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寒写史—以警方破案的视角寻找历史真相-西汉史

张耳二人鼓动武臣自立为王主要从几个方面来鼓动:第一陈胜自立为楚王而不立六国之后,您虽然不是六国后人也有资格自立为王。第二赵地疆土这么大不立赵王恐怕稳定不了局势。第三陈王杀了很多为他攻城略地的将领,你现在很危险。第四你功劳这么大,应该封王。第五立个赵王就在此时,机不可失。
在张耳陈馀的鼓动下,在利益的诱惑与对未来的恐惧下,武臣毅然决然地自立为赵王,而张耳陈馀与邵嫂也都获得了高高在上的地位。整个事情只有两个受害者,第一是陈王陈胜,第二是天下反秦的局面。
陈王得知从前的臣子自立为王后勃然大怒,他立刻决定要杀了武臣等人的家属并发兵攻赵,起义军内部的互斗即将开始。

陈胜意图攻赵并杀掉赵王君臣家属的举动被他的臣子相国房君谏止。房君的理由是:秦国尚存,不宜再树敌。而房君给陈王陈胜开的药方就是:顺水推舟送个人情,忽悠赵国派兵灭秦,至于最后如何处置赵国君臣留到以后再说。于是陈王陈胜改变了主意,他将武臣等人的家属接入宫中居住名义上为善待,实际上是抓了几个人质。除此之外陈王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并派使者出使赵国催促赵国出兵灭秦。
陈王陈胜的意图被张耳陈馀看得一清二楚,他俩马上又从中做了赵王武臣的思想工作:秦赵之间为唇亡齿寒的关系,楚国不敢攻赵就因为秦国的存在。现在派兵灭秦,秦灭了就将轮到赵国。不如派兵四处扩大地盘,楚国未来能灭秦赵国也可以自保,楚国不能灭秦赵国就趁着秦国实力受损的时候坐收渔人之利。如此赵国能重于天下。
于是本应该联手西进的起义军队伍之间因为各自的利益而各自为战,他们不久之后将为各自的自私付出沉重代价。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09:21:02 +0800 CST  
赵王武臣派出的攻略燕国的队伍由以前燕国境内一个叫韩广的卒史率领,卒史是一个一百石的小官。韩广资历虽浅,但他赶上了好时候。韩广的队伍轻松摆平了燕国旧地,于是赵国据有原赵地与原燕地成为一个大国。
可是好景不长,韩广在燕国被立为燕王,他与原主子赵王武臣决裂。韩广的自立也是源于别人的利诱。
燕国被韩广拿下后燕国臣民一下子成了赵国的臣民,这种身份让燕国父老很不爽。被秦灭掉后他们成了亡国之民,现在楚国与赵国都光复了而他们依然是亡国之民。他们希望能够改变这种尴尬的身份成为堂堂正正的燕国子民。于是他们希望韩广自立为燕王。
面对燕国父老的请求韩广动心了,但他担忧自己的家属,他的家属还在赵国。燕国父老一番说辞就打消了韩广的顾虑:赵国南有楚北有燕,他们不敢怎么样。楚国那么强大尚且不敢加害赵国君臣的家属,赵国一定不敢加害您的家属。于是韩广毅然决然地自立为燕王。
燕国父老说的没错,赵王武臣确实没有加害韩广的家属,但是他意图加害韩广本人。得知韩广自立为燕王后,赵王武臣与张耳陈余等马上率军北上,他们要灭掉韩广这个叛徒。燕赵之间的战争箭在弦上。

根据秦楚之际月表,武臣带兵伐燕应该是秦二世元年九月。用王勃的话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这个季节正是郊游的好季节。在燕赵两国交兵之前,赵王武臣组织了一个小规模郊游活动,目的地就是燕赵两国边界。目的或许为了观察地形或许为了观察燕国军队布防。武臣正兴致盎然之际,这个小规模旅游团被燕国军队发现。既然有包子,燕国军队自然不会放过。武臣很快被燕军抓获。
本以为只是个素馅包子,抓到后才发现是个肉馅的,并且是稀有的老虎肉。燕军阵前将领决定将这个包子卖了,就卖给赵国,卖价是一半的赵国土地。
赵王武臣被抓后急坏了张耳陈余,他们不停派使者前去燕国军中讨要自己的主子武臣。但是很不巧,燕国将领不认别的,只认赵国的城池。因没有答应拿赵国的土地交换,所以每一批使者都被燕国杀掉,前后被杀的使者已经十余拨儿。事情没有任何的回转余地,作为臣子的张耳陈余非常头痛。
有句话说得好:高手在民间。在张耳陈余一筹莫展之际,两人的一个饲养卒,也就是马夫挺身而出,他为我们表演了一番精彩的游说活动。在不付出一寸土地的情况下这个饲养卒要回了赵王武臣,还使燕赵两国消兵解祸,握手言和。
饲养卒前去燕军阵营前与同伴讲了一句话:我为大人要回我们赵国国王,并且我将和国王一同驾车而归。当然他的话只能得到同伴的嘲笑。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09:21:39 +0800 CST  
饲养卒到了燕军阵中得到燕军阵前将领的接待。两个人开始了一段精彩对话:卒:将军知道我来干什么么?将:你来要回你们赵王。卒:你知道张耳陈余是什么人么?将:他们是贤能的人。卒:你知道他们俩位大人想干什么么?将:要回你们赵王。卒取笑:将军错了,他们辅佐赵王平定赵地,岂会甘愿一辈子当臣子?臣子与王差别是很大的。之所以没有称王是因为赵国初定,他们辅佐武臣是为了稳定赵国的形势。现在赵国形势已经稳定,他们两个想三分赵国称王。他们现在名义上是讨要赵国国君,实际上他们希望你们燕国杀掉赵王,他们也就好平分赵地而称王。然后再以谋杀赵王的名义讨伐燕国。以赵国的实力灭掉你们燕国本就很容易,况且是两位贤王并肩携手。你们燕国灭亡的时间不远了。
