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纸牌游戏蛇 2017-07-30 17:28:39
楼主您太客气了。支持、捧场是我们应该做的,能够看到完整的三国史,将那个看似混乱实则英雄辈出的年代还原出来,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楼主有很高的历史素养,独特的见解,如此好贴,能与楼主相识亦是我的荣幸
-----------------------------
您过奖了,谢谢您。还原三国是做不到的,最多只能是整理归纳出三国的历史线索和走向,力求客观和准确。三国的史料本来就不多,各家修史者又倾向性很强,包括评价最高的陈寿《三国志》里也有许多不公正不真实的记载,特别是对曹氏家族。陈寿从蜀汉入晋,蜀汉、司马家族都是与曹魏为敌,陈寿不敢得罪司马家族,要写司马家族得位是正当的,就要抹黑曹氏家族,因此,三国历史虽短,却也有无数理不清看不明之处,要想一一厘清,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怎么样看待三国这段历史,在下有几点体会,和您及各位看官分享一下:一、三国时期,基本没有强大的外族入侵,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三个汉人政权之间进行的开放式争斗,其中可以看到汉人政体国体的优劣,从魏晋都是短期存在的历史,可以看到汉人统治者一直在郡县制与分封制之间选择,而这两种都不是好办法。一直到明代,全面开科取士,实行内阁责任制,汉人才算基本找到了大一统国家的治理办法,这也是明朝皇帝几乎个个是混蛋,但却能维持二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继承明朝,也维持了二百多年。二、三个汉人政权同时存在,颠覆了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传统观念,给今后的割据政权树立了榜样。这和春秋战国有本质的不同,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王再大再强,也不敢称天子,最多只能称王,名义上仍然要以周天子为尊。三、三国时期,频繁的战乱,肆虐的瘟疫使得个体生命随时都有消亡的可能,个体生命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再加上佛教的四处传播,人的个体意识和生命意识觉醒,出现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个人自我觉醒阶段。汉人从此开始重视个体生命,也正因此才能出现那么多个性飞扬的三国奇人,至今让人神往。
从这三个方面去看三国的历史意义,去体验三国的思想意义,去欣赏三国的个性人物,也许更有意思,更有收获。
以上纯属个人愚见,仅供您和其他看官参考。
谢谢您的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31 11:50:07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07-31 12:18:38
楼主快更新吧
-----------------------------
好的,下午更新。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31 12:53:16 +0800 CST  
曹操得到了献帝,但却面临着被袁绍夺走的危险。曹操和袁绍的献帝之争已经白热化,双方随时可能撕破脸皮兵戎相见,一场决定帝国北方霸主的大战徐徐拉开了帷幕。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31 17:27:45 +0800 CST  
第十九章袁术僭号
——兼及吕布之死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汉末纷乱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闹剧,剧目:僭号;主演者:袁术;参与演出者:袁绍、曹操、吕布、刘备、孙策;配角:各位诸侯手下的文臣武将。
