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儿八经说民国

世界上有件事情非常的奇怪,总有那么一些人,失败了无数次,最后还是能站起来。可有的人就失败了那么一次,便从此是一蹶不振,跌入谷底。如果按照我们官方的解释是,能够站到最后的人,都是意志坚强、百折不挠的人。而那些失败一次就倒下的人,大多都是意志不够坚定,受不了失败的打击而造成的。但是历史中,往往会告诉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比如蒋介石,你能说蒋介石的意志不够坚定吗?当初被日本人追的慢大街跑,大面积的国土丢了,连自己的首都都丢了,可是依然坚持抗日。但是却在最后人数、武器都占优的情况下,被毛泽东的三大战役一击命中。从此天各一方,再无还手之力。,但是你能说蒋介石的意志不够坚定吗?还有李自成也是这样,想当初李自成被明朝打的失败了无数次,最惨的一次是自己带着28个人跑到了山沟里躲了一年,但每次失败他都能爬起来,并且最终逼死了崇祯,结束了大明。你能说这样的人没有毅力吗?没有决心吗?可最后也是被吴三桂一举击溃,下落不明。历史的经验的告诉我们,失败的人并不见得都是那些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人。蒋介石、李自成这样的大人物,也能成为失败的对象。那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胡雪岩的故事,正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胡雪岩一个小伙计出身,历经多少磨难,才能爬到了首富的位置,这之间经历了的痛苦,不比唐僧取经容易。而且唐僧还有个孙悟空保驾护航,胡雪岩可是单身匹马闯天涯,所以谁要说胡雪岩是这种意志不够坚定的人,鬼都不信。可就是这么一个狠角色,在这次商战中变的奄奄一息了。
外国洋行,通过操纵股市和楼价,一下子把江南地区的流动资金给掏空了。胡雪岩垄断的生丝生意,一下子就陷入了绝境。胡雪岩和他的小伙伴们,突然发现自己仓库里只剩下大量的生丝。此时的胡雪岩,其实还是有一丝希望的,那就是想办法把砸在手里的生丝贱卖掉,只要能够有钱运作起来,他的钱庄就不会倒,只有他的钱庄不倒,他还是中国首富。可是,他运行的这个商业帝国,已经走向了一条不归路,哪里是你想掉头就能掉头的?他所有的商行已经依赖于生丝行业的发展,钱庄里的钱已经在这个行业里形成了一道利益链。并且这个利益链还裹挟着复杂的各种人事关系。就这么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看起来很是不可一世,风风光光。这种庞大的利益团体,表面上看起来确实很厉害,好像是无懈可击,但是一旦遭受到失败,马上就会轰然倒塌。树倒猢狲散,一个个跑的比谁都快,所以,在胡雪岩刚刚遇到困难,决定贱卖生丝的时候,和胡雪岩一起做生意的小伙伴们,就开始神经紧张起来,这时候肯定是谁先从这里撤出来,谁的损失小。于是大大纷纷跟着胡雪岩效法起来,都来贱卖生丝,然后找胡雪岩要钱。胡雪岩的商业帝国,开始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个的倒下,压在他身上。所以,胡雪岩遇到的问题,就是蒋介石和李自成他们的问题一样,他们最终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他们太过努力,把自己变的太大了。这个集团一旦变大之后,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一旦这条路走不通之后,大集团内、外的所有东西,就会像一个个石头一样,砸向你的脑袋,让你痛不欲生,这时可能你才能明白过来,原来这些集团引以为豪的“大”,反过来也会成为你的“大累赘”。就像蒋介石,他的国民党内部多少问题,他心里非常明白,但是他也很明白,这些问题根本解决不了,只能任其发展。胡雪岩此时的问题就是太大了,他根本不可能从生丝行业里脱身出来,更别谈什么另谋发展了。此时的他就只剩下一条路,借钱,拼命的借钱。然后继续维持这条利益链的发展。可是外国人已经把整个市场的洗劫一空,哪里有钱借给他。没钱的胡雪岩只能低下头找外国人借贷款,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红顶子,然后以他的政治力量,拿上海的关税作为担保,能够贷出点银子。结果,外国人还真是把钱贷给了他。可是,让他万万没想到是,贷款下来之后,不能把钱直接给了他,必须通过上海道台邵友濂,然后转汇到胡雪岩的手里。谁让你拿着上海的部分关税做抵押呢?可是这么一倒手,问题就来了,邵友濂拿着钱还就不给你了,他把这些钱竟然又拨给了以汇丰银行为首的许多国际大银行。这其中的原因是,把这些钱偿还给,胡雪岩以前的欠下的西北军军费。这下胡雪岩傻眼了吧?以前为了挪用西北军的军费,都是他出面谈贷款,这下外国人都来找他要了。胡雪岩这下可是自食其果。但是邵友濂这不是明摆着,往死里整胡雪岩吗?什么仇?什么怨?让他对胡雪岩这么赶尽杀绝。其实原因很简单,邵友濂是李鸿章的人。而一个小小的上海道台敢对朝廷一品大员这么动手,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李鸿章所代表的淮军集团,要向胡雪岩动手了。
在整个朝廷中,唯一能够跟李鸿章抗衡的人,只有左宗棠。而谁都知道,胡雪岩是左宗棠的钱袋子。要想干倒左宗棠,必须先打倒胡雪岩。可是,左宗棠只能仰天长叹,要是上天再给自己一个机会,打死也选择这个家伙做自己的政治伙伴了。
而更悲催的是,胡雪岩当年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利用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把浙江巡抚杨昌浚给干倒了。而顶替杨昌浚的刘秉章也是李鸿章的人。上海商人和浙江商人一脉相承,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的紧密。所以,胡雪岩要是在上海混不下去,在浙江也是一样混不下去。整个淮军集团已经对他形成了围剿之势。估计胡雪岩这时才能明白过来,什么叫做“出来混的,早晚要还的。”
但是,在那个信息封闭的时代,胡雪岩的商业帝国,资金链出现断裂这种消息,应该很少有人知道的。他也是只是在江浙地区的钱庄倒了几个,可是他在山西等地还有大量的钱庄,只要他封闭消息,就完全可以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再坚持一段时间。说不定还会死灰复燃的。可是淮军集团的另一个人给了他一个致命的打击,根本就不给你这个机会。
在胡雪岩的筹钱过程中,他又犯下了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他竟然病急乱投医的通过津沪电报局发送电报来调拨银两。要知道,这个津沪电报局可是盛宣怀的天下。所以,胡雪岩的资金链断裂这种绝密消息,就掌握在了盛宣怀的手里。我看过好多文章都在说,胡雪岩的这次商战失败,就是盛宣怀一手策划的。其实盛宣怀哪里有这么大的本事,胡雪岩又岂能这么容易被干倒。并且如果深挖一下他们两个人之间的联系,还能发现其实他们两个人的私交还是非常不错的。比如盛宣怀经常的给胡雪岩有书信来往,并且在信中,盛宣怀总是谦虚的称自己为“侄儿”。盛宣怀还曾经把李鸿章交给他的财政贷款,放到过胡雪岩的阜康钱庄里。甚至,盛宣怀在自己投资失败之后,第一时间就给胡雪岩写信,倾诉自己的苦闷。盛宣怀在许多方面都跟胡雪岩很像,我觉得在某些方面,盛宣怀甚至把胡雪岩看做了自己的精神导师。但是,事实却极为的残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盛宣怀,面前又出现了两道选择题,第一:继续给胡雪岩保密。第二:把胡雪岩的商业机密公之于众。如果他选择了第一种,就意味着自己要背叛李鸿章,背叛淮军集团,选择跟左宗棠、胡雪岩站到一起。但是,从实际意义上来讲,李鸿章的年龄要比左宗棠小好多,况且左宗棠的身体现在也不怎好。政治靠山一定要找一个活的久的人。所以,盛宣怀心一横,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把胡雪岩的秘密告诉所有人,这么做不仅能重重的打击左宗棠,还能大大的提高自己的位置。事实永远都是冷酷的,什么样的关系,在利益面前,都变得这么不堪一击。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11 16:51:26 +0800 CST  
胡雪岩没钱了,这个消息经过盛宣怀的嘴,传遍了整个大街小巷,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街口大妈,都知道了。于是,谁在胡雪岩的钱庄里存钱的人,都拼命的来取钱了。胡雪岩资金链的窟窿算是永远补不上了。并且再也没人敢把钱借给他了。此时胡雪岩完蛋已经是早晚的事情了,而盛宣怀成为了压死胡雪岩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果证明,胡雪岩的经济力量是巨大的,破坏力也是巨大的,依附于这条利益链上的钱庄太多了。所以到1883年的12月,钱庄、商号共计倒闭300多家,整个中国开始席卷出一次重大的金融风波。老百姓存在钱庄里算是彻底的砸里面了,其实不仅是老百姓,就连那些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也都把自己辛辛苦苦贪污过来的钱砸里面了。整个社会上下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恐慌。加上法国对中国的武力威胁,清政府再爆发一次太平天国运动也不是不可能,社会出现了巨大危机。慈禧马上下令,革去胡雪岩一切职务,等待查办。而收拾胡雪岩这个烂摊子的事儿,就让左宗棠来办吧!谁让胡雪岩一直都是左宗棠的人。这一下就等于,把左宗棠推到了胡雪岩的对立面。左宗棠你要敢袒护胡雪岩,马上就会有雪花一样的奏折弹劾你。所以,左宗棠的选择是把这个案子留给浙江巡抚刘秉章来办,要知道刘秉章可是李鸿章的人。他这么干,就等于放弃了胡雪岩。胡雪岩也就变成了一条再也翻不起身的死鱼了。
