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让老牛来说说看!

少阴多死症
既然谈到少阴经,那就不得不提伤寒论少阴经病的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是也”。
《伤寒论》这种简洁的定义看似很简单,其实涵意很深。有人会说,算了吧老牛,别吓唬人了,不就是脉细微无力,白天打盹想睡觉吗?这就是三阴病的少阴病吗?这样的病人现实中大把大把的存在呀,这就叫少阴病吗?
这问题反问的好啊,的确如此,现实中很多人就是这种情况,脉不管沉浮都细小微弱的几乎找不到,中午下午不睡个个把钟头不行,一早起来甚至是一天都哈欠连天的,这不是很常见吗?假如你仔细阅读过老牛上文提到的,怎么学伤寒,要求听话的章节,你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这一点恰恰说明就是这么回事,只要是出现这种状态的就是少阴病患者,现实中的确很多人就是少阴病患者,三阴病中死症最多的一经病,少阴病为什么多死症?
要理解为何少阴病多死证,就必须先从少阴病的定义开始谈起。当然,老牛前文已经提到过了,这个多死症,不仅仅是指的死亡,也指的是绝症,重病难治的意思。
我们看“但欲寐”这个少阴经病特有的证,很多人最容易忽视的,因为午休,睡午觉,这似乎变成了一种中国人养生常见的形式,似乎本就该如此,午休一下难道有问题吗?这个问题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正常人其实是不需要午睡的。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面对一些现代养生学的价值观,老牛始终是抱有存疑的态度的,特别是关于这个午休的概念,休息不是睡觉,人们的确需要在中午这个一阴生的时刻适当的养一下阴,但是这个养阴不能是以深度睡眠来代替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闭目养神”,要知道人的眼睛是消耗人体气血最大的器官之一,我们看红外摄像机的图像就会发现,人的眼睛周围是亮度最高的位置,也就是说人的眼睛需要消耗大量的阴血来供给才能睁开来,这是因为肝藏血,开窍于目,早晨起床张不开眼睛是为什么?就是因为那个“阳出阴则寤”的过程还没有达到,肝阳没有生发起来,肝阳没有生发,阴血没有阳气带动升发不起来,眼睛这个器官还不能用。但是过一会吃饭运动之后,慢慢就会好起来。所以说午休只需要闭目养神就可以做到,因为闭目养神就是养的那个阴血。闭目就是节约了这个阴血,保证在下午属阴的这段时间能有大量的阴血来用。
乙癸同源,肾精不能滋养肝阳,水不涵木,肝血一定供给有问题。
这还是先避开没谈肝血本身的亏虚,假如本身肝血就亏虚在先,那么就算是想办法把肝阳生发起来,如果没有足够的阴血来供应,那个生发起来的肝阳就属于亢阳,也是无根之阳,是虚阳浮越之阳。可见中医刻诊病患身体脏腑气血阴阳态势,本身就是一个很繁琐而微妙的课题,只有正确的诊断辩证才能走下一步,才能保证正确的遣方用药。
人在中午其实根本就不需要长时间的睡眠,你只要能闭目精心下来一段时间,至少需要二十三十分钟的样子就足够了,你再睁开来眼睛就会感觉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当然这是有一个前提,这是个正常人,不是一个少阴病患者。
假如是一个少阴病患者的话,这种养神必然会转化成深度睡眠,坐着都能睡着,站着都能打盹,严重的少阴病病人甚至在不可思议的状态下都能睡得着。养神一旦转化生成睡眠,再醒来反而会感觉到很疲乏难醒(很多人有这种感受是不是)。那是因为睡眠是阳气收敛起来,阳入阴则寐了,完全不是养阴了,而是变成养阳了,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为白天就是阳气为用的时间段,这时候把阳气收回去,再生发起来又要消耗先天之藏精的温煦激发,劳民伤财了不说还影响了工作学习的效率。
白天是人体阳气在外、在卫的时间,这就是白天养阴、夜晚养阳的道理。人只要是夜晚睡眠质量好,早起顺利生发起来,那个阳就养足了,足够白天一天使用。根据老牛的经验,这些但欲寐的人,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夜晚睡眠不佳造成的,而夜晚睡眠障碍是现代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霾,这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健康障碍。
老牛说这是最大障碍一点都不是夸张夸大其词,因为睡眠不光关乎少阴心肾,同样也关乎中焦脾胃,又和太阴阳明经的关系更深刻。所以说老牛个人是最重视病人的食纳睡眠好坏的,因为从此可以判断一个人身体正常与否,只要是吃饭睡眠出现问题了,那就一定要防微杜渐,不要忽视最小的开始。这才是养生之妙要所在,也只是中医上医治未病的起点。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18 09:15:00 +0800 CST  
宰予昼寝的启示
老牛谈到这里也许有的朋友还是不能完全理会这个旦欲寐的意义,老牛举一个例子吧。《论语?公治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这段经文大部分的注解都是说,孔子认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宰予白天睡觉就是浪费时间和光阴,孔子面对这样的不屑之徒还能说他点什么哪?为此孔子才行此大怒。
可是老牛不这样简单的认为,如果真的是因为这一点表面现象的话,孔子根本就没有必要生这么大的气,说这么狠的狠话。因为孔子看到宰予昼寝这个现象之后,还说了后面的一段话;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宇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这说明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可是为何这个宰予老是爱白天睡觉,这是在和孔子老师公开做对,气死老师吗?这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设身处地的替宰予想一想,大家有没有看书听课打瞌睡到不能自拔的体验?我想上过学的都有体会的。
在春秋时期,人们基本都是尊天时而动的,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作息规律,早睡早起精神饱满。古代劳动人民真的没有夜生活的习惯,一是因为夜生活需要燃料照明,这是需要花钱的,在没有电视电脑的时代,太阳落山就睡觉是最现实最实际的选择。有什么活动就在第一缕太阳光照来的时候,赶紧起来干就是了。但是古代王公贵族们的夜生活可不敢说没有,在没有经济条件的限制之下,那些有钱人的夜生活一定也是很丰富的(在殷商时代商纣王就玩酒池肉林的游戏,那一定是争分夺秒的去享乐而不舍昼夜了)。
老牛所始终推崇而不得的,就是这种古代劳动人民遵天之道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人体的脏腑经络各司其令,气血阴阳升降出入元贞通畅,正可谓人与天地合参的境界,起码在身体条件上比我们现代人也健康的多。可是宰予在白天睡觉,还是一次一次的被老师发现而屡教不改,这种情况下,也许一是因为宰予身体出现的了问题,造成了和崔永元一样的困扰,失眠抑郁,造成白天嗜睡,这个原因也不是不可能,有没有我们无从得知。可是就算是这个原因成立,毕竟也是因为身体上的疾病状态,我想孔子是不会生那么大的气的。
也许是第二个原因,宰予就是那个夜夜笙歌的,羡慕贵族生活而效仿之,天天心猿意马、心旌浮越、浮想联翩而不能自拔(大家可以类比一下现在的网络世界,财色信息随处既得,这是是伤害年轻人身体的罪魁)。孔夫子洞察了这宰予的这个倾向,对宰予提出了训诫,虽说宰予肯定是口头上一次一次跟老师表白过,一定改正,但是那个挥之不去的诱惑始终让他屡次重复犯错,以至于说了不做、做了不说,这就属于意识形态上的顽固不化了,这才引起了老师的震怒。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个深谙《易经》的高人,《易经》没有孔子撰的十翼,《易经》也不会有今天群经之首的地位的。那么我们谁敢说孔子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孔子是最有条件做一个中医的,他可以说是全面的掌握了春秋之前所有经典书籍的专家啊。
在那个医易同源的时代这本身就不是不可能的,虽说孔子是一个教育集团的老总,不用做专职医生来谋生。就算是我们现在的普通人都对中医感兴趣,何况是一生致力于文化修养的孔子。他完全具有一个高级中医的哲学素养。上医治国、效仿商汤伊尹也许本身就是孔子的人生追求。这种医学素养告诉孔子,生理的疾病是可以调理治愈的,个人心理上的修为是医生不能掌控的。
那么孔子在看待“宰予昼寝”的这种行为的时候,就不会看的那么简单,一个人心理上纵情恣欲在先了,他的身体以及他的行为,都会是走向一种放纵和堕落的趋势,一种恶性循环的趋势,这种趋势是能毁掉一个人一生的,这一点对我们当今世界的青年人更有意义,更有实践指导价值。年轻人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都成为一种时髦了,要是孔子活在今天也会被活活气死,三千弟子中不仅仅是个例了吧。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面对宰予昼寝,孔子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在对宰予希望和失望的巨大反差之下,孔子的震怒和放狠话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老牛认同一个一贯的观念,这个世上就没有不治之病,只有不治之人。那些所谓的不治之人,在老牛这个伤寒经方派中医看来,一定先是一个少阴病患者“脉微细,但欲寐”的状态,以治未病的指导思想,从这个观念入手,对我们现代人的健康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宰予的这个心理和生理的问题其实就是少阴经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少阴病患者都有类似的经历。不知持满,纵欲享乐,争权夺利,求之不得,思虑过盛是这些人的病根。除了时代造成的心理压力之外,个人修养的缺失也是少阴病横行的主要因素。
现实中我们经常见到很多中青年人的猝死,就如同老牛上文提到过的,一些“被榨干了掏空了的人”。特别是一些比较高端的人猝死,这些人其实都是少阴病患者。面对这些人的英年早逝,我们不能都把责任推到社会的生存压力上面,个人修养的缺失更重要。重视心藏神、肾藏精,转而重视养心补肾,是传统中医文化对每个中国人的最大贡献。
老牛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就是想引起一部分身在其中痴迷之人的重视。别傻到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放弃自己最重要的东西。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18 09:55:00 +0800 CST  
治病先养心
