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绝迹已久的《金刚经六祖口诀序》,利乐有情

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自从达摩西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只为世人不见自性,是以立见性之法,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即不假立法。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宿植上根者,一闻便了;若无宿慧者,读诵虽多,不悟佛意。是故解释圣义,断除学者疑心。若于此经,得旨无疑,不假解说。从上如来所说善法,为除凡夫不善之心。经是圣人语,教人闻之,超凡悟圣,永息迷心。此一卷经,众生性中本有,不自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今恐世人身外觅佛,向外求经,不发内心,不持内经,故造此诀,令诸学者,持内心经,了然自见清净佛心,过于数量,不可思议。后之学者,读经有疑,见此解义,疑心释然,更不用诀。所冀学者,同见矿中金性,以智慧火镕炼,矿去金存。

我释迦本师,说金刚经,在舍卫国,因须菩提起问,佛大悲为说,须菩提闻法得悟,请佛与法安名,令后人依而受持,故经云: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如来所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喻法为名,其意谓何?以金刚世界之宝,其性猛利,能坏诸物。金虽至坚,羖羊角能坏;金刚喻佛性,羖羊角喻烦恼。金虽至坚,羖羊角能碎;佛性虽坚,烦恼能乱;烦恼虽坚,般若智能破;羖羊角虽坚,镔铁能坏。悟此理者,了然见性。

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如来所说金刚喻者,只为世人性无坚固,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外诵内行,光明齐等,内无坚固,定慧即亡,口诵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

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知是山,何以故?为无性故。人则有性,取其宝用,得遇金师,錾凿山破,取矿烹炼,遂成精金,随意使用,得免贫苦,四大身中,佛性亦尔。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烦恼喻矿,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进勇猛喻錾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凿破人我山,见烦恼矿,以觉悟火烹炼,见自金刚佛性,了然明净,是故以金刚为喻,因为之名也。

空解不行,有名无体,解义修行,名体俱备。不修即凡夫,修即同圣智,故名金刚也。何名般若,般若是梵语,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智是慧体,慧是智用。体若有慧,用智不愚,体若无慧,用愚无智。只为愚痴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

何名波罗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离生灭义。只缘世人性无坚固,于一切法上有生灭相,流浪诸趣,未到真如之地,并是此岸;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圆满,离生灭相,即是到彼岸。亦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心邪则此岸,心正则彼岸。口说心行,即自法身有波罗蜜;口说心不行,即无波罗蜜。何名为经?经者,径也,是成佛之道路也。凡人欲臻斯路,当内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诵说,心不依行,自心则无经;实见实行,自心则有经。故此经如来号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2-28 17:17:14 +0800 CST  
特别欣赏最后几句:经者,径也,是成佛之道路也。凡人欲臻斯路,当内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诵说,心不依行,自心则无经;实见实行,自心则有经。故此经如来号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2-28 17:18:00 +0800 CST  
佛经浩瀚如海,却有几人是用心行?若用了心,持戒便是了尘,自得清净;若不用心,持戒便是受刑,徒增痴妄。
楼主智慧不够,常觉自性被掩盖,六祖大师说需“以觉悟火烹炼,见自金刚佛性,了然明净。”想来觉悟不够还是书读得少,路走得少,所以决定开个帖,专贴一些自己能看得懂受用得了的佛道经典(如果有人看再多写下感悟多交流),期盼结缘正法实修者!(至于什么是正法呢?吾心自明,希望有缘人快粗来愉快玩耍~~)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2-28 17:19:00 +0800 CST  
据载,六祖听闻了《金刚经》里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悟道,写了一开悟偈: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个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真空妙有的“自性”,到底是什么鬼呢?
佛教里把清净自心称为“一心”。这一心在佛教还有很多其他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阿赖耶识……
我自己这都也有不少名字:真我、本性、光、爱、良知、自然、道……

