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客观通俗,幽默正史)

值得一提的是,在几年后的帝国东北也有一个演技足以媲美杨应龙的“影帝”,不过这个人的命运要比自缢而死的杨应龙好上太多太多。

当杨应龙平安走出重庆时,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播州叛乱的兴起。

更意味着明朝终究失去了把播州之乱以最小代价解决的机会。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3 11:13:45 +0800 CST  
84048这是椅子三个月来的总字数,更新等到椅子吃完饭写吧,下午爆发,好吗?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3 11:34:45 +0800 CST  
在此之后,杨应龙大肆扩充实力,招抚生苗,这一举动在明眼人眼中都可以看得出杨应龙造反的企图了,包括四川当地的官员们。

四川省省长(巡抚)王继光对杨应龙给予了警告,意思很明确:你这样子是要出事的呀!

没想到杨应龙根本不屑一顾,连个答复都没有。

这明显是不给王继光面子,王继光于是率领明军前往播州擒拿叛贼杨应龙,不料却被杨应龙杀了个打败,铩羽而归。

这下子明朝才看清杨应龙的真面目,才明白杨应龙并不是他们所想的温顺小羊,而是披着羊皮的恶狼,于是赶忙派兵部侍郎邢阶担任贵州总督全权处理杨应龙事件。

邢阶这个人在后来担任抗倭援朝的总指挥兼兵部尚书,指挥明军大败倭寇,军事才能是颇为优秀的,但是就是这样的人面对杨应龙叛乱也是有些无可奈何:

杨应龙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老杨家从唐代开始就世代经营播州,根基之深,称其为“播州王”丝毫不过分。

而此时明朝正值抗倭援朝的关键阶段,根本无力在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将难打无兵之仗。

于是邢阶只得让杨应龙缴纳四万两黄金的“罚款”并把次子杨可栋抵押在重庆作为人质,对杨应龙提出了招抚。

杨应龙此时的势力仍未扩充完成,杨应龙也不想与明朝在此时撕破脸皮,也就同意了明朝的招抚。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3 18:14:27 +0800 CST  
但是邢阶不是普通人,招抚杨应龙只是权宜之计,他深知一旦时机成熟杨应龙一定会举旗造反,于是他任命重庆知府王士琦为川东兵备副使,暗中积蓄力量以防备杨应龙随时的造反。

这确实是为应对杨应龙的造反留了一招后手,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随着几年后抗倭援朝战场战局的太过激烈,邢阶和王士琦都奔赴朝鲜战场了。

他们走也就走吧,你也不能把负责杨可栋的后勤人员带走吧?

这下子可好,杨可栋不明不白的死在了重庆。

杨应龙听闻次子身死的消息后,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起兵反叛,并在随后的几年中攻占了湖广、四川、贵州三省不少的地方,与之交战的明军连连败退,都指挥使杨国柱战死。

这个消息传到朝廷后举朝哗然,连请假十几年修养的万历都感到了不小的震惊,他意识到了杨应龙的叛乱已不再是小打小闹,再不加以平定恐天下不宁。

于是万历亲自命令李化龙担任平叛总指挥,主管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军政要务,并征调福建、浙江、云南、广东等地的明军前往平叛。

要只是这样杨应龙倒也还可以支撑几年,倒霉就倒霉在时间上了: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抗倭援朝结束了。

刚刚回国的东征大军也同时赶往西南平定杨应龙叛乱。

杨应龙的末日即将来临!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3 18:46:31 +0800 CST  
帖子今天上不了四万点击吗?...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3 21:09:17 +0800 CST  
万历二十八年明各路大军会师于贵州四川,在联合当地土司之后,明军兵分八路围攻播州。

杨应龙不管这套,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既然你们兵分八路兵力分散,我就集结精锐逐一击破。

经过后世证明,这个策略是成功的,但是放在杨应龙身上就不凑巧了,因为他选错了第一个攻击的对象:

刘綎。

这是一名猛将,因为此人在抗倭援朝中表现出色,倭人闻之色变,凭借手中一把120斤的镔铁大刀获得美名“刘大刀”,天下闻名。

杨应龙找上他就等于自己往阎王爷身上撞。

刚一接触,杨应龙那些由苗族组织成的精锐部队“硬手军”就被杀了个四散奔逃,只剩下杨应龙大儿子杨朝栋这个光杆司令孤身逃回老巢。

5月18日,明军包围了杨应龙的老巢海龙囤;6月4日,明军攻破海龙囤防守。,大队杀入城中。

面对着满城的火光,听闻着越来越近的喊杀声,杨应龙不禁仰天长叹:“我怕是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了吧!”(吾不能复顾若矣)

此时他的内心想必已经无比的悔恨,悔恨自己的无知,悔恨自己的野心,但是这就是人生,错了就是错了,不会再有重头再来的机会。

既然自己犯了错,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杨应龙见大势已去遂与爱妾在熊熊大火中自缢而死。

至此播州之役结束,三大征正式完结。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4 11:02:48 +0800 CST  
万历三大征至此结束,椅子也就要说说他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影响,什么维护了边境长治久安和祖国统一等等这种老生常谈椅子在这里也就不提及了,椅子在这里主要想说三大征对明朝产生的消极影响和对满清崛起带来的影响。

首先,个人认为不应该把万历时期的三大征当做单纯的军事行动,因为这三次军事行动对当时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第二征抗倭援朝。

先说经济方面,明人王德完曾对三大征的军费支出进行过统计,共计是两千六百余万两白银,而当时明朝年财政收入为四百余万两白银,也就是说一个三大征把明朝六年多的存款都消费掉了。

正因为这样万历才不得不在三大征之后开矿监,收商税,以弥补三大征给国库带来的亏空。

前文提到过,这些矿监税监都是由内臣(太监)的担任,这些太监到了地方是为非作歹,纵容手下祸害百姓乃至当地的官员,最后造成了陕西、江夏、新会、苏州、云南、镇江、江西、荆州全国数十地爆发民变,边陲辽东甚至爆发了兵变,以至于明清史大家孟森先生都说:“帝所遣中官,无不播虐逞凶者,史书所详,不能尽载”,太监干的坏事都多到史书都无法全部记载下来的地步了,可见影响之恶劣。

矿监在内地南方这些地方胡作非为也就罢了,他们偏偏还要到辽东去祸害。

辽东本就是个长久不安定的地域,李成梁在赶走蒙古人之后没过上好日子就又成为抗倭援朝的后勤基地,从前线退来下的伤兵和赶往前线的援军纷纷云集于此,本来人多就容易出事,再加上明军对他们管理不是很严格,军队的素质也良莠不齐,辽东频频发生士兵抢掠百姓财物的事件。

抗倭援朝好不容易胜利了,可是矿监高淮又到了,一来之后又是征收高额的苛捐杂税,又是贪污辽东明军的军饷,辽东军民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4 17:09:30 +0800 CST  
为了表达对高淮的“爱戴”,在当时辽东土地上传唱着这么一首民谣:

辽人无脑,皆淮剜之;辽人无髓,皆淮吸之。

吸血鬼人家只是吸血,可高淮连人民的脑髓都要吸食。

由此可见当时辽东军民对高淮的仇恨已到何种地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辽东军民的反抗并不少见,兵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除了对高淮的仇恨之外,还有一部分辽人做出了实际的行动:

反抗,你可以用军队镇压,我们逃跑还不行吗?

逃亡。

往哪里逃?

女真。

他们或以百人为组或以千人为组,以年轻人居多,抛弃自己家中年幼的妻儿离开自己祖辈生活的故土,迈上了他们从未踏足的蛮夷之地。

处于先进农耕文明统治下的人们竟然愿意投奔落后文明?

宁可和落后的女真人生活也不愿意继续受到明朝的统治。

他们疯了吗?