在饲养卒的一番恐吓下,为避免张耳陈余两人称王于赵地并最后讨伐燕国,燕军阵前将领决定放回赵王武臣,挫败张耳陈余的图谋,与赵国谈和。于是饲养卒果然陪着赵王武臣坐着车子回到了赵军阵营。
武臣被放回后,他率领赵军回国并送燕王韩广的家属到燕国。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就这么戏剧性地烟消云散。
陈胜起义军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并分为几股势力,起义军内部虽然避免了大动干戈却也使得起义军不能协同作战共同对敌,赵国与燕国的分裂并不是孤立的,接下来楼主将讲述——离心离德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09:22:27 +0800 CST  
有句话叫做树倒猢狲散,但有时候树还未倒猢狲就已经散了。
在陈胜称王后,他的亲朋故旧纷纷前去投奔他。按理说亲朋故旧在能力上可能未必有什么过人之处,但这个小圈子却可以成为一个非常牢固的小雪球,有了这个小球雪球就能越滚越大。但陈胜接下来做了几件不该做的事情,将这个刚刚形成的小圈子击个粉碎。
陈胜称王后,他的岳父前往投奔。面对前来的岳父,已经贵为陈王的陈胜比较怠慢,只是做了个揖而没有拜。对陈胜的这个怠慢老人家极为不满。看到陈胜不立楚国后人轻率地称王,而又这么不懂得笼络人心,陈胜的岳父觉得陈胜没有什么前途,一怒之下老人家愤然离去。临走说了一句话:借着天下大乱的机会,超越自己的本分擅自称王,不尊重长者,你不会长久。听到这句话,陈胜自感有重大错误,于是向岳父跪着道歉,但他岳父最终还是决然地离开。
从陈胜岳父的言行上来讲,他的岳父应该是颇有见识的一个人。如果处理妥当,他岳父或许能成为他的有力臂膀。
陈胜以前的一个一起做工的伙伴也前去投奔他,在宫门处那个伙伴吃了闭门羹。后来在陈胜外出之时那个伙伴拦路才得以和老朋友相见,之后一对老朋友一起坐车回宫。但后来那个一起做工的伙伴说话越来越没分寸,经常说一些陈胜贫贱时候的事情。于是有人建议陈胜:他总是损害您的威信,不如杀了。在杀掉前时伙伴之后,陈胜的那些亲朋故旧觉得他太不念旧情,跟着他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是纷纷离去。从这时起,就没有人再与陈胜亲近,他将自己变成了孤家寡人。
陈胜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负责监察百官诸将。只要诸将有不顺从二人的,二人就要将其抓捕治罪,以对诸将严苛来向陈胜表忠心。诸将有与二人关系不好的,二人不经过执法官员就擅自予以治罪。于是为陈胜攻城略地的各位将领们对他都很失望,都不再死心塌地支持他。
与亲朋故旧的感情破裂,与诸将之间也失去了亲密的关系,陈胜最终的失败命运已不可避免。但陈胜败死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请看败亡之谜。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09:35:29 +0800 CST  
秦二世元年八月周文军队到达咸阳附近,九月章邯一败周文,两个多月后再败周文,十几天后三败周文,周文自杀。周文败死后,章邯对陈胜麾下的起义军发动凌厉攻势,数次击败陈胜军队。在称王六个月后陈胜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死。楼主认为庄贾杀害陈胜只是事情的结果,而不是陈胜失败的原因。他失败的原因总结起来有几条。
第一首举义旗,他面对的对手尚十分强大。第二天下的反秦力量还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他手下人才有些匮乏。第三麻痹大意,骄傲轻敌。第四犯了战略性错误,他要么率主力西进,要么找个可以作为根据地的地方稳健经营,做到进退有据,而不是龟缩于陈地坐等失败。第五失去人心,故旧与众将与他疏离。第六起义军内部管理混乱,缺乏严肃的纪律。第七嬗开杀戒,自断臂膀。第八用人不当,进一步加速自己的灭亡。
在陈胜起兵后,除了张耳陈余提过全局性的建议外,史料中就没有记载过哪个臣子提过全局性战略性的建议,由此可见他的队伍内部人才结构还不是很合理。
在陈胜派周文西进后,他觉得秦国政权混乱不堪,于是相当骄傲轻敌,在都城陈不设防。他的臣子博士孔鲋提醒他兵法上可以依仗自己不怕攻击,但不能依仗对方没有能力攻击,陈胜对孔鲋的建议置若罔闻。他的骄傲轻敌可以管窥一豹了。
陈胜称王后龟缩于陈地,这里从来都不是龙兴之地,从来都不是可以作为根基的地方。但直到最后败死,陈胜也没有发展战略基地的意图,他最终那么快失败也就难以避免。
陈胜手下的几个将领相互之间一商量,就决定杀掉假王吴广,由此可见陈胜军队内部的纪律何等松散,号令何等不严。
