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历史人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名人

@hallaluya 2018-01-04 22:13:14
顶,又一年啦
-----------------------------
不知不觉写这个帖子都一年了。正是有像hallaluya兄这样的吧友的支持,让我始终对写作充满热情,我也要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今后的写作我会用更加严谨的考证,更准确的分析评论回报大家。共勉!共勉!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1-05 21:36:22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无忌(三)
无忌到了邺城,向晋鄙出示虎符,假传魏王命令,由自己接替晋鄙的指挥权。晋鄙不愧是老臣,还是魏王的心腹,合符后还是察觉出问题。但是考虑到无忌的身份和眼前的虎符,又不敢发作,只好说:“如今我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国境上,身负为国家御敌的重任。公子您一个人来到我的军营里,身边也没个魏王的亲信,就要代替我指挥军队,哪有这样的事?”想要不接受无忌的安排。
这一切果然被侯嬴预料到了,这时朱亥衣袖里藏着把四十斤重的铁锤,趁晋鄙不被,猛然挥动铁锤猛击晋鄙。可怜晋鄙当场就被打死了。晋鄙的手下一看这种情况,只好对无忌俯首帖耳,接受无忌指挥。
无忌向军中下令:“一家之中有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兄长回去。是家中独子的,回去奉养父母吧。”这样一来,有二万士兵得以回家。虽然看上去军队人数减少了,但是留下来的士兵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一心杀敌。
无忌率领这八万精锐火速赶到邯郸城下。楚国的援兵也在春申君黄歇的带领下赶到。在无忌的指挥下,魏楚联军和邯郸城内的赵军两下夹击,秦军大败,伤亡惨重。秦军将领王龁引兵退走,邯郸之围遂解,赵国渡过亡国的危机。
从此,“信陵君窃符救赵”,千古流传。
无忌虽然打了胜仗,可是杀了晋鄙,还假传魏王令,夺魏军兵权打败了秦军,彻底得罪了秦国,这让魏安釐王忍无可忍。“好你个魏无忌啊,我就出去做了个头发,你小子就给我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来!”愤怒之下的安釐王收回了无忌的封地信陵,这等于是把无忌扫地出门了。
赵国这边情况正好相反,赵孝成王给了无忌崇高的礼遇。战后,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亲自出邯郸城迎接无忌入城。平原君赵胜身背兰矢在前面开路。到了赵国宫中,孝成王亲自扫洒宫殿的台阶,以示迎候贵客。无忌来到大殿前,孝成王请无忌从左边的台阶上殿,还请无忌先走。这让无忌哪里敢当呢?无忌侧身辞让,请孝成王先行,自己从右侧的台阶上殿。这些行为显示宾主双方的礼数都很周全。
宾主落座后,赵孝成王两次向无忌行拜礼,说:“自古以来,贤人没有一位可以和公子相比的。”无忌听了赶忙口称罪过,说自己违背魏王的的旨意,做出了对不起魏国的事情,哪里敢称对赵国有功呢?
于是无忌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平原君赵胜再也不敢对外声称自己可以和无忌相比了。
无忌也知道魏王正在气头上,自然不敢回到魏国。无忌让魏军的副将带领那八万魏军回国,自己和跟随前来的门客们就留在了赵国。
可是这件事中还有两位重要人物的结局呢,朱亥去哪里了?如姬会面临怎样的境地?史籍中却没有交代,这未尝不是件憾事。
原先,赵孝成王为了感谢无忌带兵援救赵国,曾和平原君赵胜商议,拿出五座城封给无忌作食邑。无忌听到了传闻,沾沾自喜起来,脸上有了傲娇的神色。无忌的一位门客见到了,劝无忌说:“有些事情不可忘记,而有些却不能总是放在心上。别人有恩于公子,公子您一定不能忘。而公子有恩于他人,希望公子不要总认为这种事很了不起。况且公子您假传魏王命令,夺了晋鄙的军权救援赵国,对于赵国来说是立下了大功,可是对于魏国来说,公子您的行为是为不忠啊。如今公子有自满的神色,认为自己有大功于赵国,我认为您这么做是不对的。”
无忌一听,立刻感谢门客的提醒,从此不再摆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一如从前般的谦虚恭谨。
而赵孝成王在迎接无忌的宴会上,看到无忌始终谦虚低调,小气了起来,陪无忌喝酒一直喝到天黑,都没有提赏给无忌五座城的事。无忌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由此,大家都认为无忌有高风亮节,无忌的声望再一次高涨。
对赵孝成王来说,不拿出点什么来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孝成王把鄗(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封给了无忌。魏安釐王得知无忌得到了全天下的赞誉,而自己却剥夺了无忌的封邑,这事干得也太小儿科了。不得已,安釐王只好把信陵重新封给无忌。
待在赵国的无忌也没改好士的习惯。听说赵国有两位贤士隐居在民间,一位叫毛公,整日混迹于赌场之中,是个赌徒;另一位叫薛公,比毛公好点,开了加小酒店专业卖酒。
无忌派人请他们到自己府上相见,这两人却躲了起来不见无忌。无忌就隐藏起自己的身份,跑到这两人出没的地方和他们整日厮混在一起玩乐。其实毛公和薛公也知道是无忌,于是大家在一起玩得很开心。
平原君赵胜听说了这件事,就对他的夫人、无忌的姐姐说:“一开始我听说夫人的弟弟公子无忌是位贤人,天下无双。今天我听说,他整天和跟赌徒和卖酒的这种身份低下的人来往,这也太不上路子了!”
无忌的姐姐就把平原君的话告诉了无忌。无忌听了,假装生气地说:“我以前也听说平原君是位贤人,所以才会违背魏王的意愿救援赵国,保住了平原君的地位。平原君交往的,都是一些地方豪强、有钱有势的人罢了,根本不是在亲近有能力有德行的人才。我在大梁的时候,就听说了赵国有毛公和薛公两位贤士。如今我到了赵国,还一直担心他们不肯见我;我想和他们交往,还担心人家不愿搭理我呢。如今平原君却为我和他们二人来往为而感到丢人,可见平原君不值得我和他交往。”说完,还假装收拾行李,做出要离开赵国的举动。
平原君赵胜听了,赶忙来的无忌府上,脱下了帽子向无忌道歉,再三挽留无忌。当然无忌也只是装装样子,看到平原君态度端正,也就借坡下驴了。
这件事又给无忌加了分。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听说了这件事,纷纷离开赵胜,转投到无忌的门下,给无忌作门客。这样,无忌又胜过平原君一筹。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1-08 16:53:50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无忌(四)
就这样,无忌在赵国一待就是十年!一个人的一生又能有几个十年呢?可以说无忌最好的十年年华,就这样碌碌无为地浪费在赵国了。因为无忌属于客卿,肯定不可能参与赵国的政治。本来可以大有作为的年华,就因为窃符救赵开罪了魏王,从而变得一事无成。无忌虽然因为救赵,声望爆棚,可是这终归是一个虚名,救赵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
然而无忌客居赵国的这十年,居然也是魏国最安稳的十年。从公元前257年无忌率魏、楚联军打跑了秦军,到公元前247年,秦国和魏国维持了十年的和平。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这个功劳归于无忌,认为正是由于无忌的声望,才让秦国不敢打魏国的主意。
当然这是有点给无忌带高帽的意味了。实际情况则不是这样。从《史记-六国年表》中可以看出,公元前257年秦军在邯郸城下大败之后,秦国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只是于公元前255年灭掉了东周分裂为东西两个小国中西边的那个。这个所谓的“西周”只有巴掌大的一点领土,秦国灭“西周”,就如同碾死个蚂蚁那么简单。那么之前一直对外征战不断的秦国为什么会消停了八年呢?答案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和赵国的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秦国也遭受了重大的伤亡,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在短时间内秦国也没有能力再对外发动战争了。
当然,无忌对于当时的国际和平还是有重大贡献的,那就是因为在他的指挥下,才给秦军造成重大杀伤,这一点是无忌的功劳。
公元前251年,秦国一代雄主秦昭襄王嬴稷去世。也在这一年,平原君赵胜也去世了。
秦昭襄王死后,秦国平稳地完成了政权的转移,秦惠文王即位,仅过了一年,也去世了。那位被吕不韦居为奇货的秦国公子异人在吕不韦的运作下回国即位,这就是秦庄襄王,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即位后,立吕不韦为相国。
公元前249年,庄襄王即位后,秦国重新开始了征战天下的行动。秦国先把东周给灭了,这样享国八百年的周朝成为了历史。接着,当年和公元前248年,秦国先后对韩国、赵国发起攻击。公元前247年,轮到魏国了。
秦将蒙骜攻占魏国的高都(今山西省晋城市)和汲(今河南省卫辉市)。魏军在和秦军的交战中多次败北,这让过了十多年舒坦日子的魏安釐王非常闹心。汲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位于魏国都城大梁的正北面,还是连接魏国和赵国的边境地带,既能从北面威胁魏国,还能抵挡赵国的援救。感到了危险临近的安釐王想来想去,想起了他那十年未见的弟弟,信陵君无忌。眼下只有无忌是抵抗秦军的最佳人选了。
魏安釐王向赵国派出了使者,希望无忌可以回国统领魏军。可是无忌却不乐意,当年安釐王夺了他的封地,把他扫地出门的一幕还在无忌的脑海里。另外无忌也还在担心,安釐王用他只是为了解一时之难,事后还会因他偷虎符、杀晋鄙而处罚他,心里多少也有点不安。于是无忌见都不想见安釐王的使者,还对把门的仆役们说:“你们有谁胆敢为魏王使者通报,看我不宰了他!”那些跟随无忌留在赵国的门客们,也没有一个敢劝无忌回国的。
这时候,毛公和薛公出马了。他们一起找到了无忌,对他说:“公子您之所以受到赵国的礼遇、闻名天下的,就是因为魏国是您的靠山啊。如今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已经很危急了而公子您却置之不理。如果秦军攻破大梁,拆了你家的宗庙,公子您想想您还有脸活在世上吗?”
