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宣帝想为妻子报仇,但苦无证据;即使有证据,他也不会用出来——因为这最多只能处置凶手显一个人而已。宣帝所要的,是将二十年来根据朝廷的霍家连根拔起!所以要团灭他们,当然就要有一个能够团灭他们的理由——还有什么比“谋反”更合适的罪名吗?

于是,宣帝就引导着霍家人,一步一步地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套上了绞索。

君不闻“郑伯克段于鄢”乎?

写史书的班固和司马光熟读历史,自然都看出了宣帝的用意。班固是汉朝人,还是要顾忌一下,所以评价得比较隐晦;宋朝的司马光就不客气了,一针见血地指出——岂徒霍氏之自祸哉?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

哦对了,其实霍家还留下了一个人——

上官太后。

这个女孩,大家一直以来都把她当做一个符号、一尊傀儡。但就是这个“傀儡”,父亲一家集体扑街,她屹立不倒;母亲一家团灭,屹立不倒的还是她。实际上上官太后比宣帝活得还长。此人历经四个皇帝,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她真的只是一具傀儡吗?

别忘了,霍家的谋反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她上官太后,所以他们不可能不和她事先联络。那么何以在联络她后,宣帝立刻就知道了霍家的动向?宣帝又怎么能如此洞察先机,处处走在霍家之前呢?

最好的解释,就是宣帝在霍家有一个卧底,且地位不低!

问题是之后霍家被一网打尽,唯独留下上官太后,得以寿终正寝,所以这个卧底到底是?……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7-14 22:14:16 +0800 CST  
二百一十八、人才济济

前面说过,宣帝刘病已自从亲政后励精图治,尤其注重干部培养;现在终于铲除了霍家势力,宣帝能够大展拳脚、一展宏图。也因此,以地节三年为起点,各种贤臣良将如井喷般涌现。

武帝刘彻喜欢用严刑峻法,法律条文极其繁复。有人可能会觉得法律定得多、定得细,难道还不好了?——问题是法律由谁来解释?即使在现代,文盲已经被消除的前提下,全民普法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何况在两千年前,识字率可能还不到一成的时代,小老百姓哪搞得清这些门道?还不是由着那些执法者来解释?

更大的问题是,大多数执法者其实也搞不清这些法条——那时候的书可不像现在,想学习一下就得面对放满十几屋子的竹简,而且想看还得排队,因为副本太少了……所以最后,也就必然演变成这些执法者随自己高兴,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以至于“罪同而论异”的荒唐事层出不穷。

这种弊病,其实很多人都心里有数;然而,此乃“祖宗成法”,所以人们都不愿说、不敢说。在这种僵局下,廷尉史路温舒毅然站了出来,向宣帝慷慨陈词,指斥当今司法的弊端——这是很了不起的,因为他也是司法系统的,这等于把自己的上下级、同僚全得罪了。

宣帝听了后深受触动,于地节三年冬十二月下诏,专门设置廷尉平四人。廷尉平不直接审案,但有权复核任何案件。于此同时,每年秋后,宣帝都要到宣室亲自抽查复核——尤其是死刑案,因为古代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后。按例,执行死刑必须由君主批准,皇帝认为没问题,就会用红笔把犯人名字勾掉——这个习惯甚至一直延续至今。当然,以前的几任皇帝大多是走个过场,宣帝可是来真的。既然最高领袖如此重视,下面的人也不敢胡来了,司法界的混乱也总算恢复正常。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7-15 22:04:42 +0800 CST  
在铲除霍家中出了不少力的丞相魏相,在治政上也是一把好手。他下班后最大的爱好,就是研读朝廷的各种存档,包括史官的记录、各种人的奏对等等。魏相大概是自酂文终侯萧何之后,唯一一个把所有档案都过了一遍的丞相。他不光是看看而已,而是从中不断总结出适宜当今的政策,然后上奏施行。另外,他还吩咐手下掾史,不管是到外地出差、还是回家探亲,不要光顾着自己的事,要多多记下当地的见闻。这样双管齐下,魏相的丞相府对这个国家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弄得一清二楚,那施行什么政策,不都是无往而不利吗?

