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情:革命年代其实很精彩

濑谷和坂垣都跑了,但还是有相当多的鬼子没来得及跟上,主要是这两个人逃跑动作太快,部队要碰上离得远就让他们自生自灭,任凭部下掉在汤恩伯、孙连仲的包围圈里,可见平时紧跟领导有多重要,关键时刻能够保住性命。只围住一些散兵的汤恩伯当然不客气,本着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干净利落地干掉了那些落单的鬼子,顺便给自己的战报里,又添上若干“大捷”。



台儿庄大捷!

历时一个月、伤亡三万人,先是被韩复榘忽悠,接着被汤恩伯拖延,好不容易才打跑了鬼子,实在值得大大庆贺一番。根据战果翻三倍的原则,蒋介石宣布,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歼灭三万余日军,相关功臣如汤恩伯、孙连仲等都颁发青天白日章以示奖励,并在全国重点宣传,形成强有力的正面舆论导向。

从三七年七月以来,报纸上都是败绩,丢北平、丢上海、丢南京、丢太原,好不容易出一个平型关大捷还是八路军的功劳,着实让人难堪。因此在台儿庄问题上,委员长决定大操大办,搞一场轰轰烈烈的祝捷运动。

要说宣传部的效率确实不是吹的。领导命令一下,大捷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孙连仲、王铭章等人自然都是抗日英雄,连精于算计的汤恩伯也风光八面,捞到一枚青天白日勋章。当然最出风头的,应当算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作为战役的直接领导,他带着一帮三山五岳的杂牌军,在装备不同、训练不同、甚至连口音都不同的情况下,巧妙地把川军、西北军、鲁军等部队调来调去,每次都能正好堵上缺口,保证战役能勉强顺利进行,可谓是功勋卓著;各大报纸更是吹上了天,竞相传颂李司令英明神武、智勇双全,什么板垣、什么矶谷全被他玩得团团转,打败小日本更是不在话下。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0-31 00:17:49 +0800 CST  
好不容易打回胜仗,宣传有点过火也可以理解。但必须实事求是地说,在台儿庄战役之后,几乎所有人都有封赏,但有个关键的人物却没有得到任何奖赏,甚至连名字都默默无闻。事实上,这个人在整场战役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李宗仁的不二法宝;而他之所以毫无声息,却并非国民党的宣传部工作疏漏,只是因为他的身份太过特殊、经历太过坎坷,所以当时不能让人知晓,事后呢,自然就被健忘的国人集体忘却了。

帮李宗仁打赢台儿庄战役的人,叫何益之,而在最开始的时候,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夏文运。

夏文运,东北大连人,十九岁因成绩优秀,得到日本赞助留学广岛高师,二十六岁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在日军内部担任参谋部第二课课长,具体工作是为鬼子做翻译官。

这就是中国高级间谍、坚定爱国者夏文运的早期职业生涯,总结起来是一个不怎么好听的名词,叫做鬼子翻译官,通常人们还会附带奉送另一个称号--狗汉奸,十分醒目提神。而夏翻译官的行为也似乎很符合这些评价,他一贯亲日媚日,见到日本人就点头哈腰,大肆表达自已对日本的亲近和祝福。由于夏汉奸对大日本帝国实在拥护,日本又需要懂得中日国情的奴才,加上帝国大学的文凭招牌实在太响亮,因此毕业后迅速被日本军部看中,成为东京宪兵队少佐和知鹰二的随身翻译,并跟着派到中国,帮忙搞特务工作。

此时的日本人已经占领了东三省,正在东北作威作福,到处烧杀奸淫,夏文运却没有参加义勇军的觉悟,甚至没有任何排斥心理,反而对皇军称颂有加;他唯一的反应,是把名字改成何宜之。而改名的原因比较滑稽,据说是担心家乡有熟人知道自已做汉奸,引起抗日联军报复,所以要换个姓氏,好让外人不知底细。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02 00:20:42 +0800 CST  
不管别人怎么看,从前的夏文运、现在的何宜之从日本毕业后,毫无愧色地披上了鬼子发的军装,在旁人的纷纷议论中鲜廉寡耻、认贼作父。由于业务素质良好,他同和知鹰二一道被派到广西,负责策动当时的广东陈济棠和广西李宗仁反蒋。

