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周易》悟心学――最新六十四卦爻辞注解

“洁净精微,易教也”。
《周易》是一部心学,读易,需要洗心。读易,可以明心。当你心如明镜时,照见的易便是你的心。
心即是易,易即是心。

第一卦:《建》

《建(乾)》卦是《周易》排名第一的卦,“一”字有玄机。历来研究卦序,只重视卦象的排列组合,却鲜有人深究卦名和卦序的联系。其实数字在《周易》中的重要性比文字有过之而无不及。八卦由数起,《左传·僖公十五年》云:“筮,数也。”《汉书·律历志》曰:“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作为全书第一卦,作者充分考虑到了“一”在古代文化中的丰富内涵。

“一”,数之始也,班固《汉书叙传》“元元本本,数始于一,产气黄钟,造计秒忽,八音七始,五声六律,度量权衡,历算乃出。”

“一”是道,《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淮南子 天文训》则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说:“一者,道之本也。”《文子·精诚》说:“道无形无声,故圣人强为之形,以一字为名。”

一是太一。《呂氏春秋 大樂》云:“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彊為之謂之太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大乐》云:“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極则复反,莫不咸当。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用心贵一,楚简《凡物流形》曰,“心之所贵,唯一。得而解之,上宾于天,下审于渊。”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贞。”

《周易》第一卦,开宗明义,名为“建”,通行本作“乾”,马王堆帛书作“键”,又作健,《说卦》曰:“乾,健也”。乾,建,健,键均互通,当以“建”为本字,通行本作“乾”的写法当来自《归藏》,清华简《归藏》中,“乾”字作“倝”。

建,斗建也。北斗斗柄名为建,上古观斗柄知天时,《夏小正》就记有:“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汉书.律历志》:“玉衡杓建,天之纲也。”《鹖冠子》云“斗柄西指,天下皆春;斗柄北指,天下皆夏;斗柄东指,天下皆秋;斗柄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为帝车,《淮南子.天文训》曰:“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所谓帝者,太一也,又名太乙,北辰之神也。《乾凿度》郑玄注:“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乙。常行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或曰太一。”又引《星经》:“天一,太乙主气之神。”故,太一即北极星神名。“建”与北斗,太一的紧密联系,使得“建”成为了《周易》的第一卦。
《说文》曰“建,立朝律也”,建,立律者也。建与律字可互通,《史记 律书》开头便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於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古代立律历,以北斗斗建为参考,《史记.天官书》曰:“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续汉律历志》曰:“昔者圣人之作历,观璇玑之运,三光之行,道之发轫,景之长短,斗纲所建,青龙所踵,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而制术焉。”句中的“斗纲所建,青龙所踵”,指的就是爻辞中的“龙”正值斗建所指,不管怎么运动,都要追随“斗纲所建”。
斗建又名天心,天罡,魁柄,“斗柄逆旋方有象,台光返照始成仙”,柳华阳禅师在《金仙证 论》总结斗柄之喻意,“立定天心之主宰。天心名曰中黄,居于天之正中,一名天罡,一名斗杓,在天为天心,在人为真意中宫,若失真意,犹如臣失君主”。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08 01:35:27 +0800 CST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解析

象,卦象也。“象”本来是专指天象而言。马王堆帛书《系辞》中,凡是通行本《系辞》里的“象”字均写作“马”,马者,古代计数之筹码也,数也。“数”和“象”的关系,古人认为是先有了“象”然后才有了“数”,就好比天道原本无形,不可度量,但是有了日月星辰这些上天所展示出来的“象”之后,也就有了可以度量天道的“数”。

古人观天象,测天度,成天数,用的主要工具就是圭表。 表就是《周髀》之“髀”,是古人用来立竿测影的竿,圭就是平放在水平面上用来测量影长的刻度尺。表的高度不变,圭上的影子则会随着太阳的运行移动到不同的刻度,从而产生不同的数值。古人就是根据这圭表之数,进行天度的计算。《周髀算经》云: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昔者包牺(伏羲)立周天历度——夫天可不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这一段关于“数”的叙述极其重要,后面还会谈到。

古文“卦”字或写作“挂”,或写作“刲”,或作“奎”,字皆从“圭”,与圭表有关自无疑问。“圭”表之数度,来自天象,古人画卦,卦爻亦由数字变来(奇数为阳爻,偶数为阴爻)。《汉书·律历志》曰:“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可见古人传说里,伏羲既创造了圭之数,也创立了卦之数,至于圭之数如何演化为卦之数,虽一言难尽,但是二者之间有极大联系可以确定无疑。

《象》应该是最早的易传之一,主要解释《周易》中六十四个卦象与其卦名的关系,并概括《周易》作者通过该卦象想要表达的主要道理。细细玩味可以发现,《象》的作者对于《周易》作者的思想把握得非常到位,总结概括更是精炼精到。需要注意的是,后人把解释每一句卦爻辞的《小象》也称为《象》。为了区分,古人又把专解全卦之象的《象》称为《大象》,以区别于只解卦爻辞的《小象》。下文之《象》均指《大象》。

《象》 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这是《象》解释《周易》的体例,“天行”指的是本卦(六爻皆阳)的卦象为“天行”,“健”指的是本卦的卦名叫做“健(建)”,“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是君子应该从本卦领悟到“自强不息”的中心思想。

