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儿八经说民国

晚清时期的中国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国家,你说他落后吧!但是他的GDP却世界领先,就算是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但是政府依然很有钱。但是你要说他先进,这明显是在扯淡,国家贫富差距巨大,老百姓民不聊生。中国的文化根基太过深厚了,中国的国土面积太大了,各种地方势力太过复杂了。所以当英国这些老牌殖民者,来到中国的时候,发现中国根本不可能会像非洲、印度那样一口把你吃下。必须是软刀子,一下一下从你身上榨取各种资源。他们的第一步就是要控制清帝国未来的海军部队。英国人想要吃了中国这块肥肉,其他国家自然没那么容易就答应,好吃的大家要一起来,凭什么只有你吃独食。首先做出反应的是俄国人,说实话俄国的军事实力,在那个时代真的不怎么样,在国际战场上经常的吃败仗,可是他们好像在中国一下子找回了自信,原来这个庞大的帝国,现在这么好欺负。就在中国购买英国战舰的同时,俄国人坐不住了,他们马上派出了自己的军舰驶入上海,名义上是为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军。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有数,就是想霸占更多的港口。英国人看见俄国人这么干,当然生气了,中国的事情凭什么有你插你一杠子。但是自己又不方便直接出来干涉,毕竟这还是中国的地盘。于是赫德给奕䜣写信,说俄国人是有野心的,他们这么干是不怀好意的。可是奕䜣有着自己的算盘,你们英国人不是牛逼吗?别以为就你们一家有军舰,外国人想和我们合作的多得是。况且俄国人在长江流域这么晃荡,也能很好的制衡安庆的曾国藩。
此时的曾国藩已经在加足马力生产,全力制造他们自主研发的军舰。整个江浙一带,大家围绕着这里的钱袋子,形成了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李鸿章和曾国藩多方势力相互牵制的局面。可是英国人对中国的形式还是没有分析透,他们自大的认为,奕䜣必定会从自己这里购买军舰,于是就在军舰刚要驶离英国的时候,英国方面代表李泰国就发了电报,说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钱,要不然不给了。奕䜣顿然有种上当的感觉,这都是群什么样的王八蛋,做生意没有一点诚意。更让奕䜣愤怒的是,这支舰队要由英国人阿思本做老大,而且军舰上不能使用清政府的杏黄龙旗,因为阿思本跟李泰国已经帮中国舰队重新设计好了一面全新的旗帜。英国人这么做绝对不是为了给中国来个增值服务,而是要从根本上统治这支部队。旗帜就是一个国家对外的象征,连自己国家旗帜都不能挂,而且统帅还要是英国人,这不是讹诈,这是什么?
奕䜣的计划是先让军舰来到中国再说,反正现在是还没给钱,合同还没签。但是他为了安抚曾国藩,也允许曾国藩在安庆自己训练水军。曾国藩怎么可能放过这种绝佳的机会,抓紧时间培养自己在海军中的亲信,只等时机成熟之后,湘军就会成为一支海军、陆军通吃的巨无霸。就在大家拼命的争取实力的时候,最郁闷的当属李鸿章了,此时的李鸿章虽然贵为上海滩老大,江苏巡抚。但是对海军还是无法插足,而且奕䜣给他承诺过的,买军舰的钱不会从他一个人的地盘出,可是奕䜣说话比放屁还省事,说完也就忘了,钱是一分没少拿,并且买军舰的欠款照样划拨到李鸿章的名下,也就是李鸿章不仅没有在未来的海军中分到一杯羹,还净往外出钱。于是李鸿章不得不选择继续跟曾国藩站到一起,奕䜣这老狐狸太不地道了。
1863年5月,英方代表李泰国率领着由6艘驱逐舰、1艘炮艇、1艘供应船组成的“英中联合海军舰队”,终于要从利物浦港起航了,因为当时马六甲海峡还未开通,所以他们必须要从好望角,绕了一大圈的“欧亚航线”,历经好几个月才浩浩荡荡的赶往中国。
舰队到达之后,奕䜣开始也想着跟李泰国好好谈谈,能不能不要这么过分,毕竟是我们买的船,舰队指挥还是让我们的人来做吧,李泰国自认为是一个中国通,在他的脑海里一直以为,对付清政府的这些官员,要做两手准备,一手是给他们希望,要给他们一个很有远景的未来。此时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严重的大内斗,如果此时奕䜣不抓住机会,让曾国藩他们打破了南京城,那么汉族集团就会成为能够让满族人最为忌惮的群体。但是有了英国人的军舰,那么奕䜣这些满族精英就可以迅速灭掉太平军,碾压曾国藩。所以,李泰国断定奕䜣必定会买自己的船。李泰国的另一手是,一定要在气势上藐视清政府,不能拿正眼看他们,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卑微。可是这样的前提是武力相威胁,没有枪杆子腰杆子也直不起来。
李泰国就是在这种认知下跟奕䜣谈判,你说能谈出个啥,所以李泰国很生气,决定来一次武力威胁,让阿思本带着舰队进京,耍一次流氓气息,让奕䜣怂一下。可是阿思本进京了,发现自己的手下一个没来,因为阿思本舰队上的海军,都是不是现役军人,都是阿思本在英国东拼西凑来的人,根本没什么战斗力,况且现在中国还没有跟英国签正式合同,他们一旦进京,北京政府就会以流寇的名义,把他们全抓起来。大家都不是傻子,谁也不愿跟你去送死。李泰国这下傻眼了,玩横的玩不成了,只能继续坐下来跟奕䜣接着谈,这次李泰国也让步了,决定不让阿思本做舰队老大了,而是让他做一个副手。军队作战时统一由地方督抚大员统一指挥。可接下来的事实,是李泰国继续耍诈,让英国人的大船跟中国人的小船停在一起,这不就是挑衅你吗?真打起仗了,中国舰队只有服从的份儿。气的曾国藩,马上给奕䜣写信,说:“咱的船在他们的大船面前就跟孙子一样,”一个城府极深的大儒名家能说出来这种话,可见曾国藩真的生气了。让他更生气的是,他还了解到,奕䜣还偷偷摸摸的跟李泰国签订一份密约,说如果是政府军攻破了南京,南京城里的财富三分归英国舰队,三分归朝廷充公,三分归中国士兵。如果是阿思本攻占了南京,那么七成的财富就要归英国人。这让曾国藩这些人情何以堪,合着我们忙活了半天,到手的鸭子让英国人得了。曾国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鸿章,李鸿章更是气愤,他是江苏巡抚,南京自然是他的地盘,如果打败了太平天国,这里的东西该是我的才对,你阿思本算个什么东西。
于是当李泰国到上海给李鸿章要购买舰队的欠款时,李鸿章一分钱都不给,并且告诉李泰国,银子是淮军兄弟们的命根子,要银子先问问淮军的枪杆子同不同意。李泰国只能气急败坏的又跑到北京找奕䜣,说你的手下不要脸,不给钱不说,还威胁我。如果你们再不给钱,我们就解散舰队,或是卖给太平天国。并且还于10月15日,以阿思本的名义给奕䜣下了一个最后通牒,如果你们不同意我们之前谈的要求,我们将在48小时之内,解散这支部队。
李鸿章得知后,马上给奕䜣写信,说别听他们的,这帮外国人没有信誉的,之前哄抢杨坊的白齐文,现在就投靠了太平军,咱就算答应了李泰国的要求,将来也保不齐李泰国会走白齐文的老路。
曾国藩也上书,太平天国已经处于合围之势,拿下他们已经是早晚的事情,根本用不着外国人。
这时的奕䜣马上陷入了两难的境界,这时的李泰国已经把话给说满了,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了谈判的余地。如果选择跟李泰国合作,那么奕䜣将要完全的战斗曾国藩他们的对面,况且自己也捞不到什么实惠,只有英国人将要成为大赢家。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奕䜣权衡之后,还是觉得别这么干了的好。于是他也只能下定决心解散这支英国舰队,也只能把这群英国人给得罪一下了,于是奕䜣给同治皇帝,说明了其中的权衡利弊,要求解散英国舰队。然后英国人的反应是,竟然是没有反应。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一点都不假,英国人也不会因为一笔合同而去赴汤蹈火的打仗去,李泰国嚷嚷两句也就作罢。如果真的让英国人的舰队在中国耀武扬威,这才真是中国的悲哀,那么中国的此后一切的历史都要改写,说不定我们也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殖民国家。
经过这一年多的折腾,在曾国藩跟李鸿章的共同努力下,算是把阿思本赶回家了,1863年11月23日,阿思本带着自己的舰队灰头土脸的回家了。清政府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外交胜利。
外国人走了,中国又要恢复原样了,该夺权的夺权,该抢钱的抢钱,说白了,都是为了自己将来能够站稳脚跟,一场轰轰烈烈的明争暗斗又将开始,请看下集“你追我赶”。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08-25 09:02:13 +0800 CST  
我们所写的这段历史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太平天国已经成为了强弩之末,湘军、淮军已经对他形成了合围之势,他的灭亡已经成为早晚的事情,这时的清政府本应该是最高兴的时刻才对,可是恰恰相反,此时的清政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暗流涌动,漩涡不断,可谓是稍有不慎,马上全部完蛋,这股暗流绝对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于内部的明争暗斗。曾国藩的军容强盛,李鸿章的冉冉升起,奕䜣的把控朝政,三方之间相互角逐,你追我赶。他们之间任何一方有个闪失,都会被对手打入十八层地狱。在后来的历史中,都会这么评价这几个参与内斗的人,说他们毫无历史责任感,一心只想着自己的金钱和地位,结果错过了中国大力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真正的历史要完全从道德观上来考虑问题,就显得太过低级了。任何的历史事件都是由当时的历史格局所决定的,每个人的命运也许就在你踏入仕途的那一刹那就已经决定了。
曾国藩很明白,中国经过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就已经到必须改革的地步,但是怎么具体怎么改,他好像也不大明白,他学过的四书五经已经完全的没有作用,但是他明白一点,中国军队的武器升级是必须的,不管将来中国要怎么改,这一步都要必须走的,所以他要想在以后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牢牢抓住武器升级的这轮改革。于是他花了大力气,在自己的根据地安庆大搞军工厂,并且聘请了大量的专家,比如像徐寿和华蘅芳这样的天才型人物,可是,他们的虽然造出了发动机,但如何把他们用在军舰上,并用于实际作战,这之间还有好长的路要走。而且这之间的进度还是非常的缓慢,曾国藩的心里像是每天被蚂蚁爬过一样,痒的难受,这种进度很可能别人甩在后面。可是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这种尴尬局面。此人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海归”。
都说二十一世纪最缺的就是人才,其实在哪个时期都缺人才。1854年一个留着大辫子,身穿西装的中国人,站在了耶鲁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人山人海的美国人,都跑过来要亲眼目睹一下,这个古老神秘的国度里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他的名字叫做“容闳”,一个普通渔民家庭出来的天才少年,在毫无背景跟政府资助的情况下,通过各种的机缘巧合,竟然考上美国的耶鲁大学,真是让人羡慕的大掉眼镜。现在的毕业之后的容闳马上就要回国了,他回去的主要目的可不是报效清政府,而是更倾向于报效太平天国。他毕业这一年,正是太平天国闹的最凶的时候,他们打出的旗号是耶稣和上帝,这对欧美人太有迷惑性了,在他们的眼里,这个太平天国肯定是一个和自己有着一样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所以就在容闳毕业时,他的许多同学都会给的留言中写道:“愿你回归天朝时,将发现他已成为神圣的共和国。”但是估计他们要知道,洪秀全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兄弟,并且自己还有八十多个老婆的话,鼻子都会气歪的。
1855年,容闳返乡后的第一站就是自己的老家广州,当时正遇到我们的大名臣“叶名琛”,在大开杀戒,将7500名投降的所谓“粤匪”的人头,一个个砍下来。其实真正的“粤匪”哪里有这么多?他们大多都是当地的老百姓,都被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思想给抓了起来,整个广州都弥漫着恐怖与血腥的味道。容闳对此失望极了,这都是什么玩意,法国大革命也不过如此吧?可是人家法国大革命是倾全国之力,把皇帝都给宰了,死的人数也不过如此吧。我堂堂天朝,搞一次“粤匪”大围剿,就要杀这么多人,真是拿人不当人看啊!