应该说和知鹰二的工作态度是积极的。他非常热情地同李宗仁、白宗禧进行了多次会晤,并开出种种条件,不仅同意李宗仁反蒋后供应枪炮弹药,而且本着东瀛小国诚信为重的原则,预先给广西送了不少军火物资。

李宗仁当然明白日本人的用意,和知送去的大部分军火,都是桂军十分缺乏的优质武器(没办法,桂系太穷),后来在抗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让李宗仁更加留心的是,跟着和知一道出入的那个中国翻译,有着和其他翻译不一样的特点,那就是此人不仅工作认真,还非常正直。

通常来讲,当汉奸不是什么光宗耀祖的工作,汉奸们也明白这一点,所以都是破罐子破摔,借着皇军的气势作威作福,四处欺男霸女,摆出人至贱则无敌的架势,好补偿自已内心深处的自卑。夏文运不过是小小的汉奸翻译,办事认真也就罢了,居然能表现得人品正直,实在是匪夷所思的事情。李宗仁凭多年刀光剑影磨炼出来的直觉,意识到里面可能有文章,于是私下里派人邀夏汉奸到公馆里,请他去坐坐。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04 12:18:36 +0800 CST  
@男人的情怀zhb 2017-11-07 22:12:06
涯叔又抽了吗,楼主今天更新的章节去哪啦?!
-----------------------------
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明明发了更新的,回头打开一看,怎么没有了。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08 02:19:19 +0800 CST  
李司令的面子夏文运当然要给,很快两个人就坐到了一起,客客气气的谈天。开始自然是今天天气如何、晚饭吃了没有之类的话题,聊过场面话之后,李宗仁看着夏文运的双眼,单刀直入地提了一个问题:“你也是位有德有才的青年,现在祖国残破,你的家乡也被敌人占据,国家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为什么要甘心为敌人服务而无动于衷呢?”

夏文运呆住了。在此之前,没有人敢问他如此敏感的问题,或者根本不屑跟他这种汉奸提问,但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确实曾经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已,一次又一次地拷问自已的良心。面对李宗仁看穿一切的目光,夏文运再也无法掩饰自已的情绪,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有谁愿意看着日本人横行自已的家乡呢,可是国家如此无能,我又能怎么办?!”

是啊,几十万装备精良的东北军都能闻风而逃,一个小小的毕业生能做什么,何况他还有妻儿老小,有自已的生活和家庭,能做到洁身自好,不跟着欺负自已的同胞,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秘密的谈话很快结束了。夏文运无声无息地离开李公馆,谁也不知道从那一天起,他自愿当了李宗仁的内线,而且不肯收任何报酬。

从三四年起,夏翻译源源不断地把情报送往秘密电台,再转到李宗仁的情报部,特别是台儿庄战役里,从开打到结束他的情报就没断过;有他通报日军动向,李宗仁才能及时调集西北军、川军等各路人马,堵住战线上的缺口,保证战役顺利进行。

虽然功劳显赫,但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秘密间谍夏文运没有在领奖台上分到自已的位置,反而遭到了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他后来受到日军怀疑,只好及时撤出上海,到山西找了个伪建设厅长的差事,继续一面当汉奸、一面给李宗仁等提供情报,而且还掩护过八路军的人马,甚至解救过高级情报干部董必武在内的大批共产党人,直到抗战结束。

按说象夏文运这种国共通吃的高级内线,胜利后是该好好奖赏的,虽然人家不肯要钱,但看在功劳苦劳的份上,至少给个荣誉待遇不过分。夏间谍的境遇却比较凄惨,因为装汉奸装得太象,直接被国民党政府抓进了大牢;好不容易才由李宗仁出面保出监狱,接着又碰上解放了,继续蹲共产党的监狱,罪名竟然还是汉奸。