没有,没有一个正常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他们实在是无奈,因为在故土之上他们不仅没有尊严,还有随时失去性命的可能。

虽然这个时候逃往女真部落的汉人还不是很多,但是这已经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4 17:28:31 +0800 CST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山东郓城。

两个青年正在焦急的等待着消息,因为他们的亲人在前不久刚刚被抓入大牢。

“鸿儒师兄,要不咱们现在举事吧!救出我的父亲,咱们共举义旗反了他狗的朝廷!”其中一个年龄稍小的青年说道。

“师弟,师兄入狱我的心情也很着急,但如今仍不是举事的最佳时机,我们还是再等等吧!”

两人没想到的是这一等等来的却是亲人惨死狱中的噩耗。

死掉的这个人叫王森,是苏州皮工;那两个青年中年青一些的叫做王好贤,是王森的儿子,稍年长一些的叫徐鸿儒,是王森的弟子,这两人都是标准的家里蹲,自由从业者。

如果王森真的只是表面上的一个简单工人,那也不会有二十六年后震动明朝的大事件。

王森,人家是道上的。

不仅是混道上的,人家还是道上声名赫赫的老大。

这个社团的名字常常出现在武侠小说和电视剧中,想必大家也很熟悉:

白莲教。

一个在元明清三代历史中都扮演过重要角色的组织,中国历史上最神秘最复杂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组织。

此时王森领导的白莲教已是一个成员遍布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六个省的组织,成员十余万,每一级都有相应的人员负责管理,组织严密,行事神秘。

对于这样的一个组织,明朝是一直予以坚决打击的,还把加入白莲教写入了大明律中,严禁百姓加入其组织。

这样做的原因除了秉承老百姓一聚集就容易出事的思维方式外,打击白莲教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白莲教的目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5 20:36:37 +0800 CST  
前文提到过万历年间因为矿税全国爆发了大大小小数十起民变,但是这些民变却没有使得明朝统治者太为之头疼。

不是他们的规模太小,而是他们的反抗对象仅限于那些狂收暴敛的太监,不是明朝政府。

反贪官,不反明朝,这是民变的特点;但白莲教却与之不同:

既反贪官,也反明朝。

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推翻明朝统治。

王森的死讯迅速传遍了白莲教内部,正如同那句老话“树倒猢狲散”,王森这个老大一死也起到了这个效果,不少的白莲教教众纷纷放弃了未尽的事业,回归到了苦难生活中。

明朝得知这个消息后很是高兴,在他们看来这一困扰他们多年的“刁民”组织已经解散,他们终于可以安安稳稳睡个好觉继续他们的奢华享乐了。

但是他们错了,因为有两个人没有放弃:一个是徐鸿儒,另一个就是王好贤。

他们选择了继承王森的衣钵,在黑暗中继续活动。

明朝意料不到的是在这次挫折后徐鸿儒领导的白莲教会更为强大,更为激进,成为二十六年后那震动明朝的农民起义,也是明朝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这一切,明朝不知道,万历更不知道。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6 12:36:07 +0800 CST  
(万历)自己认为天下太平,官员不必那么完备,少一些也没有什么关系。(自以海宇承平,官不必备,有意损之。)

这个是清人所修《明史》对万历长期不补充内阁大臣、朝廷高官给出的解释。

此话虽出自清人之口但在我看来却颇有几分道理。

有时候敌人才是最懂你的。

当时天下真是如万历所认为的太平盛世吗?

军事上有三大征,在东北方还有一个即将崛起的建州女真虎视眈眈;政治上矿监为祸地方,激起大小规模民变无数,朝臣为之屡屡进谏;东林党和齐鲁浙楚各党在朝堂上的纷争不断升级;更有长达二十余年的国本之争;三大案中的梃击案更是激起了加剧了党争。