紧接着容闳又来到自己心仪已久的太平天国,来这里会一会自己的老朋友洪仁玕,这个洪仁玕是洪秀全的弟弟,也参加的金田起义,之后战乱期间,洪仁玕跟大部队走散了。自己跑到了一个基督教的教会避难去了。容闳之前也在这个教会里学习,就认识了洪仁玕,当时的洪仁玕可谓是一个十足的信教徒。可是到洪秀全占领南京,名满天下之时,洪仁玕也不当什么教徒了,马上就来南京认哥哥,洪秀全马上把他这个毫无战功的弟弟封为了“干王”,享受荣华富贵。什么耶稣,上帝全忘到了一边,他哥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那么他给自己的哥哥证明,我哥说的对。在信念和诱惑之间,能够把信念放到第一位的,还是少之又少。当容闳见到洪仁玕时,完全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想当年那个穷屌丝洪仁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干王,美女左拥右抱,锦衣玉带,满身的绫罗绸缎。但是,容闳还是把自己的对太平天国的治国理念给洪仁玕一股脑的都说了,希望他们能够开办学校、邮局,训练现代化军队。并且希望洪仁玕能够把他的这些想法给洪秀全说一下,可是洪仁玕对他的这些东西毫不在意,什么开学校,开邮局,有酒有肉有美女才是生活,所以,整个时间,洪仁玕一直和容闳谈生活。更让容闳伤心的是洪秀全连一个面都不见他,此时的天王整天忙着和自己八十多个老婆正快活呢,哪里有时间见你这么一个留学生。最后为了打发他,给了他一个官印,几两银子了事。这让容闳对太平天国彻底绝望了,他看清楚了他们的本质,知道他们也是一群不争气的家伙,不能久留,马上就走。
几经周折之后,容闳来到了曾国藩这里,都说曾国藩有一套识人之术,就是只要看上你一眼就能知道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管你怎么掩饰也不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蒋介石信了,老蒋时常的拿这套曾国藩的识人之术用在自己部下身上。可见这套办法还是很有市场的,其实我们细细想来,曾国藩在识人方面确实很邪乎,你说他一个读四书五经,满腹之乎者也的孔门弟子,竟然能识得徐寿跟华蘅芳这种数学天才,而且能放手让他们来搞发动机。更邪乎的是,他还能够重用容闳这种“海归”,并且能够让这种海归在自己手里死心塌地的为他卖命,甚至在曾国藩死了多年之后,容闳只要是提起他,必然是万分的崇敬。那么能够让这个高材生对这个老学究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原因都源自于他们第一次的谈话。
容闳第一次去见曾国藩心里是万分的紧张,他还有个外号叫做“曾剃头”,杀人也是不眨眼的主儿,再看他那长相,三角眼、八字眉,整个看起来是猥琐不堪。容闳也怕自己那句话说错了,被这个家伙给拉出去宰了。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个猥琐男竟然和蔼可亲的给自己唠起了家常。问问容闳多了?找老婆了没?家里人可都安好?之后,曾国藩又夸起了容闳,说他是一个军事天才,将来定能建功立业。这就有点胡说八道了,容闳对军事是一窍不通,估计象棋都没下过,怎么能谈到军事天才呢?容闳赶忙推辞道:“自己在军事上什么都不会,可不敢说军事天才。”由此曾国藩断定这个年轻人可用。至少他不会在别人捧他的时候说出大话。不喜欢说大话的容闳马上给曾国藩指出,为啥曾国藩制造的军舰下水跑不了多大一会儿就熄火了。原因是他们的机器制造精度不够,全是靠手工打造出来的东西难免会有瑕疵,就算没有瑕疵,也不能够量产。所以曾国藩要想真正的发展出军工企业,必须要引用“制器之器”,说白了就是车床、铣床等这些制造机器零件的机器。并且他还跳跃性的指出,我们可以成立一个股份公司,下面设立各种分子公司,这些小的分子公司专门生产军舰中的某一个零件,然后大家把所有生产出来的零件汇总到一个分公司进行组拼安装。这一下让曾国藩是茅塞顿开,原来生产军舰还能这么玩?把曾国藩兴奋的整晚都没睡着,半夜爬起来,在自己的书案上大写到“制器之器”四个字。容闳提出来的这些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真的太稀松平常了,可是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讲,可谓是颠覆性的创造思维。第二天,曾国藩就让容闳代表湘军,准备去海外采购大量的机器,一定要成立一个正规的现代化工业集团。
这时的李鸿章也没闲着,他要是跟曾国藩比起来可谓是领先了一大截,因为他的起点就很高,全部引用都是国际性人才,他引进的第一位人才名叫“马格里”,要说这位人才懂军事,有点太过牵强,因为他的第一职业是名军医。说起这位马格里跟李鸿章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马格里有位叔叔跟太平天国里的纳王郜永宽认识,李鸿章就找到马格里,让他帮忙去找这个叔叔,去劝降郜永宽献出苏州城,可保你不死。可是郜永宽又不傻,虽然知道自己打不过李鸿章,但投降也是死路一条。于是死活不投降。这时马格里又找到英国驻中国司令戈登,让戈登出来担保,说只要你投降,完全可以保命。郜永宽一看英国人出来担保,于是就真投降了,结果李鸿章就真他给宰了。这一下,戈登不干了,认为这样太有损他们大英帝国军人的荣誉,满城要抓李鸿章,非要揍他一顿解解恨不可。李鸿章在给奕䜣的信里也写到,说这孙子还想找我单挑,我才不给他玩呢!我了解中国人,只有把他们打服了,他们才能真正的投降。按说此时的马格里也应该非常的尴尬,因为这件事儿,都是他促成的,可是马格里尽然跟李鸿章死心塌地的搞起了军工。一个军医搞起武器制造也真是不含糊,把李鸿章在上海的军工企业搞的有声有色。
就在李鸿章和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合围之下,南京城破已经是一个时间问题了,该来的总会来,那么太平天国又是如何收场的呢?请看下集“万事一场空”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08-30 10:39:31 +0800 CST  

我们所写的这段历史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太平天国已经成为了强弩之末,湘军、淮军已经对他形成了合围之势,他的灭亡已经成为早晚的事情,这时的清政府本应该是最高兴的时刻才对,可是恰恰相反,此时的清政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暗流涌动,漩涡不断,可谓是稍有不慎,马上全部完蛋,这股暗流绝对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于内部的明争暗斗。曾国藩的军容强盛,李鸿章的冉冉升起,奕䜣的把控朝政,三方之间相互角逐,你追我赶。他们之间任何一方有个闪失,都会被对手打入十八层地狱。在后来的历史中,都会这么评价这几个参与内斗的人,说他们毫无历史责任感,一心只想着自己的金钱和地位,结果错过了中国大力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真正的历史要完全从道德观上来考虑问题,就显得太过低级了。任何的历史事件都是由当时的历史格局所决定的,每个人的命运也许就在你踏入仕途的那一刹那就已经决定了。
曾国藩很明白,中国经过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就已经到必须改革的地步,但是怎么具体怎么改,他好像也不大明白,他学过的四书五经已经完全的没有作用,但是他明白一点,中国军队的武器升级是必须的,不管将来中国要怎么改,这一步都要必须走的,所以他要想在以后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牢牢抓住武器升级的这轮改革。于是他花了大力气,在自己的根据地安庆大搞军工厂,并且聘请了大量的专家,比如像徐寿和华蘅芳这样的天才型人物,可是,他们的虽然造出了发动机,但如何把他们用在军舰上,并用于实际作战,这之间还有好长的路要走。而且这之间的进度还是非常的缓慢,曾国藩的心里像是每天被蚂蚁爬过一样,痒的难受,这种进度很可能别人甩在后面。可是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这种尴尬局面。此人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海归”。
都说二十一世纪最缺的就是人才,其实在哪个时期都缺人才。1854年一个留着大辫子,身穿西装的中国人,站在了耶鲁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人山人海的美国人,都跑过来要亲眼目睹一下,这个古老神秘的国度里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他的名字叫做“容闳”,一个普通渔民家庭出来的天才少年,在毫无背景跟政府资助的情况下,通过各种的机缘巧合,竟然考上美国的耶鲁大学,真是让人羡慕的大掉眼镜。现在的毕业之后的容闳马上就要回国了,他回去的主要目的可不是报效清政府,而是更倾向于报效太平天国。他毕业这一年,正是太平天国闹的最凶的时候,他们打出的旗号是耶稣和上帝,这对欧美人太有迷惑性了,在他们的眼里,这个太平天国肯定是一个和自己有着一样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所以就在容闳毕业时,他的许多同学都会给的留言中写道:“愿你回归天朝时,将发现他已成为神圣的共和国。”但是估计他们要知道,洪秀全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兄弟,并且自己还有八十多个老婆的话,鼻子都会气歪的。
1855年,容闳返乡后的第一站就是自己的老家广州,当时正遇到我们的大名臣“叶名琛”,在大开杀戒,将7500名投降的所谓“粤匪”的人头,一个个砍下来。其实真正的“粤匪”哪里有这么多?他们大多都是当地的老百姓,都被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思想给抓了起来,整个广州都弥漫着恐怖与血腥的味道。容闳对此失望极了,这都是什么玩意,法国大革命也不过如此吧?可是人家法国大革命是倾全国之力,把皇帝都给宰了,死的人数也不过如此吧。我堂堂天朝,搞一次“粤匪”大围剿,就要杀这么多人,真是拿人不当人看啊!
紧接着容闳又来到自己心仪已久的太平天国,来这里会一会自己的老朋友洪仁玕,这个洪仁玕是洪秀全的弟弟,也参加的金田起义,之后战乱期间,洪仁玕跟大部队走散了。自己跑到了一个基督教的教会避难去了。容闳之前也在这个教会里学习,就认识了洪仁玕,当时的洪仁玕可谓是一个十足的信教徒。可是到洪秀全占领南京,名满天下之时,洪仁玕也不当什么教徒了,马上就来南京认哥哥,洪秀全马上把他这个毫无战功的弟弟封为了“干王”,享受荣华富贵。什么耶稣,上帝全忘到了一边,他哥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那么他给自己的哥哥证明,我哥说的对。在信念和诱惑之间,能够把信念放到第一位的,还是少之又少。当容闳见到洪仁玕时,完全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想当年那个穷屌丝洪仁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干王,美女左拥右抱,锦衣玉带,满身的绫罗绸缎。但是,容闳还是把自己的对太平天国的治国理念给洪仁玕一股脑的都说了,希望他们能够开办学校、邮局,训练现代化军队。并且希望洪仁玕能够把他的这些想法给洪秀全说一下,可是洪仁玕对他的这些东西毫不在意,什么开学校,开邮局,有酒有肉有美女才是生活,所以,整个时间,洪仁玕一直和容闳谈生活。更让容闳伤心的是洪秀全连一个面都不见他,此时的天王整天忙着和自己八十多个老婆正快活呢,哪里有时间见你这么一个留学生。最后为了打发他,给了他一个官印,几两银子了事。这让容闳对太平天国彻底绝望了,他看清楚了他们的本质,知道他们也是一群不争气的家伙,不能久留,马上就走。
几经周折之后,容闳来到了曾国藩这里,都说曾国藩有一套识人之术,就是只要看上你一眼就能知道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管你怎么掩饰也不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蒋介石信了,老蒋时常的拿这套曾国藩的识人之术用在自己部下身上。可见这套办法还是很有市场的,其实我们细细想来,曾国藩在识人方面确实很邪乎,你说他一个读四书五经,满腹之乎者也的孔门弟子,竟然能识得徐寿跟华蘅芳这种数学天才,而且能放手让他们来搞发动机。更邪乎的是,他还能够重用容闳这种“海归”,并且能够让这种海归在自己手里死心塌地的为他卖命,甚至在曾国藩死了多年之后,容闳只要是提起他,必然是万分的崇敬。那么能够让这个高材生对这个老学究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原因都源自于他们第一次的谈话。
容闳第一次去见曾国藩心里是万分的紧张,他还有个外号叫做“曾剃头”,杀人也是不眨眼的主儿,再看他那长相,三角眼、八字眉,整个看起来是猥琐不堪。容闳也怕自己那句话说错了,被这个家伙给拉出去宰了。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个猥琐男竟然和蔼可亲的给自己唠起了家常。问问容闳多了?找老婆了没?家里人可都安好?之后,曾国藩又夸起了容闳,说他是一个军事天才,将来定能建功立业。这就有点胡说八道了,容闳对军事是一窍不通,估计象棋都没下过,怎么能谈到军事天才呢?容闳赶忙推辞道:“自己在军事上什么都不会,可不敢说军事天才。”由此曾国藩断定这个年轻人可用。至少他不会在别人捧他的时候说出大话。不喜欢说大话的容闳马上给曾国藩指出,为啥曾国藩制造的军舰下水跑不了多大一会儿就熄火了。原因是他们的机器制造精度不够,全是靠手工打造出来的东西难免会有瑕疵,就算没有瑕疵,也不能够量产。所以曾国藩要想真正的发展出军工企业,必须要引用“制器之器”,说白了就是车床、铣床等这些制造机器零件的机器。并且他还跳跃性的指出,我们可以成立一个股份公司,下面设立各种分子公司,这些小的分子公司专门生产军舰中的某一个零件,然后大家把所有生产出来的零件汇总到一个分公司进行组拼安装。这一下让曾国藩是茅塞顿开,原来生产军舰还能这么玩?把曾国藩兴奋的整晚都没睡着,半夜爬起来,在自己的书案上大写到“制器之器”四个字。容闳提出来的这些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真的太稀松平常了,可是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讲,可谓是颠覆性的创造思维。第二天,曾国藩就让容闳代表湘军,准备去海外采购大量的机器,一定要成立一个正规的现代化工业集团。
这时的李鸿章也没闲着,他要是跟曾国藩比起来可谓是领先了一大截,因为他的起点就很高,全部引用都是国际性人才,他引进的第一位人才名叫“马格里”,要说这位人才懂军事,有点太过牵强,因为他的第一职业是名军医。说起这位马格里跟李鸿章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马格里有位叔叔跟太平天国里的纳王郜永宽认识,李鸿章就找到马格里,让他帮忙去找这个叔叔,去劝降郜永宽献出苏州城,可保你不死。可是郜永宽又不傻,虽然知道自己打不过李鸿章,但投降也是死路一条。于是死活不投降。这时马格里又找到英国驻中国司令戈登,让戈登出来担保,说只要你投降,完全可以保命。郜永宽一看英国人出来担保,于是就真投降了,结果李鸿章就真他给宰了。这一下,戈登不干了,认为这样太有损他们大英帝国军人的荣誉,满城要抓李鸿章,非要揍他一顿解解恨不可。李鸿章在给奕䜣的信里也写到,说这孙子还想找我单挑,我才不给他玩呢!我了解中国人,只有把他们打服了,他们才能真正的投降。按说此时的马格里也应该非常的尴尬,因为这件事儿,都是他促成的,可是马格里尽然跟李鸿章死心塌地的搞起了军工。一个军医搞起武器制造也真是不含糊,把李鸿章在上海的军工企业搞的有声有色。
就在李鸿章和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合围之下,南京城破已经是一个时间问题了,该来的总会来,那么太平天国又是如何收场的呢?请看下集“万事一场空”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08-30 13:44:02 +0800 CST  
李鸿章攻破苏州之后,太平天国基本上已经守不住南京了,忠王李秀成建议洪秀全赶紧开始跑路,与攻克陕西汉中的西北远征军回合。可洪秀全已经深陷这个温柔乡不能自拔,坚决不同意跑,硬是死守这里。结果肯定是自取灭亡,1864年正月,南京被围,这个超级大都市开始断绝粮草,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吃了好几天野草的情况下,死翘翘了。他的儿子洪天富贵继位,刚刚继位没两天,7月份南京被攻破,李秀成带着这个幼主突围,后战乱时走散,李秀成在7月22日被抓,在狱中他写一个万言书进行悔过,期望曾国藩能放自己一马,可是8月7日仍被凌迟处死。10月幼天王被抓,同样被凌迟处死。至此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被熄灭了。在这里我更想说一下,李秀成后来的历史评价,我朝 太宗皇帝在建国后对李秀成说过“忠王不忠”的评语,李秀成一下子被我们的历史课本钉到了耻辱柱上面,好像幼主的被杀,太平天国的覆灭跟李秀成有莫大的关系一样。我上历史课,每次学到这段历史时,总会觉得这个李秀成是个窝囊废。后来直到有机会看到李秀成的万言书时,我对我以前的看法开始不认可了,李秀成在万言书中,一直称洪秀全为天王,尊敬之意一直都在。这比其他被俘的太平军要硬气许多了。比如洪秀全的儿子,洪天富贵在供述时,更是称自己的老子,叫做“老王”,这就更别提另外一些将领,直接对洪秀全就是直呼其名,唯有李秀成,一直口口声声的还在叫天王。他之所以写这么多的东西给曾国藩,无非就是想活命,而且只要被清政府抓住的太平军,都要凌迟处死,这个死法也太吓人了。先要从你的额头上割块皮挡住眼睛,怕你看到之后的场景被一下子给吓死。之后刽子手会拿着刀,一刀一刀把你的肉割下来,直到你流血过多而死。正儿八经的千刀万剐。这种场景谁不害怕。有这么个死法在这里摆着,李秀成后来的怕死,也就理所应当了。
罗尔纲教授在论证太平天国运动时,还说到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他证实溃败之后的太平军许多人都跑到了国外,有去香港的,有被那个英国人戈登卖到欧洲的,更有一批跑到了美洲的。而这群跑到美洲的太平天国余部,还直接参与了南美独立战争,并且是战绩骄人,很会打仗。最后南美一些叫什么约翰洪的人,都是太平军的后代。
攻破南京之后,最肥的就应该属于曾国藩了,谁不知道太平天国有的是钱,据说洪秀全都在自己的后花园搞出一个金山、银山。所以,南京城一被攻破,北京的奕䜣马上就给曾国藩要钱,可是曾国藩的回答让所有人大掉眼镜,“木有了!这么什么都木有了!”气的奕䜣是干瞪眼也没办法。这时的湘军太过强盛,导致奕䜣只能认怂,“没有就算了,也许是太平军溃逃时带走了吧,”估计这些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连他自己都不信。其实,曾国藩也是有苦衷的,攻破南京城的是他弟弟曾国荃,这家伙对南京城里的财富早就垂涎三尺,一进城肯定就是就是抢了。什么金山、银山自然什么都没了。就连南京城里一些普通百姓的住宅他们也没放过,南京城的百姓本来已经被洪秀全折腾的够呛了,官军来了,还不如原来的太平军呢。南京一带的老百姓再次对这个政府失望至极。曾国荃的这些做法,自然不会是曾国藩的本意,但是他能有什么办法?他要是敢说一句,大家要五讲四美,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这类的话,湘军马上就有哗变的可能。其实,中国的军阀部队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看着表面威风凛凛的什么将军、司令,其实他们都在被自己的部队绑架着。比如后来的石友三这类货色,先是是冯玉祥的人,后来投靠蒋介石,投靠张学良,投靠八路军,最后还跟日本人示好。大家都觉得他好像很怂一样,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他也是被自己手下的部队给绑架了,大家都是哪里给钱多,哪里有前途才选择跟着谁混,石友三你要是敢不干,我们就另选他人。这些都是后话,我们在以后的军阀混战中会详细的说。此时的曾国藩也是这样的问题,他对手下这帮人也不能管的太过苛刻,毕竟大家都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发财娶老婆才跟你来这里拼命的,所以他也只好硬着头皮给奕䜣说,南京城里本来就是没有钱。
最后,我们也来说一下,太平天国覆灭的正真原因。在我们前些篇幅里讲过,洪秀全这帮人在南京城里可是没少干坏事儿,他们搞太监制度,结果阉割了无数的孩童,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大肆敛财,把整个南京搞成一个大军营,老百姓夫妻行房事,都要向上级层层汇报。最终,他们因为各自的贪欲,发生了杨秀清叛乱这样的大内斗,导致太平军实力严重受损。但这些就是太平天国覆灭的真正原因吗?如果以道德水准来评价一个王朝的兴衰的话,这样的评价水准就太低了。中国历史上,比太平天国道德水平还低的王朝多得是,他们有的不也成功了吗?为何这个太平天国就是注定要覆灭呢?