为陈胜攻城略地的葛婴在不知陈胜称王的前提下立了一个楚王,在得知陈胜称王时他立刻杀掉了自己立的楚王然后向陈胜复命。葛婴对陈胜可以说比较忠心,但葛婴最终还是难免被杀掉,自断臂膀可见一斑。
陈胜任用了不恰当的人掌管军队,掌管纠察百官诸将,负责自己的出行,最终被贴身人杀掉,用人不当也可以说非常明显。
陈胜虽然失败,但他点燃了天下反秦的大火。接下来楼主将讲述给秦帝国最重一击的项家。请看——项氏起兵。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09:37:56 +0800 CST  
讲项氏不能绕开一个人,那个人叫做殷通。殷通是会稽郡守,项家避难的吴中就在会稽境内。殷通与项家的关系史书没有写明,但根据一些材料我们可以判断。
秦灭六国之后秦对六国贤能之士必欲杀之而后快,作为六国将门之后的项梁自然也在其内。而项梁还犯过罪,因曹倃与司马欣的保护而逃脱。
项梁避难吴中时非常高调,不停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他在吴中这么招摇而没有引起什么不利的后果,想必与地方官员睁一眼闭一眼有关。我们可以推断作为郡守的殷通一直以来对项家都照顾有加。否则项家早就吃了官司,这从殷通后来意图起兵时首先就找项梁商议也可以推断得出。殷通如此善待项家我们可以说他义薄云天,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说他吃里扒外。
项梁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反秦并光复楚国恢复项家祖上的荣光,在陈胜起兵之后天下纷纷响应,而怀揣国恨家仇的项梁却按兵不动。对此我们只能做出一个解释:项梁认为时机未到。
就在项梁默默等待的时候,有一个人等不及了,他要率众举事反对秦朝,那个人就是秦朝任命的会稽郡守殷通。举事这种大事肯定要找个可靠并能干的人来商议,于是殷通将目光瞄准了项梁。
殷通意图凭借辖内的力量反抗秦朝,并希望由桓楚与项梁两人替他执掌兵权。他的这个意图可以说与项梁本人志同并道合,因为项梁也希望凭借地方势力反秦。但是两个“志同道合”的人能够精诚合作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殷通说出自己的意图后,项梁就诓骗他桓楚逃亡的地方只有项羽知道,于是出门对项羽叮嘱了一番。重新回来的项梁建议殷通召见项羽派他寻找桓楚。不知是计的殷通果然召来了项羽。在项梁暗示下项羽手起刀落杀掉了殷通。
郡守府中的卫士们见主子被杀掉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双方的打斗以项羽杀掉十数百人结束,殷通府上卫士无不惶恐,纷纷伏地表示臣服。就这样项梁佩戴了殷通的郡守印绶,以项羽为副将提前起事。
殷通的死是个十足的悲剧,他没有死在所要反抗的秦王朝手里,而死在他希望依仗的助手手里。他的死源于他对项梁认识不足,他只知道项梁会反秦,但他没有预料到项梁还希望组建属于自己的私人武装。殷通意图凭借地方势力反秦的行为严重触犯了项梁的利益,他动了项梁的奶酪。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点决定了项梁迟早会对殷通动手。
在被逼提前起事后,项梁招来了相识的地方豪杰官吏号召大家起兵。在天下纷纷起兵的背景下,在自己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条件下他的号召得到热烈的回应。由于对吴中地方豪杰能力的了解,项梁很快组建了一支人尽其才的正规军。
之后就是攻城略地,很快项梁的队伍发展到近万人。在做好人事安排后,一个没有被任命职务的人找到项梁了解自己不被重用的原因,项梁回复说以前要你在一个丧事上办一件事,你没有办成。于是项梁手下对项梁的知人善任莫不叹服。
项梁虽然被形势逼迫提前起事,但他的这支队伍是最正规的。从起事之初他的队伍就走上了正轨而不同于一般的乌合之众。这一点与项梁多年来悉心准备密不可分,也与他本人的杰出才能密不可分。这支军队必将肩负起对抗秦朝主力军队的重任。讲完项家起兵,楼主继续讲述于同月起兵的刘邦,请看——汉高起丰沛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09:43:12 +0800 CST  
凡是腐败的官府总有一个共同特点:有油水的事情争先恐后向前冲,没有油水的?对不起,找XX部门。芒砀山处于砀县与芒县交界处,也是泗水郡与沛郡两郡交界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一个彻彻底底三不管的地方。对于藏匿于芒砀山的刘邦等人官府更是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刘邦于芒砀山藏匿了几年,期间不停有逃亡者加入他的队伍。芒砀山除了处于两郡两县交界处还有个好处,他离刘邦家乡也近,方便联络亲朋好友。从刘邦选择逃亡地来看,他对秦朝各级官府的特点相当了解,也对人性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这种洞悉人性的能力将帮助他一生。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起兵,陈胜的进军路线就经过芒砀山附近。想必刘邦等人也能得到各种消息。
