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五十年》——百万字完本专题历史力作

第二节 成为历史的主角儿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14 09:09:06 +0800 CST  
1 、短暂的蜜月时期A

司马懿的心情很沉重。

活了大半辈子的人,见过多少生离死别,可是一想到前任皇帝曹睿,司马懿就深深感到一种痛。

但痛又能怎么样,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还得继续干。

和司马懿同时担任辅政大臣的,是皇族出身的曹爽。

曹爽是谁呢?是曹魏帝国中期名将曹真的儿子。曹真是谁呢?是曹操当成亲儿子养的养子,曹真的亲生父亲姓秦,叫秦邵。秦邵有一次去替曹操招兵买马,结果不幸被杀,留下年幼的曹真(当时应该叫秦真),曹操可怜秦邵早死,就把曹真收做干儿子。从生物学角度讲,曹真和曹爽不具有曹家的血缘,可是如果从感情和政治上讲,曹真和曹爽绝对是皇族,是曹家人。

前任皇帝刚刚去世,未成年的新皇帝刚刚即位,必须要有个安定的局面。按照曹睿的临终指示,辅政大臣是曹爽为正、司马懿为副,这二位各领三千士兵,每天轮流在皇宫里值班,防止意外事件发生。论资历和能力,这时候的司马懿在整个曹魏帝国已经是NO.1,他说自己第二,没人敢排第一。尽管是首席辅政大臣,曹爽对这位老前辈一开始还是十分敬重,有事一定要先请教司马懿,不敢一个人说了算。司马懿也是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

根据《三国志》记载,曹爽在辅政以后,嫌司马懿碍眼,就借小皇帝曹芳的名义把司马懿升为太傅(皇帝老师),这样,司马懿就失去了实权,曹爽就开始独霸中央了。不过,根据很多史料甚至包括《三国志》本身的记载来看,这都是不符事实的。

关于司马懿被曹爽架空的记载,在我们现在能找到的书籍里,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当中。这本书的作者陈寿,本来是蜀汉帝国的大臣,蜀汉灭亡以后,他跟着刘禅一起投降了曹魏帝国。那个时候,曹魏帝国早已经是司马家族的天下了,不久,司马炎就废掉了曹家的皇帝,建立了西晋王朝,陈寿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在描写曹爽和司马懿争斗的时候,为了避免文字狱情况的发生,自然不敢完全写实,只能一边儿倒的抹黑曹爽,不敢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种话。

根据《三国志》本身的记载,曹爽在掌权以后,并没有剥夺司马懿的权力,不光是行政权力,连最要害的都督中外军事这种最高军权都没有剥夺。就在公元241年6月,也就是《三国志.曹爽传》记载司马懿被架空的两年以后,他还带着几万人的大军,跑到樊城(湖北襄阳)去和东吴作战,也就是说,司马懿在那个时候还拥有很大的军权,至于说被架空,那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年以后的事情了。所以说,史书上写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真的,我们只有看得非常细的时候,才能发现那些真相。

然而,即使现在还没有闹翻,曹爽和司马懿终究是两派人,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他们永远无法合成一派。站在曹爽的立场上来说,他毕竟已经是首辅大臣,所以他当然需要保持自己在朝廷里的绝对优势地位,但是和司马懿比起来,曹爽最大的劣势,就是人望和资历跟司马懿根本没得比,因为他一直都呆在洛阳城里,当着又清闲又有前途的官儿,喝着又高级又管够的酒,搂着又苗条又漂亮的女人,从来也没有到地方上去受受苦,领着兵去打打仗。在曹魏朝廷所有大臣们尤其是司马懿这类老资格的眼里,曹爽就是一个公子哥儿、一个绣花枕头。

但曹爽也不是纸糊的,作为在朝廷官场里从小泡到大的皇族子弟,他对官场政治运作的理解,还是要超出一般人很多。曹爽在禁卫军里做过武卫将军,而这个官职,领导的正是禁卫军里精锐中的精锐、曹操一手创立的武卫营,正因为这个经历,曹爽非常重视禁卫军,也非常清楚禁卫军对于一个权臣来说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所以他第一步做的,就是完全控制中央禁卫军。

公元239年2月21日,在前任皇帝曹睿死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曹爽就把他的兄弟统统升了大官儿,把弟弟曹义、曹训安插在了禁卫军关键的位置上。中央禁卫军本来的最高将领,是曹魏帝国老臣、领军将军蒋济,曹爽让弟弟曹义做了中领军(中央禁卫军司令),按照一般情况来讲,中领军做的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升为领军将军,中领军和领军将军是一回事儿,曹义这一上任,从理论上说是官职重复设置,但是从实际上就是架空了蒋济;另一个弟弟曹训担任了武卫将军,直接统领武卫营;而另一个弟弟曹彦,也被任命为散骑常侍(皇帝骑马侍从官),在小皇帝曹芳身边起到监视作用,防止发生意外;另外的几个弟弟,不管有功没功,也都统统封了侯爵。

对于自己的亲信,曹爽也普遍的给与了提拔,把他们都放到了首都周边、尚书台(国务院)、禁卫军的关键职位上。这些人是:何晏、邓飏(杨)、丁谧(密)、李胜、毕轨,在这些人里面,最有特点、名声最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何晏了。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14 09:10:31 +0800 CST  
1、短暂的蜜月时期B

何晏,字平叔,南阳郡宛城人(河南南阳)。他就是东汉灭亡的第一罪人——何进的孙子。而且,何晏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他还是曹操的养子。何晏的爸爸死的很早,剩下何晏和他年轻貌美的妈妈尹女士,后来尹女士改嫁给了曹操,何晏就被曹操收养。

据说,何晏的皮肤特别白,好像擦了粉似的,是典型的小白脸,因此曹操也特别喜欢他。何晏特别自恋,平时连走路的时候都要自我欣赏,还总是把手擦的粉白,《晋书》里还说他喜欢穿女人的衣服,这样看来的话,何晏有典型的女性化倾向。何晏的生活还特别奢华,穿衣打扮的排场非常大,就好像他是曹操的亲儿子一样。最后弄得曹丕特别特别讨厌他,每次提起何晏都不说他的名字,而是用“野种儿”代替。

有些半吊子的何晏后来娶了曹操和杜夫人的女儿金乡公主,做了曹家皇室的女婿。即使这样,曹丕也特别不喜欢他,等到他登基以后,没有给何晏任何官做,曹睿在位的时候,也特别讨厌这种华而不实的人,所以仍然没重用何晏,只能当一些清水衙门里的闲职。曹芳即位以后,自以为是的何晏虽然也瞧不起曹爽,但为了升官发财,还是去拍曹爽的马屁,曹爽觉得何晏能说会道,也想利用他的名声,就开始重用何晏,让他做了散骑常侍(皇帝骑马侍从官)、尚书(国务院部长)。

客观的说,何晏还是非常有学问的,他不仅精通儒家学说,还精通道家学说,还写了很多关于儒道两家学说的著作。但是有文化和会做人是两回事儿,何晏又自大又只会耍嘴皮子,什么实在事儿也不愿意干,一句话概括,他的名声远远大于他的实际。

曹爽的第二个高参,叫邓飏,字玄茂。据说他的祖先,就是东汉王朝的首席开国功臣邓禹。

邓飏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已经在洛阳城混成了一个名士。曹睿时代,他被任命为洛阳令(首都市长),后来因为犯错被免职,不久又被起用,到中书(皇帝办公室)去做事。邓飏是名门名士,又是豪门公子,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快,像邓飏这样的一帮公子哥儿就聚在了一起,还自发的组成了一个青年文化明星组合,叫做“四聪八达三预”。

这十五个人,全是名门或者当朝权贵的后代,其中最知名的有:夏侯渊的孙子夏侯玄、西汉时代光禄大夫(国务顾问)诸葛丰的后人诸葛诞、邓飏、李胜,夏侯玄等四个人,因为名声最高,被成为“四聪”,诸葛诞这些人就被称为“八达”,而刘放的儿子刘熙、孙资的儿子孙密、吏部尚书(人事部长)卫臻,因为他们的老爹正当权,虽然名望不够,也特别被准许加入,成为这帮名士的预备队,简称为“三预”。

这帮公子哥儿们混在一起,整天互相吹捧,渐渐弄得整个洛阳城都知道了他们的名声。当时,曹魏帝国一直实行的是严格的政府说了算的用人机制,对这种小圈圈一直都是严厉打击,所以弄到最后,当时的老臣、司徒董昭就向曹睿告了这些人一状,曹睿非常生气,把这些个“四聪”、“八达”集体了撤职。直到曹爽成为辅政大臣,才又把邓飏请了出来,让他做自己的长史(首席副官),同时在朝廷里担任侍中(皇帝高级顾问)、国务院部长(尚书)。

曹爽的第三位高参,叫丁谧(密)。

丁谧,字彦靖,他的父亲丁斐,和曹操是老乡,因为这个原因,曹操特别宠爱他。丁斐特别贪财,经常贪污,而且总是被发现,曹操因为丁斐确实有才干,虽然撤了他的职,但最后仍然把他召回来做官。丁谧和他父亲性格不太一样,非常孤僻高傲,从小就不爱和人交际,只是呆在家里读书。

曹睿时代,丁谧一家常住在邺城,刚到那里的时候,还没有住处,就借别人的空屋子住。由于丁谧爱读书,也就也混了一个名士的称号,当时很多曹魏帝国的亲王也住在繁华的邺城,知道丁谧没有屋子住,就主动去找他,想让他住到自己的地方去。要说这些王爷们,虽然形同囚犯,但好歹也是皇子皇孙,主动来接丁谧,已经给足他面子了,可是丁谧见到这些王爷们瞧也不瞧,连起身迎接一下都懒得起,只是告诉他的仆人们说:“这些都是什么人啊,把他们给我轰走!”

王爷们本来是一片好心,现在落得这种招待,气得纷纷向曹睿告状。曹睿听到这个消息,也非常气愤,就把丁谧给关进邺城大狱,后来考虑他毕竟是功臣的后代,不久就叫他出狱了。丁谧虽然非常没有礼貌,但也算有些才气,曹睿虽然气他过于狂傲,不过当听说他很有些才干的时候,还是让他出来到度支(军事后勤部)里去做事。

丁谧外表狂傲不羁,但他其实也是看人下菜碟儿的,他虽然敢对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室亲王们无礼,但是对曹爽这些重臣的后代,就显得非常友善。比如说,丁谧和曹爽的关系就一直非常好,还在曹睿时代,曹爽就好几次在曹睿面前夸奖丁谧,等到掌权以后,曹爽立刻就把丁谧提拔为散骑常侍(皇帝骑马侍从官),同时兼任尚书(国务院部长)。

曹爽的第四位高参,叫李胜。

李胜,字公昭,他的父亲李休,曾经在张鲁手下当差,曹操还没有攻打汉中的时候,他就已经劝张鲁投降曹操了,当然,那个时候张鲁是不会听这种意见的。等到张鲁投降曹操,李休因为之前曾经劝过张鲁,被曹操特别任用,接连担任太守(市长),最后让他当了议郎(参议员)。

因为父亲的缘故,李胜打小就衣食无忧,年少的时候,就已经在首都洛阳结交权贵、游走名门。李胜也是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和曹爽成了铁哥们儿,而且他也和丁谧一样,也成了“八达”的成员之一。当然,最后他也和丁谧那些人一样,被赶回家了。等到曹爽辅政的时候,李胜立刻被任命为洛阳令(首都城最高长官)。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14 09:11:48 +0800 CST  
1、短暂的蜜月时期C

曹爽的第五位高参,叫毕轨。

毕轨,字昭先,他的父亲毕子礼,在曹操时代曾经担任过典农校尉(武装屯垦司令)。

曹睿还是太子的时候,毕轨曾经在他身边担任文学(文化顾问),没过几年,就到地方上去历练,等到曹睿即位以后,毕轨因为是老属下,就立刻回到朝廷当了黄门郎(皇帝秘书侍从),在曹睿身边当值。因为和曹睿关系好,他的儿子还有幸赢取到了曹魏皇室的公主,毕轨也因此成了皇亲国戚而更加受到重用,出任并州刺史(山西)。

当时,并州是边境省份,遍布匈奴、鲜卑等等各种少数民族,民族矛盾、官民矛盾本来就是十分复杂,毕轨上任以后,只知道捞钱耍横,结果搞得当时已经归附曹魏帝国的鲜卑族首领步度根,愤然起兵叛变,并且和国外的鲜卑同族汇合,一起侵扰整个北方边界。毕轨一看这种情况,不顾敌人军力雄厚,硬是派大军追出国境,结果在楼烦(山西宁武)被打得几乎全军覆灭。

