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四十岁男人的回忆(续)

妻曾经问过我,如果只用一个词,你希望儿子是什么样的人?我想了想说:静穆。
进一步的解释呢?
冷静、肃穆,像山一样敦厚稳靠。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儿子几乎就是这句话在我人生中的明证。他毫无成全我愿望的意思,完全循着相反的路线一路长大,心胸狭窄、敏感易怒、话多如水、毛手毛脚。。。

爱哭,但凡不如意就呼天抢地,因为这个毛病我才决定亲自来带他。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孩子引起重视或者达到目的的手段,单纯地认为是性格软弱。
好在我在一片混沌中碰巧采取了正确的方法。
我跟他说:哭并不能达到目的,如果你认为这是唯一的办法,那么请继续哭,直到你自己觉得哭不下去为止。
我把他妈妈赶出去,让这小子哭到自己睡着。等他醒来,问他还想不想哭。他摇头,我这才告诉他:正确的办法是讲道理,你有理按你的办,自己都觉得没理的事,想都别想。
几次之后,大见成效。

另一种哭,的确是性格问题。
小学四年级,打篮球被高年级的同学欺负,哭着从校门里走出来。
问清楚了原因,告诉他:谁欺负你,只警告一次,然后就开打!
他说:打不过。
我笑着告诉他:你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哪怕他比你高一头,只要敢打,没有打不过的,但是你不能哭,一哭就是示弱。下次试试。
隔周果然打了起来,放学的时候忍着眼泪跟我说,打了,没打赢。
我说,没事,有机会再打,直到他不敢再欺负你为止。
后来没再打,但对方也不敢欺负他了。

这个办法的副作用是,从初中到高中,每换个新环境,一定会跟欺生的同学打一架,然后就一片祥和。
我给他规定了四不打:不打女同学;不打小同学;不打有生理缺陷的人;不打没反抗能力的人。
儿子执行得很好。

话多、易怒、粗心,这几个毛病我没找到合适的办法帮助他,后来意识到这是天性,只有当他有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倒霉吃亏后自己领悟,父母说多少都效果不明,当然,这并不能让忧心忡忡的父母闭上絮絮叨叨的嘴,尤其是那个将话多的基因遗传给他的妈妈。
但是心胸狭窄一来是我最不能容忍的,二来也有解决办法,所以必须下功夫。
一个人的心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见识,二是境界。
小屁孩谈不上什么境界,所以要从见识上入手。
而见识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书本和社会。
读书他还行,但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而另一个办法就是带他走出家门。

我不时会跟几个朋友聚会聊天,六年级开始我就带着儿子参加。我们聊的当然不是张家长李家短的事,虽然他大多数时候听不懂,但也明白我们的话题挺高级(他的原话),过后就会问,我也耐心讲解。
还有就是每个假期一家三口出游,登高望远、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结识不同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接受新的知识,看到不同的人、事、物,学会各种场合的礼仪,更重要的是,他渐渐明白这个世界(包括父母)并不是围着他一个人转的,他那点委屈、愤懑根本算不上个事儿。

这些努力到高中才产生明显效果,所以我说好的影响不仅需要好的办法,还需要父母的耐心。
读了一年大学回来我确信儿子不仅改掉了原来的毛病,还变得很有包容力。这于我真是老怀大慰,于他则必定会后福无穷。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10-12 16:11:49 +0800 CST  
在我们的一生中,所有对社会和家庭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只有养育孩子这件事是缺乏经验积累和专业培训的。
养的方面好歹还有前辈提供建议和指导,而关于育,我们既不认可上一代的做法,自己又毫无章法可循,结果只能一头雾水瞎蒙。把孩子养活成了占比极大的功业,育得好不好,基本上只能听天由命。

那时候相信一种说法:入学之前别教孩子任何书本上的东西,那会让他们失去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就让孩子玩就好啦。
所以儿子的第一个汉字是小学一年级学的(幼儿园期间是不是学了几个我记不清了),后来为此非常后悔,也对传播这个破理论的人怨恨交加。

我个人的总结:在不影响孩子幸福快乐的前提下,早点让他们接触数学和文字是有利的,一方面因为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习惯的培养。
就我所知,亲朋好友中没有谁家孩子因为学前教育而丧失学习兴趣的,相反,幼年时期就开始学习的孩子,在后来的整个读书生涯基本上都很平稳顺利(学得好不好还得看天赋)。

另一个例子:读幼儿园之前,儿子的三餐主要由爷爷奶奶负责,在老人们的赞扬鼓励之下,小家伙大口猛吃,腮帮子塞得鼓鼓囊囊,面前一片狼藉。他奶奶得意洋洋地跟人说:从小我大孙子吃饭就特省心,哪儿像你们还得一勺一勺追着喂!
吃饭倒是省心了,但儿子也养成了粗鲁的用餐习惯,为此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来纠正,到现在也没完全改过来。在外面吃饭他倒是文质彬彬、礼仪不乱,一回到家里,呼呼啦啦不拘小节的德行就彻底暴露出来。

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我对传播很广的这句话深有体会。
我家倒没有培养贵族的条件和愿望,但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这件事是从不动摇的执念。
孩子的行为习惯,一定要在婴幼儿时期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授,因为那才能转化成骨子里的东西。
有些人身份地位很高,大多数时候看起来也人模狗样儿的,但是无论怎么小心在意,偶尔一个小动作就把他们粗俗的一面暴露出来。
我和老婆经常感慨,文明的习惯真的是需要一代一代慢慢养成,比如我们的父辈会随手乱扔甚至乱吐;到我们这一辈则要靠自我控制,因为担心被人笑话甚至鄙视;而我们的孩子绝不会随手乱扔果皮纸屑,对他们而言这是本能,完全不需要过脑子。

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这几乎是每一对父母都没有研习过的专业,等自己明白点儿什么的时候,孩子已经长成,辛苦得来的成果毫无用处。
实践经验来得太迟,唯一的途径就是借鉴他人的教训。
所以,尚在养育孩子初期的父母们,赶紧学习吧,趁一切还来得及。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10-18 19:27:50 +0800 CST  
音乐是我仅次于读书的爱好,呃,也许排名不分先后。
在这上面颇有天赋,妻调侃说过,也许我上辈子是奥地利农民。
在广东打工的时候,有段时间刚开始流行毛宁的《涛声依旧》。有一天伊思买了磁带,用随身听播放,戴着耳机得意洋洋地跑到我宿舍来炫。
我逗她说我听过,她就急了,说怎么可能,她音像店的朋友推荐的,刚到的货。听过你唱来听听。
我说听过但是不可能都记得住啊,你拿来我听几遍就能唱。
她说:三遍。
稳妥起见,我讨价还价说:五遍。
听完我拿着歌词单开唱,之后她果然相信我听过,还骂朋友信息闭塞。

儿子七岁的时候,妻打算让他学乐器,我表示反对,理由是不想给儿子增加负担。
孩子对着钢琴哭泣,而父母在旁边咆哮,这种事我在同学朋友家里见过数次。
中国人并没有搞音乐的传统,吹拉弹唱通常是地位较低的艺人弄的东西,所以让孩子学音乐的决定都会显得很突兀。
一般家庭大都更看重书香,琴韵只是一种娱乐。高山流水的传说听起来很引人入胜,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在乎,要不怎么会琴谱都没传下来?

