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历史人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名人

战国四公子——序
在两千三百年前,中国正处于战国时代中后期。这时候,周王朝建立时分封的大大小小七十多个诸侯国,经历了六百年弱肉强食之后,只剩下十来个国家了。也就在这一时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四位著名的政治家,以其公族的出身(黄歇除外),出众的才能,响亮的名气以及礼贤下士、豢养门客而闻名诸侯,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无忌、春申君黄歇。
这四人之中,孟尝君田文年代略早,其他三人几乎处于同一时代。这些人活跃在自己国家的政治舞台上,官居高位,为自己的国家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又都遭到国君的猜忌,人生的经历大起大落,最后都因功高震主而靠边站(黄歇又除外),最后的结局可谓都不太好。
这四人之所以闻名于诸侯,养士是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养士,可不是养个百八十人,都是门下食客三千!每天光吃饭的开销那就不是一个小数字。同时,这些人的门客中,不乏高人。在他们遇到各种困难的情况下,都有挺身而出的。门客的表现,各式各样。这些门客的高光表现,也和这四人一道,被记载在史籍里。今天的人,也都对这些门客们的事迹津津乐道。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一说这“战国四公子”。本篇写作的基础是司马迁的《史记》。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1-09 19:23:35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一)
孟尝君田文,是齐国王室之后。爷爷是又一个“一鸣惊人”的齐威王田因齐。田文的父亲靖郭君(不是郭靖君)田婴,是齐威王最小的儿子,齐宣王的弟弟。田婴曾和田忌、孙膑一同为将参与了著名的“马陵之战”,也就是孙膑设计杀死庞涓的那场战役。
齐宣王九年(公元前311年),田婴被任命为齐国相国。宣王死后,齐泯王即位。三年后,把薛(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以北和滕州市交界地区)封给了田婴作为封地。
田婴是一个“高产”的男人,儿子有四十多个,我有点怀疑田婴是否能记得他那四十多个儿子都长什么样。田文的母亲身份卑微,《史记》里直呼其为“贱妾”。田文出生于五月初五。那个时候有一种风俗,认为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会克父克母。真不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产生的。田婴就对田文的母亲说:“不要把这个孩子养大!”示意田文的母亲把刚出生的田文给扔掉。
一个母亲怎么可能忍心扔掉辛辛苦苦怀胎十月才生下来的孩子?田文的母亲没有按照田婴的意思去做,而是偷偷地把田文抚养长大。
等到田文长大了,估计有个十来岁,田文的母亲就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荐给田婴。这充分说明田婴肯定搞不清楚他的儿子都有谁,不然一个小孩子在他眼皮底下生活了十几年,他竟然都不知道是谁,可见儿子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
田婴看到这个在十几年前就应该被处理掉的孩子竟然还活着,不禁勃然大怒,对田文的母亲说:“当年不是告诉你把这个孩子扔掉的吗?你怎么敢偷偷地把他养大了?为什么啊!”
田文的母亲估计吓得只剩下发抖的份儿了。
田文却毫无惧色,对着他的父亲下拜行礼。礼毕,田文对他的父亲田婴抛出了一个问题,“大人您不想养大五月里出生的孩子,是为什么呢?”
田婴说:“五月里出生的孩子,等到长到和大门一样高的时候,就会对父母不利!”
田文不急不忙地又问:“人生下来是受命于天?还是受命于家里的大门呢?”
这个问题对于田婴来说等于就是当下的脑筋急转弯,一时田婴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田文看到父亲被带入了自己的节奏,就趁势继续说道:“如果是受命于天,那么您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如果受命于大门,那么就把大门盖得高一些不就得了?人再怎么长,也不会长得比门还高吧?”
田婴被噎得说不出话来,只好甩甩袖子,说:“你闭嘴吧你。”虽然话这么说,但田婴显然被田文的机智所折服,等于是默认了田文儿子的身份。
没过多久,田文又找到一个和田婴独处的机会。于是父子之间有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田文对田婴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答:“孙子。”
田文又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
田婴答:“玄孙。”
田文继续发问:“玄孙的孙子又叫什么?”
田婴看来不善于辩论,一张嘴就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这样奇葩的问题,田婴又傻眼了,只好老老实实地说:“我也不知道啊。”
田文趁机说了一大段话,彻底征服了田婴。
田文说:“父亲您为国家效力,官至相国,历经三任君王了。齐国的领土没有一点扩张,而您的家财有万金之巨,您的儿子之中没有一个贤明的人。我听说‘将门有将、相门有相’,您这里却不是这样。如今您的妻妾们都穿着绫罗绸缎,而您的门客们连一身粗布衣服都没有;您的小妾哪怕身份再低微每顿饭菜里肉都吃不完,而您的门客们却连糟糠都吃不上。您又只顾着聚敛财富,想着留给子孙后代,传给那个您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的人。国家的威望一天天地受损,您都顾不上。我私下里认为您这么做不对啊!”
看来田文说的没有错,田婴的儿子没有一个贤良的,田婴从来就没有听他哪个儿子说过这样有水平的话。从此田婴看重起田文来,让田文主持家务,负责门客的招待和管理工作。
田文的工作很有成效,听说田婴家里出了一个好儿子,把前来投靠的门客照顾得很周到,于是投奔而来的人络绎不绝,田婴的门客队伍一下发展壮大起来。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养那么多门客干什么?门客的作用可大了去了。那个时代军队属于君王,朝中的大臣手里没有军队,一旦发生什么变故,怎么保护自己?门客的作用其实就是私人武装,平时白吃白喝地养着,一旦有事,是需要他们拿起武器保护主人的。
就这样,田文贤良的好名声就在各个诸侯国里传开了。
各诸侯国中的大臣和田婴来往密切的,都劝田婴立田文为继承人。田婴也答应了这件事。
这段记载仔细想想非常蹊跷。田婴的正室没有儿子吗?难道他那四十多个儿子都是庶出?从最后田文成了继承人来看,很可能是这样。要知道前面说得很明白,田文的母亲身份很低,按理说田文在家族里的地位也高不到哪里去。最后田文却成了继承人,只能说明田婴没有嫡子。
再一个,他田婴立继承人,和各个诸侯的人有半毛钱的关系吗?显然没有。那么那些人如此热心图什么呢?要我看田文暗地里肯定没少运作,私下不知道使了多少银子,和现在花钱雇水军跟帖、点赞、涨粉没什么区别。
也可能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古人都是热心肠啊。呵呵...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1-09 22:03:36 +0800 CST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2017-11-10 19:47:18
周末快乐
-----------------------------
同乐!同乐!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1-10 19:56:02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二)
就这样,田文成了田家仅次于田婴的最有声势的人。田婴去世后,田文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田婴的家业,这就是孟尝君。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孟尝君是田文的谥号,是在他死后后人这样称呼他的。
“君”在当时是一种称号。诸侯国中获得国君赐封领地的人,被成为“君”。因为当时天子是周王室,各诸侯国在受封时都是有爵位的,公、侯、伯、子、男分得很清楚。诸侯国中再分封,只好用“君”来称呼。汉朝以后享有食邑的都封有爵位,“君”的称号也就消失了。
田文成了家长之后,继续加大招揽门客的力度。在我们的理解里,门客似乎应该是账房先生、师爷、参谋一类的人物,事实中也的确不乏这样的人,但田文似乎更偏爱打手,不管好赖全都往怀里划拉。结果前来投奔他的人中,很多都是在各地犯下命案而走投无路的通缉犯,田文一概收留。只要投到他门下,全都好吃好喝地招待。可想那需要多大的开销!好就好在他老子田婴给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才能供得起田文如此可劲儿地造啊。
田文对待门客那可是无微不至。但凡有人前来投奔,田文一律亲自接待,嘘寒问暖。还在接待室的屏风后面安排下书吏,田文和投奔者拉家常,把人家的家底问了个一清二楚。而田文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查户口,而是问清了投奔者的家庭情况后,立刻安排手下到人家家里慰问,送上丰厚的礼物,倾心与人家结交。结果就是投奔者回家后,发现全家人没有一个不夸田文好的。可不是么,吃人家嘴软、那人家手短,结果把投奔者感动得一塌糊涂,铁了心跟定田文了。
有一次田文在晚上请门客吃饭。上菜的时候,可能是侍者忙前忙后,挡住了火光。门客没能看清楚田文餐几上的菜是些什么,就以为田文吃的菜比自己的好,一气之下,甩手就走了。田文赶紧追出去,问清楚情况后,田文亲自把自己的餐几端到门客面前。门客一看,和自己吃的菜完全一样。这让门客深感羞愧,为了谢罪,竟然拔剑自刎!
这样的故事估计会让现在人感到莫名其妙,不就一场小误会么,犯得着要用生命为代价偿还吗?
这只能说现代人的道德观念和古人比起来差了不知道有多少个数量级了。古人是把名声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所谓“重大义、轻生死”,那可不是嘴上随便说着玩玩的,是有切实举动支持的信仰。现在的人么,唉...
不过这位门客的忠义行为,很好地为田文做了一次广告。这让田文在舆论界的口碑好到了极致,齐国乃至很多外国的士人都来投奔。田文也不分贵贱,来者不拒,并且对待大家全都一视同仁,把所有的人都哄得屁颠颠的,觉得田文和自己的关系最铁。
司马迁在这里的记述似乎有些问题,后面讲述冯驩(音huan,第一声)的故事的时候,明显门客是分上中下三等的。也可能是初期田文不分彼此,后来门客太多,田文被坐吃山空,接济不上了,就只好按才能给门客分分类。
秦国的秦昭王听说了田文贤良的好名声,就想请田文来秦国当相国。因为担心齐国不肯放人,秦昭王不惜让自己的一个儿子泾阳君去齐国做人质。此时的田文在齐国任什么官职呢?司马迁在这里没有介绍,似乎田文没什么重要的官职,于是田文就准备动身去秦国。田文的门客们都不希望田文这么做,纷纷劝他别去,田文不听。
此时苏秦在齐国做相国。苏秦的弟弟苏代也不希望田文去秦国,于是就登门拜访。苏代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和他的哥哥苏秦齐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就是苏代讲给赵惠文王的。
苏代发挥他讲故事的本领,上来就给田文讲了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早上我在来的路上,看见一个木偶人和一个土偶人说话。木偶人说:‘天要下雨了,你啊,就要完蛋了!’土偶人说:‘我是土做的,死了也将化为泥土。而你呢,今天如果下雨,你就会被流水卷走,还不知道会被带到哪里去呢!’现在的秦国,就是一个如同虎狼一样残暴的国家,而您还想去哪里做官。如果将来被困在那里回不来的话,你不就成了被土偶人笑话的那种人了吗!”
