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及三玄学(南怀瑾先生书籍笔记二)

42、 宋朝欧阳文忠游嵩山时候,问一个老和尚:古人有修行的,可以谈笑风生、坐脱立亡,要走的时候随时就潇洒而去了;为何现在的人做不到呢?老和尚回答:古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乱?今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所以要做到坐脱立亡,要能够除一切恶、做到净身口意三业才行。
43、 身的恶业有三种,杀、盗、淫是身体的行为,现代人都想吃好、穿好、住好、用好的、就是在造杀业;我们一切生活用品都是靠别人劳力来的、每个人都是在盗,淫除了男女之欲、还有过分享受生活等奢华之欲和广义的欲望。口的恶业有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我们无时不在说谎话、日常寒暄最多了、即是妄语,恶口是骂人、不仅是粗野的话、拐弯抹角的骂也是,两舌是挑拨是非、人与人在一起最喜欢讲是非,绮语是俏皮话、油嘴滑舌、不正经的、空话等等。
44、 意识的恶业是贪、瞋、痴(智慧不够、道理不明),是心理思想造成的,贪就有占有的欲望、我们无时不在贪欲之中,比如请人顺便帮个忙就是贪小便宜;瞋就是愤怒、埋怨的心理、怨天尤人,人连老天爷刮风下雨都免不了要埋怨;一个人如果能够任劳还比较容易、能够任怨就很难了,历史上做大事的人都是能够任劳更能任怨、甚至于任天下人之怨而不悔,很多人把冤枉都带进了棺材、历史对他们很不公平的。身口意三业能翻过来就是成就十善业,是学佛的基本行为;能够把身口意三业改过来,就是除掉一切恶、不犯过错。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9 11:00:10 +0800 CST  
45、 能够把人道的十善业做到了,才能修天道,天道修到了才能修声闻道,然后才能修缘觉道,再修菩萨道,最后成佛;这就是所谓的五乘道,看永嘉禅师的文集就知道他也是走的这个路线,中国佛法也是走这个次序,真正学佛概论是《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摩诃止观》、《宗镜录》、《菩提道次第论》,现代人写的概论是“盖论”、吹牛的。中国佛法往往一来就是大乘菩萨道,所以中国学佛之人往往变成了专门吹大牛的;连人道的基础都没有做好,身口意三业都无法净,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真反省。
46、 黄教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论》是走的五乘道路线,是根据印度以为祖师阿底峡尊者所著的《菩提道炬论》扩充而来的,而《菩提道炬论》是由弥勒佛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演化而来的;很多人学密宗却根本不懂这个教理,学个咒子就回去轰隆轰隆的念,真是糊弄糊弄。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9 11:00:36 +0800 CST  
47、 “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认为自己是学佛的人要注意,很多人的心态想只修这一世、以后再不来了,不来是要去哪里?跳出三界、哪里有第四界?小乘罗汉以了生死为目的、以为可以了了、可以不用再来的,其实是不可能的,要向大乘那样不畏生死、敢来入世才能真了生死;定得再久也终究要出定的、非要回心转向大乘不可,佛菩萨都是在三界之中转、化身千百亿以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姿态来教化众生。有人说要度众生,自己家里那几个人都度不了,还度什么众生?做人就要老老实实尽一份心力,能帮到多少就帮多少,如此而已,不敢说度众生。光知道放下万缘、这是消极的,要积极地入世来救人;佛菩萨是不畏生死的,大乘菩萨是智不住三有、悲不如涅槃的,所以菩萨也就是自寻烦恼的人、这要大勇气和大忍辱才能做到。
48、 “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如果光知道念佛、这是依赖的行为,好像念了佛就有佛来救你似的,这也是贪便宜的心理、太没出息了;一般人不肯去研究阿弥陀佛法的四十八个大愿,又认为念阿弥陀佛是愚夫愚妇才会做的事,结果自己搞得一事无成。要么就老实念佛,要么就下工夫去学到阿弥陀佛的发愿;能做到任何一样,都是可以成功的。
