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周易》悟心学――最新六十四卦爻辞注解

《周易》第5卦:《需》

释卦序:《周易》第五卦,作者命名为《需》,卦名“需”和数字“5”,有什么样的联系呢?需者,待也,庄子在《逍遥游》里提出了一个“有待”和“无待”的概念,何谓有待?有美则有丑,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矛盾和对立无处不在,这就是“有待”,有对待也。如何做到逍遥“无待”?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消除对待的方法:“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在庄子看来,万物的对待就像一个圆,圆上每个点都能在圆心的另一边找到对待之点,唯一没有对立(无待)的点就是圆心,又叫做“环中”。《需》卦的上卦坎为心,下卦乾为圆,故而有圆心(环中)之象。
数字“5”和“环中”有着密切联系,因为不论是在“洛书”还是“河图”里,5都是位在中心的数字,前面说过,这个数字就意为着“黄中”。《汉书.律历志》曰:“天之中数五”,河图中的1,2,3,4,5这五个代表五方的数字,分别加上5,生成另外五个代表五方的数字6,7,8,9,10,《系辞》谓之“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正是由于有了这个中数5,万物之数才能各自对待相合,可见《周易》作者把第“5”卦命名为“需”,极有哲学上的深意。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3 09:53:20 +0800 CST  


《需》卦名赏析
《周易》的作者命名诸卦,往往一语多关,譬如本卦,我们已经知道它与万物有待,环中无待的哲理有关,但是作者为何不直接命名为“待”,而是用了“待”的同意词“需”呢?这就看出作者的构思有多么巧妙了。
首先,“需”字不仅体现了万物有待的“待”,还蕴含了万物相“需”而成之意,相“待”者必相“需”,相反者必相成,矛盾都是成对出现的,这样矛盾的含义集中在一个“需”字上,何其巧妙!
其次,“需”字的古文,上半部分是个“雨”字,下半部分是个“天”字,而《需》的卦象中,上卦坎为雨,下卦乾为天,恰恰正是一个古文“需”字!何其巧妙!

“需”还是“儒”的本字,胡适作《说儒》,云““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章太炎说“儒之名于古通为术土”,认为儒是古代道术之士,“古之儒知天文占候,谓其多投,故号遍施于九能,诸有术者悉赅之矣”,与后世狭义的儒家不同。《说文》曰: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术士是有方术的人;但为什么“儒”字有“柔”的意义呢?凡从需之字,大都有柔弱或濡滞之义。“嬬,弱也。”“孺,乳子也。”“懦,驽弱者也。”

“需”字的巧妙还不止于此。“需”字古作“耎” 相通,有柔弱之意,鄭玄《周易註》云:“需,讀爲秀。陽氣秀而不直前者,畏上坎也”。易曰“需,险在前也”,亦有畏缩之意,扬雄《太玄经》仿照《周易》,将《需》卦径直改作《耎》,其辞曰“耎:阳气能刚能柔,能作能休,见难而缩。”《史記·天官書》云“其已出三日,而復有微入,二、三日乃復盛出,是謂耎。《註》耎,退之不進。”由是观之,需除了有相待,需要之意,还有软弱退缩之意。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3 11:55:17 +0800 CST  
扬雄的《太玄经》以《耎》准易《需》卦,卦气上对应的二十四节气是雨水,《太玄 》云,《耎》是“雨水气应,斗建卯位,律中夹钟。阳气能刚能柔,能作能休,见难而缩。”在《周易》中,作者显然也是把《需》卦与“雨水”这个节气联系在一起,《管子•形势解》指出:“雨,濡物者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雨 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3 13:06:11 +0800 CST  
雨水节气的“天一生水”,与《需》卦的卦象密合,《需》的下卦乾为天,《易本命》中配数为“一”,上卦坎为水,五行配数也是“一”,“天一生水”对于古代那些术士“儒”来说,有着术数上的特殊含义,“天一”又被称作“太一”,楚简有《太一生水》篇,李学勤认为与太一行九宫的术数有关,前文已经说过,太一行九宫实际就是洛书九宫,数字1在洛书里对应的是五行上位于北方的水,五行演化由水开始,太一下九宫由1开始,《易乾坤凿度》曰:“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数,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运五行,先水次木,次土及金。”
“天一生水”在历法上也有特殊意义。先秦典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恒星中的定星(即二十八宿中的营室)。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土功……水昏正而栽(筑墙立板)。”其所谓“水昏正”,即黄昏时定星见于正南。《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以及《国语.周语》“营室之中,土功其始”可为其证。营室星又被称为“天庙”,前面已经说过和《屯》卦中的房星一样是春天到来的标志。“历建正于孟春”,《月令》云“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每当正月孟春时节,雨水节气在立春之后到来,是正月的中气。一年之计在于春,则“水”星营室对于历法的意义可见一斑。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4 14:38:12 +0800 CST  
《需》卦辞: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释卦辞:君子守中诚信,心地光明通达。守正则可以涉险前行。

