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此次北伐还有一个重要的公案,就是魏延提出自带一万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的事情。
北伐前,诸葛亮在南郑(今陕西省南郑县,汉中郡治)召开战前会议,魏延起来发言说:“听说夏侯楙年轻,是曹操的女婿。胆小无谋。现在给我五千精兵,再给五千人运输粮草,直接从褒中县(今陕西省汉中市西北大钟寺)出兵,沿秦岭向东,出子午道(从汉中平原通往长安的道路,汉高祖时被张良烧毁,王莽时重修,全长约1000里)向北,不用十天就可以到达长安。夏侯楙得到我偷袭的消息,必然乘船逃走。(必弃城逃走)长安中只剩下御史、京兆太守而已。我攻进长安后,打开城北西侧城门——横门的粮仓,将粮食分给百姓,足以安置他们。魏国援军到来,还需要二十多天,而您从斜谷(山谷名。在陕西省终南山。谷有二口,南曰褒,北曰斜,故亦称褒斜谷。全长四百七十里。南通巴蜀,北接关中平原)来,早就到了。这样的话,可以一举而定咸阳以西。”诸葛亮认为这样太过冒险,不如安全地从大道进攻,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所以没有采用魏延的计策。
因为诸葛亮出祁山失败了,于是就有人认为应该采用魏延的计策,出奇兵,求险胜,说不定还能成功。在下以为,如果持此观点的人不是有意要黑诸葛亮的话,就基本上是想当然的瞎说。
由于诸葛亮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这个办法能否成功就成为一个悬念,只能推测这个办法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1 14:55:18 +0800 CST  
首先,这个战略战术和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方向不一致。诸葛亮是出祁山取陇右,目标是魏国西部力量相对薄弱的雍州、凉州,希图先期占领这些地方,然后安抚民心,壮大力量,再逐渐东进。而魏延此策是占领魏国西都长安,接近魏国腹地,也是魏国防守重镇。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长安方向,是因为一旦不能迅速攻下长安,就会面临魏军东西两方面的夹攻,如果退路被断,其后果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
其次,这个计划本身是否可行。以总数一万人,其中一半还是非战斗人员去攻打长安,这本身就有些匪夷所思,还得加上个条件,就是夏侯楙必须逃走。如果夏侯楙不逃呢?魏国法令对弃城而逃的守将的处罚是相当严厉的。夏侯楙是夏侯惇之子,年轻时与曹丕关系很好,曹丕任其为安西将军、持节,继夏侯渊之后都督关中,驻守长安。夏侯楙的妻子是曹操女儿清河公主。但因为夏侯楙好色,在关中时,养了许多伎妾,清河公主与他不和。后来,夏侯楙的两个弟弟夏侯子臧、夏侯子江不遵法度,夏侯楙多次斥责他们,这两人就诬陷夏侯楙诽谤朝廷,以至曹睿想杀夏侯楙。长水校尉段默判定是清河公主与夏侯楙不和,合谋陷害夏侯楙,劝谏曹睿查实后再作处罚,结果果然如此。可见夏侯楙虽然是宗室,但因为自身行为不端受到家人的陷害,其地位本来就很危险,此时如果望风而逃的话,清河公主和夏侯楙的两个弟弟不用诬陷,拿这事就可置夏侯楙于死地。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1 14:57:09 +0800 CST  
夏侯楙逃的可能性不大,就算他逃了吧,也算魏延以一万兵攻下了长安,杀敌三千,自损八百,总会有伤亡吧?攻防战中,攻的一方损失一般会超过守的一方,就算只伤亡两千,还剩下八千,以八千人马守长安城,能守住吗?
