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山海经》

西南有巴国,大【白皋】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成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伏羲主体部落向北迁徙后,还留下一部分人向西南发展。伏羲的后裔咸鸟是个什么部落?
咸----甲骨文从‘戍’,从口。戍是长柄大斧,口实人头。合起来是大斧砍杀人头。
所以咸鸟就是这样一个民族,他们是伏羲的后裔,又是从母系氏族部落中被赶出来的成年流浪男子组成,他们没有在水上渔猎,而是上山打猎的部落,他们也经常来干扰或杀戮母系氏族部落。所以咸鸟部落最初是由流浪汉组成的部落。
咸鸟的部落后来发展为乘厘部落,乘厘又是什么?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4 09:11:44 +0800 CST  
乘厘这个部落是个山里的游猎部落。为何这么说?
乘的甲骨象形为从大(人)从木,即一人在树上。
厘的象形为山崖的里边。所以说乘厘这个部落是山里的部落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4 09:23:26 +0800 CST  
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
照---象形同炤,从火。同为崇尚火的部落,后者王也。所以巴人为游猎崇尚火的部落。今云南昭通为古巴人故地,昭通,通炤也。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4 11:05:27 +0800 CST  
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有巴遂山,澠水出焉。
上一段介绍巴人和巴国,是指黄帝后裔向南方迁徙。这一段应当是向北方向东方迁徙。
流黄---有流水有黄土,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这句话告诉我们说方圆三百里都是尘土。在上古时哪里有这种地方?我的推断是当水位降低后,相对高的河床露出来,这时有可能三百里尘土,再加上流黄,即由黄色的水流冲击而出,最有可能的是在关中平原最先露出河床的地方。如果这地方叫辛,按古人以地为名的做法,就是辛氏。依次推论,黄帝的后裔沿陇山北上,到达今天甘肃陕西时发现在河床露出一个约三百里的地方,进而在哪里繁衍生息出一个叫辛的部落,不知今天甘陕是否有这个地方。
有巴遂山,澠水出焉。巴遂山在哪里?我认为就是今天巴山,秦岭,和大别山地区,即古梁山。巴遂山,就是指巴人所打猎的区域。澠水应当就是汉水。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4 11:32:48 +0800 CST  
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朱---火之色也,炎之始也。
卷---屈膝而跪也。表明其柔和的特性。
故朱卷之国,乃炎帝部落之稚形也。炎帝部落最初应生活在梁山的东面即南面,今湖北河南安徽等地。那里在上古时期应当有巨蟒和大象。
我们今天在湖北河南安徽看不到大象,也想象不到有这么大的巨蟒。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4 11:50:06 +0800 CST  
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瞳,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赣巨人是指在赣这地方的巨人还是憨巨人?偏向前者,赣指章水和贡水,赣巨人可能是古代生活在这些水域的长臂猿,今天在我国已不见,但在婆罗洲岛(即加里曼丹岛)上的原始森林的河流中我们还能看见,这些古猿何许在我们祖先生活的年代广泛存在于中国南方。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4 12:12:52 +0800 CST  
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陷换口】之。
这说明我们的先祖曾见过黑人,那么这些黑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从这些人的特征看,虎首鸟足,崇拜虎,两手持蛇,方【】之,有点像今天印度的南方耍蛇人。何许在远古时代,在中国南方存在过黑人,他们一部分沿横断山脉的水系向南迁徙到印度,一部分与后来的炎黄子孙融合,形成东南半岛的马来族或者其他民族。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4 12:27:19 +0800 CST  
有赢民,鸟足,有封豕。
嬴姓,上古八大姓之一,嬴民---嬴部落的人民。
从嬴这字的象形看,是母系氏族部落,部落是以肉食为主,训鸟兽。所以是鸟足,有封豕。说明该部落是最早养鸡和养猪的部落。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4 12:59:18 +0800 CST  
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这段话经常被后人引用。什么意思,就是苗民所敬的神是人首蛇身,这有点像伏羲和女娲的联体。为何出现这样的神?这就是苗民曾经是分布于广大东西南方的移民的祖先。
