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按照国内某一些专家的宣称,中国的“失蜡法”起源于春秋中期的那个“云纹铜禁”,请注意啊,这个说法在国内学术界里一直是存在有较大的争议的,也即,并非是一种学术上的一种“定论”,而仅仅只是一个比较【疑似】的说法而已!

可是呢,在中国央视《国家宝藏》的某一期节目里,竟然把最早在西方世界出现的“失蜡法”工艺(比如,),完全归功于“春秋中期”时中国人的一项独立发明,这这这………,这也太不像话了吧!


就连中国古代的“人工养蜂业”(大约始于西周至春秋)都是来自于西方世界的传入,现代中国人又该如何“誓言旦旦”地确定,必须要使用到“蜂蜡”作为一个主要材料的“失蜡法”技术,则一定是由古代中国人于“春秋中期”,率先在世界上独立发明出来的一种先进技术呢?


实际上,根据历史上的文献记载,中国最早采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唐会要》说,高祖武德年间铸造开元通宝,用的就是“失蜡法”。因失蜡法文献所见较晚,国内学界以往一般都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于印度金属佛像制作工艺的传入

而从楚墓出土的春秋时代的“云纹铜禁”,似乎可以将东方的“失蜡法”铸造工艺的时间再向前推进1100年——“云纹铜禁”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属于春秋中期)。然而,这个“疑似”的说法在学术界是具有较大“争议”的,而且,也不太经得住更为仔细的推敲!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3 14:37:39 +0800 CST  
在西方学者的观念中,只有以“失蜡法”工艺铸造出来的青铜雕像,方才能代表整个世界“青铜文明”的最高技术成就(很遗憾,并非是以“范铸法”工艺铸造出来的中国商周青铜器来夺冠!)。而且,西方的“失蜡法”工艺的起源,主要也是得益于西方世界(新疆以西的世界)的雕塑传统(具有“动态美”的艺术风格),所以,西方很早就发明出了“失蜡法”这种技术最为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

实际上,

以“失蜡法”铸造青铜器,在西方世界(新疆以西的世界)可以最少上溯到公元前第三千纪。以今天伊朗地区为例,这里出土的古铜器几乎全以“失蜡法”制成

而古印度的青铜造像传统也相当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500-前1500年的“印度河文明”(“哈拉帕文明”)时代的青铜小雕像《舞女》。“ 而公元前9-6世纪相继兴起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为古代印度艺术包括青铜造像提供了永恒的主题。印度中世纪(公元7-13世纪),印度青铜造像达到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巅峰时期的“商周青铜器”,并无制作大量“青铜雕像”的传统,反而是更喜欢制作具有几何对称造型的、属于“静态美”的艺术风格的青铜器!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3 14:44:59 +0800 CST  
纵观世界铸造史,从“范铸法”演进到“失蜡法”,是金属技术发展的通例,中国也不会例外~~

“范铸法”(这里主要是指东方的复杂“陶范法”,而不是西方有的那种简单的“石范法”),在“中原商周青铜文明”时期的高度发展,以及在青铜器铸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谁也不会否认的!


而且,古代中国人居然能够做到,以技术先进性并非最顶尖的“陶范法”铸造工艺,却能制作出古代青铜世界里最为精美绝伦的“商周青铜器”,这只能说明一个现象,

那就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确是培养出“实际操作能力”极强的一个优点,可以说是闻名于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3 14:48:52 +0800 CST  
另外,关于山西晋南的“陶寺文化”,还有两个比较模糊的地方需要特别澄清,楼主将逐一说明~~


(楼主发现一个现象,中国的专家看中国的任何历史成就,很容易本着“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自我欣赏精神,无论是自己的“优点”还是“缺点”,基本上都给看成了“优点”来夸赞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3 14:51:57 +0800 CST  
山西晋南的“陶寺文化”,它的第一个“模糊之处”楼主在前面已经简单提到过了,那就是国内大部分的专家故意地采用“铜器时代”这个比较模糊性的说法,来替代一个更为明确的金属时代的概念——“红铜时代”

由于晋南的“陶寺文化”总共出土了5件“铜器”,而它们都是红铜器(或者是含有微量“砷杂质”的红铜器,也即砷铜),但是,却并没有出土任何(含一定“锡铅”比例的)标准青铜器。这就是说,【“陶寺文化”其实并未进入到对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有着划时代重大意义的“青铜时代”】!