再说守城的期限,魏延认为需要敌方援军到来需要二十天,诸葛亮要率领主力大军在这二十天内赶到长安,是否能赶到?就按上面说的四百七十里路程计算,汉代行军惯例是一天三十里,而这个里是汉里,一里约三百五十米,一天大约走十公里,四百七十里为二百三十五公里,也就是说要走二十三天。这还是平常路段的行军速度,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行军,能否达到三十汉里还很难说,还是算能达到吧。而这二十三天里,魏军也会赶来援救。(蜀)汉军走的是险峻的山路,魏军则走的是平坦的关中大道,谁快谁慢还用得着说吗?诸葛亮大军不能按时到达,魏延必败无疑,诸葛亮大军能够按时到达,也是精疲力尽,能否抵挡住魏军的猛攻,也是不敢保证的。诸葛亮是率领(蜀)汉军倾巢而出,一旦被包围在长安,就再无援军来救,只能孤军奋战。而魏国可以从其他地方抽调援军,源源不断而来。
最后,双方的位置不一致,出发点也不一样。魏延是方面大员,更多的是以战言战。从战争行为而言,出奇制胜确实是取得胜利的一种方法,要出奇,就得冒险,要制胜,也得冒险,关键是取胜的可能性有多大。诸葛亮不光是军事统帅,还是政治领袖,考虑更多的是全局利益,是军事行为对国家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影响。谨慎行军,取胜的可能性小,但失败的可能性也小,一旦不利,可全身而退,把军事行为对国家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诸葛亮所有的北伐行动都是这样进行并结束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1 14:58:31 +0800 CST  
如果是一场不影响全局的局部战争,魏延的方法可以一试,就算全军覆没也损失不大,但魏延的计划是把诸葛亮的大军作为后盾进行的,必须全军投入。刚才说过,诸葛亮是倾巢而出,一旦投入,就是把整个(蜀)汉江山也投进去了,这个赌注也太大了。魏延输得起他的一万人马,而诸葛亮输不起(蜀)汉江山。
首次北伐是诸葛亮带领(蜀)汉军走出蜀中的最好机会,魏国无防备,声东击西取得成功,南安、天水、安定背叛魏国,形势一片大好。可惜功亏一篑。
最终失败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魏明帝曹睿所说,贪得三郡,知进而不知退。很多人忽视了这个原因,如果诸葛亮不贪全取三郡,而是舍去较远的南安和安定,取较近的天水、武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也许会好一些。诸葛亮出祁山路过武都郡,但没有攻取武都或者武都投降的记载,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是很危险的,后路很容易被武都郡所断。一个就是错用马谡。马谡兵败时,诸葛亮已到达戎丘(今甘肃省礼县红河乡附近),马谡败得太快,诸葛亮也来不及相救,只好将当地百姓一千多家迁往汉中,算是战利品。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1 14:59:46 +0800 CST  
@荒城旧梦xx 2018-01-31 16:42:56
浮起来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1 20:45:30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2-01 10:00:02
先生对魏延军事计划的分析很透彻,从军国大局着眼,无可辩驳。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1 15:05:07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2-01 10:11:11
即使街亭不丢,诸葛亮的北伐也不能成功。以几万人的兵力,后勤补给线如此遥远,怎能对抗魏的倾力反击。
-----------------------------
谢谢捧场。诚如先生所言。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1 15:38:59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2-01 11:28:43