听了苏代的话,田文打消了去秦国的念头。
苏代当真是为了田文个人安危考虑,才劝说田文不要去秦国的吗?很难说这是他的本意。从后期田文的表现来看,他个人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让这样一位能人去秦国做相国,显然对齐国不利。苏代如何会愿意秦国能得到这样一位人才,给自己的哥哥增加工作难度呢?田文待在齐国哪里都不去,才符合苏代兄弟们的利益。劝田文就做个土偶人,生于泥土(齐国),死于泥土(齐国),哪里都不去,是最好的情况。
田文是留下了,留在齐国的田文都在做些什么呢?《史记》里也没有明确交代,似乎并没有做什么高官,因为这时齐国的相国是苏秦。我想田文肯定不甘心如此碌碌地度过一生,自己的父亲是相国,那么自己怎么也要弄个相国来当当啊。
机会终于还是来了,这次又是秦国的秦昭王。秦昭王对于田文始终念念不忘,有时候得不到的反而是最好的。齐湣王二十五年,田文还是去了秦国。
《史记》在这里的记载很奇怪,齐湣王在位仅仅十七年,所以这个“二十五年”又是什么意思?应该是司马迁弄错了年份。
另外,田文这次为什么会去秦国呢?苏代呢?怎么不再来劝说?从后文的记载来看,这次田文离开齐国,是受到了齐湣王的政治迫害,田文被逼出走的。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1-13 08:54:52 +0800 CST  
勘误:重大失误!在下学艺不精,考证不严,于古诗文网上所载《史记-六国年表》中只记录了序言,没有记载详细年表,故“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二)”中对于“齐湣王二十五年”妄加怀疑,遗笑天下,在下深以为恨。今天找到了详细年表,特更正如下:
齐湣王二十五年是公元前299年,齐湣王在位共四十年,不是十七年。
再次为在下的胡说八道向读者朋友道歉!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1-14 21:23:49 +0800 CST  
勘误:
苏秦死于公元前317年。苏秦说服六国合纵对付秦国后,配六国相印。合纵被秦国破坏后,苏秦去齐相,代替苏秦的就是田婴。
田婴死后,谁为齐相?是田文吗?似乎不是,我没有找到相关文字记载。不好说。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1-14 21:57:47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三)
成书时间略晚于《史记》的另一本史学著作《战国策》里,也记载了多个田文和门客们互动的故事。其中一条说的是前来劝说田文不要去秦国的人是苏秦。这个故事明显有误,此时的苏秦已经死了。《史记》中记载为苏代是有可能的。
田文来到秦国,立刻被秦昭王任命为相国,主持秦国国政。可是没过多久,田文这个外来户就受到了秦国本土政治势力的排挤。有人跑到秦昭王耳朵边上煽风点火:“田文是位贤人啊,又是齐国的王族,如今做我们秦国的相国,他一定会把齐国的利益放在我们秦国利益的前面,胳膊肘向外拐啊,我们秦国可就危险了!”
于是一年前苏代劝说田文的那种尴尬局面就来到面前,秦昭王果断罢免了田文相国的职务,并且把他软禁了起来,还打算杀掉他。这一下田文肠子都悔青了。
为了活命,田文想出了一招“走后门”。秦昭王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田文不知道怎么的还认识她,于是就想通过这位妃子给秦昭王吹点枕边风,好让秦昭王放过自己。
然而这位妃子狮子大开口,她听说田文有一条全部用白色狐狸皮做成的皮袄,价值千金,天下无双,就要求田文把这件白狐皮袄送给她作为好处费。
这下田文可犯了难。田文倒不是舍不得一件皮袄,关键是田文已经把这件皮袄送给秦昭王了,眼下手头又没有合适的替代品。田文和跟随他来到秦国的门客们商议该如何是好,门客们各个都摇头,想不出好办法。
这时,门客中一位有“特殊才能”的站了出来,他的本领就是当小偷,不过他这个小偷不是靠飞檐走壁潜入别人家里偷盗,而是采取下三路,装狗钻狗洞潜入别人家里。平时这种下三滥的招数就是门客们取笑的对象,如今却派上了大用场。
这位门客对田文说:“我可以把白狐皮袄给偷出来!”说干就干,当晚这位门客就装成一条狗,钻进了秦王宫的仓库里,把白狐皮袄给偷了出来。
秦昭王的宠妃得到了白狐皮袄,自然心花怒放,在秦昭王面前说了很多田文的好话。秦昭王耳根子一软,恢复了田文的自由。
田文一被释放,立马跑路。田文带着门客们封锁消息,偷偷地逃出了咸阳。一路上假报自己的姓名,没日没夜地逃向函谷关。
田文这一次对秦昭王的判断很正确,果然没过多久秦昭王就后悔了,派人去找田文,发现田文早跑了,急忙发兵追赶。
田文这里一路逃到了函谷关前,正赶上半夜。秦国法令鸡叫后函谷关才开门,放旅客出入。此时天还没亮,关门紧闭着。田文心急如焚,哪里还有心思坐等天亮呢?于是门客里又一位有“特殊才能”的门客站出来了,这位门客的本领就是学鸡叫,而且还学得很像。当然他也是门客们平日里嘲笑的对象。
这一次这位门客又派上了用场,他立刻学起了鸡叫。这一下函谷关内外的村子里鸡都跟着叫了起来。守关的士兵也没整明白是怎么回事,只能按规矩打开了关门。
就这样田文带着门客们安全地逃离了秦国。他们出关不久,秦昭王的追兵就追到函谷关。要不是那位会学鸡叫的门客,这次田文就在劫难逃了。
这就是“鸡鸣狗盗”的来历。原本还看不起这两人的门客们,这一次无不叹服,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小瞧这两人了。
离开秦国后,田文和门客们取道赵国回齐国。在赵国,平原君赵胜热情款待了田文一行。
田文一行在赵国还出了点状况。当他们来到某个县城时,这里的赵国人都听说过田文的贤名,一起前来围观。见到田文后,忍不住取笑起田文来,“我们原本以为薛公(田文封地在薛)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壮汉呢,谁成想今天见到了本尊,竟然是个个子矮小的小子啊!”
这一下把田文激怒了。带着门客下车就动起手来,当场砍杀几百名围观他的群众。这些赵国人不是吃饱了撑的么。田文杀了几百人居然还不解气,里外里带着门客挨家挨户地杀人,杀光了县城里居民后才离开。
这个做法实在不应该。有辱田文“贤”的名声啊。
回到齐国后。齐湣王听说田文在秦国当相国的事。又因为之前是自己做得不对,逼走的田文。所以田文一回来,齐湣王立刻任命田文为相国,把政务全交给田文打理。
这里《史记》记载的是“齐湣王不自得”,得通“德”,说明错在齐湣王。至于齐湣王究竟做了什么对不起田文的事,《史记》里却没有明确记载。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1-15 22:31:12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四)
田文掌握齐国大权后,开始怨恨起秦国来,因为这一趟秦国之旅实在太憋屈了。田文派人去魏国和韩国,联合这两国准备一同进攻秦国,报仇雪恨。
因之前齐国曾帮助魏、韩一同攻打过楚国,有恩,魏、韩两国同意了田文的计划,并派出军队交由田文指挥。
田文率领齐、魏、韩三国联军一路向西,来到了洛阳附近。这里是苟延残喘的周天子的地盘,要想攻打函谷关必须经过这里。田文就派人向周天子索要物资和粮食。
此时的周天子已经成了各光杆司令,名义上他还是天下的领导,但已经没人把这个领导放在眼里了。春秋时期还有“五霸”提倡“尊王攘夷”,到了战国时间周天子的国际地位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诸侯国的国君。声望没了,地盘也就剩下洛阳周边那一小块地区,要钱没钱,要粮没粮,穷得叮当响。
周天子哪里能拿得出物资补给田文的三国联军呢,好在田文的老熟人苏代是洛阳人,这一次就为周天子前来劝说田文。
苏代不愧是纵横家,脑子好使,嘴皮子厉害。他对田文说了一大段话,总结来说讲了三个意思。
一是齐国已经帮魏、韩打败了楚国,如果这次再打败秦国,那么魏、韩南面和西面的威胁消除,下面就只能联合起来对付齐国。这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二是劝田文不要对秦国发起攻击,而是可以通过周天子从中斡旋,给秦昭王带话。田文既然来了那也要装装样子,把军队陈列在函谷关前,摆个pose就行了。
三是重点,既然来了一趟大家都要有好处,那么这个蛋糕怎么分呢?秦国免受被攻击,条件是放回被扣留的楚怀王,并要求楚国割让东面和薛相邻领土给齐国,这样薛就不再位于边境地区,不再有威胁。楚怀王能被释放,心里肯定会感激田文。魏、韩、赵三国有齐国做后盾,也不担心秦国的威胁,也会感激田文。而周天子也不需要破费了,不必再给田文的联军提供补给。
田文听了感觉不错,再说他也没有把握一定可打败秦国,借坡下驴也不错,还能得到好处。就按照苏代的意思安排,让魏、韩两国派出使臣去秦国和谈,分别和秦国签下和平协议(当然也就是一张废纸)。周天子也从中周旋,最终苏代的策划基本实现。只是秦国没有放回楚怀王。
田文的这一次合纵攻秦,极大地提高了田文的威望和国际地位,同时还捞到很多好处。田文很满意。
可是有一个人不乐意了,这个人就是齐湣王。田文当齐国相国以来,难免会有擅权的举动,为自己捞好处肯定也是有的,但是这样就损害了齐湣王的利益。田文声势的提高,客观上对齐湣王的地位构成了威胁。本来齐湣王就对田文有所忌惮,前面又干过逼迫田文出走的事情。如今看到田文在国际舞台上呼风唤雨,自己只是活在田文的阴影里了,齐湣王对田文的不满更加加深。这时,一件大事引爆了齐湣王和田文之间的矛盾。
公元前294年,齐国发生了“田甲劫湣王”的恶性事件。我查了很多史籍,可惜都没有找到对这一事件的描述,从字面上理解显然是一位叫田甲的大臣劫持了齐湣王,应该是一场未遂的政变。齐湣王安然无恙,政变被镇压下去。
接着,齐湣王开始了清算,显然,矛头直指田文。田文有口难言,混乱之中只得跑路以求自保。这时,有个人给齐湣王上书,称田文没有参与谋反,并且说自己愿意拿性命为田文担保。这个人言出必行,来到齐王宫门外拔剑自刎而死。
这又是什么人呢?甘愿为田文而死?原来几年前田文刚被齐湣王任命为相国的时候,派一位叫魏子的门客去薛收税。可是魏子连续去收了三次,却什么都没带回来。田文就叫来魏子询问原因。魏子说:“我认识一位贤人,他正好生活有困难,我就假借您的名义把收来的税收全送给这位贤人了。所以什么也没拿回来。”
田文显然认为魏子是在编瞎话骗他,自己把税收私吞了。一怒之下赶走了魏子。
等到这次田文有难,那位接受了魏子赠与的贤人为了报答田文的恩情(他以为是田文让魏子给他的,不知道是魏子自说自话),所以才做出那样的壮举。
可能又要有读者朋友感到不理解了,不就是拿了点你的好处么,至于要用性命来报答?要知道古人收税可不是收现金,收的都是粮食和布匹。这位贤人从魏子那里得到的,也是粮食和布匹。古时候是农业社会,不像现在商业社会,只要手里有银子,粮食那里都买得到。那时候家里没粮,是要饿死人的。没布做衣服御寒,也是会冻死人的。所以收了魏子的馈赠,等于就是救了他全家人的性命。在他看来,全家人的性命已经是田文给的了,如今只用自己一人的性命来报答,家人还能活下去,不就是很正常的么。
我们要再一次被古人的精神境界所感动了。
这一下齐湣王也受到震动。派人详细调查田甲谋反事件,最后发现田文的确没有参与。于是齐湣王派人找到田文,请他回国再次执政。