当刘秉章规模宏大的调查组还没正式启动的时候,他的办公桌上依然源源不断的收到北京的来信,这些信件不是来关心胡雪岩的案件的,而是来抢东西的。他们先给刘秉章喊冤,说自己在胡雪岩那里存了多少钱,然后告诉刘秉章说,北京某地还有个胡雪岩的企业,分给我得了。于是,这些还有希望能够运作下去的企业,全都改了东家,整个清政府的精英集团皆大欢喜。胡雪岩算是彻底的被瓜分干净,最终胡雪岩在给自己N多老婆发放了遣散费之后,自已也是郁郁而终。一代商业枭雄就这么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但是大家对于胡雪岩的死,都不怎么关心,唯一让大家感兴趣的是他的钱怎么分。当然了,分配原则肯定是,让所有朝廷的精英们满意,可是那些精英们高兴了,小老百姓却倒霉了。这个世界上,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总是不吃亏的,但是这场金融危机总会有人买单的,买单的也永远是我们这样的平头百姓。所以,老百姓该破产的破产,该失业的失业,该没饭吃的没饭吃。上海滩成为整个帝国商业没落的缩影,之前上海的老百姓是那么的有钱,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有大量的股票,虚高的房子。可是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股票一文不值,房价接连下跌。真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场商战结束之后,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集团,看似取得了成功。此后左宗棠在军机处的排名落到了李鸿章的后面,而盛宣怀也坐到了招商局一把手的位置上。可是,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大面积的企业倒闭,老百姓破产。清政府也因为这场商战,发生了大面积的财务亏空。而那些外国人却赚的盆满钵满,我们的财富被别人洗劫一空。但是这一切又能怪谁?如果我们能够团结一致,不搞这种内斗,外国人会打赢吗?所以,这一切都只能怪我们自己。但是,问题来了,一个国家怎么才能团结,是天天喊口号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在利益面前,人性中的贪婪才是第一位的。所以,要想控制主人性不光彩的一面,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一个真正的独裁政府。比如就像此时的日本,他们的明治维新说白了,也就是一场集权运动。但也就是这样的集权运动,使得他们的国运蒸蒸日上,他们已经觊觎中国好久了,一场改变两国命运的大战也即将开始。请看下集“大战前的轰鸣”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11 16:52:50 +0800 CST  
这两天家里事情太多,今天又更新不了了。实在抱歉。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15 22:35:18 +0800 CST  
终于到了该写甲午战争的时间了,写这段历史真是让我惊恐万分,原因是写这段历史的大家学者太多了,可谓是百花争鸣、百家齐放。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让我非常信服的原因能够解释我们为什么输掉这场战争。那时的大清朝,论经济实力,是日本的好几倍。现在的人们都把日本的明治维新吹的神乎其神,但是以前我们对其做过分析,日本人的这场维新运动没什么新鲜的,无非就是一次加强中央集权的控制。日本真正的腾飞恰恰就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他们抢了中国的主力舰,获得了巨额的战争赔款,这才得以真正的牛逼起来。网上有个段子一直很流行,说日本获得战争赔款之后,把国内所有的地方都建立了小学。就因为日本这样重视教育,所以它才能够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其实这个段子真是大家意淫出来的,日本拿着这些赔款根本没建什么小学,而是用来扩充自己的海军军备了。如果没有这次甲午战争,日本还会是一个乡巴佬,根本别想称霸世界。
日本这个乡巴佬经济跟那时的中国不能比,军事实力也不能跟我们比,当时我国的海军实力世界排名第八,仅次于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大列强,我们有装甲14英寸,配备12英寸巨炮的7000吨主力舰两艘和各式各样的巡洋舰、鱼雷艇十艘。就这架势,光看着就够吓人了。当初南美地区出现了虐待华工的事情,慈禧下令就让这支海军部队前往南美沿海地区武装巡逻一圈,顿时整个南美国家都老实了。可见这支军队的威慑力之大。而且当时中国海军在世界中的水平,是我们现在都无法超越的。可是当时的日本呢?日本世界排名第16位,他们在中国海军面前,要是单凭的论个头大小,简直就是不堪一击。
日本不光是军事实力跟我们没法比,其实军队中的人员素质也没法比,好多影视作品里,为了突出我们甲午战争的失败,都把北洋水师里的舰长,说成了是一个个忠心报国,但是却没知识,,没文化的大老粗。但是这种评价,放在日本海军军官身上其实正合适,甲午海战中,把我们打败的那几位日本军官伊东祐亨、东乡平八郎都是武士出身,简单说就是大头兵出身。而中国舰艇的指挥官,全是留英留法的纯种海归。他们大多都是左宗棠原来搞的那个马尾学堂的一期毕业的,而且都是五年制毕业,毕业之后不能马上上船,还要到英国、法国去实习。实习完之后,还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才能成为一舰之长,就这种培养模式,远远要比我们现在的大学模式强百倍。而且,整个舰队的成员全是精通英语的,舰队之中的各种指令传达,全是用英语完成。因为海军的通用语言就是英语。就单凭他们这种英语水平,一个普通的船员就已经完全可以碾压我们大部分通过4、6级考试的大学生了。我门当时完全跟得上国际形式。但是电影里经常把这些人演成土的掉渣的土 ,这可能吗?他们不仅不土,还“洋”的有点过头,人家在军舰上都是喝咖啡的,并且还建立了海军俱乐部,里面当时最时髦的弹子房,舞厅,酒吧就有很多。我看了一些文章还很不负责的说,北洋水师输的原因是他们纪律涣散,他们不仅成立海军俱乐部,还经常的下船嫖妓,为此在北洋水师的停靠港口“刘公岛”外,还出现了一两万人的妓女,专门就是为他们服务的。并且他们还把自己洗过的衣服晾在舰艇的炮筒上。一点军队的组织性跟纪律性都没有。关于写这些文章的人,我只想说一个字“呸”。动动脑子好不好,小小的一个刘公岛,如何养的了这么多妓女,况且北洋水师又不是定海神针,杵到那里不动了。他们需要经常的演习、巡游,在刘公岛的时间很短,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些海军能嫖的了这么妓女吗?还有说把衣服晾到炮筒上的,更是瞎扯,舰艇上的炮筒又高又粗,你爬到上面给我晾个衣服试试看。正真的北洋水师纪律是相当的严明,他们虽然有海军俱乐部,但是这也是国际惯例,哪个国家都有的。但绝不能把有个俱乐部就说成他们纪律涣散。
关于北洋水师的这些学员里,有个人非常的有意思,此人名叫严宗光,后来他改了一个名字,从此人们永远的记住了这个名字“严复”。对!没错!那个翻译《天演论》的严复原来也是北洋水师的人。他的同班同学刘步蟾、林泰曾都是北洋水师的顶梁柱。只是严复同学后来改行当教官去了,并没有跑到海上跟人家干仗去,他之后还教了一个学生名叫“黎元洪”。黎元洪也算是多灾多福,他从德国留学回来后,被安排到刘步蟾的定远号上负责打炮,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又到了骑兵部队里。可是甲午战争前,他又回到了广甲号,继续干自己的打炮事业。战争开始,广甲号被击沉,黎同学愣是套了个游泳圈游回来了。然后又干起了陆军。他也算是海陆两栖人才。大难不死的他,熬到武昌起义时,被强行的做了回大总统。之后,因为各种的机缘巧合,又分别坐了两任。一个小小的北洋炮兵能混到如此的地步,可见当时的北洋水师可谓是人才济济。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16 16:50:46 +0800 CST  
说了这么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在这么大的优势下输了呢?长期看小白文章的人都知道,我从来不相信历史中的偶然能够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国运早在他成形的那一刻,便已形成。北洋水师的命运也如果大清帝国的命运一起被捆绑在了一起。北洋水师的由来,我们前期已经铺垫了很多了,我们今天就来详细的说一下,他到底是怎么来的。
之前我们已经交代过,李鸿章一直把日本当作成我们最大的假想敌。他建议清政府应该倾全国之力,扩展自己的海军力量,对抗这个家伙。所以才会有,左宗棠跟俄国人干,他反对,觉得西北战争太花钱。之后清政府要跟法国人干,李鸿章依然觉得太花钱,强烈反对。可是当时能静下心来好好思量一下李大人说的话的人少之又少。反倒是说他胆小鬼的人越来越多。就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依然在1875年获得了45万两拨款,当时李大人放出狠话,要买就买世界上最好的,于是他们瞄准了英国最先进的“阿摩士庄”船厂,让他们一下子生产了4艘军舰。这回李大人玩的可是真的了,想当初奕䜣也想着购买军舰,可是最后买过来的都是二手货。那时我们刚刚被打开国门,一窍不通,现在的我们已经可以紧跟时代潮流了。李大人购买的这四艘军舰也就是后来北洋舰队里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后来又买了两艘——镇中、镇边。北洋水师里大名鼎鼎的“六镇”正式形成。这些舰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可以双向航行,如果在长江上横渡,回航根本不用掉头。在大海上作战也是忽前忽后,神出鬼没。这种双向航行的技术在当时的英国海军里也是极为先进的。说句题外话,我觉得当时军舰的名字起的真好,海军就是用为威震四方的,就是要“镇你个东西南北中”,这才够霸气,而我们现在的海军都是以我国的地名为名字,就显得太过低调了些。
李鸿章为了构建海军时不受一国影响,他除了购买英国人的东西之外,还像德国的克虏伯厂购买军舰。当时的德国制造就已经是世界领先了。许多人对德国人的东西都是情有独钟,甚至连后来的蒋介石都非常喜欢德国人的东西。当时的李大人在德国人手里买东西更是大手笔,他买过来的这些大炮,被后来那个著名的赛金花的德国男朋友瓦德西看到后,都大为的惊叹,因为德国人也没有几门这么大的火炮。