鬼子的牢没坐上,自已人的牢反而坐了一个遍,夏文运从此心灰意冷,出狱后想办法转到香港,最后迫于生计还是去了日本,重新给日本人打工,在东京的铁路公司找了个差事。几十年时间里,他的每一刻都是惊心动魄、雾隐雷藏,而在尘埃散尽的时候,往日的英雄早已功业不再,只剩下一个穷困潦倒的铁路职工,和一间区区六平米的寒酸陋室。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08 09:20:32 +0800 CST  
第三次发,希望没有失踪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08 09:21:18 +0800 CST  
夏文运的丰功伟绩,大多数中国人是不知道的,这一点倒也不稀奇,毕竟国共两党对本国国民都是用完就扔,更多冤得下雪的案例也有的是。值得推敲的地方在于,他打着皇军旗号搞情报的时候,他的日本领导态度十分暧昧,很明显,日军上层和宪兵队、特高课一类特务组织不确定他是间谍,但他的顶头上司和知鹰二会不会心里有数,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李宗仁能弄到情报,是夏文运通风报信,但夏文运之所以有本事弄到绝密消息,却是因为和知鹰二给了他巨大的权限,而且对消息泄漏始终不闻不问。战后,和知被盟军当成战犯逮捕,罪名是利用医院船运送兵员、违反国际公约,李宗仁居然亲自出面为和知说情,又派夏文运远赴菲律宾做人证,证明和知鹰二曾经为中国抗战提供过大量情报、对战争有突出贡献,请盟军务必手下留情。在李宗仁的庇护下,和知只坐了两年牢就光荣出狱,成为一名自由的日本公民。

李宗仁替夏文运说话可以理解,替和知鹰二求情就有点怪异了。从表面上看,和知不过是夏文运利用的对象,完全不属于国军情报系统,其身份是万恶的侵略者、日本特务机关头子,杀头都嫌罪轻,根本说不上有什么功劳。但从另一方面讲,和知一直属于日本陆军的“北进”派,对中国的战事持消极态度,也由此受到不少排挤,又在长期工作中同夏文运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如果他不满激进派的行动,故意放任夏文运向李宗仁通风报信,似乎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10 10:26:22 +0800 CST  
费这么多篇幅,介绍一个默默无闻的间谍,主要是想说明两点。一是我们会在今后看到很多名将,大敌当前却能指挥若定,反应也十分及时,令人叹服,但在大将风范的背后,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各种因素在支撑他们。我相信,这一条很多人都能理解;

而另一点,就比较要命了。李宗仁能运筹帷幄,是因为他能弄到日军动向的情报,但在台儿庄战役后,日军虽然不知道有内鬼,却按照正常程序深化了军事纪律、狠抓保密工作,和知鹰二跟作战没有直接关系,也就取消了他参阅作战计划的权限。

对和知来说,看不到作战计划实在不算个事,整天读这些干巴巴的传阅文件才心烦;但对李宗仁来说,却是要了亲命的大问题,因为和知一清闲,夏文运也就断了情报来源。在随后的战事里,李宗仁的指挥水平开始出现极大的起伏,有时反应特别迟钝,有时又突然相当机警,很大一部分程度上不取决于他自己,而取决于夏文运能不能送出有价值的情报。

夏文运的事情自然是不能说的,但党国中宣部毕竟是中宣部,捷报写得笔上生花,广大不明真相的群众也就跟着激动莫名。不少人当真以为仗很好打,凭着中央军的枪炮和西北军大刀,对付个把鬼子显然是小意思,甚至连续打几次胜仗的话,把日军赶出中国也不过是小意思。在这种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下,此时的中国,竟然到处都在研究一个乐观的话题,就是最后胜利还有几个月。

