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及三玄学(南怀瑾先生书籍笔记二)

28、 “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饶益指充分的、尽量的意思,不仅仅只是利益;这第一个修行方法在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处处都有,所以说东方早有古佛了、这也是佛经上的话。中国文化“为善不求人知”,若是被别人知道了来恭维,就会消了自己的善业和福报,叫做积阴德;“为恶不畏人知”,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错误,好纠正自己。第二条修行方法即是戒律、像是规范道德行为的法律,法律是由法理而来的、即法律的哲学道理而来;之前讲的十善法是戒、现在讲的八法也是戒,我们看经文就等于在念戒,如果接受了佛法教育而依此改正自己的行为就是受戒。英雄是把自己的理想、烦恼建立在别人的身上,圣人是把天下人的痛苦、烦恼自己挑起来、就是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
29、 第三个修法,有了功德自己不占有,都布施出去、即回向;《道德经》说的“为无为,外其身而后身存”,都是在讲回向的道理。第四个修法,看一切众生平等、尽量谦虚,如果傲慢的话就是有了障碍;尊重任何一个人如同圣贤一般,这也是儒家、道家所宣扬的道理。第五个修法,深信所有听过的大乘经典,虽然有些道理以前从没听过,但也不会怀疑。第六个修法,不看不起小乘道,因为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大乘不过是小乘的范围扩大而已。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6 10:56:19 +0800 CST  
30、 第七个修法,无论出家或在家人都要不嫉妒别人受供养、别人得意;古语“一家饱暖千家怨”,所以儒家的道理是人不敢自己太富贵,自己发财了会被人眼红、嫉妒,自己穷也没有人会同情,这是一般众生的心理,也就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是深山有远亲”的现实事情。学佛修行之人要改变这种嫉妒、眼红他人的心理,自己有什么好的要谦退、不以此为荣,要在这样的心态中修行;现代人往往说为了某个事情值得骄傲,这个不通的中文翻译,勉强来说值得自豪还差不多,中国文化说值得自己骄傲的、是狗屎心态。
31、 第八个修法,修行人要“但观己过,莫论人非”,真学佛之人只是反省自己、要求自己,一心一意修一切善行、完成一切功德,不去谈论别人的过错。这八个修法能成就了必定往生净土,但是无始以来的业不见得就消完了;因为这只是成就大菩萨行的基本大法,这八法成就了也就是守了大乘的戒律、不会有修行的病态,所以临终是必然能往生所发愿的佛国净土。当时,百千天人听到这里都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6 10:56:29 +0800 CST  
十四、菩萨行品第十一:
1、 研究佛经有一个观念,每一部经、每一品都有题目,把每一个题目连起来就是全部佛法;本经讲到上品的香积佛品是是一个高潮,全经有好几处高潮迭起,大家要注意搞清楚。现在这一品是讲大乘菩萨应该如何修行,用全经用很多故事、比喻、直说、问答等等来说明佛法的修持。
2、 大部分同学还在维摩居士那里,佛还在庵罗树园;这时忽然庵罗树园变得无比庄严、变大了,一切都发出金色光。阿难觉得很奇怪,就问佛为什么有如此祥瑞的感应;佛告诉他,是因为维摩居士和文殊师利菩萨带着大众要来这里的缘故。维摩诘居士用神力把他房间所有人和师子座一起,放在他的右掌之中来到佛所;然后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这是古代的礼仪),其他随同的所有人也都纷纷下座向佛行礼之后立在一边。佛按照一定的礼法慰问大家,之后请大家再各自坐在各自所座的师子座上。为什么佛过世之后,古今中外的佛弟子、后世修行人达不到这样的神通?这个事情代表很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与菩萨行有关;我们不要把这些当成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当做是神话来看,在此不作结论、希望大家去研究。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6 10:56:53 +0800 CST  
3、 维摩居士以神通力向上方走,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一粒沙等于一个佛的国土、一个佛国土是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用现代的光年概念,也无法讲清楚具体是向上走了多远。在那么远的上方世界有个佛土叫众香,有一位佛名号香积,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位佛还是存在的,当时讲经距离我们现在已经两千多年、在佛看来只是一弹指的事情;那个世界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阿弥陀佛的国土和香积佛的国土等都是超出三界的,所以那边的境界是殊胜的。唐宋以后诗词之中常有“香积厨”这个名词,指的是人家厨房、尤其是寺庙的厨房,香积就是本经所说的香积佛的国土。香积佛国土的香,不是我们这个世界、以及十方一切诸佛世界或神人的香味可以比的;这个不是我们容易了解的,因为我们人类都很臭、只是闻惯了我们自己不觉得,所以要斋戒沐浴之后才敢做最恭敬的事。香积世界没有小乘人、也没有声闻众阿罗汉,只有清净的大菩萨众,香积佛亲自为他们说法;香积世界的亭台楼阁都是香做的,走路、打坐的地方以及园林等等都是香,那边食物的香气散布到十方无量世界。