主要演员介绍:袁术,字公路,袁绍的从弟。但与袁绍不同的是,袁术是嫡子,袁绍则是庶出,其家庭地位有天渊之别。其入仕之路还是按照惯例,举孝廉,除郎中,后任长水校尉,(一说折冲校尉)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袁术青少年时期颇有些纨绔子弟作风,豪爽义气,喜好奢靡,经常和其他公子哥儿一起飞鹰走狗,特别喜欢飙车,将车装饰得华丽高大,在京城横冲直撞,京城人特地编了首歌谣,将其称为“路中悍鬼袁长水。(看来飙车一直是富贵人家子弟的喜好啊!飙车两大因素:炫富、刺激)”长大后才有所收敛,潜心从政。
下面介绍剧情。第一幕,兄弟并肩杀皇宫,讨董卓。
袁绍杀宦官谋取更大政治利益时,袁术也参与其中。大将军何进入宫时,袁术不履行虎贲中郎将护卫大臣的职责,张让等宦官杀何进时,袁术不知所踪。何进被杀后,袁术突然现身,并率先发难,带兵砍开宫门,在南门放火。袁绍则由北门杀进,兄弟俩南北夹击屠杀宦官。
董卓进京后,任命袁术为后将军,但因为袁绍在废少立献事件中与董卓闹翻,袁术担心受到董卓的迫害,也逃离洛阳,南奔南阳,也是与袁绍形成南北相联的局面。袁术刚要到南阳,就遇到孙坚妄杀南阳太守张咨。面对袁氏家族的压力,出身低微的孙坚迫于无奈,将南阳交给了袁术,自己则成为袁术手下得力干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31 17:28:51 +0800 CST  
第十九章袁术僭号
——兼及吕布之死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汉末纷乱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闹剧,剧目:僭号;主演者:袁术;参与演出者:袁绍、曹操、吕布、刘备、孙策;配角:各位诸侯手下的文臣武将。
主要演员介绍:袁术,字公路,袁绍的从弟。但与袁绍不同的是,袁术是嫡子,袁绍则是庶出,其家庭地位有天渊之别。其入仕之路还是按照惯例,举孝廉,除郎中,后任长水校尉,(一说折冲校尉)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袁术青少年时期颇有些纨绔子弟作风,豪爽义气,喜好奢靡,经常和其他公子哥儿一起飞鹰走狗,特别喜欢飙车,将车装饰得华丽高大,在京城横冲直撞,京城人特地编了首歌谣,将其称为“路中悍鬼袁长水。(看来飙车一直是富贵人家子弟的喜好啊!飙车两大因素:炫富、刺激)”长大后才有所收敛,潜心从政。
下面介绍剧情。第一幕,兄弟并肩杀皇宫,讨董卓。
袁绍杀宦官谋取更大政治利益时,袁术也参与其中。大将军何进入宫时,袁术不履行虎贲中郎将护卫大臣的职责,张让等宦官杀何进时,袁术不知所踪。何进被杀后,袁术突然现身,并率先发难,带兵砍开宫门,在南门放火。袁绍则由北门杀进,兄弟俩南北夹击屠杀宦官。
董卓进京后,任命袁术为后将军,但因为袁绍在废少立献事件中与董卓闹翻,袁术担心受到董卓的迫害,也逃离洛阳,南奔南阳,也是与袁绍形成南北相联的局面。袁术刚要到南阳,就遇到孙坚妄杀南阳太守张咨。面对袁氏家族的压力,出身低微的孙坚迫于无奈,将南阳交给了袁术,自己则成为袁术手下得力干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31 17:29:11 +0800 CST  
关东盟军起兵时,共推袁绍为盟主,袁术仍在其中,并未表示反对,还支持孙坚进军洛阳,取得辉煌战绩。如果仅从这点来看,袁术反董业绩大于袁绍,虽然袁绍有被韩馥控制粮草的限制。董卓此时也是把二袁、刘表、孙坚作为共同的敌人对待。
袁绍、袁术兄弟若能同心协力地并肩作战,袁氏家族确实有取代刘氏家族拥有天下的可能,可惜这兄弟俩很快就分道扬镳,同室操戈。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31 17:29:45 +0800 CST  
第二幕,同室操戈。
分裂的导火索是董卓毒死少帝刘辩后,袁绍要拥立刘虞为帝,写信和袁术商量,袁术此时势力大于袁绍,心里已有非分之想,回信不同意。两人书信往来多次都不能达成共识,最终导致决裂。直接冲突是袁绍以周颙为豫州刺史进攻豫州,袁术紧急找回已经进入洛阳,准备截断董卓西归道路的自己所表的豫州刺史孙坚与周颙争夺豫州。在孙坚未返回前,不惜亲自带兵阻击周颙。兄弟二人至此反目成仇,各自结交同盟,形成袁术、陶谦、公孙瓒为一方,袁绍、刘表为一方的纠缠争斗局面。依附袁绍的人多于依附袁术的人,袁术对此大为不解,非常愤怒地说:“这些小人不跟从我,反而去跟随我家的家奴!”最后居然发展到给公孙瓒的信中说袁绍不是袁家血脉。
既然撕破了脸皮,大家就兵戎相见,凭实力说话。袁术开始进攻陈留,袁绍、曹操予以迎头痛击,曹操一直将袁术赶往九江。(前文已述,此从略)
袁术以孙策族兄孙香为汝南太守驻防汝南,自己则率兵东取扬州,令孙贲进攻袁绍所表的九江太守周昂驻守的阴陵后紧逼寿春。背叛袁术的扬州刺史陈瑀派弟弟陈公琰去讲和,袁术不肯,扣押陈公琰,以张勋、桥蕤等为大将,继续攻打寿春,陈瑀弃城逃往下邳投奔陶谦。