最后李鸿章好像是买上瘾了一样,接着又是大手笔的买下了德国人的两艘,级别为7400吨,具有14英寸的装甲,配备12英寸巨炮四门的战舰,这两艘战舰就是后来北洋水师中的两大主力舰“定远”、“镇远”。就这么两个大家伙,在现代的海军中的级别都难以忽视。在当时的海军装备中更是拉风一时。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再来一次鸦片战争,凭借着现在的海军实力,谁能打过谁还真不好说。当时哪个国家海军的装甲厚,火炮粗,这支海军部队就牛逼。整个世界的海军军备竞赛也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开展的。但是当时的海军发展速度之快也是让人瞠目结舌的,就像今天我们的空军发展一样,一天一个样。所以,海军的装备不是看你现在有什么?而是看你将来能够有什么?所有的军备竞赛都是以花钱为目的的。李鸿章为了使大清朝能够赢了这场军事奥运会,必须要接着往里砸钱。继定远、镇远之后,他又向英德两国购买了五艘两三千吨级别的,以轻快为重点特点的巡洋舰,分别是“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再加上以前购买的“超勇”、“杨威”,以及我们福建船厂自己自主研发的“平远”、“威远”、“康济”、“湄云”、“泰安”、“镇海”、“海靖”等木制船。还有若干鱼雷快艇。共计船舰25艘、约45000吨。北洋水师的全部家当就是这样了。经过李鸿章的这几年折腾,一个庞大的世界级的海军部队,组建成功。
但是还是那句话,就在这几年的军备竞赛中,海军的建设重点已经转型了,从以前的重甲、大炮,变成了超快轻便。李鸿章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准备再往里面扔钱,重新购买军舰。英国人为了迎合李大人的胃口,特意的给为他生产出一款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军舰,它的时速能够达到23海里,级别为4000吨。英国人知道,这个李大人已经是军备竞赛里的内行了,这艘军舰他肯定会买。可是,结果李鸿章就是没买这个家伙。原因还是没钱。我们在西北战争花了大量的钱,中法战争还是要花钱。甚至是胡雪岩最后的那场商战,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融危机,又损耗了大量的钱。而且,军备竞赛的内行只有李鸿章一个人,其他人都能算的上是外行,所以所有人开始抱怨李鸿章花钱太厉害,说他是个败家子,只知道给自己扩充实力,不顾国计民生。结果李大人的购买这艘军舰的申请刚刚提交上去,就被其他人喷成狗。关键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慈禧跟光绪也都是外行。看着大家去喷李鸿章,他们也跟着喷。李鸿章被喷的已经从一条狗,变成了落水狗。这艘军舰算是彻底的买不了了。为啥小白对这一艘军舰这么样的浓墨重彩的描写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中国人没买了它,反倒是被日本人买了去,日本人还给它起了很牛逼的名字,叫做“吉野”。这艘军舰在此后的甲午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为,表现的十分抢眼。乃至于邓世昌临死前都要大喊那一句话“撞沉吉野”。不知怎地,每次写到这里,我自己都会热泪盈眶。这艘军舰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是一艘战舰的损失,而是从此以后,朝廷上下,除李鸿章以为,全都认为我们的实力已经很牛逼了,从此无需再买任何东西了,李鸿章你要敢再说砸钱买军舰的事情,所有人都会喷死你。以前古人会经常说“书生误国”,其实说白了就是那些能说会道,摇头晃脑,意气风发,但是却狗屁不通的读书人耽误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再直白一点就是“喷子误国”。这和我们现代的网络喷子到底像不像呢?
北洋水师的班底算是组建成功了,紧接着就是人员搭配问题,我们之前说过,这些人北洋军舰上的管带(舰长),全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但是,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到甲午海战开始时,我方共计参战军舰12艘,共计管带14人。你很难想象这14个人中,有10个人是同班同学,他们手下很多的大幅二副等人,和他们也都是同学。他们都是毕业于马尾学堂一期学员。梁启超说过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以一人而战一国”。同样地,黄海大战中的北洋水师更是“以一校一级而战一国”。这也许才是我们输的真正原因,但是如果这么分析还是不够彻底,他依然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那么大的优势下,被别人痛打的原因。那到底这个原因是什么呢?下集我们接着分析甲午的谜团,请看下集“一人打仗、众人笑场”。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16 16:52:55 +0800 CST  

今天win10自动更新了2个小时,我也是醉了。稍后给大家继续更新文章。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22 17:18:47 +0800 CST  
为啥现在只让发180个字?求大神指点一下,我该怎么更新呢?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22 20:34:29 +0800 CST  
1891年(光绪17年)7月9日,李鸿章应日本政府邀请,带着自己那个牛逼哄哄的北洋舰队,出国访问。那时的中国海军军容之胜,马上引起了国际关注。再看我们的前来的六名舰队管带,一个个雄姿英发,剑履鲜明,全部都是留学英国的高材生,不仅人长得帅,还确实有真才实学。在那个时代,真就叫做是光彩夺目。他们全体的北洋人员都受到了日本天皇高规格的待遇。相比日本海军的将领伊东祐亨、东平乡巴郎这两个人全是大头兵出身,虽说也留过学,但身上还渗透着那种“武士”味道,跟这些北洋将领比起来,就有点黯然失色的像土 了。可是谁曾想3年之后,仅仅是3年之后,这些黯然神伤的土 ,把我们强大的海军打的屁股尿流。
是什么让历史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其实都能用一个成语来解释“刻舟求剑”。当时的海军就和现在的空军一样,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战术打法跟军舰装备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到了甲午前夕,海军的主流打法,已经从原来的重甲大炮,变成快速快炮。而我们就是因为没钱更新设备,所以已经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但是日本一直是紧跟海军发展潮流的,基本上是世界上流行什么海军装备,他们就必须要花钱买过来。比如英国人本来为了讨好李鸿章,为他量身定做的快速军舰。最后因为李鸿章买不起,被日本人买了去,改成了“吉野号”。日本人为了跟得上世界潮流,也是下了血本了。天皇带头紧衣缩食,据说衣服都开始打上补丁了。皇后更是变卖了自己的首饰细软,全力支持海军建设。所以,到甲午开战的时候,我们的军舰虽然表面上高大威武,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傻大个,人家给你来一轮快炮,你的炮弹还没装上膛。等你装上膛了,想打的时候,人家早跑了。所以,面对日本军舰,我们是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了。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23 10:13:28 +0800 CST  
但是实事上,清政府真的没钱来更新设备吗?说中国是地大物博真不是吹的,我们在经历过中俄战争,中法战争,胡雪岩商战之后,依然是有的是钱。虽说国库里明面上的钱不多了,但是甲午失败之后《马关条约》一下子赔给日本两万万两。再加上之后《辛丑条约》的四万六千两,七年内一下子拿出了这么多钱赔人家,你说清政府没钱?打死我都不信。等到刀子架到脖子上之后,清政府的挖潜能力还是很强的。可是这么多钱,为啥就不能搞海军建设呢?要知道建立一支北洋水师也不过就是几百两的问题,这些钱够把北洋水师装备无数遍了。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一个人的,跟其他人没关系。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23 10:13:50 +0800 CST  
当初李鸿章为了能够控制清帝国的海军,拼命的扩充自己的实力,先是跟曾国藩一起搞自主研发的军备竞赛,后来又联手沈葆桢,抢了左宗棠的马尾厂。最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巅峰之作,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建立之初,可谓是风光一时,国际上对李鸿章是好评如潮。甚至把他跟脾斯麦相提并论。好像是中国人就剩下了一个李鸿章。可是往往一个人太过光鲜亮丽,总会招人嫉妒的。当李鸿章正踌躇满志之时,蓦然回首,发现别人都不跟你玩了。玩不过你,躲着你还不行吗?发现没有好朋友的李鸿章,开始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自己这一派,被别人孤立。想想也是,李鸿章一步步的成长,不也是踩着别人的肩膀爬上去的吗?现在你牛逼了?我们都离着你远远的。以后更新海军设备的问题,只能是你自己想办法了。如果别人这么认为也就罢了,关键是慈禧跟光绪也是这么想。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北洋水师就是你李鸿章一个人的。跟我们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而事实上,李鸿章也真的快把北洋水师建成他们家的了。当初要选北洋水师提督,这个职位可是别人攻破头想往里挤的,可最后还是落到了李鸿章的老乡加亲信丁汝昌的手里。关键是这个丁汝昌还是外行,他原来是陆军的。也没留过洋,更没开过船。正儿八经的一个土八路出身。于是,大家都明白了,原来你李鸿章还是想把控北洋啊?但是碍于李大人的面子,别人也是敢怒不敢言。虽说别人是敢怒不敢言,但是北洋水师的内部人士,也表示很不服气。像刘步蟾他们都是留英的高才生,怎么能甘心听这个土 的话呢?于是当北洋水师巡游香港时,刘步蟾趁着丁汝昌下船那会儿,下令降下提督旗帜,换上了自己的总兵旗帜。这简直就是对丁提督赤裸裸的挑衅。所以,李鸿章的这个人事安排,算是把北洋内外的各路人马得罪光了。李鸿章你自己玩去吧!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23 10:14:10 +0800 CST  