在我不知道自性叫什么之前,我确信我认识她,在我知道自性有这么多名称后,我却常常怀疑我其实不认识她,后来自我诊断估计是得了“所知障”。

瑜伽六十九卷二页云:所知障者:谓如有一,心怀变悔;依因净戒,不生欢喜。不欢喜故;不生适悦。如是乃至心不得定。心不定故;无如实知,无如实观。由此因缘,名所知障。

意思是说老惦记着“一心”就有了执着,因为执着持戒就不生欢喜,不高兴久了心就不定,心不定即是烦恼,烦恼一生,自性就开始被掩盖了。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2-28 21:26:00 +0800 CST  
所以说,执着苦啊~~万般皆无谓,唯有执着苦!
佛陀告诉我们,这世间最大的实相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意思是这世间所有的生起灭去都是无常的(没有人可以干扰),这世间所有看似“实有”的东西都不是“我”(或者说其实跟“我”无关),只有离一切妄想,不执一物(精确到一念),才是到达彼岸的解脱。
可是,凡夫以一切执着为“我”,得之便喜,失之便悲,喜乐都建立在颠倒实相的“我执”上,自然是终日在苦恼之中。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2-28 22:23:00 +0800 CST  
师姐啊 最近刚悟到人本自由 但人容易着迷 执着 因为着迷就进入一个圈子 因为执着进去了就不太容易出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 有形的 无形的 能进出圈子的就是自由人 进了出不来的都是坐牢人 能演戏又能出戏的是真会演戏的自由人 能演戏不能出戏的是会演戏的坐牢人 不能演戏的是不会演戏的坐牢人

——这段挺精辟的,点赞!佛法为何叫超世间法呢,就是教你做个能演戏又能出戏的自由人,关键就是要不执着。

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我以前也想建立一个起来 可现在发现那样不等于是给自己画上了一个无形的圈子吗?
——你在“假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任何价值观都是脆弱的,再经得起世俗的考验,也解决不了生死这一关;佛法的价值观是在你认出乃至放弃了“假我”之后就会形成的,不是由“你”建立,只能叫见证。

人为万物之灵 道德经里的玄就是灵 玄是丢不掉的 但当障深时 用不出来效果 人就失去灵 所以需要建立价值观 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没有什么学历的人 Ta们大部分都没有什么价值观 所有的行为都是率性而为 老子说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存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我觉得老子这句话全然是告诉人们谁是得道者 而不是回应那些嘲笑道的人 以老子的心境怎么会在意那些嘲笑道的人呢 还说人家是下士 这不是起了嗔心了吗 所以老子的意思是不是要告诉别人下士才是得道的人 因为下士闻道大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

—— “所以需要建立价值观 来引导自己的行为”有灵的时候才能谈建立谈创造,不然都是妄想,引导不了任何人包括你自己。
“没有什么学历的人 Ta们大部分都没有什么价值观 所有的行为都是率性而为” 这个目前我知道的只有六祖才是这样的人,低学历还能明心见性,才能称之为“率性而为”,如果是那种靠第六意识为生存意志的人,其实是本能反应而已,很低级的(人心有八识,“性”在第八识,档次很高的)

以老子的心境怎么会在意那些嘲笑道的人呢 还说人家是下士 这不是起了嗔心了吗 所以老子的意思是不是要告诉别人下士才是得道的人 因为下士闻道大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
——以老子的心境确实不会嘲笑别人,他只是客观的分了“上中下”而已,是后人拿着下士这个词嘲笑别人而已;老子是得道的人,起嗔心他自己会减弱道行的,所以肯定不是分别心;文字诠释玄学的坏处在于谁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断句生义各取所需,我看《道德经》认同的还是主流翻译,觉得已经很受用了,剩下就是能不能实践出来而已,你要觉得对着道敢大笑才是“率性而为”,也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我执我慢我见”这类毒是会很容易生起的,然后又会蒙蔽了自性(灵)。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1 09:15:00 +0800 CST  
金刚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心。
六祖注解:前念清净。后念清净。名为菩萨。念念不退。虽在尘劳。心常清净。名摩诃萨。又慈悲喜舍。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名为菩萨。能化所化心无取著。是名摩诃萨。恭敬一切众生。即是降伏自心处。真者不变。如者不异。遇诸境界。心无变异。名曰真如。亦云外不假曰真。内不虚曰如。念念无差。即是降伏其心也。不虚一本作不乱。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对六祖的法有这么一说:从前释迦牟尼是个王子,他王子不做,却去出家,和老百姓混在一块,做了群众领袖。我不大懂佛经,但觉佛经也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老百姓的。