李傕、郭汜等作乱长安时,想交结袁术为援助,任命袁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派遣太傅马日磾持节安抚关东诸侯时到袁绍那里去举行正式任命仪式。袁术居然将马日磾所持的节夺走,将其拘留起来,趁机要求马日磾承制封拜手下一千多人为官,孙策就是在此时被表为怀义校尉。
马日磾因失节和被袁术拘留而无法完成安抚天下的重任,而这些又和他自身有失操守造成的,他有私事求于袁术,所以遭到袁术的羞辱,这点和同行的太仆赵岐相比就相差太远,马日磾因屈辱忧愤呕血而死。后来马日磾遗体运回洛阳,朝廷还准备表彰他,遭到孔融的反对,认为马日磾是咎由自取不应表彰,朝廷才放弃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31 17:30:58 +0800 CST  
第三幕,寿春僭号。
在兴平末建安初(公元195-196年)间,袁术的劲敌袁绍忙于与公孙瓒争夺幽州和平定臧洪东郡之乱,曹操忙于迎迁献帝和南征张绣,无暇顾及袁术。袁术在帝国相对薄弱的东南地区异军突起,与同一集团的吕布、孙策占据了扬州、豫州、徐州大片领土,袁术陡然间起死回生,仿佛打了鸡血一样亢奋不已,居然异想天开地要僭号。
汉末动乱中,有称帝的人,不过都是些小毛贼,像长沙许氏父子等,真正的诸侯称王称帝者几乎没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和君权天授理论有关,要当皇帝,必须符合图谶,有祥瑞出现。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其实也是一个很奇葩的皇帝,居然自己承认《春秋谶》中“代汉者,当涂高”的话,这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是绝无仅有的。从始皇帝开始,任何一个皇帝都希望自己的皇朝是万世基业代代相传,只有刘秀是个例外。
前面我们讲过一个曲解谶语“孙登当为天子”的人,就是辽东的公孙度,袁术则是曲解“代汉者,当涂高”的人。袁术认为当涂就是道路的意思,而自己字公路,符合谶语。九江郡当涂县又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也与谶语暗合。袁姓出于陈,是舜之后,属土,正好继承和代替汉室的火。(这和黄巾军的黄天当立是一个意思)河内术士张烱又送来符命,就是写有袁术是上天选定的皇帝的“天书”。种种迹象弄得袁术心花怒放,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季召集群臣,商议僭号。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31 17:32:19 +0800 CST  
顺便解答一个上卷留下的问题,就是袁绍本来可以更早起兵反董,为什么却一直拖延到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
提起袁氏家族,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四世三公,许多人不知道袁氏家族潜心钻研《孟氏易》的历史远远长于四世三公,从袁安的祖父算起,到袁绍兄弟时最少是七世。袁氏家族赖以起家立家的就是对《孟氏易》的钻研,袁安的祖父袁良因为《孟氏易》学得好,在汉平帝时以明经被举荐,官至成武县令,(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才开启了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仕途。
孟氏易学派是西汉人孟喜所创立的研究儒家经典《易》的学派,影响深远。《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就是孟氏易学派的人,三国时期的吴国虞翻的家族也是世代研究《孟氏易》。
袁氏家族世代研究传授《孟氏易》,袁安的儿子袁京是集大成者,写有三十多万字的专著《易难记》。袁绍兄弟深受家学渊源的影响,对《孟氏易》深信不疑,对图谶、五行、三统、阴阳、八卦等也深信不疑。袁绍之所以在初平元年才起兵,就是因为初平年号和他的字本初相契合。又要说偶然性了,要是献帝不改年号为初平,而是其他什么平,比如以前的中平,以后的兴平,袁绍起不起兵呢?又会寻找一个什么吉利的名称或物件或事件来起兵呢?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31 17:33:04 +0800 CST  
