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的《陪读笔记》(连载)征求出版

陪读笔记(39)运动会
文/雁子

学校要开运动会了。
这是展示实力的机会,是诞生明星的时刻,更是师生集体联欢的节日。运动会,不仅有赛事的跌宕、运动员的生龙活虎、拉拉队热烈而繁忙、激情洋溢的每一个人,还有比赛间隙宝贵的自由度。这对高考压力下的孩子,还是释放的好时机。
早在一个月前,女儿就开始期待,虽然只是“重在参与”。不幸崴了脚,让参与变得遥远起来。在日复一日迫近的日子,对着伤腿,她的失望越发浓厚,甚至要恨铁不成钢了。
然而运动会无可阻挡。各年级同学的备战,一浪盖过一浪。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操场上奔跑的身影,是教学楼前的跳绳场面。
那天傍晚,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校门。眼前赫然出现了庞大的跳绳队伍。广场上好多小分队,规格不一,纵横交错。抡绳的同学使劲甩,跳的队友轻盈地蹦。不仅在磨耐力,技巧与合作都在升华。我只好像走八卦阵,左躲右闪避开绳子,机警地穿过。
临近比赛那几天,广场不够用了。花坛的间隙、广场延向各方的道路,都布满了跳绳的孩子。
那天我从校外返回,远远看见女儿拄着拐杖立于阳台,望着坡下出神。那里,也有一群孩子在跳绳。绳子敲击地面,发出响亮的啪啪声。我一时兴起,叫唤她几句,没有一点反应。我灵机一动,模仿同学用外号叫她,才转过身来。我取笑说,原来在学校得叫外号,看来我要入乡随俗。她对我的揭发并不搭理,只幽幽地说:“看他们跳绳,真馋啊。”
校园里充斥着劲脆的啪啪声。我们进入到一个跳绳的世界。
我很奇怪,为什么跳绳这样庞大?女儿说,其他运动要么个别锻炼,时间可以错开;要么需专用场地,得上运动场;只有跳绳,有空地就成,参与的人又最多,才在课后集中训练。
关于这个校园,我又长了见识。
同学在战场上,我是无法说服她在家养伤的。每天由同学搀着去运动会,晚上再兴奋地跟我播报战况,看着她全身心都投进去的样子,我总是心不在焉。我们的关注点不同。我在意她受伤的右脚,更关心她劳累的左脚——它承担着平衡与移动的双重责任,在喧闹的人群中,是否太孤立无援?
同学是给力的。不仅取得不菲的战绩,还保障了她的安全。等我再去教室,墙上多出了一排明晃晃的奖状。那是文科班级名列前茅的荣誉。这时女儿才告诉我,这个月的考试,本班成绩不佳,大家都觉得没有面子。这回好了,终于把丢掉的面子,从赛场上捡回来了。
原来,憋着一口气呢。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3-24 11:18:23 +0800 CST  
陪读笔记(40)流量生活
文/雁子

手机被停了。必须马上交费。通话流量超过预付,运营商昨天已经短信通知,我斜眼瞥去知道欠费近百,对后半段的停机预告却没看见。数据生活使我失去看完短信的耐心。发不出信息,怀疑是手机出了故障(我们一直活在电子产品的便利及故障里)。待到拨打电话,才在语音提示里恍然明白——停机了。
流量为零,是多么寒碜的事。赶到营业厅,递上数张百元大钞。数据时代,我还在拒绝网络交费。没有确定的原因,也并非顽固不化。嫌网银密码太考验记性,说不喜欢啥事都足不出户。其实,是隐隐然抗拒这种快速进化。
不知何时开始,我们被各种流量绑定。数据使节奏快到超出预想,也改变了生活的面目。以前晚饭后,是一家人围在一起争看电视剧。现在好了,大家互不相干,各自摆弄电脑或手机。数据流量就像血液,在皮肤下悄悄流淌。不知不觉,让人与人的干系越来越少,家也越来越“安静”。
很长一段时间,办公室的电脑卡得不行。但凡正常业务,都可以配合网速缓缓进行。遇着特急的事,就该跺脚了。查查网络连接,数据包的收到数量远远低于发送,流量可望不可及,使我火冒三丈。成天与山寨电脑、盗版软件做斗争,算什么科技时代?轻松的时候,因为网页链接不畅,正好避开数据世界的诱惑,耐心做一些网下事务,甚至可以看看书。没有流量又变成了好事。
自从用上智能手机,新闻随身阅读,好友随时在线。生活的新局面一下子打开了。身上没有网络,和当初没有电话一样让人恐慌。然而流量费太昂贵了。我一边心疼,一边一步一步,实现了网络全天候连接。上网闲逛时,我这网购菜鸟,发现了货到付款,学着用手机下单,居然也成了网购老手。流量终于改变了我的采购习惯。包月费也随之上升。进入4G时代,我突然警觉,打算严防死守了。
很久以前,我们关注物资流量,是否充足关系到生活保障。后来,关心腰包里资金的流量,它关系生活改善。不论生活保障或生活改善,都不阻挡我们思维的流量,甚至还刺激脑力活动。自从电脑普及,网络流量捆住我们的手脚,还取代了部分人脑。它带来足够的精彩和知识,我们手指一动,就尽知天下事。思维的流量倒节约下来。
网络的如影随行,由量变到质变,使我们麻痹地活在数据上!流量,成了仅次于食物的必须品。我们可以在吃饭时,利用它与远方的亲友闲聊;可以在被窝里下单,买下慕想已久的商品。它填充精神和时间的所有空白。
可是声色犬马让人疲倦。使我们对身边事物失去兴趣。偶尔警觉弃网而去,聚会、健身或者游玩,末了也不忘在QQ、博客或朋友圈发几张图片,骚包或分享,都仰赖这个流量。
使人烦,又让人爱的流量。我一直下不了决心,是该更疏远、还是更紧密?
事实上,疏远是不可能了。我们已经陷得太深,须臾不可分离。对那个流量的费用,也已经麻木。看到营业厅大幅的4G广告,想起女儿多次的敦促,意识到我的坚守越来越迂腐。交完话费,趁便把手机卡从3G换成了4G。升级的意义不很确切,投降的意味却十分浓厚,我向数据深渊又挺进了一步。
生活在数据上,似乎很不正常。而假如掐去各种流量,与网络隔绝,就是倒行逆施了。流量这个紧箍咒,它蔑视一切抗拒,把我们越绑越紧。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3-25 12:14:16 +0800 CST  
陪读笔记(40)流量生活
文/雁子

