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于是,献帝和诸侯之间出现了以下三种关系:
第一种,献帝想要的人。
第一个是吕布。吕布毕竟是杀董卓救献帝的功臣,其所统领的并州军也是闻名天下的劲卒。献帝或者是为了感恩,或者是看好吕布,认为可以为自己所用,因此在逃出长安进入河东后,立刻亲自手笔版书,召吕布前来迎接。吕布却因为没有粮草,无法前往,只能派人上书复命。献帝为拉拢吕布,任命吕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持节。但使者在送诏书的路上把圣旨和印绶弄丢了,后来还是曹操为拉拢吕布,给吕布补发了印绶。
第二个是刘表。前面说过,太仆赵岐自告奋勇到荆州劝说刘表带兵迎接献帝。但刘表并没来。
第三个是刘虞。献帝称刘虞派人进贡时,让刘虞的儿子刘和潜回幽州,叫刘虞带兵来迎。但刘和一直未能到达幽州,先是为袁术扣留,后又被袁绍扣留。袁术扣留他一是因为不想刘虞迎接献帝回洛阳,二是想借此机会骗取刘虞的骑兵。袁绍扣留他则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后面会讲到这个问题。
第四个是袁术。袁术是关东盟军中唯一一个始终承认献帝合法性的人,不论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他的职务是朝廷所封,他又是袁氏家族的嫡子,正牌继承人。因此,献帝对他抱有好感,离开长安后选择依靠的人就是袁术。袁术的姻亲杨彪也在暗中促成此事。袁术也派大将苌奴率军前往洛阳,与董承一起护卫洛阳,防止其他诸侯进入,同时做好迎接献帝的准备。
第二种,不想要献帝的人。
第一个是刘表,前文已述,此略。
第二个是吕布。吕布缺粮只是借口,真实原因是他才占领徐州,正在想办法安定徐州,没法离开,也不敢离开。一旦离开,曹操、刘备等就会乘虚而入,夺取徐州。
第三个是张杨。献帝进入洛阳时,张杨是最有实力、最有机会抓牢献帝的人,可是他却自动放弃,连洛阳也不住,出去屯住在野王。这也是个没政治头脑的人。
第三种,想要献帝的人。
第一个是袁术,前文已述,此略。
第二个是陶谦,兴平元年(公元194年),陶谦就与孔融密谋迎天子回洛阳。
第三个是袁绍。献帝逃出长安后,沮授立即向袁绍提出“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这个建议早于曹操的谋臣毛玠,并且明确说明是“挟天子而令诸侯”,而不是毛玠说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一字之差,性质完全不同。袁绍接受了沮授的建议,派谋士郭图前往河东面见献帝,探查情况。
郭图摸清情况回来,向袁绍报告,认为可以迎献帝,但袁绍当时正领兵攻打背叛自己的东郡太守臧洪,无法分身,就命从事中郎徐勋前往曹操处,让曹操去迎接献帝。袁绍一直在迎与不迎之间犹豫,丧失了大好时机。
第四个是曹操。虽然毛玠给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晚于沮授,但曹操将这个建议付诸实施的速度却比袁绍快得多。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9 17:27:47 +0800 CST  
和其他想要献帝的人相比,曹操有三个明显的优势。第一个是他刚取得雍丘大捷,士气高涨;第二个是无后顾之忧。袁绍给了他指令,他打着袁绍的旗号而去,袁绍自然会保护他的后方,不但不会偷袭他,还会阻止其他势力染指兖州;第三个,曹操在献帝身边有内应,还不止一个。曹操的同乡好友丁冲此时为侍中,跟随在献帝身边,写信告诉了曹操这边的情况,叫曹操领兵来迎献帝。议郎董昭暗中帮助曹操,以曹操之名写信给杨奉,表示愿意做杨奉外援,互通有无,互相接济,同生死,共患难。当时韩暹、杨奉、董承和张杨各自不和,互相之间都有矛盾,有点像今天的一些小企业主,实力不强,规模不大,但还谁也瞧不起谁,都觉得自己最了不起。董昭发现其中杨奉的兵马最强但能够作为党援的朋友最少,才选择给杨奉写了这么封信。果然,杨奉得信大喜,同意与曹操合作,并与众人一同上表推举曹操为镇东将军,(稍早时献帝以曹操为建德将军)继承祖父、父亲爵位为费亭侯。与董承一起留守洛阳的韩暹居功自傲,干涉朝政,董承担心又会出现董卓乱政似的混乱,也倒向曹操,悄悄召唤曹操进入洛阳。
