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岳石文化,其粗重和草率的制陶风格(类似于现代西北/北方风格),与之前的山东龙山文化制陶的精细和认真(类似于现代南方风格),形成明显的反差!

如果仅从陶器由精致转向粗糙这一方面看,岳石文化确实给人以文化衰退之感。但是,从文化整体上考察,岳石文化的“社会生产力综合水平”,与山东龙山文化相比,又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其中,应用渐趋广泛的“青铜工具”带动其它各种【“工具”】快速发展起来,尤其是石铲、石刀等农具的数量得以急剧增长,较之龙山文化有明显进步和提高。另外,随着岳石文化“青铜镞”的应用,以及各种骨镞、蚌镞等“工具”的进步

岳石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和山东龙山文化差不多,但是,它的遗址分布密集度却明显要低于山东龙山文化。然而,岳石文化影响所及的区域,又是相当地广大的,而且,它对外部周边地区的影响也是发散式的。另外,岳石文化的筑墙技术(出现版筑技术)比“山东龙山文化”有比较明显的进步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3:31:56 +0800 CST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精美”当成是一种“技术先进”,把“粗糙”当成是一种“技术落后”,其实,也未见得都总是如此的。先进与落后的判断,关键在于“社会生产力综合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或者,是否具有“未来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巨大潜能!


比如,罗马的铁质短剑论硬度,还真比不过秦国的青铜剑呢,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匆匆下结论---铁质武器肯定是落后于青铜武器的,毕竟,这两种兵器的“未来发展潜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当钢铁武器的发展尚处于原始初级阶段的时候,而青铜武器的发展则已经差不多走到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3:33:04 +0800 CST  
当钢铁武器的发展尚处于原始初级阶段的时候,而青铜武器的发展则已经差不多走到头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3:34:11 +0800 CST  
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的过渡,”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过渡,都属于同一种类型的文化的“渐变”过程,以至于,一般人对于北辛文化晚期与大汶口文化早期、大汶口文化晚期与山东龙山文化早期等阶段的文化面貌很难截然区别开

但是,由“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过渡,则看不出有这种渐变关系,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考古学文化遗存,其应属于文化上的【“突变”现象】


也即,【“山东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虽然是存在着一些继承关系,但从主流上看,二者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3:34:56 +0800 CST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龙山文化的主流因素,未在岳石文化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而却在与其相邻的中原地区和江淮地区延续下来。具体来说,【在二里头文化早期,出现了一批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这些器物大体保留了山东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有些又融入了一些本地的文化因素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3:35:38 +0800 CST  
张国硕的“岳石文化北来说”认为,之所以“山东龙山文化”的主流因素未在本地发展下来,却在河南中原的二里头文化和安徽江淮地区的斗鸡台文化中得以残留下来,其原因应该是山东龙山文化末期及二里头文化早期,山东龙山文化的居民,由于某种原因,曾经有一个大规模的向西迁徙的过程。

岳石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的不同作风,大多可在早于岳石文化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早期和辽东半岛地区的于家村下层文化中找到其渊源。

岳石文化与北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关系十分密切,岳石文化的许多因素来源于北方地区,而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因素,未在北邻地区继承下来,这说明在山东龙山文化末期居民在纷纷西迁之前或同时,一支来自北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民族在向南迁徙。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3:36:53 +0800 CST  
“北来说”认为,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其实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并未直接接触(这是需要注意到的);而先商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燕南型,是紧相邻的

那么,岳石文化为何会拥有那么多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因素?仅靠文化交流是无法解释的

这里的关键是,北方的征服者是通过哪里进入海岱地区的,辽东半岛还是河北平原?张国硕先生明确指出是【通过辽东半岛】(渡海),因为岳石文化中包含有大量于家村下层文化

而岳石文化之前的山东龙山文化的结束顺序,也是“东早西晚”的,与岳石人群从辽东半岛渡海进入到山东海岱地区的方向是相一致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3:43:18 +0800 CST  
岳石文化一般被称作“东夷文化”,但这种“夷人”,“北来说”认为,应为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人、于家村下层文化人、山东龙山文化人、甚至还有少量中原地区人在内的混合民族,【与大汶口-龙山时代想对较单纯的土著夷人是有区别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3:44:50 +0800 CST  
方辉、崔大勇提出的岳石文化“西来说”的观点,认为自山东龙山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时期,山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其变化的原因当归结为,夏代前后山东地区古代部族的变迁,其中包括土著东夷族的向外迁徙,和众多来自于西方包括姒姓、妊姓、姜姓等非夷族的入侵。(lz附注:夏朝国君姓姒,商朝国君姓子,周朝国君姓姬)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3:45:37 +0800 CST  
也即,“西来说”和“北来说”的相同点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土著夷人在山东龙山文化的末期纷纷往西迁;而不同点是,迁入山东地区的异族究竟是来自西面,还是北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3:45:58 +0800 CST  
楼主倒是认为,也许,两者皆有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3:46:31 +0800 CST  
方辉、崔大勇的“西来说”认为,自山东龙山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时期,其族属的构成已非单一的东夷族,而是包括姒姓、姙姓和姜姓等其他众多部族的成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3:46:55 +0800 CST  
岳石文化和“辽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有关系,而先商文化和“燕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有关系。