齐湣王是否真心实意地请田文回来?要我看未必,好不容易扳倒了田文,怎么还能再让他回来?齐湣王这么做很可能就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已做做姿态而已。
田文估计也看穿了齐湣王的意图。这时候他和齐湣王之间的裂痕已经无法修复了。田文就上书,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放弃了相国的职位,请求回到封地薛去养老。
齐湣王求之不得,同意了田文的要求。
代替田文任齐国相国的,是一位从秦国逃难到齐国的将领,名叫吕礼。吕礼逃到齐国很可能是秦昭王的一个阴谋,让吕礼为齐相,暗中帮助秦国,以连横破坏苏秦倡导的合纵。所以吕礼一上任,立刻着手破坏山东六国之间为了共同对付秦国的联盟,而一直周旋在山东六国之间维护这一联盟的苏代,就成了吕礼的重点打击对象。
苏代又一次找到了田文,对他说:“周最对于齐国贡献很大,齐湣王却赶走了他,听信身边小人的话任用吕礼为相,这是要和秦国联合啊。秦、齐一旦联盟,吕礼和那些小人就会受到齐湣王的重用,您在秦国和齐国的地位就会下降。您应该立刻动身去赵国,说服赵国和秦国、魏国和好,并劝说周最回到齐国。这样您的仁义都会被天下称赞,齐湣王赶走贤人的名声也能得到挽回,秦国和赵、魏两国和好,就不再需要和齐国联合。齐国不与秦国联合,天下还会看重齐国,齐湣王身边的小人就会被赶走,您还将是齐湣王唯一可以信赖的人。”
田文按照苏代的建议,开始着手破坏秦国和齐国联合的计划。这一下,吕礼调转枪口,田文成了被陷害的目标。
田文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他很快找到了对付吕礼的办法。田文给时任秦国襄国的穰侯魏冉(也称魏厓,前一阵很火的“芈八子”的同父异母弟弟)写信,挑拨离间,把苏代劝说他的话改换个头面,说什么秦国一旦和齐国联盟,吕礼地位就会超过您魏冉。您要做的就是出兵攻打齐国,威慑赵国、魏国,这样一来齐王和各国都要讨好您,您的地位才能稳固。
魏冉果然上当,劝说秦昭王出兵攻打齐国。这样一来,吕礼在齐国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
于是,形势发展到最后,田文和吕礼都没得到好处,苏代成了笑道最后的人。苏代一生游历各国,受到各国的重用,最后平安风光地度过了一生。
田文却再也得不到齐湣王的信任了。他只好待在薛,成了独立于各国之间的一个半独立割据势力。晚年的齐湣王灭宋国之后,日益骄横。看田文不顺眼已经很多年的齐湣王,就想顺带手把田文也给收拾了。田文只好逃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相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用乐毅,联合秦、韩、赵、魏,发五国之兵攻打齐国。田文竟然帮助魏王,指挥魏国军队反攻自己的祖国。齐湣王逃到了莒(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最后被楚将淖齿所杀。
齐湣王的儿子在淖齿之乱中躲到了民间。一年后,看到局势有所稳定后,才敢现身,被百姓拥立为齐王,是为齐襄王。随后田单在即墨起兵,利用燕昭王死后燕惠王与乐毅的矛盾,赶走了燕军,迎齐襄王于莒,齐国复国。老蒋逃到台湾后天天嚷嚷“勿忘在莒”,说的就是这个典故。
齐襄王初立,忌惮田文的威望,就想拉拢田文。他派人到魏国把田文迎回了齐国,对他很友善。可是此时的田文已经老了,没过多久,田文去世。
田文死后,他的儿子为了争夺继承权相互攻打。石虎的那几个儿子就和田文的儿子们一模一样,结果也惊人相似,内讧导致外敌入侵,齐襄王联合魏国一起攻灭薛,杀光了田文的子孙,薛重新纳入齐国版图,田文绝嗣。
田文死后,上谥号“孟尝君”。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1-18 21:33:32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五)
孟尝君田文死了,他的故事就结束了吗?没有,田文故事中最著名的一节,就是“冯驩客孟尝君”。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这个故事单独列出来写,挂在《孟尝君列传》的后面。
关于“冯驩客孟尝君”的故事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史记》版,另一个是《战国策》版,二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谁对谁错?不知道,无从查考,不过各有各的精彩,真假已经不重要了。我不打算揉在一起讲,还是分开了都讲一遍。啰嗦就啰嗦点,如此精彩的故事,啰嗦一点又何妨?
田文养士的名声刚在齐国传开的时候,冯驩听说了,穿个草鞋就来见田文。这一举动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冯驩家里很穷,二就是冯驩有意考验一下田文,想看看田文好士是否只是徒有其表。
田文的举动应该令冯驩很满意。田文亲自接见,并恭敬地对冯驩说:“先生不以和我田文交往为耻,亲自前来,是有什么可以教教我田文的吗?”
冯驩说的很干脆:“听说大人您喜欢结交士人,我这个穷光蛋以后就跟着您混了!”
田文就把冯驩安排到低等客房(传舍)里居住。过了十天,田文问管理客房的家仆:“那个新来的客人平常都做些什么?”
家仆说:“冯先生真是穷得叮当响啊,只有一把剑,连个剑鞘都没有,就用一根草绳系在腰间。没事的时候就弹着他的剑唱到:‘长剑啊,我们回家吧,这里都吃不到鱼。’”
田文就把冯驩安排到中级客房(幸舍)居住,伙食里能吃到鱼了。
又过了五天,田文再问管理客房的家仆道:“这下冯先生都做些什么?”
家仆说:“冯先生又弹着剑唱到:‘长剑啊,我们回家吧,这里出门都坐不上车!’”
田文就把冯驩安排到高级客房里(代舍)居住,出门有车坐了。
又过了五天,田文再去问家仆。
家仆说:“冯先生还是弹着他的剑唱到:‘长剑啊,我们回家吧,家里的人都不能奉养!’”
田文听了,心里老不痛快!
就这样冯驩在田文家里混吃混喝,过了好多年。田文被任命为齐国相国后,封地为薛,食邑万户。这时,田文家里的门客有三千多人,田文正常的工资已经无法负担这么大的开销了。田文就派人到薛去放贷,希望能增加些收入供应门客的伙食。可是田文的金融生意经营得很失败,一年过去了,放出去的钱,本金大多都收不回来,更别提利息收益了。
眼看这家里那点家底就要被门客们坐吃山空,田文忧心忡忡,就问左右:“你们中有谁能去薛把债收一收啊?”
管理客房的家仆就说:“冯先生身材高大,气势不凡,又年长,没有什么其他的技能,让他去收债应该可以。”
田文就把冯驩请来,对他说:“我的那些宾客们都不知道我田文没什么本事,还肯赏脸跟随于我,有三千人之多。我的薪水和薛的税收已经不足以供养这么多门客,所以我才让人到薛去放贷。可是都过了一年,放出去的债大多连利息都收不上来。如今门客们的伙食费都快接济不上了,我想让先生替我去薛一趟,把债收一收。”
冯驩答应得挺痛快:“诺!”向田文告辞之后,来到了薛。
到了薛之后,冯驩很快收上来十万钱的利息。于是冯驩先用这些钱酿好美酒,又卖了好几头肥牛,命人给所有借钱的人传话说:大家都来聚会喝酒,带上借款的凭据,能还本钱的就带上钱来,不能还钱的只要人能来也行。大家一听,有酒有肉,不能还钱也没关系,那干嘛不来?
到了约定的那天,所有借钱的人都来了。冯驩下令上酒,把牛都杀了,把肉炖上。大家酒足饭饱之后,冯驩一一向每个借钱的人核对账目。有能力还钱的,就约定好还钱的日期。家里穷得都揭不开锅的,就当面烧掉了借款的凭据。
这些事都做完后,冯驩对大家说:“田文大人之所以借钱给你们,是让你们都可以有本钱经营自己的产业,向你们索要利息,是为了供养他的门客。现在能还钱的就约定日期,没钱的就不用还了。大家饱餐一顿。你们有这样的封地主人,千万不能辜负他啊!”
大家听了冯驩的话,全部起身离席,向冯驩下拜,纷纷表示自己永远忠于田文的心意。
冯驩烧掉借款凭据的消息传到了临淄,田文那个火大啊,当即命人到薛把冯驩叫了回来。
见到冯驩后,田文怒气冲冲地说:“我田文养了三千门客,所以才在薛放贷来增加收入。我的薪水和薛的税收本来就不够用了,而借钱的那些人还不能按时支付利息,门客们的伙食费都快付不出来了,这才让你去收债。听说你收了不少利息,却把钱全花在买酒买肉上面,还烧了借款的凭据,你这是要干什么?”
冯驩肯定早有准备,所以不慌不忙地回答:“我是花钱买酒买肉了,咋地?不准备那些好吃的,能把欠债的人都聚集到一起吗?他们人不能来,我怎么知道他们是否能还得上钱呢?有钱的,就约定还款日期。没钱的,你就是派人看守他们十年,他们还是还不上啊。利息越积越多,把他们逼急了,他们只有逃跑来躲避债务。把人逼跑了,您的债还找谁要啊?这样说好听的是您只顾赚钱却不爱惜百姓,说难听的是您逼迫百姓流离失所,给国家带来人民背叛国君的恶名。这不是可以安抚百姓并彰显您名声的做法。烧掉那些根本就收不回来的借据,扔掉那些毫无用处的虚名,让薛的老百姓们爱戴您并颂扬您美好的名声。我这样解释您还有疑问吗?”
田文听了,连忙拉着冯驩的手,为自己刚才的失礼而道歉。
又过了几年,田文贤良的名声传遍了各国。秦国和楚国就暗中指使一些小人在齐湣王耳朵边说田文的坏话。齐湣王上了当,又忌惮田文日益高涨的名气,还掌握齐国朝政,就罢免了田文的官职,把他一撸到底。田文无奈,只好回封地薛去。
田文的被免官,让他经营多年的人设瞬间崩塌了。原先跟随他的很多门客一看风头不对,纷纷离开田文。只有一些忠诚义士还跟随着他。
冯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找到田文并对他说:“借我一辆车,让我去秦国,我一定能让大人你重新官居要职,封邑增加,怎么样?”田文对冯驩的能力有了了解,就放心地给了他车马和充足的盘缠,让他去游说秦昭王。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1-23 19:10:08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六)
冯驩见到了秦昭王,开始鼓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天下四处闯荡的说客们,驾着马车来的秦国的,都是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让秦国强大而削弱齐国。驾着马车去齐国的,都是希望让齐国强大而削弱秦国。秦国和齐国就是两个对立的大国啊,一定会分出高低上下(雄雌),占上风者(雄者)得天下。”
秦昭王似乎对这样的话题特别感兴趣,听冯驩这么说,立刻挺直了身子问道:“先生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秦国不落在下风(雌者)呢?”
冯驩说:“大王您听说了齐国的田文被齐王废黜的事吗?”
秦昭王说:“听说了。”
冯驩趁机忽悠:“让齐国受到全天下重视的,就是因为有田文啊。如今齐王却免了他的官职,他一定心生怨恨,背叛齐国。如果大王能把田文请到秦国来,那么齐国国内的详情和人事,都会被大王您所掌握,整个齐国都有可能被大王您收入囊中,这何止是占上风那么简单呢!大王您赶快派使者带上厚礼去齐国迎接田文,千万不可错过时机。一旦齐王有所觉悟,重新启用田文,那么秦、齐两国谁为雄雌就不好说了!”