49、 “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大乘菩萨行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崇拜,迷信崇拜只是培养智慧的资粮;正信与迷信有时不容易分别,广义的迷信指对一切理不透彻的事、不论是宗教的或是入世的学问等都相信,狭义的迷信是对某一种神、某一种主宰盲目的崇拜,正信是把一切理都透彻了、真正的觉悟了。修行是求正信的智慧,这样的大智慧如同一把宝剑、可以断一切烦恼、能破一切迷惑;修行的次序是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30 11:00:20 +0800 CST  
50、 出阴界入包含了很多佛学的东西,阴是色受想行识这五阴,色包含了地水火风四大、肉体就是四大组合而成,受包含了各种诸如冷暖、喜怒哀乐等感受,想是思想,行是生命的动能、也就是业力(业就是行阴的表现),而一切的根本在识阴、心意识的作用;要跳出五阴是很难的,仅仅是解脱身体的感受就很困难了,生病的时候咳嗽、发烧等都是受阴、要想不咳嗽发烧做不到的,这股业力自己停止不了,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以智慧宝剑破烦恼贼、可以跳出五阴。
51、 所谓十二入就是十二根尘,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透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进入我们的身心,合起来就是十二入;所谓十八界就是六根与六尘相对、生起六识各有一界限,三六合起来共有十八界。真修行人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可以跳出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这才是真正成就了,成就了之后、才能挑负起解救一切众生的重担;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才能解决众生的烦恼痛苦,有这样的气派所以能“以大精进,摧伏魔军”。为什么用大精进而不用大勇呢,因为是永远地求进步,不满于于已有的成就、要不断的进步;如此精进修持,直到成佛境地。
52、 “常求无念,实相智慧”:学佛先要做到无念、即没有烦恼杂想,无念不是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叫死亡,无念是什么都知道、非常清净的境界;六祖说无念为宗、他解释为“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无念是由这两个观念组成的,无念是正念常在、也就是八正道的正思维,得定不是散乱或昏沉、而是妄念清净净念现前的定境界。到了无念以后自然可以见到空性,就有了般若智慧、这是般若实相的根本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实相是无相、一切相皆空。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30 11:00:42 +0800 CST  
53、 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要减少欲,能够绝对无欲要证果的大罗汉才能做得到;广义的欲包括一切,如爱好山林清净、爱喝茶、爱抽烟喝酒、爱文学、喜欢读书等等,凡是贪图就是欲,修行能做到少欲已经很难了。出家人修头陀行是苦修,穿的粪扫衣(捡来的布料拼凑缝制的衣服)、常坐不卧(只打坐不躺下来睡觉)、不三宿空桑(寺庙都不住的),戴着像雨伞一样大的草帽、背着韦陀菩萨的牌子、身前挂个木鱼、背上背个包袱,遇到刮风下雨就到别人家屋檐下躲雨;少欲知足就是头陀行的第一条,无论出家还是在家学佛之人一定要注意,在行为上要做到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这是入世的,不离做人的本位、不舍离世间一切法)、这就是学佛之人的戒律。
54、 中国的儒道两家也是宣扬人要知足,这是东方文化共同的观念;只有知足才能常乐,才能感觉到幸福。古时候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人的,现代的教育受外国影响、目的是为了生活;其实生活也就是做人,但是一味追求幸福变得很短视、很现实,而且幸福也不是能追求来的、幸福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只有自己心理上知足、就永远在幸福中。他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者,比上不足比下余;这就是知足常乐。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30 11:01:08 +0800 CST  