太过乐观的言论,如果出自侃大山的闲人或菜场老大妈之口,倒也完全可以理解,毕竟位置不一样,眼光也不一样。无奈要命的地方在于,不光各大论坛上的普通聊友觉得胜利在望,连蒋介石都开始飘飘然起来,觉得鬼子既然不是不可战胜,就应该很容易战胜,只要在五战区多做几个口袋,把日军装进去一顿乱打,歼灭对方宝贵的机动兵力,即可迎来最后的胜利。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12 12:29:00 +0800 CST  
@ty_134152320 2017-11-11 07:22:06
一口气追看了三天,楼主写的不错,文风绝类当年明月。
不过不知是不是涉猎范围的问题,涉及到日本的部分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在此抛砖引玉:
(1)在南京大屠杀的1937年底,其时德国和日本还不能说是盟友。三国同盟条约是1940年的事了(大岛浩在1938年才背着日本政府和德国人搞得),轴心国的称呼也是那时候来的。眉来眼去是有的,日本陆军一直希望和德国合作进攻苏联报诺门坎之仇是确有其事的,然而此时德国很难......
-----------------------------
非常感谢你的认真回复。因为涉及到的东西比较多,我只能简单说一下看法:
1、日本和德国当时没有正式结盟,但是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利益渐趋一致,却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这种情况下,他们有没有正式订盟约,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三十年代末,德国近交苏联、远交日本,战略上针对的是哪几个国家,都是明摆的;
2、日本的军国主义化,并不真的是因为某个职务的产生或取消。一个国家只要军队势力能够操纵国家资源、驾驭文官系统为自己服务,它就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军国主义化,某个人的上位和下台,不过是一个标志罢了;
3、毛子的说法,不是我的称呼,而是当时地下党对他们的称谓。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12 12:35:05 +0800 CST  
蒋介石不知道(或者不肯知道),鬼子在台儿庄钻了一回口袋,绝不意味着他们肯钻第二次口袋,因为这个世界上,失败可以复制并且被无数次复制,胜利却绝难轻易复制,那些兜售成功学的所谓导师,大都是混不下去才改行卖书忽悠人的。委员长天真地认为,多打几次台儿庄之类的大战,日本一定能正确认识到中国的实力,并且出于不陷进长期战争的美好愿望提出停战,那时和平将指日可待,大家可以光荣地回到自已的家园。

几乎是在同样的时间里,东京的大本营也在研究局势。日本人认为,台儿庄会战说明了中国军队还有实力,他们的残存主力都在徐州,因此当前的重要目标,是做一个大口袋,把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彻底包围起来,一举吃掉所有兵力。

先前没有打赢,是因为南北两线加起来,也只动用了三个师团,对手却有几十万人,自然不大容易打开局面;但只要多添兵添装备,一定可以攻破国军防线,赢得战争胜利。最重要的是,日本军队不管怎么打,补充新兵后仍然可以恢复战斗力,而中国军队则是江河日下,一批不如一批。

国军之所以越打越弱,说到底还是因为国力不足。日本是工业化的现代国家,有钱搞义务兵役制度,普通人都正儿八经地当过兵,拿起枪就是职业抢劫犯;而中国则是农业国家,正规军的枪都不一定够用,老兵打光后只能靠拉新人入伍,来不及训练就急匆匆地往前线派,质量自然保证不上。战事拖得越久,差距就越明显。

从台儿庄败退之后,西尾寿造给板垣和矶谷都补充了新兵,然后让他们继续进攻;而李宗仁虽然也补充了新兵,却再也没有办法复制什么“临沂大捷”,因为补充给他们的是实打实的“新”兵,从瞄准投弹到队列工事全都不懂,即使是张自忠之类的名将也没有办法,只能从零开始,从头训练。

矶谷和板垣还在很有耐心地一点点争夺阵地,蒋介石则认为五战区地形有利,不断把新的部队调往台儿庄,想吸引日军搞个大决战,一次性解决问题。不知不觉中,围绕着徐州调来的部队,已经达到五十万大军,全部布在一线,准备跟板垣或矶谷来一场大规模的群殴。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13 23:10:39 +0800 CST  
李宗仁大军云集的时候,是三八年五月初,而他发现情况不对的时候,是五月中。具体来讲,李司令发现的反常现象,是鬼子确实想在徐州决战,但鬼子的主力,绝对不在徐州。

沿着五战区Y字形战场的最下端,本来是第十三师团在进攻淮河,日军一气把兵力增加到四个师团,直接突破淮河防线,一左一右夹击徐州;而在战线上方,尽管李宗仁挡住了板垣和矶谷,但鬼子又调来第十四师团、第一一四师团,从几个方向同时突击,很快突破微山湖防线,顺着陇海线长驱直下。