我们有时也怀疑秦昭王的智商需要充值啊,如此轻易地就被冯驩说动了。秦昭王很高兴,立刻屁颠屁颠地派出十辆车组成的高规格使团,带上百镒(秦国计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两)黄金动身去齐国迎接田文。
冯驩则抢在秦国使团之前回到齐国,见到齐湣王并继续他的忽悠,一上来冯驩又说了一遍“天下说客驾着马车”的说辞,然后威胁齐湣王,说田文一旦入秦,则秦国天下归心,临淄、即墨的土地将不会再是齐王的了!最后,冯驩忽悠齐湣王道:“大王您为何不趁秦国的使团还为到达之际,赶快恢复田文相国的职务,增加他的封邑,这样一来田文一定会高兴地接受大王的任命。秦国就算再强大,也不会强行请他国的相国去秦国做官。这样就能瓦解秦国的野心,断绝秦国称霸天下的图谋!”
齐湣王也被说动了,对冯驩说:“好得很!”
不过齐湣王还留了个心眼,他派人到齐国边境上守候,不久果然看到秦国的使团来的齐国。这时齐湣王才完全相信了冯驩的话,立刻抢先一步到薛迎接田文,恢复他相国的职位,还加封一千户人家给田文做封邑。
秦国的使团听说田文官复原职了,只好灰溜溜地离开。
成功完成了使命之后,冯驩也向薛出发,在半路上迎接田文。
田文见到冯驩后,感慨地说:“我田文好养门客,曾经门下食客三千,这都是先生知道的事。可是那些家伙看到我失势,竟然都背叛我离开了我,没有人再管我的死活。如今幸亏有先生帮助,我才能官复原职。那些离开我的门客还有什么脸面再来见我?如果他们之中还有谁有脸再来见我,我一定会把口水吐到他们的脸上,狠狠羞辱他们一番!”
此时的冯驩估计正在为田文驾车,听了田文这么说,冯驩立刻停下车来,下车向田文行礼。田文也赶快下车还礼,问冯驩道:“先生这是要替那些门客向我道歉吗?”
冯驩说:“我不是要替他们向大人您道歉,是因为大人您的话说的不对啊!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然的规律,大人您知道吗?”
田文恭敬地说:“我实在愚钝,不明白啊。”
冯驩就接着说:“活着的生物总有死的一天,富贵的人容易豢养门客,而贫穷的人连朋友都很少,这些就是事物的必然规律。大人您没有看到过赶集的人吗?早晨集市开门的时候,人们都争抢着往门里挤;而日落之后,人们再经过集市时看都不会看上一眼。这难道是人们喜欢早上而厌恶晚上吗?不是,是因为集市里的东西都卖光了的缘故。所以大人您一旦失势,门客们都离开您不就是很正常的事么!希望大人您对待那些门客还和原先一样。”
田文听了,赶忙一再对冯驩行礼,说:“一定按照先生说的去做。先生您教导我的,我怎敢不听啊!”
这就是《史记》版“冯驩客孟尝君”的故事。
相比于《史记》版,《战国策》版作“冯谖(音xuan,第一声)客孟尝君”。两个版本有所不同,而《战国策》版的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齐国有个叫冯谖的,家里很穷,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冯谖听说田文在养士,就托朋友给田文带话,说希望投到田文门下做门客。
田文问帮冯谖带话的人:“这位先生有什么爱好?”
回答:“没有。”
田文又问:“这位先生有什么本领?”
回答:“没有。”
田文给逗得笑了起来,就说:“好吧,就让他来吧。”
冯谖来到田文家里后,服侍门客的仆人们都听到田文和冯谖朋友的对话,认为田文会看不起冯谖,就用很差的伙食招待冯谖。
没过多久,冯谖就做出了他那著名的举动。冯谖靠着柱子弹着剑唱到:“长剑啊,我们回家吧,这里没有鱼吃!”
仆人们就把冯谖的举动汇报给了田文。田文说:“给他鱼吃啊,伙食标准和所有的门客都一样。”
又没过多久,冯谖继续靠着柱子弹着剑唱到:“长剑啊,我们回家吧,这里出门没车子坐!”
仆人们听了都笑出了声,就把冯谖的举动又汇报给田文。田文说:“给他车子坐,待遇和有车坐的门客一样。”
于是冯谖天天坐着车子、怀揣着剑出门得瑟,看到熟人就对人家说:“我给孟尝君做门客了,怎么样!”(“孟尝君客我”)
然而这样冯谖还没满足,又没过多久,冯谖又开始弹着剑唱歌了,这次他唱到:“长剑啊,我们回家吧,家里人不能奉养!”
仆人们听了都开始讨厌冯谖,认为他实在是贪得无厌。
然而田文表现出宽容的态度,听说后没有生气,请冯谖来问他:“先生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吗?”
冯谖回答说:“家里还有老母。”
田文就派人按时给冯母送去吃穿用度,冯母的日子不再贫乏。于是冯谖就不再唱歌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1-27 21:30:48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七)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田文在家里挂出一张告示,问他的门客们:“你们之中有谁精通计算的,可以帮我去薛收债吗?”冯谖看到了,把名字写到了告示上,说:“我可以!”
田文看了告示,很奇怪,问左右的仆人:“这位先生是谁啊?”他早就把冯谖给忘了。
左右都说:“这就是那位唱‘长剑啊,我们回家吧’的先生。”
田文听了也笑了起来,说:“这位先生果然有本事啊,是我辜负了他,都不曾接见过他。”
于是田文派人把冯谖请来,向他道歉道:“我田文公务缠身,总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困扰,我为人又有些愚笨,公务总也处理不完,以至于都没有时间向先生请教。先生没有怪罪我,还愿意替我去薛收债吗?”
冯谖说:“我愿意!”
田文很高兴,立刻安排车马,把借债的文书都装上车,准备送冯谖去薛。
一切收拾停当后,冯谖来向田文辞行。冯谖问田文:“债务收完了,您看我买些什么回来呢?”
田文也没有在意,随口就说:“先生看看我家里还缺些什么,缺什么就买什么吧。”
冯谖来到薛,把所有欠债的人都召集起来,一一核对借据。债务核算清楚后,冯谖对大家说:“田文大人让我告诉大家,你们欠的钱都不用还了,就当作是田文大人送给你们的!”说完,一把火把借据烧个精光。
欠债的百姓们再也没有想到田文会对他们这么好,幸福来得太快还都反应不过来啊,于是大家齐声欢呼“万岁”!
做完这些事,冯谖立刻赶回了临淄。天一亮,冯谖就前去拜见田文。田文又感到奇怪,冯谖居然这么快就把债收回来了,立刻穿戴整齐后接见冯谖。
田文问道:“债都收完了?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冯谖回答:“都收完了。”
田文又问:“那买了些什么回来?”
冯谖说:“大人您说过‘买些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回来’。我私下里盘算,大人您的府库里充满了珠宝,牲口圈里养满了牛羊,后院中美女多得都快住不下了。我觉得大人家里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义’啊!我就替您买了‘义’回来。”
冯谖这话让我想起了一位朋友和我开的玩笑:“你什么都不缺,就是缺点德啊!”
田文给弄糊涂了,“这‘义’又是怎么说的来着?”
冯谖不紧不慢地回答:“大人您只有区区薛一小块封地,却还不知道爱惜子民,反而去做放贷牟利这种营生。我就假借大人您的名义,免去了所有欠债者的债务,把借据当众全部烧掉了,百姓们都感动地称您为‘万岁’。这就是我为大人您买来的‘义’啊。”
田文一听,气得杀人的心都有了,可是借据烧都烧了,如今说什么都是马后炮,只好无奈地说:“得,先生您就哪凉快哪待着去吧!”
这之后又过去了很多年。齐湣王受到小人的挑拨,废黜了田文的职务,还美其名曰:“我怎么敢用先王的大臣呢?”言下之意没送你到地下去伺候先王就算不错了。
田文无奈,只好收拾行李回到封地薛去。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田文走到离薛还有百里远的地方,薛地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在路边迎接田文,还献上美食与美酒。这让刚从人生巅峰跌至低谷的田文大为感动。田文回过头来,对跟随着他来到薛的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我现在终于看见了!”
应该说,冯谖是个有长远眼光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准备好后路,以防不测。就这一点,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如果故事就这样结束了,那还不足以显示出冯谖的才干。他不但能帮田文准备下逆境时的落脚点,还能帮助田文东山再起,重新回到人生的顶峰。
冯谖就对田文说出了一段有名的话:“狡猾的兔子都有三个巢穴,才能够安全地生存下去。现在大人您仅仅才有一个栖身之所,还不足以安稳地生存。请让我为大人营造另外两处巢穴吧。”这就是成语“狡兔三窟”的来历。
田文立刻给冯谖准备好五十辆车的使团,载上五百两黄金,冯谖来到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游说梁惠王(即魏惠文王)。
冯谖对梁惠王说:“齐王把他的贤臣田文拱手送给天下的诸侯啊,谁先把田文请来执政,谁的国家就可以国富兵强!”冯谖之所以敢这样忽悠梁惠王,还是仰仗了田文在国际上良好的声誉。
梁惠王显然早就听说过田文的贤名,立刻派出更加庞大的使团,有一百辆车,载上一千两黄金前去迎请田文。为了给田文腾位置,梁惠王还把他的相国改任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去了,把相国的位置腾出来准备授予田文。
冯谖则提前返回薛,对田文说:“一千两黄金,丰厚的聘礼啊。一百辆车的使团,规格很高啊。但是您千万不要接受,目的就是要让动静弄得越大越好,让齐王知道知道。”于是魏国的使团一连来了三次,田文都礼貌地谢绝了梁惠王的好意。
这一下,齐湣王不淡定了,就连原先在齐湣王身边说田文坏话的那些大臣们也感到很害怕,生怕田文一旦去了魏国,会对他们不利。于是齐湣王派太傅带上黄金千两,两辆四匹马拉的、装饰着精美纹路的车子,朝服、佩剑各一套,来到薛向田文道歉,“寡人前一阵昏了头啊,让鬼魂迷了心窍,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得罪了大人。大人可以不考虑寡人,但是念在祖宗宗庙的份儿上,还能否重新回到都城执掌朝政呢?”