魏相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丞相,但一定是最专业的。

和魏相搭班子的御史大夫丙吉,和他也是配合无间。丙吉虽然对宣帝有大恩,但他可不是凭着这个上位的,完全是靠能力——因为他压根就没提过过去的事!直到元康二年,有个掖庭宫婢则自称以前养护过宣帝,还说丙吉可以证明;丙吉见了她就说:“我认得你!不过你哪有什么功劳?当初抱小孩都抱不好,还把陛下脑门磕个包!也就胡组、郭征卿两个人养护最得力。”宣帝知道这事后大吃一惊——原来朕一直寻找的恩人,竟就在朕的身边!

还有老朋友颍川太守黄霸。前面说过,颍川是近畿,天子脚下,难治程度仅次于京兆。黄霸的手段有两个:一是立规矩。这规矩可不简单,而是具体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实行精细化管理。看似琐碎——实际一开始,老百姓也觉得不方便——但成为习惯后,大家才发现,这比过去效率要高多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7-16 22:04:45 +0800 CST  
二是广耳目。当然,黄霸的耳目并不是靠密探——这多low!他在接见吏民时,会冒死不经意地问些和主题无关的事情,比如某某和某某不对付,谁家又添了个大胖小子等等。状似闲话家常,实际上黄霸回去后就把这些看似琐碎、没什么关联的信息整合到一起,整个颍川郡对他来说就是透明的了——这玩意不就是大数据嘛!没想到这黄霸不仅是个儒家学者,竟然还是个情报分析专家!

就凭着这两招,颍川郡的考功,年年都是天下第一。

此外,宣帝开始着重培养一个人——萧望之。萧望之本是少府,宣帝出其为左冯翊。少府是京官,萧望之以为这是皇帝不想用他了,就想称病辞官。宣帝知道他会错了意,就特别派侍中成都侯金安上传口谕,放他外任是要锻炼干部,不要有他想。萧望之这才明白过来,忙不迭走马上任。

宣帝何以对一个第二梯队的干部如此上心?

因为萧望之就是他准备留给继任者的宰相人选!

除了上述诸公,还有张安世、朱邑、龚遂、赵广汉、尹翁归、疏广、疏受、张敞、韦玄成等等。宣帝时期的贤臣良吏,还可以写出一大串来。汉时吏治,以此为胜。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7-23 22:18:22 +0800 CST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大事记

中宗孝宣皇帝地节三年(前67)
夏,四月,戊申,立皇子刘奭为皇太子。
五月,甲申,丞相扶阳侯韦贤以老病辞职。丞相致仕自韦贤始。
六月,壬辰,以魏相为丞相。辛丑,以丙吉为御史大夫。
侍郎郑吉屯田车师。

地节四年(前66)
夏,立广川惠王刘去之孙刘文为广川王。
秋,七月,霍家谋反,事泄,族灭。
八月,己酉,废皇后霍成君。
冬,十二月,清河王刘年乱伦,被废。

元康元年(前65)
莎车杀汉使,卫候冯奉世发西域诸国兵攻破莎车,莎车王自杀,传首长安,冯奉世威震西域。

元康二年(前64)
春,正月,赦天下。
二月,乙丑,立王婕妤为皇后。
夏,五月,因“病已”之名难避讳,改名“询”。
以少府萧望之为左冯翊。

元康三年(前63)
春,三月,封故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
夏,四月,丙子,立皇子刘钦为淮阳王。
颍川太守黄霸治为天下第一。

元康四年(前62)
春,正月,丙寅,车骑将军富平敬侯张安世薨。
湟中先零与诸羌异动,后将军赵充国提醒宣帝刘询提防羌人作乱。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7-24 22:00:47 +0800 CST  
二百一十九、羌人反乱

在地节四年,湟水附近的羌人发生了异动。说起这羌人,和汉人还颇有渊源,传说周武王的王后就出自羌族。汉朝时,羌人分布在现在的甘肃、青海、西藏一带,尤其是湟水流域。匈奴如日中天之时,和其他很多部族一样,羌人成了匈奴的小弟,频繁骚扰汉朝。武帝刘彻开拓河西四郡后,就把羌人赶出了湟中,断掉了羌人和匈奴的联系,彼时汉朝军锋正盛,他们暂时消停了。

宣帝刘询即位时,朝廷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巡行诸羌。羌人中最强大的一族先零,向义渠安国宣称想回到湟水故地——后来他们也果然这么做了。这一情报,引起了后将军赵充国的警觉。