当时还是中护军(中央禁卫军副司令)的蒋济一看这种情况,就立刻给曹睿写信说,毕轨虽然非常有文化有才干,但不是安抚一方的人才,让他呆在各民族混居的并州,一定会出乱子,为了保持他的名声和富贵,不如把他调回朝廷担任高官。曹睿死了以后,曹爽把毕轨调回了禁卫军,让他当了中护军,不久又让他担任司隶校尉(首都军区司令)。从这一系列任命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曹爽因为毕轨有出镇边关的经验,所以一直侧重让他参与统领首都附近的军队,如果说曹义、曹训重点是统领洛阳城内的禁卫军,那么毕轨主要就是带领洛阳及其周边的地方军,三个人两内一外,构成了曹爽直系军队的主力。

通过这一系列介绍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曹爽身边的高参,甭管姓什么叫什么,全是一帮士族子弟、而且都以名士自居,别说平头儿百姓了,就是一般的官宦子弟,在他们眼里都不入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曹爽从来没有到地方上去历练过,所以他的好朋友,也只能是一些士族子弟,而且大多数也像曹爽一样,光会混官场,没有经过什么实际历练。这样,从一开始,曹爽一方就落了个华而不实的名声,尤其是在曹魏帝国那些老臣们看来,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曹爽最欣赏的人都是这么一帮人,曹爽本人就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曹爽周围的这帮士族子弟,虽然自视清高,但实际上的行为做派,却非常不咋地,很有种小人得势的感觉。何晏担任吏部尚书(人事部长)以后,全凭自己的意愿提拔罢免官员,拍他马屁的他就提拔,只要敢对他稍稍提一点儿反对意见或者有新仇旧怨的,就马上找茬儿收拾。现任尚书仆射(国务院副总理)卢毓,正是上一任吏部尚书,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得罪了何晏,等到何晏一上任,立刻找了个小借口打发他去当了廷尉(司法部长),而已经担任司隶校尉(首都军区司令)的毕轨,更是积极的配合何晏,向小皇帝曹芳告卢毓的状,结果,没有什么明显错误的卢毓居然被免职了。

当时的黄门侍郎(皇帝秘书侍从)傅瑕(古)就对曹爽的弟弟曹义说:“何晏这帮人,表面上是清心寡欲,实际上是官儿迷财迷,全是嘴上功夫。你们要是听他们忽悠,早晚弄得众叛亲离。”何晏以前还和傅瑕关系不错,听着这个消息以后,马上找了傅瑕一件小错儿,直接免职。

俗话说,逼人不能太甚。何晏找碴儿免了向来名声极好的傅瑕,又没有任何理由让卢毓免职,朝廷舆论顿时一片沸腾,心说这朝廷总不能就你姓何的说了算吧!曹爽知道自己本来就没理,这个时候一看一片反对的声音,也怕自己太失人心,就又让何晏把卢毓请了回来,继续当有职无权的光禄勋(名义上的皇宫禁卫军司令)。

如果说何晏基本上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提拔或者贬低人,那邓飏就更是纯粹的物欲狂了。他得势以后,把一个叫许臧艾的人提拔到了显要的位置上,这位许大人为了报答邓飏,就把老爸身边一个非常好看的小妾送给了他。虽然我们不太清楚这位许大人的老爹还活着没有,但是这种行为放到今天,估计也要把老爸气死。邓飏看到漂亮的美女心花怒放,毫不犹豫就笑纳了,那位许大人,自然也就官运亨通。人们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都讥笑邓飏,说他是“用官衔儿换女人”。当时,曹爽身边主管人事的尚书(国务院部长),主要就是何晏和邓飏,何晏用人全凭个人好恶,而邓飏用人就全凭银子和女人,有这两个人主持人事,曹魏帝国的用人制度被严重破坏,大批只会钻营的人混入官府、担任要职,官场的风气也快速沉沦。

至于出了名高傲的丁谧,名声就更差了。他表面上什么都看不上眼,实际上极度小心眼儿,非常难伺候。自从他主管行政以后,实事儿是没干了几件,别人的毛病倒是找了不少,当了在他手底下混事儿的官员,整日光担心受罚挨骂了,根本没精力、也没心情再去干活儿。当时何晏、邓飏、丁谧虽然都是尚书(国务院部长)、都是曹爽的亲信,可是丁谧眼里除了曹爽,对另外两个哥们儿看也不看。当时的尚书台(国务院)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尚书台里有三条狗,两条凶悍无人比,一条身上还长毒疮”,那意思就是说,何晏、邓飏、丁谧都是只会祸害人的疯狗,丁谧尤其坏得流脓。

就这样,在辅政最初的几年时间里,由于司马懿和众多士族的牵制,曹爽还不敢公开的目空一切,但是他急于想要独霸曹魏朝廷的心态,打破了曹魏帝国原有的政治格局,伤害了很多士族的利益,这其中当然包括司马懿。但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大家还是尽可能的不撕破脸,尽量维持着曹爽首辅、司马懿次辅的局面。

不过,一个是中彩票成为首辅的花花大少,一个是战功卓著的曹家四代老臣,怎么看,都别扭。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14 09:12:33 +0800 CST  
1、短暂的蜜月时期C

曹爽的第五位高参,叫毕轨。

毕轨,字昭先,他的父亲毕子礼,在曹操时代曾经担任过典农校尉(武装屯垦司令)。

曹睿还是太子的时候,毕轨曾经在他身边担任文学(文化顾问),没过几年,就到地方上去历练,等到曹睿即位以后,毕轨因为是老属下,就立刻回到朝廷当了黄门郎(皇帝秘书侍从),在曹睿身边当值。因为和曹睿关系好,他的儿子还有幸赢取到了曹魏皇室的公主,毕轨也因此成了皇亲国戚而更加受到重用,出任并州刺史(山西)。

当时,并州是边境省份,遍布匈奴、鲜卑等等各种少数民族,民族矛盾、官民矛盾本来就是十分复杂,毕轨上任以后,只知道捞钱耍横,结果搞得当时已经归附曹魏帝国的鲜卑族首领步度根,愤然起兵叛变,并且和国外的鲜卑同族汇合,一起侵扰整个北方边界。毕轨一看这种情况,不顾敌人军力雄厚,硬是派大军追出国境,结果在楼烦(山西宁武)被打得几乎全军覆灭。

当时还是中护军(中央禁卫军副司令)的蒋济一看这种情况,就立刻给曹睿写信说,毕轨虽然非常有文化有才干,但不是安抚一方的人才,让他呆在各民族混居的并州,一定会出乱子,为了保持他的名声和富贵,不如把他调回朝廷担任高官。曹睿死了以后,曹爽把毕轨调回了禁卫军,让他当了中护军,不久又让他担任司隶校尉(首都军区司令)。从这一系列任命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曹爽因为毕轨有出镇边关的经验,所以一直侧重让他参与统领首都附近的军队,如果说曹义、曹训重点是统领洛阳城内的禁卫军,那么毕轨主要就是带领洛阳及其周边的地方军,三个人两内一外,构成了曹爽直系军队的主力。

通过这一系列介绍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曹爽身边的高参,甭管姓什么叫什么,全是一帮士族子弟、而且都以名士自居,别说平头儿百姓了,就是一般的官宦子弟,在他们眼里都不入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曹爽从来没有到地方上去历练过,所以他的好朋友,也只能是一些士族子弟,而且大多数也像曹爽一样,光会混官场,没有经过什么实际历练。这样,从一开始,曹爽一方就落了个华而不实的名声,尤其是在曹魏帝国那些老臣们看来,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曹爽最欣赏的人都是这么一帮人,曹爽本人就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曹爽周围的这帮士族子弟,虽然自视清高,但实际上的行为做派,却非常不咋地,很有种小人得势的感觉。何晏担任吏部尚书(人事部长)以后,全凭自己的意愿提拔罢免官员,拍他马屁的他就提拔,只要敢对他稍稍提一点儿反对意见或者有新仇旧怨的,就马上找茬儿收拾。现任尚书仆射(国务院副总理)卢毓,正是上一任吏部尚书,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得罪了何晏,等到何晏一上任,立刻找了个小借口打发他去当了廷尉(司法部长),而已经担任司隶校尉(首都军区司令)的毕轨,更是积极的配合何晏,向小皇帝曹芳告卢毓的状,结果,没有什么明显错误的卢毓居然被免职了。

当时的黄门侍郎(皇帝秘书侍从)傅瑕(古)就对曹爽的弟弟曹义说:“何晏这帮人,表面上是清心寡欲,实际上是官儿迷财迷,全是嘴上功夫。你们要是听他们忽悠,早晚弄得众叛亲离。”何晏以前还和傅瑕关系不错,听着这个消息以后,马上找了傅瑕一件小错儿,直接免职。

俗话说,逼人不能太甚。何晏找碴儿免了向来名声极好的傅瑕,又没有任何理由让卢毓免职,朝廷舆论顿时一片沸腾,心说这朝廷总不能就你姓何的说了算吧!曹爽知道自己本来就没理,这个时候一看一片反对的声音,也怕自己太失人心,就又让何晏把卢毓请了回来,继续当有职无权的光禄勋(名义上的皇宫禁卫军司令)。

如果说何晏基本上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提拔或者贬低人,那邓飏就更是纯粹的物欲狂了。他得势以后,把一个叫许臧艾的人提拔到了显要的位置上,这位许大人为了报答邓飏,就把老爸身边一个非常好看的小妾送给了他。虽然我们不太清楚这位许大人的老爹还活着没有,但是这种行为放到今天,估计也要把老爸气死。邓飏看到漂亮的美女心花怒放,毫不犹豫就笑纳了,那位许大人,自然也就官运亨通。人们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都讥笑邓飏,说他是“用官衔儿换女人”。当时,曹爽身边主管人事的尚书(国务院部长),主要就是何晏和邓飏,何晏用人全凭个人好恶,而邓飏用人就全凭银子和女人,有这两个人主持人事,曹魏帝国的用人制度被严重破坏,大批只会钻营的人混入官府、担任要职,官场的风气也快速沉沦。

至于出了名高傲的丁谧,名声就更差了。他表面上什么都看不上眼,实际上极度小心眼儿,非常难伺候。自从他主管行政以后,实事儿是没干了几件,别人的毛病倒是找了不少,当了在他手底下混事儿的官员,整日光担心受罚挨骂了,根本没精力、也没心情再去干活儿。当时何晏、邓飏、丁谧虽然都是尚书(国务院部长)、都是曹爽的亲信,可是丁谧眼里除了曹爽,对另外两个哥们儿看也不看。当时的尚书台(国务院)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尚书台里有三条狗,两条凶悍无人比,一条身上还长毒疮”,那意思就是说,何晏、邓飏、丁谧都是只会祸害人的疯狗,丁谧尤其坏得流脓。

就这样,在辅政最初的几年时间里,由于司马懿和众多士族的牵制,曹爽还不敢公开的目空一切,但是他急于想要独霸曹魏朝廷的心态,打破了曹魏帝国原有的政治格局,伤害了很多士族的利益,这其中当然包括司马懿。但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大家还是尽可能的不撕破脸,尽量维持着曹爽首辅、司马懿次辅的局面。

不过,一个是中彩票成为首辅的花花大少,一个是战功卓著的曹家四代老臣,怎么看,都别扭。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14 09:13:20 +0800 CST  
2、损兵折将——曹爽出征A

曹爽终于觉得爽了。

皇帝太小,自己还是首辅,无论怎么说,整个曹魏帝国,不,是整个中国,自己都应该是第一号人物了。

不过,要是冷静下来想一想,曹爽发现,理想虽然很丰满,现实却是很骨干,两者的差距,太大了。

先不说内部的明争暗斗,光是外部,曹魏帝国就面临着两个强大的敌人:东吴帝国和蜀汉帝国。在《三国演义》里,为了突出蜀汉帝国将领的鲜明形象,总是把蜀国对魏国的入侵写的特别详细,完全忽视东吴帝国的作用。其实,曹魏帝国现在最大的敌人,就是东吴帝国。因为吴国无论是从军事力量上还是领土面积上,都要大大超过蜀国,对于魏国来说,东吴才是正规军,蜀国只不过是游击队。

