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儿八经说民国

中国的政治高手之间的过招,从来都是表面上不动声色,私下暗流涌动。而那种明刀明枪的相互撕逼的情景极为少见。可一旦他们开始亮出刀子要跟你拼命之后,那就是要图穷匕首见,要跟你往死里搞了。此时段祺瑞和黎元洪的佩剑都已经明晃晃的亮出来了,双方撕逼大战马上就要开始。
1917年3月3日,段祺瑞带领着国务院,单方面决定通过“对德绝交法案”。第二天,国务院相关人员拿着这份法案要找黎元洪盖章。此时的黎元洪自以为羽翼丰满,就是不同意盖章。没办法,只有段祺瑞亲自出马,可就算是亲自出马,黎元洪也是不买账。坚决不把印章给你。气的段祺瑞月3月5日,宣布辞职,然后直接跑到了天津自己家里。要知道整个政府机构都是段祺瑞的人,如果这哥们儿就这么一走,整个政府马上就会陷入瘫痪,而且这里是什么地方?北洋军阀的老巢,段祺瑞是北洋军阀的老大。黎元洪心里自然明白,没了段祺瑞,自己的处境也是相当的危险。于是他只好做出了两方面准备,第一:把自己的靠山,冯国璋喊来。让冯国璋来劝段祺瑞赶紧上班干活儿。第二:于14日通过《对德绝交案》。可段祺瑞根本就不吃你那一套,这些手段哄哄小孩儿还行,对德绝交和对德宣战是两码事儿,这之间的差距可是不小。于是段祺瑞坚决的赖在天津的家里不上班,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滴?此时的国会再一次的吵成一团。有人的地方就能分出左右,有左右的地方就有争吵。一旦吵架开始,就会没完没了。此时的国会本来就是一锅大杂货,国民党、进步人士,商业代表,啥人都有,啥类型都有。他们常常就能为一下芝麻大的小事儿吵个不停,更何况是出兵打仗这种大事儿呢?就这么吵来吵去一个人月也不见个方案出台。
于是段祺瑞的手下大将“傅良佐”坐不住了,他建议段祺瑞直接组织一场“军事会议”。从而派出军事代表前去要挟国会通过对德宣战。4月25日,这个另类的“军事会议”在京召开,来参加的都是二十余省的督军、都统等代表数十人。但起初的大会并不怎么顺利,这些军人竟然也不愿意打仗。道理其实很简单,他们害怕打不过德国人。当时的整个北洋系大批军官都是德国人训练出来的,他们手里拿的枪,使用的大炮也是德国人造的。在他们的眼里,德国身上那种普鲁士精神,就是无敌的存在。所以他们害怕、退缩是必然的。段祺瑞作为北洋系的老大,当然明白其中利害。但是段祺瑞这个老大也不是白当的,他只说了一句话,就把所谓的问题搞定了。“我们只派劳工,不出兵”。这些大家心里的石头放下来了。原来我们是去瞎混啊!这个好办,马上同意。于是军事代表们刚才的胆怯和懦弱一扫而光,大家全部都是精神焕发,坚决要跟德国人干!大会一致通过对德宣战。散会之后,大家开始派出代表觐见总统,招待国会议员。甚至遍访各个协约国驻华大使,表明我们参战的心声,加大宣战案的宣传力度。
可是国会还是不吃你这一套,你想统一大家的思想是不可能的,况且这些议员们的目的,本来就是借着开会的名义吵架,借着吵架的名义打架。你们几个小小的军事代表休想改变大家的目的。别看你的什么军事会议通过对德宣战法案,可在我们国会这里就是不好使!作为段祺瑞的超级支持者“傅良佐”同学再一次的坐不住了。既然软的不行,咱就来硬的。他在民间马上组织一支有名的“公民请愿团”,能参加此团体的唯一标准就是必须是当地的地痞流氓,必须要有给钱就是娘的大无畏精神。这种人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是。所以傅良佐也毫不费吹灰之力,招募到了一千多人。5月10日,这一千多人包围了国会,只要大家还不通过《对德宣战案》,谁都别想出去。而且在里面不给吃的,不给喝的。就是要让你难受的不要不要的。可是傅良佐万万没想到,这一下才真正的捅了马蜂窝了。他的这项举动不仅激怒了“反战派”人士,同样连“参战派”人士也被牵连其中。读书人的倔脾气再一次的被调动起来,给老子来硬的,老子要比你更硬。今天谁怂谁就没脸在国会混下去了。要说国会这帮议员也真的是铁骨铮铮,别看他们平时也是养尊处优,真的遇到了地痞流氓的威胁,真的是毫不含糊,死扛到底。搞的傅良佐同学是措手不及,最后也只好就此作罢。可这一切才刚刚的开始。
“国会不是你想围,想围就能围”,你就此作罢。我们可不干。这笔账都要算到段祺瑞身上。当时不管是报纸还是,国会成员,大家一致的出现了“倒段运动”。纷纷要求段祺瑞赶紧滚蛋。可段祺瑞也是那么的倔。当时向黎元洪提出辞呈,你们不同意。这会儿让我走,我偏不走。看你们能拿我怎么办?这些国会议员还真的拿他没啥办法。于是,他们也来硬的,你不走,我们走。5月11日,外交总长伍廷芳、司法总长张耀增、农商总长谷钟秀、海军总长程璧光,在同一天提出辞职。他们也不管你同不同意,反正我们就是不干了。而内阁中的内务总范源濂本来就在歇病假,新的财务总长还没到任(前总长陈锦涛因贪污案去职)。整个内阁之中也就只剩下了段祺瑞一个人。真真正正的光杆司令出现了。而段祺瑞对这一切毫不在乎,他宣称拿了总理的工资,就要坚持上班。于是奇特的一幕出现了,整个偌大的国务院就剩下了段祺瑞一个人和两个看门的警卫。据说还时不常的能窜出两三只猫。以前那种熙熙攘攘的场景再也没有了。
段祺瑞的这种境遇很快的传到了黎元洪的耳朵里,此时双方都已经是赤膊上阵了,也没什么好顾忌脸面了。逮住这个机会就要痛打落水狗。于是黎元洪在5月23日,下手令辞去段祺瑞国务院总理之位,由伍廷芳代替其位置。可黎元洪错了,他以为此时在痛打落水狗,可实际上他在摸老虎的尾巴。
段祺瑞在历史上有两个身份,第一:国务院总理,政客身份。第二:北洋系老大,军人身份。在那个毫无法制观念下的中国,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一切形式上的政治都是纸老虎。所以,就在黎元洪下令撤职段祺瑞的时候,段只做了两件事情,第一:声明总统无权撤总理的职位。所以他不接受此项总统法令。第二:他再一次的回到了天津老家。因为北京马上就要大乱了。
作为一个政治老手的黎元洪怎么能犯这种错误呢?他怎么能在不知道别人底牌的情况下,瞎出手呢?其实,我们都能看出来,他怎么能不知道呢?而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确实是黎元洪出手的大好时机。
此时的北洋系割据全国十二省,但是很显然,他们不是铁板一块,各有各的算盘,谁会再为了段祺瑞出头呢?就拿段祺瑞的老家安徽为例,当时的省长倪嗣冲就不是段祺瑞的死党。他不仅不是段祺瑞的死党,还暗地里给黎元洪暗送秋波,表达自己的暧昧之情。但是这个家伙手里没兵,没枪,只是行政领导,所以黎元洪看不上,反而是把他给训斥了一顿。还有黎元洪可能也盘算过张勋,这个家伙一直属于北洋系的边缘人物,被段祺瑞和冯国璋等人一直看不起。可现在人家可谓是兵强马壮,雄霸东南。自信心开始膨胀。被各省督军推举为老大。他一生对大清朝可谓是愚忠到底,一心想要大清复辟,整个部队的军人都要留辫子,所以也号称为“辫子军”。如果,这家伙使用得当,也是制衡段祺瑞的一把利器。
