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笔记

@来自34号 2011-05-13 20:58:43
肉身都已不存,主义怎能长久?
宋教仁的民主路线确乎难能可贵。 如果他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恐怕袁世凯也不敢贸然派人刺杀。 可他生存的环境偏偏就是一个生涩蒙昧的混乱社会。
恐怕这也是一直以民主民权为旗号的孙中山,最终不得不面对松散的政党团体而决心建立严密的政党并以党治国的来由。虽然事后的发展大大出乎所有人所料。
-----------------------------
@披甲豆皮 2011-05-14 10:27:43
都跟你说了,林肯表示鸭梨不大,你还问肉身不存,主义怎能长久?
另外,宋教仁是不是袁世凯派人杀的,你也不好断定
第三,无论何时,何国,党国体制都是民主的天敌。纳粹,苏俄,中国都一样。孙大炮找错了师傅,老猫认错了干爹,遗祸中华。。。。。。这是注定了的,不出所料。
-----------------------------
@来自34号 2011-05-14 11:09:49
党国体制有它产生并取得成功的历史根源,从本质上说,现在的这些人,都是在吃毛的老本
-----------------------------
@披甲豆皮 2011-05-14 18:43:45
请问,哪个党国取得了成功?纳粹?苏俄?赤柬?
-----------------------------


中共30年来的成就举世瞩目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4 19:32:55 +0800 CST  
@来自34号 2011-05-13 20:58:43
肉身都已不存,主义怎能长久?
宋教仁的民主路线确乎难能可贵。 如果他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恐怕袁世凯也不敢贸然派人刺杀。 可他生存的环境偏偏就是一个生涩蒙昧的混乱社会。
恐怕这也是一直以民主民权为旗号的孙中山,最终不得不面对松散的政党团体而决心建立严密的政党并以党治国的来由。虽然事后的发展大大出乎所有人所料。
-----------------------------
@披甲豆皮 2011-05-14 10:27:43
都跟你说了,林肯表示鸭梨不大,你还问肉身不存,主义怎能长久?
另外,宋教仁是不是袁世凯派人杀的,你也不好断定
第三,无论何时,何国,党国体制都是民主的天敌。纳粹,苏俄,中国都一样。孙大炮找错了师傅,老猫认错了干爹,遗祸中华。。。。。。这是注定了的,不出所料。
-----------------------------
@来自34号 2011-05-14 11:09:49
党国体制有它产生并取得成功的历史根源,从本质上说,现在的这些人,都是在吃毛的老本
-----------------------------
@披甲豆皮 2011-05-14 18:43:45
请问,哪个党国取得了成功?纳粹?苏俄?赤柬?
-----------------------------
@来自34号 2011-05-14 19:32:55
中共30年来的成就举世瞩目
-----------------------------
@披甲豆皮 2011-05-14 19:49:01
哈哈哈哈哈哈,你指鸡的屁的膨胀吗?你指房价超过欧美吗?你指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的骄人业绩吗?你指贫富差距超过万恶的资本主义吗?
你指强拆的行动力吗?你指奥运会亚运会花钱不眨眼吗?你指全球80%的收费公路吗?你指6000亿的维稳费吗?你指躲猫猫,洗澡澡,俯卧撑,神经病吗?
-----------------------------



您一定是位很爱国的哲学达人经济潮人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4 21:02:33 +0800 CST  
@aliping99 2011-05-15 02:14:21
楼主写帖,养肥些好看。
-----------------------------


谢谢支持!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5 08:19:17 +0800 CST  

-----------------------------
@披甲豆皮 2011-05-15 10:12:54
呵呵,请正面回答问题,我不觉得这个叫打嘴仗
另外,爱国爱党的傻粪们,一直叫我美分,台毒,轮子,小日本什么的,您对我的评价很新颖。
-----------------------------


爱国主义从来都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与爱政府 爱党完全不同 正是因为真的爱这个国家 才会去关心那些令人心痛的事实

这个贴还很长 不想让他沦为水贴 甚至被封
所以。。。。。
你懂的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5 10:42:08 +0800 CST  
@人生长乐 2011-05-15 10:19:22
@来自34号 2011-05-14 11:09:49
党国体制有它产生并取得成功的历史根源,从本质上说,现在的这些人,都是在吃毛的老本
========================================
现在这些吃毛的老本的人,都是权贵阶层,老百姓都是自食其力,还要饱受盘剥。
至于近三十年的增长,不过是水涨船高,我们跟着世界前进的成果受益而已,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世界发展了,我们.....
-----------------------------