4、 维摩居士现神通,在他房间的几万人立即看到香积国的景象,见到香积佛和他的弟子们坐在那里吃饭;上方世界诸天神们都已经发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只是还没有证佛果,他们都叫做“香严”、都在恭敬供养香积佛和诸位菩萨。我们这个世界供养长辈、众生、佛菩萨的物质是衣服、饮食、汤药、卧具四种,最上品的供养则是法供养;法供养就是每一部经典经书最后一句“依教奉行”,即依据佛所教我们的、很诚恳很精进去实行。维摩居士故意问他房间的众菩萨、哪一位可以上去拿一下香积佛在吃的饭,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大菩萨都故意不讲话、配合维摩居士来教训小乘罗汉们,这一下小乘罗汉们不吱声、没人可以去拿到饭;如果想修到不吃饭的境界,要真正入定达到不需要段食和触食,只有思食和识食的境界。我们写信给长辈、地位高的,跟自己也没什么特别的关系,不是诸如亲戚、长官、师长等的,自称自己为末学;如果是外出参访善知识,可以自称学人某某合十、或顶礼,且对于任何人都不轻视、才是真正尊重任何人。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7 09:58:16 +0800 CST  
3、 佛问舍利弗这次去维摩居士那里,看见大乘菩萨修到的自在神力,说说他的看法;舍利弗说自己亲自看到不可思议的神力是“非意所图,非度所测”,即无法用世间的思想和知识来研究、议论,这也是点题、告诉我们用普通人思想意识是不能贪图得到的、也不是我们的知识范围所能够推测的。这时阿难就岔进来问佛:现在闻到一种从没闻过的香味,是什么香?佛告诉阿难是这些来访的菩萨们身上发出来的体气,舍利弗就碰了碰阿难说自己身上也有这样的香味、阿难闻了之后问这香味哪来的;舍利弗就告诉阿难是维摩居士用神通从上方香积国佛土讨来的饭,分给大家吃了之后、大家身上就有了这个香味。阿难问维摩居士,这个香味能在身上保留多久?维摩居士告诉阿难,等这个饭被人体完全吸收了、香味就没有了。阿难又问在人体内这个饭,要多久才会完全消化吸收掉?
4、 维摩居士告诉阿难:普通人吃了这个饭,要七天七夜才完全消化;声闻境界的(指修小乘路线,如修头陀行持戒严谨、只顾自己修行不管大乘功德的人)已经有了修持但是没有证果的人,这个饭要到他证果的时候才会消化;已经证到初果或二果、三果、四果罗汉的人,这个饭要到心解脱了才会消化。这段文字有好几个问题,一是修道境界越高的,这个饭越持久;一是已经正罗汉果的人,要得到心解脱、饭才能完全消化。有定力、念念清净在空的境界就证罗汉果,比如学道之人可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还虚才是真证到空,所以四禅八定是大小乘乃至外道都非修不可的、但不要以四禅八定为究竟;能修到四禅八定种种不同的境界、究人天之际超出欲界乃至色界天就是证果位,但是不一定的佛法的究竟。另外,有些学佛之人心已经得解脱,但是定力工夫不够、修持不圆满,也无法证果。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7 09:59:33 +0800 CST  
5、 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学佛了,偶尔行点小善就是发心了,发心不是去化缘修个寺庙、造个塔、捐点钱;发心是动意、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心得解脱、一念之间顿悟是初发心发意菩萨,初发意菩萨是脉解心开、还要真正修到明心见性、同时发起大慈大悲心,做人做事乃至任何一个很小的行为、都是舍己利人的。所以学佛的人要自我反省,往往学佛之人比不学佛之人还要自私自利、与慈悲心背道而驰;所以真正法慈悲心很难的,要明心见性见到空性、一定会同时发起大悲心。本经说没有发心的大乘菩萨,要等到真正发心了,这个饭才能消化;已经发心见到空性开悟的菩萨,要到第八不动地、得无生法忍之后,这个饭才消化;如果是八地以上菩萨到了无生法忍的,要到了一生补处境界,这个饭才能消化。
6、 一生补处是什么?比如弥勒菩萨这一生在欲界天的中央、兜率天做天主,世间的五欲享受兜率天都有,兜率天的外院有天人享受的五欲之乐;兜率天的内院是个大禅堂,弥勒菩萨在内院主持禅堂、说法。所以很多人(例如近代的太虚法师、台湾汐止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都发愿死后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其他地方,而是要往生兜率天的内院,跟着弥勒菩萨下次来这个世界修行、一定成道。所以一生补处就是这一生过了,下一生就来当教主、即成佛。