就在这种左右盘算之中,黎元洪才下定了决心要跟段祺瑞一干到底。可是他真的忽略了一件事情。当时中国的状况。就三个字“不可控”。当时地方割据严重,派系之间你争我斗。什么中央?什么总统?什么府院之争?都是狗屁。关键是我能不能从中获利,才是最重要的。而只有国家动荡,我们才能有争夺地盘的借口,也只有国家动荡我们才能有要挟政府的理由。于是,就在黎元洪下令撤销段祺瑞职务之后,各地方政府算是炸了锅了,首先发难的就是那个黎元洪被黎元洪看不起的倪嗣冲,这家伙公报私仇,通电全国,指责黎元洪滥用职权,并宣布自己独立了。之后各省独立之风跟连珠炮一样,纷纷效仿安徽独立。陕西督军陈树藩、河南督军赵倜,省长田文烈、浙江督军杨善德,奉天督军张作霖,在数日之内宣布独立。并且各独立省还拟定在天津成立一个“总参谋部”联合起来,大家一起造反。此时的拥护段祺瑞的人也纷纷的站了出来,对黎元洪政府是火上浇油,纷纷离开北京以示抗议。北京政府马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形势。
此时的黎元洪彻底傻眼了,这是他第一次在政治斗争中玩脱了。他真的没想到自己的如意算盘就这么样的土崩瓦解了。他开始到处找救兵,出面给自己调节。可事到如今真的没人理他了。就在这时,一个人大人物映入此的眼帘,此人不但实力雄厚,而且还经常的看段祺瑞不顺眼。最为关键的是,他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宣布独立。这个人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张勋同学。6月初,黎元洪通电张勋,希望他能来北京共商国家大事。张勋倒是答应的非常利索,马上就去。可是黎元洪怎么也想不到,这下反而成了引狼入室。一场轰轰烈烈的复辟闹剧就此上演。请看下集“辫子将军”。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12-29 11:44:52 +0800 CST  
张勋(1854—1923),字少轩,江西奉新人。自幼家境贫寒,随后又遇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导致父母双亡。不足十岁的小张勋只能以乞讨为生。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很难判断出那个时代的小孩,特别是那个时代这种环境下的小孩,他们的成长经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们如果想活下来,就必须做中国底层老百姓中最为坚韧的一批,什么东西都能吃的下,什么样的苦都能含的住。如果放到荒野求生,他们绝对秒杀贝尔。他们身上都会有种不知原因的韧劲,就像是壁炉里的“小强”,不管人类想尽千方百计,可他们却依然坚挺的活着。不可否认,这种人就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当兵打仗的好料。就比如我们今天的主角张勋同学,十几岁就当了兵,在部队里以勇猛过人而闻名,说白了,就是打仗不要命,不仅不要要命,关键是还每次都能活下来。在中法战争时期(1885年),便以战功显赫,升级为中级军阶。但是也可能就是因为他身上的这种韧性,到后来变成了一种执拗,导致了他人生最大的悲剧。
此时的张勋在云南任职,上头对他是极为的赏识,所以派给他一个肥差,让他拿着两万元的巨款,去上海采购军械。这对于一个军官来说,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信任。领导已经完全的把他看做是自己人,只要能够安安全全的完成任务,将来必定能够飞黄腾达。可奈何这位苦命出身的孩子,到上海之后马上就变的迷茫了。穿旗袍的性感美女他以前碰都没碰过。豪华的赌场,他进都没进过。这下好了,老子有钱了,什么都能玩,什么都敢上。即便这两万块钱,在当时可谓是一笔巨款,但也经不住这十里洋场的挥霍。没过多久,他竟然把这两万块钱给花完了。自己爽快过之后,下一步怎么办?他有两个选择,第一:隐姓埋名赶紧跑。反正当时也没什么纪委同志,也不会被满世界的通缉。只要自己不要再出风头,没人会知道他是谁了。挨过这阵子之后,再找个部队当兵,几年之后说不定又是一条好汉。第二:自己投案自首,回到云南,谎称自己被人打劫,反正是钱没了。然后期望自己以后能够立功赎罪。一般正常点的人都会选第一条,什么狗屁军队纪律,老子活命更重要。而比较有责任感的人,或是重感情的人,会选择第二条。毕竟领导这么信任自己,钱让自己花完了,得给领导有个说法,不能让信任自己的人受牵连。而彪悍的张勋却选择了第三条,返回云南直接认罪。一人做事一人当。他的老上级算是服气了,面对这么一个又忠、又蠢的人你能怎么办?所以他也只好给张勋网开一面,让他畏罪潜逃,就此销案。
像张勋这种人除了打仗什么都不会。所以只好再度从军,这次投奔的是宋庆的“毅军”,从此踏上了甲午战争的 战场。不过他在 的表现,却引起了袁世凯的注意。老袁对他倒是格外的喜爱,所以到后期,他也就随着袁世凯去小站练兵去了。1899年,袁世凯调任山东巡抚,镇压当地的义和团运动。此时的张勋才开始一路高歌猛进。不因为别的,而是他能杀人。这种从小父母双亡,以乞讨度日的人。常年徘徊在生死边缘。他根本不会把自己的命看的很重,更不会把别人的命看的有分量。所以我们也不要老想着,在军队表现如何勇敢的人就一定是什么英雄。张勋在山东就有“张屠户”的名号,曾经有一日杀义和团五百人的英勇记录。在那个时代,杀的人越多,证明你越有能力。这官儿升的也就越快。经过袁世凯的提携,当段祺瑞当湖广总督的时候,张勋也被提成了两江总督。竟然和段祺瑞平起平坐起来。起家之后的张勋,开始变的越来越像是暴发户。他对军队的管理模式也越来越接近“黑社会”。张勋也越来越像张大哥。而张大哥对于自己的手下,那真的叫个好,真正能做到有求必应。有大哥照着啥事儿都能摆平。既然成为了黑社会大哥,那就别谈什么军队纪律。于是在二次革命之后,由于张勋的部队在纪律方面引起了民愤,所以只能被调离南京,调到徐州,做了一个安徽督军。别看张大哥的声望在老百姓的眼中不太好。但是他却有另一面,特别的“仗义”。别的省的督军需要他借钱,他毫不含糊,要多少给多少。凡是有路过他地盘的大小神仙,他一概“全套服务”的招待。不仅如此,他的乡土情结还十分的浓重,在江西真的没少盖学校,盖医院。而且凡是江西的学子要外出求学,他必然是重金资助。我党早期领导人张国焘,就曾经受过他的资助。所以,张勋的名字在各地督军之中,或是在江西的父老乡亲之中非常的响亮。说起他,大家都是得挑起大拇指,说一句“此人真仗义”。但是,我在这里真想说一句,这家伙,真他妈的是流氓假仗义。他从南京城里、老百姓手中拼命的抢钱,却用这些钱,来资助他想支持的人,这就变成仗义了?这他妈都是什么理论?好比一个巨贪官员,搜刮完了民脂民膏,然后用来修建了几个破庙,就觉得自己能够洗涤灵魂了。完全的自欺欺人。