冯谖又提醒田文道:“别急着答应,向齐王索要宗庙里的祭器,在薛另建一座祭祀先王的宗庙,然后在接受任命。”
就这样,田文狠狠敲了齐湣王一竹杠,在薛修建了另一所先王宗庙。宗庙修好了,田文才愉快地回到临淄上任。
《战国策》里还记载了另一个关于薛地齐国先王宗庙的故事。楚国出兵攻打薛,田文很担忧。正好淳于髡(音kun,第一声)出使楚国回国,路过薛。田文就请淳于髡帮他向齐湣王求救。淳于髡见到齐湣王后对他说:“田文自不量力,招来楚国的打击。田文到没什么,可是薛地先王的宗庙......”齐湣王一下想起来了,“哎呦,先王宗庙不能不管。”于是急忙出兵,帮助田文击退了楚国的进攻。
至此,冯谖的使命也顺利完成了,他对田文说:“现在,三个巢穴已经建成,大人可以高枕无忧了!没事您就偷着乐吧。”(“君始高枕为乐矣”,这就是成语“高枕无忧”的来历。)
孟尝君田文的故事就讲完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1-30 22:39:03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平原君赵胜(一)
今天我们来讲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战国中期赵国著名政治人物。出身于赵国公族,以好养士闻名诸侯,位于“战国四公子”之列。
可是相较于“平原君”这个响当当的名号,赵胜在史籍中的记载实在是聊胜于无,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对他的描写及其简单,很多情况下几乎就是一个背景板的存在。相比“四公子”中的其他三位,赵胜的传记写得是最简单的一个。本篇写作的基础是《史记》和《战国策》。

平原君赵胜,赵国国君的儿子。《史记》中没有明确指出赵胜是哪一位国君的儿子,但是紧接着《史记》里提到赵胜给惠文王和孝成王任过相国,由此应该可以推断,他是武灵王的儿子,惠文王的兄弟。
赵胜在他的兄弟当中最为贤良,长相应该也不赖,司马迁就在《史记》里夸他是“翩翩佳公子”,估计孟尝君田文和他比起来就属于“矮矬”一类。
和孟尝君田文相同的是,赵胜也喜欢养士,门下宾客多达数千人。赵惠文王、孝成王在位期间,赵胜在赵国相国的位置上三起三落,始终处于赵国政治的核心圈子里。
赵胜的封地在东武城。这个“东武城”,可不是“东武”这座城的意思,因为古时候的“东武”是今山东省诸城市,属于齐国版图,赵国当然不可能把赵胜封到那里去。这里的“东武城”,应该是“武城”以东之城的意思。古时候的“武城”就是今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而“武城”以东,我们看看地图就明白了,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德州市的平原县。战国时期的平原县紧挨着黄河,位于黄河北岸。显然,这里是赵国和齐国的边境地区。把公族子弟分封在边境地区,本身就是起到屏障的作用。由此我们也可以猜测,平原县的名称就是由赵胜的封号而来的。
平原县和很多历史上的大人物有关系。韩信攻齐国时,出发阵地就在平原县,而刘备还在平原县当过县令。
赵胜的封号为什么叫“平原君”,这个实在不可考。考虑到赵胜的另一位兄弟赵豹被封为“平阳君”,所以赵胜这一代应该是“平”字辈。
赵胜府邸和一户平民百姓相邻。这户人家中有一位腿脚不好,是个跛子,走路一瘸一拐。一天这位跛子邻居去挑水,赵胜的一位爱妾正站在府内的小楼上观看府外街市的风景,刚好看见了这一幕。可能是这跛子走路的画风过于清奇,赵胜的爱妾看了,大笑不已。
次日,跛子邻居登门找赵胜讨说法。跛子邻居对赵胜说:“我听说大人您好养士,士人都不远千里投到您的门下,是因为您能够尊重士人胜过疼爱您的女人。我不幸身有残疾,您的女人看见了却笑话我,我希望您可以把笑话我的小妾的人头送给我,向我赔不是!”
凭良心讲,赵胜的小妾嘲笑残障人士是不应该,可是这位邻居居然要人家用性命来赔偿,也太过分了!这要是放到现在,估计早就被女权主义者骂得头都通了。
赵胜当然也没把这个不合理要求当回事,只是笑着说:“好吧。”送走跛子邻居后,赵胜又笑着对身边的人说:“看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竟然因为我的美人嘲笑他几声,就要求我把美人杀掉,这也太搞笑了吧!”(“不亦甚乎”)也就没有照着去做。
于是就这样过了快一年,赵胜门下的门客们,陆陆续续离开赵胜的,竟然有一半之多。这让赵胜感到很奇怪,说:“我赵胜对那些门客不薄啊,从来都以礼相待,丝毫不敢怠慢,可为什么他们都离我而去呢?”
这时身边一位门客回答道:“这都是因为大人您没有杀掉那位小妾去向邻居道歉啊。大家认为您更喜欢您的女人,不看重我们这些门客。于是大家就都离开了。”
听了这话,赵胜才明白过来。为了挽回自己的好名声,赵胜立刻动手,杀了那位倒霉催的的小妾,拎着血淋淋的人头来的邻居家,真诚地向人家赔礼!
这算是哪门子的“贤”呢?分明就是毫无人性么!可见在那个黑暗的年代,身为一个女人是多么的悲催。而赵胜杀一个女人就如同碾死个蚂蚁那样简单,非但没有惹来任何的麻烦,反而为自己赢得了好名声!这都是什么事啊!
听说了这件事之后,那些离开赵胜的门客们,就都陆陆续续地回来了。
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的老爹)出身低微,原先只是赵国国税局的一位基层税务官。赵奢和别人不一样,收起税来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一次赵奢在赵胜的封地上征税,赵胜家里负责管理封地营收的家臣们,仗着赵胜的权势,压根儿就没把赵奢这个小小的税务官放在眼里,一毛钱都不肯交。赵奢依法办事,当即抓捕赵胜的家臣九个人,把他们全给杀了。
这下赵奢可是摸了老虎屁股。赵胜听说自己的人给赵奢杀了,立刻把赵奢绑了来,准备杀了他为自己的家臣偿命。
赵奢就对赵胜说:“您是赵国尊贵的贵族公子,今天如果纵容您的家臣违法乱纪,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就会遭到破坏,国家也会因此而衰弱,其他诸侯就会乘虚而入出兵攻打我们,如果到那时赵国都不存在了,您的富贵还能有保障吗?如果您凭着您高贵的身份,带头遵守法纪,这样国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也会因此而强盛,赵家的政权才能稳固。您身为赵室宗亲,天下还有人敢轻视您吗?”
赵胜有一点难能可贵,就是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对于别人的批评能够虚心接受。听了赵奢的话,赵胜非但不杀赵奢了,还把他推荐给赵惠文王。惠文王于是提拔赵奢为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赵奢在任期间,赵国税赋公平,没有欺压穷人的情况。于是赵国百姓富足,国家强盛,国库充实。赵奢还在后来的阏于之战中大破秦军,立下战功。这算是史籍中赵胜为数不多善举之一。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2-07 00:01:24 +0800 CST  
@hallaluya 2017-12-07 08:30:32
来支持一下楼主
-----------------------------
感谢!感谢!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2-07 15:36:09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平原君赵胜(二)
赵胜那几千门客之中,有一位战国时期思想界著名的人物——公孙龙。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哲学思想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很多学者通过辩论来阐述自己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人,把辩论引入到诡辩这一歧途上去,最著名的就要属庄子和惠子辩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公孙龙也是诡辩界的高手,看看他的著名论断“臧三耳”(奴隶有三个耳朵)和“白马非马”(白马不是马)就可见一斑。当然公孙龙最著名的观点就是“坚白论”,这种观点的讨论已经上升到哲学范畴。虽然公孙龙过度强调事物绝对性,否认相对性,最终堕入了唯心主义,但是他的观点和论断,客观上对先秦哲学思想的发展和辩证法的初步探讨起到了推动作用。
孔子的后人孔穿来到赵国,与公孙龙辩论“臧三耳”,结果被公孙龙驳的哑口无言,虽然也知道人怎么可能有三个耳朵,但是却根本说不过公孙龙。
第二天孔穿去拜见赵胜,赵胜当然知道前一天公孙龙驳倒孔穿的事,有点得意地问孔穿:“公孙龙先生辩论的水平那可是相当得高啊,先生您以为如何啊?”
孔穿对赵胜说:“是的,他都能让奴隶有三个耳朵呢!能做到这一点很难啊,他的水平是相当得高!但是我要问问大人:公孙龙先生的辩论证明人有三个耳朵,做到这点非常难但却不是事实;证明人有两个耳朵,做到这点很容易但却符合事实。那么您将选择哪一样呢?符合事实的还是不符合事实的?”赵胜听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
孔穿的话实际上指出了辩论的目的性何在,是为辩论而辩论,还是为求真理而辩论。赵胜听了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第二天找到公孙龙对他说:“先生不必再找孔先生辩论了。他虽然说不过你,但是他说得是事实。您虽然辩论赢了,但说的却不符合实际情况。言辞胜于事理的,终将不会长久。”
战国著名阴阳家邹衍路过赵国,来赵胜府上做客。赵胜希望组织邹衍和公孙龙来一场大辩论,论题就是著名的“白马非马”,那可算是当时学术界的一件盛事了。然而邹衍却当着众人的面直接拒绝了赵胜的邀请。邹衍说道:“辩论的目的是把不同类别区分清楚,让不同的理论不相互纠缠,获胜的人可以加深对自己理论的理解,而失败的人可以从中学到东西。可是公孙龙的做法,是用花言巧语混淆别人的视听,模糊别人的观点,扰乱别人的思想,非要把别人说得回答不上来才肯罢休。这种做法不是君子所为,所以我坚决不做。”
在座的人们听到邹衍的话,无不拍手为邹衍叫好。赵胜也被邹衍的精彩发言所折服,从此开始疏远公孙龙。
赵胜结交的人当中,除了公孙龙这样的学者,还有各国政要名人。孟尝君一章中就介绍过田文从秦国逃回齐国时,就受到了赵胜的热情款待。其他国家失势出逃的大臣,只要来到赵国的,赵胜一概收留。为此还惹出了麻烦。
战国时期秦国著名政治家应侯范睢是魏国人,早年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一次范睢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睢有才干,私下里送了很多金银和美食给范睢,想结交于他。须贾知道了这件事,认为范睢出卖了魏国的政治经济情报给齐王,回国后向魏国相国魏齐告发。魏齐就狠狠揍了范睢一顿,打得范睢肋骨断了好几根,牙齿也被打掉了。范睢装死才避免了被直接打死的命运。魏齐让人把范睢扔在厕所里,任人对着他撒尿来羞辱他。
后范睢在朋友的帮助下,改名张禄逃到秦国。范睢先是建议秦昭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结好齐国,打压蚕食韩、魏两国,为秦国增大了疆土。后又劝说秦昭王收回王权,废宣太后(就是前一阵子很火的电视剧《芈月传》里孙俪扮演的芈八子),驱逐四贵(穰侯魏冉、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把后党势力连根拔起。秦昭王任命范睢代替魏冉的相位,范睢权倾秦国。
巧合的是不久魏国派须贾到秦国为魏王迎娶秦国公主,范睢就把自己打扮成个要饭的去见须贾。须贾刚到秦国,并不知道此时的秦国相国“张禄”就是自己的老熟人范睢,看到范睢如此“落魄”,就拿出好吃的招待了范睢一顿,还送了他一件新袍子御寒。吃完饭,范睢说自己能让须贾见到秦国相国“张禄”,就亲自驾车带须贾来到相府。范睢让须贾在门口等候,说自己进去通报一声。须贾等了半天不见范睢出来,就问相府的看门人,看门人说刚才进去的范睢就是当今秦国相国“张禄”,须贾这才明白范睢是在“逗你玩”!
想想以前范睢差点因为自己的告密而死,须贾吓得当即跪下,用膝盖走路,爬进相府向范睢赔罪。范睢为人心胸狭隘,这时的做法有点小人得志的意味。他把须贾骂了个狗血淋头,说:“知道你还能活命的原因吗?要不是看在刚才你送我一件新袍子,说明你心里多少还念及旧情。”骂完范睢还不解气,把秦国的权贵全部请到家里大摆筵席,只让须贾跪在堂下,给他了一点喂马的草料和豆叶,把须贾当牲口喂。
宴席结束,范睢对须贾说:“你回国后给魏王传个话:赶快杀掉魏齐,把人头给我送来!不然的话,秦国将兵发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城破之日,将杀光大梁城里的所有人!”
