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道德经

道篇三十七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于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下将自正。
注释:
化:化生,变化而产生新的东西。作:兴起。辱:使受到羞耻,使声誉受损。

译文:道是无形的。君王如果能(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守住(道的道理),万物自会潜移默化。到了一定的程度,有些东西,势力就会兴起,(因为这样就会打破平衡),所以我用无知无欲的朴来安定他们,(并削弱他们)。无知无欲的朴这是天下的大道,他们不会对此感到有什么羞辱的地方,(从而乐意接受,进而达到了削弱他们的目的)。他们不感到羞辱,自然会接受,(君王)辅之以静的手段,天下自然会(恢复平衡)保持端正不偏。

评论:无名之朴是什么道理呢?什么是静呢?静可以参考道篇十六。朴的道理可以参考道篇二十八。
运动变化是永恒的,矛盾斗争也是永远的。老子为什么对万物化而作保持警惕呢?那还是因为老子对人性的深深的不自信,人性本私,如果化而作的东西不守大道,那不是要打破平衡了吗?所以老子强调,对这些新兴的势力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学习,加强对朴和静的学习,让他们自己用负反馈,以保持系统的稳定。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1 16:22:47 +0800 CST  
讨论4:友弱胜强还是柔弱胜刚强?
从文字的逻辑性来讲,帛书甲本乙本确实比通行本好很多。就比如这个友弱胜强还是柔弱胜刚强。这个是比较明显被改动的。
道篇三十六是政治斗争手段,自然要讲到联盟的做法。因此,友弱胜强就是一种根本性的做法。这个和道篇三十七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和下文衔接的也很好:鱼不可脱于渊。弱是王统治的基础,而强是王统治的挑战。
相反,柔弱胜刚强,这个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当然可以解读为刚强在顶峰,是一定走下坡路的,哲学上讲讲是道理通的,但问题这个和本文的前面叙述没有必然的联系。

总而言之,楼主以为,在道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西汉早期,这个时候的帛书甲本乙本比较符合道家的思想,后来的通行本被儒家改了不少。因此,读道德经还是以帛书甲本乙本为好,比较成熟。
郭店本更早,但体系不完整,文字也不完整,还是帛书甲本乙本好。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1 20:36:56 +0800 CST  
讨论5:如果说道德经一定要推荐三篇,你会推荐那三篇?
楼主的推荐是:
1.道篇三十六 : 无为而为的政治斗争手段。
2.德篇三十八:德篇开端,社会变迁的历史讲的很明白。
3.德篇四十三: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降服了人心,人性,天下没有你攻不下了的堡垒。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1 20:54:34 +0800 CST  
德篇三十八(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注释:
礼: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攘:撸起,攘臂,撸起袖子,伸出手臂。泊:通薄,淡薄,少。

译文:高层次的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是真正的德。
低层次的德不失去德的表现形式,(但失去高层次德的内涵),因此实际上没有德。
高层次的德不强加作为(表现自己),因此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表现它的德。高层次的仁有所作为,但其所作所为不足以表现它的仁。
高层次的义有所作为,其所作所为足以表现它的义。
高层次的礼有所作为,但没有谁响应他,于是卷起袖子,伸出手臂,强迫人按礼行事。

所以,失去了道,然后德行,失去了德,然后仁行,失去了仁,然后义行,失去了义,然后礼行。
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淡化,战乱的祸首。
德仁义礼,这些东西都是道虚华不实的表现,是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浅薄,存心朴实而不虚华。(因为遵循道)所以他舍弃薄华而选择厚实。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1 21:30:14 +0800 CST  
道篇三十八(2)

评论: 先搞清楚几个概念:按血缘亲疏和利益远近来区分:
道:本意眼睛看着足迹,道路的意思。跟血缘利益没有关系。因此老子讲,天道无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是最公正的,这个是信仰。道是母系社会的概念,母亲的小孩那肯定是自己生育的,是自己的小孩,所以母亲的爱是最真的。
德:本意左边足迹,右边眼睛看着心。显然,这里德讲的是足迹,跟你审视自己的内心是有关系的。这个开始和道不同,引入了一个人的主观思考。跟道纯粹的客观有本质的区别。人的观察思考,难免不是戴着一部分群体的利益的有色眼镜啊。
当然,如果你的观察符合道,那么你的德就基本和道一样了,所以说上德无德,天道无私,上德也无私。
譬如进入父系社会了,父亲的小孩可不一定是父亲的,这就要甄别血缘了,开始考虑血缘和利益传承了。符合私有制社会的本性。可是你考虑的因素越多,道的歧义越多,所以说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仁:本意是二人为仁。一个中国人加上一个四夷之人,意为(文明人)同化(野蛮人),引申为人与人相亲相爱,博爱。显然这种博爱跟血缘利益没有关系,是基于人性本善来说的。
义:本意一个羊,一个我。羊是好东西,我肯定喜欢。引申为公正美好的东西从而应当做的。显然,义这种东西,跟利益是有关系的。
礼:本意一个示,一个豊。豊是礼器,看着礼器,说明在搞祭祀之类的活动。引申为规范。显然礼这个东西,跟血缘利益没有关系,跟遵守有关系,这个遵守也是靠外力,而不是是靠内心信仰的。
显然,在老子看来,最可靠的是客观的信仰(道),其次是低层次的,引入了意识形态的道,也就是德,再其次是利益(义)。没有血缘关系的爱(仁),强迫遵守的规范(礼),都是靠不住的。