综上所述,明朝这三十六年不仅不是什么太平盛世,反而是乱七八糟的麻烦事一堆,可以称得上是“多事之秋”。

面对如此繁杂的事情,万历同志已经请了长期的病假,二十多年基本不工作;大臣们也干脆撒手不管,回家过自己的小日子了。

不是大臣们玩忽懈怠舍大家为小家,而是实在是有心无力。

皇帝不主持日常工作了,那么维系政府正常运转和处理军国大事的重任就落到了大臣身上,首当其冲的就是内阁。

如果内阁正常运转的话也不会有后面的一堆事情,可能也不会有女真的崛起:

万历十九年(1591),内阁大学士王锡爵因为争国本而告老还乡;

同年九月,阁臣许国以同样的原因离职;

同年九月,首辅申时行在连写十一封辞职信后被批准辞职;

二十年春,首辅王家屏批评万历沉迷酒色,在反复上书后辞职;

二十二年,因为受到赵南星等牵连,重回内阁的王锡爵在上书八次后辞掉首辅职务;

二十九年,首辅赵志皋在写八十封辞职信未得到批复的情况下就死在家中,自动离任;

三十五年,因为实在是没有人处理政务,万历特招王锡爵第三次担任首辅,王龙头这次吸取教训坚决不赴京上任,一直上书推辞到三年后病死家中也没有上任;

相比上面这几位,李廷机才算得上真正的可怜,万历三十五年入阁,就被言官指责,后来实在是受不了称病躲到寺庙中静养,言官还是一直在攻击他,在给万历老板写了一百二十封辞职信毫无音讯的情况下,这位仁兄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自己卷铺盖回了老家,后来万历想让他重回内阁,在另一位阁臣叶向高苦口婆心的劝阻下才作罢。

叶向高劝阻的原因也很简单,他知道这个同事李廷机的脾气秉性,就是打死他他也不会再入阁的,你皇帝发圣旨也是白搭。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6 20:38:44 +0800 CST  
到了后来,内阁里就剩下一个叶向高,面对能把他淹没的奏折,叶向高上书百次请求万历给自己招聘几个同事,但是始终没有得到万历的答复,后来这老哥批判公文累的休息了一个月,内阁直接关门休业。

等到休息好后,叶向高一看:得,又是我一个人,干脆直接闭门三个月,自己自动辞去了首辅的职务。

叶向高辞去首辅职务后,内阁首辅光这一光荣的光杆司令便由方从哲接任,开始了他一个人处理政务艰辛工作。

这一年是万历四十五年。


而在这一年的后一年,东北女真领袖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正式对明朝宣战。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6 20:53:57 +0800 CST  
不仅内阁成员稀缺严重,同为中央机关的六部也是“人丁稀少”,最严重的时候只剩下赵焕一个人力资源部部长(吏部尚书),户部礼部工部还有几名副部长暂时撑一撑(侍郎),关键的刑部兵部二部连个管事的人都没有。

刑部没有负责官员,导致案件长期积压,本是街头斗殴拘留十五天的犯人也按照杀人犯的规格在监牢中关押了数年。

人家犯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得关押好几年?关押你还不好好监管,竟然让人家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狱中,这下子家属不干了,几百号人跪在长安门外上访,正好被早上入朝的首辅方从哲和内阁大学士吴道南撞见,百姓向二人哭诉道:“镇抚司常年缺少正官,没有人审理案件,家人被看押了好几年就莫名其妙的死在了狱中。”(有百余人群聚长安门外,环跪哭诉,询为镇抚司监犯家属,言:“本司理刑缺官,无人问断,监禁日久,死亡相继。”)

刑部缺少官员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那么兵部缺少官员时态就严重了:女真崛起于东北而朝臣多不知晓,边事无人问津,直到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建立后金政权明朝内部才听闻到一点风声,在此之前朝臣从未听说过。

针对官员稀缺的问题吏部尚书赵焕,历任首辅叶向高、沈一贯、方从哲都曾上书不下百道请求万历批准提拔官员以补空缺,方从哲更是连上奏折几十封,满怀憧憬在文华门等候万历召见等候了六天,可盼来的只是竹篮打水,万历方面一点动静都没有。(章凡数十上,候旨文华门凡六日)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7 20:43:48 +0800 CST  
不仅内阁成员稀缺严重,同为中央机关的六部也是“人丁稀少”,最严重的时候只剩下赵焕一个人力资源部部长(吏部尚书),户部礼部工部还有几名副部长暂时撑一撑(侍郎),关键的刑部兵部二部连个管事的人都没有。