少阴心肾的重要性,首先是在《黄帝内经》素问第八篇,灵兰秘典论中提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以上这段经文着重提示了心藏神的重要性,对于一个人来说,只要是心君不乱在先,就算是其他脏腑有暂时的问题,也是在心君的震慑和掌控之下的,都不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心神要想保持不乱要靠肾精的清济来保持清醒的,心肾阴阳交济而作泰卦状,乃是一个平人气象的关键所在。少阴经属阴,阳为阴主,阴为阳宅,少阴心肾之本是一个人立命之本,和后天之本脾胃共同来起作用才是长生久视的良性循环。
少阴经多死证,也从这个意义上得以阐述。小到一人,大到一家一国,领导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怎么谨慎,再怎么重视都不算过分,因为这事关生死,是大事中的大事。
少阴经病多死症,虽说伤寒论中的死不是马上就毙命的概念。但是起码说明这种态势的是一种赴死的过程,不扭转和逆转过来是肯定不行的,这种逆转就体现在伤寒四逆汤的价值上。
在《伤寒论》中仲景先师甚至把一系列的四逆汤化裁方剂统称为“四逆辈”,这个四逆辈是治疗三阴经的主方。四肢厥逆就是四逆,人一旦到了四肢厥逆的地步真的就是生死各半了,四肢厥逆是一种比手脚冰凉更进一步的状态,真正到了四逆至膝的严重时候,人的手脚反而会开始发热,但是这种发热是一种虚热,是一种格阳在外的严重病态。四肢乃人体之枝节,是所有阳经交接的地界,本该是阳气为用最盛的地方。
我们可以对比看一个小孩子的四肢,小孩子是阳气潜藏隐而不用最好的状态,这种阳气收藏致密而厚积薄发的状态是道家养生最高之境界。老子曰;“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在这种状态下四肢阳气交接顺畅,小孩子的四肢就超级灵活而多动。我们观察小孩子放着正道坦途不走而愿意上房走墙、攀援跳跃,就是一种阳气盛多为用的良好状态表现。而这种状态所表现出手脚湿温却是小孩特有的,我们都说有些小伙子脚臭,其实就是这种湿温的阳盛状态的最好表现,臭说明是阳气是足的,管道是通的。
如果反过来我们再看一个垂暮老人,除了颤颤巍巍走路蹒跚之外,就算是手里拿着拐杖还是步履艰涩缓慢,这是因为人体阳气日渐式衰,弱阳不能通达四肢末梢,不能有效的控制四肢的运动。到了四逆证严重的时候,这样的老人手脚居然也是热的,但是这种热却是干热虚热,被阴寒格拒在外的虚阳所致,这就和小孩子的湿热是完全两回事,所以老人的脚是极少有脚臭的。
四逆证的出现是人衰老的开始,民间的俗话“人老腿先老”也是这个意思。四逆证病人会感觉这一股凉气开始沿着手脚逆着往上走,最终凉到膝关节和肘关节,这个人的一身之阳气可以说到达了最低限度了。简单的说,就是阳气不够用节约到家了的一种状态,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再下去就要死人了,必须逆转过来,这也是四逆辈的价值所在。
这种渐进的四逆状态是可以在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及时救治的,越是程度加深越是难以逆转。四逆汤是伤寒三阴病的主方,开始大量的使用了,说明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了,需要四逆汤这样的辛甘化阳的重剂来挽回了,但是在三阴病在生死各半的前提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意义就会大减。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有的火神派中医喜欢给病人大量的使用阳药,但是似乎越用越不显效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最有价值的不是四逆汤证的极端状态,而是关乎少阳经的夫妻经,太阳经的苓桂汤证的治未病的状态。老牛在此铺垫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引申出来如何调理心肾少阴经证,必求于太阳经证,这也就是阳中求阴的道理。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18 10:07:00 +0800 CST  
苓桂剂的的价值
在伤寒经方中,有一类方剂容易被忽视,那就是苓桂剂,因为苓桂剂看似漫不经心,组方无力,用起来不过瘾,貌似不够显示出医生的“本领”,还是回到那个伤寒大义的原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简单中才能见到神奇。
越是简单却是可以治大病的。在伤寒论中,苓桂剂的代表有苓桂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茯苓四逆汤这一系列的汤剂。我们仔细阅读条文就会发现这些条文都是针对太少两感阴虚津液不化的专用方剂,何谓太少两感?就是三阴病人的感邪一种常见的状态,还有一种太少两感阳虚证,其适应方剂就是大名鼎鼎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之相对应的这苓桂剂,是治疗太少两感阴虚证的。
在苓桂剂中最常见的就是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严格的说他们都是一类方剂,都是苓桂剂的化裁使用。就拿最具代表性的苓桂术甘汤来看,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三两)、甘草(炙,各二两)从组方来看,君药茯苓色白味淡性平,桂枝色紫味辛性温,白术色白味苦性温,炙甘草色黄味甘性平,这首方子的组方明显是茯苓白术色白入肺布撒津液、淡渗水湿、结合苦坚入肾为主,辛甘微发肝阳为辅,用以针对体内金水不生,阳虚水泛,水饮不化,携气上冲,津液匮乏而造成的眩晕症。
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的主要区别在于,真武去甘草易芍药附子,明显是针对肾阳不足造成的气化不利的津液匮乏急症,而苓桂术甘汤是针对阳虚水泛的津液匮乏的缓症,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我们经方中医治病正是依靠药物的寒、热、温、凉、平的属性来治病的,但是现代中医派别林立,尤以温病派和火神派比较靠近两端,温病派偏爱苦寒而忽视辛凉,火神派重用大热而忽视温平,偏爱大寒大热之药治病,就有种心急气躁的感觉。
温病派则满眼皆是火,恨不得所有的苦寒之药排队去和那火热之疾厮杀。而火神派满眼都是寒冰冻结,非烈日不能融冰当前,靠一味增加大热之药的剂量来应对不甚理想的疗效。两者都有特色和适应症,但是都有失偏颇不够全面。如果你让他们用一些性平味淡的方剂药物,反而他们心里就会有一种不够给力的感觉。这其实也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中医是一门接受时刻实践检验的学问,一切以临床实践表现为准绳,容不得半点人为的过分意淫。
《中庸》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句经文本不是针对中医学指导的,但是老牛却认为很有价值,很有现实意义,特别是中医内部派别之争,人们总是爱把事情做到极端,中医的火神派和清凉派这两端都有其价值,但是都不全面。
中医这门学问的关键字在于一个“中”字。
孔子都说过;“人皆日:‘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人们都说我知道这个道理,选择中庸,人们往往就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就把这个中庸之道给丢到爪哇国了。同样我们中医治病也是如此,各个都爱显摆自己的用多少味“良药”,显摆自己的方子多么华丽而多面,显摆自己用药多大的量,要不就多小的量,都在展示自己的极端,可见这些医生要的是轰动效应,要的是各种变态的“神奇”,就是不去替病人想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苓桂剂看似平平,可是老牛却视之如珍宝,因为苓桂剂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唯一克星,只有苓桂剂才能达到治愈慢性病的目的。苓桂剂正好和麻黄汤剂形成一种缓急搭配,全面掌握这两种方剂,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经方纯中医的前提。因为只有麻黄类方才能帮助医生,面对急症能做到效如浮鼓、拔刺血污、覆杯则愈。只有苓桂剂才能帮助医生,面对各种疑难杂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做到标本兼治、病去抽丝、疗效显著。
当然还有一类伤寒方剂比如大陷胸汤,抵当汤丸,十枣汤,三物白散一类的大毒重剂,这也是中医临阵愈病立效的法宝,都是属于中医武林中的秘籍的范畴。
可是老牛说句实话,这种武林秘籍在当下的中国已经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了,这在当下西医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而且是医患关系愈发紧张的时代(当然这个医患关系的紧张,主要是由于西医这门学问不可避免的一些缺陷造成),怎么样做到对重症治疗的免责,这种免责系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问了,毕竟要面对本就是三阴病人半死半生之间的死亡责任,中医基本都是有口难辩的。但是我们中医可以自己掌握这一类方剂的使用,在自己亲人家属的身上可以践行。这样的重症病人一般不会轻易选择中医,因为这些药物方剂的使用,需要病人家属对医生有绝对的信任感。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另外大毒重剂的使用需要高超的实践经验做前提,所以老牛就不去做过多的评说,以免造成一些不明真相的,喜欢鹦鹉学舌、西施效颦之人的,不负责任的乱用。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18 10:22:00 +0800 CST  
气能生精
苓桂剂的使用与否,要看这个医生对于人体津液这个概念的认识。
正如胡希恕老前辈说过的话,他认为伤寒论中津液就代表着阳气,这话很多人不会一下子搞清楚,其实只有深谙内经理论才能完全理解这样的话。不少高明的医生,他们都一致同意一件事情,就是:“气能生水,阳能生阴,神能生精”。在人的体内有许多我们现在还不能探明的转化机制,“气能生精”就是其中的一个转换。如果你阳气足够的话,会生出精来。“精”就是中医补肾最高层级的追求,所以我们要从“气能生水”开始。但是这个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而是气化了之后能被人体真正的利用的水,其实就是津液的概念。
什么才是真正的补阳?满足人体气化津液的能力,人体有足够的津液,这是人体阳气作用的唯一媒介,这也就是阴为阳宅、阴中求阳的道理,离开这个媒介,阳气就会无处施展其作用。要想搞清楚气能生精的理论,只不过需要大家脑子里面拐一两个小弯来思考取得。
相反的,如果你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只知一味补阴的话,本就是阳虚阴盛的体内环境,再去补阴,你根本没有足够阳可以拖得动它,就变成越来越阴,终于变成死阴,盘踞中宫坐实了的阴实状态。那么人体的阳气就只能被格拒浮越在外为用了,这时候的人恰恰是表现出一派热像,但是那这个热根本就不是起于中焦的实热,而是浮越在外的虚热。这也就是说重症病人不要开始就轻易大量滋阴填补类的原因。