55、 当年四川万县的能源和尚是近代禅宗的四大老之一、与虚云和尚其名,他住在闹市当中的钟鼓楼上、外面是热闹的市场;南怀瑾先生跟禅宗老师去拜访他的时候,他抽着长烟筒,亲自烧水泡茶端给大家。南怀瑾先生跟禅宗老师都很不好意思、连说不敢不敢,他就告诉大家:今天你们来我这小地方就是客人,世法的礼不可废;这就是“实际理地不受一尘(说的是道体真空,得道了的无言境界是万缘放下、万缘皆空),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说的起用、就是有,成佛了也要做人做事、说法等万行门、任何一点都马虎不得的)”,放下就是空、提起就是有的道理。
56、 一般在家人都被称为居士,其实是不够资格当居士的;就是要有年高、有德等条件的。且一般的居士们对出家人有过分的要求,好像出了家的人就要离开世间法;出家当然也要吃饭穿衣的,当于还是在世法之中的。所以,无论出家还是在家的学佛之人千万注意,要“不舍世法”;如果为了想舍离世法而学佛,这想法就已经错了。因此我们要记得六祖说过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57、 “不坏威仪,而能随俗”:戒律是学佛之人的行为规范、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叫威仪、也叫律仪戒,就是现代学校属于训导方面管品行的事;比如衣服要穿戴整齐、人要有人格和风度、处处都是威仪,有些同学从美国回来衣服穿得很随便、说是在美国就这么穿的,你在美国读了几年书、在美国上流社会有朋友吗?美国上流社会的人还是衣冠整齐的,你学到那些不入流的东西、回来说这是美国派头。当年张献忠和李鹞子杀人如麻,杀到四川见到有名的破山禅师,禅师要他们不要再杀人,他们要禅师吃肉、他们就不杀人;破山禅师一听,好、拿肉来、我吃,这就是不坏威仪、而能随俗的智慧表现。不能随俗就不是菩萨道,进一步说菩萨道还要能下地狱、能变畜生去度化畜生道众生;《华严经》说地狱中、魔鬼中、畜生道等等都有菩萨。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30 11:01:27 +0800 CST  
55、 当年四川万县的能源和尚是近代禅宗的四大老之一、与虚云和尚其名,他住在闹市当中的钟鼓楼上、外面是热闹的市场;南怀瑾先生跟禅宗老师去拜访他的时候,他抽着长烟筒,亲自烧水泡茶端给大家。南怀瑾先生跟禅宗老师都很不好意思、连说不敢不敢,他就告诉大家:今天你们来我这小地方就是客人,世法的礼不可废;这就是“实际理地不受一尘(说的是道体真空,得道了的无言境界是万缘放下、万缘皆空),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说的起用、就是有,成佛了也要做人做事、说法等万行门、任何一点都马虎不得的)”,放下就是空、提起就是有的道理。
56、 一般在家人都被称为居士,其实是不够资格当居士的;就是要有年高、有德等条件的。且一般的居士们对出家人有过分的要求,好像出了家的人就要离开世间法;出家当然也要吃饭穿衣的,当于还是在世法之中的。所以,无论出家还是在家的学佛之人千万注意,要“不舍世法”;如果为了想舍离世法而学佛,这想法就已经错了。因此我们要记得六祖说过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57、 “不坏威仪,而能随俗”:戒律是学佛之人的行为规范、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叫威仪、也叫律仪戒,就是现代学校属于训导方面管品行的事;比如衣服要穿戴整齐、人要有人格和风度、处处都是威仪,有些同学从美国回来衣服穿得很随便、说是在美国就这么穿的,你在美国读了几年书、在美国上流社会有朋友吗?美国上流社会的人还是衣冠整齐的,你学到那些不入流的东西、回来说这是美国派头。当年张献忠和李鹞子杀人如麻,杀到四川见到有名的破山禅师,禅师要他们不要再杀人,他们要禅师吃肉、他们就不杀人;破山禅师一听,好、拿肉来、我吃,这就是不坏威仪、而能随俗的智慧表现。不能随俗就不是菩萨道,进一步说菩萨道还要能下地狱、能变畜生去度化畜生道众生;《华严经》说地狱中、魔鬼中、畜生道等等都有菩萨。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30 11:01:33 +0800 CST  
