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绝迹已久的《金刚经六祖口诀序》,利乐有情

什么是苦?佛陀认为苦分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前面两种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是比如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之类的,最后一种行苦比较细微,平常人很难察觉到,即是无常之苦,执着之苦——比如说,一般人会说,我想要某种东西但是得不到,好苦!但智者会说,我知道那样东西对我并非必须,但我放不下对它的执着,好苦!
行苦即指自己不能自主之苦,它存在于方方面面,一般人察觉不出,所以世间大多数人都是迷失在苦乐里,却不知执着于苦乐之苦。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4 17:37:00 +0800 CST  
为什么有苦?佛教把所有的苦都归集于同个源头即“无明”。自性常被比作灯光,灯亮咱心里就亮堂堂;灯不亮,无明即起,让你看不清当下实相,然后开始幻想,生出一堆“颠倒梦想”来吓唬或者取悦自己,于是就产生了“贪嗔痴慢疑”各色烦恼。
具体可以看一下佛教的十二缘起以及唯识宗的八识论,这些对理解意识如何产生烦恼继而引发身口意活动很有帮助,佛教认为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所以就有八万四千法门对应去消灭。所以说,这些烦恼都是可以解构的,是套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假心”(名相心)的花样,是假心投射出来的如梦幻影,你由着果就可以寻到因,并且瓦解生出苦的循环;佛法要我们寻求真心,即心识的第八识阿赖耶识(自性),唯有真心不造业,跳出因果。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4 17:53:00 +0800 CST  
如何消苦? 佛教的说法是“消业”。你察觉到你造的恶业正在生长,赶紧在它结果前把催熟条件消灭掉(通过修行),这就是消业。
消业的方式不同派别有各自不同的修持,总的来说持戒是要的(比如你觉察到吃肉会让自己的身体不清净,导致各种毛病,就会慢慢的转吃素,总之都是从约束自己下手的)
禅宗的消业模式即是觉念,不思前境,不续今念,念念不住,不住即为空性,在当下用自性之光驱散无明,就不会造作任何业。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4 18:09:00 +0800 CST  
@梦不醒的年华 往往你觉察到身心有苦,已经是果报了;修行是为了离苦,你若发心离苦,就要学会关照身心,去亲证苦的来源,等你完整的看到苦的升起灭去,循环往复,你就知道怎么瓦解了。
举个栗子:
我觉得我的朋友都对我不好啊(嗔心,苦!)——出去吃饭总是我买单——这是我对他们好的方式——我没有其他优点可提——我其实是在讨好他们——我害怕失去朋友——我害怕孤独——我不喜欢自己——貌似是小的时候父母常忽视我让我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其实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我只是想要存在感(行苦:生命存在之苦,不能自主之苦,我执之苦)——佛法说:你本来就存在,把无明扫尽,你就永恒了。

往往借由对某种苦的探究,你都可以触摸到生命实相,进而就明白了佛法的奥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是如实,自性常驻。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4 18:29:00 +0800 CST  
《忏悔品》自性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最欣赏六祖所说的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真正学佛的人不仅是活泼自在的人,更加应该是广学多闻,和光同尘,与时舒卷的人。
孔子曾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
意思是:古时候的人,外表适应环境变化但内心世界却持守凝寂,现在的人,内心世界不能凝寂持守而外表又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随应外物变化的人,必定内心纯一凝寂而不离散游移。对于变化与不变化都能安然听任,安闲自得地跟外在环境相顺应,必定会与外物一道变化而不有所偏移。
上古之人都是得道之人,他们的自性与日月同辉,他们的文明都是神话一样的存在;而现在的人“内化而外不化”,文明高度发展却逐渐迷失自性——如果人类真的有在进化,那精神与科技应该是同步的,不然迟早跟上古文明一样走向灭亡。
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禅在青山绿水的郊外,也在华灯璀璨的都市里;守住“一心”,漫随时代云舒云卷,应该才是现代人学佛法的妙用吧。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5 09:55:00 +0800 CST  
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男子善女子,若真了悟自性,必须常做无相忏悔。什么是无相呢?就是不看外境只看念头,好比你对某人存了一念恶,导致你或者愤恨的瞪了他一眼,或者失控的捅了他一刀,不论过失大小,对于这一念,若有觉察,一定要做忏悔:忏其前愆,永不复起,悔其后过,悉皆永断。
这个确实很难,我们很多时候只知道忏悔做过的错事,但下次再遇,往往又因为自身习气(或者业力推动)无法挣脱,所以就会明知故犯了。
所以真要做到无相忏悔,很多习气是要治的,圣人为啥要努力当圣人?就因为他很懂“行苦”,他为了脱离凡夫最终极的生命不能自主之苦,修身养性,力求让自性的光辉永照,这样才能不被愚痴迷妄缠身,才能做到“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
说到底,学佛者要以智慧常明,清净本性为宝,若体会不到这宝藏的真实妙用,佛法就成了一门学科一种知识。若只是理论上去理解佛法,它除了心烦的时候给你解解闷,对实际问题一点卵用都没有。所以还是要行,越行智慧越多,因为“事理相应”;越行信心越坚定,因为“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6 14:00:00 +0800 CST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男子善女子,既然懂得无相忏悔,那我们接着就来发愿: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是存在我们心念中的众生,你若觉察他人之苦,势必要度(由己推人)。
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无明袭来,烦恼生起,若能觉知到皆是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狂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