当然了,山西晋南的“陶寺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性噢,毕竟,晋南“陶寺文化”已经向上跨越到了“金属时代”的最低级阶段—-红铜时代;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则依旧滞留于“石器时代”,居然连个“金属”的影子都没能有幸见到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4 16:13:14 +0800 CST  
但是,“红铜时代”毕竟不同于“青铜时代”,“红铜器”的重要性根本就无法替代“青铜器”!

这就是为何,山西晋南“陶寺文化”的历史重要性,是肯定比不过河南中原的“二里头文化”;山西晋南“陶寺遗址”也同样无法取代河南中原的“二里头遗址”,而成为“最早的中国”(也即“华夏文明”)的肇始诞生地~~

(在中国考古学的学术传统中,“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划分的节点一般是在龙山文化和(河南)“二里头文化”之间。尽管)

然而,中国大多数的专家却偏偏坚持要以“铜器时代”来表达“红铜时代”,这就很容易让国人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只要进入到了“红铜时代”,那么,随后的“青铜时代”也就应该顺理成章地轻松实现了

可问题是,真的会是如此的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4 16:14:17 +0800 CST  
楼主先来回答一些关于“红铜”的常识性问题

什么是“红铜”?

——红铜又被“纯铜”,“红铜”是民间的俗称,“纯铜”是工业上的称法

红铜有什么特性?

——红铜的熔点为1083℃,质地比较软,可塑性极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加工性、延展性、防蚀性及耐候性等特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4 16:16:38 +0800 CST  
现代社会主要用红铜来做什么?

——由于红铜的电导率和热导率仅次于银,现代社会广泛用于制作导电、导热材料,比如,电线用的铜芯就是纯铜

古代社会主要用红铜来做什么?

——上古时代“最初”主要是用红铜来制作“纯铜装饰品或小器物”;后来,又进一步扩展到制作红铜器物、红铜钱币(红铜铸币辽代较)、红铜雕塑等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4 16:17:15 +0800 CST  
加工红铜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由于红铜具有极好的冷、热加工性能,红铜既可以“锻造”,也可以“铸造”

不过,红铜的“铸造性”明显要比青铜要差了许多,故而,古人一般会选择”青铜”而非“红铜”来【铸造】铜器物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已开始以锤击天然红铜(也即“锻造”)来制造红铜装饰品和小器物,而冷锻的出现先于热锻,人类最早期采用的基本都是以“冷锻”工艺来制作红铜器物

由于红铜的“铸造性”偏差,早期的古人一般较少采用“铸造”的方法来制作红铜器物。可是,“陶寺文化”的5件红铜器采用的却是比较少见的红铜“铸造”法!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4 16:20:19 +0800 CST  
红铜和青铜,哪一个先出现?

—--红铜先出现,青铜后出现

由于红铜就是纯铜,在自然界里原本存在天然红铜。而“青铜”才是由人类主动发明出来的一种铜合金,也即,由人工主动在红铜里又添加了“锡或铅”而得到的铜合金,才是“青铜”。所以,只有“青铜”方才是古代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发明!并不是“红铜”哦(而“陶寺文化”仅仅处于“红铜时代”~~)

古人自发明了青铜后,为何较快地抛弃了红铜?

——-原因很简单,红铜硬度太低,既不能做工具,也不能做武器,在上古时期一般被用来做纯铜装饰品而已,实用价值偏低了!

青铜最大的吸引力在于,青铜比红铜的硬度大,而青铜既可以做非常美观的金灿灿装饰品,也可以做比较坚硬的工具、武器等,具有比红铜大得多的实用价值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4 16:21:45 +0800 CST  
从“红铜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吗?

