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这就是说,“夏家店下层文化”其实已经不再像“红山文化”一样属于“平底筒形罐文化系统”了,虽然两者在地域上有相似之处!

辽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属于西北/北方的“陶鬲文化系统”

大约距今3900年,辽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向南扩张到河北燕南地区,并形成了燕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也同样是使用“陶鬲”的

之后,在冀中、冀南地区形成的“先商文化”,与燕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隔拒马河相望,两者关系密切,而且,最早的先商文化因素,就是出现在燕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里,并且,先商文化也是使用陶鬲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4:07:49 +0800 CST  
请注意,入主中原的西北/北方人群都是使用“陶鬲”的人群,而并非“平底筒形罐”人群

所以,“平底筒形罐”北方人群,并非华夏汉族的主导人群,也即,北方文化的一个巅峰期----“红山文化”与汉族无关!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4:12:00 +0800 CST  
也就是“陶鬲”人群,携带着西北/北方的青铜文化,逐鹿中原,终于战胜了南方“鼎”文化圈,并成功地入主了中原,完成了北方筒形罐人群自始至终未能实现的任务,同时,将陶鬲文化带入中原,他们就是商人、周人,而他们才是汉族的祖先!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4:15:56 +0800 CST  
可以说,从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开始,“陶鬲”的出现标志着东亚地区形成了两大文化圈的对峙,一是以“鼎罐盆”为主要炊具的东南方文化圈,二是以“陶鬲”为主要炊具的西北/北方文化圈

北方的“陶鬲”文化圈最终战胜了“鼎盆罐”的东南方文化圈,北方人赢了天下,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现代北方汉族并不具有南方人的体质特征,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皇帝大多是在北方起家的,这也是为什么汉族在历史上经常有关中情结(虽然把中原洛阳当陪都)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4:18:56 +0800 CST  
“陶鬲”见于冀西北于4000年左右的龙山时期,【蔚县三关在夏代之时的高领分裆鬲“即是早商文化早期的二里岗下层式陶鬲的前身,从而和商文化的典型陶鬲有着明确的渊源关系,故将这种高领分裆鬲视为先商式陶鬲】。就目前所见,此类鬲主要见于小五台山以南的地域,至于以先商文化(或保北型先商文化)为主的遗址,最北可能分布到易县一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4:27:34 +0800 CST  
通过对东北和内蒙古长城地带先秦时期古代人骨分析可知,“与东北地区一样,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先秦时期居民也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古代人种类型:古华北类型和古东北类型,到了汉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类型,即西伯利亚类型。”

--------------------------
这就是说,先是古华北类型的扩张到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比如,夏家店下层文化),后来,在汉代的时候,北亚游牧民族也出现于北方长城沿线!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4:43:14 +0800 CST  
通过对东北和内蒙古长城地带先秦时期古代人骨分析可知,“与东北地区一样,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先秦时期居民也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古代人种类型:古华北类型和古东北类型,到了汉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类型,即西伯利亚类型。”

--------------------------
这就是说,先是古华北类型的扩张到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比如,夏家店下层文化),后来,在汉代的时候,北亚游牧民族也出现于北方长城沿线!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4:43:57 +0800 CST  
通过对东北和内蒙古长城地带先秦时期古代人骨分析可知,“与东北地区一样,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先秦时期居民也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古代人种类型:古华北类型和古东北类型,到了汉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类型,即西伯利亚类型。”

--------------------------
这就是说,先是古华北类型的扩张到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比如,夏家店下层文化),后来,在汉代的时候,北亚游牧民族也出现于北方长城沿线!

所以,先秦时期的戎狄人,并非自战国后期至汉朝时方才开始活跃于北方长城沿线的胡人!

这是我们必须认搞清楚的问题,因为汉族的祖先并不是来自于北亚的游牧民族,而是来自于西北的、与戎狄人是近亲关系的、半农半牧的商人和周人!

