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虎丘无憾事,恰逢庙会多情趣


千顷云南面是五贤堂(旧称祠),竹树交柯,环境清幽。乃为纪念曾为苏州做出贡献的唐代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以及宋代的王禹偁和苏轼五位明贤而建。前四位曾任苏州刺史(太守),苏东坡虽未在苏州为官,但他任过杭州通判,与苏州定慧寺僧守钦是好友,常来寺内居住,有“一年三度过苏台”之句。
五贤堂坐北朝南,长方形门头上嵌着“旷代风流”四字砖额,为当代书法家顾廷龙书。五贤堂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六年,由长洲知县江盈科建立,屡经兴废。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虎丘山风景区管理处出资重建,才形成了现在这样的布局。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2 16:27:41 +0800 CST  

我与妻子走捷径,通过千顷云前面的院落,从五贤堂北面边门进入的。步人殿堂,面对五位先贤的石刻画像,不禁令我肃然起敬。
堂内墙上挂着具有象征意义的“五松图”水墨,撰联“天下苍生待雨霖,古来贤守是诗人”挂于水墨两旁墙上,由清代书画家陈豪所书。其意是:天下百姓等待着雨露恩泽,古代苏州的贤良太守都是诗人。联语高度概括了五人的共性。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2 16:30:08 +0800 CST  

另一幅楹联挂在两旁柱上,虽落款是郑逸梅书,其实是由当代书法家陈祖范代笔的:
朝烟夕霭,诸岚收万象之奇,公等文章俱在
雅调元衿,异代结千秋之契,谁堪俎豆其间
出句颂赞五公文章,光耀千秋,如朝夕的烟露,山中之云气,幻变万象;对句言五公虽生不同代,但才情品性,都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为具有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良知的旷世之贤才,举世无俦。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2 16:31:55 +0800 CST  

堂中所祠“五贤”,均为进士出身的地方官,他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堂内有当代著名书画家崔护书写的《五贤像碑记》,书法遒劲,堪称绝品。堂内原有乾隆御制《五贤祠诗》碑,今已不存。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2 19:27:46 +0800 CST  

韦应物(约737—约791),贞元五年(789)出任苏州刺史,到贞元七年末或八年初任满罢官,后寄居苏州永定寺,人称“韦苏州”。在苏州任内,“矜老疾,活艰困”、“劝农桑”、“施政教”。诗歌既有陶潜的清新朴素,又具谢灵运、谢眺的精巧华美,自成一格。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772—846),宝历之年(825)任苏州刺史,虽仅一年多,但他“经旬不饮酒,逾月未闻歌”(《题笼鹤》),“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秋寄微之十二韵》),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如修筑虎丘山塘,使“民始免病涉之苦”(《虎丘山志》)便为突出一例。
刘禹锡(772~842)太和六年(832)任苏州刺史,正值苏州遭水灾,他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百姓称颂,朝廷嘉奖。诗歌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2 19:33:39 +0800 CST  

王禹儡(954~1001)雍熙之年(984)任长洲县令,作风朴实,同情百姓疾苦,为人刚直敢言。诗歌崇尚自居易体又不为白体所缚,自成风格。
大文学家苏轼(1036~1101),在地方官任上,关心民生疾苦,努力兴利除弊。在任杭州通判时,曾“一年三度过苏台”,探望挚友定慧寺的定钦和尚和闾邱孝终,晚年常寓居苏州,也算得上是苏州的一位好市民吧。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2 19:34:47 +0800 CST  

五贤堂东侧有一圆门洞,上方写着“望苏台”三个字。我与妻子走过圆门洞,眼前豁然开朗,站在平台向东望去,今日苏州新貌尽收眼底,北寺塔也清晰可见。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3 10:47:27 +0800 CST  

很遗憾,望苏台旁的“小吴轩”如今已经成了封闭式的旅游商品销售商店,小吴轩已名存实非,我曾看过为此质疑的相关报道,随打消了走进去一睹“芳容”的兴致。

走向望苏台的圆洞门:


从望苏台回望五贤堂前庭院: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3 10:51:09 +0800 CST  

五贤堂前有“虎丘山风景名胜导游图”立牌,随手拍下,供大家分享: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3 11:35:40 +0800 CST  

五贤堂南面便是现在的平远堂,我之所以说是“现在的平远堂”,是因为古时的平远堂原建于虎丘制高点的致爽阁旁,几经风霜雪雨,几经时局变化,平远堂也几经变迁毁建。1997年再建于此。平远堂取“平林远野”之意也。
现在的平远堂坐北朝南,院门朝西,站在院门口,千人石、莲花池和通往大雄宝殿的“五十三省”台阶等景点一览无遗。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3 13:38:09 +0800 CST  