归功于六祖的没文化,好多生涩的佛法概念一听即明:比如菩萨就是个念念清净的人(不要觉得简单,你跟别人说一句话之间就起了多少不清净的念你是不得而知的,菩萨念念清楚,因能慈悲喜舍,才能念念清净);
“真者不变。如者不异。遇诸境界。心无变异”所谓真如境界,就是心的不变不异,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常说的“内心强大”,也可以复杂的理解为“禅定”境界,那是一种心遍布智慧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心识得“万法皆空”,它就不会乱动了。
好比,你小时候很喜欢吃巧克力,刚开始被大人作为奖励拿到手的时候内心小鹿乱撞兴奋得不得了,但等你长大了,巧克力就没有魅力了,因为你的心识得这种兴奋是种爱欲,并不给你带来真正的好处,给多了没有满足反倒空虚,于是你对巧克力就算是放下了,没有执着就不会心动,然后你试试把这种认识套用到现世的一切实有(车子房子家庭事业等等——一切有相皆为法)当你的心识别出里面的欲是假的,它就能放下了。(不是放弃,放下才有选择或者说出戏入戏的自由,这是重要区别)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1 10:25:00 +0800 CST  
得了道是因,笑了是果,为什么判断是因为得了道才笑的呢?因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所以,下士近道;江河所以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也,所以,下士近道。
——看来你是很想维护下士的立场,而且执意下士闻道大笑是因为懂道。
其实懂不懂是要看行的啊,笑一笑就说懂,那上士在奔啥忙活呢?
而且你对下士的定义是什么呢?佛法的下士很简单,就觉悟低的人。你如果把下士理解为社会地位低,智商低,竞争能力差等等,那我们可就不在一个层面讨论了。六祖没文化证悟成佛,孔子庶出家境贫寒成了圣人,老子说谁都别竞争我们要无为自化,他也成了道家鼻祖……下士跟啥背景没啥关系哟,一切都是心,唯心所识。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1 12:32:00 +0800 CST  
不怕交流,楼主也在进步,佛法有云: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求。(忘记出处了)
根本智指自性,人人都有,是你发现得早晚而已;这差别智可就指随缘自渡渡他的能力了;佛祖说“人我”毫无差别,那是智慧已经滔天,通了一切法,修行人若奉行”一切障碍即究竟觉”,自然哪里都可提炼智慧。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1 12:48:00 +0800 CST  
http://www.baohuasi.org/gnews/2012216/2012216257790.html
附个链接,自己翻自己的篇;此文引经据典,把楼主最近看得津津有味的《金刚经惠能注》与《金刚经六祖口诀》批得一无是处,一开始觉得没道理,越到后面越觉得有道理……【捂脸】


特别是这段:


序中又说:只为世人性无坚固,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外诵内行,光明齐等,内无坚固,定慧即亡,口诵心行,定慧均等,名为究竟。
说世人性无坚固,以六祖《护法品》来观,显然此说甚谬。而谓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外诵内行,光明齐等,又全与实性相违。实性灵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本不与诵行而有“不生”、“齐等”之变迁。只是随诵行之业缘而成“法相”。犹如“女口意宝珠”随意应显,宝珠之光即所应之物(法相)。此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而本无动摇”——毕竟空寂(坚固)故。而《注本》谓内无坚固,定慧即亡。外诵内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乃不达“定慧乃天然性德。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在慧之时,定在慧,在定之时,慧在定”。虽慧用因迷悟而有正用、邪用,而本无生灭,故“即亡”之说乃是邪见,定慧均等亦不名究竟,六祖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圆明常寂照,名为无上大涅槃,乃为究竟。定慧均等只是善于调御,勿使偏于二边。二乘之人,定多慧少,不见佛性。权乘菩萨,慧多定少,见佛性而不了了。惟佛为调御丈夫,定慧转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注本》所说似同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气息,应该说是善巧方便,是初学人通途门径,应予肯定,但决非究竟,因为此见,非六祖之“道”。


——好吧,第一次知道“权乘菩萨慧多定少,见佛性而不了了。惟佛为调御丈夫”(《坛经》没看的真相了暴露了……)
果然我只是佛法初学者,所以看到适合初学者的佛法就赞叹,从明天开始认真读六祖坛经吧。

不过对最开始批的那段表示不服:

序文开首说,今恐世人身外觅佛,向外求经,不发内心,不持内经,故造此诀。可见此序出自“口诀本”之手。而其通篇序文不仅全属“相说”,更且暗昧不明。且说身外觅佛,固然是迷,而“持内经”,趋向真如亦是邪。六祖云:“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看也。”
——坛经《坐禅品》里原话不应该是:“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 用这句话去批判口诀里的“不发内心,不持内经”,并斥之为“相说”实在牵强。坐禅品是要告诫那些执着于坐禅境界的人清净心本无相,不要住心——但不是否定“一心”的真如妙用啊。

《坛经·机缘品》记载了法达向六祖问法的过程,经六祖开示悟道后,法达说, “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六祖说:“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法达于是诵经不辍。
这里六祖不也提到要“心行”,他怎么不说住相呢?

