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其实,周亚夫对梁国“见死不救”,就是想让梁军顶在前面拉仇恨,等吴军打疲了、军粮吃完了,自己再出手;至于梁国是生是死,他并不太在乎,梁国在他的战略中是一枚可以随时舍弃的弃子——敢把皇帝的亲弟弟当做弃子,这周亚夫还真是应了“慈不掌兵”这句话。

刘武也看出来了,这周亚夫不地道,已经把自己当做了弃子;刘武不愧名字里有个“武”,血性全都被打出来了——你不是把我当作弃子吗?就让你见识见识,咱是不是个弃子!刘武以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张尚之弟张羽为将军。张尚之前劝阻楚王刘戊不要造反,被刘戊杀了;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张羽打得是嗷嗷叫。而韩安国用兵持重,两人正好配合无间。杀得眼红时,刘武也亲自顶盔贯甲跑上睢阳城头为将士们打气。就这样,虽然梁军伤亡惨重,但剽轻的吴、楚联军就是拿睢阳城没办法。

现在吴、楚军就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了——打不下睢阳,又不敢直接绕过去。于是无奈之下只好干脆跑去与驻军下邑的周亚夫决战。周亚夫仍然坚壁不战——老子就是等你粮尽兵溃!对峙期间,其实汉军精神压力也不小,还发生了“营啸”事件;幸亏当时周亚夫镇定自若,军心才得安定,消弭了一场大祸。

终于,吴军粮尽,再这样下去就要不战自溃,遂决定撤退。一日,吴军突然猛攻汉军东南阵线,周亚夫认定这是声东击西——吴军定是要撤!于是他命令加强西北阵线的防备,不久后果然吴军精锐突袭此处。然而汉军早有准备,联军损伤惨重,终于溃散逃跑。

——周亚夫等的机会终于来了。景帝前三年春二月,周亚夫率精锐追击,大破溃逃的联军,吴、楚大势已去。刘濞丢下军队,和数千心腹逃亡东南;刘戊则绝望自杀。

七国之乱的主力,就这样在起兵不到两个月时,全军覆没。

还是要说一句,晁大夫,你死得冤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7-21 21:57:23 +0800 CST  
一百二十六、七王的终末

单纯从兵力上来看,吴、楚联军与汉军相比并非完全没有赢面,但却为何输得这么迅速彻底呢?这和吴王刘濞犯了数个战略上的错误也不无关系。

战争开始时,吴大将军田禄伯曾提议,由他带五万偏师,循江、淮而上,拿下淮南、长沙二国,攻克武关,与吴军主力会师关中——这完全就是周亚夫行军的反方向。若行此策,周亚夫正好被怼上,汉军就有得头疼了。但这却被吴太子刘驹否决掉了:咱们是造反耶,手下的忠诚度很值得怀疑,如果分兵,他们又反了咱们,咋整?——看来这帮人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叛逆啊!

所以最终联军只有一路,虽然力量集中,但也意味着容错率低了,结果仅一次失败就导致全军崩溃。

后来,又有一个小将桓将军建议,吴多步兵、汉多骑兵,我军因直趋洛阳,阻山河之险,发挥我步军的优势;若纠缠于梁国,此地多是一马平川,适合骑军冲杀,若汉军骑兵到来,我军就有大麻烦了。然而,吴国的老将们认为这太冒险——还要不要补给线了?这条计策也被pass掉了。结果,联军就一直被拖在睢阳城下,直到兵疲粮尽。
本来藩王造反就是在赌博,结果真打起来了,刘濞反而不敢赌了,也难怪最终一败涂地。

不过,这也看出来刘濞麾下还是有能人的。他的宾客中有个下邳人周丘,是个酒鬼,之前并不受刘濞重视;开战后,周丘从刘濞那里要来一枚汉节,跑到下邳赚开了城门——原来下邳本来是朝廷的地盘,但周丘手里拿着朝廷的符节,结果就糊弄过去了。进城后,周丘趁隙做掉了县令,然后恐吓下邳老乡,再不投降,吴军就要屠城啦!于是下邳投降,周丘拉起一支三万人的队伍。之后他就以此为本钱,在附近攻城略地,打到阳城时,队伍已经扩张到十余万;然而此时,吴军在下邑惨败,周丘立时傻眼,只好惶惶然回下邳,结果还没走到就“疽发背死”——和范增一样,也是郁闷死的。