这句话说到了无忌心里的痛处。无忌都不等毛公和薛公把话说完,已经变了脸色。一面向毛公和薛公道谢,一面命令手下,立刻收拾行李准备车马,带领门客们星夜赶回了魏国。
就这样,一对十年没见面的兄弟又见面了。魏安釐王拉着无忌的手,二人泪流满面,免不了一番批评和自我批评,痛陈离别之苦。随后,安釐王任命无忌为魏国上将军,也就是三军总司令,把魏国的军权交给了无忌。
无忌还从来没有被安釐王如此重用过,当即拿出了看家本领。无忌向各诸侯派出使者,遍告天下:我魏无忌出山了,大家伙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凡是被秦国欺负过的,都派出人马来听我指挥,我们一起找秦国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去!
也正式由于这些年无忌在国际上的声誉,各国一听,纷纷积极响应,有四个国家立刻派出了军队,加上魏国,组成了五国联军。哪一个国家没参加呢?我想齐国的可能性最大。
就这样,无忌率领五国联军北渡黄河,先是击败了盘踞在黄河以北的蒙骜所部秦军,一举收复了高都和汲。随即,无忌趁势向西进军,帮助韩国收复了上党,一路把秦军赶紧了函谷关。无忌的五国联军在函谷关下耀武扬威,这次秦国认了怂,都不敢出兵交战。无忌再一次威震天下,声望达到了另一个高峰。
秦国自从献公、孝公以来,对外征战胜多败少。昭襄王即位后,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近一百年来秦国被诸侯联军打成这样还真是少之又少。纵观整个战国史,能两次率领多国联军,把秦军打得大败的六国将领,只有无忌一人。这说明无忌不但具有很高的军事素质,还在国际上拥有公认的美名,各路诸侯心甘情愿接受无忌的调遣。可见无忌不但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优秀的纵横家。
无忌出了名,前来蹭热度的人也很多。各国之中有不少人把自己总结的兵法献给无忌,无忌就把这些兵法集在一起,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世间都称之为《魏公子兵法》。不过这部兵书没能流传下来。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1-14 10:30:43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无忌(五)
安陵(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国有为名叫缩高的人,他的儿子在秦国为官,被秦国任命为管(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的县令,镇守管。无忌从函谷关回师后,打算顺手把管拿下,可是管闭门不降。无忌不想攻城,就派人对安陵君说:“你安陵国的人缩高的儿子现在替秦国镇守管,你让缩高来我大军报到,我会任命他为五大夫和执节尉的军职。”意思就是想让缩高前去劝说他的儿子投降,献出管。
安陵君当然知道无忌的意思,但是这种让老子出面强压儿子投降的事,在那个年代属于不怎么光彩的事情。于是安陵君推脱得很巧妙,他对无忌派来的使者说:“我安陵国就是一个小国啊,我根本指挥不动我的那些臣民们。使者你就自己去对缩高说吧。”这等于是甩锅了。
安陵国是魏国中的一个小封地,类似于孟尝君田文的封地薛那样,是个半独立的小政体。安陵君在历史上有点小名气,让他出名的就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唐雎不辱使命》。其中的名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竟然被现代人搞笑地用成了好勇斗狠的代名词,不得不佩服现代人的脑洞之清奇啊。
安陵君就派手下带着无忌的使者来到缩高的家里。无忌的使者说明来意后,缩高说:“感谢信陵君如此看得起在下。但是让我带兵去攻打管,这不成了老子攻城,儿子守城了吗?岂不是让全天下的人笑话我们父子?我的儿子要是看到了我而投降,那就是背叛了他的国君。老子教唆儿子背主投敌,恐怕不会是信陵君那样的长者所推崇的事情。请替我向信陵君致谢,这种事我办不到!”
使者回到无忌那里,把缩高的话说了一遍。无忌一听就火了,强大的秦国都让我收拾的躲在函谷关里不敢出来,让你安陵君派个人来给我做点事还这么推三阻四的!又派了一位使者来到安陵,对安陵君说:“安陵也是魏国的一部分不是?如今我想攻下管,可是管不肯就范。如果秦军偷袭我的后方,那将是危及魏国社稷的大事。请您赶快把缩高绑了给我送来,否则的话,我无忌将亲率十万大军来到你安陵城下!”
面对当今的政治强人的怒吼,安陵君的回答说得不卑不亢:“我的先祖成侯从魏惠王的手里接受了安陵这块封地,魏惠王亲手把宗族库存里的法律文书交给我的先祖成侯,那上面写着‘儿子弑杀父亲、臣子弑杀国君的,不在被赦免之列。就算国家大赦罪犯,那些开城投敌和临阵脱逃的人也不在被赦免之列。’如今缩高他推辞您的任命来成全父子之义,您却要我把缩高绑了送给您,这就是让我做违背襄王诏书和祖宗国法的事情啊。就算您杀了我,我都不敢做这种事!”
缩高听说了无忌逼迫安陵君的事后,对家里人说:“信陵君的为人啊,凶悍且刚愎自用,安陵君的话要是传到信陵君那里,恐怕安陵国就会有大麻烦了。我已经保全了自己不违背人臣之义的好名声,哪里还能给我的君主带来得罪魏国的灾祸呢?”于是缩高来到无忌的使者居住的馆驿里,当着使者面,自杀而死。
事情传到了无忌的耳朵里,这让无忌非常难堪。自己意气用事,闹出了人命,关键这一次自己完全不在理上,传出去不是让天下人耻笑自己恃强凌弱吗?
无忌一方面亲自穿上孝服,搬到茅草棚子里住了几天,表示为缩高发丧,以显示对他的敬重。另一方面又派人对安陵君说:“我魏无忌啊,小人一个。这次是我考虑得不周全,差一点做出失信于您的错事来,我郑重向您道歉!”
无忌也不攻打管了,带兵回到了大梁。
尽管结尾闹得有点小不愉快,但是总体上讲,无忌这一次出手,还是非常风光的。秦国打下来的地盘,全部物归原主不说,还让无忌带着五国联军打到了家门口,自己却不敢出战,彻底认怂,脸是丢大发了。看着无忌耀武扬威的离开,名声在国际上空前高涨,秦庄襄王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恶气。为了扳倒无忌,秦庄襄王又使出了历任秦王在对付山东六国时,屡试不爽的大招——反间计。
秦庄襄王派人带着重金,来的魏国贿赂以前晋鄙的门客,让他们找机会在魏安釐王的面前说无忌的坏话:“信陵君逃亡国外有十年呢,如今执掌魏国兵权,其他诸侯国的将领都甘愿受他的调遣。各诸侯国里都知道信陵君的大名,谁还知道魏国还有魏王呢?我们听说信陵君已经私下里在准备替代您自立为王了,各诸侯国都仰慕信陵君的威望,也都愿意接受信陵君称王。”
魏安釐王原本就对无忌不放心,身边又经常有这些小人进谗言,不由得不怀疑起无忌来。这时候秦国那边演戏也演全套,接连好几次派出使者,敲锣打鼓地来到无忌的府邸,祝贺无忌登基称王。当然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可是架不住经常发生,这就更让安釐王坐立不安了。
于是,这种小把戏再一次发挥了威力。魏安釐王为了自保,剥夺了无忌的兵权。
无忌当然知道魏安釐王的心思。可是这种事又该怎么去解释呢?说得越多,只会越描越黑。这时的无忌年纪应该过四十了,对于政治彻底的心灰意冷。安釐王拿掉无忌的兵权,无忌也不申辩,从此称病不朝,每日和自己的门客们革命小酒天天醉。后院的美女也越来越多。无忌彻底地放飞自我了,过上了纸醉金迷的堕落生活。
酒色伤身,就算是铁打的身子骨也架不住这么折腾。四年之后,公元前243年,无忌因饮酒无度,大病不起。那个威震强秦的信陵君魏无忌,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这一年,魏安釐王也死了。
秦国听说一个心头大患死了,魏国再也没什么可怕的了。公元前242年,蒙骜卷土重来,接连攻下魏国二十座城池。其后秦国逐渐蚕食魏国,又过了十八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破大梁,虏魏王假,魏国灭亡!
