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寒写史—以警方破案的视角寻找历史真相-西汉史

史家写史通常有几种写法,有时明写,有时暗写。有时正写,有时侧写。要想了解历史真相要想更好地了解历史人物更好地懂得历史事件间的各种关系我们就要像警方破案那样,我们必须对各种线索去伪存真,必须将各种线索及证据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楼主偶读历史,每一次读史都能发现一些与之前不一样的东西。在正式开篇通写西汉历史之前,楼主举三个汉初的例子,各位看官如果觉得我分析的是正确的就请各位多多顶贴并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如果我写的大家都注意到了,那么只能说不才学识有限,也就难以挽留大家了。
我举的三个例子一个是吕家军功之谜。一个是刘邦请命灭秦之谜。一个是彭城大败后刘邦迅速稳住阵脚之谜。
先说关于彭城大败后刘邦的举动,这一点能较好地说明刘邦是何等的高明。在我看来,史上比刘邦还要高明的皇帝不多,甚至于没有。要了解刘邦何等高明看高祖本纪是不行的。在汉初的几个将领列传中记载了不起眼的一件事情。彭城大败后几个将领带着残兵聚拢到了刘邦的军中,刘邦马上对他们进行了封赏。换了一般的头领绝对做不出这种事情,这就相当于公司项目出了意外,那年终奖必须削减啊。一般的头领在这种情况下甚至于要处罚将领作战不利的,而刘邦没有,他进行了封赏。打了败仗责任老大扛了,好处照样有,甚至于更多,这种老大谁不爱跟他混?刘邦封赏诸将这个举动使得彭城大败的消极影响一扫而空,汉军将士马上军心大振。刘邦同时又采取了几项举措,比如改革兵种组建骑兵部队,选拔合适骑兵将领,稳固自己的后方拔掉关中的钉子,立太子刘盈等一系列稳定人心的举措。很快刘邦获得了回报,汉军于京索间大败楚军,楚军由此不能西。要理解刘邦为何在大败后很快站住脚跟,忽略了刘邦封赏诸将这个细节是不行的。
关于吕家的军功,在史记和汉书中史家都没有正面记述吕家有多大的功劳,甚至于史家表面上还否定了吕家有大军功的事实,但这绝不是真相,在史书的缝隙中明确记载了吕家的军功,可以说汉初诸将除了韩信其他人的军功都不及吕家。接下来楼主摆出史书中的证据。史书中对周吕侯吕泽有一句记载:入汉为候。在汉书的外戚恩泽侯表中有记载汉元年刘邦即封吕后的父亲吕公为候。入汉中时刘邦只封了不到十个候,吕家占了两个,为什么?此时刘太公尚没有任何封号,唯一的解释就是吕家功劳太大。第二个直接证据是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三个侯爵将领明确被记载为“属悼武王”。悼武王就是吕泽,这三个部将封侯都是在高祖六年。也就是刘邦登基称帝的第二年,此时刘邦封侯人数并不多。三个封侯的部将一个7800户,一个2000户,一个4000户。樊哙及与樊哙功劳相当的人只分别封侯5000户和4800户,并且樊哙也是老资格,丰沛起兵即跟随刘邦。可见吕泽部将的功劳多大。那么作为头领的吕泽功劳又是多大?第三个直接证据就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对吕泽有一句话的记载:发兵佐高祖定天下。这发兵一词说出了吕泽的地位极高,他部下人数极多。第四个证据就是周昌及诸大臣清一色反对刘邦废掉太子刘盈。只用吕家与丰沛功臣是故人不足以说明这点,因为后来入伙的将领们也都反对废太子;用宗法制也难以说明原因,因为造反打天下的功臣们对宗法制的敬畏远远不如太平时期的臣子。解释这点只有一个原因,吕家势力太大,在军中人脉极广,凭借旧交与军中势力和战友情,吕家成功地拉住了满朝文武给刘盈背书。第五个证据就是周昌的那句“臣期期知其不可,期期不奉诏”,行废立之事在封建王朝多有发生,为何周昌偏偏说绝对不行,我反对到底这种话呢?绝对不可以废太子的原因只能有一个:废太子会惹出大祸,否则没有绝对不可以废掉的太子。这也能侧面证明吕家的军中势力及军功。第六个证据就是有些本该立传的人并没有立传,比如封侯很早并食邑很多的人,这种本该立传而不立传的奇怪事情只能有一个合理解释,那就是因为政治原因。如果给他们立传详细记载他们的军功将不可避免的触及到吕家对汉王朝成立有极大功劳这一事实,而这对荡平诸吕后上台的帝王是极为不利的,故此因为此种政治原因汉史中就缺少了吕家将领及部将和一些战友的传记。第七个证据就是吕泽战死后刘邦及群臣给他上谥号为“武”,在封建王朝前期,比如两汉魏晋对谥号很严格,只选一个最能反映死者特点的谥号,武这个谥号恰恰说明吕泽有卓越的军功。除了这些或明或暗的证据,史记与汉书中还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证明吕家的军功,这些问题留到正文再说。只有了解了吕家的军功才可以全面客观了解汉初的很多政治问题,比如废太子一事。
我举的下一个例子就是刘邦为什么请命灭秦。初看来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原因:刘邦是个意志坚定的革命家。但这个结论大错特错,刘邦请命灭秦另有原因。我们看高祖本纪刘邦领命踏上灭秦道路后初期打仗不顺利,他遇到的敌人并不是大股秦军,为何刘邦战事经常不利?还有一段记载刘邦夺了刚武侯两千人的队伍,这件事情居然写入了高祖本纪。夺刚武侯2000人这段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刘邦此时军队特别少,否则2000人不值得写入本纪,第二刘邦非常善于笼络人,夺了人家的军队人家还跟他打天下为他卖命。之后刘邦的人马经过了几次扩充后打仗就相对顺利了,那么刘邦为何人马那么少呢?从刘邦起兵后他并没有遭遇大的失利,按说在天下如火如荼反抗的时候他的队伍规模扩充应该很快啊,缘何他起义一年之后人数还那么少呢?只有一个原因,刘邦在归属项梁之后被项梁重点防范了,项梁一方面利用刘邦参与灭秦,另一方面他处处制约刘邦发展,新补充的兵员没有刘邦什么事情,他是只干活不领工资。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懂得为何刘邦特别痛恨雍齿及丰邑家乡父老的背叛,因为这次背叛使得刘邦不得不求助于项梁而最后被项梁控制了。而之后项梁刚刚死去楚怀王即大幅提高刘邦的地位来平衡项家的影响力,这一点也能说明楚怀王知道刘邦痛恨项梁,知道刘邦与项家不是一伙的,否则楚怀王不可能用刘邦平衡项家。那么作为一个政治上的老油条来说,刘邦是否乐意继续寄人篱下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楚怀王选择将领西进灭秦恰恰给刘邦提供了一个独立发展自己实力的机会,于是刘邦勇敢地抓住了这个机会。综上,刘邦请命灭秦只不过是一个政治策略而已,他在为自己寻找独立发展的机会。进一步说了解了这点才能更好地了解刘邦的高明,刘邦在处处受制于人的情况下抓到了灭秦这面旗子而脱离了别人的控制,从此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
