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一楠闲话增广贤文

@木燮 2015-03-15 21:43:58
楼主我以前被人打过,老是记仇想着以后报复,总是放不下,我也不太想放下,我总想着以后打回来,或者发展的好用势去羞辱他,唉每次一想到就好郁闷,楼主能给我出点主意吗??
-----------------------------
先发展好了 再说吧 人的各方面提高后 想法或许就不一样了 因为当时的对手在你看来也就太弱小甚至不需要去羞辱了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17 21:54:23 +0800 CST  
血统重要,那没有好的血统传承的人该怎么办?
除了勤和二字之外,一个人能够走多远,是由他的格局决定的,勤是一回事,和是一回事,能不能勇猛精进,养成海纳百川的气度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增广贤文紧跟着就谈到了:“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人性在很多地方都是共通的,挑别人的毛病容易,挑自己的难。
看别人之所以容易找到问题,就在于旁观者清,而且由于人性在某一角度来讲从来都是自私的,所以普遍希望他人做得更好,而往往会忽视自己的努力不足。
从这个意义来讲,人其实很怕“痛”
我们往往会夸大自己受到的哪怕一点点委屈,而忽视他人比我们付出的努力,习惯将他人的成功归结于运气和侥幸,而对自己,只是觉得运气差一点而已。
也正是因为这个怕痛,导致人很多时候都在原地踏步。
因为人生的格局小了,就见不到自己,也见不到他人。
责人之心责己,强于自律,那就没有不精进的。
看曾国藩家书,看的不该是得出一个他是写给清朝统治者看的结论,对于他是不是写给清朝统治者看,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意义不大。
我们应该看的,是曾国藩如何自律。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能够恕己之心恕人,那么处处宽容,与人宽容,自己的路也就能越走越宽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17 22:14:20 +0800 CST  
@冯一楠 185楼 2015-03-15 19:04
借着有人在我的帖子里发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说下这个事,不管这个人是内涵,还是真的是这样想,我只想说,这帮人是披着文化外皮的狼而已。
近几年国学和中医开始火了,于是有很多人借机大搞复古,而他们本质也不是为了复古,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已。
这些人想在自己的行业学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以文化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名,想奴役我们的人心人性,想借此实现自己的利益。洪秀全是拜上帝教,今天的这些人是以传........
------------------------------
@小升Ts 2015-03-18 19:38:56
国学的名声大概就是这种人败坏掉的,拿不适合当今社会的东西大肆宣传,结果造成很多人对国学有偏见。哎,之前还看到有人称中医为voodoo
-----------------------------
嗯嗯 国学如是 中医也如是 我记得有几个中医大家感慨 太多学中医的成了中医的掘墓人。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18 22:27:53 +0800 CST  
@冯一楠 2015-03-17 22:14:20
血统重要,那没有好的血统传承的人该怎么办?
除了勤和二字之外,一个人能够走多远,是由他的格局决定的,勤是一回事,和是一回事,能不能勇猛精进,养成海纳百川的气度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增广贤文紧跟着就谈到了:“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人性在很多地方都是共通的,挑别人的毛病容易,挑自己的难。
看别人之所以容易找到问题,就在于旁观者清,而且由于人性在某一角度来讲从来都是自私的,所以普......
-----------------------------
@谦谦陆伯言 2015-03-18 22:43:41
冯老师,您好。在看水浒时就看您有提到过曾国藩,想必您也喜欢曾国藩吧。我也是喜欢曾国藩的,就是因为他的,勤俭,有恒,有识,有志等。学曾国藩早起,写 日记 ,已有2年多月了,当然这期间也有松懈的时候不过大体上还是坚持过来了。有一个疑惑就是,曾国藩的早期修身,太变态了,做的贪逸淫乐的梦都会在 日记 里反思自己,我不知道我是否也应该像他这样变态的修身,还请冯老师解答,谢谢。
-----------------------------


除了少数被命运选择的人,大多数人的一生能走多远,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志向。

曾国藩这样做,和他的志向有关系,也和古时的读书人很多人是士这个阶层有关系。

士,是心怀天下,要为国效命,以苍生为念的。

换句话讲,曾国藩的修身,是朝着国家栋梁的方向去的,我们普通人大可不必这样苛刻自己。

对自己要求到什么程度,取决于自己的志向。

当然,从我个人角度讲,我很希望今天的二十岁左右这一批的人里面,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是以士的角度来修身,因为一个国家这样的人越多,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在未来的希望也就越大。