要滋阴也必须在医生审时度势的刻诊下,先回阳再滋补,然后再不断的重复修正这种阴阳同调的态势,人们老师爱说的“虚不受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慢性三阴病病人的治疗就要遵循一个木桶理论,永远不要忽视对那块短板的及时补齐。
那么要怎么改变阳虚恶化的趋势?这就要牵扯到对苓桂剂的使用了。
要想治好病,就像要做成一件大事一样,人们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大家都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但是现实却是相反的,人们越是急于求成其结果往往越是不利。要怎么样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那老牛还是要搬出看家宝,道家哲学来指导实践。那就是《道德经》中“曲则全”的思想。
理想状态下是直线距离最近,而现实道路一定是曲折的,甚至是为了求全功,而必须要先走一段弯路,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司徒王允,为了消灭掉势大的董卓,就必须先取得老贼的信任,然后寻机实施连环计一样的道理。苓桂剂在针对慢性消耗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很多初学者不理解,貌似是在淡渗水湿,正好和病人津液不足的现状相反,岂不是治反了,但是你如果不能利用苓桂剂,先排出身体内多余的水湿,人体气化生津的机能就不可能恢复,能理解到这一层才有资格做一个合格的经方中医。
因为面对现实中已经出现的伤阴症状,比如病人汗出烦躁,口渴欲饮,小便频数,恰恰是符合伤寒五苓散水停膀胱、气化失司证。有的医生会说五苓散几乎全都是一些淡渗水湿的药物的组合,本就津液匮乏了,你还继续淡渗病人的水湿,这样岂不是更加加重了病人津液亏虚的现状?老牛举这个例子是因为现实中大量的中医医生根本无法理解这一层。
这些中医只会辩证认为,这种口渴烦热属于毒火炙热、灼伤津液、膀胱热闭、小便不利证,在这种辩证指导下,一系列的滋阴灭火、消炎败毒、苦寒败胃的药物就开出来了。要不是伤寒论条文在那里摆着,凭借伤寒论的名气,这些中医是无论如何想不到要用茯苓、桂枝、泽泻、猪苓、白术这一排淡渗水湿的药物组合来治疗口渴欲饮的,因为这不符合“常理”不符合科学逻辑。
可是这个常理、这个逻辑是西方思维模式下的,不是一个高明的经方中医的常理和逻辑,中西方文明的根基真的差距太大了,在价值观上面简直是背道而驰。学习经方中医就必须在认真面对这种差距,不能老是试图做那种驴马配骡子的人工结合的蠢事,骡子是造出来了,但是也必然面临没有生存下去的机会了,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问题所在。
有意思的是现实必须这样治疗才能标本兼治。这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思路,曲则全的思路。
假如你把人体看做一个人,特别是三阴病患者,这个人其实也不愿意接受那种横冲直撞不讲道理的,不是大热就是大寒的直截了当的治疗方法,特别是一些久病难治的慢性疾病,想要治疗这些缠绵久病、旧疾沉疴,就必须讲究一下策略,上医治国嘛。
老牛再次重复一遍,免得有人会误解,老牛是不反对大寒大热治病的,该直截了当的时候你还犹豫不决,这本身就是辩证不清、贻误战机的庸医行为。利用大寒大热治病也是仲景先师最拿手的、最厉害的,古往今来只能说是无人能出其右者了。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要尊仲师师训,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一门很微妙玄奥的学问,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背背条文读读本草就能做到的。中医是一门“中人以上,可以语上”的学问。一个好中医必须有一定层次的哲学修养,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道理,不想做苍生大医、精诚大医的中医也不是好中医嘛。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18 10:34:00 +0800 CST  
阴平阳秘化神奇
联系到苓桂剂的使用不得不谈一个很重要的中医概念,那就是阴平阳秘的概念。
说到阴平阳秘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伊索寓言》的故事;“有一只兔子挑了一个担子,两边不太一样重,然后狐狸哥哥来了,跟它讲:‘你这边太重,我帮你吃掉一点。’那过一下又说:‘那你那边又显得太重,我再帮你吃掉一点。’然后就一路这样子帮它吃掉一点、吃掉一点,等到兔子到家的时候,两个担子都空了。”这个故事正好可以用来阐述阴平阳秘的道理。
阴平阳秘简单说就是阴阳同调,时时审视把握病患的体内阴阳态势而开出相应的方剂来。因为有过实践经验的中医,都有一个体会,就是病人在用药最开始阶段的反应是最明显的,而后再进行守方治疗,病人就会产生形同嚼蜡、泥牛入海无消息的感觉。这说明阴平阳秘没有做到,没事适时的变化方剂的结果。
那一般而论的“阴平阳秘”是说,我们人如果阴阳不平衡,那就要让多的那边少一点、少的那边多一点。有可能是消切一部分阳,也可能要消切一部分阴,也可能是这边首先填补一部分阴,或者是那边首先填补一小部分阳。可是首先,还是要分辨是虚证还是实证。如果是阴太多的阴证实证,和阳太盛的阳实证是需要先斧凿消切,反之,如果是虚证也许需要先补足那一部分缺失的阴或者阳。
打个比方,一个病人阳虚到极点了(这种病人在现实中很常见),我们有时候可以用先用泻阴实的药哦,把它的阴消掉一些,把那种沉积很紧的细弱石沉的脉给调整到虚浮起来,然后再来补阳,这样比较好补,不然那个阳会被强大的阴实证给格拒出来,而造成虚阳亢盛的态势更甚,更加炙热,这不亚于火上浇油,会造成壮火食气,会把人烧干烧焦掉的。伤寒论中一些剧毒泄泻的方药,比如上面提到过得,大陷胸、十枣汤、抵挡汤、三物白等等,这些方剂就是用来攻坚克难的,但是它们的用药原则又几乎都是浅尝则止,中病即止的。这一点恰恰说明这些方药是用来做先锋的,其作用的是专门针对那个阴实之证,过分坚固的阴寒坐实了的阴邪,一定要先把这个坐实了状态打破,就需要上述这些竣药才能做得到。
虽然病本属阴,按照“寒则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阴证不可过用寒凉,可是如果是虚证是可以如此遵行,要是实证的话却需要讲究策略在先了。
但是不管是阴实还是阳实,只要是实证,就是首先需要祛实,这是第一步。老牛之所以讲这些就是要引申出苓桂剂的重要性来,有了上述那些将军之方药的劈坚斩棘,攻坚克难的先头部队的攻击。第一步结束之后,把敌人牢固的防线打破了之后,就需要真正的占领,那就是第二步,第二步的主要原则就是病去如抽丝的缓图之计,大部队的缓慢推进占领,消灭残敌流寇,就需要利用那个非大热大寒的,和缓的温凉之性来慢慢修补。苓桂剂就是最适合干这个的。外表看似轻淡缓和但却是真正愈病的主导力量,是老子辩证法。也不离老牛一贯而推崇的“伤寒大义”,阴平阳秘化神奇。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18 10:38:00 +0800 CST  
一次戏剧性的治疗经历
老牛在这里在举一个现实中比较特殊的案例。
在两年多之前,一个病人来求诊,这个小伙子岁数不大28岁,已婚。但是给人第一眼看起来就有不足之像,面色无光而灰,发焦色黄,言语声低,精神萎靡,体型瘦弱。刻诊,脉沉细微玄,右强左弱,舌淡白有齿痕,自述大便长期带血,轻微的脱肛,阳痿早泄,因病性生活几乎废绝,久治不愈,睡眠不佳,食纳平平,大便长期溏泄,小便短少频数,夜尿三次以上。看到这里,老牛说;“这个问题,说不严重也挺严重的,毕竟才28岁,说严重也不算严重,这种情况也比较多见,吃几副中药调理一下就行了。你这是属于水寒土湿木枯证,木枯而血虚风动,血虚而妄行,不循常道而出血,肝脾气机下陷,脾胃阴阳失和,阳气生发不遂,肝气抑郁横逆克伐脾胃,造成脾胃后天气血生化不遂,造成阴阳俱虚的症状。
治则健脾利湿,疏肝解郁,温暖肝肾,升达肝阳,”这时老牛就开始开方子,接着老牛又问有没有过激素抗生素病史,病人轻描淡写的说:“有,”又问:“用过什么激素”?老牛边开方子边听病人说,“因为吃饭睡眠不太好医生给用过口服甲地孕酮激素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中西药,中药还有“大黄蛰虫丸”长期服用。”说到这里老牛的方子基本都开完了。方子是这样的;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生白术三两,生姜二两,干姜二两,法半夏二两,麻黄一两,细辛一两,炮附子一两,阿胶一两打粉溶服。五付,水煎服,日三服。
听到这里老牛就问:“你为何要用激素啊?”病人说:“我是直肠癌啊。直肠末端有一肿瘤,用手伸进去就能摸到,医生建议手术和化疗,因为多少了解一点中医知识,所以没有选择手术和化疗,一直用药物治疗,已经一年多了。”老牛很讶异。
病人说其实不想说自己是癌症病人,打算吃吃中药看看再说,老牛跟他说:“其实你说不说自己是癌症也没有关系,因为经方中医根本就不关心是否是癌症,古代中医根本就没有癌症这个概念。
问你有没有抗生素激素使用史,那是因为有过抗生素和激素史的病人治疗起来会更麻烦,会更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扶助正气”。病人说:“那好,你改方子吧”。老牛说:“为何要改方子啊?”病人说:“你开方子的时候,我还没有告诉你我是直肠癌啊!”老牛笑笑说道:“方子不用改,但是可能疗程要加长,这个方子本来需要5付一个疗程,还是改成10付一个疗程吧,你吃完了这一疗程再来,视情况再诊。”
最后这个病人至少来了五六次,每次都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变化,从第三诊开始酌情加黄连栀子清上郁热,以及调理脾胃的豆蔻、砂仁、等等简单的变化化裁。嘱咐病人多适量运动,饮食要有营养,不可太清淡,不可酗食寒凉,别管那些西方营养专家们胡说,这么年轻全靠那一口吃,没有饮食就没有气血的化生,没有气血的化生哪里来的正气的回复,没有正气谁来抗邪驱邪。
这个病人的状态的确是在好转起来,特别是第一个疗程过后,病人感觉浑身有精神有力气啦,随后的几次复诊每次都有一些积极的变化,人变的有精神有血色了,精神状态也逐渐好转起来,老牛也一直鼓励病人坚持下去。
直到最后一病人次来的时候,病人开始抱怨,为何几次去做检查,肿瘤一会大一会小的老是变化,是不是药不对症啊?老牛给开了最后一次方子之后,病人就没有再来,也许病人已经忘记了第一次的用药之后的惊喜,这种惊喜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开始习惯这种惊喜了,就慢慢忘记自己之前的状态了。也许是病人等不及真正的愈病,也许是病人对老牛这种不温不火的治疗方法开始厌倦了都不可知,反正是病人不来了说明不再信任你老牛了,就别再自圆自话了。
很快这个病人就被慢慢淡忘了,直到前几天,老牛在一个菜市场上再次看到了他,这已经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病人穿着一套运动衣,在选购蔬菜,据观察,状态还好,直到现在,老牛心里多了一些安慰,毕竟一个癌症患者还健在,还没死,还在买菜,那么不管病人后来都病急乱求过什么医生,毕竟老牛心安理得,心安理得在你曾经辅助过病人的正气,帮了正义的忙了。
就算病人不能体会你的良苦用心,不能理解病去如抽丝的艰苦历程,不能用道家的思维来看待对待自己的疾病,不能理解医生诊治愈病过程不亚于指挥一场大战役那样复杂,可是你还能奢求病人都是哲学家圣人吗?