释文字:(1)孚,复也,活子时一阳来复,谓之复。
(2)光,庄子云:内诚不解,形谍成光。君子内有诚孚,谓之光。
(3)大川,河也。《周易》之中,用涉大川来比喻涉险。上卦坎为险。

赏析:“需”,懦也,作者在“见难而缩”的《需》卦中却说了利涉大川,可见守正之吉,不止在于有光,虚室生白,吉祥止之。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4 14:47:13 +0800 CST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释繇辞:在郊田上迟疑等待;心要有恒,才能无疚。

释文字:(1)需,待也。此处意为等待。
(2)郊,农郊、郊田也。下卦乾,有郊野农田之象,故曰“郊”。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郊处于野和邑之间,形容人心处在开化和野蛮之间的混沌地带。
(3)恒,古文“恒”字从月,诗云“如月之恒”,月宫嫦娥本名“恒我”,太阴之精也。下卦乾,纯阳无阴,独阳不能成雨,故曰“利用恒”。

赏析:初爻表示事物发展的最初阶段,万事开头难,有恒心才能够走到最后。等待是漫长的过程,所以要有恒心。从有待到无待,需要漫长的努力才能达到。“需”在这里等待的是雨,古代祈雨多在郊野之上,故曰“需于郊”。雨在古代是阴阳交合的产物,《元命苞》云:“阴阳和为雨”。《大戴礼》云“天地之气和则雨和”。《象》则曰“云上于天,《需》”,可知《需》卦有云在天之象。《说文》曰“云,山川气也,雨从云下也”,有云所以才能等雨。《素问阴阳应象论》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名医张志聪曰,“地虽在下,而地气上升为云,天虽在上,而天气下降为雨。天有云而后有雨,是雨虽天降, 而实本地气所升之云,故雨出地气。由雨之降,而后有云之升,是云虽地升,而实本天气所降之雨,故云出天气,此阴阳交互之道也。”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4 15:10:58 +0800 CST  
九二:需于沚。小有言,终吉。

释繇辞:在水中的陆地上等待。,《蒹葭》这首诗里有句话说得好,只要用正确的方法追求,必能找到心仪的女子。

释文字:(1)沚,通行本作“沙”,据郑玄本改。二字古文形近而讹。沚字和上下文的韵脚和谐,沙字不谐。沚,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
(2)小,指阴,此处喻女子,即诗经《蒹葭》中的“所谓伊人”。
(3)有言,有名言。先秦书中凡是引用名言警句之前,一律会说某某名人或者某某经典“有言曰”,比如孔子说“《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周易》的通例,凡是有“有言”这句话的,后面都是省略了一句古代的著名名言,由于该名言在当时大家都耳熟能详,所以只需提出上文,其余就无须写出。说见下。