58、 “起神通慧,引导众生”:菩萨能随时其神通智慧,引导教化众生;菩萨度众生就是让众生搭乘自己驾驶的车船、乃至于让众生骑在自己的背上,把众生送到快乐清净的境界,度人的定义是牺牲自我使别人幸福。
59、 “得念总持,所闻不忘”:总持就是梵语陀罗尼、总纲的意思,因此咒语也叫陀罗尼,咒语不用解释、只要抓住这个就可以;大家学佛不能得总持,所以脑子容易昏沉、记忆不好,有定力就是得念总持、记忆和脑力自然就好了,阿难就是修总持法门的、所以能把佛说的法记得一字不差。有的人现在的事都不记得,还想修行道能知前生事的宿命通;要得念总持才能所闻不忘、因为所有的种子都在阿赖耶识中,记忆力也是智慧,这也是戒律、也是工夫、可以拿来考验自己修行。佛是第一流智慧的人才能学得成的,要有悟力和记忆力的;所以打坐修持先要能把脑力健全、悟性要高,不管什么学问、一接触就理解且记得,定力够的人没有总持力不增加的,若是越修持记忆力越减退的、那什么也不要谈了。
60、 “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这一句是对法师讲的,法师负责教化,先要搞清楚别人的根器(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种性,现代教育语言叫做性向)、这人前世带到这一生的脑力和功德力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善根,要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形来解答别人的疑惑、使其走上正路;如果没有善根的可以让他学别的,别的也是佛法啊、一切法都是佛法,看这个人根器适合学什么、就引导他走上哪条路。比如爱唱歌,就教他梵唱、唱华严字母等,唱好了也可以使人入定,这都是方便法;能够说法的,要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来度众生。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30 11:02:02 +0800 CST  
61、 “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十善业道、去恶为善,把身口意的恶业转过来,但是光修十善业道还不是学佛;要净十善道,要善恶两头都不住,达到心净则佛土净的净土境界,才能受人天福报。出家人头发一剃就可以住在山明水秀的地方,即使在都市之中也至少有明窗净几,吃的虽然没有肉、素食也是很好的,这些都是清福、比在家人有福报;洪福是红尘滚滚世间的福气、诸如有儿有女有财富地位等等,其实都是烦恼、福越大气越大,有洪福的人往往享受不到清福、清福是修十善业道来的。可惜有人享受清福却不知人在福中或不懂珍惜、结果消了福报,反而埋怨自己学佛那么多年、什么都没有;这已经很舒服的清福了,怎么不明白呢。
62、 明朝有一个读书人、学问很好但是不去考功名,每天晚上吃过饭、一定烧一炷香一路拜倒门口、然后插在门上,这样叫做烧天香、供养天神;他烧了几十年的天香、终于感动了天神,有一晚天神现身问他有何所求,读书人说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游遍天下名山、一辈子没有烦恼。天神听了说,他求的这个是清福,乃上界神仙之福、不可妄求;要是求功名富贵都可以许给他,他要求的这个办不到的。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30 11:02:44 +0800 CST  
63、 “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劝请诸佛菩萨和善知识多多说法、就是弘扬教化,对别的教化也要随喜赞善、多多鼓励;文字很容易懂,但是其中的意义很深。教化人是很痛苦的事情,特别是遇到愚笨之人更是非常痛苦的;所以诸佛菩萨和善知识们也会有厌烦说法的心理、也需要劝请和鼓励的。古代戒律也有一条,百里之内有法师说法时,如果不去随喜赞善是犯菩萨戒的;因为农业社会人口不稠密、文化不发达之故,现代社会交通发达、到处有善知识在说法、就不能严格遵守这个戒律了,但是一有机会遇到、还是要“劝请说法、随喜赞善”。从反面来说,经文之所以要说这个,也是因为众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众生心理都希望别人去做、自己只想占便宜;所以我们不只是对诸佛菩萨和善知识要随喜赞善,对朋友也要如此,看到别人成功了、取得成绩了也要如此。凡夫常有的心态就是嫉妒、眼红别人的成就,这是不对的;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和地方、就应该称赞,能跟着起欢喜心也是菩萨道,称赞他人又不要自己出钱、为什么不干呢?