汉高祖刘邦还没有起兵反秦的时候,就听说过信陵君无忌的故事,对他崇拜有加。后来刘邦登基称帝后,每当路过大梁,都要亲自到无忌的坟前祭拜。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回长安,路过大梁时,安排五户人家作为无忌的守墓人,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战国四公子当中,只有信陵君无忌享受了这样的待遇。
信陵君魏无忌的故事就讲完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1-22 00:13:19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一)
春申君黄歇,战国四公子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位。一提到战国四公子,大家都会想到孟尝君田文、信陵君无忌,恐怕很多人会想不起来春申君黄歇。
的确,春申君黄歇就是战国四公子中的一个异类。首先他不像另外三位那样有着贵族的出身,他原本是个平头老百姓,能爬上高位完全靠的是自己的才能。其次,登上高位后,黄歇的位置坐得最稳,没有其他三位那样的几起几落,始终稳稳坐在楚国相国的位子上。最后,地位最稳固的他反而结局最悲催,其他三位要么流落异国,颠沛流离,要么在相国的位子上上上下下,但不管怎么折腾,结局都算美满,都能善终,唯独春申君黄歇,被人杀了还不算,三族被屠灭,落了个断子绝孙的下场。
哦,不对,春申君黄歇有后人,他的儿子就是楚幽王,楚国倒数第二位国君。
相比于秦始皇嬴政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还有些含糊,楚幽王是黄歇的儿子在《史记》里可是言之凿凿。同时,《战国策》里也有一篇写到相同的内容,并且这一篇的文字和《史记》完全一样,也不知道是谁抄了谁的。
今天我们来讲春申君黄歇的故事,本篇写作的基础是《史记》和《战国策》。

春申君黄歇,楚国人。黄歇年轻时在楚国各地游学,学问很高,见识很广,嘴巴还特能讲,能言善辩。楚顷襄王很欣赏黄歇的才能,就把黄歇留在身边为近臣。
当时的楚国刚刚经历了立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公元前299年,秦国诱使楚怀王入秦并囚禁了他,最终楚怀王客死秦国。楚怀王的儿子继任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秦国很看不起楚顷襄王。公元前280年和279年,秦军接连攻占楚国位于汉水上游的上庸(今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和长江上游的西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更是变本加厉,攻占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还纵火焚烧位于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楚国先王陵墓,秦军一路打到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才收兵。楚顷襄王只能迁都于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公元前273年,白起又击败韩、魏联军,擒魏将芒卯。韩国和魏国只能向秦国称臣以求和。秦昭襄王就命令韩国和魏国一同出兵攻打楚国,还准备派白起率领秦军相助,楚国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
巧的是,此时的黄歇正受楚顷襄王之命出使秦国,听到秦国这样一个重大情报,黄歇果断地抓住了上天送到他面前的机会,凭借他的才能,为楚国化解了危机。
2015年大火的新编历史题材电视剧《芈月传》,让娘娘孙俪又火了一把。可是这部年度大剧中却闹了一个大笑话,竟然拉郎配地说黄歇是芈月的初恋情人。秦宣太后是否叫“芈月”我们暂且不论,就说这公元前273年是秦昭襄王四十二年,此时的秦昭襄王起码五十岁左右,他妈秦宣太后怎么地也要七十岁上下了吧。而此时的黄歇年纪大概三十来岁,二人年龄上差了三、四十岁,秦宣太后给黄歇当妈都绰绰有余,这初恋情人的人设也实在是没谁了。
扯远了。黄歇做了件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为楚国力挽狂澜呢?他还真没做什么,只是给秦昭襄王写了一封奏折。
战国时代是礼崩乐坏的年代,国际政治就是比谁狠。除了胳膊要粗以外,脑子还要好使,于是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耍嘴皮子功夫的所谓“纵横家”,代表人物当然是苏秦和张仪。这些人鼓动三寸不烂之舌,经常能把一个国家的国君忽悠得团团转,在《战国策》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黄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了他的“善辩”,他这次出使秦国,也就是因为楚顷襄王看上了黄歇“善辩”的特长。
黄歇给秦昭襄王写的这份奏折,被司马迁原封不动地照抄进了《史记-春申君列传》,原文很长(就不翻译了),是一篇典型的先秦时期的政论型散文,文采么和魏晋时期的骈文比起来相差甚远,但是内容上来说,通篇说的就是楚国是秦国的好邻居,韩国和魏国才是秦国的头号敌人,秦国如果灭楚国,自己的力量也会受到削弱,这正好便宜了韩国和魏国,亲者痛仇者快啊。不如和楚国交好,共同对付韩国和魏国才对。
秦昭襄王看了黄歇的奏折后,竟然认为黄歇说得很对,命令白起停止行动。韩国和魏国本来就不想打仗,一看秦国不出兵,也就借坡下驴,停止了对楚国的进攻。
难道秦昭襄王当真就为了黄歇这区区几千个字的一份奏折,就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国际政策?我想肯定不会是这样。秦国吞并天下的策略,是由西向东平行推进。此时楚国的旧都郢已经让秦国占领,楚顷襄王迁都于陈。看看地图我们就能明白,楚顷襄王的这次迁都,迁到了千里之外的中原地区,远离楚国世代生存的旧地,目的就是为了躲在韩国和魏国的南面。韩、魏两国形成了一个明显的突出部,楚国就可以把韩、魏当成躲避秦国攻击的挡箭牌。秦国如果继续攻击楚国,就像黄歇在奏折里写的那样,军队必须经过韩国和魏国的领土,稍有不慎就会遭到韩、魏的偷袭,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所以,秦国国内肯定也有反对的声音,当然这些反对并不是为了楚国着想,而是考虑到眼下的实际情况,从秦国利益出发的考量。黄歇的这份奏折,正好在恰当的时候摆到了秦昭襄王的面前,才会促使秦昭襄王做出了对楚国有利的决策。
秦昭襄王不但停止了对楚国的穷追猛打,态度还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弯,派人来到楚国,花了很多银子和楚国交好,昨天双方还在战场上你死我活,今天突然就你侬我侬了起来,翻脸比翻书还快。不管怎么说,黄歇出使秦国的目的算是达到了,黄歇立了一项大功。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1-28 11:31:49 +0800 CST  
@hallaluya 2018-01-28 12:17:18
Mark
-----------------------------
多谢hallaluya兄支持!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1-28 18:47:09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二)
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了对楚国不利的国际形势,让黄歇在当时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接下来黄歇做的一件事,奠定了他后来二十年荣华富贵的基础。
秦国对楚国态度的大转变,让楚顷襄王有一种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感觉。顷襄王的做法也很上路子,为了表示自己对秦国的重视,顷襄王主动把太子熊完,也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送到秦国做人质。送太子去秦国,总要安排个人一同前去,一起也好有个照应。派谁去好呢?显然,黄歇是最合适的那个人。就这样,黄歇再一次回到了秦国,这个让他人生发迹的地方。
有了上一次的良好表现,黄歇陪着楚太子熊完在秦国生活得还不错。秦国为了维持和楚国的友好,对待熊完也算客气。此时秦国的相国是应侯范雎,黄歇知道范雎的能量,主动安排熊完结交范雎,双方建立起很好的友谊。
黄歇和楚太子熊完在秦国一待就是八、九年。公元前263,楚国使团来到秦国,也带来了楚顷襄王身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的消息,这让黄歇和熊完心急如焚。因为此时熊完作为人质,秦昭襄王不点头,肯定是回不了楚国的。而秦昭襄王怎么可能轻易地放弃这么好的一个敲楚国竹杠的筹码呢?楚国那边,楚顷襄王还有别的儿子,一旦顷襄王病逝,熊完又不在楚国,那么楚国国君的位置很可能落到别人的手里。
黄歇找到了范雎,希望范雎去劝说秦昭襄王,放熊完回国。黄歇对范雎说:“相国大人您是真心和我家太子做朋友吗?”
范雎说:“当然咯。”
黄歇接着说:“现在楚王身患重病,恐怕过不了这一关了。秦国不如放我们太子回国。太子一旦被立为国君,那肯定会一心一意地侍奉秦国,并对相国大人感恩戴德。秦国这样做,等于得到一个铁杆盟友,而相国大人也会得到楚国这样一个大国为后援。如果太子不能回国,那就是咸阳街头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已。楚国一旦立了其他人做国君,一定不会再和秦国友好。白白失去一个盟国,相国大人失去一个大国后援,这种做法不明智啊。希望相国大人好好考虑这件事。”
范雎也算是战国后期著名的谋略家,在这件事上恐怕不需要黄歇说太多,其中利害范雎自然心知肚明。于是范雎就找到秦昭襄王,把放熊完回国的事和秦昭襄王反复商量。
秦昭襄王却有点小心眼,一点好处都没捞到显然不太甘心。昭襄王对范雎说:“先让熊完身边的亲信回楚国看看情况,等回来后再说。”
黄歇听说后,对熊完说:“秦国不肯放太子您回国,是想得到更多的好处罢了。但是以太子您目前的能量,怎么可能给秦国带来好处呢?这正是我最担忧的事。现在阳文君(应该是楚顷襄王晚年宠爱的妃子)的两个儿子就在大王身边,如果大王不幸去世,太子您不在国内,阳文君的儿子就一定会被立为楚王,太子您就和王位失之交臂了。这样的话太子不如逃离秦国,和楚国的使者一起离开。我留下,以死拖住秦王,让他不能派人追赶太子您。”
黄歇这样做,绝不是为了以后的显贵搏命,拿自己的性命做赌注来个孤注一掷,而是人臣在紧要关头为君主所能做的唯一一件事,舍生取义,是值得后世的人们称道的事。
楚太子熊完就按照黄歇的安排,换上下人的装束,打扮成替楚国使者驾车的车夫,混在楚国的使团里安全地逃离了秦国。
黄歇则一个人留守在熊完居住的宅子里,对外宣称熊完生了病,不能像往常那样正常地去上朝。秦昭襄王那里也没预料到黄歇会来这一手,丝毫没有察觉到任何的变化。
过了几天,黄歇估计熊完和楚国使团应该已经顺利离开秦国国境了,就只身来到秦昭襄王的面前请罪。“楚国太子熊完已经跟随楚国使团离开了秦国,这都是我黄歇的主意,我罪该万死,大王您就爱咋地咋地吧。”
秦昭襄王一听,煮熟了的鸭子都能飞走了,顿时气得七窍生烟,打算逼黄歇自杀谢罪。
关键时刻,老朋友应侯范雎出手相助了。范雎对秦昭襄王说:“黄歇身为人臣,为了主人可以牺牲自己,这是义士所为。如果太子熊完能被立为楚王,一定会重用黄歇,不如把黄歇放回楚国。黄歇回国后一定会感念大王的恩德,从而让楚国和我们秦国友好。”
秦昭襄王不愧是一位老练的政治家,也知道眼下就算杀了黄歇也于事无补,就听从了范雎的意见,没有再为难黄歇,反而礼送黄歇出境。
黄歇有惊无险地帮助熊完逃离了秦国,自己也全身而退。熊完归国后不久,楚顷襄王病逝,熊完顺利地即位,就是楚考烈王。考烈王当然知道自己的王位多亏了黄歇的机智和勇敢,于是投桃报李。公元前262年,正式登基的考烈王任命黄歇为相国,封为春申君。
就这样,黄歇凭借自身的才能,也靠着一点点的运气,成功地由一个普通老百姓,一举走到楚国政坛的高位,完成了一个华丽地转身。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2-04 09:26:06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三)
楚考烈王不但给了黄歇高官厚禄,还一口气把楚国位于淮河以北的十二个县封给黄歇作食邑。这个待遇可是战国四公子中最高的。看看其他三位的封地吧。平原君和信陵君的食邑只有一座城;孟尝君的地盘稍大,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枣庄市范围;而黄歇这淮北十二县,基本相当于现在的安徽省和江苏省淮河以北地区,这已经等同于一个不小的国家的领土面积了。
有了这么大一片地盘,一年黄歇能收不少租子呢。这么多粮食黄歇一个人哪里吃得完呢?有了这么雄厚的经济基础,黄歇也效仿其他战国四公子中的其他三位,大肆招揽全天下人才。一时间投到黄歇门下做门客的士人也超过了三千人,这让黄歇得以迅速跻身名流之列,凑齐了“战国四公子”中的那最后一个人。
《战国策》里记载了几个黄歇和前来投靠的门客之间互动的故事。
唐且,也被称为唐雎,就是“唐雎不辱使命”的那位,战国末期著名的辩士,前来投靠黄歇了。他对黄歇说:“齐国人善于装扮自己、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以合乎规矩,希望以此得到官职而从中受益。(意思是做人善于隐藏,太虚伪。)我羞于这么做。我走了那么远的路来投奔您,是仰慕您的义举(应该是指黄歇在秦国帮楚太子出逃的事),希望我可以对您有所帮助。我听说孟贲、专诸哪怕身上揣把小刀,天下人也会认为他们是勇士;西施哪怕穿着普通的衣服,天下人也会认为她是位美女。而大人您在楚国这样的大国做相国,想要领导中原各国对抗秦国,却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缺少像我这样的人辅佐啊。”
随后唐且用掷骰子赌博做例子说明自己的观点。
“掷出一个‘枭’要想赢,还需要再掷出几个‘散’来辅佐。光有一个‘枭’,还没有五个‘散’大,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如今大人您要想成为全天下的‘枭’(意思是首领),就需要我们这些人来做‘散’啊!”