妻非常坚持,并且扬言不劳我操心,她自己陪儿子去学---大提琴。
儿子连大提琴是什么样都没见过,但有新东西玩总是开心的,于是娘儿俩就愉快地决定了。
后来的几年我一直怀疑这是妻下的套,因为她只陪儿子去学了两次。
五音不全的母亲带着狗屁不懂的孩子跟着一个据称是省内大提琴头号演奏家的教授学琴,我都替老先生着急。
音高错乱在半个到四个之间徘徊的音阶练习,听得我神经也有些错乱,仍装了半个月的傻,直到四根弦连1-5-2-6都跑天边去了,我只好黑着脸亲自下场。
这一接手就是八年。

见到老师的第一节课我就斗胆提了要求:考级的事不急,慢慢来,主要给孩子讲解乐理知识和音乐的理解。
老师听了一愣:之前的家长通常希望进度快点,尽早拿到十级证书。
我解释说: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是第一位的,演奏水平倒在其次。
老师听明白后高兴得不得了:他一肚子的音乐才华在舞台之外总算有了用武之地。
儿子固然也受益匪浅,连我也沾光听了许多免费的课,真是皆大欢喜。

好了,说正题。
很多家庭都选择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对此我持有保留的赞成态度。
孩子对于未来几乎没有任何明确的想法,更谈不上规划。这事只能由父母来做。
有些父母的态度是:玩吧玩吧,你开心就好。
另一部分则认为必须学一项读书之外的技能,将来或许有利于中考、高考。
我的保留就是指上述两种情况。
业余爱好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甚至他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想很多父母对此会不以为然。

在我们这个极端功利的社会,视野狭窄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理念同样充满功利:读好书的目的是成功,而成功的标志无非就是赚大钱、当大官、做大明星。
当一个三观尚不成形的孩子接受了这样的观念,那么读书、工作都只是充满痛苦和煎熬的过程,干瘪枯燥,毫无乐趣可言。到了成年,面对遥不可及的成功,他们很容易蜕变成消极软弱的逃避者,或者粗暴狂躁的怨世者,更或者兼而有之:在外软弱,在家狂躁。
培养爱好,让孩子在枯燥的读书期有一个放松身心的出口,更让他们明白,人生有百无聊赖,也有妙趣横生。至于培养性情、提升素养,倒成了额外的收益。

关于培养爱好,我有些经验可供参考。
1、起初兴致盎然,随即懒学,最后逃学。
儿子练了一段时间开始失去兴趣,找各种借口不练习,甚至跟他妈商量不学了。
我说不行,哪怕每天拉十分钟都得坚持,必须考到十级才能收兵。结果考完十级后他仍然每周去找老师上课。
经验之谈:孩子起初对新的东西充满好奇心,一旦满足,面对枯燥的练习必然会开始厌倦,这就到了关键期,如果此时放弃,跟没学有什么区别?
这时候父母自己要坚定,哄不行就逼,总之想方设法让孩子继续学习,同时跟老师沟通,多表扬少批评。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会慢慢收获成就感,比如能完整地拉出一支曲子还能得到老师的夸奖、其他孩子的羡慕,他们自然会重新产生兴趣。另外,参加比赛、表演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坚持还有另一个莫大的好处,就是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自律。

2、爱好的选择
我的观点是,重点放在发挥特长上,而不是大力去弥补短板,“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那块板”这句话的适用范围很窄,千万别随便用到孩子身上。
前面说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也有不擅长的东西,而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无缺的全才,所以很多父母的做法是:孩子不善言谈,那就去学主持、演讲;运动能力不足,就去学游泳;身材不好,就去练舞蹈。。。
这种做法能收获什么?其他孩子的嘲笑?还是孩子的自卑?
我觉得,爱好的选择有两条标准,一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欢,二是孩子是否有一定天赋(比较擅长即可,要求不必过高)。
前者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甚至成人以后的快乐之源,没准还能成为职业;后者能极大地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且这种自信往往会延伸至其他方面。

儿子在读大学以后再也没有拿起他的大提琴,他妈妈很是惋惜。
假期我也跟他谈了一下,大意是学到这样的水平,其实可以作为学习、工作之余的消遣,养心养性,高雅脱俗。
儿子只是笑笑,并不允诺。
某天上午,我坐在在客厅,听到三楼传来手机播放的音乐声,是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当下老怀大慰,欢喜无限。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10-22 16:36:10 +0800 CST  
我人生中最大的嘉奖来自这个假期。
儿子很认真地对我说:老爸,你是我所见过的最开明的父亲!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神情里带着隐约的自豪,而我的内心则充满感激。
不,我感激的不是上帝,而是眼前这个一米八高的大男孩!

儿子高中的同班同学、也就是后来一起前往加国留学的父母分为两类,一种是势大财雄,孩子在国外长点见识即可回国继承家业的;另一种是倾其所有供孩子读书,只盼能拿到一个过硬的文凭,在国外或者国内都能找份好工作的。
前者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高中时候,有些家庭不在本市的,专门租了房子甚至雇保姆精心照料。
后者则对孩子谆谆教诲,随时提醒他们努力学习,千万不能辜负父母的苦心。
我家夹在中间,经济上没什么太大困难,可也供不起一掷千金的奢侈,这就注定我们既不允许儿子把留学演变成游学,也不用让他承担改变自己乃至家庭命运的压力。
所以我们按优先次序给了他三个要求:健康、快乐、自立。
每科拿A或者B、自己买菜做饭、与房东和中介交涉、帮助同学做作业,儿子做到了,而且感谢父母给予他宽松的空间。
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察觉到,现在令他满意的状态,来自于父母二十年来心态和方法的逐步演变。
但他应该记得,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里,他爸还经常黑着脸毫不留情地训斥他、苛责他。

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困难的不是安排生活、辅导作业、敦促努力、发掘才能,甚至也不是了解他们的心理循循善诱。
最难的,是父母自身的改变。
而这一点,往往是父母们最抗拒的,甚至是根本意识不到的。

我们在无意间会按上一辈的方法来养育孩子,此所谓上行下效。
表现之一就是,父母在家庭里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王座,所以衡量孩子好与不好的标准之一就是听话或者不听话。
不听话,并非仅仅是一种评价,还包含着对父母尊严的冒犯和家庭地位的挑战。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是源于高一时儿子与他妈妈的一次激烈冲突。
那天因为一件小事,妻开始唠唠叨叨地教训儿子,后者听烦了关上自己卧室的门,以响亮的碰门声来表达不满,妻则因此被激起了怒意,推开门大声呵斥,然后儿子也提高了嗓门顶嘴,怒不可遏的妻用手拍了儿子几下,儿子反手推搡,然后我不得不加入战团。儿子因此人生第二次被我揍了(第一次是四岁的时候在他奶奶家无休无止地发脾气摔东西被打了屁股)。
这次冲突并没有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第二天一家三口恢复了其乐融融的氛围。但我为此思考了将近一个星期。

