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楼主想问专家们的是:

难不成,中原地区气候一旦变冷,这古中原人的体质特征,就立马从“偏南方人种”的【古中原类型】,一步到位式地【进化成】了“偏北方人种”的【古华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

专家们难道不觉得在南、北不同人种之间的【所谓“进化”过程】,也忒快了吧!


另外,根据《吕氏春秋》记载的“商人服象”,商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大象”在中原地区依旧频繁出没呢,北方中原地区哪里就开始“明显地降温”了呢?

实际上,北方地区真正开始趋于寒冷(不是很适合于种植南方稻米),是始于“东汉”公元初年哦!

然而,在《楚国八百年》里,解说员竟然不假思索地张口就说,楚人是从“寒冷的北方跋涉而来的人们”,只怕是写解说词的专家们真的是已经忘记了,在商代的中原地区还有亚热带动物“大象”在生存着呢,河南的简称是“豫”(始于篆文)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2 16:03:35 +0800 CST  
一般而言,

【凡是“有南方稻作文化”的东亚古代地区,其古代人群的构成基本上都是(或者包含有相当一部分的)“古代南方人群”呢】

比如,楚国和越国;

吴国也有稻作,吴国的底层人群也是南方人群哦,但是吴国的上层阶级则可能是外来的人群(构成成分混和,偏复杂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2 16:05:11 +0800 CST  
那么,在北方“中原地区”,很突兀地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农耕种植文化的“切换”现象:


在新石器时代,【“南方稻米种植”】在北方“中原地区”存在了近五千年之久

→ 而在金属时代,【“南方稻米种植”】在北方“中原地区”又绝迹了约三千年之久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2 16:06:17 +0800 CST  
由于“民以食为天”的缘故——“饮食文化”(包括了生业形态或主要炊具)是一种很难彻底抛弃的“顽固性”文化,也是可以用来“分辨”不同来源的古代人群的!

当“农业种植经济形态”在某个地区发生了突兀性“切换”转变现象的时候,

只可能是在南、北人种之间【“因替换”】而导致的一种结果;但不会是在南、北人种之间【“因融合”】而出现的一种结果~~~

因为,只要在北方中原地区依然“融合”有【为数不算少】的“古代南方北上”的稻作人群(古中原类型),

在北方中原地区就一定不会出现“南方稻米种植”的【传统南方饮食文化】的干净彻底地“突然绝迹掉”

——-因为这是一种非常绝情的、不合常理的突兀转变!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2 16:12:35 +0800 CST  
顺便提一下,二里头夏朝时期的人口规模大约“将近100万”的估算值,当然不是楼主估算出来的,该数据是来自于某考古学博士论文里的一个大致估算值~~~

按照这个人口规模大小,商周人在入主中原之后要想【替换掉】古中原遗民,可实现的难度究竟如何?

其中,一般女性土著居民大多数是能保留下来的,被驱赶走或被灭掉的一般都是以男性土著居民为主,毕竟,一个民族的“民族属性”和语言文化属性,基本上是与“父系”基因结构密切关联的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2 16:39:14 +0800 CST  
中国的专家们很不负责任地先给具有“古华北类型”体质特征的商人,贴上了“北方异族”的错误标签!

然后,给拥有“南方稻作文化”的新石器古中原人(“古中原类型”),又错误地贴上了“中原华夏民族”的标签

然后,再指望那个尽人皆知的【“汪洋大海理论”】发挥出巨大的历史作用呢——就让”新石器古中原人民”的汪洋大海,去彻底地淹没掉外来的北方异族侵略者“商人”吧~~~

这是多么美好的、却是“错得离谱”的一副古中原历史画面啊,只可惜是专家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幻想故事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3 13:36:12 +0800 CST  
顺带说一下这个著名的“汪洋大海理论”,原本脱胎于元朝和清朝的国家统治模式,即底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华夏民族”始终维持不变,而外来的侵略者则位居上层统治阶级(“城头变幻大王旗”)

这难道不就是“现代汉奸”的理论依据嘛!

不信是吧?你若把“城头变幻的大王旗”给换成一面“太阳旗”再试试看?有没有找到当“良民”的感觉呀?如果中国人全都这么愿意当底层的广大“良民”,那么,当年中国人民八年艰苦浴血抗战的意义又何在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3 13:38:30 +0800 CST  
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则是,

超级厉害的“商人”军队,以赶尽杀绝且锲而不舍的“超级强势”状态,不依不饶地不断驱赶走或消灭掉“新石器古中原遗民”

——-这样一副最真实的“青铜时代”古中原历史画面,有几个中国人愿意接受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3 13:43:28 +0800 CST  
不仅如此,在国内专家们的大力熏陶之下,在中国人的脑海里是不存在古代族群【“替换”】概念的,而只存在古代民族【“融合”】的概念!