我举这三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读史书时要了解历史真相和人物,必须注意各处史料的细微之处,否则历史的真相必将被我们忽略,而历史人物的优点也必将被我们无视。接下来楼主按照时间顺序写西汉历史,欢迎大家顶贴,接下来请看-----秦亡汉兴之时代的召唤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04:44:00 +0800 CST  
UP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11:23:06 +0800 CST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说的是两个挨着的人相互间的影响巨大。不仅人如此,两个相互挨着的朝代有时影响也极大,比如秦朝与之后的汉朝,五代与之后的宋朝。他们之间前朝的覆灭就决定了后面朝代的国策及兴起。五代时期军中大佬动则政变上台,这种局面在宋朝产生了极大影响力。终宋一朝宋朝皇帝对武将都是极不信任,宋朝的两大重要国策就是防范武将的更戍法及恩养士大夫政策,当然这恩养士大夫除了笼络了文人也有效防范了文臣可能做大的危险。说白了背叛的多了导致了不信任和防范。而秦汉之间也有非常重要的因果关系。说起秦朝的灭亡离不开秦朝的崛起。秦朝迅速崛起的最大原因就是商鞅变法,对于商鞅的变法本文不详细说明,只讲一下变法的大概情况。商鞅变法从本质上说是以赏罚这两个手段将秦国的所有潜力激发并统一到秦国国君的个人意图上来。也就是抹杀个人的意图,将所有人实现自己个人价值的渠道堵死,而只留下一个渠道:顺应秦国国君的意图,要么发展秦国的经济要么为秦国征战。所有个人价值的实现都只能通过这两个渠道。只要不是发展经济与征战都要受到新法的惩处,结果就是秦人怯于私斗勇于征战。当然除此之外重用六国客卿也是秦国强大的原因,但最最根本的就是严苛的奖惩法律。在这种严苛的新法下,秦人想懒惰都不行,因为懒惰也是罪。只要不利于发展经济与征战的都是罪责,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完全成为了战争机器,他想不崛起都很困难。
秦国的新法完全违背了人的本性,受到人们内心抵触是肯定的。在吞并六国之前,秦人虽然抵触新法,但顺应新法也有好处。在秦国统一之后,新法已经难以给天下人带来多大的好处,或者说好处远远小于坏处。人们痛恨秦国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了。严苛的新法使得天下人动则得罪,外加严苛的徭役赋税使得人们苦不堪言。
法律严苛,赋税徭役很重,政府管得特别宽,可以说无所不管。这几个特点决定了谁如果能采取以宽松法律治国,谁如果能低赋税轻徭役,谁如果能管得少一些谁必将获得天下的支持。可以说时代呼唤的就是这种治国之策,而汉朝初期的国策恰好迎合了天下人的期待,所以汉朝最终坐稳了屁股。反过来说如果有人没有迎合天下的期待,那么即使他暂时性地凭借武力做大了也必然叛乱起义不断,他终将垮台。我说秦灭汉兴是时代的召唤并非指狭义的汉朝,而是指采取如汉初般治国之策的王朝,兴起的必然是迎合天下人心的王朝。了解了秦朝覆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汉初国策的恰当性,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偏偏是刘邦而不是项羽最后成功了,项羽灭掉一秦而复生一秦,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当然这远远不能抵消项羽任何的功绩,他在秦朝末年是最为闪亮的一颗星。接下来请看----国恨家仇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12:04:36 +0800 CST  
西楚霸王项羽在灭秦的斗争中很快崛起,经过三年的斗争成就了他的霸王之业。项羽迅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他本人英勇善战力大无穷善于用兵外,他的成功还与一个死去的国君,一个被灭掉的国家,一个战死的将领,以及一个活着的叔叔有关。接下来楼主慢慢讲述成就项羽霸王之业的几个因素。
楚国本是战国七雄中的一个强国,在楚怀王前期楚国与齐国是战略同盟。秦国对楚齐同盟异常痛恨,只要楚齐同盟存在,秦国就很难并吞天下。
为离间楚齐同盟,秦国张仪以六百里土地为诱饵引诱楚怀王与齐国决裂,楚怀王果然中计。与齐国决裂后秦国只肯给楚国六里土地。恼羞成怒后的楚怀王不听大臣劝阻两次发兵攻打秦国都大败而归,在两国的战争中楚国丢掉了汉中这块处于秦国后方的土地。不久秦国又发兵攻打楚国大破楚军。经过三次战争楚国不仅仅失去了齐国这个重要盟友又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实力大损。楚国就这么很快失去了大国的地位,这一点让楚国人愤恨不已。
几年后秦昭王诓骗楚怀王入秦与自己相见,楚怀王不听臣子劝阻西去入秦,这一去楚怀王就没能再活着回到楚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楚怀王的客死让楚国人异常悲愤,他们对秦国更是异常仇恨。秦后来灭掉六国后天下人都觉得六国中楚国是最最冤枉最最可怜的,楚国人对秦国的仇恨更是深入骨髓,所以一个说法开始广泛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这种舆论环境下,只要反秦斗争的发令枪响起,楚国人可以很快跑到队伍的前面,他们必将引领天下的反秦斗争。
在秦灭楚的战争中楚国的名将项燕战死,项燕就是项羽的爷爷,国恨家仇使得项家人与秦国势不两立。作为世为楚将的项家在楚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们的影响力使得他们可以迅速集聚起一股力量,这也就是后来项梁起兵后陈婴等人都甘愿投靠他的原因。
作为楚国人,作为世为楚将的项家人,这两种身份使得项羽家族在后来灭秦的斗争中具有了超出一般人的优势。而还有一个人成就了他的一生,那个人就是他的叔父项梁。