前任皇帝曹睿死后不久,东吴就先后对曹魏帝国发动了好几次大规模的入侵。曹爽搞内斗还行,搞外斗的时候还得依靠司马懿去搞定。这么几次下来,曹爽自己都觉得自己窝囊,如果不亲自打几场漂亮仗,还真没人服气。可是和东吴打仗,他心里又实在没底,俗话说柿子要紧软的捏,曹爽的亲信们,不约而同的把目标投向了蜀汉帝国。

这个时候的蜀国,已经离诸葛亮时代过去了整整十年。诸葛亮本身是个细致谨慎的政治家,所以他挑选的继任者们,也都是内政内行,外战外行。诸葛亮经营汉中多年,把这个地方已经打造成了可以独立防御进攻的军事基地,可是他的后任蒋琬、费祎(一),却一泻千里,把大本营搬到了涪县(四川绵阳),只给北大门汉中留了为数不多的防御军队,所以,只要指挥得当,能够迅速攻克汉中,那么一把扼住蜀汉帝国的心脏成都平原,甚至一举消灭蜀汉,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个时候曹魏帝国的大西北,也已经不是司马懿掌控的时代,在他走后,接替他全权掌控大西北的,是一名叫赵俨的老爷子。说起这位老爷子,和司马懿资历不相上下,而且既当过地方长官,又带过兵打过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不过他到了大西北以后,却没做出什么明显的政绩,原因很简单,他太老了,比司马懿还要大将近十岁,以至于到了最后自己都受不了了,主动要求回洛阳安度晚年。这样,曹魏帝国就出现了一个关键的人事空缺,对于曹爽和司马懿来说,谁能把自己的人放在这个位置上,谁就会显著的在朝廷里占据优势。

最终,曹爽一方获得了这个人事空缺,公元243年,曹爽任命夏侯玄担任曹魏帝国征西将军、都督雍凉军事(西北军区总司令),出镇长安。

夏侯玄,字太初,他的父亲,就是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他的妈妈,就是曹爽的姑姑,这么说来,夏侯玄就是曹爽的表弟。

像曹爽身边的那些高参一样,夏侯玄也是一位名士,由于出身皇室,他从小就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年纪轻轻就已经闻名全国,二十出头就做了散骑黄门侍郎(皇帝骑马侍从),在皇帝曹睿身边当差。

从小就一帆风顺的生活,让夏侯玄感到无比的优越,因此他像很多所谓的名士一样,非常的高傲,只要看谁不顺眼,当时就能表现出来。有一次,他和曹睿的大老婆毛皇后的弟弟毛曾坐在一起,居然当场就表现出看不起毛曾的样子来。当时,毛皇后正受宠,曹睿到哪里,都要和她坐一辆车,毛曾作为毛皇后的亲弟弟,人们巴结还巴结不来,更别说去招惹他们了。夏侯玄这种行为,很快就招致不利后果,毛曾向毛皇后告状,毛皇后就向曹睿告状,曹睿非常气愤夏侯玄这么不给他小舅子面子,立刻把他降了职,但由于夏侯玄毕竟是皇亲国戚,很快就再次得到重用,被任命为散骑常侍(皇帝骑马侍从官)。

夏侯玄虽然号称超凡脱俗的名士,但其实也是故作清高,实际上他是曹魏集团的皇室成员,又是曹爽的表弟,根本不可能脱离政治中心。曹爽掌权以后,把禁卫军牢牢把持在了自己手中,他的弟弟曹义是禁卫军正职中领军,亲信毕轨则担任副职中护军,等毕轨成为司隶校尉(首都军区司令)以后,夏侯玄就成为了新一任的中护军。在中护军任内,夏侯玄重新制订了中央禁卫军的很多规章制度,也提拔任命了很多有才干的人,这些人,后来很多都成为刺史(省长)、太守(市长)。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夏侯玄不光有名士的虚名,他还确实有知人识人的独到眼光,在那个名士具有巨大凝聚力的时代,夏侯玄的名声和知人善任的能力,让他在曹爽集团中脱颖而出,曹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后才决定让夏侯玄,成为大西北新一任的最高军政长官。

但在这个事儿上,曹爽一个人说了并不算。大西北是司马懿的传统势力范围,把夏侯玄弄到大西北,无疑侵犯了这位老伙计的核心利益,所以需要和他商量。曹爽其实不想和司马懿商量,他想自己说了算,但是在东吴、蜀汉一直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他需要司马懿去领兵打仗,就在这年的年底,东吴又从寿春(安徽寿县)发动了进攻,还是靠着司马懿,才击退了吴军,这件事儿让曹爽明白了一个道理,现在就因为大西北和司马懿翻脸,对整个国家都是不利的,他不能冒这个险。

曹爽找到了司马懿,向他摊牌,说他想要把夏侯玄调到大西北,作为交换,曹爽让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接替夏侯玄做中护军,进入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

司马懿当然知道曹爽是什么意思,但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和他翻脸,对于国家、对于双方都是很不利的,何况让儿子打入禁卫军,对于自己一方也是很有利的。最终,双方达成谅解,夏侯玄到大西北光荣上任,司马师则成为了新一任的禁卫军副职中护军。

为了加强夏侯玄的力量,曹爽派了自己的亲信李胜做了他的长史(首席副官),同时派夏侯霸为讨蜀护军,辅佐夏侯玄。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因为老爸被蜀汉杀掉,所以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坚持在对蜀作战的前线,这个经历,也让他成了目前曹魏帝国皇室中极少数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人。曹爽这么做,实际上是让夏侯玄执行一项重要的计划,就是要执行大举进攻蜀国,充当伐蜀计划的调研员。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14 17:48:14 +0800 CST  
2、损兵折将——曹爽出征B

众所周知,曹爽最大的短板,就是没有像司马懿那样有什么像样的军功,他自己没有这两下子,那帮名士出身的高参们也没这两下子,所以曹爽只能又嫉妒又眼热的看着论岁数都能当自己爷爷的司马懿在战场上抖擞威风,而自己却像一个老爷爷一样,呆在洛阳城里看热闹。对于一个首辅大臣来说,没有军功,就不能镇得住军队,军队人心不服,首辅的地位就根本不可能稳当,所以,曹爽集团的所有成员,都希望通过灭蜀,来建立盖世奇功,来成就曹爽在军队中的绝对威信。

夏侯玄当然明白曹爽的心思,他一到长安,就立刻对蜀国形势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不久,他就和李胜联络在尚书的邓飏,一起写了一封公开信,劝曹爽伐蜀。

曹爽一得到夏侯玄等人的求战书,立刻打起了精神,命人马上积极组织对蜀作战的准备工作,公元244年3月,也就是夏侯玄出镇大西北顶多一年之后,曹爽就留下何晏守备洛阳,带领另一位高参邓飏,集结十多万人的庞大军队,到达了长安。之后,曹爽和夏侯玄的西北军汇合,从骆口(陕西周至)南下,直逼蜀国北方第一重镇汉中。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显示平衡和司马懿的关系,曹爽还特别任命司马懿的二儿子司马昭为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参加了这次战役。

这个时候汉中的守将,是蜀汉帝国末期名将王平,当曹爽十多万大军打过来的时候,他手下只有三万弟兄。曹爽看到自己的兵力大大超过蜀军,满心欢喜,自认为蜀军一定吓得屁滚尿流,绝对不敢主动迎战,于是,他就打算实行了分割包围的战略,一举踏平汉中,然后再直插成都平原,直接威胁蜀国的心脏地区。

曹爽的计划,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可以说是非常可行的。当时,蜀军的大本营涪县距离汉中足足三百多公里,一时半会儿根本来不及救援,守卫汉中的蜀军将领们都认为曹爽过于强大,不敢应战,打算放弃关卡,固守城池等待救援。可是,王平认为汉中靠的就是关卡,如果龟缩在城池里,关卡保不住不说,最后恐怕援军还来不及赶到,就连城池也丢了。最后,王平说服大伙儿,把部队分成几拨,轮流跟曹爽打起了游击战,就在你来我往之间,蜀国涪县基地的大批援军已经快要赶到了。

曹爽又不爽了,不仅不爽,而且还陷入了进退不能的危险局面。由于汉中是个山区,部队后勤给养十分困难,全靠牛马驮在背上走山路运。由于给养困难,人没饿死,牛马倒是先饿死了,牛马大批死亡就没法运粮,这样下去,人也要饿死了。负责运输的士兵们、百姓们守着动物的尸体,急得哭天抹泪。司马昭看到这种情况,敏锐的感到形势将要逆转,立刻找到夏侯玄说:“费祎现在占据险要来抗拒我们,而我们是交战无对手,强攻又损失太大,应该赶快退兵,以后再战不迟。”然而,司马昭不是曹爽一方的人,对于拼命想要建立军功的曹爽来说,司马昭的建议,注定不能被采纳。

但情况确实已经万分危急,连曹爽一方的人都看出来了。曹爽的参军(参谋)杨伟就警告曹爽,如果不马上撤退,很可能全军覆灭。曹爽身边的高参邓飏、李胜,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曹爽必须得打胜仗,如果就这么回去,面子往哪儿摆?怎么向国人交待?杨伟听着这两个混蛋信口雌黄,气得大骂说:“邓飏、李胜这么做会坏了国家大事,应该杀头!”看着两方意见严重对立、互不相让,曹爽一下觉得好没面子,他虽然觉得杨伟这么做让自己非常下不来台,但心里也清楚说的是实情,憋着一肚子的火儿,也不敢当场发作,杨伟虽然没有被曹爽当面骂一阵,但是意见也没有被采纳。曹爽哥儿几个一合计,决定死撑,继续呆在汉中,找机会打个大胜仗。

远在首都的司马懿,透过儿子司马昭和众多的老部下的信件,已经把曹爽这边的一切情况都掌握了。

局势即将失控。

虽然曹爽让司马懿十分不爽,可是如果曹爽在汉中战场失败,给他陪葬的将是曹魏帝国整个西北军区和首都军区的十多万精锐部队,这对于曹魏帝国,将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在再三权衡之下,司马懿决定劝曹爽撤退。如果任由他和他那几个名士高参继续胡搞下去,整个西北地区、甚至整个国家,将陷入巨大的危险之中。

不过现在有个难题,如果直接给曹爽写信,曹爽死撑面子,一定不会撤退,所以只有给他既信任、又能听别人劝的人写信。目前符合这些标准的,只有曹爽的表弟夏侯玄了。

不久,在汉中陪着曹爽一起焦头烂额的夏侯玄,接到司马懿的来信:“打是亲,骂是爱,忠言逆耳利于行,苦口良药利于病。从前,咱们的老祖宗曹操和刘备在汉中大打一场,结果损兵折将,当时你爸爸夏侯尚亲自参加过这场战斗,相信你应该清楚事情的全过程。如今,汉中地势凶险,四周全是山路小道,敌人正面严防死守,背面再截断退路,正好包饺子,到时候全军覆灭,你怎么交待?”

