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道德经

德篇六十六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不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压也。非以其不铮与?,故天下莫能与之铮。
注释:
铮:通争。

译文:江海所以能汇集众多小溪小涧,成为王者,是因为他善于处在溪涧的下游,因此能成为溪涧的王者。
因此,圣人想要居于百姓之上(统治百姓),必须用言语表现谦下。想要居于百姓之前(领导百姓),必须把自己放在百姓之后。所以,他居于百姓之前,百姓不以为是妨害;他居于百姓之上,而百姓不以为负担加重,所以天下百姓乐于推戴他而不是抑制他。不正是因为他的无争吗?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和他争。

评论:和德篇六十一对比着看。圣人与百姓的关系,仿佛是大国与小国的关系。
谦下是为了居上,身后是为了居前,不争是为了争,所以,这不是无为,而是无为而为,是一种方法和策略。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4 15:25:11 +0800 CST  
德篇六十七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使)国家小,百姓少。让大的器具没有用。使百姓害怕死亡(爱惜生命),而不向远处迁徙。虽然有车船而没有乘坐的需要。(因为没有战争)使铠甲兵器没有地方陈列(因为没有备战的需要)。使百姓重新回到使用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以自己的食物为美,以自己的衣服为美,以自己的习俗为乐,以自己的住所为安乐。相邻之国互相看的见,鸡鸣狗吠之声互相听得见,但百姓直到老死,也互相不往来。

评论:这个只是老子基于人性本私之后推出的理想世界。
但是,世界总是向前发展的。只能说,老子对人性是过于悲观和保守了。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4 15:45:24 +0800 CST  
德篇六十八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矣,己俞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注释:
积:积蓄。既:尽。俞:通愈,更加。

译文:真实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真实。(靠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的人,他的知识不广博,知识广博的人不靠书本,而靠从实践中来。品性善良的人,他的财产不多,而财产多的人,他的品性不够善良。圣人没有积蓄的财产,他完全把这些都当做别人的东西,但自己反而更富有;他完全把这些都给了别人,但他所得反而更多(整个天下,多不多呢)。
所以天之道,(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有利于万物,而不妨害他们;人之道,有所作为,但不要去争(更多的财产,名誉之类的东西)。

评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篇要和德篇七十九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结合来读。
这篇算美言吧,德篇七十九算信言吧。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4 16:10:15 +0800 CST  
德篇六十九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葆,持而宝之:一曰慈, 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注释:
宵:通肖,衰微,使变小。慈:爱也。检:约束,节制。垣:筑墙围绕。引申为保护。

译文:天下都说道博大,博大而衰微。因为不衰微,所以能博大。如果衰微,它早就渺小了。道永远有三宝,保持并珍惜他们:第一,是慈爱,第二,是约束自我,第三,不敢走在天下之先。慈爱(能使百姓感恩戴德),所以能让人勇敢,约束自我,(不吃独食,雨露均沾,因此百姓愿意效劳),所以能让道宽广无边,不敢走在天下人之前,所以能成为既成事物的君王。现在舍弃慈爱,却又勇敢挑战(他人);舍弃自我约束,却又扩张无边,舍弃谦退后随,而又争先,就必死无疑了。
慈爱,将它用于战争就能打胜战,用于防守就牢固不破。上天要树立谁,就会用慈爱来护卫他。

评论:确实,爱是道的核心。如果道在社会实践中舍弃了大爱,就会变成真小人,以抢掠为能。有爱,你才懂得约束自己,有爱,你才懂的为爱的人爱护自己,不敢为天下先。
无爱,修道恐怕就修成了西游记中的吃人的妖怪。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4 17:04:55 +0800 CST  
德篇七十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肥天,古之极也。
注释:
士:古代的一个阶层,春秋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各种士,武士,文士,策士,方士等。 与:与敌交战。 极:准则。