徐州城仍然一如既往地平静,李宗仁却坐不住了。他的东南西北方向都出现大批日军,很明显,对手是想搞一个超级包围圈,把五战区全部包围在里面,然后断绝后勤、慢慢消化。

五战区的五十万大军是各大战区抽调来的部队,如果这五十万人被鬼子立即歼灭,那正面战场也就不用打下去了。蒋介石总算是明白人,在最后关头发现情况不妙,联想到几个月前刚经历过的淞沪大溃败,立刻下令全体撤出徐州,至于计划中的决战,更是扔到一边。

在青山和柴火的关系上,委员长还是拎得清的。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16 00:23:11 +0800 CST  
蒋介石和李宗仁的反应都很快,但比起日本人来,还是慢了半拍。五月十四号蒋介石下令撤退,十七号徐州北面的鬼子已经攻到了城外,连李宗仁的长官部都被炮弹打得起火。第二天,李宗仁赶紧带着司令部一路南下,没想到南面的宿县也被鬼子攻下,眼看退路要被断掉,好在汤恩伯关键时刻仗义了一把,临时建起二线阵地,才稳住局面,保证司令部顺利撤退。

汤恩伯在南面强撑住局面,北面的鬼子仍是气势汹汹,而计划中负责断后的孙连仲甚至迷了路,同自已的部队都失掉了联系,糊里糊涂往东走到了苏北。眼看日军要占领萧县、从北面拦腰切断退路,幸亏张自忠、刘汝明发现情况不妙,硬生生扛住日军的攻势,终于保证了北线的安全。

几天工夫里,五战区的几十万大军乱成一团,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所有人都不顾建制、不顾队列,象鱼一样争先恐后地冲出渔网。只有张自忠的大军秩序井然,在后面节节抗击,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保证撤退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惨烈的阻击战里,汤恩伯、张自忠无疑是亮点,但当人马都撤下来之后,大家才发现,其实真正的硬汉,要属云南滇军。

虽然在后来的岁月里,越打越弱的滇军经常成为战史讥讽的对象,但必须要说明的是,抗战刚开始的时候,滇军是一支响当当的硬骨头军,因为龙云派出的,是他手上的王牌部队,第六十军。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17 02:22:41 +0800 CST  
这是一支紧急组建的王牌部队,龙云毫不小气地抽调骨干老兵、配属先进武器,把他们派到抗日前线上。这支滇军大量装备法制武器,包括哈奇克斯气冷重机枪和法制迫击炮,一个加强步兵连有三挺重机、六挺轻机、三门迫击炮、四挺掷弹筒,还带了大量优质伤药--云南白药。带队军长是云南的二号人物,卢汉。

六十军先前也参加了台儿庄战役,不过那时只能算配角,毕竟中央军、西北军都在主战场上,暂时轮不到他们亮相。因为交通不便,他们一直到四月下旬才赶到徐州,随即同矶谷第十师团短兵相接,两边迅速混战到一起。云南老兵虽然经验丰富,却没有见识过日军的炮群轰击,伤亡十分惨重,双方从远程射击一直打到贴身拚刺,第一天就战死了一位旅长。

听到前线战报,卢汉吓了一跳,因为全滇军此时也不过十个旅长。一天战死一个,十天工夫,整个滇军就可以撤消番号了!

日军进攻越来越凶险,滇军的伤亡也越来越大。从四月二十八号起,滇军陆续放弃其他阵地,集中力量反攻台儿庄北面的禹王山;李宗仁告诉卢汉,只要禹王山安全,徐州就安全,他们务必从鬼子手里夺回阵地坚守,直到有撤退命令为止!

卢汉开始还很高兴,因为平原不好打仗,终于能摊到一座山了,不容易啊。

等赶到禹王山,他和他的伙伴们才惊呆了,因为整个山的最高点,也不过一百二十多米而已。换句话说,跟平原差别不大。

军令如山,滇军只好全力进攻,先夺下阵地,然后调来大量麻袋堆工事,以一八四师为主力死守山头;日军调了各种轻炮、重炮轮番轰击,工事炸毁了他们就用尸体堆。师长张冲坐镇指挥部,他的侄子、三营营长何起龙和外甥、特务连连长张镇东都战死在阵地上,张师长毫不动摇,提着手枪督促所有人:包括我在内,谁也不许退!