在秦二世元年九月,因各地纷纷起兵杀掉郡守县令等秦朝官员响应陈胜,沛县县令与会稽郡守殷通一样终日惶惶,为了摆脱即将到来的悲剧命运,沛县县令与殷通一样意图起兵响应起义军。
起义可以漂白自己的身份,对沛县县令如此,对于藏匿于芒砀山的刘邦也是如此。他即将迎来漂白自己身份的好机会。给他带来这个机会的就是自己在沛县官府中的朋友萧何曹参等人。
在沛县县令与下属萧何曹参讲了自己起兵反秦的意图后,两人立刻游说沛县县令拉那些逃亡在外的丰沛子弟入伙。当然两人靠的是胁之以害,诱之以利。

萧何曹参不失时机地提醒了县令县里的百姓是比较恨他的,他来挑头反秦恐怕百姓不从。如果想让百姓听从就要找一些帮凶来,当然最好的帮凶就是那些丰沛籍的逃亡子弟。头脑发热的县令接受了萧何曹参的提议。为防止逃犯们不肯相信他,他请了那些逃犯们的亲属前往做工作,劝说刘邦的就是刘邦的连襟狗屠樊哙。
自打派出了各路使者,县令就觉得这件事情有些唐突。想着以前自己一言九鼎,对比现在还得小心翼翼琢磨使者的人选问题,县令的心里有了一丝不祥的预感。对于自己能否驾驭这些逃犯他心里没底,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道理他是懂的。尤其那个叫做刘邦的亭长向来不尊重上司,听说他已经有了一百人左右。或许自己以后要看他们的眼色,县令越想越不对,他决定不能让刘邦等人进城。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09:47:03 +0800 CST  
在县令心里琢磨的时候,他那两个下属也没有闲着。萧何曹参也害怕县令变卦。县令一旦变卦就会觉得他俩吃里扒外,为此两人密切关注着县令的一举一动。
县令终于下令关闭城门不放任何人进城,同时下令抓捕萧何曹参。作为丰沛地头蛇,萧何曹参在官府中有着各种消息渠道。没等抓他们的人赶到两个人就翻过城墙逃跑了。
望着那个熟悉的县城,萧何两人知道那里再也不属于自己了,除非夺回他。他们两人已经与县令分道扬镳。无路可去的两人沿着刘邦回来的路线一路迎了上去,在路上他们真正懂得了成为逃犯的无助,他们此刻心中是多么向往以前的那种生活啊!但这一切已经过去了,他们必须前行,虽然前途未卜。
兴匆匆的刘邦在路上遇到了萧何曹参,或许看着两个人的模样刘邦就能知道事情有变。逃犯与正常人的心理状态他太懂了。
面对城门紧闭的家乡,他们的选择不多。要么掉头重新回到芒砀山,不过想必他们都不想回去。要么把县城拿下来。最后考虑到实力问题他们选择了借刀杀人。刘邦等人向沛县城内给沛县父老们放了夹带有恐吓信的箭。恐吓信的内容大体有两点:第一诸侯并起,你们帮县令守城是不行的,如果那样不久后就会有起义军来攻,到时候屠城对大家都没有好处。第二建议你们杀掉县令响应起义军,大家选择一个可以带头的人一起干,那样能保全大家的家室。
很快本就仇恨县令的父老们在城外的威胁恐吓利诱下聚集子弟共同杀了沛县县令,之后便是开门放刘邦萧何等人进城。县令被杀后沛县已经群龙无首,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他们亟需赶紧选个头领。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组织的头头很多人都不肯当,那就是造反组织的头头。刘邦等人在丰沛与父老们商议带头人的人选,在商议的过程中没有人肯担这个担子。在官场上萧何曹参等最合适,论民间的影响力刘邦最最合适。
刚刚经历了越城逃跑的萧何曹参此刻深知当头领的风险。如果事情不能成功最后在天下画影图形追拿的就是带头人,并且还要牵连家属甚至于夷灭三族;而如果做了下属最不济到头来白忙一场,总不至于搭上全家性命。而且目前看来他们的造反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谁会觉得自己有多大的前途。
刘邦对当头领的态度耐人寻味。高祖本纪的记载有些不合情理。在高祖本纪中刘邦不当的理由是怕当不好连累父老们,但当头领这件事一旦失败是要连累家人的,况且秦法那么严苛,难道刘邦对乡亲们的爱护要超过家人么?刘邦之所以拒绝当头领只有两个原因:第一不想连累家人,第二他想当,但是要推脱一番以做到众望所归,也好服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你推我我推你。
推到后来的结果就是萧何等人死活不当,刘邦声称因为当不好所以不当。这个事情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刘邦来当,即使当不好除了他没有人有当的可能,大家一致认为:就是你了,别再推脱。
