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纸牌游戏蛇 2017-07-12 18:32:05
记忆里周尚刚开始并不看好孙策,甚至有些看不起他,是这样子吗?
-----------------------------
周尚的资料很少,无从得知是否有看不起孙策的事情。吴太夫人家族看不起孙坚,陆康看不起孙策的事情倒是有。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2 19:12:14 +0800 CST  
再看平山越。
江东大多是丘陵地带,加之河流湖泊众多,分割穿插出许多封闭独立的山区,越族世居其地。后夹以逃避战乱的汉人和战争中被打散的残兵败将,各自占山为王。东吴政权是在江东世族和山越的势力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如何与这两大地方势力建立良好的关系一直贯穿于东吴政权的始终,几乎连续不断的平讨山越耗费了东吴政权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孙权不是不想北伐挺进中原,而是受到山越的牵制没办法在后方不稳定的情况下北伐。许多不明真相的人认为孙权只是个满足于偏安东吴的守成者,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解。
东吴后期,诸葛恪在率兵平息丹阳山越之乱时对山越活动情况的描述很有代表性,基本说明了山越活动的特征和对东吴政权的影响。兹录于此:
丹阳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
经济上自给自足,军事上自铸甲兵,战术上战则蜂至,败则鸟窜,确实让人头疼难以收服。
孙策在占领江东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平讨山越的战争,为叙述方便,此处将其发生在建安前后平讨山越的主要行动一并介绍。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3 17:21:52 +0800 CST  
平讨吴郡山越。吴郡山越主要集中在乌程,以严白虎势力最大,其余的有邹他、钱铜和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孙策先讨严白虎。严白虎惧怕孙策,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派弟弟严舆请和。孙策杀严舆,大举进攻。严舆是山越中的勇将,见其被杀,严白虎更加害怕,率众逃奔余杭,投靠在虏中的许昭。孙策因敬重许昭“有义于旧君,有诚于故友”的人品,没有采纳程普继续追击严白虎顺势消灭许昭的建议。
平讨邹他、钱铜和王晟的过程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只记载了结果:除王晟外,其余的都被灭族。之所以没杀王晟,是吴夫人的主意,因为王晟与孙坚有“升堂见妻之分”,并且其儿子和兄弟都已经被杀,只剩下他一个老头,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样算起来王晟与孙坚有通家之好,孙策还应该叫王晟一声“世伯”呢。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3 17:22:14 +0800 CST  
平讨丹阳山越。丹阳山越以泾县(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太史慈和陵阳(今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祖郎为最。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今山东省烟台、威海一带。治所在黄县,今山东龙口,属青州刺史部)少年时好学,长大后在郡里担任主管奏事的奏曹史。当时的郡守和州刺史有矛盾,分不清曲直对错,就争相向朝廷上奏,谁的奏章先到谁就占有主动。刺史奏章先派人送走,郡守害怕自己的奏章后到,就找能言善行者去报。选中了时年二十一岁的太史慈。