其实可伶的李鸿章也是有苦说不出,其实我们细想一下,北洋提督这个位置,还真的就是非丁汝昌莫属。丁汝昌虽说一直干着陆军的行当,但是他一直跟着李鸿章搞军工建设,长期的跟外国人打交道,对整个国际环境非常的了解。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并且李鸿章对他的能力非常的了解,算是知根知底,把军队交给了解底细的人才放心。可能又有人说了,为什么不选刘步蟾或是林泰曾他们,说句实话,虽说他们能力都很强,但是他们也太过年轻,很难服众。况且丁汝昌在陆军之中便已经做到了提督的位置,在军中已经很有威望,把他放到海军提督的位置上,也只是起到了一个服众的作用。而且北洋的实际作战指挥者,还是刘步蟾。那次的香港降旗事件之后,对北洋水师而言,也并没有影响什么?大家还是各干各的。
虽说李鸿章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么组建了北洋水师,但是大家还是都不理解。那时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好像永远的定格在了政治斗争方面。在所有人的理解里,李鸿章就是为了牢牢的抓紧海军,就是为了能够打压其他人。可关键是,朝廷的当权者也是这种格局的思维模式,慈禧跟光绪都是一对足不出户的母子,他们所见所闻,都是从四书五经里看来的,都是从宫廷斗争中打磨出来的。他们的这种成长方式,已经完全的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特别是光绪,对自己那个老师翁同龢,是言听计从。可是恰巧,翁同龢却是李鸿章的死敌。想当年清政府和太平天国死磕那会儿,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被太平军揍的快不行了,他向曾国藩和李鸿章求救,但是这两个人都是视而不见,导致翁同书全军覆没,最后落了一个革职问罪的结果。此后翁同龢是恨透了李鸿章,总和他闹别扭。李鸿章要构建北洋水师,要买军舰,可是当时在户部掌管银两的翁同龢就是不批,老李头你买军舰,只能靠自己。之后,凡是李鸿章说什么,翁同龢总要对着干。李鸿章主和,翁同龢自然要主战。而且翁同龢就此成为一各坚定的主战派。随着光绪皇帝逐渐的走向前台,不仅仅是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大权在握。光绪他亲爹醇亲王奕譞也取代了奕䜣的位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实权派。当初胡雪岩利用小白菜的案子,把他们推向了前台,可事实却是这些被胡雪岩推到前台的家伙们,一个个都是名副其实的主战派,也都是一个个名副其实的败家子。特别是那个奕譞,跟奕䜣比起来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他除了会拍马屁,就会拼命敛财。你以为他站到主战派这边来是为了扬我国威吗?这家伙希望打仗的真正目的还是敛财的。所以说,这些围绕在皇帝身边的保皇派,构成了朝廷之中,别有用心的主战派。而且这些保皇派更过分的是,为了让光绪能够完全的亲政,而不受慈禧的干扰,竟然花了重金给慈禧重新修建颐和园,而且还带头操办起慈禧那个有名的60岁大寿。并且他们挪用的就是李鸿章的海军军费。他们这么干,一方面是为巴结慈禧,然后让慈禧安于享受,别再过问政务,这样光绪才能真正的把控朝政。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打击李鸿章。就是想让你难堪。这种一箭双雕,损人利己的买卖,让这些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却一个个道貌岸然的道德君子们,运用的炉火纯青。更不要脸的是,这些主战派们,真的打起来,没一个往前冲的。他们坚定的站到了李鸿章的后面,当起拉拉队的职务。也就是所谓的主战,就是要怂恿着李鸿章去打,而不是自己上。如果李鸿章打赢了,对朝廷大大的有利,这些掌握实权的主战派们,自然是一等功,因为是他们力挽狂澜,支持战争的。如果打输了,也就是你李鸿章的责任,是你自己没本事,不干我们的事儿。这种极为肮脏和龌蹉的想法,在我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屡见不鲜,甚至被一些人奉为经典。直到现在21世记的中国,依然一直在沿用。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23 10:14:41 +0800 CST  
我觉得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格局问题,大家都习惯性的困在内部的政治斗争中,偶尔有那么几个人站到国际战略上思考问题,就会被讥笑成傻逼。就像我们前段时间的南海问题,多少网络喷子,开始热血沸腾,煽动大家情绪,出去打仗。可是事实上,又有多少喷子能够主动参军呢?我看我们这里,政府为了征兵,也是花了不少力气去宣传。如果参军人数爆满,还用得着这样吗?如果有好战分子看到这里,真的别喷我,一个人真正的爱国,就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平发展才是硬道理。当时的清政府,就是在这种主战的喷子手里,连连发动错误的战争,最终走向失败。所以,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事情,大多时候,是要看这个国家当权者的格局所决定的。他们如果只限于国内的勾心斗角这种烂事儿,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能好到哪里呢?而光绪的格局明显不够,他觉得我们对日本,就像是老虎对绵羊,张张嘴就把你给吃了。可是打仗真的不是打游戏,玩几个固定程序就能过关的。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23 10:15:04 +0800 CST  
日本已经为了这场战争准备了好久。他们派了大量间谍到中国,采集了各种的军事情报,那个著名的间谍小川又次还写一本《清国征讨方案》。之后,李鸿章还抓住过石川伍一,在石川伍一的招供,才知道日本的间谍队伍何其的庞大,他们已经把中国给摸透了。而此时的中国,却对日本是一窍不通。人家的作战水平更是啥也不知道。这还怎么打仗?而且在甲午作战期间,日本天皇亲临指挥现场,并且带头几天几夜不回家,困了就睡在桌子上,就是要跟一线作战人员同甘共苦。那你说,日本的作战热情能差吗?相比中国这边,光绪带着自己这帮主战派们,全都缩到北京城的豪宅里,等着看李鸿章的笑话。
那么日本的甲午战争是如何开始的呢?我们的那些被历史书骂成笨蛋的中国将领又是如何应对的呢?请看下集“征战 ”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23 10:15:42 +0800 CST  
征战 这个名字得改一下了,因为前面还有几个外交事件,一篇文章交代不清楚,而且对这个段外交史,我还有点写上瘾的感觉。所以下一篇的内容就叫做 的外交战吧!内容很精彩,正在更新中。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24 17:02:21 +0800 CST  
这个地方一直跟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只古以来为他抛头颅洒热血的事情可真不少。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离我们太近了,他对于古代的中国,战略意义何其重大。但是小白在这里要说明一下, 的战略意义也只限于古代战场,对于现在这种全球,立体式的打击方式, 对中国的战略意义慢慢的也就不值钱了。所以,现在 胖如果真把美国惹急了,再来一次 战争,中国未必出来干涉。那时中国政府担心更多的可能是难民处置问题,而不是什么战略意义问题了。
好了,咱们闲话少说, 至少在清末时期,对中国的战略意义还是很大的,其实不仅是对中国的意义比较大,对日本的意义也比较大。他离日本太近了,以至于中国要想打日本必将以 为跳板,而日本要想侵略中国,也必然会把 建成第一个根据地。可是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个藩属国,中国是老大, 是小弟,这种模式已经沿袭了千百年。所以在争夺 问题上,中国天然的占据着优势。 也一直秉承着小弟的心态,处处仿效大哥的一举一动,所以,当中国搞闭关锁国的时候, 也这么干,并且是锁的比中国还严实,以至于后来清政府都要开始效仿欧美的时候, 依然是我行我素,就一直打算锁到底了。
可是好景不长,欧美人在殖民扩张的时候,也自然不会放过他。最早来 的是荷兰人,这个海上的马车夫真是哪都去。在1635年的时候,第一艘荷兰商场在 登录,不过也没干啥坏事儿,就是来传基督教的。从此基督教在 变的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到现在,韩国人对基督教信仰的程度,都让人难以置信。可1786年的 政府却把基督教定为了邪教,禁止传播。这一禁就是一个多世纪,在此期间,无数的传教士遭到迫害。这也为此后西方列强想来瓜分 找了一个借口。
1864年,一个叫做大院君的家伙,把自己的儿子扶上了皇帝宝座。但是大院君让儿子当皇帝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自己能够说了算,因为这个儿子年龄太小了。所以 进入了大院君时代。在大院君时代,对这些基督教徒更是变本加厉的迫害。欧美人一看世界上还出了一个这么样的家伙,于是决定派出一支“美、法”联合舰队要把家伙好好揍一顿。可是结果让人大掉眼镜,这些舰队竟然在大东沟被搁浅了。这一下这些外国人一个个全成了待宰的羔羊,船也被人家烧了,水手也被人家杀了个干净。之后,美国人又派了一支舰队,对 的江华城轰了几发炮弹之后,竟然也是莫名其妙的就回去了。这一下, 人民沸腾了,他们认为自己干了一件连自己大哥中国,都干不了的事情。他们真的以为自己打退了美国人,法国人。但是他们不知道,美国、法国的这支联合舰队都是由商船组成的,人家真的没把你这个穷乡僻壤当成一回事儿。写到这里,我还想说一句题外话,在现代的国家当中,不论是 还是韩国,都是一个自信心爆棚的民族,不管自己再穷再苦,也都敢说自己是世界第一,难道这种自信心是从这时候来的吗?