夏侯玄看完信,惊出一身冷汗,马上力劝曹爽撤退,但曹爽仍然犹豫不决。

5月,果然像司马懿预料的那样,蜀军抄小路,截断了曹爽的退路,曹爽发现自己腹背受敌,这才命令大军全线撤退,拼死和蜀军争夺退路,由于蜀军已经占据险要地形,曹爽只好拿人硬往上顶,在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之后,才逃回长安。经过这次战争,司马懿镇守西北时候攒下的这点儿兵力和粮草,全都被折腾完了,此后一直到曹魏帝国灭亡前夕,曹魏帝国的将领都不敢轻言灭蜀。曹爽和他的高参们以他们的愚蠢和固执,造成了曹魏帝国西北战场一次巨大的失败,曹家从此永远失去了灭蜀的机会和胆量。曹爽精心策划的伐蜀之战,就这样彻底失败了。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14 17:48:48 +0800 CST  
3 、决裂A

夹着尾巴做人,绝对是善始善终的王牌法宝。

尤其是在犯了大错以后,一定要消停一段时间,哪怕是装的也好。

可是曹爽做不到。

在损失了几万人马和无数粮草马匹之后,曹爽回到了首都洛阳,然而,他没有一点儿认错或者反省的表现,相反,他更加高调了。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是讲道理的,也是讲良心的。曹爽的这种做法,让包括司马懿在内的所有大臣大跌眼镜,你说你曹爽干什么什么不行,那就虚心点儿,多拉拢着人点儿,哄着别人给你干,如果不会做还要硬装个德行,人们肯定不服,而且越是压,别人就越不服。刘邦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却能统御他们成就帝业;项羽武功勇气天下无敌,最终却众叛亲离,原因就在于此。

不幸的是,多少一时人杰,都无法明白这个道理,最终导致失败,尤其对于曹爽这样身份高而历练少的人来说,就更不容易理解了。他认为,自己是大将军,是首辅大臣,因为自己是官儿最大的,自己就是正确的,别人就得听他的,自己犯了错别人是不能说的,哄着他的就是爱他的,提出意见的就是害他的。曹爽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个草包,他没有别的本事让人佩服,就只好拼命用手中的权力来压服别人,这就叫恼羞成怒、玩儿不起,就像青蛙越感到自己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叫声越大,那个原理,是一样一样的。

领头的曹爽都是这种心理,更别提他任用的几位高参了。由于战败丢了面子,这哥儿几个索性撕破脸,开始以更浪的姿态在曹魏帝国的官场里胡搅蛮缠。何晏他们按照自己小圈圈的利益,随意更改法律,其它派系的大臣们,一律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压制,司马懿作为非曹爽一党的最有权势的大臣,当然是曹爽打压的重中之重,两派矛盾公开爆发,只是早晚的事情了。

在曹爽伐蜀失败回来之前,曹爽和司马懿的关系都是相安无事的,虽然不可能亲切得像一家人,但一直没有明显的争端,两派的势力也是非常均衡:两派的头目曹爽和司马懿,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太傅,还都都督中外军事;两派的二号人物,曹爽的首席高参何晏是尚书(国务院部长),司马懿最大的弟弟司马孚是尚书令(国务院总理);曹爽最大的弟弟曹义是中领军(中央禁卫军司令),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后来成了中护军(中央禁卫军副司令);曹爽的另一个弟弟曹彦是散骑常侍(皇帝骑马侍从官),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也是散骑常侍。从官职的分配上我们就能看出来,曹爽和司马懿都非常注重让双方的人保持平衡,避免因为封官不均造成矛盾。

就在曹爽伐蜀失败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45年8月,曹爽首先破坏他和司马懿两派的大致平衡。他没有和司马懿商量,就取消了中央禁卫军为中领军、中护军两个人分领的惯例,把所有的禁卫军都划拨给了自己的弟弟曹义,完全架空了司马师。司马懿知道以后,自然非常震惊,立刻向曹爽表示反对,说这是破坏曹魏帝国历代先祖定下的规矩,然而,曹爽根本不管什么老祖宗的规矩,司马懿劝阻无效,禁卫军又再次全部归曹爽控制了。

公元246年1月,东吴军队开始进攻曹魏帝国荆州的柤中地区(湖北南漳),边境的曹魏百姓纷纷逃过汉水(汉江)避难,造成荆州地区的连锁骚动。消息传来,曹魏帝国高层召开紧急会议,司马懿认为,汉水南岸紧挨柤中,应该让逃难的百姓们就地安家,不能把他们送入虎口,而曹爽却坚决不同意,他说:“现在我们不想着重新把柤中打回来,却让那个地方的百姓们逃走,这不是丢弃国土吗?”司马懿立刻反驳说:“不对,在安全的地方,干什么都安全,在危险的地方,干什么都危险,所以兵书上说:成败安危,都在于形势。实际形势,是治国安民的纲要,不能不实事求是,如果东吴用两万兵里截断汉水的下游,又用三万部队顶住我们南下救援,然后用一万人在柤中横行,我们怎么能够救援那里的百姓呢?”但是,曹爽坚决表示反对,最后强令千辛万苦逃过江来的百姓再返回去,结果,曹魏军队果然被东吴军队钉在襄阳附近无法救援柤中,百姓被杀、被掠的有几千人,损失不计其数。

司马懿终于被激怒了。他原本是把曹爽当做一个孩子来看的,即使曹爽只顾着自己爽,但是他还是耐心的迁就他,希望曹魏帝国能够在皇帝曹芳长大以后恢复正常,避免在皇帝还年少的时候,就出现辅政大臣内斗的局面。但是,曹爽一伙人毫无顾忌的折腾,已经让司马懿清醒的认识到,曹爽已经不是当年刚刚辅政时候的那个忐忑不安、虚心求教的年轻人了,在最高权力的诱惑下,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曹魏帝国的老大,任何规劝和挽救,都已经难以阻挡曹爽无限扩张的物欲和权力欲了。247年5月,愤怒的司马懿正式宣布年老体衰,不再上班,从此,司马懿和曹爽正式决裂,曹睿死后两大辅政大臣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机制,被彻底打破了。

现在的辅政大臣,就只有曹爽一个人了。

没了司马懿的牵制,曹爽更爽了,他更加为所欲为,吃喝标准很快上升到和皇帝一样,这在封建时代,已经足以构成杀头大罪。曹爽把皇帝仓库里的宝贝都往自己家搬;根据《晋书》记载,在公元248年,曹爽还让黄门(皇宫侍从长)张当把前任皇帝曹睿的七八个小老婆,还有三十三名乐师、歌女、舞女都带回家尽情享受,演奏用的是皇帝才能用的礼乐器具;更嚣张的是,曹爽居然还伪造诏书,又从曹睿的小老婆里征发了五十七个人,让曹睿的妃子教她们舞蹈,准备让她们成为自己私人乐团的新成员。

曹爽还在自己的府里建了一个又宽阔又通风的大型地宫,专门用来聚会,地窖四周全是豪华精致的石雕。根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到了一百多年以后的北魏,那时候洛阳城的永宁寺底下,发掘出了曹爽当年营造的地宫,在那个时候,地宫的墙壁还非常坚固细密,几乎没有破损,由此可见曹爽的地宫是多么精巧,就是当时的皇家宫殿,也无法媲美。

曹爽何晏一群人日夜欢歌,自以为天下太平,然而,曹家兄弟也不全是这种嚣张人,统管禁卫军的曹义就对曹爽的肆无忌惮非常担心。曹义不敢直接劝哥哥,就在宴席上好几次非常严厉的骂几个弟弟,曹爽当然知道曹义其实是在骂自己,非常不高兴,还把曹义骂了一顿,曹义又委屈又伤心,气得哭哭啼啼就走了。

最牛的是,曹爽最喜欢带着自己的兄弟们一起离开首都,出外郊游,带上几万个跟班,又拉风又有型。当时曹爽比较信任的桓范就劝曹爽:“你们兄弟几个,总揽全国大权,个个手握重兵,不应该一起离开首都,万一有人对你们图谋不轨,把城门一关,你们几个不全在外面喝风了?”但是曹爽冷冷一笑,说了一句傲视群雄的话:“谁敢!”

曹爽已经出尽了风头,从生下来,他就没想到自己会有这么潇洒的时光,所以他更感觉自己是智谋超群、天下无敌。不过他忘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朝廷里和他决裂的人,并不只有一个司马懿。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16 13:42:32 +0800 CST  
3、决裂B

早在司马懿宣布告老回家之前,被曹爽架空、已经从领军将军升为太尉的蒋济,就给皇帝曹芳写信、实际上就是给控制曹芳的曹爽写信,劝曹爽跳出小团体、小圈圈,不要只任用自己的亲信,要秉公办理国家大事。然而这一番苦劝,犹如石沉大海,再无音信。

在曹爽毫无顾及的干预下,曹魏帝国的正常办公秩序被彻底破坏,很多政府高级官员纷纷辞职:248年2月30日,当初一手帮助曹爽成为首辅大臣的曹魏帝国中书令、中书监(皇帝办公室正副主任)刘放、孙资同时辞职;3月1日,曹魏帝国的文官首领、司徒卫臻(真)也坚决辞职。4月,曹爽让司空高柔接任司徒,让光禄大夫徐邈(秒)接任司空,可是徐邈坚决不肯上任,曹爽只好换上自己的亲信王凌。

除了这些,曹爽还做了一件事儿,让他和一个重要的封疆大吏直接发生了矛盾。

前任皇帝曹睿临死之前,指定了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将孙礼进入大将军府,去担任曹爽的长史(首席副官),协助曹爽和司马懿负责全国的军事工作。孙礼这人特别直,见到曹爽做的不对的就要表示反对,曹爽十分不爽,找了个借口把孙礼扔出了大将军府,去当扬州刺史(淮河地区最高行政长官),从此眼不见心不烦,而这个孙礼,碰巧和司马懿在大西北的时候,是他的老下级。

曹爽没有掌权的时候,被封在平原国(山东平原)当平原王,后来平原国(山东平原)和相邻的清河国(河北清河)发生边界纠纷,过了八年都没能解决。这个时候,被曹爽赶出中央跑到淮河的孙礼,正好又当上了冀州刺史(河北北部)。孙礼是个直人,就请曹爽把前任皇帝曹睿时候做的行政区划图拿出来看一看,结果一看,那块有争议的地属于清河国。曹爽当过平原王,所以就偏袒平原国,硬说曹睿那时候的地图不算数。孙礼倔脾气一来,就反复给曹爽写信,坚持要把那块地要回清河国。这时候的曹爽,早就以为自己是阎王老子,谁敢惹他就收了谁,一看孙礼这么不给他面子,直接指示司法机关,给孙礼判了五年徒刑,并且罢官免职。不过,说到底孙礼没有任何过错,更谈不上有罪,曹爽还是得顾忌大众舆论,就给孙礼来了个缓期执行,又让他去并州(山西)当了刺史。

孙礼气得肺都要炸掉,但是碰到已经膨胀得失控的曹爽,他又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无力和委屈,越想越窝火,最终,他想到了正在养病的老上司司马懿。孙礼决定,要到司马懿的家里商量国家大事,挽救被曹爽搞得完全失控的国家。

当司马懿见到孙礼的时候,他已经知道孙礼想要说些什么了,但是他却只是默默的看着这位曾经在西北战场上共生共死的老同僚,孙礼却是一脸官司的盯着司马懿。

司马懿在心底暗暗发笑,他故意调侃孙礼,就问他:“你是嫌并州太小,还是嫌边界纠纷的事儿不公平啊?”

孙礼一听,立刻火冒三丈,他大声说:“先生说话,怎么这么离谱?我孙礼再不济,也绝不会为这点儿事儿耿耿于怀。我总是认为先生您是国家的顶梁柱,辅佐皇帝、报答先帝、建功立业。可是如今国家已经危在旦夕,你一声都不吭,我是因为这个才生气啊!”

孙礼越说越激动,禁不住眼泪纵横。

司马懿面对着这各同样饱经委屈的汉子,心里感到无限悲痛和愤慨,最后,一直听着孙礼愤怒讲述的司马懿,终于缓缓说出了一句话:“不要伤心,我们要忍别人忍不了的事。”

孙礼一惊,猛的抬头去看司马懿,这位正在病中的老人,却目光敏锐。

对于曹爽来说,个别时候,在吃饱喝足之余,他也会偶尔想起那个老不死的司马懿来,这个老东西真的彻底养老等死了么?

公元248年冬季,在司马炎12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重要的客人,这个客人就是李胜。当初曹爽在四川被打的落花流水之后,撺掇曹爽攻打蜀国的李胜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反而到首都洛阳成了河南尹(首都洛阳市长),现在,他再次官升一级,被曹爽任命为荆州刺史(湖北)。李胜借着这个机会,来替曹爽刺探一下司马懿的近况。

可以说,这次拜访或者叫刺探,对司马家族来说是一次死神的拜访,如果李胜见到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仍然老而不死,那么当李胜回去以后,司马懿一家老小一定会面临没事找事的灾祸。

司马懿一听说李胜要来了,马上吩咐全家上下进入一级戒备。当年的司马懿,可是横扫千军万马、受万人敬仰的魏国顶梁柱,一副擎天柱的模样。可是李胜一进到客厅,看到的却是被两个女仆馋出来的、上气不接下气的、哆哆嗦嗦的、连迈步都迈不利索的司马懿。

女仆们怕司马懿冷,就给他递过一件儿衣服,没想到司马懿俩手直哆嗦,连衣服都接不住,直接把衣服抖搂到了地下。司马懿的语言能力和听力也已经蜕化,哼哼唧唧半天也听不清说的是什么,指着嘴说口渴,女仆赶紧给他拿了碗稀饭,司马懿也不接碗,直接伸过脑袋就往碗里扎,喝的前胸下巴全都湿了,胡子上挂满了米粒儿。李胜对司马懿说他要到荆州(湖北)上任,说了好几遍司马懿也没听清楚,末了,还托孤似的把自己的儿子们托付给李胜。李胜心里暗想,我天,几天没见,这老爷子都成这样啦,不觉就露出了很SORRY的表情。司马懿一看李胜难过的眼神,心里一阵狂喜,然后仍然全身病态、依依不舍的送走了李胜。

李胜和曹爽说了司马懿的近况,聊着聊着,不觉也露出了对司马懿英雄末日的感慨,他流着泪叹息说:“司马懿年老体衰、医药无效,真是让人伤感啊!”曹爽听完,呵呵一笑,从此没有再继续和司马家为难,就这样,由于司马懿终身艺术家级别的表演,小小的司马炎和死神擦肩而过。

司马炎在爷爷司马懿的保护下,仍然保持着幸福的少年生活,顿顿吃的仍然是豪华大餐,天天穿的仍然是绫罗绸缎,小小的他不会想到,在自己13岁的这年,因为爷爷,自己的命运会产生质的飞跃。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16 13:42:53 +0800 CST  
4、高平陵政变A

在洛阳城很多官员的咒骂声中,曹魏帝国进入了公元249年2月5日,这是一个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来说,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

在这一天,大将军曹爽带着小皇帝曹芳,出城给死去的前任皇帝曹睿上坟,坟地在洛阳城南不到五十公里的地方。像往常一样,曹爽不光自己去,还把自己的亲兄弟们都带上,一起风风光光的离开了首都。

在家悠闲养老的司马懿终于等到了曹爽出城的消息,眼中顿时恢复了当年指挥千军万马时的死亡之光,在他的身边,站着两个同样饱经腥风血雨和耻辱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

“开始吧!”