曹操西入洛阳之路豁然开朗。但西进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建安元年正月,雍丘大捷之后,曹操突然袭击豫州陈国。陈国是袁术的地盘,国相袁嗣是袁氏宗族的人,为袁术所表任。面对曹操大军,袁嗣无力抵抗,选择投降。曹操驻军陈国武平,(今河南省鹿邑县城西20公里邱集乡武平城村)与诸将商议西迎献帝一事,多数人认为,东面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平定,韩暹、杨奉和张杨联合防御洛阳,实力强劲,难以迅速攻破。只有荀彧力主进军洛阳,他劝曹操说:“将军首倡义兵,只因为关东扰乱,才没有去关中勤王,但是仍然派遣将士冒险前往关西进贡。即使在外面抵御国难,心里还是牵挂着王室,这是将军一直具有的匡扶天下的大志。如今皇上回到洛阳,天下义士有保存汉室根本的心愿,万千百姓也伤感汉室的遭遇,正应该因应这个时势,奉迎皇帝以顺从民望,这是大顺;秉承至公以驯服天下雄杰,这是大略;张扬正义以招揽天下英俊,这是大德。只要能这样做,天下即使有逆反的人,也不能阻挡。韩暹、杨奉之流,岂敢为害!如果不及时决定,四方诸侯生出别样之心,我们就是想做也来不及了。”
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劝告,立即派曹洪带领一支人马西迎献帝,结果被董承和袁术大将苌奴阻拦,没能成功。
二月,曹操亲率大军西进,在颍川郡遭遇黄巾军刘辟、黄邵的夜袭,陷陈都尉于禁率兵击败黄巾军,杀死黄邵,刘辟、何仪等黄巾军投降。曹操进入许县。七月,献帝回到洛阳,入住中常侍赵忠古宅。曹操立即率军挺进洛阳,抵达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时粮草告罄。新郑那两年遭灾,百姓无粮,饥饿潦倒,县令杨沛组织百姓采收桑葚、野豆制成干果,以此度日。曹操到时,仓库里还有一千多斛,杨沛全部提供给曹操,帮助曹操解决了粮草缺乏的危机。杨沛,字孔渠,曾在多处为官,均有政绩,后因与督军争斗,被罚髡刑五年,以囚徒之身被曹操选为邺城县令,以秉公执法,不畏权贵闻名,曹洪、刘勋等人听说他任县令,都赶紧派人告诫子弟收敛行为,不要犯在他手下,连曹操都觉得他很可怕。
八月,献帝迁入杨安殿。十一天后,曹操进入洛阳,觐见献帝,进贡物资,为了清除异己,奏请献帝追究韩暹、张杨之罪。韩暹畏罪潜逃,单骑投奔杨奉。献帝任曹操为录尚书事,假节钺,兼领司隶校尉。封卫将军董承为辅国将军,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录尚书事为帝国行政首脑,位在三公之上;假节钺,拥有统领内外诸军,并有专杀犯军令者之权;司隶校尉,拥有统管京畿地区军政、民政之权,也就是说,曹操几乎是一入洛阳就掌控了帝国的军政大权,把献帝牢牢地抓在了手里。为了立威,曹操还杀了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9 17:37:40 +0800 CST  
呀,没人冒泡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1 15:58:07 +0800 CST  
洛阳残破,百业凋零,人口稀少,物资匮乏,更为不利的是强敌环伺,危机四伏,曹操不愿意在洛阳久留,就找董昭来商议把献帝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去。董昭给曹操献了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
董昭首先奉承了曹操迎天子的举动,再分析了眼前的局势,认为杨奉、韩暹等护驾将领各有打算,不会服从曹操的领导,只有把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县张潘故城)去。献帝才历尽艰辛从长安回归洛阳,就是希望获得安定的环境,又要迁移,大家心里一定会有怨气。但要行非常之事,才有非常之功,从长远出发还是下定决心迁移为好。
曹操本来就不想呆在洛阳,当然愿意迁移,但又担心近在梁县的杨奉出兵阻拦,带来麻烦。董昭又为曹操作了一番分析,认为杨奉缺少党援,孤掌难鸣。曹操得拜为镇东将军、袭封费亭侯,都是杨奉帮忙玉成,说明他是相信曹操的,并且还希望与曹操互为呼应。我们现在派人给他送去一份厚礼,对他的帮助表示感谢,以此来安抚稳定他。同时告诉他说洛阳没有粮食,想把献帝暂时迁到鲁阳。鲁阳离许县很近,很容易将献帝转运过去。另外,杨奉为人勇而无谋,一定不会怀疑,在使者往来回复信函的时间里,已经完成迁移,杨奉怎么能够制造出什么麻烦呢?