岂止是水涨船高的问题 如果您耐心地读了本帖, 早在严复时代 他就说过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的天然优势。。。。
在某个恰当的时刻 某项突破当时政治思维的一项经济新政策 这样的大国的变化 足以震惊世界
不过 一些人把这完全归之于自己的功劳 你也不好和他辩论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5 10:48:23 +0800 CST  

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毛泽东开始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筑建他自己的精神体系。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他开始有意地去山林之中于静处读书,有时候又选择在闹市中选择一个角落读书。他曾经极度的反感学校的种种规章制度,认为自己生性不喜欢被束缚,痛恨学校的28条“不得”的校规,现在也变得能够接受了。修身笔记中“不好利,早起,好读书,谦”的话显然是他的自勉。他开始努力的使自己的生活规律起来,制定了每日的时间安排计划。他也再一次读起了“曾文正公家书”,圈点出其中律己修身的话语来勉励自己。
在学校里,毛泽东是最特立独行的学生。他不仅绝不迷信任何老师,更宣称,老师课讲得不好,学生可以睡觉。他本人更是无视学校本身的教学计划,而自行安排学习生活。遇到不喜欢的课,就不去上它。因为他在自己喜欢的课程上的努力以及出色的成绩,校方包括老师们以默许的态度,把他作为特殊的学生来看待,对他的行为听之任之。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正大光明的寄身之处。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国学,历史,地理以及报纸上面。
从全文抄录离骚到精研曾国藩的治学修身,从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到道家的无为飘逸潇洒,从贞观政要到资治通鉴。。。。。。浸泡于老祖宗的这些精华当中,他如鱼得水。
他的一位同学因病而亡,令他大受震动。青年人面对自己的同类的亡故,感触是极为深刻的。他写下一首长长的古体诗来悼念这位同学,并转而开始关注体育锻炼。
他开始清晰的以德,智,体来划分自己的生活。德是一个人的思想修为,智代表着知识的范围与深度,而体,是自身的身体状况。这之中当然以德智为重,但是德与智,难道不是以体为基础的吗?他以身边同学接二连三死亡的残酷事实意识到,虽然德与智极为重要,但是他们都要以体为前提。没有了体的健康,一切都是空谈。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皮与毛的关系,这是古人用他们的智慧对无数类似的事物关系所做的形象阐释与总结。这是中国文化的经典智慧中一个微不足道的一个,也同样是被人们熟视无睹的智慧之一。而当毛泽东把它与身边令他震惊的死去的同学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对此做出了新鲜而深刻的别样解读。
他不可能不为自己的别样深刻而具体的解读而自豪,也同样不可能不为古人的智慧而敬佩。
这是完全充满着中国特色的故事。而且,仅仅只是开篇而已。
一种建立于生存为先的哲学体系以如此生动而深刻的方式进入了他的思想之中。
对于个人来说,体质的健康发展是其余一切的先决条件。这种以亲眼目睹7位年轻同学的死亡为代价而产生的思想,对于他的影响超乎任何书本上的哲学体系。而当当事人关注与思考的事件主体由个体生命而转向为一个团体,一个政党,甚至于一个国家的时候,“枪杆子里出政权”,军事是国家建立的基础——这些诸如此类的真理被发现,被实施,已经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任何政权或者希望获得政权的政党来说,军队不正如同身体之于人一样,是他们自身存在的基础保障吗?多年来,美国人充当国际警察角色,在世界各处指手画脚,所依靠的,不正是一支强大的军队与所向无敌的经济实力吗?
当然,这种已经被历史所所证实的关于毛泽东成长中的跳跃式的发展,对于本文来说,依然是一系列艰难的,需要填出合乎逻辑的空格的数独挑战。
他开始加强锻炼自己的身体,并坚持不懈。爬山,游泳,坚持冷水浴,跑步——并且在给已经是在北师大任教的黎锦熙写道,你的德,智方面已经是很完美了,可是身体方面还是有些欠缺。应该多加强体育锻炼啊。
古典文化中的经,史,子,集,浩渺无际。皓首穷经的专家学者也无法做到全面的阅读与研究。在给朋友的信中,毛泽东列出应该读的中国书籍77种。然而要读完这些书,最少要花费十年时间,而购书款项也高达200元。
他显然在思考其中有无切实可行的捷径。不管是十年的时间,还是200元的书款,都是他这个23岁的农家子弟无法支付的。
这使得他终于意识到学问不是一桩独立的个人的事情,而是要好学而且好问。自己读书有所心得,便会告诉其他人,而别人如果有长处,就算是隔着千里远,也想要得到。正是在这种思想之下,他与同学组织起了哲学研究小组,请杨昌济指导他们的讨论,研究。
好学,好问,共同探讨,一起研究,他的求学之路正在向着更高更远处延伸。