作为掌管全国对外作战事务近三十年的当代军神,司马懿的老部下和忠实FANS布满全国,司马懿虽然名义上退休,但他仍然有私人武装,这些人对他绝对效忠。由于曹爽的无限嚣张和对司马懿的拼命打压,同情和支持司马懿的人已经占到了绝大多数,连太尉蒋济、司徒高柔这些曹魏帝国政治圈里最高级别的人,也都和司马懿站在了一起,所以当司马懿开始行动的时候,高柔、蒋济也利用他们常年积攒出来的威望和人脉,积极的帮助司马懿,减少他政变的阻力。

平心而论,司马懿虽然资历、势力和曹爽不相上下,但是由于曹爽的刻意控制,他现在能够合法调动的兵力并不多,甚至连曹爽留在洛阳城里的禁卫军的一个零头也没有。不过,由于曹爽不在洛阳城,这些人群龙无首,不能够马上形成合力,这也就给了司马懿极为宝贵的时间把他们各个击破,而且,司马懿的帮手蒋济,在中央禁卫军里前前后后当了十多年的一把手、二把手,有他的劝说和拉拢,又成功的让很多禁卫军将士反水或者按兵不动,这样,又进一步削弱了曹爽对洛阳城的控制。

魏晋时期的洛阳城,是在东汉时代被董卓毁掉的洛阳城的基础上重建起来的,根据考古发现和推测,它应该有外城、内城、宫城三个部分组成。外城北到邙山,南到古洛河,南北大约是五六公里,东西大约是七八公里,北面长难免窄,沿着当时的山势河流建造。内城在外城的里面,北面离外城的北城墙基本是一公里,南面紧贴着今天的洛河,南北大概四公里,东西大概两公里,洛阳城绝大多数的标志性建筑,比如说皇宫、武库、太仓(皇家仓库)、太庙(皇家祖庙),还有最重要高官的宅院,都在这个小小的内城里面。宫城又在内城的里面,它的北面距离内城的北城墙也就是半公里,东面距离内城的东城墙大概一公里,南北大概一个半公里,东西不到一公里。

武库是洛阳城里最重要的军事设施,因为禁卫军绝大多数的武器,都存放在那里。按照当时的规定来说,除了值班的禁卫军,其他人是不能拥有大规模武器装备的,在首都里私藏兵甲,在历朝历代都是重罪。所以司马懿想要发动政变,就必须占领武库,然后才能大规模把自己的人武装起来。从位置上来说,武库在内城的东北角,而曹爽的家,就在武库的南边,司马懿的家,在内城的东门,又在曹爽家的南面,想要占领武库,就必须经过曹爽的家,从这个布局我们就能看出来,曹爽也不是白痴,他明白武库的重要意义,所以才会用自己的家护住武库。

当司马懿经过曹爽府的时候,曹爽家里的所有部队立刻全军备战,堵住了他前进的道路。当时,曹爽的老婆刘夫人听到即将开打的消息,非常害怕,亲自从内堂来到外厅,问曹爽的帐下督(作战总监)严世:“现在人家已经打到家门口来了,该怎么办啊?”严世激昂的说:“请夫人别害怕”,然后领着人上了防护墙,命令士兵搭起弓就要射司马懿的部队。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候,另一个将领孙谦却立刻拦住他说:“天下大事还不知会如何发展哪!”严世三次发出进攻命令,孙谦三次阻拦,最终,严世终于放弃抵抗,司马懿也没有浪费时间攻打曹爽住宅,领着人就闯了过去,顺利控制了相对空虚的军械库。

军械库里全是各种精良的武器,占据了这里,司马懿的部队犹如猛虎添翼,士气大增。然后,司马懿立刻命令弟弟司马孚、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再次绕过曹爽的住宅,然后向西控制宫城。由于蒋济、高柔这些老臣都在司马懿的身边,宫城的守军没有太多抵抗就打开了城门,司马孚、司马师把住了宫城的南门司马门,司马昭进入宫城警戒,控制了郭太后。由于宫城被司马懿一方控制,曹爽的禁卫军就和宫城失去了联系,更不敢擅自发兵,蒋济、高柔等人利用郭太后的名义,召见百官,等绝大多数官员进入宫城开会的时候,迅速的关闭了洛阳城门,守住了洛阳城南的浮桥,防止曹爽回军夺取洛阳。

在城里,司马懿请高柔率兵进驻曹爽的大将军府,代理曹爽的权力;又派忠于自己的太仆(皇帝仪仗部长)王观率兵进驻中领军(中央禁卫军)司令部。由于曹爽主力在城外,司马懿兵变又突如其来,留守在成立的曹爽军队顿时瓦解,要不投降、要么溃散,至于像何晏、邓飏这类只会纸上谈兵的高参,更是不值一提,在司马懿的军队面前,只能束手就擒,毫无招架之力。就这样,在一天之内,洛阳城被司马懿完全控制了。

在确定完全掌握了首都之后,司马懿马上向仍在城外祭拜爸爸的小皇帝曹芳发出奏章,弹劾曹爽,信里是这么写的:“过去老臣从辽东回来,先帝让陛下、秦王和老臣一起走到御床前,先帝爷抓住老臣的手,对身后的事情仍然不放心。老臣当时说,武帝、文帝(曹操、曹丕父子)也都将身后事托付给老臣,请您一定放心,万一有事情发生,老臣一定会以死报效。这些话,当时很多在场的人都听到了。现在大将军曹爽背弃先帝遗诏,违法乱纪、胡作非为,对内嚣张可比天子,对外独断专行滥用权力,还破坏禁卫军军营,霸占皇家武器库的武器。朝廷里的重要职位,全是他的亲信;皇宫里伺候了几代先王的禁卫军世家,全被换成曹爽的新人。曹爽他们占据要职、相互勾结、目无天威,一天比一天厉害。在皇宫之内,他们又让宦官张当做总管,专门监视天子、内外串通,挑拨皇上和太后的关系,离间母子亲情,朝廷已经动荡难安,人人心怀恐惧,这样下去,陛下只是暂时借坐帝位,怎么能长久!?这不是先帝在御床上把陛下托付给老臣的本意,老臣虽然年迈老朽,又怎么能眼睁睁的看着先帝的遗旨就这么落空?以前赵高胡作非为,秦朝因此灭亡,吕后、霍光一家被铲除,汉朝的帝业才得以延续长久,除奸救国,正在此时。老臣我、太尉蒋济、尚书令司马孚,都认为曹爽已经有不臣之心,他们兄弟也不再适合掌管禁军、统领军队,老臣已经向郭太后报告,太后命令老臣按照奏报办理。老臣建议,立刻罢免曹爽兄弟的官职、军权,以侯爵身份回家,不得拖延,如果不听命令,立刻军法从事,老臣现在正强撑病体领兵驻扎在洛水浮桥,警戒首都,以防突变。”

奏章很快就传到了洛阳城南不远处伊水河南岸的皇帝行营,确切的说,应该是掌握着军队真正控制权的曹爽手里。

五雷轰顶!!!

这就是曹爽此时的感觉。

曹爽从来没有想过会发生这种事情,所以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办呢?

他既不敢带领军队去夺回首都,又不敢把奏章拿给小皇帝看,只好先就近扎营,让士兵把树砍了,把军营围起来,然后就呆在自己的帐篷里愣神儿。正在曹爽六神无主的时候,外面有人通报,留守在洛阳城里的大司农(农林部长)桓范,居然从城里跑出来见他了。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17 08:27:44 +0800 CST  
4、高平陵政变B

桓范,字元则,按照曹魏帝国时代的行政区划来说,他是谯郡龙亢人(安徽怀远)。

在东汉时代,龙亢这个地方和曹操的老家谯县都属于沛国(安徽淮北),到了曹操称魏王以后,为了尊奉他的祖宗们,就以老家谯县为中心,新成立了一个谯郡,从此以后,龙亢和谯县就不再属于一个郡,一直到曹睿死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38年,龙亢才被划入谯郡,从此又和谯县在了一个郡里。虽然中间分开了将近二十年,但是龙亢人和谯县人无论是地域认同、生活习惯,都是高度相似的,说他们是老乡,一点儿都不牵强。

桓范的家族,说起来比曹操的家族还要有名、还要受人尊敬。桓范爷爷的爷爷的爸爸,就是西汉末期全国知名的儒学总是桓荣。如果把桓荣算作龙亢桓氏的第一代,那么一直到第六代桓范,一直都是全国知名的儒学大族,而且家族里有好几个人都给皇太子当过老师。

桓范出自这样的家族,在那个年代,只要躲过了东汉末年的战乱,自然是不愁做官了。所以在曹操当了丞相以后,桓范就跑到曹操身边,做了他的属官,由于是老家来的人,所以桓范很受重用、也很受信任。在曹丕称帝前夕,桓范担任了羽林坐监(禁卫军坐统领),在曹睿时代,他是中领军(中央禁卫军司令),后来,他又担任了尚书(国务院部长),没过几年,就被封为征虏将军、东中郎将、使持节(持有皇帝一级符节)、都督青徐军事(山东、江苏北部总司令)。

从桓范历任的官职上我们就能看出来,这些官职,没有一个不是实权大、责任重的位置,没有两把刷子,还真是干不好,这充分说明了曹家对桓范的信任,也说明了桓范的能力。不过,人都是有缺点的,桓范最大的缺点,就是脾气大、不容人。他都督青徐军事的时候,驻扎在下邳(江苏邳县南),和他的副手、徐州刺史郑岐在一个城里。当大官的,自然要有一处宅子,可是桓范和这个郑岐,偏偏选中了同一个地方,偏偏两个人又都是硬骨头,谁也不让谁。桓范的符节是一级符节,那是可以在任何时候斩杀部长级以下的官员的,桓范一气之下,拿起皇帝的符节,就要宰了郑岐,当然,为了宅子杀刺史,那可是公报私仇,郑岐当然不会乖乖挨宰,拿起笔就向曹睿参了桓范一本,曹睿一看桓范这么不知轻重,立刻就把他免了职,不过,很快就又让他做了兖州刺史(黄河下游南岸)。

但是和都督青徐军事的司令比起来,兖州刺史无论是官位上、实权上,自然都差了一大截。桓范整日闷闷不乐,一肚子不高兴。不久,朝廷又发来旨意,这回是让他去当冀州牧(河北南部全权省长)。冀州是曹魏帝国数一数二的大州,又是曹家最大的兵站邺城的所在地,这个州牧比刺史权力更大,自然是个肥缺,可是桓范却更不乐意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整个黄河以北、包括冀州牧的上面还有一个将军管着,而这个将军不是别人,正是镇北将军吕昭。

吕昭也是曹家的老牌儿亲信了,镇守邺城的时间,前前后后也有几年,可是抡起资历来,他却是桓范的晚辈。桓范自认为自己要资历有资历、要能力有能力,说什么也不能跑到吕昭这个后生晚辈手下去干活儿。有一天,桓范和老婆仲长聊起这件事儿,桓范就说:“我宁可去做没实权的九卿给三公们下跪,也不愿意去伺候他吕昭。”他的老婆听他这么倔,就劝他说:“你以前差点儿杀了徐州刺史,人们都说你仗势欺人,如今你再为难吕昭,人们就会再说你欺下傲上啊!”桓范被戳到短处,老羞成怒,抽出刀柄就冲着他老婆捅了过去,当时他老婆正好怀孕,结果这一下子捅下去,就弄了个流产而死、一尸两命。桓范虽然为自己的冲动后悔无比,但是却仍然不能领悟他老婆的苦劝,最终说有病不肯去上任。