太史慈领命后昼夜兼行,赶到洛阳专门递交公文的公车门时,正好看到州里的信差在排队等候送公文。太史慈就问他:“你是来送奏章的吗?”信差说:“是啊。”太史慈又问:“奏章在哪里?”回答说:“车上。”太史慈说:“奏章的题署有没有错误啊?你取来看看。”(就是公文格式有没有错误,古时奏章格式有严格要求)信差不知道太史慈是东莱郡守派来的人,就去拿奏章来给太史慈看。太史慈接过奏章,从怀里抽出事先准备好的刀子,一下子把奏章划成几截。(奏章为竹简)吓得信差跳脚大喊:“有人把我的奏章弄坏了!”太史慈把信差拉到车边,对他说:“刚才你要是不把奏章给我,我也没办法弄坏你的奏章,所以我们都有错误,有什么后果我们都要共同承担。不如我们悄悄离开,各自逃走,免得受到处罚。”信差说:“你为了郡守弄坏了我的奏章,已经如意了,为啥还想逃走?”太史慈回答说:“当初接受郡守的派遣,只是来看你们的奏章交上去没有。我却做得有些过分,把你的奏章弄坏了,这样回去,恐怕也会因此受到责怪,所以想和你一起逃走。”信差相信了太史慈的话,当即和太史慈一起离开洛阳。太史慈出城后,又偷偷返回洛阳把郡守的奏章交上去了。刺史知道后,重新派了个信差又去送奏章,朝廷因为已经受理了郡守的奏章就不收刺史的奏章,并且判定引起矛盾的事情是刺史的错误。
太史慈因为这件事情出了名,但却引起了刺史的愤恨,太史慈担心受到刺史的迫害,就跑到辽东躲避。太史慈在辽东躲避期间,正是公孙度称霸辽东之时。北海名士邴原、刘政也在辽东避乱。公孙度畏惧、厌恶刘政,想杀死他,把他全家都拘捕了。刘政跑到邴原家躲藏。邴原冒着与他同罪的风险把他藏了一个多月。正好太史慈要回乡,邴原就把刘政托付给了太史慈带回北海。
太史慈返回家乡后,为报答北海相孔融周济其母亲的恩德,冒死从被黄巾管亥军围困的都昌城内突出,赶往平原请求平原相刘备发兵解救孔融。此事谈到刘备时再详谈。
太史慈与刘繇同郡,帮助孔融解围后就去曲阿看望刘繇,正好遇到孙策来攻,就留下来帮助刘繇。刘繇的部下曾建议刘繇任命太史慈为将军,从刘繇“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的回答和只任用太史慈负责巡逻侦察来看,太史慈与刘繇应该有亲属或亲近的关系,如用太史慈为将军,担心许劭嘲笑其假公济私(太史慈字子义,有人将这句话理解为用义子,认为太史慈是刘繇的干儿子,实属荒唐)。太史慈专程到曲阿见刘繇恐怕也不仅仅是因为同郡这么简单的关系。
也是因缘凑巧,太史慈有次巡逻时在神亭就恰恰与孙策相遇。两人大战一场,孙策夺了太史慈插在背上的手戟,太史慈抢了孙策的头盔,互有输赢。
孙策打败刘繇后,太史慈没有随刘繇到豫章,而是逃往芜湖山中,自称丹阳太守。当时,孙策已经平定宣城以东,(今安徽省宣城市)只有泾县以西六县还未收服。太史慈进驻泾县,打起丹阳太守的旗号,附近山越纷纷依附于他。孙策亲自带兵攻打,在泾县勇里抓住了太史慈。孙策爱惜其才,亲手为其松绑,握住其手说:“还记得神亭时候吗?假若你当时抓住我会怎么样对待我?”太史慈回答说:“还真不好说。”
由于对周尚、周瑜资助孙策平定江东不满,袁术派袁胤为丹阳太守取代周尚。孙策立即任命姑表弟徐琨为丹阳太守将袁胤逐出丹阳。袁术十分痛恨孙策,暗地里派人携带印绶给丹阳宗族豪强陵阳祖郎等,封官许愿,指使这些人带动山越造反,围攻孙策。孙策又率领将士讨伐祖郎,其间经历了惊险的一幕,被祖郎军包围。祖郎一刀砍下去,幸亏孙策躲闪及时,没被砍中,只是把马鞍砍破了。危急之时,程普跃马挺矛来救,孙策才得以逃生。孙策最终将祖郎活捉。
孙策活捉祖郎后对祖郎说:“你曾经袭击过我,还砍了我的马鞍,我如今要建军立业,就放弃这些以往的仇恨,只收取能用的人才。这个决策对每个过去与我有仇的人都适用,不光对你,你不要害怕。”祖郎非常感激,愿意归降。孙策也立即任其为门下贼曹。孙策回军时,祖郎和太史慈一起走在部队的前面引导前行,人人都引以为骄傲。从这条记录看,太史慈与祖郎应该是孙策一鼓作气平定的,时间当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3 17:22:47 +0800 CST  