很快,军长卢汉就给云南的龙云发了一封电报,告诉他部队损失惨重,敌军火力太猛。

从表面上看,卢汉只是通报战况,并没有发表意见。其实,他已经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因为这封电报的真实用意,是在请示龙云,战况如此激烈,我该怎么办?

卢军长的做法,那是相当有讲究的。毕竟是地方部队,领导没有发话,擅自把人马都拚光了,回去不好交待。然后,他收到了回复,来自龙云斩钉截铁的回复:
查我国在此力求生存之际、民族欲求解放之时,值此存亡绝续之交,适如总理所云:我死国生,我生国死,虽有损失,亦无法逃避。况战争之道,愈打愈精,军心愈战愈固,唯有硬起心肠,贯彻初衷,以求最后之胜利!万勿因伤亡过多而动摇意志,是所至盼!

于是卢汉明白了。虽然龙省长算地方军阀,但他绝不可以动保存实力的念头,没有收到撤退命令之前,绝对不可以后退一步。

滇军六十军在卢汉领导下,一直硬守到五月十七号,终于收到了撤退命令。经过不到一个月的血战,六十军全军三万多人,伤亡近一万八千,十二个步兵团只剩五个,亡旅长一名、团长四名,伤旅长一名、团长七名,排以上军官伤亡五百余名。可以说,每个活着回来的人,都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我相信,他们是昂着头走下阵地的。

顺带说一句,死守禹王山的一八四师功臣师长张冲,半年后被以通共罪名逮捕。蒋介石本来要枪毙他,在龙云的求情下改为软禁,送回老家修水利,从此离开了抗日战场。

--比起很多人,他还是幸运的。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19 17:05:23 +0800 CST  
五月十九号,日军正式占领徐州,华南华北两路日军终于会师成功,开始新一轮祝捷高潮。几天后,大喜过望的天皇也在东京召集亲戚,庆祝他的胜利。

之所以要找亲戚庆祝,是因为裕仁天皇喜欢抢劫,他的亲戚也都是杀人放火的角色,主要两大亲戚陆军参谋长载仁亲王、海军军令部总长博恭王全是强盗出身,对攻占徐州负有直接责任。强盗小偷不分家,难免要开个家宴表示一下心意。

裕仁在东京大摆宴席,蒋介石和李宗仁自然是头痛万分,不过让他们头痛的不仅是打败仗,还有打败仗的善后问题。鬼子没有见好就收的觉悟,占领徐州后发现没追到国军主力,立刻开始了新一轮包抄追击;而包抄动作最大、最凶悍的,是华北方面军第一军下属第十四师团,师团长便是九一八事变中的得力干将、著名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

经历过并吞东北、华北自治等一系列小动作后,土肥原的名望如日中天。但抗战爆发的时候,他的第十四师团却一直作为配角默默存在,从保定到太原,战史上都没有太多记录。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22 03:06:00 +0800 CST  
身为“满州事变”的大功臣,没有战功是件十分没面子的事,不过也不能怪土肥原打仗外行,实在是他的队没有站好。土肥原的十四师团属于华北方面军第一军,第一军军长是香月清司,而我们在前面提到过,香月军长同他的上司寺内寿一关系不好,属于经常被穿小鞋一类。

寺内看不起香月,自然不会给香月的手下任何出彩的机会,所以一直以来土肥原都是龙套天王,带着四个联队跑来跑去,给别人做嫁衣服,找不到出镜的机会。徐州会战的时候,他仍然是个小角色,负责在西面包抄阻击,别人全力冲向徐州城会师,他却在黄河岸上啃黄泥,军功章别说一半,连只角都分不到。

高层领导不待见,土肥原也没办法,但他的顶头上司却是一个有想法的人。香月清司认为,主角和配角不是绝对的,只要上了舞台,就有当明星的机会,关键在演的人会不会抢镜头。

板垣调走后,香月清司的龙山师团要负责镇守山西,能拿出手的只剩下土肥原师团,因此第一军想要抢戏,必须在土肥原身上做文章。为了重振雄风,香月清司不惜血本,把军里的老底全部翻出来,给土肥原加强了大量重炮、坦克以及其他装备,硬生生把一个步兵师团变成了机械化装甲师团,然后让他参加徐州会战,争取打一个满堂彩,在天皇面前证明第一军的实力。