手机被停了。必须马上交费。通话流量超过预付,运营商昨天已经短信通知,我斜眼瞥去知道欠费近百,对后半段的停机预告却没看见。数据生活使我失去看完短信的耐心。发不出信息,怀疑是手机出了故障(我们一直活在电子产品的便利及故障里)。待到拨打电话,才在语音提示里恍然明白——停机了。
流量为零,是多么寒碜的事。赶到营业厅,递上数张百元大钞。数据时代,我还在拒绝网络交费。没有确定的原因,也并非顽固不化。嫌网银密码太考验记性,说不喜欢啥事都足不出户。其实,是隐隐然抗拒这种快速进化。
不知何时开始,我们被各种流量绑定。数据使节奏快到超出预想,也改变了生活的面目。以前晚饭后,是一家人围在一起争看电视剧。现在好了,大家互不相干,各自摆弄电脑或手机。数据流量就像血液,在皮肤下悄悄流淌。不知不觉,让人与人的干系越来越少,家也越来越“安静”。
很长一段时间,办公室的电脑卡得不行。但凡正常业务,都可以配合网速缓缓进行。遇着特急的事,就该跺脚了。查查网络连接,数据包的收到数量远远低于发送,流量可望不可及,使我火冒三丈。成天与山寨电脑、盗版软件做斗争,算什么科技时代?轻松的时候,因为网页链接不畅,正好避开数据世界的诱惑,耐心做一些网下事务,甚至可以看看书。没有流量又变成了好事。
自从用上智能手机,新闻随身阅读,好友随时在线。生活的新局面一下子打开了。身上没有网络,和当初没有电话一样让人恐慌。然而流量费太昂贵了。我一边心疼,一边一步一步,实现了网络全天候连接。上网闲逛时,我这网购菜鸟,发现了货到付款,学着用手机下单,居然也成了网购老手。流量终于改变了我的采购习惯。包月费也随之上升。进入4G时代,我突然警觉,打算严防死守了。
很久以前,我们关注物资流量,是否充足关系到生活保障。后来,关心腰包里资金的流量,它关系生活改善。不论生活保障或生活改善,都不阻挡我们思维的流量,甚至还刺激脑力活动。自从电脑普及,网络流量捆住我们的手脚,还取代了部分人脑。它带来足够的精彩和知识,我们手指一动,就尽知天下事。思维的流量倒节约下来。
网络的如影随行,由量变到质变,使我们麻痹地活在数据上!流量,成了仅次于食物的必须品。我们可以在吃饭时,利用它与远方的亲友闲聊;可以在被窝里下单,买下慕想已久的商品。它填充精神和时间的所有空白。
可是声色犬马让人疲倦。使我们对身边事物失去兴趣。偶尔警觉弃网而去,聚会、健身或者游玩,末了也不忘在QQ、博客或朋友圈发几张图片,骚包或分享,都仰赖这个流量。
使人烦,又让人爱的流量。我一直下不了决心,是该更疏远、还是更紧密?
事实上,疏远是不可能了。我们已经陷得太深,须臾不可分离。对那个流量的费用,也已经麻木。看到营业厅大幅的4G广告,想起女儿多次的敦促,意识到我的坚守越来越迂腐。交完话费,趁便把手机卡从3G换成了4G。升级的意义不很确切,投降的意味却十分浓厚,我向数据深渊又挺进了一步。
生活在数据上,似乎很不正常。而假如掐去各种流量,与网络隔绝,就是倒行逆施了。流量这个紧箍咒,它蔑视一切抗拒,把我们越绑越紧。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3-26 09:11:03 +0800 CST  

陪读笔记(41)水杉之冬
文/雁子

连续几天的雨水,冬,更寒了。窗外的路面上,一夜之间,铺满了水杉精灵般的翅膀。茂密的铁锈红,不知什么时候爬上了树梢,又悄悄然,在回归大地。说过要用心生活,仍然没能把秋天守住。须臾之间,冬天也像要溜走。
校园有很多水杉树。像一排排卫士,用高拔的身姿守护校园。此时,是一排排火烧云,高耸而上,一直举过楼顶。细细的羽叶,再从高空,悠然而下。道路和草坪,铺上一层厚厚的绒毡。还有一些,绽放在碧绿的海桐上。
水杉红了。使校园对我而言,更加亲近。
小时候在农村,父亲在房前屋后种满树木。大门前的重要位置,就种着水杉。刚直不阿的父亲,喜欢它的亭亭劲直。水杉主干强健,枝蔓奷细,生长起来直往云天里窜。没过两年,那几棵幼小的树苗,就令我仰望了。水杉不管这些,一直窜,窜过了屋顶,窜过了那些多年的松树。每当这个时节,它们就高高地举着那一树尖尖的红叶,在松树绿海的衬托下,格外醒目。
条件好些了,父亲把家建在了城郊。照例一番种植,这回全是水杉,还是较大的苗木。使大路边的家,掩映的水杉林中。每年春雷过后,枝干上绿色的小粒挣脱红色的芽苞,清润翡翠一般的叶子开始成长。那一扇扇小翅膀,整个春天都翠生生的。由稀到密,直到把浓荫投放到路面和阳台上,形成一道严实的屏障。这时夏天就来了。
我们正是夏天搬进校园的。那时的校园蓊郁幽静,其中就有水杉带来的许多阴凉。成长迅速又枝叶严密,使它不可或缺。然而它并不招摇,默默地为我们遮挡炎日。行走在树阴下,淡淡的辛香如微风,似有若无。只有寒冬来临之前,它当仁不让,要进行一场隆重的谢幕。水杉的红,使校园的初冬,更加绚丽。
雨水的光临,使叶子落得很快。水杉之舞或者水杉之雨,把冬季送进深寒。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往年母亲种在门前的青菜和芫荽,此时都会撒满红红的羽毛。我替母亲担忧,芫荽夹着针叶会很难清洗。母亲总是很淡定,说不难,拎着菜根一抖它就掉了。母亲惯于和树木相处。水杉也与人亲近。它总是不声不响,跟着我们的脚步,走向各方的路,甚至跟进家门。那几天,我们校园里的家,总有水杉细细的叶子。女儿问,家里怎么突然脏起来了?我告诉她,都是水杉树叶,不脏的呢。言语之间,仿佛有母亲当年的淡定。
雨后天晴的早晨,我穿行在校园。空气湿润,轻雾氤氲。落叶纷飞,铁锈红铺满大地,这水杉的世界。踏着松软的落叶,在老师清晰的授课和孩子朗朗的读书声里,闻着水杉特有的清香,不由精神一振。
新的一天开始了。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3-27 08:40:00 +0800 CST  
陪读笔记(42)签名
文/雁子

学校通知高考报名。仿佛一下子,把高考拉到眼前。心理笃实的我,也忍不住感慨,高考,不可阻挡地来了。
这次报名的关键,是确保信息准确。老师一再强调,大家也相互提醒,不能有任何差池,否则影响高校录取。为不染恨终生,报名前夜,女儿掏出报名表,再一次严格检查。同时掏出的还有一张考生诚信承诺书。承诺书上,印着高考纪律规定。她已经按照要求,清晰地誊上承诺内容。我提醒她:“怎么没签名?”
她有些烦躁:“明天到学校再签,不行吗?”
赶到学籍所在的学校,已经人满为患。受理者要求先交承诺书。女儿看看左右的同学,迟疑地填上身份证号,又望了望,才签上自己的大名。我突然意识到什么,即刻凑上去,承诺书上,没有家长签字栏。陡然一阵失落。隐隐地,似乎明白了她的迟疑。
从小到大,她成长的每个阶段,无论重要或不重要的签名,都缺不了我这家长——监护人。家长签名这事业,从她幼儿园时开始。家庭作业的检查、试卷的过目,都要签。每次递上试卷,她都一脸谦卑,出于所谓的责任,我免不了一番老生常谈。如果是成绩单,更是责任在肩——学校的苦心,我是心领神会的。贪玩的女儿,成绩总是有待提高,我难免要趁机诘难、作威作福,树立一下自己岌岌可危的信念。本学期开学前,报名表和家长须知,还请我签名的呢。总之,她成长中收获的那些纸张,是我亦步亦趋忠实地签署过来。
女儿让我陪她去机房,上网报名。信息并不复杂,很快就填好了。她检查再三,踌躇不定,最后向我求助。我说是你报名,你该当我不在身边。她说这次太重要了,赶紧给看看。好吧,重要,我只能再一次越俎代庖。当我肯定地说没问题时,她才点下鼠标。看来心理的成长,不是自己签一次名就能获得。信息确认时,她照例让我检查,然后迟疑又无奈地签上。
说实话,签名往往很无趣。但这次没让我签,却不是滋味了。返回时,终于没忍住,问她:“像今天这样签承诺书,表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前有过吗?”
她果断地说:“没有,这是第一次。”
我有点泛酸。出于大义,又不得不表示欣慰。这是她作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得到了承认。我拍拍她肩膀:“恭喜,你长大了。”
签名事业的结束,不代表她已经成熟,却意味着我家长和监护人身份的终结。明年高考之后,她就满十八周岁了,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与我人格独立、权力对等。她要做的,是尽快适应这个角色,为自己所有的决定和行为负责。而我,该从家长的权威中全身而退了。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3-30 11:20:13 +0800 CST  
陪读笔记(43)小心脚下
文/雁子