可是不管我们如何谴责他的这种行为,但是这些人永远都是社会的获利者。他资助过的人,都会把他的好处记在心里。但从来不管这些钱从哪里来。此时张勋的名望在各地督军之中已经非常的高了。再加上他的年龄确实比别人都大那么一点,所以他也经常以督军首领自居。曾经有事没事就召开个“徐州会议”,组织各地督军来自己的地盘,壮大督军的声势,议论朝政。而且他还给这个团体起了名字“督军团”。而他已然以督军团首领自居。
可是事实有时却很悲惨,不管张勋这种人如何的花钱,如何的仗义,总有一些人看不起他。比如段祺瑞,段可是一位德国留学生,深受西方现代思想影响。当初他推翻帝制,是为了信仰。绝不像张勋这种大老粗,只要皇恩浩荡,必定肝脑涂地。所以,你不管如何的仗义,如何的努力,终究会被别人看不起。中国,不仅是中国,总有一种东西叫做“出身”。不同出身的人,总是和同自己出身一样的人在一起。要不然蒋介石非要在日本陆军学校的校庆上,投资一笔巨款。号称要回馈母校。其实就是往人家圈子里混。让人家承认自己也是该校毕业的。这不仅又让我想起另个一人。一个让蒋介石这种拿着假文凭的人,非常看不起的人。此人在蒋介石最难的时候,既出钱又出力。可就算你是再舔人家的屁股,他依然不把脸给你。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杜月笙”。杜月笙曾经拿自己和蒋介石的关系打过一个比喻,他说,自己就像是蒋介石的夜壶,他像用自己的时候,拿出了撒泡尿,不用的时候,就塞到床底下。杜月笙后半生也一直在给自己洗白,慈善捐款一次又一次,就算是抗日战争,那也是坚定不移的站到抗战派这一边儿。但就是因为自己出身于“黑社会”,一辈子被人看不起。现在这个社会,这种东西依然存在,所以有时的急功近利,带来的是一辈子的压抑。
书归正传,咱们接着说张勋。在新军部队中,一直就有两派人物,一类是维新和革命派。另一类就是保皇的死硬派。没办法,大清朝两百多年的思想教育不是白做的。而张勋就是这种死硬的保皇派,他为感恩故主皇恩浩荡,不但自己终身不剪辫子,就连他统率的“定武军”,约有一万两千人,也不让剪辫子,在当时号称为“辫子军”。据说外国人来中国旅游,也必须去看看张勋的辫子军,才能感受到中国情怀。也可谓为中国近代史的旅游做出了突出贡献。
再说张勋好有个特别癖好,他好磕响头,就是在磕头的时候,拿自己的脑袋把地面磕的咚咚响,在大清朝面圣的时候,经常有人磕的满脸是血。张勋特别喜欢这口儿。手下小弟见他的时候,要是也能磕出个七窍流血,必定是重赏,将来还有重用。大清思想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一个帝王思想根深蒂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确实很难安分的为民国政府服务。那么是谁给了他勇气,又是什么样的机会,让他走上了这条不归之路呢?请看下集“复辟之路”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8-01-09 11:01:04 +0800 CST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平时总爱结交朋友,吃饭算账、打架帮忙,诸如此类的事情可是没少干。虽说算不上为朋友两肋插刀,也能算个流氓仗义。平时间,这些朋友也能把他捧的高高的,不叫大哥不开口,大哥说什么,大家就听什么!可一旦遇到危难关头,才知道什么叫做“树倒猢狲散”。大家对你永远只有看热闹的份。而这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人,平时根本不会搞什么人际关系,平日里大大咧咧,说话口无遮拦,看上去很不招人待见,但是每到关键时刻,总有人为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这其中缘由,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也许就是个人时运吧!而我们在复辟之路上的张勋大人,恰恰就是属于第一种类型的人。
张勋的“仗义疏财”,我们上一回已经说过了,各路督军对他,那也是恭恭敬敬,尊为大哥。大哥平时里跟小弟也经常的发发牢骚,说现代的制度根本没有大清时候好,要是有朝一日,给我一次机会,必然恢复大清王朝。小弟们听完,嘴上虽说一百个支持,心里根本也没当一回事儿。可张勋却把大家嘴上说的瞎话,当成了自己的资本。只等这个机会来临,然后号令大家干一票大的。
而这个机会就在民国六年(1917年6月7日)出现了,段祺瑞跟黎元洪闹的不可开胶,而地方军阀也开始起哄,黎元洪眼看招架不住了。便想起了这个督军团的大哥“张勋”同志。通电张勋,赶紧进京调节各方关系。张勋回电,别管了,有我在,天下必定。此时张勋的内心开始彭拜起来,这正是他等了好久的复辟机会。北京城里有皇帝,有总统,有一切一切的中央政府机构。谁能控制这里,必然能够号令天下,一统江湖。一条冻僵的毒蛇开始亮起了他的獠牙。
张勋在徐州的兵力大概有60营,一万三千人左右。此次进京,他带20营,五千人左右。剩下的绝大多数兵力,由自己手下大将,兼自己的干儿子张文生负责统领,看守自己的老巢徐州。临走之前,他向张文生交代,如果他此次进京一切顺利,啥也别说了,他们共享荣华富贵。如果不顺利,自己会给他发个暗号“送16盆花过来”,然后徐州务必要派16个营来京支援。张文生表示牢记在心,时刻不忘。