项梁是项羽的叔父。在项羽小时候不肯用功学书,也不肯用功学剑,于是项梁很生气。而他的这个侄儿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学书只能记名姓,学剑只能一次杀一个人,我想学一次可以杀很多人的东西。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羽兵法。但是项羽不肯钻研只是学个大概。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项羽性格上崇尚武力的特点,而不善于采取怀柔之术
史料中没有出现过关于项羽父亲与项梁儿子的记载,最大的可能就是项羽的父亲早逝而项梁又无子,这叔侄二人一直生活在一起情同父子。在项梁带着项羽避难吴中的时候,项梁结交地方豪杰甄别吴中人士的才能状况。他不仅仅在吴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对吴中的各路人物特点也是了如指掌。项梁对吴中的细心经营为项家添加了日后反秦的筹码。使得项梁在日后起兵时很快组建了一直正规军。
项羽是重瞳子,所谓重瞳子就是瞳孔从中间分为两半,像一个8字。历史上有记载的重瞳子都是牛人,这一点似乎也预示着这个年轻的重瞳小伙子将在历史上书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除了重瞳子项羽还有一个特点,力能扛鼎。在历史上有记载的力能扛鼎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项羽,另一个是刘长,而刘长的父亲就是历史上的刘邦。似乎冥冥之中已经注定了刘邦与项羽之间肯定要发生点什么……
项羽与自己的叔父一天天地过着平静的日子,他们默默等待那一天的到来。接下来楼主将讲述力能扛鼎的刘长的父亲,请看——布衣刘邦。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12:22:56 +0800 CST  
UP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13:06:32 +0800 CST  
刘邦是历史上一个少见的皇帝,第一个布衣天子。关于刘邦到底是楚国人还是魏国人有争议,他的故乡是沛丰邑中阳里,这是高祖本纪的原文。这一点让很多人产生了误解认为刘邦是楚国人。误解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丰邑在秦国的时候属于沛县管辖,而沛县在战国的时候是楚国的地盘,所以有些人认为刘邦是楚国人。但事实上丰邑虽然在秦国时期属于沛县,在战国时期却属于魏国。在秦并吞六国之后将本属于魏国故地的丰邑划到了沛县这个行政区。所以说刘邦本是魏国人,在秦一统之后变成了秦人,楚人这个说法不准确。
对于刘邦的家庭还有一个更大的误解,要讲刘邦不能不讲他的父母。关于刘邦的母亲史书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分析她是个什么人,但对于刘邦的父亲史料上还是有迹可循的。有些人觉得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是个目光短浅胆小怕事最最普通的农民,这一点大错特错。人们对于刘太公的误解来源于刘邦的一句话: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这句话说的是刘太公认为刘邦不如他的二哥能制备产业。而刘邦后来成为了天子远远超过自己的二哥,所以人们认为刘太公缺乏眼光。这一点大错特错,刘邦的成功是偶然事件并不是必然事件,如果没有天下蜂起反秦的大环境,刘邦还是个逃犯呢,逃犯之前顶多是个亭长。他喝酒都要赊欠四十多岁才弄到一个媳妇,可见刘太公说的并没有错。
韩信卢绾列传中记载卢绾与刘邦两个人长大后一起读书,楚元王世家中记载楚元王刘交从小就出去游学,在学业上刘交有很大成就。游学是个烧钱的行当,那个时候是没有义务教育的。从这两点上可以看出刘太公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的,否则不会让刘邦与刘交二人读书。以刘交的学业如果天下太平也完全可以出人头地,一个农民有这种意识能供养自己的儿子外出游学那是非常不简单的,非常有眼光的。在刘太公上太上皇尊号的一段记载中可以看出他从谏如流的特点,从以上两方面可以分析出刘太公的特点:重视子女教育有眼光,对正确的意见乐于接受。

讲了刘太公我们说刘邦,高祖本纪记载了平民时刘邦的种种奇幻经历,但这种说法未必可靠,我们放到后面来说。在平民时刘邦确实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能笼络人心,爱交际,具有与上层人物打交道的能力。
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萧何常常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袒护刘邦,樊郦滕灌列传记载刘邦曾经误伤夏侯婴被人告发,夏侯婴为了保护刘邦而不招供,因为这个夏侯婴被笞数百,关了一年多。而汉书的张周赵任申屠传记载刘邦曾经潜逃,追捕他的官吏抓了吕后,官吏对吕后不友好由此任敖大怒打伤了相关狱吏。在秦王朝的法律环境中,民间私斗是被严惩的,任敖作为官府狱吏为了逃犯打伤同事更是个大罪。夏侯婴与任敖二人为刘邦做出的巨大牺牲说明二人非常仗义,但也同时说明了刘邦非常能笼络人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刘邦是个痞子,但痞子都是要巴结公安狱吏等一干政府官员的,而刘邦的一切情况至少说明:这不是一般的痞子。
史记的张耳陈馀列传记载刘邦在平民时期跑到张耳的家中,一住就是几个月。张耳是魏国名士,刘邦与张耳的这种交往体现了刘邦非常善于与牛人打交道。这也能说明为什么刘邦之后能将张良陈平等智谋之士拉入自己的阵营。
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一个羹颉侯,这个羹颉侯是刘邦的大哥家的侄子。之所以没有封王而被封为带有侮辱性色彩的侯起源于一顿饭。刘邦带着朋友们回家吃饭,他的大嫂弄出锅是空锅的声音,所以刘邦的朋友们都走了。之后刘邦掀起锅盖看到里面有吃的。所以刘邦对大嫂非常不满。刘邦当了皇帝后太上皇刘太公为自己大儿子家的孙子求情刘邦才封了自己的侄子为羹颉侯,并且刘邦撂下了一句话:非忘大兄,嫂非长者。刘邦的这句话与羹颉侯这三个字说明刘邦经常带朋友回家吃饭,也就是爱交际,否则大嫂不会弄出空锅的声音。同时刘邦撂下的那句话说明刘邦还是一个比较注重品德的人。