64、 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要引以为戒;一般人往往是不但不爱随喜赞善,反而爱批评别人,所以造的口业也特别多。能做到这两句经文说的,果报至少是“得佛音声”、来生声音悦耳;如有的人相貌好、但是很倒霉,因为内相不好、声音破、破了福气,就是前生吝于赞人。有些人相貌一般,但是声音好,成了有名的歌唱家或演员,有可能是前生多念佛来的,更有可能是前生多随喜赞善;佛的音声我们没有听过,但是佛经记载是听了可以使人开悟、心情宁静,这是佛多生累世口德累积来的。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30 11:03:10 +0800 CST  
65、 “身口意善,得佛威仪”:起心动念、外在行为都是佛的境界,自然得到佛的相好庄严,这也是靠功德累积而来的;这些福报要修得,第一要做好人好事、净十善道、修到欲界天人的福,进一步修四无量心、修到色界天人的福,而且不以此为满足,还要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学佛即是这样学的。
66、 “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大乘佛法就是修一切善,这不是声闻缘觉可以做得到的;佛弟子们多半是出家众、专修声闻缘觉,固然少了做恶事的机会,但是离世修行是小乘道、不是菩萨道。大乘之道是积极地修一切善、不逃避,修一切善法自然不免要入世的;能跳进染缸而不被污染、多么难得,所以菩萨修大乘道是难行而行、善上加善、不断进步。以大乘道劝小乘弟子们能做到深修善法、所行转胜的菩萨道,坚持自己心念、毫不放松地行一切善;这样无止尽地修有为法做善事,就是有、不是空。当然不尽有为需要智慧,不是盲目去做的,否则善事可能反而会成恶事;害人利己的事情不要做,利人利己的事情可以做,但是一般世人往往都是拼命做害人不利己的事情、大家自己检查自己和社会上许多的行为看看。
67、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无为是得了道、证得涅槃,空、无相、无作是大乘的三解脱;刚开始学佛以空为基础,无相是不着相、不被现象欺骗,无作是作而不作、一切行为过了就算了。一般人学佛都是以投资、做生意的心理来学佛,根本不是在学佛;全靠佛菩萨而自己不行善、心行不配合,是绝对不会灵的,当菩萨也真难、这个求那个求、一不合愿就变成了怨。无作就是无愿,就是儒家说的行义所当为之事,自己良心觉得应该帮忙的就去做、不需要回报的。大乘菩萨都是入世行善的,知道空但是绝对不入空,空了谁去救世界?无起就是不动心,学佛能够不动心当然很好;但是大乘菩萨积极为善,处处要找善事来做,不会以无起为究竟。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30 11:03:41 +0800 CST  
68、 “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永不寂灭,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无常、苦、空、无我是佛法的基本道理、尤其是小乘佛法的基础,无常就是没有永恒的存在,世间都是苦、没有真正的乐的,一切本空、一切无我的;而大乘菩萨道就要超越小乘的境界。虽然看到一切是无常、但是对于行善去恶却不厌倦,否则会认为既然是作好事也无常、有何必去做呢;不畏生死、以度众生为目的,虽然能观成无我、仍然不厌倦地去教化众生、没有退转的心理;虽然晓得一切法空,入于涅槃而不会永远住在涅槃之中,跳出涅槃清净而做事做人;虽然明白诸行无常的道理,能够远离世间一切所作所为,但是身心仍然在做一切善事;万法归一、归于空,虽然明白本来无所归,但还是以善法为归趣;虽然知道一切生生不已、本来无生,但是宁愿起心动念挑起一切利益众生的担子;虽然已经证到无漏之果,有本事断漏,而不断。
69、 “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虽然明白一切所行皆是空,但是能在空中教化众生、而仍然发大悲心,了解真正的佛法只有一乘、所以不会走小乘的路线;明知世间一切法是虚幻不实的,没有人我、主宰的,本来无相的,但是自己所发的大愿没有完成之前、仍然修六度行福德智慧菩萨道。福德真修圆满了,不用打坐也会得定的;如果只修福德不修禅定智慧的,他生来世福报会很好、功名地位财富等样样都好,但是自己会沉迷这些名利富贵之中而迷失自己。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31 10:56:05 +0800 CST  
70、 “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如以上所说的修菩萨道的人,懂得空的道理而不会被空吞没、就是菩萨不住无为的道理;而且因为具足了福德成就,所以不停留在空的涅槃境界,仍然无止尽的修为善的有为法。不住无为就是有,不尽有为也是有,真正的菩萨是处处是有。;所以佛菩萨是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悲智双运。佛是外道、邪道、魔道、出世法和世间法等一切都懂得的,所以我们不要得少为足、得到一点点很浅薄的知识就自以为如何如何了不起了,懂得越多才能更好的帮助众生。所以佛菩萨们都是忙得很、不住无为,任何众生有所求解脱、佛菩萨都是不尽有为的度众生;因为懂得众生有各种不同的病痛烦恼,所以佛菩萨不住无为空境、而是不尽有为来帮助众生。菩萨道即菩提萨埵、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佛菩萨是最多情最多事的人、大慈大悲要度尽众生;所以也有把菩萨翻译为正士、开士,即开明之士的意思。