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1 15:39:12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2-01 12:35:18
精彩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1 15:39:31 +0800 CST  
同年九月,孙权大破曹休,取得辉煌战绩,诸葛亮想趁魏军兵败之机进攻魏国,于年底进行第二次北伐。(有记载说此次北伐前,诸葛亮又上了一道表,就是所谓的《后出师表》,此是伪作,故在下不述此事。《后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是勤政忠诚的楷模,而是不负责任的开脱,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就做这事,死了就算了,以后的事情我不管了。诸葛亮虽然有诸多不足,但绝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这次北伐是出散关,(即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大散关是关中西南唯一要塞,关中四大关之一,其余三关为东函谷关、南武关、北萧关)围陈仓。
不幸的是,此次出征路线被魏大将军曹真预先猜到,早已做好布置。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曹真就判断诸葛亮下一次必然会走陈仓这条路,派将军郝昭、王生驻守陈仓,修缮城防。诸葛亮抵达陈仓时已是第二年春天。
郝昭,字伯道,太原人。少年从军,为人雄壮,屡立战功,曾随张辽参加逍遥津之战,孙权部将偏将军陈武就是被郝昭斩杀的。后转防河西,随苏则平定河西西平麴演以及响应麴演的张掖、酒泉叛乱,又与鹿磐一起平定麴英的叛乱,斩杀麴英,威震河西。曹真以郝昭为守将算是慧眼识人。郝昭镇守河西十多年,威名远播,汉人和其他族群的人都畏惧他的威名,服从他的管治。(也有田豫、牵招等边地重臣此时正与鲜卑交战的因素,后面会讲。郝昭此时只是个杂号将军,品秩较低,独立守城已是破格重用)
接到曹真任命后,郝昭立即在陈仓重新修筑了一座城。陈仓有上下二城相连,上城是秦文公筑,下城就是郝昭修筑的。在此之前提到的诸如皇甫嵩与西凉王国等人的陈仓攻防战、樊稠和韩遂的陈仓之战都是发生在上城。此次与诸葛亮的陈仓攻防战发生在下城。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1 15:57:20 +0800 CST  
诸葛亮率军抵达陈仓时,听说是郝昭守城,大为惊讶。城池坚固,守将智勇,强攻不利,诸葛亮就想诱降郝昭。
诸葛亮的监军靳详是郝昭的发小,诸葛亮叫靳详到城下去劝诱郝昭投降,郝昭在城楼上对靳详说:“魏国的刑律你是知道的,我的为人你也是知道的。过去高刚守祁山时,因为三心二意获罪,最后虽然性命得到保全,但直到今天仍然受人指责。我以死守城,你回去告诉诸葛亮,我谢谢他的美意,他尽管来攻就是。”魏国刑律规定,守城不足一月弃城而逃者,不光本人死罪,其留在后方为人质的家人也会被杀。郝昭此话中提到的高刚一事,史无记载,估计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发生的事情。
靳详转告诸葛亮后,诸葛亮不死心,又让靳详去劝郝昭,说:“你兵马太少,抵挡不住,何必自取灭亡。”郝昭已经有些不耐烦了,说:“我已经给你说定了,下次还来的话,我认识你,我的箭可不认识你。”
靳详说的也是实情,诸葛亮有几万兵马,而郝昭只有一千多士兵,双方实力相比确实太过悬殊,诸葛亮获胜似乎只是早晚的问题。
但事情大出诸葛亮所料,郝昭依靠坚固的城池,一一化解诸葛亮的攻城招式。
诸葛亮以云梯攻城,郝昭以火箭对付,顺着云梯浇油,打湿云梯和云梯上的士兵,然后点燃箭头的引火物射云梯、射人,云梯燃烧崩塌,梯上士兵不是射死,就是烧死、摔死。
以冲车攻城,郝昭以绳磨对付,绳子系上石磨,投掷打击冲车。一磨砸中,冲车立毁。
竖百尺井栏,士兵在顶上城中射箭,掩护其他士兵在城下用土块填塞护城壕,想直接攀墙而入。郝昭又在城内筑起一道城墙。
挖地道,郝昭又在城内挖壕沟拦截。
……
诸葛亮不分昼夜地进攻了二十多天,仍然无法攻下。此时曹真派后将军费曜率领援军赶到,诸葛亮无奈,只好以粮食短缺为由撤兵。