80后,也就是我这代人,目前我认识的人里面,能够有士的情怀的,并不是很多,今天的中国,顶梁柱的其实还是50 60 70 这几代人。
80的还在成长,90的,目前来看,很后继乏人。我指的后继乏人是包括世家子弟在内的,他们没有达到民族精英的预期。这里没有任何贬低90后的意思,因为即便是90年的,人生经历也还浅,今年才25岁。
要知道诸葛亮也是27岁才完成自己的初步修行。
但是从另外一面来讲,有赤子之心的这一代人或许是受限于我的眼界和生活圈子,我感到还是太少了,只有有一个庞大的士的基数,才能够出现士的精英,而各行各业的士的精英多了,这个国家就会强大,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会跟着越来越好,社会的风气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就好比所有的公务员人人都是心怀苍生,心系百姓的精英,那么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是不是会越来越好?
所有的官员都想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那老百姓是不是就有福了?
放大到很多行业,比如医生人人都追求大医精诚。
想想都是一个有希望,充满美好未来的民族和国度。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18 23:18:00 +0800 CST  
@冯一楠 2015-02-15 17:34:24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固然是为了知行合一,另外一方面则是为了丰富阅历和增长见识。所以才有了诗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那么在增广贤文当中作者同样也采编了一条非常类似的话:“当时若不登高望,谁识东流海样深。”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所谓夏虫不可语冰,在过去很多人之所以要游学,也正因为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眼界和见识会极大程度的影响自身的选择,而选择进一步就能改......
-----------------------------
@自古英雄多滥情 2015-03-19 18:24:42
冯老师好,在您面前我就是白丁,赞美的话就不多讲了,永远支持。
-----------------------------
过谦了 谢谢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21 18:29:29 +0800 CST  
@自古英雄多滥情 2015-03-19 20:26:23
天涯的版主擦亮眼睛啊,为什么楼主如此精彩又有营养的帖子不被推到首页?
-----------------------------
这个就随缘啦 谢谢朋友了,传统的很多东西是不太大众化的,这点倒是古今皆然。