等尘障,当下扫尽,破除迷妄。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六祖慈悲,要众生各各自度,除却虚妄思想心,常生自性般若智;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自性),般若智里含一切正法,离迷离觉,无真无妄,如果放着我们命中自带的通关宝典不用,求他人之法来度自己,实属愚痴。
举个实用般若智的简单栗子:吃饭。我们吃饭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各种胡思乱想心不在焉,食不知味有时过思过虑甚至影响肠胃消化;这时候如果开启智慧,你就会知道吃饭的时候就只需好好吃饭,活在当下,顺遂当下,烦恼就无从生起。
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基本上佛教不管是哪个宗,都是讲自度自悟,那些学着学着变成崇拜某个神的都是外道,叫“人行邪道”;修行人若“愿度”“愿断”“愿学”,那就不妨再加一个远大理想:“誓愿成佛”吧!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7 11:11:00 +0800 CST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三 答法达 要转经不要被经转

[经文]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⑴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铙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者,从他退席⑵。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

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⑶,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真,归真之后,真亦无名。

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注】

⑴ 三乘 修声闻乘的人,称为声闻,声闻乘修习四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最高果位是阿罗汉。修缘觉乘的人,称为缘觉。缘觉乘观想十二因缘,从顺逆两种次序观察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种心识转生的因缘,证得诸法虚妄,从而转生圣智。修缘觉乘可证得辟支佛。佛对弟子说法,初期说声闻乘,缘觉乘,到弟子根基纯熟后,再说如来乘(亦称菩萨乘)。声闻、缘觉二乘还未能了解如来藏在修禅中所起的作用,还受微细烦恼的困扰,未得见如来。声闻、缘觉合称二乘,相对于菩萨乘来说,二乘是小乘,菩萨乘是大乘。到妄识灭尽时,再回过头来审视,便知小乘大乘都非乘。《楞伽经》说:“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⑵ 退席 在法华会上,佛说的是大乘经,有五千小根小智、满足修小法的人不敢相信,当即退席。

⑶ 一佛乘 一佛乘讲我空、法空,讲不二法门,返照自心,明心见性,即心是佛。

[星云大师译文]

六祖说:经意本来就说得很清楚,是你自己执迷而与之相违背罢了!一切三乘行人之所以不能测知佛智,问題就出在他们要去度量,任凭他们费尽心思共同推测,只有更增加与佛智距离遙远。佛法本来是为不觉的凡夫而说的,并不是为佛而说的,如果不肯相信这个道理,那就听任他退出会席。只是他竟不知道自己原就坐在白牛车上,却还要向门外去別覓羊鹿牛三车。

何況经文明白地向你说:毕竟只有一佛乘,并沒有其他诸乘。或说二乘、三乘,乃至说无数的方便法门,以及种种因缘譬喻等言词,这些法全部都是为了一佛乘说的。你怎么不注意省察呢?羊鹿牛三车是佛所设的三乘方便法,是为昔时众生迷失实相而施设的权教;大白牛车是佛真实说的一乘实相法,是为现今众生修持成熟而开显的实教。这只不过是教你去除三乘方便的假名而归入一乘实相的实教,一旦归入实教之后,就沒有所谓的实教了。