看看,古时候去求职,不凭学历,不凭履历,就靠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就行了。
再来看另一位靠嘴皮子求职的人是怎么说的。
一位名叫汗明的人前来投奔黄歇,一直等了三个月,才得到黄歇的接见。然而双方见面一谈,黄歇立马被汗明的谈吐所折服,当即把汗明收下。过了几天汗明找到黄歇还想再深谈一次。黄歇可能公务繁忙,也可能要接见的人太多,都安排不过来了,就对汗明说:“我已经非常了解先生您了,不需要再和您交谈什么了。”
汗明一听,立刻板下脸来说:“我有个问题不知道该问不该问,请问大人您认为您和唐尧相比谁更圣明呢?”
谁敢说自己比尧还圣明?放到现在也没人敢这样自夸吧,更别说两千多年前了。黄歇立刻就回答:“瞧先生您这话说的,我哪里敢跟尧帝相比呢?”
汗明接着又问:“那么大人您觉得我和虞舜相比如何呢?”
黄歇很会说话:“先生您就是我的虞舜啊!”
我必须佩服黄歇说话的水平,抬高别人,抑制自己,既给对方面子,又显得自己很谦和。
汗明说:“不是这样吧,我来为大人您分析分析。大人您的贤明当然没法和尧帝相比,我的才干和舜帝比起来肯定也是差远了。想当年舜帝为尧帝工作,整整过了三年尧帝才完全了解舜帝的为人。如今大人您和我才见了一次面,您就说已经非常了解我了,那岂不是您比尧帝还圣明,而我比舜帝还能干吗?”
汗明用尧和舜的事迹对比黄歇对自己的态度,非常贴切,富有说服力,天衣无缝,根本没法反驳。
黄歇听了再一次被汗明的言辞所折服。当即就说:“先生您说的真好啊!”于是吩咐手下,每五日安排自己接见一次汗明,多和他交谈。
汗明显然不满足于只是给黄歇当个参谋,出出主意,他似乎还有从事具体事务的愿望。汗明就又对黄歇说了一番很有名的话。
“大人您听说过千里马的故事吗?千里马成年后,不被人们所知,只是让它拉着驮盐的车子,往来于太行山间的道路上。盐车很重啊,千里马拉车很辛苦。伯乐看到了,立刻下车来到千里马身前,抚摸着马身痛哭流涕,并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千里马披上。千里马于是喘着粗气,高声悲鸣。声动天际,如同金石之声。千里马为什么会这么做?是因为它知道只有伯乐才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身份卑微,混迹在社会的底层,大人您不计较我的粗鄙,不介意我从前的经历,如此重视我,我又怎么不能像千里马那样为大人您高声鸣叫呢?”
这就是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的来历。后世千里马就演化成人才的代称,而伯乐就演化成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贤人的代称了。
汗明用千里马和伯乐做比喻,显然是希望黄歇可以重用自己,安排自己去处理一些事情。但是《战国策》里并没有记载汗明后来是否受到黄歇的重用,只是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就此流传下来。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2-13 00:33:47 +0800 CST  
@hallaluya 2018-02-13 07:26:04
楼主新年好呀
-----------------------------
感谢hallaluya兄一年的陪伴啊!新年快乐!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2-13 16:36:57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四)
黄歇在楚国相国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黄歇的相位稳如泰山,这都是源于他和楚考烈王在秦国那同生共死、一起走过的日子。也就在这二十五年里,秦国集中力量对付赵、魏、韩三国,秦国的战略压力几乎消失了。于是楚国利用这二十五年,在国际上干了几件大事,重新树立起大国的威望,这几件大事基本都是黄歇出面,这也让春申君的大名不减“战国四公子”中的其他三位。这几件大事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救赵”、“灭鲁”和“伐秦”三件。
公元前258年,秦军围邯郸,赵国四处求救,平原君赵胜亲自来到楚国搬救兵,最终逼迫楚考烈王同意出兵,率领楚军出征的统帅就是黄歇。从史料记载来看,楚军最终赶到了邯郸城下,但是有没有和秦军发生激烈的战斗,则没有明确的说法。毕竟此时离秦国放回黄歇才五年光景,黄歇就能把当年秦昭襄王的不杀之恩忘得一干二净,似乎也不太可能。所以我估计黄歇带来的楚军,也就是给赵、魏两军撑个场子,摇旗呐喊而已,出工不出力。
但不过怎么说,邯郸之围是解除了。为了答谢楚国的救命之恩,赵、楚两国使者来往密切,两国关系恐怕有史以来都没有这么好过。平原君赵胜也多次派使者慰问黄歇。可是原本为了增进友好的互访,最后变成了相互炫富的明争暗斗。
一次赵胜的使者来到楚国,黄歇把他安排在自己上等门客居住的住所里。第二天赵胜使者进见黄歇的时候,为了向楚国炫耀,以显示赵国的富有,赵胜使者特地戴了一根用玳瑁做成的簪子。黄歇当然也有准备,自己那三千门客一同出席接见仪式。只见黄歇门下的上等门客们,全部穿着华丽的衣服,脚上穿着装饰着珍珠的靴子。赵胜的使者当场羞愧的面红耳赤,很是下不来台。
公元前255年,黄歇再一次作为楚军的统帅,北伐攻占鲁国。鲁国最后一任国君鲁顷公被迁到莒(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公元前249年,楚考烈王正式剥夺鲁顷公国君的头衔,又把他迁到卞(今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鲁国从此灭亡。鲁国是周朝的一个重要封国,西周初年封给了周公姬旦,到黄歇灭鲁,前后共传二十五世,历时790年,三十四位国君,就这样成为了历史。
鲁国并入楚国版图后,原来鲁国的地盘,楚国任命了战国末期一位著名的贤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况来治理。荀况也被称为荀卿(卿是荀况的字)、荀子,楚国给他的头衔是兰陵令。
荀况治理鲁国旧地时间还不长,就有人在黄歇耳朵边嚼舌头,“想当年,成汤以亳(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周武王以镐(今山西省西安市)为根据地而拥有天下,可这两地方圆都不过百里。如今荀子,天下的贤人,却让他治理百里之地。我认为这对大人您是一个威胁啊,您说呢?”
黄歇一琢磨,是哦,于是免去了荀况的兰陵令。荀况被迫离开楚国,来到赵国。赵国当然是如获至宝,任命荀况以高官,位列上卿。
很快,又有人对黄歇说话了,“想当年,伊尹不被夏朝重用而投奔商王,结果夏朝被商朝灭了;管仲离开鲁国去了齐国,结果齐国称霸诸侯。贤人在哪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国君就会被世人尊重,这个国家就会兴旺发达。如今荀子可是天下的贤人啊,大人您怎么把他赶走了呢?”