其实就像我希望年轻的90后出现很多有赤子之心的人一样,希望归希望,我自己却是知道可能性很低的,我写的帖子 朋友们看贴讲个缘分 有天缘分到了 没准就上首页了O(∩_∩)O~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21 18:35:20 +0800 CST  
@正值青春2014 2015-03-19 22:31:33
冯老师,记得有句古文意思是读书人都是自信的(原文也忘了),我从小有些自卑,但现在长大就好多了。可在某些时候还是感觉有点自卑,感觉和别人差多了,我该怎么办?
-----------------------------
我小时候么,上课都特别怕老师点名点到我,上课站起来说话自己都会很紧张。刚上大学时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我是山里的农村娃嘛,虽然不自卑,但是那会上的大学很多同学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看他们穿的用的都是名牌,羡慕也是有的。
我还记得第一次和同学逛商场,他买了一双鞋子的钱就可以当我一个月生活费时对我内心的震撼。
这不也过来了么。
自卑,是因为你自己对自己的意识还没有觉醒,还没有觉醒你自己的天赋,还没有找到你自己人生心安的点。
或者不谈得这么心灵和空中导弹,最直接的说,是你内心不认可如今的自己。
那么我的答案很简单,供参考,往你否认的努力,去追寻你认同的。
慢慢就会自信起来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21 18:42:08 +0800 CST  
@木燮 2015-03-19 22:34:11
不知道楼主年龄几何嘻嘻,好老成的样子
-----------------------------
我年纪不算大,自己的生活么,也才刚刚开始,86年的,今年准备上三十。
至于老成么,我背靠的是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再加上从十八岁开始实践,所以有自信是应该的,起码来讲,目前活着的人里面不太可能有人活了五千岁。
虽然前人的经验很多我还没有继承,但经验方面很占便宜是正常的。
当然大家都可以背靠五千年的文化,这不是我的专利,这是前人留下来的财富,只是很多人扔在路边不要而已。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21 18:47:37 +0800 CST  
在中国文化里,守口如瓶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增广贤文里作者也这样写道:“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这句话怎么来的呢?作者又想用它来说明什么呢?
这句话的出处其实是一部经书,叫《摩诘经》,里面的话是:“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增广贤文这里把顺序颠倒了一下,倒不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而是天下的理,大多数是共通的,这部经书是大乘佛教的经典之一,因为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此经谈的是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炼成佛。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唐代诗人王维就很受此经影响,故取字摩诘。
那么增广贤文的作者郑重的把这句话转抄过来,是要表明什么意思呢?
守口如瓶通俗的理解是不要乱说话,而且对于机密的事情,更要“守口如瓶”意思是像瓶子加了盖一样,严丝合缝的扣紧。
那么这里就忽视了一个问题,瓶子不用的时候盖紧,那用的时候呢?
所以守口如瓶的真实含义,其实是表明,该说时说,不该说时不要乱说。
就好比酒瓶,该藏的时候,能藏才是好酒。
需要打开的时候,香气自然也就飘出来了,当然也有可能是臭的。
是香是臭,就开瓶子里装的是什么酒。
所以这一句话是道,也是术。
粗浅的术就是守口如瓶,不说,人家就难测高深。还可以把瓶子盖紧了,让人看不懂里面是什么,于是就好奇。
那么防意如城呢?
我们常说心猿意马,西游记里讲唐僧去取经,先降服住了心猿意马,才能够去取经。
什么是意呢?
这个课题就太大了。
一时半会也说不尽,防意如城的意思是,要想守城防敌一样对待自己的意,因为佛家里讲意会起念。
而念有善念和妄念,什么是妄念呢?
所想所求和实际情况不符合,这就是妄念。
举个例子,不少国人觉得西方人好,西方把中国人描述得丑陋,于是不少人跟着自惭形污。美国人天天跟我们讲民主,其实不妨看看他们如何对付美洲印第安原住民,欧美为什么向一些人敞开大门?说白了看中的是钱和技术,当有一天失去利用价值时,真的在美国的资产就是可以终身世袭?别逗了,美国佬把土地还给印第安人了吗?人类的战争多数都是族群血统的扩张和资源的掠夺。这不过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而已。文化亡,等同于民族血统丧失。印度被英国殖民,丢失了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于是穷成那个鬼样,英国人没有帮他们。美国不是上帝,能救我们的,是自己。
这时的意,就是被人引导了的意,而这时的意产生的念,往往就变成了妄念。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21 19:38:25 +0800 CST  
@自古英雄多滥情 2015-03-23 08:24:36
看帖也是需要缘分的,比如很多人写帖子,总是故意歪曲谩骂毛主席,遇到这样的,我也不去辩论,没用的,直接退出来就行。还有很多作者喜欢雇佣顶贴的水军,只要在论坛上时间久了,自然就看得出来,遇到如此作者,果断点X关闭,因为功利心太强了。另外就是作者的修养不够,在自己的帖子内跟读者破口大骂,先不说谁对谁错,有如此行为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最后一点就是很多作者很自负,对读者的问题从不理会,根本就不回帖一次......
-----------------------------
嗯嗯 谢谢, 您能够看到平和,是因为自己的心里就有平和,说明您是个很有修养的人啊。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23 13:20:03 +0800 CST  
在名著《三国演义》里面,曹操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宁可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成了很多奸雄也好,枭雄也好,或者奸诈之人的座右铭。