这周丘也是倒霉,碰上个志大才疏的领导,不然以他的能力,还真够周亚夫喝一壶的。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7-22 20:35:52 +0800 CST  
不管怎样,刘濞是败了,但还没挂。他逃到东越国,收集散兵,仍然还有万余兵力。彼时东越还不属于汉朝,朝廷不好直接打过去,就利诱东越王。这东越王也是个会见风使舵的,自然不会和汉朝顶着干。于是他就骗刘濞说要劳军,结果刘濞一出来就被一枪戳死,随后东越王将其首级献给汉朝。这样,“七国之乱”的两个急先锋,楚王刘戊和吴王刘濞,先后毙命。刘驹则继续往南跑,逃亡闽越。

那么另外五王的下场呢?之前说过,老齐国的兄弟四个一直在围攻反悔的老哥。齐王刘将闾被围困在临菑,派一位姓路的中大夫找景帝刘启搬救兵。景帝的救兵还在路上,就让路中大夫先回去,告诫刘将闾坚守待援。结果路中大夫回国时被叛军抓住,叛军就逼迫他劝刘将闾投降,他先是答应了;然而到了城下,他却大呼:“汉军且至,坚守无下!”恼怒的叛军将其乱刀砍死。刘将闾本来有些hold不住,想投降,正与叛军暗通款曲;此时听了路中大夫的冒死传信,再加上臣子的苦劝,最终还是决定坚守。

很快,栾布的汉军开到,击败叛军,临菑解围。不过,栾布听说了刘将闾曾与叛军眉来眼去,遂准备继续讨伐齐国;悔不当初的齐孝王刘将闾为了保全家人,干脆服毒自尽。果然,景帝见他自杀,而且从结果上来说他也并没有背叛朝廷,就没再追究齐国,以他的太子刘寿继位齐王。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7-22 22:24:16 +0800 CST  
围攻临菑的反王们只好各自引兵归国,坐在家中等死。其中胶西王太子刘德还劝父亲,趁汉军兵疲,搏一把!但胶西王刘卬已经怂了,就肉袒跑去向驻军附近的弓高侯韩颓当投降。韩颓当向他出示了朝廷讨伐七国的诏书,叫他看着办;最终,这位“素有勇名”的国王认罪自杀,其太后、太子亦随其而去。之后,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皆被处决。

最后只剩下赵国。下邑之战后不久,齐地就被平定,但这赵王刘遂倒还挺硬,面对曲周侯郦寄,愣是撑了七个月——但也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本来他联络了匈奴人,但这帮人也和东越王一样,一听说汉朝占上风,立刻翻脸;再加上此时栾布从齐地打了过来,两军合兵,水灌邯郸,刘遂也选择了自杀。

七国反王,就此湮灭。

一开始就被臣子们按住的济北王刘志,毕竟开始也有反心,怕朝廷秋后算账,也起了自杀之意,但被齐人公孙玃劝住。公孙玃走了梁王刘武的路子,最终刘志得以逃过处罚,徙封菑川王。

景帝前四年夏六月乙亥,景帝大赦天下。之后,他考虑是不是找个人继承吴、楚王位,这时窦太后发话了,吴王为宗室老人而首倡叛乱,有什么好续的!楚国倒是还可以考虑考虑。最终,徙淮阳王刘馀为鲁王;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以故吴国为封地;立楚元王刘交之子、宗正刘礼为楚王;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这位就是昭烈帝刘备传说中的祖先)。持续半年的“七国之乱” ,正式告终。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7-24 20:32:25 +0800 CST  
一百二十七、汉宫风云

吴王刘濞当初造反时,把不相干的东越、闽越都叫上了,对于本来和代王系就有杀父之仇的淮南王系,没道理不去拉拢——其实,他一开始就这么干了,只是效果差强人意。
他先找到淮南王刘安,刘安对朝廷是有些想法的,答应帮刘濞。刘安的丞相知道后,忽悠他说自己来带兵;结果兵权到手,那可就由不得刘安了,因此淮南国最终并未参与叛乱。