须贾回到魏国后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魏齐,可想,魏齐连夜就跑路了。魏齐逃到了赵国,躲到了赵胜的家里。赵胜不但收留了魏齐,还好好款待了他。
秦昭王对范睢不错,一心想帮他报仇。听说魏齐躲到了赵胜家里,就派人来到赵国,花言巧语哄骗赵胜去秦国。赵胜不知是计,跟着秦国使者来到咸阳,一见秦昭王,就被扣押。秦昭王派人对赵惠文王说:“不把魏齐的人头送来,我就不会放你弟弟回去。”(这也证明了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
魏齐只好离开赵胜家,去投奔赵国相国虞卿。虞卿带着魏齐又逃回魏国,想通过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帮忙,逃到楚国去。信陵君感到很为难,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没有接见虞卿和魏齐。魏齐一怒之下,自杀了。赵惠文王赶忙把魏齐的人头送到秦国,赵胜这才被放回来。
在对待魏齐这件事上,赵胜的做法胜过魏无忌一筹。在我看来,信陵君无忌是“战国四公子”当中最可以被称为“贤”的一位,可是这一次无忌竟然畏惧秦国的淫威,不敢帮助自己人甚至可能是他的哥哥或叔叔魏齐,导致魏齐自杀,这恐怕是信陵君无忌一生当中为数不多的污点之一。
赵胜的做法就漂亮多了,这也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闪光点。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2-10 17:50:14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平原君赵胜(三)
公元前266年,执政长达三十三年的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丹即位,这就是赵孝成王。有意思的是,孝成王和他父亲惠文王一样,即位的当年都任命赵胜为相国。这一次可能是赵胜最后一次担任赵国相国。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国名将白起攻韩,占领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属焦作)。原本这一件和赵国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事,竟然如同胡蝶的翅膀,最后发展到了几乎导致赵国灭国。
原来野王失陷后,韩国位于野王北部的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地区和韩国本土的联系被切断,成了一块飞地,夹在了秦国和赵国之间。秦国攻野王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想要孤立上党,然后再拿下。
然而让秦国没想到的是,韩国上党太守冯亭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在韩国无力救援自己的情况下,冯亭不愿意整个上党地区落到秦国的手里,就和当地的老百姓们商量,与其便宜了秦国,不如向赵国投降,要求并入赵国,利用赵国强大的军力保护自己不受秦国的威胁。同时还指出赵国一旦接受了上党,必然会引起秦国的攻击,这样赵国和韩国就会团结一致对抗秦国,为韩国拉一个盟友。大家都同意了冯亭的提议。
于是冯亭派人来到邯郸,向赵国递上了愿意归附的奏表,奏表中话说得很漂亮,“我们韩国已经守不住上党了,眼看就要被秦国吞并。但我们上党的老百姓不喜欢秦国,宁可归附赵国。上党地区有十七座城,请赵王接受。”
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吗?赵孝成王当然巴不得收下上党。但孝成王刚即位,有向朝中老臣咨询的好习惯。于是孝成王先找到平阳君赵豹,向他询问这件事。
赵豹回答的很干脆:“无缘无故得到好处,圣人把这看作是灾祸的开始!”
孝成王很不服气,“人家仰慕我的德行,怎么到你嘴里就成了无缘无故的爱了呢?”(“人慕吾德,何谓无故?”)
赵豹继续劝说:“上党的韩国人不愿意并入秦国而要归附我们,摆明了是想把祸水泼到我们身上,引秦国攻打我们赵国罢了。秦国兴师动众,结果我们却摘了桃子。强大如秦国那样的,都得不到弱小的上党,难道像我们这样弱小的国家,能从强大的秦国手里抢来一块好处吗?要我看我们不能接受上党的归附。”
赵豹的话让孝成王心里老不痛快。离开赵豹后,孝成王直接来找赵胜咨询。
和赵豹不同的是,赵胜赞成收下上党。有了赵胜的支持,孝成王派使者到上党,接受的上党地区的归附,并且封冯亭为万户侯。
冯亭的表现令人感动。他躲在屋内不见赵国使者,留着泪说:“我背叛韩王,把国家的领土出卖给了别国,怎么还能忍心用国家的土地作为自己的赏赐?”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公元前260年秦国攻占上党,并继续东进攻打赵国。赵孝成王上了秦相范睢的当,用“纸上谈兵”的赵奢之子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结果长平一战,赵括战死,赵国四十万军队被秦将白起俘虏后全部被活埋!赵国大震。
在对待赵胜支持孝成王接受上党这件事上,司马迁在《史记》中毫不客气地批评赵胜是“未睹大体”、“利令智昏”,认为他轻易地被冯亭蒙骗,最后导致赵国惨败,几乎灭国。但我们来客观地看一看,赵胜劝孝成王接受上党有错吗?长平之战的失败,是因为赵胜贪小便宜而吃了大亏吗?
我看未必!赵胜也表示:这个锅我不背!
首先,从军事实力上来讲,秦国是很强大,但赵国也不是只弱鸡。秦国虽然取得了长平之战的全胜,但自身伤亡也超过十万,这说明赵国军队的还是有点战斗力的。
最最关键的一点,长平之战的失利,问题出在了赵国用没有军事斗争经验的赵括代替了老蒋廉颇,用主动出击代替了固守,才会被秦军诱入包围圈而全军覆没。如果孝成王再老练一点,信赖廉颇,据险固守,完全有希望耗走秦军。起码不会遭到重大损失。
再说了,就算赵国不接收上党,秦国就不会来攻打赵国了吗?显然不是吧。所以说赵国因接收了上党而引来的秦国的攻击,这种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
所以我要说,长平之战的失败,只是军事上的失利而已,政治上赵国接收上党并没有错。
不过有一点我实在想不通。上党归附赵国后,赵国并没有很认真地派出军队加强上党的防御。公元前260年,秦国左庶长王龁轻松攻下上党,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赵国既然收下了上党却又不去防守,那么当初为何要接收它呢?


上图是山西省地形图,黑圈内就是上党,今长治地区。地图上看上党处于长治盆地中,四面是山,如果提前把守各个进入长治盆地的关隘,秦军绝对不那么容易攻进来。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2-16 23:45:50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平原君赵胜(四)
长平之战后,秦赵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和平。秦国内部矛盾重重,范睢心胸狭窄,在苏代的挑拨下,不想看到白起功劳太大超过自己,就主张和赵国议和。于是白起和范睢就有了矛盾。秦国停止进攻我看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长平之战秦国的战损也很大,后来白起就曾说过长平一战秦国伤亡过半,部队需要休整。
公元前259年,秦赵战事再起。秦国以五大夫王陵率军进攻赵国。公元前258年正月,王陵大军打到了邯郸城下。赵国拼死抵抗,王陵打得很艰苦,伤亡很大。
秦昭王想让白起代替王陵指挥,可白起耍起了小性子,死活不肯去,这也为白起后来被逼死埋下了祸根。秦昭王只好用王龁代替王陵,摆出了不灭赵誓不罢休的架势。
赵国危在旦夕。
邯郸虽然城池坚固,百姓为了保家卫国也决心死战。可总这样耗下去肯定对赵国不利,赵孝成王就想请救兵,于是派赵胜去楚国求救。
赵胜就准备在自己的门客中挑选二十位能文能武的做自己的助手,一起去楚国。赵胜对门客们说:“如果我们能说服楚王出兵,那自然最好。如果不行,那么在楚国的宫殿上就是抛头颅洒热血,逼也要逼楚王出兵。如今我不在外面找人随我一同去,就在你们当中挑选。”于是就在门客中选出了十九位平日里言辞武力出众的,就剩下一个名额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人了。
这时,赵胜门客中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站了出来,对赵胜说:“听说大人要去楚国搬救兵,在门客中选二十人随行。如今还缺一人,希望大人把我也带上,就当是个替补吧。”
赵胜似乎对毛遂很陌生,几千个门客他肯定连有些人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就问毛遂:“先生来我门下有多少时间了?”
毛遂回答:“三年了。”
赵胜说:“贤良之人活在世上,就如同锥子放到了布袋里,锥尖一下就露出来了。现在先生你来到我的府上都三年了,从没听说我身边的人有谁夸奖过先生的,我也没有听说先生有什么过人的本领,这说明先生你没什么本事么。先生你不能去,留下来吧。”
毛遂的话说得也很有意思,“我今天就请大人您把我放到布袋里吧。如果早点把我放进布袋里,那整个锥子都会从布袋里露出来,何止是露个锥尖那样简单呢?”
这就是“脱颖而出,毛遂自荐”的来历。
听了这话,赵胜觉得有点意思,就带上了毛遂先前定下的那十九个人听说最后一个是毛遂,都相视而笑,打心眼里轻视毛遂。可就在去楚国的路上,毛遂和这十九个人辩论。这十九个人没有一个能说得过毛遂的,这才知道原来毛遂是深藏不露啊。
到了楚国,赵胜来的王宫里劝说楚王出兵,而毛遂那帮门客都站在大殿的台阶下等候。可是赵胜从早晨一直说到了中午,话都说烂了,楚王死活就是不同意出兵救赵。也是,这些年来楚国被秦国打得很惨,国都一再东迁,楚人从内心里惧怕秦国,如今哪里敢淌这个浑水?
站在台阶下的毛遂和那十九个门客等得实在不耐烦了,那十九个人就怂恿毛遂说:“先生该您出手了!”
于是毛遂手按剑柄,拾阶而上,进入大殿内。看到赵胜后,毛遂对赵胜说:“出兵救赵的好处,两句话就能讲清楚,怎么从早上开始,一直说到现在还没说出个结果来?”瞧这话说的,这哪里是门客在对主人说话?分明就是老子训儿子的口气。
估计赵胜给说得愣在那里了。赵胜还没回过神来,楚王先发话了。楚王心想在我的地盘上,哪里来的家伙如此放肆!
楚王还比较讲究礼仪,问赵胜道:“这位客人是谁啊?”
赵胜回答:“是我的一位门客啊。”
楚王一听就火了,厉声训斥毛遂:“还不快退下!我正和你的主人说话,这里哪有你说话的份儿!”
谁成想毛遂非但没有退下,反而手按剑柄径直走到楚王面前,说话的声音一点也不比楚王小,“大王之所以能训斥我毛遂,是因为楚国兵多将广的缘故。现在十步之内,楚国的那些兵马还能对大王有所帮助吗?你的性命就在我的手里!我的主人就在这里,你骂谁呢你!我听说商汤仅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国土最终成为天下的主人,周文王也只有方圆百里的国土,而诸侯都听命于他。这哪里是他们手头的军队众多的缘故啊?都是因为他们能够根据当时的形势奋发图强而已。如今楚国国土方圆五千里,军队人数上百万,这都是足以称霸天下的资本啊。就凭楚国的强大,天下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抗衡。可是白起区区一个小杆子,只带了几万人马,和楚国交战。一战占领了鄢(今湖北省宜城市、属襄阳)和郢(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区),再战火烧夷陵城(今湖北省宜昌市),三战捣毁了楚国宗庙,侮辱大王的先人。这些对于楚国来说就是永远的耻辱,我们赵国人都为大王感到羞愧,大王你就不觉得丢人吗?今天出兵,实际上就是为了楚国挽回声誉,哪里是为了帮助赵国呢?现在我的主人就在这里,你再骂一声试试!”