曹芳即位以后,桓范再次出山,做了非常有实权的大司农。由于是桓范是儒学宗师家族,世代传授儒家经典,对文学、国学非常精通,所以早在曹魏帝国建立初期的时候,他就负责和当时著名的学者王象注释古代著名的大百科全书《皇览》,到了他做大司农的时候,更是利用业余时间,把读《汉书》的心得写成了一部二十卷的《世要论》。

当时,蒋济已经出任太尉,可是要比起资历,桓范和他其实差不多,这样一来,桓范也并不尊敬蒋济。有一次,蒋济和大臣们开例会,桓范也在场,为了显摆一下,他拿出自己的书让大家看,并且特意跟蒋济说,蒋大人啊,我的书你要好好学习学习啊!大家一听,就一个接一个的把书递到了蒋济那里,可是,蒋济气桓范不尊重他,就是不肯看。桓范一看蒋济当场给自己下不来台,立刻讽刺蒋济,蒋济虽然也是个急性子,但也知道桓范是老资格不好惹,硬是没吱声儿,大家一看形势不对,也就灰溜溜的各自散了。

曹爽当权以后,因为桓范曾经和他的老爸曹真打过交道,也就比较关注他,但是,因为桓范不会拍马屁,曹爽也不喜欢他,但是很尊敬他。司马懿封锁洛阳之后,知道桓范虽然官不很大,但是在曹魏帝国的权贵里还是很有威望,就打算让他当中领军(中央禁卫军副司令),桓范一开始打算接受,可是他的儿子劝他说,皇帝曹芳还在外面,咱应该投奔皇帝啊!桓范犹豫了一会儿,最后决定去投奔曹爽,可是,他周围的属官都拼命的拦着他不让他去,桓范不听,硬是去找曹爽了。

桓范驾着车跑到洛阳城南的平昌门,可是城门已经关了,正巧这守门官司蕃,是桓范过去的部下,桓范说自己是奉了皇帝的诏书出城。可是司蕃按规定要检查诏书,桓范就拉下脸来,说你是不是我的老部下,连我都不相信。司蕃一看老长官生气了,这才打开城门,桓范刚一出城,就对司蕃说:“司马懿已经谋反,你还不跟我一起走?”司蕃大吃一惊,赶紧去追桓范,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当时,司马懿正和太尉蒋济谋划事情,听到桓范出城的消息,大吃一惊,对蒋济说:“坏了,智多星跑了。”蒋济却笑着说:“桓范虽然有主意,可曹爽兄弟就好像一群劣马,眼里只有那点儿糟糠,一定不会听桓范的。”

就在桓范来投奔曹爽的同时,司马懿的说客已经一波又一波的抵达。这些人,全是平时和曹爽要好的人,有侍中(皇帝高级顾问)许允、尚书(国务部长)陈泰、甚至还有曹爽的家臣尹大目。他们一起劝曹爽认罪回家,说司马懿指天发誓,只要曹爽兄弟投降,只免了他们的官职,绝对不伤害他们的性命。

曹爽听到能活命,感到一线希望,就想投降,但是桓范却坚决不同意,他对曹爽说:““司马懿和你不共戴天,已经是明摆的事儿了。你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全读到哪儿去了?像你们这种地位,又怎么能再做一个平民百姓!况且一个平民百姓劫持个人质,都还要拼死一搏,你们如今有皇帝在手,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再犹豫下去,就真的完蛋了!”然而,曹爽却呆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17 18:42:22 +0800 CST  
4、高平陵政变C

桓范一看曹爽不中用,就劝他的二弟曹义,说你是中领军(中央禁卫军司令),你的一支禁卫军部队就在洛阳城外,洛阳城郊的武装屯垦部队,也可以马上动员起来。即使是不在洛阳打,跑到许昌集结全国军队,也只不过一两天的路程。许昌是陪都,那里的武器粮草足够支持部队用,我身上就带着大司农的印章,到了许昌就可以开仓放粮,有了粮就能招兵。”可是,曹义听桓范说完,也是一言不发。几天前还横行天下、天下无敌的四个兄弟,就坐在营帐里,从头天晚上呆到第二天早上,好不容易挨到清晨,曹爽终于拿出佩剑,插到地上,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不当官儿没关系,大不了做个富家翁!”桓范一听曹爽苦想了一夜,就是这个结果,放声大哭、破口大骂:“可惜你们的爸爸曹真一代英雄,竟然生下你们这一群猪!想不到我桓范今天竟然陪你们这帮人一起全家死光光!”

怀着极度沉痛的心情,曹爽把司马懿弹劾自己的奏章给了小皇帝曹芳,请曹芳下命令免除自己的官职,然后乖乖的领着他的效忠者们回到洛阳。在城南的浮桥北头,曹爽一行见到了司马懿,然后一起向他叩头,感谢他能够宽恕这些人的性命。司马懿远远的见到桓范,大声的喊:“桓大人,你这是何必呢!?”桓范心情沉重,无言以对。之后,曹爽兄弟全部回到曹爽的府邸,小皇帝曹芳责备送回了洛阳王宫。

司马懿命令洛阳的地方部队,把曹爽的家团团围住,在四周建起高高的箭楼,全天候监事曹爽的一举一动。曹爽带着弹弓,想在自家后花园散心,箭楼上的士兵就喊:“前任大将军,东南行走!”曹爽郁闷到无以复加,然而却无可奈何。因为实在摸不清司马懿到底是什么意思,曹爽兄弟几个一合计,决定向司马懿要点儿米面日用品,来试探试探。曾经天下无敌的曹爽,给司马懿写信说:“贱臣曹爽,惊恐无措,自招大祸,前几天派下人去求粮,结果现在还没回来,现在家里已经没吃没喝,麻烦司马大人能够给我们送点儿吃的,让我们继续活命。”司马懿一听说,立刻亲笔写信说,自己并不知情,然后让马上人给送去大米肉蛋。曹爽兄弟看着这些东西非常高兴,他们认为,就凭这一点,司马懿一定会留他们一条性命了。

然而他们错了。

司马懿是什么样的人呢?他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绝,当他下定决心推翻曹爽的时候,他就已经预见到,自己再也做不了曹魏帝国的忠臣了,因为曹爽一死,他就会掌握最高权力,而一旦掌握这个最高权力,他就是再想还给皇帝,也毫无可能了。他曾经指天发誓,不伤害曹爽等人的性命,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使会遭报应,曹爽也必须死,就像跑去投奔曹爽的桓范说的一样:

“以你们这种地位,想做一个平民百姓,又怎么能够?”

在曹爽回到洛阳的4天之后,公元249年1月10日,司马懿指示廷尉(司法部)逮捕了黄门(皇宫侍从长)张当,因为有人举报张当,说他在任职期间私自挑选皇宫里面的女人献给曹爽,很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张当被逮捕以后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可能知道,不过他在当天就供认:曹爽和他的亲信们,计划在3月中旬发动政变,由曹爽自己当皇帝。

既然有谋反的行为,接下来就一定是大规模的搜捕。曹爽和他的弟弟曹义、曹训、曹彦,曹爽的高参何晏、邓飏、丁谧、毕轨,以及政变时候投奔曹爽的桓范,连带那个被司马懿骗的团团转的李胜,一起被投进监狱,等待最终的判决。

这里还有一个不能确定的故事:司马懿逮捕曹爽一班人以后,让何晏来审这些老朋友,并且交待何晏,一定要灭掉八个人的三族才行。何晏对旧日的上司好友,卖足力气一网打尽,给司马懿上报了七个人,可是司马懿说:“还不够。”何晏冷汗直流:“莫非还有我?”司马懿说:“你答对了。”于是把何晏也投入监狱。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在狱中的曹爽等人很快就得到皇帝下发的命令:曹爽等人阴谋叛逆,大逆不道,同时斩首,屠灭三族。于是,曾经掌权十年的曹爽一党,在一天之内,全体灭绝。

死得最不甘心的就是桓范了。司马懿给他一条天堂之路他不走,曹爽的地狱没他的份他硬要闯进来,他并不是曹爽的亲信,却为了君臣大义,把一生的赌注都押到了曹爽的身上,然而,却错给了一头猪,连累全家人陪葬。桓范刚跟着曹爽兄弟回到洛阳城的时候,本来得到了赦免,而且还官复原职,可是,司马懿恨桓范辜负自己,又知道留着桓范这么一个老资格的曹魏忠臣后患无穷,就下定决心要弄死他。司马懿故意让当初放桓范出门的老下属司蕃来自首,按照事先安排,司蕃特意说到桓范曾经告诉自己司马懿谋反,司马懿听完,勃然大怒,就严肃的问主管刑律的官员:“诬告别人造反该判什么刑?”回答说:“造反该判什么刑,诬告造反就判什么刑。”在当时,造反当然是死罪,所以,司马懿立刻命人去桓范逮捕,桓范被捕的时候,神色自然,还对抓他的人说:“慢点儿、慢点儿,我也是个义士啊!”

1月18日,曹魏帝国在大屠杀后宣布大赦,第二天,皇帝曹芳任命司马懿当丞相、加九锡,就像曹操当年那样,但是,司马懿坚决不肯接受,不过,这已经不要紧了,在曹魏帝国的所有大臣里面,他已经排名第一了。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18 07:33:39 +0800 CST  
4、高平陵政变D


但是司马懿非常清楚,这次政变,不是他司马懿一个人的胜利,在宫里,还有那位比自己闺女岁数还小的郭太后,在宫外,还有蒋济、高柔等等等等其它实力派人物,在这洛阳城里,他绝对无法独断专行。所以,司马懿选择了宽恕,宽恕是为了缩小打击面,宽恕是为了拉拢人心,宽恕是为了让人家都认为,他司马懿干掉曹爽绝不是为了自己夺回实权,而是为了曹魏帝国能够千秋万代、绵远流长。

曹爽当年做大将军的时候,曾经聘请了大量的高官后代给自己做属官。在那个年代,属官就是亲信,属官就是臣子,他和下级官员是完全不一样的观念。但司马懿对曹爽绝大多数的属官们都没有太为难,虽然因为他们跟随过曹爽把他们都撤了职,但是在很短时间内,就又让他们重新出山,只要听话,还给予重用。在这些曹爽昔日的属官里,就有贾充、荀勖、裴秀、王沈、朱整五个人,日后成为了的司马家族的骨干、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

曹爽出城的时候,在司马懿还是大将军的时候给他参军事(参谋)的鲁芝,这个时候已经是曹爽的司马(军事总监),当时,他正在大将军府留守,等到司马懿政变,知道独木难支,就率领部队砍开洛阳城南的津门去投奔曹爽。等到曹爽准备投降的时候,他的主簿(秘书长)杨综来拦住他,劝他说:“你手里有天子,又有军权,为什么要全部扔掉去上刑场呢?”后来,有人报告司马懿,请求逮捕鲁芝、杨综,司马懿却说:“他们是各为其主,把他们赦免了吧!”不久,让鲁芝当了御史中丞(大监察长),让杨综当了尚书郎(国务院处长)。

外面的腥风血雨,对小小的司马炎来说,也许印象并不是十分深刻,但无可争议的是,司马家族已经成为了整个魏国的实际统治者,司马炎的命运,也从此改变。

在说完曹爽从鼎盛到覆灭的全过程以后,我还要客观的补充一句: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们现代人对曹爽、何晏等人的评价,最早出自于《三国志》、《魏略》、《魏氏春秋》这三本书,《三国志》、《魏略》的作者陈寿、鱼豢(换),都是跨越曹魏帝国、西晋两个朝代;《魏氏春秋》的作者孙盛,则是跨越西晋、东晋时代。我们知道,曹魏帝国在后半段儿,已经被司马家族控制了,曹爽、何晏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司马懿的敌人,所以生活在司马家族控制之下的陈寿、鱼豢(换)、孙盛,当然不可能公开的说曹爽这些人的好话,他们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而做过的好事反而所剩无几了。