以上的史料说明了刘邦很能笼络人心,爱交际,与上层人物打交道的能力比较强。这样的一个人如果生逢乱世拉起一伙人扯旗造反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接下来楼主叙述一下高祖本纪对刘邦的记载。


根据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的出生非常具有奇幻色彩,他母亲曾经休息在大泽边的土坡上并且梦到了神,这时天将下大雨刘太公前往查看。刘太公看到一条龙匍匐在自己妻子的身上,之后刘邦的母亲怀孕生下刘邦(这样刘邦也就成了龙的儿子,这点彻彻底底是政治宣传不可信)。
刘邦的额头饱满,鬓角胡子很美鼻梁很高,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以上未必可信)。少年的刘邦就豁达大度爱好施舍,并且具有远大的理想,不喜欢平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并且品德好爱帮助施舍别人(这一点基本可信)。等到刘邦长大谋取了泗水亭亭长这个差事。他经常开县中官吏们的玩笑,喜欢喝酒爱好美色(基本可信)。
刘邦经常在王媪、武负那里赊酒喝(可信)。每当刘邦喝醉躺着的时候,王媪、武负常常见到刘邦身上有龙。刘邦每次来喝酒酒店的生意都特别好。到年终的时候两个人经常将刘邦的欠账一笔勾销(不太可信)。
刘邦曾经因为徭役工作去咸阳,当刘邦看到秦始皇的巨大排场的时候叹息着说了一句话:大丈夫就应该这样(这一点的可信度不好讲)。
高祖本纪中的这些记载说明了刘邦不走常人路,放弃了大家都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活动,并且喜欢喝酒爱花钱。以上就决定了他只能是个屌丝。所以到这个时候刘邦还没有家室。虽然没有家室但是他有一个情妇姓曹,曹氏为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齐王刘肥(通过刘肥封地的广大我们可以推断刘邦与情妇曹氏的感情非常好)。四十多岁的刘邦在婚姻市场上还有竞争力么?当然没有。但是野百合也有春天,很快刘邦中了头彩。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13:20:01 +0800 CST  
单父有个姓吕的老头,他在家乡结了仇。在他到老朋友沛县县令那里做客之后他就决定将家搬到沛县(于是在沛县多了一户姓吕的人家,这家人将要在秦末汉初对天下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
在官场或者社会上混的人都有一个原则:领导的爹就是我爹,领导的亲戚就是我亲戚,领导的朋友就是我朋友。所以吕家也就成了沛县很多人的好朋友。既然好朋友搬家来此,定要前去祝贺一番。
一场高规格的宴会即将举办,作为爱好喝酒爱好交际的刘邦自然不会错过。他决定蹭顿酒喝。
谈感情伤钱,但是沛县的豪杰官吏们真的很重感情,他们都会掏钱来向吕公祝贺。为了区别感情的深浅与招待的席位,负责接待工作的萧何定下一个规矩:贺礼在千钱以上的在里屋坐,千钱以下的在外屋坐。
本来要蹭酒的刘邦发现了这个规矩,他一个子都没带。以其骗人说千钱以下倒不如说千钱以上了。于是大呼:贺钱万。门口的接待人员赶紧将贵客迎入。吕公听外面传贺钱万赶紧起身亲自迎接。
吕公虽然被蒙在鼓里但是作为刘邦朋友的萧何却心知肚明。他知道刘邦不会贺钱万,因为他是个穷鬼。为了接下来将要发生的尴尬事件萧何提前为刘邦擦上了屁股:刘邦这个人爱吹牛,很少干成什么事情,言外之意就是:他的话您老爷子别放在心上。
经萧何敲边鼓,吕公也应该意识到了什么。但是作为一个接受贺礼动不动就千钱才能坐里屋的人,或许钱对吕公来讲也并不那么看中。所以虽然知道刘邦吹了牛他还是将刘邦引入里屋坐上上座。在酒席上刘邦依然像往常一样取笑各位客人。刘邦到底与吕公有什么交流并无史料可查。但就是这次酒宴,吕公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不仅仅影响了女儿的一生,也影响了自己整个家族接下来的命运,还影响了秦末汉初的历史。
吕公的决定就是将自己的大女儿嫁给眼前这个吹牛大王。在自己频频使眼色下刘邦熬到了酒席的最后。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吕公讲了嫁女儿的意图:自己善于看相,所看的人没有人比你刘邦还尊贵,你好好照顾自己,我有个女儿你要是不嫌弃就嫁给你作为妻子伺候你。作为屌丝身份的刘邦自然欣然接受。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自己的老公要将女儿嫁给刘邦这个小亭长,吕公的妻子自然一百个不同意。吕夫人反对的理由有两个:第一吕公常说大女儿要富贵,嫁给刘邦很明显不会富贵;第二县令来提亲都被吕公拒绝,何苦将女儿主动下嫁给刘邦?她只等到了一句话:这不是你这个老娘们能够懂得的。于是吕公毅然决然将女儿嫁给刘邦。


吕公嫁女的这段史料基本可靠,所值得商榷的就是吕公到底是因为善于看相还是与刘邦谈得来才嫁女。根据萧相国世家的记载,在刘邦外出公干的时候县里的官吏都送刘邦三钱,唯有萧何送五钱。司马迁写下这些为的是讲述萧何与布衣刘邦的关系比较好。但如果吕公那边的酒席贺钱千钱以上才能坐里屋属实的话,那么吕公与刘邦之间的社会地位也就真的有天壤之别了,也就是说贺钱千才能坐里屋的话,那么吕公善相应该成立。不论吕公善相是否成立,在高祖本纪中还有善于看相的人为刘邦一家看相。
刘邦娶了吕雉之后,吕雉为刘邦生了两个孩子,一个是汉惠帝刘盈一个是鲁元公主。在一家人没有发达的时候,一个老者曾为刘邦一家看相。结果就是相当尊贵,刘邦本人贵不可言。而吕后的尊贵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刘盈。这也似乎预示着吕后与刘邦之间的感情会发生危机。刘邦娶妻后没有过上多久的太平日子就出现了一个变故,这个变故起源于一次押解刑徒的差事。
秦王朝法律严苛,所以犯法的人很多。秦帝国对这些“违法之徒”的处理方式就是让他们服徭役。而刘邦就接到了一个押解徭役刑徒的差事。
在刘邦押解徭役刑徒上路没多久后就有刑徒陆续逃跑。在家乡西北的大泽中的时候刘邦就已经意识到了这次差事无法完成。按照秦法他已经犯了罪。以其老老实实接受秦法处罚不如亡命天涯。在他做了决定之后他放跑了刑徒们。当然作为善于笼络人心的刘邦来说一定讲了一番慷慨激昂温暖人心的讲话。于是刑徒们有一些没有逃跑,他们觉得面前这个汉子很仗义,自己以后就跟他混了。于是刘邦带着小股人手开始了自己的藏匿生涯。这就是历史上的丰西泽纵徒和芒砀山藏匿。