楚王被毛遂的气势完全压倒,给骂的没了脾气,只能答应道:“哦、哦,我知道了,的确如同先生说的那样,我一定倾全国之力出兵。”
毛遂听了又跟了一句:“出兵的事定了吗?”
楚王老老实实地回答:“定了!定了!”
毛遂也不客气,直接对楚王身边的侍从们说:“快去拿鸡、狗、马的血来!”古时候定下条约都要饮动物的血为证,称歃血为盟。
很快血盛在一个铜盆里端上来了。毛遂上前端起盘子呈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您请歃血结盟,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我的主人第二个歃血,我第三个。”于是楚国出兵救赵决定了下来。
楚王和赵胜都饮过血之后,毛遂左手拿着铜盆,右手招呼台阶下的那十九个人说:“来来来,你们也来歃血做个见证。你们虽然没帮上什么忙,但是回去后也能对人说我们完成了任务!”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2-19 08:59:15 +0800 CST  
@hallaluya 2017-12-19 15:03:25
顶一个,更新密集点儿了哈
-----------------------------
上一周在“圣才电子书”上编书,耽误了好几天。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2-19 17:05:13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平原君赵胜(五)
毛遂当真是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楚王吗?恐怕不是吧!很显然,毛遂是摆出和楚王拼命的架势,威逼楚王才让楚赵两国达成盟约的。如果只是和颜悦色地劝说楚王,恐怕就是十个毛遂,说上个三天三夜,楚王也是不为所动吧。我们看到战国时期很多著名的故事,比如蔺相如完璧归赵,唐雎不辱使命等,都是在以命相搏,光脚不怕穿鞋的,最后连哄带吓逼得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办。奇怪的是那些国君的身边就没有一个护卫人员吗?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被一个无名之士牵着鼻子走,实在让人想不通。
从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到公元前258年邯郸被围,秦赵两国间的大规模战争成了当时的一件国际大事,秦赵两国纷纷展开外交攻势,为自己拉援兵,并破坏对方的外交努力。秦国为了孤立赵国,就派人威胁魏王,结果魏王让统帅魏军主力的大将晋鄙驻军不前。魏王还派大臣新垣衍前去劝说赵王,要赵王奉秦王为帝,自甘人下,以求得秦国退兵。好在战国末期著名的策士鲁仲连在赵国,他和新垣衍辩论,并说服了他,这才让赵王没有向秦国屈膝投降。
楚国派春申君黄歇率军赶往邯郸援救赵国,魏国的魏公子无忌也杀晋鄙,夺了魏军的指挥权,率军赶来。可是这两路大军赶到邯郸还需要一段时间,眼前的秦军日夜攻城,邯郸城内人心惶惶,眼看就要守不住了。
这时,赵胜府内一位管理门客宿舍的小吏的儿子,名叫李同的,找到赵胜,对他说:“大人您就不担心赵国亡国吗?”
赵胜回答:“赵国一旦灭亡,我就会成为俘虏,我怎么能不担忧呢?”
李同说:“现在邯郸城内的老百姓,不能出城砍柴,只好把先人的骸骨挖出来当柴火烧;粮食吃完了,就相互交换子女杀掉来吃。形势已经很危急了!可是大人您的后院里,养的姬妾有好几百人,身上都穿着绫罗绸缎,每天吃着丰盛的食物。而老百姓只能穿着粗布衣服,还经常衣不蔽体,每顿饭能有糠吃就不错了。对付秦军的弓箭射完了,只能削尖木头当长矛和弓箭。而大人您府上用着奢华的金属祭器和乐器。如果秦军攻破邯郸,大人您还能拥有这些吗?如果赵国可以渡过这次危机,大人您还担心这些东西不会失而复得吗?如果大人您可以把您的那些姬妾赏赐给有功之人,把家财散尽招募勇武之士,现在这种危急时刻,有能力的人很容易招募得到!”
平原君再一次发扬了从善如流的优点,按照李同的方法,很快就募集起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李同带领这三千人杀出城去,奋力死战,逼迫秦军后撤了三十里,暂时缓解了邯郸守城的压力。可是这位李同,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不久,魏、楚两国援军抵达了邯郸城下。魏、楚联军在魏公子无忌的指挥下,对秦军发动猛攻。秦军在邯郸城下打了一年的仗,已经军心涣散,斗志全无。赵军也从邯郸城内杀出,和魏、楚联军一道,大破秦军。秦将王龁只好带领败军撤走,秦将郑安平及部下二万人被联军围困,被迫缴械投降。三国联军取得了邯郸反击战的全胜,赵国有惊无险地渡过一次重大危机。
战后,平原君将李同的事迹汇报给了赵孝成王,孝成王封李同的父亲为侯。
为了感谢鲁仲连成功说服赵王没有尊秦王为帝,赵胜也想让孝成王拿出几座城池封给鲁仲连,但是都被鲁仲连谢绝了。于是赵胜安排了一场丰盛的酒宴,宴请鲁仲连,还请来赵国的很多达官贵戚坐陪。酒过三巡,赵胜命人拿出一千两黄金,准备送给鲁仲连作为谢礼。
鲁仲连却说:“在天下的士人中,之所以能够与众不同的,就是能够为别人排忧解难而不求回报。如果收受了谢礼,那和那些做买卖的商贩有什么区别呢?我鲁仲连不会做这种事!”不但拒绝了千金之赏,从此鲁仲连离开了赵国,终生再也没有和赵胜见面。可见鲁仲连是一位高士,觉得赵胜俗不可耐,都不愿意和赵胜交朋友。
虽然赵胜没有上阵杀敌,但是搬来楚国救兵,也是大功一件。虞卿就劝说赵孝成王,给赵胜增加封地。公孙龙听说了这件事,连夜找到赵胜,对他说:“大人您没有冲锋陷阵,斩将夺旗,已经把东武城封给您做封地了,如今还要增加您的封地。赵国有很多豪杰之士,出生入死才打退了秦军,可是论封赏却远远不如您丰厚。如今您身为赵国相国,是因为您是赵王的叔叔。您的官职是靠关系获得,您没有多少军功,却能增加封地,这是凭借亲戚的身份获得封赏,和那些为国家立下战功的人争功劳啊!我认为您还是不要接受封赏比较合适。”于是赵胜谢绝了赵王增加封地的赏赐。
可能是受到公孙龙话语的刺激,赵胜起了出兵攻打上党,然后北上攻击燕国的念头,企图建立一点拿得出手的功业来。赵胜找到著名策士冯忌咨询这件事。
冯忌对赵胜说:“不可以啊!以前白起携七战七胜的声威,在长平击败了赵括,又进军包围了邯郸。赵国只能靠逃回来的败兵守卫邯郸,秦军却不能攻克,这是攻城难于守城的缘故。如今赵国并不像白起那样有七战七胜的声势,燕国也不像我们赵国那样有长平的惨败。您想让目前弱小的赵国像强大的秦国那样去进攻,让没有经历损失的燕国像邯郸之围时弱小的赵国那样防守。秦国虽然强大,却不知道让军队充分休整之后再去作战,这就是当年强大的吴国却被灭亡,而弱小的越国却可以称霸的原因。以这些例子来看,我认为大人您不应该现在去攻打燕国。”
听了冯忌的话,赵胜又打消了出兵的主意。
公元前251年,就在邯郸之围之后的第七年,赵胜病逝,结束了还算得上辉煌的一生。
赵胜死后,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爵位。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克邯郸,虏赵幽缪王赵迁。随后赵迁的哥哥赵嘉在代国即位,自称代王,想延续赵国的国祚。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破代,虏代王嘉。是此,赵国自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而立国,传十一位君王,历181年后亡国。
赵胜的子孙也随着赵国的灭亡而杳无音信。很可能随着赵国的贵族一同被虏到咸阳,最终死在了那里。
平原君赵胜的故事就讲完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2-25 22:33:59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无忌(一)
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末期魏国政治家。魏无忌作为魏国公族,身份是高贵的,但是地位却有些尴尬。能力平庸的吧,就不会被史籍记载;能力超强吧,又会遭到国君的忌惮。魏无忌的一生就是在这种尴尬的氛围中渡过。他礼贤下士,能够放下贵族的身段,去结交那些有能力但身份卑微的人才。战国末期的几件重大国际事件,他都有参与,而且绝对是男主角,最有名的就要数“信陵君窃符救赵”和“信陵君将五国之兵伐秦”。战国末期,秦军横扫天下,但却两次大败于魏无忌之手,这一点在当时绝无仅有。他的声望之高,以至于他在哪个国家生活,秦国就不敢去攻打这个国家。但是他在哪个国家生活,这个国家的国君却又都要防着他一手。最后,看透了世态炎凉的魏无忌纵情声色,过上了纸醉金迷的腐化生活。酒色伤身,不几年就病死了,实在令人惋惜。
纵观《史记》对“战国四公子”的描述,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待魏无忌由衷的敬仰和惋惜。就连传记的标题,魏无忌都和其他三位不同,其他三人都用封号,唯独魏无忌称“魏公子”,不知有何用意,但明显区别于其他三人。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信陵君魏无忌的故事,本篇写作的基础是《史记-魏公子列传》和《资治通鉴》。

魏公子无忌,魏国第六位国君魏昭王最小的儿子,魏国第七位国君魏安釐(音xi、第一声)王异母弟弟。公元前276年,魏安釐王即位。同年,即把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封给了无忌,所以无忌就号“信陵君”。
无忌为人仁厚,礼贤下士。对于士人,不论他才能多寡、身份高低,无忌都能放下身段,谦恭地对待人家,真心和人家交朋友。在士人面前,无忌从来不显摆自己的身份,没有一点架子。很快,无忌的美名就在国际上传开了,天下有才能的士人都来投奔,无忌很快也跻身于三千门客的俱乐部,成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某一天无忌正在和安釐王下棋,突然有人前来禀报:北部边境有烽火信号,显示赵国军队已经接近我国边界,即将准备入侵!安釐王一听慌了神,棋也不下了,准备回宫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无忌却不慌不忙地说:“大王尽管放心下棋,这是赵王正带着手下出游打猎呢,不是要入侵我国。”说完拉着安釐王继续下棋。
安釐王哪里还有心思下棋啊,正在狐疑之间,又有人前来禀报:北部边防来信说,刚才是赵王正在打猎,不是要来攻打我国,搞错了!
安釐王听了更加惊讶:“兄弟你怎么知道的?”无忌从容地回答:“我的门客中有一位专门探听赵王的一举一动,赵王有什么行动都会提前告诉我。所以这次我知道是赵王在打猎。”
如果是别人听了无忌这样说,一定会称赞他情报工作做得很到位!好样的!继续努力!可是估计安釐王一听不禁后脊梁冷汗直冒:赵王离无忌那么远,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无忌掌握之下。而我就生活在无忌的眼皮子底下,只怕夜里我睡在哪个妃子的寝宫里他都一清二楚吧!要是他有什么非分之想,派个刺客什么的......