先说说“天行”,天行者,天道也,“行”读作银行之“ 行”,是道路的意思。《建》的卦象,由两个经卦“乾”组成,(经卦者,三爻卦也。易有八经卦,乾,坤,艮,兑,坎,离,震,巽,皆三爻卦也。八经卦相重,是为六十四卦。)经卦“乾”有“天”之象,《说卦》曰“乾,天也”“乾为天”。《易本命》云,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注意这个九九八十一就是前面商高说的“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九九乘法口诀可是“禹所以治天下者也”);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据此可知乾卦除了“天”之象,还有“一”,“日”,“人”之象。而根据《象》,可知乾卦还有“行”之象,象征着道路。

何谓“天行”?楚简《恒先》曰: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恒气之生,因复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复以不废。《彖》云“终则又始,天行也”,“七日来复,天行也”,可见“天行”就是“反复其道”,周而复始。由于斗建沿着北极周而复始运行不息,是古代天道的象征,所以《周易》的作者把这个由两个经卦“乾”组成的卦象命名为“建(健)”。

何谓“自强不息”?自强,自反也,《礼记 学礼》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天行”的特征在于“反”和“复”,对于君子的启示就是要“自反”和“复”。孟子说“自反而缩”,“反身而诚”,所以“反”就是诚,“复”也是诚,帛书《周易》中所有的“复”字,在通行本中均作“孚”,孚,信也,诚也。《中庸》说“至诚无息”,即君子自强不息之意也。《象》的用语和思想多与思孟学派有关,子思,孟子二人与《象》的关系值得深思。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08 02:27:11 +0800 CST  
元亨利贞 新解

《周易》之《建》卦,卦辞曰:元亨利贞。此四字,历来聚讼纷纭,试解如下。

首先,断句上分为两派,一派断为“元亨,利贞”,一派断为“元,亨,利,贞”。两派其实都没错。前面一派是语法上正确,后面一派则是义理上正确。《周易》的作者对于开宗明义的第一卦的选词造句,是有深刻寓意的,如果只按照正确的语法去解读,就会丢失很多信息。

首先来看“元亨,利贞”这种断句的理解,“元亨”和“利贞”作为相对独立的短语,在《周易》中多次出现,因此可以确定这样的句读是正确的,“亨”和“贞”押韵,可见作者追求的是韵文的效果。那么,这两个短句是什么意思呢?

一般认为,元是“大”,“亨”是亨通,利是吉利,贞是占问,所以“元亨,利贞”可以理解为“大大的亨通,吉利的占卜”。不可否认,这样的解释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周易》用语很多脱胎于卜筮习语,以“亨”字为例。古“亨”字,又作卿,与享,亯,乡,飨,嚮等字均互通,通行本中的“亨”,在楚竹书《周易》中作“卿”,清华简《筮法》云“凡亯,月朝屯牝,乃卿”,此处的“亯”就是享,意为祭祀;“卿”是亨,意为亨通。“亨(卿)”原本为占筮习语,如《墨子》记载:“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上郷(乡)!’乙又言兆之由曰:‘飨矣!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既成,迁于三国。’”这是一次标准的占卜流程,前面是占卜者说出想要占问的事情,说完后句末加上一句“上郷(乡)!”,这句话也作“尚飨(享)”原本表示希望鬼神享用祭品,也表示希望得到如意的占筮结果,卜者占卜完毕后,说“飨(享)矣”,相当于“亨”,表示鬼神享用了祭品,也表示占筮得到了如意的结果。随后卜者还会吟诵一段解释龟兆之象的“兆之由”,这种“由”都是韵文,也叫做“繇”,又叫做“谣”,与《周易》的“爻”辞类似。《左传》中就《周易》的卦爻辞直接称为“由”或“繇”。从古代占筮时吟诵“繇(由)”来解释兆象的做法来看,《周易》的卦爻辞明显继承了这个传统,而“亨”字就相当于卜者吟诵“兆之由”前说的那句“飨(享)矣”,表示占问的结果是符合卜问者心愿的。同理,《周易》中的“贞”字也继承了其原本的“占卜”之意。但是,我们要知道,《周易》与《归藏》(上文这个例子其实是墨子引用自 《归藏》)这样的筮书,从体例上有着根本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归藏》的“繇(由)”虽然也是韵文,但每个卦只有一段与之匹配的韵文,而《周易》的“繇(由)”,除了“元亨利贞”这样的卦辞与每个卦匹配之外,每卦还有六段爻辞分别对应卦中的六爻(《乾》《坤》二卦还各多了一句“用九”和“用六”)。此外,《归藏》的每个卦还配有一个故事,点明卜问人,卜者,所问之事以及占问的结果,这些都是《周易》中没有的,也表现出《周易》在继承过去的卜筮传统的同时,作出了有意识的取舍和改造,这些改造,除了爻辞这个创新发明外,作者还从卜筮的常用语中发掘出了新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的寓意。看下文便知。

首先,“元亨,利贞”可以从本卦主旨的“天道”角度解释。本卦既然名为“建”,又是全书第一卦,则卦中第一字“元”字在这里不仅有“一”的初始之意,还特指历法上的“历元”(本段以下内容全抄百度)。古代历法中一般都设有历元,作为推算的起点。这个起点,习惯上是取一个理想时刻。通常取一个甲子日的夜半,而且它又是朔,又是冬至节气。从历元更往上推,求一个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天象的时刻,即日月的经纬度正好相同,五大行星又聚集在同一个方位的时刻。这个时刻称为上元。从上元到编历年份的年数叫作积年,通称上元积年。上元实际就是若干天文周期的共同起点。有了上元和上元积年,历法家计算日、月、五星的运动和位置时就比较方便。《新五代史·司天考》云:“布算积分,上求数千万岁之前,必得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而日、月、五星皆会于子,谓之上元,以为历始。”