走路,人人都会。可是未必人人都能走好。
走路这话题,算是我的老生常谈了。因为崴脚的教训,我曾深刻检讨。走路是人生头等大事,不能不时时慎重。天真无邪,很难走遍天下。但假如人生必须有一次崴脚,那么女儿的经历,对她未尝不是福份。
“小心脚下!”成了我每天必嘱的口头禅。她虽然拆了石膏,但伤势仍然明显,需要持久的保护。吃一堑长一智,她终于肯在我的提示下,放慢脚步。看到她乖巧谨慎,我又担心,这会不会使她提前结束率真,坠落到谨小慎微呢?我那“小心”二字,会不会把她的心真变“小”了?我真是矛盾。
那天在校园,看见高一的一个男孩拄着拐杖上学,七倒八歪的。女儿禁不住:“瞧他走路,就知道是新伤员。”一副老道的样子。
我打趣:“你是退伍老兵,他是新兵蛋子,革命事业后继有人啊。”
“这种事,教训很大的”她幽幽地说。
看来有了心得,应该对失误感恩。
接二连三的崴脚事件,说明走路失误,也是一种常态。那么,小心脚下,应该作为箴言来铭记。在我内心,它还有拓展的内涵,就是人生之路。
那天高考报名,填报个人特长时,女儿写上“骑自行车”。我一时讶异:“说自行车是代步工具,几乎人人会骑,能算特长吗?这样的话走路是不是也算呢?”
她顿时语塞,默默地删掉了。其实,她从未用自行车代步,骑行纯粹因为喜欢,才视为个人爱好和特长。还有走路,就真的不能成为特长吗?一辈子不失足、四平八稳,是最大的功德了。
我的教导往往是片面的。
机房的台阶高低不均。报完名下楼的时候,我一马当先:“小心,这级台阶特别高!那个也是!”要她注意,伤脚经不起震动。
踏上平地,我突然羞惭了。她已经长大,我还这般庇护,殷勤得太过分了。多少好孩子,就是被溺爱淹没,成为意志的矮子。
因为心疼而无限慈悲。是我自己的心变“小”了。
好吧,松开搀扶的手,抛弃一成不变,争取让我这监护人完美收官——交出一个人格健全的成年人。因而,需要审时度势、防微杜渐、快速成长的,是我自己。
小心脚下,走好家长之路的最后一段。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3-31 10:55:21 +0800 CST  
陪读笔记(44)妈妈的手艺
文/雁子

有家的地方就有三餐。有三餐,必有妈妈熟稔的操持。那些家常菜,是一根看不见的绳子,牵住孩子的胃,还有一辈的想念。
女儿喜欢我煮的饭菜,多么鼓舞和骄傲。她眼里,我是天底下最棒的厨师,我也这样认为,直到那天她请同学来吃饭。
女儿的口味不难侍候,但偏好明显,所取极窄,令我头疼。小时候,每次爬上桌,先审视一遍菜肴,没看见合口的菜,她就噘嘴罢吃。你若逼迫,她就噙着眼泪咽白饭。那股倔强让人恼又让人怜。那时她只想吃咸菜。有次随我到单位吃食堂,破天荒,居然有腌菜。小小的女儿顿时欢呼:“哇,太幸福了,有腌菜!”食堂阿姨感慨,如今的孩子盼腌菜,想当年我们只有腌菜,看见就怕,日子真是过颠倒了。“幸福的腌菜”成为名言,在单位流传了好一阵。但咸菜可口,却不宜餐餐吃,于是免不了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再佐以汤水和酱醋。她就是这样,一天天长大。
餐桌上的斗争,持续到那年的四川之行。天府之国的美食,彻底俘虏我们的味蕾。女儿更像找到归宿。我茅塞顿开,饮食可以如此快乐,为什么弄到那般痛苦?淘来川菜的菜谱,发现几乎任何菜,都可以做成她喜爱的麻辣风味。我左右开弓,大展身手了。
避开徽菜的重油重色,走素淡爽口路线,再加之酸、辣、麻,让更多菜成为她新的“选项”。再把她钟爱的鱼、虾打造得百吃不厌。人真是饮食动物。三餐吃好了,心情就好。她大快朵颐之际,常常不遗余力地称赞。我才知道,原来好听的语言,像孩子一样,是食物供养出来的。餐桌上空,笑声取代了阴霾。我也不用说教了。
今年住进学校,是更舒适的陪伴。因为上班的缘故,仍然把她搭伙在一个阿姨家里。于是我们有开伙的条件,却不开伙。除非是周末,除非她说:“妈妈,我想吃你做的菜了。”只要动手,总能令她满意。她也很骄傲,自己有个厨艺了得的老妈。
那天,她征求我意见,能不能请同学来吃餐饭。我心知肚明,她是想与同学分享我的手艺。不止一次,她跟同学介绍我时,总要加上一句“我妈烧的菜特别好吃”,很是炫耀。
第一次请高中同学吃饭,我不敢怠慢。她钦点的几道菜,再加市场上时令的食材。一番紧张的买汰,一番荤素及色彩的搭配,一番交响曲之后,终于可以开饭了。女儿很殷勤地招呼,推荐她喜爱的菜式。同学开始有些拘谨,好在我没有家长的架子,也没有横秋的老气。慢慢地,他们开始谈论起自己的家,还有妈妈的菜。言语之间,妈妈的菜大都可圈可点。
我做的菜颇受欢迎,大家边吃边聊,很是开心。女儿更是得意,说:“我妈妈厨艺好吧,我最爱吃了。”还不够,又直接盯住同桌:“我妈的菜是不是真好吃?”看来她们平时理论过。
哪知同桌是直肠子,说道:“我还是觉得,我妈煮的菜最好吃,更辣,味重,我更喜欢。”意思是我的菜清淡,不痛不痒。因为整天耳鬓厮磨,她说话也就不见外了。
女儿诧异我们的麻辣不被爱戴,还想说什么。我说:“对啊,哪个妈妈没个绝活呢。”又指着女儿打趣:“哈哈,厨师的手艺是吃货决定的。假如我水平不行,完全是她的责任。”
大家咯咯地笑起来。谁的家里,没有一个衘用厨师呢。
话说得俏皮,却是实情。多年来,我的手艺一直在为她修正,她的倾向与口味,决定我做菜的风格和方法。反复砥砺,相互成就,直到让她交口称赞。胃口和手艺,结成了一根藤上的两只瓜,彼此依存又无以取代。
凭借做妈妈的便利,才读懂了妈妈的手艺。以后,我们只管坦然地想念妈妈的菜。而不用纳闷,为什么山珍海味、满汉全席都抵不过妈妈的味道?也不必傻傻地抒情,说那是对亲情的渴望与依恋——我们一直被爱供养。试问这世上还有谁,多年如一日,为我们独特的口味如此细致、持久地钻研呢?
妈妈的秘诀,就是把孩子爱吃的菜做到炉火纯青。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4-01 10:40:34 +0800 CST  
陪读笔记(44)妈妈的手艺
文/雁子