羌人内部族落之间本来有很多矛盾,先零回到湟水后,约来各部的大佬,解仇、交质、盟诅——如此举动,让宣帝也警觉了起来。他询问赵充国,赵充国回道,三十多年前羌人造反前也来了这么一出,这是为了集中力量;更危险的是,匈奴此时全都被赶到了西边,羌人是他们最近的盟友,这俩这次很有可能勾结到一起,咱们要早作准备!于是,丞相、御史两府商议后,再派义渠安国出行。


但事实证明,两府实在是选错了人。彼时羌人明面上还没有造反,但义渠安国于神爵元年到羌中后,急吼吼地就砍了几家素来桀黠的羌人部落,以归义羌侯杨玉为首的几家降羌又恐又怒,干脆反他娘的!义渠安国率兵平叛,结果在浩亹大败,退守令居求援。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7-25 22:02:52 +0800 CST  
事情到此地步,追究责任还在其次,首要的是出兵平叛,那么,这次派谁去呢?

此时,朝中唯一经历过武帝时代战争的,只有赵充国——他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征大宛时——而且羌人的反叛也是他最先预见到的,这样看来似乎派他最合适。但这一点,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武帝可已经是前前前任皇帝,赵充国作为那个时代的老人,时年已七十余,宣帝对此不能不有顾虑。

但赵充国主动请缨,宣帝就问老将军对羌人怎么看?平叛需要多少兵力?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该句的出处),这些事得等到了前线才能回答。但老臣有信心,定能平定羌虏!宣帝见赵充国胆气十足,又不乏冷静,遂于当年夏四月派他出兵平羌。

赵充国率万骑到金城后,渡河时为防止羌人偷袭,先遣三校衔枚夜渡,在对岸建立起营地后,大军才在白天渡河;刚刚渡完,就有数十百羌骑出没,手下欲战,赵充国勒止手下,说我军刚刚集结完毕,人马疲乏,彼等人虽少,但必是精锐,且很可能是诱饵。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随后,赵充国派出斥候侦察前方的四望峡,发现并无敌人,胸中大定——这本来是他最担心之事,如此看来,羌人的战略意识还是不行,我方的胜算又加大了。

由这几步可以发现,赵充国此人用兵,极其谨慎持重,而且具有超强的大局观,颇有《孙子兵法》中“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风范。对于任何一个带兵者来说,这样的对手都是非常棘手的。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7-26 21:59:25 +0800 CST  
赵充国到了西部都尉府后,无视羌人的挑战,坚壁不出。但他并不是在磨洋工,从俘虏口中得知,羌人头领知道他来了,颇有后悔之意,常互相埋怨——这就让赵充国看到了分化瓦解这些人的机会。于是,他把之前一直被西部都尉扣押的幵部头人雕库放了回去。原来这雕库是䍐、幵部头人靡当儿的弟弟,当初就是靡当儿派他向汉朝报信说先零欲反。但䍐、幵部人与先零杂居,西部都尉觉得雕库可以当人质用,把他扣了下来。现在赵充国就对雕库说,反贼是先零,朝廷知道你们是被裹挟的;你回去告诉大家,我们只诛有罪者,对将功赎罪之人,非但既往不咎,还会有封赏!雕库回去把上项事一说,䍐、幵两部果然意动。

赵充国此举,其实意义深远。他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击败这些叛乱的羌人——这样不过是为他添几笔军功,对整个国家来说并无太大意义。要想使此地长治久安,最好的办法就是挑起羌人内部的矛盾,从而以羌治羌,分而治之。否则,即使他这次打赢了,大军一撤,羌人必有反复。

所以赵充国才会如此不厌其烦地在政治上分化羌人。但这种国家层面的全盘考量,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实际上大多数武将追求的都很简单,那就是打仗、打胜仗——这样才能捞军功,才能升官发财。当时除了赵充国的帝国精锐骑军,边境上还有六万后备屯兵。酒泉太守辛武贤就上奏宣帝,建议分兵出张掖、酒泉,合击䍐、幵。宣帝将此议转发赵充国,询问意见。

那么,赵充国会怎么回应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7-27 22:01:22 +0800 CST  
二百二十、赵充国平羌

面对羌乱,酒泉太守辛武贤认为,我军可在七月上旬只带三十日粮,分兵出张掖、酒泉,合击䍐、幵羌。若粮草不够,可以因粮于敌。宣帝刘询将此议转发后将军赵充国,赵充国回复:

一、一匹马驮三十日粮,即米二斛四斗,麦八斛,再加上衣装、兵器,这样的负重基本上这匹马也追不了敌人了。

二、所谓“因粮于敌”云云,纯属空谈——怎可将自己的补给建立在敌人身上?

