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秦及楚汉相争

四月,刘邦乘项羽大军胶着于城阳之际,率诸侯军约五十六万人向楚都彭城进攻【《史记·项羽本纪》载:“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另:关于“部”字,南朝刘宋时期裴骃著《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一作‘勒’。”王伯祥所著《史记选》说:“按《史记·高祖本纪》及《汉书·高祖纪》、《项籍传》俱作劫,该是对的。部是部勒,劫却是强制,其为率领则同。其实‘劫’乃事实,‘部’则体面化 。”关于“五诸侯”,其所指历来众说纷纭,颜师古以为是常山、河南、韩、魏、殷五国,今多以此说为近是】。其战略布势如次:
——萧何镇守栎阳,筹集军资,以补给前方;
——韩信继续围攻废丘之章邯军;
——曹参、周勃、樊哙及陈余之赵军由朝歌经定陶、胡陵出萧县、彭城;
——薛欧、王吸、王陵由宛经叶县、阳夏出彭城;
——刘邦亲率夏侯婴、卢绾、靳歙、司马欣、董翳和殷王司马卬、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信、魏王豹等,以张良为军师,陈平为参乘(shèng, 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称“参乘”或“车右”),由洛阳经雍丘、睢阳出彭城。
汉军进抵外黄时,彭越率军三万来会,刘邦命他继续袭取梁地,掩护汉军侧背。
从刘邦的部署可以看出,其战略方针是乘彭城守备兵力薄弱之机,集中优势兵力,一举袭取彭城,逼使项羽进退失据。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6 09:45:17 +0800 CST  
项羽虽探知汉军由洛阳东进,但不愿改变继续攻打田横的决心,仍坚持“欲遂破之(齐)而(后)击汉”(《史记·高祖本纪》)的战略方针,以主力进攻田横,对彭城的守备,只在定陶、曲遇(今河南中牟)、阳夏(今河南太康)、陈县(今河南淮阳)等地配备防守兵力。重镇定陶由魏相项佗、将军龙且守备。
汉军进展顺利,沿途未经大的战斗,即进占彭城。占领彭城后,刘邦命吕雉兄周吕侯驻军下邑(今江苏砀山东),以彭越为魏相国,略定梁地。命樊哙北取邹、鲁、暇丘(今山东滋阳西)、薛(今山东胶县东南)等地,以掩护彭城的安全。他自己在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史记·项羽本纪》),以庆功绩。
项羽得知彭城失陷,才感到事态严重,一面留诸将继续攻齐,一面亲统精兵三万还救彭城。由鲁(今山东西南部)击破樊哙部后,南出胡陵(今山东鱼台),进至萧(今江苏萧县),趁刘邦在彭城尽情享乐、毫无戒备之机,由西向东反击汉军侧背。进攻从早晨开始,至中午大破汉军,将其压迫于谷(今安徽宿县符离)地及泗水(彭城东)。
汉军向南方山地溃逃,楚军追击至灵璧(今安徽宿县)以东的睢水上,汉军十余万落入睢水,睢水【古鸿沟支流,故道始自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东,经杞县、睢县北、宁陵县、商丘南、夏邑县、永城北、安徽濉溪县南、宿县、灵璧县、江苏睢宁县北,至宿迁南注入古泗水】也因此被阻塞,不能畅流。刘邦仅率数十骑冲出重围,逃奔下邑。沿途收集散卒,退守荥阳。
刘邦本打算去沛县接取家眷,但楚军在后追击,也赶往沛县虏其家眷。途中刘邦遇到其一子一女(即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起西逃。由于楚军在后追击甚急,刘邦感到情势危急,几次把姐弟俩推落车下,驾车的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们重新扶上车。夏侯婴对刘邦说道:“虽急不可以驱(虽然情况危急,马也不可能赶得再快了),奈何弃之(可是怎么能把他们扔掉呢)。”(《史记·项羽本纪》)这样姐弟俩才得以脱险。刘太公和吕雉在审食其的保护下,抄小路寻找刘邦,路遇楚军被虏,项羽就将两人作为人质留置于营中。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6 09:57:25 +0800 CST  
彭城之战前,刘邦还定三秦,积极巩固关中,扩张势力。九月,即派薛欧、王吸出武关,联络南阳的王陵。十月,他又亲出函谷关,招降了申阳。此时项羽虽已在阳城大破齐军,击杀田荣于平原,进军至北海,但齐地之乱未平,田荣之弟田横继续反楚,而关中烽烟又起,项羽已处于两面受敌的不利态势。盱衡全局,是应留一员大将协助田假安定齐地,自率楚军主力西向进击刘邦呢?还是继续以主力扫清齐地反楚势力,只派一部兵力去阻挡东进的汉军?这是项羽当时在战略运筹上面临的重大抉择。