回到寿春袁术商议称帝的大殿里。兴奋不已的袁术慷慨激昂地对文武部属说:“现在刘氏的力量已经非常微小衰弱,到处都是动荡不宁的局面,我家四世为朝廷三公,辅佐朝廷,百姓都归顺服从,我想呼应上天的召唤,顺应天下百姓的期望,各位有何高见?”这个问题太严重,绝大多数人不敢回答。只有主簿阎象回答道:“以前周氏从后稷到文王,积累了无数的功德,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侍奉殷朝。明公家族即使是四世重臣,延绵相接,也没有周氏那样兴盛,汉室即使现在很微弱,也没有殷纣王那样的暴行。”反对袁术僭号的还有故太尉张延之子张范及其弟弟张承。张氏兄弟是河内脩武(今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人,此时在扬州避乱,袁术派人去请张范,张范托病不去,让弟弟张承代替。袁术问张承:“从前周室衰弱,出现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主;秦朝丧失政权,汉朝接替。如今我凭借土地之广,士人之众,想学学齐桓公,追随汉高祖的事迹,可以吗?”张承回答说:“做这些事情在德不在众。如果能以德服众,即使是个匹夫,也可以成就霸业。如果没有底线地违背礼仪制度,违背时势,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谁也不能成功!”
袁术此时哪里还听得进反对的声音,何况反对的声音还那么弱小,大多数文武官员并没明确表达意见,是不是在做着建拥立之功贪不世之赏的美梦呢?袁术于是称尊号,改九江太守为淮南尹。尹,是个特殊的官职,是京畿所在地的行政长官独有的称呼,如河南尹、京兆尹等。袁术这一改,就意味着九江(即淮南)是其京畿地区,寿春是其都城。任命公卿大臣,举行天子才能举行的南北郊祀。袁术青少年时期就有喜好奢靡的习气,此时故态复萌,又开始穷奢极欲。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31 17:34:49 +0800 CST  
@u_113626812 2017-07-31 23:41:55
好好好
-----------------------------
谢谢老朋友夸赞。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1 00:49:43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7-08-01 07:34:37
继续为楼主捧场。楼主加油!
-----------------------------
谢谢老朋友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1 11:58:05 +0800 CST  
后宫收纳了数百佳丽,都是锦衣玉食。嫔妃早后宫无事生非,上演步步惊心。与袁绍、曹操等同时出任西园八校尉中助军右校尉冯芳当时在寿春,其女儿天姿国色,有次出行被袁术在城楼上看见,就纳以为妃,非常得宠。其他嫔妃嫉妒她,就给她出主意说:“将军(指袁术)是贵人有志节,你应当时时涕泣忧愁,一定能得到敬重。”冯芳的女儿不知是计,傻乎乎地照着做,没想到还真得到了袁术的垂青。那些出主意的嫔妃恼羞成怒,竟然合伙将冯芳的女儿吊死在厕所。袁术还以为是她不得志而死,还厚加安葬。
士兵则挨饿受冻,百姓更惨,都出现人吃人的境况。当时担任沛相的人叫舒仲应,袁术给了他十万斛米作军粮,舒仲应全部拿来散发给饥民。袁术听说后大怒,骑马带兵要杀他。舒仲应说:“我知道这样做一定会死,故意要做的。我宁可以一人之命,救百姓于涂炭。”话说到这份上,袁术也不好杀他了,因为杀了他不光是成全了他,还会让自己成为恶人承担罪名,没办法,只得下马牵起他,还得假惺惺地安慰他说:“仲应啊,你要独享天下美名,不和我一起共同享有吗?”(仲应应该是字,不是名。古人交往中直呼其名是违礼行为)
袁术的尊号非常莫名其妙,让人困惑不解,以至于袁术究竟有没有称帝成为一个迷。我们试着来解开这个迷。
袁术自称“仲氏”或“仲家”,这个称号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唯一能透露出点信息的就是那个“仲”字。古人以伯仲叔季为序排列家中儿子,比如曹操的祖父曹腾有四兄弟,其字分别为伯兴、仲兴、叔兴、季兴。流传到今天还在使用的类似词语有伯仲之间、不分伯仲等。“仲”就是老二的意思,袁术自命为仲,那么伯又是谁呢?