7、 维摩居士举例说世间有一种仙药,有人吃了身上所有的毒都消了、病都好了,药力才会消退;这个饭也是如此,能灭除一切烦恼、毒,然后饭才完全消化。道家也有说,有一种天元丹(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是人元丹,靠药物提炼的是地元丹)是上方世界来的,吃了天元丹可以立地成仙,等于维摩诘经中所说的香积佛国的饭。佛法也有类似的修法,但是用凡夫的意识来企图、以凡夫的心量来测度都是没用的;因为这不是小根小器、小功德人,所能够达到的。阿难听了之后,感慨对佛说从没听过这样的事情、一碗香饭居然可以做佛的事业;佛告诉阿难就是这样的,真正的佛法不是呆板的固守一个方法,不同的佛国世界用不同的方法作佛事。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7 10:00:10 +0800 CST  
10、 这一品是讲因地、说明如何修持才能得到佛果,现在这段说什么是作佛事;一般人理解作佛事就是诵经、放焰火、水陆道场、持个咒等等,本经告诉我们这些都是为佛法佛教而作的事,真正的佛事包括了太多太多的世间法、出世间法,我们不要偏执于某一种方式方法、排斥其他的方式方法,佛告诉我们、一切皆是佛法、只看每个人的智慧从哪里透入。《华严经》所讲的佛事比本经更多很多,乃至于佛有时还被叫做神仙、猪仔、神、上帝等等化名。
11、 佛土(读度)就是佛的境界,《阿弥陀经》形容其极乐世界的种种好、非究竟法,佛土真正的美丽是人世间的观念所没法理解的;但是为了能够让我们众生可以理解那里到底有多好、所以用了我们人世间认为最好最好的一些形容而已。佛土是一切佛菩萨的共业所造的,每个佛的境界不同、则教化和成就不同、佛土个个不同,这个原则要把握住了;我们这个世界则是我们众生共业所生,共业的问题暂时不讲了。要了解释迦牟尼佛如何介绍阿弥陀佛佛土,就要研究《法华经》、《大宝积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比如我们说的五方佛在《大藏经》中有一部《千佛名经》中讲的很清楚。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念,介绍了阿弥陀佛等很多佛土,没有说他自己了不起、大乘菩萨第一条就是不自赞毁他;而我们往往只念阿弥陀佛而不先念释迦牟尼佛,现在很多人连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都不理了、如此忘本连人都够不上还能成佛吗?
12、 有的佛土清净、寂寞无言,学佛之人真达到绝对清净的、很多都难免会害怕;所以能够真正享受清净、寂寞的人,才可以学佛。如何才能做到寂寞无言呢?苍雪大师有诗曰“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没有烦恼、没有事,苦乐、是非、善恶等心声都没有了,才是寂寞无言,而不是嘴没有说话而已。“无说无示”是没有任何表示,无识是没有意识作用、这是第六意识之识,无作是没有五遍行的作意了,不管修净土、密宗、禅宗等等法门的能做到这样就是佛境界;无为而作佛事、佛的清净法身现前了,这也是禅宗开悟的境界、就是真净土、心的净土。威仪也就是生活态度、生活的行为,归纳起来就是行住坐卧四大威仪,一切做出来的行为没有不是佛事的;寺庙里的五百罗汉每一个姿态都不同、表示每个姿态都可以入定,如果只能在一个姿态之下入定那也不叫入定了,真的定是无处不定、所以叫“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7 10:00:52 +0800 CST  
13、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学佛就是为了破除魔障、佛法就在魔法中,罗汉在中文的意义是杀烦恼贼;人生四种魔“烦恼魔、阴魔、死魔、天魔”,人生到处都是魔、随时随地都有烦恼,魔就是磨炼之意。贪嗔痴慢疑都会起烦恼,贪图名利、长寿、学问、学佛等等贪的目的办不到就会起烦恼;阴魔则是色受想行识这五阴魔,受阴魔是身体上的感受,肉身的病痛等就是色魔,思想停不了、妄念空不掉就是想魔,即便思想感觉空掉了、但是生命生生不已流转的力量仍然不停就是行魔,思想的最高境界、识阴也是魔。人从生下来就是在走向死亡,这就是死魔。天魔是欲界天中他化自在天的天魔,神、夜叉等都是他化自在天的天魔;在《大宝积经》中讲的很详细,自己每天做工夫的时候、如果知道遇到哪种境界是哪一种天魔,只要叫这个天魔的名字、要他不要啰嗦、他就不来了。
人有了名望地位之后就有很多人来攀附,这些人就是他的魔;有的人修道刚有一点进步就出岔子、见解上就会有偏差,这都是四魔的障碍;魔不希望我们成道,要我们跟他玩,如果不跟他玩他就不高兴、就要发脾气了,如果跟魔滚作一堆、魔就对其很好,所以说多情就是魔、解脱不了。因为有这四魔,就在一念之间产生八万四千烦恼,一切众生的生命劳累得不得了、就是烦恼魔;以佛法来看,人的生命、世界的历史、社会的进步繁华等都是烦恼魔造成的,今天人类科学昌明、经济发达、都是烦恼魔所造的。所以佛法就在魔法中,佛道就是魔道中,能转烦恼就成菩提;成功就是磨炼、失败更是磨炼,只要有点本事的人就会遭人嫉妒,连佛和耶稣都遭嫉的,这也是佛法的道理。
14、 “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学菩萨道的人如果懂得了上面所说的道理,看见一切净土不以为喜(不像有些人,做了一个好梦就乐得不得了,这太小喜了)、也不贪求这境界;更不会自以为自己道行高得不得了了,能够平等视之,即《金刚经》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如果看到不净佛土,也就是看到不对的人、不合佛法的事,心理不要有不欢喜、不用忧愁、不觉得是障碍、也不埋没这些,平等视之;尤其是学佛之人、想做领导的人,更要养成这种态度。只要对一切恭敬、平等视之,就是生清净心,就是“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一念不生;清净心是既无欢喜、也无悲哀,不是昏沉、散乱,平平静静就像八月十五的夜里、一轮明月当空照万里无云万里天、清凉自在,到了这个境界就是大乘入门了。大家想知道自己学佛到了什么程度,随时随地查看自己清净心到什么程度就知道了。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8 10:47:45 +0800 CST  