中国自古以来的农民起义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建立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不管是打着“不纳粮”旗号的李自成,还是打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他们都是为了模仿前朝皇帝的生活方式而构建出自己未来的蓝图。太平天国也是毫不例外,他们不管是怎么样的宣扬自己的《天朝田亩制度》,还是怎么样的大肆分封各种“王”,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洪秀全自己能够高度专制的管理这个国家。中国就这么走了几千年,周而复始,每个王朝的大车,都在撵出同样的一条轮印。没有人觉得这么干不对。大家都是这么干的,之所以上一个王朝完蛋了,是因为这个王朝出现了贪官,出现了贪玩的皇帝。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出其他原因了。小白就在此斗胆分析一下,太平天国这种高度专制政府的覆灭,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在说明这个原因之前,我们首先来想一个问题,这种体制下的贪官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比如我们的明朝时期最大的贪官严嵩,年轻时的严嵩可是一个刚直不阿的奋进青年,他曾经冒着被罢官的风险给皇帝直言进谏,要远离小人。结果皇帝直接就让他滚回家了。我们很难把那时的严嵩跟后来的大贪官严嵩联系在一起,根本想不到他们俩会是同一个人。回家的后的严嵩明白过来了,原来刚直不阿意味着滚蛋回家,阿谀奉承意味着升官发财。那我干嘛要遭这个罪,阿谀奉承咱也会,张嘴就来。于是乎严嵩的整个人都变了,开始拉关系走后门,溜须拍马,结果一路扶摇直上,最后当上了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就是这么样的一种动物,趋利避害都是我们的本能。像严嵩这种人的思想转变,估计放到我们一般人身上都会发生。这就是专制体制下的悲哀,他们首先不会承认人性,企图通过政治思想工作来教育所有人,都应该像雷锋学习,不光要做好事不留名,还要给国家加班不计报酬。无数次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这套教育方法最终的结果就是扯淡。那么专制体制承认人性不就好了吗?如果他敢承认人性,大家的个性大爆发,肯定会导致大家都不听他的,政府的统治力会大大削弱,还谈什么专制。这也是为什么专制体制下的政府都会灭亡的一天,因为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平凡人都有成为严嵩的可能。生活上或是官场上稍有不顺,马上就能意识到天下是皇帝的,老婆孩子才是自己的,让自己过上好日子,要比什么都重要。结果每个人都会主动的拉低自己的格局,从以前的治国平天下,变成后来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各顾各的生活,至于国家是个什么烂摊子,让皇帝自己发愁吧。这也是为什么,洪秀全被困南京,太平天国的各路人马一听说南京没粮食,都不来救援的原因,妈的!老子可不想跟你一起完蛋。太平天国的覆灭也只是重新导演了一边我们封建王朝倒台的剧情罢了,也预演了一下将来清政府倒台的发展。太平天国被清政府打到,无非是自己内部的问题更多而已,但两个政府的命运终将会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之前说过的,清政府的灭亡不是因为鸦片,也不是因为外国人,而是有一个死结,是他们怎么也打不开的,最终这个死结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而这个死结就是他们自己的专制体制。
同比同时期的美国内战,太平天国跟清政府的对决,和美国内战是多么的相似,但是美国人通过内战统一了人民对国家的概念,为此后美国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基础。而中国的这次南北战争,说白了还是两个封建集团的对决,不论谁输谁赢,结果都是中国还将继续落后于世界。
好了,太平天国的事情该翻篇了,至于他给中国的影响就是,清政府强烈的意识到自己不改革是不行了,但是这种改革也只限于武器的升级、现代化工厂的建立和经济改革,并没有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改革。结果就是大家表面是争先恐后的发展各种现代化军工企业,这种竞争的局面好像很能够促进社会的大发展。同治皇帝这几年好像是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背后却又是相互的拆台跟排挤,李鸿章跟曾国藩对着干,左宗棠跟曾国藩对着干,最后李鸿章跟左宗棠对着干。所有的这种内耗,导致我们出现了一种外强中干的假象,这个国家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庞然大物,其实被风一吹就倒了。这也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
太平天国结束后,大的内乱基本上是平息了,当然还有一些捻军,虽然这些捻军打败了满族人最精锐的“增格林沁
”部,但是这些人对曾国藩和李鸿章来说,也只是他们政治博弈中的砝码而已。不过说来说去,将来的政治筹码永远是海军,跟外国人打仗,海军尤为的重要,更太平军打仗,海军还是还是很重要。整个世界都开始由以前的陆地扩张,开始向海洋扩张而迈进。那么中国的第一支海军是怎么建立的?之间又经历了那些故事?请看下集“初建海军”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09-01 11:25:57 +0800 CST  
“改革”这个名词一直伴随着我们中国整个近代史,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时不时的拿出来讲一讲。但是为什么之前那么多的改革都失败了,只有改革开放成功了呢?是因为那些参与改革的人员素质不行?这句话明显不靠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孙中山哪个不是人中龙凤?他们的能力和魄力一点都不比后来的邓小平差。难道真的像历史课本里说的,他们都太有历史局限性,没能用马克思理论武装自己吗?估计大家心里都明白,历史课本对真实的历史评价大多时候比较扯淡。所以什么历史局限性、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之类的东西根本不能左右历史。而正真左右改革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钱”。任何改革离开这个东西,都是天方夜谭。而近代史中,那些改革失败的人,大多也就是因为没有“钱”。
也可能有人要反驳了,邓公的改革开放也是建立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哪里来的钱?可事实是恰恰相反,邓公时代是中国最有钱的时候,首先他整合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且不说国企的生产效率怎么样?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不计代价的生产出国家急需的东西,正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国企解决了许多人的吃饭问题,极大的刺激了内需。再次,邓公可以在和所有国家平等的基础上,在经济政策上放开缺口,事实证明,中国这种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地方,还是很受商业投资欢迎的。于是大量的外资开始引入中国。最后,邓公开始向世界各地求助贷款,其中力度最大的是日本,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日本。都说鬼子都是王八蛋,可是他们里面也有一些明白人,他们本身在二战后一直对中国有点愧意的,再说,日本也明白,他们本身是一个山不长毛、鸟不拉屎的地方,只有中国向他打开市场,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日本也是拼命的向中国低息贷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保障。
那邓小平的这一套,难道那些先贤们就不明白了吗?他们当然明白,可是历史环境根本不允许他们这么干!比如李鸿章,早就提出来要实行国有企业,他也想整合国内资源。可是其他人都给他说了一个字“呸”。李鸿章说白了,还是人家爱新觉罗家里的奴才,他也不能像邓小平那样说一不二的,大家都是来混饭吃的。所以,这些封建体制下的官僚机构,他们提出来什么想法的第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保命,为了保命,他们就不得不想办法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本。此时的李鸿章成为了淮军的统帅,上海的主人。可谓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但是越这样他就越容易遭到清政府的抵触,所以,清政府要刻意的培养更多的势力来牵制住李鸿章。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占据的是上海这片地方,他通过控制住杨坊这些人,来控制住了上海的钱袋子,所以他搞起军工改革来最不缺钱,可以聘请大量的外国专家,然后投入自己麾下,自主研发各种武器,这就是一个初级的国企模式,由政府主导企业的一切发展。可是曾国藩跟左宗棠不同,曾国藩依靠的广东商帮,而左宗棠依靠的却是大名鼎鼎的胡雪岩。不管是广东商帮还是胡雪岩都是属于个体户,他们更多担心的是自己口袋里还有多少钱。李鸿章名义说是要整合资源,实行企业国家化,可实际上就是要把曾国藩跟左宗棠的钱袋子,整合到自己的口袋里去。只有把自己搞的一家独大之后,他才是正真的安全了,清政府就算是看他不顺眼,也奈何不了。李鸿章的算盘打的可谓是山响,可是他的对手也都是当时中国人杰中的翘楚,哪那么容易就让你搞倒的。他们对李鸿章的第一个反击就是自我分裂。
看到这里,也许好多人可能就不大明白了,不是说好的团结起来力量大吗?自我分裂之后,还怎么对抗大魔头李鸿章?事实却不是这样的,清政府早就把湘军看成了眼中钉,如果此时曾国藩跟左宗棠成为了好基友,清政府势必要大力扶持李鸿章,让他给这对好基友相互牵制。而如果,他们自我分裂了,那么清政府就会把李鸿章作为重点打击对象,以防他变成一支独大。中国人的这种勾心斗角真的可以达到艺术的程度了,我们的国运也都消耗在了这种艺术上面了。
曾国藩跟左宗棠的分裂也很有意思,就是曾国藩攻破太平天国的南京时,他给皇帝上书说,洪秀全的儿子洪天富贵被活活烧死了,清政府很高兴,死就死了吧!可是没过两天,左宗棠上书,说这个洪天富贵不但没有死,而且已经跑路了。并且在一个月之后,左宗棠尽然把这个幼主给逮着了。谎报军情可是重大错误,左宗棠这么干无疑是给曾国藩脸上来了一个大大的耳光。最初读到这份史料的时候,我真被曾国藩跟左宗棠给骗了。以为他们俩真的闹掰了,但是细细一想,总感觉不对劲,左宗棠是曾国藩一直全力培养的湘军未来的领袖,他根本没有必要像李鸿章那样背叛自己的老师。后来找了许多史料后才发现了他们俩之间的猫腻,据他们后人的证实,曾国藩跟左宗棠他们俩私下把各自给皇帝的奏折都留下了备份,并且还把这些备份文件相互交换。这就说明,左宗棠去告曾国藩的时候,是提前给他打过招呼的。很可能也是曾国藩授意他这么干的。两个人唱的双簧是天衣无缝。也只有这样,他们俩才能放心的搞起自己的军工,而不被清政府所怀疑。