袁氏一门被董卓所灭,袁术的哥哥袁基已死,此时能够超越袁术实力和名气的伯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袁绍。难道袁术是想将老大的位置留给袁绍吗?
袁术在被曹操打败后占领扬州时曾自称“徐州伯”,是那么的理直气壮,此时怎么又不敢称“伯”而改称“仲”呢?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1 16:28:14 +0800 CST  
袁绍的从弟济阴太守袁叙曾给袁绍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如今天下衰败,天意是在我家,上天应该会有征兆,表明由你来担任天子。我曾经劝南兄(指袁术,因其在扬州,为南方)即位,南兄说,凭年龄是北兄(指袁绍,因其在冀州,为北方)长,凭位置也是北兄重。”照此来看,是袁术亲口所说应该由袁绍来当天子。
十多年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曾经在其《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回忆过这段往事,事情的经过是袁术在九江僭号,属下都称臣,为其宫门取名为建号门,服饰都是按照天子的规格做的,两个老婆还在争抢皇后的位置。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有人就劝袁术立即即位称帝,布告天下,袁术却认为“曹公尚在,未可也”。
综合以上的各种线索,可以推测出一个结论:袁术并没有公开照会天下即位称帝,只是做好了称帝的准备,建了一个号先过过瘾。如果最终能自己称帝固然最好,如果不能就希望将来由从兄袁绍来做,总之不能脱离袁氏之手。后来事情的演变就是这样的,所以只能说袁术僭号,不能说袁术称帝,当然,僭号离称帝就一步之遥,也算是大逆不道。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1 16:30:31 +0800 CST  
第四幕,众叛亲离。
袁术想当皇帝,必须得到吕布和孙策的支持,因为袁术的实力范围包含了吕布的徐州和孙策的江东,如果没有这二位的支持,袁术就只有九江周边地区那点地盘,还当什么皇帝啊。
袁术分别联系吕布和孙策,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我们先从吕布这边讲起。
吕布与袁术的关系并不稳定,当然,吕布和谁的关系都没有长期稳定过。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六月,吕布偷袭下邳成功后就地驻扎。一天夜晚,部将河内人郝萌突然谋反,带兵进入下邳府,进攻府衙。吕布不知道是谁造反,仓促起身,披头散发衣衫不整地牵着老婆从厕所翻墙而逃,逃到都督高顺的营房,使劲拍打高顺营门,进入以后,高顺问他:“将军估计造反的是谁?”吕布说:“我也不知道,只是听到是河内人的口音”。高顺说:“是郝萌”。高顺立即带兵进入府衙,弓弩齐射,赶走叛兵。郝萌的士兵分散逃走,天亮时回到原来的军营。郝萌的部将曹性反对郝萌的造反行为,与郝萌对战,郝萌刺伤曹性,曹性砍掉了郝萌的一根手臂。此时高顺赶到,杀了郝萌,用床抬着受伤的曹性到吕布这里来审问。
吕布问曹性是怎么回事,曹性说:“郝萌是受袁术的指使”。吕布又问:“同谋的还有谁?”曹性说:“还有陈宫”。当时陈宫也在场,一下子脸就红了,旁边的人都看到了。吕布因为陈宫是大将,就没继续追查。吕布夸赞曹性是壮士,叫人好好照顾曹性,等曹性伤好后把郝萌的人马全部交给他统领。
陈宫也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跟曹操叛曹操,跟吕布叛吕布,吕布还能容忍他也是件奇怪的事情。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1 16:32:07 +0800 CST  
袁术策动郝萌造反,目的很明显,就是让郝萌杀掉吕布,取代吕布后为自己所用,由于郝萌的无能而没有成功,吕布是靠袁术的支持才赶走了刘备,本来是可以为袁术所用的,但袁术指使郝萌造反,反而让吕布对袁术生出了戒备之心,开始防范袁术,保护自己。
果然,在袁术派大将纪灵等率领三万步骑进攻刘备时,本来应该帮助袁术的吕布却转向于帮助刘备。吕布的将领对此十分不解,对吕布说:“将军常想杀掉刘备,如今正好假手于袁术。”吕布说:“不然。袁术如果消灭了刘备,就可以北连泰山的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人,我们就处在袁术的包围圈中,因此不得不救刘备。”