有家的地方就有三餐。有三餐,必有妈妈熟稔的操持。那些家常菜,是一根看不见的绳子,牵住孩子的胃,还有一辈的想念。
女儿喜欢我煮的饭菜,多么鼓舞和骄傲。她眼里,我是天底下最棒的厨师,我也这样认为,直到那天她请同学来吃饭。
女儿的口味不难侍候,但偏好明显,所取极窄,令我头疼。小时候,每次爬上桌,先审视一遍菜肴,没看见合口的菜,她就噘嘴罢吃。你若逼迫,她就噙着眼泪咽白饭。那股倔强让人恼又让人怜。那时她只想吃咸菜。有次随我到单位吃食堂,破天荒,居然有腌菜。小小的女儿顿时欢呼:“哇,太幸福了,有腌菜!”食堂阿姨感慨,如今的孩子盼腌菜,想当年我们只有腌菜,看见就怕,日子真是过颠倒了。“幸福的腌菜”成为名言,在单位流传了好一阵。但咸菜可口,却不宜餐餐吃,于是免不了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再佐以汤水和酱醋。她就是这样,一天天长大。
餐桌上的斗争,持续到那年的四川之行。天府之国的美食,彻底俘虏我们的味蕾。女儿更像找到归宿。我茅塞顿开,饮食可以如此快乐,为什么弄到那般痛苦?淘来川菜的菜谱,发现几乎任何菜,都可以做成她喜爱的麻辣风味。我左右开弓,大展身手了。
避开徽菜的重油重色,走素淡爽口路线,再加之酸、辣、麻,让更多菜成为她新的“选项”。再把她钟爱的鱼、虾打造得百吃不厌。人真是饮食动物。三餐吃好了,心情就好。她大快朵颐之际,常常不遗余力地称赞。我才知道,原来好听的语言,像孩子一样,是食物供养出来的。餐桌上空,笑声取代了阴霾。我也不用说教了。
今年住进学校,是更舒适的陪伴。因为上班的缘故,仍然把她搭伙在一个阿姨家里。于是我们有开伙的条件,却不开伙。除非是周末,除非她说:“妈妈,我想吃你做的菜了。”只要动手,总能令她满意。她也很骄傲,自己有个厨艺了得的老妈。
那天,她征求我意见,能不能请同学来吃餐饭。我心知肚明,她是想与同学分享我的手艺。不止一次,她跟同学介绍我时,总要加上一句“我妈烧的菜特别好吃”,很是炫耀。
第一次请高中同学吃饭,我不敢怠慢。她钦点的几道菜,再加市场上时令的食材。一番紧张的买汰,一番荤素及色彩的搭配,一番交响曲之后,终于可以开饭了。女儿很殷勤地招呼,推荐她喜爱的菜式。同学开始有些拘谨,好在我没有家长的架子,也没有横秋的老气。慢慢地,他们开始谈论起自己的家,还有妈妈的菜。言语之间,妈妈的菜大都可圈可点。
我做的菜颇受欢迎,大家边吃边聊,很是开心。女儿更是得意,说:“我妈妈厨艺好吧,我最爱吃了。”还不够,又直接盯住同桌:“我妈的菜是不是真好吃?”看来她们平时理论过。
哪知同桌是直肠子,说道:“我还是觉得,我妈煮的菜最好吃,更辣,味重,我更喜欢。”意思是我的菜清淡,不痛不痒。因为整天耳鬓厮磨,她说话也就不见外了。
女儿诧异我们的麻辣不被爱戴,还想说什么。我说:“对啊,哪个妈妈没个绝活呢。”又指着女儿打趣:“哈哈,厨师的手艺是吃货决定的。假如我水平不行,完全是她的责任。”
大家咯咯地笑起来。谁的家里,没有一个衘用厨师呢。
话说得俏皮,却是实情。多年来,我的手艺一直在为她修正,她的倾向与口味,决定我做菜的风格和方法。反复砥砺,相互成就,直到让她交口称赞。胃口和手艺,结成了一根藤上的两只瓜,彼此依存又无以取代。
凭借做妈妈的便利,才读懂了妈妈的手艺。以后,我们只管坦然地想念妈妈的菜。而不用纳闷,为什么山珍海味、满汉全席都抵不过妈妈的味道?也不必傻傻地抒情,说那是对亲情的渴望与依恋——我们一直被爱供养。试问这世上还有谁,多年如一日,为我们独特的口味如此细致、持久地钻研呢?
妈妈的秘诀,就是把孩子爱吃的菜做到炉火纯青。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4-01 10:41:09 +0800 CST  
陪读笔记(45)陪伴
文/雁子

进入十二月,高考就进入半年倒计时了。我的陪读,才刚刚进入“佳境”。享受问政山的安宁,最后半年,变得珍稀起来。
两年前,纠缠于要不要陪读,置疑陪读的可靠与必要,生怕做了她成长的绊脚石。那种心神不定、诚惶诚恐,好像就在昨天。关心则乱,现在想来,是不谙进退的手足无措,也是不成熟的家长,该有的谨慎与谦卑。
初中毕业,正是古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年龄。明智的家长说应该让她独立,我也有同感,过分溺爱,孩子长不大。洞若观火的朋友,认为这是中式教育的悲哀、孩子和家长都缺乏独立精神。但陪读前辈语重心长的劝导,又让我无法抗拒。一头是精神意志的塑造,一头是家庭保障的责任,令我在夹缝中踌躇。女儿有小大人的自觉,对陪读原没有期望。然而我们半推半就,还是凑到了一起。说明亲人的陪伴,不是“义务期满”就能掐断。
那么该不该陪读?两年来,这个问题已不重要。关键是你来了,能不能顺其自然?不陪读,怎么安顿彼此的生活和想念?怎么安排,都不是简单的该或不该。我早就不埋怨风气的强势,也不再纠结舆论的对错——哪种说辞不是出于慈悲心呢?甚至庆幸最终进了陪读大军。既勇敢又惶惑的随波逐流,并不是一无是处。前辈们凛然的陪读理由,慢慢消化,浓缩成两个字——陪伴。我陪伴女儿,女儿何尝不在陪伴我呢?
既来之则安之。当我们熟悉了新的环境,把心安定下来,才明白所谓的陪读,不是捆绑,而是生活的继续,与之前多年的相伴,没有本质区别。不同的是她更忙于学业,相聚的时间更少了。
我们重要的交流,要等到晚自习下课。吃夜宵或洗脚时,她会把新闻说给我听。轶事、趣事、还有同学间的相处,使我知道她的开心或忧伤,我只要做一个听众。一吐为快的她,旋即投入学习,直到睡觉时间,让一天彻底结束。
从高一到现在,我们的话题慢慢变化。原先,她除了汇报新闻,还时常纠结于同学间的相处,伤心那些误会和摩擦;敏感于男生的帅气和女生的傲气;热心于学校的历史与老师的风格;还有食物的挑选、衣物的添置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话题越变越窄,重点投在班级荣誉和成绩的提高。渐渐心无旁骛了。
相处除了深夜,还有短暂的早晨。她每天一边晨读,一边等待我的早餐。吃完就径直出门,汇入上学的人流。各条通往教室的路上,同学们手捧早点在边啃边赶。
陪读,就是把家维持在一个离学校更近的地方。我们清晨分开,夜晚见面,并没有时间来相互折磨与摧毁。淡然的相处,也远不是溺爱。还有,你来还是不来,都无法阻挡她的迅速成长,她每天都在收获必要的思想和知识。还有什么好不安的呢?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4-02 12:31:18 +0800 CST  
陪读笔记(46)来一场中年阅读
文/雁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树上的叶子一片一片飘落。寒冬的枝头,2014所剩无几了。我很敬佩水杉树上,那些不落的强者,它们还在北风里坚持。
树叶只要一转身,一飘荡,就进入下一个轮回。我们也一样,郁郁葱葱、手舞足蹈地过来,转眼孩子成年,我们站在人生的中央——假如人生够长的话。盛年,也是行将衰退的年龄。接下去的岁月,是叶子逐渐泛黄,绚烂,枯萎,走向那一端。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没有理由不珍视,没有理由不去做一片强健的叶子。很庆幸在人生的拐点上,凭借陪读,我偏安一隅,平心静气地读书和思考,做一个不错的承前启后。女儿忙于学业,每天与我交汇的,只是睡觉前后的一点点时光。我下班回校,就进入纯粹的私人空间。大量的夜晚,与书本对谈,聆听先人的教诲,参悟哲人的妙理,吸收那些宝贵的营养。两年下来,思维更加清晰,内心也安宁许多。
因为高考的关键和陪读的重要,朋友们体现出少有的忍耐与宽容,尽量不来搅扰。单位里,领导和同事也格外体量,遇着啥事儿,都愿意挡一把。有堂皇的理由,公务应酬减少了,同学、朋友间的聚会和活动,也不用为缺席而抱愧。家里的老人,除了勉励他们珍重,更多地交给了姐妹。就这样,我从纷繁中解放出来,不再披星戴月,每天下班就径直返校。大家鼎力支持,还不忘温情地嘱咐:“陪读很辛苦,劳逸结合。”让我很是愧疚。所谓照应孩子,我已不用鞍前马后;说是备考,关我何事呢,我没有刚性的期望,她学习她快乐就好。但假如把我的夜读理解为守候,倒是令人解颐的。
好吧,我就是在守候中,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把想读的书,一一淘来,大举饕餮。沉浸、自足,欲罢不能。渐渐地,好像可以做一片强健的叶子了。刚来时,女儿跟班主任说我是文艺中年,听后很是羞赧,孔夫子教导“先器识而后文艺”,“文艺”二字,并非心识未开者可以担当。经过两年的修行,我似乎有了一点点底气,不像当初那样忐忑了。
感谢陪读的风尚,给我更多闲暇和空间。也只有陪读,我们不用担心长时间的游离会被遗忘与抛弃。在这里,就陪读中的发现,总结出一点浅薄的认识,拿来与大家分享。野人献曝,不乏赤诚。
如果条件许可,孩子也乐意,作为家长,你就坦然地陪读吧。这里不是地雷阵,没有万丈深渊。相反,大家对陪读的支持是稀缺资源,使你既能陪伴又有闲暇。你正处盛年,阅历丰富,思想成熟,而且精力尚且充沛,理解能力更胜少年,是学习的最好时节。谁没有几本那些年来不及看的书呢?谁没有个把未实现的梦想?中年阅读,是一场人拾遗补缺,正好关照内心的意愿,进行兴趣的补救和知识的扩充,针对秉性、天赋和未尽的梦想,进行有选择的修习。相信漫漫书海,能给你丰厚的营养,拓宽智识,增益内涵,找到精神更适宜的存在。也为下半生的绚烂打好基础。要知道,之前的许多年,我们是为生存而读,现在,我们终于可以为生命而读了。也许你说,我事业上还需要精进,没你那般悠闲。那么祝贺你,你有一个天赐良机——陪读最适合充电了。
离开校园二十余年,在现实中颠沛流离,酸甜苦辣中沉浮,我们内心有太多的积垢和浮躁。是时候离开声色犬马、觥筹交错了。删繁就简,让清新的氛围、无邪的笑容,为我们滤去那些杂质,使心境复归安宁。得益于阅读,我们会更加笃定和自信,冲淡谦和,心境澄明又思维敏锐。得益于阅读,即使陪读结束,回归喧闹的“人间”,我们已增添一份定力,一种洞察。
来一场中年阅读吧。陪读的大好时光,不要用来打牌,也不去泡夜店,做陪读名义上的事——读书。不要只让孩子读,“还债”式生硬的陪伴,只会让你的“牺牲”成为孩子的负累。自己也读书,和孩子一起成长,各自充实了,家里才不会有怨怼,陪伴会更加和煦。当他们成年,我们的学习预先填平了代沟。
使用好拐点,灌注好营养,做一片强健的叶子。假如有人问我,陪读有意思吗?我会回答:“有,而且巨大!”假如问我如何陪读,我只想说:“读书吧,做更饱满的自己。”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4-07 10:13:50 +0800 CST  
陪读笔记(47)停电
文/雁子

