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而顾雍正好能满足孙权的要求。
一、世族背景。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与孙权同郡,是吴郡“顾、陆、朱、张”四大姓之首的顾氏子弟。二十岁时即为合肥长。后又相继在娄、曲阿、上虞等地任令长,都有显著的政绩。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权和孙策一样,没有亲自到会稽赴任,任命顾雍为郡丞,行太守事。顾雍讨除寇贼,使郡界宁静,吏民归服。可见顾雍是位很有能力的官员,并深得孙权信任。黄武四年(公元225年),顾雍将母亲接到武昌,到了后,孙权前往庆贺,拜见其母。公卿大臣全部到齐。后来太子又前往庆贺,亦可见顾雍任相时威望之高,声誉之隆。
二、性格因素。其实顾雍并不是个唯唯诺诺的和事佬,也不是个柔若无骨的奴才,此公还是很有个性的,只是他比张昭聪明,凡事不和孙权直接对抗,而是以沉默表示不满。顾雍是个滴酒不沾的人,只要他出席宴饮,大家都不敢放肆的畅饮,唯恐酒后失态被他看见。孙权经常说:“顾公在坐,使人不乐,”还是很有个性的。
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顾雍与张昭在处事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从一次议政事情上,可以看出这种区别。孙权咨询张昭、顾雍对时政的看法和意见,张昭就将所见所闻一一陈述,认为法令太多,刑罚稍微过重,应该有所废除和减轻。孙权听了不出声,回头问顾雍:‘君以为何如?”顾雍回答说:“我听说的也和张昭的一样。”孙权就和二人商议减免法令刑罚的事情。当孙权征求意见时,张昭是直接陈述所见所闻,并直抒己见。从其性格特征和一贯的行事风格,肯定不会是和风细雨的娓娓道来。顾雍则是一言不发,等到孙权相问时,也只是顺水推舟的附和张昭。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9 15:22:24 +0800 CST  
顾雍对待孙权政务咨询的方式也很有趣。孙权在做政务决策时,经常派中书郎到顾雍那里去征求意见。如果这项决策与顾雍的想法一致,顾雍就会和中书郎反复研究,并设酒食招待中书郎。如果与顾雍的想法不一致,顾雍就表情严肃,一言不发,不提供酒食招待。中书郎也知趣地退告。孙权就根据顾雍的态度来重新考虑,说:“顾公高兴,说明事情做得对;他不说话,说明事情没办好,我应当重新考虑。”
顾雍于黄武四年(公元224年)六月担任丞相,一直到赤乌六年(公元243年)去世,在位十九年,是吴国担任丞相时间最长的一位。在位期间,忠于职守,勤于政务,所选用文武将吏都是按照这些人的能力来安排任命的,心里没有偏私。经常微服私访,把听到的信息和对一些政务的处理意见建议秘密告诉孙权。如果孙权采纳,就归功于孙权。如果不采纳,也从不对外泄露。在朝堂上,虽然表情言语都很恭顺,但也能坚持公正的原则。其执政的十九年间,是吴国最为稳定安宁的时期,虽然主要是孙权的功绩,但作为丞相,顾雍也居功至伟。
顾雍能够平平安安的为相十九年,其秘密就是不争功、不欺主,尽心尽力地维护孙权的君王之尊。这是顾雍的政治智慧(或者政治圆滑)。从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顾雍为政十分谨慎,反应出他的日常行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刻意行为,表明其内心深谙伴君如伴虎的危险性。孙权将从女嫁给顾雍外甥,婚礼上,顾雍的孙子时为选曹尚书的顾谭喝醉了,三次起身跳舞,每次跳起来就不知道终止。顾雍心里非常愤怒。第二天将顾谭叫来狠狠地诃责了一通。其中有“虽为酒后,亦由恃恩忘敬,谦虚不足。损吾家者必尔也”的话,透露出顾雍时时担心“恃恩忘敬,谦虚不足”会给自己或家族带来损家之祸。
史书上看不到顾雍曾经劝谏过孙权的过失。前面说过,孙权有两大爱好:狩猎和酗酒。对其狩猎,张昭是“变色而前”直言劝谏;对其酗酒,张昭是更是直指其为商纣行为。孙权并没有在顾雍为相的十九年间改邪归正放弃了这两大爱好,看不到顾雍的劝谏,正说明了顾雍明哲保身的为相之道。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9 15:25:23 +0800 CST  