“元”和卦名“建”组成“建元”一词。《淮南子.天文》曰:“天维建元,常以寅始”,建元的关键在于“正”,如《史记.历书》:“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正者,贞也,《离骚》云“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谓摄提正于孟春也。何谓摄提?《史记 天官书》称: “大角者,天王帝廷。其两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摄提。摄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故曰‘摄提格’”摄提正值斗建所指,所以叫“贞”,《天官书》又云“杓携龙角”,杓就是卦名中的斗“建”,龙角摄提则点出爻辞中的“龙”,可见作者的“贞”字用得极妙。何谓“亨”?亨者,通也,《系辞》云:“推而行之谓之通”,“元亨”就是说历元得以推行通用,而“利贞”可以理解为历法建元的关键在于“正”。历元建正,则利于推行。《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杜预注:'步历之始,以为术之端首。'孔颖达疏:'历之上元,必以日月全数为始,于前更无余分,以此日为术之端首,故言履端于始也。'

古人云“易所以会天道,人道”,因此“元亨,利贞”还可以从“人道”方面解释,元者,玄也(《老子》的“玄之又玄”亦作“元之又元”),亨者,通也,“元亨”其实就是老子所说的“玄通”,两词本来就有着相同的含义,《老子》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既然“元亨”描述的是“古之善为士(道)者”那种“微妙玄通”的状态,则后面的“利贞”自然也就与这些“善为士者”的这种状态有关,何谓“士”?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老子云“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些“士”就是“昔之得一者”,老子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由于“得一以为天下贞”,《系辞》也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所以卦辞里在“元亨(玄通)”之后接着说“利贞”,意思是说为“士”者要抱元守一之意。贞,正也,人“得一”之后才能“贞”正,才会“微妙元亨(玄通)”,“贞夫一”是“元亨”的前提条件。可见,《周易》的作者在此处文字中暗指本卦的卦序“一”是为道的关键。后人不明,只是死板的将“贞”字解为占卜之意,将《周易》视为卜筮之书,殊不知“贞”早已也有“正”之意,作者用字,常常一语双关甚至多关,仅此“元亨利贞”四字已经可以有多种解读含义,读者不可不察。

再来说说“元,亨,利,贞”的这一种读法,盖将此四字与“四德”比附。如《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人足从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引《子夏传》说:“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左传》襄公九年,穆姜释随卦,以“元”为仁,“亨”为礼,“利”为义,“贞”为正,称为“四德”。可见,先秦时期的人基本上都把元亨利贞与仁,礼,义,正四德对应起来。

巧合的是,战国时的思孟学派曾经把五行和五德对应起来(本段以下内容均抄百度):郑玄注子思的《中庸》一章'天命之谓性'时,说:'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智,土神则信'。即是说,'天命之谓性',包含了五行的内容。章太炎的《章氏丛书·子思孟轲五行说》,认为这是子思的思想。这儿需要说明的是,《中庸》里的'诚'就是'信'。子思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由此可见,'诚'就是'中道',也就是'中庸之道'、五行的'土神则信'的土居中央。可见'信'也就是'中道'。因此,'诚'就是'信'。就《中庸》而言,用'诚'来代替'信'更说明问题,更易使人理解。子思的着作中虽然没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字样,但其中五行说的内容确是存在的。《孟子》中的五行说从表面上看难以发现,但事实上也是存在的。据庞朴研究,《孟子·尽心下》所说的'仁'、'义'、'礼'、'智'、'圣'就是五行。因为从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思孟学派古佚书《五行》中,称'仁'、'义'、'礼'、'智'为'四行,以'仁'、'义'、'礼'、'智'、'圣'为五行。《孟子·尽心下》所说,'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这段话就容易理解了。这里所说的'仁'、'义'、'礼'、'智'、'圣',与思孟学派古佚书所说的'五行'是一样的。可见,《孟子》中的'仁'、'义'、'礼'、'智'、'圣',正是孟子五行说的内容。'圣'是什么呢?应该就是'诚'。孟子说,'圣之于天道也',与孟子在另一个地方所说'诚者天之道也,'联系起来看,'诚'就是'天道',因'诚'与'圣'处于相同的地位。《中庸》说'从容中道,圣人也。'与《孟子·离娄上》所说'圣人之于天道也',意思是相同的。可见,'圣'就是'诚',就是中道。它在五行中所处的地位,相当于'土神则信'的中央。事实上,'诚'就是'信'。

从上面分析中可知,古人认为《周易》的“元亨利贞”对应着四德,而思孟学派又把四德,五德和五行对应,明白了“四德”和五行的关系后,我们可以根据'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智,土神则信'的对应关系,得出“元”“亨”“利”“贞”对应的是思孟学派五行说中的“仁”,“义”,“礼”,“智”四德以及木,火,金,水四行,唯独缺了五行中央的“土”和五德中最重要的“信(诚)”!这缺失的“信(诚)”在哪里?在《象》中,我们已经看到,“君子以自强不息”与思孟学派的“至诚无息”有着莫大关联!这样的对应绝非巧合可以解释,而只能说是《象》作者的刻意安排,其与思孟学派必有关系。

那么,把元亨利贞跟五行和五德对应起来,是否符合《周易》作者的本意呢?我们认为是的,因为作者将本卦命名为“建”,并且将其排在全书之首。建,就是斗建,其功能就是“分阴阳,定四时,运五行”,那么其开首的四个字与四时,五行对应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可以说,思孟学派对《周易》的理解是准确的,甚至《周易》一书也有可能就是在孔子之后,在思孟学派手中彻底完成了从卜筮之到到性命之书,天人之学的改造。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08 02:30:18 +0800 CST  
《建》卦 初九:潜龙勿用 解析