丰西泽纵徒与芒砀山藏匿历史上却有其事,但围绕芒砀山藏匿还有三个奇特的故事记载于高祖本纪中。
据高祖本纪记载:这只队伍走在路上的时候前面遇到了白蛇挡路,前面的人回来告诉刘邦有白蛇挡路建议绕路前行,喝了酒的刘邦说了一句:壮士走路怕什么。于是刘邦上前拔剑将白蛇斩为两段。这伙人继续前行。后面的人经过时发现一个老太婆在那里哭于是前去询问。老太婆说自己的儿子被杀,儿子是白帝子被赤帝子杀了所以哭,说完这些老太婆忽然不见了。后来的人将此事告诉刘邦之后刘邦心中暗喜。而跟从刘邦的这些人从此也更加敬畏刘邦。这个故事就是斩白蛇。很多文学作品说刘邦斩白蛇起义是不对的,斩白蛇即使存在他与起义也没有关系。顶多说成斩白蛇逃亡。
秦始皇经常说东南方向有天子气,于是秦始皇亲自巡游来压制这股天子气。刘邦因为斩白蛇之事就觉得这股天子气是因为自己,于是加倍小心藏到了芒砀山。吕后等人常去芒砀山找刘邦,每次都能很快找到,刘邦非常疑惑,吕后就讲刘邦的上方有云气,所以每次都能找到。家乡丰沛的子弟听说后都非常希望能够依附于刘邦。
楼主并不是无神论者,以上三段奇异事情的记载是否属实难以置评,但不论如何,刘邦从藏匿的第一天开始就走到了秦王朝的对立面。这或许是刘邦最后聚众起事的最大原因。
讲完刘邦从一介平民走到秦王朝对立面之后楼主将讲述那个动不动招待刘邦几个月的名士张耳。接下来请看——厚积方能薄发。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13:20:33 +0800 CST  
自己顶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14:49:10 +0800 CST  
UP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18:40:16 +0800 CST  
UP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22:32:33 +0800 CST  
对于男人来讲,找个正确的老大很重要。还有一件事情也很重要,就是找女人。找哪个女人,往往就会给自己提供哪种机会。
在魏国的大梁,有两个人,一人为张耳,一人为陈馀。张耳年长,陈馀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他,两个人结为刎颈之交。刎颈之交的意思就是两个人为了对方可以冒被别人抹脖子的危险,当然有些刎颈交的朋友最后意欲互抹对方的脖子,张耳陈余即是如此。
张耳曾经在魏公子无忌处做门客。无忌也就是信陵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之首。一个本来就资质不凡的人和另一个牛X的人混在一起,对自己的提升那是很大的。于是张耳先生能力与名声都提高了。在他单身逃亡到外黄之时,外黄有个大户人家的绝世美女。不过对于张耳来讲很遗憾的事情是:她已经嫁人了。不过遗憾不等于没有机会,机会就这样不请自来。这个美女的丈夫是个平庸的男人,于是美女很不爽,跑到自己父亲的一个门客那里诉苦。门客么,当然见得多了,立马会意。于是向她推荐张耳。言:必欲求贤夫,从张耳。由此可见这个张耳虽为逃犯却已经在上流社会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了。这样,美女与自己原来的平庸丈夫断绝关系嫁给了张耳。美女么,自然是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快。不过更重要的是人家出身于大户,有钱,可谓白富美。得到美女家的巨资支持,张耳的交游更加广阔,名声更加响亮,做了外黄县令。
陈馀,也是比较贤能的人,名声也比较大。不过也就是潜力股而已吧。在他游赵地苦陉时,当地有个富家公乘氏觉得他有才,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古人讨老婆搞定岳父即可,真的让如今我等众屌丝羡慕。有了钱好办事,陈馀也摆脱了屌丝的身份。名望更高圈子更广,尤其在旧时赵国之地影响力很大。
张耳陈余二人颇为爱好结交豪杰之士,史书对于这一点没有详细的介绍,但他们的这个特点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人生,也深深地影响了秦末天下的局势。在天下反秦之时,张耳陈余依靠自己的影响力轻松搞定赵地十余座城池,在赵燕反目时燕国忌惮于张耳陈馀二人的才能与影响而与赵国和解,使得起义军内部避免了激烈的冲突。之后在李良偷袭邯郸之时又依靠自己的广泛关系成功躲了一灾。再后来张耳与韩信攻下赵地刘邦封张耳为王,因张耳在赵地的巨大影响力使得赵地局势比较稳定,反观韩信拿下的齐国在垓下之战后依然反抗不断。用苏洵论管仲中的一句话来说: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张耳陈馀二人日后收货的果实就是两人之前结交豪侠产生的结果。
讨老婆讨得好,对自己当然有好处。好处就是名气大了,圈子广了。但是坏处也来了。秦帝国听说两个人贤能,于是赏金千金来抓捕张耳,赏金五百抓捕陈馀。对于六国贤能之士,秦国必欲杀之而后快。两个人不得不一起溜之大吉。一个人也好,一个统治集团也罢,轻易不要树敌,树了敌就不能让他逃掉。但是秦帝国没有做到,他的敌人都跑掉了,日后成了后患。 ‘
张耳陈馀二人逃到一个叫陈的地方,他们将在这里等待一个叫陈胜的人到来。在陈躲避的时候张耳陈馀当了里的守门小吏。里的意思就是一个小的人口聚居单位。一次一个里中官吏笞打陈馀,陈馀意图奋起反抗。张耳踩住他使得他不得不乖乖被打。在笞打陈馀的小吏离开之后,张耳将陈馀拉到没人的桑树下数落他:你逃亡在外,今天想因为一个小吏笞打你而暴露自己身份么?陈馀也觉得张耳批评的很对。
陈馀对待小吏的这个态度可以看出这个人比较冲动,这也是两个人日后反目成仇的原因。两个人就这样以守门小吏的身份过着日子,秦王朝有悬赏捉拿两个人的文书两个人就以小吏的身份向里中的人宣布。
张耳陈馀已经到了陈地,接下来楼主将讲述两个人正在等待的那个人。请看——陈王首义。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22:53:01 +0800 CST  
自古以来首举义旗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胆子大有野心。