译文:善于成为士的人不逞其勇武。善于作战的(非常冷静)不易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列阵交锋(而胜,而是善于用计)。善于用人的总是礼贤下士。这叫做与人不争的美德。这叫做善于用人,这叫做壮大天道,是上古的(做人的)准则。

评论: 这几条其实既是做人用人的道理,也是实实在在的兵法。
兵家源自于道家,大概无疑了。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4 19:26:42 +0800 CST  
德篇七十一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几亡吾葆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注释:
行无行:以敌人无法察觉的无行作为行。意思是兵者,诡道也,各种诱骗之术。
攘无臂:奋臂举手,却没有手臂。意思愤怒留在心里,外表却保持非常冷静。
执无兵:手里握着,但没有兵器。意思不和敌人正面交锋,而用计策破敌。
吾葆:指的是慈,检,不敢为天下先。
哀者:指的是遭到进攻和欺凌,但心中怀有慈,检,不敢为天下先的一方。

译文:用兵的人有言说:我不敢采取攻势而采取守势,(该进攻的时候),我却不前进一寸而后退一尺,这个叫做用各种手段让敌人判断不清我方的动向,而我方保持冷静,不被愤怒冲昏头脑,用各种计策来击败敌人,而不是死拼硬斗,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就无敌了。
但是祸事没有比无敌更大的了,无敌(让人狂妄自大),差不多丧失了我的三个原则。所以,两方相争,力量差不多,(之前无敌的一方进攻哀兵的一方),则哀兵必胜。

评论:上古时代兵争的精华。
行不行的用法,和知不知,欲不欲,都是相同的用法。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4 19:57:34 +0800 CST  
德篇七十二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注释:
君:中心,要领。 宗:主旨,纲领。

译文:我的话,很容易(表面上)了解,很容易(表面上)实行,但没有谁能够真的了解,而真正的去实行。言论有中心和要领,行事有主旨和纲领。人们因为没有了解这一点,因此就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非常少,那么我的理论就显得尊贵了。因此,圣人就像外面披着粗布衣,而怀内揣着宝玉。(其实是人们不了解他的价值)。

评论:老子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
道德经的言君是什么?
道德经的事宗是什么?

楼主的答案是君是大爱,宗是人性本私。

不知道你们的答案是什么?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4 20:13:18 +0800 CST  
德篇七十三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注释:
尚:庶几,差不多。病:担忧,困扰。

译文:明了自己不了解道,那还差不多。不知道自己不了解道,那就令人困扰了。因此,圣人不困扰,是因为他把不知道自己不了解道,当做困扰。所以,他就不困扰了。

评论:老子还真的善于辩论啊,差点被绕晕了。
确实,你要说你真的了解道,请参考本篇和德篇七十二篇。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4 20:25:25 +0800 CST  
讨论:道德经的言之君什么?
道德经的事之宗又是什么?

欢迎大家发表看法。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4 20:33:36 +0800 CST  
德篇七十四
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压其所生。夫唯弗压,是以不压。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也,自爱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译文:百姓不畏惧(王)恐怖的统治,那么(对王来说),大的恐怖就要来了。不要关闭百姓住所的大门,(使其流离失所),不要堵塞百姓的生路,(使其铤而走险)。只有不堵塞,(放百姓一条生路),(王)才因此不会被百姓倾覆。因此,圣人自己了解道,但不自我表现,爱护自己,但不自居高贵。所以他舍弃自见,自贵,而选择自知,自爱。

评论:这是圣人的自我保护之道。如果王不愿意听从圣人的教诲,圣人也只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德篇七十四开始,一直到德篇七十九,都是说不行王道的后果。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5 06:57:03 +0800 CST  
德篇七十五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亚,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释:
敢:进取。亚:即恶,厌恶。单:不复杂的。

译文:勇于进取则被杀,勇于不进取就活。这两种勇有的对人有利,有的对人有害。上天厌恶勇于进取,谁知道呢?天之道,不战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应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它的心思不复杂却善于谋划。天道的大网宽广宏大,网眼虽然稀疏,却不漏失任何东西。