初九,《建》卦最底下一句爻辞的编号,又称“爻题”。《周易》的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最下面一爻为“初”爻,依次往上是“二”,“三”,“四”,“五”,“上”爻,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初爻为阳爻,就叫“初九”。

有人认为《周易》原本没有这些“初九”“六二”之类的爻题,当引用某句爻辞时用某卦之某表示,比如《左传》里记载,古人引用“潜龙勿用”这句爻辞时,说的是《乾》之《姤》,而不是《乾》之“初九”。但是考古发现表明,最古老的战国时期楚简《周易》上,确实是有“初九”等爻题的。

“九”为何指代阳爻?“六”为何指代阴爻?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周易》里面的数字不可轻视,夫律阴阳九六,爻象所从出也。故黄钟纪元气之谓律。律,法也,莫不取法焉。就音律而言,黄钟律长九寸,为乾卦的初九,为天统;林钟律长六寸,为坤卦的初六,为地统;刘歆在《三统历谱》中说: 黄钟初九,律之首,阳之变也。因而六之,以九为法,得林钟初六,吕之首,阴之变也。皆参天两地之法也。上生六而倍之,下生六而损之,皆以九为法。九六,阴阳、夫妇、子母之道也。 可知六九之数与律法有关,《建》卦之“建”,本身便有立律之意。

“龙”,指的是天象中的东宫苍龙,而且作者在这里特指的是苍龙星象中的心宿二,古人又称为“火”或者“大火”。《尔雅•释天》以为“大火谓之大辰。”郭璞注曰:“大火,心也。在中最明,古时候主焉。”《国语•周语中》记:“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韦昭注曰:“火,心星也。……霜降以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为人寒备也。”

古人眼中的心宿“大火”可以指代苍龙全体,如《周礼·冬官考工记》: 龙旗九斿,以象大火也”。在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天文图上,北斗画在二十八宿中央,斗建直指东宫苍龙,斗杓上还有一条延长线,特别连到苍龙的“心”宿。

心宿大火为明堂,《史记 天官书》曰:“东宫苍龙,房、心。心为明堂。”何谓明堂?《大戴礼记·明堂篇》曰:“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可知古代明堂的九室数列,就是一幅完整的洛书九宫图。

洛书九宫图藏在苍龙的心宿内,而指向心宿的北斗,正是北辰太一天帝的“帝车”《乾凿度》曰:“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郑玄注曰 :“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以言无偏也。自此而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从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心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奼女也。又自此从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太一(太乙)下九宫,行八卦,走的就是洛书的九宫方位。

由上可知,作者说“龙”,说的是天象的苍龙,而更深的含义,说的其实是“心”!

何谓“心”?天地之心也,《礼记》则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王阳明曰“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可见,《周易》作者表面上说的“龙”,实际上指的是龙之“心”,表面上指的是龙之心,实际上指的是“人”之心!可以想象作者的巧妙构思吗?北斗是“天心”,苍龙的“心”遵循着“天心”北斗的意志,而“人”心如龙心,做为天地之心,同样要遵循着天心的指引。所以《彖》云“复,其见天地之心”,复者,孚也,信也,诚也。君子心中“有孚(复)”,可以谓之“天地之心”,前文已解,此不赘述。

理解了“龙”就是“有孚”的君子 亦即“天地之心”,再来看“潜龙”就更能领会作者用词造句极妙。作者为什么不说“龙潜”而说“潜龙”呢?类似的例子还有《中孚》的“鸣鹤在阴”,都是把动词放到了名词前面。我们认为这个句法有两层含义,第一,动词加名词的句式,比较常见于月令类文献,比如《夏小正》里面,不说“燕来降”而说“来降燕”,作者可能对这类文献比较熟悉,所以不自觉的使用了,第二,作者可能并没有把“龙”作为这句爻辞的主语而是当成了谓语,因此“潜龙”就不是说龙潜,而是龙被“潜”了,这能够使苍龙潜伏的,无疑就是本卦之名――“建”。斗建(天心)传达的是太一的意志,作为天地之心的“龙”自然也要服从遵循。所以,“潜龙”就是“潜心”。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08 02:32:00 +0800 CST  
细玩《乾(建)》卦爻辞,可以看出作者的构思巧妙。古人云,斗建十二位,《汉书·律历志》云“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五行大义.七政》引《尚书纬》曰:“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周易》的作者利用东宫苍龙随着斗建运行周天一年十二月的规律,根据苍龙那春分登天而秋分潜渊的宏伟天象,富有层次的阐述了一段性命之学。

先来说说“潜龙勿用”。从天象看,斗建丑位,季冬之时,苍龙潜渊。从君子修心的角度来看,也要“潜心”勿用,反求诸己,置身以静,如龙潜渊,含章默默,然后以昏昏之志,求昭昭之功也。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徳有为,其用不休,唯圣人能知无用之用也。道家对于《周易》中龙和神的秘密关系早已知晓,历来把“龙”暗喻为元神,又说“心藏神”,著名道士吕洞宾在《忆江南》一词中说:“长生术,初九秘潜龙。慎勿从高宜作客,丹田流注气交通。”词中的“潜龙”透露了一种练气之术,巧合的是,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也善养浩然之气,推崇“不动心”,“求其放心”。君子潜心勿用,乃是效法“潜龙”的天象。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08 11:34:48 +0800 CST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释繇辞:孟春之月,斗建寅位,苍龙昏见于东方,耕田之时也,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人耕耘于田间,君子耕耘于心地,心为大体,四肢小体,养其大者为大人,故大人者,养心者也。

