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关于这个比较大石浮雕,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凡是较大型石雕,都需要解决雕刻工具的问题,也即,当时是否存在足够硬度的金属工具来雕刻这个大石头!

狮子是由“石灰岩”巨石雕成,而石灰岩的硬度不高,使用硬度较高一些的青铜工具来雕刻石灰岩,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毕竟迈锡尼文明属于典型的“青铜文明”

二是,在古希腊这个地方出现了“狮子”的形象,合理吗?

合理。尽管现代的狮子主要是生活于非洲,少量存在于亚洲,但是在上古时期,不仅非洲有狮子,欧洲南部和亚洲部分地区都曾有狮子存在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3 14:19:24 +0800 CST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印欧人热爱狮子,中国人热爱老虎

印度的国徽就是在圆形台基上站立着四只金色的狮子,图案来源于孔雀王朝!印度雅利安人和迈锡尼人同属于印欧人R1a这一支

伊朗的国宝级动物居然是狮子,伊朗总统是这样警告美国的:切勿玩弄狮子的尾巴!

(看见了吧,印欧人R1b这一支很喜欢整印欧人R1a这一支呢)

西班牙国旗上也有狮子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3 14:28:05 +0800 CST  
中国古代有狮子吗?应该没有的~~~

中国古代的狮子应该是从西域引进来的外来动物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3 14:31:51 +0800 CST  
关于中国狮子的来源,楼主转帖一些相关的内容

梁海燕:狻猊、狮子考证

1,文献记载“狻猊”早于“狮子”

在实物狮子入华之前,中原文献已有与狮子相关的记载,在史籍中,狮子始见先秦文献,但当时不叫狮子,而称“狻猊”,《穆天子传》记载:“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 ”郭璞注曰:“狻猊,师子,亦食虎豹。”(注:王裕梁,陈建敏.穆天子传汇校集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4.)此书于西晋太康二年出自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魏襄王墓冢,书中叙述周穆王西行的经历,反映的是周代与西北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交流的情况,似乎有助于说明狮子来自西域。

先秦的另一部文献《尔雅·释兽》中也有记载:“狻麑如虦猫食虎豹。 ”郭璞注曰:“(狻猊)即师子也,出西域。”(注:[晋]郭璞注.尔雅注疏·释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27)可以知道狮子不产于中国境内,乃产自于西域,至于狮子何时传入中国,因《穆天子传》该书出土于战国墓冢,所以据此可以推知最晚时间,战国时代黄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已经知道有狮子该种动物。

2,“狮子”一词来自 吐火罗语

根据德国梵学家吕德斯先生通过研究,认为“狮子”一词应来自从中国敦煌西迁大夏的大月氏所讲的吐火罗语(注: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8:87-94.),林梅村先生在其《祁连与昆仑》一文中也证明了此说。

3,“狻猊”一词的词源来自塞语

林梅村先生的研究,“狻猊”一词的词源应来自塞语,或称“斯基泰

语”是游牧于欧亚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斯基泰人使用的语言。先秦时期斯基泰人在东方的分布已达哈密盆地。据英国语言学家贝利研究,于阗塞人称狮子arau。该词的形容词形式作sarvanai;抽象名词作sarauna。 所以林梅村先生认为汉语“狻猊 ”来自塞语表示狮子的词sarvanai(形容词 )或sarauna(抽象词)(注: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 .文物出版社,1998:87-94.)。 其实黄河流域的古代居民与古代于阗塞人的经济文化联系早在商周时代业已开始。 1973年安阳殷墟发现的商王武丁的妃子妇好墓出土有产自昆仑山的于阗玉清楚地说明了这一史实(注:中国考古研究所.殷墟玉器.文物出版社,1982:11-19.)。由上可知,“狻猊”一词确是狮子之意,而且从“狻猊 ”一词的来源中可以反映先秦时期中国与西域的与语言文化交流。

1975—1976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阿拉沟东口发掘了四座竖穴木椁墓,阿拉沟战国墓地发现了一件带有对狮的“高足承兽方盘”,与之共出的还有狮子纹金箔饰件(注:[23]王炳华.新疆阿拉沟竖穴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1):18-22.)。阿拉沟战国墓地虽为塞人墓地,但其处于中国境内,且当时古代“中国”人与塞人交往之密切可见一斑,而这些也可以作为“狻猊”一词来自于塞语的佐证。

学者叶君明认为,战国时期边疆地区的人民已知道狮子的存在,而这些所出土的文物也刚好与《穆天子传》和《尔雅·释兽》相互印证。有具体文献记载的狮子入华应始于汉武帝之时(注叶君明, 郭纯向. 狮子与佛教同时同步入华一说之商榷[J]. 考试周刊, 2011(48):26-27.:)。