分析当时的形势,齐地只有残敌未灭,而刘邦欲出关东向、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企图已很明显,是项羽的主要敌人,其锋锐之势不是小部力量能够抵挡的。项羽应该预计到击灭齐再挥师西向所需要的时间和汉军可能的进展,转用楚军主力西向迎击刘邦才是上策。他没有认清他的主要敌人是刘邦,被张良的两封书信转移了对汉军的注意力,继续采取“先齐后汉”的打击步骤,是轻重倒置,是战略决策犯了错误。他在“先齐后汉”的错误指导下,不能照顾好一系列的问题,以致影响全局:
(1)以主力继续北上击齐,对西方向处置不当, 只以少部分兵力进行防御,致使刘邦获得从容收拾关东及黄河南北各诸侯的时机,使项羽的威望顿失,汉军在局部上造成优势,得以各个击破,乘隙东进,攻占彭城。这是项羽未能很好地照顾好两个战场之间的关系,而影响了全局。
(2)击破田荣,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但不知道从政治上采取措施来安定齐地,巩固胜利,反而到处烧、杀、掳、掠,激起齐民的群起反抗,使田横得以再据城阳与楚对抗,以致连战不克,主力受制于齐,陷入齐人反抗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这是不注意政策,而影响了全局。
(3)忙于前方作战,没有做好后方的巩固和保护工作, 以致彭城根据地被汉军轻易袭破。这是没有照顾好前、后方的关系,而影响了全局。
(4)反击彭城,行动果敢坚决,能出其不意,以少击众, 给汉军以歼灭性的打击,战役指导是十分出色的。但因主力留在齐地,反击的兵力不大,没有照顾好下一阶段的作战问题。结果,虽然反击胜利了,但没有后续兵力投入,继续追击,全歼残敌,致使刘邦得到喘息之机,整顿再战。这是兵力调配不当,没有把战役胜利发展为战略胜利,而影响了全局。
项羽反击彭城之所以能获得胜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所率领的三万精锐,都是巨鹿之战中俘获秦将王离所率的蒙恬北击匈奴的三十万人中的一部骑兵,内中多娄烦骑兵,行动快速,精勇异常。项羽以此编成强大的骑兵集团,临阵突击,故而能获得赫赫战果。由于项羽以精锐骑兵以迅猛之势向彭城侧后方猛烈突击,切断汉军大后方的补给线,远出刘邦及诸侯的意料,因此汉军和诸侯军惊慌失措,数十万大军迅速溃败。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6 10:06:15 +0800 CST  
刘邦还定三秦后,迁都栎阳,实施一些发展生产、稳定关中根据地的政策和措施,并逐步向外扩张势力。在短期内击破韩、魏、殷,占领了中原及晋南的广大地区,造成了东进的有利态势。
他出关东进时,让张良给项羽写信表示,只想得到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进。又告知“齐欲与赵并灭楚”,促使项羽错误决定“先齐后汉”,北上击齐,未遑西顾,从而使刘邦迅速扩大占领地,壮大了力量,利于袭击彭城。到达洛阳后,他又为怀王发丧,号召诸侯共同击楚,政治攻势有利地配合军事行动。
但在夺占彭城后,刘邦未能根据敌我形势,灵活指导,反而在彭城寻欢作乐,这是极大的错误。乘虚攻占彭城后,刘邦错误地以为,项羽的根据地已破,项羽失其凭藉。殊不知,项羽的力量重心是在军队,而不在彭城。若不能歼灭项羽的军队,也就不能解决战争。攻占彭城,取得的是表面上的胜利,并没有消灭楚军的主力。
由于刘邦对上述关键性的问题认识不清,故进入彭城后,竟“日置酒高会”,产生心理上的懈怠,战备上的松弛,加之刘邦部队虽多,但战斗力不强,而且由诸侯之军凑合而成,行动很难协调一致。虽然占领了彭城,但楚强汉弱的基本情况并未改变。根据当时情况,汉军攻占彭城后,应巩固既得胜利的同时,继续贯彻乘隙进攻的策略,机动灵活的指导作战,有利就进,不利就退。但是刘邦既没有趁项羽胶着于齐地时,联齐夹击楚,也没有整顿部队,激励军心士气,做好应敌准备,反在强敌当前时,麻痹大意,恣意享乐,致使将士苟安懈怠,予敌以可乘之机。项羽趁机回军反击,他仓皇应敌,遭到歼灭性的打击。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6 10:09:12 +0800 CST  
(七)荥阳、成皋相持——(1)北上