但是他依然感觉到孤独。校规的束缚,周围似乎也都是些庸碌之辈,他找不到一个与他有共同话题的人。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挥笔写下一则征友启事:
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敬启者二十八画生。
他的生命似乎注定与28有着某种神秘联系。繁体字的毛泽东三个字正好是28画。在他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的湖南一师,有他所痛恨但不得不遵守的校规28条。在他28岁那年,他参与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当他在江西的革命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的时候,莫斯科派来了一批留学生,把他挤向领导层的边缘,让他倍感挫折。而这些来自莫斯科中国留学生后来被称为28个布尔什维克。共产党成立28年之后,他领导着共产党创建了一个新的国家。开国大典上,他把礼炮鸣放的次数定为28响。1959年,在大饥荒的前夜,全国各地为他建了别墅28座。共和国成立28年头之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是否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着某个奇特的数字,难以摆脱,追随终生,成为我们难以摆脱的宿命?
毛泽东托朋友把这个征友启事贴到长沙的各个学校里去。
周南女校的校长在看到这则启事的时候,认为这是在寻找恋爱对象。这位校长不辞辛劳,跑到启事中的联系人那里,转而又跑到第一师范学校,终于找到了这位“二十八画生”。虽然他看到的是一个面相老实的学生,但仍然坚持找到第一师范的校长,在验证了毛泽东并非拈花惹草登徒子之徒后才肯罢休。
他的征友启事还是有所收获。
在毛泽东的记忆里,一位叫做李隆郅的青年学生前来应征见面了,对方听了他的一番话之后,一言不发就离开了。而他们的友谊却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然而在另一位当事人李隆郅的记忆里,何须征友启事,毛泽东在长沙的学生中早已是出了名的怪人一个:省立第一师范有个叫毛泽东的,他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常到闹市区去看书,一年四季坚持早上天刚蒙蒙亮就到井边用吊桶扯上井水从头上往下淋,寒冬腊月也不例外;冬天寒风凛冽,穿着单衣爬山,迎风大呼,谓之风浴;数九寒冬,去湘江游泳;夏日酷暑,在沙滩上暴晒,谓之日光浴;大雨如注,在操场上淋个痛快,或独自一人,顶风冒雨上岳麓山,谓之雨浴;几天不吃饭,谓之锻炼肠胃。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与人相约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不谈家务琐事,否则就不能做朋友。他写的一副对联在当时的长沙学界也已经广为流传:
苟有恒 何必三更眠 五更起
最无益 莫过一日曝 十日寒
李隆郅猜测到征友启事的主角,可能就是这个怪人毛泽东。于是一帮朋友便前往一师去看看这位怪人,而见到毛泽东之后双方并没有怎么说话。
一位同样有着搞怪名字的“纵宇一郎”,应约前来见面了。他们手持报纸作为认出对方的暗号。在省图书馆外面的草坪上,两个年轻人谈人生,谈理想,谈社会,谈宇宙,不知不觉间几个小时过去了。临别时,毛泽东高兴的对他说,我们谈的这么好,希望能够有像管仲鲍叔牙那样的友谊,以后可要常见面啊!这位纵宇一郎的真名叫罗章龙。此后的周末,他们经常相约出游,东城古堡天心阁,辛弃疾练兵的飞虎营,岳麓山,岳麓书院,开福寺,长沙的各处名胜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放下书本,放下笔记,毛泽东也正在渐渐地品味出长沙这座城市真正的味道来。飞虎营金戈铁马的豪情,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警示,实务学堂里曾经留下梁启超的身影,也培养出了像蔡锷这样的爱国将军。湖南人谭嗣同的一腔热血早已成为这个民族的精魂,而杨度,熊希龄这些湖南名人依然活跃在当时的北京政坛。。。。。。
一座城市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尽的大书。而学生时代的毛泽东,显然正在用年轻激情的步伐,阅遍了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
岁月流逝,伴随着他们年轻的足迹而飘散的,除了青春岁月,一定还有年轻时的豪情壮志,思想交流碰撞时的开心,找到知音时的喜悦,以及建立在所有这些之上的,年轻人之间的未经考验的友谊。
学问,良师,益友,甚至于向权威如校长的成功的挑战,学生时代的毛泽东,样样不缺。甚至在这独特的年代,更是另有别样的收获。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5 20:42:53 +0800 CST  
@我是cnx007 2011-05-09 22:35:09
支持
-----------------------------