曹操在私心这点上,是很直白的,没有虚伪,至于这话好不好,我们在历史上当然也就看到了结果,曹操的父亲被杀,包括他的后代被司马氏所欺,没人会同情的。
最搞笑的莫过于曹操父亲被杀事件,抛开曹操打徐州的政治军事目的不讲,刘备、孔融、青州田楷等居然联合起来救陶谦,可见曹操的人品败得有多厉害。
要知道再怎么讲都是曹操的父亲被杀了,但好像理直气壮地却是陶谦。站在曹操的角度来讲,凶手找不到,问陶谦要人是很自然的事,毕竟是陶谦的部下啊。
还有陈宫,曹操在围攻徐州的时候,曾经救了曹操命的陈宫背后游说张邈联合吕布给曹操捅刀子,让曹操不得不撤军。
说白了,曹操一句话败光了人品。
那么在增广贤文里作者就说了一句和曹操相反的话:“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为什么这样讲呢?
很多人都喜欢曹操,推崇曹操,学曹操,这个小子不反对,毕竟人各有志。
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自己有没有学曹操的资本。
小子见过很多学曹操的人最后身边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这种情况在小私企和团队创业的情况尤其多见,人心的四分五裂导致最后老板的事业难以为继或者垮台。
为什么曹操做大了,很多学他的不行?
这才是值得研究的。
历史真相如何我们不需要管,只谈《三国演义》
在前面的闲聊中小子也或多或少的聊过一些,那么曹操的资本是什么呢?
一方面是占有曹、夏侯两个大家族的人脉资源和支持。
这是他的第一桶金。
但是我们都可以看到,初期的曹操是并不强大的。他真正成功的一步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一步凝聚了大量的拥汉的大家族和士阶层。
也就是说,曹操在这一方面是很得人心的,不然单纯靠奸诈,他根本一事无成,他最成功的一步,其实还是得人心。
荀彧为什么会跟了曹操几十年后突然反水?
原因很简单,荀彧对曹操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因为曹操是汉相,荀彧代表了当时一大批的文人,贵族,以及士的心理。
所以普通人很多人是没有学曹操的资本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说得功利一些,既然需要助力,就不可能靠宁可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的心态在初期获得一个好的团队。
那么贤文讲的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就很清楚了。
这句话是大多数人能学,也能做得到的,且不说回报,只要自己不负别人,多的不讲,起码不会惹事,不会惹埋怨。
单平安二字,就已经是很大的福气了。
年前有些高官落马,其中一位就是多家收钱,却只给出钱最多的办事。
这种处处负人的,即便在他鼎盛的时候,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23 19:55:34 +0800 CST  
@自古英雄多滥情 2015-03-25 07:16:55
大赞,很多人纯粹就是照猫画虎,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结果弄得一败涂地,鄙人有种感觉,那就是读书也要有悟性,有善心,比如那本被很多人推崇的厚黑学,在下极度极度厌恶,先不说内容,格调就低了很多层次。
-----------------------------
是啊 某种意义来讲,格局决定一个人人生层次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25 13:09:27 +0800 CST  
半夜出没~~~开更~~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26 01:14:55 +0800 CST  
《增广贤文》的作者在提到了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之后,立刻提到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原则,只有把握住了这个原则,人这一辈子,才会少有遗憾。
人的一生,是动荡不安的,佛经讲得很好,人是恒河之中的一粒沙子,想想在命运这条大河里面,一粒沙子在没有觉醒之前,是不知道自己会被水流冲到哪里去的。面对未知的命运之河,人如何能够在短短的一生当中做到快乐,幸福,少有遗憾?
答案有且只有一个,莫欺心,莫欺骗自己的本心本性。
心安宁,人生就安宁,所以增广贤文的作者说:“再三须重事,第一莫欺心。”违背了自己的内心,违背了自己的本意,人生就会有无尽的遗憾。
快乐快乐,乐是很快的。
很多人在人生走到暮年的时候,常常会后悔当年的一时糊涂,这所谓的一时糊涂,其实就是当时方方面面的欲和妄念蒙蔽了自己的本心,并进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的缘故。
在谈及了处世的原则后,作者立刻提到了交友的一个关键点,人是群居动物,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必然要和他人打交道的。
所以作者讲得很清楚:“虎生犹可近,人毒不堪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小子在闲话水浒时曾经提过,很多人其实是动物。在他们贪婪,狠毒的时候,他们的兽性是完全压过人性的,甚至他们的兽性,要远远强过动物的兽性。
这种类型的“人”,是这个宇宙少有的会吃自己同类,会出卖自己的同类,出卖自己的族群的物种。老虎吃人,还吐骨头。
而这种“人”吃人,是骨头都不会吐的,他们本质上来讲非人非兽,修行低的算是兽中妖,高一些的就是妖魔鬼怪。
那么如何判断人的好坏呢?
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段公案:“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他见佛印很胖,就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听苏东坡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
世界的本质,是没有好和坏的。
之所以有了好坏,是因为人心有好坏。
是非人眼中,自然处处都是是非。
所以增广贤文讲得很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当然,还是小子之前多次聊过的,如果纯粹的把一切都看为善,那是书呆子,一个纯粹的书呆子,是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的。
为此,古人说得很好。