此时的日本对 的态度,可谓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块地方决不能落在欧美人手里,如果美国人真把这里占领了,日本就真没实力再夺回来了。历史如果可以假设的话,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如果真是美国人当初占领了 ,日本还会发动侵华战争吗?不过,现在 的大院君把外国人赶出去了,倒是给了日本很好的机会。于是日本人分别派出三个使团来 谈判,希望大家以后能跟着我混,怎么样?结果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大院君,根本就不鸟他们,日本算那颗葱,中国才是我们大哥,你们快滚蛋。
日本也是一个自尊心极度爆棚的国家,一言不合就喊“八嘎”,敢这么对我们说话,这还了得。于是决定也要像美国人那样,派出一支远征军揍一顿这个家伙。但是日本国内还是有一些比较冷静的人,他们认真的分析出,此时的日本国力还不够强盛,与其这么盲目的对外冒险,还不如优先发展国内实力。于是这个日本的远征计划暂时搁浅了。
虽说大规模的远征计划搁浅,但是日本还是派出了一支配备炮舰的探测队驶向 ,是的,你没看错,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支探测队。结果就是这么一支探测队竟然占领了 的江华湾。看来当初日本真是高估 实力了,一支探测队就把 给灭了,还用什么远征军?之后,日本为了巩固这个来的太容易的胜利,又加派了六艘兵船前往 。与此同时,他们还派出一支使团来到中国,看看清政府对 是什么态度。但总理衙门的态度是“ 虽是中国的藩属国,但是其内政从来息听自为”。这一下,日本高兴坏了,这幸福来的太突然了,于是赶快跟 签合约。1876年,日本对 签订了第一份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但是这份条约里既不让 赔款,有没说让他割地。只是让他承认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合法地位。说白了,就是你不要再给中国人当儿子了,你的人格是独立的,你是一个大人了。然后就是要求 开放港口。看来,此时的日本对中国还是很忌惮的,他们只敢要求 脱离中国关系,并不敢不敢操之过急。
看到这里,教科书对这段时间清政府的评价肯定是胆小无能,窝囊蛋一个。其实没有哪个政府,哪个国家的领导人想来背这个骂名的。清政府这么干也是迫不得已,当时面对日本对 的咄咄逼人,清政府也拟定了一个著名的“东事三策”。第一,直接把 变成自己的一个省,然后这里可以实行一国两策,高度自治, 国王可以一直在这里当省长,世袭罔替。一万年不变。第二,把 市场完全打开,并且引起西方势力,由此来制衡日本在 的实力。第三,对 放任自流,你这个儿子,我不认了,你爱咋地,咋地。关于这个“东事三策”,第一条,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要是还在“康乾盛世”时期,这个办法倒是可以试一下。现在是列强环视,国力微弱,还怎么把人家拉到你们家?第三条的提法,极为的不负责,孩子不能光生不养啊?这其中,最为稳妥当属第二条,如果能把西方列强引进到 来,那么日本在这里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势力范围。但是极为可惜的,第二条执行起来,需要非常高超的外交手段和技巧,当时中国真的很缺乏这种人才,如果李鸿章和奕䜣能够勉强算是两个,其他一个都找不出来了。所以,这个看似绝妙精伦的“东事三策”也就只能被束之高阁了。但是,此时清政府还是知道一件事情的,那就是“忍”,忍到自己海军发展壮大的这一天,看你日本还牛逼不?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24 23:44:41 +0800 CST  
不过这一天也真的很快到来了,李鸿章的北洋舰队组建成功,这支舰队的外表实力足可以震撼世界,于是日本表示“该我怂一下了”。于是李鸿章在美国的撮合下,跟美国、 又签订了一份《美朝条约》,承认 的独立,而且各国彼此之间,在 的地位是相等的。但是, 对外宣称 永远是中国的藩属国,自称是中国属邦。日本人此时也没实力说话,风水轮流转,该你忍一会儿了。李鸿章这么干,就是要实行“东事三策”中的第二策,看来进行的还不错,总理衙门也算是在对朝问题上,挽回点颜面。但是这一切美好的外交场景,马上就被一场 的大内乱给打破了。
大院君执政期间, 内部又有一支政治力量崛起,而且是以一个女人为首的政治势力,这个女人也被后来的历史书称之为“闵妃”,而她的政治后台竟然是日本人。大院君为此极为的不满,有人来跟我抢地盘,这怎么行?于是双方在1882年发生了剧烈冲突,闵妃被打跑了,但是大院君为了泄愤,竟然把日本在 的大使馆也给烧了,并且还杀了7个日本军官。这一下算是捅了马蜂窝了。日本正愁没借口呢!这一下借口来了。于是日本要求大院君赔款,并且让日本人驻军。大院君表示,我认怂,反正我也打不过你,我去找我大哥清政府帮忙去。于是他找到了李鸿章,李大人一看这种势头明显不对,日本这是要独吞 的节奏。于是你派驻军,我也派,李鸿章马上就派出了自己一个年轻有为的得力干将“袁世凯”前往 坐镇,口头宣传这次驻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友谊,训练 军队,并没有侵占这里的意思。为此,中国还向 援助了一大批的无息贷款,并且还赠送了一大批洋枪。但是李鸿章这么干的实际意义就是要拼老命把 夺过来。老李的这些举措,效果还是不错的,中国在 的势力,再一次达到了一个高峰。
“你有张良计,我有老主意”,日本人向来是狡猾狡猾地,他们不可能就这么善罢甘休的。随着中国要打“中法”战争,原本在 的六大营,被抽走了三大营。日本在这里又看到了希望。李鸿章对朝一直希望是“稳”。而日本对朝却一直希望是“乱”。就在李鸿章稳定 局势的同时,日本人一直在策划,怎么让 乱起来。只有乱起来,他们才能有机会。日本策划 的乱,也可谓是算尽心机,他们的做法叫做“以退为近”。先是退还部分 的赔款,美其名曰让 人民用这些钱发发展一下自己的经济。并且日本人还主动的撤出一些驻朝军队。取而代之的是,派来一大批的经济顾问,对 人民是嘘寒问暖,知冷知热。这种态度马上感动了一大批的 年轻人,从此 分为了两派“亲中派”和“亲日派”。这一下 内部变的极为热闹起来。大家开始你打我,我打你,今天刺杀你的首领,明天就把尸体拉来当众焚烧。总之 内部被这两派折腾的七荤八素,乱的不行了。这还不算,日本觉得还不够乱,于是决定再点一把火,就是这一把火,彻底的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而这把火的名字叫做“东学党”。关于这个东学党,他跟我们的太平天国倒是很像,一个叫崔济愚的家伙,宣传自己找到长生不老的办法,说能把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全部融合成一体。为了区别于西方的基督教,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东学”。但是,里面宣传的东西跟我们的文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政府也很快的把这个教派定位邪教,打压下去了。可是就这么个玩意竟然悄悄的转入到了地下,并且在日本人扶持下,秘密的发展出来十几万人来。这种邪教组织一旦形成,啥出格的事情都能干的出来。这个东学党干出来的事情更加过分,他们就是要造反。这十几万人,造反起来相当的吓人。 王室马上就觉得顶不住了,于是他们向袁世凯求救,希望这位大哥能够出手相助。但是袁世凯对此还是比较谨慎的,谁都知道此时的 就是一个火药桶,中日关系在这里随时都可能差枪走火,所以他决定先来请示一下李鸿章。李鸿章得到了一个内部消息说,日本正纠缠于政府跟国会之间的矛盾,对朝问题,不会出兵的。于是李鸿章下令,袁世凯出兵,把这些混蛋都赶跑了。但是,李鸿章不明白,日本的什么国会之争只不过是一个假象,他故意给中国使了一个障眼法。而事实上,袁世凯就这么一出兵,算是把 的民族自尊心给彻底点燃了。中国人在他们的眼里,就变成了一个封建王朝的打手,一个镇压老百姓的工具,一个正儿八经的侵略者。而在袁世凯刚刚平定玩东学党之后,日本却又以正义者的身份,出现了在了 人民面前。他们马上派出了8千士兵,并且义正言辞的谴责了袁世凯的侵略行为。要求 政府实行改革,要让 实行民主化,要让老百姓过上自由、平等的好日子, 不能再这么封建下去了。于是无数的 人民再次被感动了,原来日本人是这么的友好大度,可比那个清政府强多了。可是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只有在把中国人赶出去之后,才能暴露出来。那时的 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此时的中日在 又一次僵持起来,日本政府要求清政府从 撤兵,而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先撤出去,我才撤。于是双方陷入了一场谈判的拉锯战。这期间,李鸿章一直试图还在用外交手段维系和日本的关系。他又是找俄国,又是找英国,希望能够通过国际调停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弱国哪里有外交,人家只是把你当猴耍,骗的你忽上忽下,毫无进展。搞的李鸿章狼狈不堪。