曾国藩搞军工依靠着自主研发,用的基本上都是本土的科研人员。李鸿章搞研发直接是财大气粗,用的全是外国人,哪个国家的都有,但是归根结底他还是想培养自己人,所以安插了很多人来学习。而左宗棠发展军工,依靠的却是法国人“德克碑”,而德克碑在和左宗棠合作的过程中,表现的相当卖力,并且自愿加入中国国籍,愿意留辫子穿马褂。左宗棠也是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多次向朝廷建议要给这个家伙封官进爵。最后封了这个家伙一个提督军衔,并赐黄马褂。那么左宗棠要大搞军工,购买的设备自然也就委托给了德克碑,让他去法国买。可是英国人再次的站了出来,大力阻挠,这么干等于断绝了英国人垄断中国的财路。于是他们还给奕䜣写了一篇学术论文《局外旁观论》,里面大量的陈述了中国的弊端,比如吏治腐败,比如赋税太重等等,解决方法只有清政府官员虚心的向西方文明学习才能走上富强之路。我以前说过,外国人一旦开始关心起别人国家的事情,就证明他们开始不怀好意了,这次英国人热情的关注中国问题,无非就是想独霸中国市场。于是开始大肆的宣扬中国现在不打仗了,搞军工已经没有必要了。要稳定下来搞建设,这些问题我们英国人比较擅长,让我们来帮你们吧。此时的奕䜣的内心还是有点动摇的,这个新的改革方向在哪里,传统的封建礼学是帮不了他的。他不明白的事情太多了,比如这次英国人想阻击中国从法国人那里购买军舰的原因,不单单是想从中国赚钱而已,在欧洲大陆上,这两个国家已经公开撕逼了。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组织欧洲各国来巴黎开会,想推广一下自己的法郎,直接代替英镑作为世界性货币。这一下把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给激怒了,中国的这场商业之争,也只是英法在欧洲大陆上的延续。奕䜣不知道这其中的内情,而拥有大量国际人才的左宗棠却明白英法之间是怎么回事儿。于是,他马上写信给奕䜣,告诫他不要落入外国人的圈套,我们现在虽然是从国外购买的东西,但是一定要自己培养人才,特别是要自己组建起一支海军才行,并且左宗棠为了说明海军的重要性,还汇报到,如果国家没有战事,这些军舰完全可以用于漕运,减少商船的投入,提高运输效率。奕䜣对这点心里也很明白,当初英法联军就是从天津打过来的,如果我们由一支强大的海军部队,国家的安全就有保障了。所以奕䜣同意了左宗棠的想法,开始在福建马尾建立造船基地,并且培养海军部队。成为了马尾船政的开始,这里也将会是中国未来海军的摇篮。
左宗棠一方面发挥法国人的优势,让他们采购轮船,另一方面就是给胡雪岩要钱。关于胡雪岩我也要多说两句,可能好多人都希望我能多写点他的故事,现在市面上也到处是他的传记,比如高阳先生的胡雪岩就写了两大本。但是,这里面大部分都是他杜撰出来的,现在市面上的胡雪岩的大部分传记都是作者自己臆想出来的。真正的胡雪岩在正史上的记载也不过就是1千字左右而已,并且大部分还是记录着他自己最后的那一场商战,这个我们以后也会重点写一下。所以,我在写他时,也会以正史为主,不会采用市面上流传出的资料。至于前期胡雪岩怎么发财的呢?我们能不能学一下呢?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真不好学,他的钱来的真不怎么光彩,并且胡雪岩本人也不像是高阳书里写的那样,是一个儒商风范,关于他的故事,我能写的尽量给大家写到。
就在左宗棠高高兴兴准备着自己的海军计划时,北京的奕䜣也在准备给他背后来一刀子,他们对这些汉人从来是不放心的,清政府的这种内斗也从来没停止过,请看下集“釜底抽薪”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09-05 17:01:10 +0800 CST  
中国这个地方,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争斗,大到国家的权力派系,小到百姓的蝇头小利,毫无例外。我有个同学前段时间看到我朝开国功勋合影时,一直感叹,这是一支多么团结、多么牛逼的团队。我给他开玩笑的说道,这个团队是牛逼,但是一点都不团结。他们之间不论是建国前的打仗期间,还是建国后的建设期间,都是厮杀不断。所以一个好团队的标志不是团结,而是这个团队的领导人有足够的能力把所有人捏合在一起。
现在的马尾船厂就处于这种尴尬的局面,原来的创始人左宗棠够厉害,不管你是法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整合在我的旗下。但是左宗棠碰到了另一个更有权利的人“奕䜣”,就是让你滚蛋,老子来接管。左宗棠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了一个沈葆桢来代替自己。可是沈葆桢能应付的来吗?特别是奕䜣为了进一步把控这里,又找了一个吴棠当了闽浙总督。这一下来平静的马尾船厂立刻热闹起来。
首先是马尾厂的技术骨干法国人,他们自己内部就开始拆台,他们自己人美里登向伦敦宫廷散布谣言说马尾厂跟北京政府脱离了关系,以后马尾厂就是一个烂尾工程,法国人是要不过来钱的。害的这些厂里的法国人拼命跑回伦敦跟拿破仑三世解释去。沈葆桢担心这些人的说服能力不够,派出胡雪岩找法国领事继续游说,一定要说明这个厂绝不会烂尾。法国人一看财神爷来了,说明这个马尾厂还是靠谱的,所以他们对马尾厂的建设心里还是有了底气。要说胡雪岩能够成为中国首富,真的有他的过人之处,咱先不说他做生意怎么厉害,从他去跟法国人谈判,就能看出首先他做人就很厉害。大家可别忘了,这个马尾厂董事会成立之时,奕䜣并没有安排胡雪岩进董事局,也就是此时的胡雪岩是一个编外人员。这种安排不知道是奕䜣把他给忘了,还是左宗棠的有意为之,总之,这么干反而是救了胡雪岩一命,因为这里的局势随着左宗棠的离去,已经变得非常复杂,大家都开始拉帮结派,开始站队,必须要跟好自己的带头大哥才行。要不然就要受排挤,受打压,但是你一旦站错队了,下场就会非常的惨。而由于胡雪岩的位置看上去不是那么显眼,大家都把这个极为重要的人物给忘了。按说这么个财神爷大家总是忽视他的存在也不对,谁家忘了锁家门,也不会忘了家里有多少钱。胡雪岩容易被各方势力所遗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只知道低调的干活,你们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不让我进董事局没关系,该让我去找法国人谈判我就去,该让我去买设备我也去。他不会分什么谁是带头大哥,只会针对这件事情该做不该做,就这么一个低调、对事不对人的聪明人,不管是谁都离不开他,吴棠也好,沈葆桢也罢,不管他们谁斗过谁,都离不开他,因为,总要有人干具体工作吧!并且他的水平相当的高,谁安排的事情他都能干好,大家都觉得他是自己人。所以,胡雪岩能够在这么纷繁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活下来,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好多人在看我写的这些文章时都说,他们特别喜欢曾国藩和胡雪岩的故事,想让我多写一点,其实曾国藩还好说,他的家书、传记比较多,写起来的资料比较丰富,但胡雪岩真的不好写,他的资料太少了,我之前已经说过,胡雪岩后来的那些故事都是高阳先生自己编出来的。但是既然大家这么喜欢胡雪岩,我就说一下我对他的开法,我们从正史上对胡雪岩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思维模式跟一个正规的官僚体系思想有明显的不同。其实政治说白了,很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拉帮结派,这点和黑社会很像,他们都要把和自己有类似价值观的人组建在自己身边,不光中国人是这样,欧美那些国家不也是这样吗?他们分别组建自己的党派,党内还要有党鞭、党魁,来确保这个党内人士都要听话。如果你敢违背自己的党派,那就叫背叛自己的信仰,下场会被别人整的很惨。黑社会不也是这样吗?小弟背叛大哥的下场,经常会被追杀。所以,你要想成为一个政治家,首先就要先学会站队。而商人和政治家最大不同就是,商人只认钱,哪里钱多去哪里?至于什么信仰、什么价值观都是扯淡的东西。咱俩是朋友还是敌人,就要看是一起赚钱?还是你抢了我的钱?至于剩下的,不管咱俩是不是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都可以忍一忍。商人的这种思维模式,看起来很冷血,也很让人鄙视。但是这也是最务实的一种,他们抛弃所谓的信仰、道德和理念,他们脱的连裤衩都没了,赤裸裸的站在你面前,他们把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丛林法则,毫无遮拦的展现在你面前。而胡雪岩的思维模式,就是个纯种的商人嘴脸,他继续留在马尾厂,是因为他还有更大的利润可图,他依附左宗棠,是因为左宗棠能给他更大的挖掘空间。至于你们之间的党派斗争,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只需要把我该做的全部做好,然后赚取我的钱就可以了。其实,我们好多人都在讨厌商人的这副嘴脸,说他们没道德、没底线、没有脸。但是这个世界的进步,恰恰又都是这些奸商推动的,看看欧美的崛起,简直就是一部商业史,里面充斥着各种的投资和贸易。他们明白商人之间的阴狠狡诈,所以他们承认人性是自私的,所以,他们制定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时,总是要预防人类的一切本性。而我们中国呢?回顾一下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一直就是一部政治强人统治的历史,我们只有唐宗宋祖。所以,我们的历史千篇一律,所以我们的历史重蹈覆辙。我们总爱幻想人们的思想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价值观是正确的。直到现在,我们的社会依然没有改变,紧紧围绕在以那个谁为中心的领导下,依然在宣传什么样的党员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依然是政治强人统治的时期。我承认现在的中国,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很可能会分崩离析,重蹈叙利亚这些国家的覆辙。但如果永远不把权利归还给百姓,不去遵循这个世界的丛林法则,将来的中国也必将衰败。清末的胡雪岩就是一个悲哀,他的一生必将是悲剧的一生,就算他没有被最后那场商战打趴下,这个世界也不是属于他的。但此时的胡雪岩是幸福的,没人来给他出什么难题,他的位置坐的稳稳当当。可是有人就坐不住了。此人便是福建巡抚周开锡。
要说周开锡可算是当时的风流人物,曾国藩手下四大布衣幕僚之一。他在曾国藩的府邸和左宗棠变成了好基友,左宗棠在福建建厂,就把周开锡找来当福建巡抚,可见他们俩之间关系多么近。奕䜣的红人吴棠来到这里之后,第一个要拔掉的就是这个人。吴棠在计划干掉周开锡之前,首先还要拉拢一个人,此人便是福州将军英桂,按说他也是左宗棠的人,可是架不住吴棠的一顿忽悠,好似这个吴棠的后台奕䜣更厉害,所以,还是站到这边来吧,于是一场轰动整个官场的竹枝词案就此开始。
话说这个周开锡买了一个婢女,休了之后便给了自己的下属,而这个婢女又周转与整个福建官场中间,福建官场马上就成了一个风月场所,女人能够在这之间相互流动,那金钱权利自然都能在里面相互流转。整个福建官场马上就变成了一个大染缸,一个让人不堪入目的大染缸。可是奇怪的是,这里面的事情,不知被谁变成了一首竹枝词,来回的吟唱。按说这种捕风捉影的东西,怎么能让人信服?况且里面涉及到了整个福建的高级官员,必须要慎重对待。所以英桂就很认真的把这首竹枝词写好之后,交给了同治皇帝,而同治皇帝也很认真的说要查一下这个事情,于是他便派吴棠和英桂作为专案小组对这首词进行破案。这正是中了吴棠的下怀,就是等这个命令呢!什么样的屎盆子都能扣到他们头上了。
远在北方的左宗棠知道这件事儿之后,一看被整人的名单,全都是他亲手培养起的自己人,这个吴棠真是精确打击啊!于是左宗棠给吴棠写了一封信,信里大加赞赏吴棠的高风亮节,名满天下。但是不是被一些小人给蒙蔽了双眼呢?这种冤假错案的东西就不要再玩了吧?吴棠此时正处于上升期,才不管你那个呢?就是要把你左宗棠的根基连根拔起,让沈葆桢成为一个光杆司令。此时,咱抛开政治斗争不谈,只说海军建设的话,吴棠这么做无异于消耗自己国家的国力,政府花了这么大力气来建设造船厂、来培养未来的海军,这里左宗棠培养起来的原班人马都是精于此项业务的人,甚至可以说当时中国这方面的稀缺人才。可是到头来却被自己的内斗搞的七零八落。在兴头上的吴棠,并不满足于干倒左宗棠的管理人才,他的目标还有船厂的技术工人,他为了更好的把控这里,从香港带来了一批员工,这些人由于仗着自己是吴棠的人,不仅工资拿的比其他工人高,而且纪律极为的涣散,迟到早退都是常事儿,谁也管不了,他们甚至跟法国人还经常发生摩擦。照此下去,估计这个厂子的将来就是倒闭,左宗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也丝毫没有办法,谁让人家是奕䜣的红人呢?但事情总是有转机的,这个中国海军的摇篮还是能够保下来的,而这个转机就发生在慈禧身上。请看下集“新的起点”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09-14 08:04:04 +0800 CST  
我记得陈佩斯和朱时茂在一次春晚的舞台上表演过一个小品叫做《车夫与王爷》,他们俩在说起慈禧时都会说“这个老娘们儿”,当时逗得我也是哈哈大笑。相信大家对慈禧的印象都不怎么好,什么丧权辱国、什么狗屁不懂、什么奢靡腐败都是她干的好事儿。但真正历史上的慈禧是有争议的,也有人为她翻案的,说她独自支撑着这个帝国往前走。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女人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可谓是巨大的,她的故事也是很多很多的,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以客观事实来讲述,等把这段历史讲完后,她到底是个混蛋还是英雄,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吧!