曹操照计施行,九月,挟持献帝出轘辕关(洛阳八关之一,位于偃师与登封、巩义交界处的轘辕山上,为洛阳通往许、陈的捷径要冲)向东而行。鲁阳在梁县之南,要往鲁阳必经杨奉驻扎的梁县,杨奉在梁县一等不来,二等不来,才发觉上当,赶忙邀约韩暹一起追赶。曹操在阳城山设下埋伏,大败追兵。杨奉、韩暹失去部众,只好放弃追赶。曹操顺利地将献帝安置在许县。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曹操上书辞让封侯。
挟持献帝到许,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要想长期牢固地将献帝掌握在手中而不被别人抢走,首要的就是具备相当强大的实力,怎样让自己的实力迅速强大起来,就成了曹操的燃眉之急。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1 15:59:11 +0800 CST  
打仗打的是什么?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字:钱。宏观地说就是经济,微观地说就是粮草,所谓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汉末时灾祸连连,不论是朝廷,还是诸侯、百姓,都没有足够的存粮。诸侯之间的争战也经常因为缺粮出现或者终止或者胜负易位的现象,粮食几乎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于是,曹操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屯田。
曹操取得兖州之时,毛玠在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诸侯的同时,也提出了修复农耕,储集军资的建议,只是没有明确提出屯田的概念而已。曹操当时也没有足够的土地和人口开进行屯田。如今地盘扩大,实力提升,有了屯田的基础。
羽林监枣祗和后任中护军的韩浩适时地向曹操提出了屯田的建议。曹操对粮食的重要性是深有感触的,一直在寻找怎样促进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当时并没想到采取屯田的方式,而是采取的“牛输谷法”,即官府把耕牛租给佃农使用,佃农以租牛的数量交纳谷粮,承担赋役。这个办法最大的缺陷就是受限于耕牛的多少。牛多地少,老百姓可选择不租或少租,牛少地多,耕牛则供不应求,租不到牛的耕农也没办法大面积耕种。
枣祗本姓棘,其先人为避难改姓为枣。曹操在陈留己吾起兵时就跟随曹操,是曹操的老臣。枣祗是名士,许多诸侯都想得到他,他归附曹操后,袁绍还多次派人礼辟,被他断然拒绝。枣祗的忠诚,令曹操非常感动,因而他深得曹操的器重。第一次征徐州时,枣祗任东阿县令,是留守兖州的重臣之一,与荀彧、程昱等人为保住鄄城、范、东阿三县立下了汗马功劳。韩浩也参与了保卫三城的战争,大胆营救了夏侯惇,。枣、韩二人那时就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枣祗对农业生产很有研究,任东阿县令期间,潜心发展农桑,使得当时的东阿,家家植桑养蚕,户户粮食满仓。东阿成为日后曹操反攻吕布,重夺兖州的可靠后方和军需基地。
枣祗看出了“牛输谷法”的弊端,向曹操提出了屯田的建议。才提出来时,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反对最凶的是军祭酒侯声。他认为屯田制不足取,于官于民都无利。实行屯田是和朝廷唱对台戏,是异想天开。反对的声音导致曹操在屯田问题上犹豫不决。枣祗不为所动,坚决不放弃屯田的主张,到处游说,宣传屯田制的好处。他不止一次地对曹操说,实行牛输谷法是广种薄收,漫天撒网,效果不大。若是遇到水旱之灾,更是毫无收成。唯有实行屯田,集中大批人力与物力,集体耕种和收获,当年就能得到较好的收成,能较快改变军队粮食不足的现状。
曹操最终采纳了枣祗的建议,以从妹夫、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枣祗为典农都尉,韩浩为其助手,在许县开始大规模屯田。专门下达命令,实施屯田。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1 16:00:25 +0800 CST  