15、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智慧无若干也”: 诸佛的功德是一切平等的,因为众生习气、业力不同,所以佛为了教化一切众生而不得不用各种方法、各种姿态来教化,所谓不垢不净、现各种不同的佛土。各个佛都有佛土、也都是各个不同的,我们看见一切佛的国土有种种不同、但是虚空都是一样的;环境不同,等于我们每人业力不同、修行的境界也不同;如果执着一定要从某一个法门进入才是佛法、其他不是佛法就错了,要理解佛土各个不同的道理、就要了解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虚空自性只是一个、起用各有不同而已。
16、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等同”:十方三世诸佛代表空间和时间中有很多佛,十方代表空间,三世代表时间;如果说佛法是无神论、是绝对很严重的误解,可惜很多学佛之人都附和这种讲法。说佛法是多元论或多神论的也是误解,真正的佛法是一元论、这也是一个哲学的代名词而已;所谓多、是讲起用的现象、宇宙万有现象的各个不同,但是万有功能就是一体。我们欲界众生才有肉体、有血有肉的,色界的众生只有光色,无色界的众生还是有个体的存在、但不是光色更非我们这个肉体的样子;每个佛也都有其色身,在佛法里所有三界众生不管是哪一种都称为色身,生命个体的存在是从大我中分化出来的小我身体。色包括了两层意义,一方面指肉体生命是四大假合、属于色法的;一方面也包括了光明之色,有成就的人的色身自然就有光、这是色身的光。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8 10:48:09 +0800 CST  
17、 比如禅宗讲的大彻大悟,大部分成的是法身之佛、明心见性,法身还没有起用的、因为肉身还没有转;悟道了要转这个肉身、转成毗卢遮那佛所代表的光明色身,就是这一千年来都没有成就光明色身的人。肉身死后没有腐烂、还不能算是色身成就,仍然是发生成就的一个附带作用;色身成就的修行者,生时自然有六通,走的时候不用烧、化作一道光就去了,借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散而为气,聚而成形”、色身成就了自然能脱胎换骨。
每一个佛的色身都不同,但是成了佛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个字归纳就是相好庄严;对于修行人来说这就是考验,不要说成佛、就是到了小乘罗汉果位的相貌都会转变的,罗汉的相貌四个字归纳就是“清奇古怪”,清就是不俗气、奇就是奇怪、古是古老、怪是怪相,所以有了阿罗汉的成就也是脱胎换骨的、这不是空谈理论就可以的、是实际工夫。学佛之人修持多年,生理和心理没有一点改变的,特别是有些人满脸苦相、脸色拉得很长让人都不敢看更加不敢亲近的,这些就不对了;修持的人即是有一点点成就的,也会无形地影响旁人、让人觉得其可爱可亲,自然而然会起亲切感或是庄严感,这就是功德、是工夫成就而累积起来的。儒家形容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样子很庄严、有点令人害怕,但是一和他接近就觉得他很温暖慈祥;所以有道的人,色身一定转变了的。
18、 威不是让人害怕、是威仪,是生活的仪态;种性是个性,成佛的人阿赖耶识变了、种子都是慈悲,每个佛的威相都一样。凡夫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每个人的层次都不同,每个人的定力和智慧也不同;但是成佛的人,却不会不同的。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种不共法、大慈大悲、威仪、寿命、说法教化,都是为了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这也是一切佛出现世间、教化众生的目的;佛出世是为了众生而来的,佛必须取得跟我们一样的肉身、说我们一样的话语来教化我们,当佛出现在哪个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把那个世界变成净土的。具诸佛法、悉皆同等是指本体只有一个、形体不同而已,诸佛菩萨为了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形相会有种种不同;但是其所得道的成果是一样的,色身、威相、种性等等有各种成就。
想知道自己开悟了没有、很简单,看看自己色身转了没有、形相习气改变了没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成就了没有,佛十力、四无畏具备了没有,十八不共法知不知道,慈悲心发到什么程度了,威仪到了什么境界,对自己寿命有没有把握,说法是否能够辩才无碍、于法自在了,能否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这些都是成佛的一万分之一来对自己修行的测验、也是很好的尺度,这样自己就不会骄狂,自己也可以明白还差得远呢。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8 10:49:07 +0800 CST  