吕布亲自带领一千步兵、二百骑兵去救刘备,上演了一出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辕门射戟的精彩好戏。纪灵等人畏惧吕布,不敢与刘备开战,无功而返。
袁术与吕布的关系由此疏远,双方若即若离,既不亲密,也没成仇。袁术想当皇帝,就派韩胤出使吕布,告诉吕布自己要僭号并求娶吕布女儿。沛相陈珪担心袁术、吕布结为姻亲后,徐州、扬州联合起来,将成为国难,就去劝说吕布。
陈珪是否真的是如此高风亮节地忧国忧民呢?说不清楚,但陈珪和袁术有私仇倒是真的。陈珪是故太尉陈球的儿子,也是公族子孙,少年时就和袁术一起交游。袁术取得扬州后曾写信给陈珪,希望陈珪能够来辅佐自己。当时陈珪的二儿子陈应在下邳,袁术担心陈珪不来,就将陈应抓来做人质,胁迫陈珪,但陈珪宁死不从。被袁术任命为扬州刺史后又背叛袁术被袁术赶出扬州的陈瑀又是陈珪的从兄。无论是为公还是为私,陈珪都会想方设法地破坏袁术与吕布联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1 16:34:05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08-01 16:53:03
楼主辛苦
-----------------------------
谢谢朋友捧场,除了催促更新,难得看到您冒泡呢,哈哈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1 17:38:52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08-01 16:53:03
楼主辛苦
-----------------------------
@ty_阿铭850 2017-08-01 17:38:52
谢谢朋友捧场,除了催促更新,难得看到您冒泡呢,哈哈
-----------------------------
@老顽童1290 2017-08-02 12:13:06
每天都来三~四回,看楼主有没有更新,还是期待更新
-----------------------------
谢谢捧场。如果没有其他事务缠身,都尽量争取每天一更。业余码字,字少了各位看起不尽兴,多了确实还是有些累,还请体谅。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2 12:45:29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7-08-02 15:08:54
其实我不太明白为什么陈宫的形象会是三国演义中的大义凛然 ,读完三国志后觉得,这个人除了能干以外,就是一个反骨仔,跟曹操一样,人品实在差。就是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陈宫。
-----------------------------
你应该说跟吕布一样,人品实在差,曹操人品还真不差。陈宫是兖州名士,曹操任东郡太守时跟随曹操,是帮助曹操谋得兖州刺史的重要人物之一。因曹操的宦官家世,被陈留名士边让嘲笑讥讽,曹操怒杀边让,顺带还杀了几个兖州名士,其中有陈宫的朋友。这对陈宫有所刺激。曹操征徐州滥杀无辜,陈宫对曹操彻底绝望并感到恐惧,这才联络张邈、张超兄弟迎背叛曹操迎接吕布。从此与曹操为敌,吕布几次想投降曹操,都受到陈宫阻止,他把集团之间的争斗变成了与曹操个人之间的恩怨。这就是他宁死也不投降曹操的原因。但他也看出吕布不能成事,而袁术此时有成事的可能,就想改换门庭,这对于一个有理想的名士是可以理解的。三国时改换门庭的现象太普遍,当时人是接受这种行为的,改换门庭最多的刘备有谁去指责?
《三国演义》里的陈宫自然是假的,那是文学形象,不是历史形象,看着玩就是,别去相信。独步江淮,无人能对的蒋干在《三国演义》里被糟践成那么猥琐,你也信?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2 15:53:06 +0800 CST  
@fangzang 2017-08-02 16:44:23
期待
-----------------------------
谢谢朋友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2 17:11:02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