屯田始于秦朝蒙恬戍边抵御匈奴时,两汉也有屯田,主要都集中在边境地区。曹操实行屯田,形成比较完善的屯田制度。分军屯和民屯,即以军队士兵和民间百姓为主,但民屯也是实行军事编制和军事管理。屯田的收成主要是供应军需。士兵和百姓与政府分成,只交租,不交赋,但所占比例非常小。由于收益不大,管理严格,经常有士兵和百姓逃亡的现象。后来袁焕建议曹操改强制屯田为自愿屯田,逃亡的现象才有所改善。
许县屯田是民屯,广泛招募流亡的农民,把一些无主的土地租给他们耕种。在枣祗和韩浩的精心管理下,屯田第一年就收获粮食百万斛。这个结果让那些反对屯田的人也心服口服。
许县屯田的巨大成功使曹操大为高兴,向全辖区推广,并设置专门的官吏进行管理。每屯设司马,逐层往上设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这些官员都不隶属于郡县,而是归中央管理,直接向曹操负责。屯田制的分配也吸纳了牛输谷法的一些经验,如用官牛者,分配为官六民四,用私牛者,五五分成。(曹魏后期加大对屯田百姓的盘剥,出现官八民二的不合理分配,引发屯田百姓反对抗争,最终导致民屯的消亡)
屯田制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为后世所效仿,时至今日仍然可以看到其影响,新疆建设兵团就是一种新型的屯田制。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1 16:01:44 +0800 CST  
枣祗不幸早死,曹操追赠其为郡太守,同时下令给他的儿子处中封爵,并祭祀枣祗,认为枣祗屯田的功劳,是“不朽之事”。对枣祗的功绩给以充分的肯定。此是后话。
有了挟持献帝的政治优势,有了屯田的经济基础,曹操顺利地实习了挟天子的目的,下一步就应该是以令诸侯了,他能如愿以偿地令诸侯吗?
(交代一下凉州军阀集团成员及白波军将领的后事,以后没机会提到他们了。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朝廷派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征讨李傕,杀李傕并夷其三族。郭汜被其属下将领伍习杀死于郿县。张济因缺粮带兵到荆州穰城抢粮,被刘表军流矢射中身亡。杨奉被刘备所杀,韩暹在逃奔并州的路上,被杼秋县屯帅张宣所杀。胡才、李乐留在河东,胡才被仇家所杀,李乐病死。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董承因衣带诏事被曹操所杀。煊赫一时的凉州军阀和黄巾白波军至此灰飞烟灭)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1 16:24:40 +0800 CST  
谢谢,周末愉快!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2 17:59:19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7-07-22 06:43:32
听说那个窝囊的夏侯惇兄弟也很喜欢屯田(屯田元让)
-----------------------------
曹操屯田,最初是民屯,后司马懿提议军屯,民屯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军屯主要分布在戍边地区,有事征战,无事屯田。不光是夏侯惇兄弟,其他戍边大将也都要屯田,不管你喜欢与否。这是国策。魏、吴、蜀汉都屯田,吴主要就是军屯,陆逊建议各驻地将领都屯田。蜀汉的屯田记载少一点。当时人口太少,三国全部加起来只有三千万人左右,青壮劳力又要从军,战争频仍,靠农户交的粮食难以满足军队的维持和战争的需要。军屯是解决粮食供给的一个渠道,也可以让和平时期戍边将士有事可做,免得他们无事生非,也算一举多得。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3 16:00:54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07-22 11:16:43
楼主辛苦
-----------------------------
谢谢朋友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3 16:01:20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7-07-22 18:55:05
楼主周末愉快!