要知道所有珍贵财物全部都属于你所拥有,任由你自己去受用,更不作佛陀慈父想,也不作众生穷子想,更沒有所谓的受用财宝想,这才叫作真正的在持诵《法华经》。能够如此,就好像从前劫到后劫,手中并沒有放下经卷;从白天到黑夜,无时不是在持诵《法华经》。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8 13:42:00 +0800 CST  
发现翻译佛经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大把人已经把这件事做得很好了,干脆就默默转载吧……
读佛经是件不容易的事,这厢还在研究什么是身闻乘什么是缘觉乘,那边六祖就说都是因为你们天天揣测佛智才会分出三乘,佛就一乘实相!(果然是想太多,而且想太多还是不由自主的!!)
就在我看得头晕脑胀,想自暴自弃的时候,坛经又冒出这么一个故事: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

哈哈哈,真是泪流满面,原来一句“我不会佛法”就可以清净了。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8 13:58:00 +0800 CST  
何为空性?
空性解说,以楞严经为尊,七处证心,深解空性、妙明真心,了达一切。故言:性觉真空,性空真觉,周遍法界,清净本然。一切佛经,皆唯讲本心,讲离相,讲涅槃,讲禅定,讲空性,讲法身,讲虚空,而不说肉身、色身、人身、妄想、道理等是解脱之体。
太空一切皆是空性、佛性,自心本体亦是空性,真心者,非指人之思想或感情,而是指能产生一切意识与思想的本来之质,即本质。故如佛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执着颠倒妄想、种种虚妄的运动现象以为真实,而不能证得永恒本有的妙明真心。
世间诸法,相妄性真,所以金刚经言:凡一切相皆是虚妄!一切现象皆是虚假的,故名离一切相,即为见佛,得佛,见空,见一切本质,见自心,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本自永恒,不染一尘,不着诸有,本自解脱,不用余物,无法而法。
世人为何见不到空性,见不到真理?不见自性故。

——真心者,非指人之思想或感情,而是指能产生一切意识与思想的本来之质,即本质。(不是情绪不是思想,心在一种平和的状态近似这种本质;好比你口渴了想喝水,刚好桌上有开水果汁可乐,你很自然的就选择了开水,因为你已经有了喝开水最能解渴的智慧,这种就是中道,跳过思考也不受爱欲影响,口渴了就是喝水。自性能告诉你很多很多这种解决烦恼的根本之道,在于你要不要听见要不要选择相信。)


坛经《付嘱品第十》“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所以说佛经不好读,无限n次方的绕;六祖说了那么多,其实也是在试图描绘出空性不落两边的模样:当你提宇宙的时候,空性在天地日月之间;当你试着描述空性时,空性非有非无,非长非短,非清非浊……非想非非想!就是不可思议,你怎么能用语言描述属于非思维的东西呢,语言也只是思维的工具而已;只能用觉(佛法不离世间觉),感觉的觉觉察的觉觉知的觉觉悟的觉,区别只在于哪个是你一听就懂的。
自性发挥作用的说法也是相对的:正邪、痴慧、愚智、乱定等等,所以说你有多烦恼你也可以多有智慧,因为都是自性的一体两用;遇到烦恼不要怕,“置之死地而后生”,三千烦恼缠不死你,你转个念发现竟然清净了,就算你悟出了那点“别境慧”。
所以说学佛需要勇气,面对真相的勇气,学佛需要智慧,取舍中立的智慧,学佛需要警觉,刀刃上行走的警觉——听着好像是要做什么伟大的事,非也,那硝烟四起的战场,根源都在你的心念里,佛为调御丈夫,学佛学的就是这种调御本领,即所谓“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9 17:12:00 +0800 CST  
何为无相布施?
《大智度论》说:“出家重持戒,居家重布施”,在家修行的人布施是个重要的功课,布施可以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无畏施最有名的就是佛陀割肉喂鹰的故事,但那是骨灰级玩家手法,轻易不能模仿……),总的来说佛教认为施什么就得什么,所以财施能得大富贵,法施能得大智慧,无畏施得健康安乐。《月灯三昧经》说:布施能获降伏悭吝、舍心相续、生富豪家、胜名流布等十种利益。——听起来好诱人,但如果布施的发心是为了获得,属于一不小心把佛法行成了世间法,与奥义背道而驰,布施再多也是一场空。