张勋就这么带着五千人,大摇大摆的往北京方向奔去。但是他却没有直奔北京,而是先跑到了天津,因为这里是十三省督军联合造反的中心,他想在这里为清帝复辟营造点气氛。并且在这里通告黎元洪,赶紧解散国会,才能消除众怒。6月13日,黎元洪被逼无奈,只好解散国会。14日,张勋偕李经羲、段芝贵等人乘专车进京。15日会晤黎元洪,商讨怎么样重建政府。16日,张勋便身披黄马褂,头戴顶戴花翎,跑到故宫跪拜废帝溥仪去了。此时的溥仪刚刚十三岁,此时的张勋六十三岁。这一老一少开始一段奇特对话。在我们的印象里,溥仪属于那种软弱无能,任人摆布的傀儡。现在还有人盛传过,他是一个性无能。这些东西算是把他彻底推到了没本事的行列里。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经历过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军阀纷争、日本侵华、国共争雄、文革初年,这么多乱世的末代皇帝。这么多艰难的历史时刻,能活下来的人有多少?能够善始善终的人,更能有多少?又有多少亡国之君能够像他一样,安享晚年的?他就是那种,我们文章开头所说的第二种人,啥时候都能有人为他挺身而出。袁世凯、张作霖,乃至于最后周恩来,都为他说过话,都出来保过他。这种人绝不是简简单单的软弱就可以的。此时张勋跟溥仪的对话之中,溥仪的那种与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也许就是他的生存之道。
当得知张勋要戴着顶戴花翎来面圣的时候,溥仪一点都没失了礼数,也是盛装相迎。当张勋说明自己的来意的时候,溥仪首先以自己年幼,恐不能胜任为由,坚决不干。要知道,此时上面坐的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孩,白老师天天跟这种年龄段的孩子接触,此时的大部分孩子,还都是整天跟家长闹着不写作业,在老师面前就认怂的熊孩子。可此时的溥仪面对的不是老师,而是手握重兵的大臣,一着急就能要你小命的人。他竟然敢挺着不干。就冲着这份胆识,溥仪也绝不是一般人。张勋一看这种情况,便把康熙抬出来,说圣祖老人家,八岁登基、十四岁擒鳌拜、十八岁下令撤三番,只要幼主有人辅佐,又有何妨?溥仪只能一再自谦“朕何敢比圣祖?”溥仪的谦虚和庄重,还有稚嫩的脸上的那一份成熟,让所有来面圣的人大为吃惊。于是在张勋的带领下,所有人开始起哄了。咱们非要复辟不可,你不答应,我们今天就不走了。一个十三岁的小孩,终于拗不过这些老头儿,只好答应了。但是交代大家一定要谨慎,并且不能告诉王爷(他的亲爹,前摄政王载沣),因为王爷胆小,做事儿畏首畏尾,可能会坏事儿。张勋一看溥仪如此英明天纵,对复辟更是坚定了信心。
见完溥仪之后,张勋更是没闲着,他首先把那些一心向着大清朝的遗老遗少找来,其中就包括了康有为。此时的康有为人品已经坏到家了,虽说以前我对他的评价就不能怎么高。此时的他,只能说更加的变本加厉。他在日本成立了个什么狗屁救国基金,把海外华侨的钱洗劫了一空。他自己拿着钱,到处的买豪宅,娶老婆。凡是自己看上的年轻貌美女孩,一般都逃不过他的手掌心。我从好几个资料上都看到过,康有为的死,就是因为觉得老婆太多,太年轻,伺候不过来,为了提升自己的性能力,就给自己换了一对大大猩猩的睾丸,开始确实挺好用,可最后出现排异反应,一命呜呼!他的一系列的坑蒙拐骗,挥霍无度,让很多人都什么救过运动丧失了信心。以至于孙中山后来到日本募款,竟然都没人理他,以为又是一个骗子。而就这么一个人,来到了张勋的身边,成为了他复辟路上的左膀右臂。而他们俩谈的也不是太投机,康有为主张仿效英国,来一个虚君制,张勋这种顽固派根本不会理解,这世界上还能有什么虚君。所以,两人基本上扯淡了一段之后,都发现双方都不是自己的菜。对此,我实在忍不住,对这两个大宝贝,大声疾呼“傻逼!傻逼!大傻逼!”
张勋的另一手准备便是找外国的支持,特别是日本的认可,他于22日密访日使林权助,密谈了四个小时。结果是啥,我也不知道,没找到相关记载。不过第二天,他便遍访各国驻华使节,寻求国际支援。应该看得出来,日本人应该对他挺支持。其实,我们仔细推断一下,就能看出来此时外国人的态度,此时的这帮大爷们都在打一战,谁还顾得上理你。所以他们的态度是“打死你个臭不要脸的,干我什么事儿?”
一切都安定下来了,国内的各省督军尊奉自己为大哥,外国表示也支持自己。关键是皇帝溥仪也同意自己的做法。还有什么理由不成功?还有什么理由干不成?可是,这一切都是他自以为。这家伙到了今天这个位置,所有为人处世的学问,都不是学来的,也不是靠谁教出来的。而是看戏学出来的,什么关公的仗义,什么曹操的狡诈,什么刘备的仁义,在他的脑子里根深蒂固。所以他的战场也慢慢的变成了一个戏剧舞台,虚幻而华丽,但是转瞬即逝。
6月30日晚上,张勋把军队开到了北京城外,本人一如既往的跑到了江西会馆听戏,也许在这里他能找到大战前的片刻安宁。一直到半夜12点,他突然让自己手下把陆军总长兼京津临时警备总司令王士珍、副司令江朝宗和陈光远,以及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湘给找来。这半夜三更的,把大家找来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儿。果不其然,把这些人找来只有一件事儿“训话”。而训话内容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猜出来个七七八八,大概内容就是“老子根本就是不来调节黎元洪和段祺瑞这点破事儿的,老子是来复辟的,并且跟各地督军、外国使节还有皇帝,已经说好了。你们要是跟着干,保你们荣华富贵,如果不干,就地处决”。可怜的王士珍,这个北洋之龙,就这么被这个,北洋系不入流的家伙给逼良为娼了。7月1日,凌晨四点,这些一夜没合眼的家伙们,来到太和殿,恭请废帝溥仪复辟。宣布改元,以中华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这场闹剧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在张导演的带领下,就此粉墨登场。亡了六年的大清王朝,在一晚上就这么复活了。
张勋看戏看的入迷,演戏也一样的入迷。按照戏剧舞台的需要,大功告成之后,肯定要论功行赏。张勋觉得自己功劳最大,自然官儿要做的最大,于是他不仅封自己做了内阁议政大臣,而且任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北洋系所有人都明白,这个位置就是北洋系创始人袁世凯曾经坐过的位置。一个目不识丁的大混混竟然对这个位置早已垂涎三尺。自己的位置坐稳了,那就接着往下封吧!冯国璋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陆荣廷任两广总督。其他官员也各有封赏。就连他的老亲家张作霖也封了地方大员。他自以为做事儿妥当了,把心放到肚子里了。可是他不明白,大家此时都对他是咬牙切齿。你大爷的,凭什么你坐到我们头上?冯国璋、陆荣廷这些人本来就看不上张勋这种货色,这时你在这里吆五喝六的封官许愿,凭什么?难道我们还要听你的不成?