就这样刘邦由逃犯变成了沛公。组织上的头领选出后,组织成立的仪式很快就举行了。刘邦带领丰沛子弟简单祭祀了一下,又准备了旗鼓等起义需要用的物品。因为刘邦之前斩白蛇的行为,他们选择了红色作为旗帜的颜色。接下来就是扩充人马,曹参萧何樊哙等人在丰沛共召集到了两三千人加入造反的武力组织。在组织成立后,他们与秦朝在附近的地方部队打了几仗,战果么当然不大。这支看似乌合之众的队伍不久后将发生祸起萧墙的事情,那件事将他们推上了进取的道路。讲了汉高起丰沛后,接下来楼主集体叙述一下天下主要的反秦势力,请看——诸侯并起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09:47:53 +0800 CST  
牛逼与苦逼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大泽乡起义发生后,很多人卸载了苦逼模式,开启了牛逼模式。
陈胜称王后派了很多将领四出掠地,其中的一路将领叫周市。周市在秦二世元年九月一路打到狄县。
周市的到来使得狄县人心惶惶,狄县县令惊慌之余只能祈祷,他祈祷能躲过这次周市进攻的劫难,也祈祷狄县内部不出问题。维护内部的稳定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重大问题。
狄县境内有一户豪强姓田,田家是故齐国王室后裔。在齐国灭亡后他们不得不缩着脑袋生活。周市的到来给田家带来了绝好的机会,他们决定好好利用一下。
正当县令惊慌失措的时候田家找上门来,他们声称一个奴仆犯了罪要向县令禀明情况,如果获得县令许可他们将杀掉这个奴仆。
面对如此维稳大事县令自然不敢怠慢,很快接见工作开始了,接着就发生了田家所说的砍头事件,当然被杀掉的并不是田家奴仆而是狄县县令。原来田家聚众来此是借着公事的机会杀县令起事。
杀掉县令后田家掌门人田儋聚众宣布起事,因田家本就是齐国王室,田儋宗族兄弟多又获得拥戴,他便当仁不让自立为齐王。
自立之后的田儋接管了狄县的城防,在与周市打了一仗后周市退兵。这样田儋与周市就结了一个梁子。
周市退兵之后田儋带兵向东攻略齐地城池,很快齐地落入了田儋的掌握之中。六国之中的齐田政权成功复立,此时时间是秦二世元年九月。

周市在狄县碰了一鼻子灰之后转而攻略故六国中魏国的地盘,很快魏国被周市收入囊中,此时时间是秦二世元年九月。
在周市攻得魏地以后起义军内部遇到了一个政治问题。作为六国的魏国要不要复立?由谁做魏王?周市希望立故魏国宁陵君魏咎为魏王,他派出使者去陈王处请示并意图接回魏咎。周市的这个请求直接被陈王拒绝。陈王陈胜希望立周市为魏王,他的这个打算得到了赵国与齐国的支持。
赵王武臣的自立背叛了陈王陈胜,齐国田儋的自立也是建立在与陈王手下周市争锋的基础之上的。在秦国尚存的情况下,武臣与田儋都希望能消除与陈王的隔阂,于是他们决定送个人情给陈王及周市。赵国与齐国各派出了五十辆车组成的使者团,两国使者强烈支持立周市为魏王,此时时间是秦二世二年十一月,这个月还发生了周文自杀事件。
得到三个实力派支持的周市依然坚持自己以前的决定。他拒绝由自己当魏王,强烈建议由以前魏国的王室宁陵君魏咎来做魏王。周市觉得立六国之后为王才顺天应人才能取得成功。他不停派出使者前去讨要魏咎,在被陈王拒绝五次后第六次的使者终于带回了陈王同意立魏咎为王的好消息,六国中的魏国也得以复立。此时时间已经拖到了秦二世二年的十二月。这个月接着就发生了陈胜败亡的事件,此时离周市攻下魏地也已经三个月。
六国之中陈胜称楚王,田儋称齐王,韩广称燕王,魏咎称魏王,只有韩国从来没有复立,而之前的赵王武臣在二世元年十一月被杀,赵国暂时陷入动荡,接下来楼主简单叙述武臣被杀的经过及结果。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09:59:39 +0800 CST  
武臣的死与一封信有关,不过不是情书;与一个女人有关,不过无关情色;与一顿酒有关,不过自己没喝。秦末汉初死的最最冤枉的就是赵王武臣。
武臣手下有个重要的将领叫李良。李良之前在秦国当差,在陈胜起义后他才归附起义军。赵王武臣称王后派出几路军队攻略四方,其中的李良负责平定常山。常山平定之后李良又被武臣派往搞定太原。去太原的路井陉被秦国派兵守住,李良无法打通这条通往太原的道路。
就在李良被阻井陉的时候他接到了一封信,这封信是秦国的将领冒充二世写给他的。信的内容就是劝他重新归附秦朝,承诺如果归附了秦朝保证他的富贵。为了动摇李良效忠赵国的决心,秦将没有将这封信封口,没封口的好处就是李良如果害怕这封信被别人看到他只能归附秦朝。虽然这封信并没有使李良产生跳槽的决心,但是他知道肯雇佣他的雇主不止一家,他随时可以离职。
为打通井陉李良前往赵国都城邯郸请求增兵,在邯郸城外李良遇见了一个女人,但是一点都不浪漫。李良遇见的女人是赵王武臣的姐姐,这个女人外出喝酒喝了很多。在路上李良看到这只比较大的队伍以为赵王路过,于是李良跪在路边向赵王请安。武臣的姐姐因喝了酒只派了一个随从过去与李良客气几句。这次武臣姐姐对李良的轻慢使得李良无地自容,又羞又恼的他自觉得在下属面前丢份儿。值此关键时刻下属火上浇油并建议追上去将这群不长眼的家伙杀掉。