老牛很欣慰这种状态,这就是又一次的“阴极功德”的形式,一个道家中医一个纯中医就该如此行事。
正如老牛开始所说,中国人现在的养生进补热正在中华大地上风行,好像谁都需要补一下了,这其中除了西医概念的补钙、补维生素之外,中医概念的里的补肾补阳的观念也开始流行。但是这种滋补需要讲求策略啊,上面说过一味的填补是只能把人补坏的。不管你是补阳还是补阴,不管你是补肾还是养心都要有一个先后主次顺序,特别是要搞清楚阴阳体用之间的关系,阴平阳秘就是指导思想,这是当今试图进补的老百姓,甚至是具体操作进补的医生们,在用方潜药之前首先应该具有的概念。
乱吃补药造成的危害,要大大超过“人吃五谷岂能无病”之病的危害。这对于当今社会大量的药源性疾病的产生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老牛在此多费一些口舌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聊完了太阳少阴病。再进一步谈谈似乎在现实中似乎更常见的一种疾病状态,阳明太阴病状态。
太阳病隔日便传经,而阳明太阴病不同,相对于太阳少阴病是人体的窗户的比喻,阳明太阴病也许是更重要的后门的吧,这就使得阳明太阴病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内经素问中甚至有一篇专门的“太阴阳明论”。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金元时期的大医家李东垣还著有专门的一篇著作《脾胃论》,这就能看出人体后天脾胃的重要性了。我们实践派经方中医更加看重的,也是太阴阳明经中的中土脾胃的概念。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18 10:48:00 +0800 CST  
未完待续。。。。。。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18 22:24:00 +0800 CST  
万物复归的中土
在太阳病传变的第一路径,就是阳明病,阳明病相对于太阳病的重要性那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伤寒杂病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有一句话;“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这句话就是仲景先师告诉我们的,阳明经病不再传变的规律,也就是说,现实治疗中医生如果能把病邪引入阳明经而一泻了之,这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汗、吐、下三法就是中医的三大法(严格说经方中医治病驱邪就是这三大法,除此之外别无它法),这个三大法宝是用来打开因病闭塞的身体的,给邪气一条出路的方法。这个大法不亚于大禹治水的意义。
人体参天地之化育而生,四肢九窍皆效法天地而生,大禹治水是一改其父亲鲧多年用堵的方法来治水的失败教训,而转而用疏导的策略来治水。类比大地上发生了水灾,就意味着一个人中土被湿困的病态,一样需要疏导淡渗水湿在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本就没有必要怀疑。大禹靠体悟来指导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其实是一种拟人化的隐喻,也满含着古人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诠释,对我们经方中医诊治病患也具有相同的启示。
太阴阳明属土,土性易壅,恰恰适合疏导,治病也一样,不管是面对何种病患,如果医生能做到处处重视顾护中土,我想仲景先师在天之灵也会欣慰,因为这也是《伤寒论》中体现出来的另外一个伤寒大义。
在很多伤寒方中都透露着一种时时刻刻顾护中土重视中焦的理念。我们看伤寒论中用到炙甘草的方子的有多少?
研究过伤寒方的都知道,大部分伤寒方中都有炙甘草这味中药,而且用量往往不小,而直接用生甘草的方子却寥寥,这是何故?我们都知道生甘草色黄、味甘、性平入中,本来就已经味甘了,但是为何还要用甜味的白蜜来炒炙一下,赋以炙甘草以特殊的性味。大家都吃过焦糖排骨吧,还有大家爱喝的可口可乐当中都有焦糖的成分,既然是糖为何还要炒焦来用?这是因为焦糖比正常的糖颜色更黄、味更香。味甘本就入中,色焦黄更加入中、味焦香更能醒脾,这就赋予了比生甘草更强的入中的个性,也就是说炙甘草比生甘草更甜更焦香更能入中。
在当代中医,特别是以温病派滋阴派为主导的中医当中,极少有人用这个炙甘草了,更别说大量使用了。就算是用生甘草也是几克几克的用,作用号称调和诸药,这真的是中医失传的又一个铁的证据。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我们就拿最常见的伤寒桂枝汤来看;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看看这个比例。三两和二两之间的差距就说明这个炙甘草就根本不是调和诸药的意义。人们学中医总是爱人云亦云,就是不去深入的思考一些为什么,当今的中医不爱用炙甘草到底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甘草的本性是甘缓的。至于有的中医认为甘草的主要作用是解毒,那就更扯了,只不过甘草能缓和药性,能使一些峻药烈药表现的更从容一些,虚人更能接受一些罢了。更不用说中医用药就是用的药物的偏性,药性越偏,往往药力越强更能解决大问题。所以我们常说的甘草解毒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完全正确。
上文曾经谈过,人体其实是不喜欢横冲直闯的不讲理的治疗方法的,特别是虚人三阴病患者。除非是少见的三阳经急症(真到了三阳经急症,伤寒论用药从不用甘草)。这就是老子思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的道理。 联系到中医治病,在医生求取疗效的心态下,现实中的结果往往是“快就等于慢,慢就等于快。”这就如同我们利用黄土的敦厚和缓的个性做叫花鸡一样,慢慢闷熟而达到目的,还不流失精华,这既是制作叫花鸡的秘诀也是治病用药的秘诀。
老牛现实中是有深刻的体会的,如果你开方子故意舍弃甘草,这多多少少有点功利心,本无可厚非,本身作为一个医生也是希望一出手就药到病除,立马见效的。这对于一个想通过一诊而迅速帮助病人建立起信心的医生,这样的小小的自私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没有炙甘草更强的甘缓作用,药效就会很直接。
但是这种直接针对一些实证急症(三阴病也有急症)是有价值的,比如说大承气汤就不用炙甘草,真武汤也不用甘草,那些泄水重剂,甘遂巴豆一类的统统不用甘草,就是要发挥这些毒药的个性为用。而调胃承气汤就需要大量的炙甘草,苓桂术甘汤也需要。这是因为所针对的证不同,比如,大承气汤病人需要赶紧通腑泄热急下存阴而救人,而调胃承气汤就不需要那么急迫,反而要兼顾病人胃津的丧失。
再比如同样是治疗眩晕,病人身为振振摇,振振欲擗地的,有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两个代表方,但是这两者最大的差距还是体现在对炙甘草的取舍上面。没有炙甘草的真武汤证明显是针对急性发作的眩晕急症重症的,而苓桂术甘汤是适合慢性眩晕的治疗。如果一个急症病人需要你立效的时候你搞的慢慢吞吞,而一个需要慢慢持续给药的病人你又搞突然袭击,这些都是违背以人为本的经方中医治病原则的,由此可见关于炙甘草的使用,是最能体现仲景先师用药精准而胸怀慈悲的伤寒大义的。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19 16:01:00 +0800 CST  
中焦中土的道可道
仲景先师在伤寒论中,对于中焦的重视,除了上文出现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那句;“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之外,在其他五经病条文中,并没有专门论述其对后天中焦重视的条文,这些条文都隐藏在各种方剂的服用禁忌和预后判断上了。这也符合仲景先师的道家人物属性。“道可道”的价值观在伤寒论中体现的很清楚,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伤寒概念理解,谁都不要企图说服谁。再说你说服别人有什么意义?难不成希望别人加入你的帮派,成为你的信徒,来搞派别之争不成?所以说研究伤寒就不能拘泥于概念之争,要勇于去实践你的理论,能指导你实践的理论对你才有价值。
现实中却有很多中医爱好者喜欢泥于中医的概念之争,在概念之争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这种人基本是没有机会成为一个高明的中医的,这真的很可惜。
我们来看医圣张仲景怎么做的,仲景先师在伤寒论中可谓是处处在盯着病人的中焦脾胃做追求。除了正如他在桂枝汤服用禁忌中提到的,要求服用热稀粥以助药力,以及在三物白散的使用禁忌上提到过的;“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还有在十枣汤服用禁忌里面提到的;“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还有在五苓散证中提到的;“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类似的中条文很多很多,简直不胜枚举,这都说明了伤寒论在指导实践中顾护中焦的重要性。
除了对于热粥冷粥以及“令胃气和”等等直指中焦脾胃的条文之外,其实很有一类条文更多跟脾胃相关,那就是在伤寒条文中提到的情志病症状。像什么谵语郑声、烦躁不得眠、日晡所发潮热、独语如见鬼状、等等很多,其实都是和中焦脾胃相关的。在这里老牛每每细读伤寒论条文中的点滴行文,都能体会到仲景先师他老人家,治病唯独重视中焦的精神。
一切病人信息的收集以及疾病预后的表现,都紧紧的盯住病人的脾胃气机的状况,一旦发现病人的中焦脾胃功能有向好的改变,饮食睡眠的改善就是脾胃阴阳气机升降得顺的指证,就有愈病的可能。正如后世中医常说的一句;“有一分胃气就有一分生气”就是这个道理,其最原始的出发点也在伤寒大义中最先体现出来。
仲景先师是靠列举现实中出现的真实病证来阐述自己的伤寒大义的,老牛拙劣,能力不及先师的万一,所以只能靠分析先师的条文来管窥那博大精深的伤寒大义,在此老牛心里其实充满了挖掘的动力和信心。特别是对于中焦脾胃上面,仲景先师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后世子弟虽说愚顽,也偶尔会有几个人能隔绝时空与先师神交的。
比如金元时期的李暠李东垣,我想他用洋洋几万言来专门做了一篇《脾胃论》,这部著作一举奠定了温补派的中医的基础。但是老牛始终认为,这部著作有离经叛道的地方,虽说大部分理论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是恰恰缺少了老牛更看重的那种道家思想指引下的,中庸思想规范下的伤寒大义,总的来说还是不全面,这种不全面一旦走向极端,就容易把中医的根丢掉,这种离经叛道不能怪罪李东垣他们,他们都是绝世的中医高手,都是对伤寒论有极高领悟的中医实践家,老牛绝对认可他们在世时的行医能力,要怪只能怪他们死后的后世子弟,不屑子孙的更加曲解推广的必然结果。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现实是正如老牛所说,中医的完全失传就是起自金元四大家开始,伴随着中医门派的出现,纯中医的根已经慢慢丢失掉了。但是这不是老牛提起这部《脾胃论》的主要意思,老牛的主要意思是说,李东垣本人在细读伤寒的时候,有没有被仲景先师时时顾护中焦,重视脾胃的中心思想所感染,有没有感受到伤寒论精彩的条文在现实实践中重现的激动,有没有读到精彩产生共鸣之时狠拍大腿叫好的冲动。
《脾胃论》这本著作是不是在这种复杂的情绪和感慨中泉涌而出的?总之李东垣和仲景先师相差的是能力和哲学境界,相同的却是行医治病过程中对人体中焦的特别重视。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19 21:11:00 +0800 CST  
老牛眼中的中医经典上
继续回到中焦太阴阳明经证的话题上来,我们都知道内经有一篇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读读这一篇经文。
