘邦攻击函谷关么?如果章邯被灭掉那么项羽轻兵急进而刘邦阻力重重势必要被项羽追上。
所以从以上角度来讲刘邦走函谷关是走不通的,而走武关则不同。武关虽然是险关但是武关方面的秦军远不及函谷关方面的秦军强大,刘邦走武关也可以避免被函谷关外面强大秦军围攻更可以避免为项羽开路的这个窘境。所以在攻打洛阳不利后刘邦一路南下走武关道。
至于攻击洛阳之时或者之前刘邦有没有想过要走函谷关?这一点无法考证,单凭刘邦攻击洛阳不能必然得出刘邦想走函谷关这个结果。刘邦以几千人队伍出发,虽然一路扩充实力但依然实力相当弱小,他能成功攻入咸阳一方面取决于将士们英勇作战,一方面取决于张良郦食其等谋士的出谋划策,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刘邦进军路线选择了武关方向。
接下来楼主将讲述刘邦如何叩开武关成功灭秦,请看----先入咸阳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14:59:50 +0800 CST  
攻破武关是刘邦进入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武关是如何拿下的史料上有巨大分歧。秦始皇本纪里面讲“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於高”,这段话是说刘邦在武关屠城了,分析起来屠城的最大原因就是武关抵抗顽强给刘邦带来巨大麻烦。同时这句话还透露了刘邦是在攻克武关之后派的使者和赵高密谈。而高祖本纪记载“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高祖本纪的记载透露了几个信息,第一赵高杀二世在前,刘邦入武关在后,第二刘邦因为害怕赵高有诈而没有接受他分王关中的条件,第三刘邦派去的使者已经带来了赵高的回复,并且是在刘邦拿下武关之前就有了回复。而留侯世家的记载又是另外一个说法,“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①。愿沛公且留壁②,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③。”秦将果畔④,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⑤。”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留侯世家根本没有讲如何攻打的武关,而讲了武关之后的战役。
楼主认为武关是刘邦入关中的门户,这个关口比进关之后的任何一个城池都重要得多。刘邦如果想与赵高约降肯定要在攻打武关之前,攻克武关之后刘邦就没有动机与赵高谈判了,因为最最难啃的骨头武关都已经拿下刘邦已经没有与赵高谈判的必要了,毕竟与人和谈是要做出妥协做出牺牲的,赵高不同于守城将领,赵高不会接受小利。我认为刘邦派使者入秦谈判肯定是在攻打武关之前。所以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不准确。留侯世家的记载是武关之后的事情,而留侯的计策却出现在高祖本纪刘邦攻打武关之中,史料“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留侯世家中关于一个战役的记载前后两部分分别出现在高祖本纪刘邦攻打武关和之后的战役中,所以留侯世家应该不准确。原因有几个,第一武关重要性非比寻常留侯世家不该不提,第二如果攻打武关是这个计策那么接下来的战争用同样的计策恐怕不能奏效。第三高祖本纪连续记述了攻打武关和之后的战役,而留侯世家跳过了武关这个重要节点,所以高祖本纪可靠性高。
综合三段史料可以得到一个说得通的结论:第一秦始皇本纪的屠城一词准确,但是之所以用屠城是因为立场的问题。在秦始皇本纪中站在秦王朝角度看待刘邦就是屠城,因为把守武关的将领已经接受了刘邦的约降提议,而刘邦在秦国将领同意投降之后却趁人家不备攻打人家。攻击已经答应投降的军队确实可以用屠这个字。第二刘邦派出使者应该在攻打武关前,赵高的回复也应该在攻下武关之前。第三攻击武关的过程应该高祖本纪的记载属实。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15:05:05 +0800 CST  
离清三段史料的不同之处后楼主连续介绍刘邦的进军过程。