彭城大战,刘邦的主力被歼,关东诸侯如河北的陈余、魏王豹见风使舵,又纷纷背汉向楚。关中的司马欣、董翳也乘机逃奔项羽。形势对刘邦非常不利。
高帝二年四月(公元前205年)下旬, 刘邦退至下邑,认识到楚军兵势强盛,汉军势力不敌,不可能一举取胜。因而企图让出关东地区,建立反楚联合势力,共同对付项羽。他问计于张良:“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向他献策:

九江王黥布(英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通“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留侯世家》】。

建议争取英布,重用彭越、韩信,从各方面结成反楚的联合力量。于是刘邦派隋何去游说九江王英布,又派人去联络彭越。随后刘邦率所部退守荥阳、成皋,分兵扼守险要,深沟高垒,进行持久防御,阻遏楚军的攻势,以争取时间,发展力量,消耗对方,待机破敌。
自此始,汉、楚两军在荥阳、成皋间争夺、相持两年零三个月。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项羽挟其优势的兵力,采取速战速决的方针,企图从荥阳、成皋正面突破汉军防御,直捣关中,歼灭汉军。而刘邦则逐步形成了一个坚持正面、发展两翼、袭扰敌后,并配合谋略以削弱楚军、伺机反攻的战略方针:
——在正面,刘邦亲率主力坚守荥阳、成皋、广武一线,阻遏项羽的攻势;
——在后方,以萧何镇守关中,做好后勤支援,保障汉军正面坚持和两翼发展;
——在北方,以韩信率一部兵力逐次消灭黄河以北的割据势力,向楚军侧背发展,形成战略包围;
——在南方,争取九江王英布背楚归汉,削弱项羽势力,并从南面牵制楚军;
——在敌后,以彭越在梁地积极活动,牵制和袭扰楚军;
——在敌内部,施行离间之计,破坏其内部团结;
——在其他广大地区,实施机动作战和开辟新战场,以调动楚军,使之疲于奔命。
这些战略措施,并不是同时并举,而是适应形势发展、分段逐步实施。而坚守荥阳、成皋防线,不被楚军突破,是其轴心,是汉军转弱为强、转败为胜的关键,其他的部署和措施都是围绕这一轴心而展开。如果正面不能坚守,防线被楚军突破,直逼关中,则汉军的处境也就不堪设想了。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7 10:47:40 +0800 CST  
荥阳,北据黄河,南依嵩山、伏牛山脉,西通关中,其东南是开阔的平原,东北是敖山,建有敖仓,存储有大量粮食(中原漕粮由此输往关中和北部地区),中间有广武连接荥阳、汜水,地略上易守难攻。刘邦退据荥阳后,收集残部,重建防御。萧何也征集关中兵员,补充前方,并派韩信增援荥阳,汉军军势复振。
楚军追击至荥阳以东的京、索间地区,企图突破荥阳防线,但连战疲敝,无新锐部队投入,攻势已成强弩之末。刘邦以降汉的秦骑将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迅速重新组建了一支骑兵部队,由灌婴统率,配合韩信所部,实施反击,击破楚骑于荥阳以东,使楚军不得再越荥阳西进(《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巩固战略重镇荥阳后,刘邦即以荥阳为核心,修筑甬道与大河连接,输送敖仓粮食,以补给前线军食并调整了部署:
——以周吕侯守下邑;
——以韩王信、陈平、樊哙守广武;
——以王陵守南阳;
——以彭越守河东;
——刘邦亲率张良、韩信、曹参、灌婴守荥阳。
荥阳、成皋防线暂时稳定后,刘邦为进一步巩固后方,留韩信镇守荥阳,自己率周勃、樊哙等回到栎阳,作巩固关中的部署。首先立其子刘盈为太子,以萧何佐之,并赦免刑徒,安关中人心。其次,命萧何制定法令,设置郡邑,调查户口,加强治理,转运粮食、兵员支援荥阳前线,事有不及奏决者得以便宜施行。
高帝二年六月(公元前205年), 刘邦亲率周勃、樊哙诸将围攻废丘,引水灌城。 城破,章邯自杀,雍州平定,置河上、渭南、中地、陇西、上郡,至此关中地区完全平定。而后,发关中士卒加强四境边塞守备,主要为临晋关、函谷关、峣关、武关。又迁徙关中饥民,使就食于巴蜀、汉中,以消弭因关中饥荒而可能引起的灾乱。八月,刘邦关中后方部署以定,回到荥阳。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7 10:55:43 +0800 CST  
汉军在荥阳正面暂时阻止了楚军的西进,但由于彭城惨败,关东诸侯纷纷叛汉降楚。魏王豹遂趁机托辞归视亲疾,渡过黄河后即封锁渡口,据河东(今山西南部)反汉,与楚约和,这使荥阳防线左侧背出现危局,对关中方面也有极大威胁。
为拔掉侧背的这根芒刺,刘邦曾派郦食其游说魏王豹,未能生效。高帝二年八月(公元前205年), 刘邦以韩信为左丞相,率步将曹参、骑将灌婴等击魏。魏王豹集结重兵于蒲坂(今山西永济),塞断临晋(今陕西大荔东)交通,阻止汉军渡河。韩信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在临晋西岸故布疑阵,集结船只,佯作渡河姿态,而暗中率军“出其不意”地从夏阳(今陕西韩城南)用木罂(以木头夹缚陶瓮做成的木筏,浮力大,可载人、马)渡河,奔袭魏军后方的安邑(今山西夏县南)。魏王豹仓促应战,于九月兵败被俘。平定魏国后,刘邦改魏为河东郡,并将魏降卒全部补充到荥阳的汉军中,加强正面的防御。
击灭魏王豹后,黄河以北的代(今山西北部)、赵(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以及山东的田齐,四个脆弱的割据势力虽投靠项羽,但只图据地自保,也不互相援助。韩信针对其弱点,向刘邦提出“北举(占领)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彭英卢吴传》)的战略包围计划。为此,刘邦给韩信增派兵力,并派熟悉河北情况的张耳去辅佐他。
同年闰九月,韩信军从魏都平阳出发,迅速攻破代国,擒代国相国夏说于阏于(今山西和顺西北)。接着,韩信率军越过太行山,准备取道井陉(今河北井陉东)东进,乘胜进攻赵国。
井陉为太行山脉最险要的隘道之一,“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汉书·韩彭英卢吴传》)。井陉东口北侧有萆(bì)山(今河北获鹿西抱犊山),距获鹿城(今河北鹿泉市获鹿镇)仅八里。井陉之西有冶河(发源于今山西省昔阳县和寿阳县,经井陉、平山入滹沱河),从南向北流,横过西端入口处。冶河东岸有一片高地,可封锁隘道西口。
高帝三年十月(公元前205年), 赵将成安君陈余集结号称二十万兵力于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立下壁垒,准备与汉军决战。谋士广武君李左车向陈余分析形势和地形,献策说:

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通“擒”)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离开)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运送)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cuǎn,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不得成列(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派给)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隐蔽小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帐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陈余是个书呆子,平日里常称正义之师不用欺骗诡计,他认为韩信兵少而疲,不应避而不击,遂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兵力十倍于敌,就可以包围他,一倍于敌,就可以和他交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疲)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侦知陈余并没有采纳李左车之计,这才大胆率军进入井陉隘道,至井陉口三十里下寨。夜半,挑选轻骑两千人,各执一面红旗,从偏僻小路迂回至赵军壁垒侧翼的萆山,隐伏下来,准备乘隙袭占赵营,断敌归路。韩信告诫他们:“赵见我走(败逃),必空壁(全军离营)逐我,若疾入,拔赵帜,立汉赤帜(红旗)。”(《史记·淮阴侯列传》)正面则以万人为前锋,先出隘路,进至绵蔓水(今河北井陉东)东岸,在赵军壁垒之西背水列阵。赵军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退,都禁不住窃窃哂(shěn)笑,以为韩信不会用兵。
拂晓,韩信、张耳大张旗鼓率汉军主力出井陉口逼近赵军大营。赵军开营垒出击,双方大战良久,汉军弃旗鼓佯作败逃,退入背靠绵蔓水列阵的前锋营中。赵军见汉军已无路可退,遂空壁出击,企图一举全歼汉军。汉军由于背水列阵,前有强敌,后有水阻,因此“军皆殊死战,不可败”(《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军伏兵趁赵军倾巢而出,空虚无备之际,突入赵军大营,拔下赵旗,换上汉军旗帜。赵军久攻背水的汉军不下,正要退回营垒,突见营垒尽是汉军的红旗,误以为将帅被俘,阵势大乱,纷纷溃逃,“虽斩之,不能禁也”(《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军乘势夹击,大破赵军,斩陈余,擒李左车。
井陉胜利后,诸将皆向韩信道贺,并问道: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语出《孙子·行军篇》,意为:行军布阵应该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后面临水),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列阵),曰破赵会食(庆功宴),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说道:

此在兵法,顾(不过)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语出《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意为:把士兵置之死地,就没有其他选择,只有拼死战斗,死中求生而获胜)?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况且我平素没有得到机会训练将士),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7 11:12:05 +0800 CST  
井陉之战后,韩信发起猛烈追击,不让赵军有喘息之机,擒赵王歇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平定赵国。至此,韩信连续击破魏、代、赵三国,费时尚不足三个月。
在韩信破赵之后,项羽虽几次派骑兵北渡黄河,袭击汉军,但因时机已失,未起作用,反使韩信、张耳往来救应,把赵地巩固了起来,收赵、代精兵,以补充荥阳正面。
韩信俘获李左车后,以师礼待之,并虚心向他请教破燕之策。李左车表示:汉军虽破魏灭赵,威震天下,但“众(百姓)劳卒罢(疲),其实难用”(《史记·淮阴侯列传》),如果只凭军事进攻,可能旷日持久。他认为:

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安定)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兵,北首燕路(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显示)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从其策,发使使燕,燕果然“从风而靡”(《史记·淮阴侯列传》)。于是韩信遣使报汉王,并请立张耳为赵王,用以镇抚赵国,“汉王许之”。韩信、张耳随即率一部兵力南下,军小修武(今河南获嘉县徐营镇宣阳驿东五里),与成皋成犄角之势,以确保河内的安全。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7 11:14:38 +0800 CST  
(七)荥阳、成皋相持——(2)用间


英布,据说为皋陶【传说是黄帝次子昌意的直系后裔,颛顼的子孙。“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裔,乃皋陶五十九世孙,九江郡(今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六(lù)县(今安徽六安)人,因犯秦律被处黥刑,因而又称黥布。定罪后被发往骊山当役徒,修筑始皇陵墓。后来伙同一些刑徒逃到长江中,做起了强盗。
陈胜起义时,英布投到番县(今江西上饶鄱阳县)县令吴芮部下,参加了反秦起义军。吴芮还把女儿嫁给了他。项梁平定会稽,率部渡江西进时,英布归属了项梁。
由于英布骁勇善战,在灭秦战争中屡建战功,项羽分封诸侯时,便封其为九江王。九江封地较大,拥有相当实力,而且封地邻近楚地,可从南方威胁彭城,因此英布的背向,对楚、汉双方关系重大。
田荣叛楚,项羽北上攻齐时,征调英布的军队,英布托辞病重不能前往,只派了几千人助战。刘邦进攻彭城,他又拥兵淮南,坐观成败,不引兵急救彭城。项羽由此开始怨恨英布,屡次遣使责备英布,并召他前往。英布越发地害怕,不敢前往。项羽因为担心北方的齐、赵两国,西边忧患刘邦起兵,又器重英布的才能,需要利用他,所以没有出兵攻打。双方表面上虽未破裂,但猜忌日深,这给了刘邦以离间的机会。
彭城大战失败,在向荥阳败退的途中,刘邦曾问他的谋士隋何:“孰能为我使九江,令之发兵倍(通“背”)楚?留(拖住)项王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资治通鉴·卷九·高帝二年》)隋何当即毛遂自荐,表示愿去说降英布。刘邦即遣隋何出使九江,并随从二十人。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8 10:47:26 +0800 CST  
高帝三年十一月(公元前205年),隋何到达九江,等了三天也未见到英布。 于是隋何对九江太宰(秦代负责君王饮食以及祭祀供奉的官员)说:王之所以不接见我,必定是由于他认为楚强汉弱。这正是我来出使的原因。如能让我见到王,若说得不对,就把我们二十人斩首。
太宰把这些话报告给了英布,英布这才接见了隋何。隋何对英布说道:

汉王使(派)臣敬进书大王御者(御者:君王的侍者。意为:不敢把书信直达君王,由侍者转呈,以表敬意),窃怪(私下感到奇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不知大王和楚王是个什么关系)【《资治通鉴·卷十·高帝三年》】?