刘濞下一个找上的是庐江王刘赐。这哥们是个老滑头,对刘濞的邀请,他以保持沉默来回应。不过,他并没有和刘濞翻脸,而是和刘濞的盟友——两个越国一直眉来眼去(庐江国与他们接壤)。这样拐着弯和刘濞保持联系,其实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最后一个则是衡山王刘勃。此人倒是效忠皇室,立场坚定;不但将刘濞使者拒之门外,还发兵防守,严防刘濞打过来。在七国之乱平息后,刘勃入朝觐见;景帝刘启觉得衡山国“南方卑湿”,为了嘉奖刘勃,徙封其为济北王。至于刘赐,为了防止这货再和越人勾勾搭搭,就被挪到了庐江国西边的衡山国。

这样看来,刘安和刘赐哥俩也不老实,日后必有反复。

朝廷当初削藩,并没料到会发生七国联合叛乱,但叛乱平息后,朝廷在半年内将吴、楚、齐、赵这几个刺头一揽子解决,冤死的晁错得以一偿夙愿,这倒是意外收获。经此一役,中央的权威达到建国以来的顶峰。不过,这次削藩搞得实在太过凶险,代价也太大,再来一次可受不了,所以景帝对自己的急躁激进也有所反省,他在这以后的施政风格,逐渐向其父靠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7-25 21:02:27 +0800 CST  
——这也就意味着天下又太平了。不过,这世上总会有矛盾存在,比如天下大乱时,很少会听说哪里的人家会因为分家产之类的吵得不可开交;一到天下太平,这种破事就开始层出不穷地冒出来了。

这回出问题的,是皇帝的后宫——也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宫斗剧情。

话说景帝还在当太子时,薄太后为了亲上加亲,让他娶了薄家的一个女孩,景帝即位后就以其为皇后。不过,对奶奶的包办婚姻,景帝是不以为然的;再加上薄皇后一直没小孩,景帝日益疏远自己的皇后。在此时,景帝最宠爱的是齐人栗姬,她还为景帝生下了长子——刘荣。因此在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在景帝前四年夏四月己巳,立刘荣为太子。

在刘荣被立为太子的同一天,景帝的另一个儿子——刘彻,也被封为胶东王。胶东王的母亲王夫人,受宠程度仅次于栗姬。大家还记得五十年前楚汉相争时的燕王臧荼吗?他叛变高帝刘邦,兵败被杀,之后其族人就成了平民。臧荼有个唤作臧儿的孙女,嫁给了槐里的王仲为妻,生下儿子王信和两个女儿;后来王仲死了,臧儿就改嫁长陵田氏,又生下两个儿子田蚡、田胜。

文帝时,臧儿的长女嫁给了金王孙,生下一个女儿金俗。金俗出生后,臧儿给外孙女卜卦,结果卦象说王氏母女两个将来都贵不可言。金王孙虽然叫“王孙”,其实也不过一介平头百姓;臧儿毕竟祖上阔过,对“真正”的平民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下终于决定,让女儿离婚!金家自然不爽,王氏他们管不了,但金俗就被扣了下来。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7-26 20:21:15 +0800 CST  
王氏回家后,一心想攀高枝的臧儿就把她送进太子宫;结果没想到,王夫人倒被太子——也就是当时的景帝——看上了,受到宠幸不说,还很快生下了皇子——也就是胶东王。王夫人怀孕时,告诉景帝说自己梦到“日入其怀”(也不知道真的假的)。景帝相没相信不知道,但对王夫人和胶东王另眼相待,却也是事实。

这样看来,汉时对女子的束缚,远不及后世般变态苛刻。当时女子离婚、改嫁,虽不至于被鼓励、提倡,但也不会受到什么大的阻挠;就是贵为皇帝,对妃子曾为人妻,也并不会太在意。

刘荣既为太子,很难想象薄皇后这位置还做得住。前六年秋九月,薄皇后被废,皇后的位置空了出来。按说,刘荣为太子,其生母栗姬此时被扶正也理所当然,但景帝对此却犹豫不决——这就让“No.2”的王夫人看到了机会。

当然,景帝之所以犹豫不决,王夫人在背后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7-26 22:02:46 +0800 CST  
一百二十八、金屋藏娇

面对景帝刘启最爱的栗姬,王夫人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呢?这就要先提一个人——馆陶长公主刘嫖(这名字够奔放的……)。

前面说过,窦太后为文帝刘恒生下一女两子,景帝和梁王刘武头上还有一个姐姐,也就是刘嫖。这里有两点要说一下,首先“长公主”在汉时并不是指年龄最长的公主。当时,皇帝的女儿称“公主”,姐妹称“长公主”,姑姑则称为“大长公主”。第二点,这位姐姐名字叫“嫖”,并不是父母不讲究。这里的“嫖”是个形容词,读一声,在当时和“骠”字通用。