-----------------------------
谢谢老朋友祝福。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3 16:01:44 +0800 CST  
第十八章 袁曹献帝之争

曹操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也许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许是急于想脱离袁绍自立,忘记了自己还是袁绍的马仔,居然选择袁绍作为令诸侯的第一个目标,接连做了两件冒犯袁绍的事情。这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后起之秀一上来就挑战天下第一的侠客,一旦赢了自己就成了天下第一,输了也无所谓,还是能赢得勇敢无畏的名声。
一是想凌驾于袁绍之上,自己任大将军,拜袁绍为太尉。袁绍接到任命,看到自己排在曹操之下,气得七窍生烟,愤怒地说:“曹操应当死好多次了,都是我救下来的,现在居然忘恩负义,要挟持天子来命令我吗?!”坚决不接受任命,上书表示将太尉一职让给陈纪,就是陈群的父亲。曹操没想到袁绍的反应如此激烈,吓得赶紧将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自己则担任司空,行车骑将军,以平息袁绍的怒火。
二是以献帝之名下诏,指责袁绍凭借地广兵多而拉帮结派,不带领军队勤王救主,反而互相擅自讨伐。袁绍上书辩解,因原文太长,归纳其意思如下:一、鸣冤叫屈。我出身为国,破家立事,忠心耿耿,还被人怀疑冤枉;二、列举自己过去所为,证明自己是忠于皇帝的。1、与何进一起杀宦官;2、董卓为乱,拉拢自己,自己进可以享窃禄位,退无门户之患。但是我坚守自己对皇帝的忠诚,召集群雄,兴师百万,准备拯救朝廷,谁知被故冀州牧韩馥断绝了军粮,使我不能及时除暴。致使董卓荼毒朝廷,杀我一家。我为什么荡然忘哀,也没有悲伤之情表现出来,是因为忠孝之节,道不两立,顾私怀己,不能全功。3、清剿黄巾黑山军,抵抗公孙瓒。接到朝廷停战诏书,立即退兵,表明我敬畏皇帝天威,不敢怠慢皇帝的命令。4、我的将校,都曾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但没得到朝廷的封拜升迁,而那些盗取声名,首鼠两端,观望自保的州郡牧守,却得以封侯,天下对此议论纷纷。赏加无劳,以携有德;杜黜忠功,以疑众望。这岂是图谋远大的行为,难道是谗慝邪说导致的不合理现象吗?5、我爵为通侯,位居二千石高官,已经很满足,岂敢希图更高的官职荣誉?只是对忠诚勤奋的偏裨列校没得到应得的待遇感到伤感。此前太傅马日磾位东循时胡乱任命了许多不称职的官员,还使得我与弟弟袁术成为仇敌,互相攻打。我是很想释甲投戈和平相处的,但也是事不得已啊。三、请求献帝下诏征求文武百官的意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判。如果都认为我有罪,我甘愿受罚。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4 16:56:00 +0800 CST  
这道上书估计也是陈琳所写,文采飞扬,声情并茂,看上去也那么冠冕堂皇,但仔细推敲,都是站不住脚的。其中对袁绍希图拥立刘虞为帝之事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因为只要一提此事,文章里所有的辩解都成为虚假。事实上从前面所有对袁绍行为的讲述和分析中可以看到,袁绍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从来就没有为朝廷、为献帝。
这里还是要说到袁绍在迎献帝事件中的犹豫不决,因为造成目前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就是没有把献帝掌握在自己手中。接与不接,是个问题,袁绍不知道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接吗?就会出现最初和手下谋士讨论这个问题时出现的反对意见中提到的困难和障碍,就是朝廷已经失去权威性,天下群雄都在争夺霸权,难以重新树立献帝的皇权。接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在身边反而会限制自己的行为,不管做什么都要上表请示,听从献帝指令呢,自己的权力就微弱,不听从呢,又会背上违抗皇命的罪名,左右为难。袁绍显然不想处在这样一个委屈的环境里,而更重要的是袁绍自己想当皇帝,弄个皇帝在身边,自己将来不知道该怎样对付,杀也杀不得,放也放不得,同样是左右为难。不接吗?担心其他人接了后利用献帝来对付自己,就像现在曹操这样。所以袁绍最后是在接与不接之间做了个选择,自己不接,还是自由身,摆脱第一个左右为难的困境。这个容易做到,也没有什么风险。让自己的手下去接,摆脱第二个左右为难的困境。这个也容易做到,但是有风险,风险就是这个手下会不会忠诚于自己。曹操少年时期就跟随袁绍,成为一方霸主也是靠了袁绍的支持和帮助,无疑是最佳人选。可就是这个最不可能背叛自己的最佳人选最后背叛了自己。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4 16:59:00 +0800 CST  