三、先零羌是首恶,䍐、幵是胁从,应先击首恶。

宣帝将该回复交付廷议,议者多以为,先零得到䍐、幵支援,不先打掉这俩,恐怕先零也不好打。于是宣帝下敕斥责赵充国:

将军欲以拼消耗来平羌,岂不念中国之费乎?现遣强弩将军许寿、破羌将军辛武贤于七月击䍐。将军应与其并进,勿复有疑!

这道敕书语气还是颇为严厉的,一般人收到可能就怂了,但赵充国回复如下:

臣前已遣幵豪雕库回部落,宣我天子德音,只诛首恶。先零虽与䍐、幵联合,但也一直担心䍐、幵背约。若我军舍先零,击罕、幵,则先零必助罕、幵,其联盟必固。如是则虏兵益多,必将事倍功半,羌乱搞不好会持续十数年。所以莫若先诛先零,则罕、幵必不战而服。

神爵元年秋七月甲寅,宣帝回复,一从赵将军计。

赵充国遂率军击先零。先零不意汉军突然急攻,丢弃辎重,渡湟水逃跑。赵充国手下提议速追,赵充国说道,穷寇勿追,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于是汉军以一种微妙的速度咬在后面,果然先零军都无心恋战,慌着过河,结果汉军一箭未发,先零就扔给了汉军十余万头牲畜,自己还淹死数百人。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8-01 21:56:09 +0800 CST  
随后,赵充国进入䍐人地界,令士兵秋毫无犯,䍐人见汉军果然没拿他们问罪,遂纷纷投降。䍐豪靡忘亲赴军门谢罪,赵充国招待他后将其遣还,护军劝道:“此反虏,不可擅遣!”赵充国道:“诸君只知拘泥于文法,不知为公家忠计。”话音刚落,有诏来,接受靡忘的谢罪。最终,䍐羌不战而平,一如赵充国所言。

此时宣帝又下诏,命赵充国与许寿、辛武贤于冬十二月合流击先零。当时羌人已有万余人投降,赵充国知道若放着他们不管,必有反复,本来准备请求屯田;此时进攻诏书下来了,赵充国之子中郎将赵卬劝道,还是听皇帝的话进军,别管什么屯田了,不然惹恼了陛下,陛下派绣衣使者来抓您,奈何?赵充国叹道:“你怎么只为自己着想呢?当初朝廷要是听我的,羌人哪至于闹到这个地步!一开始我举荐辛武贤巡行羌地,两府非要派义渠安国,结果引发羌乱;后来我又劝耿中丞,买入三百万斛谷,羌人见我有备,且彼粮草不够,必不敢轻举妄动,结果耿中丞只买了四十万斛,根本没起到作用。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次,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于是赵充国终于还是上了屯田奏,并否定了速攻的计划。

果然,宣帝发书质问:“若依将军计策,羌乱何时可平?”赵充国回复:

击败先零是很容易的,但我军的目标不应局限于此,而是应实现羌地的长治久安。所谓“百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若罢兵屯田,尽占羌虏肥饶之地,则羌虏渐困,必分崩离析。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8-02 22:12:32 +0800 CST  
随后还仔细分析出了“屯田十二便”。宣帝继续追问:“若羌虏袭击屯田士,奈何?”赵充国回复:

屯田士虽无骑兵,但尚有精兵数万,且此时入冬,羌虏马羸瘦,必不敢来袭。

赵充国的奏书每次报到朝廷,朝中一开始赞成他的只有三成,后来变成一半,再后来变成八成。丞相魏相赞道:“我不懂军事,只听赵将军讲解,言之必中!”于是宣帝下诏嘉纳赵充国,并罢兵,独留赵充国屯田。

神爵二年夏五月,赵充国振旅而还。秋,若零、离留、且种、儿库羌共斩先零大豪犹非、杨玉之首,向汉朝投降。到此,汉朝以最小的代价,平定了持续一年的羌乱。此役,赵充国自然居功至伟,他的战略目标,从来不是考虑一战的得失,也不是个人的军功,而是从整个国家的大局出发。具备这样眼光和胸襟的军事家,不说汉朝了,就是整个古典时代,也只有寥寥数人而已。更难得的是,他还能排除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只要是他认为对的,哪怕是皇帝出面,他也不会轻易动摇。