评论:这篇有点理想化了。不战而善胜这一系列,其实是主观的愿望罢了。
当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还是挺不错的。
主席评价老子说是客观唯心主义,这个评价有点矛盾,又非常正确。客观和唯心主义本是互相冲突的。楼主看来,老子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正如老子自己所说,如果你觉得理解了,就是令人担忧理解错了。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5 06:57:58 +0800 CST  
德篇七十六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畏且死,而为畸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畏且必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 斲者也。夫代大匠 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注释:
畸:其余不同,异端。司:掌握。斲:砍,削。

译文:如果百姓一直不怕死,那怎么能用杀人去恐吓他们呢?如果百姓(看上去)怕死,那么我抓获异端分子而杀死他们,那谁还敢从事异端活动呢?如果百姓果真的怕死,那么通常有掌握杀人权力的组织和人存在。那些代替掌握杀人权力的去杀人,是像代匠师砍削东西。代替匠师砍削东西,就很少不伤到自己的手了。

评论:三层,层层递进,把不讲王道的恐怖统治讲的很清楚。
老子最后说了,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代人作孽,最后是要受到报应的。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5 06:58:26 +0800 CST  
德篇七十七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注释:
厚:愿望强烈。 贤:胜过,超过。

译文:百姓陷于饥饿,是因为(王)收农业税太多了,(粮食都被征收走了),所以百姓饥饿。百姓得不到治理,是因为(王)有所作为,(例如发动战争,大修宫殿等),所以治理不好。百姓看轻死亡,是因为百姓想要强烈的求生,(为了找出生存的机会),所以百姓不怕死。只要让百姓觉得实在活不下去了,那么百姓就会把看轻死亡看的比重视生存好,(因为重视生存却没有活路,看轻死亡却有可能找出生存的机会)。

评论:乱世之像。百姓为什么不怕死?是因为王不给活路。和德篇七十六篇一块阅读。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5 06:59:49 +0800 CST  
讨论6:老子的道很好,很辩证,但为什么实行不了?
楼主的观点是老子观点是一个子系统的观点,很好。但是没有考虑到一个再大的系统中,不同子系统的互动。
也就是说,老子说的几乎都是内政,外交和军事的影响很少,几乎不谈。按三体,一切组织的首要任务是生存。(楼主觉得这个可以说是很准确的)。那么,只谈内政是不足以生存的。
内政,外交,军事不可分,这是另外一个和内政的公平,自由,效率的相类似的三角关系。
所以老子的道不行,是因为天下没有一,也就是没有统一。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5 07:07:48 +0800 CST  
德篇七十八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亘,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注释:
亘:尽。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弱,死的时候躯体挺直僵硬。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柔软脆弱,死后枯萎干硬。所以说,坚硬的东西是属于死亡一类的,柔弱微细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军队强大(就会走向反面)就不会取胜,树木强盛就要死亡。强大就处于下降的地位,柔弱微细则处于上升的地位。

评论:德篇中的精华之一,值得好好领会。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5 07:17:00 +0800 CST  
德篇七十九
天之道,其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注释:
高者:指的是弓背。印:用手按下,留下痕迹。压下。
下者:指的是开始射箭的时候先把弓朝下,扣上箭,然后把弓举起来朝上45度,以求射的最远。
又:通有。 见:通现,显现。

译文:天之道,犹如射箭张弓,(拉弦使得)按下弓背,把弓举得高一点(以求射得更远),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够的就补足它。所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是如此。它削减不足的(穷人),去供奉给有余的(富人)。
谁能把多余的东西拿来奉献给天,(让天去补不足)呢?恐怕只有得道的人了吧。因此,圣人有作为而一无所有,功成而不自居。为什么这样?是因为他不想显现自己的德行和才能。