袁绍在曹操进入洛阳得到献帝后,曾经试验了一次曹操的忠诚度。
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将作大匠(掌管宫室修建之官)孔融与袁绍有过节,袁绍密令曹操杀掉这三人。袁术与杨彪有姻亲关系,是袁术的姐夫,(或者妹夫)是支持袁术一方的。当初极力劝谏献帝到弘农回洛阳,是希望袁术能来迎接献帝。袁术也因为杨彪的内应,派大将苌奴带兵赶赴洛阳,希图得到献帝。所以当曹操进入洛阳第一次朝见献帝时,杨彪就很不高兴,露出了不悦的脸色,吓得曹操以为杨彪要对自己动手,赶紧撒谎说身体不适,逃之夭夭。接到袁绍密令后,曹操以杨彪与袁术有姻亲关系有图谋不轨之嫌为名将杨彪抓来关进大牢。刚入朝任将作大匠的孔融听说了,连朝服都来不及换,立即去求见曹操,为杨彪求情。于此也可看出杨彪和孔融的关系匪浅。
出人预料之外的是曹操居然听信了孔融的话释放了杨彪,理由是为安定人心。袁绍对此的理解和分析是,曹操以维护公义为名,内心里实际已经有了脱离自己,谋求独立之意,深感失望之余,也对曹操的行为非常怨恨,加深了对曹操的警觉。
既然曹操有了离异之心,袁绍就不得不防,再加上曹操经常以献帝之名发来诏书找自己的麻烦,袁绍也深感烦恼,打算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就以许县地势低洼潮湿,而洛阳已经残破为由,要求曹操将献帝迁居鄄城,方便自己控制。
好不容易到手的宝贝,曹操怎么会轻而易举地丢弃呢?就以种种理由推辞。袁绍的谋士田丰就劝说袁绍采取武力手段,进攻许县,强行抢夺献帝。但袁绍没有机会去进攻许县,因为他陷入了与臧洪的东武阳之争。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4 16:59:54 +0800 CST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今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父亲臧旻,历任扬州刺史、丹阳太守、使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原太守等职,文武双全,是当时的著名人物。任扬州刺史时,曾率领孙坚平息过会稽人许昭叛乱。任使匈奴中郎将时,对匈奴的了解和战绩深得袁绍生父司空袁逢的赏识。
臧洪体貌魁梧,有异于人,举孝廉为郎。与琅邪赵昱,东莱刘繇,东海王朗同时外放为地方县长。灵帝末期弃官还家,广陵太守张超聘请臧洪为功曹。张超赏识臧洪的能力,臧洪感激张超的信任,二人惺惺相惜情同手足。
关东盟军反董时,臧洪做了大量的沟通联系协调工作,在酸枣会盟时,按古例被推举为主持会盟的人。有学者以此认为臧洪是酸枣盟军的发起人,其实不是,臧洪还没那么大的能力,其做主盟人也只是因为官职最低,依古例该他做而已。
后来张超派他参与袁绍、韩馥拥立刘虞为帝的事情,路经河间时,正好遇到公孙瓒和袁绍交战,没能到达刘虞那里,到了袁绍那里。袁绍很欣赏他,恰巧青州刺史焦和死了,袁绍就让臧洪领青州刺史。臧洪担任青州刺史二年,就赶走了境内的黄巾军,稳定了局势。袁绍很佩服他的能力。
曹操兖州之乱时,袁绍为救曹操,派臧洪进攻东郡,赶走东郡叛军,接管东郡,代替夏侯惇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底,曹操包围了兖州叛乱的最后一个地方雍丘。据守雍丘的张超并不慌乱,因为他认为臧洪一定会来援救。手下人不信,因为大家都知道袁曹一家,臧洪我袁绍所用,怎么会破坏和袁绍的关系跋山涉水来救,从而给自己带来祸害呢?照常理讲是这样的,袁绍可是最大的诸侯,得罪了袁绍无异于自投死路。但张超却不以为然,信誓旦旦地说:“子源,天下义士,一定不会背弃故主和朋友,只是担心他受到袁绍的禁止,来不及救我。”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4 17:01:08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7-07-24 20:35:15
接下来是不是要讲到袁本初日杀二义士了?