19、 “是故名为三藐三菩提,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成了佛的人有十种名号,本经只是说了这三个重点。三藐三菩提是正遍知,悟了性空则智慧自然来了、身都知道了,成佛境界就是一悟千悟、一通百通,就是正遍知、就是三藐三菩提;所以修行功力进步一点、智慧就开发一旦,如果越修反而对于世间法越笨、那绝对是错了。多陀阿伽度的中文就是如来,无去也无来、不生也不死;佛陀就是佛、觉的意思,用教理解释来讲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叫做佛,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清醒、佛是永远清醒没有散乱没有昏沉的。有人打坐看到鬼啊怪啊菩萨啊等等,因为脑子糊涂、昏沉的时候才会出现境界,很多人把这些昏沉中的境界(在唯识中叫做独影或带质境)当做是神通,等几十年看他的果报一定很惨;佛法是平实的,就是真正的清醒,能够心理不起分别、不动念就万法如一、就是悟道的境界。
20、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佛告诉阿难,如果要我把怎么样才是正遍知、如来、佛的境界详细告诉你,纵然是你的寿命跟这个世界劫数那样长;说一劫我也说不完、你也接受不了也不会懂也不会相信的。“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进一步来说,假如一佛国土中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每个人都像阿难你一样学问渊博、记忆力强;就算把所有众生的智慧加拢起来、寿命和这个世界的劫数一样长,我也不能把佛悟道的成就境界说得完的。阿难是佛弟子中多闻第一、得念总持 ,就是学问渊博、过耳不忘;咒语的梵音是陀罗尼、就是总持的意思,咒语的每个声音都包含了非常多的意义、所以是陀罗尼。所以学佛修道之人,如果记忆不行、读书也不行,是不得其总持,如果还说自己是修行人、那是自欺欺人。
21、 “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一切悟道的人的大彻大悟之境界,一般人总是以推测的心理去理解;佛都没有办法来告诉没有悟道的众生,悟道之人的境界是如何无量无边。成佛之人的智慧不是用脑筋可以想的,用脑筋想的是凡夫的聪明、类似于用机器压榨出来的东西、只是知识而不是智慧;真智慧是如《中庸》所说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即不用思想而自然来的。得道之人辩才无碍,写文章、说话是滔滔不绝而轻松自如的,如果还要去想那就是辩才有碍的、不空灵的;所以说佛的智慧辩才不可思议,不是凡夫境界可以想象的。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8 10:49:39 +0800 CST  
22、 “阿难白佛言:我从今以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阿难听了之后跟佛说,自己以后再也不敢自认学问渊博了,阿难此时还没有悟道、只是佛学的常识非常渊博;佛也说过初地菩萨不晓得二地的事、二地菩萨不晓得三地的事,也就是说自己没有真实到达那个境界就不会知道、不敢去乱加猜想,就是不可思议。
但是,佛告诫阿难说:不可以起退缩的念头,我只是说你在声闻弟子中学问、记忆最好,不是说你在菩萨境界中最好、菩萨境界不是你可以想象的;读经典要把自己的心情放松,要是自己能够心心相印、自然看起来就很轻松了。佛说这些话是因为我们在修持之中,尝尝会起退悔心,想到佛法那么高深、不晓得自己何时才能做到,而觉得没有希望、从而不再努力、精进修持;世界上一切有智慧的人要推测、想象、测量得道菩萨的境界都是做不到的,如果乱推测的话就是谤佛、是犯了大戒的,等于一个小孩子去妄想推测大学教授的境界是无法做到的、只是污蔑了人家而已,非要自己实际修到那个程度不可、只凭想象是不可能的。所以佛再三提醒阿难,不要去推测佛的境界,自己要实实在在、老老实实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地去修持;而且要阿难不要再打岔来问大乘菩萨境界的问题了,维摩居士所表现的神通是一般学小乘的声闻、辟支佛花千百万劫也办不到的,现场这么多的客人还没有招呼。
23、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图、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香积国来的大菩萨跟佛说,我们从上方世界下来,对这里的第一印象很差、看不起这里,现在觉得非常后悔、责备我们自己为什么有看不起别人的心理;现在这个心理已经没有了,因为我们现在了解到一切佛的教化方便手法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为了教化某一类不同的众生、所显现佛国的环境就会不同。这些大乘菩萨们当着众人坦承自己的错误、发露忏悔,忏悔就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佛回复他们,准许了他们的忏悔。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8 10:50:09 +0800 CST  