以我个人来看,曹爽那些人不并不一定真的那么无能,要不然他们也不可能控制曹魏帝国将近十年,但是这些书籍说他们非常嚣张倒是不假,要不然,司马懿也不可能获得那么多人的支持。司马懿的政变,不是单纯的由司马懿个人发动的,郭太后代表了后宫的利益,而蒋济、高柔也都有自己的跟班儿,他们并不是一个司马懿就能控制得了的,说到底,是曹爽太不会拉拢人,硬是自己把自己搞成孤家寡人,结果被曹魏帝国其他派系联合推翻。

至于说到曹爽只知道任用何晏这些亲信、而何晏一伙人也拼命的结党营私这些事儿,倒是和他们的人性没有太大关系。毕竟,在古代中国,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位皇帝、高官,真正能够做到天下为公,而且,现代政府里的首相、总理,也经常提名亲信加入自己的政府,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讲,性格、理想、利益一致的团队,是最容易成功的团队,这么一看,任用亲信有坏的一面,但也有好的一面,关键看怎么用法律和制度去约束了。

不管怎么说,司马懿的这次政变,对于司马家族、对于士族、乃至整个中国,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它标志着士族终于从历史舞台的幕后,一步步走向台前、成为了主角儿,士族阶层终于直接掌握了当时中国最强大国家的最高权力。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19 08:34:04 +0800 CST  
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A

代表曹魏帝国皇室利益的曹爽一族已经完全消失了。

但司马懿现在还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因为在中央,还有很多资格和他差不多的老臣,对于他们来说,干掉曹爽和拥戴司马懿当皇帝,绝对是两回事儿;在地方上,曹爽遗留下来的很多亲信都担任着军政要员,说司马懿现在就篡了曹魏帝国的权,还真是有点儿冤枉他。但是,如果不能控制其他地方,司马懿的政变成果就不会稳固,所以发动政变不久,他就开始立刻调整曹魏帝国各大军区的首长了。

当时的曹魏帝国,一共有十个州,也就是说,有十大军区。司州的司隶校尉(首都军区司令)毕轨,已经在政变中被杀,由司马懿的铁杆儿孙礼暂时代理;都督河北军事(黄河以北军区总司令)程喜,在政变前基本是中立的,不能算是司马懿的铁杆儿;新任的并州刺史(山西)鲁芝,虽然在政变的时候支持曹爽,但他毕竟还做过司马懿的手下,又经过司马懿的赦免,从此改变了立场;同样新上任的荆州刺史(湖北)王基,原先做过曹爽的属官,还因为这个关系被免职,不过很快就被司马懿提拔任职,相信已经不会再有反复,即使有反复,他还有一个上级,就是都督荆州、豫州军事(湖北、中原军区司令)的王昶,王昶可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有他在,更为荆州、豫州上了一道保险;徐州刺史(江苏北部)胡质,从曹操时代就效忠曹家,不过他本身性格沉稳,又年老多病,还不至于有太大威胁。

除了这几个人,剩下的都督雍凉军事(西北军区总司令)的征西将军夏侯玄、都督扬州军事(淮河流域军区司令)的司空王凌、扬州刺史诸葛诞、豫州刺史毌(冠)丘俭、兖州刺史(黄河下游南岸)令狐愚、幽州刺史(河北北部)杜恕,要么是曹爽的亲信好友、要不就是曹家的老牌儿重臣,如果看看历史地图我们就知道,司马懿政变之后能使唤得动的地方,还不到曹魏帝国面积的一半儿。

但是,曹爽死后,他在地方上的亲信们群龙无首,而且这些亲信们个人和个人之间还有矛盾,司马懿打的是太后和皇帝的旗号,一时之间效忠曹魏皇室的地方大员,既不能立刻起事,又不能同时起事,这就给了司马懿各个击破的时间。

西都长安是仅次于洛阳的大都市,在曹爽被杀后,司马懿立刻就以皇帝的名义,让曹爽的表弟、镇守在西都长安的夏侯玄调回首都,换上了立场表面上比较中立的老将郭淮。夏侯玄是个文人,不敢玩儿硬的,乖乖就回到了洛阳,不过他的叔叔夏侯霸可是个猛将,当时驻扎在陇西郡(甘肃临洮),一听说夏侯玄回洛阳,怕自己受到清洗,就投奔了蜀国。这样,整个西北地区,就又重新听从司马懿的控制了。

至于剩下的曹爽亲信,司马懿暂时没有碰,因为精通权术的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能获得支持,是因为他抗的是出于公心这杆旗,如果继续打压曹爽旧日的亲信,搞不好还会逼着他们造反,只要大面儿相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曹爽被杀的4个月后,公元249年4月19日,曹魏帝国的太尉蒋济去世。当初蒋济帮司马懿控制洛阳,还亲自写信给曹爽,替司马懿保证绝对不会伤曹爽的性命,司马懿想要干掉曹爽的时候,蒋济还力劝司马懿要看在曹真的面子上,不要杀曹爽,给曹真一家留个根儿,但是,曹爽仍然不出一个星期就被三族屠灭,蒋济认为自己成了司马懿的帮凶,良心上备受煎熬,终于一病不起。蒋济一死,整个曹魏帝国,再也没有人在声望上和权势上能和司马懿抗衡,司马懿的权威,再次加重了。

然而总是会有人对司马懿不服气的,因为司马懿不可能马上把忠于曹魏皇室的地方大员全部拿掉,这些地方大员也就不可能不防备司马懿秋后算账,矛盾总会产生,就看是谁第一个站出来了。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不服气的,就是镇守扬州的新任太尉王凌。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19 11:21:43 +0800 CST  
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B

王凌,字彦云,太原郡祁县人(山西祁县),他的叔叔,就是东汉司徒王允。王允被李傕(觉)、郭汜杀害的时候,全家十几口人也一起被杀,只有王凌和哥哥王晨因为岁数小,不是太引人注意,才翻墙逃会老家。

因为王允是为国捐躯,王凌很快就被家乡推举为孝廉,然后到曹操的手下,成为发干长(山东聊城堂邑镇西南),后来犯了罪,被判了五年的髡(昆)刑,这个髡刑,指的就是把人的头发剃光,不让他蓄头发,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他是犯法的人。王凌被判了刑,还被罚扫大街,光秃秃的脑袋在人群里特别显眼,王凌虽然觉得非常丢人,可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有一天,曹操的车驾正好过来,远远的就看着一个秃子扫大街,就问那是谁,旁边人说,他是王凌,是已故司徒王允的亲侄子。曹操曾经和王允一起谋划诛杀董卓,一听这个关系,立刻就赦免了王凌,让他做了自己的主簿(秘书长)。曹操平定河北以后了,就让王凌到中山郡(河北定县)做了太守,等到做了丞相,王凌就和当时非常知名的杨修、贾逵一起,做了曹操的主簿(秘书长)。

曹丕称帝以后,王凌先做了他身边的散骑常侍(皇帝骑马侍从官),不久就调到兖州(黄河下游南岸地区)做了刺史。公元222年,因为孙权始终不肯向曹丕投降,在这一年的9月,曹丕命令大将曹休、张辽、曹仁、曹真等人,分三路大举进攻东吴,王凌以兖州刺史的身份,隶属张辽麾下,也参与了这次大战。到了11月11日,两军在长江对阵,因为忽然刮起大风,东吴大将吕范统辖船只上的船帆船锚,全都被刮断,好几条船居然被大风吹到了魏军那里,结果,魏军大举反攻,吴军大败,王凌也因为杀敌有功,被晋升为建武将军、封为三级侯爵——宜成亭侯。

大战之后,王凌转任青州刺史。青州是个临海的州,也是个偏远的州,自从东汉末年大乱,这里一直都没有一个稳定的秩序,杀人放火、拦路抢劫、占山为王的到处都是,老百姓怨声载道。王凌到任以后,立刻整顿法纪、剿灭土匪,在很短时间内,青州的治安面貌就焕然一新。

公元228年,东吴将领周舫向曹魏帝国诈降,和司马懿一起担任辅政大臣的曹休南下迎接,后来虽然发现周舫是诈降,但曹休仗着自己军力强大,仍然继续向南,结果在夹石(安徽桐城北)被东吴大军团团围住,亏着王凌、贾逵两个人死守,曹休大军才没有全军覆灭。曹休这次大败,让曹魏帝国的军力、军心都大大受损,但是王凌的能力,也让皇帝曹睿印象深刻,于是,王凌被先后被任命为扬州(淮河流域)、豫州(河南)刺史,开始替曹魏帝国镇守东南边境。在每个刺史任上,王凌都得到百姓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到了豫州以后,他还大量提拔没有得到任用的人才。兖州、豫州是东汉三国时代的文化中心,最讲究的就是教化人心、儒家思想,王凌和曾任兖州刺史的司马朗和曾任豫州刺史的贾逵,关系十分要好,当时的人们就称赞王凌说,他和司马朗、贾逵不愧是情投意合的好朋友,都是帝国的栋梁。

曹爽辅政以后,王凌被封为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军事,再次镇守扬州。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41年4月,东吴同时对曹魏帝国发动四路进攻,东吴大将全琮(从),率领几万人,从芍陂(安徽寿县南)打进边境,直插王凌的防地。芍陂这个地方是个大水塘,曹魏帝国在旁边修建了堤坝提供灌溉,周围就是万顷良田,王凌率军和吴军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漫长的争夺战,最终成功阻止了吴军继续向前。由于东吴军队人数实在太多,最后司马懿亲自出征,才把吴军打退。战后,王凌因为战功再次得到封赏,被封为二级侯爵南乡侯,享受一千三百五十户人家的税收,还晋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成为一品大员。

公元248年,曹爽因为王凌侍奉曹家四代人、又镇守地方多年,劳苦功高,特别晋升他做司空,王凌也就成为曹魏帝国历史上极少数以三公职位镇守地方的心腹大臣。然而,在这个时候,曹爽和司马懿的争斗也走到最后关头,最终,曹爽一党全体覆灭,司马懿成为了唯一的辅政大臣。蒋济死后,纵观曹魏帝国的所有大臣,在资历上、实力上、岁数上都能和司马懿不分上下的人,就只剩下一个王凌了。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19 17:46:57 +0800 CST  
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C

王凌从曹操时代,就已经参与核心机要,没有曹家几代人的提拔,他王凌就没有今天。可以说,王凌对曹家的忠诚,已经不能简单的说是对曹家哪代人、哪个人的忠诚,他已经在骨子里形成了守护这个家族的使命感、责任感。当王凌看到司马懿如此残酷的杀掉曹爽一党的时候,就已经清楚,他的这位老同事,已经做好了干掉曹家的准备,司马懿绝对不会在掌握最高权力以后,再把这个权力还给已经18岁的皇帝曹芳,也绝对不会让曹芳脱离自己的掌握,再这样下去,曹芳的宝座,早晚会交到司马家族的屁股底下。

所以王凌要奋起一击,即使以他这个威望和势力,在投靠司马懿以后最起码能够保持一辈子的荣华富贵。但是为了忠义,在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时候,他选择了以全家老小的性命为赌注,和司马懿决裂,为曹魏帝国的皇室,重新夺回皇权。

客观的说,以王凌的势力讨伐司马懿的话,还是有比较大的胜算的,当时,紧挨着王凌管辖地扬州的兖州,正是由王凌的外甥令狐愚当刺史,这舅舅和外甥一旦联起手反了,一下子就能从淮河一直打到黄河,于是,王凌赶紧派人,到令狐愚那里去联络。

令狐愚,字公治,本来叫令狐浚。曹丕称帝以后,他到了河北边疆,当了和戎校尉的护军(军队副监察官)。当时和和戎校尉同时驻扎在一起的,还有大名鼎鼎的边防名将、乌丸校尉田豫。在一次战斗中,田豫大破侵入国界的少数民族部队,可是也有一些做法不符合法令,当时还叫令狐浚的令狐愚,就参了田豫一本。曹丕知道以后,非常气愤令狐愚过于钻牛角尖儿,把他召回以后,用东西揍了他好几下儿,还大骂说:“令狐浚啊令狐浚,你怎么这么愚啊!”令狐凌被打以后,就改名为令狐愚。