黄歇又一琢磨,对啊,赶紧派人去赵国,想把荀子给请回来。
黄歇前后对待荀子的态度,就像一个没有主见的老糊涂。地位和荣华给黄歇带来的只有意志的消磨。他的那三千门客,真正有水平能帮他提高的人真不多,损友却不少。黄歇做楚相以后,原先的智勇几乎看不到了,一个日渐昏聩的黄歇成了常态。
此时的荀况,当然不可能再回楚国,于是对黄歇甩起了脸子,当场给黄歇难堪。荀子给黄歇写了一封回信,大大地把黄歇嘲讽了一番。信的末了,荀子还作赋一首,里面写到“以瞽为明,以聋为聪,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易惟其同!”直言黄歇瞎了眼,好赖不分。黄歇是碰了一鼻子灰。
本来鲁国夹在齐国和楚国之间,是两国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如今鲁国并入楚国,楚国就和齐国接壤了。鲁国的南面就是黄歇的封地淮北十二县,本来有人畜无害的鲁国挡着,黄歇的封地还很安全,可现在不得不面对齐国的压力,这让黄歇感到了不安。黄歇干脆直接找到楚考烈王,“淮北之地紧挨着齐国,防御压力很大啊,我看还是收归国家统一管理比较好。”主动把封地交还给了考烈王。这样一来黄歇不就没有封地了吗?黄歇也不客气,直接开口向考烈王索要吴地做自己的封国。
要说黄歇和楚考烈王的交情那还真不是盖的,这种明目张胆的要求,考烈王想都没想就同意了。当时的吴地是以太湖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核心地带就是今天江苏省的苏州市。黄歇就在吴国故都的遗址上营建宫室,规模相当宏大。司马迁在《史记-春申君列传》的末尾,也写到自己曾经游历吴地,参观过黄歇的故居,都感慨黄歇的宫室修得那叫一个华丽。可想晚年的黄歇生活是多么的穷奢极欲。
当然黄歇的到来也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黄歇在吴地大搞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客观上造福了地方百姓,以至于吴地的老百姓都把黄歇当成水神祭祀,这一习俗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黄歇还对当代中国造成了一个重大的影响,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讲。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2-24 18:21:45 +0800 CST  
@绿红茶汤 2018-03-02 10:01:00
黄歇浦吧??
-----------------------------
绿红茶汤兄说得对,黄浦江原名就叫黄歇浦。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3-02 22:21:15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五)
时光来到公元前241年,黄歇做楚国相国已经二十二个年头了。这时的国际形势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国四公子”中的其他三位都先后去世,秦国国君已经经秦孝文王、庄襄王传到了后来的始皇帝嬴政,吕不韦从庄襄王开始任秦国相国。吕不韦任相国后,秦国经过十年的修养生息,重新开始了征战天下的步伐。山东各国在秦国的军事威胁下,决心再来一次合纵,团结起来好好教训秦国一下。当然,这里面也有六年前的上一次合纵,五国在信陵君无忌的带领下,打得秦国不敢再出崤山而尝到了甜头,大家希望历史能再重演一次。
楚国经过了二十年的恢复,重新树立了国际大国的地位,于是楚考烈王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次合纵的“纵长”。考烈王就把领导五国联军的重任,交给了黄歇。
就在大家伙为伐秦忙碌准备的时候,赵国使者魏加出使楚国,来见黄歇。魏加问黄歇:“贵国有合适的人做将领吗?”
黄歇说:“当然有啦,我准备让临武君负责军队的指挥。”
魏加说:“我从小时候起就很喜欢射箭,我用射箭来做个比方,行吗?”
黄歇说:“您有话就请讲。”
魏加就说了一个故事:
以前,更赢和魏王站在一座高台上,一抬头,看见天上有鸟在飞。更赢就对魏王说:“我可以拉一下弓弦,不需要用箭就能把鸟射下来。”
魏王很惊讶:“你射箭的功夫都到了这个地步了吗?”
更赢回答:“我做得到!”
不久,有一只大雁从南方飞来,更赢拉了一下弓弦,那只大雁果然应弦而落。
魏王更加诧异:“这样也可以吗???”
更赢说:“这只大雁受过伤。”
魏王问:“先生怎么知道的?”
更赢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叫声凄惨。飞得慢,是因为受了伤疼痛的缘故。叫声凄惨,说明它离群已经很久了。它的旧伤还没有痊愈,一直提心吊胆害怕再受到伤害。一听见弓弦响,就奋力向高处飞,以躲避弓箭。这样就导致旧伤口撕裂,于是掉了下来。”
魏加说的这个故事,就是“惊弓之鸟”的来历。当然魏加不是大老远跑来给黄歇说故事的,最后魏加说道:“临武君,过去就曾经在战场上被秦军打败。他就像故事里的那只大雁一样,内心对秦军充满恐惧,所以不能任用他为将领。”
这则故事记载在《战国策》里。最后黄歇到底用没用临武君为将,《战国策》却没有记载。
就这样,五国联军在黄歇的统一指挥下,又一次杀到了崤山之下。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俗话又说,人和人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同样是五国联军,时间仅仅相隔六年。六年前信陵君无忌指挥五国联军打到崤山下,秦军闭门不出,根本不敢迎战。然而这一次却不同了,面对浩浩荡荡杀来的五国联军,秦军果断出函谷关应战,一战就把黄歇指挥的五国联军打得抱头鼠窜,狼狈而回。
可惜的是,两年前的公元前243年,信陵君无忌已经去世,世上再无信陵君。
楚国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那么点大国威望,经此一战,颜面无存。楚考烈王那个气啊,本来一件长脸的事,最后弄成了打脸。考烈王把气全撒到了黄歇头上。二十多年来,头一次开始疏远黄歇了。
黄歇的门客中有一位名叫朱英的,应该投到黄歇门下时间不长,找到黄歇对他说:“大家都认为楚国的是个强国,可就是因为重用了大人您才变得羸弱不堪(指不久前黄歇率五国军伐秦惨败)!在我看来这说的不对。以前您掌权时秦国有二十多年没有出兵攻打过楚国,为什么啊?是因为秦国要想进攻楚国,就要长途跋涉,路途艰险,军队行动很不方便。如果向周天子借道,还要提防韩国和魏国在背后发动偷袭,这样做更不可能。这才是秦国没有前来攻打楚国的真正原因。而现在却不一样了。魏国在秦国的压力之下,亡国就是眼前的事,魏国的许(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两城肯定保不住了。魏国一旦把许割让给秦国,秦军距离我们的都城陈也就一百六十里地。以我所见,秦、楚交兵时日不远了!”
黄歇就把朱英的话对楚考烈王说了,二人商量之后,决定把都城向东南迁到寿春,以躲避秦国的锋芒。
朱英是黄歇的门客中少有的有政治眼光的人,可想黄歇门下这样的人才太少,三千门客绝大多数都是混饭吃的。朱英的能力很快又显现了出来,这一次朱英预言的是黄歇的宿命。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3-08 20:23:05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六)
随着黄歇一天天的老去,有一件一直困扰着黄歇的大事,也变得日益紧迫起来。那就是,楚考烈王一直生不出儿子!
有人可能会奇怪,楚考烈王有没有儿子,关黄歇什么事呢?这件事对黄歇的影响,那可是大了去了。
考烈王如果有儿子,考烈王死后,考烈王的儿子即位,凭着和考烈王的铁杆关系,黄歇肯定是顾命大臣,楚国的朝政还会抓在黄歇手里,黄歇的地位依然坚挺。
可是考烈王没有儿子,那这个问题就复杂了。这样考烈王死后,王位只能传给考烈王的兄弟或侄子,那样黄歇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黄歇仗着考烈王的庇护,横行楚国政坛二十多年,和楚国其他贵族的关系,多少都会有些过节。考烈王在位,没人敢动黄歇一个手指头。可是如果考烈王不在了,那还真不好说啊!远的不说,当时离商鞅被杀还不到一百年。恐怕黄歇一想到商鞅的结局,头皮都要发麻吧。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黄歇四处寻找能生儿子的妇人送进宫去,就差送一头母猪给考烈王了。可老天就是不遂人愿,黄歇这边忙得不亦乐乎,考烈王那里一点动静都没有。
这时候,赵国有一位投机分子名叫李园。李园有个妹妹,估计生的是国色天香。李园本打算把妹妹献给楚考烈王,以此换来荣华富贵,可一听说考烈王生不出儿子,李园心里泛起了嘀咕:考烈王肯定是身体有问题啊。我把妹妹送到宫里,显然也不能为考烈王生个儿子。不久考烈王就会宠信新送进宫里的女人,我妹妹不久失宠了么!那我的身份地位哪里能有保障呢?
于是,李园决定,不能把妹妹送给楚王。那么当下的楚国,最有权势的人,除了考烈王,就是黄歇了。李园就使出曲线救国的套路。
李园先假意投到黄歇门下做门客。到了约定觐见黄歇的日子,李园故意迟到。见到黄歇后,黄歇问:“先生怎么迟到了?”
李园回答:“齐王派使臣来娉娶我的妹妹,因接待齐使喝酒,所以来迟了。”
黄歇估计也听说过李园的妹妹是个美女,当即就来了劲,问李园:“你答应了齐王的娉约了吗?”
李园说:“还没有。”
黄歇当然不能让肥肉从嘴边溜走,赶忙问:“我能见见吗?”
李园就等黄歇这句话呢,于是顺利地把妹妹送给了黄歇。
黄歇就是比楚考烈王有本事,没过多久,李园的妹妹有了身孕。
李园要等的时机来了。李园教唆妹妹游说黄歇:“楚王对大人您的恩典,就算是亲兄弟之间也没有这样的。如今大人您担任楚相二十多年,楚王又没有儿子,楚王一旦去世,只能立楚王的兄弟做新楚王。一旦楚王换了人,肯定要任用亲信之人,那么大人您就要靠边站了!您把控楚国国政这么多年,和楚王的兄弟们梁子结了不少,一旦他们登基,大人您就大祸临头了!您那江东的封地还能保得住吗?”
这话说到了黄歇的痛处。
李园的妹妹接着说:“如今我已经有了身孕,这件事外人还不知道。况且我侍奉大人您时间还不长,如果您现在就把我送给楚王,楚王一定会宠信于我。如果上天让我生出个儿子,那就是大人您的儿子做楚王了,楚国都成了您的了。这和面对那些不可预测的灾祸相比(指考烈王的弟弟当楚王会对黄歇不利),哪个更好呢?”