在平定太史慈、祖郎前还有一次大规模的讨伐山越行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当时孙策已经被朝廷钦差议郎王誧承制假为明汉将军,奉诏与持节、平东将军、领徐州牧、温侯吕布、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一起讨伐严白虎。到钱塘时,陈瑀阴谋袭击孙策,派都尉万演等秘密渡江,携带三十几颗官印给丹阳、宣城、泾、陵阳、始安、(丹阳郡内,地址不详)黟、(今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歙(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诸险县大帅祖郎、焦已及吴郡乌程严白虎等,指使这些人为内应,等孙策领军出发后,攻取被孙策占领的吴郡、会稽郡和丹阳郡部分地区。孙策觉察后,派吕范、徐逸攻打驻扎在海西的陈瑀,(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打败陈瑀,斩杀其大将陈牧,还俘获了陈瑀的将士和家属子女四千人。陈瑀兵败海西后单骑走冀州投奔袁绍,袁绍任命其为故安都尉。
最迟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底,孙策己据有吴郡、会稽郡和丹阳郡部分地区,可以说是初有江东。
几乎与孙策初有江东的同时,帝国最南端的交州(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国广西和广东。治番禺,今广州)为交趾(今越南北部,治交趾县,今越南河内)太守士燮兄弟实际把持。因其事比较简单,不专门讲述,在相关事件中一并讲述。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3 17:23:28 +0800 CST  
第十三章 成也王允 败也王允
——大汉王朝竟然毁于忠臣之手
袁绍在冀州处心积虑地想当皇帝,而身在长安的真正的皇帝汉献帝此时却生不如死。
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王允、吕布杀掉董卓,共掌朝政。说是共掌,其实就是王允说了算。偏偏王允又是个心胸狭隘刚愎自用的人,没有治理国家事务的能力,接二连三地出错,葬送了恢复朝廷正常秩序的大好时机,使得皇帝、百官、关西士民重新回到战火连天、颠沛流离、民不聊生的苦难深渊。
王允字子师,太原郡祁县人。王氏家族世代在州郡做官,是当地望族。当时著名的人物鉴赏家郭泰是王允同乡,非常看好他,认为“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王允从小立志于立功成名,白天学儒经,早晚习武艺。年十九为郡吏,进入仕途。后由并州别驾入朝为侍御史。黄巾民变时为豫州刺史。王允从入仕之时起,就与宦官结下了冤仇。为郡吏时,小黄门晋阳赵津贪横放恣,成为当地恶霸,王允将其捕杀。遭到赵津兄弟的诬告,连累太守刘质被杀。在豫州时,与皇甫嵩、朱儁等接受黄巾军投降,发现了张让门客与黄巾军勾结的书信,王允以此告发了张让,再次引起宦官的仇恨。两次入狱都险遭不测。宦官势力太大,王允只好改名换姓在河内、陈留之地潜藏。
灵帝死后,王允回洛阳奔丧。何进征召他为从事中郎,在准备诛杀宦官时,转为河南尹,控制洛阳周边地区。献帝时拜太仆,后为守尚书令。董卓专权时为司徒,仍然担任守尚书令,利用董卓不懂朝廷行政秩序的弱点,掌握了朝廷行政权,并成功运用手中的权力实施暗杀了董卓。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3 17:24:16 +0800 CST  