赏析:按照《周易》的通例,“有言”这句话应该是引用了一句古代的名言,而且这句名言跟“沚”有关系,这句话是什么呢?翻开《诗经》,自然就是著名的那句“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了,全诗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此意甚是,二爻在中,《周易》作者用来比喻以中正之道来追寻“伊人”,就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发现所谓那个“她”正在水中等待着你!
《需》卦的等雨,其实是阳气已经成云就位,而等阴气到来就能成为雨水下降了,这个阴(小),也就是“所谓伊人”,只要你有中正之心,无需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已经“宛在水中沚”了。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4 15:29:57 +0800 CST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释繇辞:在泥水里迟疑等待,结果招来了抢劫的强盗。

释文字:(1)需,《集韻》一曰疑也。《韻會》遲疑需待也。
(2)泥,泥泞。三爻居下互兑卦之上,上卦坎之下,兑为泽,坎为水,水泽之间,泥沼之地也,故曰“泥”。
(3)寇。上卦坎为寇,为心,心贼也。

赏析:三爻居进退之地,有如泥泞之处,进退两难,君子立身行事不中不正,迟疑不决,拖泥带水,必将自取其祸。《左傳·哀十四年》:需,事之賊也。此处的需就是懦弱迟疑之意。有待之人本就不自由,如果不能摆脱而是沉沦陷溺,终不能到达无待也。欲求无待,当斩断束缚。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4 15:35:03 +0800 CST  

《需》卦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释繇辞:人心若是被忧虑所感,心神就不能守舍。

释文字:(1)需,濡也,沾湿。《周易》作者极其擅长一语多关,一个“需”字多种用法和含义,读者不可不察。
(2)血,肝受血则能视,心受血则能思。上卦坎为血,故曰“血”。“血”又通“恤”,人有忧恤,而后巧智思虑生于心。“需(濡)于血(恤)”就是说人心被血气包裹濡湿,又暗喻人心被忧虑所感染包围。
(3)穴,窍穴。上卦坎,坎为穴,又为心。此处指人的心窍。比干心有七窍,比喻人心玲珑多知。

赏析:人需要有心窍才能感知外界,心窍又需要有血气的营养才能生出感知,本爻中“濡(需)于血”的主语是“心”。上卦坎,为心之象。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4 15:48:01 +0800 CST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释繇辞:人的肉体需要饮食的滋养,精神需要坚守正道来滋养。

(1)需,濡也,同上句,也是滋养之意。
(2)酒食,指饮食。《象》曰,君子以饮食宴乐,《礼记》有云“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饮食暗喻着培养阴阳之气。同理:宴,养形者也,乐,娱神者也。饮食晏乐,指的是君子要阴阳调和,形神俱妙,性命双修。

赏析:饮以养阳,食以养阴,人离不开饮食来维持肉体上的生命,而精神上的生命则离不开“贞”,五爻在中正之位,故曰“贞吉”。《淮南子 泰族训》云:“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又说:“天地四时,非生万物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之。”也就是说,只有阴阳调“和”才能“万物生”。“和”者,中也,思孟学派云:致中和,天地位而万物育。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4 15:57:24 +0800 CST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释繇辞:君子心神收藏于窍穴中,警惕来自外界的干扰,终能长保吉利。

释文字:(1)穴,心窍。上卦坎,坎为穴。此处比喻人的心窍。
(2)不速之客,“速”有邀请之意。如《仪礼 乡饮酒礼》曰“主人速宾”。“速”字帛书本作“楚”,疑本字当作“肃”,如《诗经》“肃肃宵征”中之“肃肃”亦可作“速速”。肃者,敬也,与下文的“敬之”正好相应。上卦坎为客,比喻外界对感官产生的欲刺激扰乱。
(3)敬,敬慎。