谈到这里,此老牛还要稍微谈一谈关于《黄帝内经》的话题,就是关于《黄帝内经》素问失传的话题,这个话题中医界争论已久,各种声音都有,老牛本人也是认同失传的观点的,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内经》可以肯定的是唐宋时期仁人志士增补编修的,并非是张仲景本人看到过的那本《黄帝内经》,甚至连我们看到宋本《伤寒论杂病论》本身都不可能张仲景的原本,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其实这个问题就连最严谨的考古专家也不敢断言是非曲直,所以老牛又得搬出同心同理的价值观来评判。首先你要研究评判中医这门学问中的《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那就绝对不能呆在家里只翻书。因为就算是你能翻到的书也都是失传过的东西,这就像以讹传讹一样,用一个错误的假设去证明另一个错误的结论一样愚蠢。
唯一能判断真实的标准就是实践。
所以说一群纸上派中医研讨的这种课题真的没有意义。可如果是一个时时刻刻在运用经方辨证论治指导的,实践派中医就不一样了。就如同老牛开篇所言,中医是一门最接地气的学问,所以判断《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的真伪,只能依靠不断的逐篇逐条的去实践,不要被眼花缭乱的理论所迷惑,最高深的学问往往是最简单的,正所谓大道至简。就在日常的行医诊病过程中,时时刻刻的把经典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在日积月累而漫长的平凡实践过程中积聚力量,以等到突然开悟的那个质变的时候,但还是需要一些气运机缘的到临才能做到的。
基于上面所说,老牛是这样看待《伤寒杂病论》的;其实在伤寒杂病十三篇中,在老牛看来除了那三阴三阳的六篇正经条文之外,其他的几篇都有后人的手笔在里面。张仲景除了在各篇的篇首做几句概括性的表述之外,大量的议论和讲解都值得怀疑,因为这是有悖于仲景先师的道家属性的,过多的说教性的言论,是不符合张仲景的时代特征的,的的确确是后人续貂之笔为主。
这一点在金匮要略中会看的更清楚,甚至是都明确注明出自某某书某某人,这更加说明了整部伤寒论中大部分议论的内容都不可能是张仲景本人的原作,这一点确凿无疑。但是我们要客观的去看待这个问题,现实证明金匮要略中的大部分方剂都在实践中能起到很好的疗效,而且是很确切的疗效,如果是一个对伤寒论正经条文方剂熟悉的朋友,在读《金匮要略》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其中大部分的方剂都是伤寒正经方剂的化裁变化使用而已。所以说金匮要略有实践价值。
但是要研究伤寒大义,伤寒正经条文却是唯一可以依靠的证据。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个人铁口的任何一个研究讨论的结论,其实都值得推敲,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可能招来分歧,这其实就不是一个道家人物的行为准则、
所以说仲景先师是不可能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的。这一点又反过来证明了老牛一致的观念,仲景先师的弟子王叔和算是为中医的传承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他不是张仲景,不可能把张仲景所有的形而上学的知识完全复制过来。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王叔和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从他重新编撰的这本《伤寒杂病论》来看,他基本做到了忠实于先师的一贯价值观,尽量少的多陈列条文,少参与一些不必要的议论,充分尊重恩师的伤寒微言大义原则。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现在看来,至少这一点我们今人是很值得庆幸的。我们只能通过同心同理的标准来审视王叔和的行为,他是试图认真的再现老师的意图,但是王叔和是从中医巅峰时刻走下来的第一步,但是这第一步并非没有价值,万事不可求全,求全也不是道家人物该做的,退而求其次,矬子里面拔将军,也是值得我们后人认真研习的。
这就是老牛看待古代传统文化一贯的观念,要想在一个行业里面有所成就,最终必须研究这个行业里面的圣人经典之作,因为那是大树的主干,只有紧紧的,时时以此干为标准,刻刻以此干为参照,才不会离经叛道远矣。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19 21:50:00 +0800 CST  
老牛眼中的中医经典中
伤寒论如此,内经也是如此,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序言里面明确提到过参考过《黄帝内经》,我想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有人执着于张仲景的序言也是出自后人之笔,以不准确为由,认为《黄帝内经》也是唐宋后期所著。
老牛个人不完全认同这一点,老牛认同《黄帝内经》失传了这个事实,但是和伤寒论一样,那个时代(魏晋唐宋时代)后人有最起码的道德修养,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自我约束能力,注定不可能无中生有的凭空捏造一番。至于经过多次蛮族入侵,对社会文化全方面摧残之后的明清时期,那才是华夏传统文化的碎肉机时代。多次重复打烂了,碾碎了,掺和了无数的沙子之后的混乱。这个画面让那些热爱传统文化,并且身体力行、勇于寻根的那些人,想想就会痛心棘首。
老牛个人认为,王叔和本人一定也和张仲景交流过,明确的认同张仲景的确参考过那个未失传的版本,这一点老牛认为也是可以肯定的。但是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统一天下这几百年时间太漫长了,太乱了,这种乱不同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春秋战国之乱,诸子百家之乱。
这种乱是真的乱啊。
期间佛教的强势入侵和西域文明的杂交,其实严格意义上说华夏正统汉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了。这其中中医也不可能不受到牵连,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得中医经典不但在物质上(书籍)被毁掉了,在精神上(大义)也被毁掉了。
可是这种毁掉在当今中国表现的更加疯狂,在今天的中国西方文明几乎差一点就要完全战胜传统中华文明了,外国的月亮一定比中国圆啊,在大多数年轻人心理,传统华夏文明都代表着一种落后了,这太可怕了,太吓人了。
从这个角度看来,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其实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之乱何其的相似啊,都是外国势力的绝对强大,本土价值观的沦丧。在那个时期,佛教也差一点,甚至是已经完全打败了本土儒道的地位,成为了唯一主流的哲学,这一点从那些轰轰烈烈的造佛运动就能看出来啊。虽说佛教那个新鲜劲过后,传统道家儒家则又被重新找回来,形成往后几朝几代,一起和佛教维持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状态,但佛教是毕竟是慢慢被接受了,经过时间的检验了,甚至佛教都已经被本土文化同化了而完全和本土文化融合了。
可以说今天的一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在世界上的推广,我们暂不说它是依靠强权霸权的形式强行推广,就看美国那区区二百年干瘪的文明,都是一些没有被时间所检验的半成品,是文明根本还谈不上文化哦。
现在的美国文明,只是在那里绽放自己短暂的辉煌,在那里大放光明而已,而没有化生沉淀成熟的,融入族人骨髓里面的,可以流传百世的文化。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今天美国人所推崇的普世价值观比起当年佛教轮回的价值观来说,对中国人的冲击力,那简直是太小儿科了,太不足以为论了。佛教在中国自上而下的认可,经过本土文化的同化改造,其实已经基本不是本来那个印度佛教了,那个原始的印度佛教早就完全失传了,现在我们中国人信奉的佛教,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属于我们中华文化的自己的产物了。美国文化并非没有一丝可取之处,但是要被中国人接受,必须要首先放下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动地来和中华文化交融,也许将来也能有幸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得以流传下去,这也是他们的荣幸哦。
在唐朝大开放大包容之后,紧接着又赶上五代十国之乱,这个掺沙子的趋势更加的稳固了。所以说整个自魏晋到宋朝建国之间的这将近千年的时间,也是中华文明加速遗失的千年时间,在中医这个范围之内,汉唐之后的的大部分中医真的没有学习的价值了(事情没有绝对,历朝历代都会有悟道得道之高人存在,但是这不代表整个时代的中医水准能够达到),学到的都是一些伪中医的自我陶醉、自我意淫、自我想当然罢了。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21 08:42:00 +0800 CST  
老牛眼中的中医经典下
《黄帝内经》现在的版本估计可能部分都是出自宋朝文人的手笔,我们也要重视宋代文人的起码的修养,可以断定的是其中精华的部分是有传承的,不可能是后人口吐莲花隔空抓物出来的,在一些地方过多的演绎一番也是存在的。
甚至其他的两大经典《难经》和《本草》也都具有相同的命运。
老牛是绝对认同这一点的,但是就如同我们今人研究清朝历史一样,毕竟时代相隔不远,还有长寿之人的眼见为实做补充,至少比我们相隔几朝几代的后人要看的清楚的多。我们要求看到真正版本的伤寒论和内经已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那么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就没有追求了,完全放弃了吗?
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有病人的需要,就有中医生存的土壤。
学习伤寒论,我们只能通过深研伤寒正经条文,少在概念上做过多的追求,一切以实践为标准。
研究内经,要贯穿起来看,把握内经的总的原则。那就是怎么样透过茫茫几万言的内经言论,找到大道至简的天人相究的大义。其实整部内经就是在不厌其烦的讲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利用黄帝和他的几个主要的教师大臣之间的对话,来阐述大自然气运与人体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任何一本经典著述都有一个流传千载的大义存在的,这个主干上会繁生很多枝杈,而且越往外分支越会流于浮华,这些浮华的枝叶,也许更加适合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但是枝叶的价值永远不可能于主干竞争。那些眼光短浅的中医后学们,往往开始比较看重对枝叶的研习(对医术的追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越往后研习,经过不断实践的分清泌浊之后,这些浮华的理论只能得到纸上派中医的推崇,实践派的经方中医最终必然会抓住中医的主干(对医道的追求),伤寒大义的。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21 08:53:00 +0800 CST  
太阴阳明论的启发
以上专门谈了学习经方中医,怎么面对中医经典著述的看个人法。现在继续回到阳明太阴病,上文说过内经有一篇太阴阳明论,专门阐述脾胃之间的关系,这一篇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正好是能切合伤寒论中重视中焦保津液的指导思想,文中提到;“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这一段经文说的很直接,说明脾为三阴,是最大的阴,是最能代表三阴经病的代表,三阴经的代表太阴脾是为阳明胃行其津液的,那么同样少阴肾是为太阳膀胱行其津液,少阳厥阴亦相同。
刚才到津液,那么什么是津液?这个中医的概念很让初学者苦恼,但是如果搞不清楚什么是津液,那么研究伤寒论的概念几乎不可能,那么什么是津液哪?