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使火箭的记录,“火箭”一词首次出现。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1 15:57:52 +0800 CST  
战后,魏明帝下诏褒奖郝昭,赐爵关内侯。回到洛阳后,魏明帝亲自接见,对中书令孙资说:“你乡里居然有这样豪爽的人,为将如此,朕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本打算重用他,但郝昭不久病重去世。
郝昭临终前告诫其子郝凯说:“我为将,深知将不可做。我多次挖掘坟墓,取棺木做为攻战的器械,也知道厚葬对死者无益。你只用时服薄葬我。人活着时有处所在,死后又何在呢?如今离家族墓地那么远,东西南北,随便你选个地方就行。”郝昭算是看透人生了。
诸葛亮攻陈仓时,魏明帝紧急召驻扎在方城(今河南省叶县南四十里)的张郃进京,派张郃西进。魏明帝亲自到河南城(在洛阳城西)安排酒宴为张郃送行。派南北军士三万跟随张郃,还派了武卫、虎贲等皇家卫士护卫张郃。
魏明帝在酒宴上问张郃:“要是将军晚到的话,诸葛亮是不是已经得到陈仓了?”张郃知到诸葛亮远出缺乏粮草供应,不能久攻,回答说:“臣未没赶到,估计诸葛亮已经退兵了。屈指算来诸葛亮的粮草维持不了十天。。”张郃昼夜行军赶到南郑附近时,诸葛亮已退兵。魏明帝诏张郃回京,升任其为征西车骑将军。
诸葛亮退兵时,魏将王双率领所部骑兵追击诸葛亮,被诸葛亮斩杀。
以几万人对一千多人,进攻二十多天而不下,诸葛亮确实不擅长军事。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1 15:58:53 +0800 CST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诸葛亮派陈式率军进攻武都、(郡治下辩,今甘肃省成县西北)阴平(郡治阴平,今甘肃省文县东)二郡,开始第三次北伐。
陈式,资料不详,是刘备时期的老将,汉中之战中,曾与徐晃争夺马鸣道。夷陵之战中与吴班一起带领水师攻吴,应该是与吴班并列的将领。
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准备攻打陈式。诸葛亮亲率大军抵达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北)郭淮撤退,武都、阴平二郡落入(蜀)汉之手。平取二郡,自然是一大功劳,于是刘禅下诏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务。此时孙权称帝,诸葛亮力排众议,以陈震出使东吴,重新与孙权订立盟约,中分天下。
冬季时,诸葛亮将幕府移到南山下原上,(今陕西省勉县南)修筑汉城、(今沔县东南)乐城。(今陕西省城固县)
第一次北伐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蜀)汉夺下二郡,引起魏国强烈反响,已经升任大司马,并获得与当年曹操一样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特权的曹真上疏魏明帝,认为“(蜀)汉连年出兵侵犯我边境,应该立即讨伐。以数路大军同时进攻,可以取得大胜”。曹真最初计划从斜谷道伐(蜀)汉,司空陈群以当年曹操征张鲁失败例子反对,主要是道路深险,粮草难以为继。魏明帝据此驳回了曹真的提议。
曹真又提出从子午道伐(蜀)汉的战略计划,陈群又上疏反对,魏明帝将陈群的上疏转给曹真,曹真却以此为魏明帝下诏同意的根据发兵。
曹真八月从长安出发,走子午道。司马懿从汉水逆流而上,攻汉中南郑。其他部队有的走斜谷道,有的走武威。天水的郭淮、陈仓的费曜也出兵合围。魏明帝前往许都助阵。
除陈群外,太尉华歆、少府杨阜、散骑常侍王肃都上疏反对此次征伐。
各路大军开往武都、阴平,一场大战似乎很快会一触即发。没想到秋季霖雨暴发,连下三十多天,冲毁栈道,道路断绝,无法进军,各路军退兵,无功而返。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1 16:00:15 +0800 CST  
诸葛亮得知曹真多路大军伐(蜀)汉的消息后,立即着手防御。先是暂停了(蜀)汉士兵轮流探亲制,然后让留守江州的李严带二万人来汉中增援。以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其父为江州都督。李严到汉中后,诸葛亮以明年要大军北伐的表面上非常正当的理由,命令李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不动声色地将李严由朝廷之将变为幕府之吏,剥夺了李严的兵权。(李严此时改名为李平)