赏析:不速之客三人来,是一个很妙的比喻,对于内心这个主人来说,耳目口就是三个很容易喧宾夺主的客人,老子曾经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的话,这些外界的因素很容易扰乱人内心的平静甚至反客为主,使人心发狂,所以作者说:“敬之,终吉”。本卦前面几句爻辞说的都是“有待”的境界,此处才是庄子所云的“无待”境界。《逍遥游》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无待境界,是精神上的大自由,摆脱了一切对立矛盾的逍遥游。需要摆脱客人,才能做自己的主人,做好真正的无待逍遥,绝不能让外物反客为主,让自己的心灵成为躯体的奴隶。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4 16:01:34 +0800 CST  
不速之客三人,指耳,目,口,皆自卦象而来:上卦坎为耳,上互离为目,下互兑为口,故曰“不速之客三人”。《周易》作者取象用喻极妙,《参同契》云“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4 16:21:15 +0800 CST  

第6卦:《讼》

释卦序:《讼》为《周易》第六卦,六,六律也,“六”这个数字天然与“律”有关,《易本命》云“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巧合的是,《周易》第三十六卦《明夷》,正好是与《讼》卦阴阳完全相反。)《史记 律书》有云“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禀於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六律之律,不仅有音律之意,还有律法之意。《尔雅》曰“律,法也”。法律在古代和水的意象是分不开的,《说文》曰:“灋(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天下莫平如水,所以古代以水为法律,水准,准则,公平的象征。“讼”,本与“公”字互通,蕴含着公平之意。《讼》的上卦乾为天,下卦坎为水,天下有水,故有水平公正之象,故可名为“公(讼)”。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5 14:18:07 +0800 CST  
《讼》卦名赏析
前面说过,《周易》的作者极其擅长一语多关,“讼”这个卦名也是很有讲究,“讼”本就和公平的“公”互通,还可以写作“颂”,马王堆帛书易传《衷》里面还写作“容”,既然有这么多的字可以选择,作者为什么选中了“讼”字?《象》再一次向我们揭示了《周易》作者的深意。《象》曰“天与水违行,《讼》”,也就是说《讼》的卦象,上卦乾为天,下卦坎为水,天体西转,水向东流,天气上升,水流润下,两者的运行相逆,故曰“违行”,一个“违”字就说明了作者用“讼”的原因,讼者,争也,万物必有相违,然后有相争,与《需》卦所揭示的矛盾双方“有待”而相需一样,由《需》卦上下颠倒而成的《讼》卦
,揭示的则是事物在矛盾的对立斗争中发展的哲理。《象》的作者非常准确的把握住了《周易》的这个主题,因此又说“《讼》,君子以作事谋始”,天下万事,都始于一个“讼”字,没有矛盾的相争相违,就不会有新事物和新思想的产生,还谈什么作事谋始呢?可以说,《需》和《讼》这一对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把矛盾的问题说得极其透彻和生动。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5 14:42:04 +0800 CST  

卦辞: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释卦辞:心有至诚,就有一阳来复,如同一弯新月初生在西方庚位,西南得朋,君子此时心中光明未彻,要保持敬慎,待到月中光满则吉,月偏北方时时,光明潜藏,必有凶险。君子当修心为主,不可涉险。

释文字:(1)孚,信也,诚也,复也,反也。这个字是《周易》作者专门特色,相当于思孟学派的“诚”和“反”两个概念的结合。有孚既是要求君子要反身而诚,又暗示本心“有复”,一阳来复。
(2)窒,月在西南庚位,谓之“窒”。《尔雅》曰“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据纳甲之法,庚位为初三新月之位,即《坤》卦所言的“西南得朋”也,象征君子“先迷后得主”,此时心性渐露光明,仍须善加护持,故下文曰“惕”。
(3)惕,敬也。心学主敬功夫,自《周易》始。
(4)中吉,中正则吉,“中”还同时暗喻月中之时,满月与太阳相望,光明皎洁,有如君子本性光明圆满,故曰“中吉”
(5)终,作者又一语双关,《尔雅》曰“月在壬曰终”,月亮到了北方壬位,失去了阳光的照射而晦暗无光,就相当于《坤》卦所说的“东北丧朋”。