-----------------------------
老朋友聪明。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4 20:46:18 +0800 CST  
@u_113626812 2017-07-25 00:26:19
三国其实讲了很多情义上的“背叛”,曹操袁绍是一出,后面曹操还愤恨刘备背叛他,还有很多类似的插曲。以前看到这一面总觉得免不了些许忧伤。
-----------------------------
老朋友如此多愁善感,真乃性情中人啊!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5 10:00:47 +0800 CST  
臧洪听说张超被围,果然光脚号哭,召集本部人马准备援救。但人马太少,就派人向袁绍请求增加人马。不用说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袁绍再傻也不会派兵给臧洪去打曹操救张超。张超因为没有援军孤军奋战,被曹操攻破城池,并惨遭灭族。
臧洪因此怨恨袁绍,坚决与袁绍断绝关系。袁绍当时正与公孙瓒激战,东郡在袁绍的后方,臧洪背叛袁绍,就相当于袁绍后院起火,袁绍被迫放弃与公孙瓒的争斗,留下鞠义、刘和继续攻打公孙瓒的易京,(今河北省雄县城西北)自己亲率主力回师攻打东郡。这也给了公孙瓒喘息之机。
东武阳之战打得相当惨烈。开战之初,袁绍还是先礼后兵,让陈琳给臧洪写信劝降,内容是喻以祸福,责以恩义,共八条。臧洪回信逐条驳斥,誓不投降。臧洪的回信写得很好,有人评论是义正辞严,慷慨有烈士风。
袁绍接到回信,知道臧洪不会投降,就挥兵攻城,并不断增兵急攻。城内粮食吃尽,又无外援相救,臧洪知道守不住了,就召集城中官吏、士兵和百姓,对他们说:“袁绍无道,图谋不轨,不准我救我以前的主将。我为了大义,不得不死,你们和这件事情没有关系,不要白白地染上祸事,现在城池还没被攻破,你们可以带着妻子、儿子离城出走。”将吏士民都不愿意离去,认为臧洪是为了救本郡的将吏而得罪了袁绍,我们本郡吏民怎么忍心舍弃而去,表示愿意与臧洪共存亡。
城中无粮,大家最初是捉老鼠、煮弓弦为食,后来连这些都吃光了,太守官厨里还剩下三斗米,主簿打算分成几份熬煮稀粥给臧洪吃。臧洪长叹一声,说:“我怎能吃独食!”叫人熬煮成薄粥,大家分而食之,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臧洪竟然将自己的爱妾杀了让将士们吃。城中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没有一个人逃离背叛。
袁绍抓住臧洪后,搞了个盛大的仪式,张挂了许多帏幔,召集了所有将领,然后带上臧洪,问道:“臧洪,为什么要背叛我,今天你服了吗?”臧洪瞋目而怒,回答道:“袁氏侍奉汉室,四世五公,可说是享尽了皇恩。如今王室衰弱,你们没有辅佐之意,反而想趁这个机会实现非分之想,杀忠良来树立你的威望。我亲眼见你称呼张邈为兄,那么张超也应该是你的弟弟,大家共同努力,为国除害,为啥要召集这么多人来观看你杀人!可惜我力量弱小,不能为天下报仇,什么叫服你啊!”袁绍本来很喜欢臧洪,想让屈服认错,就可以原谅。现在看到臧洪言辞激烈,知道最终不会为自己所用,就杀了他。