后援到了后,诸葛亮在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赤阪,(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的龙亭山)布置防御曹真大军。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真大军因雨不能前来,诸葛亮在武都、阴平站稳脚跟,开始主动出击,派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护军讨逆将军、关中都督吴懿带兵向西进入羌人聚居地,郭淮、费曜带兵阻击,双方在阳谿(地址不详,在南安郡内)交战,魏军大败。魏延因此功升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吴懿进升左将军,这是刘备任过的职务,算是一种殊荣,封高阳乡侯。
此时形势对(蜀)汉来说是一片大好,稳固了武都、阴平,没有强敌来犯,诸葛亮应该潜心治理这两个地方,使之完全归化为(蜀)汉领土,以此为桥头堡向周边地区扩张。诸葛亮的行政治理和处理族群关系的能力是很强的,应该能将这两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从而感召周边地区归顺。
遗憾的是,诸葛亮选择了继续北伐。就在第二年二月,出祁山开始了第四次北伐。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1 16:08:50 +0800 CST  
这次北伐前,诸葛亮做了内外两件事情。内部的事情是设计了木牛,(独轮推车,便于行走山道)以此来运输粮食,解决粮食不济的问题。外部的事情是联络北方鲜卑部族首领轲比能南下,夹击魏军。(这算不算勾结异族入侵?哈哈,开个玩笑,这是现代人的观点,那时没有)
木牛倒是设计出来投入使用了,但轲比能却没能来,被刘备的刎颈之交时任雁门太守的牵招阻截了。(另有记载说轲比能当年到幽州去给魏国朝贡马匹,不可能前来此,被牵招赶走的可能是轲比能派出的部队)
诸葛亮出祁山后,包围了驻防祁山的魏军贾嗣、魏平。祁山告急。
魏大司马曹真此时已病重不起,魏明帝召大将军、大都督、假黄钺司马懿从荆州来洛阳,将西征之事托付给他,派他前往长安,率领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部阻击诸葛亮。
司马懿以费曜、戴陵带四千精兵守防上邽,其余部队全体出发营救祁山。张郃建议分兵驻防雍县(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和郿县,司马懿不同意,认为:“如果前军能独当诸葛亮,将军这个建议是对的;如果不能当而把我军分为前后,就会出现从其楚国三军被黥布所破的局面。”司马懿此前没和诸葛亮交过手,不知道诸葛亮的深浅,不敢贸然分兵削弱进攻兵力。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大军将至,留下部分人马继续攻打祁山,自己带兵攻上邽,将城外小麦收割一空。
司马懿军中得到这个消息,诸将都有些畏惧,司马懿安慰诸将说:“诸葛亮思虑多而决断少,一定会安营扎寨保证自己稳固后才去收割麦子。我只需要两天急行军就能赶到,不须慌张。”随即下令卸甲轻装,昼夜兼程赶往上邽。
诸葛亮见司马懿大军即将到达,就引兵而去。司马懿认为“我军倍道兼程而来,疲惫不堪,这正是懂军事的人希望出现的情况,而诸葛亮不敢占据渭水,抵挡我军,说明诸葛亮很好对付。”于是寻找追踪诸葛亮的踪迹到汉阳,(今陕西省汉阴县西南)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排列好阵势,派将军牛金以轻骑兵作为诱饵进攻诸葛亮,想将诸葛亮引入阵中,谁知诸葛亮并不上当,双方一交兵,诸葛亮就退走。司马懿紧追至祁山。
此时魏军也存在粮食短缺的问题,陇右无谷,有人建议从关中转运,郭淮认为太远,就对当地羌、胡百姓恩威并用,征集粮食,保证了军粮的充足。郭淮因此功转扬武将军。
诸葛亮驻守卤城,(在西县、冀县之间,今甘肃省伏羌县与天水市之间)占据南北二山,拦水筑坝为屏障。司马懿攻破屏障,诸葛亮乘夜撤军。司马懿率军追击,大破诸葛亮,俘虏斩杀一万多(蜀)汉士兵。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1 16:11:17 +0800 CST  