刑部没有负责官员,导致案件长期积压,本是街头斗殴拘留十五天的犯人也按照杀人犯的规格在监牢中关押了数年。

人家犯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得关押好几年?关押你还不好好监管,竟然让人家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狱中,这下子家属不干了,几百号人跪在长安门外上访,正好被早上入朝的首辅方从哲和内阁大学士吴道南撞见,百姓向二人哭诉道:“镇抚司常年缺少正官,没有人审理案件,家人被看押了好几年就莫名其妙的死在了狱中。”(有百余人群聚长安门外,环跪哭诉,询为镇抚司监犯家属,言:“本司理刑缺官,无人问断,监禁日久,死亡相继。”)

刑部缺少官员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那么兵部缺少官员时态就严重了:女真崛起于东北而朝臣多不知晓,边事无人问津,直到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建立后金政权明朝内部才听闻到一点风声,在此之前朝臣从未听说过。

针对官员稀缺的问题吏部尚书赵焕,历任首辅叶向高、沈一贯、方从哲都曾上书不下百道请求万历批准提拔官员以补空缺,方从哲更是连上奏折几十封,满怀憧憬在文华门等候万历召见等候了六天,可盼来的只是竹篮打水,万历方面一点动静都没有。(章凡数十上,候旨文华门凡六日)

内阁大臣辞职万历不管,人事招聘万历也不管,难道万历这二十年除了吃喝玩乐就一点工作也不做?

当然不是。

对于在争国本事件那些强烈要求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大臣们万历打击起来毫不手软,说让他们卷铺盖走人就立马让他们卷铺盖走人,多呆一会也不行;

对于各地矿监弹劾地方官员的奏章,万历审查起来更是雷厉风行,诏书朝上夕下,处理起来干净利落,该入大狱的入大狱,该贬职的贬职;

对于爱子福王,那更没话说了,足以让叶向高等数年没有见万历一面的朝臣们“羡慕嫉妒恨”,人家福王的待遇是“一天两见”,几天下来见万历的次数比朝臣们几年的总和都要多,大臣心里面能不“恨”吗?

而在对福王的赏赐上,万历简直是宠爱至极,一张嘴就是赏赐封地四万顷。

叶向高也不含糊,直接上书万历:“如果真赏赐福王四万顷,咱大明就完了!”(福王庄田必足四万顷,则之国无日。)

按照某些读物的说法,是因为叶向高为首的大臣们强烈反对才迫使万历更改旨意,把原来的四万顷改成了后来的一万九千顷。

这个说法只说对了一部分。

公司长期短缺职员老板都没有当回事,更别说什么提建议闹罢工了。

决定万历更改旨意的关键是:

没土地了。

不是不想赏,而是客观条件实在不允许,就这一万九千顷还是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齐的呢。

但是对于大臣的奏章,万历常常采取的措施就是“不报”,既不同意也不反对,我也不表态搁置一边不予理睬。

做事不必躬亲,这就是“成功”企业家万历的经营模式。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8 12:36:18 +0800 CST  
万历四十一年(1613),明朝仅剩的一位部长——人力资源部部长赵焕也在屡次申请辞职无果的情况下不辞而别了。

首辅叶向高望着空荡荡的朝堂,一声长叹:“若是将来要有祸患的话,不是因为敌国的威胁,而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呀!”(恐宗社之忧,不在敌国外患,而即在庙堂之上)

但是叶向高想不到的是,这两者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正是因为明朝政府二十余年的懈怠而给自己在东北地区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同年,东北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吞并了海西女真的最强大部族乌拉部,完成了除叶赫部之外整个女真部落的统一。

在此之后的第六年,努尔哈赤七大恨告天,并在率先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中屡得先机,成为明朝第一大心病,也成为大明江山的第一个掘墓人。

那我们不禁疑问:究竟是什么使得努尔哈赤和他所建立的后金政权如此强大?处于优势的明朝怎会屡屡败于势力弱小的女真手中?努尔哈赤又在这三十六年中做了哪些事情呢?

