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客观通俗,幽默正史)

小弟周二要参加考试,最近更新会少一些,没办法,学习不能耽误太多,考完立马更新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10 18:57:36 +0800 CST  
党馨望着默不支声的明军,满意的笑了。

在他看来,沉默就是屈服。

沉默就是屈服?

没错,但是这是指在一般情况下。

有时候沉默也可能是暴风雨前的平静,火山喷安前的安宁。

套用莎士比亚的名句:

不在沉默中,就在沉默中灭亡。

而此时宁夏镇的明军就是这种为爆发而积蓄力量的沉默。

当他爆发时,无法阻挡也无人可挡。

因为他已经由最初可调节的人民内部矛盾上升到了你死我活的阶级矛盾。

这一切的缔造者正是宁夏巡抚党馨。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12 18:04:47 +0800 CST  
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十八日,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宁夏城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压抑,似是雷雨前的沉闷暴雨前的寂静。

这个夜晚,注定不会平凡。

当喊杀声响彻宁夏城的上空,当刘东旸带领叛军杀入巡抚府邸,当巡抚党馨、游击梁琦、守备马承光的首级高悬在宁夏城门之时,一切都已然太晚。

哱拜之乱,起。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14 17:53:13 +0800 CST  
椅子今天刚刚考完试,更新明天恢复,大家见谅,没办法太累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14 18:53:10 +0800 CST  
杀死巡抚党馨,逼死总兵张维忠,“纵火焚公署,收符印,释囚,掠城中”,宁夏城很快便被叛军占据。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疑问,带头闹事的是刘东旸,带头造反的也是刘东旸,刘东旸显然是叛乱的主谋加贼首,那为什么不把这次叛乱称为“刘东旸之乱”而是“哱拜之乱”?

哱拜在这场叛乱中没有一点镜头。

那我们在重新梳理一下叛乱的过程:

身为下级军官的刘东旸登高一呼,无数官阶比他高资历比他老的明朝将领纷纷云起响应。

可能吗?

他没有这个能量。

他没有,可是哱拜有。

自从上次党馨弹劾哱拜冒领军饷哱承恩强抢民女之后,哱拜父子便与党馨结成了死仇。

本来充其量只是在心里想想,暗骂几句,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他们的意料:

党馨长期拖欠明军军饷,明军对他的不满日益严重。

严重的后果就是刘东旸等人进行反明宣传。

党馨虽然控制住了局势,但并没有对原本紧张的局势起到丝毫的缓和作用。

局势还是那么紧张,哱拜却从中看到了希望。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哱拜本着这样的原则私下找到了刘东旸,对其进行了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谈话。

两人刚一深谈,就一拍即合,真可谓相见恨晚。

既然有着共同的目标,那么就开始吧。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15 18:48:41 +0800 CST  
刘东旸负责串联中下级军官,并继续在军中发挥他的口才天赋进行基层宣传;而哱拜则是负责联络那些手握重权的军政高官,还有那些与党馨有着个人恩怨的官员们。

不知是党馨的仇家太多还是哱拜刘东旸两人口齿太过厉害,反正在二人萝卜加大棒的威逼利诱下,土文秀、许朝、刘川白、张文学、周国柱等一批军官纷纷加入了哱拜叛乱集团。

而在叛军攻陷宁夏城时,哱拜的私人武装——苍头军成为了守城明军的噩梦,战斗力极强的他们成为了叛军的中坚力量。

鉴于哱拜父子对“起义”作出的突出贡献,自封总兵的刘东旸封哱承恩为副总兵,哱云为参将,其他参与“起义”的哱家众人也获得了大小不一的官职。

哱拜虽没有官职,但却受到了隆重的待遇:

“奉哱为谋主,据城刑牲而盟”。

翻译成现代文,他们不仅杀了牲畜对天盟誓,还尊奉哱拜为他们的带头大哥。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16 18:46:10 +0800 CST  
哱拜他们在宁夏这一叛乱自然引起了明朝的关注,当时的兵部尚书兼陕西总督魏学曾本着尽可能避免刀兵之祸的意愿派人前往宁夏劝降哱拜等人。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嘛。

哱拜面对来人的回答也很简单:

“归降?没问题!只要朝廷封我为宁夏王,让我的子孙后代世守宁夏,允许我自己封官建署给我宁夏的军政大权,我立马投降。”(必欲我降,依我所自署授官,世守宁夏)