关于这次北伐,史书记载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以上是《晋书·宣帝纪》的记载,另外就是《资治通鉴》的记载,主要是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该书的记载主要是说司马懿只守不出,留下司马懿“畏蜀如虎”的话,流传至今。《汉晋春秋》不是信史,是有着明显拥刘反曹倾向的野史,可信度不高。《晋书·宣帝纪》是唐房玄龄所著,可信度较高,但其中对魏军的战绩恐怕有夸大之处。诸葛亮此次北伐总兵力八万,其中一半是战斗人员,一半是运输粮食的民夫。诸葛亮攻上邽时还得留下部分兵马继续攻打祁山,攻上邽主要是因为军中缺粮,赶在司马懿大军到来前去抢收其城外的小麦,带兵应该不多。就算一半吧,四万人损失一万多人,是惨败了,比第一次北伐还惨,同时期的史书不可能没有记载,以诸葛亮严于律己的性格,又会上表自贬了。
整个战役过程应该是诸葛亮围祁山,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去上邽抢收小麦。司马懿率军来援,诸葛亮撤退,被司马懿追击。但魏军如司马懿自己所说,已是十分疲惫,即使追上了,也没有力气大伤(蜀)汉军队,只是小有收获。从事后魏明帝增加司马懿封邑的赏赐来看,司马懿也确实战胜过(蜀)汉军队。
诸葛亮退回祁山。司马懿解祁山之围。两军对峙,双方都出现缺粮情况,郭淮就地征集粮食解决了魏军缺粮的问题,而诸葛亮却没地方征粮,后方又出现李严掣肘,只得退军。退军途中,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张郃说:“军法上说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司马懿不听,张郃只好带兵追赶。追到青封木门(木门谷在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九十里)时,被高处的(蜀)汉军射中,(一说中右膝,一说中髀骨)不治身亡。魏明帝谥其为壮侯,儿子张雄继承。(《御览》卷二百九十一引《汉末传》将张郃之死演绎成了一部小说,说诸葛亮撤退至木门时,预先将一棵大树皮剥掉,上书“张郃死此树下”。然后埋伏下数千名弓弩手,张郃果然来此树下观看,千弩俱发,射郃而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1 16:13:01 +0800 CST  
诸葛亮回到汉中,立即处置李严运粮不力之罪。北伐前,诸葛亮令李严负责粮草运输,当时是夏秋之交,霖雨不绝,粮草运输十分困难,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赶到前线告诉诸葛亮说,皇帝旨意,粮草难以为继,请丞相撤军返还。诸葛亮信以为真,下令撤军。李严听说大军后撤,假装吃惊地说“军粮充足,怎么就撤军了呢”?想以此来推脱自己运粮不力的责任。更恶劣的是这边又给刘禅上表说:“大军是假装撤退,想以此引诱敌人来战”,这是想推脱假传圣旨之罪。
诸葛亮将李严前后所写的书信、上疏全部收集起来,然后与李严一一对质,李严在事实面前无法抵赖,道歉认罪。诸葛亮给刘禅上表,说:“自从先帝去世后,李严只顾治家,贪图小惠,安身求名,没有做过为国家分忧之事。我此次北伐,需要李严所部来镇守汉中,李严觉得到汉中难以自在,不愿意来,提出以江州附近五郡合并为巴州,自为巴州刺史。去年我要西征时,就想让李严都督汉中,李严却说魏大臣司马懿、陈群等都可以开府辟召。我知道李严卑鄙的心思,是想在关键时候逼我满足他的私利,所以我给他增加中都护的官职,让他的儿子李丰都督江州,给予他父子极高的待遇,以期取得实现北伐要务。李严到汉中后,我把诸事都委托给他,群臣上下都责怪我对李严待遇太高。我本来是因为大事未定,汉室倾危,批评李严的短处,还不如褒奖鼓励他。我原本以为李严心思只在求荣求利而已,没有想到他竟然如此颠倒是非。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件事情,将招至祸败。”随即解除李严官职,免去官禄、节传、印绶、符策,收回其封地,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今四川省梓潼县)