叫明辨是非。
修行也好,读书也罢,基本的一个目的,就是明辨是非。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26 01:35:20 +0800 CST  
在传统中国社会,邻里关系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种人际关系,当然,由于今天生活节奏快了,这种关系在城市里面如同很多人都感觉到的那样,也变得越来越淡了。但在古代的中国社会,正如同增广贤文提到的“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一样,由于地域的临近,所以很多时候邻里之间的互助显得比较及时,一个人就算亲戚朋友再多,但碰到急事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的必然还是住得近的人。
当然,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这种关系的研究也就没必要花太多时间深究了。
紧跟着这句话,作者立刻就提出了“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的观点,人,最能靠得住的还是自己。
其实想想就能明白,很多人整天花时间在酒场酒桌上陪人喝酒,口口声声称兄道弟,但是一旦生病卧床,这些兄弟能够来看几次呢?
顶够义气的,一星期看三次,一次看三小时能够不?
倒也未必是别人薄情寡义,毕竟别人有别人的生活。
所以真正需要花时间多陪的,还是自己的亲人。
而人真正能够依靠的,还是只有自己。
所以看得明白了,看得开了,就知道,一个人如果一辈子的生活被人情牵着鼻子走,那就是很可笑的事情。
贤文上也就写得很清楚了:“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虽然这里说人情说得貌似很凄凉,但是大体也就不过如此罢了。
就算与人有恩,遇到感恩的人,逢年过节还能够记得一声问候,差一些的,也就是利用完了就结了。
所以要知道世界上的事情,每一件事都如同棋局一样,是局局都新的。
以前的关系靠不靠得住,以前的思路行不行,这棋,要下了才知道。因为此一时彼一时,利害关系是会转换的。
所以交朋友,相互之间没有太多利益瓜葛的是比较好的。
大家都无拘无束,或者有共同的爱好,或者没共同的爱好,相互谈谈说说,这是很惬意的事情。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26 18:20:03 +0800 CST  
所有也正是因为说明白了人情事故,人生无非就是这么回事,所有好好过日子才显得尤其关键,贤文的路人作者紧跟着就采编了这句:“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是啊,人的生命对比自然界来说太渺小了,而我们的一生的光阴,放在整个历史长河和宇宙的时间来讲,只是一霎而已。
人活这一世,重要的是活出自己,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这个意义和价值,不该是别人来为你界定的。
能够下这个界定的,只有自己的内心。
所以就算出发点很好,贤文也说了:“力微莫负重,言轻莫劝人。”
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很多事情不是该有我们来负担的,因为自己只有这么大的能耐,非要用别人界定的成功和幸福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那这一辈子都有苦头吃了。
因为背负的东西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能力,那这一生想想也是够辛苦的。
而对于劝人来说,我们都会发现,成功者讲什么都会被当成真理,失败者或者地位比较差一些的人说话则没有信服力。
其实我们一路聊来就会发现,通俗讲的成功一方面我们不否认成功者付出了努力和汗水,但另外一方面,同样多的汗水和付出,是未必能够换取同样的成功的。
这里面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那么即便是自己掌握的是真理,但是由于地位低身份低,劝人的时候就要注意了,这时候由于大多数人都是认结果而否认过程的。
所以往往对这些劝人的是不削一顾的。也正因为如此,贤文才说言轻莫劝人。劝了也没用。
紧跟着贤文就提到:“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在过去的社会,人和人交往的时候,毕竟功利心还是占主导的。
所以没有钱,跟着大家混,意义也是不大的,没有多少人会真的看得起这个没钱的人,而在落难的时候,亲戚朋友还是少走动为妙,为什么这样讲呢?
道理很简单,真正关心你的人,在你落难时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的,你不去走动,人家也会想到。
至于其他则未必了,去走动,反而容易撕破脸,因为人家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所谓的帮忙,大体上是建立在顺手人情的基础上。
真的费心费力去帮别人忙的,毕竟是少数。所以这时候去找这些亲友,一方面徒劳无功,另外一方面也会导致以后不好相见。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27 10:34:42 +0800 CST  
道理很简单,真正关心你的人,在你落难时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的,你不去走动,人家也会想到。
至于其他则未必了,去走动,反而容易撕破脸,因为人家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所谓的帮忙,大体上是建立在顺手人情的基础上。
真的费心费力去帮别人忙的,毕竟是少数。所以这时候去找这些亲友,一方面徒劳无功,另外一方面也会导致以后不好相见。-------------------
@自古英雄多滥情 2015-03-27 19:58:30
在下拿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吧,十几年前,一个高中同学A落难,实在没地方落脚,另外一个同学B冒着天大的风险收留了A,并且把自己赚钱的门路分享给了A。多年过去了,B得了一种慢性病,没有了在传统行业赚钱的身体本钱,B又是自尊心极强之人,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从来不向朋友们开口,尽管他当初资助过很多人。
这个时候A的日子过得不错,时不时打电话给B,说有什么困难就说一声,B当真了,认为自己好歹还有个二十年的......
-----------------------------
@随YUAN漂 2015-03-27 21:35:46