曹爽当权以后,把令狐愚聘为他的长史(首席副官),不久,又让他担任了兖州刺史。从亲情上来说,王凌是他的亲舅舅;从感情上来说,没有曹爽,令狐愚就不会有第二次人生的春天;从利益上来说,曹爽被杀,他令狐愚这个亲信,是早晚一定要倒霉的。所以,当王凌的亲信来劝令狐愚一起造司马懿反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而且很快就给王凌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因为皇帝曹芳掌握在司马懿手里,一造反,一定是众叛亲离。但是古人也说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对于一个王朝来说,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节上,只要能保住这个王朝,谁当皇帝其实是无所谓的。东汉末年,为了对抗董卓,袁绍就曾经想到立另外一个皇族刘虞当皇帝,这样就能打破董卓一家打皇帝牌的政治优势,不过最后,由于刘虞的坚决反对,这个事情没有弄成,可是这个方法,却流传了下来,并且流传到了王凌和令狐愚这里。

当时的曹魏帝国皇室成员,都在各自的封地上,但是要立任何一个做皇帝,除了外力以外,这个封王本身也得有胆子干、威望也得镇得住、和王凌他们挨得还得近。几乎同时,王凌和令狐愚想到了同一个人,他就是曹彪。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20 08:42:44 +0800 CST  
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D

曹彪,字朱虎,他是曹操的儿子,母亲是王夫人。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到了现在还活着的,已经屈指可数了。像曹丕很多的亲兄弟一样,曹彪也备受猜疑,光是被转封就有五六次之多,可以说命运坎坷,虽然贵为皇族,却等同于一个高级囚犯。曹彪曾经先后三次被封在扬州(淮河流域),三次封地的国都,都在寿春(安徽寿县),而扬州的省会,也是寿春,王凌前前后后呆在扬州的时间,已经将近二十年,所以他有充分的时间来了解曹彪。

王凌认为,曹彪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而且令狐愚还听说,就在曹彪当年移封兖州白马郡(河南滑县东)的时候,白马河里出现过一匹妖马,当它跑过马厩的时候就会大声嘶鸣,所有的马都会跟着一起叫起来,人们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吓得都不敢出门。等到第二天一早,人们一出来,这才发现,从河里一直到城里,全是椅子面儿一样大的脚梯子印,以前人们就一直流传着一个喻言,说是白马河里会出现一匹神马,只有朱武才能骑得了他。曹彪的字,正好就是朱武,古人都很迷信,令狐愚和王凌听说这个喻言,都认为曹彪的未来不可限量,所以,决定派人去找他商量,求他答应当皇帝。

王凌的使者见了曹彪以后,先是聊些家常,然后突然说了一句非常湿漉漉的话:“现在的天下大势,还真是说不好啊!”曹彪是什么人,是个封王,曹魏帝国的封王是什么人,是高级囚犯,要是在平常,哪个封疆大吏会主动和他讨论什么天下大势呢,而且还是同住一地的王凌。曹彪马上就知道了王凌使者的来意,他表现得非常高兴,还和使者谈得非常愉快,聪明人之间的协定,就这样心照不宣的签订了。

王凌和令狐愚的计划是这样的,舅舅外甥两个人,在扬州、兖州同时起兵,拥戴曹彪做皇帝,然后发兵进攻许昌。为了做到内外并举,王凌就给还在洛阳做官的儿子王广写了封信,让他也做好准备响应自己。根据《魏晋春秋》不太靠谱的记载,王广接到老爸的信一看,吓得魂飞天外,马上劝老爸不要蛮干,写信说:“凡是干一件大事,必须要顺应人心。曹爽那些人嚣张跋扈,被杀纯属是罪有应得。政变以后,虽然全国名人被杀了一半儿,可是并没有发生大动荡,说明司马懿很得人心。现在咱们说他叛变,也没有什么证据。而且,他们父子全都手握军权,哪有那么容易就被推翻呢!”

后来的史学家,普遍认为王广的这封信的内容是假的,不过,王凌起兵,给儿子写信这件事倒是可以相信,因为他最起码得让儿子做好牺牲或者逃难的准备。不管王广的信是不是真的,这封信说的道理倒是不错,但是,王凌既然决意起兵,那么生死荣辱的事情,自然已经置之度外了。就在马上就要起兵的关键时刻,也就是公元249年11月,王凌得到了一个晴天霹雳消息:和他一起谋划另立中央的外甥令狐愚突发急病,死了。

王凌感觉心都要碎了,因为令狐愚这一死,兖州刺史就换了人,原本应该两州并举,现在成了孤掌难鸣了。但最重要的还不止这个,由于令狐愚的死,王凌的计划,也开始全盘败露了。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20 15:45:18 +0800 CST  
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E

令狐愚有个得力干将叫杨康,当初令狐愚和王凌密谋的很多事情,他都知道。令狐愚死了以后,杨康找关系去司徒府当差,就到了首都洛阳。这位老兄到了洛阳以后,经常暴露前任领导令狐愚的隐私,其中就包括令狐愚和王凌的那当子好事。这种消息,当然很快就传到了司马懿的耳朵里,而王凌当然毫不知情,仍在积极的独自进行着他的宏伟计划。

公元251年4月,王凌得到情报:东吴帝国计划利用河水淹地,来阻断魏军南下的道路,于是他决定马上利用这个消息,上报皇帝请求攻击东吴帝国,并下令自己的部队全体动员,打算趁乱起兵、另立中央。司马懿这边当然早已经知道了王凌的打算,他利用皇帝曹芳的名义给王凌下诏,不许王凌动用军队。

但王凌这里却等不及了。他不顾皇帝的命令,仍然派部将杨弘去联络接替令狐愚任兖州刺史的黄华,请黄华和自己一起出兵。王凌这里还在美滋滋等着好消息,可是杨弘到了黄华那里,却和黄华一起给司马懿写了封信,把王凌的计划一清二楚的全告诉了司马懿。

司马懿早就等着这一天,接到告密信后,他立刻亲自带领早已准备就绪的精锐部队火速赶往扬州(淮河流域),一面让皇帝曹芳给王凌发出赦免诏书,就让王凌的儿子王广带着赦免书,送给他的老爹,同时又以自己私人的名义给王凌写了一封信,又是安慰又是理解。王凌这边还正在读着司马懿的慰问信,而司马懿的大军已经到达离王凌驻地寿春二百多公里外的百尺(河南睢阳东南)。

王凌这才感觉到害怕,因为他确实想不到老而不死的司马懿办事这么利索。寻思着实在不一定打得过司马懿,王凌就撇下部队,自个儿弄了艘小船去见司马懿,同时又让手下带上印章去向司马懿求情。刚一上路,王凌就马上拿条绳子把自己绑了,表示自己认罪伏法,司马懿知道以后,马上叫人代表皇帝给王凌松开绳子。王凌一看皇帝先前已经有赦免令了,司马懿又这么厚道,就认为自己应该没多大危险了,继续往北走去见司马懿。等到了淮河边儿上司马懿的驻地,离司马懿的船已经不到百米,王凌却发现前面全是军队,这才觉得不太对劲,就远远的对司马懿喊:“你写了几个字我就来了,用得着带这么多军队吗?”司马懿也远远的喊:“我带军队,正因为你不是写几个字就能来的人。”

王凌感到脊背一阵发冷。他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司马懿先前的好言好语,只是为了把他骗来。

“司马懿,你骗我!”

司马懿冷笑一声:“我宁肯骗你,也不能骗国家!”

鱼已入网,自然是受人摆布,司马懿命人把王凌捆绑结实,派六百人把他先行押往洛阳。王凌为了试探司马懿将会对他如何处置,就写信请司马懿给自己几个钉棺材的铁钉,司马懿叫人如数发给他。拿到了棺材钉的王凌,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公元251年5月10日,王凌在走到项县(河南项县),服毒自杀,享年78岁。临死前,他对陪着他一起走的属官说:“我年近八十,这条老命和一世声名,全都毁啦!”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21 08:25:44 +0800 CST  
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F

与此同时,司马懿的部队已经开进王凌的老巢寿春,曾经和王凌一起谋划另立中央的人,纷纷向司马懿自首。而司马懿的选择是:只要和王凌有瓜葛的所有官员,一律灭绝三族,并且把已经死掉的王凌、令狐愚的尸首从棺材里面拉出来暴晒三天,把棺材里面的东西和尸体上的衣服堆在一起一把火烧光,再把尸首光着身子埋掉。

当初泄露了王凌计划的杨康,对他原来的同事们穷追猛打,挨个揭发检举,唯恐漏掉一个。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叫单固的,曾经和杨康一起共事、同样也都是令狐愚的亲信。司马懿根据杨康的指引叫来单固,问他令狐愚是不是参加了谋反,而单固一口否认。可是,杨康提供的谋反名单当中,单固榜上有名,司马懿就马上把单固和他的家属全部逮捕起来,送到廷尉(司法部)监狱,审讯的法官列出了几十项证据,证明单固曾经参与王凌的计划,而单固仍然一口否认。

最后,司马懿叫来杨康和单固当面对质,单固无法反驳,大骂杨康:“老奴才,你出卖上司,又害我全家,你以为你就能活得了吗?”而从早到晚都想着告密以后能够荣华富贵的杨康,却忘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自己也曾经是参与者。司马懿在深入调查之后,突然发现这个告密的杨康屁股也同样不干净,所以他给杨康的待遇就是:和单固一起押往刑场砍头。看到了杨康的单固,不禁仰天大笑:“奴才,你早该有这样的报应,看你死了以后到阴曹地府,有什么脸去见王大人!”

王凌在洛阳的家人,也全部惨遭杀害。根据《通鉴补》记载,王凌失败以后,王广也被绑了个结结实实的去见司马懿。司马懿知道王广并不同意王凌起兵,所以见了他以后,慢慢悠悠的说:“要是你们家老爷子听你的话,也不至于有今天啊!”王广却神情严肃的说:“我父亲不是谋反,我之所以劝他不要起兵,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父亲不听我的话操之过急,所以才失败。我父亲是司马大人您的乱臣贼子,但却是曹魏帝国的忠臣,可我王广却是我父亲的乱臣贼子,认贼作父求活命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说完,王广夺过别人手里的刀,自杀身亡。

王凌的小儿子王明山,在王凌的几个儿子里最出名,他不仅多才多艺,功夫也十分了得。王凌全家被抓的时候,他逃了出去,后来就想逃回老家,在途中,追兵发现了他,就拼命的追,王明山跑着跑着,看到一棵树上落着一只鸟,拿出弹弓,随手一射,鸟就落到了地上,追兵一看他这么厉害,都不敢再追。王明山后来跑到了亲戚家,可是那个亲戚怕事儿,就向官府告了密,结果,王明山也被抓获,最后被处死了。

公元251年6月,在处理完参与王凌和令狐愚计划的所有官员之后,司马懿以皇帝的名义,逼迫参与王凌事件的楚王曹彪自杀,同时为了防止类似事件重演,命令把原来分散在各地的亲王们,一律软禁在黄河以北第一重镇邺城,严禁他们和外界有任何来往,从此,曹魏帝国皇族全数被司马家族控制。

这是一次残酷的屠杀。数以千计的官员以及他们的家属们,被毫不犹豫的处死。而双手沾满了鲜血的司马懿,利用这次机会,更加牢固的把曹魏帝国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23 09:21:01 +0800 CST  
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G

后人对王凌的这次叛乱,褒贬不一,有的认为他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私欲另立中央,有的却认为他是曹魏帝国的第一忠臣,有的认为他这次自立过于仓促,有的却认为其实是因为这次行动太宏大,难免百密一疏。

以我个人观点来看,王凌绝对是个忠臣,而且还是曹魏帝国后期的头等忠臣。密谋反对司马懿的时候,他已经年近八十岁,在那个年代,就是不服毒自杀,也没有几年可活了,以这种状态,却说他还有什么野心,实在难以理解,即使他冒着全家死光光的危险干掉了司马懿,他又能享受几年头等权臣的好日子呢?野心家都是权衡利益的高手,以王凌的条件,却要去做另立皇帝的大事,实在是太不值得冒险,任何有点儿头脑的人,哪怕他是想要当皇帝的野心家,在这个年龄、在这种形势下,都会选择认输服软、安度晚年,然而王凌却不顾一切的要挑战司马懿,这就只能用感情而不是理智去解释,除了赤诚的忠心,没有任何理由能让他这么做。

而在王凌起兵是不是孤注一掷这个问题上,如果经过仔细琢磨,我们就会发现,王凌起兵的背后,不仅仅是王凌、令狐愚、曹彪三个人的一场太不小心的谋反这么简单。除了令狐愚,王凌的潜在盟友,其实遍布整个曹魏帝国。

楼主 YOU2YOU3YOU62005  发布于 2013-06-24 08:14:45 +0800 CST  

楼主:YOU2YOU3YOU62005

字数:324855

发表时间:2013-06-12 17:5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7 06:47:36 +0800 CST

评论数:488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