赏析:下卦坎为月,故作者处处以月象暗喻君子之心性。故曰“利见大人”,大人者,修心者也。越是争讼斗争处,越是修心时也。妙的是,作者在《需》卦里说“利涉大川”,在本卦却说“不利涉大川”,其中的矛盾论,值得细细玩味。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5 15:14:27 +0800 CST  
初六:不出御事,小有言,终吉。

释繇辞:心神守舍不出门。有句名言说得好:“不出户,知天下”。用心要像女子一样柔顺不争,做事方可善终。

释文字:(1)不出御事,通行本作“不永所事”,据楚简《周易》改之。二意皆通,以“不出御事”为佳。御事,治事也,《国语·周语上》:“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
(2)小有言,有关于女性的一句名言,“小”指阴,《周易》用以喻女子。《需》卦亦然。有言,有名言也,说见下。本处是以心为女子。河上公云“心当象地似女”,谓用心柔弱如闺中女子也。下卦坎,有心之象。


赏析:爻辞里的有言,指的应该是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里“不出户”的主语,指的就是《需》卦里面那“入于穴”的心神。当君子的心神“不出御事”,像女子一样安守内宅时,就不会有任何争讼,当然,同时也就没有什么作事谋始了。下卦坎为水,上卦乾为天,天下莫柔弱于水,水性不争,而莫能与之争,故作者曰“终吉”。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6 15:57:18 +0800 CST  

《讼》九二:不克讼。归肤,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释繇辞:君子内心不争,就好像一邑之主把祭肉分赠大家,使采邑里的所有人都得到了赐福。

释文字:(1)不克,不能,不可以。注意《周易》的用词,“不可”和“不克”虽然在一定范围内是同义词,但作者的使用是有区分的。比如《巛》卦里说“含章,可贞”,这个“可”字不仅限可以的意思,还表示“可口”,与“含”字呼应,表示这种“含章”的感觉甘美可口,仿佛心里甜如蜜一般没事偷着乐;如果只是说“克”,那就只是表示“可以”。
(2)讼,争也。“不克讼”就是不能争。下卦坎为心,心不争,则虚静恬淡守中矣。二爻在中,故不争。
(3)归肤,通行本作“归而逋”,楚简《周易》作“归肤”,“肤”与“逋”互通,当以楚简本为是。归,馈赠也,如《左传》云“归公乘马”,意思是说馈赠给人四匹马。肤,意为切肉,《礼记》云:“麋肤”,注曰:切肉也。肤在古代通指用于祭祀或供食用的肉,因此,“归肤”的意思是馈赠祭肉之意。古时天子和诸侯在祭礼之后,一般会将祭肉分赐朝廷重臣。馈赠分享祭肉是旧时风俗,祭肉多用豕肉,豕肉也称肤,《仪礼》云:肤鲜鱼鲜腊。注云:肤,豕肉也。下卦坎,为豕,故曰“归肤”。
(4)其邑人三百户,透露了“归肤”之人身份是一位小国的下大夫。郑玄注《礼记》即云“三百户”是“小国下大夫之制”。《周易》的作者在设计卦爻辞时,按卦象的六爻由下到上的顺序,依次对应士、大夫、天子等高低不同的身份地位,其中第二爻对应的地位就是“大夫”,故爻辞里说“其邑人三百户”,是指这位大夫采邑里的所有人。
(5)无眚,没有遭殃。祭肉(肤)又被称为福肉,分得祭肉象征着得福。