关于无相布施的解释是这样的:
阳光普照,使谷物成熟,使果木结果,它自己并不认为向人类施予了什么。甘霖湿润干涸的大地,使河水川流不息,使大海永不干枯,但甘霖也不会认为向人类施于了什么。世上万物中,惟有人会有自己曾施恩于人的念头。
施惠于人而不以为是施惠,这种善行的施行在佛教中称为“不住相布施”。这是一种真正了无痕迹的布施。佛教的核心就在于这种无相布施。《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若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无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

——无相,就是不执着外相的意思,坛经很多地方都讲究无相:无相忏悔,无相归依……禅宗的要义是“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六祖说一切法不离自性,所以布施能真正做到离相,那必定是在自性般若智慧指引下进行的。
观察生活中遇到需要我们多做贡献的时候,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楼主以前差不多是这样:“不行,这是我的,我自己都还没够……”这里面其实有很深的“我执”(或者说是匮乏)在里面,我以“我”的存在为安全感,有“我”就要强调“我的”,越强调就越需要外物的烘托,心一直处在饥渴中,欲望无穷,拥有再多也不觉得满足。所以说无相布施是为了解毒,贪嗔痴慢疑五毒中的“贪”毒。智慧总是在为我们指引走向一条解开束缚,活出自在的道路,唯有切中这个方向做出的布施,才算是圆满功德的布施。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10 21:50:00 +0800 CST  
佛教之因果观(太虚大师)


佛法者,明白事理之方法也。宇宙万有不外事理二门,而欲明此事理须用一种方法。然事者指实事言,理指真理言,吾人必先明真理,然后所作方为实事而免于虚伪错误。

凡一件实事之发动成就,不外乎因果律。其发动之种种方面,即因是也;由此各方面所凑合结集,而成就发现为一种事实,即果是也。如宇宙间之山河大地飞潜动植,乃至细微到于一微尘一芥子,皆是果相;此果必有因由,故吾人可据果以推因。

如现前之讲台,亦一众因所成之果,故须有能作木工之人,利用木工之器具──规矩绳墨等,而择取适于作桌子之木料,依此众因而成就桌子之果。

因果之相,同时俱生。如木为因,然已具有可以作桌子之功能,故在因地时即含有果相;迨已作成桌子时,而此桌子乃木桌,并非金铁泥石等桌。由此可知在果已成时,因相仍在;故因果之相虽可分,而是同时俱有也。

谷种入地乃可为结成榖子──果之因,然必其地非是石田,又须水力滋润,日光照临,人工培养,然后至秋季乃能结实。此土壤、水力、日光、人工等即为之缘,至新榖之果乃榖种之亲因与土壤等众缘和合而成。故吾人从果上可以推因,复在因上便可以测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未有瓜种生豆、豆种生瓜者。

因种起作用后,中经多相,其体量形状均与原来因相不同。虽不同而其最后结果仍与原来因相相同;此在佛法上谓之异时因果。如春种榖子,中间经过发芽、成稻、开花种种,至秋后始结果。常人不能澈底明白因果,如种榖后未见即刻结果而但见发芽开花等相,遂以为因未必有果,或以为果未必从因来。

因果可互为因果,如旧榖种可结新榖子,而此新榖子又可作明春之旧榖种是。世人多欲明白因果,然外学等──如科学、哲学──因其推测之方法有错谬,或稍有发现自起执着,故于因果律不能澈底明白,既于因果未透彻,故所发现之事实复成虚伪错误。吾人若能澈底明白因果之真理,遂可选择良好之因,而成就一良好之结果;避去不良之因,而免不良之果。故根本上欲知因果真理,遂有研究佛法之必要。佛法能说明世出世间万法之本体现象及其因果,一切世间学术宗教亦皆稍明因果,然以说不究竟,遂生错误;惟佛法能彻底说明。