慈禧的第一次出场,我们前段时间已经说过了,就是和她的小叔子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把肃顺等人给宰了。之后,整个中国的内政外交基本上都是奕䜣说了算,此时的奕䜣可谓是达到了人生巅峰,小叔子和慈禧、慈安相处的很是融洽。但是哪里有权利,哪里就有斗争。他们能够和平相处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平天国还在,大家需要共同对付同一个敌人。慈禧需要奕䜣来奴驾曾国藩这些汉族的封疆大吏。可是太平天国一旦没了,那么他们之间就要挣一个你死我活了。
奕䜣这种久混与官场中间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在太平天国之后,慈禧会来对付自己,所以他会拼命的扩张自己的势力,那个手一直想往新型海军的身上乱摸,相当的不老实。可是曾国藩这批汉族新贵,也明白太平天国之后,政府要对自己动手,所以也拼命的把手往海军身上抢,谁不知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就是中国的一个怪圈,大家都明白这种内斗都是消耗自己,但是谁也停不下来,谁的速度一旦慢下来就会死翘翘。对付太平军时是这样,对付日本鬼子结束后不还是这样吗?奕䜣也就是在这种环境确实捞取了不少政治资本,但是却没有什么军事资本,没有绝对的枪杆子,说话的时候也就少了很多的分量。
其实奕䜣和慈禧的矛盾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奕䜣年少得志,有时就显得很张扬,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有的时候甚至不去请示一下慈禧。见到慈禧也不把她当外人,也不用慈禧让座,自己就一屁股坐到她面前。这在那个皇权时代是很要命的事情,臣子见皇帝,必须要皇帝赐你座,你才敢坐,要不然你就得站着说话,这是皇权皇威的象征。此时的慈禧虽说不是皇帝,但却是皇帝她妈,垂帘听政的主儿。奕䜣这么在慈禧面前表现,也是太过托大了。奕䜣还有更过分的事情,就是奕䜣坐下来之后,慈禧竟然会主动给他上茶,奕䜣也不客气,拿起来就要喝,结果刚到嘴边,觉得不对劲,赶紧又放下了下。慈禧给你上茶,这是提醒你,也是在试探你,看你还有没有把我放在眼里,奕䜣的这种举动,无疑在告诉慈禧,我还真就不太没把你放在眼里。这个梁子就这么结下来了。但是由于太平天国还在,慈禧必须把这些都忍下来。得等到时机成熟后再找你算账。
而这个时机就正好发生在一个叫“蔡寿祺”身上,这个人在历史上真的是不值一提,他本是一个小小的皇帝起居注官员,几经周转之后尽然跟慈禧的大红人安德海搞在一起,从安德海的嘴里,他知道慈禧跟奕䜣的矛盾,于是在刚刚剿灭太平天国之后,便上书参奕䜣,这本来就是一个小人投机的行为,没想到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他参奕䜣的这些东西,也都是些捕风捉影的事情,什么贪污腐败了,什么独揽大权啊,按说这些东西都是些废话。哪个皇亲贵族不贪污,不独揽大权,他怎么控制曾国藩。但是慈禧看到这份奏折却异常的兴奋,这正是她对奕䜣下手的敲门砖。慈禧马上利用这次机会不分青红皂白给奕䜣下了一个红头文件,革除奕䜣一切职务,滚蛋回家。关于这片红头文件,我就不给大家写了,总之这里是错字连篇,而且词不达意,能把语文老师给气死的一篇文章。没办法慈禧就这水平,本来文化素质就不高,要不是奕䜣把她给逼急了,她也不会亲自出来写这些东西的。可是把奕䜣给革除之后,发现坏事儿了,整个国家的运行都有瘫痪的迹象。并且更为糟糕的是外国人不干了,他们谈判时只认识奕䜣,其他的人,他们根本不放心。慈禧只能要求下面人,再去把那个蔡寿祺的奏折给核实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这些官场老油条,一得到慈禧的旨意马上就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了,这是慈禧在为把奕䜣召回来,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这回把奕䜣办的太过着急了,步子有点大,把裤裆给弄扯了,现在得补一补。于是各方官员积极办案,认真落实,果然蔡寿祺这小子说的都是胡话,奕䜣根本没那回事儿。于是慈禧赶紧把奕䜣召回来,两人相见,掩面痛哭,这些都是误会,我们还是一家人!此时的慈禧和奕䜣绝对可以评为奥斯卡最佳影后和影帝。不过话说过来,演技确实是一个政治家的基本要素,我国前任总理不也是走到哪,哭到哪,结果也是屁事儿没办成。不过慈禧这老娘们儿,没读过两年书,竟然也能悟出来这个道理,并且能够演的惟妙惟肖,可见她是有政治家天赋的。
慈禧跟奕䜣这个过节好像就这么翻篇了,大家开始各干各的事儿。但是傻子也知道,他们俩的矛盾也只会越来越深。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可是下面却是暗流涌动。所以就在吴棠利用竹枝词案把马尾厂闹的鸡犬不宁的时候,左宗棠明白,慈禧才是他们打败吴棠的底牌,因为吴棠是奕䜣手下的大红人,如果奕䜣真的掌握了马尾厂,也就掌握了帝国未来海军的命脉,慈禧是不允许的。于是只有向慈禧说明竹枝词案的真相,才能保住马尾厂的骨干。其实竹枝词案一点都不难破,里面漏洞百出,涉及到这么多高级官员,总有跟案情不符的,朝廷派个人一问便知,可是吴棠在这里一手遮天,他说谁有事儿,谁就有事儿。这回左宗棠找对了人,直接问给慈禧汇报,慈禧就在左宗棠的奏折上批了一个字“留”,也可能是害怕再多几个错别字,所以能少写就少写,剩下的意思,你们自己猜吧!这些官员,估计慈禧放个屁都能闻出她这一天都吃啥了,别说写这么一个“留”字了,所以,很快就查明真相了,周开锡他们是冤枉的。有时我在想,政治斗争的这些案件中,能不能做的高明一点,总感觉把案子做的敷衍了事,很容易给后人留下话柄的。比如我朝皇帝,把重庆那伙人都给端了之后,案件做的也不怎么光彩。虽然我不太支持他们那一伙,但是我们编故事时,认真一点好不好?
马尾厂就在慈禧的手上得救了,这也算是左宗棠在和奕䜣的博弈中,扳回一局吧。要不然总是处处被动挨打。但你能说慈禧救了马尾厂,就说慈禧是个好人吗?当然不能,她救马尾厂的原因是为了牵制奕䜣,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她就是个坏蛋吧?毕竟她还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所以政治漩涡中的人,没有好人,也不没有坏蛋,只有做出正确事情的政治家。也可能这也就是政治博弈的魅力吧!
1868年1月18日,马尾厂锦旗猎猎,船政大臣沈葆桢朝服冠带,在一片鼓乐声中,来到妈祖庙朝拜妈祖,因为今天马尾厂要生产第一艘轮船,沈葆桢要来这里祈求平安,沈葆桢和周开锡等一干大臣将第一个号轮船的第一截龙骨捧上了第一座船台。这一刻是中国造船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批人冒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他们不断的被自己人和外国人打击着,不断的被质疑,被打压,被排挤,可是他们终究还是迎来了这一天。
1869年,第一号轮船试航成功,沈葆桢给他命名为“万年清”,一个海军新的起点就此诞生。但是他不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波将要向他袭来。请看下集“再起硝烟”。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09-18 08:23:57 +0800 CST  
国企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在国家需要崛起的时候,他总能挺身而出,集中力量办大事儿,以全国之力促进某一项事业的发展,结果往往能够做出惊人的壮举。比如我们的高铁。比如我们清末甲午战争之前的海军。可是国企内部的人事安排、管理模式更像是一个政府机关,因为他们的管理层本身就都是国家官员。里面都是高度的等级分化,没有一个成型的市场模式,贪污腐化严重,人情世故居多。在后期的市场环境下总是让人感觉就是腐朽堕落的代名词。那么国企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清末的这些故事,会告诉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沈葆桢的马尾厂说白了就是一个大型的国有企业,现代国有企业该有的东西,他除了没有发行股票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有。马尾厂能够发展的这么快,是因为国家对其是大力支持,虽说这种支持是多方势力相互角逐的结果,但是却促成了国家海军的基础。但是问题来了,这里关系网也是盘根错节,相当的复杂,有左宗棠原来带过来的人马,有原来吴棠的人马,还有一群法国技术人才。拜山头,站队伍的现象层出不穷。就在这种环境下,贪污腐败现象自然非常的多。这就为别人在背后给你捅刀子埋下了伏笔。
1872年1月23日,一个身穿五爪蟒袍的二品大员,跟所有人一样,鱼贯而入进入朝房,此人名叫宋晋,江苏溧阳人,1844年赴京赶考,一举金榜题名,和他同一年考试的还有两个落榜生,一个叫李鸿章,另一个叫沈葆桢。如今已经将近三十年了,物是人非,宋晋只不过是一个朝廷二品大员,说起来好听,不过也只是爱新觉罗家的一条狗,可是李鸿章跟沈葆桢都已经是可以主宰帝国命运的一方大员了。就在宋晋漫无目的的回忆当中,净鞭三声响,清帝国的晨会开始了。一位太监掀开棉布帘子,恭亲王走在最前面,领班各大臣。同治皇帝睡眼惺忪,那稚嫩的脸上还露出几分疲倦。垂帘之后便是慈禧太后,正坐威严,等着听听臣下有什么汇报。大臣三叩九拜之后,便有太监扯着公鸡嗓子宣布晨会开始。宋晋第一个跳出来,上奏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把马尾厂跟江南制造总局给关了,整个大殿之上,群臣哗然。这老爷子疯了吧?要知道马尾厂是左宗棠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的,他同时向这两个汉族大佬开火,这不是疯了吗?事实上这老爷子不但没疯,而且相当的精明,他知道这些国有企业问题出在哪里,他在给同治皇帝汇报的过程中说,左宗棠原来给皇上汇报说,要用5年时间,300万两银子,造出11艘150马力的轮船和5艘80马力的小炮舰,现在时间期限到了,并且已经花了400万辆银子,可是只搞出3艘大船跟2艘小船,连三分之一都没达标,成本倒是上涨了三分之一,这钱都花哪了?
其实这钱都花哪了?沈葆桢心里都是有数的,如果你要说是沈葆桢贪污了,这可就太冤枉他了,论能力,论品行沈葆桢还是一个一等一的人才。可是,这就是一个国有企业,毛病太多了,大家如果没有在国企待过,那么就可以参考政府机关,那里有什么弊端,这里全都有。首先是人浮于事,各个派系之间的七大姑八大姨都是轮番上阵,但对此现象,管理人员解释道:“这也是为了便于管理才这么干的啊!正所谓自己人好办事儿”。对于这种论调,一直到现在的国有企业都是有的,持有此观点的人,我只想说一个字“呸”。一个国有企业不靠规章制度办事儿,而要靠自己人来办事儿,办出来的事儿肯定不是好事儿。什么是自己人?无非是那些想靠着你升官发财的人,他们满脑子都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你指望这些人来把企业做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但这些所谓的“自己人”,多多少少都是有些背景,导致就算他们不干活,或是胡干活也没人敢说他们,这在国有企业就会出现大量的没本事,不干活的人拿着大把大把的银子,而那些踏实肯干的人反而是活儿干的又多,钱拿的又少。整个企业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生产效率的大滑坡,生产效率一旦低下,你就会发现企业花的钱越来越多,生产出来的东西越来越不行。沈葆桢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手下这帮人,特别是那些高级管理人员,哪个不是沾亲带故上来的,他们本身可能就是冲着混日子、贪污钱来的,管又管不得,换又换不了。特别是他们的采购部门,由于里面存在着大量的腐败问题,导致他们进过来的许多备件根本不能用,所以,你说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钱都干嘛了?沈葆桢面对这些问题是说也说不清,总不能说自己手下人贪污腐败成风,自己管不了吧?在清朝出现这么大的贪污案,是要被砍头的,而你沈葆桢作为一把手,怎么能说自己没有参与呢?
老爷子宋晋可谓是打蛇打七寸,打的沈葆桢一点脾气都没有,而江南制造总局的李鸿章也是这种问题,面对这么刁钻的奏折,所有人都只有傻眼份儿,只能看着奕䜣跟慈禧表态了。奕䜣跟慈禧知道这些国企的问题吗?当然知道,他们能够掌控整个这么大面积,这么多人口的国家,自然会对各个地区的情况了如指掌,更何况是帝国的核心企业,他们心里更是有数的,甚至这里面的一些关系户就是他们安排过去的。他们对这种问题也是无解,为了能够掌控这里,必须要渗透自己人进去,可是这些自己人进去,就会和土匪一样,来这里抢权利,抢财务,就不会利于沈葆桢的管理。整个帝国大工业,就这么陷入一个死循环。所以,宋晋提出的这个问题固然刁钻,但是却不可能使慈禧下定决心关掉这些厂子。像宋晋这种老油条,自然心知肚明,他要下定决心搬倒这些人,就必须要提出下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搞的这些厂,会惹得外国人不高兴。这一下,就把这些国企的规格提高了一大截,直接上升到了外交高度,清帝国自从火烧圆明园之后,一直对外国人可谓是“胆小怕事”,生怕惹了哪个列强不高兴。而宋晋给他们指出,现在是和平时代,中国和所有国家都已经握手言和了,现在大家只谈做生意,不谈打仗,我们搞的这些军工,会让外国人不高兴的。况且现在西北地区赋税太高,叛乱严重,需要大批的钱。南方水灾需要大批的钱,我们这个国家用钱的地方多的是,干嘛非要把钱投到军工上面呢?这些问题就太过现实了,内忧外患都给你指出来了,看你怎么解决?