在顾雍任丞相前,吴郡吴县的另一位江东世族子弟陆逊于黄武元年(公元222年)被孙权拜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田余庆先生认为:“陆逊仕途的转折点,是在孙吴政权江东化的关键时刻,受命为吴军上流统帅。陆逊是孙吴江东政权江东化最具象征性、最为关键的人物。”黄龙元年(公元229年)陆逊又以上大将军身份辅佐太子孙登,掌武昌留事。陆逊领兵在外,顾雍为相在内,江东世族在东吴的政治、军事格局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治国之初,孙权需要江东世族的力量来稳定局势巩固统治地位,陆凯在吴国末期时就曾明确地说过“先帝外仗顾、陆、朱、张,内近胡综、薛综”。这就是孙权选择丞相制的原因,迫于形势,其实有些无奈。
后来孙权统治地位到了牢不可破难以撼动之时,攫取权力的欲望日益膨胀,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冲突逐渐表面化和公开化,引发激烈斗争。后面会讲到。
如何与江东世族和平相处,既能让江东世族心甘情愿地为朝廷服务,又不能让江东世族拥权自重威胁到皇权,这个问题从吴国之兴到亡都一直困扰着吴国君主。孙权有优异的领袖才能,皇族势力强大,江东世族也需要孙权来稳定局势,因此,还能在利用江东世族的同时牢牢的控制江东世族。江东世族经过几代经营,势力越来越大,并通过联姻的方式,形成盘根错节同气连枝的关系,足以影响朝廷政局。孙权死后,孙亮继位,魏国汝南太守邓艾就对大将军司马师分析过吴国的形势,说:“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昔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违命”,可见孙亮时期江东世族就有些尾大不掉了。到了末代皇帝孙皓时,情形更不一样了,江东世族得以借口民意与其抗衡了。其中以陆氏家族为最。左丞相陆凯上疏指斥孙皓可“指事不饰”,毫不留情,并历数孙皓不遵先帝的二十条罪状,还胆大到与大司马丁奉、御史大夫丁固同谋,计划在孙皓祭祀祖庙时将其废掉,立孙休的儿子为帝。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在孙权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孙皓十分愤怒陆凯的行为,但因顾忌陆氏家族另一成员陆逊之子陆抗为镇军将军都督西陵,竟然不敢加罪于陆凯。直到陆抗死后,孙皓将陆抗的部属分散调派给陆逊的五个儿子陆晏、陆景、陆玄、陆机、陆云,然后才敢将陆凯一家迁徙到建安,相当于流放。
随着孙权的称帝,历史进入名正言顺的三国时代。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9 15:29:23 +0800 CST  
@荒城旧梦xx 2018-01-29 20:21:37
支持佳作。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0 13:08:14 +0800 CST  
@yy350414 2018-01-29 20:53:47
然后呢?又没了
-----------------------------
哈哈,先生忒性急。几千字几分钟看完,但写完却不是几分钟的事情啊。请谅解。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0 13:11:13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1-30 10:56:24
对江东士族的分析很精辟,东晋后南北士族的斗争更加激烈。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0 13:11:49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1-30 11:39:49
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0 13:12:09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1-30 13:04:45
楼主何时出书?