在这次事件中,儿子生气是因为母亲絮叨,妻发怒是因为儿子不仅不听话还敢反抗,我使用武力则是因为儿子敢对母亲动手。
按中国人正常的家庭伦理,儿子挨训是应该的,妻发怒是有理的,而我动粗似乎也有充足的理由。
然而往深层次想,事情似乎并那么理所当然。
儿子有理由对他妈妈的唠叨表示不耐烦、妻动怒是因为自己的权威被轻视、我没有在粗暴的手段之外找到解决办法。

有一个很普遍却不太被注意的现象:自己的生活越不成功的父母,对子女的束缚就越多、越习惯用严厉的方式和标准来要求孩子,这被视为父母希望用孩子的成功来弥补自己的缺憾。
那么问题来了:你自己就不是个成功的典范,却要求子女严格按你的指引来成长,这种父母哪里来的自信?
在外面低眉顺眼、唯唯诺诺,回到家里就变得像个十足的权威甚至暴君,有这样的父母,孩子们的人生一定会像一个布满弹坑的战场,处处充满痛苦和戾气。
我们经常自信满满地告诉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问题是咱们自己是不是清楚究竟应该怎样?
这不能做、那不能做,问题是我们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也没能模范地遵守这些所谓规则。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他(她),而作为父母我们也始终是一个新手,因为我们的经验只适合昨天,今天则又是一个新开始。
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我们的另一种盲目自信。
我们不能保证自己的观点、方法完全正确,却要求孩子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个自信又是谁给的?
我对于这些方面的反省来得太迟,这一定让儿子吃了不少苦头受了不少压抑。儿子对我的褒奖,应该来自于这次家庭纷争之后他的感受。
我在此之后大幅度地修改了自己的心态和观念,不再轻易下判断、不再随便评论年轻人的行为、不再按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儿子下一步要走的路。。。
不仅如此,我强迫自己去接触、了解年轻人喜欢的歌曲、动漫甚至娱乐明星,这可以增加两代人的共同话题,更重要的是我得知道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让他们产生那样的思想和行为。
从儿子的评价来看,我的改变不敢说是对的,但至少是受欢迎的。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对父母自身观念、性格、认知的一个巨大挑战,而还有一个最困难的挑战,那就是家庭地位之争。
如前面提到的,作为父母我们都有自己的尊严和矜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几十年前就被批得体无完肤,但是这无论如何也无法抵消几千年来它在我们血液里的沉淀。
在社会上,我们敬畏那些地位更高的人,平等完全不是我们的追求,因为我们也需要地位比我们低的人表示顺从。
回到家里,孩子就成了被这样要求的对象。
做父母的不接受孩子的反驳,更别提反抗了。我们眼里的好孩子是乖巧、听话,按父母的安排稳步前行那一类,无视父母权威和家庭地位的孩子,轻则被斥责、重则男女混合双打。
中国的父母,爱孩子是毫无保留的,提要求也是理直气壮的。我们的爱就像放债,作为债权人我们习惯于颐指气使,无视孩子的尊严和意志。

贬斥、羞辱甚至暴力,作为一个不成功的父亲,这些事我都干过,我并不认为这算多大的错,甚至觉得采用强制措施也有其必要性,因为孩子有的时候在对错上含混不清却又拒不接受父母的教育,需要接受点沉重的教训。
但是这不是父母耍横的理由,你们是不是明确的给他们划了底线、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参考、是否给予了及时的帮助?如果能做到,那么几乎所有暴力是可以避免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次严重的家庭冲突,作为父亲我没有事先给儿子足够的提醒,而在妻明显已经恼羞成怒的情况下没有及时制止,坐视事态发展至不可善了的境地。

大约是从儿子初三开始,我允许他偶尔对我发脾气使性子,更欢迎他跟我辩论甚至吵架,尽量避免以父亲的身份发表看法,不刻意维护父亲的面子。
我有错的时候也诚恳地跟儿子道歉,每次冲突我会耐着性子听他表述完整,在他怒气勃发的时候选择回避甚至示弱。
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一点也没有削弱父亲的尊严,儿子也并未因此得寸进尺,反而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大大方方地找我或他妈妈妈道歉。
在家的时候,每个月我会找一个晚上跟他谈话,开始是我说,关于他最近的言行、想法和不当行为,后来是讨论,主要听他说。当然,为了避免做妈妈的在情绪激动之下失去分寸,我会要求妻回避。
这个方法非常好,妻减少了日常的唠叨,她渐渐习惯将平时发现的问题告诉我,然后静等谈话效果,自己则跟儿子母慈子孝,一派和平景象。

我认为做父母需要做出的最大改变在于,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成人依然有能力不足、观念陈旧和见识短浅的缺陷,别把自己抬得太高以至于下不来台阶;不在家里搞地位之争,尽量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个体身份,放下传统父母的矜持和自大。
也许我们并不一定需要成为孩子的朋友,但我们可以做他们喜欢的同行者和引路人。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10-27 21:34:26 +0800 CST  
如果让人性裸奔的话,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负面的东西:自私、懒惰、凶残、谄媚、欺凌。。。
这其实很符合自然规律---即使经历了几百万年的进化,我们仍然是动物的一种:为了一口食物可以夫妻反目、手足相残,区别仅仅是:那口食有多诱人。
天性里面的东西几乎是不可改变的,而人类自身的教化作用,只是给丑陋的人性穿上一件看得过去的外衣。
如同孩子的衣物,我们得不断地帮他们换洗、更新,以适应身体成长合季节交替,否则就会衣不蔽体或者污秽不堪。

在成人世界里,善良、温和、厚道者往往是吃亏的一方,所以很多中国父母竭力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初衷当然没什么错,但他们传授的办法往往是以暴制暴、以自私对自私----我自己就这么干过,好在我给了一些限制,也幸好儿子没被我带偏,这得感谢他善良的天性。
自私自利本就是人的天性,父母再足尺加二地给予支持甚至推动,那么可以想象这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父母给孩子预设一条底线,即自利应以不损害他人为前提,这也还好,至少他们长大了最多不受欢迎,但也没什么社会危害。
最可怕的就是告诉孩子:如果你不抢,别人就会先下手!
如此的话,恭喜恭喜,你未来会收获一个不择手段的孩子!那将是一个连父母都可以视如草芥的畸形儿。
这样的人在我们这个社会已经不是稀罕物,媒体上几乎天天得见,所谓“巨婴”,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谁都会要求别人三观要正,到了自己这里,要不要正取决于利益有多大。
令人困惑的是:什么才是正确的三观?我觉得谁也无法定出标准来,但有一个基本的界限,那就是避免攻击。
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都像一个堡垒,抵御外来入侵,也在人与人之间搭起了屏障。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爱并保护家里人,与外面的人需要建立良好关系但应保持适当的距离,最低限度要竭力避免发起主动攻击。
年轻时候,我对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嗤之以鼻,及至年长才明白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主张,如果每个人都能奉行,这世界就清净了。可惜我们中总有一部分人充满侵略性,以至于大多数中国人遇上这种人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应对---前几天的万州公交车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令人扼腕的是,对于孩子的人格培养,中国的大多数父母采用的是无为而治的态度,这部分父母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认定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可以不用理会,另一种是只要能养活什么多不用理会。
前者以城市人口为主,尤以父母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者为甚;后者则主要指农村人口。这并非偏见或者歧视。
如果有意识加以培养,教化的作用在十多年时间里得以慢慢渗透,逐渐影响到孩子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不教会孩子做人,那么他们就会更倾向于做动物,因为动物不需要承担责任、接受约束,而做人就辛苦多了。