赏析:“邑人三百户”为什么都能够“无眚”呢?这就要归因于这个邑主人“归肤”的行为了,“归”是馈赠,当一邑之主向其邑之人馈赠祭肉(福肉)时,也相当于将福祉带给了所有人包括自己。作者其实这段话,其实还是呼应前面的“不克讼”,心在中则不可争,不可讼也。心为身之主,就好像大夫是邑的主人。当心不争不竞时,就会使得全身(邑人)都受益匪浅。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7 11:42:01 +0800 CST  

《讼》六三:食旧德,贞厉(砺),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释繇辞:要想鬼神长久地飨德,君子就要砥砺守正,方能善终;君子养心,就要学会谦虚无我。

释文字:(1)食旧德,食,飨也,旧德,久德也,长久之德也。久与旧通。鬼神飨德,是先秦时期的固有思想。《礼记•礼器》:“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 孔颖达疏:“鬼神聪明正直,依人而行,物既怀仁,故神亦飨德也。”此处的“飨”与上句的“归肤”相呼应,作者行文缜密。坎卦有德行之象,又为饮食之象,故曰“食旧德”。
(2)贞厉,以正砺己也。“厉”即“砺”之本字。《周易》作者用词别出心裁,看似多有卜筮习语,其实均与卜筮无关。
(3)终吉,把“吉”保持到最终,此处“终”可作为动词。《周易》中其他的“终吉”均可如此理解。
(4)王事,心事也,心为身之君,君子养心,王事也。
(5)无成,功成弗居,为而不恃,谦虚有终也。《巛》卦也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一句,可参看。

赏析:鬼神唯德是辅,要想“食旧德”,长久地得到福祉,守正是的关键,如果争讼就是失德,必然为上天鬼神不喜,终将难以长久。平息争讼之心,关键在于“无成”二字,在《巛》卦里已经说过,无成就是无名无功,有了这样的境界,自然也就没有了争讼之心。下卦坎,坎为水,故君子用心,柔弱如水,无成亦无争。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7 11:54:16 +0800 CST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释繇辞:心不争竞,归根复命;心若不静,就如水被搅浑;要安静守正方可。

释文字:(1)复即命,退而听命。即命,听命也。《左传 定公四年》曰:“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上互巽卦,巽为命,又为进退,故曰“复即命”。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句话里同样出现了“复”、“命”和“公(讼,容)”这样的字眼,可以参看。“不克讼,复即命”,谓心不争讼而归于虚静,归根复命,不可妄作也。
(2)渝,《说文》曰:“渝,变污也”,水不静则污,心不清则渝,故作者郑重告诫说“安贞”才能“吉”,否则就是“妄作凶”。可见《周易》之说吉凶,只看人能不能知常守中,与卜筮之吉凶完全无关。
(3)安,止也,宁也,定也。《谥法》曰:“和好不争曰安”。不争则吉,故曰“安贞吉”。

赏析:作者说“渝”,其实是把心比作了水。《老子》有云:“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水静则清,动则渝污浑浊,故作者云“安贞吉”。安静守正也。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7 12:32:20 +0800 CST  
九五:讼,元吉。

释繇辞:心有善恶之争,当守仁从善。

释文字:(1)讼,争也,心之争,必争于善恶是非之间。上卦乾为天,为道,下卦坎为心,为欲,天理人欲相违行,故必有讼也。
(2)元,指“四德”之中的“仁”德,“仁”为四德五行之首,善之端也。参见《建(乾)》卦解说。
(3)吉,善也。性善也。思孟学派认为人性本善。

赏析:《韩非子•喻老》记载:“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今夫子之道胜,故肥。'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当天理和人欲在君子的心中交战争讼之时,唯有保住一个“元”字方可吉利,使人“善”的本性得到培养助长。“元者,善之长也”,思孟学派以“元”字指代“仁”,古“仁”字上为“身”,下为“心”,身心合一,谓之仁者也,仁者无敌,争必胜,讼必克。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27 12:45:45 +0800 CST  

楼主:二呀呀

字数:1497

发表时间:2017-12-08 09:35:2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13 18:04:10 +0800 CST

评论数:46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