不伐其功,不矜其能,赵充国得之。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8-03 21:58:57 +0800 CST  
二百二十一、西域都护府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神爵元年(前61)~三年(前59)

在地节、元康年间,汉朝与匈奴反复争夺车师。车师东南通敦煌,南通鄯善,西通焉耆,西北通乌孙,东北通匈奴,是个十字路口,其战略地位自然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谁占据了车师,谁就获得了西域的控制权。侍郎郑吉在车师争夺战中大显身手,屡次攻破车师、匈奴联军,一度还在车师屯田,因此被封为屯田“都护”。

汉朝与匈奴在车师互有胜负,总体来说汉占上风,但一直没有机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神爵二年,也就是后将军赵充国平羌后不久,汉朝的机会来了。原来几年前,匈奴虚闾权渠单于率十余万骑犯塞,但由于叛徒出卖,汉朝早有了准备,当时率军防守的还是赵充国。虚闾权渠单于待了一个月也没找到机会,反而把自己身体搞垮,病死了,匈奴军也就撤了。

他这一死不要紧,匈奴马上爆发了王位纷争。原来上代匈奴壶衍鞮单于死后,他的颛渠阏氏(“颛渠阏氏”是个称号,是单于的正妃,相当于汉朝的皇后)按照匈奴习俗改嫁给了虚闾权渠单于。但虚闾权渠单于并不喜欢这个妻子,不甘寂寞的颛渠阏氏就和匈奴右贤王屠耆堂私通。虚闾权渠单于快死时,颛渠阏氏就悄悄告诉屠耆堂,让他不要走,留在单于身边。虚闾权渠单于一死,执政匈奴郝宿王刑未央本来想按惯例召唤诸王选出下任单于,颛渠阏氏利用这个机会,趁诸王未至,打了个时间差,与其弟匈奴左大将且渠都隆奇共立屠耆堂为匈奴握衍朐鞮单于。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8-05 21:55:46 +0800 CST  
握衍朐鞮单于上位后,迅速排除异己,诛杀刑未央,重用都隆奇,排斥虚闾权渠单于子弟。其中虚闾权渠单于之子稽侯狦跑去投靠其岳父乌禅幕。这乌禅幕本是康居、乌孙间一小国,整天被这两家欺负,就投了匈奴。当时的匈奴狐鹿姑单于把自己侄子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的姐姐嫁给了乌禅幕,令其居于匈奴右地。

先贤掸的父亲曾是匈奴左贤王,当年应该由他当单于,但他让给了狐鹿姑,狐鹿姑单于上位后许诺将来立先贤掸为继任者——当然,这个诺言并未兑现,因此此时颇有不少匈奴人认为应该让先贤掸来当这个单于。先贤掸本来就和握衍朐鞮单于旧怨,加上这些渊源,自然深受单于忌惮。为了保命,神爵二年,先贤掸派人到渠犁,和骑都尉郑吉搭上了线,说要投降汉朝。郑吉遂征发西域诸国兵五万,把先贤掸部落共一万二千人接应到了汉地。

日逐王在匈奴地位颇高,加上先贤掸又是有单于位继承权的,其影响自然不同凡响。郑吉先破车师,又降日逐,威震西域。因为郑吉曾当过“屯田都护”,宣帝刘询遂以他为“西域都护”——西域都护之置,自郑吉始。郑吉于西域之中乌垒城设立幕府,西去阳关二千七百余里,此即为威震西域数百年的“西域都护府”。匈奴此时已无力与汉争西域,他们之前设置用于羁縻西域的僮仆都尉也由此废弃。西域都护督察乌孙、康居等三十六国动静,若有变故,可安辑,安辑之,不可安辑,诛伐之,大汉之号令,从此班于西域!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8-06 21:55:03 +0800 CST  
不过要注意,这西域都护府并不是一个行政机构,具有如今美军海外基地的作用,但在所处区域的影响力要远高于美军基地。当时,西域诸国的王位继承、互相攻伐,都要向西域都护府报备,得到认可,否则就会被视为非法,遭到西域都护府的惩罚。而中国真正将西域这片土地纳为实土,就得等到清朝了。