王允掌权后做的第一件错事就是杀蔡邕。
蔡邕(公元132一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南)。董卓非常看重蔡邕的文才,不惜以威逼利诱等手段将蔡邕召来身边,三天之内,由侍御史,升治书御史,升尚书。一天升一次官,可见董卓对其之喜爱和尊崇。后为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蔡邕除了在董卓集宴时,奉命作了一些对董卓歌功颂德的文章外,其实并没有帮助董卓做过多少恶事,反而在董卓要当凌驾于皇帝之上的尚父和违制乘坐皇帝才能坐的竿摩车时给予谏劝,制止了董卓这些无法无天的行为。
董卓死时,蔡邕恰好在王允那里议事,不禁长叹了一声。这应该是人之常情吧。不论董卓做了多少祸国殃民伤天害理的事情,但对蔡邕是有赏识之恩的,作为个体之间的情感关系,叹息一声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王允可不这样想,立即指责蔡邕说:“董卓是国贼,杀害少帝,残害群臣,天地不容,人神共愤。你是皇帝大臣,世代接受汉室的恩典,皇帝危难的时候,你没有倒戈反对董卓,董卓被杀,你反而感到伤痛吗?”说完马上叫人把蔡邕抓起来交付给廷尉,要处以极刑。蔡邕给王允道歉认罪,愿意承受黥首的刑罚,只求免死,好在余生里完成对汉史的编写。王允竟然以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以至于司马迁写出《史记》诽谤朝廷为理由,认为现在是大乱之世,不能让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写出史书来诽谤朝廷,连我们这些大臣都会一起受到诽谤。不顾百官劝阻,坚持杀掉了蔡邕。
后世治史者发现,原来是王允以前经常与蔡邕一起参加一起朝议、集会等活动,经常和蔡邕发生争执,而又总是说不过蔡邕,因此对蔡邕有嫉恨之心。此次是公报私仇,借机杀人。这是其心胸狭隘的典型表现。
这个错误极大地伤害了文官集团和士人之心,减弱了他们对朝廷中兴的信心,影响了朝廷的凝聚力。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3 17:24:54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7-07-13 18:12:21
王允做得第二件错事应该是错估董卓余部的势力,坚决选择征讨,还想方设法排挤皇甫嵩和朱雋两个大汉元老级别的名将吧。
-----------------------------
先生聪明。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3 18:28:56 +0800 CST  
@u_113626812 2017-07-14 02:54:45
王允决定征讨董卓残部的确是一步臭棋,别的不说朝廷经历如此动荡,各类军政人才是跑路状态(袁绍,曹操,孙坚以及其它不愿出仕的名士)。人力物力财力士气都处于嫉妒匮乏的状态,此时去和走投无路穷凶恶极的西凉军交战实属下策。即便是吕布,也是董卓残部,即使招兵买马也未必有能力接下时下的乱局。王允不是说不能战,是不能急战。首当其冲的是整顿朝政以恢复元气。
-----------------------------
此时王允无论怎么做都难以重振汉室,有一丝希望,连一线都谈不上。这一丝希望就是首先赦免西凉将士,保证不再发生战乱;其次,以皇甫嵩统西凉军屯陕县,打通与关东诸侯的连接通道;最后,引忠于献帝的诸侯入长安或者接献帝东归洛阳,重振朝纲。这里面最困难的是关东联盟中除袁术以外,都否认献帝的合法性。关东联盟以外的诸侯,反而承认献帝的合法性,如刘虞、刘表、陶谦等。相对合适的人选是袁术,因其与杨彪的姻亲关系,而杨彪当时是除王允外最有影响力的官员,献帝东归时,基本上也是杨彪为主导。以杨彪统文官,以袁术掌兵权。这样的话,势必与关东联盟为敌,而对付关东集团不一定需要打仗,可以高官厚禄来引诱,分化瓦解,就连袁绍后来也改变主意,承认了献帝的合法性。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但实行起来却是难上加难,并且仍然存在出现权臣的变数。王允没有这个能力来完成这个浩大艰辛变化无常的工程。如果那样做的话,历史将是另外一个样子。