有了高薪聘请他的下家,李良不再迟疑带领手下追上去杀了武臣姐姐的这支队伍,一不做二不休他又迅速带兵直奔邯郸。毫无任何防范的邯郸就这样落入了李良的手中,他不仅占据了邯郸城还杀了赵王武臣与大臣邵骚,张耳陈馀二人因耳目众多提前得到消息才幸免于难。
武臣被杀这件事发生在秦二世二年十一月,张耳陈馀逃离邯郸后四处收集残兵得了数万人,在二世二年一月赵国又立了赵国王室后人赵歇为赵王。赵歇为王后李良与陈馀发生了一次武斗,结果以李良不敌归走章邯结束。

汉高祖刘邦最终登上皇帝之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而用人的基础就是识人,脱离了识人谈用人只能是缘木求鱼。但善于识人用人的刘邦也曾经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他的这个错误不仅将自己及一干兄弟置于不利的境地,也逼迫他将眼光及触角从家乡的一亩三分地伸向远方,这次的用人不当在刘邦争夺天下生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他的用人不当是如何发生的?又产生了哪些结果?刘邦为此有何种改变?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看——祸起萧墙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10:00:18 +0800 CST  
UP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10:04:33 +0800 CST  
UP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11:05:53 +0800 CST  
自己顶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12:19:11 +0800 CST  
祸起萧墙的主角叫雍嗤,雍嗤是刘邦老乡,出身于丰沛豪族,与同为丰沛豪族的王陵关系要好。雍嗤叛变的原因和他与刘邦的关系有关。出身豪族的雍嗤一直看不起出身相对低微的刘邦,据后来的张良求封雍嗤来看在刘邦起丰沛之前两人的关系一直不好,雍嗤曾经数次侮辱刘邦。尽管关系不睦,但刘邦重视雍嗤的才能起兵后对他还是予以重用。
在一次刘邦出征时,刘邦任用雍嗤留守家乡丰邑。周市为魏国攻略魏国故地,他派人以投降即封侯不投降即屠城来威胁引诱雍嗤。本就不乐意跟从刘邦混的雍嗤就这样以丰邑向魏国投降。
雍嗤叛变成功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比较有才能牢牢控制了丰邑的局势,第二在雍嗤身边刘邦没有安插亲信,缺乏对雍嗤的制约。
雍嗤的投降给刘邦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第一他的投降使刘邦失去了大本营实力受到削弱,第二他的投降会动摇刘邦军心并影响刘邦的威望。对于丰邑刘邦必须夺回,在第一次靠着自己的实力攻打丰邑失败后刘邦将眼光瞄向了远方,这也就加速了刘邦参与天下反秦大局的进程。在刘邦投靠秦嘉并打了胜仗队伍扩大后刘邦二夺丰邑,这次又一次以失败告终,两夺丰邑失败也证明了雍嗤确实有才能。之后刘邦再次踏上了寻找外援的路,那就是向项家请兵。
雍嗤的叛变不仅加速了刘邦参与天下反秦大局的进程,还对刘邦的用人产生重大影响。对雍嗤的重用刘邦只重视了才能忽视了他的忠诚度,在之后的用人中刘邦对下属的忠诚度非常重视。这一点从后来刘邦对韩信的使用可以看出,在韩信身边总有几个刘邦的亲信充当下属军官,在楚汉战争中刘邦面对的是项羽而韩信面对的是实力较弱的诸侯,刘邦比韩信更需要自己的那些亲信将领。为了制约韩信防止他背叛刘邦不得不将亲信们安插在韩信军中,名为辅佐实为制约。

雍嗤的背叛使得刘邦变成了留一手,这一点在刘邦后来对卢绾的任用上也有体现。卢绾是刘邦亲信,其亲密度甚至于超过刘邦弟弟刘交。卢绾本人并没有什么带兵打仗的才能,但刘邦任命卢绾做了军中职位最高的太尉,这个任命看起来不合常理。卢绾这个太尉并不带兵打仗,他只是挂了一个虚衔,看似荒诞的人事任命背后隐藏了刘邦留一手的目的。卢绾为太尉的好处就是他久居太尉之职位虽然不带兵但也可以产生巨大影响力,诸将如果意图背叛卢绾可以利用太尉身份为刘邦做事。
雍嗤的背叛可以给人一个启示:与领导关系不好或者看不上领导的下属缺乏忠诚度。很多人才能突出但与领导关系不够亲密不能受到重用,其实只要是在人治的环境下下属就要从自身寻找原因。除非领导脑袋进水,否则不会提拔重用那些看不起自己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下属,因为提拔了就是给自己挖坑。要想获得重用,必须紧跟领导脚步,必须让领导觉得自己很忠诚。做不到这一点混世界很难,尤其在公家单位。