——这段主要用谷物结成榖子为例子说明因果:如果能亲眼看到谷种结成榖子的整个过程,你就知道了这个里面的因果;如果种植的过程中出现差错没能结果或者某个环节你疏忽了最后结出的不是榖子而是杂草之类的,这个时候你就会“以为因未必有果,或以为果未必从因”。古往今来,社会上很多领域的顶尖高手,最后都会跑去研究佛法,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学问解决不了最基本的生死问题:“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当然你可以认为这只是个哲学问题,但楼主却认为这是个会影响吃饭睡觉的基本问题),佛法是唯一能彻底说明一切因果的法则。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11 18:53:00 +0800 CST  
佛教之因果观(太虚大师)


佛法者,明白事理之方法也。宇宙万有不外事理二门,而欲明此事理须用一种方法。然事者指实事言,理指真理言,吾人必先明真理,然后所作方为实事而免于虚伪错误。

凡一件实事之发动成就,不外乎因果律。其发动之种种方面,即因是也;由此各方面所凑合结集,而成就发现为一种事实,即果是也。如宇宙间之山河大地飞潜动植,乃至细微到于一微尘一芥子,皆是果相;此果必有因由,故吾人可据果以推因。

如现前之讲台,亦一众因所成之果,故须有能作木工之人,利用木工之器具──规矩绳墨等,而择取适于作桌子之木料,依此众因而成就桌子之果。

因果之相,同时俱生。如木为因,然已具有可以作桌子之功能,故在因地时即含有果相;迨已作成桌子时,而此桌子乃木桌,并非金铁泥石等桌。由此可知在果已成时,因相仍在;故因果之相虽可分,而是同时俱有也。

谷种入地乃可为结成榖子──果之因,然必其地非是石田,又须水力滋润,日光照临,人工培养,然后至秋季乃能结实。此土壤、水力、日光、人工等即为之缘,至新榖之果乃榖种之亲因与土壤等众缘和合而成。故吾人从果上可以推因,复在因上便可以测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未有瓜种生豆、豆种生瓜者。

因种起作用后,中经多相,其体量形状均与原来因相不同。虽不同而其最后结果仍与原来因相相同;此在佛法上谓之异时因果。如春种榖子,中间经过发芽、成稻、开花种种,至秋后始结果。常人不能澈底明白因果,如种榖后未见即刻结果而但见发芽开花等相,遂以为因未必有果,或以为果未必从因来。

因果可互为因果,如旧榖种可结新榖子,而此新榖子又可作明春之旧榖种是。世人多欲明白因果,然外学等──如科学、哲学──因其推测之方法有错谬,或稍有发现自起执着,故于因果律不能澈底明白,既于因果未透彻,故所发现之事实复成虚伪错误。吾人若能澈底明白因果之真理,遂可选择良好之因,而成就一良好之结果;避去不良之因,而免不良之果。故根本上欲知因果真理,遂有研究佛法之必要。佛法能说明世出世间万法之本体现象及其因果,一切世间学术宗教亦皆稍明因果,然以说不究竟,遂生错误;惟佛法能彻底说明。

——这段主要用谷物结成榖子为例子说明因果:如果能亲眼看到谷种结成榖子的整个过程,你就知道了这个里面的因果;如果种植的过程中出现差错没能结果或者某个环节你疏忽了最后结出的不是榖子而是杂草之类的,这个时候你就会“以为因未必有果,或以为果未必从因”。古往今来,社会上很多领域的顶尖高手,最后都会跑去研究佛法,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学问解决不了最基本的生死问题:“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当然你可以认为这只是个哲学问题,但楼主却认为这是个会影响吃饭睡觉的基本问题),佛法是唯一能彻底说明一切因果的法则。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11 18:53:00 +0800 CST  