随着寒冬的深入,天黑得更快了。每天下班到校,已是华灯绽放。此时的教学楼,不是具体的朴旧的建筑,而是玲珑又巨大的魔方,在黑色的天幕下,晶亮,纯净。溢出的光,增添了校园的通透和神秘。
坐在敞亮的大灯下看书,任时钟轻微的嗒嗒声,把家的安静从校园的沉静中独立出来。窗外,偶尔有昆虫轻微的细唱。林语堂幽默的语言总让人忍俊不禁。
蓦地,世界一暗,我陷入一片黑中。不远处,传来异口同声低浑的“噢……”。校园的断电,有数千人同时发出惊叹。问政山被唐突,一下子回到史前。
同楼的几扇门被打开、家长们踏踏地奔下楼的声响,与窗下互通消息的声音即刻汇到了一起。从嘈杂的话语中,得知整个城东都断电了。我后知后觉,这才想起开水用完了、洗澡水烧了一半。慌忙找出手电筒,发现它根本不亮。
这个夜晚变成一场考验。
半个多小时过去,女儿还没回来。许是来电尚可期待。很多住户往校外走去,我坐不住了,跑近教学楼观察。那里有低温的沸腾,几间教室明明暗暗地闪着光,一些孩子正在下楼。看来学校已经放学,来电的希望又遥远起来。
寒冬里断电,比夏季那次断水更难捱。区区一根小蜡烛,连书本都照不亮。电热毯、烘脚炉是我过冬的法宝,没电的漫漫寒夜如何差遣呢?愁云惨雾地上了街,整个城东都是惨淡的。东门头聚集了很多居民,站在路灯下交换消息。说是线路烧坏了,断电面积挺大,抢修队正在查找。古老的中和街上,一半黑暗,一半明亮。人们像飞蛾一样,影影绰绰,朝亮光赶去。
在灯火辉煌的街上买好食物,正在踌躇往哪边走。女儿打来电话,召唤我赶紧回家,说终于可以早早睡觉了。我沮丧的心忽地一亮,是啊,早早睡觉,对于缺睡的人不是福音吗?我已经不懂得体会生活的恩宠了。女儿真是天使。愁云惨雾顿时消散,三步并作两步飞奔回家。她已经捂暖了被窝,此时才刚过八点。真是天大的福份。
要知道,我们本该十二点以后入睡的。
充足的睡眠带来愉悦。第二天早上,面对热气腾腾的早餐,女儿还在回味:“停电真是太美好了”。她说昨晚停电,大家先是烦恼,后来却玩得很开心。哼哼,难怪不回家呢。我也汇报我的见闻,说学校有很多同学住在街那头,成群结队地往那边赶呢。女儿一脸鄙夷:“亲,他们是上街耍呢,多难得的机会,你真不懂我们的世界。”哦,原来是带着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了——我的反应总是慢半拍。
一场故障引发的快乐。少年的心更顺应天意。我这成年人,死板地要求一切都妥妥当当一丝不乱,一旦乱了,就气恼和彷徨,把数十年的修行扔进了阴沟。真是自愧不如。
我那“感性”的审美也很狭隘。灯火通明就是唯一的美吗?当黑暗使身心放松,当它代表着深睡眠,那么黑暗也是美的。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4-08 08:34:18 +0800 CST  
陪读笔记(48)芙蓉
文/雁子

芙蓉谢尽了。在北风中挺立的,是空空的籽囊和卷曲的枯叶,没有一点诗意的痕迹。绝代风华一旦落幕,是极致的衰败。
我正欣喜于一个狭窄的车位,一番进退挪移,才挤了进去。和所有地方一样,学校的车位越来越稀缺。许是好心情让我多了顾盼,目光猛然间撞上了它——芙蓉花树。枯萎、焦燥的芙蓉树,枝杈交错,好似晒干的薪材。十月下旬,我还见过它的满树繁花。再后来,再后来脑海里就没有了它的影像。我错过了它的盛极而衰,错过了它在雨水中应声而落的情景,于是对它少了那种楚楚的怜惜。
停车场墙角这一排芙蓉,算来我已陪伴了它三度的枯荣。也曾赞叹过它的美,却极少关注它的成长。难道美貌吸收了目光,却干扰了情感的投入?我极少的关注,除了去年那次惊喜又无知的发现,就剩今天面对枯枝败叶徒生的感慨了。
去年花季的某一天,我下班返回。泊好车抬头,忽然愣住——眼前是一株红色的芙蓉,而早晨我还赞叹过它纯洁的白。那种洇出润润的绿来的白,有柔嫩而淡雅的处子之美,引动我的欣喜和爱怜。傍晚时分却成了浓烈的红,且是一种倦慵的美艳。我仔仔细细检视了一遍,确定是同一株芙蓉。早晚不同的风韵,好像一个女子,经历了人生最宝贵的两个阶段。想不明白是什么现象,第二天上网查询,才知道芙蓉花会随着气温的升高,颜色一日三变。
常识的匮乏令我汗颜,尤其是芙蓉花的习性。要知道,它曾不远不近,陪伴我从少年到青年。当年,家门前有一个大花圃,一年四季花木繁盛,花圃的田埂上,就种着几株大大的芙蓉。花开时节那缤纷的美,在秋季的乡间非常醒目。后来花圃撤走了,留下芙蓉顾影自怜,花开花谢不再有人照料,只有我们有意无意间享受那份美意。后来,母亲干脆在屋侧种了一株。那时我已经到城里上班,每次回家都浮光掠影,对家里的动植物没有什么关照。芙蓉默默地开放也只是眼角的余韵,成为脑海里家园的陪衬物。这陪衬物总是绽满了花朵,红白相间,绿叶婆娑。十多年后,那株芙蓉被草率的邻居误铲掉了。母亲不依不饶,几次要找邻居理论,都被我理智地劝阻,为一棵花儿,犯不着伤了邻里和气。母亲气得只翻白眼,但最终因为我们的压制,悻悻作罢。
校门口的芙蓉也继承了不被关照的命运,直到它枯败的样子令我惊心触目。它似乎在冥冥之中,责罚我的潦草和粗暴。一再的熟视无睹和漠不关心,让我终于生出愧疚,也突然领悟了母亲当年的“小气”。
这丛芙蓉的下一个花季,我已搬离此地。它独特的习性、它一日三变的美态,我若要观察,须另觅它处了。
显然,我开始追悔了。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4-09 08:47:40 +0800 CST  
陪读笔记(49)陪伴的方式
文/雁子