谢谢!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5 22:21:01 +0800 CST  
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之后,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反对浪潮。毛泽东也愤怒的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与众人不同的是,他对于国内时局的发展依然是悲观绝望的。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他写道,以后的中国将会比现在艰难一百倍,没有伟大的杰出人物出现,要谈论救世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继续谈论救世。事实上救世仅仅是他关注并谈论的话题之一。他喜欢谈论的是人生,国家,世界,宇宙,真理,意志。。。。。。诸如此类的宏大事物。在年轻的激情里,对时局的悲观绝不是放弃努力的借口。孜孜不倦地探求社会人生与历史的密码,在品行方面严格约束自己,锻炼自己的身体,在与师友的交流中议时轮政,谈论宏大的主题——他未必就没有意识到,一个伟大的杰出人物正在成长之中。
以他的年龄而言,谈论异性原本是极为正常的事情,但是他不谈论异性与爱情,而且反对周围的朋友同学谈论它。他甚至也不谈论生活琐事,反对把精力浪费在这些琐事上面。当他在一位同学家里,目睹了这位同学吩咐佣人买什么样的猪肉之后,就不再与之交往,因为这是何等庸俗的事情!可以想见他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处于极低的限度内。与丰富而崇高的精神生活比起来,鲜衣美食对于他,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物。货色两关打不通,其人不足道也。在他看来,一个无法超越物欲与色欲的人,是不值得谈论与交往的。
童年开始在父亲的压制下成长起来的反叛精神在理性的引导之下继续成长。如果说当初在韶山冲的少年尚且是在被动的接受来自父亲的挑战的话,那么身处平静地象牙塔里,一方面他探求着学问与真知,一方面则有意识地寻求挑战:在爬山,游泳中挑战体力的极限,沐浴在在夏日的狂风暴雨之中寻求与天斗的精神极限。也正因此,他被同学们称为怪人。
在同学的眼中,他规矩,正派,稳重而温雅。在学校从未与人发生过口角。他走路不蹦跳,说话不粗率,就算遇有急事也是不慌忙,不急躁。他时常正襟危坐,沉默寡言,却绝非书呆子之类。他漠视自己不喜欢的课业,却在自己喜欢的课业与学问上极为用功,也常常特立独行,并总是不失时机地与人讨论自己的读书心得与感悟,同时也虚心地聆听别人的经验与见解。与人讨论问题的时候总是听完别人的意见之后才开口。
同学之中,谁有不开心的事情,和他一席交谈,总是能够振作起来,转到乐观向上方面。他的内心似乎总是潜藏着巨大的力量。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他总是先要把周围的情况都弄清楚,并多向困难方面想。他说,这样就算失败了,也不至于灰心丧气,因为自己早有了精神准备。
他的个性,风格在这个年龄段已经初步定型。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6 18:51:38 +0800 CST  