衣紫衣者,意味着时炎帝的化身,冠旃冠,神农氏的后人。
延者蜿蜒曲折也;维,绳系的鸟儿。
这是幅很威严的画面。要是你梦见或碰到,你祭祀它,就会成为天下的主人。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4 16:23:57 +0800 CST  
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这句话说的是农耕的母系部落一片祥和,富足的景象。凤者,母系部落也。今湖北天门皂市是古凤国之地,在哪里农耕文明已基本成型,农耕文化也得到了弘扬光大。所以,早在远古的炎帝部落(或者伏羲女娲的东方部落),就已经形成了以德,顺,仁,义为主体思想的农耕文化。
所以上面一段话说的是东方部落的祭祠等宗教信仰,而这段话说的是远古炎黄部落所崇尚的文化信仰。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4 16:35:16 +0800 CST  
又有青兽如菟,名曰【上山下囷】狗,有桂山。有翠鸟。有孔鸟。
如菟即於菟,老虎的别称。
桂山,南方桂树生长的地方很多,是不是桂林,不敢说。
在哪里鸟语花香。翠鸟我们现在也见之平常。
孔鸟应当指孔雀,今只见于云桂,但在远古时应当在中国各地都能见到。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4 16:45:35 +0800 CST  
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南海应指与古梁山相对应的长江以南地区,在上古时是一片汪洋,谓之南海,在海中有衡山,菌山,桂山,与今天之地名一样。
在南海有三天子之都。那三天子之都在哪里?
所谓天子,古之帝王也。都,帝死之所也。
《山海经》应是在有文字的商记录的前人的事,所以三天子应指舜,朱丹,还有谁?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4 16:55:28 +0800 CST  
三天子究竟是谁?
何为天子,封建王朝帝王都自称天子。所以天子一定是具体存在的人物,也应是国家首领。所以像五帝及以其形象出现的伏羲女娲,帝俊帝昊等也不应当是。作为尧舜及禹的具体所指,还有丹朱应当是。
据传舜和丹朱都葬于南方,可以算,我再猜一个巴人的祖先后照算不算?首先作为巴人应当生活在南方,后照也应当算天子,就不知道他葬没葬在九嶷山。还有后羿的具体所指。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5 09:34:30 +0800 CST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岭界中。这句话都懂。但你们谁明白为何舜,丹朱都葬在九嶷山,这段话和上一段话我认为说的是同一回事。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苍梧之丘,苍梧之渊,知道舜,丹朱时还在开垦,还属于流放之地。那么我们的考古是否证明如此?最先考古发现确实如此----就是在今湖南的罗家冲文化遗址和更早的高庙遗址。这些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实?就是早先我们的祖先从青藏高原沿青水--金沙江迁移到雅砻江区域后,在哪里生息个一段时期(我推论这段时间应当在距今1万2千年至1万年前,随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气候环境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应当是水流的减小和河水水位的降低),我们的先祖开始向北,向东,向东南,向西南扩张,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其中向东,南山区迁徙的变成了巴部落文化;向北迁徙再向东迁徙的变成后来的黄帝部落文化;向东迁徙到古梁山东南形成了炎帝文化,再向东及东南,东北直至海边的形成了东夷及苗文化。由于迁徙后地理及生存环境的差异进而形成了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就产生了冲突,当其生存扩张空间发生交错时就产生了战争,最典型的有两次,一次发生在后来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的板泉之战,应当是距今约6千年前,一是炎黄部落与东夷部落的逐鹿之战,距今约5千多年前。
通过分析《山海经》及结合龙山文化的考古发现,我会还原我们祖先一万多年前至尧舜时的历史。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5 10:15:33 +0800 CST  
通过分析高庙遗址,我们得出在南方沅水及其他水系的人其实不是巴人,而是水上部落,水上的部落分布最广的应是共工部落,共工作为天帝应当是所有水上部落首领的通称,由于水系的不同,进而以不同的面目区分,如鲧,禹,蚩尤,祝融等。通过对湖南的考古发掘,我们还知道湘江上游的千家坪遗址,千家坪位于罗霄山脉以西,南岭北麓,千家坪遗址距今约6000千年,而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从地理位置来说,千家坪离我们祖先第二起步点雅砻江流域应更近,为何我们的祖先迁徙的步伐反而更慢?只有一种可能,往东南走的路更难走(或许是从雅砻江往东南多喀斯特地貌,不适合耕种)。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5 11:18:00 +0800 CST  