奕䜣看着这份奏折也是手心直冒汗,这个宋晋骂人不带脏字,却处处打击到了大家的要害,奕䜣是改革派的领袖,曾国藩这些地方势力,也是看上他的这种实力,才对他全力支持,可是现在宋晋在朝堂之上,竟然把自己批的哑口无言,束手不错,将来如果改革失败,自己也将是万劫不复。一切都只能看慈禧的意思了。帝国的将来命运,就都掌握在帘子后面的那个女人手里。
慈禧现在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了,她通过上次把奕䜣给玩了一把之后,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政治实力。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标志就是稳重,任何事情都要看清楚其中利弊之后再做决定,面对宋晋这咄咄逼人的奏折,她的意见是压一压,她对下面人说道:“造船本来就是未雨绸缪的事情,但却是帝国未来的大计方针。所以,如果宋晋说的是真的,那么将来就要重新的通盘考虑”。看看慈禧说的这些话,感觉就是什么都没说一样,但这也是政治家的手腕,对待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明确表态的。但也是因为她的不明确表态,导致以奕䜣为首的这些改革派,以后的事情更难做。
当时的清帝国想做一点现代化的东西,可谓是步步维艰,虽说我们当时的人口、面积和GDP都是世界领先,可是却被不同的势力拉回拉扯,导致我们始终是停步不前。我们不能进步,但是隔壁的日本要起来了,一个凶狠狠的恶狼成为了我们近一百年的噩梦。请看下集“日本的崛起”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09-21 23:00:13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09-22 12:54:35 +0800 CST  
关于日本人的刨腹,我又想多说两句,日本的这种刨腹行为估计也只能是这个大和民族才能有,这种方式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变态”。他们刨腹自杀时都要在自己的肚子上拉出一个大口子,看着自己的肠子从肚子里流出来。甚至极端的刨腹者,都不能用钢刀切腹,而是用桃木做的刀,一点一点把自己的肚子拉开。一般的刨腹者,刚割开自己的肚子之后,是不会马上死去,可是又疼的受不了,所以,他们刨腹时身边都要有个人,拿着一把叫做“介错”的刀,在这个人疼的受不了的时候,把他的头砍下来。日本相扑的裁判,身后背的那个小旗,就是根据介错刀演化而来的,表明我要是有一点不公平的误判,就死给大家看。典型的刨腹者就是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当他把自己肚子拉开后,负责给他介错的人,对着他的脑袋砍了三刀都没砍死他,疼的三岛要咬舌自尽,后来又换了个人,第四刀才把他的脑袋砍下来。可见刨腹这件事儿,真他妈不是人干的事儿。不过能用这种方法选择自杀的人,也绝对是一个有着很强控制力的人。他不但能克制住所有动物对死亡的恐惧,并且还能选择这么极其变态的死法,我觉得有一点人类本性的人都干不出这种事儿。所以刨腹更能体现日本这个民族极端理智的标志。他们可以理智到反人性的地步。
我们言归正传,接着说日本的历史,日本人民发动倒幕运动之后,便是明治天皇的走向前台。之后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明治维新。日本的新时代就此开始。但是明治维新真的使日本富强了吗?虽说现在的明治维新被我们的历史给吹的天花乱坠,好像日本一夜之间就变的强大了一样。其实也正是这样的幻觉,让我们也想盲目的效仿,搞出了一个“戊戌变法”。但细细想来,日本变法之后,不论是GDP,还是军事实力,跟我们的大清帝国还是差了好几个档次,他们的明治维新如果从表面上看,还没有我们的维新运动效果好。但是为啥我们就能被打败呢?具体原因还是要仔细看一下明治维新的内容,一个国家的兴起借由此而来,但是这个国家没落也会因此而起。那么明治维新里的秘密到底是什么?请看下集“明治维新”。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09-25 07:53:37 +0800 CST  
说起日本的明治维新,我们传统意义上都认为这是一次伟大的改革运动,是他的成功使日本一举成为亚洲第一强国。但是细细一看,明治维新搞的这一套东西一点都不新鲜,他们什么引进西方工业技术,什么改编军队编制,什么鼓励经商、消除阶级,甚至建立几个大型的国有企业。这些东西不要说是他们原来的幕府搞过这一套,就连我们的大清朝不也是在搞这些东西吗?这么老套的东西为啥能在明治天皇的手下成功呢?为啥我们的大清帝国就失败了呢?
要说明为啥明治天皇能够改革成功,我们还需要推翻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一个认识,就是我们总认为只要虚心的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必定也能走向一条富强民主的道路,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明治维新真的全盘西化了吗?按我的历史观来判断,明治天皇不仅没有全盘西化,而且还越来越走向了封建时代。他们也只是穿上了西装,打起了领带,骨子里还是效忠天皇那套东西。也就是在明治维新时期,天皇的权利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建立的所谓西式话的学校,也在拼命的灌输如何维护天皇权利,这和西方所说的什么自由、民主差了十万八千里。他们虽然积极引进了大量西方工业,但是工厂里等级森严,基层的工人就和机器人一样,根本就没有什么人权可谈。也就是说日本的崛起,也正是在这种高压态势下开始的。而我们大清帝国的洋务运动恰恰相反,由于多方势力力量均匀,所以好多事情我们都要商量的来,从来没有说慈禧一声令下,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奕䜣头脑一冲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大家做个什么事情,都是多方势力相互角逐的结果。我们所建设的工厂里由于有大量的外国专家,工人的人权反而变的很高,该休息时就得休息,该加班就得给钱。这就是明治维新的改革真正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不是越来越开明,反而是越来越封建,他们可以死心塌地的围绕在天皇身边,天皇可以说一不二。甲午之后的戊戌变法,非要仿造日本建立什么君主立宪,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救中国。我们的历史书也把康有为给捧上天了,好像只有他能够拯救中国一样。可是,我们反观那时的戊戌变法就是一堆狗屁,他们根本没看懂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怎么一回事儿,明治维新中虽然是君主立宪制,还成立了什么议会,什么首相,但是在天皇面前,这都是些摆设,起不了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天皇永远是说一不二的。只有天皇有了这么至高无上的权利之后,他才能调动所有国内资源,挖掘所有的国内潜力。比如:他虽然强调土地是私有财产,但是在商业壮大中,必然要伴随着土地的大量吞并,必将有大量的农民没有工作,但是他们会为了天皇效忠,不要说没地种,没饭吃了,就算让他们饿死也心甘情愿。所以,日本在明治时期,虽说国内矛盾也很大,但是没有引起什么大的社会动荡。所以天皇的绝对权威才是日本崛起真正的秘密。这和我们传统封建社会何等的相似,中国哪个繁荣时期,不是伴随着一个绝对权力的皇帝呢?而哪一次的衰败不是有一个掌控不了这个国家的君王呢?那么这么看来,封建社会也不错,民主社会不一定就好了吗?这么分析下来也太过偏见了,不管一个选择了哪种制度,每种制度的演变都是要有代价的。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他的代价就是漫长的时间,从来没一个民主国家会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整个社会漫长的磨合才能形成。而封建的、专制的社会,他的代价是什么?我觉得日本的经历就会告诉你一个很好的答案。
任何权利都不是真空的,他都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的,而封建的天皇,他的权利基础不是来自什么贵族,而是来自于基层百姓,正是通过他们的倒幕运动,才使得天皇从新走向政治前台。但是一个尴尬的问题来了,如果这个社会想要迅速崛起,必将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被牺牲的人,大多又都是基层百姓,当基层人民和新兴的资本社会产生巨大矛盾的时候,天皇该站到哪一边呢?明治天皇很尴尬的经历着这一切,一边是支持自己的百姓,一边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况且日本这个地方,要啥没啥,大家就那几片地能种粮食,都被建成工厂的话,会饿死人的。可是不建工厂,整个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所以天皇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侵略别人。只有从别人家里抢出来东西,他们才能保证有饭吃。日本的侵略性就在明治维新成功的这一刻,已然埋下了种子。明治维新的弊端还有一个,就是天皇是靠基层百姓拥戴上来的,为了拥护天皇,他们可是不少打仗,也没少死人。天皇一旦被成功的推向了前台,基层百姓就有了这种以下犯上的传统。他们自己认为这么干是一件光荣的传统,到最后基础的军官甚至敢违抗天皇的命令。日本也因此逐渐失控起来,直到最后他变成了一头洪水猛兽,深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泥潭里不能自拔。所以,日本的将来的命运都是在明治维新时就已经埋下了祸根。这也就是封建、专制体制下的代价,专制的东西就像是一剂春药一样,兴奋起来很快,也很爽,但是爽过之后呢?就像广告词里说的一样,身体被掏空了。
也许有人说了,中国古代不也都是封建体制吗?我们怎么没有侵略别人呢?反倒是别人来侵略我们。其中的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第一:我们地大物博,产粮食的地方比较多,反观我们周围的其他的地方,要不是草原,要不是沙漠,种不了粮食,我们侵略他们干什么?第二:不知大家发现这么一个规律吗?中国盛世之后,必将衰败,没有哪个王朝能够一直兴盛下去的。我认为有的历史学家就此现象分析的很好,他们说,盛世之后,人口必将增加。而中国面积就这么大,粮食产量是固定的,所以养不了这么多人,这样才会出现不断的衰败过程。所以,我们的人口长期以来不可能会超过1亿人,一旦超过1亿人口,这个王朝必将衰败。不过这里有个特例就是清朝,在康乾盛世,我们的人口就长期的超过了1亿,原因是我们引进了土豆这种高产农作物,大大的提高了粮食产量。但即便是这样,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粮食产量增加速度,也永远满足不了人口增长所带来的负担。所以,清王朝在康乾盛世之后,一路衰败。如果这套历史分析理论成立,这也就解释了,中国封建王朝更替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扩张,没有侵略。但是侵略者从来也不会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像我们的元帝国一样。他们巩固自己侵略的成本也将变的非常高,这就是封建王朝的悲哀,不侵略必将衰败,侵略别人也必将失败。这就是封建的代价。
我们今天说了这么多的纯理论知识,大家一定觉得有点枯燥吧,比起之前的文章,今天没有历史故事,没有勾心斗角,但这才是我们写这些文章的真正意义所在。我们看历史的目的就是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看世界的角度才对。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要坚持写下去的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排出大量的精英去欧美学习,明治政府的第一大臣岩仓具视,派出了自己的使团游历各国,这个使团的阵容可谓是豪华异常,他们的团长就是明治三杰之一的大久保利,当然还有一个当时不太出名的小弟“伊藤博文”。他们的第一站本来设计好的是来美国,可是美国人由于占领他们的时间太长了,反而对他们很冷淡,让他们心灰意冷。不过,欧洲那边倒是很热情,尤其是德国,当时的德国也是刚刚建立,第一任大哥俾斯麦,那可是大名鼎鼎,刚上任不久就活捉了那个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三世,国内工业是蒸蒸日上,国家态势呈火箭式上升。大久保利,第一次见到这么一个传奇人物,很是兴奋,在招待会上直接问俾斯麦,一个国家的富强到底是工业还是制度决定的?脾斯麦对这个问题大为的吃惊,因为对比之前中国的代表团团长崇厚,他的目的就是旅游,看看德国妹子跟我们的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就是跟脾斯麦问问军舰多少钱?能不能便宜点?整个一副商人嘴脸。这是一个为国为民的政治家应该有的素质吗?
脾斯麦很有兴趣的跟大久保利谈了很多的治国之道,听的这些日本人是如痴如醉,兴奋不已。此后日本给自己的定的目标就是要在工业上以英国为榜样,在强兵上以德国为榜样。事后伊藤博文在回忆他的这段谈话后用了六个字“始惊、次醉、终狂”,可见日本人是真的要想好好学习来的,哪里像中国人始终摆着自己是天朝上国的架子不肯放下来。
脾斯麦在送走中日两拨使团之后,也是唏嘘不已,他说道:“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胜,中国败”。这句话一语成谶,成立二十年后的预言。
那么这时的中国人就没有惊醒吗?他们没有看到日本人的野心吗?其实那时的中国不缺少精英,李鸿章就是其中非常杰出的一位,他对日本的这次改革和他们的欧美之行了如指掌。他甚至知道现在的日本人正在和法国人做生意,而他们马尾厂的技术方面全是法国人提供的。他明白中国的海防危及,台湾危及。但是他们还需要对付那个老头子宋晋,宋晋的这封奏折,把整个马尾厂和江南制造总局搞的鸡犬不宁。这就是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别人在一心一意搞建设,而我们还是明争暗斗。此时的甲午战争根本不用打,我们也已经败了。但是这些清帝国的精英们,还是想努力一把,他们必须要把这个工业基础保下来。请看下集“拼死一搏”。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09-27 22:06:19 +0800 CST  
正儿八经说民国——拼死一搏
原创 2016-09-29 白羽飘飘 白羽飘飘
点击上面白羽飘飘字样,看更多好文章
在我写到宋晋上书告马尾厂贪污腐败时,有个网友问我,宋晋这是图个啥?一下子把所有人都得罪了。其实,在写这段历史时,我心里也没想明白,真有种感觉,就是宋晋这老爷子就是吃饱了撑的,一个人要单挑整个帝国的军工产业。直到最近,我一直在看日本的历史,才明白了宋晋到底是什么意思?中外改革都是一样的,始终都会出现两类人,一类是改革派,另一类叫做保守派。日本的明治维新时也是这样的,开始两派吵的不可开交。可是天皇最后站到了改革派的一边,对保守派说了两个字“闭嘴”,从此以后他们还就真的闭上了嘴。
可是中国不一样,马尾厂这些现代化工业都是慈禧跟奕䜣批下来的,他们按说都是支持改革派的,况且改革派的这些大佬都是手里有兵,有钱,有实权的人。按说这种阵容,是没人敢惹的。虽然,也有人鼠目寸光,只是抱怨这些改革花钱多,办不了什么实事儿,但也都是小声嘀咕,绝不敢大声喧哗。但中国总有些愣头青,比如我们的宋晋大人,他身为工部的副部长,主管国家工业建设,但是却看这些企业非常的不顺眼,就是想摸摸你的屁股。为啥他就有这么大的胆子呢?原因也很简单,他看到一个别人看不到的利益链。这条利益链背后有股巨大的势力在支持他,表面上看他是单枪匹马,不堪一击。可事实上他却有万人拥戴,而岌岌可危却是左宗棠他们这些汉族大佬。
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说明我们的皇权是怎么来的?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吗?显然不是!任何皇权的建立都是多方势力相互扶持的结果,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这三个帮,皇帝就是光杆司令,更别谈什么皇权了。皇太极要想把李自成给灭了,不可能带着自己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就把这件事儿给办了的。他需要发动整个满族的各大家族,协同作战,才能有足够的资源跟李自成对抗。除了这些八旗之外,他还联络了蒙古族的各大家族, 人,甚至一些汉人,大家一起来参与到进攻中原的队伍中来。而这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家族,被封为我们非常熟悉的“八旗”。建国之后,这些人自然也就是好吃好喝的,除了个别斗争的牺牲品之外,大部都掌握着一些国家命脉,他们之间再通婚,再联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贵族阶级。而且这些阶级是那些通过科举的平民子弟,就算以后成为封疆大吏的人所不能比拟的。这些人可能都是官一代,所以根基常常不稳。经常是这一代还没干完,就下了大牢了。所以,这个国家经常有这些不太引人注目的贵族大家,他们在历史课本里并不怎么显眼,没怎么打过仗,没怎么参与到宫廷斗争中,但他们却是能够影响国家走向的一批人。
但是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守旧,因为只有守住旧的制度,才能保证他们的金饭碗永远有。如果皇帝今天发布那个命令,明天修改这个措施,那么最没有安全感就是他们。宋晋表面上是一个人在战斗,但背后却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而左宗棠需要面对的真正敌人就是这些帝国的老牌贵族阶级。
这些老牌的贵族阶级大多都是八旗出身,习惯性的骑着马打仗,而左宗棠他们搞的这个现代化军工,让他们觉得自己毫无用处。人有时候就这样,时代在变革时,总有一些人会发现自己没什么用了,也许他们以前风光无限,也许他们曾经一言九鼎,但是他们不愿意可能不擅长学习,所以,时代决定淘汰他们。在淘汰他们的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够自我反思一下,为啥自己就这么个下场。人们通常会把自己的没落归咎于别人的错误。所以这些老牌贵族的眼里,左宗棠这些改革派的形象就是乌龟王八蛋。但慈禧支持这些改革,所以这些贵族只好暂时闭嘴,可是宋晋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原来这些新式的军工企业里都有这么多的猫腻啊。于是这些人张嘴开始咬他们。慈禧本来把这些事情给按下去了,先稳一稳再说。但是在这些贵族的压力下,他也只能下令查一查,看看这些厂里的腐败情况到底怎么样。
这时正好马尾厂又出了一个事儿,给了宋晋一个天赐良机。原因是左宗棠手下的心腹人物杨昌浚,在马尾厂工作时,发现了“湄云号”军舰的一些问题,然后给皇帝写了封信,说这艘船不适合在海上运行,能否和内陆河的军舰对调一下。这本来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不巧的是,这艘船是马尾厂第一艘军舰,而这时马尾厂的老大沈葆桢又称病在家休养。这些事情马上被宋晋联系起来,既然这艘船不适合在海上运行,那肯定有质量问题,这一艘船有问题,那么肯定马尾厂造的所有船都有问题。而且沈葆桢在这个节骨眼上称病不出,这不是在推卸责任吗?