伤寒论中的津液,指的是就是阳作用在阴上的表现。
说句大实话,就是一个人津液得通,五脏六腑四肢九窍功能才能得以实现,这都必须依靠津液来交通(人体所有器官也都是依靠津液实现功能)。
那个津液源源不断的供给的状态就是阴阳合和的标志。
假如津液不足,影响了局部器官的功能,就会在人体循经部位产生相应的症状出现(六经辨证本来就是经方中医的解剖学)。正如内经拿脾胃来做例子;“其脉贯胃属脾络嗌”就是说依靠经脉的畅通来实现津液运输通道的实现,太阴经是串联起胃经和人的咽喉部位的。
正常的情况下“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这句经文说明阳明是所有脏腑津液运输动力的源泉,阳明是化气生精的,总督一身阳气的化生。阳明胃腑的饮食入内化生精微的能力出现问题,是造成个人慢性呕吐厌食症这是精神类疾病的基础。
太阴脾经经气不利,是很多慢性病,比如以糖尿病为主的各种病变的基础。不能为胃行津液,也就是说就算是阳明胃的功能正常,化生的气血充足,太阴经出现问题也会造成不能运化送达各个脏腑为用的问题,这些本该送达四肢九窍的精华,积聚在中焦,是造成中焦局部肥胖以至于造成各型糖尿病伴随症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道理,上文谈到过的太阳少阴之间的关系,膀胱太阳腑是司气化生津液的,少阴肾经是为膀胱经行其津液的,肾气的生发是膀胱气化之津液的输送动力。这个膀胱府气化生成的“津液出焉”是非常关键的,是实现人体水液代谢的二次气化利用的。
现实中很多慢性疾病,比如心脏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消渴症,以及各种咽喉部位的病变,都和这个膀胱津液的缺失有关。其中也有膀胱经期不利不司气化的小便不利证,也有少阳肾经经气不升的消渴症有关。三阴经少阴经气为开,厥阴经气为枢,太阴经气为合。所以少阴经证往往更多见一些,是阳经传变到三阴经病的入门。
那么同样少阳胆腑也是化生少阳之津液,那个厥阴肝经也为其行津液,少阳经胆腑化生的津液其实相对于我们人体来说同样重要。
胆经属阳木,其疏泄功能的要求是最强烈的,一旦这个要求受阻,人的饮食、消化、睡眠、情致就会出现障碍,很多的情志病要依靠少阳经来入手调理。不但如此,整个人体一身之阳气的生发要靠胆经作为开始。
而厥阴经病是三阴经的开合枢,也是说厥阴经气是双向可逆的,如果在厥阴经层面上能更好的顾护人体阳气的生发之性,能激发出厥阴肝经体阴而用阳的个性,那么那个恢复了的阳气就振奋起来驱邪达表甚至能“战汗而解”。如果厥阴经气不能振奋起来,造成一切扶阳的努力功亏一篑,刚刚生发起来的阳气又被强大的阴寒邪气所战胜,那么病邪就会深入一步,到达太阴经层面深藏起来。
所以说,厥阴少阳经层面的时机把握很重要,因为病邪在开合枢这个期间呆的时间最短暂,机会也是稍纵即逝,一经过传变就会在更深一层长期盘踞坐实。
其实很多严重的癌肿病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病的,西医在这个时机检测到量变化生质变的证据了(形成实质性的症瘕积聚)。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存在了,但是面对这种看得见的存在,中医认为是可逆的,治疗得当完全可以逆转消除这些病变。可是西医往往认为只要出现了具体的病变,就是不可逆转的,必须针对其做出相应的治疗干预来。或者用药物靶向消杀,或者直接动手术割掉,试图一了百了斩草除根。
但是说实话,这一些治疗手段的使用,却往往事与愿违不说,反倒是帮助了病邪,因为化学药物和手术严重的伤害了病人的正气,正气更加无力抗邪,这就是为什么癌症病人越接受西医治疗死的越快的道理。
也就是说愿望是好的,时机是对的,但是手段却是错误的。我们经中医要重视这一时期的病人的症状,也就是说,厥阴经证的出现很重视这个时机。
为何在伤寒论厥阴经病条文中我们极少看到“厥阴病”这个概念?那是因为这个时期太短暂,往往一天就传经了。
我们看到的条文几乎都是“伤寒”或者“下利”开头,仲景先师的本意是提醒各位医生,不要错过短瞬即逝的厥阴经证时机,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只有这样,阴阳脏腑表里和谐,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我们人体的各个脏腑正常功能的实现。
说到这里,也许有内行人会问;老牛你为何不谈手经而独谈足经为例?
这个问题常读中医经典的都知道,那是因为足经行走全身上下具有代表性。手经循行部位往往很短少。这样说,那么手经就没有价值了吗?错,手经的价值是一样的,只不过作用范围小,临证需要分别辩证而已。
其实学中医很多人就是希望老师面面俱到讲的明明白白。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一旦具有这种想法,一则是说明自己不爱思索,不愿意动脑经去思考,一切都希望得到现成的,其实越现成的东西越没有价值。二则也断绝了自己举一而反三的自学的路径,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才是大学之道,老师的作用不要流于类似现代教育的讲师制度,高级人才是不需要讲师的,他们需要的是“导师”,需要在关键点上弹拨一下足矣,这点对中医这门学问尤为重要。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在儒教经典论语中孔子明确说过;“能举一而反三者,可以为师矣。”要知道古代经典基本都是写在竹简丝帛之上的,很昂贵而耗费资材的,三千弟子不可能人手一本。所以那个时代的学问传承更加重视学生的体悟能力的培养。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这就说明孔子这个大教育家看重的是什么?学习中医其实是一样的。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21 08:57:00 +0800 CST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关于太阴阳明病“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提出的理论,言简意赅,高度地概括了阳明、太阴的病变规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依赖于脾胃气机升降出入的功能实现。
而如今以西医治疗为主的现实中,一个中医能见到的太阴阳明病,要不就是缠绵经年的慢性太阴经病,这样的病人很常见,只要表现在太阴脾经湿被困。要不就是阳明胃经病,更多见到的是大量的胃寒呃逆的胃气上犯病人。现实中因个体程度的不同而显得更多,有的人从小到大一直都有胃气上逆的表现。在人的一生之中,怎么样对待后天脾胃,成为一个人的身体能否长治久安(保持健康)的主要决定性的因素。
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是很多慢性病的最原始的出发点,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因为这个人体后天之本(脾胃)是一部人体发动机,人体整个气机的运转,以及化生气血精微都要靠它的功能来实现。
正所谓“肺从胃降,肝随脾升”,中焦脾胃的运转是带动人体功能实现的主要动力,所以人体的脾胃其实是非常的强大、超级抗造、特别耐用的。为何这样说,因为人的生存就需要这口胃气,“一份胃气一分生气”嘛,而且这个胃气需要持续使用一辈子,碰到一个长寿的人,怕是要使用一百多年,那么你想想,它是不是很强大、抗造、耐用啊?其不强大就不足以承担这么重的任务。
在伤寒阳明病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律,就是“阳明病法多汗”,而阳明病的多汗明显不是桂枝汤的表虚漏汗,表虚漏汗一般伴随着轻微的畏寒怕风,而阳明病的外证多汗往往都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多汗,甚至是“但头汗出”,“手足沮然汗出”这一类汗出。大家发现没有?这些汗出都是集中人体的末梢部位,都是脾胃所主的四肢末梢的部位。造成这些汗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脾胃“阴阳绝离,精气乃绝”,胃气不能潜降,胃气上壅一定会造成肺气的不能清降,这些汗明显是被逼出来的汗。
阳明病属二阳,所以阴盛之人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汗出的。而太阴经病多下利,大家看是不是很有意思,脾胃气机升降出入一失司,那人体就是两头受罪了。
上面是胃气不降主导的末梢汗出,下面是脾气不升造成的肝脾气机下陷的下利,一上一下阴阳绝离的否卦态势形成,这个人就受不了了。所以说怎么样求得保持人体脾胃功能的正常运作,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阳盛之人病邪就会入阳明,阳虚之人病邪就会传太阴,正是这个道理。
现实中脾胃更多的是和人的饮食睡眠有相关,很多人会说:“老牛啊,你说脾胃说和吃饭有关系我们都信,脾胃怎么又和睡眠扯上关系了啊?”其实这个问题很重要呀,大部分的时方派中医认为人的睡眠是心血亏虚的表现,所以就喜欢用酸枣仁汤来治疗睡眠障碍,但是经方中医不这样认为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21 09:02:00 +0800 CST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老牛在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现实的病例,就在我们青岛,有一个中年妇女多次跳海被救,还曾经因此上过电视报纸。她说自己实在活不下去了,大部分人认为她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非常巨大的打击了之后,才萌生了弃世的念头。但是当你问她为什么不想活了的时候,她却出人意料的说;“睡不着觉啊,真不想活了。”她是来求治顽固性失眠的。
有过严重失眠经历的朋友也许能体会,那种彻夜难眠的感受,那种脑子里面全是各种奇思怪想而无法控制的无奈,那种配合着万千思绪而翻来覆去烙饼的经历,那种每天夜晚必然熬到东方发白之后才能泛起一丝睡意的痛苦,这真是难以形容的痛苦经历啊,于是乎悲观厌世的心理最容易在这些人身上体现。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不就是睡觉吗,最平常不过了,失眠真有那么吓人吗”?说这话真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不信你去问问崔永元就知道了。虽说这是玩笑话,但是这个妇女就是这样一夜一夜的熬,直到熬不住了就去跳海,被人救上来之后接受了一些好心市民的帮助之后,又会重复出现跳海轻生的念头,这种恶性循环何时是个头啊?老牛当时能明显的感受到病人的心情简直是低落到极点了。
这个中年妇女42岁,体型胖大,有些微肿,甚至可以说,感觉人像是被吹起来的感觉,身体衣着脏破,浑身气味很大,在老牛给她把脉的时候就能感觉他在喘粗气,一直在喘粗气,而且是吸气用力,呼气有声,并且口气极大,你靠近她都能感受到扑面的气息。病人自己也许没感受到有什么,因为她习惯了,但是作用为一个中医医生来看,这是典型的肝气不舒,肺胃气机上塞的横逆憋闷。人整个看起来圆鼓鼓的,特别是四肢头面有轻度的浮肿,中医有句俗语叫做;“男怕穿鞋,女怕带帽”,就是说的这种情况。面色带黑紫色,嘴唇尤为明显,说话声音高亮而急促,两脉皆浮大弦硬且直,上下直达寸尺,但是尺脉却重按无力,脉搏偏数。舌体大而胖,有齿痕,舌苔厚腻微黄,问诊,小便偏数,大便不畅,不规律,时干时稀,月经稀少,周期偏短不准。食纳不香 一直很多年都有较严重的呃逆现象,呃逆有所吃食物的味道,典型的干嗳食嗅。
在老牛脉诊的时候,病人一直在说没法活了,每次叙述完一个症状都必言及没法活了,病人更多的是在抱怨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如意,家庭离异,以前一个人靠打零工生活,现在只能靠要饭维持生计,说完把皮包打开,给老牛看她要来的零钱,其实老牛已经明白她的意思是:“大夫,我付不起诊费,你看着办吧”。
其实老牛根本没考虑这些,能碰到这样严重的失眠抑郁的典型病人,也算是给了自己一次施展经方成就的机会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正好是老牛那时一刻在头脑中显现出来的想法。
面对这样的病人老牛已经可以确诊了,这是属于比较严重胃气上逆证,属于非常的复杂的阳明少阳腑证少阴经病。内经云“阳入阴则寐,阳出阴则寤”,肺胃气机拥滞在上,阳入阴的气机通路已经严重被阻,一定会造成严重的失眠。再加上肝气不舒更加克伐脾胃,造成恶性循环,而更加加重了脾胃气机的失司的现状。呼吸喘促乃肺胃气机不降,吸气用力,呼气有声是肝气不舒的横逆叹息。四肢头面微肿是由于长期心肾不交,造成的水气凌心,严重的心肾不交证,更加重了病人的失眠的状况。脉大而弦硬更是一种水饮加气郁的典型脉象。
老牛首先要给其潜降胃气,清胃虚热,同时调理情致,疏肝解郁。老牛处方;法半夏四两,茯苓三两,枳实二两,陈皮二两,柴胡二两,生姜二两,砂仁二两(后下),黄连一两,高粱米半斤,五剂,一天一剂,水煎服,大火烧开中火熬煮至米熟汤成,去渣温服,日三服。总之病情很复杂,既有阳明胃府的气机上逆,又有胆经的少阳胆经的经气不舒,还有少阴病的心肾不交证,但是急症很迫切,中医的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必须要首先解决病人严重的失眠症。