这样的问题还能有其他选择吗?黄歇当即把李园的妹妹先送出自己的府邸,没几天又对考烈王说自己给他找了个美女,就这样把李园的妹妹送进了宫。
楚考烈王一见到李园的妹妹,当即喜欢得不得了。很快,楚王新任宠妃有了身孕的消息就传遍了楚国。接着,李园的妹妹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当即就被立为太子。李园的妹妹母以子贵,被考烈王立为王后,而李园也因为大舅哥的缘故,被考烈王重用,一步登天。
楚考烈王被送到秦国当人质的时候肯定成年了,在秦国待了十年,回国后任楚王又二十多年。这三十几年里都没能生个儿子,如今一朝解决了,这其中有没有猫腻难道考烈王自己心里没数吗?当真智商就这么捉急吗?亦或是考烈王心里明镜似的,但考虑到眼下国内的形势,为了自己身后黄歇的身家性命,干脆做个顺水人情?如果是这样那考烈王对黄歇的友爱可就太伟大了。
有时候坏事处理好了,就能变成好事。比如黄歇冒死掩护楚考烈王逃出秦国。而有时候好事处理不好,反而变成坏事。黄歇的儿子成了楚国王位的继承人,按理说这是天大的好事。可是最终没有带给黄歇任何好处,带来的却是杀身之祸!
李园得势之后,害怕黄歇口无遮拦,会泄露太子不是考烈王亲生的这件事,就开始偷偷豢养亡命之徒,打算找机会行刺黄歇灭口。李园暗中准备,却谋事不密,外界知道李园阴谋的人还不少。可偏偏黄歇被蒙在鼓里。
《史记》中就是这样记载李园想杀黄歇的原因,但在我看来李园的真实意图绝不是什么“杀人灭口”这样简单。李园想要的,可不仅仅是荣华富贵,他还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野心家。他最想要得到的,是黄歇的位子,把控楚国国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等到黄歇死后,李园凭着新任楚王舅舅的身份,也能坐上黄歇的位子,可那要等到哪一年啊?李园可是等不及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3-19 19:41:39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七)
朱英就看了出李园的阴谋。他专门找到黄歇,对他说:“世上有没预料到的福分,也有没预料到的灾祸。如今大人您处在不可预测的世上,侍奉眼看就要过世的国君,怎么能没有一位平日里并不起眼、可关键时候能挺身而出的人辅佐您呢?”
黄歇没听明白,就问:“什么叫没预料到的福分?”
朱英说:“大人您做楚国相国都二十多年了,名义上您是相国,实际上您就和楚王差不多。现在大王身患重病,时日不多了。您辅佐还没有成年的太子,代替他执掌国政,就如同当年的伊尹和周公。太子登基后还要很多年才能长大成人,到那时您才需要把国政交还给他,这不就和您当上了楚王、拥有整个楚国差不多吗?这就是没预料到的福分啊。”
黄歇又问:“那什么叫没预料到的灾祸?”
朱英说:“李园是个有野心的家伙,他不能参与国家的治理,是因为您在位的缘故,所以他心里一定会忌恨您。李园自己没有军职,却私下里豢养一些亡命徒已经很久了。一旦大王去世,李园一定会抢先进宫、埋伏起来好杀了您灭口。这就是没预料到的灾祸。”
黄歇再问:“那关键时候能挺身而出的人又是谁呢?”
朱英说:“大人您把我编入您的卫队之中。大王一旦去世,李园一定会抢先进宫。我跟随您前去,就会为您杀掉李园。我就是那个会挺身而出的人。”
黄歇一听乐了,“先生您省省吧、省省吧。李园,就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平日里我又对他很好,他怎么可能那样对待我呢?”
看看,老年的黄歇已经昏聩到了什么地步!死到临头了竟然还一点都没察觉到。
朱英看到黄歇这种表现,知道黄歇不会采用自己的计策。可是自己已经把李园的阴谋都点破了,一旦李园杀害黄歇后,朱英担心李园会对自己不利。于是朱英连夜就逃走了。这就叫聪明人,不但事先能够预料到可能到来的危险,还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应对。
十七天后,楚考烈王病故。事情的发展就和朱英预测的一模一样。李园利用自己大舅哥的身份,抢先进入王宫,把自己豢养多日的亡命徒们埋伏在棘门里面。然后派人到黄歇那里报丧。
黄歇身为相国,楚王去世他肯定要入宫主持后事,可他再也想不到,他嘴里的那个“软蛋”,早就在宫内等着他自投罗网。黄歇一进入棘门,李园的手下立刻一拥而上,乱刀砍死了黄歇!还把他的头颅砍下,扔到棘门之外!
门外黄歇的那些贴身侍卫一看这番景象,肯定是一哄而散了。李园控制住局面后,带领自己的人杀奔黄歇的府邸,把黄歇一家老小杀了个干干净净!早上还贵为楚国国相的黄歇,落得个身首异处。他没能看到那一天的落日,就这样凄惨地走完了一生。这是公元前238年发生的事。
黄歇虽然死了,可他和李园妹妹生的那个男孩,被李园顺利地扶上楚王的宝座,这就是楚幽王熊悼。
楚幽王十年,即公元前228年,楚幽王熊悼去世,他的弟弟熊郝即位,就是楚哀王。哀王即位才两个月,他的庶兄熊负刍就指使自己的门客杀掉了楚哀王,熊负刍登基为新楚王。五年后,公元前223年,秦将王贲、蒙武攻破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问题。楚幽王熊悼是黄歇和李园妹妹的儿子,楚哀王熊郝是幽王的弟弟,注意:这里说弟弟指的是同母弟,也就是说熊郝也是李园妹妹生的。那么,熊郝是李园妹妹和谁生的呢?这时李园的妹妹已经被送进宫了,并且在幽王熊悼出生后被立为了王后。显然她再有儿子,那这孩子的父亲只可能是楚顷襄王。而负刍又是哀王熊郝的庶兄,也就是异母哥哥,显然负刍的父亲也是楚顷襄王。
问题来了,前面说过楚顷襄王在位二十多年都没生出儿子,怎么二十年后突然就暴走了呢,短短几年里一下就生出至少两个儿子(熊郝和负刍)!那前二十年顷襄王都在干什么?
楚幽王熊悼到底是不是黄歇的私生子?上面的那个问题直接带来这个疑问。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里根本没提黄歇和李园妹妹生了楚幽王熊悼的事,但却在《春申君列传》里写得明明白白。前面写顷襄王一直无子,后面一下又冒出熊郝和负刍两个儿子,整个事件显然不合逻辑么,这到底是个什么鬼?
我个人理解,《战国策-楚策四-魏王遗楚王美人》一篇中提供了些许线索。这一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文记载的“宫斗”事件!具体内容不展开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大体说的是楚顷襄王宠爱的妃子郑袖用计迫害其他讨顷襄王欢心的美人的故事。我推测,不是顷襄王不能生儿子,而是那些怀了孕的妃子都被郑袖迫害,要么自己没了命,要么孩子掉了。这和明宪宗被万贵妃搞的一直没儿子的故事差不多。如果真如我的推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宫斗可一点不比《甄嬛传》差多少啊!
到这里,春申君黄歇的故事就讲完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3-30 22:07:44 +0800 CST  
@hallaluya 2018-03-31 07:46:37
赞,希望继续坚持
-----------------------------
游戏太好玩了,唉...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4-01 09:04:22 +0800 CST  
战国四公子之终章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四位。
我的理解是:孟尝君田文是一个不成功的权臣。平原君赵胜是一个只善于高雅的富二代。春申君黄歇是一个得了富贵病的老糊涂。而只有信陵君无忌,才算得上那个乱世里真正的英雄,配的上“贤”的称呼,可惜生错了地方,有才能又被人猜忌,有本事又无法施展,刚刚站到了舞台中央,还没演上两出,又靠边站了。
从这四位养士的事迹,就能看出一斑。养士是战国四公子的标签,食客三千是入门标准。这四位对待士人的态度和所收留的士人,充分反映了他们之间的不同。
《史记-孟尝君列传》里交代得很清楚,田文收留的,大多是亡命徒,以至于司马迁游历到薛,都感到这里民风彪悍,和与之相邻的鲁国故地的社会风气截然不同。田文养那么多死士干嘛?显然是准备打群架的,既要对付国内敌对政治势力,更主要的就是对付那个齐湣王。在“田甲劫湣王”的事件中,虽然史籍中都记载这件事和田文无关,齐湣王也派人调查,没有发现田文参与的证据,但很难说这件事和田文没有半点关系,要不然田甲被镇压后,田文跑什么呢?显然做了亏心事心虚呗。这种时候田文身边要没几个打手护卫,他哪能轻易地逃掉呢?当然田文的私人武装也没能保证他坐稳权臣的位子,齐湣王的政治能力还是很强的,成功挫败了田文擅权的阴谋,所以我会说田文是个不成功的权臣。
平原君赵胜虽然位列战国四公子,要单论才能应该是这四个人中最差的那个。从前面的介绍里就能看出来,赵胜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他的一生都是在荣华富贵中渡过,身边也都是一群附庸风雅的文人。赵胜没有信陵君无忌那种追求有才能的士人的品味,他永远都是高高在上,保持他那“翩翩佳公子”的高贵,一如他的出身一样。于是围绕在他身边的都是些文化人。毛遂之前之所以不出名,显然是因为毛遂是个武夫,和那些嘴皮子利索的门客一比,只能是自惭形秽。要不是遇上秦军围邯郸的事件,毛遂恐怕也只能是在默默无闻中渡过一生。
春申君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中的异类。别人出身高贵,他却是个普通人;别人过着安稳的日子时,他却拿自己的性命赌将来;别人的人生道路开始挣扎的时候,他反倒过上了最安稳的日子;别人善终的时候,他却被人给杀了。就连养士他都和别人不同。其他三位的门下都出了能在关键时候给予决定性帮助的门客,田文有冯驩和鸡鸣狗盗,赵胜有毛遂,无忌有侯嬴和毛公、薛公。黄歇有谁呢?没有,没有人能在关键事件上帮他一把。当然这也要怪黄歇自己,朱英看出了李园会对黄歇不利,还劝说黄歇早做准备,是黄歇自己不听人家的,最后丢了脑袋。这不是老糊涂是什么?