评论:道德经的精华之一。堪称是对社会的辛辣批判。
损不足以奉有余,正是西方所说的马太效应或者20-80法则。其实呢,两千年前的道德经就把这个道理讲透了。
或许现在矛盾更加激烈了,占领华尔街运动,美国人民都提出1-99的法则了。不改变,能行吗?
公平,自由,效率,必须三个都要有,必须三个都等距离,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才能不负先贤的教诲。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5 08:00:33 +0800 CST  
道篇八十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是以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注释:
先:超过。易:交换。诟:辱骂,指责。祥:吉凶之预兆。

译文:天下没有哪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攻坚摧强的力量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过它。这是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交换水(,无水就无法生存,水利万物)。水胜刚,弱胜强,天下没有谁不知道这些,但没有谁能够照此施行。
所以圣人的话这样说:(心中有对国家的慈爱),因此能承受对国家的辱骂和指责,这是一国之主的担当;能承受国家的不吉之兆和祸害,这是天下之主的担当。正面的话就会反话一样,(看似有悖常理,其实合乎天道)。

评论:道德经的又一篇精华,可以和德篇四十三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并论。
水是什么?水就是慈,就是三宝之一。天下没有不需要它的,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改变它,所以它无坚不摧。
正言若反。通常来说,国家有了错误和灾难,王总是把这些责任推诿给下面的人。这是通常的做法,确实,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歪嘴和尚故意念错了经。
但是正确的做法是王也要承担领导责任,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古时候的皇帝的罪己诏,也是一种担当责任的政治态度。当然,更多的时候,成了一种走秀的表演,这个恐怕又不是老子所能料到的。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5 08:45:41 +0800 CST  
道之图解9:慈,爱,检,易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5 09:42:14 +0800 CST  
德篇八十一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注释:
和:调解,调和。 右:崇尚。介:在两者之间,居中传达,使两方融合。
彻:贯穿,通透。引申为破坏。与:赞同。

译文:(王和百姓之间有大怨),因此(圣人)调和(王和百姓)的大怨,必然还有遗留的怨恨(不能化解),(这些余怨必然对圣人不利),为什么要为善呢?因为圣人崇尚融合两方,(因此不避责难),但是(对做不到的人)并不苛求。(能做到的人没有几个)。所以有德的人主张(阴阳)融合(执一),无德的人主张(阴阳分裂),最后破败。天道没有偏爱,它永远亲近,赞助善人。

评论:作为道德经的结尾篇,老子总结了道德经的政治思想,就是执一,融合,不要搞分裂,自伐者无功。这个理想自然是好的,不过,现实是很难的。不过,理想没有错,错的都是现实?还是现实没有错,错的都是理想?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5 10:34:23 +0800 CST  
讨论:从圣人右介到圣人执左契?
帛书甲本乙本是:是以圣人右介,通行本是是以圣人执左契,有区别吗?或许有点。
右:本意是面南,西的一边。做动词,崇尚,原因是古代以右为尊。原因,大多数人是右手,右手是主手。道德经说过,武以右为尊,可见上古时代,武功是超越文治的。
左:本意是面南,东的一边。左手听从右手指挥工作。执左契:执左契",古代人与人之间互相借贷,刻木为契,分为左右两部分,债权人执左半边,债务人执右半边.执左契是指债权人而言.而古代常以文以左为尊,债权人当然执左契了.而圣人执左契就是说手执借契而不向借贷者讨还,故圣人是不看重得失的有德之人.
显然,老子的时代是武功为贵,文字也是右介,后来文治越来越重要的了,于是改成左契。可以想得到,这个大概是儒家的人改的。
右,同时还有保守的意思,其实有点符合老子的思想。
左,同时还有激进的意思,其实有点符合孔子的思想。

光从文字的不同,我们都可以看到道和儒的斗争。和大怨,不容易啊。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25 10:35:28 +0800 CST  

楼主:hz_lj9999

字数:891

发表时间:2018-04-11 17:35:1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14 12:31:54 +0800 CST

评论数:7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