而西北人群的“古西北类型”体质特征,方才与现代“北方汉族”体质特征最为接近;“古华北类型”其实与“古西北类型”很接近,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长城沿线和东北辽西地区及冀北地区;而“古东北类型”则是东北地区土著人群的体质特征

西北地区的父系人群一路东迁,沿途多少都会受到北方长城沿线(包括内蒙古、东北辽西和冀北)母系的体质特征的影响!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4:55:09 +0800 CST  
我们可以看一下分子人类学方面的古DNA检测结果:





请特别注意一下以上图表里的:

红山文化(牛河梁)

红山-下河沿文化(哈拉海沟)

辽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

燕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河北蔚县三关)

夏家店上层文化(大山前)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5:11:55 +0800 CST  
先秦两汉之际是内蒙古长城地带人种地理变迁的一个关键的时间之窗


“古东北类型”,该类型居民在东北地区先秦时期的分布相当广泛,应该是东北地区远古时期的土著类型,至少也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古代土著类型之一。该类型的中心分布区就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自早期青铜时代开始,“古华北类型”的居民在内蒙古中南部的长城沿线及其邻近地区不断出现,在这些地区,“古华北类型”与“古东北类型”居民的分布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状况,他们甚至可以共生于同一个人类群体结构的内部。这些事实或许折射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古代人类群体之间存在的融合与基因交流的情况

汉代以降,内蒙古长城地带的种族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西伯利亚类型”的出现。该类型广泛地存在于鲜卑、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之中

北匈奴人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典型代表,而使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这些人群却不是游牧民族,他们是一些农牧兼营的定居人群。这些族团或许逐渐被匈奴人所征服而加入匈奴共同体,但他们绝不是匈奴的本体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5:31:23 +0800 CST  
先秦两汉之际是内蒙古长城地带人种地理变迁的一个关键的时间之窗


“古东北类型”,该类型居民在东北地区先秦时期的分布相当广泛,应该是东北地区远古时期的土著类型,至少也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古代土著类型之一。该类型的中心分布区就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自早期青铜时代开始,“古华北类型”的居民在内蒙古中南部的长城沿线及其邻近地区不断出现,在这些地区,“古华北类型”与“古东北类型”居民的分布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状况,他们甚至可以共生于同一个人类群体结构的内部。这些事实或许折射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古代人类群体之间存在的融合与基因交流的情况

汉代以降,内蒙古长城地带的种族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西伯利亚类型”的出现。该类型广泛地存在于鲜卑、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之中

北匈奴人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典型代表,而使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这些人群却不是游牧民族,他们是一些农牧兼营的定居人群。这些族团或许逐渐被匈奴人所征服而加入匈奴共同体,但他们绝不是匈奴的本体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5:31:56 +0800 CST  
先秦两汉之际是内蒙古长城地带人种地理变迁的一个关键的时间之窗


“古东北类型”,该类型居民在东北地区先秦时期的分布相当广泛,应该是东北地区远古时期的土著类型,至少也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古代土著类型之一。该类型的中心分布区就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自早期青铜时代开始,“古华北类型”的居民在内蒙古中南部的长城沿线及其邻近地区不断出现,在这些地区,“古华北类型”与“古东北类型”居民的分布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状况,他们甚至可以共生于同一个人类群体结构的内部。这些事实或许折射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古代人类群体之间存在的融合与基因交流的情况

汉代以降,内蒙古长城地带的种族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西伯利亚类型”的出现。该类型广泛地存在于鲜卑、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之中

北匈奴人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典型代表,而使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这些人群却不是游牧民族,他们是一些农牧兼营的定居人群。这些族团或许逐渐被匈奴人所征服而加入匈奴共同体,但他们绝不是匈奴的本体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5:32:22 +0800 CST  
由于网络不好导致重复发帖,楼主请网管帮助删掉重发的部分内容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5:50:32 +0800 CST  
由于网络不好导致重复发帖,楼主请网管帮助删掉重发的部分内容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5:51:46 +0800 CST  
由于网络不好导致重复发帖,楼主请网管帮助删掉重发的部分内容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5:52:45 +0800 CST  
有不少的中国人渴望“华夏文明”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愿望是良好的,只可惜这几乎不太可能~~~

东亚地区在距今4000年的时候,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盘”前的信号,人群在迁徙,文化在突变,文明即将产生!