秦王朝的天下每天都会有无数支队伍出发奔赴目的地。他们或是服徭役的役卒队伍,或是服兵役的戍卒队伍。这两种不同种类的队伍有个共同的特点:下场凄惨。他们中的多数人将客死他乡,或是因为劳累,或是因为疾病,或是因为犯法被杀,或是饥饿而死,或是战场上战死。当然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人选择了其他的道路,比如刘邦就带领少数人踏上流亡之路。流亡也是一种凄惨的下场。这种凄惨的命运总需要人来终结,那个终结者叫作陈胜。
陈胜是最最底层的人,他的家在阳城,现在的河南省某地。他的人生前半段是作为长工或者短工为人干农活。虽然社会地位已经低的不能再低,但陈胜依然表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一次务农之中,他停下农活来到田间高地上休息,并对同伴们说:以后如果富贵了不要忘记了彼此。
屌丝居然幻想逆天?这怎么可能?至少他的同伴们是这么认为的,纷纷取笑他为人做工还幻想富贵。面对着没有任何雄心的同伴们,陈胜只能长叹一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理想虽然丰满,但现实却异常骨干,屌丝的命运似乎不可摆脱,陈胜就这么一直处于社会最低层。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得秦王朝必须不停地征发各地人,陈胜最终也没能幸免。他被编入一支由九百人组成的戍卒队伍开往边疆渔阳守卫边界,渔阳就是现在北京城东北密云县西南这个地方。这下子别说富贵,就连屌丝生活也难以继续维持,陈胜无奈踏上了远行的道路。

陈胜所在的队伍到达大泽乡时遇上了连日的大雨,大雨导致道路不通,戍卒队伍被困在大泽乡多日。按照秦朝的法律服兵役的人如果耽误了行期要斩首。大泽乡在现在安徽省宿州市境内,他们这次长途旅行刚刚完成第一个跨省,未来的路还很长。面对恶劣的天气这些人已经很难按期到达。
对于一个有野心的人来说,在野心没有实现的时候就让他死是不行的,他注定抗争。陈胜要想避免不久之后的死亡,要么选择逃亡,要么选择暴力反抗。他的很多前辈们都选择了逃亡的生活,当然逃亡也是一种苦日子,苦日子他已经过够了,他决定直接暴力反抗。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22:53:53 +0800 CST  
陈胜找到了与他同为屯长的吴广商议,两个人将为未来的起义进行精心的谋划。史书关于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只用寥寥数语概括,但即使只有这寥寥数语,我们也能看出陈胜吴广二人的准备是极其充分的。
二人首先认为起义还是有成功的可能的,他俩的依据有三点:第一天下苦秦久矣,第二胡亥不当立,政权不合法,第三项燕很有威望,诈称公子扶苏与项燕可以批判秦王朝的合法性又可以号召大众。虽然如此但二人对未来还是没有太大信心,于是他们想到了占卜。
秦王朝为自己在天下树了很多敌人,包括算命先生。为陈胜吴广二人占卜的人知道了他们的目的。占卜的人告诉他们:你们的事情都能成功,不过你们向鬼神占卜了吗?
卜者的话提醒了陈胜吴广,他们明白搬出鬼神可以增加他们的威信,并可以提高戍卒们对起义成功的信心。于是有了鱼腹中的陈胜王,有了狐狸的鸣叫:大楚兴陈胜王。
通过了这两件事情,戍卒队伍中有了骚动的情绪,大家对未来有了不一样的期待,他们对陈胜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或许他们已经开始期盼,虽然他们也不知道到底期盼什么。
要想起义必须杀掉朝廷的押解军官,杀掉押解军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杀掉,另一种是制造一种他们俩被迫杀掉押解军官的假象。而直接杀掉押解军官的方式暗含风险,如果戍卒们认为二人蓄谋起义那么陈胜王的舆论工作将可能被怀疑。而制造被迫杀掉军官的假象可以让戍卒们觉得起义是偶然的,是天意。为了起义的成功,陈胜吴广采取了后种杀人方式。
就这样,吴广在喝酒后数次当着军官的面扬言逃走,他要激怒军官。果然军官被激怒笞打吴广,并意图拔出自己的佩剑。在这个合适的机会,在陈胜的帮助下吴广与陈胜二人被迫杀掉了两名押解军官。
戍卒们看到了二人被迫将押解军官杀掉,对未来或许已经有了明确的期待。在这种心理预期下,陈胜吴广二人开始作了起义的动员工作。
陈胜吴广的动员工作从两个方面来作:第一他们俩明确指出戍卒们未来十有八九都是死,他俩将戍卒们的后路堵死。第二他们俩号召大丈夫要死就死的轰轰烈烈。
有了前期陈胜王的舆论准备工作,戍卒队伍对起义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他们对二人的起义提议表示坚定支持。
之后也就是筑坛拜祭。陈胜吴广这只队伍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号为大楚。他们的这个旗号暗合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个说法,而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又能很好地号召天下人响应,并批判了秦王朝存在的合法性。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22:54:24 +0800 CST  
大泽乡起义之所以能够成功,与天下苦秦久矣这个社会现实密不可分,也与陈胜吴广二人的充分准备密不可分。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接下来楼主将继续讲述大泽乡起义的发展情况,请看——势如破竹。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22:55:24 +0800 CST  
陈涉发动起义之后以自己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九百人的队伍瞄准了大泽乡的秦军发动进攻。有道是国无外患者国恒亡。自从秦灭了六国国中已久无战事,驻守地方的军队已不复往日的英勇善战,外加他们万万想不到会有人敢拔大秦帝国的虎须,所以大泽乡的军队被陈胜等人一举击溃。
攻下大泽乡后陈胜扩充了自己的兵马攻蕲,很快蕲县被攻下。两战两捷极大地鼓舞了起义军和他们的首领陈胜吴广。陈胜命葛婴带兵招降蕲县以东的地方,本人则带主力攻铚、酂、苦、柘、谯,以上地方都顺利攻下来。这次陈胜进兵速度很快,不久就进行了跨省游。路线从今安徽宿州一路打到今河南淮阳。一路上起义军不停接纳新兵,到陈县的时候已经发展到几万人的队伍。到了陈县之后陈县两个最高长官郡守县令都不在,所以陈县也很快被攻下。陈胜起义并迅速发展的消息迅速传开,得到消息的人就包括在附近躲藏的刘邦。