自从热切地不惜以所有零钱购买报纸开始,如今报纸已经成为毛泽东的第二生命。一个从第一眼就开始醉心于报纸的研究与阅读的年轻人,在经过数年持续不懈的阅报之后,他的观念,视野,思考究竟发展到了何种程度?
他的读报方法又有了新的发展。与众不同的是,据他的同学萧三回忆,他每次去阅览室读报,都要带上三件法宝:地图,字典,笔记本。遇到不熟悉的重要或关键地名,查地图;不认识的字,查字典;重要的事件或感想,做记录。这样的读报,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身处校园的学生们同样密切关注着。毛泽东被同学们称为“时事通”——他花出很多的时间看报,对于国内国外的大事,似乎都了如指掌,并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同学萧三谈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奥地利的太子被刺,到德国出兵,到俄,英,法宣战,美国如怎样大发战争财,日本怎样趁火打劫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他说的有时间,有地点,有根有据,头头是道,让萧三在几十年后依然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事实上,这仅仅是一个旁观者在描述。当毛泽东终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了解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在报纸的碎片中寻找出影响这些来龙去脉的种种因素,他便很快得出一些超越他的身份地位的,令人吃惊的结论来。
报纸上有关于日本驻中国公使因其国内急事回国的消息,继而,国内舆论纷纷猜测日本现任首相大隈重信可能会倒台,而正是大隈政府提出并胁迫中国政府接受二十一条。现在,大隈的倒台,是不是意味着日本会对中国政策有所改变呢?国内舆论对此抱着乐观的态度。
看到这样的文章,毛泽东忍不住提笔,在给朋友萧瑜的信中谈起这个问题:日本无论任何人执政,他们对于中国的政策是不会改变的。同胞们,好好的用脑子想一想,日本确确实实是我国的劲敌啊!我们中国纵横万里,却屈从于区区三岛之国,四亿人口变成三千万人的奴隶!满洲蒙古已经是没有了,现在连山东也失去,下一步日本人就要进入河南!这将是什么样的局面!我估计,中日之间二十年内,是非打一仗不可的。日本人对于我们已经是了解的太多太多了,而我们对他们却所知不多。现在是我们赶快磨砺自己,等待和日本人决战的时候了。
这是公元1916年7月末,这位叫做毛泽东的师范生写给他的好友萧子升的私人信件中的一部分内容,两人后来因为政见不同而终于天各一方,但这位朋友保存了大量他们之间的通信,这便是其中的一封。此时距离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刚好21年!只是他实在没有料到,在最初阶段中国军人会出人意料地选择退让。而退让最堂皇的理由居然是首先剿灭他的部队和政党。
那些自以为了解天下大事评论时政的人因为日本首相的倒台而为中日关系的走向而暗自庆幸并发表乐观的时事述评,为什么一个长沙城里的青年学生却能够在不经意间道出事情的本质并作出近乎准确的预言?
从刚刚走出韶山时的东山高小开始,从留学日本的老师口中,毛泽东了解到了一个蒸蒸日上奋发向上的日本开始,这个东临之邦注定成为他思想中的关注点之一:西方的先进发达是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文化体系,而作为从中华文化体系中衍生出来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在短短数十年间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人膨胀的信心和对于中国人态度的转变在这多年间怎样影响着中日关系的走向?远交近攻的东方式政治策略日本人将会如何运用?一向软弱的中国政府为日本人的勃勃野心提供了怎样的机会?一个是蒸蒸日上之下的野心勃勃,一个是逆来顺受政局混乱的任人宰割,一个日本的首相是否真的有能力左右这种国家政策的走向?
可是为什么预计中的中日战争是20年而不是10年或者30年?
人生一世,不过百年光景,草木一秋,树木在心里画出了自己的年轮。对于国家的政策与国际关系而言,10年算得上是最小的周期。就中日双方而言,进攻与妥协,紧逼与退让,必将循环下去。而紧逼必定有个过程,退让也同样有个限度。
这是否是毛泽东所预料的20年必有一战的来由?
他没有因为自己对时局的评论而成为一个自以为真理在握的夸夸其谈之人。如果国家是在太平年代,他也许可以成为一个杰出的时事评论员。但是在战事频仍的乱世,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做一个旁观者,虽然在后来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对于时局评论一番,展示他洞穿时事天机的过人天分。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6 20:00:11 +0800 CST  
关于外篇的说明

读毛多年,我逐渐意识到,毛泽东留给后人的,其实是一道高难度的社会历史学数独谜题。
数独谜题中那些未知的数字,实际上并不取决于这数字本身,而是由周围相关的数字所决定。即使这些未知的数字伟大到需要以给予粗体大写,也不例外。

而外篇正是这道数独谜题之中必不可少的那些数字。

当然,对周围的数字没有兴趣的XDJMS大可忽略之。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6 20:50:32 +0800 CST  

作者:对对口条 回复日期:2011-05-14 08:22:14  回复

滴水洞旁伟人藏,
防着苏俄美帝狼。
枭雄肉身今还在,
可取基因克隆忙。


谢谢这位朋友的诗作 伟大的构想!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6 21:36:36 +0800 CST  
-----------------------------
这样说,难道是无关的内容太少?·#¥%……—*(