仁者爱人。老子说为啥仁靠不住呢?仁的内涵很好啊,博爱,不讲血缘利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很好。是的,这些是很不错,但和道比起来,仁的立论基础人的主观认识,不是客观规律,这就导致仁的做法不是标准的,这个层次就相差很多了。人的主观认识,决定了仁的做法很有可能是此一时彼一时也,对这部分人讲仁,对那一部分就不讲仁。

为什么说礼是忠信之薄,乱之首呢?
忠:本意是心在中间,不偏不倚。引申为无私,忠诚。
信:本意人说出来的话,真心实意。引申为人说出的话不能更改,诚实守诺。
那么,礼是怎么来的呢?自然是阶级越分越多,社会越来越复杂,金字塔的顶端统治阶级为了国家和社会稳定而搞出来的一套规范,各守其礼,大家都不要逾越自己的本分。法算是低层次的的礼了。这套规范的根本利益自然符合统治阶级的,那么,问过百姓了吗?符合百姓的利益吗?显然礼是偏心的。那么,自然就可以理解,忠和信在内涵上和礼有所冲突的,因为礼做不到忠(不偏不倚)嘛,礼做不到信嘛(诚实守诺,但是王还不是根据自己的利益,今天一套,明天一套嘛,变来变去的维护自己的利益)。

如果从时空变化来看待道,德,仁,义,礼,忠,信这些个概念时,我们会发现道,义,忠,信随着时代的变化是保持基本不变的,德也可以,但就难点。仁,礼就不一定靠的住,战争不断就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再从群体受众的角度来看,道是最广,德也广,仁,礼就要要差一些了,只能是部分了,所以有礼不下庶人之说。义,忠,信基本上是小团体内部的事了。


德篇三十八,博大精深,堪称是道德经八十一篇中的精华之一,确实不好理解。也许楼主有很多说的不对的地方。但是,对德篇三十八能够透彻理解,就会对历史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2 08:01:23 +0800 CST  
道之图解8:仁,义,礼,忠,信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2 08:07:48 +0800 CST  
道篇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母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与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注释:
致:达到。已:停止。正:不偏不倚。数:频繁。 与:赞许。禄:官吏的俸给,指高贵。
硌硌:石头坚硬丑陋的样子。

译文:昔时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澄清,地获得一就安宁,神获得一就灵验,谷物得到一就获得丰收,候王获得一就天下治理的很好。但是这种情况不停下去,达到了顶点,那么天不停的澄清下去,不停止,最终恐怕要崩裂;地不停的安宁下去,不停止,最终恐怕要发作崩毁。神不停的灵验下去,最终恐怕要失灵。谷物不停的丰收,最终恐怕要颗粒无收。侯王(因为天下治理的很好,心生自满)愈来愈尊贵从而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最终恐怕要垮台。所以侯王想保持尊贵,就要以卑贱的百姓为根本,想高高在上就要打好下面的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人,不谷。
那么,侯王把自己称呼如此之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真的把自己当成卑贱的百姓了吗?)不是的。(这是自谦以求美名)。所以想得到更多的美誉,就得不到美誉。所以(圣人)不愿像珍贵的美玉,也不愿像卑贱的顽石,(圣人为朴,守中)。