那就让考古出土的古代人骨证据,来教会你看懂历史真相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3 13:45:07 +0800 CST  
“青铜时代”的古中原地区的人群种系开始普遍地偏向于“古华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几乎没有几个“青铜时代”的古中原组,与“新石器时代”的古中原类型聚类

——-意即,来自于“北方边缘化农牧地带”的青铜战士人群,对于古中原地区的新石器农夫进行了不同种系的族群【替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3 13:46:25 +0800 CST  
从商周人骨特征来看,这些西北至东北迁徙而来的青铜族群,的确“横扫”黄河中下游的新石器土著农夫种系

从目前人骨证据来看,“古华北类型”对中原青铜时代古人的影响,应当比古西北整体更大,尽管现代人更接近于“古西北类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3 13:47:30 +0800 CST  
青铜时代的中原人开始普遍接近西北古人,而与中原新石器古人相距甚远。但确实可以观察到不同程度的混合因素


至晚商时代,北方南下的“青铜文化人群”在北方核心区域已经完成了对“古中原类型”新石器中原土著农夫的高程度覆盖


殷墟不管祭祀坑还是中小墓,种系组成类似,即分别接近于“古华北类型”和“古东北类型”,二者均与“新石器时代”的河南中原地区的“古中原类型”相差甚远。暗示在“青铜时代”,河南中原地区人群种系组成的剧烈变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3 13:48:11 +0800 CST  
商人为何会有两种体质类型?----“古华北类型”和“古东北类型”

是因为商人在入主中原之前,曾经一路东迁,从西北甘青出发,途经山西晋南和内蒙古中南部,来到东北的“辽西夏家店下层文化”,从而形成属于“古华北类型”的商人,并混合有一定的“古东北类型”因素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3 13:48:57 +0800 CST  
“古华北类型”的产生原因

“古华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两者比较接近,其实就是“古西北类型”从西北甘青地区出发,途经山西晋南,并沿着“内蒙古中南部的北方长城沿线”一路东迁至东北辽西时,因受到了沿途的“北亚”母系血统的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导致了体质特征稍有偏离“古西北类型”,从而形成了【“古华北类型”】。

———商代殷墟的母系mtDNA基因结构最接近于(内蒙古)大甸子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山西)横北村(晋南西周时期遗址),比较接近于(内蒙古)朱开沟(北方系青铜文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3 13:49:34 +0800 CST  
自早期青铜时代开始,“古华北类型”的北方人群在内蒙古中南部的长城沿线及其邻近地区不断出现,而在这些地区,“古华北类型”与“古东北类型”的东北土著居民的分布,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状况

“古东北类型”,应该是东北地区远古时期的土著类型,至少也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古代土著类型之一,该类型的中心分布区就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而第一个入主中原地区的【商人】,就是【“古华北类型”】,再混进少量【“古东北类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3 13:50:24 +0800 CST  
在中国人的印象里,东北地区不是北方游牧民族“东胡系”的所在地吗?怎么会是“古华北类型”与“古东北类型”居民的分布区呢?

这个楼主需要解释一下!

中国人对“地域”的概念,普遍缺乏时间概念呢。大家要牢记一句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3 13:55:28 +0800 CST  
东北地区,在距今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一直是“北方狩猎/渔猎者”的活动区域,存在有不同支系的好几支北方狩猎/渔猎者

自从距今8500年前开始南方长江流域的稻作人群北上中原,从此,东亚的北方地区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其中,活动于“河北及东北辽西地区”的一支北方狩猎者,接受了北方“粟作农业”(由“南方北上稻作人群”在北方地区的后续发明,其实就是将南方稻米换成北方当地植物种植而已),而同化转型成为了纯粹的“北方旱作农民”(外加少部分的北方细石器狩猎文化)

这一支北方旱作农民,就是后来的北方“红山文化”人群噢!但他们并不是华夏汉族的直系祖先呢,古DNA检测结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结论,他们的体质特征就属于“古东北类型”呢,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土著居民的体质类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3 14:08:34 +0800 CST  
自早期青铜时代开始,“古华北类型”的北方人群在内蒙古中南部的长城沿线及其邻近地区不断出现,而在这些地区,“古华北类型”与“古东北类型”的东北土著居民的分布,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状况

实际上,这就是“古华北类型”在早期青铜时代,沿着北方长城沿线及东北辽西、河北燕南地区在进行“扩张”!

故而,

“新石器时代”的时候,东北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古东北类型”

到了“青铜时代早期”至先秦时代,东北地区的活动人群就变成了“古华北类型”和“古东北类型”两种

但是,自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以降,内蒙古长城地带的种族成分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另外一个新的北方族群类型,即“西伯利亚类型”(又称“古蒙古高原类型”)的出现,他们就是北亚游牧民族的祖先!

实际上,"古蒙古高原类型"居民在东周时,就已来到东北地区了。而在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早期青铜时代”遗址中,均未见此体质类型的居民

“古东北类型”居民和“古华北类型”居民,则是东北地区在“先秦时期”的最为主要的体质类型。其中的“古华北类型”,除了最早成功入主中原的商人之外,就是在先秦时期广泛活跃于“北方长城沿线”的北狄和山戎。其实,“商人”被周人称作是“戎殷、戎商”


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内蒙古长城沿线和东北地区开始出现了“古蒙古高原类型”,也就是北亚游牧民族刚开始南下了,春秋战国时期滞留于北方长城沿线的“戎狄部落”,一部分被中原诸国吸收,一部分则被南下的匈奴部落收编,于是,这就是后来的“匈奴联盟”里的南匈奴,和中原华夏民族是近亲关系;而北匈奴则不是!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3 14:34:29 +0800 CST  
关于现代中国人(南北汉族)的体质特征


“现代”的华南组和华北组,一样最接近古西北和古华北组的戎狄及其新石器始祖,而与新石器时代的“古中原类型”的中原农夫土著,全部相差甚远

—--现代南北汉族的体质特征,均与古西北的“戎狄族群”相似,而与古中原地区“新石器农夫”迥异,最终还是回到【现代中国人血统的“西北起源说”】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3 14:45:26 +0800 CST  
古代南方“长江流域”地区的古代人群的体质特征


“现代”华南人最接近古西北人,并不意味“古代”华南人也接近古西北人

——【南方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古代南方人”,基本上是类似于东南亚现代人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3 14:46:50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