另外前面提到的那个稽侯狦,大家可能会很陌生,如果提到他的另一个名号,可能很多人就都知道了——

呼韩邪单于。

上述事件发生后,握衍朐鞮单于更立其从兄薄胥堂为日逐王。神爵三年,他又杀害了先贤掸的两个弟弟;乌禅幕因此找他理论,他当然置之不理,乌禅幕暗中怀恨。其后匈奴左奥鞬王死,握衍朐鞮单于立自己小儿子为奥鞬王。原奥鞬王族人这哪干?他们共立故奥鞬王之子为王,卷铺盖往东跑了。匈奴单于右丞相率一万骑追击,自己反而损失数千人。

这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匈奴内部将掀起一场大风暴;而这场名为“五单于争位”的继业者战争,将对匈奴造成足以致命的打击。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大事记

中宗孝宣皇帝神爵元年(前61)
先零羌乱。
夏,四月,遣后将军赵充国率军平羌。
赵充国于湟水击败先零。
以赵充国计,罢兵屯田。
以前将军龙頟侯韩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神爵二年(前60)
夏,五月,赵充国凯旋。
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右贤王屠耆堂继位,是为握衍朐鞮单于。
匈奴日逐王先贤掸降汉。
于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以安远侯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

神爵三年(前59)
春,三月,丙辰,丞相高平宪侯魏相薨。
夏,四月,戊辰,以御史大夫丙吉为丞相。
秋,七月,甲子,以大鸿胪萧望之为御史大夫。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8-07 22:07:19 +0800 CST  
二百二十二、五单于争位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神爵四年(前58)~黄龙元年(前49)

上回说到,匈奴握衍朐鞮单于得位没那么“正”,造成很多匈奴贵族不服。这位单于认为得靠拳头服人,越发暴虐好杀。当时匈奴太子、左贤王一直在单于面前说匈奴左地贵族们的坏话,左地贵族们人心惶惶。神爵四年,乌桓攻打匈奴东边的姑夕王,姑夕王作战不利,被掳走不少人,单于就扬言要处罚他。于是姑夕王索性联合乌禅幕及左地贵族,共立稽侯狦为匈奴呼韩邪单于。

这稽侯狦就是前匈奴单于虚闾权渠之子、乌禅幕的女婿,从法理上来说比握衍朐鞮单于更“正统”,号召力当然不弱。于是呼韩邪单于当即拉起左地四五万人,向西攻打握衍朐鞮单于。握衍朐鞮单于由于不得人心,未战而溃,向其弟匈奴右贤王求援。哪知这位弟弟一口回绝:“你不爱人,自作自受。要死死一边去,别烦我!” 握衍朐鞮单于众叛亲离,在绝望中自杀。

握衍朐鞮单于的亲信匈奴左大且渠都隆奇跑去投靠右贤王,而握衍朐鞮单于的部族全都投降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占据了匈奴单于庭,看似成为了赢家,但殊不知,匈奴的内战才刚刚开始。

呼韩邪单于找到自己流落民间的哥哥呼屠吾斯,立为匈奴左谷蠡王,并派人联络右贤贵族,撺掇他们杀掉右贤王。右贤王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当年冬,都隆奇与右贤王共立匈奴日逐王薄胥堂为屠耆单于——因为薄胥堂是握衍朐鞮单于的堂兄。随后他们发兵数万东袭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兵败,撤出单于庭。屠耆单于率主力回到西方,以其长子都涂吾西为左谷蠡王,少子姑瞀楼头为匈奴右谷蠡王,驻守单于庭。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8-08 22:03:48 +0800 CST  
现在,匈奴冒出一东一西两家单于,从掌握的地盘来看,“西单于”屠耆略占上风。但呼韩邪单于未伤根基,所以这仗还有得打。五凤元年秋,屠耆单于派归德侯先贤掸之兄匈奴右奥鞬王,与乌藉都尉各率二万骑镇守东方,以防御呼韩邪单于。但是,屠耆单于的血脉没呼韩邪单于那么“正”,他这一派本是为了对抗呼韩邪单于临时拼凑起来的,凝聚力就很有问题。

当时,西方的匈奴呼揭王与唯犁当户合谋,诋毁右贤王,说他想自立当单于。屠耆单于杀了右贤王父子,后来发现他们是被冤枉的,又杀了唯犁当户。呼揭王见势不妙,逃之夭夭,自立为匈奴呼揭单于。右奥鞬王听说后,心想呼揭王一个二线贵族也敢当单于,咱爹可是老左贤王,咱凭什么不能当?遂自立为匈奴车犁单于。在他旁边的乌藉都尉见状,也凑热闹自立为匈奴乌藉单于。——这样,匈奴就出现了五个单于,所以这场内战,又被称为“五单于争位”。