于是这件事非但没有给无忌加分,反而让安釐王对无忌忌惮起来,从此开始把无忌排挤在魏国政治圈子之外,生怕无忌的声望进一步提高会威胁到自己的位子。
魏国有位隐士名叫侯嬴,这时候已经七十岁了,家里穷得叮当响,只在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夷门(东门)当个看门人。无忌听说侯嬴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就亲自来到侯嬴的家里,想结交侯嬴,并送给侯嬴很多财物。侯嬴却没有接受,对无忌说:“我洁身修行好几十年了,并不认为做个看门的小吏有什么丢人的,穷就穷一点,没什么关系。我不会因此就接受你的钱财。”
不爱财显示出侯嬴与众不同的特质,无忌认定他是一位大贤,决心交到这位朋友。无忌特地挑了一天,把魏国的高官贵戚全部请到家里来喝酒。到了这一天,大家都来齐了。无忌把大家安排坐定,自己却带上几个随从,亲自驾车,把车上靠左的位子(身份尊贵的人坐的位置)空出来来到侯嬴的家里,请他到自己府上喝酒。
侯嬴也不客气,穿着一身破衣裳,带了个旧帽子就跟无忌上了车,上车后一屁股就坐到了靠左的上座上,连个谦让的话都没有。其实侯嬴是在暗地里观察无忌的表现。无忌果然没有让侯嬴失望,只见无忌一点嫌弃的神色都没有,态度谦恭地为侯嬴驾车。
车子出发没多久,侯嬴又来了事,他对无忌说:“我有个好朋友,是个在菜市场杀猪卖肉的,麻烦你驾车去一趟菜市场,我想和他说说话。”
无忌二话不说,驾车就来到了菜市场。侯嬴下车后,找到了他那位杀猪的朋友朱亥。侯嬴故意和朱亥聊天聊了很长时间,期间侯嬴一直斜眼偷偷打量无忌的一举一动。只见无忌丝毫没有生气或不耐烦的表情,始终和颜悦色、恭恭敬敬地拉着马的缰绳,站在马车旁等候侯嬴。
这时候,无忌的府上一屋子的达官贵人都等着无忌回来开席。而菜市场的老百姓都看到了身份尊贵的当今魏王的小弟弟——信陵君无忌居然拉着马的缰绳站在那里等侯嬴和别人唠嗑。无忌的随从们很气愤,暗地里都在骂侯嬴就是个混账王八蛋。
侯嬴看看戏份已经演足了,无忌成功通过了考验,从头到尾都没有焦急的表情,于是辞别朱亥,上车跟着无忌来到无忌的府邸。
到家后,无忌请朱亥上座,并把朱亥介绍给前来赴宴的宾客们。宾客们看到无忌去了那么久,以为是去请什么尊贵的客人,可是最后却请来了这么一位糟老头子,还只是一个地位卑微了看门人,都大吃了一惊,对无忌的这种举动完全不能理解。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无忌亲自起身来到侯嬴面前,向他敬酒。侯嬴就对无忌说:“我侯嬴今天是有意刁难公子您的。我不过就是个夷门的守门人,公子您却能亲自驾车前来,当着众人的面迎接我。本来我不应该再去看望什么朋友,这么做就是故意为之啊。我是想成就公子您高尚的名声,所以特意让公子您站在大庭广众之下那么长时间。来往的百姓都看见公子在那里等我,公子您的神色越恭敬,大家伙就会骂我是个小人,而都认为公子您是个仁厚长者,可以礼贤下士啊!”原来侯嬴走的是曲线救国的路数。
这顿酒喝完后,侯嬴就成了无忌府上的贵客。
侯嬴还对无忌说:“我刚才去菜市场拜访的那位屠夫朱亥,也是一位贤能的人,世上的人都不知道他的才能,所以才会隐居在菜市场里做个杀猪卖肉的屠夫。”无忌听了,多次去菜市场想和朱亥交朋友,可是朱亥始终不搭理无忌。这让无忌感到很无奈。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12-30 18:51:46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无忌(二)
公元前260年,秦军在长平击败赵军主力,进而于258年兵临邯郸城下,赵国危在旦夕。无忌的姐姐(很可能是同母姐姐)嫁给了赵国平原君赵胜,是赵胜的正室夫人,原来信陵君还是平原君的小舅子。无忌的姐姐多次给魏安釐王和无忌写信求救。
安釐王本来已经派出了大将晋鄙率领十万魏军前往邯郸,准备援救赵国。可是秦昭王也没闲着,给魏安釐王写信,威胁安釐王道:“我大军攻赵,很快就能拿下邯郸。诸侯有胆敢前来援救赵国,诚心和我过不去的,一旦赵国被灭,第一个就收拾那个援救赵国的国家。”在秦昭王的淫威下,魏安釐王害怕了,命令晋鄙屯军于邺城,观望事态的发展。
邯郸这边被秦军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秦军日夜攻城,赵国拼死抵抗,可是怎么等都等不来援军。平原君赵胜派到魏国求救的使者一拨接着一拨,见到无忌后毫不客气地数落他:“我赵胜之所以和公子您结为亲家,就是仰慕公子的高义,知道公子有解人危难的美德。现在眼看邯郸就要守不住了,投降秦国就是早晚的事,可是魏国的援军呢?怎么还不来啊?公子您那解人危急的美德呢?就算公子您看不起我赵胜,置我死活于不顾,您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这话说的无疑就是在打无忌的脸。于是无忌多次面见安釐王,还发动门客中能言善辩之士陪同自己一起去劝说。可是安釐王害怕惹祸上身,铁了心见死不救,无忌一点办法都没有。
无忌估摸着是说不动安釐王了,又不愿意坐视赵国灭亡,于是发动门客中的忠义之士,准备了一百多辆兵车,打算带上门客一起去赵国找秦军拼命,和赵国共存亡。
无忌一行人路过夷门的时候,无忌见到了侯嬴,把自己准备去赵国玩命的事告诉了侯嬴,并且向侯嬴诀别。侯嬴说:“公子您就努力吧,老臣我就不跟着您去了!”
无忌走出去几里地,心里越想越气:我对待你侯嬴怎么样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今天我都准备去赴死了,他却连个一言半语都没有,也不说替我出出主意,这也太不像话啦!想来想去,无忌决定回头再找侯嬴问个明白。
见到侯嬴后,侯嬴笑着对无忌说:“我就知道公子您会回来的。公子你爱惜士人,天下皆知。今天公子遇到危难,无缘无故地就准备去和秦军拼命,这和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区别?你这么做有什么功劳可言呢?你让那些跟随您一同去的门客们怎么办?公子您对我可谓待遇优厚,公子您要去援救赵国而我却不跟随你一同前往,因此知道公子心里不平会返回来责备于我。”
侯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他的计划告诉无忌,非要让无忌走出去几里地再折返回来呢?逗你玩吗?我想可能是侯嬴看到无忌火急火燎地带着大队人马杀向赵国,担心一开始劝说无忌会听不进去,所以故意刺激一下无忌。等无忌折返回来,心情应该平复了很多,这时候再说出自己的计划,才能让无忌有所触动而听从吧。
无忌听了侯嬴的话,急忙向他拜谢,并向侯嬴问计。
侯嬴屏退左右的侍从,小声对无忌说:“我听说魏王用来调兵的虎符就在他的卧室里。如姬这位妃子最受魏王宠爱,经常出入魏王的卧室,她一定能把虎符偷到手。我也听说如姬的父亲以前被人谋杀,如姬为了替父报仇,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在全国寻找可以帮自己报仇的人,可三年过去了,愿望都没能实现。如姬向公子您哭诉,请您帮忙。公子就派遣自己的门客把如姬的仇人杀了,并把仇人的人头献给如姬。如姬就表示如果公子有需要,她都可以为您去死,只是一直没有遇上可以报答公子的机会。现在只要公子开口请如姬帮忙偷出虎符,如姬一定不会推辞。公子您得到虎符后就可以指挥晋鄙的那十万大军,北上救赵,打败秦军,这是如同当年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这个侯嬴,的确有点本事,似乎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事。魏王的兵符,是可以调动全魏国军队的重要信物,他居然知道放在哪里。无忌替如姬报父仇这样八卦的事情,他也知道。在那个资讯极度不发达的年代,侯嬴的本事要比现代的卓伟高出不知道多少倍。哪里像现在,有什么小道消息,一个电话,狗仔队就跟过去了。如果战国时期人们知道有克格勃、FBI什么的,侯嬴应该是局长的最佳人选。
无忌就照着侯嬴的计策去做。如姬果然不负众望,偷出了虎符交给无忌。
一切准备停当之后,无忌来向侯嬴辞行。侯嬴又对无忌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是对国家有利的做法。所以晋鄙就算看到了虎符,也未必会把军权交给公子。如果晋鄙起了疑心,派人回大梁请示魏王,那就麻烦了。我的朋友朱亥是一位力士,可以跟随公子您一同前去。如果晋鄙配合地交出军权,那就最好。如果晋鄙不听从公子,就让朱亥杀了他。”
无忌一听,不禁潸然泪下。
侯嬴这次没弄明白无忌的反应,问:“公子难道怕死吗?哭什么?”
无忌说:“晋鄙是魏国的老臣,对大王忠心耿耿。我到了他那里,他一定不会听我的一面之词,恐怕只有杀了他了。所以我会难过流泪,哪里会是怕死呢?”
于是公子来到菜市场请朱亥陪同自己走一遭。朱亥听了笑着说:“我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杀猪卖肉的,公子却多次亲自来到我这里要和我交朋友。我之所以没有接受公子的好意,是因为日常的礼节不足以报答公子的厚谊。如今公子有紧急事,这才是我为您效命的时候。”虽然朱亥平时摆出一副不甩无忌的姿态,但是心里已经有了肯为无忌去死的打算,这才是真正的“士”所应该有的样子。
最后,无忌又回到夷门,感谢侯嬴为他准备的这一切。侯嬴说:“按理我也应该跟随公子前往,可是我年纪太大,去了反而碍手碍脚。我会计算公子的行程,估计公子抵达晋鄙军中的日子,我会面向北自刎,以死报答公子对我的厚爱。”
无忌就带上朱亥和自己的门客出发了。过了几日,侯嬴果然面向北方自刎而死,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现代人看来侯嬴的死很难理解。侯嬴已经为无忌谋划好了一切,理论上讲完全对得起无忌对他的尊重,可为什么还要去死呢?我的理解是有两个原因。
一是无忌此行前途未卜。夺晋鄙军权时会不会有状况?要知道晋鄙作为主帅身边怎么可能没几个护卫呢?朱亥偷袭晋鄙万一失手,无忌一行深陷十万军中恐怕凶多吉少。就算无忌顺利接管军权,北上救赵,难道就一定能打败秦军?如果无忌战死沙场,侯嬴以死相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是韩信曾经说过的“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这在那个年代就是有道德有信仰的士人的精神信条。好酒好菜的那可不好吃啊,吃了就要替人去死!对于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士人来说,能有人赏识,是甘愿为人而死的,这是多么强大的内心啊!现代人恐怕早躲得远远的了!这就叫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1-04 20:02:29 +0800 CST  

楼主:caniforget999

字数:475201

发表时间:2016-12-12 21:1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06 11:07:29 +0800 CST

评论数:6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