谢谢老朋友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4 11:47:32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7-07-14 07:04:02
我觉得应该以招抚为主,关东群雄虎视眈眈,朝中可用兵马也只以禁军为主,这时候任何的伤亡都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但是王允是那种乾纲独断的,完全没有考虑这么多,想当然的认为董卓余部都是莽夫,一战可定,急于扩大战果。我想他要是知道贾诩在董卓余部军中,又知道他的厉害,应该就不会这么做了吧
-----------------------------
朝廷此时几乎无兵,主要是依赖吕布的并州兵和部分投降的西凉军。贾诩当时还没那么大名声,吓不到王允,哈哈。
谢谢朋友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4 11:50:30 +0800 CST  
如果说王允的第一个错误仅仅是个人恩怨,造成的损失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办法来弥补,还不是个伤及根本的错误,可以稍微给予那么一点点理解的话,那么他犯的第二个错误则匪夷所思不可饶恕。
吕布曾经多次劝王允赦免董卓部将,王允最初还有此打算,后来突然改变主意,以一年之内不能两次大赦为理由,坚决不同意赦免。其实就在当年已经有两次大赦了。正月大赦天下,四月杀了董卓后,五月又大赦天下,哪里有什么一年不可两次大赦的规定?就算是有这个规定,非常时期也可以从权,为了稳定国家维护朝廷,突破规定再赦免一次又有什么大碍呢?
王允的刚愎自用给东汉王朝带来了灭顶之灾。
董卓未死前,派女婿中郎将牛辅率兵驻扎在陕县,(今河南陕县)作为长安与洛阳之间的一道防线。因和关东盟军通谋害怕遭到董卓暗害而逃到荆州的河南尹朱儁在袁术的支持下带兵杀回洛阳,赶走董卓任命的河南尹杨懿。因洛阳已被董卓烧为平地,无屏障可依靠,朱儁率军向东屯驻在中牟县,并传信给各个州郡,召请部队讨伐董卓。徐州刺史陶谦派来精兵三千。其他州郡也派了一些兵来,陶谦表奏朱儁领车骑将军。各位看官还记得关东联盟反董时,袁绍自任的官职吧?对了,就是车骑将军。陶谦此举无疑是不把袁绍放在眼里,从此二人之间结下仇怨。陶谦为求自保就西联袁术、北结公孙瓒,与袁绍为敌。种下了后来被袁绍马仔曹操穷追猛打的恶果。
牛辅让手下校尉李傕、郭汜、张济领兵数万阻击朱儁,打败朱儁后就到周边的陈留、颍川等地大肆掳掠。荀彧的乡人就是在这时遇害的。董卓死后,吕布派同乡骑都尉李肃到陕县,想以皇帝的诏书诛杀牛辅。没想到李肃不是牛辅的对手,被牛辅打败。吕布一气之下将李肃杀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4 14:30:31 +0800 CST  
牛辅是个很迷信的人,遇事、见客都要卜卦占吉凶,然后依卦行事。中郎将董越来投奔牛辅,牛辅叫巫筮卜卦,卦象不吉,牛辅立即就杀掉了董越。有一天夜晚,牛辅军营中有些士兵叛逃,惊醒了全营士兵,牛辅以为全体士兵都叛变了,就自己带着二十几个金饼和大白珠璎,让最亲近的攴胡赤儿等五六名亲兵带着其他金宝,一起从城北翻墙外逃。攴胡赤儿等人贪图牛辅的钱财,就合谋暗害牛辅。在翻越城墙时,攴胡赤儿用绳子系着牛辅的腰往下放,还没到地时扔掉绳子,摔伤了牛辅。几个人下来后取走牛辅身上的金饼珍珠,斩杀了牛辅,把他的首级送到长安领赏。