药方开完了,还没等病人开口,老牛就说这是免费治疗,今天正好搞活动,老牛义诊不收费的。因为老牛深感这样的人,之所以有今天这种严重的身体状况,其实是和这个人的要强好胜的心理个性有关的,这样的人不走到绝路,绝对不会低三下四的去求人的,老牛想她本就是肝气瘀滞而内心自卑之极的人,如果再逼着她乞求医生免费,岂不是更伤病人的心理,与其这样不如送她一个好心情,让她重新审视这个令她失望之至的世界,让她感受到这个世界还有善人,还有一丝美好,还值得留恋,这也算是老牛送给她的药引子吧。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一个礼拜之后,这个妇女果然来复诊了,效果自是不必多说,感觉这个人的气色明显正常多了,没有了憋气和叹气,叙述第一剂药下去就睡了一个好觉,这是她万万没有想到过的,又叙述自己以前的想法真的不可思议,怎么会想到自杀哪?很奇怪。这次来还希望能继续巩固一下,老牛就又在原方的基础上去了枳实和砂仁,加了白术和附子炙草,这次老牛想给她去一下严重湿邪困脾的现状,总之这病人的治疗是最圆满的。
老牛通着过个病例总结出来,阳明少阳病是很多情志病的基础,再加上这些人都有三阴经病的基础,人整天病体累累,痛苦不堪,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好死不如赖活着”,连赖活着都不愿意了,可见这个阳明少阳病的防治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21 09:05:00 +0800 CST  
少阳厥阴多情致
少阳厥阴病也许是现实中我们人类疾病的最常见状态,在这个层次的疾病中,不管是出于二阳的少阳病,还是出于二阴的厥阴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日久缠绵不愈。有人也许一辈子都处于少阳厥阴病的半表半里的病态。少阳和厥阴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少阳是邪气入里的过程,厥阴病是阳复出表的过程,但是主战场病位都在各自阴阳半表半里之间而已。
……..在反反复复的阴阳交争之中,症状百出是很多病人的常态,在伤寒论中或见证最多的也是少阳厥阴病,面对这些个层次的疾病,也许我们更应该重视起来,毕竟在半表半里之间,在阴阳势力均衡的态势下,我们能够在阴寒邪气偶尔占主动,而造成的变证百出中,及时的辅助一下正气,就能造成阳复战汗而解的最理想状态。这种阳复战汗而解是少阳厥阴病唯一的愈病途径。
老牛在现实行医过程中,接触过几例精神病患者,但是更多的是两种,一种属于抑郁幻想型的,一种属于失眠自杀型的。这两种病人很具有代表性,前者属于肝脾不和的重在脾藏意层面失常的,后者却是属于心肾不交重在肾藏志层面的精神病。老牛举另外个典型的现实案例来分别说明一下治疗这种疾病的要点。
一个22岁的大学生,一个东北小姑娘,在老牛的诊室里面,小姑娘坐在那里很安静,是母亲陪同前来的。老牛观察这小姑娘面貌清秀,头发略显稀疏而杂乱,甚至都能清楚的看到头皮,神态比较正常,只是有些神智恍惚,肤色暗黄没有光泽,身体比较瘦弱,大部分时间都是母亲在叙述病情。
小姑娘在十几岁的时候母亲离异,自己单独拉扯大这个孩子,所以孩子从小有些心理障碍,不合群,总是喜欢自己呆在屋子里面,在上大学之前总之还算正常。期间得亏有母亲的亲妹妹帮助抚养,有不少时间是依靠小姨来监护的,所以孩子对小姨的感情也很深。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小姨身上,据其母亲叙述,上大一期间,有一次因为小姨不经意的一句什么话伤害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固执的认为她小姨和姨夫很讨厌她,但是她只能把这种委屈朝着母亲发泄,每次发脾气总是非常的暴烈大声,动则摔打打骂自己,表现的很执拗,很极端,但是那一阵爆发过去了就又恢复到安安静静的状态,安静的时候就一个人关门闭窗的自己呆坐着。这种状态反复无常,只要是在家里,不知何时就会因为一点点小小的原因就爆发冲突,但是很奇怪上学之后就一反常态变的很正常了。
母亲说到动情之处眼里噙着泪水,实在是不想看到女儿的这种状态再严重下去了。去过医院多次,都开一些镇静类的药物,又够不上严重的精神病人的入院要求。但是据老牛观察,在母亲叙述期间,女孩总是插嘴说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表情一直很真诚,手里老是不停的翻动揉捏衣角。
刻诊舌质瘦小干枯偏红两边有比较明显的瘀点,舌苔淡薄,右手脉沉细偏数,左手脉搏关脉明显偏玄硬一些,脉短如豆,双手尺脉明显不足。食纳一般,失眠多梦。小便短少,大便两三日一行,不干不溏。
综合所有信息,老牛辩证认为,女孩属于单亲家庭离异造成的心理缺陷,少阳病证据,有些轻度的“循衣摸床”,就差“独语如见鬼状了”。同时有伴有少阴经病,胆小恐惧怕被别人忽视遗弃,小时候的父母离异的恐惧伤了肾气。老牛处方;法半夏四两,芍药三两,枳实二两,陈皮二两,柴胡二两,干姜二两,生晒参二两,炮附子二两,大枣二两(后下),五剂,一天一剂,水煎服,要求两煎合一回锅再加火熬煮几分钟,日三服,戒生冷寒凉,要求母亲带气其出去旅游一下,平时多鼓励孩子去参加同学聚会一类的集体活动。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这个病号的恢复也很好,母亲为此还单独来过表示过感谢。
有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上述两个病例的方子比较像的,好像都是半夏做君药,前一个方子是二陈四逆的组合,后一个方子是小柴胡倍半夏加附子的组合,没错,伤寒经方有一类方剂,其中很有奥妙。在别人的眼里,小柴胡,大柴胡,小青龙,诸泻心汤等等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在老牛眼里他们却都属于一类的方子,这一类方子有一味伟大的中药做为桥梁联系起来,那就是半夏,那么半夏究竟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奥秘哪?那么请听老牛下回分解。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21 09:40:00 +0800 CST  
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半夏
天南星,多年生草本。块茎近圆球形,为天南星科植物狗爪半夏,药用部分为其块茎。其性味苦,辛,温,有大毒。
半夏,天南星科药用植物,药用部位为块茎。于夏、秋两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或烘干,即为生半夏。因其毒性较大,多炮制后使用,依炮制方法不同分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等。其味辛,性温,有毒。
芋头,为天南星科植物芋,多年生块茎植物,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叶片盾形,叶柄长而肥大,绿色或紫红色;植株基部形成短缩茎,逐渐累积养分肥大成肉质球茎,称为“芋头”或“母芋”,球形、卵形、椭圆形或块状等。平,甘、辛,有小毒。
有的朋友会很奇怪,老牛干嘛把芋头和半夏,天南星的介绍写出来?可是有眼尖的朋友们会看到,这个三种东西怎么何其相似啊,都是天南星科的植物,都是块茎状的圆不溜丢的,而且都有毒,这说明什么?
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越是百姓常常用到的东西,越是容易被忽视,因为这成为了一种习惯了,习惯了就成自然了,再伟大的发现,被习惯了之后也会变成“自然”了。
可是有哲学思想的人就不一样,他们会把一些看似很平常的事物横向和一些比较高级的事物联系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这就是所谓的格物而致知,同样一类的诸多物质具有同样的类似的性质。这就如同古代小学的训诂学,同音字往往是同意的。
记得小时候,姥姥总是要我多吃点芋头,甚至是平时烧火做饭的时候也用木棍烧个芋头给我吃过。她的道理很简单,吃芋头养胃,这就是她的观念,姥姥生于1914年,大字不识一个。可是掌握现代化知识的舅妈不同意,提出来反对意见,因为据现代科学研究,芋头就是最简单的碳水化合物,极度的没有营养,不要给孩子多吃,孩子应该多喝有营养的牛奶。
一个文盲的老太太和一个从小接受现代化教育的,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有文化的舅妈,谁说的准确?谁更接近于“道”。?
我们再来看看中医对半夏的认识,半夏有毒,天南星的性味要比半夏更加强烈,毒性更强。而且半夏是十八反里面和乌头附子相反的,乌头附子本来就已经是中医里面比较著名的毒药了,再和半夏一起岂不是度上加毒了,一定要小心对待,慎重使用,以免使用不当,中毒造成医疗纠纷!可是我们看伤寒论,半夏和附子同用的机会多了去了。老牛多次提到过,伤寒论中的方子,学会了用好了,理解透了,悟通了,灵活使用起来,每一个方子都是秘方。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老牛在上文谈麻黄的时候,特意讲到过,近代中医们提出的所谓的十八反十九畏,这也许是古代中医师父用来吓唬小学徒的把戏,其目的也许就是为了留点拿手的东西,给自己留碗饭吃,省得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但是老牛认为在现在社会,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相对于保护这点“小秘密”,而影响了传统纯中医的发扬,这是一件弊大于利的自私行为,的确值得被鄙视。
我们再看看芋头,芋头我们却经常吃,虽说他没有什么“营养”,但是似乎很多人吃了芋头之后,就会感觉胃部是温暖的,胃气是顺降的,总之吃了比较安逸。至于有没有营养,暂时可以不去关心。西方的所谓的营养学真值得存疑和探讨啊,老牛总是感觉他们太幼稚。
处理过芋头的朋友们都知道,芋头的皮是非常具有刺激性的,搞到手背上有时会刺痒难受很久,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毒”吧,但是除掉皮之后的芋头,在没有煮熟或者制过之前,那个粘液简直是太执着了,好像总是洗也洗不干净一样,其实南星和半夏的那个粘液更加的强烈,那么这么多看似分泌无穷无尽的粘液到底有何作用?其实我们中医就是用的这个粘液来养胃,来燥湿,来清降胃气的。
也许有的朋友爱吃猪肚和猪大肠吧,但是处理过洗过它们的就不多了吧,其实老牛洗过,那个猪肚和大肠就像南星半夏芋头一样的执着,只要是没煮熟之前,那个粘液也为是源源不绝。看到这里大概有的朋友明白了老牛的意思了,在自然界里,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啊。
人的胃家(伤寒的胃家就是指到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就是喜欢这种环境,粘粘的粘液必须要源源不断的分泌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食物的消化和下行(这种适合下行的粘滑的特性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胃气的以降为用),人的胃家出现问题的,正如伤寒论所说的“脾不能为胃行津液”了,那么整个消化道就缺乏这种粘液的产生,就会出现食物不消化,不下行,造成胃胀,呃逆,反酸等等症状的出现,这些就是胃受寒邪的主要症状,那么用半夏就是抵消这种胃寒,那么就是用半夏辛温属阳的性味来温胃养胃。半夏的作用就是如此,我想不用老牛在多说什么了,经方使用中,半夏到底有多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啦!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传统中医研究世间万物,特别是可以入药的药材是有原则的,那就无所不用其极,具有相同的性味的植物用来入药,用来治病,用来调节平衡人体失衡的阴阳,就要用最具有代表性的药材。半夏其实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它的性味正好折中,既不像芋头那样性平味淡适合食疗,也不像南星那样的刚猛燥烈至极,稍不注意就容易伤人。他们这个上中下三个代表,正好各司其职,物尽其用。
老牛在这里举出这三个代表性的植物,就是要链接上文谈谈伤寒论中的小柴胡,大柴胡,小青龙,小陷胸,厚姜半甘参汤,竹叶石膏汤,旋复代赭汤,葛根加半夏汤,诸泻心汤等等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方子,因为在老牛眼里他们都是属于一个方子“半夏类方”,这也符合老牛一贯的眼睛死盯着中焦不方的辩证处方原则!后天之本的丧失才是诸病之源,同样也是愈诸病之门!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21 09:45:00 +0800 CST  
中医的疗效为什么比西医显得慢很多
写到这里,老牛感觉还有很多中医学术上的常见问题和大家一起聊聊,其实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当然有些话题很敏感,也会触动很多从医者神经,不免要大骂老牛,这其实就是老牛要达到的效果。面对这个已经完全黑白颠倒是非莫辨的世界,很多人就是在浑水摸鱼,特别是中医界内部更加严重,只要能做到把一些基本的概念正本清源回归道统那就是笔者自认为功劳善莫大焉了!