释文字:(1)田,《正韵》曰“土已耕曰田。”因此“田”字在此处不仅指明了空间,而且揭示时间为春天耕种播种之时。田又指上丹田,《太乙金华宗旨》解释《黄庭经》‘寸田尺宅可治生’云:“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日月中……儒曰:‘虚中’;释曰:‘灵台’;道曰:‘祖土’、曰‘黄庭’、曰‘玄关’、曰‘先天窍’。”“田”又有阵之意,战争之地也,谓心战于玄黄之间,君子当以心胜物也。本句当与“龙战于野”参看,更有味道。
(2)见,即“现”。见大人意为大人现。
(3)大人,孟子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人的特征是心能够不为物所驱使。淮南子齐俗训曰,维圣人能遗物而反己,……性亦人之斗极也,有以自见也。君子见性则明心,自知而明,可谓大人,大人者,见性而外物者也。见大人不是说看见大人物,而是君子成为明心见性的大人。

赏析:正月孟春,斗建寅位,春天的傍晚时,蛰伏已久的苍龙星宿开始在东方的夜幕上展露其峥嵘的头角。早在商代甲骨文之中就有正月龙见的记录,“癸卯卜,囗贞,有启龙,王比,受有又”“贞:有启龙,王勿比”,在这些甲骨文当中就记载了有“启龙”之说,启龙和启蛰的意是非常接近的。《殷虚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龙,又是东方天东宫苍龙的龙宿星宿”。“启,乃节气之称,即后世之启蛰。”“有启龙者,谓时届启蛰,龙宿见于东方也。”本爻说的是君子修心的第二个阶段,龙现在田的阶段,思耕心上田,田是心田,上爻说勿用,本爻说的是现,不再是潜,说明心田上已经出现光明,善苗初生,应该勤加看护,使之茁壮成长,大人者,养心之人也,孟子已经说过,养心为大人,养四体为小人也。君子当为大人也。启,教也,启蛰,就是唤醒蛰伏的巨龙,教育沉睡的心灵。大人一词多见于战国时期,是《周易》中一个重要概念。用于形容精神境界高尚的人,与君子含义有别。《大人先生传》:“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下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 《法言·学行》:“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
见龙,见心也,君子见其本心,然后可以为大人也,欲求本心,当先潜心也,故上爻潜龙而本爻见龙矣。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08 12:48:59 +0800 CST  
九二爻,对应斗建寅位,正月建寅者,夏数得天,夏正建寅,故以斗建寅为正月。《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其中又分上下两个三爻经卦,称为下卦和上卦,又称“贞”卦和“悔”卦,或称内卦和外卦,二爻和五爻分别位于下卦和上卦的中间,故称中爻。《周易》作者在编写爻辞时,完全依照了这个“中”爻的设定,通常在二爻和五爻的爻辞中提出“中”和“正”的重要性。君子要想“利见大人”,就要得中居正。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08 15:34:46 +0800 CST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释繇辞:君子要日夜以“敬”持心,砥砺心性,心境方能光明无疚。

释文字:(1)君子:何谓君子?执一君物之人,谓之君子。《管子 内业》云:“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可见君子者,君万物之人也,心能使物,不为物役,则为君子,亦是大人也。楚简《性自命出》云“道者,君(群)物之道,凡道,心術為主。”,君子执一则有道,可以君(群)物也。《周易》中所说的君子,不是泛指身份尊贵的贵族,而是特指能够以心灵主宰万物的大人,而不是以心为形役的小人。可以说,《周易》提出的“大人”和“君子”两个概念都是从心灵修养的角度出发的。
(2)终日,整个白天。
(3)乾乾,帛书本作“键键”,亦可做“建建”,皆敬慎之貌。《文选·张衡》:“勤屡省,懋乾乾。”薛综注:“乾乾,敬也。”
(4)夕,晚上。
(5)惕若,敬慎自持的样子。《说文》曰:惕,敬也。《周易》中多见“X若”的句式,“若”字皆为助词,无意义。也有人断句为“夕惕若厉,无咎”,不通。
(4)厉,砺也。古厉,砺二字通。如《性自命出》:“厉性者,义也。”君子日夜以敬自砺,故无咎也。厉,《说文》又作“夤”,亦为敬之意。《说文》曰:夤,敬惕也。
(5)咎,过也,《廣韻》:咎,愆也,過也。《詩·小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君子日三省其心,自然无过无咎。“咎”又通“疚”,君子内省不疚,俯仰无愧,故曰无咎(疚)。

赏析:第三爻,作者在此暗示了“三省吾身”的三。此时斗建卯位,时值二月仲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苍龙昏时现于东方,雷雨始作。《月令》云“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先雷三日.奋木铎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本月雷始发声,君子当知戒惧。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08 16:15:28 +0800 CST  
本爻对应斗建卯位,二月仲春之时。“卯”,《说文》曰: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徐曰:“二月,隂不能制,阳冒而出也。天门,万物毕出也”,可见“卯”有天门的意味,巧合的是,“天门”与苍龙的角宿有着密切联系。《史记·天官书》:“ 苍帝行德,天门为之开。” 唐司马贞索隐:“天门,即左右角间也。”《开元占经》转引《石氏星官》说:“角二星,天关也;其间,天门也”。苍帝行德,雷始发声,雷,震也,《说卦》曰“震为龙”,可知龙与雷震有关,月令说春分苍龙登天时“雷始发声”,秋分苍龙潜渊时“雷始收声”,均表明龙与雷震的对应关系。震,震惊,又有恐惧,敬(警)惧,戒慎之意,思孟学派的《中庸》云“君子恐惧乎其所不睹,戒慎乎其所不闻.”点明了戒慎与“震”的关系。所以月令说春雷发声时君子要“戒其容止”,戒,就是“敬”。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08 18:22:34 +0800 CST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释繇辞:季春三月,北斗建辰,傍晚时苍龙星宿的大半个身子已经高出东南方的地平线,只有尾巴还沉浸在浩淼的银河中,仿佛一头刚刚正在奋力跃出深渊的巨龙。此时苍龙心宿已经升起在地平线上,君子之道心也如鱼跃出渊,俯不愧于地。