等到李傕等人回来牛辅已经死了,凉州军一下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李傕等人派遣使者到长安请求赦免遭到拒绝,大家本来就没有了依靠,又听说朝廷不但不赦免他们,还要把他们赶尽杀绝,惊恐之余,就打算各自解散回凉州。真要走了, 大汉王朝还可以喘口气。利用杀掉董卓后获取的民心士气,重振朝纲。同时派出使者与关东各路诸侯谈判协商,只要能得到一二个诸侯的支持,局面就会大不一样,历史也将大不一样。
就在这关键时刻,那个最大的文奇葩现身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4 14:31:04 +0800 CST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少年时没多少人知道,只有曾经去劝说皇甫嵩举兵自立的阎忠觉得他是个奇葩,有张良、陈平之才。后来举孝廉为郎,因病离官回乡养病。走到汧(今陕西省扶风县)时,遇到叛乱的氐人,同行的数十人都被氐人抓了。贾诩对氐人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不要杀我,我家一定会拿很多酬金来赎回我。”贾诩所说是段公,是太尉段颎,著名的凉州三明之一,在西部威望卓著。氐人信以为真,不光不害他,反而和他结盟,送他离去。
董卓进入洛阳时,贾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来迁讨虏校尉。
李傕等人商议逃跑时,贾诩刚从牛辅手下转到李傕手下。不知道他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劝说李傕等人不要解散凉州军,这是个千古之谜。他对李傕等人说:“听说长安朝廷里在商议把凉州人斩尽杀绝,各位如果放弃军队单独返回凉州,那么路上随便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你抓起来送到官府。与其被抓,不如大家集中起来,一起向西杀入长安,为董公报仇。成功的话,就尊奉国家,扶正天下;如果失败了再走也不迟。”李傕等人认为有理,就在士兵中大肆宣扬说:“朝廷不赦免我们,我们应当以死和朝廷对决。如果攻克长安,就得到了天下;攻不下来,就抢掠三辅地区的妇女和财物,回归凉州,还可以继续生存下去。”各位看官请注意,这里面已经没有敬奉国家,扶正天下的话了。这帮凉州军阀此时已经是急红了眼的群狼。李傕等人相互结盟,率军数千,昼夜不停地杀向长安。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4 14:49:02 +0800 CST  
大祸临头,王允还在刚愎自用,把朝廷内部也弄得一团糟。他素来瞧不起武将,就连自己的助手吕布也瞧不上,只把吕布当作一名剑客来对待。吕布自恃诛杀董卓有功,居功自傲,但从王允那里却没得到他认为应得的待遇,产生了不平之心。王允自以为杀了董卓就再无其他朝廷危难,对待下属官吏也不假颜色,不知权变,朝中文臣武将也逐渐疏远王允,不再附会信赖王允。
董卓原来的将校及仍然在朝中做官的人多数是凉州人,王允打算解散这些凉州兵马。有人劝王允说:“凉州人素来忌惮袁绍,畏惧关东盟军。现在如果解散军队,必然造成人人自危的混乱局面。不如以皇甫嵩为将军,统领这些人马,让他们留在陕县,好好地安抚。然后派人和关东盟军联络、谈判,看看形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再来商议应对之策”王允完全不了解关东诸侯的心思,自信满满还有些倚老卖老洋洋得意地说:“不能这样啊。关东举义兵的都是我的门徒。现在如果我们占据险要,屯住陕县,凉州军人的心倒是安定了,但关东盟军却会起疑心,认为我们是在防备他们,这个主意非常不好。”
朝廷不和,又遇外敌,对关东盟军的认识不足,王允再一次处置不当。派出董卓原来的部将胡轸、徐荣率兵至新丰迎战。结果徐荣战死,胡轸投降。(一说是派胡轸、杨定出战)王允素来不喜欢这些凉州将领,就是在派他们为朝廷出战时,也没有好颜相向,勉励鼓舞,而是颐指气使地对他们说:“这几个鼠辈想干什么?你们去把他们叫来教训教训。”真不知道他怎么会那么自以为是?