不过嘛,也不知算不算巧合,这位刘“嫖”女士,特别热衷于给弟弟拉皮条……当然,这和景帝自己也有关。这位仁兄和乃父比起来,就是个花心大萝卜。算上景帝,文帝只有四个成年的儿子,而景帝这货有十四个……在整个汉朝,景帝的儿子是最多的,无人能出其右,所以后代也是最多的。而且,他的这帮儿子不少也继承了老爹的“优良”基因,还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比如有一百多儿子的中山王刘胜。这也导致后来不少自称汉室宗亲的人,都喜欢和景帝攀亲戚——比如“大耳贼”刘备。

总之,刘嫖送了这么多美女进宫,自然引起以“大妇”自诩的栗姬不满。刘荣当上太子后,刘嫖为了自己的将来考虑,想把女儿陈氏嫁给刘荣,亲上加亲。古代讲究的是“同姓不婚”,只在意父系的血统,所以表兄妹结合,一般不视为乱伦。不过,栗姬既然对大姑子不爽,就拒绝了这门婚事。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7-27 22:08:28 +0800 CST  
刘嫖碰了个钉子,正暗自运气呢,旁边的王夫人看到机会,迅速凑了上来。于是,刘嫖就把女儿许给了胶东王刘彻。这里有个故事,当时胶东王才四岁,刘嫖被栗姬拒绝后,有次把小刘彻抱在膝上,逗他说:“想不想娶媳妇?” 胶东王说想。刘嫖指指周围的宫女,问他中意哪个?胶东王连连摇头。最后刘嫖又指自己的女儿:“把阿娇嫁给你好不好?”陈氏比胶东王大几岁,平常总带着他玩,小跟屁虫此时听了就满口答应,还说:“将来要造间金屋子,让阿娇住进去。”刘嫖听后大乐,就敲定了婚事。

——这就是“金屋藏娇”的来历。不过嘛,这则轶事其实出自魏晋时期的野史,包括陈氏的名字叫“阿娇”,也是后人编的;不过这故事实在是编得有鼻子有眼,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八卦之魂,结果后来好多人都以为是真的呢!

既然成了亲家,刘嫖自然在弟弟面前老说自己姑爷的好话,顺便打打刘荣的小报告;时间长了,还真说动了景帝,加上之前王夫人怀孕时曾“梦日入其怀”,景帝对刘荣也不是那么坚定了。见老公终于松动,王夫人又下了一剂狠药。

偏偏在这立皇后的关键时刻,栗姬和景帝闹起了别扭。原来此时景帝身体不适,病人嘛,爱瞎想,他就对栗姬说,我死了以后,儿子们都拜托你了。栗姬一听脸就拉下来了,凭什么让老娘管那些狐狸精的种!这栗姬也是太轴,你说你就是不愿意,景帝好歹也是病人,你哄哄他也就罢了,干嘛这么耿直!景帝当时没说什么,但从此就起了嫌隙。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7-28 21:41:54 +0800 CST  
王夫人可是一直盯着栗姬呢,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刻就能知道。得知还发生了这样的事,王夫人立刻心生一计。她找到一些人,在大行(官名,为典客属官)跟前吹风,说皇帝想立栗姬为后;这位大行头脑简单,根本不知是个坑,还以为皇帝真要立栗姬。为了在领导前表现一把,这哥们就上疏“劝进”。这下拍马屁派到了马腿上,景帝心道,这定是栗姬撺掇的!景帝一把把奏疏甩大行脸上,怒道:“是而所宜言邪!”然后砍了这个倒霉孩子。

当然,“幕后黑手”栗姬也跑不了。景帝前七年冬十一月己酉,废太子为临江王。魏其侯窦婴此时为太子太傅,在景帝面前力争不可,但气头上的景帝根本不听,窦婴只好辞职。刚烈的栗姬,则被活活气死了。

——这也是个可怜女人,她错就错在,天真地把老公仅仅当作一个男人,而没有当作皇帝看待。

夏四月乙巳,王夫人被立为皇后。数日后,丁巳,胶东王被立为皇太子。王夫人通过一系列令人窒息的操作,终于得偿所愿。不过有一点我一直没想通,这些宫闱阴谋,司马迁到底是通过什么手段才得知,然后写到史书里的呢?