儿子在电话里说:父母相处和睦不仅能让他安心,更令他心中时时充满喜悦。
而之前我并不清楚我和他妈妈的关系对他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很多父母相互间矛盾重重,却简单地认为这是大人的事,孩子不用操心。事实上孩子们心里清楚得很----即使我们在吵架的时候尽量避开了他们----这恐怕是大多数父母没有想到的吧。
在读了一堆心理学方面的书之后,我学到的最明确也最令我信服的理论是: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尤其在其幼年时期。
父母的言行、观念乃至相互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孩子的心里留下烙印,但是三者中谁都不太容易意识到,或者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无可挽回。

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或许犯下了许许多多的错误,但有一点我至今仍然信守不变,那就是:儿子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正常的人,然后才是其他角色。
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保证自己的孩子最低限度也必须是无害的,其次才是有益的。
倘若都能如此,这个世界真的就清净了。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11-06 15:47:54 +0800 CST  
经常有人问我相同的问题:你孤独吗?感到孤独你会怎么做?
我基本上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我从来不感到孤独。
是的,这并不是推脱之词,也不是不过大脑的轻佻回应。
晃荡在异乡举目无亲的时候、独自守在小作坊的库房从天黑呆到天亮的时候、被反锁在公司写代码的时候、整月住在三百多平米、吼一声能听到回音的大房子里的时候,我一点都没有产生过需要陪伴---哪怕是一只狗或者猫---的感觉,悲凉、凄切和无助从来不曾漫过我心灵的警戒线。
只不过,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孤独,如果上升到某种层面,坦白说,我时常感觉到彻骨的清冷和困惑。
我把孤独分为三个层级:生理的孤独、心理的孤独和灵魂的孤独。

生理上的孤独源于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
如果达尔文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那么我们的祖先从四百万年前就养成了这个生理习惯,因为群居不仅能有更好的安全保障(比如更容易发现敌害、抵抗能力也极大加强),也使个体的生存在最大限度内得以实现(比如发现和分配食物、实现社会分工)。
到了现代社会,我们依然保持群居状态,因为本质上还是要满足抵御外敌和社会分工的需要。
如果把一个人扔在孤岛上专享一座皇宫里并且锦衣玉食,他也会崩溃;即使再给他配上妻妾,也只是将崩溃时间推迟一点而已。
远离社会,人会很快失去焦点的相机,无法捕捉活着的意义。
那些令你愉悦或者厌烦的食物、芬芳或者恶臭的街道、俊俏或者丑陋的面孔,焦点不断轮换,你也在快乐、烦闷中不知不觉就打发了日子,在彻底咽气前你会嫌活的日子还不够长。
生理上的孤独,即使是白痴也能真切地体会到,就算你深恨这个世界,也不敢离开它。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11-17 08:46:22 +0800 CST  
现在,还是前面说的那个孤岛,给你送来一万人,他们热热闹闹地建起了房屋和交易市场,在草地上载歌载舞。但是你和他们语言不通,即使简单的手语都只能大眼瞪小眼。
你会发现,生理上的孤独并没有消失,而新的孤独却产生了,那就是心理上的孤独。

仅仅生活在人群聚集的村寨或者城市里,并不能解决孤独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身边人来人往反而会加剧我们的孤独感,因为我们需要交流、需要认同感、需要与他人发展并维持固定的关系。
其实这世界的绝大多数人跟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他们的生死沉浮与我们毫不相关,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群人,除了血缘以外,他们跟我们或有着类似的经历、或有着类似的观点、或有着对局部环境的共同认知,这些人在我们的人生中,就像后花园里的草木,拔去谁都不是问题,但全拔掉的话,就只剩一片毫无生气的沙土了。

精神世界的相互渗透,一方面让我们体会生命的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则因为这种纽带把每一个人以比较稳定的方式联结在一起。
你很难说得清谁对自己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相互欣赏、相互认同甚至相互怨恨,都令我们有真实的存在感。
和闺蜜一起喝个咖啡顺便八卦一下、与老友品着茶聊点儿闲篇、跟同侪吃顿饭讨论些时事要闻。。。看起来价值不高的事情,却都是抚慰心灵的良药。

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的孤独感,我的确很少能体会到,或者说我根本无暇去体会。
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些事物的时候,他对于常人敏感的很多东西就会变得愚钝;沉醉于一个世界,就会忽略另一个世界。
孤独就像一柄锐利的矛,每一个立在原地的人随时都可能被它刺穿自己的心灵,让它疼痛并且流血,而我是那个漫无目的的疾行者。

解决生理上的孤独很容易,解决心理上的孤独也不难。
心理孤独的源头来自于我们的心灵需要像网那样有路径可以通往其他的节点,以便情绪、感觉、观点等等心理反应向外传递,而每一个人就是网络的节点。
难道要我们对着星空倾诉爱情、对着草木表示恐惧,或者对着大海叙述见解?
所以你的爱人、亲戚和朋友才显得那么不可或缺。
如果我们毫无选择地只能站在星空下、睡在草木间或者躺在沙滩上,爱人亲友皆无能为力,能排遣孤独的就只剩自己了。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让思虑足够单纯,二是让内心足够丰富。
前者意指专注,即找一个能让自己全心全意去关心并投入的事情来做,这样你就没有多余的心思需要与他人互动。大多数科学家、艺术家都是这类人,他们的注意力完全投放在自己的研究对象上,以至于在别的方面不仅无法分心,甚至有可能表现得像个白痴;他们不太关心别人的事,也不需要别人关心自己。
第二个办法有很多途径可以实现,比如不知足地吸纳知识、不停歇地思考问题,总之有太多需要投入精力、时间和情感的东西,你同样会顾不上理会自己是否需要与周围的人互动,甚至觉得自己这样做简直像对他人的施舍。思想家、哲学家通常是这一类。

这里有一个关于我自己的小故事,以此说明我为什么没工夫感受孤独。
某天妻分享了一个音乐视频,我点开听,是一首大提琴曲,名叫《光影》,是一个女子演奏的。我听了极之喜爱,当下就在网上搜罗起来。
先是知道这是由一个叫杰奎琳。杜普蕾的天才女大提琴家演奏的;然后了解了她充满才华的、混乱的、短暂的一生;最后把她所演奏过的代表作全部听完,有的甚至反复听很多遍。
好吧,这花了我四天时间,这四天里我除了吃饭睡觉以及用正常人的表现应对妻子和儿子(而不能让他们觉得我误入迷途、神经错乱),几乎没干别的事。
后来妻对儿子说,这点你得学你爸,一旦对什么有兴趣就会想方设法弄得清楚明白。

呃,所以我猜,即使把我一个人放到深山老林,大概也不会觉得孤独。
最后这几段,请上路参考。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12-12 22:40:48 +0800 CST  
楼主在《201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乐声中问候大家,祝各位事业顺遂、家庭幸福!