24、 “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这些香积国菩萨请释迦牟尼佛也传给他们一点佛法,让他们带回上方世界,同时也可以念着如来的教化;当念如来是一语三关,如来是佛的称号之一,如来也有好像来过之意,如来又是心心念念有佛之意,所以这个翻译含义深远而丰富、不像现在的翻译自己都搞不懂到底是表达了什么意思。
25、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为无尽?谓无为法”:佛告诉大家怎么修持解脱法门,佛法归纳起来就是有为法和无为法。学佛是智慧之学,再复杂的环境也能化成祥和、心中的烦恼也能解脱;不要学佛之后,反而欲望变得更大更多,又想求菩提、又想祛病延年、又想佛加庇功德、又想佛菩萨保佑自己升官发财等等。念咒、参禅、练气功等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有个方法在修、有所求的有为法,但凡世间法、宗教、哲学、科学等等都是有为法,只要自己心中一想、就是有为法,没有悟道之前都是有为法、尽就是有为法;有为法学到了底就证到了无为法,真正的空要有为到了极点就是无为、有到了极点就是空,但是如果守着一个空、清净的境界则是转回了有为法了,佛法最高是空、是无为法、也就是涅槃。所以一切声闻众、大阿罗汉乃至菩萨,在没有证得菩提、没有成佛之前,所有的修持都是有为法;一切禅宗、密宗等等修持法都是加工的、都是加行法、都是助道品,真在的道是“了无可得”。
26、 “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为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身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出家人承担的工作是绍隆佛种、把佛法的种子传承下去,在家弟子人物就是护持正法;当然真正的修持是不分出家或在家的,传承佛法的种子和护持正法也是不分在家或出家的。比如寺庙的韦驼菩萨在中国是大护法神,很多出家大师也是一样挑起了护法的责任,只要能弘扬佛法、宣扬正道的就是护持正法;有为法起行时为了护持正法、自己的性命也不管、遇到灾难宁可为法而死的,活着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在作善事、种善根。很多人以为作了善事就立刻会得好报,这是不可能的;大的、好的报应是种在阿赖耶识的根里、是未来的福报,所以因果报应是个很大的问题。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8 10:50:36 +0800 CST  
27、 有时候社会上有些人非常坏,但是财富或寿命都很好,好像坏人并没有得到恶报似的;这是他过去生的善根所带来的的善报的也没有受完,所以他这一生的果报是好的,而这一生所造的恶也要到他生来世受报的。放下屠刀是放下杀人如麻的刀、是放下杀人的权利和本事,有做坏事的本事却能够不作坏事才是善人、才可以立地成佛的;人聪明一点就往往会去做坏事,一般人往往对于自己的认识不清楚、往往自认是好人,对于别人的认识也不清楚、所以就以为没有因果报应。因果不是那么现实、当即就能体现的,不是买股票做生起、马上就有体现的;因此修菩萨道的人不求善报,所以他种诸善根才无有疲厌,不会计较是否是得到了好报、所以也不会有心理上的疲劳或厌倦。
28、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真学佛的人志向常安住在方便回向,方便即是随时随地地用各种方法,回向就是布施;所以真学佛之人,要先训练自己有这个思想,思想习惯了慢慢变成行为。要注意安住这两个字,是心理乐意布施、安心于这个行为、做这种方便回向;因此学菩萨到的人,求任何一种修行的方法都不会懈怠、马虎的。文字说的很容易懂,但是真正做的时候就很难了;儒家“程门立雪”的故事说的是不懈,禅宗二祖向达摩祖师求法的经过也是不懈,玄奘法师远赴印度求法、徒步走过大西北沙漠地带等等那种艰苦真不是我们能想象的,这些都是不懈。说法无吝也很不容易的,中国很多人习惯总是要留一手、重要的地方留着等考察考察后再做决定,很多古代学拳、学医、学技艺等等师傅都悭吝地留一手、到后来什么都没有了;说法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布施的心态去做是很难的。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8 10:51:01 +0800 CST  
29、 “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以上这些行为都是学佛之人供养诸佛的行为,供养就是以身行佛道、奉行佛菩萨的教导;诸佛菩萨都在人世间教化众生、但是不受生死的拘束,我们不认识、他们也不会说。所以如果是为了跳出红尘而学佛、这从根本上就已经错了,因为真正成就的人不怕生死、不畏苦难、反而是去苦难的地方教化众生。“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末学,敬学如佛”:学佛之人尤其是当善知识之人应该特别注意的,在世间被人看得起或是看不起都不会在心理因此有忧愁或喜悦、一味清净而已,对于没学问或没有学佛修道之人也不要轻视、而且要像对待佛一样尊敬。这经中所有讲的不但是学佛之人的行为,更是学佛之人的戒律,并非只有律藏之中才有戒条的。