自从就陪读发表了一些心得,一吐为快的舒坦还没褪尽,又隐隐多了一丝牵绊。话匣子打开了,不容易关起来。而凭一己私见就来鼓噪,或有失当之处。我傻傻的简单的陪伴,只适合自己的家庭,我这样的妈妈和那样的女儿,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关起门来一家亲,各家对于陪伴,相信各有各的法宝、各有各的况味。
陪读是近年的新风尚,所费不赀,仍然得到大家的默许与追随。听说有的家庭,陪读从小学开始,更加艰辛和旷日持久。我偷工减料,不做亦步亦趋地照顾,不牺牲太多的自我,剩下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可以不紧不慢与她一起成长。我选择一种简约的陪伴。
我是女儿晚归的灯盏,晨起时暖暖的早餐。而她是我稚气的密友,使我平静的流年有一丝清新的涟漪。我乐于沉浮在她那些少年的欣喜与烦恼,好像某些小情绪,在逃逸多年之后,又回来找我了。彼此的交集,轻松愉悦。
她的同学中,有住集体宿舍、也有租住而父母不能陪伴的。他们聚在一起时,那种心智的体现、豪爽干练的程度,并没有本质差别。不同的是,同学们总有一种天然的牵挂——期待家人的到来。不能陪读的家庭,各自在想念的两端,周末的相聚虽然短暂,也总能补偿彼此的牵挂。从他们身上,我体会到女儿在我出差时天天准时的电话,她总是说:“妈,我想你了。”遥远的想着,也是一种陪伴吧。
陪读是对牵挂的豁免,让彼此更加轻松和安稳。经历两年,我理解那些不能陪伴的父母,周末的奔波接送并不轻松,假如不能探望,心里的牵挂亦难放下。我也更加敬佩,那么多家庭的母亲放下工作,跑来做全职陪读。她们舍弃自身的发展,把家庭的重心投向了孩子。
上个周末,晴朗,适合晾晒。窗下的阳光里,三五个妈妈在谈天。她们在楼下出现有一段日子了,常在一起交换经验。我一个人在清冷的家中,书看得心不在焉。他们谈话很热烈,却并不清晰,使我心绪难宁。走到窗前,看见她们坐在小凳上做鞋子和织毛衣,一边家长里短。一个妈妈说,这鞋子得赶紧呀,现在晚自习很冷了。她们与老天赛跑,要让孩子过一个暖暖的寒冬。
我从没做过鞋,没想过上学穿的鞋也能自家做。找出一小袋垃圾我就下楼了。晾晒架上,已经铺满厚厚的棉被,水杉还在后继乏力的飘零。我走弧线弯到她们身边。她们做一种低筒棉靴,非常时新的款式。全职妈妈原来很时尚,我有些吃惊。却发现她们吃惊地望着我。一愣之下,只好转身走开。茫然呆笨的表情,一定出卖我了。
全职妈妈对孩子的意义,不仅仅是灯盏和早餐。她们是窗口殷切的张望、是三餐热气腾腾的菜肴,还是充满太阳气味的被窝和温暖的大头棉靴。无微不至。她们安闲的神态里,并没有为耽误年华与前途而产生的任何怨尤。她们的陪读,不仅安顿好孩子,还让自己的手艺和潜能,在新交往中觉醒和发挥。我想她们同样收获了饱满和充实。
我这半吊子家长,对付生活总是不够精深。说要来一场中年阅读,与她们相比,显得多么松散和天真。看来读书之余,还需要阅读阅读生活的真谛。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4-10 10:40:03 +0800 CST  
陪读笔记(50)温馨提示
文/雁子
不知何时开始,生活用度失去控制,原先不低的收入,越来越没有优势。老观念中的生活零用,变成了批量流出。三下五除二,花钱之利索前所未有。并没有提高生活品质。那些食物和日用,是生活的必须。不少消费改用了刷卡,现金的使用却仍没减少。这不,昨晚又去取款了。
学校边一家崭新的自助银行,锃新瓦亮,在夜幕下格外明净。自助存取的便捷,和花钱一样利索,感谢科技,排队取款的煎熬成了老黄历。机器的光泽与灯光交相辉映,里面并没有人,印证自助的高效。推开玻璃门踱进去,宁静中忽然响起“欢迎光临……,”刚刚宾至如归,接下来的语音却让人惊心“为了您的用卡安全……”。因是头一次光顾,难免好奇。一连串的安全提示,越听越是胆寒,原本舒畅的心一下子警觉起来,环顾左右,仿佛一切都令人生疑。时长半分钟一百多字的语音,涉及至少八项内容。仅三项为技术指导,其余都是安全提示。关于谨防密码被窃的、机器出现故障的——主防人为、提防他人支招——不可轻信、注意安全出行——防范偷抢。还附一条涵盖广泛的“如有意外,请拨打唯一客服电话”,其中“唯一”二字,意亦在谨防假冒。为了客户财产安全,银行可真呕心沥血。严密入微的温馨提示,理应让这个冬天倍加温暖。然鄙人听明白之后,却愈发寒冷起来。
联想到前不久,同事QQ被盗。没过多日,就有人假冒单位首脑,指示其汇一笔款项。言简意赅,指向明确,好在同事敏锐,打电话请示,才识破了骗子。同事们臭皮匠一般分析来分析去,认为骗子是从QQ群中获取了信息,才有的放矢,以老总的名义指示财务人员汇款。兄弟单位的工作人员,为了给骗子汇款,人都到了银行,因信息误填没汇出去,得到缓冲。同事从银行带来某人上当的消息,说是给骗子汇了好几万元,因是爱人临时交待,才赶去办的,银行人员盘问来盘问去,愣是没制止住,回家之后才发觉,赶到银行要求追回,已是钱去户空。
近来江湖告急。接二连三,诈骗事件密集出现,说明骗子已经无孔不入。咱古徽州民风纯朴,又知礼重教,人与人之间鲜有欺诈、坑拐之事。早年的三只手、抢包、拽首饰等皆为外来流窜作案,偶有人人喊打、抱头鼠窜的情形可供围堵。当骗子掌握了科技,骗局的疆界消失殆尽,仁义道德之防火墙不再管用,坑骗拐偷再也不需要现场。即使没有流窜犯,我们这世外桃源,也无有宁日了。
其实,当我们离不开网络,就没缺乏过温馨提示。腾讯和微信对话框时时蹦出的安全提示,让你畅快的网聊笼罩在阴云之下,因为这是行骗重灾区。电子邮箱、手机短信和网银界面,都是骗子和防骗卫士抢滩的阵地。欺诈和反欺诈的信息,无异于弥漫的硝烟,提醒我们身陷于水深火热。而银行取款机,因为离账户与钞票最近,更是谁都不能放弃的梦幻之地,设卡、偷窥、更有巧舌如簧一步一步指导人们汇钱……,坏人的伎俩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使温馨提示无处不在。仔细想一想,如今我们的生活,除了必不可少的粮食、空气和水外,警戒之心更须臾不可缺位。生活成本之高,钱财原本不容易留住,含辛茹苦积攒的血汗,必须誓死保护。
为了谨防假冒,大家总是互相提醒,凡是借钱和汇款,QQ联系的根本不能信,手机短信也不必理睬。银行柜员越来越辛苦,冒着被反感呵斥的风险、置客户隐私于不顾,不厌其烦地追问汇款事由,提醒检查信息来源。哪怕是给子女、亲戚汇钱,都得问个水落石出。他们一再宣传,汇款一定要确保安全,不要给陌生人汇款。没有奈何,有的银行干脆把温馨提示定为常规程序,不许丝毫懈怠。大家伙得了一种条件反射,就是听说谁要汇款,就立即盘问,立即宣读反诈骗攻略。使我们搞不清,大家相互的关照、各方的抱团取暖,是不是让世界更可爱了。
风声鹤唳,我们进入了全民戒备。这次防御的,不是敌军,不是瘟疫,亦不是自然灾害。然而情形的险恶与持久、形式之隐蔽、涵盖面之广阔,使得防范空前细致。耗费之巨、参战民众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人们朝乾夕惕,枕戈待旦,投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现在临近春节,人们用钱汇款会更加频繁,想必假冒行骗更是风生水起。道高一尺,我们必须魔高一丈。电视、广播和网络更加紧迫地温馨提示,让我们的心越收越紧。
今天早上,无意中听到一则广告——安全手机。为了安全,我们见招拆招,亡羊补牢,使出了浑身解数。只是安全手机,真能确保安全吗?假定可以,那么全民普及的投入之巨,已不啻于一场灾害。生活用度再添防御成本,我那节节攀升的日常花销,又要突破预算了。比较起来,温馨提示尽管不温馨,却价格低廉。好吧,请继续。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4-13 09:55:57 +0800 CST  
@项丽敏 2015-04-10 13:30:36
来看雁子,又贴了好多啊:)
-----------------------------
谢谢丽敏仙子,我会顽强地贴下去滴,嘿嘿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4-13 14:11:00 +0800 CST  
@苏枕月 2015-04-09 19:22:03
喜欢文字。六月近了,希望孩子们都可以完美绽放。。
-----------------------------
感谢到访和关注。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4-15 12:00:19 +0800 CST  
陪读笔记(51)圣诞快乐
文/雁子
时光的指针转向了年末。而年末,对成年人与少年,截然不同。成年人通常在这个时候,拼命追索这快过去的一年,自己都做了些什么? 这2014,还是陌生的数字,2015已从遥远之地赶来。面对逝去的光阴,我们既紧张又惶恐。而年岁的富有,使少年人淡定。年末对于他们,意味着浪漫的圣诞和温馨的元旦晚会,还有成长的喜悦和轻快。
前两天,女儿突然观察家里的水果。看见有苹果时才说,正好拿来送同学。原来是筹备平安夜礼物呢。城东的水果店里,也多了一些精美的包装盒,说是装平安果用。校园的周边,洋节的气氛格外浓郁。我们家从不过洋节,女儿的圣诞都是跟小伙伴过,互赠礼物或分享食品。
这天早晨,我们像往常一样,怀着平淡的心,各自上班和上学。待到一天的公务忙完,我忽然灵光一现,想起苹果来——今天它叫“平安果”呀。乘兴而起,赶往附近的水果店。好家伙,年轻帅气的小老板,在店门外支起一个大大的台子,摆满了各色礼盒。当然还有鲜花和巧克力。这场景使我鼓舞,要求老板推荐。他机巧地说服我接受了最贵的,然而一个苹果装在盒里太孤单。我左右端详,相中了一个什锦大盒。配上我选的苹果,一个通体碧绿一个通体紫红,还有时髦的鸡尾酒饮品和巧克力啥的,很时尚大气。
没有多想,就掏钱买下了它。直到面对女儿极其意外又极为感动的样子,我才意识到,这个盒子,是我第一次纯粹发自内心、没有任何目的,主动给她选的圣诞礼物。女儿说:“我简直不相信,老妈会这么浪漫,送这么奢侈的礼盒给我。”又说:“我曾经幻想,哪怕是一个苹果,我就很幸福了。可是我想,我妈不会的。”她红了眼眶,过来拥抱我:“太浪费了,太浪漫了,太感动了!”没想到一个礼盒,居然这般神奇!
我在她这么大时,也过圣诞节。那时大家互送贺卡。成家以后就中断了。仿佛约定俗成,与传统无关的洋节,是孩子的游戏,成年人不须掺和。记忆中给她的礼物,也多因为风俗,要么是应她一再的请求,甚至作为交换条件。不得不承认,那些赐予式物品并没有礼物的任何涵义。
我从不务虚,女儿心知肚明。早晨出门时,我还一副事不关己的麻木不仁。傍晚时分买下这份礼物,纯属感性的跑冒滴漏,外加理智的渎职缺位。在女儿看来,却是神来之笔了。她从未有过的感动,也感动了我。那个大大的红富士,价格不菲,味道并没有老板说得那样美妙,却让我们的平安夜前所未有地甜蜜。我们从没将苹果吃得那样温情。“平安夜的苹果,就是不一样”女儿一边咀嚼一边感慨。
看来家人之间,早该感性一点了。真诚地彼此取悦,是一件很美的事。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4-15 12:28:28 +0800 CST  
陪读笔记(52)接力赛
文/雁子