项梁本在江东起兵,而刘邦在江北,刘邦向项家请兵的时候项家已经渡江北上。接下来请看——项氏渡江。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12:46:49 +0800 CST  
项氏起兵时在秦二世元年九月,也就是秦二世元年的最后一个月。秦时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岁尾。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陈胜被车夫庄贾杀死。自从起兵项氏就盘踞于吴中附近。事情直到秦二世二年正月才有了变化,那时项梁军中来了一个使者,他就是召平。
召平本为陈胜攻略广陵但没有攻下。陈胜败死之后江北的起义形势岌岌可危,章邯屡战屡胜大有一鼓作气扫平江北起义军的势头,为挽救濒临失败的起义形势召平渡江向项家求助。
自古求人都要送礼,召平也不例外。渡江见到项梁后召平伪称陈王令任命项梁为楚国上柱国并请求项梁尽快出兵渡江。虽然不经意间掉下一个领导,但一下子成为上柱国还是让项梁很高兴。在秦二世二年二月项梁率八千江东子弟过江西进。
过江之后项梁连收大礼,首先是一个叫陈婴的人率领两万将士归附于他,于是项家军人马达到三万左右。
陈婴本是东阳令史,素来有良好声望。东阳县子弟杀掉县令后也遇到了带头人人选问题,在毫无合适人选的情况下陈婴被东阳子弟强立为首领。之后陈婴部下迅速发展到两万人。
在诸侯纷纷称王的背景下陈婴下属意图进一步立陈婴为王。陈婴母亲坚决反对儿子称王,她的理由就是陈婴祖先没有富贵的陈婴突然间发迹不祥,陈母进一步建议陈婴加入到别人的队伍中,事情成功了可受封侯之赏,失败了也不至于天下画影图形缉拿。在这种背景下陈婴得到项梁彼此联合西进的邀请。因项家本是楚国将门,陈婴决定加入项家的队伍。
陈婴加入后项梁摔项家军进一步渡过淮河。渡淮后英布与蒲将军也率兵投奔了项家,至此项家人马发展到六七万人。
英布的岳父就是于番县起兵的番君吴芮。起兵之后英布前往番君处,番君将女儿嫁给英布并派他带兵北上参与灭秦。
在英布等人追随项梁后项梁遇到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在这个问题下他再一次向同盟者举起了屠刀,请看----自相残杀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12:56:43 +0800 CST  
在项梁刘邦等纷纷起兵反秦的时候,有一个叫秦嘉的人也起兵了。他拉起一支队伍后就立了楚王,他立的楚王叫景驹,这个景驹可是大有来头的。在楚国有很多国君的后人都改了姓,昭姓,屈姓,景姓属于改姓的公族中最大的三姓,也被称为楚之三族。这三姓人世代在楚国做官,投汨罗江的屈原即是楚国的改姓公族。在这里楼主祥林嫂一下,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对屈原大加赞扬,但从来没有哪个统治者对屈原的身份进行宣扬。因为宣扬屈原的出身对统治者是极为不利的。屈原是楚国公室成员,他与楚国有天然的政治同盟关系。在楚国灭亡之后作为很有才能的公族成员他必然被秦国画影缉拿,秦国是不会轻易放过他的。再者屈原作为一个很有理想抱负的政治人物,对他来讲他的政治生命远远重要于自己的肉体生命,所以在楚国灭亡后他万念俱灰而投江。我们后人可以说屈原是殉国,但也可以说他殉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因为楚国灭亡后他已经不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我们假如屈原是楚国的普通百姓出身,或者说屈原虽然是公族但才能有限也没有强烈的政治抱负,那么他还会投江么?恐怕未必。话回过来说景驹,景驹既然是楚国公室成员,那么他被秦嘉立为楚王势必可以得到楚地百姓的支持。项梁凭着世代为楚将的身份打起复楚大旗起兵反秦,现在楚国公族景驹已被秦嘉立为楚王,那么这个景驹的号召力自然高于项梁,项梁的复楚旗帜也就倒了。时间久了秦嘉的实力自然要后来居上。这严重侵犯了项梁的利益。面对景驹项梁只有两个选择:第一投靠景驹,但因为景驹是秦嘉立的,项梁投靠景驹后自然地位低于秦嘉,这是项梁不能接受的。第二就是趁着景驹君臣的实力还没有做大把他灭了。项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条道路。在项梁灭了景驹君臣之后,他的反秦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请看----拥立怀王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13:33:21 +0800 CST  
UP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13:55:48 +0800 CST  
@云林飞雪 2015-03-20 14:30:27
@叶弄秋寒 2015-03-20 13:55:48
精华贴!顶起!