西尾寿造给土肥原的任务,是包抄五战区的中国军队,封死他们西撤的路;香月清司对土肥原的希望,是拿河南的第一战区开刀,在重重大军中穿过黄河、占领开封城,把五战区、一战区全都装进超级包围圈里,一举歼灭。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23 23:24:19 +0800 CST  
注: 我开了一个历史公众号,把先前发过的内容整理过后,在公众号上连载,修正了从前的一些脱漏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把酒论天下”,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23 23:38:17 +0800 CST  
身为“满州事变”的大功臣,没有战功是件十分没面子的事,不过也不能怪土肥原打仗外行,实在是他的队没有站好。土肥原的十四师团属于华北方面军第一军,第一军军长是香月清司,而我们在前面提到过,香月军长同他的上司寺内寿一关系不好,属于经常被穿小鞋一类。

寺内看不起香月,自然不会给香月的手下任何出彩的机会,所以一直以来土肥原都是龙套天王,带着四个联队跑来跑去,给别人做嫁衣服,找不到出镜的机会。徐州会战的时候,他仍然是个小角色,负责在西面包抄阻击,别人全力冲向徐州城会师,他却在黄河岸上啃黄泥,军功章别说一半,连只角都分不到。

高层领导不待见,土肥原也没办法,但他的顶头上司却是一个有想法的人。香月清司认为,主角和配角不是绝对的,只要上了舞台,就有当明星的机会,关键在演的人会不会抢镜头。

板垣调走后,香月清司的龙山师团要负责镇守山西,能拿出手的只剩下土肥原师团,因此第一军想要抢戏,必须在土肥原身上做文章。为了重振雄风,香月清司不惜血本,把军里的老底全部翻出来,给土肥原加强了大量重炮、坦克以及其他装备,硬生生把一个步兵师团变成了机械化装甲师团,然后让他参加徐州会战,争取打一个满堂彩,在天皇面前证明第一军的实力。

西尾寿造给土肥原的任务,是包抄五战区的中国军队,封死他们西撤的路;香月清司对土肥原的希望,是拿河南的第一战区开刀,在重重大军中穿过黄河、占领开封城,把五战区、一战区全都装进超级包围圈里,一举歼灭。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25 19:49:26 +0800 CST  
对土肥原来说,这个任务是比较艰巨的,因为他的师团再能打,也只有两个旅团,一共四个步兵联队,而对阵的一战区有十几个师。如果按司令寺内寿一的要求,十四师团占领商丘、砀山,卡住李宗仁西撤的路,任务很容易完成;但土肥原心里清楚,香月军长砸锅卖铁给他送去坦克大炮,不是让他当龙套的,想要为第一军出头,必须发扬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不顾一切地抢戏。

当蒋介石开始发现徐州情况不妙的时候,华北的土肥原已经兵分两路,从鲁北、黄河出击,南下陇海路。他对面的守军,是晋绥军出身的商震。

早在长城抗战的时候,商震兄就出过一次场,这位仁兄在镇守冷口时偷奸耍滑,把黄光华师派上去当炮灰,自已躲在后面保存实力,结果输得一败涂地。时隔五年,商震从军长混到集团军司令,官当得越来越大,水平却丝毫不见长进。土肥原在进攻之前,已经详细摸清了他的兵力部署,几乎没费多少工夫就突破防线,从黄河岸长驱南下,直接截断了陇海铁路的交通。

陇海路是李宗仁几十万人马西撤的大动脉,土肥原的动作顿时让所有人冒出一身冷汗。但事情还没有完,土肥原卡住铁路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进攻离李宗仁比较近的商丘、砀山,反而一路向西,直接杀向兰封,很明显他的目标不是李宗仁,而是兰封旁边的第一战区司令部、河南首府开封古城!