释文字:(1)或,怀疑之辞。《周易》中,往往在三、四爻的繇辞中出现“或”字,表示作者对这两爻所处的位置定义为可进可退,可上可下,有很大不确定性。此处“或”意为有。《小尔雅·广言》曰“或,有也。”帛书周易中,“或”作“又(有)”。
(2)跃在渊,本句爻辞和下一句爻辞“飞龙在天”其实是化用了《诗经》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原诗后两句说,恺弟君子,胡不作人,乃劝人奋进之意也。"孔颖达疏:"作人者,变旧造新之辞。"《左传 成公八年》:晋栾书侵蔡,遂侵楚获申骊。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诗》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这是说君子“作人”,要从善如流,日新其徳,方能使其心有如鱼跃于渊也。
(3)无咎,无疚也。


赏析:龙之跃,是心之变化,由人心一跃而成道心也,然人心唯危,道心唯微,道心人心,进退道危,不可不慎也。无咎,无疚也,道心有疚则沦为人心矣,故心无疚然后能跃出于渊。渊者,回水也,有如人世纷乱之欲望风波,牵扯人之道心,非心中光明无疚者不能奋飞摆脱也。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08 19:02:43 +0800 CST  
本爻对应季春三月,此时北斗建辰。“辰”在古代可以特指苍龙心宿,《公羊傳》云“大辰者何,大火也。大火爲大辰。註曰:“大火謂心星”。本月可在黄昏时(古人观星主要以昏,旦时的天象为准)看到东宫苍龙的大半身子出现在东南方天空上,而苍龙下半身的尾宿和箕宿还拖在地平线下,银河垂地,正好淹没了苍龙尾部,活脱脱一幅龙跃于渊的景象,更妙的是,此时的“大辰”苍龙心宿,恰也升起于东南地平线低处,火红醒目的心宿仿佛一条红鱼,随着苍龙的峥嵘头角跃出银河之上。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08 19:24:28 +0800 CST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释繇辞:四月孟夏,斗建巳位,苍龙飞天。龙心也,天心也,君子之心也,心在高天,自由自在,大人也,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大人大哉!非中庸君子,谁能成大人?

赏析:前面说过,飞龙在天和“或跃在渊”这两句爻辞其实脱胎于《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说的是君子的心学修行一开始很低微,好像那潜在水底的鱼儿,但是后来到了比较高的时候,就好像飞在高天之上,天地都能看见,万众都要仰望。思孟学派的《中庸》很推崇这句诗,云:“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察,睹也,圣人作而万物睹。”
九五爻位于上卦之中,按照《周易》作者对爻位的设定,“五”意味着居中“中”得“正”,而且处于上卦之中,象征君子修心到此,圆满无碍,鸢飞鱼跃,从容中道矣。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08 19:37:08 +0800 CST  

《建》卦九五爻,北斗建巳,对应四月孟夏,《月令》曰“孟夏之月,昏翼中”,孟夏黄昏时,南方正中央的星宿是南宫朱鸟的“翼”宿,一个“翼”字足以使我们想象到朱雀星象展翅高飞的样子,而“飞龙在天”的星象同时也展现在东南方,苍龙的龙角高扬向朱鸟的翅膀,龙尾也完全脱离了地面,整只巨龙完全露出在东南地平线上,仿佛与朱雀共同翱翔于天。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08 20:41:50 +0800 CST  

上九:亢龙,有悔。

释繇辞:仲夏五月,斗建午位,黄昏时苍龙亢宿高居南方中天,君子如果心高气傲,终有遗憾悔恨。

释文字:(1)通行本作亢,亦作忼,《说文》引《易》曰:“忼龙有悔。”“忼”宋本、《集解》本同作“亢”,帛《易》作“抗”,《二三子》作“杭”,帛书《易之义》和《汉书·王莽传》同引作“炕”。知孟氏古文《易》本作“忼龙有悔”也。说文曰,忼,慨也。从心亢聲。慨,叹息之状也,说文曰,忼慨,壯士不得志也。亦有傲慢之意。《说文》曰:“健,伉也。”数字通。亢龙,龙亢也,比喻心气不平。曾国藩 《复胡润芝书》:“自维平日亢心憍气,隐慝虚名,宜干神谴。”
(2)悔,恨也。悔,悔改也,君子有过则改之,善莫大焉。

赏析:上六爻居全卦之顶,偏离了二、五爻的“中”道,故曰“亢”而有悔。本爻对应五月仲夏,天象上看,苍龙亢宿中天,《月令》曰“仲夏之月,昏亢中”,故曰“亢龙”。此时斗建午位,《說文》曰:午,牾也。五月隂氣午逆陽,冒地而出也。徐曰:五月陽極隂生。仵者,正衝之也。“亢”字本身也有忤逆抵抗之意。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08 22:18:09 +0800 CST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本句解析当与“用六”参看,详见下文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10 08:09:23 +0800 CST  
《周易》第2卦:《巛(坤)》