慈禧也只好下令去查这件事儿,这一查不要紧,还真发现“湄云号”在出海巡洋的时候熄火了。这时恰好有一个英国商船经过,看热闹的永远不觉得事儿大,“湄云号”熄火这件事儿马上被英国人吵的沸沸扬扬。这下宋晋高兴了,凭着自己一个人的努力,马上就要把改革派打下去了。其实新轮船熄火这种事儿,放在那个时代再正常不过了。就算是我们现在这么发达的技术,一款新车被研发出来,都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怕的就是外行不懂看热闹,看热闹不怕,还有人会瞎起哄。可是整个大清帝国懂轮船技术的有几个人?特别是清帝国的高级管理层,大家从下受的教育只有四书五经,帝王将相。对科技这种事儿,一点兴趣都没有。现在好了,外行管理起了内行,宋晋身为工部副部长对此是一窍不通,拿起此事狠劲的做起来文章。
远在西北的左宗棠有点坐不住了,他面前的形式也是异常的复杂,他面对的可能已经不是西北的回民叛乱问题了,而是沙俄鼓动这些地区独立的问题了。整个帝国再次陷入了一次危机,可是这次的危机只能他一个人来抗。北京的人已经把杨昌浚的事情,给他汇报了,他已经知道怎么回事儿了,所以他赶紧向同治汇报怎么回事儿,这种发动机熄火问题,外国人也是经常碰到,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磨合。并且福建船政不仅仅是造船这么简单,他还培养了大量的海军人才,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未来帝国海军的支柱。然后他又把宋晋批判他们的所有问题也一一做了回答。整个奏折看上去是费尽心机。毕竟这里是他的所有心血。
其实比他急的还有一个,就是沈葆桢,他也是因为杨昌浚的事情,被卷了进来。其实为啥他要请病假,他也是有苦说不出啊!为了这个船厂,他父亲快不行的时候,他留守在了岗位,他父亲去世,他还是留在岗位。他多次上书要回去奔丧,但是朝廷回复“不可”,没办法,国家需要你。最后,船厂终于有了眉目,他可以放心的回家看看了,当回到家时,也只能看到父亲的坟头了。由于长时间的大负荷的工作,再加上看到父亲长满草的坟头,身体和心里都有点受不住了,长期咳血,一病不起。他是真的生病了,所以才没在“湄云号”出事的时候,待在岗位上。这次宋晋的撕咬,硬就是把这位劳模给拽进来了。他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上奏折陈述自己的委屈。阐述一下帝国海军的未来。但是,凡是都有个先入为主的思想,慈禧这些人在造军舰方面也都是外行。宋晋给她说什么船只质量问题,她多多少少还是要听进去一部分的。
左宗棠跟沈葆桢也只能在这里干等着了,干等着皇帝最后的命令了。此时唯一一个能够拯救中国未来海军的只剩下了李鸿章。不过最近李鸿章变的很是消沉,因为他的老师曾国藩去世了。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09-30 08:18:34 +0800 CST  

其实,如果不是曾国藩近期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宋晋未必敢这么嚣张,因为现在整个帝国的要害人物,基本上都是湘军出身,而曾国藩才是湘军的灵魂。现在曾国藩躺在床上不能动了。宋晋才瞅准了这么一个机会上手的。要说,李鸿章跟曾国藩的关系,可谓说不清道不明,一方面曾国藩是他的老师,另一方面曾国藩总是打压他,搞的他心里很不爽。他们俩撕逼过,合作过,感恩过,分手过。可是现在曾国藩走了,以圣人的形象完美的离开了人世,李鸿章开始郁闷了。甚至有些消沉了。也可能在他们俩这么多年的相处过程中,曾国藩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符号吧。就在曾国藩去世的这段时间里,也是宋晋闹的最凶的时候,这里甚至涉及到了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他也是不闻不问,随他去吧!
但军机处的一封密函,让他不能选择回避了,皇上要问他的意思是什么?此时的日本已经在走访各国,李鸿章已经开始警惕了。此时他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安逸,他选择了支持继续改革。改革总要得罪人的,中国自古以来的改革家就没一个好下场的。商鞅被人五马分尸,张居正死后被人从坟里挖出来“挫骨扬灰”,只有,也只有真的勇士,才敢选择这条路,而此时的李鸿章,就是这样的人。也许他之前贪权,耍心眼。也许他之后,签订合约,不要脸。但是此时的李鸿章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1872年6月22日,李鸿章给同治皇帝写了一份,非常有名,篇幅巨长的奏折。文中阐述了,国内外形势,多少国家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侵略,特别又指出,日本也在经历一场大改革,他们的目的是要侵略我大清朝。李鸿章这么说可不是没有根据,日本的那个岩仓具视派出的使团,不仅去了欧美,还来到了中国,并且在中国收集了大量的情报。宋晋的这次对改革攻击,岩仓具视也是了如指掌。李鸿章大声疾呼,我们不应该忘记二三十前的鸦片战争,更要把眼光放到千百年之后的子孙万代。国家什么花销都可以省,唯独设兵防,练习枪炮,制造军舰不能的钱不能省。之后,李鸿章又对“湄云号”以及马尾厂的一些问题,一一做了回答,这些刚出来的船只出现问题,都是国际上常见的问题,不必大惊小怪。李鸿章这么说,还真不是在吹牛,也不是为了安慰慈禧。常年在马尾厂工作的法国人德克碑就说过,此时中国的海军可谓是突飞猛进,已经不能和十年前同日而语了,如果再给中国十年的时间,中国必将做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我们那时的海军真的已经走到了许多欧美国家的前面,只是我们自己还不清楚罢了。
慈禧看着李鸿章的这篇巨长的奏折,半天也没说话,同时收到左宗棠、李鸿章和沈葆桢三位大佬的上书,这种情况还真少见。这种分量也不是一般的重。如果,慈禧真的是一个没有责任感,像历史课本里说的那样,愚昧无知的话。此时的慈禧完全可以不顾这些汉族大臣的反抗,毕竟那些支持守旧的贵族才是自己人,况且自己真的不懂轮船,这玩意将来能有多大用,估计她心里也是没底的。但是,慈禧明白一件事儿,国家必须改革。她不懂技术,却懂得政治。所以,她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把这些大臣的奏折叫总理衙门处理。总理衙门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整天跟洋人打交道,是奕䜣这种改革派的发源地。大家都是支持新技术的。把这些奏折放到这里,这不明白的说支持改革吗?慈禧又一次的保住了帝国海军。有人可能会说,这对于慈禧来说,不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儿吗?值得我们赞扬吗?其实,在那个时代,我们对外界都是无知的,能敢于挑战贵族阶级,敢于尝试新鲜的事务,敢把国运压在这个砝码上的人,勇气、胆识和眼光都是一流的,那时的慈禧已经做到了。可见那时的我们,有这么多的精英,如果再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中国能成为什么样,还就真不好说了。可是日本已经坐不住了,他不会给你这个机会的,他开始试探着摸摸这个庞大帝国的屁股了,请看下集“试探台湾”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09-30 08:20:34 +0800 CST  
帖子上2000了,感谢大家的支持,祝大家节日快乐。这段时间想多陪陪家人,更新的会慢点,不过大家放心,我肯定会写完的。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0-01 08:43:31 +0800 CST  
@bonjov 2016-10-04 08:59:19
精彩,mark
-----------------------------
谢谢捧场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0-06 09:53:50 +0800 CST  
让大家久等了,刚过完节,写了两个晚上,明天给大家更新。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0-10 00:14:39 +0800 CST  
台湾其实一直在我国古代的地位都不怎么高,这也好理解,我泱泱天朝上国,从来不指望通过海上跟其他国家有什么关系。我们几千年来基本上都快把这里给忘记了,这里基本上也没有派驻过什么官员驻守台湾。直到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大批大批的外国人开始横渡大洋,跟世界各地做起生意,特别是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了整个东方的一个重要贸易窗口。虽然此时的中国处在明朝时期,政府开始封关禁海,但是老百姓却架不住利益的诱惑啊,大批大批的福建人开始偷偷的开船到了台湾,通过这里向东南亚进行扩展,跟外国人大笔大笔的做起生意来,逐渐的形成了台湾的客家人。有句话说的很好“赔本的买卖没人干,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这老百姓做起生意来真的是不要命,外国人手里拿着洋枪洋炮,一个个打扮的跟海盗一模一样,跟这帮人做生意,简直就是虎口拔牙。再加上这些中国人本来就是背着政府偷偷摸摸的做生意,他们的利益一旦受到侵害,政府是一点不管的。所以,在东南亚一些地方经常会出现大规模的屠杀华人事件,可见我们的老百姓出去混口饭吃是多么的难。
可是中国人,向来是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生存,我们的这些商人不仅顶住了这么严酷的生存环境,并且一度把生意做的很大。可是就算是我们的商人牢牢的把持住了台湾这块地方,政府依然看不上这里,认为这里环境太恶劣,谁也不愿意来,特别是后来被郑成功占领之后,清政府更是看这里比较恶心,恨不得让他有多远滚多远。直到施琅说服清政府这里的重要性,政府才打算派兵把这里重新打回来。打回来之后,依然不把这里当回事儿,只是划分了一少部分作为自己的行政区,剩下的绝大多数土地给台湾原住民自己管理。原因是他们觉得剩下的地方瘴气太重,不适合居住,就让给那些原住民吧!虽说中国一直看不上这里,但是一双眼睛却死死的盯住了这里,因为台湾对他们来说太过重要了,因为这个国家的名字叫做“日本”。
我们摊开地图不难看出,日本如果想统治东南亚这些国家,跟欧洲长期保持稳定的贸易关系,台湾是怎么也绕不开的。没办法,日本的地形太过狭长,在中国这个庞然大物面前,真的很像一条虫子,往哪发展都要受限制。但是如果日本拥有了台湾马上就会不一样了,日本就会像一把手术刀一样,紧紧的放在我们的咽喉部位。也就基本上封锁了我们大部分的出海区域,并且有了台湾,就拥有了台湾海峡,日本的海上供给线就会缩短很多很多。直到现在,最不希望台湾跟大陆统一的,不是美国,而是日本。日本现在不能把台湾归为己有,就开始争起了钓鱼岛,去争整个南海的所有权。可是如果中国大陆、台湾一旦统一,所有的南海问题都不会再是问题,而此时就会造成对日本的出海区域进行限制,日本也必然会牢牢的锁在他的弹丸之地里。所以有人说过,如果台湾统一,那么中日两国必有一战。
在对待台湾问题上,日本内部开始也是有分歧的,他们有的人认为应该先去打 ,因为这里是中国的藩属国,应该比较容易得手。也有像岩仓具视这些政治家认为,日本应该先让自己强大了之后再去进攻中国。但是不管哪门哪派的说法,归根结底都是要侵略的。因为日本自己也着急啊,明治维新在日本社会刚刚开始的时候,明明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可是突然之间就停止不前了,甚至还有倒退的现象,国内矛盾开始严重。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之前已经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说了,总之,天下不会有什么改革会突然之间能够拯救这个社会的。日本这时也是骑虎难下,明治维新不能就这么不了了之吧?所以,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改革的另一条路“侵略”。一旦日本人要打起这个心思,中国就会成为他们的猎物,他们早就对这里催延三尺了。但是,如果靠日本跟中国单打独斗,此时的日本还没有那个实力,不要说日本的陆军的此时比不过中国,此时的海军跟中国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日本人就把自己的干爹美国人给找来了。虽说前期,美国人一直不太看好日本的什么明治维新,多次对他们进行打击和羞辱。但是美国人看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中国到处发财,心里也是直痒痒,也想在中国插上一脚,但你要说直来直去的对中国搞侵略,美国也拉不下这个脸,就像现在的美国对伊拉克、阿富汗一样,总要找一个借口吧?日本正好给了他们这个机会,美国人可以爱面子,日本人就可以不要脸。于是,美国人在日本大喝一声,都别争了,就听我们的“攻打台湾”。为此日本还相信制作一个军事计划,要用1万人马,利用台湾攻打到紫禁城,把皇帝赶回东北老家。看来日本军人爱说大话这个传统,那时就比较流行了啊!于是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带着一帮美国雇佣兵,占领了台湾牡丹社(台湾原住民的一个部落)。
这时北京的态度就尤为的关键了,如果北京强硬,日本必然会怂一下,此时的日本看中国,还是一个庞然大物。但是如果北京软一下,日本必然会更加嚣张,欺软怕硬一直是日本的本色。可是最后,北京军机处的命令却让人大掉眼镜,他们决定怂一下,先让让沈葆桢巡视一下台湾,在台湾附近强烈抗议两声,就此了事儿。按说这种命令都是绝对保密的,不可能让日本人知道我们的底牌的,说不定沈葆桢吆喝了两声,能把日本人给吓怕呢?可事实上不仅日本人知道了这道命令,整个全世界都知道这份机密文件,因为这道命令被登到了报纸上,搞的全天下沸沸扬扬。这可是机密文件,到底是谁泄的密,白老师卖个关子,咱暂且不说。咱先说一下,北京为啥会对日本这么怂呢?按照官方的解释是,这些腐朽的官僚机构,只知道保留自己的利益,完全致国家大事不管不顾。这样的解释,明显太过扯淡。当时的精英,目标都是为了富国强兵。而且我们泱泱大国对日本一直是不怎么能看得上的,在我们眼里,他们就是绰尔小国,狗屁不是,对谁怂也不能对他们怂。所以,这份机密文件被登到报纸上时,整个社会就炸了锅了。白种人欺负我们也就罢了,你个小日本也敢来捣乱,这次决不能给他们这么怂,要给他们干起来,才过瘾。可是中国这次对日本的妥协,确实是一次对外加事件,成熟的处理方式。这次日本是带着美国人来的,在美国人的眼里,日本就是一条狗,让他咬谁就咬谁。这次虽说是日本进攻台湾,可是日本背后的主人是美国。所以,对待这件事情上,还是要慎重考虑的。还有更重要的,两国如果开战,比的不一定就是军事实力,能否打的了胜仗,是多方面力量综合的结果。军事实力,也只是军事战争中的一项而已。政治环境、供给供养等问题,都能决定战争的胜负。而这些,正是我们不具备的东西。当时清政府的精英们,对此心里都是有数的,我们虽然军事力量突飞猛进,但是内部勾心斗角,保不齐前方打着仗,后面就有人来搞你的鬼。而日本现在是紧紧地围绕在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之下,各门各派虽有意见不同,但只要天皇一开口,其他人都得闭嘴。早就警觉日本人的李鸿章,已经把这些东西都看透了。所以才会有,甲午战争之前,全民都在喊打,唯有李鸿章说不能打。为此李鸿章还背上了一个“怯战”的骂名。