71、 “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诸正士菩萨以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撒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摩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佛最后总结说以上这些就是尽无尽解脱法门,你们诸位菩萨应该要学的;来自香积国的菩萨们听闻这些,皆大欢喜,以各种花洒遍三千大千世界来供养佛、供养佛所说的法、供养所有的菩萨们。说完之后,香积国的菩萨们忽然消失,回香积国了。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31 10:56:28 +0800 CST  
十五、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1、 阿閦佛在东方,不是在我们这个太阳系位置;阿字是开口音,在梵文中代表了无量、无尽的意思。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是阿,中国流行的佛教多半是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的校长是阿弥陀佛、首席副校长是观世音菩萨、第二副校长是大势至菩萨;将来阿弥陀佛涅槃了,就由首席副校长观世音菩萨即位,但是还是叫阿弥陀佛,所以念阿弥陀佛和念观世音菩萨是一样的。释迦摩尼佛介绍的东方佛土很多,有药师佛、阿閦佛等等(《法华经》和其他经典都介绍了很多东方佛土);东方佛国都是生机勃勃的,因为东方世界代表生发、西方是代表归宿。这一品介绍的东方阿閦佛、有不动的涵义,所以又被称为无动佛、无动如来。
2、 这时,佛问维摩居士:你要怎么样才真正见如来?维摩居士回答:每个人即是佛,不需要再向外去找;每个人的肉身是四大假合而成的,即是成佛了、这个肉身也不是自己。有人说打坐的时候看见自己的肉身、另一个自己在空中,这还是幻相;修白骨观、安那般那都只是修法、不是目的,修法的目的是要能“观身实相”。所以维摩居士说“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实相本空、智慧悟道,观自己的身体实相是空的,所以观佛的身体也一样是空的。需要注意、佛并没有说他是佛,释迦摩尼只是个肉身。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31 10:56:49 +0800 CST  
3、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金刚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来到了等于没来、去了等于没去、生而无生;维摩居士与佛面对面,他说看佛是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我们观心看自己的念头,也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下一个念头还没来,当下即是;如果要去抓一个空就是不空了,既不是空也不是有、也就是空也就是有,观心就是这样听任自然、安心得很、当下即是。
4、 “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看得见的形象就是色,打坐气脉动、腿发麻等就是把身体看得太牢了、也就是观色;色本来是空的,所以不去观、不去求。“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接下来把受想行识都丢掉,这样才是观佛、才是见如来。“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大殿上的不是佛,梦中、打坐等看到的幻相也不是佛,肉身也不是佛;佛相同于虚空,但是虚空不是佛、虚空只是物理的现象。
5、 “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六入就是六根,大家往往错误的以为打坐就是求切断六根;六入本来不停留的,过去就过去了,不去追求。“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过去就过去了、一切本空,所以不在三界,贪嗔痴三垢也解脱了,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也成就了。“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三明(六通中的宿命、天眼、漏尽三通明)具足,但是通明与无明一样、都是一念;所以,神通与无明是一个东西。“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无相也是有相,不是无相也不是有相;不一就是二,但不是异,不是自己来的、也不是佛菩萨或哪个主宰给的,不是无相、也不执着无相。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31 10:57:12 +0800 CST  
6、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度过彼岸是要去哪一边?跳出苦海是要跳到哪里去?怎么知道乐园就一定会比苦海好?所以,不跳出来,苦海就是乐园、此岸就是彼岸,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而教化众生。“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这几句话是重点,如来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不可以抓住某一个面、某一点、某一端;不以用智力来明白,也不能用意识去推测,如果有一个想搞清楚的念头、则已经是悟不到了。所以《心经》说“无智亦无得”!