首先,有的朋友持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大部分人认为,中医的疗效比西医显得慢很多。这个问题其实是中医最难以说清楚的问题了,作为一名患者当然是希望花尽量少的时间能把病邪祛除,这样的想法得过病的人们都会有共同的体会。但是问题是如果你看事情还是这样简单而表浅那其实是逼着医生犯不该犯的错误。
因为在中医理论上认为,绝大部分的阳证急迫易愈而阴证缠绵难愈,这是很基本的病情表现。
西医疗效快捷恰恰就是体现在这一点上。西医在治疗一些三阳经病时,往往疗效比较迅捷而高效,这也是明清时期温病派中医主动向西医学习妥协的主要原因,出了对自己的医术不自信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得不到经方中医的真传。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还是说感冒发热,如果一个纯阳证的病人发高热,按照中医的辩证是寒邪闭表的太阳表证,同时这个病人是个强壮的人。西医用抗生素静脉注射很快就能把这个高热去掉,这就是所谓的对症,这是西医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一定是有代价的,至于这个优势的代价是什么我们另选话题讨论)。当然中医也能做得到,针对这样的寒邪闭表的三阳经高热病人,中医可能只需一剂麻黄汤就能解决问题,病人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但是现在很多中医人已经不会或者说是不敢使用麻黄汤了,在上文老牛反复强调过。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病人,能到我们中医手里面,特别是经方纯中医手里面的,实在是太少了,就算是有的话,病人来了,很快问题就解决了,人就走了,似乎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啊。顶多患者感觉这个中医还不错,和西医一样的厉害,呵呵,这里真要苦笑一下了。
如果现实中大量的病人是那种反复发作的三阴证低热,西医面对这样的病人可谓是真的手足无措了。这种阴证发热,造成的因素很多,除了很多病情严重,一些严重的疾病后期表现出来的出来的虚阳外越之外,各种体制孱弱正气不足之人的外感大部分都表现出一种持续的低热,这明显是一种虚人外感,现实中往往很多病人表现出缠绵反复,上午轻下午重,有的可能会连续治疗很长时间不能痊愈。
那么经方中医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同样我们大部分的时方中医面对这样的病人也是手足无措,各种轻清发散类的方药用上以后发现病人还是持续低热。作为一个患者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况,老牛建议赶紧换医生,因为在中医内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派,估计是遇上了滋阴清凉派的中医大夫了,换一位火神派或者说是经方派中医或许能解决这种虚人外感,那也算是节约大量的时间了。
因为很多三阴证的病人,特别是太少两感的发热,经方派中医也许几剂麻附辛加味就能把持续发热这个问题解决掉。以温病派中医为代表的时方中医就不见得做得到。所以很多患者会感觉到失望,造成了中医都是慢郎中的错误的认识。
上面说的是发热为代表的急症,那么面对慢性病怎么样那?现在的西医医院内科病房里的患者,老牛说句实话,起码有80%以上是慢性病患者,面对这样的病人,一个经方中医大夫也是要正确的辩证施治,标本兼治而更加注重治本。
这里要重申一下治愈的概念了,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治愈,不是西医那种靠对抗,镇压,消杀而取得的暂时性的控制住症状,而这种治愈的代价往往需要牺牲病人的正气,甚至是消耗病人宝贵的先天藏精来得到的治愈,这种治愈我们不需要。只有那种病人正气完全恢复之后,依靠强大的正气驱邪达外的治愈才算是真正的治愈。
治疗这些病人的疗效,要讲真正的治愈时间,谁敢说西医快中医慢?西医唯一快的地方是动刀快,还有那里快?西医那些伤害了病人后天之本的治疗方法,甚至是给病人造成严重后遗症的治愈,这种所谓的快,要用道家的思维了判断,对于人体的健康而言,西医的快,其实是慢,中医的慢,其实是快。
老牛的意思很明确,经方中医治病,在对一些突发急症的治疗上其实也有非常快捷的疗效,西医疗效比中医快只是一种流行的错误的观念,就像老牛上面所举的例子一样,面对不管是阳证发热和阴证发热,一个正统的纯中医都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面解决问题的,起码要解决那个发热的证。解决不了这个“证”的中医,那是中医本身学艺不精造成的,个人修为差异造成的结果。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在大部分国内现代化的医院里,有很多并非正统的“伪中医”存在,是他们的存在,导致了老百姓认为中医疗效慢的错误认识,是他们该担这个恶名,而并不需要整个中医界来承担,特别是我们这些秉承伤寒大义的纯中医,经方中医们来担这个恶名。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21 10:02:00 +0800 CST  
经方中医如何看待普通人的养生
中医本就是讲究天人合一的,与大自然和谐共振,尽可能的遵循天之道。除了外在的行为习惯上做到如此,经方中医在此基础上更应该讲究修为自己的内心,治病以修心为上。
一个经方中医看病开出来的方子一定是这样的,一套适合患者自身情况的行为规范(如何作息,如何饮食,如何有针对性的锻炼),一副辩证准确的方药,一套针对患者所诉而制定的修心建议。以上三点缺一不可,疗效各占30%。中医界有句古话叫做“三分治七分养”,其实就是在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有经验的中医大夫会发现,现实诊疗过程当中,方药的作用的确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是很多对症的方药,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会越来越显得疗效乏力,特别是一些比较严重的慢性病患者。中医界还有句话叫做“治得了病救不了命”,这句话也吃从侧面来反映出药物有时候真的只能占到总体疗效的三分之一。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养生?这个问题似乎答案也是确定的。现在社会的现状是中年、老年人最热衷于养生,而如果你仔细和这些人聊过以后,你就会发现这些人,都是明显的感觉到了所谓的亚健康状态,都是出现了亚健康状态之后才开始寻求养生的。但是真正的养生应该从小孩子的做起,道家所谓的童子功虽说太过极端,但是其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
大家都知道小说中的人物张无忌,师傅要其从小就练童子功,这个童子功是将来成为武林宗师的基本要求。这恰恰说明了为什么出家人多现高寿的高僧大德的原因。真正的养生其实就该这样从小做起,我们现代人都抱怨从中年开始就身体状况堪忧,甚至有很多的人在青年时期就有感受到了,只有老年人才有的疲惫感,记得有一个广告词说的很确切,三十岁的年龄,六十岁的心脏。
亚健康的概念很好,但是老牛认为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就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开始阶段。亚健康这个概念是西医提出来的,亚健康貌似还算是健康,但是在我们中医眼里这些人其实都已经是病人了,甚至有的还是很严重的三阴病病人,这时候谈养生已经晚了。
因为,亚健康这个概念,是西医的一个很无奈的概念。现在很多病人都是感觉到人的精、气、神都有了明显的下滑趋势,这时心头有种莫名的恐慌感油然而生,才会去医院做检查,企图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这些病人都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西医是靠指标来诊断病的,但是这些“慢性的损耗性的疾病”,西医是检查不出实质性的病变的,西医的仪器是无法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的,所以说,养生是必须要做到这个亚健康前面的。
在上文老牛谈到过道家的病的属性,现实中“病”这个词在中医和西医的概念上还是有巨大的不同的,西医认为“未病”不算是病,经方中医却要求必须能“治未病”。这个未病,其实已经超过了《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提携天地,把握阴阳的真人状态了,只要是做不到真人的状态,人人都是病人,其实也对,我们何尝不都是一些的了“未病”的病人啊!
治未病,中医界有名的“越人治齐桓公”案就是众所周知的,最好的明证。除此之外,中医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就是中医三兄弟治病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讲的就是老大老二和老三三个兄弟都是中医,平时老三门庭若市,病人源源不断,老二病人要少一些,老大却门可罗雀病人寥寥,有人就问老三,你们弟兄三个谁的医术最高超,答案是老大的医术最高超,因为老大治的“未病”在人们发病之前老大就把疾病给控制了,老三医术最差,天天忙着给病人亡羊补牢式的治疗。虽说故事简单,但是其深刻的道理是不言而寓的。那么老牛多次强调的这个治未病的功夫,其实就是经方中医眼中最高境界的,最泛义的养生吧。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
经方中医的养生理念就是重视人的精、气、神的保养,道家内丹学理论认为,人们修炼自己的层次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的过程,最后甚至到了炼虚化仙的境界。当然这是道教所追求的极端状态,我们普通人的养生就从最低层次做起就行。
《灵枢?本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也。“即血气精神是奉养生命,维持健全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因素,其中血由精衍生,因此,概括地说,精气神是生命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后世称之为“人身三宝”。谈养生,最极致的现实就是养这三个宝而已。
楼主 牛翁一安平泰  发布于 2016-09-21 10:19:00 +0800 CST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字数:162987

发表时间:2016-09-16 05:28:1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0 21:21:11 +0800 CST

评论数:8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