-----------------------------
@自古英雄多滥情 2015-03-28 21:56:47
世间的事情往往比小说中残酷的多,前段世间B跟我聊天,说他得病了以后,总共只跟两个人张口借过钱,满以为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一个就是A,前面提过了,另外一个是他小舅子,当初小舅子上大学的时候,总共四年时间,B给出了三次学费,并且还是以准姐夫的名义给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小舅子混的可以了,B就让 老婆 试探着借点钱先看一下病,半个月过去了,小舅子给他姐姐回了个电话:“钱都是我 老婆 管着,他不同......
-----------------------------
嗯嗯 这事能够让很多人同为之一叹了,所以古人总结的很多东西,依然如此,什么都可以变,但人性没变,或者说变得很少。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28 23:03:15 +0800 CST  
接下来贤文的作者又提到了一句:“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这句话原文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意思很明白,一个人,只要不去做让人痛恨的事情,别人哪里又会对你有咬牙切齿的恨呢?
这句话说得容易,但是实际生活当中,往往容易让人忽视。这就需要懂得换位思考,在自己做事的时候,要懂得为对方适当的考虑。
利己的时候,关键是不要损人,而由于实际生活中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即便损人,也要留有余地,不要让对方有被赶尽杀绝的感觉。
小子自己一次真正对人起杀心就是当时的一个领导做事做得太绝,把小子往绝路上逼,那会小子年轻,生活完全被这位领导的安排所打乱,过普通正常人的生活都是奢望,而这位领导又无意间让小子受辱,小子是个自尊心强的人啊,当时就动了杀心,那天晚上就想是把这个人的一家杀了然后自己自首给对方抵命,还是忍,让自己强大。
其实人的命运,很多时候往往是一念只差。
当时小子念及自己的家人,如果小子自己冲动去做这种事,自然难逃法网,那么家人就会伤心,也正是这一念之善,才有了今天的自己,不然真的冲动过了,也就是杀人抵命的结局,今天更没有机会坐在这里悠闲的写帖子。
说这个案例,无非也就是说明一点,做人处世,就算自己风光之时,凡事也要记得给对方留三分余地,因为仇恨的种子,是可以在心里面生根发芽的。
让人皱眉太多,不满和仇恨累积到一定时候,倒霉的其实是自己。
真正的赢人,是让对方心服口服,心存感激。
就像小子举例的那个小领导,当年其实小子要是真的一念之差,或者没有家庭的考虑,这人的全家就完蛋了,完全是猝不及防的,甚至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因为这人没有预料到会有这么大的仇恨。
人和人的角度是不同的,为什么中国人讲和为贵,原因就在这里。
同样一个普通的玩笑,为什么有些人听了就过去了,有些人听了会拉下脸,有些人听了会生闷气越想越气,还有的人甚至会记在心里寻机报复。
原因就在这里。
所以和,是一门大学问。
三国里面,鲁肃是真聪明人,因为他能够在周瑜和诸葛亮中间和。
那么回到实际生活中,喜欢开玩笑的人更要注意。
自己这个玩笑的分寸是不是拿捏得好?
许多朋友圈子里面都有一个是专门被大家开涮的人,那开涮到什么程度?
小子见到的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这个被开涮的人牛叉之后,直接不甩整个以前的朋友圈子的。
如果玩笑开到这个份上,那只能说水平实在太低了。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28 23:30:50 +0800 CST  