诸葛亮另有一封公文发给朝中尚书,大意基本相同,但其中提到李严听说大军回撤后,想以生病为由逃回江州,被参军狐忠劝谏才停止。这封公文上有当时跟随诸葛亮在汉中的(蜀)汉文武官员二十多人的签名,可谓声势浩大。李严势力从此被彻底清除。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1 16:15:59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2-02 10:50:29
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2 10:52:14 +0800 CST  
关于司马懿借刀杀张郃的探讨。
明智吴先生在上面提到这个问题,想来也有不少看官对此事有所见闻,在下一并而谈。
这个话题由来已久,南宋史学大家胡三省在给《资治通鉴》作注时就有这方面的疑问,在司马懿不同意张郃分兵出击的事情上,胡三省认为“懿实畏亮,又以张郃尝再拒亮,名著关右,不欲从其计。”点明了司马懿和张郃之间的矛盾。后世学者由此发端,探究出司马懿借刀杀人的进一步说法。
这个说法的史料证据有三个:1、张郃主张分兵,司马懿主张合兵一处;2、张郃主张不追,司马懿要张郃去追;3、张郃伤在膝盖(也有说髋骨、脚踝等),伤不致死。其他的都是推测,推测的前提是司马懿有篡权之心,张郃深得魏明帝信任,在西北军中威望极高,是司马懿篡权的重大障碍,司马懿必须将其除掉才能确保篡权成功。还有个理由是诸夏侯曹和五子将军中的大多数名将去世,仅剩下张郃,也就是说不除张郃司马懿篡权就不能成功。
在下的看法:
从史料证据上看,这个说法难成立。1、将帅在出征前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不能因此作出司马懿由此起杀心。2、追击问题。司马懿此前没和诸葛亮交过手,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并不十分熟悉,这也是司马懿不愿意分兵的原因之一,穷寇莫追只是一种理论,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时候还是得追,司马懿手下的方面大员四人:费曜、戴陵留守,郭淮主要是防止雍州方向出现动荡,只剩下张郃可派。派张郃追击和张郃受伤死亡没有因果关系,因为追击中的领导权在张郃手里,怎么追,追到哪种程度,怎么应对敌人岁追军的伏击是张郃自身的问题。3、伤口问题,古代医疗条件差,任何地方的伤口感染都可能致命,司马懿在军中暗害张郃的说法过于幼稚。
至于推测的那些内容,有一个明显的逻辑错误,都是从司马懿篡权的结果倒推。没有证据说明司马懿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篡权之心,诸夏侯曹和五子将军虽然大多去世,但曹氏、夏侯氏在朝中的势力仍然强大,都是司马懿篡权的障碍。
曹芳继位后,朝中大权还是在曹爽等宗室手里,司马懿也只能选择避让,如果不是因为曹爽的无能和倒行逆施,激怒了大部分权贵和百姓,司马懿有可能真就从此离开政治舞台了。因为曹爽的无能导致司马懿篡权,而在太和五年时,曹睿还在,要说这个时候司马懿就要了篡权之心还为时尚早,因此这种推测并不能成立。
张郃此前与司马懿有过一段短暂的从属关系,诸葛亮二次北伐失败后,司马懿在荆州准备攻吴,曹睿命张郃督领关中诸军归属司马懿。在此期间,并没有二人不和的记载,也许是时间太短的关系。
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司马懿在这时就有了篡权之心,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反之则是臆说。
张郃有将才而无帅才,还是个降将,如果照司马懿是要除掉篡权障碍的逻辑来推论,郭淮才是首当其冲的人。郭淮此时是曹操、曹丕、曹睿三朝老臣,深受曹家恩惠,对曹家忠心耿耿,其妻王氏是王凌之妹,而王凌与曹家更是关系紧密。郭淮是帅才,杀掉郭淮的价值远胜于杀掉张郃。
因在下不认同此说,故未将其纳入文中,给各位看官带来疑惑,特此致歉。感谢明智吴先生的提问。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2 14:19:42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2-02 11:02:48
支持,继续。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2 14:22:05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