李傕、郭祀、张济,加上投降的胡轸,与董卓原来的部将樊稠、李蒙、王方等在长安城下会合,兵力已从数千人上升到十余万人,将长安城包围得水泄不通。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4 14:49:33 +0800 CST  
长安城坚固难功。围城第八天,吕布手下的叟兵叛变,(叟人,古族名,属氐羌族的一个分支。又称“搜”。汉时分布于今四川西部、云南、贵州、甘肃部分地区。以作战凶猛著称)打开城门放进凉州军队。吕布率军与李傕军厮杀,兵败赶往王允所在的未央宫青琐门,在外面呼喊王允一起撤离,王允不走,对吕布说:“如蒙社稷有灵,安定国家,是我的心愿。如果不能,就奉身而死。皇上还小,依恃我辅佐,临难苟免,我不忍心。请你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这是王允忠诚的一面,虽然其人无能,但其忠诚之心还是让人钦佩。吕布无奈,只好率兵向城北突围。郭祀此时在城北门外,吕布打开城门,正好与郭祀相对。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景,就是武将单挑。这是相关史书上记载的唯一一次武将之间的单打独斗。吕布对郭祀说:“我们都让各自的人马退后,只我们两个人独自决一胜负,怎么样?”郭祀也不示弱,立即挥退人马,与吕布单挑。结果吕布以矛刺伤了郭祀。郭祀的士兵前来救走郭祀。吕布不敢追赶,率兵离开长安,前往南阳投奔袁术。
失去吕布的长安城更是不堪一击。李傕等放纵士兵抢掠城内百姓,长安百姓几乎被这些凉州军人屠杀殆尽。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4 14:50:13 +0800 CST  
卫尉种拂、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司隶校尉黄琬等文武官员都被杀害。王允带着汉献帝到长安城东面北头门即宣平门内躲避。很滑稽的是,居然在这个时候大赦天下。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李傕等人带兵包围了宣平门,在城门下叩拜献帝。献帝问他们:“你们放纵兵马胡作非为,究竟想干啥?”李傕等回答说:“董卓忠于陛下,无故被吕布所杀。我们只是为董卓报仇,不敢犯上作乱。事情办完后,我们自己到廷尉那里接受处罚。”王允走投无路,只好下楼束手就擒。李傕问他:“董卓有什么罪过?”王允居然无话可说。李傕杀了王允和妻子、儿子王盖、王景、王定及其宗族十余人。只有王允兄长的儿子王晨、王淩逃脱,回归故里。王允死时五十六岁,故吏平陵县令赵戩弃官经办了王允的丧事。(平陵县,今咸阳市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李都村一带)
朝政从此由一帮凉州小军阀所掌控。这帮人都是些胸无点墨嗜血成性的杀人魔王,根本就不懂朝政,只知道胡作非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4 14:51:05 +0800 CST  
由于董卓、牛辅的死亡,凉州军其实是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才被迫抱团化解劫难。危险消除后,仍然回到群龙无首的局面。各自为大,谁也不服谁。
他们逼迫献帝作出了以下任命: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三人均开府,与三公共同形成六府,这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行政结构。关键是这三人谁也不服谁,都要选用自己亲信的人 做官,只要有一次不如意就发怒发威,辱骂经办官员。经办人没办法,就用排队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李傕第一,郭汜第二,樊稠第三。真正三公推荐的人选根本就排不上队。
张济为镇东将军,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带兵驻扎在弘农,防止关东盟军西进。
远在凉州的韩遂、马腾等人也率领各自人马来到长安。李傕等以韩遂为镇西将军,遣还凉州,马腾为征西将军,屯住郿县。至此,凉州有头有脸的军阀除宋健仍然窝在枹罕做土皇帝外,其余的都卷入了中原混战。
此时是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六月,距离董卓被杀仅仅只过去了两个月。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4 14:51:57 +0800 CST  
该怎样评价这短暂时间里发生的一系列影响历史进程的大小事件呢?怎样评价王允这个人呢?如果王允及时赦免了凉州军人,如果王允听从属下的建议,以皇甫嵩统领凉州军队,联络关东盟军,协商谈判国是,如果贾诩没有说出那番天外飞仙似的话,历史又会演变出什么样的故事呢?