释卦序:此为全书第二卦,二是地之数,《说文》:“二,地之数也。从偶一。”我们回忆一下《周髀算经》里商高对周公说的,九九乘法口诀乃是伏羲所创,这个口诀与《周易》的关系记载在《大戴礼》里“子曰:夫易之生人、鸟兽、万物、昆虫、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飞或行,而莫知其情,唯达道德者,能原本之矣。 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承奇,奇主辰,辰主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以下略)。”
从这段托名孔子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二”是“八九七十二”里面的二,它与“地”,“月”和“马”都有关。看到这,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卦辞里面会说“畜牝马吉”了。而《象》里面解释这一卦时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是说明本卦有“地势”之象。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10 08:35:59 +0800 CST  
释卦名:《巛》
《巛》的卦象为六个阴爻,把卦象放倒了看就成了“巛巛”的样子,相当于两个巛字。
巛,顺也,通行本作“坤”,二字通。《说卦》曰:“坤,顺也。”汉熹平石经及马王堆帛书并作“巛”,“巛”即为“顺”的本字,帛书《缪和》说:“巛者,顺也。”帛书《衷》也说:“巛,六柔相顺也”。“巛”有时亦写作“川”。
“巛”也是“训”的本字,《说文》曰“训,告教也”。何谓“教”?《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可见古时候“教”与“道”,“天命”和“性”有关。“训”本身就有“道”之意,《書·說命》學于古訓。《詩·大雅》古訓是式。《傳》云:訓,道也。《巛》卦就是要说说这个“不可须臾离”的道。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10 09:05:18 +0800 CST  
《巛》卦卦辞: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释卦辞:持心玄通专一,有利于元精的安静正固。君子入世之后,容易在争竞之中迷失本性,只有安静柔弱,才能找回本心的光明,心性就好像月亮,当它在西南方有太阳照耀时就能皎洁光明,在东北方失去了阳光的照耀就会晦暗一片。君子安静守正,可成善性。

释文字:(1)元亨,特指心境的“玄通”专一,说详《建》卦。
(2)牝马,暗喻精气。“牝”为雌性,阴柔安静,柔顺谦下的“阴”性象征,与“牡”相对。老子云“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马”,月之精,地类也,《春秋考异记》有云:“地生月精为马。月數十二,故馬十二月而生”,古代还用“马”来暗指“精”,如以“跑马”暗指男子遗精,《老子》云“天下有道(老子云“以身为天下”,就是以治身喻治天下),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即是暗指治身有道的人能够“却走马”,防止精气遗失从而还精补髓,滋养(“粪”)体魄,《史記·天官書註》:“月者,隂精之宗”,可知爻辞里的“牝马”是“月”和阴“精”的代称。《周易》作者对“马”和“月”的关系知之甚深,所以在《中孚》卦里说“月几望,马匹(必)亡”。“利牝马之贞”就是说有利于精气的正固,相当于老子的“却走马”。
如今人们常说“龙马精神”,其实就源自《周易》,龙为心,心藏神,太阳之精也,日魂也,马为太阴之精,月魄也。《建》《巛》二卦分别以“龙”和“马”作为阴阳、魂魄、性命的象征,妙。后世道家又有龙虎,铅汞,坎离,水火等等隐喻,皆易外别传,读者不可不知,心学之难,正在此间。
(3)有攸往,有所往,有所为也。
(4)先迷,后得主:“主”指的是心,《韩非子》曰;“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郭店楚墓出土的战国竹简上,有一篇思孟学派的代表作《性自命出》云“凡道,心术为主”。“主”字的本意是灯芯,比喻心性的光明。“先”和“后”在本句中不能单独理解为时间上的先后,“先”和“后”在《老子》和《黄帝四经》中,分别代表着刚与柔,阳和阴,“牡”和“牝”,老子就说过“后其身而身先”,“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因此,如果执着于“先”就会迷失自己的本心,只有理解了“后”的精髓,君子才能找回迷失的本心。《周易》的作者在前文引用“牝马”的比喻,也是指出了在心学的修养上,“后”比“先”要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饼菜羹,”可见牝马是跑的不快,常常落“后”而不能争“先”的驽马。
(5)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帛书易传作“东北丧朋,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一句在西南得朋之前,更佳。说见下。“朋”是上古贝币的计数单位,王国维先生《说珏朋》一文考释详明,学界公认:“殷时玉与贝皆货币也,……其用为货币及服饰者,皆小玉小贝而有物焉以系之,所系之贝、玉,于玉则谓之珏,于贝则谓之朋,珏朋两字于古实为一字之通用”; “故制贝玉,皆五枚为一系,合二系为一珏,若一朋。”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进而考释指出:“朋贝之朋,乃字之讹。”五枚贝是一系,二系为朋,则十枚贝是一朋,坤卦有“朋”之象,又有“十”之数,《周易》中凡是爻辞出现“十”字的卦,卦象中都有坤卦之象,如《损》,《益》二卦都说“十朋之龟”,盖因卦象中都有坤的经卦。为什么坤卦除了数字“二”之外还表示“十”?原来先秦就有“纳甲”之法,即将八经卦与十个天干相配,坤卦搭配的是“乙”和“癸”这两个天干,分别在天干中排在第二和第十位,所以“坤”卦除了“二”又有“十”之象。
(6)吉,吉利。古代又日月初交的朔日称作“初吉”,《诗·小雅·小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 毛 传:“初吉,朔日也。”作者此处可能还是以“吉”字暗喻性命合一,日月相交,阴阳和合,刚柔兼济之意。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11 14:27:43 +0800 CST  