魏学曾一看,你哱拜这要求我都不答应,更别说朝廷了,根本没戏。

不答应是不答应,但魏学曾还是很重视哱拜叛乱。

因为哱拜还说了了另外一段话:

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和蒙古骑兵就攻打潼关,杀进中原。(不者,与套骑驰潼关。套骑,指的是当时蒙古的河套部落)

魏学曾一面驰报朝廷哱拜叛乱的消息,一面集结军队展开平叛的工作。

这平叛刚一开始,哱拜叛军就被打的连连败退。

倒也难怪,哱拜本就是个当将军的料,上阵冲锋还可以但要指挥全局就难免捉襟见手了,而他手下那些个“总兵”“参将”要么就是火线提干刚刚升上来,要么就是口才好嘴皮子利落,反正关键时候一个都指望不上。

二月十八日哱拜起兵造反,三月底的时候便被明朝大军团团包围在了宁夏城中。

哱拜的造反也太小儿科了吧。

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么也太小看哱拜同志了。

真正的战斗,现在才开始!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16 20:06:20 +0800 CST  
四月初,围城已久的明军对宁夏城发动了猛攻,延绥副总兵王通身率家丁三千人攻打北门,结果却是自己身受重伤,三千家丁全部战死。(副总兵王通战尤力。家丁高益等乘胜入北门,后兵不继被杀,通亦负伤,榆林游击俞尚德战死。)

六月份,甘肃巡抚叶梦雄从甘州带领援军赶来支援,这位仁兄虽没有带多少人马,但却拥有一件秘密武器:

火炮。

一带还就带了四百门。

六月份,宁夏巡抚朱正色,浙江巡抚,麻贵等纷纷率军前来支援(延绥游击姜显谟、都司萧如蕙,甘州故总兵张杰及麻贵军皆至)

到了六月下旬,御史梅国桢、提督李如松率领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四地军队会师宁夏。

该来的既然都来了,那么就开始总攻吧。

会师后兵力呈压倒性优势的明军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无论是炮轰还是组织敢死队冲锋,几尽全力,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但是仍未攻破宁夏城。(会宁夏巡抚朱正色、甘肃巡抚叶梦熊、监军御史梅国桢,诸大将刘承嗣、董一奎、李如松先后至军,六月复攻城,连战不下。)

朝廷很愤怒,正所谓“枪炮一响,黄金万两”,从围城到现在三个月的时间没有平定叛乱,这人吃马嚼得花费国家多少银子?

身为平叛总指挥的魏学曾自然难辞其咎,很多人开始质疑他的指挥才能。

质疑归质疑,但是仗还是得依靠魏学曾来打。

本是如此,但是却也有例外:

给事中许子传的一封弹劾信上报到了朝廷,意思就是魏学曾平叛以招抚为主,助长了叛军的嚣张气焰,这才导致宁夏久攻不下。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17 10:13:14 +0800 CST  
许子传的弹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无数言官纷纷上书攻击魏学曾。

什么有负圣恩,什么前敌大将师老无功,反正意思就是一个:

没有平定哱拜叛乱,魏学曾是要担负主要责任。

本来只该受到质疑的魏学曾因为这次的弹劾直接被免职,而接任他的就是携带四百门火炮支援的甘肃巡抚叶梦雄。

按照一般史书的说法,叶梦雄上任就立即改变魏学曾以招抚为主的策略,而是采取水攻的办法,引黄河水灌入宁夏城,在宁夏城浸泡了一个月城墙都坍塌之后才指挥明军攻入城中,一举平叛了哱拜的叛乱。

在后人眼中,叶梦雄就是平定哱拜之乱的第一大功臣,是真正的军事天才,但是后人不知道的是,水淹宁夏的真正发明者正是那位因为对敌过于柔和而被免职的魏学曾。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17 20:10:30 +0800 CST  
起初魏学曾不使用水淹宁夏的策略原因未免有些“幼稚”:

不人道。

自从明军三月围城的一个月后宁夏城中就已经断粮,城中三十余万的居民一直是依赖吃树皮勉强活命。

这要再大水一灌城池岂不是把这些穷苦的饥民逼上了绝路?堂堂军队绝不能这样做!