婆罗门、耶、回等谓世界与人生由于神造,如谓为大梵或大自在天或上帝等所造成者,如居城者不知稼穑之状态及经过,遂认米榖为米店之人工所造成,此乃欲求真理而于真理未明,创为臆说。
科学家反对前说,谓世界人生皆由各种物质和合变化而成,及至各物质解散其体遂归于断灭,或仍化为气体。如人于收获新榖时见此新榖由稻秆花叶等缘所成,而不知此花叶等乃由最初之旧榖种而发生,可谓知缘知果而不知因。
自然哲学家谓世界与人生乃是自然之现象,殊不知若系自然,则世界与人生不待因缘和合便应成就,此乃于因果真理不明,而又颟顸不加推求。佛法谓世界与人生皆由吾人一心之不觉而发为迷惑,由迷惑而发动行业,故可知世界人生乃由惑业而有,非是神造,非是自然,亦非仅以物质和合变化而成。吾人现前一念之心,本具智慧光明神通妙用,祇因一念不觉而起惑造业,遂现自身他人山河大地等等现象。此如人于醒觉时本无梦境,而睡熟后梦象宛然,梦中亦有内身外物山河大地,而梦梦相续,惝恍迷离。故世界成住坏空相续,人生生长老死相续,不得解脱,不能出离。欲求解脱出离,还须明了本心,令其念念常觉不昧乃可。此如吾人欲求不作梦,须能常时醒觉令其不睡始得。
——大师很精辟啊,说那些有神论、无神论还有个自然哲学都是“稍明因果,然以说不究竟,遂生错误”;佛法说这世上的人都是在梦里(修行人发梦会少一点),偶尔醒来看到大部分人还在做梦就继续跟着睡,可惜现在的光景是好梦越来越少噩梦越来越多,再不醒来就得等来世了,当然前提还得是下辈子能继续做人。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11 18:56:00 +0800 CST  
一心之本体原是灵知不昧,而又有可觉可迷之妙用,由迷悟不同,故所现境相不同。十法界中由地狱以至菩萨,皆一心所变现,此如各人作梦之心不同,故各人之梦境不同也。因果为一心所造,而万法不出因果律,故吾人若能知此心能造因果,自加取舍择别,乃能断惑止业而避免苦果。此明实事。

若论真理;此真理即吾人一心之本性,此本性本来圆满周遍,德相具足;祇以迷昧不觉,其妙用遂不显现。傥吾人先由信解实事之因果,依教起行,渐至明心见性,了知真理,确实证明,即是成佛之境界。故佛者,即大梦已觉而不复入梦境之人也。

——佛是醒了就不愿再做梦的人,众生是半梦半醒间不能自已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醒来醒来~~~好梦噩梦都只是梦,一执着你就醒不过来了。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11 18:57:00 +0800 CST  
为何要忍辱?
布施是为了对治五毒中的“贪”毒,忍辱很明显是为了对治五毒中的“嗔”毒。
一说忍辱,骄傲如你,肯定第一个反应就是:无故被人打难道不还手?无故被人骂难道不变脸?——答案只能是,看修为。
能做到这样的修行人,要不境界高要不持戒严,不管哪种都值得人尊敬;而菜鸟级别玩家,一定要注意先积累慈悲心,再玩忍辱,不然很容易就把自己憋坏了。
金刚经云: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体认到“无我”的人能证悟空性,金刚经说,这种突破“得成于忍”。
有的人感性,把情绪当做是“我”,情绪一来各种作,闹得周围鸡飞狗跳,这典型的是顺着情绪这股飓风把妄想当实情,追着幻影兴风作浪又引发别人的情绪,于是就有了种种的连锁反应,表现为“命运多舛”。
有的人理性,情绪控制能力强,情绪一起来懂得引导转化情绪,人生一般会顺利一点;但这类人以“我能忍”这种想法为基础调控情绪,住在了“我相”,所以就会有个忍受的范围:能忍“我以为”能忍的,不能忍“我以为”不能忍的。社会常有一些平时为人理智冷静突然失控犯罪的报道出现,这种人就是平日为了人生顺利,在“我相”层面上忍辱过多,某天突然把握不住这个“我”(因为是假的,假我的特征就是无常),觉得“我受够了”,就来了个大反弹,一下子就被压抑许久的情绪吞没,一发作起来比那些平日情绪化的人可怕n倍。
正确的“忍姿”当然超越了情绪管理的内涵,那才真正是佛法提倡修持的“忍辱”。首先,按佛法六道轮回体系的认识,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所以忍谁都是在尽孝,这便是一种最深的慈悲;再者,当你对万事万物空性本质有深层认识的话,就会明白他人对你有所冒犯,也是因缘和合而成,你尽管让情绪穿你而过,待嗔心平复后再看世界,就会发现除去自己对自己的评判,根本没有什么“辱”需要你去忍。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12 20:34:00 +0800 CST  
太虚大师:佛学的本质
甲 觉者所知人生宇宙的实事真理——相用性体
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觉了人生宇宙万有诸法的实事真理,故名为觉者。佛非创造及主宰天地人物的神,乃是能于一切事理的因缘果报种种变化,彻上彻下,无不通体透彻者。所以佛学即是觉了人生宇宙实事真理之学,是转迷启悟的、破除无明长夜黑暗的。常人误以佛学为迷信,而不知自己正是迷妄者,堕入深坑而不自觉。颠倒如此,安能不造诸恶业感招苦果呢!
何谓实事真理?譬如桌上之花瓶,在科学上说是原子组成的,佛学说他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但是因缘和合假的相用,没有实在的个体。假相又是时时刻刻迁流不息的变动,远而世界万有诸法,近而五蕴身心,皆是因缘和合相续刹那变迁。如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大时期,人生一期相续,有少壮老死。世间虽有千差万别,而互相通变,其空性也是同一的。总之,五蕴非有、四大本空,人无慧目,不能觉了,妄从假相上分别而有人我彼此,复从我执上起我贪、我爱、我痴、我慢乃至种种颠倒,酿成世界大乱,迄无宁日。倘人们果能从佛学上不妄认幻躯为我,了达人生宇宙真理、万有诸法皆互缘相通而空性无二,相资相成,和乐的世界即不难实现。