各位看官请恕在下无能,难以回答这些问题。在下只能作个推测,作个评述。
一个推测是,无论王允成功与否,诸侯割据的局面都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变。只是演变的方式会有所不同。要想回归大一统格局,靠献帝和王允显然不行,必须由许多其他的因素,比如有一个强力的皇帝,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有几个远筹帷幄的谋臣和所向无敌的武将,这些都是目前皇室所不具备的。假以时日会不会有所改变呢?这个无解,谁也不知道。但会是一种希望,当时仍然敬奉朝廷给朝廷进贡的有幽州刘虞、荆州刘表、徐州陶谦、交州士燮等,(包括后来的曹操、孙策都保持对朝廷的进贡)不管他们是否出于本心,起码在行为上他们并没有反对朝廷,如果能够妥善利用,合起来也是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也未必不能为朝廷所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允的失败是将汉朝复兴的唯一的那点渺茫的希望给破灭了。所以后世治史者虽然一致谴责贾诩的煽阴风点鬼火,但还是一致认同是王允的错误决策导致了最后的结果。
简单地评述一下吧。中国历史上最不缺乏的就是眼高手低的爱国者,王允只是其中之一。这帮人大多是在野的所谓清流,最喜欢做的就是不管客观实际,只管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别人,近乎于野蛮地干涉朝政,干出许多误国误民甚至祸国殃民的事情。其实把事情换给他们来做,他们也做不好。比如宋朝旧党骂新党,骂走新党自己上台执政远不如新党。汉末党人骂宦官残暴,但自己杀起人来也不眨眼。宋朝旧党上台,可以把新党从西夏人手里收复回来的西北领土拱手送还给西夏人,成千上万西北战士的血就这样白流了。明朝东林党人在围剿李自成和防御后金的战争中,不断地以爱国、攘夷的道德口号,妄自尊大、急功近利地给前线武将,甚至皇帝本人施加压力,导致皇帝不敢与后金议和,前线武将经常在无钱、无粮、无援的状态下打仗,或者是在本来具有坚守防御消耗对手的优势情况下,被迫出击进攻,导致惨败。清末革命党人纯粹为了夺取政权,不顾清末宪政改革已有进展的事实,一味地利用江湖帮派组织不断地制造暗杀、暴动等案件,阻扰新政。为了夺权不惜出卖东北、西北的国家利益。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后,革命党人在实力不济的状况下,又在政治上玩阴谋,出尔反尔,不守合约。国民党取得政权后,把中国变成为一个党治国家,背离了现代民主国家的发展方向。抗战胜利时,国共两党如果能够搁置党争,建立联合政府,中国的前景将是如何的光明啊!当时世界可是仅仅只有美、英、苏、中四个大国啊,法国、德国都只能是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盲目爱国的结果就是误国!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几乎就是爱国者的误国史。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4 14:53:05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7-07-14 15:25:07
楼主对于明朝议和的论调我不敢苟同,我算是灰熊猫的粉丝,也认为明之所以亡,错在东林党,但和阻止议和无关。而是因为党争误国。否则如果不议和,后金只会因为小冰河时期而枯竭,而大明后方补给源源不断。反之一旦议和,边境各族都会认为大明衰亡,只要打完再议和,就会有利可图,此例一开,边患永无宁日,当时议和无异于卖国。只会让明朝死的更快。一家之言,不合时宜,恕罪!
-----------------------------
先生客气了,人文学科的特点就是见仁见智,只要不武断专横地强迫对方或读者只能接受自己的观点就行。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4 15:46:37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7-07-14 15:33:30
对于楼主的其它见解在下深有同感,多少人打着爱国的旗号却让国家遭受严重损失?楼主高见,一针见血
-----------------------------
谢先生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7-14 15:47:29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