-----------------------------
还没想过这个问题,以前出过两本,麻烦得很。这个帖子有些长,要出的话,少则两卷,多则三卷,更麻烦。这是个业余爱好,满足自己的兴趣而已,出不出书无所谓。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0 13:16:02 +0800 CST  
第三十六章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执政后,外联东吴,内平南中,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秋末消除了(蜀)汉的内忧外患,为(蜀)汉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经过两年政治、经济、军事的治理和发展,诸葛亮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率领(蜀)汉主力大军进入汉中,屯于沔阳阳平(今陕西省沔县西北)准备北伐曹魏。
临出发前,诸葛亮给刘禅上了一道表,就是著名的《出师表》。表中阐述了北伐的原因、目的,对朝中大事的安排布置,以及自己对朝廷的耿耿忠心。先来看看这个唯一具有解释权的人怎么说吧。
有关北伐的内容:
首先是北伐的原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许多人把这句话仅仅理解为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其实这才是诸葛亮北伐的根本原因,可谓是开宗明义。
其次是北伐的条件已经具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最后是北伐的目的。“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无关北伐的内容后面再谈。
依照诸葛亮自己的解释,北伐是顺理成章并且胜利在望的。是不是这样的呢?讲述完北伐的全过程后再来探讨。
诸葛亮屯军阳平,让驻防白帝的李严移防到江州,以护军陈到为永安都督,归李严管辖,接替李严驻防永安。陈到,字叔至,豫州汝南(今河南省平舆县)人。在刘备任豫州牧时追随刘备,名望仅次于赵云,深得刘备信任,一直统领(蜀)汉精锐部队“白毦兵”。(亦称“白耳兵”,即用白色旄牛尾作为装饰的部队)这支部队被诸葛亮称为“西方上兵”,估计是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在西南地区招募的土著族群士兵。前面曾经说到过诸葛亮以青羌五部组成飞军,所向无敌,“白毦兵”很有可能就是其中一支。
诸葛亮三月进入汉中,一直到第二年春才正式北伐,为什么会停留这么久呢?大军住而不发,难道不怕消息走漏吗?
这又得说回“隆中对了”。“隆中对”里对北伐路线的设计是荆州、益州东西两路进攻,诸葛亮现在仍然痴心不改,希望能东西两路并发。从战争的角度讲,能够东西两路并发当然是最好的办法,既能分散敌军力量,又可能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情况,成功的希望要大一些。
诸葛亮此时谋划的就是开辟一条东线。东线不是没有(蜀)汉的军队吗?是没有,但有一个以前的(蜀)汉将领,就是新城太守孟达。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0 17:30:07 +0800 CST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秋,诸葛亮南征凯旋,走到汉阳县(今四川省高县)时,从魏国投降过来的一个叫李鸿的人来拜见诸葛亮,当时蒋琬与费诗都在坐。李鸿告诉诸葛亮说:“我刚路过孟达那里,坐了一会,刚好遇到王冲从这边过去,说起以前孟达离开的事情,说孟达投降魏国时,您非常愤怒,要杀孟达的妻儿,只是因为先主没有听从罢了。孟达说:‘诸葛亮了解其中的前后本末,最终不会那么做。’根本不信王冲的话,他相信和敬仰您,无以复加。”诸葛亮对蒋琬、费诗说:“回到京城应当给孟达写封信让他知道这边的情况。”费诗劝阻说:“孟达过去对刘璋不忠,后来又背叛先主,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怎么值得给他写信呢?”诸葛亮沉默不语。