不过,这件事还没完,因为俗语有云,斩草,是要除根的!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7-30 22:13:02 +0800 CST  
一百二十九、汉临江王自杀事件

景帝前七年,也就是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的同年,济南太守郅都升为中尉。这郅都也是一个喜欢怼皇帝的。有次景帝刘启去上林野炊,同行的小老婆贾姬内急去方便;贾姬还没出来,突然一头野猪蹿出来拱到厕所里。景帝吓了一跳,向随侍在旁的郅都使个眼色,意思叫他去救人,结果没想到郅都愣是装没看到。景帝急了,抄起家伙准备亲自救老婆,结果郅都跳了出来死命拦住他——因为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景帝没奈何,只好干瞪眼,幸好那野猪并没伤着贾姬,自己又跑了。

其实以郅都的身手,赶走野猪还是可以应付的;但他当时的任务是保护皇帝,所以才对景帝的示意视而不见,倒并不是怕死。窦太后知道这事后,赏赐郅都金百斤,郅都开始受到重用。郅都此人“勇悍公廉”,又行法严酷,贵戚们都挺怕他,平常见面,都“侧目而视”,并给他起了个绰号——“苍鹰”。

正因为此,郅都被称为汉朝第一个“酷吏”。但和后来的宁成、义纵,以及唐朝的周兴、来俊臣这些“真正”的酷吏比起来,郅都其实更接近袁盎这样的“直臣”。毕竟那些酷吏,其实多是希合上意——也就是皇帝想让他们严酷,而郅都则是本身性格如此。况且郅都只是“严”,但并不“残”——后面会让大家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酷吏”。

为什么这里突然说起郅都来?是因为这个人关系到了临江王刘荣最终的命运。上期中太子之位被废、又死了妈的倒霉孩子刘荣,才当了两年藩王,就又出事了——有人举报他侵占太宗庙壖垣为宫室。多年前故安侯申屠嘉整晁错用的就是类似的理由,当时咱也说过这事可大可小,端看皇帝是不是想整你这个人。这次,显然景帝并无意放过自己的长子,结果刘荣就被拉到中尉府受审——也就是郅都那里。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7-31 21:03:00 +0800 CST  
下面的剧情,就充满浓厚的阴谋味道了。被“双规”的刘荣,向中尉府索要刀笔,准备写材料向父亲申诉;从程序上来说,对这个要求,中尉是无权拒绝的——但这回郅都却拒绝了。魏其侯窦婴打听到了这一情况,偷偷送去刀笔。然而,刘荣在写完这封信后,却自杀了!再后来,这件事的经纬,不知道怎么让窦太后知道了,窦太后恼恨郅都逼得长孙自杀,后来终究借着别的事情,处死了郅都。

对于这件事情的记载,感觉也是迷雾重重。郅都是个执法不阿的人,很难想象他故意违反程序,阻挠刘荣申辩——除非这件事情,出自某人的授意;而这个人,连“勇悍公廉”的郅都都不敢惹!这个人可能的第一人选,就是景帝自己。刘荣虽然是自己的长子,但景帝若出于为太子的将来扫清障碍考虑,做出这样残忍的决定也不是不可能。但虎毒尚且不食子,如果仅仅是这个原因,有必要做得这么绝吗?毕竟,刘荣又没谋反,甚至连谋反的迹象都没有。

那么,我们看看刘荣死了,谁获利最大——当然是太子啊!不过彼时太子还是个小屁孩,所以实际上应该是在他背后的王夫人——不,现在是“王皇后”了。

实际上,同情刘荣的势力是确实存在的,要不然他也写不出那封信。然而,刘荣写信就是为自己辩护的,为何写完后反而自杀了?如果他本来就对父亲绝望了,为什么还要写这封信,直接自杀不就解脱了?除非,他写完了信,而这封信,最终没有到景帝手里,所以刘荣才会绝望!那到底谁扣下了信,郅都吗?这也说不通,既然窦婴能送进刀笔,按说也应该能送出这封信。

最后,从郅都的结局来看,怎么看都像是背了黑锅,当了替死鬼……

问题是,他到底当了谁的替死鬼?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01 22:12:48 +0800 CST  
正因为黑幕重重,所以历来也有不少人推测真相到底是什么。比如电视剧《汉武大帝》里,演的就是郅都并未阻挠刘荣写信,而且还主动上交;但他在准备交给景帝时,却被王皇后中途截了下来。这样演绎倒是符合了人物的立场和性格,就没有“真实”历史中那股挥之不去的违和感。