30、 “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着己乐、庆于彼乐”:学佛之人对于在烦恼痛苦之中的人要去帮助他,让他因此而发起正念。小乘路线的人向往或喜欢清净的地方修行、想出离世间逃避人世间的痛苦,真住在山里的孤寂和湿气等等未必就受得了的;大乘菩萨道则是偏要在红尘之中教化众生,不耽着于自己的快乐幸福、而且庆幸别人能够得到快乐幸福。
31、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打坐入定是修行的第一步,真正入定了是进入大喜乐中、身心完全解脱而清明,这种禅定的快乐不是凡夫可以想象的、要入定的罗汉出定去济世救人他是做不到的,罗汉对于禅定的执着类似凡夫嗜好喝酒一样、太舒服而不愿意摆脱出来;但是常常入定而不入世利人利世、是犯菩萨戒的,菩萨道不是追求自利、而是入世济世救人的。有些人只管自己修行清净,嘴上说要发心、实际是资管自己不管别人,这就是小乘道。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9 10:56:41 +0800 CST  
32、 “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菩萨道的人不想跳出生死,在生死之中犹如在园林之中游玩一样。如文学名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不过是寄旅、过客而已,能有这个观念的也算是菩萨境界了;如果我们懂了佛法,再去看任何一篇文章、小说都是佛法,这些文学句子就是哲学、佛法,几句话讲完了苦、空、无我。现代人从白话来入手学佛、工具不对,开启不了古代文言文的锁;学文言文的人看古文看白话都行,犹如万能钥匙、什么锁都能开。
33、 “见来求着,为善师想”:看到别人有求于自己,不管来找自己借钱还是帮忙等事情,都要把他当成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中国文化说的良师益友;儒家讲观过知仁,指看到别人有错误的行为要引以为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等于是一个教育机会。“舍诸所有,具一切智”:尽量把自己所有的布施出去,自己的智慧才发起来;要把世间的聪明、烦恼、妄想、杂念等都丢掉了,自己的般若智慧才出得来。有学问就有思想,有思想就有念头,当自己还有这一念之时、智慧就出不来;般若智慧是一悟千悟、一通百通,不是有学问就能做到的、学问不过是累积而来的。“见毁戒人,起救护想”:看到别人行为不对、犯戒了、犯错了等等,千万不要看不起、否则就是犯了轻视他人的戒了;而是要像看见受伤之人一样,去怜悯和救护。
34、 “诸波罗蜜,为父母想”:波罗蜜是梵音、指跳出苦海到达清净境界,波罗蜜有很多种、真正佛法是十波罗蜜;波罗蜜使我们能达到升华超越的境界,所以我们对一切波罗蜜都要起恭敬心、视如父母。比如本经就是我们的波罗蜜,就是文字般若,所以我们应该如同对待父母一般的爱护、尊重这些经典。“道品之法,为眷属想”:除了三十七道品还有广义的道品,例如念佛、打坐等一切修持的方法都是有为法、都是助道品,道品本身不是道;一切法都舍掉、了不可得、空完了就是道,真得了道就不用一切法。所以我们要尊重各种各样的道品之法,视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9 10:57:03 +0800 CST  
35、 “发行善根,无有齐限”:发是发心,发心就是立志、动机,发行是把心里所想的变成事实行为;善根是把为善的根栽在心田,也就是栽在唯识所讲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因为栽种在身心的根里,所以想都不用想,自然处处作善行、无往而不善、无为而不善,这是善根成就了;菩萨道发行善根是无量无边的、没有一个限度或边界的,是永无止境的。有些人喜欢放生,放生也是善根之意,可是有些卖动物的人抓住这一点而特意去捕捉动物来卖给放生的人,甚至于刚被放生的动物就被抓来卖了,所以真正的放生是很难的;好比有些人没有钱的时候还无法做恶,一旦有人帮助他、让他有钱有势之后反而有了本钱去做恶了,所以没有智慧去行善的反而会变成坏事。
36、 “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这句话与学净土念佛往生有关,要了解这句话就要参考其他经典;比如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包括了未来、是超越的,药师佛有十二大愿代表了东方文化、都是现实生活、是有十二神将代表十二星座,一年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时辰,且向东方药师佛土一直走下去就会走到西方阿弥陀佛的佛土,所以东方琉璃光净土和西方极乐世界几乎是一个。我们要好好研究诸佛菩萨的每一条愿、每个佛菩萨的发愿都不同,这是佛与其他宗教不同之处;愿不是乱发的、也不是为自己祈求什么,发愿是将自己的心理行为布施出去、就是立志。诸佛的佛土那么清净、庄严、美好,是由诸佛与菩萨的共同愿力而来的;好比我们社会风气的好坏不是仅仅靠哪一个领袖人物的好坏来决定的,而是社会每一份子共同努力而慢慢形成的。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9 10:57:25 +0800 CST  