李鸿章希望外交解决这个事情,可是国内的主战派们坐不住了。特别是光绪皇帝,这个年纪轻轻的小屁孩,坚持的认为中国能够打败日本。可是李鸿章心里有数,能打个屁,海军好几年都没更新了,怎么给人家打。所以,别人都在喊打喊杀的时候,李鸿章一直劝告大家不能打。顿时在国内又被骂成狗了,他反正被骂也不是第一次了。脸皮也练出来了。你们骂你们的,我就坚持不能打。不过此时的光绪皇帝这次决定动真格的了,不光骂你,还要宰了你,谁敢言和,杀无赦。看看我们的皇帝,哪里怂包了?看上起是如何的英明神武,可就是因为他的“英明神武”,断送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成就了日本称霸亚洲的梦想。下面的会发生什么呢?请看下集“征战 ”。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24 23:45:13 +0800 CST  
1894年,清政府跟日本在 问题上的矛盾,算是达到了顶峰,经东学党这么一闹,更是不可收拾。双方开始加派驻朝兵力,战火一触即燃。在此期间,日本决定玩一把大的。他们悄无声息的搞了一次大偷袭,从此 战争正式开始。
1894年7月下旬,李鸿章加派兵力到 备战。7月22日,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奉命带着广乙号和威远号,运兵到 牙山增援。去的时候一路上也没发生什么,但是回来的时候,开始出大事情了。7月24日,就在我们回去的路上,方伯谦突然有种莫名的危机感,但是据情报反馈过来的消息,并没有敌情。但是直觉这个东西,有时是很不讲道理的,就是能够莫名其妙的发现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但是战争之中能够有这种直觉的人,少之又少。通常有这种能力的人,都会被称之为“名将”。而方伯谦就是这么一个有这种直觉的人。并且他还利用自己的这种直觉给甲午海战挽回了不少损失,但是结果竟然是,他被清政府给斩首示众了。只能是说,这个名将生错了地方。不过这都是后话,咱们随后再说。
就在方伯谦感觉不对劲的当天,他令威远号赶紧先回国,而自己率济远号、广乙号随后出发。就在他们刚刚驶出汉江口面的时候,突然间出现了三艘日本军舰。此时的中日双方关系虽然紧张,但是没正式开战,两国军舰在公海相遇,按照国际惯例要互相鸣炮或鸣笛表示“互敬”。但是方伯谦发现这帮日本人,不但没有互敬的意思,而且是直扑中国舰队而来。于是方伯谦马上下令大家进入紧急备战状态。果不其然,日本在距离我军近万尺码的时候,突然开火,打响了 战争的第一炮,此次战役也被称为“丰岛海战”。此次的日本人对这次的偷袭可谓是处心积虑,他们早就探明了中国的航海路线。而且保密工作做的是相当的到位。这不仅让人想起,日本在47年之后,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简直就是如出一辙。但是不同的是,当时的我们势力确实太弱,跟日本已经不是一个重量级上的对手了。而丰岛海战中的中国军舰更是如此,如果说济远号还能算的上是一艘军舰的话,那么广乙号就是一艘铁骨木壳穿,说白了,就是一艘木船而已,船上只有三尊不怎么样的大炮,在现代化的海军中只有挨打的份。一打起仗来,确实也就是不堪一击。此舰分分钟的被击沉了。而方伯谦的济远号就变成了以一敌三。可是别说是以一敌三,就算是日本这三艘的任意一艘,都足可以分分钟秒杀济远。特别是日本还派出了自己的王牌吉野号,前来迎战,可见日本对这次战争的准备,是相当的充分。
按照我们教科书里的说法,此时的清兵都是些酒囊饭袋,在外国人面前都是俯首帖耳的。可事实上,北洋舰队中的男儿,还真就不是这样孬种,他们甚至都可称之为英雄。济远号虽说是以一敌三,但是毫无怯色。方伯谦带着自己的大幅亲自爬上主桅上指挥战斗,反击之中,大幅的脑袋被流弹集中,脑浆直接喷在方伯谦的身上。可是他依然是面不改色,继续指挥战斗。在此激战的一小时之内,我军共发炮弹40余枚,日本军舰浪速号,竟然被我们给打的船身倾斜不能开了。但日军的吉野和秋津洲依然咬着济远号不放。如果说你说方伯谦只有勇武,那你就错了,他之所以被我称之为名将,还有他智的一面。就在此期间,方伯谦举起了白旗,告诉各位日本太君,别打了,我服了。要不然说日本人死心眼呢?他们根本不懂中国的兵不厌诈,他们一见方伯谦举白旗,竟然真的就停止了攻击,慢慢的向济远靠拢,心满意足地准备接受清朝官兵的臣服。但是这些日本人万万没想到,就在他们放松警惕的时候,方伯谦尽然带着济远号冲出了包围圈。大爷都你们玩呢!还真上当了。于是气急败坏的日本人赶紧的追在后面。吉野跑的快,自然追到了最前面,但是方伯谦就是厉害,就在日本人的追击当中,这家伙尽然偷偷的瞄准吉野放了一炮。吉野此时追人心切,毫无防备,一炮击中要害,就此熄火动不了了。至此方伯谦带着自己的济远号顺利脱险。如果历史发展到了这里就结束,对于我们来讲,本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我们虽然失去了广乙号,但是对清政府而言并不算是多大的事情。主力舰济远号被保住了,我们的并没有被伤了筋骨。关键是还戏耍了日本人一次,此次日本的损失也不小。这也算是打了一个平手。但是此间高升号的故事,顿时让人感觉悲凉了许多。
就在济远号往回跑的时候,碰到了我们另一艘运兵船高升号,方伯谦赶紧告诉他们,往回走,日本人追来了。高升号原来是怡和洋行的商船,所以,上面即没有大炮,而且跑的也慢。就当他们准备往回跑,还是被日本人给追上了。但是这艘船上是有英国人的,而且船长就是英国人,日本人此时还不敢跟英国人较劲,对英国人自然也不敢怎么样。于是他们也只是要求英国人把船开到日本仁川,就放他们走。日本的这种行为,简直就跟索马里海盗一个样,这不明摆着是来抢劫的吗?面对日本海盗,英国人表示还是要认怂的。这些外国人为了保命,自然想听日本人的。但是中国人的血气自古以来就有,这些中国船员坚决抗议,要求船长马上返回中国。就在中国船员和英国船长的僵持期间,日本人要求这个船上的所有英国人全部滚蛋,他们已经失去了耐性,要开始兽性大发了。于是英国人见此机会赶紧溜了下来,他们才不愿趟这个浑水。就在英国人下完之后,日军军舰马上便向高升号开炮,中国船员在一没有大炮,二没重甲的情况,依然用着步枪进行着英勇的反击。全船中国人,无一退缩。血性,民族的血性,依然在他们身上烁烁放光,只要我们有这种韧劲,中国就算经历多么大的苦难,依然能够挺过去。但此时对高升号而言,只有血性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反击能力的高升号很快就被击沉。日本人把刚被济远号戏弄之后的怨愤,全都撒到高升号的身上,那些掉入大海的高升船员,他们一个都没放过,拿着机枪对他们一通扫射,不一会整个大海都被染成了红色,浮尸遍海。950中国船员全部遇难。
日本这次偷袭算是以他们胜利的方式结束了,他们对此也早有准备,处心积虑。他们在中国早早布下的那道间谍网,已经把中国给摸透了。而我们依然对他们是一无所知。甲午战争其实不用打,胜负已定。
高升号事件传到了中国,全国一下子沸腾了。国内主战派的各位大爷情绪又开始激动起来。大家义愤填膺的要求跟日本人对着干。可就是有一样,这些大爷是既不出钱,又不出力。只是为你李鸿章摇旗呐喊。跟日本打,是你李鸿章一个人的事儿。这种情况像极了,我国网民前段时间对南海的态度。那些整天鼓动国家打仗的键盘侠们,没一个人抛家舍业,去南海跟美国人抗议的。其中抗战声音喊的最响亮的就是“翁同龢、李鸿藻”。大家一看李鸿藻总是想跟李鸿章扯上点什么关系。其实他们俩除了是同朝为官。其他的真就没什么关系。李鸿章是安徽人,李鸿藻是河北人,两人不搭边。他们俩不仅在地界上不搭边,而且在政治意见上更是南辕北辙,李鸿章是洋务领袖,李鸿藻是保守党魁。李鸿藻就是因为跟李鸿章政见的极端不一致,导致他跟翁同龢站到一起。而翁同龢跟李鸿章的恩怨,我们以前已经说过,这里不再赘述了。这两个大宝贝,不身居高位,文采飞扬,更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两个家伙都主抓过教育,李鸿藻抓过河南的教育,而翁同龢抓过小皇帝的教育。所以河南的学子大多都人李鸿藻为老师,而小皇帝光绪更是对翁同龢言听计从。所以他们俩的影响力,就可想而知了。他们俩一直就是李鸿章的一个噩梦,两位大人还经常的有事儿没事儿,就联合各大政治势力,弹劾一下李鸿章。搞的李大人也是晕头转向,筋疲力尽。而且更神奇的是,他们不管是弹劾的对,还是错。结果都是这两个家伙以正义者联盟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他们以钢铁侠和美国队长的正义使命打败了李鸿章这个大魔头。可事实上呢?你听说过翁同龢和李鸿藻干过点历史贡献吗?他们除了书法流传于世以外,什么都没留下。原因是,他们这一辈子,除了动嘴骂李鸿章之外,什么实事都不干。因为他们明白,谁干实事儿,谁就会犯错,谁犯错,谁就会挨骂。而李鸿章恰恰就是这么一个总干实事的倒霉蛋。
就在整个社会都在喊打喊杀的时候,李鸿章又说了一句不能打。原因是我们肯定打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外交解决问题。实事上,他一直朝着“东事三策”中第二策中的方案而努力。他也一直想把欧美势力引入到 中来,起到平衡日本势力的作用。咱先不说李鸿章这么干的效果好不好,国内的这帮大爷们根本就不给你机会试一下,大家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打他狗日的日本人,一血我高升号之仇。李鸿章你花了朝廷那么多钱,构建北洋舰队,这时候说打不过,你就是卖国。愤怒的情绪很能渲染起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这时的中国,不仅是高层都在呼吁打仗,连平头老百姓和读书人也开始呼吁打仗,大家已经是忍不住了。这时李鸿章跟大家唱反调,就是跟所有人对着干,大家一致的把李鸿章定性为了一个卖国贼,在民间甚至有人开始称呼李鸿章为“汉奸李二先生”。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28 23:02:20 +0800 CST  