从人道主义角度讲,魏学曾的想法没错;但是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讲,魏学曾的想法就有些简单。

身为一个政治家,有些时候就得是无情的,这个无情既包括对待敌人,对待素不相识的其他人,也包括对待自己的朋友,对待自己的战友乃至对待自己的至亲骨肉。

体现无情的方式只有一个——心狠手辣。

这一点完全得到了魏学曾接任者叶梦雄的奉行。

他果断的命令将黄河水倒灌入宁夏城中并在宁夏城城墙坍塌时指挥明军攻进城内。

明军杀进城中本已经够哱拜叛乱集团焦头烂额,可值此时刻哱拜叛乱集团内部还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

大敌当前还窝里哄,这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18 20:26:09 +0800 CST  
刘东旸、许朝联手干掉了土文秀、哱承恩、周国柱又做掉了刘东旸、许朝,然后打开城门向明军投降。

哱拜一看大势已去,骄傲的他不允许自己被俘沦为阶下囚,受到别人的侮辱,于是选择了自杀。(有的记载是上吊,有的记载是自焚)

在处死投降的两千余哱拜同党后,大明终于可以正式宣告长达半年之久的哱拜之乱得到了彻底的平定。

但是,平定哱拜只是一个开始,也仅仅是一个开始。

本该从哪来回哪去的明军又不得不拖着疲乏的身子赶往帝国的东北部,赶往那山水相依的邻国。

因为在那里正上演着一幕空前的大战。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18 20:39:19 +0800 CST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这首歌曲是1949年志愿军入朝作战时所传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也是奶奶最喜欢的歌曲。

援朝的志愿军战士是英勇的,但是在他们之前四百余年的时候也曾有同样的勇士做出了同样的举动。

不同的是,志愿军是抗美援朝,他们是抗倭援朝;一个打美帝国主义,一个打小鬼子。

对象虽不同,但是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而甘愿把自己的热血乃至生命留在异国他乡。

这就是1592——1599长达七年时间的万历第二大征——抗倭援朝。

在向他们致敬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正确看待这场战争。

凡是吹嘘明军在这场战争中犹如天兵神将,所向无敌,日军但凡听到明军号角声就毫无抵抗能力落荒而逃的这种说法,基本属于扯淡。

那时候的日本正值战国时期刚刚结束,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如同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猛将云集战斗力强正是当时日本的特点。

在明军发起的平壤攻城战中,明军将领吴惟忠胸部中弹,主帅李如松坐骑被枪炮击毙,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人仍指挥明军攻城,明军个个也是以一当十。

除了英勇,我实在想不到可以用什么形容词来形容进攻的明军。

但是英勇恰恰从侧面说明了日本军队的难缠和战局的激烈。

“自关白侵入东国以来,前后七岁,失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未操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

这是清人所著《明史》对万历抗倭援朝的记载,其记载不免过于夸大明朝的死伤人数,言过其实,我们还是得看看明人的记载:

“瘟疫在军中横行,因感染瘟疫而死去了很多人,军营里的哭泣震彻山野。死人的尸体全部焚烧,军队悲愤而且对朝廷产生了怨言”。(湿暑交侵,瘟疫大作,亡殒多人,军中泣声震野。一经物故,尸辄烧焚,诸军悲且怨矣。)

“我如今还在途中,看见道路旁边有许多人躺着,气息奄奄;行走的人多半也是弯腰驼背,面露死色”。(即今途中,臣所目击枕藉道旁者,气息奄奄;佝偻而行者,癯然鬼面。)

这些都是明朝山东巡按御史周维翰在奉旨视察前线时所观察到的场景。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明军经历了长达七年的时间,虽然其中有和也有战,断断续续,但是明朝还是笑到了最后,赢得了胜利。

正如万历诏书中的那句话:

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19 20:50:02 +0800 CST  
抗倭援朝的胜利固然值得喜悦,但在这喜悦的背后却也存在着危机。

危机分为两处:一处在帝国的西南方,一处在帝国的东北方;西南方的危机在明处,东北方的危机在暗处。


我们先来说说明处的西南地区,也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最后一征:播州之役。

播州之役完全符合万历三大征的基本特点:

连环。

正如哱拜叛乱后期发生抗倭援朝一样,播州之役也是发生在抗倭援朝的后期。

这三大征一环扣一环,一浪接一浪,让明朝有点手足无绰的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些目不暇接。

播州之役就是这样,在朝鲜半岛打的热火朝天鏖战不休的时候,一把火引着了大明的2后院。

而点起这把火的人叫做杨应龙。

此人虽然在播州之役中扮演的是反贼的角色,但却不是无名鼠辈,往上说人家也是豪门大户,官宦世家。(不是宦官...)