2015,元旦。高三只放一天假。按老规矩,我们在学校度过。第二天一早女儿就上学了,我一人留守在家。外面日光煌煌,屋内更加阴冷。出门兜了一圈,补充了太阳能,身上就暖起来。
返校时快十一点了。三元坊在阳光下屹立,和煦而安宁。下马石依旧威严,这前朝肃穆的告示,好像永远不会被温度融化。几位工友清理了泮池,水中潜伏的杂物被捞出,池边荗盛的植被,被一一除去,露出方方正正的四壁和深藏的桥拱。薜荔藤也被割去。去年夏天,初见它时我很惊奇,费了好大周折,才搞清楚它的身份。我相信,开了春它就会暴出新芽,重现青葱的怀旧的意境。古老的泮池一端,终究少不了“密雨斜侵薜荔墙”的景致。物种和光阴一样,总是一茬接一茬。
穿过修剪草木释放的辛香,远远一大群中年人,聚集在广场上。看来发生了特别的事。赶忙上前,果然,教学楼上悬挂的条幅告诉我,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校友,旧地重游。趁着元旦假日,高一高二都没上课,校园里学生不多,组织者用了一番心思。数百人团成几团,热切地交谈着。一部分人已散布在校园各处。
我借助回家的方便,穿行于他们中间。他们的脸上,有岁月布下的天罗地网。面容暗了,皮肤松弛了,笨拙的身材和迟缓的步伐,是不是颠覆了彼此美好的记忆?时代变了,学校大了,自己却老了,是不是有说不出的甜蜜和苦涩?
一拨校友和我同路,走向腹地。大樟树下已人声鼎沸。这樟树,必定见证了他们的苦读,疾行,甚至隐秘的爱恋,是一直不曾挪步的生命体。他们在树下合影,笑得那样亲密与欢欣。没有稚嫩的神色,没有轻盈的风姿,有兴奋的神情和眼睛的光亮,就与一切相得益彰。叽叽喳喳热烈的讨论,多么像一群学生,在说什么有趣的事。
对啊,他们就是一群学生。不管他们是否位高权重,是否身价千万,或者当了祖辈,回到这里,就是一群学生。他们读书的时代集体贫困,那种生活的磨难,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如今他们回来,衣着光鲜,举手投足气定神闲,代步的小轿车停满了校外的马路。当年的他们肯定不能想象,故地重游之时,时代和生活发生了这样的巨变。
他们久久地徘徊,用力地握手,紧紧地拥抱,在阳光下热烈地说话。母校,此时就是家园。
高三的孩子放学了,一群群走向食堂。我站在楼上看得分明。一边是老校友,一边是在校生,完全不同的两代人,母校给了他们同样的身份。这群孩子身上,我同样无法想象,经历数十载风雨拼搏,他们这番年少的轻快,会变成这群校友的老成持重。当孩子们用餐完毕,这群老学生才陆续进去。校友在食堂就餐,好像是学校的风俗。只是不知道,学校的简餐,他们吃出当年的味道了吗?
毕业三十五载,算来他们的年龄都超过50岁了。待到现在这拔孩子走向社会,他们已经退休或行将退休。一代代学子,好比接力赛,一茬接一茬,趟着光阴这条河,把时代送进不可知的未来。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4-16 13:23:23 +0800 CST  
陪读笔记(53)面条
文/雁子