可这时的张勋根本顾不上考虑这些东西,谁不服气都得憋着,皇帝都得听我的,这叫挟天子以令诸侯,我真的隐隐约约从他身上看到了董卓的影子。这两个历史上的跳梁小丑根本不懂什么叫做“挟天子”,更谈不上怎么“令诸侯”。他们只能激起更多的矛盾。张勋也从这一天开始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且不说远在东南五省的革命派孙中山,就算是各地军阀,也开始翻脸不认人,对他们这个曾经的大哥嗤之以鼻,或准备骑兵讨逆,或是敬而远之,隔墙看热闹。反正此时的张勋依然成为了一个孤家寡人。但不管怎么说,别人都是“远水”,解不了这个“近渴”。真正能快速解决这个问题的,还得是那个被黎元洪开除了的总理“段祺瑞”。那段祺瑞怎么解决张勋的?此时的黎元洪又在干嘛?请看下集“马厂誓师”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8-01-18 11:13:15 +0800 CST  
张勋复辟之后,估计最为紧张的就是黎元洪了。毕竟张勋是他找来的。这些玩大了,眼看就收不了场了。这口黑锅将来肯定要扣到他的脑袋上。不过张勋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也没忘了他,封黎元洪为一等公。并让清朝遗老“梁鼎芬”去跟他谈判,让他在“黎元洪归还国政”的奏疏上签字。这个老狐狸的尾巴终于被别人给踩了。在整个谈判过程中,他采取的对策就是不说话,无论梁鼎芬如何的威逼利诱,他就是一声不吭。气的梁鼎芬只好愤愤离开,临走前,撂下一句狠话“我还会再回来的!”。不过黎元洪可不会等你回来的,当天夜里,他便跑到了东交民巷的法国医院,乞求政治庇护。可法国人做事儿向来不按套路,全凭心情,他们说半夜三更,认不清人,赶紧滚蛋吧!于是黎元洪只好会灰溜溜的在东交民巷里瞎逛起来。最后还是日本人收留了他。对!就是那个答应了帮助张勋复辟的日本人,又把张勋的“死对头”黎元洪给保护了起来。真是吃完上家,吃下家。一点亏本买卖都不做。黎元洪在日本使馆里,又赶快行使起了自己的总统权力,发电报给冯国璋,让他做民国代总统,并希望他带兵进京。并又给被他开除的民国总理“段祺瑞”发电报,让他官复原职,并且赶紧想办法,把张勋这丫给灭了。各位看官可能要问了,黎元洪发的这两份电报应该是保密的才对,小白从哪里知道的?你不会是效仿太史公臆想“李斯和赵高”的对话吧?其实,黎元洪发送这两份电报的时候,是秘密进行的。但没过两天,他就在上海公报上公布了这些东西。搞的天下人都知道了。在许多的史学家的记载里都出现过。这是黎元洪被逼无奈后的一种选择,一种跟张勋划清界限的态度。张勋的结局,当时之人,估计除了他自己之外,大家都能猜出来。黎元洪是害怕自己将来被秋后算账才铤而走险的要把这两份密报公之于众。他也顾不得自己就在北京,张勋就在他身边,随时能灭了他的风险。他要为自己将来能活下来做准备。
此时收到“密电”的段祺瑞正在天津跟黎元洪怄气呢!正处于罢工状态。他打死也想不到,突然之间会闹出这么大动静。虽说他是北洋首领,但是自从袁世凯死后,整个北洋系早已分崩离析,大家各干各的,军队早已经是将领的私有财产。谁会为你拼死平活的跟辫子军死磕呢?环顾四周,难道自己也真的成为了孤家寡人?
就在老段四顾乏术的时候,突然得报,驻防在京津之间的马厂,还有一支人数众多的陆军第八师。师长李长泰。但是李长泰是否听话,或是听谁的话?谁也不知道。这可咋办?引兵作战,一旦处理不当,自己的小命不保,更可能来一次天下大乱。经过打听之后,果不其然,据说李长泰对什么民国并不感兴趣,也没什么尽忠之情。不过老段毕竟是在北洋系厮混多年的老狐狸,没点本事,怎么能混到今天的位置呢?他很快打听到,这个李长泰尽管对民国政府不一定尽忠。但是对老婆确实忠心不二,非常的惧内,没错!他就传说中的“气管炎”。这一下好办了,于是段祺瑞赶紧找人去找他老婆谈判,那时候的妇道人家,毕竟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哪里经得起这帮政客的忽悠,动之以理晓之以情,连哄再吓,三两下便搞定了。夫人搞定了,李长泰便不在话下,马上宣誓效忠民国,愿意听命于总理之命。谁说怕老婆没好处?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段祺瑞乃单身前往马厂,进行训话。他这个举动,在古代有个专业名词,叫做“夺其军”。以后,这支部队再也不是李长泰的了,而是段祺瑞的。此时的段祺瑞心里有了底气。再加上那几个被张勋逼良为娼的步兵统领兼保安副司令“吴炳湘”和“江朝宗”,都是自己的老部下,如果自己能有能力抗衡张勋,这些人便能和自己里应外合,拿下张勋。
7月4日,段祺瑞在马厂誓师,通电讨贼,给自己军队取名为“共和军”。而这份掷地有声的讨逆反帝通电,竟然出自大才子梁启超之手。就在北京城里,张勋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却是他的老师“康有为”。想当年两人联手“戊戌变法”,名满天下。到日本之后,两人逐渐的分道扬镳。一直到现在两人要兵戎相见,你死我活。时也命也!好多人对此常常感叹,说,时间改变了你我他!但小白个人认为,这其中的缘由并不是时间改变了彼此,而是时间,让他们互相认清了彼此。其实,康有为还是那个康有为。自大!傲慢!爱吹牛!爱享受!此等人的名满天下,就是典型的“欺世盗名”。而梁启超无论是在学问、还是眼界、更或是人品,都是没得说。无愧于“四大导师”之称。两人分道扬镳是早晚的事情。再多说一句“清华四大导师”,小白对他们在心里早已三叩九拜了无数次了,他们在我心里,就像是四尊大神,我对他们也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在民国系列里,我将来肯定会找个机会写写他们的个人列传。
1917年的夏天,注定是不平凡的一个夏天。六年的民国一夜完蛋,12天的大清朝擦肩而过。段祺瑞在马厂誓师之后,便率领大军直扑北京。而段祺瑞的军队里,可谓是明星闪耀,除了李长泰、陈光远之外。还有两个旅长,一个叫做“冯玉祥”,另一个叫做“吴佩孚”。此二人还会在我们的以后的故事里,还要占据很重要的角色。反观张勋这边,简直就是不堪一击,辫子军向来都是以军纪涣散为目标的,没办法!他们的大哥张勋的管理模式,就是黑社会。这种部队抢一下老百姓还可以,真的要打仗,向来不怎么行。于是“辫子军”的地方设防都是形同虚设,只要听说“共和军”要来,马上一溜烟的都跑干净了,号称为“逃跑无敌”!此时的张勋慌了神,但是没关系,对此情况老张早有准备,就像是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一样,什么都计划好了。他早在离开徐州之前,便嘱咐过自己的干儿子“张文生”的话,如果事情不顺,便密电“送过来16盆花儿”,对方便会派16个营的兵力,前来援助。自己的干儿子,当时可是信誓旦旦的表示牢记在心。于是,张勋赶紧发电报,结果对方真的就派人送过来“16盆花”。然后,再也没下文了。此时的张勋彻底傻了,说好的兵呢?怎么真的送花儿来了呢?他此时估计真的明白了什么叫做“树倒猢狲散,大难临头各自飞”。完蛋了,彻底完蛋了!张勋在毫无反抗能力的情况下,于7月12日,跑到了荷兰使馆避难,北京光复。从1号开始,这场闹剧仅仅闹了12天。宣统皇帝于13日,宣布第二次退位,14日段祺瑞率领各讨逆大臣,凯旋回都,实现了“再造民国”的丰功伟绩,也成为了他后半辈子一直用来吹牛的资本。
那么这场“战争”打的这么热闹,死了多少人呢!据传说,一个都没死。双方都没死人。这就是民国初年内部战争的特点,大家毕竟都是北洋系的同僚,何必要赶尽杀绝呢?双方打仗都是看人数,人少的一方会很知趣的往后跑。而人多的一方,也不会开枪打人,他们拿着枪都是对着天打。弄点声音吓唬一下得了。据说当时京城的老百姓都跑出来看热闹,就和看街头打架一下,什么炮弹无眼的风险,根本就不存在。而在对待张勋的问题,大家也是把他吓跑就得了,也没往死里整他,最后他也能荣华富贵后半生。