在攻打武关前赵高关于约降的回复已经送到刘邦的军中,赵高的这个条件是刘邦无法答应也不能做主的,所以刘邦集团决定放下赵高先尝试一下自己单干。鉴于武关易守难攻刘邦采取了张良的计策,刘邦派出使者以高官厚禄来利诱武关将领,在秦王朝两大军事主力失去后武关将领也知道秦朝必亡,所以他答应了刘邦的约降请求。张良于此时劝说刘邦趁着秦军不备攻击武关,张良害怕仅仅是秦将要投降而秦兵不想降,如此的话后来一旦出现变故后果不堪设想(刘邦此时的军队很少,应该就是两万左右,加上郦商攻打汉中的军队也就三四万的样子)。就这样在秦军没有精心准备的情况下刘邦军队突然对武关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于是疏于防守的武关被刘邦拿下。
之后刘邦进一步向咸阳挺近,在峣关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虚张声势并严令军中不得惊扰掳掠秦朝百姓。于是秦人大喜秦军斗志丧失,经过几次战役刘邦连续击败秦军。在汉元年十月(如果秦王朝不灭应该是秦二世四年十月)刘邦率军来到霸上,秦王子婴无奈投降,刘邦完成了先入咸阳的伟业。
汉元年十月刘邦率军到达霸上,秦王子婴白车白马,将绳子系在脖子上于轵道旁认罪投降,至此秦国灭亡。轵道在后来也就有了亡国投降的意思。
刘邦初入关中做了四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封赏诸将功臣,在汉初功臣将相的列传世家中记载了刘邦封赏了很多的大臣。这个体现了刘邦对人才的激励措施非常到位,这也是大臣们死心塌地跟随他打天下的重要原因。
刘邦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安抚笼络民心。子婴投降之时很多将领提议将其杀掉被刘邦拒绝。刘邦讲了两个理由: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其实这里面还应该有一个原因,杀掉子婴容易伤害关中父老的感情,毕竟秦朝一部分遗老遗少对秦国还会有些许的感情。还有就是刘邦废除秦朝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声明自己入关是为了除去苛政,不是为了侵害掠夺。之后就是拒绝秦民的犒劳,以粮食还多,不忍让百姓破费相拒绝。本来起义军对秦王朝极其痛恨,入咸阳之后发生烧杀抢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刘邦严肃军纪使得他的队伍没有给关中父老带去什么伤害。不仅如此,刘邦还将自己得民心的政策大肆宣传,高祖本纪记载“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通过这些政治攻势刘邦在极短的时间内深得关中民心。刘邦的举措与后来项羽等其他诸侯不可同日而语,刘邦的这些举措为他后来立足于关中与项羽争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秦人唯恐沛公不为关中王。
刘邦做的第三件事情就是意图享乐。他刚刚进入秦宫之时就不想离开,意图留下来享乐。在樊哙与张良的极力劝阻下刘邦还军霸上。刘邦这一点与他后来进入彭城时一样,不同的是在彭城他没有听劝阻而遭遇大败,在咸阳他听了别人劝谏而没有酿成大祸。
刘邦做的第四件事情就是东距诸侯。依怀王之约刘邦应当关中王,但项羽已经封了章邯为雍王,刘邦的关中王有泡汤的危险。在刘邦有此顾虑之时有人游说他派兵守住函谷关挡住诸侯军队并在关中征兵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样就可以稳坐关中王。刘邦采纳了这个建议。这个建议让刘邦差点遭遇灭顶之灾,接下来请看----千古一宴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15:10:19 +0800 CST  
历史上最惊心的酒宴是鸿门宴,最香艳的计策是美人计。不过鸿门宴常有,而美人计不常有。
项羽于新安坑杀了二十多万秦军降卒之后率领诸侯军一路向西挺近。函谷关以东的城郭虽然驻扎了比较强大的秦军但依然不足以阻挡更加强大的项羽军队。很快项羽军队到达了函谷关外。
函谷关有军队把守让项羽很生气,准确地说让他生气的是把守的军队居然是刘邦军队。关内守将告诉项羽刘邦已经将关中平定,秦王朝已经投降。不仅如此项羽在关门吃了闭门羹,守关将领不许项羽等人进关。
怒火中烧之下项羽挥兵就攻,曾经挡住六国军队的函谷关很快被攻破,项羽率军气势汹汹直奔咸阳。
函谷关轻易就被攻破应该有两个原因,第一项羽军队当时士气极盛战力极强。第二刘邦军队缺乏统一的作战思想并准备不足。作为起义军的守关军队在是否抵挡同为起义军的项羽军队问题上思想不统一抵挡不坚决。这点从张良不知道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即可以看出。刘邦派兵应该是偷偷派的,准确说没有大肆宣扬否则张良不可能不知道,刘邦也肯定没有做动员,一旦刘邦动员抵挡诸侯军队入关那么诸将与各位谋士肯定要阻止他。他派出的这种军队如何可以挡住项羽呢?