就在这时,诸葛亮就有了诱降孟达之心。孟达是被刘封欺负走的,现在刘封死了,刘备也死了,(蜀)汉中不利于孟达的因素已经没有了,诸葛亮就想诱降孟达,使其成为东路军,实现两路北伐的战略设想。
回到成都后,诸葛亮真给孟达写了封信,说:“南征回来时,与李鸿在汉阳相会,得知你的消息,慨然长叹,因此才明白你的平生志向,岂是追逐虚荣,轻于去就之人!孟先生啊,那时确实是刘封欺凌你,伤害了先帝宽待士人的声名;又李鸿说到王冲瞎编假话,说你能量度我心,不听王冲胡言。寻思你已表明的言语,追忆我们平生的友好,心情依依东向眺望,所以才给你写了这封信。”孟达此时在魏国的处境有些尴尬,喜欢和信任他的曹丕死了,好友桓阶、夏侯尚也死了,朝中再无亲近,身为降将,本来就有些心理敏感,在举目无亲的环境下,内心更不安宁,诸葛亮的信正好击中了他内心脆弱的那根弦。孟达立即给诸葛亮回信。双方就这样开始建立联系。此时李严也给孟达写信,说:“我和孔明一起接受先主托孤,责任重大,忧虑重重,很想得到优秀人才的为同伴。”多次信件往来后,孟达终于经不起诸葛亮的诱惑,打算投降。
关键时候,诸葛亮犯了个致命的错误,急于求成。大军进入汉中,孟达还没有投降的行动,诸葛亮等不及了,就派一个叫郭模的手下到魏兴太守申仪那里去诈降。申仪一直与孟达不和,多次向朝廷反映孟达有贰心。诸葛亮派郭模到申仪那里就是去告诉孟达要投降的事情,想以此来逼迫孟达早日投降。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0 17:30:43 +0800 CST  
孟达果然要起兵举事,申仪赶紧将此情况通报给了驻扎在宛城的司马懿。司马懿害怕孟达突然发难,也是为了给自己带兵平叛争取时间,就先给孟达写了封信,说:“将军以前背弃刘备,托身我国,我国重用委将军,把图谋(蜀)汉的重任交给将军,对将军可以说是一片至诚。蜀人愚蠢,没有不痛恨将军的。诸葛亮想破坏将军与朝廷的关系,苦于没有办法。郭模所说的事情,不是小事,诸葛亮怎么会轻易地让他泄露这个秘密,这是很容易想到的事情啊。”
孟达得到司马懿的信,又犹豫不决了。司马懿稳住孟达后,立即暗中率军进攻新城。因为新城与吴和蜀都接壤,司马懿手下将领劝司马懿先观察一阵后再进攻。司马懿说:“孟达没有信义,这时他正在犹疑之中,要赶在他没做出最后决定前解决他。”
此前,诸葛亮曾经告诫过孟达要加强防范,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说:“宛城和洛阳相距八百里,离我这里一千二百里,司马懿要来的话,先得上表给天子,来回路程,至少需要一个月,那时我的城池已修固,诸军都作好了准备。再说我驻扎的地方地势险要,司马懿不会亲自来,其他部将来,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没想到司马懿根本就没请示曹睿,而是先斩后奏,亲自带兵前来,仅用了八天就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给诸葛亮,信中对此惊叹不已,说:“我要举事,没想到才八天,司马懿大军就来到城下,何其神速啊!”
孟达驻守的上庸城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孟达在城外树立起木栅,加固城防,死守城池。(蜀)汉和东吴同时发兵来援救,(蜀)汉军从西城安桥(今陕西省安康市内)来援,吴军从沔水木兰塞(具体地点不详,应该是湖北境内)来援,被司马懿分兵阻截。
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挥师渡水,毁掉城外木栅栏,直逼城下。仅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司马懿将俘获的孟达余部七千多家迁往幽州。不久,(蜀)汉将姚静、郑他等率部属七千多人来降,估计就是来援救孟达的那支部队,任务没完成,害怕回去受到处罚,退路也被申仪断绝,干脆就地投降。
申仪也受到一场惊吓。原来申仪在魏兴郡一贯专威弄权,还擅自假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达被杀之后,申仪内心也不安起来。当时附近各郡郡守见司马懿打了胜仗,纷纷带着礼品去祝贺,申仪不敢去。司马懿就让人暗示申仪前去,申仪没办法,只好前去祝贺,司马懿乘机将他收捕,送往京师。不过后来也没处罚他,朝廷下诏任其为楼船将军。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0 17:31:36 +0800 CST  