真正领悟养士精髓的,只有信陵君无忌一人。他养士看重的是才干,关键时刻能派的上用场的才干,而不是简单堆积门客的数量,也不要那些只能整一些毫无用处的文化人。无忌有在政治上施展抱负的熊心壮志,派人到赵国做间谍就是例子,可惜魏安釐王并不给他机会。生不逢时啊,可惜,可惜了了!
战国四公子的时代距今已经两千两百多年了,一切都尘归尘、土归土,曾经的荣光仅仅躺在史籍那发黄了的书页里。可是这四人之中却有一位对当今的中国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是谁呢?又是那个异类——春申君黄歇。
黄歇对当下的中国有什么重要影响?我在黄歇一章里就提到了,这里详细说一说。
上海,中国最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当今中国的名片。上海有一个别称叫“申城”,所以上海本地的公司都喜欢起名叫“申什么”、“申什么”。足球队叫“申花”,发电厂叫“申能”,快递公司叫“申通”......等等等等,多如牛毛。那么为什么叫“申”城呢?难道是黄歇的封号“春申君”里的那个“申”吗?你别说还真是。
上海市内有条著名的黄浦江,外滩、陆家嘴就在黄浦江的两岸。“黄浦江”这个名字是从清代沿袭至今,清代之前叫什么?直接就叫“黄歇浦”。“浦”在吴语里就是“河”的意思。
我看到很多文章在介绍上海为什么别名“申城”的时候,都说这里是当年黄歇的封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上海地处长江的入海口,地质上说叫做冲击平原。在黄歇的那个年代,目前上海市区脚底下的泥沙,还没有被长江搬运过来呢。也就是说现在的上海市区在两千多年前淹没在大海里,根本没有陆地。
黄歇后来的封地是吴地,辖区东到大海。汉朝时设立华亭(注意:只是个“亭”,连县都不是。),东吴名将陆逊就是华亭人。这个华亭就是现在上海市松江区,可见当时松江已经在海边上了。
前面就讲过,黄歇封到吴地后,曾兴修水利,造福了百姓。在民间黄歇的名气还是很响亮的。后来上海建城后,就借用黄歇的大名来命名新城,故名“申城”。这和现在很多小地方要借用历史上的名人来装点门面差不多。当然,曾经的上海也就是个海边的小城,一个小地方,和现在的上海不可同日而语咯。现在的上海哪里还需要借用黄歇的名声?黄歇不来蹭热度已经算不错的了。
至此,“战国四公子”的故事就讲完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4-27 00:19:09 +0800 CST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序)
今天开始讲刘裕。
Ty_125758219兄在帖子里和我互动时问我怎么看待刘裕。当时就觉得这个问题不一般,值得花些心思好好详细说说。
刘裕,我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东晋的掘墓人,南朝刘宋政权的建立者。
刘裕是刘邦哥哥的后人,但到了他这一辈早已经沦落成了普通的底层百姓,所以刘裕出身低微,早年似乎也没受到多少教育。可是贫贱的生活却培养了刘裕的好性格,他为人豪爽,体格又魁梧,这为他将来的发展打了个好基础。
公元399年爆发的孙恩之乱是刘裕人生的转折。他从军入伍,从低级军官干起,亲冒矢石,冲锋陷阵,依靠出色的军事天赋,凭军功步步高升。随后的桓玄篡晋又为刘裕打开了迈向人生巅峰的大门,刘裕带头推翻了桓玄的篡位,迎回晋安帝复辟,这一大功让这个出身低微的“大兵”位列三公,这在东晋一朝恐怕也只有曾经的陶侃可以相比。
这时的刘裕显然已经不再满足居于人下,在成功搞定了刘毅、司马休之等敌对政治势力后,东晋国内已经没有人再能阻挡他迈向皇帝宝座的脚步了。再加上刘裕先后攻灭南燕、后秦两个国家,成功收复洛阳、长安两座旧都后,刘裕的声望达到了顶峰,这是当年的桓温都必须仰视的功绩。
随后的故事又回到了老套路上,加九锡、总百掾、封王、建国,最后就是东晋最后一任皇帝晋恭帝非常识相地乖乖“禅让”。于是刘裕完成了从百姓到皇帝的人生奇迹。
这个过程也很励志,和石勒的故事有的一拼。
纵观刘裕的一生,我发现他的人生轨迹和曹操惊人地相似。
二人都发迹于镇压农民起义,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刘裕镇压孙恩、卢循起义。
二人都利用当时国家上层权力内斗,打着平叛的旗号把皇帝搞到了手里,挟天子令诸侯。曹操趁董卓之乱迎奉汉献帝,刘裕则推翻了桓玄的篡位重新迎回晋安帝。
二人控制皇帝后,都面临地方军阀割据的局面,二人也都先后平定了多个地方的割据势力。曹操剿灭了吕布、袁术、袁绍、马腾韩遂、刘表等人,刘裕搞定了刘毅、司马休之、诸葛长民。
曹操北上击败了乌桓。刘裕也北上先后灭南燕、后秦。
二人都一生戎马倥偬,所以连最后的谥号都是“武”。
二人都崇尚节俭。曹操“分香卖履”。刘裕当了皇帝后还在使用普通人家的家具。以至于他的孙子宋孝武帝刘骏为了营造新宫殿,在拆除刘裕旧居时发现刘裕生前使用的都是一些及其普通的物品,感到非常不解。大臣袁顗趁机向刘骏诉说刘裕的简朴以劝谏刘骏时,刘骏竟然说出“田舍公得此,以为过矣。”的搞笑台词。
当然二人也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曹操起码还保持了汉臣的身份,而刘裕就显得那么地迫不及待了。
刘裕的一生,就是战斗的一生,他斗倒了了一个又一个对手,笑到了最后。看看《宋书-刘裕本纪》,改名叫《刘裕战纪》似乎更加合适些。
下面就把刘裕的故事向大家慢慢道来。因为本人玩心太重,分配到写帖子的时间比以往少了许多,更新节奏有点缓慢,还请大家海涵!
本篇写作的基础是《宋书》、《南史》和资治通鉴。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5-12 00:58:21 +0800 CST  
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东晋哀帝兴宁元年(公元363年)三月出生在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一个不能算普通的普通人家里。说他不能算普通,那是因为他有个高贵的先祖,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弟弟,西汉楚国元王刘交。《宋书-刘裕本纪》里就不厌其烦地把刘裕这二十一代祖宗都历数了一遍。不过祖先的荣耀刘裕可没沾到一点光,到了刘裕这一辈,早就衰败成一介布衣。
刘裕家族原本世代居住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老刘家也为了躲避战乱,举家南迁到京口,成了一个身无分文的流民。刘裕的曾祖和祖父还曾当过县令、太守这样的中层干部,到了刘裕的父亲刘翘,只当了郡功曹这样的小官,所以刘裕的家庭非常贫穷。
更加不幸的是,刘裕刚出生,刘裕的生母就去世了。刘裕的父亲刘翘估计是认为刘裕克死了他的母亲,再加上家里一贫如洗,没钱请奶妈给刘裕喂奶,就准备把小刘裕丢弃。
眼看一代君王就要被扔到荒郊野岭自生自灭了,刘裕的一位同族婶婶刚好也生了一个儿子,这位好心肠的婶婶不忍心侄子就这样死去,把小刘裕接到家里喂养。奶水不足时甚至断掉自己亲儿子的奶水,也要保证小刘裕有一口吃的。就这样,小刘裕才保住了一条命。正因为刘裕儿时的这一段寄养经历,后来刘裕就有了“寄奴”这样一个小字。
当然刘裕这位族婶的好心日后也得到了好报,她的这位少吃了不少奶水的儿子名叫刘怀敬,长大成人后资质愚钝,没什么才能。但刘裕依然为了报答刘怀敬母亲的喂养之恩,对刘怀敬极尽照顾。刘怀敬后官至会稽太守,尚书。刘怀敬的哥哥刘怀肃也受到刘裕重用,官至高平太守,辅国将军。
刘裕长大后,身材魁梧,身长七尺六寸,估计应该在一米八以上。气场还很强大,仪表不凡。因为家里很穷,刘裕没接受多少教育,只认得几个字,算得上是个半文盲。但刘裕从小就胸怀大志,不甘心在乡里过完一生,为人行为大度,不拘小节。为了谋生,刘裕还和刘备一样,卖过草鞋。虽然家贫,刘裕还好个赌钱。在古人看来,好赌和豪爽是划等号的。乡里人都看不起刘裕,刘裕也不以为意。父亲刘翘死后,刘裕侍奉后母至孝,这多少为他赢得了一些好名声。
《宋书》里对刘裕早期的经历记载得及其简单,而《南史》的记载,则要“正常”许多。
《南史》中记载,刘裕出生的当晚,屋子里充满了神秘的光线,照亮了整个房间。刘裕家族墓地周边的大树上,也天降甘露。不过我很奇怪这么多“祥瑞”却怎么没保住刘裕母亲的性命。
稍稍长大了的刘裕来到京口竹林寺游玩,累了就独自一人躺在讲经堂前的台阶上休息。堂内的僧人看到刘曜的头上浮现出一条五彩斑斓的龙,都惊讶地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刘裕。刘裕听了心中暗喜,但嘴巴上还算谨慎,连忙对那些僧人们说:“各位师傅可不能乱说话啊!”