不过事情好就好在函谷关没能挡住项羽,假若函谷关将项羽挡在关外很久那么项羽入关之后必杀刘邦,事情就不会有任何转圜的余地。

项羽很生气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刘邦的军中,军中左司马曹无伤见刘邦大祸临头马上就想改换门庭。曹无伤派亲信给项羽送信说刘邦意图称王关中,以投降的秦王子婴做丞相,秦宫珍宝要尽数占有。曹无伤的这封信无异于火上浇油,本就不满的项羽当即决定第二天就攻打刘邦。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对项羽的这个决定极力支持,当然二者想攻击刘邦的理由却不同,项羽怒的是小小刘邦居然敢于抵挡自己入关,居然想称王关中。而范增意图消灭刘邦的原因是他觉得刘邦是个后患所以意图除之。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15:11:52 +0800 CST  
当时项羽军在鸿门,刘邦军在霸上,两军之间如果走大路只有四十里的路程。
项羽叔父项伯在秦朝时曾经杀人被张良救下,而此时张良正在沛公刘邦的军中。项伯决定要救出自己的救命恩人。于是项伯夜入刘邦军中将实情和盘托出并劝说张良与自己一道离开。
项伯的这个草率行为马上给事情带来了转机。项伯想救下张良完全可以采取其他的办法,比如编个张良不能推脱的理由诓骗他出来与自己相见。项伯的草率使得刘邦马上得到了项羽想攻击自己的消息。在张良的斡旋之下刘邦拉拢了项伯与项伯约为亲家,项伯也决定帮未来亲家向侄子解释一番并安排刘邦第二天亲赴项羽军中解释。历史上的鸿门宴就这样应运而生。
项伯为刘邦说话后项羽的怒气顿消,他取消了第二天的军事行动在军中静候刘邦的到来。

第二天早晨刘邦带领一百多个随从去项羽军营忽悠项羽。刘邦见到项羽后说了一段话,虽然仅仅是一小段话但刘邦成功地达到了他的几个目的。刘邦的话是“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第一刘邦拉了一下感情:你我是战友。第二刘邦隐藏了自己的野心:我都没有想到我能先攻入关中。第三刘邦恭维了项羽一下: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入关,没想到。潜台词就是您项将军的能力与实力才配得上攻入关中。第四刘邦推卸责任:小人挑拨,让您对我有误会。第五刘邦给项羽弄了一个台阶。接下来项羽顺着台阶就下来了,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项羽的意思是:确实是小人挑拨,是你手下左司马曹无伤干的,不然我项羽怎么会对兄弟你起杀心呢?