这场闹剧虽说结束了,而我们的主角张勋同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有人说他局气、仗义、忠心、有情有义,这些言乱在现代的社会还有。从一些角度来看,张勋确实有这些特质,比如他对待自己的老婆“曹琴“可谓是有情有义,他的老婆本来就是自己在最落魄时候娶的农村妇女。要长相没长,要情趣没情趣。可对张勋始终如一,不论张勋在外打仗,还是平困潦倒,她始终在等着那个男人,就算是他们走散了,她也会相信这个男人能找到自己。果不其然,张勋发达之后,并没有被外面的美色所吸引,愣是在贫民窟里把自己的妻子找了出来。然后就这么过了一辈子。他们的爱情故事,还感动了隆裕皇后,册封他老婆为“一品夫人”。张勋凡是以后纳妾,必然要通过自己老婆的同意,家里所有财政大权都由夫人一手运作。而曹夫人,也没有辜负张勋的信任,把家里治理的井井有条,张勋后半生能够荣华富贵,全赖曹夫人经营有道。张勋仗义的一面,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好多次,他为家乡人民可不少做好事儿。他身边因为他的赞助而飞黄腾达的也有不少人。最后还有人说张勋对大清王朝不离不弃,天下忠义不过如此。可这些故事就能说明他真的是一个好人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前我总是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像我们这种自小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的孩子,很难体会到,拿万物当“刍狗”的感觉。特别是,这万物之间包含了我们人类本身,这怎么可能?我是一个纳税公民,怎么会被当作那个玩意儿?可事实上,当你越是了解的中国历史故事比较多,你就越有这种感觉。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历史翻来覆去就两个字“吃人”。我斗胆反驳一下,中国历史就一个字“干”。我们通过干来繁衍后代,通过干来抢资源争地盘,就算是国泰民安的好日子里,我们也是通过干来展现我们的勾心斗角,你死我活。而那个最会干的人,不仅爬到了权利顶峰,而且后代还会特别多。而且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干法,我们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干法。“干”就一个字,充斥着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而我们所有人,在这个字的面前都只能俯首称臣。因为历史,特别是中国的历史,只会记住那个最会“干”的人。虽说“干”这个字看起来很俗气,但不可否认,他就是我们的“天地”,为了让他永远的活下去,我们必须烧香磕头,顶礼膜拜,所有人都是他的祭品。
且不说张勋的好与坏,他绝对就是那个非常能干的人。从一个叫花子做起,一直到封疆大吏。一般人肯定干不过他。所以,为了他心中的那个天地便成为了他的“刍狗”。而他身边的人,对他而言才可能算的上是人。他对自己的老婆有情有义,但是对待小妾,那真叫个“狠”。每天晚上他都要趴在人家身上睡,而且对方不能动一动,如果对方觉得身上发麻,挪一下身体,张勋马上便会拳打脚踢,让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家庭暴力。而虽说他对待老乡比较热情,但是对他统治下的南京和徐州,那也叫做冷酷,恨不得把这里老百姓的锅碗瓢盆都给搜刮上来,要不然怎么资助自己的老乡呢?而他对清政府所谓的“忠”更是扯淡,当年的董卓和他的故事何其相似,他们只是能力不够,时运不济或是环境不同,才没有落下同一样的下场,如果张勋假以时日,你怎么知道,他不会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历史上所有结局都是一个能干的人,被一个更能干的人打败了。张勋只不过也是这个“刍狗”中的一员,只不过个头比较大一点而已。
闹剧结束了,我们的故事还得继续,下面的故事还得由“段祺瑞”来当接着编。请看下集“再造民国”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8-01-24 11:22:25 +0800 CST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拜个年,祝大家狗年旺旺。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8-02-15 17:38:08 +0800 CST  
过年期间实在太忙了,谢谢大家的支持。过完年继续更新。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8-02-15 17:38:49 +0800 CST  
最近一直在忙着办身份证,天天户籍室,恶心死我了。文章更新又得推迟了。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8-03-09 21:05:03 +0800 CST  
我现在已经是彻底服气了,办个身份证,跑了好几趟,还是没办下来。排队排了好长时间,一句话就把你打发走了。都是他妈什么节奏。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8-03-13 10:19:34 +0800 CST  
感谢大家的厚爱,最近真的实在太忙,有过好几次放弃的念头,但还是依依不舍的回来了。也许把写作当作是一种习惯了吧,不写点东西,浑身不舒服。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会坚持下去的。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8-04-02 10:10:18 +0800 CST  
张勋这么一闹,黎元洪是彻底干部下去了,灰溜溜的从总统的位置上下来了。张勋毕竟是他请来的。复辟的黑锅他肯定要背负很大一部分的。此时的北京城又只剩下段祺瑞一个人了。再也没人给他找麻烦了,世界终于又恢复了平静。可这一切都是段祺瑞自以为的。中国那时的社会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平静。全国各地开始对着段祺瑞嚷嚷,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让他赶紧恢复国会。是啊!国会在张勋的威逼之下,已经让黎元洪给停了。国会议员这些大佬们一下子成为了无业游民,突然没工作了。他们能不着急吗?可奇怪的是,段祺瑞一点都不着急,对着那些嚷嚷充耳不闻。根本就没听见。此时的老段也在动着自己的心眼,他一直在想自己经历的这一切到底是谁的错?张勋复辟到底是谁的错?想来想去,他把所有问题都归咎到国会问题上。如果没有国会捣乱,孙洪伊也掀不起什么大风浪。如果没有孙洪伊事件,更不会有黎元洪跟自己对着干。之后,也不会有张勋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国会要是能听话该多好啊!应该再弄一个听话的“御用国会”。但是,御用国会这个事情,还真不是段祺瑞的首创。第一个使用他的人,名字叫做“袁世凯”。
袁世凯称帝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段祺瑞还敢这么干吗?老段用实际行动告诉你,自己是多么的有倔脾气,说干就干。他号令全国各省各地区,重现选出两三个代表来北京,根据《约法》组织起一个“临时参议院”。然后改组政府,制定《宪法》。这就意味以前那帮国会议员彻底被下岗了,老段要重新建立国会了。