风雨飘扬之清朝篇,即将揭开这一切疑惑。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8 20:34:43 +0800 CST  
@吴政凯1 671楼 2013-11-29 16:01:59
努尔哈赤是怎么成为东北建州女真部首领的?前文好像没交代啊
-----------------------------
前文交待了。他继承他祖、父的职位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9 17:24:51 +0800 CST  
@新木椅子 2013-11-28 20:34:43
万历四十一年(1613),明朝仅剩的一位部长——人力资源部部长赵焕也在屡次申请辞职无果的情况下不辞而别了。
首辅叶向高望着空荡荡的朝堂,一声长叹:“若是将来要有祸患的话,不是因为敌国的威胁,而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呀!”(恐
-----------------------------
@676535461 670楼 2013-11-29 12:15:10
木有了?
-----------------------------
还有...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9 17:25:20 +0800 CST  
病假条:椅子今日发烧,咬牙坚持上完学校课程,无力更新,停更一次,明日补上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29 17:30:41 +0800 CST  
关于努尔哈赤的崛起,大多数人对此的了解可以称得上是一无所知,在他们眼中努尔哈赤的崛起就像一阵若无声息的微风,神不知鬼不觉,当人们发现时他已经变得无比强大了。

但是我们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努尔哈赤的崛起也不是说崛起就一下子崛起的,努尔哈赤的崛起是从万历十一年以十三副祖父遗甲到万历四十七年发布七大恨兴师伐明为止的,这个崛起的过程总共经历了三十六个春秋,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讲到的。

还有一部分人对努尔哈赤的崛起有些了解,在他们看来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够崛起的决定因素就是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帮助,也可以理解为通敌卖国的行为。

没有李成梁的通敌卖国努尔哈赤就不会成功。

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是充满深意且无比的荒谬可笑。

因为这个说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一.没有李成梁的通敌卖国努尔哈赤就不会成功,李成梁是汉奸,是民族的败类;

二.正是李成梁的帮助才有了努尔哈赤的崛起,努尔哈赤的个人能力并不出众,成功崛起是因为靠着李成梁这座大山;

三.大明灭亡的原因是李成梁通敌叛国养虎为患,没有李成梁的这些汉奸行为大明是不会灭亡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30 12:34:36 +0800 CST  
这样一来既能够把明朝灭亡的责任一股脑的推给李成梁,又能间接的点出努尔哈赤的个人能力并不杰出,还可以为明朝的灭亡作出辩护:

要不是有李成梁,明朝根本不会灭亡。

漂亮,但是很幼稚。

按照这个观点来分析: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兴亡都是由个别人所决定的,大汉的建立是因为刘邦,大明的建立是由朱元璋一个人的成就,至于其他开国功臣都是可有可无,基本就是路人甲;等到朝代后期民不聊生了,农民们也不用三五成群造反了,一个人拎上耙子就够了,反正一个人就决定了国家的灭亡了。

所以说李成梁虽然在努尔哈赤崛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本谈不到决定因素。

一个泱泱千万人口的朝代将灭亡的原因推给李成梁,这不是幼稚吗?就好像学生每次考完试,成绩下来发现没考好,就会从其他除自己外的多个方面找原因,大到试卷出的偏怪偏难,小到座椅板凳的不舒适,什么原因都有反正不从自己身上找。

一个不懂吸取经验教训的学生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个不懂得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的人一生注定只是平凡。

至于一个不会反思不会自省的民族肯定无法崛起于世界。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1-30 20:38:27 +0800 CST  

楼主:新木椅子

字数:445632

发表时间:2013-08-2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08:39:50 +0800 CST

评论数:14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