一个师团居然挑战一整个战区,而且是单刀直入进攻司令部,蒋介石极为愤怒。在他的规划里,一战区正在由薛岳指挥,组建一个大型兵团接应李宗仁;此时正好碰上土肥原撒野,委员长立刻下令,由薛岳调度指挥,在兰封堵住土肥原,把这个胆大妄为的家伙明正典刑。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28 06:34:03 +0800 CST  
接到命令的时候,薛岳正在一头雾水中。

身为兵团总负责人,薛岳其实很憋屈。他手里没有一支信得过的亲兵,帐面上的队伍全是七拼八凑的杂烩,大部分都是打光重建的部队,新兵比例特别高。虽然说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了打鬼子聚到一起,但薛司令心里非常明白,手下这帮人只是看在级别上喊自已一声长官,真的要他们顶在前线拚命流血,是不大靠得住的,例如商震,又例如其他所有人。

不管有没有困难,土肥原毕竟只有一个师团,而一战区有十几万人,薛岳还是耐着性子发出了保卫兰封的命令。出乎他意料的是,日军战斗力出奇地弱,几路部队都反映鬼子一接敌就撤退,有时还留下不少战利品。

作为香月清司豪华包装的主力,土肥原的特点是胆大心黑手狠,一触即退绝不是他的风格。薛岳凭直觉感到里面不对劲,但问题出在哪里,他又说不上来。过了不久,当另一份战报送来时,他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送战报的是二十七军军长桂永清,他的辖区是兰封城南面。当其他方向纷纷传来好消息时,土肥原已经无声无息地绕到桂军长的防区,集中全力发起了进攻。

作为黄埔一期正牌嫡系、何应钦的侄女婿,桂永清不能算是无能之辈。抗战爆发后中央教导总队改编为四十六师,他是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师长;现在四十六师改编成二十七军,他又当上了堂堂军长。还没开打的时候,他就和邱清泉得意非凡,认为自已兵精弹足,又有装甲部队撑腰(邱清泉有坦克),一定能建功立业,弄一个名将的头衔当当。

有桂“名将”助阵,薛岳心里可以说是七上八下。这两个嫡系老大根基硬、关系广,相关调动都是蒋介石一手包办,到他那里不过是抄送一下命令而已,根本不会把自已放在眼里。桂永清一到前线,委员长立刻让镇守兰封的宋希濂换防出击,把光荣的守备任务交给他们俩。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1-30 09:12:06 +0800 CST  
五月二十三号,土肥原对桂永清和邱清泉发起了进攻。

土肥原必须加紧进攻,因为他的情况很不妙。

作为机械化师团,土肥原拥有强大的机动和火力,同样也对后勤有着极高的依赖。步兵可以不吃不喝到处抢粮,汽车坦克却必须靠汽油才能行动,否则就是废铁一堆。自从渡过黄河以来,土肥原横冲直撞,沿着陇海路大打出手,汽油炮弹也是一路消耗,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如果不能赶紧靠到黄河边、从对岸的兵站取得补给,马上就会变成一只死乌龟,让人摁在地上痛打。

只要桂永清能顶几天,或者至少钉在阵地上拖住土肥原,薛岳的援军立刻能赶到,把土肥原堵在兰封城里,慢慢收拾死乌龟。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堂堂中央教导总队加上坦克部队助阵,竟然连几个小时都顶不住,桂永清刚刚还在做名将梦,碰到敌情后,匆匆给城里的八十八师师长龙慕韩写了一张固守的字条,然后跟着溃兵一路逃窜,连头都不回一下。

在抗日战场上,打败仗丢了阵地不要紧,例如与滕县共存亡的王铭章;在鬼子进攻下伤亡惨重也不要紧,例如台儿庄的池峰城、临沂的庞炳勋。但如果部队伤亡并不大,阵地却丢得一塌糊涂,那是比较要紧的事情,因为这种做法有一个通行的名称,叫临阵脱逃。

冲开桂永清的主力大军,土肥原精神大振,马不停蹄地冲向黄河。守卫河岸的商震部队果然不愧豆腐渣之名,看到敌军来势汹汹,又一次逃出战场,任凭土肥原占领阵地,从对岸取得一批又一批汽油、炮弹,重新恢复战斗力。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7-12-02 05:05:10 +0800 CST  

楼主:红朝笑笑生

字数:1051847

发表时间:2014-05-24 19:2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06 18:29:50 +0800 CST

评论数:290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