平远堂堂前筑平台,临崖砌石岩台阶,高逾丈。下临养鹤涧,景色殊胜。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3 13:41:45 +0800 CST  

我们从五贤堂前院下台阶,走平远堂后厅门进入。宽敞的平远堂厅堂内布置精巧,陈设雅典:诗画屏条,家居摆设,一应俱全,且古色古香。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3 18:13:58 +0800 CST  

“平远堂“堂匾高悬正中,由已故书法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书写。堂匾下有两副对联,内联:“四面岚光俱入座;一轮蟾影恰当帘”是清康熙皇帝御诗,今由著名国画艺术家谢孝思重书。
上联写白天:四面湖光山色、云岚日光,都像客人一样进室入座;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为有高楼能聚远”,中国古建筑的灵魂就是从有限到无限,再从无限到有限,这是以风月为侣的文人情怀,又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反映。
下联咏月色:月光恰如白色的帘幕,诗意绵绵。联语紧扣平远堂高可远眺、旷能容月的主要特色进行了描写,诗意浓、画意足。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3 20:25:19 +0800 CST  

平远堂大堂外联为:浮云野鹤悠闲境;绿水青山杳渺间。此联由书画家王西野撰,谢孝思书。
“浮云野鹤”均为象征悠闲的意象,往往指不同流俗、不受羁绊、心志高远的人。古人常用“孤云野鹤”指称闲处之隐士。如今的平远堂前为唐清远道人的“养鹤涧”,上飘白云,昔日涧边还有仙鹤闲步。远处绿水青山隐现在杳渺的烟云间,令人心旷神怡。联语写出了平远堂前所见之景,同时也展示了陶融自然的闲适胸怀。


本远堂下“仙人石”: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3 20:30:18 +0800 CST  

出平远堂院门,我们拾阶而下,回到了白莲池旁。白莲池与平远堂中间的一路高台阶叫“五十三参”,直达虎阜禅寺“大雄宝殿”。
“五十三参”即五十三级台阶(台阶又称走砌石和玲珑栈),均由花岗石砌成,台阶上至第二十七层为平台,原两旁置石狮一对,中铺方石一块,供作拜台。现石狮已移到了台阶下方。
乾隆南巡时,两次在题詠中提到五十三参,一曰“石梯五十三”,一曰“其磴五十三”。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4 09:05:57 +0800 CST  

佛教的经典上有“五十三参,参参见佛”的记载,即是佛教徒禅宗修行的一种方法。初进寺庙的僧人为了习禅而求开悟,学习时必须向禅师53参,这样做才能领悟到佛的妙谛。古代寺庙大都筑有53级台阶,进庙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必须一步一参,才能显得礼佛的虔诚。据说,即使是到了现在,绝大多数寺庙前的台阶都是53级,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在游览古寺名刹的时候亲自去数一数。
我与妻子都是无神论者,不信任何教义,在这一点上可谓志同道合,烧香拜佛也就自然免了。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4 09:10:38 +0800 CST  

我们向东走过平远堂平台“石崖”下的石板路,这个“石崖”是人工用黄石垒砌而成的,“养鹤涧”三个大字就嵌刻在“石崖”上,“石崖”上方是平远堂,“养鹤涧”就在石板路旁的下方。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4 14:02:58 +0800 CST  

虎丘原先有三十六景,前山十八景,后山十八景,后山景色胜过前山,但是后来后山十八景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现保存的遗迹已很少了。近几年来为了恢复后山景点,虎丘山景区管理处投入了大量资金。“养鹤涧”就是近年来恢复的。
唐朝时有一位清远道士,不知是哪里人士,在这里养鹤,并作了《同沈恭子游虎丘》诗,非常荒诞,但颜真卿非常爱他这首诗,不仅作了和诗,而且写成了法帖。从此养鹤涧就随着颜真卿的字、清远道士的诗倍受人们注目。
走到涧下,顿觉一股清凉,涧两旁茂密的树枝将阳光遮去了很多,我们走在涧谷,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4 15:10:46 +0800 CST  

“养鹤涧”西端有一股清泉从高处跌落,形成了一席小小的瀑布,水流不大,也不急,悠然地从石上滑落;而在瀑布下,有一个小池,敞开不大的胸怀拥抱着瀑布的水;于是,那池,那水,不由地便欢快了起来。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4 15:16:32 +0800 CST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10-04 15:17:26 +0800 CST  

楼主:无锡勇志成

字数:18606

发表时间:2016-09-28 21: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5 21:18:03 +0800 CST

评论数:2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