所以真相很有可能是这样的:景帝想藉此打压刘荣,把他贬成个彻侯或者庶民什么的,如此在景帝看来,自己这个长子就失去了将来反抗太子的基础,这样就足够了;但王皇后可不会这么想,为了保险,她就借此机会,趁你病要你命!郅都夹在中间,谁都不敢得罪,最后只能是背黑锅。

但,演绎就是演绎,事到如今也不可能找到什么证据了。事实上,生活在武帝朝的司马迁,能翻出这么多当朝皇太后的黑材料,而且还堂而皇之地记录下来,已经很了不起了好不好!

不管怎么说,皇权就是有这么大的魔力,能让人抛弃亲情。刘荣是死了,景帝下面又瞄上了另一个对太子之位有威胁的人——自己的亲弟弟、梁王刘武!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02 21:50:25 +0800 CST  
一百三十、梁王争储

景帝刘启之前就很喜欢梁王刘武这个小弟弟,后来在拾掇诸侯王时,为了让弟弟拉仇恨,更是玩命巴结。事实上,平定七国之乱,头功自然是条侯周亚夫,这亚军刘武是当仁不让——当然,在他心中,估计自己才是No.1,周亚夫那个见死不救的混球,如果不是老爷我把叛军钉在睢阳,早嗝屁了!此时的刘武,因至亲有功,得赐天子旌旗,胡子当然翘上了天;加之景帝曾说过“千秋万岁后传于王”,刘武对这皇位越发蠢蠢欲动。

临江王刘荣被废、自杀,刘武反而觉得是机会;胶东王刘彻被立为太子,刘武更加不以为然——刘彻就是一黄口小儿,这天下怎么能交给他呢?于是,刘武就与亲信羊胜、公孙诡终日计议,谋求储君之位。

其实刘武对形势倒没有完全估计错,在刘荣被废、刘彻被立前有一个空档,当时窦太后的确对景帝又提起刘武这茬。但以袁盎为首的诸大臣警告景帝,“昔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以生祸乱,五世不绝。”立弟不立子,一个最大的问题,弟弟之后该传位给谁?自己的儿子还是哥哥的儿子?有人为回避这个尴尬的问题,会干脆传给下一个弟弟。然而,弟弟可不是无穷尽的,所以迟早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而且拖得越久,问题越大——对君位有诉求的子侄辈会越来越多,拖到最后,定会出大乱子。

所以窦太后见大臣们几乎一致反对,也就息了这个念想。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03 21:25:47 +0800 CST  
但刘武可不会轻易放弃,他退而求其次,请求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从睢阳直通长安,方便朝见母亲——这自是试探之举,警觉的袁盎等人又搅黄了此事。

刘武觉得,这帮大臣真是讨厌!这家伙也是个胆儿大的,竟和羊胜、公孙诡密谋,愣是将袁盎等十几位大臣尽数刺杀!堂堂朝廷重臣,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当街刺杀,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大家还只是听说在传说中的春秋战国,这种事情时有发生;而自天下一统,已近六十年没有见识过如此耸人听闻之事,因此影响很坏。

刘武此举实在太过幼稚,毕竟归根究底,实际上是他哥根本无意传位于他,袁盎等人只是景帝的传声筒罢了。果然,景帝立刻猜到这是弟弟干的好事;逮到刺客一审,主谋刘武很快就被供了出来。景帝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把柄,于是派田叔、吕季主去梁国查案——但他也要顾及母亲,没直说抓刘武,而是让抓羊胜、公孙诡这两个弟弟的谋主。

若刘武是个老辣之人,可能就会把羊胜、公孙诡交出去,弃卒保车。但从前面也可发现,他在政治上还是比较天真的,也重感情,所以此时就把羊、公孙藏到后宫。汉使抓不到犯人,屡次斥责梁国官吏,于是自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以下,举国大索,但怎么可能找着人?韩安国是个聪明人,既然哪都搜不到,那只有可能在一个地方——梁王宫!韩安国就跑去见刘武,苦口婆心地劝道,皇上连自己亲儿子临江王都不心疼(半年前刘荣已自杀),大王自忖能比临江王更亲?现在太后在,大王还没有事;一旦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如何自处?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04 22:28:33 +0800 CST  
刘武毕竟也不傻,思来想去,只好含泪与羊胜、公孙诡诀别;这两位也算是国士,为保护主君,双双选择自戕。既然犯人已死,此事死无对证,景帝毕竟不好拷问亲弟弟,但他由此可就怨望刘武了。