而在老段背后为他出主意的人,不是别人,而是那个大名鼎鼎、名满天下的“梁启超”。这位大才子一直就没闲过,从戊戌变法开始,一直到现在,始终活跃在政治舞台最前沿。用我们现在人的眼光来看,他好像是摇摆不定,一会儿支持皇帝,一会儿又来支持共和,一会儿支持民主,一会儿又来支持独裁。以至于开始有人怀疑他是否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我们要明白,他是在胡适出现之前,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人。而他之所以被历史界捧的那么高,就是因为他的“善变”。而且他每一次的变,都是超出他那个时代好多人的格局。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不应该站到100多年后的今天。而应该站到当时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
历史的格局有时无法突破,就像现在的民国一样,在段祺瑞等一批大人中豪杰的眼里,中国要么就走欧美式的“完全民主”,要么就走中国传统封建式的“完全独裁”。可梁启超却冒出一个“集体领导”的想法。这是一百年后的中国才有的想法,你能说他不牛逼吗?其实关于“集体领导”这个名词,一直到现在,很多人也是很不理解。他们认为现在的人大就是当时的“御用国会”。认为宪法就是某人的“橡皮图章”。从小白的个人角度来看,我倒不这么认为。近代史上没有哪个领导人愿意被历史骂的狗血喷头,他们都是在殚精竭虑的想办法,使国家在他们的手上变的更好。甚至包括这些被我们历史书上骂来骂去的北洋军阀们。段祺瑞何曾不是?冯国璋何曾不是?甚至张作霖何曾不是?可越是想被历史铭记,就越容易出现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法制建设、民主建设岂是我们能够一蹴而就完成的。中国人太习惯于权谋之术,太习惯于人情世故。突然给他按上一个法律的枷锁,真的是适应不过来,到头来法律成为了人情的工具,法制社会只能服务于权谋之术。我们民国的故事不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来回摆动吗?还是那句话,国家稳定胜于一切。从我个人角度来看,现在的“集体领导”确实挺适合中国的历史进程。可最后中国会走向哪一条路,估计没人能够答上来。
还把故事拉到段祺瑞身上吧!自从老段当上北京一把手之后,国会变的听话了,一切都变的那么顺畅了。于是第一件事儿就是准备军队去参加一战。此时的一战马上就要打完了。段祺瑞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就算是打完了我们也要去。于是便组织了一支类似于劳务派遣的部队前往欧洲。别的啥都不干,专门挖战壕就行了。
关于“府院之争”的导火线就是“是否参加一战”,就这么个问题,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值不值?在当时看来太值了。我们前文书交代过,表面上看来参不参加一战,是个政治战略问题,可是实际上是一个“各自扩大地盘的问题”。段祺瑞军人出身,如果能够出兵打仗,国家就有理由购买大量的军械,扩充军备。自己势力必然壮大。而黎元洪是政治派系出身,身边的资源都是政治派系,所以必然不希望看到军队对自己的牵连。所以双方才会在这个问题上大大出手,拼个你死我活。现在段祺瑞胜了,出兵欧洲自然不在话下。可是他似乎忘了,黎元洪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无数党派的代言人,尤其他代表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革命派的利益。一个黎元洪倒下了,另一个孙中山站起来了。
孙中山的起家一直是靠着自己的党派,所以他更倾向于国家建设要党派大于军队。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和黎元洪也成为了天然的同盟。但在这些事情之前,孙先生已经在民国折腾两回了,总是成为各地军阀正向利用的对象。可这次确实不一样,他手里有钱了。那么这些钱是从哪来的呢?他又改变了民国的哪些进程呢?请看下集“分庭抗礼”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8-04-02 10:10:34 +0800 CST  
这篇文章可能又要涉及到敏感词汇,真不知道能不能发出去。但既然想写,那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我们前文书说过,是否参加“一战”,表面上是一个政治分歧,可实际上却是一个看谁能扩大自己地盘的机会。所以谁都要咬的死死的,都不松口。可段祺瑞借着张勋复辟的东风,打到了黎元洪,再一次站到了权力顶峰。从此北京政府变成了老段一个人说了算。那么出兵欧洲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一个黎元洪倒下了,另一个彪悍的孙中山站出来了。我们之前也交代过,孙中山的起家,是靠党派竞争建立起来的。所以说打仗对他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顺理成章,他也站到了反对参加欧战的一边。黎元洪属于政客类型,看到什么事情都是见好就收。而孙中山属于战士类型,而且是可以打怪升级的战士类型,越是有困难越要上,从来就知道退缩为何物。他从前反对中央政府,都是靠着武装进攻。但这次,他决定来一票大的,他决定自立门户,要彻彻底底的跟北京政府决裂了。
他带着当时的海军总长程璧光,还有大批被段祺瑞赶走失业的国民党议员八十余人,前往广州,组织护法政府,自立门户,自称为“大元帅”。和北京的段祺瑞来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分庭抗礼。中国也就此变得一分为二了。
要说在广州的孙中山在当时掀起什么大风大浪,估计他自己都不信,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无疾而终了。但是他的这项举动,对中国后世的影响太过深远了。
在此之前,中国内战虽然打个不停,但是从来没有人敢否定过北京政府的合法地位。即便是袁世凯称帝,蔡锷、唐继尧等人,也是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反对袁世凯。谁也没说过要在中国来一个“一国两府”。可孙中山这次不同,他组织的广州政府,就是要跟段祺瑞的北京政府争夺一下合法性。在我们历史课本里,当然对这段历史要是浓墨重彩的写上一笔。毕竟这是革命的,先进的代表。但孙中山这么一闹不要紧,紧接着一夫多米诺霹雳哐啷的就倒下了。1925年,孙先生去世之后,国民党在广州建立了“国民政府”,1931年,我党在江西建立了“ZHSWAGHG”,之后又在延安建立了“边区政府”。一直到现在的两岸问题,都是此时这个问题的延续。也许有人要说了,小白竟给孙先生扣帽子。如果没有他搞的这个广州政府,难道后面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吗?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历史永远没有假设,只有发生和没发生。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有孙先生这种敢为天下先的魄力的人真是不多。如果没有孙先生开这个先河,那么中国分裂的局面至少可能晚几年出现。
可不管怎么说,历史就是有这么多的偶然,最后演变成为了必然。这么多机缘巧合的事情,也促成着民国正朝着四分五裂的格局发展着。也正是因为我们的四分五裂,给了外国列强在我们的地盘上互相博弈的机会。也正是我们的四分五裂,才导致了日本侵华的可能。
还有一个问题,也很古怪。孙先生以前也不少折腾,但每一次都小打小闹,甚至依附于别人。这次怎么这么有底气呢?难道是他膨胀了不成?