-----------------------------
谢谢朋友支持!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14:34:39 +0800 CST  
项梁是以陈王首举义旗并自立为张楚政权的王,而秦嘉在陈王生死不明的情况下再立一王为理由攻击秦嘉景驹的,但项梁的这个理由并不是那么站得住脚,因为陈胜已经死了,他说陈胜生死不明属于强词夺理。项梁击杀景驹君臣后他面临一个严重的政治危机,杀掉楚王景驹使得他灭秦复楚的旗帜不那么光明正大了,至少他的复楚会被人们怀疑。他亟需摆脱这个政治危机。他决定召开军事会议,参加军事会议的人是他手下将领们,还有一个后来改名叫刘邦的人。楚怀王熊心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楚怀王熊心是秦朝末年的重要人物,记载他的史料极其缺乏,不过通过仅存的史料我们也可以对他有个大体的了解。熊心登上历史舞台源于几个原因,第一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个舆论环境;第二是项梁确实需要立一个楚王来打好复楚大旗;第三是范增的建议;第四他是楚国宗室近支,是大宗。而被灭掉的景驹是远支,是小宗。熊心比景驹更有资格当楚王。
熊心是客死他乡的那个楚怀王的孙子,在项梁击杀景驹前后一个叫范增的人前去投奔项梁,他一去就带给项梁一个见面礼:为项梁找个上司也就是立个楚王,此时陈胜的死讯已经传遍天下。范曾是个七十岁的老头,最大的特点就是足智多谋,这样一个人生逢乱世可以说正当其时正当其事。
范增认为既然有了亡秦必楚这个舆论环境我们就要好好利用一下,找个楚王后人立他为楚王可以顺应天下人望更可以更好地发动楚地百姓起来反秦,立了楚王项梁马上可以成为天下反秦武装的带头大哥。范曾的这个建议恰好可以成功为项梁解套,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至于范曾提议立楚王前项梁是否有此打算或者是否有其他打算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范曾的到来加速了熊心登上历史舞台的脚步。于是放羊娃熊心就这样成为了楚王,为了唤起楚国人民复楚的热情,熊心号楚怀王。熊心虽然是项梁立的,但君臣二人从一开始就注定同床异梦,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蜜月期,有的只是利用与提防。接下来请看----同床异梦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15:25:25 +0800 CST  
项梁矢志反秦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反秦的目的是什么?是复楚么?我觉得复楚只是手段,他最大的目的肯定是攫取自己最大利益。这一点从他击杀同样意图反秦的郡守殷通可以看出,从他击杀景驹君臣也同样可以看出。那么他立了楚怀王熊心之后会拱手将权力交给熊心么?肯定不会。项梁为了牢牢掌控最重要的权力他将熊心安置于最后方,前方的军政大权他一人独揽,自号武信君。
熊心虽然是被动地走上了历史舞台,但他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命运一直被动下去,他势必要争取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天不遂人愿此刻他虽然名义上贵为楚王但自己实力相当有限,他没有任何的亲信与任何效忠自己的军队。整个楚国的军队被项梁牢牢掌控,熊心只能接受做名义上的老大,他要想改变命运只能等待机会。
项梁除了与楚怀王熊心同床异梦外还与刘邦同床异梦。关于佐证这个观点的史料我在前沿有所描述这里就不再复述。至于项梁不信任刘邦的原因可能有两个,要么是其中之一要么是两者都有。第一个原因就是项梁觉得刘邦不是久居人下之人;第二个原因就是刘邦曾经投奔了景驹,曾经与秦嘉一伙共同作战,于是项梁对刘邦有所戒备。刘邦投靠项梁是为了借兵搞定叛徒雍齿,对刘邦的这个请求项梁答应了,但作为交换的条件就是刘邦受项梁领导。项梁对刘邦的态度就是用而不信,压缩刘邦发展空间。项梁的这个举动使得刘邦在投靠他之后一直没有能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搞得后来手下兵力极少。对于项梁的心理刘邦自然心知肚明,于是为了自保他与项羽拜了把子。
史书关于刘邦与项羽拜把子的时间没有任何描述,但我们可以成功推测到底是什么时间段。我们可以将时间分成四段:第一段时间是从两人相见到项梁战死。第二段时间是项梁战死到楚怀王由后方赶到彭城。第三个时间段是楚怀王到彭城之后一直到两人一个北上救赵一个灭秦。第四个时间段是从鸿门宴到诸侯各去封国。之后的时间段就是两人为敌的时间了,那是不可能拜把子的。而鸿门宴的时候项羽已经是群雄之首,已经远远超越刘邦了,这段时间也不可能拜把子,因为这是对项羽的侮辱。楚怀王到彭城之后马上拔高刘邦的政治地位来平衡项家,楚怀王心里在想什么刘邦肯定是知道的,这个时候刘邦也不可能与项羽拜把子。他虽然不会得罪项羽,但他绝不敢得罪熊心。否则熊心不会派他灭秦给他独立发展自己的机会。而项梁战死到楚怀王去彭城这个时间段刘邦也不会与项羽拜把子,第一他没有必要,第二如果真的拜了把子那么熊心必然认为刘邦真心想和项家站在一起,他就不会拔高刘邦的地位了。所以从动机上讲,刘邦在项梁战死之前最有动机,因为他需要一个人在自己与项梁之间斡旋,而这时候刘邦曾经和项羽并肩作战,从时机和动机来讲这段时间是最佳的。项梁是刘邦与熊心头上的紧箍咒,两个人要想摘掉这个紧箍咒只能等项梁死了,接下来请看----项梁之死。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16:05:21 +0800 CST  

楼主:叶弄秋寒

字数:298913

发表时间:2015-03-19 12: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4 17:47:39 +0800 CST

评论数:7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