37、 我们学佛之后要“成己佛土”,所谓学佛是跟着佛去学、去行才是学佛,不是有些人都是心里求着佛保佑这个那个的有所求的自私心理;学佛之人要学习每一个佛的佛土庄严美丽之处、学他们的行为,将来自己成佛了也是这样的境界。大家要检查自己的心理,有时以为自己在发愿、其实只是在贪图而已,真正发愿是舍出去不求任何回报的;学佛就是照着佛的一切行为作、就是学佛能舍的心、就是修行。所以发愿要往生净土的人,劝你一定要读净土《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三部经,才会知道极乐世界是怎么回事;而要研究阿弥陀佛的来源就要看《法华经》,其中说到有位皇帝生了十六个儿子,他后来出家成了大通智胜佛,十六个儿子也跟着出家,阿弥陀佛就是其中一个儿子,释迦牟尼佛也是其中之一。十六是两个八,这个数字就要研究了,其中有内义的;这就是密宗,找出这些道理就可以修行。
38、 “行无限施,具足相好”:无限量的布施会具足相好庄严的果报。根据佛经,在佛前供花、来生就会长得漂亮,在佛前供香、他生来世就不会有体臭,这一生多布施医药的人、来生身体就少病痛,别人有痛苦去帮忙就是布施;六波罗蜜之中第一就是布施,布施分为内布施(也叫法布施,在精神、文化、思想等帮助别人,讲经说法、为人解答疑难等等都是)、外布施(也叫财布施,以财务帮助别人;“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就是财布施的道理)、无畏布施(消除别人的恐惧,老子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就是无畏布施的精神,把自己抛开、先谋大家的利益,大家有利益了自己自然也有利益了)。社会上很多人未必有宗教信仰,但是行为却是牺牲自我、在那一件事那一念上是无所求的,这样的行为就是菩萨行;如果还要考虑一下、犹豫一下的,就成了做生意的行为,就不是菩萨道。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9 10:57:46 +0800 CST  
39、 一无所求的布施太难了!布施就是舍、禅宗祖师讲的放下,我们处处舍不得、放不下自己的财物名声生命等等,所以众生第一根本问题就是悭吝;悭吝是贪的心里行为、是人天神有的自我占有欲,占有别人的来成就自己的财富、名望、地位、伟大等等,因为占有欲而变得贪、悭吝。所以世人很多聪明人都是把别人口袋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否则就认为是没出息、不成熟、不聪明的人,这个心理就是贪、占有,就是悭吝;所以布施是用来对治悭吝、破除占有,以我之所有救济他人之所无,真正布施的精神是连救济的观念也不存在的。
如果有一个救济的观念就是一种傲慢的态度、觉得自己比别人高尚,因为可怜别人、才布施不是真正的布施,就算捐了千亿家产、还是没有布施的功德的,当然也有好的果报、但是好的果报里面有不好的果报,这种可怜人家的心理没有慈悲;慈悲是认为布施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视同被布施之人如父母兄弟姐妹一样,而且最重要的是布施之后心理不会有心痛或后悔,有些人说要布施、掏钱的时候很痛苦或者布施完了又后悔。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9 10:58:17 +0800 CST  
40、 “除一切恶,净身口意”:善与恶是很难讲的,尤其是研究古今中外很多历史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我们事后来看往往是绝大的错误的,可是当时他们是心念要做好事的、所以他们的个人果报并不坏;但是后人受他们的所作所为之影响而产生不良的行为,这个过错仍然是恶,只不过是小恶。佛法说到底基本道理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话说起来很简单、能够做到多少实在是没有把握;诸恶莫作已经很难了、但这还只是消极的行善,众善奉行是积极行善、真菩萨行的人才能一定做到,这两句都是讲外在行为的现象。自净其意则是讲内在的根本的道,如果只是自空其意、意念上做到了一切皆空还只是落在一边的小乘罗汉境界,只看到了空、没有看到有,一动念空的清净境界没有了、还不算是真定;菩萨的戒定慧就在做人做事当中、乃至上天堂下地狱念念也都在定中,不怕起心动念,因为其起心动念的念头都是净的、至善的,也就的《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这三句话都做到了,就什么经典也不用研究了,这就是佛法了;所以第四句话说,是诸佛教。
41、 唐代诗人白居易别号香山居士、是个学佛之人,他在政途上受过几次挫折,有一次被贬为杭州太守;现在西湖上一条白堤、就是他当太守时候修的,另一条苏堤则是书东坡当杭州太守时候修的,两堤都是一颗杨柳夹着一株桃树,西湖之美也与他两人当地方官时所作的建设有关。当时杭州有一位得道和尚、其本名没人知道,因为他在山崖铺了草坐在上面打坐、像个鸟巢一样、所以称呼他为鸟巢禅师;白居易听闻之后去拜访他、请他指点一条修行的明路,鸟巢禅师说很简单、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之后说不过如此、这道理三岁小孩都知道的,鸟巢禅师说、可是八十岁的老头都还做不到啊!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3-29 10:58:39 +0800 CST  

楼主:妙化2020

字数:495705

发表时间:2020-05-02 17:48: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8 11:55:36 +0800 CST

评论数:12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