注:一是阴阳合一,但阴阳总是变化的,因此过犹不及,守中。

评论:德篇开始就啰嗦了。文字一大堆。这是因为道的道理是非常直白的,客观的,你照着做就可以了。德就有点不一样了额,德的本意是用眼睛审视内心,审视道路。这样就有了很多的价值判断,这样做对不对?这样符不符合做人的道理?主观的东西太多了。
这篇讲了三个道理:1)过犹不及。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地壳是运动的,因此小地震不断是释放能量,这样就不会有大地震了。如果长期没有小地震,那么大地震就不远了。
2)王要以何为基。帛书甲本乙本文字是以贱为本,通行本是以下为本。贱是最下层了,道化生万物,卑贱是最多的万物,因此,帛书甲本乙本,才是道的思想。
3)观其言,察其行。王自称贱人,难道王真的是个贱人吗? 西方天天高举民主自由的大旗,难道真的是为天下百姓争利益吗?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2 09:19:40 +0800 CST  
道篇四十(1)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终且善成。
注释:
堇:通仅。费:难解。退:退步,落后。夷:平。类:通戾,偏,不公平。谷:山谷。白:清白。辱:接受各种批评。建:树立。渝:改变,从善如流。隅:边角。希声:无声。刑:通形。褒:盛大。

译文:上士闻道,只会按道去实践。中士闻道,将信将疑。下士闻道,哈哈大笑,(不讲个人利益,只讲克制私欲,这是什么道呢?)。确实如此,讲利益的下士不笑,这个就不是道了。
据此,有人立言说:(因为不讲个人利益),使得明白清楚的道让(下士)很费解,使得顺利进取的道(在下士)看起来像(在个人利益方面的)个人退步,使得公平公正公开的道(在下士)看起来很不公平(因为这样自己无法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
上德就像山谷一样有容量,追求最清白的人格就是能够接受各种批评,广德就像德不足那样(上德无德),标榜树立个人道德就像小偷一样(下德不德,偷取名誉),本性质朴的人会从善如流做出各种(提升自己)的改变,广大的方就会没有边界棱角,大器要经过长期的雕琢才能完成,最尖的声音(频率最高)听起来像没有声音一样,天下万物的本质是无形的。
道盛大而无形。只有道,才能善始而且善终。
注:很多人的理解忘了前提,因而大多数是错误的。广德不足对的是建德如偷,质真若渝对大方无隅。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2 11:15:58 +0800 CST  
道篇四十 (2)

评论1:上德不德,广德不足;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建德如偷。
举个例子,清朝的武训就属于建德如偷。
大德,就是从制度上保证每个国民公平平等的教育,从制度上。而不是制度问题不去改善,把大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慈善办教育,让有钱人做好事出钱,这个就是从根本上把教育问题搞歪了。
当然,整体来说武训有德的形式,可谓是下德不失德,但老子教诲我们说,从本质来看,是整个社会的失德,是以无德
美国用航空母舰给伊拉克带去民主自由,似乎在建德,其实都是沽名钓誉,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已。按照老子的教诲,这就是建德如偷,如强盗。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2 11:43:28 +0800 CST  
评论2:
再说一个放生的问题。放生可以积公德,这是佛家的说法。那么这个应该怎么看呢?按道德经老子的看法,国中有四大,道,天,地,人。那么,我们看啊,现在的社会人做为四大之一,都很好吗?显然不是。还有很多人过的不好。
因此,花钱买些动物放生,且不说给环境带来外来物种侵入的危害,究其实质,跟中世记的教徒向天主教会花钱买赎罪劵,得到主教祝福从而希望死后升入天堂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在楼主看来,你还不如花钱去帮助那些该帮的人,做点慈善。因此,放生还不如武训,还不如下德啊。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2 14:14:40 +0800 CST  
评论3:质真若渝和大方无隅
天似圆,地似方。地法天,就是大方似圆的意思。 地大,似圆。那么人法地,该怎么学习呢?道理在于质真若渝和大方无隅。
谁天生都不是圣人。圣人也是通过直觉,观察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运行道理,悟出来的。
所以,本性质朴的人会从善如流,做出各种(提升自己)的改变,因为改掉我们自己身上的各种毛病,接纳各种建议,我们才能做到广大的方就会因为大,而变得没有边界,棱角, 那就似圆了。
用数学的话说,用正多边形模拟圆,边数越多,就是不停的变化,若渝,就越像圆。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2 14:29:24 +0800 CST  
评论4:上德如谷,大白如辱
上德,我们说过德字的本意是用心思考后的路,那么,谁的头脑也不是超算,量子计算机,因此,有所错漏就难免了。谦虚使人进步,更靠近道。
那么,上德就要像山谷一样容纳小溪小涧,要有容人之量。这样千万条小溪小涧就会汇聚成大江大海。当然,接受意见,肯定有动听的,有刺耳的。所以的,对那些刺耳的,你就要有大白如辱的气度,追求最清白最完善的人格就是能够接受各种批评。因此,上德如谷,大白如辱。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2 14:55:29 +0800 CST  
德篇四十一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
反:同返。