上午尚未起床,手机就叮咚不断,扑面而来的是各种新年祝福。在过去我会质疑:这么多充满热情的转发的文字和图片究竟包含着多少实实在在的心意,有几个人是心怀诚挚?
这些年不这么想了,在历经冷暖之后、尤其是发现自己来日无多之后,才明白依然被人惦记着是多么幸运的事----即使他们只在一年的某个时刻才想起来。

同样地,我随心所欲甚至是毫无责任心地在这里写点文字,你们仍然愿意关注,于我同样是无比幸运的事,谢谢你们!
又是新的一年,对我来说,这将与过去的五年甚至十年不会有太大不同,毕竟我前面的路已经是一眼能望到头。所以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成了我最期待的事,其他的日子,大概不会有多少新意。这听起来很让人沮丧。
但是你们中的大多数与我不同,仍然充满许多的值得向往的未知,所以我对各位的祝福充满真诚。

在即将展开的这一年,我计划去老年大学报名学习毛笔书法和山水画,这似乎有些难度(听说名额不太容易抢到),而我对授课地点远近、是否方便停车等条件有点挑剔,所以更有可能是找商业培训机构。
今年可能会去加拿大作短期旅游,目的其实主要是看望儿子,因为他为了上暑期课和准备即将到来的实习而不能回国度假。
准备花点心思在前后花园里,多种一点花草并且培育得像样一点,别像过去的几年一样,养好养坏甚至生死都靠碰运气。
还有个小小的冲动,就是写一些小文章,就今年内发生的事件作出自己的评论,当然我会注意敏感的关键字。
最后,依然愿意与各位交流,大家有什么想讨论的话题不妨提出来咱们共同参详。

就这样吧,再次祝福各位!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1-01 19:08:58 +0800 CST  
啊,忘了一个重要说明。
关于“孤独”仍未完篇,因为我在写的过程中突然发现灵魂孤独跟心理学的很多概念和理论有颇多交集,于是转身又读书去了,尤其在荣格的理论和藏传佛教两方面花了些时间和心思,剩下这部分,大概近日会写完。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1-01 19:15:30 +0800 CST  
这篇文章写着写着就发现我给自己挖了很大很大的一个坑---可能根本填不平的那种。
楼主最近并没有闲着,为这最后一节起码读了五本深奥而枯燥的书,并且整日冥思苦想,有点像拿到乾坤大挪移心法的张无忌,但他身边有娇俏可喜的小昭,而我身边只有竭力想从我手里找到食物残渣的狗小子。

事实上,我本来已经写了上千字,自以为再加点料就可以收科,殊不知越写越艰涩,到后来完全无法续下去。
关于灵魂,或者说关于心灵深处的现象和本质,人类是缺乏研究的,了不起如荣格,也只能拿自己开刀进行解剖(著名的《红书》就是这样来的),这大概是没有一个人会彻底地将内心深处的秘密暴露出来---或者,基本上没有人清楚自己的内心到底有多深、而在深渊之中到底藏着什么东西。
更有可能的是,人们根本不敢将灵魂袒露在他人面前,这不是勇气问题,而是人格能否继续保持完整的问题----荣格最终没敢将《红书》付诸发表即是明证。

楼主倒是没有这个顾虑,毕竟我并不想学荣格剖析自己的灵魂----没有这个胆量也没有这个能力。
楼主的困惑在于,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究竟的害怕灵魂孤独还是灵魂本就孤独。
好吧,接下来我试着写写最近思考的结果,呃,其实不能算结果,最多只是一个短期小结。
楼主这就开始写,但不排除因举步维艰而拖延,甚至半途而废的可能。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1-13 14:23:58 +0800 CST  
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定义:肉体和精神是人的两个独立部分,人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容器和工具,供灵魂栖身或者听从它的驱使。
我一点都不喜欢神创论,强烈地憎恶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某人或某物把我们耍得团团转,以及用无可置辩地声音宣布:我将要审判你们!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一个事实:我们的言行与内心竟有如此大的背离,以至于言不由衷已经成为一种轻描淡写的形容。准确的描述或许应该是这样:如果我们的身体漂浮在海面上,那么内心在马里亚纳海沟。
那句著名的话是这么说的:一个人的内心是他与上帝之间的秘密。
我觉得,上帝的工作难度实在是太高了。

行动和想法不一致甚至压根相反,这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比例有多高,取决于他(她)与外界的关系有多紧密。
换句话来说,就是你对周围的人群越依赖,心口不一的几率越高---这个结论各位可以私下里自证一下。
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能为所欲为、怎么想就怎么做(说),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压制自己的愿望去讨好他人,以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
从一般角度来理解,这充分说明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需要抑制个体的某些个性来形成稳定的、有秩序的群体关系。
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就是个体利益(或愿望)在很大程度上与群体利益不一致,当个体在缺乏群体支持的情况下无法达成愿望的时候,只能选择委曲求全。
简单而言,个人对于社会群体的依赖只是一种屈从,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个性的施展必须建立依赖程度大幅减轻的基础之上。
这样我们就不难解释许多社会现象,比如权力者专横、有钱人任性。

有句话说“只有灵魂是自由的”。没错,如果上帝允许的话。
然而一个自由的灵魂却包含着许多阴暗的、凶残的、有悖人伦甚至人性的东西,这一部分,我们非但不能与人分享,甚至不敢有丝毫的泄露,必须把它们严严实实地掩藏在心灵的最深处,否则我们将无法立足于整个社会。比如:暗恋一个有妇之夫、觊觎领导的位置、试图偷窥女同学洗澡、想杀死那个曾经冒犯你的人。。。。
每个人都像怀揣着一包臭不可闻的粪水,想抱团取暖,又不敢靠得太近,以免挤破包裹的塑料袋。
作为群居动物不断衍生出各种与群体大相径庭的个性,人类这样的进化真是难以理解。
灵魂因其个性而只能保持适当的距离,无法并肩而行,这是不是所有人的困惑?
而更令人困惑的并不是现象,而是后面的机制,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神学或者玄学。
后面接着讨论。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1-14 17:47:39 +0800 CST  
一个月内连续经历了两起尴尬事,都是同学聚会,感触良多。