诸葛亮开辟东线的计划落空。其实诸葛亮与孟达之间有私人恩怨。建安末期,刘备占领汉中后,时任宜都太守的孟达带兵攻房陵,杀了房陵太守蒯祺,而蒯祺是诸葛亮的大姐夫。双方交战,各为其主,诸葛亮并没有计较这个事情,这也是一个政治家应该具有的胸怀。但有人据此说诸葛亮怀恨在心,在孟达被围时没有派兵援救,这是瞎说。
没有东路军,诸葛亮只能独力北伐。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对外大肆宣扬说要从斜谷道出兵攻取郿县,派镇东将军赵云、中监军、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今四川省汉中市北,陕西省宝鸡市南)迷惑、牵制魏军主力。诸葛亮率主力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北伐中原由此拉开序幕。
曹丕建立魏国以来一直将东吴作为主要对手,对(蜀)汉几乎是忽略不计。一是(蜀)汉地小人少;二是蜀道艰难,进出都不容易;三是刘备死了,(蜀)汉没有什么知名的领袖人物。诸葛亮突然出兵北伐,魏国朝野震动,一片恐慌。魏明帝以大将军曹真率主力驻防郿县,中了诸葛亮疑兵之计。曹睿亲至长安督战,协调指挥。西北三郡,南安、(郡治豲道,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北)天水、(郡治冀,今甘肃省甘谷县南)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南)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0 17:32:40 +0800 CST  
诸葛亮声东击西之计取得成功,赵云、邓芝吸引了曹真魏军主力,诸葛亮率(蜀)汉军主力直扑天水郡治冀城。天水郡太守马遵陪同雍州刺史郭淮在外巡视,郡中郎、参军事姜维、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跟随,走到洛门(今甘肃省武山县东)时,得到诸葛亮兵出祁山的消息,郭淮判定来者不善,就带马遵赶到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南)布防。姜维希望马遵回郡守城,被马遵怀疑为通敌,受到指责,姜维只好和其他人一起返回冀城,谁知冀城也不让他们进城,走投无路之下,一行人选择了向诸葛亮投降。
诸葛亮占据冀城后,以前部督、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为先锋直取南安郡,南安郡投降。
曹真在郿县坐等诸葛亮大军不来,出兵进攻箕谷。面对魏军主力,本来就只带了少量士兵来作疑兵的赵云、邓芝自然不是对手,被曹真击败。赵云亲自断后,使军中将士没有四散逃奔,军资器械也没有丢失,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曹真击败赵云、邓芝后,赶紧率主力向西,前军迅速进入上邽与郭淮等会合,共同对抗诸葛亮。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0 17:33:04 +0800 CST  
诸葛亮见曹真主力赶来,紧急召魏延回师东援。魏延长驱五百里夺取安定郡,在上邽的东北方向威胁魏军侧后方。诸葛亮分兵两路接应魏延:参军马谡率裨将军王平和张休、李盛、黄袭等五部人马出守街亭;(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45公里陇城镇)高详带兵驻防列柳城。(今陕西宝鸡凤县县城双石铺凤州古镇)
诸葛亮任用马谡为先锋在军营中引发了一些非议,史称“违众拔谡”,就是违反众人的意见破格提拔马谡为先锋。众人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军中还有吴懿等名将,而马谡只是个文官,没有实际带兵经验。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
马谡率军到街亭后选择在远离水源的南山扎营,裨将军王平多次谏劝不听。
魏明帝认为诸葛亮贪得三郡,知进而不知退,击败诸葛亮的时机到了。于是加左将军张郃位特进,进攻街亭,郭淮进攻列柳城。
张郃进到街亭后,发现马谡防地远离水源的致命缺陷,立即派兵断绝了马谡取水的通道。马谡军中无水,难以坚守,全军四散而逃。只有王平率领的一千人,敲响战鼓,保持队列,张郃担心有埋伏,没有进逼。王平收拢其散逃的士兵,全军而退。街亭失守。