译文:(道去远了),就会返回,因此,(向相反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形式。(万物)弱的一方,(道站在弱的一方),道会通过弱的一方而起作用。天下万物都是来自于有形之物,而有形之物来自于无,来自于道。

评论: 反也者,道之动也和道篇二十五结合看: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弱也者,道之用也和道篇三十六结合看:友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
道是大海,弱者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也是大海。
淘宝为什么打败ebay , Amazon,道理就在这里了。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2 15:12:22 +0800 CST  
德篇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注释:
不谷:没有容人之量。死:通尸。父:父亲,引申为祖辈传下来的道理。议:议论,交流。
强良者:强梁者,强横之人。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的人。

译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都有阴阳的两面,以中气作为(阴阳)联结的物质。
天下所厌恶的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来自称。(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东西损害他,反而使得他受益,使得他得益的反而使得他受到损害。所以,别人教导我的道理,我也通过交流去教导别人。(连王都要自谦),因此,强横之人不得好死。我将把这点作为学习道理(觉悟)的开始。


评论: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合一,王也不例外。例外的强梁者不得好死。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2 17:24:33 +0800 CST  
毛泽东思想

教科书的标准用语,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本土化思想。那么,毛泽东思想来自于本土哪里呢?现在想来,大部分还是道德经的思想啊。
由此可以想到,西方资本集团为什么对毛泽东思想如此畏惧了?毕竟一个是中华文化的真传,一个是偷学,还学的不到位。。。。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2 19:34:46 +0800 CST  
德篇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注释:
间:缝隙。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里驰骋。(因为)空虚无有之物,能够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中。我因此知道无为(而为,顺势而为)的好处了。不言之教,(王以身作则,以身率教),无为之为,(顺势而为),这两样的好处,天下没有什么东西的好处及的上它。

评论:又是一篇讲王统治艺术的。道德经里的最精华的,楼主以为。

什么是天下之至坚?先进武器,堡垒,坚城也。顺应道,顺应时代的潮流,掌握天下的人心,则天下归心,天下没有打不败的敌人。
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为,才是王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正确的斗争策略是推动势,顺势而治,不燥进,也不保守,合乎道。

什么是天下之至柔?人心也,人性也。为天下式,行不言之教。以身作则,以身率教,天下还有不归心的吗?

所以说,宣传战,舆论战,争夺天下之至柔,思想才是根本之道啊。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2 19:52:50 +0800 CST  
德篇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名声与生命哪个与人更亲近?生命与财产哪个对人更重要?得与失哪个更让人担忧?过分吝惜会导致(日后)有很大的耗费,过多的收藏必定会有重大的损失。所以知足就不会招致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因此可以长久。

评论: 不必过多看重身外之物,名声,财产,这些对于一个死人没有意义,还是要贵生,长生。因此要知足。
不过这句名与身孰亲?与道篇三十三,死而不忘者,寿也。有一定的矛盾。毕竟,好的名声,名誉能让你死而不被人忘记,这个比单纯讲寿命的意思更高吧。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2 20:24:45 +0800 CST  
道篇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蔽。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大辩若讷。趮胜寒,靓胜热。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注释:
冲:空虚的。曲:不公正。绌:不足。趮:急躁不安。靓:通静,清静。

译文:大的成就就像有残缺(不圆满)一样,它的效果不会破败。极其盈满就像空虚一样,它的作用不会穷尽。高层次的正直就像不公正一样,非常灵巧就像笨拙一样,极其有余就像不足一样,非常善辩就像说话迟钝一样。
急躁不安让人冒汗让人不怕寒冷,心情平静让人不怕炎热。希望性格安静的人(成为王),让天下端正不偏。

评论:凡事都有两面,因此,不追求圆满是道的要求。这个道理就像道篇十一有和无互相成就一样,有而为之利,无而为之用。
正因为凡事有两面,因此只有冷静性格的王才能正确分析形势,采取正确的措施。因此,王的性格必须冷静,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气度。这是对王在性格上的要求。
其余好理解,大直若屈怎么理解?按楼主的想法,这个和上德不德相近的用法。比如碰到一个问题,大直,你就要考虑的因素多一些,多考虑整体利益,因此你的做法可能会牺牲一些人的利益,这样,就是若屈了。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2 23:12:33 +0800 CST  
道之图解9:质真若渝

从正方形--正多边形-若渝,无穷------质变:圆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3 08:00:00 +0800 CST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3 08:07:05 +0800 CST  

楼主:hz_lj9999

字数:891

发表时间:2018-04-11 17:35:1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14 12:31:54 +0800 CST

评论数:7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