7、 “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为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去不来、不出不入”:把所有相对的都打破,没有黑暗也没有光明,没有佛、道、上帝等等名义、本来也没有形相,不是强也不是弱,不是清净也不是脏,不在方位以内、但无所不在,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没有可以开示的、无说,没有布施也不是悭吝,不需要持戒也不会犯戒,不需要忍辱也不会愤怒,不精进也不懈怠,不求定也不散乱,没有智慧或愚笨,没有诚实也没有欺骗,没有来过也没有去过,没有出去也没有进来。“一切言语道断”:总而言之,怎么说都是不对的,真正的佛法是无法表达的、是没法讲的;如果说某佛、上帝、菩萨、人有多么多么伟大,讲得出来的伟大、这个伟大就已经是有限度的了。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31 10:57:34 +0800 CST  
8、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成佛了可以为一切众生福田,福田什么都不是、所以可以种;佛菩萨也不是谁求、谁供养就关照谁,不是这样势利的,真正佛菩萨是无论众生求不求、供不供养、善或恶等等、都会来度众生的。所以不是有取舍,也不是有个相或没有相的。
9、 “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成佛了叫如来、中文翻译得非常好,好像来过、又好像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没有那一个人来过、也没有哪一个人去过、只有现在;佛是无法称量、没法可比的,不是大不是小,看不见听不到,悟不到也不是能知道的。佛是解脱了一切捆缚,被捆缚的就是凡夫、无法解脱;有人说自己什么都放下了,只是看看经、打打坐,这是又被捆起来了、不是解脱。如果有个智慧就不叫做般若智慧,如果说是佛菩萨就已经不是了,如来就在这里。
10、 “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得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就是佛法,一切来了也没有来、去了也没有去;没有什么五浊恶世、烦恼痛苦,没有作没有起,没有生灭,没有什么可怕可以忧虑的,没有可喜的、厌离的,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没有,一切文字都不能表达。佛法就是如此,有这样的观念才是真正的佛法,与这样观念不同的就是邪魔外道;如来是法身、即是形而上的宇宙万有本体,光明黑暗善恶来去等等都是现象、不是那个能生现象的自性,所以一切的现象境界都不是佛。这一段话文字优美、文学境界很高,后世很多名作的诗词都来源于此。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31 10:57:58 +0800 CST  
11、 这段文字最重要的就是“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成佛的境界不是思想、意识、智慧等等可以懂得的;本经翻译鸠摩罗什法师的弟子僧肇、著作的《肇论》中有一篇写《般若无知论》,真正的智慧无所谓智慧不智慧,用通俗的道理来讲就是最平凡的就是最高明的、最高明的就是最平凡的。一般人自认为自己聪明绝顶、无人可比、其实是笨人,因为不肯平凡、不愿意平凡、不甘平凡;真正能够平凡的,就是最高明的人。中国儒家道家乃至西洋许多哲学家,都有类似差不多的道理;这个道理要信、是正信、就入门,《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这个信不是一般宗教的信、那是偏重情感方面的信,佛法的信是理性的信。
12、 禅宗祖师们常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仔细想想、爬到了顶再进一步岂非跌下来了?这话的道理就是要踏实,也是《中庸》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理;最高明的人即是最平实的人,所谓的聪明有学问等等都是人类意识的妄想而已,能妄想清净的非常难。乡下的老太太们往往是最伟大的哲学家,过着平凡的生活非常悠然,但是老太太们认为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的命、认命;反而是知识越多越高的人、不认命,即是信佛、修道也是功利主义,想得升官发财、长生不老等等利益,如果得不到利益就埋怨宗教不灵。维摩居士这里讲什么是佛,把所有相对的、各种现象都否定了,最后我是不增不减、很平实的,就接近如来的境界了;但是说境界又着相了,一切境界都是又都不是、不取不舍,了解了这一点,才可以继续读下文。