“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关于士的意义,这个小子在闲话系列当中多次提到了,那么贤文的作者这里再强调了一遍。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士这个阶层已经消亡了,在经济繁荣的时代,有赤子之心的人很少很少了,这也是好事,说明国泰民安,大家日子都过得滋润,一心搞经济建设,少有仰望星空的人。今天简单一提,无非是说明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群体的人存在过而已。
那么为什么说儒是席上珍呢?
儒家讲礼,多少人喝酒后丑态百出,而有儒在,那么酒桌上就不会落入粗俗,这种现象在酒文化当中很常见。
一般一桌子人喝酒,如果喝到丑态百出的时候,洁身自好的人多半是早早中途告醉离场了的。
在社交场合中,也许有朋友会认为喝醉了真性情,豪爽,但是真性情和出丑是两回事,其实酒席上真醉的人少,醉的总是那么一两个。
然后第二天大家见面都相互说,那天醉得不行了。
其实聪明人多半这时候是心照不宣的。
醉得出丑的人是真诚无伪吗?
答案是否定的。
很多醉得一塌糊涂的人,其实半醉半演,表演家而已。
而真的要找人一起做事,醉得一塌糊涂的这种人根本就不堪大用,因为说明这个人分寸,定力,都太差。
很多人误解以为不喝醉的人就是不实诚,这个其实是对酒文化的很大误解。喝醉的人未必实诚,不喝醉的人未必就不实诚。
当然,朋友相聚不是社交场合的喝酒喝醉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喝的是一个心情和气氛。
“欲知断酒法,醒眼看醉人”很多人都将这句话理解为如果想要戒酒,就在清醒的时候多看喝醉的人的样子,如果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这样,那就一定意义都没有了。
更谈不上去聊的必要。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指的中国人喝酒的目的。
而明白了喝酒的目的,自然喝酒时就是清醒的,在中国,看人有两个场面是最好的。
一个是喝酒,一个是赌钱。
一个人的修养,定力,自律与否,真实的谈吐举止,一喝酒就会全部暴露出来。(有术的人会反其道而用之)
所以为什么叫若要断酒法?
原因很简单,喝酒在社交场合本身的目的是什么,得搞清楚。
当然,没什么社会地位的人,或者已经退休的人,天天约着几个朋友在家喝得酩酊大醉,那是自己高兴。
但是一旦是到正式场合,或者通俗的社交应酬,就一定是醒眼看醉人。
赌钱也一样,因为直面的是金钱,人,很难在财色面前不动心的。作为一个领导,不管是大领导还是小领导,真正要修的一门学问就是如何识人。
刘邦比项羽强,无非也就是强在识人用人上。
很多小管理层的人不懂这个,包括小子之前举的例子,为工作上的事情得罪人而不自知,甚至对方都起了杀心,抛开起了杀心的这个人当年的幼稚和不理智,作为管理层来讲,这个人本身就是很没有智慧的。
有人是吃软不吃硬,有人是吃硬不吃软,有人爱财,有人爱色,有人重面子轻财,有人重财轻面子。
搞不清别人的性格背景,有什么资格谈管理?
为什么很多小企业主的团队难以有凝聚力?
不懂得识人用人嘛,需要尊敬的人,你以为用钱可以摆平。贪婪的人,你跟他谈感情,你这个团队能有战斗力才怪。
宋江在这方面是很有造诣的,对王英这样的色鬼,他有对付色鬼的办法。对待李逵这样的牛,他就用驾驭牛的办法。对吴用这种有抱负没有平台的人,他给他平台。
梁山为什么能够打败高俅童贯?
从人才对比来讲,高俅和童贯的几次人马并不比梁山配置差,差距就在这个帅上面。
而断酒法,是中国识人文化里面的一个代表和缩影。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29 10:19:12 +0800 CST  
@自古英雄多滥情 2015-03-29 22:06:23
睡前再顶一次。
-----------------------------
哈 才发现您是球迷 我也喜欢足球 巴乔球迷 从小就爱踢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5-03-30 16:15:52 +0800 CST  

楼主:冯一楠

字数:229556

发表时间:2015-01-16 19:3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5 13:44:44 +0800 CST

评论数:40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