攻下陈县是起义军发展的第一阶段。他们从九百人起兵到小有成就只用了很短的时间。
攻下陈不久陈胜召开了一次政治军事会议,参与者有陈胜吴广等军中将领以及陈地的父老豪杰等有声望的人,还有两个人就是张耳陈馀。在陈召开的这次会议将决定重大的政治及军事事务。
陈胜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屌丝身份起义的人,以前都是贵族之间的攻伐,陈胜本身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没有任何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我们先不讲陈县会议作了哪些决定,先说他面对的各种任务。
首先陈胜手下的军队还是乌合之众,发展的顺利只因为还没有遇到强大对手,他必须改造这支军队,不管是从军事主官的选拔上还是军纪及军事训练上。第二他必须要确定未来的战略方向,要分析自己能否短时间内与秦军主力决战。如果可以决战就要一路向西。如果不能决战就要尽快取得一块稳固的战略基地,做到进退有据。第三他必须做出政治动员取得天下百姓的支持。第四他必须尽可能延揽天下人才为己所用。第五他要增强自己这支队伍的凝聚力。以上的工作每一项都很难很难,但他必须去做。如果所做的决定错误他将付出失败的代价。
陈胜在陈县所开的会议做出了一项重大政治决定:陈胜称王。他的这个决定遭到了张耳陈馀的反对,但二人反对无效。张耳陈馀建议陈胜亲率主力西进,分派将领立六国之后。而陈胜决定自己自立为王,分派将领攻略四方,而自己则驻守陈地。
自古以来成就帝王之业者都是兵强马壮,人才济济,决策正确,有稳固的战略基地以及对手犯错。这五点只要少了一点顶多达到割据的局面。陈胜于陈地不再进一步进取注定他将灭亡。
陈胜的起义从陈县会议就决定他注定会失败,但正如一个病人临死也会回光返照一样,陈胜的起义军曾经看起来离胜利只差一步,他们最远的地方已经攻到了咸阳附近。但却顷刻间土崩瓦解。接下来请看一念之间。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22:55:47 +0800 CST  
陈胜起义的剩余部分楼主将分四个部分写,接下来的一部分戏份虽然不大但里面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问题,这个问题经常出现在君臣之间,处理不好就要出大问题。
在史记与汉书中都应该再加上一个列传,那就是关于周文的列传。因为他是失败者,更因为他是失败阵营中的失败者,所以史书对他没有任何详细记载。但是就是这个缺乏史料记载的周文谱写了秦二世元年天下反秦最为精彩的篇章。
周文是陈地的贤人,他曾经在项燕的军中为项燕视日。所谓视日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天气预报,为主将的军事部署提供天气上的支持。这样周文也就近距离观摩了项燕的军事指挥。另一方面周文还曾经当过春申君的门客,这段经历也应该让他获益匪浅。
陈胜于陈地称王后周文前往觐见了陈胜,经过两个人的交流陈胜给了周文将军印,命他西进入秦。当然陈胜的这个人事任命应该相当于有枣没枣打上三竿,因为他没有讲对周文的待遇和提成的问题。
陈胜起义军的主力由假王吴广率领向秦国腹地进发,但这支主力军队被秦军阻挡在荥阳不得西进。相反周文的西进却极为顺利,他一路扩充自己的军队一路西进,到函谷关下时他已经拥有了千辆兵车几十万的军队。
函谷关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这个关口曾经挡住了东方开来的无数军队,包括六国的百万联军。但这个关口被周文轻易打开,他率领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直奔咸阳。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周文带兵打仗确实很有水平,楼主认为他应该可以达到刘邦与项梁的水平。
咸阳越来越近,看起来秦朝灭亡指日可待。但到了离咸阳几十里的戏时周文停下了,至于为什么他应该没说,他也应该认为有个人会懂,那个人就是陈王。
周文的心中一定认为咸阳一旦攻破自己所能立的战功就不再有多少了,此时是他与老板陈王谈待遇的最好时刻。几年之后的韩信彭越英布都干了与他一样的事情,老板刘邦不承诺封王三个人就拒绝参加对项羽的最后决战。周文也一样他应该也在等待陈王给他一个承诺。总之没有承诺他不会对秦王朝发动那最后一击。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22:59:42 +0800 CST  
正当周文与老板猜哑谜的时候秦王朝作出了一年来最最正确的决策,他们任命章邯为新的军中主将。鉴于咸阳附近兵力空虚秦王朝赦免了骊山刑徒与人奴产子。骊山刑徒就相当于劳改犯加民工,人奴产子就相当于奴隶二代。这些人有着两个共同点:身份低微人生无望,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这些人一下子摆脱了自己不堪的身份,一旦立功他们的命运将彻底改变。他们的战斗欲望简直难以想象。这样的兵配上秦王朝名将章邯,如此的兵将组合有能力横行于天下。
对于秦王朝的调整周文应该所知不多,但对于他章邯应该了如指掌。双方还未开打胜败就已经注定。
就在周文还在等待老板涨工资的时候章邯对他动手,面对疯狂的突然攻击周文军队失败了。他一路从咸阳城下沿原路返回。出了函谷关到了曹阳周文又重整旗鼓驻扎了两三个月。对这个差点灭掉自己国家的对手章邯自然不会放过,他再一次对周文发动了进攻。这次周文又失败了。
周文一路撤退到渑池驻扎了十几日,紧咬不放的章邯对他发动了第三次攻击。失败三次的周文知道自己无力重整旗鼓击败章邯。曾经那个可以让自己名动天下垂青史的功绩离自己那么近,近到唾手可得;现在又那么远远如天边。绝望又悔恨的周文选择了自杀。这股烧的最旺的火苗就因为君臣之间的待遇不清问题被人迅速扑灭,秦王朝的灭亡时间就这么又拖上了两年。
周文的失败有几个原因:屡战屡胜让他麻痹大意并缺乏对秦王朝的有效情报。第二对手实在过于强悍。第三陈王的决定有问题,他没有讲清楚攻破咸阳的待遇问题。假若陈王像楚怀王一样有一句先入咸阳者王。那么周文将成为秦朝末年的关中王。
百度百科上认为周文缺乏指挥军队的才能导致自己失败,但假如果真如此他就没有能力叩开函谷关,假如他真的没有用兵能力章邯也不用对他紧追不舍。章邯击杀了项梁就放弃继续进攻楚军而北上灭赵,这一点可以看出章邯对周文还是很重视的。周文无能说站不住脚。