谢谢关注。对于整个中国与毛泽东的关系来说,的确如此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7 18:59:33 +0800 CST  
学习归学习,评论归评论。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毛泽东也总是不失时机却有策略地站出来,参与其间。好读书的他绝不是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也不会安于做一个旁观者,一个评论家。挑战校长的事件同样证明这他是如何洞穿事件的本质。
向校长挑战的起因源于一师将要从下学期开始收取每人十元学费的通告。
通告一公布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这种愤怒多源于原来的四师学生。本来他们当初报考四师的时候,很多人家境不好,都是冲着“不收学费,膳宿费低廉”而来的。刚读完一年预科,与一师合并之后,由于四师是春季始业而一师是秋季始业,便又比原一师同级学生读多半年预科。读多半年书的怨气还没消散,现在反而被要求缴纳学费。
学生们用罢课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有人开始写反校长的传单,说他“不忠不孝不仁不悌”来反对校长。毛泽东看到这份传单,觉得写得不好,认为没有切中要害:我们又不是他的儿子,我们不是反对他没有当好家长,而是反对他没有当好校长,应该写他对上阿谀奉承,对下专横跋扈,写他办学无方,贻误青年。
——思路清晰,直指要害。
当然事实如何,则另当别论。
经过修改后的传单发出去后引起了校长的愤怒,经过调查当他知道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毛泽东时,学校决定开除他。但是校长的愤怒终于还是被他的做教师的表兄和一班欣赏毛泽东的老师们平息了下去,最终改成了记大过的处分。
校长张干不独有才干,其实也是个大好人。收取学费10元,多读半年书,这些都是第四师范被兼并的结果,而不是校长个人的主张。而阿谀奉承,专横跋扈,办学无方,贻误青年,显然是作为校长的张干承受不起的。
数十年后回忆往事,多多少少,他终于间接而委婉地向当年的这位校长表达了自己的歉疚之情。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极为难得了。
乱世的黑暗社会,向学生收取十元一学期的学费算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小事情,更与校长的品行,治学全无关系。
毛泽东本人的学籍在教师们的保护下算是保住了,然而可怜的张干却因此而失去了校长职务。
毛泽东显示了他不仅是一位怪人,更是一位有能力的怪人。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7 19:26:23 +0800 CST  
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的母亲病重了。学校也因为战乱而放假。他急切的想要回家看看病重的母亲。但是桂军湘军都已经在沿途集结,调动,使他难以立刻启程。反袁不是坏事,坏的是反袁的军队似乎同时也是一支扰民的军队,让人不能不敬而远之。
兵荒马乱的乱世年月,人命贱如蝼蚁。士兵如此,百姓更不例外。
在忍耐了两天之后,他终于不顾这些,启程回韶山老家了。这使得于能够亲眼目睹这一支支所谓的革命的军队的真实面目。他们没有欺负骚扰他这个行色匆匆的青年学生,这倒是真的。路上在毛泽东在一家饭店吃饭的时候,店里忽然涌入一群士兵来。他们大大咧咧大吃一通之后,没有付钱也并不打声招呼又蜂拥而去,让店老板敢怒不敢言。看来,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家常便饭。
从当年他自己参加的湘军,到如今目睹这些军队的所作所为,实在看不出这些军队在这几年来有什么长进。如果这就是所谓的革命军,这种欺世盗名的革命不要也罢。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7 20:22:19 +0800 CST  
这一年暑假,毛泽东仍然没有回韶山老家。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情,他宁愿选择任何其他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暑假生活,而不是静静的呆在闭塞的韶山冲,没有报纸可读,没有朋友老师可以交流的环境下发呆,或者发愁。
可是朋友和同学是谈不上的了。所有的人都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去过自己或开心或郁闷的暑假生活。无聊烦闷之中,他想到了距离长沙城不远的板仓杨昌济教授。
他起身步行去长沙县的杨昌济先生家,去访问杨先生。他的到来让杨先生颇感意外。他们一家热情的接待了这位风尘仆仆的来客,杨先生更是在这意外的喜悦之中带着他的这位学生参观了自己极少对外人开放的书房。从杨先生口中,他得知杨先生的朋友柳午亭刚刚从日本留学回来。柳先生在日本主修体育。在打听到这位柳先生在长沙的住址之后,毛泽东又兴致勃勃的带着从杨先生那里借来的几本书,匆匆赶回长沙,顺道拜访了柳先生。
做不速之客,在毛泽东已经是轻车熟路了。这天早晨,正在练习拳术的柳先生被这个拜访者打断了,心中颇有些不快。但是当他听到来访者的自白,尤其是看到这位拜访者的诚意的时候,他开心的笑着欢迎他,并即兴演练了一套拳术。旁观的来访者兴味盎然地击掌使柳先生更加得意的讲起自己如何在东洋打败日本的柔道高手吉田道次,并与他谈论关于体育的见解。
柳先生的儿子也正在长沙读书。对于一师怪人毛泽东的故事传闻,也时有耳闻。
这时的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甚至许多年后中国人对于“东亚病夫”这个词也并不陌生。可以说这位柳午亭先生正是一个霍元甲式的传奇人物。只不过,他并没有像霍元甲那样开武馆,而是做了一辈子默默无闻的体育老师。
此时的陈独秀这样描绘当时的中国青年:我所见到的我们国家的读书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里也没有一点大丈夫的气概,白净面皮细腰肢,妩媚的像个处男,怕冷又怕热,柔柔弱弱像个病夫,以这样的身心薄弱的国民,怎样能肩负起振兴国家的重任?以后如果成为政治家,怎么能够百折不回,坚持贯彻他的主张?如果成为军人,又怎能在战场上杀敌对阵?
三年前湖南四师学生毛泽东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治文弱。并顺便总结了中国历年来战败的因素,而知识阶层的文弱体质正是其中之一。
当陈独秀在《新青年》上说这些话的时候,毛泽东正在一师苦读,同时也在苦练身体。这一年里,一师死了7个学生。这固然是与当时的医疗不发达有关系,但是一般青年的健康也状况由此可见。这些对于年轻的毛泽东震动极大。他坚持跑步,爬山,洗冷水澡,甚至在狂风暴雨的日子里,独自去爬岳麓山,体验那种独自与天地交流的的感觉,磨练意志,锻炼身体。陈独秀所呼吁的一代新青年,至少已经在湖南一师出现。
在毛泽东拜访了柳先生后,他开始从理论上思考体育的问题,并很快洋洋洒洒写成了一篇长文《体育之研究》。也许很大程度上这篇文章正是受到柳先生对于体育的理论思考的启发。
很难说这是否是中国人系统的研究体育理论的第一篇文章,但是毛泽东的结合自身的体验,思考,总结,来探究事物本质的这种精神已经露出了端倪。他身体力行继而精研事物的卓尔不群已经开始显山露水。看看他这篇文章:
体育是什么?体育是养生之道。
体育的科学理论根据是: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可以使体弱的人变得强壮,不锻炼,身体强壮的人也会变得虚弱。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各有特点。对于儿童,少年,青年,锻炼的方法应该根据身体发育阶段的不同状况加以区别对待。
德智体要全面发展。而身体才是根本,德与智都要寄存与身体,没有了体,便什么都没有了。
现在的学者为什么大都不喜欢运动呢?因为没有养成运动的习惯,也没有人提倡,他们本身更是羞于运动。
锻炼这种事,不是用来谈论的,是要行动的。只要行动起来,什么样的方法都是好的。
最后,他介绍了自己发明的一种“六段运动”的体操。