英布答道:“寡人北乡(向)而臣事之。”隋何趁机游说:

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向)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筑墙的用具。“版”通“板”:筑墙用的夹板。筑:夯土的杵),为士卒先。大王宜(应该)悉(尽率)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只)发四 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面北而侍奉人家的臣子),固若是乎(是这个样子的吗)?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却)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垂衣拱手,意为袖手旁观)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把国家托付给别人的人),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大王挂着归附楚国的空名而想要行独立自主之实),臣窃为大王不取也【《资治通鉴·卷十·高帝三年》】!

这一番话揭露了英布与项羽之间的矛盾,可说是击中了英布疑虑的要害。隋何接着又分析楚、汉双方的形势,诱之以利,说道:

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却背负着天下不义的名声),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楚怀王)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边界)乘(登上)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 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假若)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恰好会招来天下的军队与它对抗)。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 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并)非以(认为)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背)楚,项王必留(牵制)。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何)况九江必(仍然)(归)大王(所)有也【《资治通鉴·卷十·高帝三年》】。

隋何的说词从楚弱汉强的形势和反楚的利益加以比较,并以扩大九江封地为引诱,因此英布听后,心里同意,不过还不敢立即表态,与项羽决裂。
恰好此时项羽遣使至九江,催促英布发兵援楚。隋何抓住这个机会,直接向楚使宣布:“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英布骑虎难下,不得不杀掉楚使者,立即举兵攻楚。
由于英布背楚归汉,项羽的侧背出现新的威胁,因此他不得不分兵一部由项声、龙且率领进攻九江。双方激战五十余日,英布兵败,与隋何从小路逃回了成皋。
英布到时,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便当即召他进见。英布认为受到刘邦的轻侮,愤恨不已,后悔来到这里。但当他来到为他准备的驿馆时,发现那里的陈设、用器、饮食、侍从一如刘邦所用,又喜出望外,于是派人到九江去招揽旧部。这时项羽已派项伯收编了九江军,尽杀英布的妻子儿女。英布派去的人收罗了零散数千人回到汉。刘邦又增拨了些兵力给他,让他驻扎在成皋。
楚军虽进占九江,但并未乘势向西发展胜利。汉军则既解除了南方的威胁,又在南翼开辟了新战场,达到了牵制项羽、分散楚军兵力的目的,减轻了荥阳正面的压力。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8 10:55:18 +0800 CST  
高帝三年十二月(公元前204年), 楚军数次侵夺荥阳甬道,使汉军补给发生困难。 刘邦向郦食其征询破楚之策,郦食其建议立六国的后人以分楚势,认为“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资治通鉴·卷十·高帝三年》)。刘邦便赶紧命人去刻制印玺,准备让郦食其带上出使各国。这一危险的主张幸而为刚回来的张良所谏阻。张良对刘邦说道:

昔汤、武封桀、纣之后者,度(估计)能制其死生之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入殷,表商容(纣王时期的著名贤者,传说为老子之师)之闾(在商容居处里巷的大门上表彰他),释箕子(纣王的伯父,著名的思想家)之囚,封比干(纣王的叔叔,著名的贤臣)之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也。发巨桥(纣王的粮仓)之粟,散鹿台(纣王所建,存有大量财富)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毕(殷商灭亡后),偃(废止)革(兵车)为轩(贵族乘坐的车子),倒载干戈(倒置存放兵器),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也。休马华山之阳(将战马养放在华山的南面),示以无为(以此表明,让它们休息不再驱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也。放牛桃林之阴【将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注:《尚书·武成》原文载:“(武王克商后)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以示不复输积(以此表明,不再用它们运输粮草辎重);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天下游士(天下远游的士子),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离开故人朋友),从陛下游(四处奔波)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只是想得到那日思夜想的一点点小小的封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返)其故旧、坟墓,陛下谁与取天下乎(依靠谁去夺取天下呢)?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屈服)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怎么能够使之臣服)?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资治通鉴·卷十·高帝三年》】!

刘邦恍然大悟,立即命人销毁了那些印玺。不久,他又问计于陈平:“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分析楚军内部情况,认为项羽得力的将相不过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数人,而项羽为人忌才,易听信谗言,建议离间其君臣,引其内讧,自相诛杀:“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刘邦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交给陈平,使广布间谍,散播谣言,说:“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资治通鉴·卷十·高帝三年》)这些话传到项羽耳朵里,果然使它起了疑心,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8 11:03:54 +0800 CST  
高帝三年四月(公元前204年), 楚军开始大举进攻荥阳,采取在巨鹿之战中击破章邯的故技,数次袭击和破坏汉军运粮的甬道,荥阳危急。刘邦只得采用缓兵之计,请与楚议和,约以荥阳为界,以西属汉,以东归楚。项羽打算同意,因此派了一名使者来到刘邦军中,陈平抓住机会,故意置办了盛大的宴席,“为太牢具”【太牢具:牛羊豕(猪)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款待楚使。见到楚使后,他又装作吃惊的样子说道,我以为是亚父(指范增)的使者呢,原来是项王派来的。随即命人将酒菜端了出去,改以粗茶淡饭招待楚使。
楚使回去后,把这些情况报告给了项羽,项羽对范增大加猜疑,怀疑他与刘邦有私约。范增不同意与汉约和,劝项羽绝和议急攻,项羽便不肯听从,并稍(逐渐)夺其权柄。范增也感到项羽不再信任他了,于是对项羽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告老归田)!”项羽毫不挽留。范增气愤离去,“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资治通鉴·卷十·高帝三年》)。
五月,楚军进攻荥阳益急,形势十分危急。刘邦采用将军纪信的“诈降计”,以纪信伪装成自己,车驾、黄绸车盖、车衡饰物等一应俱全,于夜间在两千名女子的簇拥下,出荥阳东门,扬言城中食尽,汉王出降,将楚军诓骗到东门。刘邦乘间带数十骑出荥阳西门,逃走成皋,留韩王信与周苛、魏王豹、枞(zōng)公等守荥阳。周苛、枞公相互商议认为,魏豹背叛汉国、反复无常,很难和他一道守城,于是就杀了他。项羽发觉上当受骗,便烧死了纪信,率军急追,攻破成皋,刘邦西走关中。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8 11:06:47 +0800 CST  
刘邦在关中收得一部分兵力,企图再度东出,以恢复成皋。谋士袁生认为不是善策,他向刘邦建议:

汉与楚相距(拒)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勿战,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使韩信等得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所备(防备)者多,力分(兵力分散);汉得休息,复与之战,破之必矣 【《资治通鉴·卷十·高帝三年》】!

刘邦也认识到从正面增兵固守城池,被动挨打,终难免为楚军猛烈攻势所击破,应采取主动的机动作战以调动楚军,分散其兵力,藉以确保荥阳、成皋正面的战局。遂采纳了袁生的建议,率军出武关。进军至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遇到九江王英布,于是命英布收集散落士兵,作在楚军南翼发展攻势的态势。果然,项羽听说刘邦在宛,便留终公守成皋,自率主力南下迎击汉军。刘邦坚壁不与战。
是时,彭越因刘邦败走彭城,便独自留在黄河沿岸,率部往来袭击楚军,断绝楚军后方的粮草供给。为了把楚军向更远的方向调动,刘邦命彭越袭击楚军后方,攻破下邳(今江苏邳县),杀楚将薛公,夺占楚军粮运枢纽,并威胁楚都彭城。项羽首尾受敌,急忙率军东击彭越。楚军主力东调,刘邦急率大军北击终公,夺回了成皋。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8 11:08:59 +0800 CST  
高帝三年六月(公元前204年), 项羽击破彭越军后,得知汉军又夺回成皋,即引兵西向,竭其全力攻破荥阳,杀汉将周苛、枞公,俘韩王信,乘胜西进,再度夺占成皋,汉军退守巩(今河南巩县)。
项羽自率精兵东奔西突,虽在各次战斗中都获得胜利,但从全局上来看,已开始疲于奔命,陷入被动地位,攻势无力,始终未能越过巩县西进。
刘邦第二次败出成皋,一个人带着夏侯婴渡过黄河,直奔驻扎小修武的张耳、韩信军营。他自称是汉王的使者,一大早便骑马奔入营中,趁韩信、张耳还没有起床夺去了他们的兵符和印信,收回了军权。韩信和张耳起床后,才知道刘邦来了,大为震惊。刘邦将收回的部队,大部分用于增强巩县正面,深沟高垒,消耗楚军。为了威胁楚军侧背,加强敌后活动,减轻楚军对巩县的攻势,他拜韩信为相国,使之收集赵国兵率领南下攻齐,又遣张耳守备赵地。
八月,刘邦复派将军刘贾、卢绾率军两万人、骑数百匹,从白马津(旧黄河渡口,今河南滑县北)渡河,深入楚地,援助彭越军烧毁楚军仓库、物资,断其补给。彭越得到有力支援后,攻占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睢阳(今河南商丘)等十七城,切断了楚军成皋、彭城之间的联络和补给。
楚军后方所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迫使项羽不得不停止对巩县方面的攻势,再次转用兵力东击彭越。九月,项羽率军东去,留大司马曹咎防守成皋。临行前项羽告诫他:

谨守成皋!即汉王欲挑战,慎勿与战,勿令得东而已(不让他东进就行了)。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复从(汇合)将军【《资治通鉴·卷十·高帝三年》】。

项羽率军东击,很快就收复了睢阳等十七城,但未能消灭彭越、刘贾游军,他们仍在梁、楚间积极活动,始终威胁着楚之后方。
在楚军主力未东调之前,刘邦感到楚军攻势凌厉,想放弃成皋,谨守巩、洛。谋士郦食其认为成皋、敖仓地位重要,建议刘邦不应轻易放弃: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派因罪被罚充军的士兵)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攻)取而汉反(退)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错)矣 ……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断绝)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蜚狐口:要隘,在今河北涞源县北、蔚县南),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向诸侯显示汉军已占据有利地形、克敌制胜的态势),则天下知所归矣【《资治 通鉴·卷十·高帝三年》】。

于是刘邦于高帝四年冬十月(公元前203年), 趁楚军东调、兵力分散之际,再度反攻成皋。曹咎最初遵照项羽的指示,坚守不出。但经不起汉军数次挑战和辱骂的激将刺激,终于一怒之下率部出击。在横渡汜水(成皋西)时,遭到汉军半渡而击,楚军大败。大司马曹咎、长史司马欣兵败自杀。汉军再次收复成皋,乘胜推进至广武(荥阳东北),并围钟离昧军于荥阳以东。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8 11:14:28 +0800 CST  
高帝四年十月(公元前204年), 项羽在睢阳得知成皋又失守,急忙由睢阳率军反击成皋。汉军依据险要地形,以逸待劳,坚守不战。楚军几次东奔西驰,部队未得喘息,精疲力竭,后方又不断受到彭越、刘贾游军袭扰,补给困难,战斗力衰减。只得在东广武与汉军隔着广武涧扎下营来,两军各自坚守。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8 11:17:06 +0800 CST  
(七)荥阳、成皋相持——(3)韩信