真正看懂这篇批判的文也要通晓不少佛经呢;我决定先认个错,明天开始认真品读《坛经》吧……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1 21:40:00 +0800 CST  
学习了下《坛经》,摘录下《般若品》最后的偈。
(佛法楼主虽然喜欢看,但真的是看过就忘,看半天都没能记住几句,真特么的想“法执”都“法执”不起来……)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2 17:29:00 +0800 CST  
这么长的一段偈到底在讲什么呢?我悟了一下,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善男子善女子啊,想见性就得学会心口一致,口诵心行,先把自己教化了才能去教化别人(见性有啥好处呢?能得智慧,而且是大智慧,干啥啥利索还天天开心);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见性人人可以,唯有愚人难办。愚人都是些什么人呢?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安心法門》有此问答:
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答:由见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所以愚人就是己见很深的人,固执己见就出愚人了;“坚持自我”,“固执己见”……这类词汇早有,但褒贬各异,个中区别看官们要多久体会。
愚人要放下的“己见”是很多的: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佛教五恶见,这些都是让人偏离自性挡着智慧种子发芽的障碍,如果看不懂佛法,要先检讨下自己偏执着哪种恶见了。
若看得懂佛法,那就当下修行,《安心法门》又云: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
大概意思是,你若根器利,当下顿悟见性,定慧双现,那你就可以将自己从无始以来造业引发的烦恼心中解脱出来(所谓当下即佛);这种解脱若是产生在具体的事情上,是行出来的,那就非常牢固,若没达到解脱,但在事情发生过程中看见了法,那就是开了慧眼,可以观照到自己念头的升起灭去,就不会迷失了心;最弱的一种就是从文字上得解脱的,只是产生了认识,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往往事后诸葛亮,或者挣不脱这个网,反复掉坑即堕轮回。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2 17:33:00 +0800 CST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来来,让我们都努力从行事中得解脱,这几句很直白,以后看到别人是非,就先从自己身上找过错。
好比,你在路上看到有人欺凌弱小,你很愤怒,要不就觉得这人该下地狱,要不就觉得这社会道德败坏。
正法告诉你,打人那个自有因果报应,你需要降住的只有自己的嗔心:觉得别人应该下地狱,那是自己嗔心重,恶人也只是一时坏了心智的人,一样爹娘生养,诅咒他时自己嗔心大起而不自知,就是在造业,你也会有堕入自己的因果的;
觉得社会道德败坏,更加要检讨自己,你就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道德败坏里头一定也有你某时的不正气在助推(除非你是菩萨,念念清净)。冷静的出面阻止或者一旁默默打110,出于一念善解救弱小才是正确发心,揪着别人论是非,那绝对是自己失了慈悲喜舍心,徒增自己的烦恼。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清净即中道,非正非邪,不落两旁,盯紧自心。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2 17:37:00 +0800 CST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坛经?定慧品四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3 11:31:00 +0800 CST  
《定慧品》这一品写得真心赞叹,楼主之前对禅修究竟修“无念”还是“止念”不时有纠结,所谓悟时心转念,迷时念转心,凡夫到底迷比悟多,能多补充到这类善知识就算是在自度了。
依正法修行者,不管根器钝利,到最后一定会发现功夫只在降服一念妄心里;就算此刻头脑里思绪如千万只蝴蝶翻飞,你要修炼的只是认出当下实相,不住任何妄想,不住就无执,无执就不染尘。自性不受污染,你才能不断得到它的指引,完成你一生的使命(这才真叫命中注定,自己胡思乱想出来的哪叫命运。)
检查自己当下在焦虑什么恐惧什么?房贷、感情、家庭教育、养老退休……这些就是你头脑里乱飞的蝴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安静的观看,像局外人一样的观看,当下实相里并没有这些问题,你的念想在制造这些问题,实相可能是你正在做一份报表,跟一个朋友在闲聊……可你的心却脱离了当下,住进了妄想里。
无念者:于念无念;无住者: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觉知到自己陷入想里,赶紧出来;一念接一念时,要觉念即止,不要连起来(比如刚跟同事吵了架,吵完了人散了,你却还在那里继续下一念(想):哎,我刚才不该那样,有点后悔(一念)我之前叫他帮我做投资,他会不会就要开始使坏让我亏本了(又一念)还是赶紧把钱要回来吧(再一念)——你的心识开始造作(以妄为常),甚至引发身口意活动(比如撤资进一步恶化同事关系等),这便是“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
总之,“无念”不是要我们压抑思维意识,只是要我们单纯觉知心念,念起即觉,不住即空,自性做主才能是个活泼有趣的人。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3 13:50:00 +0800 CST  
@深蓝508 2017-03-03 15:06:00
不断滋养,感谢二师姐
-----------------------------
哎呀,谢谢关注,这帖我是写来“提神”的,也叫自我对话,有人互动我更新得欢快点,没人看我也是要自度的。
佛法的精髓就是般若智慧,智慧的人生势必要自利利他圆融无碍;所以有缘看此贴的朋友如果能有受益,也将会是我修行路上的一个圆满,此乃双赢也,哈哈!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3 15:43:00 +0800 CST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一直缺乏对“存在本体”的完整认识,人们不是围绕着存在本体而阐发了思考,就是在触及到存在本体的时候局限住了对存在本体价值的全方位认知。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为代表传统思想就属于前者,道家没有清晰地呈现出“天道”,儒家没有清晰地呈现出“人道”, 儒家没有将人看成是生命本体中的,看成是生命性的。而仅仅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人的秩序属性、道德属性,看到了人的国、家属性或民族属性、社会经济属性等等。道家仅仅看到了“天道”的伟大和不可超越,但他还没有清晰地把握住天道,也没有立足人的生命性、人的存在本体的角度去思考个体以及群体实践的本体,没有真正地将“天道”与“人道”实现有机的整合。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还没有期待来将天道和人道在价值和意义上予以整合的思想,从而为人类实践指出存在本体和依存在本体而产生相应方法论的实践模式。不同的是,中国禅学看到了人的生命性,它所建立的重视主体意识的反观与整合的认识论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成果。中国禅学文化的价值在于释放生命性,承载不同意识形态从不同的路径潜入生命智慧,开启生存智慧。但佛学思想还需要完善它的社会理念,彻底的整合人与社会的生命性。