《周易》“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赏析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一句,众说不一,试解如下:
首先,《巛》卦的卦辞是《周易》六十四卦中最长的,个人觉得完全可以抵得上一篇《中庸》,这一大段话完全是围绕性命之学展开。从前文“牝马”和“地”的文化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其实都是暗指“月”,用思孟学派和道家的话说,“马”和“月”隐喻的都是君子之“性”,“龙”和“日”隐喻的则是君子的天“命”。而《巛》卦的主题就是“训”导人们如何去自己的天性去“顺”从天命。
《周易》的作者用了很妙的比喻,就是月相。月象的变化与月亮,太阳,地球三者的相对关系有关。“东北”和“西南”这两个方位,在月相上有特殊的意义:新月初生是在西南方庚位,东北方则是月底晦暗无光的地方。《参同契》云“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明确指出初三时新月出于西南庚位,古语谓之“哉生明”,月底三十日时,月亮在东北方失去太阳的照明,所以说“东北丧其朋(明)”。
因此,爻辞里面“得朋”和“丧朋”的是月亮,而它的“朋”指的是太阳!《诗经》有云“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既见君子,我心则喜”,意思是看见了君子,开心的就像是白捡了一千大洋,月亮在西南方和太阳光照面,可不是“既见君子”?这心中的欢喜,不亚于得到“百朋”。作者暗引《诗经》这句诗,其实是用太阳和月亮的阴阳交会,来暗喻君子的性命修养,神炁交融。
《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很明显也是知道《周易》作者的暗示,他说“寅申阴阳祖兮,出入复终始。循斗而招摇兮,执衡定元纪。”寅在东北,申在西南,为何称为“阴阳祖”?太阳得火之精,故出于寅而没于申;太阴得水之精,故出于申而没于寅;因此说寅(东北)申(西南)是阴阳之祖乡。至于“循斗而招摇兮,执衡定元纪”这一句,更是又与《建》卦的斗建密不可分:斗是北斗,又名璇玑玉衡,斗柄(建)布政天中,临制四方,以定木金水火之位,以分春秋冬夏之时。天行周而复始,循斗杓而动。丹道法天,全仗天心斡运,斗柄推迁,日月周天,坎离水火,变易不息,故曰“日月为易”。
《巛》卦的六句爻辞,也是围绕着斗建展开的。它们和《建》卦的六句爻辞一起,构成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十二月建和性命学说。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11 15:28:33 +0800 CST  

上六: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释繇辞:季夏之月,北斗建未,苍龙卧野,心中战栗不已,君子修心之初,也会因为质朴内心的善恶斗争而忧惧不已。
释文字:(1)龙,天象苍龙。此处特指苍龙的“心”宿,比喻君子之心,说详《建》卦。
(2)战,战栗,恐惧。
(3)野,郊外曰野。作者非常注意用词炼字,初六繇辞曰“履霜”,说的是近在脚下的事情,上六繇辞说“于野”,说的是远在天边的事情,由近及远,次序井然。此处之“野”还指质朴无文,如孔子曾经说过“质胜文则野”。作者再次一语双关,用“野”来形容君子修“性”之初那种质朴纯净如同白纸的心性。
(3)血,恤也,忧也,《大戴禮》云:血者猶血。《註》血,忧色也。君子之忧,在于可玄可黄,故曰“其血玄黄”。说见下。
(4)玄黄,截然不同的两种颜色,天玄地黄。荀爽注《文言·坤》之“天玄而地黄”曰:天者阳,始于东北,故色玄也。地者阴,始于西南,故色黄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引申为心中不同理念的冲突和混乱。作者在此处引用《诗经》“我马玄黄”,“马”就是卦辞里的“牝马”,比喻君子之“性”迷失于是非真伪之间,故曰“我马玄黄”,又曰“其血玄黄”,其致一也。

赏析:本卦的阅读顺序与《建》卦相反,当从上六爻读起,依次讲述的是君子修习心“性”的过程步骤。本爻是修性第一步。
从天象上看,此时北斗建未,时值季夏,《月令》云,“季夏之月,昏火中”,本月苍龙的心宿(火)昏见于南方正中,则苍龙的大半个身子(角,亢,氐,房四宿)已经偏向西南,龙头朝下触地,作出潜渊之势。《月令》曰“是月也,命渔师伐蛟,取鼍,登龟,取鼋”,可以说,苍龙作为鳞虫之长,看到自己的同类受到如此待遇,自己也要龙逢浅水遭虾戏,心中焉能不“战”?
从修心的角度看,此时心宿正在正中天,处于左右为难的境界,心中焉能不“战”?战本身就有心中斗争之意,《韩非子·喻老》:“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象》曰“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要君子不断“自胜”和“自反”,使“义”战胜于心中。
再来说说“玄黄”二色,先秦诸子皆好以染色喻心之浸染,《墨子所染》云,“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君子之心性本如素丝,见玄黄之色当慎重,故战栗于所染也。巧合的是,季夏之月,心宿当空时,《月令》记载“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无或差贷,黑黄仓赤,莫不质良,毋敢诈伪。”可见古人本月注重“黑黄仓赤”之“染”,也有慎于“心”之“染”的意味。墨子因苍黄之染而悲,《周易》作者因“玄黄”之染而“血(恤)”,子夏因“义”与富贵而战于胸中,三者之致一也。
楼主 二呀呀  发布于 2017-12-11 16:27:44 +0800 CST  

楼主:二呀呀

字数:1497

发表时间:2017-12-08 09:35:2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13 18:04:10 +0800 CST

评论数:46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