其实这个原因也很简单,我们之前也说过,现在的孙先生有钱了,很有很有钱了。那么他的钱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前文书已经交代过,这些钱都是德国人给的。民国六年(1917年),中国对待德国的态度问题上,已经变的十分的尖锐。德国人派出了自己的驻华大使辛策拿着大把的钞票前来贿赂中国官员,希望中国不要参战。其中最为重要的贿赂对象就是段祺瑞,他们当初答应段祺瑞,只要中国不参战,我们愿意停止索赔一切中国赔款,退换租界,并且再给段祺瑞个人一百万元。段祺瑞笑笑说到,协约国比你给的多多了。辛策没有办法,只好找到冯国璋,也想来个行贿。但是还是那句话“协约国给的比你给的多多了”。就在辛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有人高喊,把钱给我,我来说服政府不参加欧战。此人便是我们的国父“孙先生”。虽说这种受贿行为,不怎么光彩。可在那个遍地行贿的年代,收钱办事儿是很平常的事情。况且德国人的思想和自己是一致的,他本来也就反对参加欧战。在和自己政治主张一致的情况下,拿他们一笔钱,又怎么了?双方也是一拍即合,当时辛策也答应了,只要孙先生能够说服政府不参加欧战,德国愿意出两百万元的赞助费。孙先生也是满口答应没问题。但是真当孙先生准备去游说国会的时候,才发现了坏菜了。段祺瑞根本就不吃你那一套。哪凉快就去哪待着吧!孙中山岂是好惹的,老子不跟你玩了,自己要成立个广州政府,跟你对着干。可德国人给的钱,可就缩水了。原来的二百万,到他手里,也就变成了一百万。
关于这中间的钱去哪了?大家的是众说纷纭。有人说这钱本中间人给私吞了,也有人说这一百万给了另一个反段的重要人物岑春煊了,甚至还有人,因为是现金结账,所以,钱到半路上,被人给抢了。到底是啥样,鬼才知道。可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更倾向于说,孙中山没有完成德国人的任务,说服政府,转而另立政府。而德国人也只好,退而其次,死马当作活马医,也算是对新政府的支持。但是钱绝不会再给那么多了。
但不管怎么说,孙中山现在是有钱了。于是以前国民党之间的各个派系都是投奔他了,什么政客、军人数不胜数。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是海军总司令程璧光了。
说起程璧光,也是算是老熟人了。广东香山人,孙中山的老乡兼发小。马尾水师学堂毕业,在甲午战争期间任广甲号管带,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当时的广甲号上还有一个叫做“黎元洪”的小炮兵。民国之后,特别是黎元洪当上大总统之后,他们俩也自然的走的比较近了。为了拥护黎元洪的反参战,时任海军司令的他,曾经和伍廷芳等四总长一起辞职,生生的把段祺瑞逼成了光杆司令。在拥护段祺瑞的督军团造反的时候,程璧光策动黎元洪赶紧南下去上海,另立中央。当时的黎元洪说什么也不想离开北京。程璧光一看这情况,知道自己在北京也待不下去了,还是自己先跑了再说吧!于是他自己坐着舰艇跑到了上海。
也真是无巧不成书,孙中山此时就在上海,而且发过横财后的孙中山在此。孙先生永远是实干派,看见了机会,就不会让他溜走。他身边政客居多,但就是没什么军人。而程璧光这种重量级的军人出现在他面前,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岂能让他错过。于是孙先生发挥了中国拉人入伙的传统方式“喝酒”。他在上海的哈同花园大摆上了一桌,劝程璧光入伙。按说程璧光跟段祺瑞早闹掰了,他应该很痛快的答应孙中山才是。但是他犹豫了,从他个人角度上分析,他总觉得他的这位发小有点不靠谱。从清末开始,孙中山就没闲过,但是基本上啥也没干成过。贸然之间入伙,这可行吗?所以,他也就推脱了一番,说现在海军没钱,干不成大事儿。谁知道孙中山就在这句话后面等着呢!他马上补充到,先给你三十万怎么样?要说孙先生也真是大手笔,自己就有100万,仅仅一个程璧光就给了30万。所以,作为发小的程璧光也不好再说什么了。但是,以后发生的事情,证明这30万花的可真不值。拿了钱的程璧光,政治上一直是摇摆不定。对待孙中山也是爱理不理。不过这也不算什么,谁让人家当过海军司令,孙中山也看不到眼里。但是到了第二年,孙中山的30万就彻底打了水票了。因为程璧光在珠海被人给刺杀了。这到底是谁干的呢?也是一桩历史迷案,无人知晓。反正当时程璧光得罪的人也不少。
可不管怎么说,最后孙先生的广州政府班子就算是搭建起来了。广州政府成立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要反对段祺瑞。打到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成为这个政府的首要任务。于是轰轰烈烈的“护法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但是护法运动从一开始也许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历史上真正的护法运动到底是怎么进行的呢?他为什么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呢?请看下集“护法战争”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8-04-16 23:25:34 +0800 CST  

楼主:我是白羽飘飘

字数:2689

发表时间:2016-06-28 05:4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1 01:15:39 +0800 CST

评论数:5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