郭淮也顺利击败高详。
魏延失去接应,不敢孤军远悬,只好回撤冀城,与诸葛亮会合。曹真率主力大军直扑冀城。张郃率军平定三郡叛乱,收复三郡。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0 17:33:28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1-31 12:32:22
继续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1 14:12:20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1-31 12:58:40
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1 14:12:58 +0800 CST  
诸葛亮进攻祁山,得到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响应,但也遭到其他郡的抵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陇西太守游楚。
各位看官还记得张既青少年时的事情吧?时任左冯翊功曹的游殷曾经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时任郡书佐的张既。游楚就是游殷的儿子,字仲允,此时任陇西郡太守。
天水、南安两郡的太守弃官投奔诸葛亮,游楚独守陇西郡,形势危急。游楚召集官吏百姓,对他们说:“我对你们没有恩德,如今(蜀)汉军队已经进入凉州,其他郡的官民都去投靠,这也是诸位求富贵的时候。我是太守应该为国守郡,义在必死,诸位可以拿我的人头去投奔(蜀)汉军。”游楚一直是个讲究恩德的官员,爱民若子,深得百姓爱戴,大家都表示生死一起,绝无二心。游楚又说:“既然诸位不愿意杀我以求富贵,我就为诸位出个主意,如今东边的两郡太守已经投奔(蜀)汉军,他们必定会带领敌人来侵犯陇西,我们可以坚守不出,等待援军。援军来时,敌人就会退去。我们坚守本郡,都可以获得封赏。如果朝廷的援军赶不到,(蜀)汉军要攻破城池了,你们就把我绑了投降去获取富贵,这也不晚。”游楚给百姓出了个无论怎样都可富贵的好主意,大家自然赞同,就闭城坚守。
不久,南安郡太守果然率领(蜀)汉军进攻陇西郡。游楚派长史马颙出城设阵以待,自己在城墙之上对(蜀)汉军将领说:“如果你能阻断陇西,让我方援军不能抵达这里,一个月之中,我陇西郡的官员不用你攻打就会投降,如果你做不到,就是白辛苦一场。”说完让马颙击鼓进军,(蜀)汉军退却。(这支军队应该是魏延所部)
十多天后,援军进入陇西,(蜀)汉军撤退。南安、天水两郡太守因投降获罪,而游楚守城有功封列侯,其下属长史、掾属等官员都得到赏赐。
危难面前,游楚能不为(蜀)汉军所动,坚守陇西,魏明帝曹睿非常赞赏游楚的表现,特别召见他。游楚为官以来第一次见皇帝,不知道礼仪。侍中传令其上殿,大呼:“陇西太守前”,按礼仪游楚应该回答“唯”,但他不知道,大声回答“诺”。游楚身材矮小,声音却十分响亮,把曹睿给逗笑了。召见结束后,游楚上书乞求留任宿卫,曹睿准奏,任其为驸马都尉。
游楚是个音乐发烧友,喜好蓄养歌手,琵琶、筝、箫等乐器都随身携带,还喜欢玩樗蒲、投壶等游戏。数年后,游楚出任北地郡太守,七十多岁才逝世,这在当时是难得的高寿。
另外凉州刺史徐邈派参军以及金城太守等率所部攻打南安叛贼,取得胜利。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今北京市附近)人。也是个奇人,特别好酒。曹操时禁止酗酒,而身为尚书郎的徐邈却常常私下醉饮。有次校事赵达奉曹操命前来询问政事,徐邈又喝醉了,称赵达为“中圣人”。赵达把这话传给曹操,曹操气得要惩治他。度辽将军鲜于辅劝曹操说:“平常喝醉酒的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徐邈性情谨慎,这不过是酒醉胡言乱语罢了。”结果没有被判刑。校事是特务性质的官员,类似于锦衣卫之类,历来不讨人喜欢,徐邈确实是在借酒嘲讽赵达。曹丕称帝后,还拿这事开过徐邈的玩笑。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1 14:49:47 +0800 CST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彻底失败。