乙 觉者开示我们从人至佛的方法——戒定慧
佛是觉悟全宇宙真理之人,即将此所觉的说出来,指示我们从人至佛的修养功夫,能到成佛地位。成佛不限于人类,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过我们是人类,故从人道说起。人的理性与佛及一切众生悉皆平等,唯相用各别,各人逢理行事,背觉合尘,随其假相坚固执者,佛能革除此等不良的恶习,乃从众生而证菩提。吾们不去如此认识,执定小小的个体为我、其余广大的非我,由是颠倒,处处障碍,不得自由解脱,亦不能与佛平等,受诸法乐。佛因之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说增上戒学,革除其不净的三业,而成不思议的三轮;说增上定学,断除其有漏染心,而成为无漏净善;说增上慧学,泯除颠见邪解,而成为无上正偏觉知。我们既有如是的“解脱”“自由”“平等”之本能,若能依戒、定、慧之原理、原则去做功夫,自可达到觉者的地位。

——最近在看太虚大师的《佛学常识》,大师说,向来佛典内都有“学佛”和“佛学”两个词语,前者在于实证修行后者在于透彻学理,而学佛前必须先究明佛之学理才好实证修行;但这里他也说佛学的本质是佛看到众生因执小我而生种种颠倒处处障碍,不得自由解脱,升起了同体大悲心,为众生说法。信徒根据佛学指引修习的戒定慧,其实都是一种“增上缘”,不是来自我们自性指引的修行,就属于借他人之法来度自己,一不留神用力过猛,容易成了迷执。
还是六祖提倡的皈依自性,见性成佛法最为简洁方便,但他那种又是最上乘禅,最忌没事老提“空”沦为口头禅,所以楼主的帖难道写着写着要变成研究佛理??好无趣……楼主要再好好想想……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13 20:48:00 +0800 CST  
@梦不醒的年华 51楼 2017-03-14 11:33:00

这几天我觉得自己好多了,但知道我有这个‘自己好多了’的感觉说明我执还在,也就是师姐说的假我吧?我觉得人不能自欺,自欺虽然可以舒服一时,但不自欺那种豁然明了的感觉是舒服不能比的。可是我又经常陷入自欺的处境中,这应该思维惯性吧?我想改,却发现不那么容易,也许我是定不住,老是被外在的事物或者情绪带动。

还有老爷子说的三条虫子,最利害的那条,我已经消灭了一半了,身体上没有过不好的行为了,但是心里有时还...
—————————————————
据说达摩大师来中土,人问他来干什么,他答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他人即外境,不受人惑即心不随境转,能做到不自欺的人基本对外境免疫,定慧足的还可以转境改命,实现大自在就是从简单的“不自欺”开始的,真是何乐而不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喜欢自欺就是一种不自欺,这便是如是观,心知便是天知地知,常能保持,离道不远也。
此帖会努力保持的,只是师姐文采实在不济,有时对着电脑一两小时竟都写不足几百字!!
只能学学老子的“写帖若烹小鲜”,小火慢慢熬了……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14 12:34:00 +0800 CST  
昨天楼主看了一个很长的帖子,是一个信佛数载后来改投儒家的网友写的,他认为佛家是靠神通、轮回、鬼神、福报、改命等炫奇之说吸引人,其实质是消极悲观的弃世文化,他说自己几年时间念佛、放生、印经各种修持,但总是心情晦暗一无所得;后来一怒之下改投儒家,践行儒学,却渐觉得力、心地清明,生活越过越好,现在俨然已成了儒家学说的砖家……
关于他对佛家表层方面的认识,楼主觉得不值一提,倒是他对儒家学说的见地确实深刻,不流于市面上常见的空谈仁义,所以认真学习了一下,以此鉴别佛法和儒学的冲突到底在哪里。