一个二十多年不见的高中同学自远方来,自然有人做东接风,也邀请了我。
这同学当年跟我关系不错,大学毕业后却失去联系,这次回来特意打电话约我见个面。
因为有事,我没参加宴请,直到晚上九点多才赶过去,彼时一帮同学已经在练歌房里载歌载舞。
正主已经喝高,大着舌头在歌声震天的包间里跟我说了一会儿话就开始打蔫儿,我只好把他扶到沙发角上靠着打瞌睡。
同学们保持着一贯的风格,音乐声一起就开始跳舞,舞蹈的类型随歌曲风格而定,唱情歌跳交谊、唱摇滚则群魔乱舞。
当晚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同学的老婆,此人我不熟却早有耳闻,现为某医院院长,据说酒量极宏,十个人分两派划拳喝酒,自己这边输了她可以代所有人喝。

女院长比我们低一届,也是近五十的中老年妇女,却有着女同学艳羡的好身材和随时可以嗨起来的年轻气质。
看到我像木头一样戳在沙发上,作为素有大局观的领导,她当然不能允许如此欢乐的场面被一个手足无措的新来者破坏局面,于是伊坚定地走到我面前,一把将我薅起来:跳一曲!
即使在大学里,跳舞这种艺术活动对我来说,其难度与一头大象走钢丝相当,我的钢丝通常就是女伴的脚。
我堆起笑脸,自卑地说:我不会跳。
伊用医生特有的细长的、微微有点凉意的手抓住我的双手,说:不怕,我教你。
农村里那种磨米浆或者豆腐的磨,应该见过吧?长长的磨杆推动磨盘旋转。
女院长是手就是那磨杆,而我是磨盘----还是轴心没装正的那种。
不过两三分钟,对我来说是一种被浸在浆糊里的煎熬,直到纵情的歌者恋恋不舍地放下麦克风才被释放。

你以为这就算完了?并没有。
女院长花了好几十分钟来调教我的舞步、身姿甚至表情,还热情地进行心理按摩让我放松。。。
我知道官场上现在不仅讲究吃品位吃风格,每到此类场合还要充分表现新时代干部的风采,段子、歌舞乃至琴棋书画都要有一手。
我这位同学的贤妻大概是在官场混久了,果然有过人之处。
再看看其他几位有各自职务和头衔的男同学,唱歌跳舞都极主动,音乐一起就争先恐后地抓起女同学的手拉到中央,而女领导们根本不像一般人那样扭捏,大大方方应声而起,不时地还抽空来个自拍。

女院长跳舞有一手,而我有两手----被她抓住。
在大半个时辰里,伊算跟我耗上了,每隔五分钟就被她拎着或者拉着上场。
握着她那柔滑细腻的小手,我觉得像抓了几条大青虫,恶心又恐惧。(呃,我最怕肉嘟嘟的虫子,看着都会起鸡皮疙瘩)。
然后,我崩溃了。
趁一曲终了,我偷偷跑出包间,冲到外面的广场上,心情之急迫,连外套都忘了穿。
凛冽的寒风令我浑身哆嗦,而我的内心,比身体哆嗦得还厉害。
随便他们怎么打电话催,老子都不进去了!
最后还是好心的张小梅把手包和外套送出来,我才得以仓皇脱逃。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1-30 12:02:17 +0800 CST  
上个星期六,吴强(好友,以前提到过)太太电话相邀,说年前请高中班同学吃饭,在另一个同学的山庄订好了。
虽然我还没有从上次聚会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来,但是吴强的约请是不能拒绝的,尤其是他那个能把死人说回天的老婆亲自来说。
我能听出伊在电话那头强忍的笑意:你早点来,今天不跳舞。。。

靠着导航,开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这是真正的山庄,在半山的一个山坳里。来路还包括一段约三公里的坑坑洼洼的黄泥土路。
凭着老司机的技术,底盘才得以保全,饶是如此,到了目的地我还是在车上默默坐了五分钟,以表示对我那台没有掉链子的车的同情。

吴夫人诚不我欺,吃完饭即安排了四桌麻将,坚决地将这伙不安分的家伙死死地摁在桌子上。
果然是好兄弟,呃,好兄弟的老婆也是好弟妹。
然而无论这个好弟妹再怎么精明能干,安排仍然漏了个大破绽----吃完饭部分同学有事先走、主人家得收拾残局、几个女同学热情地帮忙,结果就出现了第四桌差一人的情况。
本着替兄弟陪客的高尚目的,我就勇气百倍地坐了上去。

打麻将这种事我并不是没有经历,不谈艺术品位,说到底不过是简单的数学游戏,高等数学和概率论我都学过,后者还是专业课,道理上来讲我是有理论优势的。
事实证明,理论在大多数时候都会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在其后的两个小时里,我能做的基本上就是两件事:看别人自摸,或者亲自点炮。。。
包里的钱很快就换了主人,跑到其他三位的面前,直到再也掏不出一张。
感谢上帝、感谢马化腾,让我能用微信转账的方式把那些钱换回来,呃,然后再送出去。
这并不是故事高潮好吗?
听说陆某也上了桌,做完事闲下来的主人和同学都跑来围观,大约是想看看在舞池里笨手笨脚的家伙会不会在桌上有另外的表现----她们如愿了。
主角果然与众不同,别人不用说话,你递我收,异常默契,只有我几乎每局都会对另外三个人问一句:“我该给你几个?”

围观群众都看不下去了,开始给我支招。
“碰牌!你打瞌睡啊?”、“错了!打这张才听!”、“宽张不要听个边张,你看不出来?”
有个家伙嘿嘿地笑着说:“你们都别瞎着急,人家陆老板是来搞慈善的!”
平时看他们打麻将最忌讳旁边的人多嘴,谁敢开口肯定被骂。只有今晚,桌上另外三个人笑眯眯地不说话,只是其中一个会时不时地用同情的眼光看着我:“不好意思,你又放炮了!”
一个大失所望的女同学边走开边对另一桌的人说了句:太惨了!简直是降维打击!
咦,她还读过《三体》?!