屠耆单于率军东击车犁单于,派都隆奇攻打乌藉单于。乌藉、车犁两单于兵败,逃往西北,与呼揭单于合兵为四万人。乌藉、呼揭皆自去单于号,共尊血统更“高贵”的车犁单于。屠耆单于遂改派匈奴左大将、都尉领四万骑于东防守呼韩邪单于,自己率四万骑继续西击车犁单于。车犁单于再次兵败,继续向西北遁去。屠耆单于引兵西南,驻留于闟敦。

屠耆单于部内讧,呼韩邪单于当然不会放过此良机。五凤二年秋,呼韩邪单于遣其弟右谷蠡王等西袭左大将,杀俘万余。屠耆单于当即率六万骑还击。屠耆单于部连续作战,师老兵疲,最终兵败自杀。都隆奇遂与姑瞀楼头投降汉朝,而车犁单于见势降于呼韩邪单于。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8-09 22:05:27 +0800 CST  
呼韩邪单于终于击败了屠耆单于部,但很快,他的内部也像当初的屠耆单于部一样,闹起了内讧。当年冬十一月,呼韩邪单于的左大将乌厉屈与其父呼遫累乌厉温敦见匈奴大乱,干脆也投了汉朝。此时,右校王李陵之子又复推乌藉都尉为单于,也想搏一把;呼韩邪单于终于做掉他们后,回归单于庭,但经历了连番的大战、背叛,其兵力已减少到数万。屠耆单于余党、其堂弟匈奴休旬王自立为闰振单于,占据呼韩邪单于的西边;呼韩邪单于之兄、匈奴左贤王呼屠吾斯见弟弟势力大衰,干脆自立门户,为郅支骨都侯单于,在呼韩邪单于的东边——“五单于”变成了“三单于”。而呼韩邪单于刚打败屠耆单于,自己又落入了和他相同的窘境。

匈奴家里打得不可开交,老对手汉朝又做出什么反应了呢?当时朝廷里不少人认为应该趁机灭掉匈奴,御史大夫萧望之反对,认为咱大汉是文明人,应该“以德服人”,莫如“遣使者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其实,这里面有一层隐含的逻辑,萧望之没说出来:对汉朝来说,最佳策略并不是灭掉匈奴,而是维持一个分裂的匈奴!自然,想彻底解决北方边患,占据征服草原才是治本之策。但以冷兵器时代的技术水平又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即使今天灭了匈奴,明天又会有新的匈奴冒出来,没完没了,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让草原无法统一,从而让他们丧失入侵中原的能力。

不管萧望之是真心相信“以德服人”那套,还是只是拿这作为一个高大上的理由,宣帝刘询应该是认识到了上面说的这些的,所以他就同意了萧望之的建议。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8-10 21:56:39 +0800 CST  
二百二十三、呼韩邪称臣

经过五单于争位事件后,到五凤二年,争霸草原的玩家减少为三单于,分别是西边的匈奴闰振单于、中间偏南并占据匈奴单于庭的呼韩邪单于、东边的匈奴郅支骨都侯单于,三家的地盘大概呈一个品字形。五凤四年,闰振单于首先沉不住气了,攻击郅支单于,结果被郅支单于反杀;郅支单于整合闰振单于的部族后,力量大增,乘胜攻击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相当于一打二,当然打不过,灰溜溜地又撤出了单于庭。

这对呼韩邪单于来说,已经是第二次了——每次都是差一点就要一统草原,结果被敌人翻盘,呼韩邪单于怎么可能不郁闷?而且现在郅支单于势大,呼韩邪单于的生存都成了问题,那该怎么办呢?匈奴左伊秩訾王劝他,以现在的形势,咱们只有找帮手才能翻盘;然而西边的乌孙和东边的乌桓现在都被郅支单于挡住了,剩下来的选项,那也只有南边的汉朝了!

但是,汉朝和乌孙、乌桓不一样,那两家都曾是匈奴的小弟,汉朝可是匈奴的“敌国”——不光指敌对,还表示两国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现在的匈奴,即使不分裂也不是汉朝的对手了,汉朝的大腿,怕不是那么好抱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诚意,凭什么让汉朝帮你?