——-绝对不是!然而,有太多的中国人犯了“想当然”的错误呢

只有“青铜”(而不是红铜)的出现,方才导致了人类社会步入到“古文明”的时代

由于“青铜合金技术”属于人类历史上的一项极为重大的科技发明,在旧大陆上和新大陆上各自分别只被发明出来“一次”而已,因为能发明出“青铜”的地理条件,实在是太苛刻了呀,几乎很难满足条件的~~

这就是说,“青铜冶金技术”在旧大陆上的原初发明地具有【“唯一性”】,而这个唯一性并不在东亚地区,而是位于紧邻西亚高地和欧亚大草原的【“高加索山脉”的南北两侧】

这也意味着,旧大陆上所有大河流域的“古文明”所拥有的“青铜技术”,无一例外都是“外来的技术”!而且,全都来自于位于黑海和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山脉”的南北两侧

而青铜技术的最初传播者,正是距今大约5000-3000年前的世界上两大老牌资深的“狩猎/畜牧民族”的移民大迁徙——西亚高地上的“闪族人”向西亚低地不断扩散迁徙,以及“印欧人”沿着欧亚大草原的东、西两向的大迁徙


由于“青铜冶炼技术”是古文明的催生剂!于是,旧大陆上各大河流域的农耕文化区在地理上距离高加索地区的“远近程度”,最终决定了各个“古文明”在时间上产生的先后次序~~

为何,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在世界上率先出现,而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原青铜文明”(也即“华夏文明”)则要偏晚一些出现呢?

自己不妨在地图上拿个尺子量一下,这两个大河流域分别距离“高加索地区”在地理上的远近程度如何,自然就会恍然明白了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4 16:30:56 +0800 CST  
从“红铜时代”升级到“青铜时代”,究竟需要经过多长的时间?

——-从“红铜时代”升级到“青铜时代”,实际上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漫长时期,甚至,都有可能永远不会“自主”地实现这一重大技术升级,而只是“被动实现”而已,意思是由“外来者”迁徙传播而来的技术升级实现方式!


举一个例子,在西方世界(新疆以西的地区),最早的“红铜时代”出现于距今6500年前的欧洲“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塞尔维亚(Serbia)山区。但是,最早的“青铜时代”则出现于距今5500年前的位于黑海和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山脉”的南北两侧

这说明,最早出现了“红铜时代”的欧洲巴尔干半岛,后来却并未“自主”地进入到“青铜时代”呢。欧洲巴尔干半岛后来何时才进入到“青铜时代”?是大约距今4000-3600年前,移民迁徙来自于高加索北侧的“黑海草原”上的印欧人R1a,在入侵了巴尔干半岛南端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之后,所建立起的位于欧洲本土上(非爱琴海里)的最早出现的欧洲青铜文明——古希腊的“迈锡尼文明”!


附注:位于“爱琴海里”的早期青铜文明—-“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850年—前1450年),也即“米诺斯文明”,是由携带着“青铜技术”并从高加索以南的西亚高地,扩散到西亚两河流域的“闪族人”,又继续移民至爱琴海里的“克里特岛”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早期“爱琴海青铜文明”,它在时间上要早于希腊本土上(公元前1900年)由黑海草原迁徙而来的印欧人R1a所创造出来的“迈锡尼青铜文明”(公元前1600-前1200年)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4 16:39:42 +0800 CST  
中国的一些专家们有意模糊山西晋南“陶寺文化”的红铜时代,与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的青铜时代之间的明显差别,到底意欲何为?

——-还不是为了把“最早的中国”(也即“华夏文明”)的肇始诞生时间,再往前又提前几百年,以拉长“华夏文明”的总时间长度呗

当然了,目前最激进的提前法,是把完全没有“金属文化”的长江流域“良渚文化”,强行定义成是一个“古文明”,方法是以“玉器”取代“青铜器”的重要地位~~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4 16:51:59 +0800 CST  
山西晋南“陶寺文化”的红铜文化,是在晋南本地“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金属文化吗?

——-由于“大中原”地区(河南+晋南)并没有锡矿和铅矿,因此,“青铜冶金技术”绝对不可能是在“大中原”地区被古中原人发明出来的,也即,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铁定是外来的!