我的内心是不服气的,数学知识我有一肚子啊,至少比那个高中都没读完的徐卫红强吧?
然而事实是,他面前的百元大钞堆得最高,而且大部分原来都属于我。
又坚持了半小时,我起身让位给旁边气急败坏的一位观众,因为伊说:看你打牌我血压都升上去了!
五十岁的人,血压高是件危险的事,我不能把同学害了。
坐在一旁观摩,只见四条胳膊上下翻飞,人家打牌那叫一个熟练,摸牌打牌几乎不假思索,还有闲暇分析上家下家对家有什么缺什么。

其实,我大败亏输的真正原因他们都猜错了。
不熟练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心不在焉才是罪魁祸首。
看上家、盯下家、计算放炮和胡牌的概率,这并没有超出我的能力范围,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应该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强,问题在于我压根不想费这个脑子,甚至在很多时候我在想别的事,难怪人家说我打瞌睡。
我能对谁说?打麻将这种俗不可耐的游戏我不喜欢玩!有这时间我宁愿把车上的电子书拿来读。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1-30 14:05:01 +0800 CST  
其后几天我都被负面的情绪所困扰,两起尴尬事,在别人看来是个小小的笑话,而我却感到是一种不算严重却非常真实的羞辱。
有意思的是,近几日同学们在手机上活跃起来,不时有人要求加好友,还邀我加入这个群那个群。
我百思不得其解,遂求教于张小梅。
伊笑着说:可能是因为一向高高在上的陆总突然跌落到凡间,大家都想亲近亲近。。。
张小梅的调侃颇有深意,我想了想对她说:如果有同学说到加微信的事,你帮我解释解释,就说我不太会用。
她也不多问,爽快地应承了。

我在同学朋友中的形象,通常被称为高冷----虽然本身并不高,也不是很冷,但是这个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在连续两次的聚会中,陆某人的形象来了个彻底的颠覆。
我这帮同学突然发现,原来那个整天端着高姿态、自以为有多了不起的家伙,原来如此低端,低到跳舞和打麻将都蹩脚得令人陡生同情。
如果没有猜错,他们是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决定加我微信的。

回想这些年,我其实一直竭力要在同学朋友中改变过去那种让人难以亲近的形象。
我接受了好友们的劝诫,努力做一个别人眼里受欢迎的人。
比如陪他们聊八卦、恭维每个人的优点、尽力融进他们娱乐的圈子,这次参与跳舞和麻将就是努力的一部分。
事实上,我心里对那种及时行乐、以感官刺激为第一要务的想法不仅抵触,而且鄙视。
在终于得到大家认可的这个时候,我一点都没有大功告成的喜悦和满足,反而像一个欢天喜地奔向糖果最后却抓了一手鸡粪的孩子,失望而且生气。
在花了几天来解析我不愉快的心理之后我终于明白,我跟他们不是一路人!
没错,不是一路人。
我以读书、思考为乐,以精神层面的获得而满足;他们(也许不是全部)的快乐则来自以感官刺激和其他物质层面东西。
但是,我不能把这两种追求定义成好还是不好,更分不出对错。
如果要较真、搞个全民公投的话,站在他们那边的应该是大多数。
明确这个认识,是我的进步,但鄙视别人的价值观,是一种错误。

对数个好友申请,我选择了沉默,并且决定以后仍然做一个微笑的旁观者----即使因此显得另类甚至让人侧目。
亲爱的同学们,时隔三十多年我们仍然看重对方,那是因为我们曾经在一起共同消磨了许多年生涩而真诚的青春。
就让我们做两条周期不同的正弦波吧,偶尔相交就好。强求重叠对你们,对我,都是一种太过勉强而且令人不悦的选择。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1-30 19:12:48 +0800 CST  
各位节日快乐!楼主给大家拜年了。

去陪母亲吃了年夜饭,停车的时候,不小心擦挂了停着的一辆车,问题不大,抛个光应该能复原。
按车上留下的电话打过去,对方一听车受了伤,立马开始大声训斥。大过年的出这种事,人家当然不高兴,所以我只是不断道歉,最后说好他回来修理后由我付钱。
挂了电话,外甥小声嘟哝道:又没人看见,你不说谁知道?做好人反而给人家骂。
我觉得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不可轻易放过。
进了家门,我认真地对他说:犯了错误,如果主动承担责任,那是能力问题,反过来,就是人品问题,这有本质的区别,明白吗?做错事选择逃避的话,那么以后你就会为了逃避而选择做错事。

这孩子从小最畏惧的人就是我 ,虽然已是大二的成人,见我面沉如水,依然战战兢兢,不敢吭气。不过我猜他心里一定在想:明明是你犯错误,为什么最后成了我挨批评。
我顾不上理会他的情绪,一心要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把人生教育进行到底。
我接着说:我们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诱惑,今天是有机会逃避赔偿,明天可能是占点便宜,后天得一笔不义之财。。。每一次都会挑战我们做人的底线,而如果愿意的话,每一次我们都能找到自己觉得合理的借口,最后你会成为一个毫无底线的人。
即便我们不讨论道德和法律,只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也无比重要。每抵御住一次不良诱惑,你的自信、勇气和坚强就会增加一分。
选择萨满阳光的道路,也许并不能避免摔跤,但它能保证你一直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抄小道的确能更快达到目的,但每一次跌倒可能都是致命的。
孩子,你一定要成为一个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毫无愧疚直视全世界的人!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2-05 14:17:50 +0800 CST  
@秋之海 2019-02-07 00:19:34
将这个案例在家庭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讨论,孩子的看法是应该打电话告知对方,很是欣慰。有时候,维护我们内心的秩序比别人的看法更重要。
-----------------------------
没错,即使不为他人只为自己也该当如此。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2-07 21:20:11 +0800 CST  
@上路2016 2019-02-13 22:18:05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明朝董其昌
从做人做事角度来解读:万卷书,时间,也就是历史,故历史的经典书或经典人物的历史更贴切;万里路,空间,拓宽实战视野宽度,故品三百六十行也就知深浅了;名师指路,时间空间上的浓缩来指引,但家境、性格不同所以不如自己去悟,才最适合自己。
总结:在对的时间和空间上,做最努力的自己。
-----------------------------
字数超限,只能另起一楼。

我必须再次强调天性和天赋的重要性,其次才是环境和条件。
比如上学读书,有的孩子一点就通、而且一通百通,有的有赖于一个好老师,也有一些搁哪儿都学得人神共愤。以一种特定方式去应对万变的时间、人物、环境,得到正确答案的可能微乎其微。
自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赋,但也离不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有名师指点更可能事半功倍。我个人主张,凡事不可僵化、不可一概而论。

上路是个勤奋的思考者,值得尊敬,但是总给人一种在形形色色的观点和方法论中左冲右突无法脱困的印象。
个人以为,苦苦跋涉又千寻无果的时候,不妨坐下来嗅嗅花香。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恬退谦冲,有时候不一定的结果,也可以是手段。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2-14 11:18:29 +0800 CST  
熙熙熙熙2014: 黑名单 举报 2019-02-13 22:13:35 评论
评论 龙甲山:能不能全部发出来?我觉得还是应该征求一下你的意见。
-----------------------------------------------------------------------
呃,刚看到。
亏了你有心,竟然保存着,多谢!多谢!