三,狮子入华

汉代,狮子作为贡品直接进入中原,改称为师子即为狮子。直至晋人郭璞在注释《穆天子传》时才明确狻猊就是狮子(注:林移刚, 杨文华. 汉族民俗中的“狮子”形象及其内涵[J]. 艺术百家, 2012(s1):71-74.)。对于同一种动物在中原的文献中为何会出现前后两种不同的称呼呢?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名称有着来自不同语言的转译。狮子与佛教结有不解之缘,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时曾作狮子吼,佛典中文殊菩萨的坐骑是狻猊,狮子是佛教的瑞兽。

狮子入华滥觞于汉代,在元、明时期达到高峰期。明末清初,贡狮活动基本停止。(注:关于狮子入华问题,主要观点有以季羡林先生为代表的印度佛教说、美国汉学家谢弗的伊朗说等,新近研究见侯立兵:《狮子入华相关问题再考———与林移刚先生商榷》,《江汉大学学报》2015 年第 1 期。)

据《汉书·西域列传赞》载汉武帝通西域后“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后汉书·章帝本纪》云:“是岁(章和元年),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注:范晔. 后汉书:卷三[M]. 北京:中华书局.2011:158)这是正史中首次记载西域国家献狮,狮子一词为吐火罗语音译,月氏人属吐火罗人,“狮”出自月氏语。这与季羡林推断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条路径即从印度到大月氏再到中国的路线也是吻合的。

季羡林先生的《浮屠与佛》以及《再谈浮屠与佛》就是以语言学的方法破解佛教东传路径的难题。季先生认为“浮屠”乃是直接从印度梵语 Buddha 对译过来,而“佛”则是从西域某国(可能是伊朗语族)的单音节词转译过来的,由此可以推定佛教当初传入中国存有前后阶段两种路径(注:季羡林. 再谈浮屠与佛[J]. 历史研究,1990(2).)。美国汉学家谢弗指出狻麑一词源于印度,公元前传入中国,师子一词源于伊朗,继狻麑东传数世纪后传入中国(注:谢弗. 唐代的外来文明[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3.)。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3 14:35:01 +0800 CST  
中国在宋代以前的很多文化,都深受来自于“中亚文化圈”的强大文化影响,也就是印欧人R1a这一支的影响,我们只是不愿承认而已~~~~~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3 14:40:05 +0800 CST  
由于现代的狮子主要是生活于非洲,于是,一些不太懂脑筋的专家们开始发挥超常的想象力,认为古希腊的“迈锡尼文明”,是受到北非的古埃及文明的辐射影响而产生的

终于给南欧巴尔干的迈锡尼文明,找到了一个北非出身高贵的“亲爹”呢!

就如同要给西亚的腓尼基字母的源头,也找到这个北非出身高贵的“亲爹”这里~~~

好一个文化起源的自卑感啊!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3 14:47:50 +0800 CST  
古埃及文明,真有那么高贵吗?

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反常之处最多的,恰巧是就是这两个“古埃及文明和雅典城邦文明”啊。。。。。。。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3 14:50:30 +0800 CST  
楼主忙里偷闲,又来更新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6 13:12:23 +0800 CST  
古代两者在文化上的相似性,通常有以下的原因:

一是,由于血缘上(主要指父系基因遗传结构)的相似性,从而导致了在文化上和语言上的大体相似性!——这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原因

二是,由于在地理上的紧相邻或交错居住,从而导致相互之间在文化语言上的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影响(但不是全部),通常是由于双边贸易交流、相互通婚或者有少部分人迁徙至对方地盘所致的结果

三是,一定规模的人群迁徙所致(以远距离迁徙移民或大商队贸易等形式)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6 13:13:43 +0800 CST  
别以为古代的“文化和语言”的广泛传播,是可以轻轻松松地跨越“血缘或地理”之间的障碍的~~~

那所谓的“文化辐射”,在古代是不可以“隔空”传播的

在古代,当然没有现代的电磁波传播方式(可以“隔空”来实现传播),而是需要通过眼睛看得见的【人群迁徙】作为传播媒介,一步一步用【脚踩】出来的传播之路!

要么是有一定规模的人群(包括工匠在内)远距离迁徙移民(这是最常见的),要么是大商队贸易(可能自带工匠),要么是人员学习交流(如日本派遣遣唐使)等形式~~~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6 13:15:17 +0800 CST  
关于文化上的“跨越距离”的传播,以后还会多次涉及到这个话题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6 13:17:34 +0800 CST  
还是接着说“迈锡尼文明”,为什么楼主在迈锡尼文明这里花了不少的篇幅来说?