韩信破赵降燕之后,北方仅存的田齐也已归附于楚。为了防止汉军进攻,齐以华无伤、田解率重兵驻扎历下(今山东历城),抵御汉军。于是刘邦遣郦食其为使,游说齐王田广,以威胁利诱的手段说服了田广与汉媾和。因而齐王放松了警惕,撤去了历下的守备,与郦食其把酒言欢。
此时,韩信奉刘邦令领兵东进攻齐,还没渡过平原津,就听说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便打算停止进军。齐人范阳(今河北定兴县)辩士蒯(kuǎi)通劝阻说:

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王)独(只不过)发(派)间(秘密)使(者)下齐,宁(难道)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为什么不进军呢)!且郦生一士,伏轼(坐着车)掉(鼓动)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一年多)乃(才)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多年),反不如一竖儒(读书人的蔑称)之功乎?

韩信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于是率军渡过黄河,趁齐无备,于高帝四年十月(公元前204年)袭破历下, 进占临淄(今山东临淄)。齐王认为被郦食其出卖了,乃将其烹杀,而后逃往高密(今山东高密),派使者向楚国求救。项羽遂派大将龙且、亚将周兰与留公率军,号称二十万救齐。齐、楚两军在高密会合。谋士中有人(佚名)向龙且献计:

汉兵远斗穷战(远离国土,全力以赴地作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地战:在本国国土作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坚守),令齐王使其(亲)信臣招(抚)所亡(丢失)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资治通鉴·卷十·高帝三年》】。

但龙且素来轻视韩信,急于同汉军决战,遂不纳其言。他说:

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毫无自己养活自己的办法);受辱于下,无兼人之勇(毫无胜过他人的勇气);不足畏也。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资治通鉴·卷十·高帝三年》】。

十一月,齐、楚联军与汉军夹潍水布成阵势。韩信秘密地派出万人,用囊盛沙,乘夜壅塞潍河上流。天明后,韩信率一部兵力进攻龙且,佯装不胜败走。龙且不察真伪,还以为汉军怯战,率军渡潍水,盲目追击。汉军及时掘开上游沙袋,大水立刻汹涌奔泻而下,将齐、楚军冲成两段。汉军乘势回军反击,“斩龙且,虏其将军周兰”(《史记·曹相国世家》)。潍水东岸的齐、楚军也不战自溃。韩信乘胜追至城阳,俘齐王广。
灌婴追击至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俘齐守相田光。田横听说齐王广已死,就自立为齐王,迎击灌婴。灌婴在嬴(今山东莱芜西北)败田横,田横逃往梁地,归彭越。接着灌婴进军千乘(今山东高苑北二十五里),杀齐将田吸;曹参杀田既于胶东(今山东半岛胶莱河以东地区),全部平定了齐地(《资治通鉴·卷十·高帝三年》)。
韩信又命灌婴率骑兵深入楚地,纵横扫荡楚之大后方,破项羽的家乡下相(今江苏宿迁),尽降徐(今安徽符离集)、僮(泗水东北)各城邑,并南渡淮河至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蜀冈上)。灌婴对楚大后方的扫荡,破坏了项羽在淮河南北的粮仓,是对项羽的一个致命打击,益使楚军在荥阳、广武前线的士卒,粮食缺乏,而不能再与汉军相持。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9 10:47:11 +0800 CST  
韩信在北方战场上出奇制胜的三次河川战役(蒲坂、井陉、潍水),是他实施战略包围成功的关键。用兵制胜之道,不外“奇”与“速”之运用。而求达此二者,则又颇着眼于“因”:“因敌之势”、“因地之宜”、“因人之情”。
韩信用兵,出奇制胜,可以说是极尽《孙子兵法》“兵因敌而致胜”之能事。他在定魏、破赵、平齐三次战役中,均面临河川。他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指挥,出奇制胜。以佯渡与奇袭相结合,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役指导,击魏王豹,平定魏国。以背水为阵,诱敌出击,用奇兵袭取赵军营垒的战役指导大破赵军,斩陈余,灭赵国。用囊沙堵水,诱敌半渡而击的战役指导,歼灭齐、楚联军,下齐国。这三次河川战役充分体现了孙子“战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孙子·虚实篇》)的原则。
韩信定魏、灭代、破赵、降燕、平齐,名震天下。他使人进言于刘邦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不设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希望任命我暂时代理齐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当时,刘邦在荥阳被楚军团团包围着,看到韩信的书信,勃然大怒:“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史记·淮阴侯列传》),附耳说道:

汉方(目前)不利,宁能(怎么能)禁(止)信之(称)王乎?不如因(顺势)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发生变故,意指可能引起韩信兵变)【《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恍然大悟,当即改口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即遣张良持印绶,封韩信为齐王,命他率军击楚。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9 10:54:18 +0800 CST  
项羽得知龙且战死、大军被歼灭的消息,大为恐惧,便企图用策略争取韩信背汉联楚。他派遣盱眙(今江苏淮安盱眙)人武涉去游说韩信: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拖延)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秤砣,比喻决定轻重的关键作用)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合,参(三)分天下王之?今释(放过)此时(机),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未听从武涉的游说之词,谢绝道: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计策)不用,故倍(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语气助词,无意义)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即使到死也不变 心)。幸(希望)为信谢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齐人蒯通深知当时天下胜负之大势,取决于韩信举足轻重的地位,亦借相术游说韩信,劝其自立,与楚、汉“三分天下,鼎立而君”。他分析天下形势认为:楚汉纷争,三年未决胜负,使天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弄得“智勇俱疲”,百姓疲劳困苦,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所归依。没有圣贤出现就不能平息天下这场战祸(《史记·淮阴侯列传》)。他鼓动韩信说:

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并存下去),参(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这种形势,没有人敢先轻举妄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迫使燕、赵顺从),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从楚、汉的空虚地带出兵,牵制他们的后方),因民之欲(顺应百姓的意愿),西乡(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分割大国,削弱强国),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韩信)……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没有听从,表示汉王遇他甚厚,岂可因利而背信弃义。蒯通又举史事,以切身利害挑动说: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越国大夫文种、范蠡使濒临灭亡的越国保存下来,辅佐勾践称霸诸侯,功成名就之后,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逃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况)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拥有)震主之威,挟(有)不(无法)赏(赐)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想要带着)是(这样的威势和功绩)安归乎(到哪里去安身呢)【《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婉言推谢说:“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让我考虑考虑)。”数日后,蒯通再次进见韩信,劝他早下决心:

夫听者事之候也(善于听取意见,就能够预见到事物发生的征兆),计者事之机也(善于谋划思考,就能够把握住事情成败的关键),听过计失(不善于听取意见,决策错误)而能久安者,鲜矣……故知者决之断也(所以明智的人,决择就会果断),疑者 事之害也(犹豫不决是办事的祸害),审毫釐之小计(专在细小的事情上用心思),遗天之大数(就会丢掉天下的大事),智诚知之(有判断是非的智慧),决弗敢行者(决定后又不敢果断实行),百事之祸也……夫功者难成而易败(功业难得成功而容易失败 ),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机难以把握却容易贻误)。时乎时,不再来(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来)【《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犹豫不决,思考再三,终不忍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高,刘邦不会剥夺他的权位,遂辞谢了蒯通的游说,忠贞不贰地尽忠于汉。蒯通的游说没有被采纳,就假装疯癫做了巫师。韩信之不背汉,为荥阳、成皋相持期间,两个影响战略全局的关键因素中的一个。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9 11:05:56 +0800 CST  
武涉、蒯通劝说韩信背汉独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有的评论认为,武、蒯二人观察天下形势透辟,分析事物精密,实少有人能与之匹俦,韩信不用其谋,以致后来终归死于吕后之手,惋惜韩信对现实政治缺乏认识,毫无远虑。
我个人认为,武涉、蒯通之流实乃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徒,鼓其如簧之舌,以巧言诡词劝说韩信“割大弱强以立诸侯”,实是制造分裂,不是“因民之欲”。楚汉纷争,“天下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百姓罢极怨望”,要平息天下的兵革之祸,只有早日完成统一。两人劝说韩信闹独立、搞割据,是违背人民意愿。韩信未采纳两人的狂言,不愿“向利而背义”,不背叛刘邦于楚汉纷争,重兵在握之际,体现了一位封建将领“士为知己者死”,“虽死不易”的高尚品质。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9 11:08:36 +0800 CST  
韩信入齐,破齐于历下,进至临淄,迫使项羽不得不分重兵援齐,既分散了荥阳前线的兵力,又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因此,对汉军正面的攻击力减弱,两军对阵相持于广武。由于彭越军游击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项羽深为忧虑。他求战心切,便命人架设了一张肉案,将刘邦父亲刘太公搁置其上,使人告诉刘邦说,如不赶快投降,“吾烹太公”。刘邦回答说: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父亲)即若(你)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希望)分我一杯羹【《资治通鉴·卷十·高帝四年》】。

项羽大怒,欲杀太公,幸有项伯从旁劝解。项羽又使人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刘邦笑道:“吾宁斗智,不能斗力。”(《资治通鉴·卷十·高帝四年》)并乘隔着广武涧与项羽会面之际,在两军阵前历数项羽的十大罪状,以打击其军心士气:

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矫(假托王命)杀卿子冠军(指宋义),罪二。救赵不还报(怀王),而擅(自)劫(胁迫)诸侯兵入关,罪三。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收私其财,罪四。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罪六。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王(原来的诸侯王),罪七;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与(竭力扩充自己的地盘),罪八。使人阴杀义帝江南,罪九。为政不平,主约不信(主持盟约不守信义),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资治通鉴·卷十·高帝四年》】。

项羽欲战不得,欲退不能,被牵制在广武,“丁壮(年轻人)苦(于)军旅,老弱罢(疲)转漕【转漕:陆路运输称“转”,水陆运输称“漕”】”,“兵罢食决(绝)”(《史记·项羽本纪》),实力锐减,丧失优势,形势严重。而汉军荥阳正面巩固,得到关中兵员、粮食的大量补充,“汉兵盛,食多”(《史记·高祖本纪》)。韩信又击破齐、楚联军,进至城阳(今山东莒县),包抄楚军背后,完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汉军由弱转强,由劣势转为优势,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战略态势已极为有利。
高帝四年八月(公元前203年), 项羽智穷力竭,“自知少助,食尽”(《资治通鉴·卷十·高帝四年》),不得已与汉约和,划鸿沟(古运河,今河南荥阳东)为界,以西属汉,以东属楚,暂时修兵罢战,以求得喘息,再卷土重来。
楼主 小克TY  发布于 2016-10-19 11:15:44 +0800 CST  

楼主:小克TY

字数:46674

发表时间:2016-10-10 23: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1-16 16:12:44 +0800 CST

评论数:8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