岳石人群与先商人群,交往密切,并一度结成“商夷联盟”伐夏。

自进入青铜时代以来,北方人群不断南下,改变了古中原地区的原有体质特征,甚至包括东部的海岱地区,也可能发生了体质特征的变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3:47:51 +0800 CST  
20世纪60年代最早确认“夏家店下层文化”时,将该文化与商文化联系,就是从陶器入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基本组合,与先商文化的下七垣文化的陶器组合和特征甚为接近,尤其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中,以三袋足器最为发达,其中尤其是鬲,不同于周人的联裆鬲的做法。而与商文化的袋足鬲结构相同。这种鬲在燕山南北地区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燕文化,被视为商鬲的祖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3:48:41 +0800 CST  
岳石文化(距今3900--3500年)比“先商文化”略早出现一些,大约早了两三百年,和华北地区的“燕南夏家店下层文化”倒是差不多同时出现的,但是,却晚于“辽西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约一两百年

这四个有着紧密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按照出现的时间顺序依次为:

(辽西)夏家店下层文化---- (山东海岱)岳石文化 &(冀北燕南)夏家店下层文化 ----(冀南豫北)先商文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3:49:24 +0800 CST  
另外,“岳石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的影响,以岳石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影响为主,典型的岳石文化因素不仅深入到二里头文化分布区的腹地,并且在墓葬内出现,当有深层上的原因。相反,二里头文化对岳石文化的影响,在地域仅限于豫东一带,似未进入鲁中南等岳石文化腹地,在影响趋向上处于次要地位。【似乎主要是岳石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单方向性”的文化影响(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双向”交流的常见模式)】

岳石文化人群对于二里头似乎一直都颇有兴趣,居然还积极参与与商人的联合伐夏

据说,东夷人首领伯益(秦人的祖先)与夏启争夺王位,为夏启所杀害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3:56:15 +0800 CST  
“夏代以来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引发人群迁徙的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据邵时雍、刘海坤对更新世晚期以来古生态地质环境分区特征的研究表明,【从距今5000年到距今3000年的一个变化趋势是】: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原属干旱温带草原、森林草原生态地质环境类型,而到距今3000年时,干旱荒漠草原高原盆地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已东扩到内蒙古的二连浩特以东,浑善达克沙地以西,干旱温带草原、森林草原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已东移到内蒙古高原的东部及其以东的一些地区 。

因此,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的原居民逐批转徙到更有利于生业的地区,是自然的事。大的趋势除了向南,向东也是很重要的取向 。因为这里还有人文地理的影响。像陕南、晋南等地早已人口稠密,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程度上都较低,又没有占明势优势的武力,其转徙也就只能在童恩正所说的“新月形地带” 中进行。”

童恩正,【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位置,恰好从两面环绕了黄土中游的黄土高原,大致东起大兴安岭南段,北以长城为界,西抵河湟地区,沿青藏高原东部直达云南西北部】。在此范围之内,生态环境呈现出很多的相似之点,地貌主要为山地或高原。【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在这半月形的地带之内,一直是畜牧和半农半牧的民族繁衍生息的场所。】”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4:02:10 +0800 CST  
虽然我们缺乏“岳石文化”的古代人骨分析资料,但是,商文化在中原地区确立主体地位以后,便向商朝统治地区之外的东部地区进行 扩张,伴随着商文化的东扩,原存在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不断向东退缩,在胶东地区衰变 为一支新的更为弱势的考古学文化——珍珠门文化,学者们把这一动态过程称为商文化的 “东渐”

青铜时代山东地区古人种系特征开始表现出更接近商人和周人的种系特征,而与此前山东新石器时代的两类种系均差距较大。而且,青铜时代河南和关中地区的种系变迁,三者均表现出在青铜时代开始与西北和长城沿线种系类似的特征,而与新石器时代三地的古中原类型相距较远的特征,尽管国内研究者通常习惯性的仍将青铜时代三地种系归入古中原类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4:15:00 +0800 CST  
吉大粗糙简单的种系归类,严重影响了我们对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泛东亚地区种系更迭的认识,以河南为例,殷墟中小墓2组为代表的青铜时代“古中原类型”,与新石器时代以贾湖,庙底沟二期为代表的“古中原类型”相距甚远,根本不具备明显的种系延续性。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类似其他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古中原类型”往往介于其新石器时代先民和长城沿线古代种系之间,且更接近长城沿线的戎狄系族群及其先祖。本组,殷墟各组(中型墓3组和祭祀坑类布里亚特的I组除外)均更接近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典型代表朱开沟组。

殷墟不管祭祀坑还是中小墓,种系组成类似,即分别接近古东北类型,和古华北类型(尽管被冠以古中原类型之名),二者均与新石器时代河南地区土著的古中原类型相差甚远。暗示青铜时代,河南地区种系组成的剧烈变化。


现在仅缺二里头人骨一个环节,但仍不影响这样的判断,即青铜时代,有类似古华北类型的和古东北类型的北方种系大规模南迁,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土著的新石器时代古中原类型。尽管汉代人骨表现得很离奇,相对接近新石器时代的中原古人。新石器时代古中原类型那种颅骨尺寸超大,面部宽大,同时较低,眶型中等偏低的种系,如今已经看不到了,相对而言,朝鲜族反而更像是小一号的河南”古中原类型“。类似,仰韶合并组也找不到非常接近的现代人群,如果缩小一号,比例上到时比较接近壮族。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4:17:19 +0800 CST  
另外,大家注意,尽管殷商首都安阳,种系变化剧烈。但郑州直到汉代组还是首先与新石器时代的河南原始农业农夫土著聚类,这个现象暗示,北方类戎狄种系南下中原,并非一蹴而就,可能是在某些核心区域扎根,然后,逐渐覆盖中原土著种系,这种历史进程,一直从新石器晚期持续到历史时期。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4:19:39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