但对于李鸿章最糟糕的是,北洋水师内部人员也开始呼吁要打仗。如果别人不明白我们跟日本人的差距,难道他们也不知道吗?事实上,他们太清楚自己根本打不过日本人了。丁汝昌曾经多次上书要更新军舰,陈述我们与日本的差距。丰岛海战更是中国建海军以来第一次的现代化海战,可是就这一下,我们跟日本之间,高下立分。虽说济远号侥幸逃回来,但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可是丁汝昌在知道打不过的情况下,依然上书决战,因为他们实在是气不过了。就在李鸿章被骂的狗血喷头的时候,北洋水师也被骂成了缩头乌龟。军人跟政治家最大的不一样就是,军人是有血性的,宁可马革裹尸,也不愿丧失尊严。大家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向李鸿章主动请战的。可是李鸿章是一个标准的政治家,被骂成乌龟王八蛋,那我就当乌龟王八蛋。就是不能出手,虽说大家愤慨激昂,可就是不让打。这在多少电影和课本里都被树成了反面典型的代表。政治家,或是敢于直面非议的政治家,也许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委屈的人。
虽说李鸿章说不能打,但是有一个人实在是坐不住了,他要说能打,中国就必须打,因为他是中国的皇帝光绪。有翁同龢这样的老师,自然少不了光绪这样的学生,这位大爷不但革了丁汝昌的职,让他戴罪立功,还把李鸿章叫过来直接大骂了一顿。可是李鸿章依然是我行我素,就是不打。气的光绪,最后直接给了主战派们尚方宝剑,谁敢言和,立斩不赦。这下好了,李鸿章再也不敢说不能打了,脑袋不敢不要。这一下对于光绪帝来说,这个世界终于太平了,如愿以偿了,可是他的噩梦才刚刚开始。想想道光、咸丰和光绪都有一个毛病,在面对外国人的威胁时,开始表现的全都是无比激动,热血上头。但被打败之后马上推脱责任,死不认账。这就是当时的中国,这就是大清朝。中国也就此向日本宣战,正式的开始“征战 ”。
但日本依然我行我素,管你是不是宣战,我就是来揍你的,怎么地?于是在他们的处心积虑之下,一条陆地,海洋战线,同时开始行进。好吧,我们就从最好说的陆地战开始吧,请看下集“ 之战”。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1-29 08:49:43 +0800 CST  
日本的陆军一直是他的一个软肋,就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想要瓜分世界,他们的陆军装备水平也只是比我们好一点。跟世界其他强国相比,简直是弱爆了。二战结束后,苏联把日本从东北赶跑,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可是这些日本武器,苏联人根本看不上,并没有拿着这些枪炮装备自己军队,而是把这些东西当作是破铜烂铁拉回国炼铁去了。1894年日本的陆军装备水平更是跟我们没法比,李鸿章玩起军备竞赛都是不遗余力的,当时中国军队中装备的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可以连发子弹的毛瑟枪。而日本大多都是些单发火铳枪。再看中国军队的人员素质,由于清政府近年来一直在打战,全体士兵都是身经百战之人。特别是统帅叶志超,从一名小兵,一直坐到了总督的位置,靠的就是自身的勇猛。每次领兵打仗必将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就因为他这股呆猛之气,别人给了他一个外号“叶大呆子”。相比叶大呆子的身经百战,反观日本军队,这些家伙们,可有一百多年没打过仗了,除了被美国揍了一顿以外,国内基本上是相安无事。军队将领别说是战斗经验了,估计连百十人街头斗殴的经验都没有。司令官山县有朋本身也就是一个土老帽,武士出身。再看 对中国的支持,那更是没的说了,两国之间一衣带水, 人民对中国军队简直是箪食壶浆,夹道欢迎。之间还有 人不断的给中国军队输送情报。并且 的大院君还主动的把最好的战略地形让给了中国。所以说,中国军队在这场战斗中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怎么看,都不应该败。就算是被打败,那至少也应该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场大战。可事实上,我们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就被犀利哈利的打败的,输的那叫个惨,更叫个丢人现眼。
那么此时的中国为何能被打的这么丢人呢?我看过一些资料上说是李鸿章他们根本不了解日本的野心,对 战争根本就没有防备。这种评价完全是不负责的瞎说。李鸿章积极的扩展自己的海军,就是为了防止日本扩张,他一直把日本当成了中国的假想敌。怎么能说他不了解日本呢?况且如果说他要是不了解日本的野心,干嘛还往 增加兵员呢?那么李鸿章尽然这么了解日本,干嘛还要在中国陆军这么大的优势下,不鼓励士兵进攻呢?这一团团的乱麻,交织在一起,变得如此的纷繁复杂,小白在此就试着,看看能不能解开这个线团。
就在 东学党事件爆发之后,李鸿章预感到 局势的紧张,他马上派出叶志超和聂士成带着两千人,前往 增援。他们也先日本一步的占领了军事要地“牙山”。可是日本人也不甘示弱,马上派出五千人,合力包围了这里。李鸿章本想继续派兵增援,可是却发生我们上一期说过的“丰岛海战”,方伯谦被打回去了,并且还发生了“高升号”事件。就此牙山成了一座孤城,叶志超他们在和对方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选择了弃城逃跑。后来的历史学家在分析这场战役时,都把叶志超说成了一个窝囊蛋,并且联系此后的 战役中,叶志超的变现。更是把他骂的体无完肤。其实,说这些话的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倒要反问一下那些道德君子,一个将领在知道明明打不过的情况下,以最小的损失,突出重围,这有错吗?行军打仗哪里能够这么样的意气用事,知道打不过,还要硬上的人,只能算是莽夫只用。此时叶志超的做法是没错的。
退回 的叶志超收到国内的一个喜讯,中日两国宣布开战。并且中国加派马玉坤率领的毅军,卫汝贵率领的盛军,左宝贵率领的奉军,丰生啊率领的吉林练军,共计四大军会师 。全军共计13营,13526人。再加上叶志超和聂士成从牙山退回来部队, 共计集结中国军队约15000人左右。并且拥有野炮4门,山炮28门,速射炮6门,还有能够维持全军一个月的粮食。全军由叶志超为统帅。这时的中国军队可谓是兵精粮足,军容肃整。并且占据着 的高墙坚壁,我们可谓是战可攻,退可守。整个局势对中国而言已经是好的没边没样了。
而日本虽然说在牙山取得了一次小小胜利,但对于中国军队而言,真是不敢掉以轻心。他们在前期制定入朝计划时,可没有敢放出说要三个月歼灭中国的豪言。他们原计划是制定是两条进攻路线,一条是陆地上的,一条是海洋上的。在陆地上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驱逐中国军队。在海洋上就要掌控黄海,渤海的制海权。如果海战成功,便利用海上优势,对 的中国军队给予合围之势。如果海战不利,便策反 独立。反正不管怎么说,这一仗,日本是保定了决心,必须要打。日本天皇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应战,放着自己的皇宫也不住了,一头扎到了指挥现场,在指挥所里和各位军官同吃同睡。晚上睡觉都是一条长凳上能对付一宿。这些日本军官自然也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进攻 的陆军司令山县有朋更是放出豪言“ 就是我的墓地”,不打下 ,我就死在这里。全军上下一片肃杀之气。
但是反观中国这边,我们虽然占尽了各种优势,但是将领们却是一脸懵逼,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是因为,上头同时给他们发出两道命令,一个是光绪说的,我们这么大优势,就不能守城自保,应该全力出击,干他个狗日的。一个是自己的老大李鸿章说的,先给我守住 ,再说进攻的事情。那么这些将领听谁的。按说全军统帅叶志超是李鸿章的人,大家应该都听李鸿章的。但是谁又愿意带头得罪光绪呢?大家就这这种是“打”是“守”的情况下,开始犹豫不决。大战之前,犹豫不决,兵家一大忌。
可人家日本人才不管你想不想打,我们都是二杆子,就是来打架的。于是日本派出了四路人马,分兵进攻 ,他们分别是大岛义昌率领的第九旅团,自汉城出发,攻打 大同江南岸。野津道贯率领的第五师团,自汉城出发,攻打 江西郡西南岸。立见尚文率领第十旅,也从汉城出发,攻打 东北面。长佐藤正率领的元山支队,由海上登录之后,进攻 西北方面的顺安,并切断清军向义州的退路。说实话,我觉得日本的这种战术布置,太过冒进。 这块地方山地极多,那时候的日本又没有什么空投物资,全靠人拉马驮。大部分的军队要从汉城出发,中间不断的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过沼泽,穿树林。据说日本军队刚到 的时候,身上的皮带都吃光了。这通行军堪称是小型版的“二万五千里”。而军队冒险行军,就是为了要给对方来个出其不意,可是你这么远距离的行军,是不可能做到完全保密的。而事实上,清朝军队已经开始了周密的部署,就等着你来呢!