他把稿件投递到《新青年》上。之前的《甲寅》,如今的《新青年》,都是他特别喜欢读的杂志。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两本杂志上的文章把他的思想,见识逐渐引向更高的层次。
如果说百年前的报纸如同是今天的网络的话,那么在潜水多年之后,年轻的毛泽东发了自己的处女贴《体育之研究》,开始公开向这个社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7 21:05:36 +0800 CST  
《体育之研究》正是《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关于青年体质问题的延伸。作为主编,陈独秀该是以怎样欣喜的心情把它编入新一期杂志之中?
这是毛泽东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他与陈独秀最早的文字之交。
这篇文章里,一些作者此后一生中经典的东西已经初显端倪。这是作者在自身体育锻炼有了经验之后,对于体育的思考。
尝试一下把其中的“体育”用“土地革命”来置换:自己先动手搞“土地革命”(农民运动),再思考“土地革命”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土地革命”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时期应该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会有人支持它,又有人反对它?“土地革命”是要实实在在去做的,而不是空谈。最后,介绍一个“土地革命”实施的例子。
或者,再尝试一下用“战争”来置换“体育”:自己先积累一些战争的经验,再思考“什么是战争”?在战争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力量对比,地形条件,采取不同的战争策略。最后介绍一些成功战争的典型范例。。。。。。
所不同的是,作为师范生学习生活中的副产品之一,毛泽东研究体育,仅仅是短时间中的业余研究,而土地革命与战争理论则花了更久,所目睹的状况也更加复杂,自身付出的精力也更多,做出的成绩也更大。
而那本让一师学生毛泽东倾心阅读并刊载了他第一次公开发表文章的《新青年》,它的主办者陈独秀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7 21:52:58 +0800 CST  

作者:416674464 回复日期:2011-05-18 18:32:04  回复

一直读下来,让我对近代历史又有了一个不同的认识,期待更新中。。。。



谢谢关注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8 19:16:38 +0800 CST  

外篇:陈独秀的故事
陈独秀,1879年生于江苏安庆,两岁丧父,五岁过继给叔父。
聪颖的天资为陈独秀带来的是童年的郁闷。作为家族的希望种子,严厉的祖父为他规定了太多背书的任务,不能完成便施以暴打。在这对最聪明的孙儿的暴打里,凝聚着老爷子对于家族兴旺深深的期望与寄托。年幼的陈独秀咬牙苦忍,一声也不哭叫。而事后母亲的怜爱却让他失声痛哭。
命运在陈独秀生命的最初阶段就培养出了他吃软不吃硬的个性。
作为读书人,他不得不以研习八股文与参加科举为出路。虽然他讨厌八股文,喜欢的是《昭明文选》中那种有理有据有内容有味道的文章,可是学好空洞无物的八股文,在科举中出头才是读书人的大道正途。所谓乡谚云:“去到考场放个屁,也替祖宗争口气”。
肩负着家族兴旺重任的陈独秀要做的就是要在考场上好好为老祖宗争口气。
18岁那年,陈独秀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题目是“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这题目今天我们看不懂,因为我们不懂八股文。可参加了这场考试的陈独秀说,他也看不懂。
于是陈独秀恶作剧地以通篇生僻的文字炮制出连自己也读不懂的文章,以不通对付不通。
不通之不通像是否定之否定,陈独秀中了秀才,并且名列榜首。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8 19:35:54 +0800 CST  