兵回汉中,诸葛亮立即将马谡、张休、李盛三将斩首,取消黄袭的兵权。这里就带出一个问题,整个战役中失利的不光是街亭部队,赵云、邓芝、高详都失败了,为什么他们没有受到处罚呢?这是否意味着诸葛亮执法不公呢?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街亭的重要性。如果马谡守住街亭,拖住张郃,诸葛亮和魏延就可以夹击张郃,战胜张郃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打退张郃后,(蜀)汉军可以分兵两路攻打曹真,只要能逼退曹真,魏国的西部就岌岌可危,有可能全部落入(蜀)汉手中。这是诸葛亮此次北伐最理想的结果,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由于街亭失守,连这个理论上的可行性都没有了,剩下的只能是失败。所以,诸葛亮要重处街亭守将,马谡作为驻防街亭的最高责任人,自然是首当其冲,其余几人只是陪杀场而已。
赵云、邓芝不能全算失败,作为疑兵他们成功地吸引了曹真的主力,完成了疑兵的任务,非要算作失败的话,只能说他们牵制曹真主力的时间短了一些,但这也不能全怪他们,毕竟兵力有限,众寡悬殊。
高详出兵列柳城是作为街亭的侧翼,起掩护和保护街亭守军的作用,街亭失守不是因为高详掩护和保护不力,而是马谡用兵不当,先于高详而败,反而让高详孤军抵抗郭淮的进攻。因此,主要责任也不在高详。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1 14:51:14 +0800 CST  
马谡确实不是合适的先锋,只是个纸上谈兵的文人而已。行军打仗,重要的是粮草,而防守时除了粮草外,还有个更重要的条件,就是水源。有水无粮,还可以坚持几天,有粮无水则无法坚守。南宋钓鱼城守军能够成功防御蒙古大军三十多年的进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中有充足的水源。
街亭只有一处泉眼,在弱智的将领都知道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好这处水源,就算马谡不想驻扎在山下,也应该派一部驻守此地,自己率其他部上山布防,与山下形成掎角之势,确保水源万无一失。给敌人留下这么大个致命缺陷,不败才怪。张郃只需要断绝水道就行了,街亭守军几乎是不战自败。
更为可耻的是,马谡作为最高军事长官,不想法收拢残兵,重新组织力量再战,而是随士兵一起逃之夭夭,逃到朋友时任领丞相长史的向朗营中,向朗将其藏匿起来,没有报告诸葛亮,估计后来马谡自知难逃,心里也有愧,才出营自首。诸葛亮先将其关押,马谡在狱中给诸葛亮写信说:“明公视我如子,我视明公如父,希望您能有杀鲧而兴旺其儿子禹那样的义气,使我们的平生之交不终止在这件事情上,我就说说死也无恨于黄泉。”有担心诸葛亮株连其儿子,而将儿子托付给诸葛亮的意思。诸葛亮杀马谡后亲自去拜祭,也确实不负马谡之托,一直善待其家人。
反而是向朗因此事受到牵连,被诸葛亮免官遣送回成都,闲置长达二十年。
诸葛亮杀马谡是迫不得已,任命马谡时就是顶着众人的非议而独断专行的,本想给马谡个立大功的机会,既能表明自己慧眼识人,用人得当,又能堵住众人的嘴,还能给自己特别喜欢和信任的人带来今后晋身的资本,为自己的阵营添加一个得力而又放心的助手,没想到被马谡的行为狠狠地抽了一个耳光。不杀马谡,不光于法过不去,于自己的脸面也过不去。后来蒋琬到汉中时曾和诸葛亮讨论过这件事,认为天下未定而杀智谋之士,有些可惜。诸葛亮回答是法不容情,不能不杀。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1 14:53:22 +0800 CST  
街亭守将中,只有王平得到的奖励,加拜参军,(马谡为参军,王平是接任马谡之职)统领五部人马,还兼当营屯之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诸葛亮处置完将领后,上疏刘禅,请求自贬三等,刘禅下诏降诸葛亮为右将军,临时丞相。这个处罚只是做给人看的,没有什么意义,诸葛亮的职权仍旧和以前一样。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31 14:53:45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