当然历史没有假如,讲完周文之后楼主将继续讲述陈胜起义军的发展状况。请看——分道扬镳。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23:00:10 +0800 CST  
UP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19 23:35:40 +0800 CST  
世界上有两种极端的嘴巴,一种是祸从口出的嘴巴,另一种就是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的嘴巴。接下来楼主将讲述三段精彩的游说。
张耳陈馀二人在陈地谏阻陈胜称王不被采纳后陈馀请缨摆平赵地。张耳陈馀都是魏国大梁人,但他们二人在赵地生活多年,在赵地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力。派这两个人摆平赵地可谓正得其人。但陈胜在选派主将时却派了别人,陈胜派了以前的朋友武臣为主将,派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分拨四人三千士兵北略赵地。
陈胜这个用人明显体现了一个问题,要么他不相信张耳陈馀的能力,要么他不信任张耳陈馀。对于陈胜的这个安排,张耳陈馀心中虽然不服但也无可奈何。四员将领带着三千士兵向北进发。
不战而屈人之兵向来都是兵家的首选,对于四人来讲凭借三千士兵强攻赵地并不是最优选择,他们鼓动起了如簧之舌进行游说。
张耳等人游说的对象是赵地的地方豪杰势力,他们鼓动地方豪杰杀掉当地秦朝官吏响应起义军。他们游说的说词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翻了一下账本挑动赵人对秦的仇恨;第二讲了一下目前革命的大好形势;第三讲了当下正是功成名就之时此时不建立功业不是真英雄。
在他们的鼓动之下赵地有十个城池的秦朝官吏被地方豪杰势力杀掉,张耳陈余等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摆平了十座城池,他们的士兵也发展到数万人。但是他们这个伎俩已经不再有效,其原因或者是没人听了,或者是秦朝官吏严加防范地方豪杰势力没有机会动手。看起来张耳等人对赵地其余的城池发动军事进攻已经不可避免。这时候秦末汉初的那个著名说客横空出世,他将为我们上演第二次精彩游说。

张耳陈余等人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十座城池后,他们的办法已经难以再有什么收获。起义军向东北进军意图攻下范阳。赵地的第一场城池攻坚战箭在弦上。这时范阳城中一个叫做蒯彻的人站了出来,他凭三寸之舌很快改变了局势,赵地的大范围战争很快消弭于无形。
蒯彻是那个时代的一个饱学之士,不仅饱学还能言善辩。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游说案列汇编在一起,那就是今天的战国策(很多史学研究者认为他是汇编者)。
大兵压境之下,范阳城内的范阳令心急如焚。前面赵地已经有十座城池的秦朝官吏被当地父老豪杰杀死。他不想死……这个时候来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蒯彻。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09:19:15 +0800 CST  
蒯彻见到范阳令直击范阳令软肋:蒯彻声明自己是来给范阳令吊丧的。但是之后他又恭喜范阳令:我蒯彻来了你就死不成了。
蒯彻的吊丧一下子触动了范阳令的敏感神经,他接着话茬便问缘故。
范阳令由于在范阳已经就任多年,所以在他的手中用秦法处置的人不计其数。蒯彻抓到这一点进行恐吓:蒯彻讲范阳父老恨死你了,早就想杀掉你。之所以不杀你是因为秦法严苛。现在天下大乱秦法也难以保护你,范阳父老正计划杀掉你向起义军投降。
想起前面十个被杀的守城官员,范阳令不得不默认蒯彻的观点。蒯彻的恐吓已经达到了效果。
在范阳令自感大祸临头之际,蒯彻伸出了一根救命稻草:你赶紧派我去武信君武臣,可以转祸为福,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就这样,在蒯彻的威胁下他成为了范阳令的使者前往起义军军营。

诱之以利,胁之以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历来都是说客们的看家本领,而这四项游说技巧往往胁之以害最有用,诱之以利次之。蒯彻来到武信君武臣军营后他再次发挥了自己恐吓与引诱的高超技巧。
蒯彻的谈话内容归纳起来有几点:第一用兵强攻不是上策,第二我有办法不费一兵一卒传檄而定千里之地。第三范阳令本应该整顿军队严加防守,但是他贪生怕死首鼠两端。第四范阳当地豪杰想杀掉范阳令据城自保对抗起义军。第五你赶紧招降范阳令可以瓦解范阳当地父老的这个企图。第六你给范阳令荣华富贵让他出去招摇一番,经他招摇燕赵两地的很多秦朝地方官员都会以他为榜样向起义军投降。
蒯彻成功了。他再一次用恐吓吓到了别人,用好处引诱了别人。
在范阳令得到封侯的大印后范阳令就投降了,他的榜样作用使得赵地三十余座城池的秦朝官吏以城池向起义军投降。赵地的起义形势快速发展。
武臣张耳陈馀等率军向以前的赵国都城邯郸进发。到了邯郸之后张耳陈余复制了蒯彻的威逼利诱。他们的这次计谋使得陈胜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分裂。

武信君武臣与张耳陈余等人到达邯郸的时间是秦二世元年八月,而陈胜起义发生在秦二世元年七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天下响应的起义队伍不计其数,周文的起义军也是于这个月到达了秦都城咸阳附近驻扎下来。
到邯郸后武臣在张耳陈馀的劝说下与陈王陈胜决裂,他自立为王。赵地从此不再受陈胜节制。张耳陈馀二人对陈胜的背叛源于两人的不满情绪。让他们不满的主要有三件事情。第一他俩阻止陈胜封王没有获得采纳,第二他俩在攻略赵地之时只被任命为都尉,而不是将军。第三陈胜杀了很多为他攻城略地的将领,这导致了张耳陈馀与陈胜离心离德。
楼主 叶弄秋寒  发布于 2015-03-20 09:20:31 +0800 CST  

楼主:叶弄秋寒

字数:298913

发表时间:2015-03-19 12: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4 17:47:39 +0800 CST

评论数:7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