陪读的日子终究简易。前两年我们租住单间,没有蒸煮的条件,自然不动炊烟。夏天搬进了完备的新家,我才又有了用武之地。然而工作日,我能做的,只是早餐而已。
我们的早餐就是面条。应了一句老话,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打开一扇窗。女儿打小挑三拣四,常常弄得自己没有食物可吃,然而她喜欢吃面条。我深信是这扇窗给了她尚且健康的身体。
我与她迥然相反。我生在贫困的年代,食物匮乏。只有春节时,家家才有面条吃,凡是来人或去做客,首先端上桌的,就是一碗扎扎实实的鸡蛋面。我吃惯稀饭的胃,对面条有所排斥。端起面碗就想念老朋友,很不惜福,常被大人呵责。女儿对面条的百吃不厌,好像替我赎罪一样。
在女儿眼里,其它早餐无法与之匹敌。我一方面要满足她,一方面要说服自己,只好用不同的配料来平衡。功夫不负有心人,假以时日,我把面条也煮得炉火纯青了。女儿很满意,不仅夸赞我的煮艺,还决定每天吃它。我又窃喜又暗自叹气——她哪是替我赎罪,分明是替老天爷讨债呢。她还热情主动,邀来一位小伙伴共进早餐。受到器重,我自然不敢怠慢,每天按时定量、香气喷腾地端上桌,然后围坐着享用我们紧迫又温馨的早餐时光。
逐渐转冷的季节,热腾腾的早餐更能抵制寒冷。两个大孩子坐在一块,常有一些简短热烈的谈论,还有爽朗的笑声。让我忍不住臆想,如果全是自家的多好。当年俺们兄妹仨,餐餐如此围坐,吃着母亲的食物,由于年岁出入较大,价值观无法趋同,总是互不相让大呼小叫,母亲居然应付自如,真有能耐。我的漫无边际,淡化了那些艰辛与琐细。
早餐是短暂的,两个姑娘扒拉下肚,就起身去上学。留下我一个人慢条斯理收拾残局。一边寻思要不要去采购些小菜、香葱或者鸡蛋。三个人用餐,各种用量都大起来,像一个家的样子。
有时也试过换换口味。周日早晨不上自习,同学不过来。我们从街上选一些爱吃的早点,比如拐角那家的豆黄馃、来丰的匪菜包子、金三角的馄饨,还有饭团、锅贴和煎饼等。说实话,城东的小吃经过多年的大浪淘沙,经得起挑剔。可几次下来,还是觉得坐在家里吃的,才是真正的早餐。
渐渐地,我也忘掉稀饭,把面条吃得津津有味起来。
那天下午,女儿突然打来电话,说因为感冒,已请了假回家休息。我下班后径直去阿姨家给她带了晚饭。哪知她说没有胃口,不想吃饭——“只想吃老妈煮的面条”。
我猝不及防,鼻子一酸:“傻孩子,天天吃还吃不够啊。”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4-17 11:31:39 +0800 CST  
陪读笔记(54)成绩,不可承受之轻
文/雁子
书读到高三,始知艰苦。
这次的月考,溃不成军,女儿饱受打击。并不是付出了努力,就能所向披靡。一考试,拦路虎都蹦出来了。假期后返校,她坐在椅上发呆,说怕去教室。该来的躲不掉,名次果然后退了很多。
她哭了:“真是可怕。平生第一次,觉得学习真难。”
她的成绩,是坐过山车来的。小学到初中,成绩每每落入谷底,才顽强地回头,围绕着平均线沉浮。难以面对了才逼自己用功,可见她的顽皮。马脚是藏不住的,进了老牌名校,同学都是各校来的佼佼者,她自然就殿了后。见贤思齐,小姑娘知耻了。成绩摇摇晃晃,居然走了一年的上坡路,挤到了这名校的平均线上。使我刮目相看。不禁感激学校对她的影响,还有高考制度给她的鞭策。
快乐的她看不懂同学的忧伤:“我想不通,为什么有的同学,一次没考好就哭。有什么好哭的呢,下次努力就是了。”
哪知到了高二,成绩开始波动,自己也开始抹眼泪。她承认:“因为我在乎了。”
高三执行月考,是更密集的锤炼。她丝毫不敢松懈。“睡眠是死亡的孪生兄弟。”多少次深夜,她用这话敲打自己。结果十月份,成绩排名仍然下降了。
仿如当头一棒,她想不通:“已经努力了,怎么会下降呢?”
我只好帮她分析,可能是同学们进步更快吧。她激动起来:“我从所未有地努力了。他们怎么这么厉害!”又痛定思痛:“我不信,我要优秀!我要更努力!”
我由衷地说“你一直在超越自己。”
“可是,超越了自己,不等于进步!”她洞察了关键。是啊,这个时候,谁会等你呢。
痛定思痛,女儿给我尚方宝剑:“妈,如果发现我放松,一定要提醒我。我不能再退步了。”还破天荒求我向班主任问道,一副豁出去的样子。
十一月初,她崴伤了脚。疼痛和行动限制,使她焦躁不安。我不禁暗自着急。月考结束,放了两天假。上学时,她幽幽地说:“妈,中午我会给你电话的。”
我随口说“好,只要你不哭。”
“不,我会哭的,情绪已经酝酿上来了。”说完抿了抿嘴,“勇敢”地走出了门。
中午,电话里她没哭,而是平静地告诉我,名次回来了。看来她顶住了伤痛。成绩的力量是无穷的。
同学们你追我赶,都在乎成绩和名次。女儿发现,有的同学退步了怕见家长,问我:“你为什么不像他们的爸妈,要求我达到什么名次?”
我一愣。是吗?我该提要求吗?只好坦白:“你是有潜力的,但需要你主动去挖掘。那样的学习你才会感受乐趣。如果我逼你,是透支你的学习动力。比起现在的成绩,我更愿意你快乐又长久地学习。”
她若有所思。
在我心里,残烈地竞争,是她以往不曾学会的。多年的松弛状态,使她缺乏高效的方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朝一夕扭转不了乾坤。为了成绩而丢掉生趣,会不会得不偿失?我一直不敢选择其一。
这次成绩的下降,与前两个月连起来,是典型的过山车模式。我暗自忖度,是不是我暧昧的态度使她松弛?也许,她更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一点外来的压力?
我对成绩的语焉不详,和她一次又一次地为成绩纠缠,显然不和谐。
更心虚的是,她一路来的表现,是否与我天真的纵容有关?陪读前辈一再叮嘱,家长不要过于关注成绩。我也想保持一种超脱的心态。然而女儿用坦率,把我绑上了她的战车。让我一颗心随着她的成绩,上下起伏,忐忑难安。
“我不能消沉!”在低谷中挣扎了几天,女儿再次提起了斗志。
高考这道壕堑,真是难啃的骨头。
成绩就是冲锋陷阵的武器。然而,它太飘渺了。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4-20 08:39:46 +0800 CST  

楼主:雁子2015

字数:988

发表时间:2015-01-19 23:5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07 19:06:09 +0800 CST

评论数:52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