任何人如果被皇帝整天这么惦记着,必如芒刺在背。刘武自然也心里发虚,就派邹阳入长安,和王皇后的哥哥王信搭上了线。邹阳劝王信帮梁王一把,不然梁王出事,太后必然迁怒于诸臣;反之则可卖太后一个人情。王信被说动,跑去劝妹夫,景帝才稍稍消了点气。

刘武害怕,身为母亲的窦太后更着急,日夜哭泣;景帝也是个孝子,深感不安。此时田叔等人从梁国查完案回来,景帝就问他们:“真是梁王干的?”

田叔:“不错,此乃货真价实的死罪。”

“证据呢?”

“烧了!”

“what?!”

田叔从容劝道,陛下还是不要追究下去为好。不诛梁王,无以正国法;然诛梁王,若太后何?景帝心说,想当孝子,看来也只能和稀泥,就让田叔去见窦太后,说这些破事都是羊胜、公孙诡的锅,不关梁王的事;窦太后听后,“立起坐餐,气平复。”

刘武这边看大哥似乎有松动,下面该自己表态了,就亲赴长安谢罪。走到关下,手下茅兰劝刘武,此行是祸是福,完全出于皇帝一念之间;保险起见,大王应轻车简从,秘密入城,先藏于长公主(馆陶长公主刘嫖)府。刘武照做后,接他的汉使发现车还在、人没了,只好回去复命;窦太后知道后又大哭:“帝果杀吾子!”这边厢景帝也急得直冒汗,怎么回事,这回真不是我弄的啊?正在景帝不断向母亲磕头赔罪之际,刘武cosplay了一把战国时的廉颇,跑到宫殿下负荆请罪;见到刘武,窦太后自是破涕为笑,景帝也长舒一口气,于是之前的事情就彻底揭过。

刘武费劲巴拉地表演了一番,总算保住了性命。不过,嫌隙已生,两兄弟已无法回到从前了——从此,景帝再也没有与弟弟同车共辇,昔日打虎的亲兄弟,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到了这一步。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05 21:31:56 +0800 CST  
一百三十一、条侯亚夫的忧郁

前几期都在讲皇储之争,在这一段时间中,丞相一直都是条侯周亚夫。到目前为止,周亚夫与其父绛侯周勃的经历,简直一模一样——

都是因为能打而受到先帝赏识,被推荐给继任者;

后来果真都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帝国于危亡之中;

都因为救亡之功,而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然而悲剧的是,周家在政治上的低能仿佛是遗传的……

临江王刘荣被废时,周亚夫也不知道脑子抽了哪根筋,拼命反对,这让景帝刘启很下不来台。话说魏其侯窦婴作为刘荣的老师,反对也就罢了;你周亚夫为这事整得脸红脖子粗,也不知道图个啥?再说了,虽说立太子是国事,但也是帝王家事,窦婴毕竟有层皇亲国戚的身份在里面,所以发言多,周亚夫可就不折不扣是个外人了。

其实吧,刘荣与太子刘彻两人,品行能力上目前也看不出有什么差距,他俩和周亚夫之间的关系也说不上谁更紧密,于公于私,周亚夫实在没必要在这事上和景帝死磕。就当时情况来说,作为丞相的周亚夫,对景帝废长立幼之举,反对一下意思意思也就行了;他现在这么弄,让景帝觉得此人太过耿直,不适合当“调理阴阳”的百官之首。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08 21:08:24 +0800 CST  
同时,还有一位大佬一直在打周亚夫的小报告——就是梁王刘武!刘武对周亚夫在七国之乱中见死不救,一直耿耿于怀;虽说现在他和大哥起了嫌隙,但再怎样也比周亚夫亲,所以一直在景帝跟前告周亚夫的黑状,疼小儿子的窦太后也在一旁帮腔。