不过,在山西晋南的中条山里倒是有“铜的贫矿”的,那么,属于“大中原”地区的山西晋南“陶寺文化”的【红铜文化】,是否是在山西晋南的本地“自然而然”产生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5 19:23:30 +0800 CST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红铜文化”的一般产生过程:

自然红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之一,含铜高达98-99%的红铜具有红色的金属光泽,故名。在自然界中就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其由于硬度不高(质地较软),可以直接捶打成器

自然红铜毕竟是较少的,多数的纯铜还是要由人工“冶炼铜矿石”获得(原理就是,铜矿石氧化物同木炭一起加热,即能还原出“纯铜”来)

田野考古发现证明,红铜最初被人类使用时,确实是以直接打制的方法(锻造)来制造器具的。并且,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红铜器多是一些小件铜器物,如小刀、小锥、小凿及一些铜装饰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5 19:31:09 +0800 CST  
纵观世界冶金发展史,欧亚大陆冶金术最初采用锻造工艺,后来才发明铸造工艺

比如,在青铜时代的“早期”时,印欧人在其原始故乡(“环黑海地区”),主要采用“锻造”工艺制作“红铜器或砷铜器”;而当印欧人向东迁徙至中亚的阿尔泰地区之后,这些东迁的印欧人(主要是R1a)可以利用中亚地区非常丰富的铜矿和锡矿资源,来制造更多数量的“锡青铜器”,从而令欧亚草原开始进入到“锡青铜时代”的兴盛时期,于是相应地,铜器的制做工艺也从早期的以“锻造”为主向“铸造”进行过渡

而印欧人的这种铜器制做工艺的变化,是非常符合铜类金属或合金的自身特性的!

——也即,质地偏软的红铜比较适合于“锻造”成形,而铸造性更好的“锡青铜”则更适合于“铸造”成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5 19:32:27 +0800 CST  
红铜的熔点为1083℃,由于红铜器物硬度差(质地较软),红铜熔化成液体的流动性也不好,冷却凝固时的“收缩率”也较大。因此,小型的红铜器一般更适合于“冷锻”成形,而不是用铸造的方法成形

比如,明显地受到了新疆铜器制造方法影响的、甘肃河西“齐家文化”的皇娘娘台遗址,其红铜器皆小型工具及装饰品(类似于欧亚草原印欧人的铜器风格),且大多都是用“冷锻法”锤击制成,只有少数才是以“单范铸造法”甚至“合范法铸造”的

而山西晋南的“陶寺文化”出土的一件小红铜铃,是“大中原”地区最早的“铸造”红铜器之一,铜铃长五六厘米,宽两厘米多,【但却做工粗劣,表面有铸造的缺陷和气孔】

实际上,山西晋南“陶寺”出土的5件红铜器(或砷铜器),全部都是用【铸造】的工艺方法制造出来,甚至,其中有的可能还用到了更为先进的“复合范铸造工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5 19:45:15 +0800 CST  
附注:

如果在红铜里加入锡或铅以后得到的“青铜”合金,其“铸造性能”就可以明显地改善。青铜的“铸造性”明显要比红铜好许多,是因为“锡青铜”才是铸造收缩率最小的有色合金,能够铸造出一些细部十分精巧的器物;

并且,“锡青铜”熔点也比红铜要低(从1083℃降到800℃),青铜熔化后的液体流动性也更好,非常适合于以【铸造】的工艺方法来成形器物!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5 19:47:47 +0800 CST  
山西晋南的“陶寺文化”的红铜器,显然并没有经历过原始红铜的“锻造”初始阶段,而是,直接一步向上地跨入到了技术手段更为复杂化的“铸造”阶段(更适合于“青铜”的制造方法),这种表现合理吗?

——如果山西晋南“陶寺文化”的红铜文化是在本地“自然而然”产生的,这种技术跳跃性的超前表现很不合理,并不符合一项复杂技术发展的“循序渐进性”!

但是,如果这种“铸造”工艺技术是向别人模仿学来的,这种技术跳跃性就可以理解了。显然,陶寺人并没有真正把与铜相关的所有金属知识掌握到家,他们其实并不知晓应该是“青铜”(而不是“红铜”),方才是最佳的“铸造”器物的材料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5 19:51:15 +0800 CST  
然而,晋南“陶寺”红铜器制造的这种技术跳跃性表现,在我们中国专家们“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眼里,那可真是”只看到了陶寺文化的众多优点,却并没看到任何的反常现象”啊~~

也即,国内的专家们仅仅只是在极力地夸赞“陶寺红铜器【铸造】方法的先进性和相对复杂性”,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一项古代高技术发展之非循序渐进性的“反常”表现之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25 19:53:55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