砖家说:大道至简,所有的修行都是修心,修定力和洞察力,获得顺逆一如的平常心。如果置修心这个根本不顾,沉迷于宗教仪轨,那么将会南辕北辙。
《大学》里面说到修心的几个层次:止、定、静、安、虑、得。大学之道,止于至善。至善之门就是儒家修行的关键。小程夫子说:圣人之学坦如大路,学者不得其门耳。儒家修行就是回复先天之善。这个修行不需要任何宗教仪轨,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怀着诚敬之心把每件事做好:工作用专心,待父母用孝顺心,待妻儿用慈爱心,待人用平等心,待社会用感恩心。当专心、孝顺心、慈爱心、平等心、感恩心做到极致,自然意诚心正,就会合天心了。

——这段咋一看没啥问题,非常政治正确,但仔细分析,原来儒家要修的仅是仁义之心,而不是佛家的“不住心”,格局还是小了,不究竟啊!!
“先天之善”这词用都好,但“先天之善”又怎是我们凡夫所定义的“善恶”中的“善”?这种“大善”应像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的“善”:把你当小狗又怎样,一视同仁就是善,是没有对立面的;而我们克制自己修出来的“善”是有对立面的,说白了就是做“我”认为该做的不做“我”认为不该做的,有这么一个“我”在,跟天心就很难通的。看来砖家解读佛法,并没有从破除“我执”这一奥义入手……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15 13:49:00 +0800 CST  
砖家说:儒家的经典就四书五经,而且彻始终贯穿三个思想:一是不离伦常,极高明而道中庸;二是道义主宰,君子喻于义;三是正心诚意,思无邪。明代儒学大盛,皇帝即使怠工,文官集团也可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发现明代文官治理下的中国就是人间天堂,村镇藏风纳水,老少各得其养,经济发达,“普通读书人的道德领悟超过罗马的宗教领袖”。当然,明代儒学后来流于空谈心性,也有弊端。

——佛教的思想更简单:守住“一心”好好过日子就行了,心正行正果正,三身圆满当下成佛。如果真要去修习遵守“伦常道义”的儒家,首先得搞清楚孔孟时代的“伦常道义”与这个时代的“伦常道义”是不是一致。
比如孔子推行的“礼”,他认为的社会秩序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不同的身份要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但社会秩序是恒常不变的吗?明显不是。旧时人跟人见面就要按辈分行礼,现在平民碰到国家领导人都可以上前跟他握手,人性的平等开放明显是无法阻止的趋势,儒家的“伦常道义”如果不拓展甚至改写,确实就只能流于空谈,好像文物一样放博物馆。
还有,这儒家的思想第三“正心诚意,思无邪”,看着就好真像佛教的净土宗,这个教派的信徒以信愿念佛为正行,认为专心念佛号就可以乘借阿弥陀佛的愿力到达净土,实在是一种很简单粗暴的修行(当然心诚则灵,如果心念真的够纯粹,不排除也能成正果的);如果儒家学子并非真正懂得“天人合一”“尽心知性,知性知天”的道理,没有这样的觉悟就跑去践行儒学,那这“思无邪”跟信徒专心念“阿弥陀佛”是一样简单粗暴的,无非是人为的用一念(一念善、一念阿弥陀佛等等)压制其他所有念,然后机械的去实行,能坚持下去主要带着沾古人(阿弥陀佛、孔孟等)之光来度脱自己的期望;这看似在修心,不如说是在压制心(压抑自性),这样的修行,是很难得出什么大智慧的。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15 16:28:00 +0800 CST  

楼主:juneliky

字数:194340

发表时间:2017-03-01 01:17:1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03 08:13:06 +0800 CST

评论数:58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