整个播州从唐朝开始就是人家老杨家的一亩三分地。

明朝统一后对继承了元朝对该地的管理方式,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在法律上也认可了老杨家的统治并把播州宣慰司这一管辖播州全境的官职授予了老杨家而且这个官职是世袭的。

不仅老杨家获得了铁饭碗,播州原来的几个统治家族和当地的土司也获得了相对应的官职。

老杨家对明朝可谓忠顺有佳,杨应龙起初也是如此,不仅保质保量缴纳贡赋,还帮助明朝镇压当地其他心怀不轨的土司们的造反,明朝看其如此忠顺,便授予了杨应龙都指挥使的职位。(正二品)

日子要是这样过倒也平安无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演变杨应龙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大,杨应龙这只“耗子”也就产生了打猫的心思。

杨应龙公开声称自己恨不得杀掉明朝官员(例的生杀其属),并大肆笼络当地的生苗扩充自己的实力。

所谓生苗,就是那些不归附朝廷的苗人。

在当时播州是归四川管辖的,杨应龙大把银子一使上,四川各级大大小小的官员也就对杨应龙的行为视若无睹了。

他们没看见可并不代表全部人都看不见,紧邻播州的贵州政府对杨应龙的种种不法行为产生了警惕之心。

但是警惕归警惕,人家杨应龙又没有扯旗造反,你能怎么样?

这是咱们的一般看法,这件事情的转机就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叶梦雄。

这位平定哱拜之乱的仁兄正是当时贵州省省长。(巡抚)

出于对政治的灵敏嗅觉,叶梦雄上书万历弹劾杨应龙;贵州巡按御史更厉害,直接罗列了杨应龙的二十四条罪状,把杨应龙说的浑身没有一点优点。

这下子四川官员不干了,我们四川自己的事情还用你们贵州官员插手?这岂不是显得我们太无能了?

再说了,老杨平常逢年过节可没少打点我们,我们也不能就因为这点小事情就把老杨出卖了,要么也显得我们太不够意思了。

四川官员想不到的是,这些在他们眼中的小事情正是将来震动天下的导火索。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0 20:55:21 +0800 CST  
什么事情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就像我的一个同学,自己每天学习效率差,学习成绩提不不上,就对那些成绩高的同学冷嘲热讽,说他们是作弊或是运气好什么的。


把责任推给别人,把成功归功于老天,整天怨天尤人的人,这辈子注定是不会成功的。


历史也是如此,不要每天拿天意什么的来解释一个王朝的灭亡,用运气来解释一个王朝的兴起。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0 21:03:37 +0800 CST  
贵州官员说杨应龙这是大事,要重视,要警惕;四川官员说杨应龙这是小事,要冷静,要安抚。

朝堂就杨应龙问题辩论的口水横飞的同时杨应龙的家里也是鸡飞狗跳,因为在那里正上演着一幕小三上位记。

不仅是上位记,还是动作戏:

杨应龙宠爱的小妾谋杀了杨应龙的正妻。

这本是杨应龙的家事,但是却偏偏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为这个上位的小三和被杀死的正妻都不是普通人。

小三姓田,正妻姓张。

他们所代表的正是播州的田、张两个世家大族。

虽然比不过老杨家这样的巨无霸,但是两家还是播州的大家族,也是被明朝授予世袭官职的。

于是为了让家族的势力更上一层楼,田、张两家纷纷与杨家联姻,这也是一般家族常用的手段。

得知女儿被害的消息后张家的第一反应不是悲痛而是慌张:

这是不是表示杨家站在田家的一方,两家要联手吞并我们?

这本来只是怀疑,但是在老张家不断的疑神疑鬼中却演变成了他们所认为的事实。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既然你们有吞并我们的野心,那也就别怪我们对不住了。

他们找到了那个唯一可以与杨应龙相抗衡的势力:

明朝。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1 20:21:00 +0800 CST  
老张家一封举报杨应龙密谋造反的奏折送到了朝廷。

贵州官员看到此奏折后不禁为之一振:

这不是雪中送炭吗?事实证明杨应龙都要造反了,看你们还有何说辞?