第二年,秀才陈独秀到南京参加江南乡试。
考场的恐怖景象远远超出想象。当数百人携带者考蓝,书籍,文具,粮食,锅炉在盛夏的火炉南京拥挤在狭小的封闭空间——高温空气中弥漫着煮饭的油烟,飘散着厕所与汗液的腥臭,市井般的嘈杂混合着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一个大胖子赤身裸体走来走去念着得意的文章,他摇头晃脑的样子令初进这种考场的陈独秀目瞪口呆,成为他记忆中关于科举最为可怖的景象,许多年后依然挥之不去。
这回乡试,陈独秀没有蒙混过关。但是在南京,他第一次读到了康梁的《时务报》。变法的思想主张很快吸引了这个初见世面的年轻人。比起八股文的胡说八道来,他觉得康梁所讲真是很有道理。在这里,这位18岁的安徽青年第一次知道了国家的概念,而自己的国家不久前刚被日本打败。后来,他回忆道,没过几年,又听说八个国家的联军把中国打败。中国不如外国,被人欺负,这中间必有缘故。是什么缘故呢?
他已经过继给叔父做儿子。叔父在东北做知府。作为另一种出路的探寻,陈独秀来到了东北,在叔父身边,做一些文书工作。叔父也希望培养他将来做官。可是在东北这两年生活并没有能解答年轻人心中关于这社会的疑惑。而至于自己未来的前途与出路,像叔父那样做官,内心骄傲的年轻人也完全不能认同。在他年轻的心里,充满着对真相真知真理的渴望。在这种精神渴望里,叔父做官的排场与威严不免显得可笑。而叔父眼里的侄子,却更加幼稚得不知天高地厚。彼此的鄙薄在这水火不容的叔侄间也许曾经有过激烈的对谈交锋,而这交锋的焦点必定在于,面对自己的内心与周围世界,究竟是妥协以求富贵,还是抗争以求真理?
对于不屑融入这黑暗现实的年轻人来说,做出何种选择不言而喻。
读书人中,留日之风正在兴起。1901年陈独秀东渡日本,进入东京专门学校。
日本全然不同的环境与教育使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受益颇多。他们组织各种团体,谈论国内时局,出版刊物。一代青年就这样在邻国成长起来了。有人主张要求政府立宪,有人主张推翻政府。陈独秀的关于国家为何总被欺负的疑惑,总算在来到日本后找到了最初的答案。
利用春节回国探亲的机会,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安庆创办藏书楼,试图宣传新知,告诉这个城市的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相。
然而安庆不是东京。传播新知,不管是像康党那样的改良,还是像广东海贼那种反政府武装,都被当局所禁止。
安庆藏书楼没能办多久,陈独秀即被当局通缉,逃往日本。
在日本,他参与组织了中国留日学生中最早的革命团体“青年会”,并结识了邹容,章太炎。
留日的中国学生已经是越来越多了。为了更好地管理他们,清政府派姚煜来题本任学监。为了表达自身的愤怒与反抗,陈独秀与张继,邹容闯入姚宅,张继抱腰,邹容捉头,陈独秀挥剪,剪掉了姚煜的辫子,成就了一群书生造反的最初传奇。
陈独秀,邹容因此事而被遣送回国。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8 19:53:31 +0800 CST  
@红色退散的中国 2011-05-18 20:02:07
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他有现在这些洋奴们所不具备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也只有这个人,他有足够大的功劳给人抹黑,他有足够大的威望承担一切过错。
-----------------------------

抹黑与颂扬 对于这个社会已经没有多大意义 即使是对于毛泽东本人 在晚年他也早已看淡了这一切
事实上他的历史早已经不仅仅是他本人的历史,更是这个民族的历史 而探寻他所走过的道路,获得启发与感悟,对于民族的未来才显得更加重要


楼主 来自34号  发布于 2011-05-18 20:19:14 +0800 CST  

楼主:来自34号

字数:276560

发表时间:2011-05-06 04:2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20 12:24:42 +0800 CST

评论数:17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