与臧洪是同郡老乡的洪邑人陈容,(陈琳也是洪邑人,这二人也许是同宗)从少年时就很仰慕臧洪,长大后一直追随臧洪,为东郡郡丞,城未攻破前,臧洪让他出城逃亡,被袁绍抓住,当时也在座,看见臧洪要被杀,起身对袁绍说:“将军举大事,想要为天下除暴,但却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起兵是为了救郡将,为什么要杀他!”袁绍无言以对,左右亲兵将陈容拉出去,对他说:“你不能和臧洪相比,不要做这无用之事。”陈容回头说:“仁义难道会有所区别吗?遵守就是君子,违背就是小人。今天我宁可与臧洪同日而死,也不与袁绍同日而生!”于是也被杀。在座的人为此叹息,还私下议论“如何一日杀二烈士!”最早臧洪派出城去找吕布来援救的两个司马回城时,城已被攻破,二人也不弃城偷生,都冲向袁绍军营而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5 16:34:18 +0800 CST  
袁绍平息内部叛乱,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因杀的是臧洪,起因又是臧洪为了救故主,就引发了争论,甚至有人把这当作袁绍杀忠良的一个罪名。其实真不是这样啊!整个事情都是臧洪的错,怎么能怪袁绍呢?
首先,臧洪是袁绍属下,应该服从袁绍的命令。以前的故主值得忠诚,现在的主人就不值得忠诚了吗?
其次,张超是袁绍的敌人,曹操是袁绍的部属,哪里有派兵帮助敌人打击自己部属的事情?
最后,臧洪就算是要援救自己的故主,也不该找袁绍要兵,只能是找同属张超阵营里的人要兵。既然在东武阳被围前能派人去找吕布来援,为什么不能放弃东郡太守之职,自身前往吕布处要兵去救张超呢?
相对而言,袁绍攻打臧洪是集团公义,臧洪救张超则是个人私情,臧洪为私情而舍公义,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啊?就为了他的一己私情,全城上万吏士百姓丧生,他们有何错?那个被杀来吃了的小妾又有何错?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5 16:35:16 +0800 CST  
袁绍在东武阳奋力攻城时,曹操也没闲着。为防止肘腋之变,牢牢把握献帝,曹操在许县安置好献帝后,立即出兵攻打驻扎在梁县的杨奉,清除身边的障碍。杨奉抵抗不住,弃城而逃,投奔了袁术。
此时,被吕布偷袭的刘备前来投奔曹操。曹操在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的基础上,又表刘备为豫州牧。程昱、郭嘉、董昭等人劝曹操杀刘备,曹操不想以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拒绝了他们的提议。
不久前,驻扎在弘农的骠骑将军、平阳侯张济粮食吃光了,无奈之下,率军南下到荆州南阳郡穰县(今邓州内城东南隅)抢粮,被流矢所中而亡,侄子张绣接替统领队伍。
张绣住兵南阳,知道贾诩在华阴宁辑将军段煨那里,就派人去劝说贾诩来帮助自己。贾诩果然应召前来。有人不解,问贾诩:“段煨待你不错,你怎么要离他而去?”贾诩回答说:“段煨性格多疑,有些忌惮我,即使对我再好,也不能久留,久了会有杀身之祸。我离开他必定会很高兴,又希望依靠我结交势力大的人,以后可以作为援军,因此,一定会优厚地对待我的妻子。张绣没有谋主,很想得到我,这样一来,我的家人和我都会得到保全。”贾诩真是老谋深算,分析判断都很准确,段煨确实已经对贾诩起了杀心,贾诩还不走,结局就很难说。他一走,事情就真如他所预料的那样。
贾诩到张绣那里后,出的第一个主意就是要张绣投靠刘表。这个主意看上去很不合理,刘表与张绣本来是敌对的双方,怎么会去投靠刘表呢?刘表又怎么会接纳呢?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25 16:36:08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