13、 这时,舍利弗就问维摩居士是从哪一个世界隐藏没,而投胎到这个世界来的。维摩居士问他,你所学的佛法道理之中、有生有灭吗;舍利弗回答,真正佛法没有所谓的生或灭。思想就叫生灭心、是有生灭的,念头也是一个有一个接踵而来的、有生灭的,所以不要把有、无当成真有或真无;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要能在这个境界上看清楚了、这就是学佛的根本道理。要明白根本是什么都无法把握的,心境自然就平静下来了;这就是学佛的正路,做如此观者是正观、非如此观者为邪观。如果想求个什么咒语,找个什么稀奇的法门 ,都是在妄想、这是求生灭法;佛法是非生灭法,言语断道还有个什么咒?还有个什么法门?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31 10:58:22 +0800 CST  
14、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佛法的法代表一切物、事、理,是个综合的代名词;如果诸法没有生灭,为什么你还要问我是从哪个世界灭了才生到这个世界?太阳到我们这个阎浮提世界是因为要给这个世界照明、消除黑暗,大乘菩萨也是因为要来教化众生、帮助众生消除烦恼黑暗才转生来我们这个不清净的世界;但是,大乘菩萨们不会被众生的愚痴黑暗所污染,随时随地都在解脱之中,用智慧的太阳来消除众生的烦恼黑暗。要注意,灭烦恼暗即是我们学佛的目的。
15、 这时,大家都很希望能够见见妙喜世界的无动如来机器菩萨声闻之众;佛知道了大家的心意,就对维摩居士说“希望你可以把妙喜世界的无动如来和他的弟子们,展现给在场的大家看看”。于是维摩居士不离开座位,把妙喜佛国上至阿迦尼吒天(色界天最高的有顶天,超过了有顶天就是无色界;有顶天的天主是大自在天,穿白衣、有三眼,是观自在如来的化身)、下至水际,像抓把陶土一样截断、犹如拿着一朵花一样把拿到了这个世界来;让这里的众生可以由三道宝阶(三道宝阶是从我们这个世界连接到忉利天的;据说释迦摩尼佛的母亲在生下佛之后,即去世、成为忉利天的天主),登上忉利天去看妙喜佛国。佛经上形容一切世界的边缘是铁围山,我们可以理解是由矿物所构成的;妙喜世界的铁围山围绕的有河流、海洋、高山,世界的中心是最高的须弥山,世界中有日月星宿和天龙鬼神、梵天等的天人和宫殿,也有菩萨、声闻众、人世间都市村庄和男女老幼,无动如来和菩提树、妙莲花等等,都能在一切世界作佛事的。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4-02 10:56:53 +0800 CST  
16、 当维摩居士把妙喜佛国抓起来的时候,妙喜佛国中得了神通的人立刻感觉到了,就问无动如来是谁把我们这个世界抓起来了,要无动如来赶紧来救救大家;无动如来告诉大家不要慌,是维摩诘居士在施展神通、请大家过去。妙喜佛国没有神通的人,仍然感觉不到有任何的异样;妙喜佛国被端到我们这个世界了,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妙喜佛国也没有变得比较狭小之类等等。释迦摩尼佛就招呼大家来看:妙喜佛国世界庄严美丽,当地菩萨的心地清净、没有污染,弟子们的身心清白干净;所以妙喜佛国才有这样庄严的净土,这个不动的境界就是《楞严经》说的“妙湛总持不动尊”。佛告诉大家如果想得到这样的清净境界,就要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无动如来所行之道,即是“菩萨行净,弟子清白”。
17、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摩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那由他是很大很大的数目单位,看妙喜佛国的净土美丽庄严之时,这个世界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大彻大悟了,发愿要往生妙喜佛土;释迦摩尼佛就为他们预言,说发了这个心一定可以如愿往生那个国土。这时,维摩居士就把手一放,妙喜佛国就回归原位了;全部过程之中,无动如来没有向谁说法,妙喜世界和我们这个世界众生也没有交谈,很多人一看到妙喜佛国就开悟了、妙喜佛国也因此功德圆满了。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4-02 10:57:17 +0800 CST  

楼主:妙化2020

字数:495705

发表时间:2020-05-02 17:48: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8 11:55:36 +0800 CST

评论数:12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