什么算“足够的诚意”? 左伊秩訾王说了,那就是称臣、入朝!——这可就是个大难题了。此前匈奴不管怎么被汉朝压着打,怎么厚颜卑辞地向汉朝求和,但在内心里,他们还是认为和汉朝是平等的;而如果入朝称臣,那就意味着甘愿伏低做小,对于纵横草原数百年的匈奴来说,心里的这道坎可没那么容易迈过去。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8-12 22:08:40 +0800 CST  
果然,呼韩邪单于一向大臣们询问此议,就立刻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甚至还有人声称,就算咱们最终输了,草原的统治者不还是匈奴人吗?若是投了汉,那就真的卑辱先人了!然而,形势比人强,比起“草原统治者”这样的虚名,呼韩邪单于更在乎的是自己以及自己部族的生存,所以最后还是劝服了众人。呼韩邪单于率部众向南方边塞迁徙,同时派出儿子匈奴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汉朝——这是示好,同时也是人质。

其实这些匈奴贵族,心里未尝不愿称臣,只是不愿背负这个历史责任——因为若从匈奴的立场来看,呼韩邪单于这已经处于“匈奸”的边缘了!不过,匈奴和汉朝不同,其本质是一个部落联盟,没那么强的民族意识,这方面的心理建设还是很容易做的——呼韩邪单于做此决定后,并无人背叛,即为明证。

甘露二年,呼韩邪单于拜访五原塞,表示自己愿意来年正月入朝参拜。汉朝君臣当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打了一百多年,匈奴人终于低下了他们傲慢的头颅!整个朝廷对此异常重视,还为怎么安排单于的座次吵了起来。最后宣帝刘询还是采纳太子太傅萧望之的意见,令单于座次在诸侯王之上,赞谒时称臣而不名。

甘露三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来朝,整个长安都沸腾了,大家都争相一睹这个百年老对手的风采。是日,上登长平阪,诏单于毋谒,其左右当户群臣皆得列观,及诸蛮夷君长、王、侯数万,咸迎于渭桥下,夹道陈。上登渭桥,咸称万岁。——这应该是汉朝自开国以来,皇帝最荣耀的时刻!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8-13 21:56:05 +0800 CST  
二月,呼韩邪单于归国,同时恳请允许他们居于漠南光禄塞下,有缓急便投保受降城。宣帝首肯,同时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率骑兵一万六千,以助呼韩邪单于;同时输送三万四千斛谷米,以赡其食。在此之前,自乌孙以西至安息诸国,皆畏匈奴而轻汉,呼韩邪单于朝汉后,咸以汉为尊。

曾爷爷奋斗了五十年没有做到的事情,宣帝做到了,兴奋之下,宣帝命人将十一位功臣之相,图画于麒麟阁,供后人瞻仰,这十一人是: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后世皇帝多有仿效此举,比如唐太宗的凌烟阁。功上麒麟阁,遂成为人臣奋斗的最高目标。

这里面有个小插曲。这十一功臣皆书姓名于上,惟霍光只书“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候,姓霍氏”,看来宣帝对他,还是有些想法的。

呼韩邪单于抱上汉朝的大腿,郅支单于也不想惹汉朝,也派人入侍、朝献。但他还用老眼光看问题,以为呼韩邪单于和以前的一些匈奴贵族一样,是投降了汉朝,已不足为惧,于是自己放心地向西平定匈奴右地。当时匈奴屠耆单于的小弟在右地收集哥哥的余部,自立为匈奴伊利目单于,被郅支单于攻杀。郅支单于正得意,惊闻汉朝这次竟不按常理出牌,居然出兵帮呼韩邪单于夺位,这还打个鬼!

郅支单于也是行事果决之人,身后的地盘果断不要了,带着兵往西跑,欲与乌孙“联合”。乌孙人也不傻,知道他来者不善,小昆弥乌就屠派兵迎战,结果被郅支单于击败。郅支单于乘胜北击乌揭、坚昆、丁令,吞并此三国,都于坚昆。

当年匈奴把月氏、乌孙赶着往西跑,这些人在中国北方虽然是败者,但到了西边后却咸鱼翻身,在当地称王称霸,这样看来郅支单于似乎也想复制他们的翻身之路。

但他真的甘心当中亚人吗?或者,汉朝会对他放下心吗?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8-14 22:05:59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