距今4000年的时候,很明显的来自于西北地区的北方人群,在不断地东迁,继而南迁,源源不断,竟然长达千年以上之久的时间

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在距今4000年之前,除了“仰韶文化”有可能包含一部分的来自于西北甘肃的彩陶人群(但其底层人群还是南方人群),大部分都是以“南方人群”唱主角的南方文化,从长江流域到黄淮流域,南方文化的势力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需要提醒的是,西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群来源是比较复杂的,并非单一的族群,既有西北的土著居民,也有后来的北方人群,还有一部分西迁的南方人群,他们之间并没有达到混血均匀的程度,这和新石器时代的东北地区还不太一样。东北地区是比较稳定的新石器人群类型-----“古东北类型”,这说明,在东北地区,其新石器时代的外来人群比较有限。但是,从距今4000年开始情形开始变化,东北地区有了新的人群的不断进入,那就是----“古华北类型”;到了汉代,甚至还有另外一种“西伯利亚类型”的人群出现了


“新石器农耕文化”在黄河流域出现,其实原本就始于中原气候的变暖,导致了长江流域的南方农耕人群北上的结果;而“青铜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出现,也是始于西北/北方气候的变干冷,导致了西北/北方青铜人群的东迁和南迁的结果

也就是,气候的变化带来的不同人群的迁徙的结果!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1 14:08:14 +0800 CST  
其实,这种人群的迁徙,不仅仅发生在东亚的大地,在西亚、南亚、欧洲、北非都出现过,而且,先后分别导致了“新石器农耕文化”和“青铜文明”在各地的产生并繁荣起来!

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东亚并没有独立于世界发展规律之外,这本身就意味着,东亚并未像美洲文明那样处于“孤立隔绝”的境地

不少国人非要强调中国的“个性化”发展,以为华夏文明的出现和演变如同美洲文明一样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然而,美洲文明已经灭绝了,那么,华夏文明是否也打算步美洲文明的后尘吗?

游离于世界之外的文明,看似独特,其实有被灭绝的高风险存在!天底下哪有那么多“两全其美”的好事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1 14:27:49 +0800 CST  
在距今4300年前,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农耕文化人群“苏美尔人”被畜牧人群“闪族人”覆盖掉,“阿卡德帝国”出现了!

在距今3700-3600年,在东亚的黄河流域,中原农耕文化人群被半农半牧的“商人”覆盖掉,“商文明”出现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1 14:36:10 +0800 CST  
“苏美尔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的自源文字;而“殷商甲骨文”是商人的自源文字,这两种文字一开始所处的状态都是颇为相似的,毕竟“自源文字”的产生是有背后的共性的,那就是:

自源文字都始于“原始图画文字”,而“原始图画文字”只能与偏于高阶的部落语言相挂钩(“语法”不是过于复杂且存在不少“单音节词”的那种【孤立语化】的语言),这就说明了,说那种超级复杂的“野蛮人”语言的原始部落,是不可能独立地产生“自源文字”的!

“自源文字“之所以能成为“原生性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有它的道理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1 14:53:46 +0800 CST  
说那种超级复杂的“野蛮人”语言的原始部落,是不可能独立地产生“自源文字”的

但是,他们可以产生“他源文字”----站在了“自源文字”肩膀上而产生的一种文字!

西方的“拼音文字”,就是这样的一种“他源文字”~~~

如果有人认为,西方的拼音文字是站在了中国的古文字之上而产生的,楼主只能说,民族主义情绪可以冲昏某些中国人的头脑,让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幻觉,以为全世界的文明成就的源头,全部都在中国这里,把中国人当成了无所不能的“超人”吗?

只要是“超人”,将注定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因为“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凡是理解不了这句话的人,都属于中华文化精髓没有真正领悟到家的人

不要以为一个人或民族可以无所顾忌地“利益最大化”!人需要有“敬畏”之心,对大自然规律的由衷的“敬畏”~~~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1 15:11:50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