北海之内,有蛇山,蛇水出焉,东入于海。有五彩之鸟,飞蔽一乡,名曰翳鸟。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
初步确定蛇山为长白山,蛇水即图们江。
五彩之鸟是啥?显然不是孔雀,因为孔雀前面说过叫孔鸟。这么大的五彩鸟究竟是古代存在而现在已消失,还是根本不存在,只是一种图腾,代表五个农耕部落?
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不距之山--说明其远,步之不能丈量也。后文有说帝使人从东极丈量至西极,西极,帝之起点。东极即不距之山,不距---不能走到,应当是处于海中。
巧倕葬其西。巧倕,在这里应当不是指人,而是指其部落,帝俊的后裔。下面几段把梁山部落的传承排了个序。以道论之,巧倕应在叔均前。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5 11:48:24 +0800 CST  
说到巧倕,我就要给农耕文明排个序。
我以前发现农耕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得益于鸟类的启发----即早先人类在捕猎鸟类的活动中跟踪鸟类,发现鸟类喜食谷物,进而采集谷物以作为鸟的诱饵,当鸟抓住后,遗留的谷物后来又长出了新的谷物,同时人类也把谷物作为一种易于保存的食物,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这个过程不是一绝而成,而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谷物的耕种形成了漫长的母系氏族文明。谷物的耕种有两个前提,水和火。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了农耕文明,那么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又是怎样一种情形?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5 11:58:52 +0800 CST  
在巧倕出现前,农耕部落何许只有石斧,石锤或者木棍,没有牛,完全靠人力,应当有早期的陶类(用于打水和浇灌)。在上面的文字中,出现着两处鸾鸟自歌,凤鸟自舞。
一处是“在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
一处是“有人曰苗民。。。。。。。伯天下。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见则天下和。”这其实是代表农耕文明的两个早期阶段。
在第一阶段是我们祖先刚才青藏高原迁徙到雅砻江区域时,发现那里是百谷自生,说明那里土地肥沃,虽然我们的耕种还是非常原始的,但在那里我们找到了耕种稻,黍,稷等的方法,不再为温饱发愁,所以载歌载舞。
第二段说的是有苗部落,有苗部落是炎帝的后裔,他们已经会使用耕牛及工具等,是他们才将农耕文明发扬光大,并逐步形成了德,顺,仁,义的道德观点和文明意识,所以这时的祖先也是一个为后人所向往的时期。
在前后两段文明之间,巧倕出现了,正是因为巧倕的出现,使得我们祖先的农耕生产发生了很大的进步,进而导致牛的使用,所以牛既是炎帝的标志,也是农耕的标志。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5 13:04:18 +0800 CST  
为何说巧倕是导致农耕文明的根本呢?
首先,巧倕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巧倕何许就是一个部落。在我们祖先的迁徙过程中,部落逐步摆脱游牧,进行分工,除了形成各个水上渔猎部落外,也分化出专门制造工具的部落,比如制陶的唐部落---他是尧部落的祖先;制木工的巧倕部落---他是鲁班的祖先。
在我们的农耕时代,我们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西方或中东的生产文化模式,可能在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商品交换或者早期钱币的流通使用。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5 13:13:21 +0800 CST  
在巧倕之前的农耕,应当是刀耕火种。先烧野,再用石刀棍子耕地,我很想让现代人也这么干干,让他们体会我们后稷耕种的艰难。我们稍微想想,就是耕地的不能离水太远,这就是我们烧出来的荒地要先用水淹,要满足这些条件就必须在水流边上,还要防水淹没种植的庄稼,这就必须在山丘上,从河流上游或者山溪高处导水,通过火烧,水淹,石耕,排水,再播种。这就是我们早期农耕的形式,可以想象,要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并不多。
楼主 古道风人  发布于 2017-12-05 13:27:12 +0800 CST  

楼主:古道风人

字数:919250

发表时间:2017-11-10 00:46:1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7 09:44:21 +0800 CST

评论数:45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