因为它重要啊!~~~

为什么重要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6 13:20:32 +0800 CST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大陆上公认的文明程度最高的早期青铜国家!

而位于爱琴海里的“克里特文明”(也即“米诺斯文明”),其文明遗迹属于“非希腊人”所创造的,而所有的历史书却把这两个属于不同种系的古代人群所分别创造出来的早期青铜文明(尽管“克里特文明”在后期被迈锡尼人入侵了),竟由于地理上比较相近的关系,归属于同一个“爱琴文明”!

故而,西方学者将两者归入“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明,以克里特岛和希腊本土的迈锡尼为核心,故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而这种强行归类法,其实并不怎么合理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6 13:21:24 +0800 CST  
实际上,只有“迈锡尼文明”才可算得上是【真正“古希腊人”】留下的遗存了!

因为只有“迈锡尼人”(以及后来的印欧人入侵者“多利安人”)方才是说“印欧语系”的古希腊人,而其它的则都不是噢,比如克里特人和雅典人,他们均不是“古希腊人”,而是异族,是说异族的语言呢~~~

对比中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只有说属于“汉藏语系”的、外来入侵的商人和周人,方才是真正的“古中国人/古华夏人”,而其它的当地土著居民则不是噢,比如古中原人和古良渚文化人,他们均不是“古中国人/古华夏人”,而是异族,是说异族的语言呢

而绝大多数人都把这种称谓搞反了呀~~~~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6 13:23:03 +0800 CST  
现代的民族和国家,都是在外来入侵人群三轮覆盖之后,与部分土著居民相融合出来的结果

而现代这个“混合得比较均匀”的结果,并不是古代上古时期所处的状态~~~

也即,我们不能以一种“静止不动”的眼光,从现代去上溯到古代,并以现代的“融合之后”的眼光,去看待古代不同血缘人群在“融合之前”所处的状态(上古时期)——-这是完全错误的一种静止的历史眼光!

楼主多次否定这种“静止不动”的历史观~~~~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6 13:31:59 +0800 CST  
在古希腊地区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之前的“古希腊人”,就的确只有两类印欧人,一是,属于印欧人R1a 的迈锡尼人(后来又叫“阿凯亚人”);二是,属于印欧人R1b的多利安人(也就是后来的“斯巴达人”和“古马其顿人”)

他们,才是真正的说古希腊语(属于印欧语系)的古希腊人!

雅典人不过是后来“希腊化的”皮拉斯基人而已~~~~

大家一定不要搞错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6 13:37:40 +0800 CST  
顺便插一段:

楼主何以知晓说“汉藏语系”的古人一定是商人和周人,而不是“古中原人”呢?

楼主已经多次说过了,凡是说任何除“汉藏语系”里的古汉语的其它任何异族语言的古代人群,是绝对发明不出“殷商甲骨文”的,这是由甲骨文的文字特点所决定的必然结果~~

请牢记这句话,“真文字的背后是语言”!

也即,对于“真文字”而言,文字的“字形”仅仅只是表象而已,只有背后的“语言”特点,方才是真文字的主心骨所在。真文字,在本质上就是【书面化的语言】而已~~~

是谁发明了甲骨文,谁就说最正宗的“古汉语”!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6 13:40:39 +0800 CST  
迈锡尼文明除了出土了很多的黄金制品,以及青铜武器之外。

(黄金饰品和器物的总量达到14.5 公斤!知道什么叫做“热爱黄金”了吧)

塑形作品,如石头或象牙雕刻,浇注或锻打出的金属(金、银、铜及青铜),或粘土、釉陶、糊料等所制的模型;

极少有迹象表明存在大型的立像,不过有许多小型雕像;还有各种陶制花瓶

所以,看迈锡尼文明的文物展,【从色彩上看】,还是比较耀眼的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6 13:49:10 +0800 CST  
看中国的博物馆(无论是国立的博物馆,还是地方博物馆),总有一种感觉,

【从色彩上来看%】,比较素色,经常是下图这类素颜色,拍摄于中国的某博物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6 13:52:31 +0800 CST  
这体现的是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在“色彩审美”观念上的一种差异!东方偏素,西方偏多彩

也许有人会说,东方世界不是也有色彩鲜艳的彩陶文化吗?

关于这个问题,楼主稍后一些就会具体谈到的,先别着急讨论

另外,中国的瓷器自元朝青花瓷开始到清朝的瓷器,不都是色彩多样的吗?

可别忘了哦,这两个朝代都带有一定的北亚游牧民族的审美观念呢,并不代表是真正的东亚农耕区(阴山以南地区)的审美观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0-26 13:59:53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