清军在江南岸构筑堡垒五处,由毅军和盛军一部防守,归马玉昆指挥。城南外构筑堡垒及兵营十五处,并在外围布下地雷,作为南面的第一道防线。由盛军中的盛字营和奉天军练字营把守,归卫汝贵指挥。
城北牡丹台构筑堡垒一处,牡丹台外侧延丘陵高出筑堡垒四处,由左宝贵指挥,内城之景昌门至七星门一线,由统帅叶志超亲自把守。
中国军队的这种防守布置,并不是一味的寻求防守,他们已经把军队布局扩展到了城墙以外。只等着日本士兵拖沓着疲惫的身体前来应战,然后来一个以逸待劳,定能全歼日本军队。但是神奇的一幕发生了,主帅叶志超的脑子出现了严重的短路,中国人不管干点什么,都愿意带着点行政化的特点,下级不但要向上级不断的汇报工作,关键的一点还要猜上级的到底是怎么想的?作为李鸿章的铁杆亲信加老乡,叶志超也规避不了这一点。他得猜猜李鸿章和光绪都是怎么想的?等他猜明白之后,知道了他们俩想法不一样,但是现在听谁的?两位主子都是不好惹的大爷。摆在叶志超面前的也是一个相当窘迫的困境,如果自己听光绪的话,必须主动迎战,跟日本人出去拼个你死我活,但是就算这仗打赢了,李鸿章会觉得他抢了自己的风头。李鸿章对自己也是有知遇之恩,这么干明显不厚道,再说了,自己以后也没法在朝廷混了。可是,如果听光绪的话,打输了呢?自己更是活不下去了,所有的黑锅都要自己来背,而自己的老上级李鸿章也不会出来救自己一把了。反之,如果听李鸿章的话,龟缩不前,就在这里跟日本人耗,这么做的话,不管是打赢或是打输,日子也不会好过。光绪和朝廷中的主战派们能饶了自己吗?于是,叶志超在这种左右为难的窘境下,采取了一种极为可笑的战略打法。他表面上听光绪的,战略布置带有进攻之势。可是战场上刚一受挫,马上就变成李鸿章模式,赶紧往回守。再不行就赶紧撤,为李大人多留些淮军的实力,也为自己将来留一条活路。所以一个曾经英勇无比,身经百战的叶志超,就在这种极为的混乱的思维模式下,变成了一个胆小如鼠,狗屁不通的废物。主帅变成了白痴了,那么下面人还怎么打?清军的马上就从一个庞然大物,变成了一个脑子流水的大傻帽。虽然四肢还是很发达,但是却只能待在重病监护室里不能动弹。
而事实上,如果叶志超不管是“攻”或是“守”,如果能坚定的选择一种方式来执行,日本在陆地战场上必败。此后好多的日本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时也承认,当时清朝军队的人员素质、武器装备、粮草供给都超过日本。我们当时是进可攻,退可守。但是叶志超偏偏的就选择了半攻、半守的态度。如果站到叶志超的角度上来看,他这么干有充分的理由。因为他既要对李鸿章负责,更要对光绪负责。历史中的事件如果用个人的眼光来判断,很难分得清对错,好多时候你会觉得根本就没有对错。但是,我们如果把眼光的格局放大一些,放到历史的进展上来考虑问题,放到国际的影响上来考虑问题,那么叶志超就会变成一个十足的败类,他用自己一套极其可笑的理论思维,指挥着整场战斗,导致我们全盘皆输。如果他的眼光足够长远,如果他的格局足够大,也许 战场又会是一番景象。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2-01 12:20:43 +0800 CST  
1894年9月15日,日本按照自己的套路开始进攻 ,大战基本可以分为三个主战场,第一个为大同江战场,第二个为城西南战场,第三个为玄武门战场。
当日凌晨,大岛义昌率领的自己的第九混成旅,向马玉昆驻守的大同江南岸发动了进攻,但是这里成了为日本人的噩梦。由于马玉昆准备充分,早就把这里的险要地形都修筑了堡垒,导致日本人在进攻时,根本找不到任何掩体,完全的暴露在清兵的炮火之中。所以马玉昆可以对他们既可以用大炮轰,还能用枪一轮轮的齐射,反正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随心所欲,幸福极了。反观日本人可是惨到家了,一个个只能成为待宰的羔羊,主帅大岛义昌只好发挥自己的二杆子精神,鼓励大家往前冲。但是实事证明,日本人也是怕死的,眼见前面死了那么多人,后面的人开始害怕了,武士道精神这时也不好使了。大岛义昌一看这种情况,马上耍起了不要脸,挥舞起日本军刀,对日本士兵高喊,谁再往后退一步,立斩不赦。日本人被逼的没有办法,只得采取这种送死的方式往前冲,而结果也就是显而易见的,大岛义昌部被打的弹尽粮绝,死伤惨重。一直到下午2点左右,日本不得不狼狈的退出战场。大同江南岸战场,中国军队完胜。
如果大同江之战打的漂亮,城西南战场就显得很胶着了,这一线对战双方分别是日本军官“野津道贯”,中国军官“卫汝贵”。此处被日本人占领了有利地形,对我进行了高压式的大炮轰炸。但是清军也不是吃素的,这里早早的就修好坚固的堡垒,日本的小土炮根本就打不动。但是中国军队并不甘心这么守在堡垒里当乌龟,反而是主动出击,以攻代守,卫汝贵组织两次的骑兵冲击,打的日本人也是措手不及。但是此时的清兵也是伤亡惨重,双方出现了僵持局面。
这三场战役,其中最惨的当属玄武门战场,这里的牡丹台是整个 的制高点,战略意义非常重大,所以也成为了日本人的主攻方向,他们分别派出了两路大军一起进攻这里,即立见尚文部和长佐藤正部,总兵力达到了清兵的2.7倍。而清军驻守这里的是硬汉左宝贵。打这种单方面的防守战,已经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双方拼的最多的就是自己士气,狭路相逢勇者胜,而左宝贵就是一名勇者,他为了给大家鼓舞士气,亲自的爬上城楼指挥,将士一看自己的主帅来了,各个奋勇当先,击败了日军无数次的进攻。但是日本那种二杆子“武士道”精神,确实让人可怕,他们依然像后面有狗咬他们一样“嗷嗷直叫”往前冲。尽管死了那么多人,依然是攻势不减。可见这两支日本军队都是日本军队中的精英。就在这种猛烈的攻势下,清军接连失守了两各据点,只剩下一个牡丹台东北处的一个堡垒。但是这里也已经被日本人层层包围,孤立无援,成为一座孤岛。但就算是处于孤立无助的情况下,清军依然毫无怯色,双方都发生了猛烈的互射。可是日本人太多了,而且这些人二杆子精神又足,一个个像蚂蚁一样,不停的爬向牡丹台,毫不停歇。眼看这里真的守不住了。这时凶悍的左宝贵做出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举动,他穿上了黄马褂,站到了最显眼的地方继续指挥战斗。左宝贵这是在用生命捍卫最后的尊严,他想用自己的生命来激烈士兵们做最后的反抗。谁说只有日本人才有死士,谁说清军都是孬种。我们民族的血液里从来就不缺少勇气。结果,日本人把所有的炮火,对准了穿着黄马褂的左宝贵,他的衣服太显眼了,顿时英雄左宝贵被炸的尸骨无存,灰飞烟灭。但是他的精神,却随着他的血液,飞溅到了每个士兵的身上。大家一看自己的主帅带头牺牲,无不为其感动,个个奋勇当先,尽管是主帅死了,依然自发的组织战斗。最后在日本人拿着大炮把玄武门轰的只剩下4根柱子的情况下,清兵依然组织起了伏击战,竟然把日本人给打的退出了玄武门。日本人也是实在的打不动了,他们也不清楚这里面到底还有多少清兵,更不是知道这里面到底都是些什么人,能够这么凶悍。那些传说中的东亚病夫,怎么就找不到半点影子呢?就此持续了5个小时左右的玄武门战场算是告一段落。玄武门之战,我们虽然丢失牡丹台,但是却以较少的兵力给予了日本沉重的打击,让日本不敢再近玄武门一步,这里的清军将士虽败犹荣。
环顾这三场大战,中国算是取得了一胜、一平、一负的好成绩。我军虽然是伤亡惨重,但是日本人也不比我们好到哪里,而且此时的日本人,已经开始断粮了。而我们在 城内还有足够1个月粮草。这种局面对于我们来说可谓是大优。但是,就像我们刚才说的那样,一个大优的局面,让一个脑子短路的叶志超给毁了。那么日本人是如何翻盘的呢?李鸿章为何会有这种保守的思路呢?请看下集“一路溃败”。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2-01 12:21:04 +0800 CST  

楼主:我是白羽飘飘

字数:2689

发表时间:2016-06-28 05:4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1 01:15:39 +0800 CST

评论数:5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