既然王夫人已经成了皇后,窦太后提醒儿子,按汉室传统,封王信为侯,扶植外戚。景帝与周亚夫商议,周亚夫搬出高帝刘邦的老话:“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王信只不过是皇后的哥哥,有什么功劳?景帝“默然而止”。其时天下太平,一般人很难挣到军功,但皇帝需要靠封侯来扶植一些势力,所以高帝的祖训事实上已经早就不被严格遵守了,如此就又让景帝觉得周亚夫太过死板。

后来,有匈奴王徐庐等六人来降,景帝想全封侯,以激励来者,又被周亚夫反对——彼辈为背主叛徒,怎么能封侯呢?景帝一脸黑线,敌人的叛徒来投奔,不奖赏,难道还把这帮“叛逆”全宰了?这不反而帮了匈奴单于吗?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怎么丞相你总认死理呢?因此这次景帝完全没有听周亚夫的,封这六人为侯;周亚夫大失颜面,谢病辞官。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09 22:18:28 +0800 CST  
景帝中三年秋九月戊戌,周亚夫免官,朝廷二把手御史大夫桃侯刘舍按顺位升为丞相。刘舍无甚大才能,在任上不过唯唯而已。用这么个人当百官之首,传递出一个信号——景帝要收权了!当然,恢复秦始皇时的集权水平,本就是秦始皇粉丝的高帝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他的子孙继承其遗志,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说到刘武,这孩子自从被大哥整了一回,一直很郁闷;中六年冬十月,他再次请求留在长安,然后被再次拒绝。冥冥之中他似乎预感到,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了。眼见太子一天天长大,自己继位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因此这一次被拒绝后,刘武终于彻底放弃,回国后忽忽不乐。夏四月,梁孝王刘武郁郁而终,死时四十左右。

窦太后得知最疼的小儿子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欲绝;她拒绝用膳,还迁怒于大儿子:“帝果杀吾子!”严格来说,刘武之死,景帝也算是有一定关系的,所以老太太倒也不算完全冤枉他。景帝被亲妈这一吓,再加上确实也没料到弟弟居然就这么没了,顿时手足无措;还是大姐馆陶长公主有主意,她让弟弟将梁国一分为五,小弟的五个儿子统统封王,五个女儿也都赐汤沐邑。既可以向母亲交代,同时也削弱了梁国的力量,这倒是一石二鸟的好办法,于是景帝照办。窦太后知道后,终于消了点气,“为帝加一餐”。

总之,这又是延续了文帝刘恒“推恩分封”的套路,景帝大概一时慌张,没想起这茬;不过深层原因,倒有可能是他根本不想再封王了,或者说,不想封别人的儿子为王。七国之乱后,齐、楚、吴、赵这几大系诸侯王死的死、残的残,梁国成为诸侯之首;而现在,已不需要梁国顶在关东诸侯前面,所以梁国也被削弱——景帝这过河拆桥玩得挺溜,看来他确实不如他老爹厚道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11 21:54:26 +0800 CST  
一百三十二、条侯亚夫的消失

条侯周亚夫被从相位上撸下来后,成了闲人一个,于是也和他老爹当年一样若有所失。景帝刘启可是惯会卸磨杀驴的,自然越看他越不顺眼。

有一次景帝宴请贵戚大臣,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给周亚夫上的肉没有切好,而且也没给他预备筷子。周亚夫正是敏感的时期,立刻火了:“服务员!筷子呢!”景帝见状笑道:“有这些了难道还不够?”周亚夫一听景帝这话里有话,心里一个激灵,赶紧上前打躬作揖,连说失礼失礼。景帝说行了,你起来吧,谁知周亚夫听了后,趁势扭头就走。景帝愕然,这不还没叫你走吗?看来心里还是有情绪啊!于是景帝注视着他的背影,自言自语道:“此君怏怏,将来吾儿恐怕hold不住啊!”

——于是,为了给年轻的太子刘彻铺路,景帝又要拾掇周亚夫了!

景帝后元年秋,赋闲在家的周亚夫闲得蛋疼,开始准备自己死了以后的陪葬品——也不嫌不吉利,看来他还真是闲出鸟来了。周亚夫自认是行伍出身,陪葬的没有兵器怎么行?于是他就叫儿子到专门制作兵器的工官尚方买了五百副甲盾。这“工官尚方”自是官营的兵工厂,按说是不能卖给私人的;但周亚夫怎么说都是当过丞相的人,而且当时承平日久,对这个管得也不严,给了些回扣后,工官还就真卖给他儿子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13 21:38:45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