在台湾问题上,态度最可气的就是英国人跟法国人,他们太明白美国人为什么要支持日本人了。他们之间打交道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他们非常盼着清政府能够对日本人硬气一点,恨不得马上就派兵出去跟日本人火拼一下,自己也能多卖点武器。可是他们刚刚煽动完清政府的战斗激情,扭脸就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说如果中日开战,他们保持中立。当一个国家弱小时,特别是你很有钱,还很弱小的时候,别人跟你合作,永远都是为了你的钱,不可能真心实意的帮助你,交朋友也要看实力的。
可是最后,神奇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日本人在沈葆桢吆喝完之后,竟然真的拿着自己的赔款回家了。日本人虽然一直在吹牛要一万人就拿下紫禁城,可是一看到实际情况,自己此时还真没有能力吃的下中国,得点好处就跑路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0-10 08:28:34 +0800 CST  
外患解决了,中国人习惯性的内斗又要开始了,不过这次各种主角配角都要换一下了。因为同治皇帝蹬腿了,这位爷真是一个不安分的主儿,自己后宫佳丽三千,非得出去寻花问柳,结果染上了花柳,彻底把自己搭进去了,这其中的原因真的很像周星驰电影里的桥段,我们看看以前后宫的老照片,那些妃子张的确实有点恶心,这也难怪皇帝要嫖娼。不过在同治蹬腿之前,他办了两件事儿,确实不怎么地道。第一个,就是在查处军机处泄问题上,本来沈葆桢觉得这份命令是给自己的,一看被泄密了,赶紧给皇帝写一份检查,说一下自己可能失职。这本来就是一份充满责任感的自我检讨,可是却成为了同治的靶子。谁让你写检讨了,肯定是你出的问题,于是对沈葆桢是穷追猛打,搞的他的也是疲惫不堪。最后在严查之后,发现这份泄密可能李鸿章有关系,搞的大家都不敢往下查了,于是这么大个案子,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另一件就是对待奕䜣的事情上,自从慈禧整了奕䜣第一次之后,皇帝也看自己这个叔叔不顺眼了,时不常也把奕䜣拉出来练练手,这一次刚让宗人府彻查奕䜣的时候,听说日本人要攻占紫禁城,吓得赶快又把奕䜣从宗人府拽出来,让他去跟日本人谈判去。可是日本人哪有这个实力,他们很快派出使团要跟中国谈判,大家谈谈赔款就了事儿了呗。同治这颗悬着的心咣当落地了,马上继续让宗人府再把奕䜣抓起来。可是日本人到北京之后,发现总理衙门没人跟他们谈,这下慈禧坐不住了,马上发话,说同治少不更事,他说了不算,赶快把奕䜣再放出来,官复原职。这奕䜣也是连续坐了两趟过山车,太刺激了。你们这是玩我呢?其实,那个封建的时代,皇帝想玩谁都是那么的简单。同治通过对沈葆桢,对奕䜣这两件事儿上,可以看出,他还是个孩子,一个未经世事的大男孩。但是,他的继任者光绪呢?表面上看来,光绪是慈禧精心培养出来的一个圣贤君主,但实际上他跟同治都是一路的货色。不过光绪朝的故事太多了,也太有趣了。他们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建立了北洋水师,这个帝国梦寐以求的海防部队,竟然在这个大男孩的手里诞生了。不过北洋水师的建立过程,也不是那么平坦,他的故事和这个时期的其他故事一样,都是多方势力角逐的结果。请看下集“建立北洋”。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0-10 08:30:12 +0800 CST  
@习家大掌柜 2016-10-11 09:00:49
什么时候更新啊
-----------------------------
昨天晚上写到晚上12点半,真是谢谢大家支持,不敢懈怠,只是白天太忙了,只有晚上有时间,一定尽快更新。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0-12 08:49:23 +0800 CST  
前期有人问过我,怎么晚清的历史人物就那么几个人,反过来倒过去就是他们几个人的故事,其他人呢?其实其他人真的没什么好写的,晚清是一个精英集中的时代,这个时代的这些厉害人物,绝不亚于中国任何一个时期的精英人物。但这个时代,却又是一个精英匮乏的时期,除了这几个人之外,再也没有后辈晚生能够扛得起这面大旗了。这和民国时期,牛人前仆后继的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过这也好理解,一个专制的社会体制下,精英就永远会是那几个人,阶级社会已经相对固化,社会其他阶级的牛人很难有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而这些问题,清政府的一些高级官员,其实也已经注意到了,比如奕䜣的铁杆追随者文祥,他第一次向慈禧太后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让社会各个阶层介入到国家决策的层面中来。这对于一个封建王朝而言,无异于是虎口拔牙,中国历来哪朝哪代不是皇帝说了算的,现在要让皇帝分享自己的权利,这简直就是扯淡。好在文祥现在的身体一直不太好,看样子不久也就要见佛祖了,慈禧看完他的建议之后,也没把他怎么样。
相比文祥而言,李鸿章要比他聪明的多,他才不会干那种政治体制改革的事情,他要做的就是要从军事上,从技术层面上改革这个国家。虽然可能他心里也明白,他做的这些对这个没落的王朝而,已经是于事无补了。但是他也很急的,急的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此时的清帝国内部的实权派们,曾国藩已经去世,奕䜣常年受排挤,立足不稳,皇帝跟慈禧时不常的就要把他拎出来给修理一顿。能够和李鸿章抗衡的也只剩下一个左宗棠,可是清政府把左宗棠调到了大西北,在国家中枢地位的人物,也就剩下了李鸿章。正所谓枪打出头鸟,李鸿章一支独大,也就意味着自己也有被打掉的可能。所以,李鸿章做事更要小心翼翼。但是政治圈里的人物,小心翼翼永远是不够的,你要想活下来,就必须要实力,你得有自己的强大的同盟。李鸿章也在构思着自己的同盟会是谁?
日本在侵略台湾之后,李鸿章一直强调要把这个家伙设为假想敌,他总是给皇帝汇报说,这个家伙早晚和中国必有一战。所以,他也一直强调中国要建一支强大的海军,并且北洋三省设一个统帅,南洋四省人口比较多,一个统帅不够用,最好搞两个。李鸿章这么布局很明显,是要把北洋化到自己的门下,因为此时他认直隶总督,北洋就在他的地盘上。而南洋的两个统帅,他建议,一个给自己的亲信丁日昌,另一个竟然给自己的竞争对手沈葆桢。这对沈葆桢来说,无疑于是一份大礼,这也向沈葆桢表明自己的心,咱俩是相爱的,所以我们结成政治同盟吧。没错!李鸿章理想的政治同盟就是沈葆桢,因为沈葆桢那里有许多李鸿章想要的东西,比如沈葆桢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这里面培养的可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精英学员。他们以后也会成为决定帝国命运的重要人物,这在以后我们会重点写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李鸿章创办海军的思想是,咱也别搞什么自主研发了,就从英国人那里买就行了。日本人现在用的军舰不都是买来的吗?但是,问题来了,创办海军可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行的,他需要花钱的,需要花很多很多的钱。而且李鸿章的这个计划,意味着以曾国藩时代搞的自主研发产品,都要被淘汰,以前的投入的钱就白花了,必须要从头再来。所以,一大帮官员跳出来反对,凭什么?说说你李鸿章凭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其中反应最大的就是左宗棠,因为左宗棠此时太缺钱了,西北的事情远没有当初想的那么简单,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回民暴乱问题,已经演变成了英国人,俄国人插手,想割据中国地盘的问题,特别是俄国人,对新疆依然形成了占领之势。新疆是我国西北的门户,一旦这里丢失,坦荡的蒙古草原就暴露在侵略者的眼前,蒙古一丢,北京也就快完蛋了。但是左宗棠此时很尴尬的问题,钱不够花,这么多士兵吃喝拉撒,哪个不要钱?政府经常拖欠工资不给,此时如果要加强海军建设,就等于政府给西北军的粮饷又要减少。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可是北京政府也很为难,你说吧,哪个不得顾及,一个是海防,大批大批的日本人在挑衅,外国人也经常对中国欺负一把,全都是因为我们海军实力不强的缘故。一个是边疆,左宗棠守护的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大后方,特别是那个沙俄,早就对这里是是催延三尺,他们想要侵占这里的想法,早已是司马昭之心。到底该顾哪一头?中国此时已经是连年的赔款,国库空虚,两遍都是需要花很多钱的地方,到底该怎么办?朝廷上下立刻吵成一团。以李鸿章为首的这些人,强调海防的重要性,他们提出,新疆这些地方离北京很远,暂时不用考虑,等到我们强大之后,再想办法把这里夺回来。可是当务之急是现在的日本,今天他敢挑衅你的台湾,明天他就敢侵占 ,下一步就是侵略中国。而北京离海边太近了,日本的海军实力壮大之后,必然从海路进攻,到时中国危亡。可是以左宗棠为首的一派马上反驳,北京离大海比较近,难道离蒙古就不近了吗?新疆是蒙古的屏障,一旦新疆失守,蒙古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将会无险可守,北京也会危在旦夕。总而言之,此时的北京政府处在一个非常两难的地步。如果你是处在慈禧的位置上,你该怎么办?
清政府的态度是,哪个都要兼顾,哪个都得要。左宗棠打仗的事情,你自己想办法。李鸿章筹建海军的事情,你也得自己想办法。后人经常评价这段历史,说如果慈禧拿出更多的钱来买军舰,那么我们甲午战争可能就不会一败涂地。说这些话的人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就这么点钱,不花这里就得花那里,哪个都是必须花钱的地方。还有人说慈禧在后期,拿着筹建海军的钱,花到修建自己的颐和园上面了。经常有人就此骂慈禧是个不识时务的老娘们儿。关于这个问题,屎盆子还真不能全都扣到慈禧身上。我说过,清朝到了这个时期,基本上所有问题,都是多方势力角逐的结果。不可能一两个人就能做了决定的,挪用海军军费问题,这可不是小事儿。慈禧就算想要这么干,也不是这么容易的。之所以这么多钱被挪用了,还是因为光绪的问题,那时的光绪已经长大,这颗政治掌控的膨胀心开始不断的怂恿自己要走到前台。此时慈禧名义上说自己不管事儿了,要在颐和园养老退休。光绪为了让慈禧更好的享受生活,最好永远别出来。所以提出要扩建颐和园的计划,并且挪用了大量的海军军费。一些保守派,为了支持皇帝走向前台的大臣们,也是支持光绪这么干的。于是大家在一片和谐欢呼声中,为慈禧扩建了自己的老干部退休所。我说这么多并不是为了给慈禧翻案,她本身确实有很多的缺点,曾国藩就说过她,水平一般,说话没重点。而且也确实因为她的一些决策导致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失误。但是历史的罪过都让她来背,就有点过分了。当我们看到一些历史真相时,就会明白,处于时代转折点的领导人们,没有一个想把自己的国家搞完蛋的。她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着,拯救着这个即将完蛋的王朝。
李鸿章得到同意筹建海军之后,第一件事儿就凑钱,大名鼎鼎的北洋水师可不是用嘴吹出来的,他要购买大量的军舰。此时的沈葆桢作为南洋大臣,建议先全力发展北洋,然后再搞南洋,主动要求朝廷缩减自己的军费。可见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政治同盟已经是基情满满。可就算是牺牲南洋水师的发展,也不够北洋的胃口。李鸿章给朝廷的汇报是,北洋水师至少要1千万两白银。朝廷回答,你自己想办法,我们大力支持。李鸿章闭上眼睛开始寻思着自己都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上海海关赫德可以利用,东南商帮可以利用,还有一个盛宣怀可以用,左宗棠有胡雪岩,而李鸿章有盛宣怀。李鸿章在建设北洋水师的时候,大多的钱都是盛宣怀想法筹集的。有了这个钱袋子,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才有可能发展。这个和胡雪岩同样牛逼的天才商人,将来也会成为胡雪岩的死敌。就此北洋水师开始建立,他将来将要独自面对日本人的狂轰乱炸,你准备好了吗?
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的钱是有了,可左宗棠傻眼了,他的钱可是不好筹集,一场大战就在他面前一触即发,可是钱呢?没钱谁跟你干?于是他和李鸿章一样,启用起了自己的钱袋子胡雪岩,但此时的胡雪岩做出的事情,确实不怎么地道。请看下集“大发国难财”。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6-10-13 10:21:00 +0800 CST  

楼主:我是白羽飘飘

字数:2689

发表时间:2016-06-28 05:4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1 01:15:39 +0800 CST

评论数:5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