在贵州官员看来,出兵讨伐杨应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叶梦雄等贵州官员立刻上书要求朝廷发大兵征讨杨应龙。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要求竟然又遭到了四川官员的强烈反对。

四川官员的意见是:即使杨应龙真有造反的企图,朝廷也应该以招抚为主。

除了杨应龙平日对他们打点到位了的个人原因之外,他们还有一个不征讨杨应龙的正当理由:

帝国现在正在抗倭援朝,无法发动新的大规模战争。

这个理由确实是正当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1 20:33:37 +0800 CST  
这个理由一出立即赢得了大臣们的认同,因为它确实是有道理的。

但是有道理并不意味着没事情,杨应龙预谋造反的事情朝廷还是要追究的。

杨应龙得知朝廷正研究如何惩治他的办法时,他并没有像电视剧中所表现的那样惊慌失措或焦躁不安,他很冷静:

在经过一番深思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我要前往重庆。

重庆是当时四川的重要城市,杨应龙前往重庆就意味着离开自己的根据地播州,进入明朝的统治地域,沦为案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

一旦明朝对杨应龙有了不满或动了杀机,根本不用发大兵征讨或者是放下脸招抚,随便一刀就可以把杨应龙咔嚓掉。

杨应龙这是在赌运气,在冒险。

没错,但是在这一切背后我还看到了狡诈和谨慎:

杨应龙不是一个人前往重庆,与他同行的还有数万两黄金和无数的奇珍异宝。

无疑杨应龙是要用这些东西来满足官员内心贪婪的。

杨应龙这次是赌对了,向来与他把酒言欢称兄道弟的官员们在假意推诿一番后一如既往的收下了杨应龙的厚礼。

真正的赌博背后都有一定的把握,看似是背水一战实则早已胸有成足,杨应龙前往重庆正是如此,看似是赌运气实则是在赌人心。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2 20:00:55 +0800 CST  
虽然说杨应龙解决了地方官员,但是这件事情还是没有结束:

中央还有一帮大佬和言官瞪眼看着呢。

可才是最难办的,本地官员都是老朋友了,什么脾气秉性大家都知根知底的,送礼也是老门路,可中央那帮子人却全然不同,要是一送送到个大公无私的官员手里,这不是坐实了造反的罪名?

对付他们,送钱是不行的。

于是杨应龙上了一封奏折,奏折的内容全然不提自己造反的事情,好似杨应龙都不知道发生过这件是一样:

深受国恩多年,应龙无以为报,愿亲率兵马征倭。

这是奏折的大概意思。

大臣们一看,这哪里是奏折,分明就是请战书嘛!

熟知前线情况的他们知道征倭的涵义是什么,不是镀金不是捡便宜,而是真正的胜败只有五五之数。

杨应龙,哪里是什么反贼?分明就是我大明的堂堂忠臣!

虽然这个结论很快就会被彻底推翻,但是在现在他却是朝野的共识。

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被杨应龙蒙在了骨子里。

杨应龙表现的实在是太积极了:

不是上一份请战书表态度装样子,而是天天上日日上,就差上血书了;不仅有请战书的空谈,杨应龙还有积极的实践,杨应龙在重庆期间常常流露出东征倭寇的“雄心壮志”,连四川那些杨应龙的老朋友都信以为真了。

明朝终究还是相信了杨应龙的“真诚”,不是大臣过于无能,而是杨应龙媲美奥斯卡影帝的演技“征服”了他们。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2 20:30:31 +0800 CST  
其实椅子也觉得自己相比那些历史作品要罗嗦一些了,但是自己还是没有刻意的缩减内容。

历史是宏大的,特别是一个朝代的兴起和更替上。《明朝那些事》虽然写出了明朝,但是在椅子看来它并没有写出明亡清兴的真正原因,而是把责任推卸给所谓的“天灾”。

看似天灾,岂非人祸?

这种说法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读者的刻意误导,例如《明朝那些事》在选材方面的挑拣,椅子之前所说的矿监税监根本没有提及,一些不利于明朝的史料也被作者“无意”漏掉了。

椅子理解作者这样的写法,但是椅子不会这样做,也不能这样做:假若我学习这种写法,不写满清入关时的暴行,屠杀等等,怕是读者的口水会骂死我的,椅子在良心上也过不去。

现在椅子写的这些都是一般历史书中较少提及的,我写这些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明朝后期的时代背景,对于以后满清的兴起有一定的认识,虽说啰说,但是有用。

椅子看见朋友指出椅子的错误,椅子有点小尴尬:有时候时间仓促打字或是引用典故方面可能会出现失误,或者是年月出现错误,椅子无法保证这样的失误可以避免,以后可能还会有,椅子只能保证大方向没错,就是所说的历史事件没有杜撰胡编之说。

话说百度百科错误也是多多,椅子上次不小心查看一下三大征就发现了,上图:时间是亮点。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2 20:53:48 +0800 CST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2 20:54:13 +0800 CST  

楼主:新木椅子

字数:445632

发表时间:2013-08-2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08:39:50 +0800 CST

评论数:14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