——这是一篇介绍内观禅修文章里的文字,感觉写得颇为宏观,摘录一下。
楼主是经由参加了一次内观禅修,对传统文化发生了浓厚兴趣,继而又对中国佛学发生了兴趣,这一层层的缩小目标,仿佛受到了强有力的指引;现在看到这段文字,简直是秒懂!!的确,道家的道太伟大了,儒家的仁又太假善,唯有禅学是在着力释放我们的生命,要我们回归于“存在本体”(自性),以自心为佛,开启生存智慧!!因为我们是人,如何做真实的自己才是首要以及根本,再后面能怎样就看太多理论都是妄想;佛法要我们以命运为师,自度自悟,究竟成佛(佛是什么你甚至都不要去思考,可能只是一个更好的人,也可能是神,可能是外星人……)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3 20:40:00 +0800 CST  
顺便百度了一下:
内观(毗婆舍那,Vipassana)在印度巴利语中,意思是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好牛啊,竟然是比佛陀还早存在的古老禅修方法)
顺便再吐槽一下:
虽然都是要打坐,内观只要求你如实观察体验身心,本身就是一种充满爱和慈悲的举动,而我们中国本土的坐禅感觉很严格,要入定入静,简直是磨练心志,当然不能说不对,应该是不同派别的修行方法不一样吧……(有待进一步明确!)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3 20:42:00 +0800 CST  
打了两个小时的文章没记得保存,刚脚碰到电脑插座,眼前一黑,关机了,什么都没了,好惨啊好苦啊无常啊~~~~~
本来是边查佛教辞典边写的,怕误导,一些名词要用总得知根知底,现在重写顾不上了,如果有佛教弟子看帖的,说错请一定出来指正!!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4 17:24:00 +0800 CST  
@梦不醒的年华
你那问题我想来想去只能拿佛教四圣谛来回答你。
佛陀认为他教化的三千世界叫娑婆世界,意思为忍土,因为这里的众生造业太多了,不得不忍受各种烦恼痛苦;然后他证悟出“苦集灭道”这样一条走向真理的道路来接引众生。
苦:什么是苦
集:为什么有苦
灭:如何消苦
道:寂静涅槃
楼主 juneliky  发布于 2017-03-04 17:29:00 +0800 CST  

楼主:juneliky

字数:194340

发表时间:2017-03-01 01:17:1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03 08:13:06 +0800 CST

评论数:58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