剑拔弩张的关系经过刘邦的如簧巧舌一阵忽悠就缓解了。语言在这里显示了无穷的魅力。既然已经拉上了感情,那肯定要吃饭。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15:13:20 +0800 CST  
饭局很快开始。中国人最讲究尊卑贵贱,饭局文化从古至今都很盛行。而饭局中座次与话语权是最能体现问题的。在这场鸿门宴会上,项羽与自己叔父项伯坐在一起,他们两位面向东方,亚父范增坐北朝南,沛公刘邦坐南朝北,而张良做东朝西。其他项羽军与刘邦军的将领在下面打打酱油什么的,没有他们的份。
在秦汉时期客人总是要坐西朝东的,这是待客之礼。而刘邦没有能坐到这个位置上说明了项羽根本没有把他放在心上,在项羽心中刘邦只不过是个小角色,他就是个屁。而项羽与项伯坐在一起更加能说明问题,在项羽军营之中论辈分项伯是项羽的叔叔,但是论才华范增远在项伯之上。范增没有能和项羽坐在一起充分说明了在项羽心中谁才是真正的自己人,通过这个座位我们也就能很好理解为什么项伯替刘邦说了好话管用,为什么范增强烈建议击杀刘邦不管用。刘邦的座位也很能说明问题,按理说两伙势力的高层聚会时项羽如果坐了尊位那么坐北朝南自然应该由刘邦来坐,刘邦坐了坐南朝北这个臣子位充分说明了他在鸿门一行中的策略:装孙子。范增坐的坐北朝南也颇能显示他的内心,在范增的内心深处他是楚军的领导之一,是仅次于项羽的领导,甚至于有时候他可以替项羽做主。这一点接下来将有充分的体现。一句话来概括范增:他对自己的重要性自我感脚良好。张良坐在东面无需多言,他的主子刘邦都装了孙子他自然要坐在最卑贱的位置。
一般情况,我们面对一个看不上的对手的时候不会有兴趣将他穷追猛打,有些人会觉得丢份儿。项羽就颇有这种心里,在刘邦服软装孙子之后他也就不再计较。
于是酒席上范增屡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都熟视无睹。
范增那种自我感觉良好,不拿自己当外人的心态马上有了体现。他马上出去招呼项庄进来舞剑,借机刺杀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典故就此诞生。
对于范增的心中想法同为项羽身边人的项伯自然清楚得很,于是他拔出剑与项庄对舞,并且经常用身体将刘邦挡在后面。范增与项伯的举动都说明了没拿自己当外人的心态,说明了两人都认为自己可以替项羽做主的想法。这也更加说明了范增的尴尬处境,他在楚军之中话语权并不是那么强,至少项家的项伯不买账。非但项伯不买账,作为范增主子的项羽也没有买他的账,项羽对项伯的吃里爬外无动于衷,他对范增没有任何行动上和语言上的声援。就这样项庄的行刺计划在项伯的干扰下流产。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15:14:54 +0800 CST  
看到范增意图行刺,坐在东面的张良害怕夜长梦多离席去招樊哙。于是樊哙闯酒席的事情发生了。
在历史上君王比喻臣子经常用两句话:吾之子房,吾之樊哙。前者是说臣子像张良一样是王佐之才,而后者是说将军像樊哙一样勇猛无比。两个臣子的楷模一同在鸿门宴上露面了。
樊哙意图进帐被楚军卫士挡住,樊哙侧身用盾猛一撞击卫士即扑倒在地,于是樊哙入帐。
樊哙入账之时怒发冲冠双目圆睁,他的举动惊动了项羽。项羽按住剑柄上身挺直,看起来一场武斗即将发生。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不是武斗,项羽只是问了一句:客何为者?项羽的这句话明显与他按剑挺直上身的肢体语言不一致,这一点说明了前面的肢体语言只不过是他的应激反应,他对刘邦一伙已经没有了杀机。在张良介绍之后项羽赐给樊哙酒肉与溢美之词:壮士。
樊哙在项羽问自己是否还能喝酒时借机说了一番话: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樊哙的这番话内容颇为丰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是激以忠义;“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天下皆叛之”这段给项羽套上了道德的枷锁,逼迫项羽以秦为戒;“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句话摆出楚怀王与天下人来压迫项羽;“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这句话摆功劳表忠心;“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这句话推脱责任;“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这段诉说委屈;“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这段谴责项羽;“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段话替项羽做了选择。
樊哙通过一小段话以自己的忠义来激项羽,以秦国的暴政为例要项羽引以为戒。以楚怀王的约定与天下人心来向项羽施加压力,又摆了刘邦灭秦的功劳以及刘邦对项羽的忠心。之后又推脱了责任恰当地诉说了委屈,再之后又给项羽一个台阶并顺势对其进行了一番谴责,最后樊哙又替项羽做了一个选择。樊哙这番话极其成功,他搞得项羽羞愧难当无地自容,项羽本纪的记载就是“项王未有以应,曰:“坐!”于是樊哙坐在张良的旁边。通过樊哙的一番话刘邦一行人已经成功地抢占了道德上的高地,这次鸿门之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避免夜长梦多刘邦决定见好就收立马开溜。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3 15:16:14 +0800 CST  

楼主:叶弄秋寒

字数:298913

发表时间:2015-03-19 12: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4 17:47:39 +0800 CST

评论数:7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