当时有一位名叫孔恭的人,擅长相墓,就是看先人墓地的风水预测人生。有一次刘裕和孔恭一同路过父亲刘翘的墓,刘裕故意不明说这墓的主人,问孔恭:“这块墓地如何?”孔恭看后说:“哦,这可不是一般人的墓啊!”刘裕听了,更加认定自己会是个了不起的人。
从此刘裕的老乡们,经常能在刘裕的背后看到有两条小龙缠绕。日后刘裕地位逐渐提高,这两条小龙的形状也跟着越变越大。
有一次刘裕到长江中的沙洲上砍芦苇,忽然看见一条大蛇,身长数丈。刘裕也不知道要保护野生动物,抬手就是一箭。大蛇负伤后逃走了。第二天刘裕又来砍芦苇,却听到草丛里有捣药的声音。刘裕寻声找过去,看见几个穿着黑衣的小孩在捣药。
刘裕就问:“你们这是干嘛呀?”
一个孩子回答:“我家大王被刘寄奴射伤了,我们在准备药给他疗伤呢。”
刘裕又问:“那你家大王为何不杀了刘寄奴呢?”
那个孩子回答:“我家大王说了,刘寄奴将是天下的大王,杀不得!”
刘裕打跑了那几个小孩,看到药罐里的药,就收了起来。
又有一次,刘裕外出办事,返回时路过下邳(今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遇到一位和尚。这位和尚对刘裕说:“江南就要遭受战乱之苦啊。能安定天下的,难道不就是你吗?”当时刘裕的手上长了疮,很长时间都没好。这位和尚就给了刘裕一些金疮药。给完后,那和尚突然就不见了。刘裕回到家里,把和尚给的药,和之前那几个小孩捣的药混合在一起,敷在手上的疮上。神奇的是疮很快就愈合了。
刘裕就把这两种药带在身边。日后在战场上刘裕多次负伤,但只要用上这药,创伤很快就能痊愈。
看到这样的故事,你是不是觉得很扯?但是唐宋之前的史书里,记载帝王时这些内容都是必须要有的。
不但神仙们看好刘裕,就连凡人也看好他。王谧,出身琅琊王氏,大名鼎鼎的东晋名臣王导的孙子,就对刘裕刮目相看。
刘裕不是好赌么,有一次手气很差,在赌桌上输给了刁逵三万钱。这刁逵可不是一般人,是东晋初年,晋元帝司马睿用来对抗王导、王敦的大臣刁协的孙子。刁家一直是京口的豪族,地头蛇一类的,这刁家的钱也能欠?刁逵看刘裕是不可能还的上钱了,直接安排手下把刘裕抓到了府里。这下刘裕不死也要脱层皮。正在紧要关头,王谧出手救了刘裕,他偷偷帮刘裕还了赌债,刘裕才得脱身。
这件事很蹊跷啊。王谧出身名门望族,而刘裕就是个乡里小民,既无才学也无名望,至于王谧这样看重吗?要知道魏晋以来高门士族都是高高在上的,看不起身份低微的下层百姓。哪怕是读书人,学问再高,只要出身寒门,都不会被高门子弟正眼相看。习凿齿去拜访谢安,王献之后来,都不愿意和习凿齿并排而坐,宁愿站着。可见当时高门子弟骨子里的高傲。王谧是王导的孙子,论辈分和王献之是同族兄弟,怎么会如此开明?
我估计刘裕在地方上可绝不是个善茬。你想想,他那么好的身体条件怎么可能就是个良民?古时候所说的地方豪强,我估计就是指刘裕这样的。仗着一副好身板,打架斗殴那就是家常便饭。用南京话来说就是一个“活闹鬼”,用香港话来说就是个“古惑仔”。当然,刘裕还应该是属于小头头一级的人物。
王谧身为豪门世族,但也要吃喝拉撒,免不了和社会上各种人打交道。而有些社会上的事,必须要有社会上的人来帮他办。很难说刘裕没少给王谧办事,并且肯定事情办得很漂亮,所以得到了王谧的赏识。
就如同当年的温峤赌输了钱被人扣在船上不给回家,是庾亮出手帮温峤还了赌债,后来庾亮遭遇政治上的滑铁卢——“苏峻之乱”时就是温峤出手相助那样,后来王谧在政治上面对杀身之祸时,就是刘裕帮他保住了性命。而老仇人刁逵,自然在刘裕得势后不得好死了。这都是后话。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5-26 18:02:58 +0800 CST  
@hallaluya 2018-05-13 07:25:29
哦哟,开新人物了
-----------------------------
愧对hallaluya兄了,越写越慢。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5-26 18:03:47 +0800 CST  
南朝宋武帝刘裕——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二)
我判断刘裕年轻时是个混社会的小混混头子,是有依据的。《资治通鉴》里说乡亲们都看不起刘裕,试想既然刘裕豪爽大度,爱助人为乐的话,乡亲们喜欢他还来不及呢?为何要讨厌他?显然刘裕应该是个横行乡里的恶霸么。
刘裕的青少年时代就这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就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往。”说的就是刘裕这一时期的生活。可别小看了这一时期的人生历练,可以说为刘裕将来的一生打下了很扎实的基础。
为什么这么说?打架斗殴练就了刘裕的好身手,后来在战场上刘裕就是靠着实战经验丰富而多次斩将夺旗。小头头的地位培养了他豪爽的性格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地方豪强的身份让他获得了一个摆脱底层百姓身份的机会——参军入伍。
刘裕加入的,就是东晋大名鼎鼎的“北府军”,一支以江北流民为骨干的军队。最初北府军是谢玄组织起来的,随着谢安主动向晋孝武帝交权,谢玄也辞去军职,来到会稽当内史,北府军的指挥权就转给了北府军名将刘牢之。而刘裕最初是给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做司马。
刘裕属于流民,但一个老实巴交的人能去当兵?所以这也是刘裕社会人身份的另一个佐证。并且刘裕不是去当小兵,而是直接成了个中层干部,可想原本刘裕在社会人里就有点小地位。
谢玄组织北府军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抵抗当时北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对东晋的觊觎,最经典的一战就是“淝水之战”。那以后,谢玄趁前秦国内内乱,指挥北府军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这是北府军最辉煌的时刻。
可是到了刘裕参军的时候,北中国还处于羌族的后秦和鲜卑族的后燕统治之中,并且这两个政权也面临内忧外患,已经无暇南顾了。按理说这应该是东晋趁机北伐的大好时机,可惜此时的晋孝武帝只知道喝酒,以及和自己的弟弟司马道子争权,所以北府军就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
老天爷显然是不想让刘裕就这样碌碌无为的在军队里混日子,很快,他人生的转折点就来临了。
晋恭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东晋国内最富庶、最安定的浙江地区爆发了“孙恩之乱”。孙恩之乱的起因是当时东晋朝政的实际控制人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世子司马元显强行征调帝国东部数郡地区的那些依附于当地豪门大族的底层百姓,也就是俗称“部曲”的那些人,到建康来统一编入国家军队。
部曲是东晋的一个特有的社会现象。“永嘉之乱”后北方地区大量流民涌入江南地区,很多原来就是底层的百姓过江后,没有土地,只能依附当地的豪门大族,为其打工谋生。这些人不在国家的户籍档案之中,既不需要向国家纳税,也不需要服各种兵役、徭役。显然,这对国家而言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对地方上的豪门而言,却是货真价实的廉价劳动力。而这些底层流民,有了土地可以耕种,生活有了保障,还有地方豪门的庇护,也乐得为豪门服务,所以地方上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可是司马元显这一次强行征调这些已经过惯了安稳日子的人参军服役,当即引发了底层民众极大的不满。原先,会稽郡以孙泰为首的一些迁居江南的北方大族,利用宗教鼓动百姓造反,理所当然地被东晋政府以打击“邪教”为名镇压了,孙泰的侄子孙恩带领部分信众逃到大海中的海岛上(应该就是现在的舟山群岛)。这一次,看到浙江沿海一带群情激奋,孙恩卷土重来,发动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老百姓造反,史称“孙恩之乱”。因此,“孙恩之乱”的本质是东晋统治阶级和社会底层民众之间矛盾的一次爆发。
面对这一次暴乱,东晋的各级地方政府却一点准备都没有。江南地区自西晋灭东吴之后就再也没有经历过战乱,地方守备部队不多,战斗力几乎为零,面对如潮水涌来的暴民,丝毫没有还手之力。所以暴乱迅速席卷东晋的苏南、浙江地区。会稽内史王凝之、吴兴太守谢邈、永嘉太守司马逸被杀,吴国内史桓谦(桓冲之子)、临海太守司马崇、义兴太守魏隐弃郡而逃。原本的太平乐土瞬间成了人间地狱。
“孙恩之乱”中,东晋多位名臣、名士死于战乱之中,如王羲之的长子王凝之,谢安的长子谢琰,侄子谢邈、谢冲,桓温灭成汉的首席功臣袁乔之孙袁山松等。
可是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有趣,国家的灾难,有时候却又是某些人发迹的起点。“孙恩之乱”前后延续了十二年,沉重打击的原本就摇摇欲坠的东晋政权,可以说是东晋最终灭亡的重要推手。而刘裕却在这场战乱之中,走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面对“孙恩之乱”,东晋朝廷做出了反应,任命时任徐州刺史的谢琰为主将,带领刘牢之等北府军旧部南渡长江,进入苏南地区平叛。
这一年,刘裕都已经三十六岁了!人生都过去了一半(刘裕五十九岁时去世),却一下前途光明了起来。这个故事教育我们,任何年纪奋斗都不算晚!
刘牢之估计多少听说了一点刘裕的名声,当大军开拔之际,特地向孙无终要来了刘裕,任自己的参军。
刘牢之是北府军名将,历来都是先头部队,这一次也不例外。过江后的刘牢之部,很快就和叛军遭遇了。刘裕迎来了人生的第一场战斗。而这第一场战斗,就相当的精彩!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8-05-29 17:55:15 +0800 CST  

楼主:caniforget999

字数:475201

发表时间:2016-12-12 21:1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06 11:07:29 +0800 CST

评论数:6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