写这个帖子是一时冲动,彼时是准备当小说写的,这从开篇就能看出来。
那时候很是狂傲,遍看天涯的小说都不在眼里,觉得人家连“的地得”都不会用,更别说文理不通、逻辑混乱。等自己来写的时候,才发现我连最基本的构思能力都不具备,于是只能老老实实记流水账,这回真的是写实了。
你们可能不知道,我在这个过程中花功夫最多的不是文字,而是掩饰----琢磨怎样不让熟悉的人看出来。。。
所以,我自己再回看时,发现漏洞百出,还好大家都给我留面子,没像其他帖子里那样一一拆穿。
帖子里的人物、故事基本上真实,只是在细节上、语言上玩了点文艺范的花头。
四十岁写的东西(其实那会儿应该是四十出头了)五十岁来看,多少有点丑媳妇见公婆的感觉。
因为技巧拙劣,文字中仍然透出从自卑、自恋到自大的各种情绪,以及不时流露出自以为得计的小人嘴脸。

帖子大热的时候,事儿可多了,有网站来商讨收费的、有谋求品牌宣传的、有恳请合伙做生意的,呃,也有寻求感情寄托的。。。
颇堪自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一丝清明,没有借此谋取私欲的满足,甚至没有与任何人搭上私交。

写这个帖子的过程,也是我精神世界发生蜕变的过程----虽然只是一部分。
嘿嘿,也是见证衰老的过程。
从成为热帖的得意洋洋,到无比珍视,到熟视无睹,到断然放弃。虽然难免挣扎,最终还算圆满,没有让它成为人生累赘。
这就像被人数次高高抛起,却在落下来的瞬间悄悄溜下地,消失在人群中。
谢天谢地,要是落地时众人已经转身,怎一个惨字了得?
这告诉我们,适可而止是多么的重要!

熙熙是准备将旧贴发出来么?
如果问我的态度,我会说无所谓,反正我自己是不会再看的。
都说老的标志是回忆,我目前还没到这个时候,不是说我没老,是我顾不上理会自己已经老了----还有那么多书没读过、关于宇宙和量子我知道得还很少,我还等着看最新的理论和发现。
所以以前那一大堆絮絮叨叨的回忆文字我完全没有兴趣,你自己看着办吧,不用顾忌。
当然还得再次感谢你的细心和关切!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2-14 12:43:25 +0800 CST  
儿子,昨天听你说到小学初中被孤立的经历,虽然你并没有责怪父母,老爸还是感到强烈的痛心和自责,请原谅父母的愚钝和疏忽。好在你是个会思考的孩子,自己学会了调整和改善,没有因此受到更多伤害和打击。
你懂得任性和过分自我带来的危害,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这 不仅大大有利于你的成长,而且将帮助你更好地融入复杂、多变的社会。
如何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即使有几十年人生经验的人也不易把握。
人类是群居动物,没有人能真的遗世独立,谁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受尊重的成员,为此有人我行我素、有人通透圆滑,也有人不惜委屈求全。
我们没有资格对他人的言行指指点点,老爸也无法给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但是我有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标准,那就是:一定要善良,尽可能高尚。
前者意味着你的言行必须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后者则表明:对于他人,你是一种有益的存在。
人类天性中,不良的成分居多,比如懒惰、自私、贪图享受。。。,而善良是相反的那一部分,你只需不让它泯灭即可。高尚是一种需要后天培养的美德,它往往意味着你必须作出一些有利于他人而损害自己权益的选择,遇到这样的情形,你应该知道,谁也无权强求,请尽可能本着善良的原则作出决定。
我们这个社会并不完美,如何与充满个性的成员和谐相处殊为不易,你可以收敛个性以适应环境,但不必刻意逢迎他人,更毋须违心顺应大多数。
当你面对复杂情况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坚守上述原则会给你足够的帮助。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2-18 16:32:36 +0800 CST  
这是三天前在微信里发给儿子的一段长长的话,起因是父子间聊到了娇惯对孩子将来的影响(这个话题又是因为他担心表姐的儿子被过分宠溺而起)。其间儿子随口提到他小学和初中被同学孤立的经历。
儿子向来人缘不好,这是我和妻多年来的隐忧,但我们没有意识到他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一直被班上同学孤立,只是疑惑这孩子为什么几乎没有好朋友,而且每换个学校就会跟某个同学打上一架。现在想来,必定是被孤立发展到临界点的时候,一个小小的矛盾就会导致激烈冲突。
我没有将全部实情跟妻说,过后的两天我一直陷于强烈的心痛和自责情绪中。
儿子很大度,完全没有责备爹妈的意思,按他的总结就是,从小家里太过娇惯,尤其是有个全能的妈包办一切,所以太过任性,只要不合自己的意就发脾气或归咎于他人,故而不见容与同学甚至老师。
儿子说,到了高中他才懂得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存在,因此开始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他从妈妈那里学到技巧、从爸爸这里学到包容,这才慢慢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儿子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轻易不可认错,更不易改变,就像他拉琴,一个错误的小动作可能需要纠正几个月。
从他轻描淡写的叙述中,我能猜他在那些年所经受的打击和伤害有多么惨烈,这令我心疼不已,自然更不敢跟他妈妈说全。
人与人就有这么大的差别,作为父母,我们之所以没有予以高度重视,源于我们自身的经历:
妻在为人处世方面天赋极高,她并不是八面玲珑、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的那一类,而是擅长于用恰当的方式与不同的人相处,既受人尊重又招人喜欢,还有极大的号召力,所以她从来不知道被孤立是怎么回事。
我呢,从小到大不合群,但是架不住咱成绩好还老成,比较得老师欢心,所以在班上很有存在感,压根不介意同学愿不愿跟我玩,再加上木讷的天性,就算被孤立也毫无察觉,居然也开开心心地混过大半辈子。
一个情商无敌的妈和一个神经僵硬的爹,合作生产出一个两头不靠的儿子,怎么看都让觉得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上一楼的文字,是因为担心儿子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写----当一个任性的人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往往会有两个走向:一是封闭,将自己于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隔绝开来;另一个就是变得毫无主见和原则,一味迎合他人,变成一个唯唯诺诺的应声虫。
而我将这些文字发到帖子里,是希望各位做父母的,尤其是孩子尚幼的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言行,尽可能了解他们在没有父母陪伴时候的表现,万万不可忽略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孩子处于痛苦和折磨中而父母竟然一无所知,这不仅是失职,也是未来不可承受之痛的来源----我就是现成的例子。
另外一点也很重要(其实之前我也曾经提到过),尽可能放下架子和面子,去做一个让孩子可以对你说心里话的父母,别让孩子不敢或者不愿跟你说他的困惑和心事。
这一点我在孩子高中以前做得很不好,否则儿子也不至于有那样的惨痛经历,侥幸在之后的时间还算靠谱,成就之一就是儿子直接告诉我:你是我所见过的最开明的父亲。
他很有意愿时不时跟我聊上一两个小时,说他的所思所想、讨论各种问题,甚至就他自己的价值观征求意见。这令我深感安慰。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中,为人父母是最重要、最困难却唯一未经专业学习的。
更特别的是,任何职业做得不好,我们都可以另寻门道东山再起,唯独做父母,无论我们能找到什么样的借口,最后都必须承担所有的后果。
与诸君共勉。。。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2-18 17:47:40 +0800 CST  

楼主:龙甲山

字数:168706

发表时间:2017-10-10 19:57:4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2 10:03:16 +0800 CST

评论数:15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